兽医的就业趋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兽医的就业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兽医的就业趋势

兽医的就业趋势范文1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农村产业结构;农民收入;跨越式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10-0082-04

作者简介:钱娟,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收入分配。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农村产业结构显著优化,由过去的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单一形式,转变为一、二、三次产业共同发展的新型农村产业结构,农民收入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之间存在较强的耦合关系。要加快新疆农业经济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新疆农业现代化和跨越式发展,切实提高新疆农民收入,就必须加快新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之所以如此重要,不仅在于工业化本身具有现代性,且结构变化将产生比较效率优势,因为产业之间存在明显收益差异。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劳动力从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转移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手段。新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应该努力缩小新疆与我国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和实现跨越式发展战略。

因此研究欠发达地区农村产业结构,揭示其特征及演变规律,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对促进该地区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为其他类似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借鉴。

一、新疆农村产业结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农村产业结构经历了长达近30年的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结构格局,以为切入点的生产关系变革,将新疆农村经济带入了一个新的发展轨道,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走向农林牧副渔业并举、非农产业逐步启动的多行业协调发展格局,但从总体看,并未完全摆脱农业粗放经营、基础薄弱、绿洲生态脆弱、产业结构层次低的状况,新疆的农村产业结构仍处于以农牧业为主、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的格局。

(一)农村产业结构变动情况

1978—1990年,新疆农村产业结构变动不明显,呈现出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1990年后,农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比重逐渐下降,由1990年的86.70%降至2000年的62.13%,降幅达到24.57个百分点。其间非农产业产值增速加快,年均增速达25.29%。同时非农产业产值占比在20年间共上升22.19个百分点,非农产业产值在2000年首次占到农村社会总产值的1/3。从非农产业内部来看,1990年后,农村工业和商饮服务业有较快增长,产值占比分别达12.23%和8.48%,年均增速在1990年前后分别为24%和32%左右。同期,农村建筑业和运输业发展滞缓,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建筑业,增速呈下降态势。这表明非农产业内部发展并不协调,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非农产业结构进一步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二)农业产业内部结构变动情况

由表1可知,1985—2009年,新疆农业保持了全面快速发展的势头,农业总产值高速增长,2009年比1985年增长22.94倍,其中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分别增长19.68倍、9.54倍、28.87倍及62.35倍。经过20多年的调整,新疆农业实现了稳定持续发展。但是,农业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并不明显,以种植业为主导的格局变化不大,其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虽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但降幅较小,始终保持在65%~75%之间;牧业产值比重虽有所上升但仅增长了5个百分点;林业和渔业所占比重则较小,反映出现阶段新疆农业产业结构相对稳定。

种植业作为农业的主体,是新疆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由表2可知,20多年来种植业结构调整是显著的,总体上表现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逐年下降,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重逐年上升。2009年较1985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增加了7.1%,但其占农作物播种面积比重由65.1%降至42.6%;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增长了244%,比重由23.6%升至49.6%。其中棉花播种面积增幅最为显著,所占农作物播种面积比重由8.9%升至30.2%,增长了5.56倍;蔬菜、瓜果播种面积增幅较小。经过20年来的逐步调整,新疆种植业结构确立了以棉花为农业的支柱产业,建成了国家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棉花种植面积、产量、单产均居全国首位。但是,畜牧业饲草饲料及瓜果、蔬菜播种面积却不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在新疆的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对新疆农业和农民收入贡献过小,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疆生态农业的发展。

(三)农村就业结构变动情况

2009年新疆非农产业就业人数为109万人,占农村就业人数比重为24.22%,较1990年上升了16.6个百分点,增加86.91万人。但与从事农业生产的426万人相比,非农产业的从业人数较少,这说明新疆非农产业发展十分迟缓,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较慢。2009年农业产值为1990年的7.65倍,但同期农村就业结构中农业所占比重仅下降了2.27个百分点。这表明,一方面新疆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另一方面农村就业结构调整滞后于农业结构调整,大量因种植业效率提高而挤出的剩余劳动力仍滞留在土地上,制约了新疆农民收入的提高。

(四)新疆与东中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内部产值结构比较

由图1可知,中西部地区在传统的农业资源开发及农业产业组织方式下,农业生产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且比重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东部地区比重较小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62个百分点。新疆比重为65.2%,高出西部地区11.66个百分点,同时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4.49%。牧业是第一产业另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东中部地区牧业比重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西部地区超过全国平均水平3.24个百分点,新疆牧业产值比重达到24.2%,说明牧业是西部地区和新疆农业产业结构中的优势产业,牧业产值是第一产业总产值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促进该区域的农村经济发展应该大力发展畜牧业。林业比重各地区与全国水平差别不大,西部地区比重最高为4.63%,东部地区比重最低为3.18%,但新疆林业比重为1.9%,仍低于东部地区1.28个百分点,说明林业是新疆未来发展的前景产业。渔业以东部地区最为突出,比重达到15.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6.45个百分点,而西部地区仅为2.99%,新疆为0.8%。东中西部以及新疆在农业产业结构上的差异,决定了各自农村经济增长水平的差异,进而影响到农民收入的增长水平,产生了各地区间农民收入的差异。

二、新疆农民收入现状及与东中西部地区的比较

(一)新疆农民收入现状

1980年,新疆农民人均纯收入排在全国前列,高出全国平均值6.68元。1995年后差距逐渐拉开,到2009年新疆农民人均纯收入排名跌至全国第25 位,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1270.07元,为全国均值的75.35 %。从增长幅度看,2009年与1980年相比全国平均增长25.94 倍,而新疆仅增长18.32倍。新疆城乡居民收入比由1980年的2.4∶1扩大到2009年3.16∶1。从新疆农民收入的来源结构上说,家庭经营收入比重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2009年为79%,比1995年下降了6.14 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逐年递增,2009年为461.5元是1995年的 7.16 倍,但占总收入的比重仅为11.88%;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也在逐年增加,所占比重均较小,表明家庭经营收入是新疆各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非农收入对新疆农民收入贡献份额很小,反映出新疆农民来自农村二、三产业,收入比重低,乡镇企业发展迟缓,农村劳动力转移难,绝大部分农民仍滞留在农业部门。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新疆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另一方面由于农民观念落后,农村基础教育和技能培训不足、语言障碍、劳动力素质低等原因,严重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阻碍了新疆农民收入的增加。

(二)新疆与东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比较

1978年,东中西部地区农民年均收入分别为140.41元、130.98元和109.46元,新疆为119元,高于西部;2000年后,东部地区增长明显快于中、西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14%左右,中部地区年平均增长率为13%左右,西部地区年平均增长率为12%左右,新疆是在9%~10%之间,说明东中西部地区间以及与新疆农民收入差距呈扩大态势。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来看,东部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小于中部,中部又小于西部,新疆则低于全国水平。

2009年家庭经营收入比重全国已降至49.03%,东部地区农民收入最低的海南省仅为72%,新疆则高达79%;而工资性收入比重全国为40%,上海则高达69.46%,成为全国农民纯收入最高的省份,新疆仅为11.88%,低于全国均值28.12个百分点。这表明新疆与东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的差距主要体现在非农产业上,东部地区农村二、三产业的蓬勃发展是产生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新疆应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切实提高新疆农民收入,实现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三、新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数据取择自《新疆统计年鉴》1980—2009年的新疆农业产值(Xl)、林业产值(X2)、牧业产值(X3)、渔业产值(X4)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变量;农民人均纯收入(Yt)作为农民收入变量,建立模型:

Yt=f(X1,X2,X3,X4,……)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多元回归模型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较好,各因素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变量农业产值、林业产值、牧业产值、渔业产值能够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99.99%作出解释。

根据对数模型的弹性解释,新疆农业的发展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为39%,是四大产业中对农民增收贡献程度最多的一个因素,其次是林业和牧业分别为29.52%和27.43%。这也充分说明新疆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比较显著,打破了以传统的农业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实现了林牧业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促进新疆农民收入长期增长的重要因素。新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应将重心逐渐向其他产业转移,在保证棉花等优势产业发展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林果业和畜牧业,优化新疆未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四、新疆农业主要产业收入对农民收入贡献的测算

在新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农业发展在带动新疆农民长期收入增加方面作用显著。运用灰色理论中灰色关联的求解过程和方法,可计算得出新疆农业主要产业收入与农民收入的关联度。选取2000—2008年新疆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中的9个来源构成(由于部分年份新疆渔业收入和文教卫生业收入占家庭经营纯收入比重太小,所以不作分析)。

根据灰色关联度结果分析,各关联度值都大于0.5,说明各因素与农民收入中的家庭经营纯收入都有很强的相关性,排序为R1>R8>R6>R3>R9>R5>R2>R7>R4。在主要产业收入中,农业收入对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影响最大,其次是牧业收入,这也符合新疆目前实际情况。1990年以来,农业收入占家庭经营收入比重呈逐年递减趋势,牧业收入比重呈上升趋势,但自2004年以后有所回落,而林业收入所占比重呈缓慢上升趋势。从增加农民收入角度来看,新疆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由农业收入逐渐向牧业收入和林业收入等其他产业收入转变。在其他家庭经营纯收入来源结构中,社会服务业收入与交通、运输和邮电业收入与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的灰色关联度为0.9469和0.9142,仅次于农业收入,说明近年来新疆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的增长与非农收入的增长有密切关系,但仍未超过农业收入。同东部地区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中非农收入增加超过农业收入相比,新疆农业收入占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的比重很大,处于主导地位,这也成为新疆农民收入与东部地区存在差距的原因之一。

五、结论与建议

第一,从总体来看,新疆并未完全摆脱农业粗放式经营模式、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仍处于以农牧业为主、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的格局。而农业产业内部结构调整不明显,以种植业为主导的结构变化不大,但林牧业有了较快发展。

第二,新疆农业的发展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为39%,是四大产业中对农民增收贡献程度最大的一个因素,其次是林业和牧业分别为29.52%和27.43%,说明新疆农业产业结构打破了由传统的单一农业为主导的发展格局,逐渐向其他产业转移,实现了林牧业的快速发展。

第三,在新疆农业主要产业收入中,农业收入对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影响最大灰色关联系数为0.970794,其次是牧业收入,而社会服务业收入和交通、运输和邮电业收入与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的灰色关联度为0.9469和0.9142,高于林牧业收入的关联度,说明近年来新疆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的增长与非农收入的增长有密切关系,但仍未超过农业收入。

新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调整农业的产业、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使农业深度化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新疆农业现代化和跨越式发展。农业结构调整方面应加快调整种植业结构,推进农业由二元结构向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三元结构发展,提高种植业的经济效益;大力发展林果园艺业,把林果业培育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个支柱产业;推进农牧业由大变强的转型升级,农牧产品生产向流通和精深加工转变。农民持续增收方面:发展农村第二、第三产业,推动乡镇企业产品优化升级,引导企业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动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创收,引导农民从种植业向种养业、特色林果业、设施农业转移,由农业内部就业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由季节性转移向常年稳定就业转移,支持新疆各地与内地省区、企业和对口帮扶单位建立劳务协作关系,扩大地区劳务输出。

[参考文献]

[1]Galor,O.J.Zeira.Income distribution and macro-economic[J].Review of Economics Student,1993(60): 35-52.

[2]Kuznets.Economics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5(45).

[3]Jeanneney,S.G,P.Hula.How Does Real Exchange Rate Influence Income Inequality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China?[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2001(64):529-545.

[4]赵人伟,基斯·格里芬.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5]马九杰.农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民收入差距变化[J].改革,2001(6).

[6]高志刚.区域经济差异理论述评及研究新进展[J].经济师,2002(2).

兽医的就业趋势范文2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尤其是2007年恢复参加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会员活动后,我国在畜牧兽医领域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加强,一方面西方现代兽医学有许多先进的理论和技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另一方面向世界介绍我国兽医学的发展成就,提高我国在国际兽医领域的地位,为全球动物疫病的防控做出应有的贡献。这些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精通英语的兽医专业人才。因此,培养既懂英语又懂兽医专业的国际化人才已成为当前涉农院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也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增加就业机会的有效途径。笔者通过与兄弟院校间的交流调查,结合自己在兽医专业英语教学实践中的体会,对涉农院校兽医专业英语的教学定位和教学改革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与同行切磋,为高校教务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1 兽医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最近笔者通过电子邮件和面谈等途径调查了中国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和西南大学等全国16所涉农院校兽医专业英语的开课情况。兽医专业英语开课率为69%,其中作为选修课的比例高达73%;学时数在20~60学时不等,开课时间多在大三上学期或下学期,有的一学期上完,有的分成三学期上;授课方式有多媒体,也有板书形式;讲授教师多数为专业教师,也有部分是大学英语教师;虽然兽医专业英语目前有全国统编教材,不少院校开设了这门课程,但是教学效果普遍反映不理想。

分析发现,兽医专业英语教学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学校、教师和学生对兽医专业英语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教学定位不明确。这是导致兽医专业英语教学效果不理想的根本所在;(2)课程类型(必修还是选修)、上课安排(开课时间和学时分配等)和考核方式不合理,导向性不明确。例如有一个学校简单按照大学公共英语的教学模式,将该课程设置为必修课,从大三上学期开课,连续上3个学期,每学期只安排8次课16学时,看似很重视专业英语的教学,然而每学期结课考核仅需上交1次作业即可。这样让老师和学生感觉有点儿虎头蛇尾,“马拉松式”的教学拖得老师教得疲惫,学生也学得痛苦,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3)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落后。如部分学校教师授课还是板书,其教学信息量和效率必定大打折扣,这种情况在一些多媒体教学资源相对紧张的院校尤为突出;(4)授课教师口语水平有待提高。发音不标准在专业教师身上表现得特别突出,严重影响学生学习兽医专业英语的兴趣;(5)教学内容单调陈旧。课堂上教师往往照本宣科,不能积极通过论文等方式补充与专业相关的新知识和新技术;(6)教师和学生对这门课程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导致恶性循环。这也是一些院校原来开设这门课程,后来又取消的重要原因之一。

2 兽医专业英语的教学定位

大学公共英语、兽医专业英语和专业课程形成一个完整的新型教学系统,也是我国兽医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兽医专业英语是高校动物医学、动物药学和动物检疫专业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对于毕业后出国或考研学生,兽医专业英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了解和掌握兽医专业英语同样可以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增加就业机会。因此,学校、教师和学生对兽医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有一个充分的认识。

2.1 教学目标须明确

兽医专业英语是公共英语的延续和应用,但是不同于公共英语,专业英语有自身的语法和构词法特点。更重要的是,教师和学生一定要明白兽医专业英语的学习目标:(1)、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能阅读兽医专业英文文献,准确理解文章的内容;(2)、在理解专业文章的基础上,进行准确翻译;(3)、能写作专业论文,是与世界学术交流的必要途径;(4)、在掌握一定专业词汇、专业英语构词和语法特点的前提下,逐步提高自身专业英语的听、说能力。大学期间专业英语学习的重点是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学习兽医专业英语需要点滴积累,循序渐进,如果学习目标不明确或过高,都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2 定位要合理

根据兽医专业英语的特点和学习目标,课程设置要导向明确,教学安排要规范合理,确保理想的教学效果。首先,兽医专业英语应该设置为动物医学、动物药学和动物检疫专业的必修课,考核方式以考试加课堂作业为主,让学生和老师认识其重要性;其次,上课模式不能照搬大学公共英语,应该在动物生理学、动物免疫学和动物微生物学等重要专业基础课开过后的大三下学期开课,学时不宜太多,时间不宜拖得太长,以32~48学时,一个学期上完为宜;第三,授课教师应当由精通兽医专业的教师担任,由于专业英语突出特点是英语在专业方面的应用,只有既懂专业,英语又好的专业教师才能胜任;第四,课堂教学以多媒体为主,辅助网络教学,丰富课堂内容,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第五,使用统编教材,补充最新相关专业论文等教学资料,有条件的学校最好能组织学生参加1~2次国外专家学术报告,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总之,充分认识到专业英语在兽医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有效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兽医专业英语教学的积极性,适当增加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和趣味性,使专业英语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

3 改革与对策

针对目前全国涉农院校兽医专业英语教学的混乱状况,国家和地方教育职能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专业英语教学在兽医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并提出明确的导向性政策。同时学校、教师和学生也要从思想上重视兽医专业英语教学,反省自身问题,认真履行各自的工作职责,积极参与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

3.1 学校――重视兽医专业英语教学

学校教务管理部门不仅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专业英语的重要性,而且要做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专业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及建议,制定出符合不同专业特点的教学管理制度,既不能一刀切,也不能简单照搬大学公共英语的教学模式。

兽医专业英语是兽医高等教育中一门不可缺少的重要课程,应该设置为必修课,课程以32~48学时为宜。由于专业英语是大学公共英语的延续和应用,以公共英语和兽医类专业基础课为基础,同时也是进一步学好兽医类专业课程的语言工具,因此专业英语应在上完所有专业基础课程的大三下学期开课为宜,最好集中在一个学期上完。课堂教学应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考核要有导向性且不乏灵活性,采取考试加平时提问和布置作业等灵活实用的方式。学校应该认识到,对于专业教师,一节专业英语的备课难度和花费的时间远远大于自己所熟悉的专业课,因此,为了鼓励具有英文功底的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兽医专业英语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应该在规定学时前提下,提高教学工作量系数,给予适当奖励,把重视兽医专业英语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最后,为了提高专业教师口语水平,学校应优先资助或鼓励年轻的专业教师出国留学或参加口语强化培训班,逐步稳定专业英语师资队伍,提高专业英语教学效果。

3.2 教师――加强自身口语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兽医专业英语的教学工作应由具有英文功底的专业教师担任,如果让公共英语老师来讲,其弊端之一是不懂专业,很难将英语和专业有机融合,弊端之二是很难脱离大一、大二公共英语的教学模式,学生容易产生厌倦心理。目前担任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专业教师多是刚毕业的年轻博士,精通专业知识,发表过SCI论文,掌握科技英语阅读、翻译和写作相关技能,但是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口语水平亟待提高,尤其是发音问题。因此,专业教师应该利用一切可能条件来强化自身口语表达能力。一位合格的专业英语教师在专业知识、科技英语阅读和写作等应用技能以及发音方面都应该非常优秀,这三方面对于老师在学生心目中个人魅力的形成至关重要,缺一不可,这也是影响学生学习专业英语兴趣的重要因素。

作为教师,必须牢牢抓好课堂教学。除了加强自身口语水平外,必须尽职尽责,积极备课,努力提高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积极使用多媒体和网络等新手段进行教学;教学内容不要仅局限于教材,在保证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可适当补充与专业密切相关的新的教学材料;课堂教学注重互动性,通过提问、讨论和布置作业等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考核方式应灵活,让学生认识到考试只是督促学生学习的手段而不是课堂教学的目的。

3.3 学生――充分认识兽医专业英语的重要性,培养学习兴趣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学好兽医专业英语知识,掌握进一步学好专业的一种语言工具是专业英语教学的宗旨。但是作为学生,不要被动的去接受课堂教学内容,而是应该端正学习态度,充分认识到兽医专业英语对学习专业知识的重要性,树立自信心,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主动复习课堂重点内容和认真完成作业,培养学习兴趣。

4 结语

兽医的就业趋势范文3

关键词: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创新教学

中等职业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观念,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畜牧兽医专业培养的目标是:学生毕业后能从事动物疫病防控、动物疾病诊治、保障动物性食品安全、关爱动物及保障养殖业生产,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良好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近几年来,我们在专业课的教学上进行了创新,专业课程进行了适当的优化组合,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方面,探索利用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规范与加强毕业实习,提高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动手能力,保证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达到培养目标,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一、营造创新教学环境,坚持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中职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创新教学环境,包括教学心理和畜牧兽医专业教学环境的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某个学生提出了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只是简单地否定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审视其观点,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让学生思考,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使之学得活、记得牢。

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学的互动性。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形式进行了改革。多媒体系统进入课堂,将现代教育技术带入了崭新阶段。多媒体全面运用于畜牧兽医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渲染教学氛围,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学生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禽病防治、猪病防治中各种猪、禽疾病的病理变化等用大量的图片代替了原先老师的板书或者口授。在进行动物解剖学课程讲授时,我们完善现有多媒体课堂教学课件,力求每一章节教学课件都做到图文并茂,按照教材制作《动物解剖学》教学课程和多媒体教学光盘,并全部上网,同时将本课程的图片动画以及与组织胚胎学相关的网络资源在本校的网页上公布,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校园网进行自学和学习,达到巩固课堂知识点和扩展知识面的目的。

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校养殖实习场、兽医门诊部,以实习教学模式为主,以示范操作在先,然后由学生实作。如讲家畜运动系统中骨和骨骼一节时,我利用骨标本、挂图将各骨的构造特点、位置关系及骨构成骨骼的有关知识讲明之后,又出示畜体骨架模型,让学生整体观察,并启发学生思考局部器官与整体形态的关系,然后要求学生绘制本地常见家畜牛或猪的全身骨骼图,以加深对畜体整体形态的印象。课后要求学生采集、制做标本,进一步强化基本技能训练。特别是解剖实习时,尽量采用新鲜正常的动物标本,边讲边做,或师生同做,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

四、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重视实习创新安排。

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夯实实践教学基础。以技能培养为主线,大力推进理论和实训一体化教学改革,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实现有机统一。校企合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中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以校内实训基地为依托,实行内引外联,把生产现场建在学校,让企业走进学校。学生在校内就能学习企业生产知识,初步实现学校与工厂、课堂与车间、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学徒等合二为一。围绕行业企业办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依靠行业企业办学,主动寻求行业企业的支持,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和互惠互利的原则,大力加强与畜牧行业的联系,拓展校企合作领域,在省内外,与畜牧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形成了企业顾问、半工半读、合作企业等多种办学模式,解决了在校生实习实训的问题,保证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五、根据社会和市场需求,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岗位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在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中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要为基本依据,把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点和能力要素落实到专业技术课和实践教学环节中,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为广大养殖户和养殖企业培养既懂畜牧兽医理论知识又会动手操作的实用型人才。按照市场需求,畜牧兽医专业岗位主要有畜牧技术员、饲料生产技术员、繁殖技术员、兽医技术员、检疫技术员、畜牧物资生产营销员等。要按照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着重职业岗位操作技能的培养,以及适应职业岗位和适应社会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开展专业实习时,我们将学生分组分配到各区乡兽医站或中小规模养殖场跟师实习,根据学生选择的职业岗位,将学生分配到相应的实习单位,进一步强化了实践操作技能,培养了适应岗位和适应社会的综合职业能力。

总之,中国经济建设的腾飞,为职教事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给畜牧兽医专业带来了严峻的考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畜牧兽医专业的出路在哪里?在于我们长期不懈的努力,让我们齐心协力共同奋斗。随着改革开放和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进行畜牧兽医专业课教学改革时,要切实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深入到企业一线,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办出真正有特色的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兽医的就业趋势范文4

1.1传统的兽医临床诊断学课程结构不合理

我国高校大多数采取的是素质教育,过多的文化课学习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同时,由于学科体系的限制,很多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只能在高年级开展,而高年级学生又面临升学、就业等问题,这就导致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专业课的学习中去。另外,我国兽医专业的本科学制大多为四年,与国外五年制的职业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教学模式上,国外主要采取单类疾病集中教育的方法,针对性较强,通过这样短时间的系统学习,效果显著,且有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印象的加深。而国内教学,课程拖沓,实用性和连贯性不强。在课程考核方面,国外课程考核是在课程结束后考试,在毕业之前又有覆盖五年所学知识的一个考试,这就使学生时刻保持着紧张的学习状态。

1.2传统的兽医临床诊断学实验课程教学观念陈旧

传统的兽医临床诊断课程是由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组成。理论课占据课程课时的2/3,且实验课总是开设在理论课之后,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在上实验课时不愿深入地思考和动手学习,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新奇性。此外,这种“先理论教学后实践操作”的教学模式虽然能够使学生了解到病例临床诊断的操作流程,但这与实际临床病例判定相差较大。实际临床诊断是从未知到已知,而实验课的结果已知,只是通过实验去验证这个结果,这将给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实践应用中造成很大的障碍。此外,现在的实验课程多为验证已知性实验,学生只会机械地照搬课堂上的实验操作流程,而不会去深入地思考其内在的发病、致病机理,这也严重地限制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发挥和应用能力的拓展。同时,传统教学方式老化,以“填鸭式”、“灌注式”教学为主,课程抽象难懂,实际运用价值不高,实验课变得枯燥乏味,照抄实验报告现象常有发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大大降低。

1.3传统的兽医临床诊断学实验课程设计相对滞后

传统实验教材内容陈旧,结构单一。常规的视、触、扣、听检查现已不能满足现代兽医临床诊断的需要。血球、泌尿、心电图及X射线等新型实用技术的运用也越来越受到畜主的欢迎。同时,随着伴侣动物及宠物诊疗的快速发展,多数毕业生更愿到宠物医院工作。若实验动物还是停留在大家畜(马、牛、羊)疾病诊疗教学模式上,显然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而这些由于实验经费问题学生都极少能实现操作,这样无形中就降低了学生在社会上的竞争力。

2兽医临床诊断学实验课课程改革的内容

兽医临床诊断学是兽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对培养我国动物疾病防治战线优秀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针对临床诊断学实验课程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以下的尝试。

2.1课程安排上的整合

从学科发展规划设计做起,突出实验实践能力的培养,浓缩理论课,增加实验课程所占比例。在基础理论授课完成后,提前进行实验课,让学生在实验课上保持着对实验内容的新奇性和未知性。同时,理论课的学习将会加深理论课与实验课的双重印象。突出理论课侧重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概括,实验课侧重培养实践操作技能的传授。

2.2实践操作平台及条件的整合

针对现今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就业趋势,依靠本校动物医院创造先进仪器操作平台,引入X射线检查、超声检查、内窥镜检查、B超、心电图检查等先进临床检查设备为学生创造高水平的仪器操作条件。同时,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建立多渠道、涉猎范围广的教学实践基地,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和实践平台。并根据学生兴趣和就业意向组织学生开展中、短期实践小组,扩大与社会的接触。举办实践总结交流会,让学生交换实习期间的学习心得,分享实习经验和教训。

2.3课程资源及实验动物条件的整合

根据课程实验经费实际情况,采取与其他专业实验课共同采购部分实验动物的方法,力争为学生提供足够数量的实验动物。例如,与外科实验课程合买实验所需山羊,先由诊断实验课程进行听诊、保定及采血等基础诊断技能训练;再开展外科实验,瘤胃、胆囊等手术的操作;之后再由诊断实验课程跟进动物恢复性治疗与监测。这样一方面既保证了实验动物的数量,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动手机会,也形成了完整的临床疾病诊疗过程。结果证明,此种方法对培养学生兽医临床专业素养大有裨益。

2.4以解决问题为基础(PBL)教学模式的引入

PBL教学法是基于问题学习的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针对现今实验课程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可减少已知验证性实验,增添以小组分工为形式的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内容,利用“人工造病”和动物医院及养殖户送检病例开展以PBL教学模式的探索。要求学生针对送检病例组成分析小组,制订诊疗方案,并提交指导教师审核,经指导教师审核通过后进行具体的诊疗操作实施,并详实记录诊疗过程与结果。要求小组内部要分工明确,在诊疗结束后针对病例进行小组内总结交流,撰写诊疗记录,着重书写各项分工的注意事项及操作规范,培养学生正确的诊断思维。

2.5创新实验课程考核形式

摒弃传统上交实验报告的形式,倡导口试和实践动手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分课堂考核和最终考核。课堂考核,例如在基本操作牛羊采血实验中,告知学生下次课要考核采血基本操作,要求每个学生在两针以内采出至少不少于3mL的血液,给学生以适当的压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终考核时针对实验课所学知识,由任课教师随机设定诊疗场景及病例特征,由学生口述诊疗过程及操作方法,并结合学生分析小组所撰写的诊疗记录随机考核学生任一分工应注意的事项及操作,根据学生表现给出相应的成绩。

3小结

兽医的就业趋势范文5

关键词: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现状及对策

畜牧兽医是集理论性、专业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轻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结果所培养的学生理论知识掌握较多,但动手操作能力却较差,所以毕业后不能很快适应畜牧业生产的需要;另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感觉到枯燥乏味。作为一名职业高中的教师,如何改教学方法,提高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动手能力,保证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达到培养目标,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畜牧兽医专业教学现状

1.师资队伍很难适应专业教学

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学习基本的文化课之外,主要是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是本专业师资队伍很难适应专业教育,这是因为专业教师毕业后一直从事专业理论教学,从事专业实践的少,所以许多职校现任教师大部分只懂理论教学而缺乏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难以达到职业教育技能的传授要求。畜牧兽医教学的特点是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十分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掌握原有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努力学习先进的畜牧兽医理论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成为既有渊博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又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双师型”的教师。

2.教学安排不合理,教学手段相对落后

第一、职业学校在课程安排上,文化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应有适当比例,应侧重专业课教学。而目前的教学安排上往往是文化课与专业课对半,甚至于在对口升学的情况下,文化课课时多于专业课。

第二、课程是学生掌握专业技能与顺利就业的桥梁,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直接反应和影响学校的质量和人才规格,其重要性对中职教育教学来说尤为突出。但由于资金等条件限制,先进教学手段不能很好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教师还是采用“黑板上种田”的普通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很难较直观的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3.教学设备不足,实习条件较差

畜牧兽医专业是理论性、实践性、专业性都很强的专业。直观教具、标本模型、实际操作都非常重要,但由于学校经费投入不足,实验设备短缺,没有实习场地,学生难以进行必要的实验实习等实践活动,这也是造成学生未能很好掌握专业,技能的原因所在。

二、畜牧兽医专业改革及对策

1.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形式,它对教师的要求除了要具有教师的基本素质和道德素养外,还要求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也就是说,高职教师不仅要“德高”、“学高”,还要“技能高”。因此,“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先决条件。如何能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抓好专业教师的传、帮、带活动,老教师带新教师,经验丰富的教师带经验不足的教师,人人都是帮扶者或被帮者,帮扶对象明朗化,有帮扶计划和检查评比,这样一来,教师间相互协作,共同提高。

第二、有计划的派遣教师到对口高校深造,或到现代化养殖场去学习。会使教师教学功底更深厚,同时接受外界的先进的饲养技术,开拓视野,为畜牧兽医专业打下雄厚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 改变教学模式,侧重技能发展

第一、组织教学要突出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教学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参加对口升学的的学生,课程安排上可以适当增加文化课的课时,但总体任应侧重专业课的教学。对于不参加升学,毕业后即从事本专业的学生,可实行模块教学,是学生主公养殖和兽医不同方向,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侧重专业技能的掌握。在专业课教学中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书本知识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的向学生传递信息,较好的完成教与学、学与练的全过程,从而起到极佳的教学效果。

第二、课堂上运用启发式教学和现场教学及探究式教学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

(1)、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思维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即是教师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 ,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过程。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集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此种教学手法,强调了掌握知识过程中的思维因素,旨在提高知识的思维含量,因而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有很大优势。

(2)、鼓励猜想,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猜想是在观察、操作或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问题的发展趋势或本质规律进行归纳、判断的思维过程。为了保持和提高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促进学生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在科学课上,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情景、营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大胆提问,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对于中、下等生,哪怕是只言片语,教师也要热情表扬、鼓励。特别要表扬提出关于本节知识的、有创造性的、新颖的、对大多数学生理解本节内容有利的问题的学生。让学生自己提问,为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提供了机会,充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3)、注意发问技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发问技巧是引发学生心理活动,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成功教学的基础。创新思维的重要成分之一是发散思维。发散性思维又称辐射思维,就是以一个已知对象为出发点,从四面八方的不同路径进行思维,最终导致各种不同的认识结果。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是克服思维惰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条件。在畜牧兽医课教学中可以从多方面设问,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

3.完善实验室建设,组建专业实习基地

要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仅仅依靠教材是不行的,必须配备较完善的实验室进行实践性教学。为此,学校需要配备标本室、解剖室、疫病诊断室等专业实验室。更好地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学校需组建实习基地或校企结合,为教师队伍实践锻炼和学生专业实训、就业搭建一个广阔的平台。定期安排学生进行生产实习,使学生在干中学,学中干,边干边学边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不怕脏、不怕累的吃苦精神和严谨务实的求学态度。

总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为职教事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给畜牧兽医专业带来了严峻的考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畜牧兽医专业的出路在哪里?在于我们长期不懈的努力,搞好师资队伍及实训基地建设,狠抓教学质量,成为解决中等职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办学困境的主要出路。

参考文献:

[1]严海琴.试析职高蓄奴兽医专业课教学的现状及对策交流探讨[J] .2011,(6).

[2]程树信.浅谈职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的现状与发展[J]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09,(7).

[3]何增强浅谈畜牧兽医专业现状及改革对策[J] .现代企业文化,2010(8).

[4]李军成等.轻工科技[J].2012,(2).

[5]陈文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J].教育科学论坛,1999,(6).

[6]黄诗品.把握讨论机制促进主动参与[J].广西教育,2005,(25).

[7]蔡华.浅谈药理学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法的合理运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6,(8).

兽医的就业趋势范文6

关键词:高职院校;畜牧兽医;教师;赴企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10-0059-02

现阶段,高职院校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的今天,让专业教师赴企实践不仅能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更能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有力途径。特别是对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畜牧兽医专业来说,更是如此。

1 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教师队伍现状分析

1.1 现状分析

目前,在我国高职院校中,真正做到“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院校为数不多,很多畜牧兽医专业类院校是在原有的大专或中专基础上,晋升为高职院校。一线教师队伍很多还只是具备了中专教师水平,无论是从专业知识还是实践能力都远跟不上时展的脚步。除此之外,还有高职院校的畜牧兽医专业的从业教师相对匮乏,能够在一线授课的专业教师则非常紧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大多数高职院校会从应届毕业生或研究生中吸收一些力量作为一线专业教师,他们大多数很少接触畜牧兽医专业的实践活动,很多专业知识的积累还停留在理论层面,很多人对畜牧兽医专业的认识只停留在课堂的书本中,并没有真实的生产实践经验或管理经验。有调查显示,现阶段的高职院校中,约有六成的教师是大学毕业后直接迈上讲台,这些教师的工作年限较短,并且日常的教学工作与畜牧兽医专业的生产实践实际想脱离,由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较弱[1]。

畜牧兽医专业不断扩招的今天,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在不断扩大,但是很多能够胜任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师却没有足够的生产实践能力,并且自身的专业技能也有待进一步提高,此外,而能够在岗位上胜任优秀教师的人员更是少之又少。此外,高职院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上缺乏系统性,很多教师上岗后,并未接受J定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对于规范培养教师工作,高职院校的重视程度不足[2]。

1.2 建立完善畜牧兽医专业教师队伍培养机制

高职院校在开展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学时,应当将理论与社会实际需求紧密相连,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及发展方向,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提高畜牧兽医专业教师的有效利用率,并注重教师队伍培养的成效。可以在院校内制定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机制,规范教师的言行,成立教师队伍监管部门,及时反映畜牧兽医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落实“双师型”教师的培训目标。可以按照畜牧兽医专业教师的学历、年龄等不同指标,将教师分成不同层次,并按照不同层次的教师制定相应的培训实施进度及工作方案,以保证教师能够定期完成考核。高职院校要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以津贴的形式给教师以激励,并将“双师型”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标准,制定相应的评估体系和指标,提升教师队伍建设的权重。

1.3 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意义

面对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科技含量及先进技术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要求,这也对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在高职院校中,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理论知识,更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要让学生在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生产实践能力。培养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离不开到生产实践中去积累和锻炼。通过对畜牧兽医专业生产实践的摸索和研究,从中掌握最新的技术和工艺,并将必要的科研课题带入生产实践中来,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用过硬的专业知识去指导实践,通过实践巩固专业知识,最终实现让教师培养自身的实践能力,将科研及学术水平更上一个层次,从而实现提高教学适量的目标。畜牧兽医专业教师在赴企实践过程中,应当明确目的,有针对性地结合企业的相关管理措施及策略,并根据教师自身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有目标、有计划的实践工作,为今后循序渐进开展教学奠定基础。

2 畜牧兽医专业教师赴企实践的意义

2.1 有利于拓展视野,提升实践技能

很多高职院校的畜牧兽医专业教师大多是毕业后直接迈上讲台,他们积累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是实践技能相对薄弱,有的教师甚至从未接触过生产实践,这样直接导致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在开展教学时,理论与实践脱离。针对这一现象,高职院校应当首先明确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未来就业的场所是养殖场、兽药、饲料生产企业、宠物医院等,大多数学生会进入生产第一线,在校期间应当掌握充足的职业技能。作为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师更应当掌握较强的实践能力,赴企实践便是快速提高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不仅能够为教师拓宽视野,更能将专业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

2.2 有利于更新教学理念

赴企实践后,教师可以多与企业的相关人员沟通交流,使自身尽快熟悉畜牧兽医专业在企业中的生产工艺流程,掌握必要的服务技术要领,及时积累工作经验,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更重要的是,通过赴企实践,教师应当清楚地认识到企业的用人需求,并按照人才培养的要求调整教学课程及内容,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计划,使课堂教学更贴近未来的生产实践。在院校期间,将学生培养成满足企业需求的专门型高素质人才[3]。在畜牧兽医专业,生产永远是主线,因此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将新知识、新理念、新工艺、新技术作为教学的重点,不断培养满足企业发展的新型人才。

2.3 有利于校企合作

畜牧兽医专业教师赴企实践,除了可以提升自身的技术能力外,可以将高职院校丰富的理论知识带入企业,在赴企实践过程中,可以为企业的员工开展培训课程,帮助企业提高员工综合素质,还可以为企业生产及市场营销提供更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与高职院校密切合作,企业也可以从中获益,强化校企联合办学的先进理念,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双赢”,不仅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能为高职院校提供有力的发展空间。

3 畜牧兽医专业教师赴企实践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3.1 为年轻教师开设实践技能培训课程

相对于有经验的教师来说,从事畜牧兽医专业的年轻教师更缺乏教学的经验及生产实践经验,因此他们应当是高职院校重点培养的对象。从培训方式上来说,可以分为校内和校外两种形式。校内培训可以将畜牧兽医专业的专家或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邀请至到院校进行培训。校外培训则是将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师外派到生产一线企业进行挂职,通过对企业生产一线进行技术培训,掌握相应的实践能力,并接受新技术、新工艺等方面的学习[4]。

3.2 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赴企实践

高职院校特别是畜牧兽医专业,应当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到企业锻炼生产实践能力,到一线掌握最新的资料及信息,并将所学到的知识,带入课堂教学中来。我国养殖业呈现现代化发展趋势,行业主要生产形式已经向更加集约化、信息化的方式发展,一线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也在不断提高。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工作需要,他们也要不断把握最新的生产技术及管理知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未来面对的工作不仅是将教科书上的知识点掌握扎实,更重要的是要有相应的实践技术能力。因此,教W任务由过去的以知识点为主的时代,逐渐向注重实践层面上过度。

3.3 强化组织管理

畜牧兽医专业教师赴企实践,是一个非常艰苦的体验,需要深入到生产一线摸爬滚打,很多时候需要依靠教师的积极性投身企业。为此,高职院校应当建立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针对赴企实践行为给予更多的鼓励,例如通过提高补贴经费等形式,奖励在企业实践的教师。此外,学校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还应当深入生产一线去探望和慰问赴企实践教师,并对在企业实践期间表现优异的教师给予表彰。

4 小结

综上所述,为了实现教学目标,高职院校应当及时改变教学理念,要想培养更多高素质学生,应当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特别是对于畜牧兽医专业来说,更需要具备专业能力与职业技能均衡的教师。畜牧兽医专业应当将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实践有机结合,尽快培养学生掌握更多畜牧兽医专业的最新技术,了解生产一线的工作流程[5]。专业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教学质量的好坏,要想培养出更多更符合一线生产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离不开高素质的专业教师。赴企实践是能够快速提升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教师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高职院校打造教师队伍的重要任务,只有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才能使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符合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张宝泉,孙洪梅,孙英杰,等.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以畜牧兽医专业为例[J]. 中国职工教育,2013(18):144.

[2] 肖 杰,孙攀峰. 畜牧兽医专业“教师流动工作站”的建设与实践―以河南农业职业学院为例[J]. 河南农业,2013(22):4-5.

[3] 翔,欧阳叙向,邓灶福,等. 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 高等农业教育,2015(6):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