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绿色经济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绿色经济研究范文1
关键词:绿色经济;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01
一、背景与现状
资源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双重约束下的中国粗放型非绿色发展模式问题日益凸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对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也日益严重。据统计,环境污染对国民经济造成的损失能够达到GDP的10%左右,三废的排放量都是居高不下,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的威胁。
与此同时,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应对气候变化这个问题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且做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比如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计划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且将努力早日达峰,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提高到20%左右。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认为,经济增长与环境和社会快速发展不能够同时兼得,要想经济的快速发展,牺牲环境是必不可少的,而绿色经济模式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保持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最终和谐统一的一种状态。因此发展绿色经济势在必行。
二、国内外绿色经济方法研究现状
最早提出绿色经济一词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经济学家皮尔斯在其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中率先提出绿色经济一词。绿色经济的提出,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韩国在2008年8月提出了以绿色成长为主题的新的国家发展战略,以期能够加强韩国在能源、资源危机和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应对能力,从而进一步缓解韩国在温室气体减排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除韩国外,日本在2009年4月公布了名为《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的政策草案,以期通过该草案的实施达到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的效果,进而强化日本的“绿色经济”。在欧洲,欧盟环境部长在2012年4月公开表示,欧盟将全力支持发展绿色经济。Halle(2011)等学者认为问责机制在绿色经济发展中具有扮演者重要角色。Ricardo在2011年论证了有效的国际贸易管理工作能够推动全球绿色经济的快速发展。
诸大建在2014年的研究中,论述了绿色经济的基本背景、三重效益、研究模型;此外,褚大建还对绿色经济与生活质量的关系,如何开展中国绿色经济研究进行了探讨和研究。(2010)根据已有的发展绿色经济的经验以及发展绿色经济存在的问题和障碍等,提出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应以绿色发展为统领,以结构调整等为重点目标,低碳经济等多种理念,创造出了新的绿色发展模式。
郑德凤,(2015)等应用文献分析的方法,总结了有关绿色经济的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绿色发展战略与政策及其驱动/制约因素、绿色转型评价理论方法及其实践应用研究等。曾贤刚(2013)依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的绿色经济指标框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建立一套三级指标体系,并采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从横向和纵向2个维度分析了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情况。严鳎2005)基于国内以及国外对绿色经济的相关研究,并且以绿色GDP理论为基础,为绿色经济提出自己的相关见解。大胆提出了核算南京市1997年的绿色GDP的构想。除此之外,对于南京市绿色经济发展的情况方面,作者用DEA模型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效率分析。
根据现有的国内外参考文献可以看出目前对绿色经济的研究大部分只是停留在绿色经济的内涵,没有系统理论和方法。很少有结合数据运用统计方法进行量化来深入分析绿色经济。文献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在绿色经济的研究中都有相关研究者用过,即使用过统计方法的也都是基于绿色经济总体来分析的,对于绿色经济内部结构分析少之又少,所以绿色GDP投入产出法提出势在必行。
三、绿色GDP投入产出表
虽然投入产出表的主栏、宾栏分别代表了投入和产出,横向反映产出部门的产品作为中间使用的数量提供给各个投入的部门,而纵列反映投入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每个部门的产品的数量,投入产出表充分揭示了各个经济部门之间相互依赖,又彼此制约的技术之间的联系。又能反映各个经济部门之间供应与需求的关系。
投入产出核算功能不仅仅在于产出的中间产品或者最终产品是如果消费的,而是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在生产过程中,该部门的生产是从其他部门或得了多少产品或者服务的状况。绿色GDP投入产出表也具有这些功能,并且比传统投入产出表更有优势的方面是绿色投入GDP投入产出表将资源耗减与环境降级也加入到了传统投入产出表,使投入产出表能够反映各个部门在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依赖程度。
对于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都各有其特点,绿色GDP投入产出法不仅能够分析出其他方法所分析的内容,也能够运用绿色系数来弥补这些方法的一些不足之处。用绿色GDP投入产出的方法来分析绿色经济,不仅用数据作为支持,而且可以分析各个部门的内部结构来分析来研究绿色经济,首先,通过对前向或者后向关联度分析从而得知哪些部门对三大产业提供了大量资源并且推动了三大产业中的哪个产业的发展以及可以分析部门对其他部门的直接带动、间接带动作用,其次,可以通过对绿色影响力系数和绿色感应度系数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哪些部门对其他部门的生产波及程度超过了社会平均水平,从而根据排序确定出支柱作用的部门,同样可以得出哪些部门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就可能成为制约其他部门发展的瓶颈部门。通过对绿色系数方面对绿色经济进行了更透彻的分析,对我们提出合理化建议提供了更高的基点。
参考文献:
[1]岳洋.北京绿色GDP投入产出表的编制与分析研究------以2007年数据为例.
[2]Zohreh Ahmadi,Morteza Raei Dehaghi,Mehdi Emami Meybodi.Pollution Levels in Iranian Economy Sectors Using Input-Output Analysis and TOPSISI Technique:[J].procedia Sco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4,141:1363-1368.
绿色经济研究范文2
关键词:绿色建筑;经济;范围;方法
中图分类号:F426.92;F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1
一、当前绿色建筑评价存在的问题
我国绿色建筑的开发与推广仍然举步维艰,究其原因主要有制度、观念以及技术等方面的因素。从绿色建筑的评价和认定方面来看,我国现已拥有较为完善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但与国际上大部分评价体系一样,主要是从技术层面评价建筑的“绿色”程度,对经济合理性不做考虑。这样就形成了政府、消费者和开发商对绿色建筑评价的不同的立场:政府要求建筑的绿色性,消费者在无法兼顾绿色性与经济性的情况下更多地会选择经济性,而开发商只注重其投资回收与回报。为解决这一问题,应当加强对绿色建筑的经济性评价,评价结果将绿色性与经济性相结合,兼顾各方的关注。
我国现有两套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和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它们吸收了发达国家评估体系的优点,在技术评价和过程控制方面已相当完善,但对于经济评价都未做考虑。基于利润最大化原则,项目评价自然明显倾向于能产生很高短期收获的投资,但是这些项目不一定与长期产出最大化一致,也不一定能确保产出长期持续。于是这样低成本、高利润、高能耗、高物耗的非可持续发展生产方式,必然会对有限的自然资源形成破坏。
二、引入经济评价的意义和范围
在与绿色建筑关系最为密切的三方(政府、开发商和消费者)当中,开放商和消费者都是极端关注建筑的经济合理性的,某一建筑即使达到很高的节能与环保水平,但建设和使用过程中都需要耗费多于一般建筑的成本,是不可能被大多数人所认可和接受的。从更大的范围和更长久的周期来看,政府同样必须重视绿色建设的经济性,经济合理性体现着对全社会资源的耗费最少。因此,绿色建筑的经济合理性可以说是绿色建筑的生命线。
绿色建筑的总体效益不但包括经济效益,还应当包括环境效益和健康效益。但在当前的研究水平下,对于环境效益和健康效益的测算,虽然可以通过疾病成本法、预防性支出法等方法予以确定,但很难处为全社会各方普遍认可的量化结果,因此,可以通过对技术性指标的考核结果间接说明。
三、绿色建筑经济评价的方法
绿色建筑项目的全寿命周期中产生大量的增量成本和效益,其中很多数据难以收集和估算,根据合理性和易于操作的原则,所以只需收集和估算被评价的绿色建筑项目与传统建筑之间所产生的成本和效益差值,用差值来完成绿色建筑项目的经济评价。
1.增量成本的确定
(1)初始投资成本。全寿命周期成本主要包括初始投资,在策划阶段、设计阶段和建造阶段,即项目竣工交付前产生的所有成本,运营阶段所产生的各项相关成本,建筑物使用期满后的相关费用。初始投资的评估相对于其它费用和效益准确性更高,因为有很多现行的标准和方法可以采用。
(2)运营与维护成本。运营与维护成本包括项目运营阶段内为了保持其正常运营,发生的除资源耗费和设备更新与的一切支出。相对于其它方面的费用,运营与维护成本比较难于估算,因为不同建筑物在运行标准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估算运营与维护成本,一是可以通过采取相同技术或类似设备的项目进行对比估算。二是在有大量同等类型建筑物的使用或相关设备运行前提下,可以按照不同建筑物和设备的费率标准进行运营与维护费用的测算。
(3)资源消耗费用。在确定的环境状况下,不同的使用者,采用不同的设备所耗费的能源、水资源和材料也不尽相同,但根据具体情况和经验参数,可以估算出所耗费的能源和资源数量,再确定出资源的价格,就得出能源和资源的消耗费用。对能源消耗的测算需设定建筑所处的特定气候条件、建筑物所采用的技术,按照一定的标准,运用能源消耗估算公式和图表,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模拟计算。
(4)设备更新费用。各种设备的寿命使用年限不同,所以在建筑物运营过程中,需要对不能继续使用或经济不合理的设备进行更新,以维持建筑物的正常运转。为便于测算,设备更新费用可以按照当前同等类型的设备购买费用进行计算,而不考虑由于通货膨胀造成设备费用的上升,以及科技进步等因素造成的设备费用的降低或其他更具有经济合理性设备的出现。
2.增量效益的确定
(1)经营效益。对于销售类型的绿色建筑,最主要的经济效益产是由运营阶段能源资源的节约所带来的。对于使用者来说较高投入带来了更高的回报,通过对能源与资源节约量的测算,就可以得出项目产生的经营效益。
(2)残余价值。残余价值是指当建筑物使用寿命期满后,该项资产处置所获得的收益和发生的费用的差额。一般应当根据各项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合理估算固定资产的净残值。
确定了成本和效益的范围、数额后,就可以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采用内部收益率法、投资回收期及财务净现值等方法测算出该项目的经济合理性。
四、经济评价结果的运用
绿色经济研究范文3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环境技术创新;制度环境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5.03.07
中图分类号:F061.5;F832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5)03-0028-05
引言
外商直接投资(FDI)作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方式和国际技术溢出的重要载体备受各国青睐,其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意义已经被普遍认同[1]。然而,随着FDI规模的不断扩大,FDI在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环境质量急剧恶化,大气污染、雾霾等一些列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FDI的良莠不齐以及FDI中“脏”技术溢出对东道国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研究如何改善FDI质量、促进绿色FDI进入及技术溢出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目前,来自发达国家的FDI更倾向于使用先进的技术和污染排放系统,可对东道国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产生贡献[2]。而传统吸引外商投资的要素,如成本优势、市场以及税收优惠等措施对引进绿色FDI的贡献非常有限。因此,要真正达到“以市场换绿色技术”的目的就必须重视东道国环境技术创新对FDI进入的影响,通过东道国高技术含量的环境技术吸引绿色FDI进入,从而形成良好的集聚效应。FDI的绿色技术溢出是进一步提高东道国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的根本,制度环境则是FDI绿色技术溢出的重要变量[3]。基于此,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东道国环境技术吸引力、竞争力和绿色FDI进入及溢出的关系,并进一步探索制度环境对FDI与区域绿色发展的调节效应,为未来更好地管理和引导FDI提供理论依据。
1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1FDI与东道国绿色经济发展
多年以来,学者们认为FDI对东道国经济发展产生促进作用,许多新兴国家采用低税率、投资补贴等各种方法激励FDI进入。然而,从FDI对环境影响来看,由于FDI的逐利本质,外国投资者更有动机将过时的技术引进,特别是在一些环境规制较弱的地区,对环境产生较大污染。陈凌佳 [4]利用中国112座重点城市2001~2006年度的面板数据,研究了FDI对我国整体以及不同区域的环境影响。结果证实了FDI的增加对我国环境确实产生了负面影响。近几年地方政府虽然加强了清洁型FDI的审批,但多年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很难改变资源大量消耗和污染排放强度高的现状。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FDI对区域环境效率存在负向影响。
12环境技术创新与绿色FDI
根据Dunning[5]对外商直接投资动机的分类,寻求技术资源是FDI进行研发投资的重要目的。特别是在全球关注环境变化的时刻,FDI进入环境技术吸引力和竞争力都较强的地区,能获得本地企业更好的技术服务,与当地资本和劳动能够匹配和衔接,可实现更高层次的绿色技术优势。本土企业在环境技术领域的研发活动带来的人力资本提升和知识存量增加使得FDI更加融合于本地经济发展体制,有助于外商企业在当地形成稳定的投资获利,促进外商投资的积极性[6]。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环境技术吸引力对环境效率具有正向影响,FDI的进入对该项影响存在中介效应。
假设3:环境技术竞争力对环境效率具有正向影响,FDI的进入对该项影响存在中介效应。
13制度环境的调节效应
国内外相关文献已经关注到制度环境对FDI技术溢出效应的重要影响。首先,良好的制度环境可提升市场竞争效率。FDI企业与本土企业在标准和公平的环境中充分竞争,尽管外国企业可能挤出一些无效的本土企业,但本土企业通过模仿、学习并追赶,最终使得整个区域的效率得到提升[7]。其次,良好的制度环境能为国外投资企业提供透明的管理体制、合法的保护以及各种服务支持,同时支持本土企业向国外企业学习,提高本土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技能[8]。最后,在制度环境水平较高时,环境保护的体系将更加透明、一致和严格。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4:良好的制度环境可缓解FDI对区域环境效率的负向影响。
中国的FDI按照来源地不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指来自港澳台地区的FDI,另一类是指来自非港澳台地区的FDI,主要包括欧美、日本等地区。通常情况下,港澳台地区的FDI由于文化相似具有更好的嵌入性,在与政府沟通、扩展社会关系网络等方面表现更好;而非港澳台地区FDI虽然拥有资源优势但缺乏嵌入性,其更需要市场导向的经济体制来保护他们的合法权利和生产运作[9]。因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假设5:相比港澳台地区FDI,良好的制度环境可更好地缓解非港澳台地区FDI对环境效率的负向影响。图1研究框架
2研究设计
21样本选取
本文选取了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1999~2011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其中,在测度环境技术吸引力和竞争力过程中,各省市自治区的专利信息来自中国知识产权网的中外专利数据库服务平台。其他所有的数据来源于2000~2012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商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自治区统计年鉴。
22变量测度
221解释变量
(1)外商直接投资(FDI)
由于FDI流量并不能快速影响环境效率的变化,采用FDI存量是合适的选择。FDI流量转化为FDI存量的计算公式为:
在分析环境技术竞争力对FDI与环境效率间的中介效应时,表1中显示环境技术竞争力对港澳台地区的FDI进入没有吸引力,因而也就不存在中介效应。因此,仅把全部FDI和非港澳台地区FDI放入模型9,模型10和模型11回归结果显示其与环境效率显著正相关,说明FDI的进入对环境技术竞争力形成了显著的中介效应,假设3得到部分支持。表2 绿色FDI中介效应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影响环境效率分析及制度环境的调节效应
表3显示了FDI影响环境效率及制度环境调节效应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结果发现,无论是整体的FDI还是不同来源地的FDI都显著地负向影响环境效率,假设1得到支持。而制度环境与全部FDI的交互项的回归系数为-00120且在p
本文采用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1999~2011年面板数据,研究了东道国环境技术如何影响外商直接投资(FDI)从而改善环境效率,得到以下结论:第一,FDI对环境效率存在负向影响,来自港澳台地区的FDI对环境效率的负向影响更显著。第二,东道国环境技术吸引力通过影响FDI的进入促进环境效率提升,FDI的中介效应明显。东道国环境技术竞争力对非港澳台地区FDI中介效应明显,而对港澳台地区FDI中介效应不明显。第三,制度环境对FDI与环境效率间关系调节效应明显,特别是制度环境对非港澳台地区与环境效率间关系调节效应更显著。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一直鼓励外商投资促进经济发展,然而外商投资逐利的本质在宽松的环境规制下不可避免地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港澳台地区FDI基于寻求廉价劳动力和资源以及扩大市场份额的目的,大部分企业技术含量低、资源耗费大,对环境技术创新缺乏动机。因此,未来在引进外商投资时要注意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加大对非港澳台地区外资引进力度,同时对来自港澳台地区的FDI严格限制其投资产业、加强环保监控力度。
第二,增强东道国环境技术创新能力,促进FDI绿色技术溢出。东道国环境技术吸引力、竞争力对FDI进入及溢出存在中介效应,因而各地区政府应积极采取各种政策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鼓励本土企业加强环境技术创新。
第三,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创造利于FDI技术溢出的制度环境。各地区政府应按照自身的经济体制发展水平来优化制度环境,促进FDI技术溢出,例如知识产权的保护、法律体系的建设以及市场各要素培育等等,更好地促进和吸收FDI带来的正向收益。
参考文献:
[1]鲁钊阳,廖彬彬.FDI技术溢出与区域创新能力差异的双门槛效应[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5):75-88.
[2]许和连,邓玉萍.外商直接投资导致了中国的环境污染吗?――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研究[J].管理世界,2012(2):30-43.
[3]姚奕,倪勤.外商直接投资、自主研发与碳强度[J].软科学,2011,25(12):19-24.
[4]陈凌佳.FDI环境效应的新检验――基于中国112座重点城市的面板数据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8(9):54-59.
[5]J H Dunning.The Determinants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J].Oxford Economic Papers,1973,25:289-336.
[6]陈继勇,雷欣,黄开琢.知识溢出、自主创新能力与外商直接投资[J].管理世界,2010(7):30-42.
[7]Meyer K E,Sinani E.When and Where do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Generate Positive Spillovers? A Metaanalysis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9,40(7):1075-1094.
[8]Suyanto,Ruhul Salim,Harry Bloch.Which Firms Benefit from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Indonesian Manufacturing[J].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2014,33:16-29.
[9]Sunghoon Chung.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Evidence from South Korea[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14,108:222-236.
绿色经济研究范文4
摘 要:近些年,随着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政府明确提出将低碳经济的发展作为国家战略,一时间低碳经济下的绿色会计的研究成为学术界的探究热点。论文在综述了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低碳经济下绿色会计的发展现状,发现其在我国发展中存在的诸如绿色会计理念并未确立、绿色会计体系不成熟、绿色会计发展的监管不足、专业绿色会计人才匮乏等问题以及形成的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和原因提出有意义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低碳经济;绿色会计;利益相关者
一、引言
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世界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低碳经济主题跃然成为学术界探究热点,中国政府在2009年年底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中明确提出将低碳经济的发展作为国家长期战略,并严格制定了二氧化碳排放的约束性指标,将低碳经济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可见,低碳经济的发展势在必行,中国经济进入低碳经济时代。
在中国,绿色会计的发展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它涉及了情况十分复杂的各个方面。绿色会计并不仅仅是会计行业的问题,也是针对现阶段的主要社会、环境问题应运而生的主要内容,它是以政府和企业合作为前提,需要政府对其进行大量推广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做好环境保护,节约能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文献回顾
发达国家对于绿色会计(早期称为环境会计)的定义研究起步很早。英国学者比蒙斯(1971)在期刊《会计学月刊》上就发表了论文论述了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的研究。而在1973年,马林讨论了污染的会计问题,这是两篇开启绿色会计研究的文献。Stewart Jones(2008)最早提出了“碳会计”这一全新的定义,他定义了碳排放会计,认为碳排放会计是将碳排放及其排放权交易和相关鉴证等的会计问题的统称。Alan Mann(2012)认为将碳成本与实际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量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成功应对全球气温升高造成的威胁。
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会计从业者开始对绿色会计展开了研究与讨论,但遗憾的是由于环保意识欠缺,导致整个社会对其关注度很低。中国的绿色会计理论是从介绍发达国家绿色会计的研究情况为起步点。在绿色会计的袁增申(2011)教授在他的研究中强调绿色会计是一门具有传统会计特征,更兼有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特点的综合科学。
三、低碳经济与绿色会计
低碳经济顾名思义就是要将“低碳”和“经济”归集于一体,它是现代社会在应对环境日益恶劣的情况,实现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一种全新模式。低碳经济具有能耗低、碳排放低、污染程度低等三大基本特征,其核心在于两大技术分别是能源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
绿色会计又可以称为环境会计,最早起源于二十世纪初的西方国家。传统会计将能源和原材料等归入了成本,但并没有将环境成本核算到其中。绿色会计与传统会计不同,它运用了绿色理念对传统会计理论体系进行进一步整合,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的独立的核算与控制的综合管理。
绿色会计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来看绿色会计的提出,是因为机器化大生产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全球气温升高、社会经济发展遭到环境的威胁的背景下而造成的,绿色会计的提出是为了跳出传统会计的局限性,为经济模式的转变服务,坚持走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也就是为了实现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绿色会计体系的健全。
四、低碳经济下的绿色会计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绿色会计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绿色会计对于当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以及环境污染的现状的改善也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由于绿色会计牵涉到一系列的复杂问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境。
绿色会计的体系还没有完全成型。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还处于初级水平,所以还有许多环保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需要建立和完善。绿色会计体系需要较长时间的理论构建和反复实践证明才能够完整地建立起来,在这段体系构建的时期内必然会存在一定程度的绿色会计事务的混乱。
绿色会计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存在诸多漏洞。环境污染长期得不到解决,与政府的监管力度密切相关,绿色会计制度的发展也缺乏相应的监督,导致了发展的不完善。因此,要提高我国的绿色会计发展水平,需要政府、社会以及企业自身的广泛参与,对绿色会计的实施过程进行监督。
企业对于绿色会计的了解不够深入,在目前的外部环境下也不够重视绿色会计相关人才的储备,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方法不合理以及操作不规范等问题。但是,由于发展的时间较短,我国的绿色会计理念提出的时间不是很长,在企业内还没有完全确立,绿色会计的体系还不够完善,其概念也还没有被人民群众广泛地熟知。
五、政策建议
(一)强化利益相关者绿色会计意识
对于企业来说,由于其经营活动具有外部性,尤其是有些制造型企业的生产过程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排放到环境中会产生污染,产生负的外部性。绿色会计制度的实施通过影响企业的成本对企业的经营决策产生影响,管理者在做出决策时就必须要将环境因素考虑在内,从而在源头上达到治理环境污染的目的。对于公众来说,要提高他们的绿色会计意识,可以通过媒体的宣传来达到效果,例如在电视上投放公益广告,在网络上积极宣扬环保小措施,以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健全会计准则,完善绿色会计体系
要保证我国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完善绿色会计体系就是实现这种发展的基础。积极引导企业实施绿色会计制度,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来鼓励企业的会计制度改革,根据研究出来的绿色会计理论框架,补充具体的绿色会计实施制度,满足市场和社会的需要,积极实施绿色会计核算制度对促进企业建立科学完善的绿色会计体制有巨大的作用。
(三)加强利益相关者监督力度
加强对于绿色会计实施过程的监管,需要针对各个阶段的不同情况分别进行,不能够一刀切,以免对企业造成不良的影响。企业每年独立编制环境报告书,对绿色费用和收益、资源资产和折耗等表内信息,以及废弃物利用水平、环境规定落实情况、质量状况等表外信息进行披露,而且要结合多个专业领域的专门机构对此加以评估和审计,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绿色会计信息的披露质量。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
参考文献:
[1] 比蒙斯(F.A.Bcams).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J].会计学月刊,1971,(3):24-28.
[2] 马林(J.T.Marlin).污染的会计问题[J].会计学月刊,1973,(2):18-22.
绿色经济研究范文5
关键词:绿色经济;政府;现状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1-0019-01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存在诸多“政府失灵”和“缺位”问题,政府部门分割和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不适合生态资本的系统性、整体性要求。目前,我国不同的生态环境要素被分开管理,甚至同一生态环境要素被分割成许多碎片,各部门和地方各自为政,严重影响整体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分权化的财政体制不适合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环境的保护是一项事关全局的系统工程,要求地区协调,部门合作,在大范围内进行综合整治。但是,财政分灶吃饭的体制加剧了地方保护主义,进而使各地区、各部门的绿色经济发展行为难以协调一致。尤其是在我国西部经济落后地区,限于宏观调控实力的弱小,调控手段的落后和调控方法的欠缺,这种现象更为严重。在中央与地方双重领导体制下,地方政府缺乏对本地区中央垂直领导机构的综合协调能力,地方政府的一些行为又不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整体要求,国家关于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开发的许多法律法规,在实践中不同程度地变形、弱化甚至束之高阁。
2 绿色法规、规划、政策不配套和部门职能不协调
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时间较晚,关于绿色经济的配套法规的制定相对滞后的,统一决策、统一监督的生态保护机制还没用建立健全,并且多数法规只有强制性要求,没有激励性的经济政策。政府部门在职能设置上错位、冲突、重叠,在规划和政策制定上又各自为政,相互衔接不够,造成国家公共利益和部门行业利益冲突,多头管理。环境保护机构参与重大经济和技术决策的职能没有得到落实,环境保护在和经济发展相比时,常常要为经济发展让道。
3 区域和流域管理体制不合理
对于跨行政区和流域的生态保护和污染控制缺少管理机制和控制措施,在局部利益驱动下,各区域和流域发展相互脱节,使地区间的协调非常困难加剧了生态环境的破坏。由于缺乏生态补偿机制,流域内和区域间的环境协调没有稳定的制度保障,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有机整体性被割裂,各地抢占资源、破坏环境的事情经常发生。
4 市场监管体制不健全
首先,工商、卫生、质检、环保等多个部门分头管理,由于部门割裂,各自为政,职能界定。分工、职责、权限不够具体,有的事情争着管,有的事情无人管,缺乏有效地综合协调机制,无法形成强有力的管理力度。再者,国家、地方、行业的法规和标准设计交叉重复,无法协调。
5 国民经济核算制度不健全
现行的国民经济GDP核算制度虽然有其特定历史依据和历史功绩,但是已经不能适应绿色经济发展的要求。现存GDP指标体系存在着严重的缺陷,那就是只核算一个国家(地区)范围内由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没有将环境和生态成本计算在内,这种核算方法只能看出经济产出总量或经济总收人的情况,却看不出这背后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情况,甚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行为也能增加GDP,致使“以GDP论英雄”和“惟GDP主义”大行其道,导致一些地方为了追求单纯经济发展指标,对于一些企业违反法规,破坏和污染环境的行为睁一只限闭一只眼,甚至不惜“引”来一些污染源企业。
6 干部考核制度不完善
现存的干部政绩考核制度仍然保留传统的考核指标。对于地方官员而言,经济增长是第一位的,而环境保护以及发展绿色经济是第二位的。因为对官员的考核体系以经济业绩为核心,如果地方官员如期完成了各项经济目标,自然提级,否则会被处罚或降级。因此,地方政府继续把GDP和财政收入的增速作为硬指标,而把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等指标置于脑后。
7 绿色经济的制度建设尚不完善
发展绿色经济需要全社会树立节约资源、循环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理念,并有效地转化为自觉行动,而这需要良好的制度安排作保障。制度的重要性在于它通过引导性或者强制性力量使经济活动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比较资源节约、废弃物循环利用和无害化排放的成本和效益,最终按循环经济的要求来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然而,目前我国的绿色制度建设仍然相当落后,许多制度尚未建立或者建立不够完善。比如,环境信息报告制度、绿色采购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生态补偿制度、公众参与和监督制度等,虽然这些制度已经建立,但是政府部门执行起来确是困难重重,需要对制度进一步完善,并且严格按照制度执行。
参考文献
绿色经济研究范文6
关键词:绿色经济;企业管理改革;策略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发展绿色经济对我国企业而言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低碳节能的大趋势直接冲击了我国传统高能耗的产业,也给绿色生态型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如何应对来自于国际化背景下的挑战,降低能源消耗,已经成为电力,冶金,建筑,化工,汽车等传统高能耗产业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与此同时,发展绿色经济的趋势也促进了新兴行业和商业模式及新能源的发展,为我国企业走向世界创造了新的机遇。作为民族汽车品牌的代表,比亚迪在发展新能源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14年,比亚迪第一台纯电动私家车走向了市场,标志着我国国产纯电动汽车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如今,发展绿色经济已经成为汽车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成为未来汽车产业的新格局,在不久的将来,越来越多的纯电动汽车将会走向市场,取代传统的以石油为动力的汽车。2014年,比亚迪汽车定下了2015年成为中国第一,2025年成为世界第一的汽车生产企业的目标,在以低碳效应为目标的指导下,比亚迪新能源车运用的铁电池技术在安全性,低成本,使用寿命,绿色环保及制造工艺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突破,成为世界范围内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最高技术。笔者根据比亚迪汽车的绿色发展战略进行分析,探讨在绿色经济背景下我国企业如何有效地进行管理改革,实现企业的战略发展。
一、绿色经济的概述
1.绿色经济的概念。所谓绿色经济,指的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背景下,为了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的排放,实现绿色健康的经济与生活,企业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产业转型与新能源开发等多种途径尽可能的降低煤炭,石油等高污染能源的使用,减少温室气体和工业废弃物的排放,达到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实现,绿色经济也称之为低碳经济,其特点是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是人类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基础。
2.发展绿色经济的背景。对于全球任意一个国家而言,发展绿色经济不仅仅只是应对气候环境的变化或承担国际责任的问题,也是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经济的本质是强调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健康绿色生活,通过降低排放该站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带来的不利影响。工业化的持续推进及科技投入的比重不断加重,将会使得人工劳动力的投入不断减少,取而代之的是高度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产品结构会由以往的生产资料为主变为消费资料为主,汽车产业就是其中的代表。如今,绿色经济已经是全球公认的发展方向,每个企业都无法避免,绿色经济不仅仅是新材料新能源的使用,还需要结合制造业的优势,将绿色经济发展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结合起来,才能顺应绿色经济发展的趋势。
3.发展绿色经济的意义。
3.1适应政策要求。近几年来,我国政府大力支持绿色经济的发展,新制定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也在向那些新兴产业及具有资源环境价值的企业倾斜,2005年,国务院颁布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明确提出了鼓励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有利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提高能源效率,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产业发展。2006年,政府通过绿色采购的方式直接开始支持绿色企业的发展,发展绿色经济是政府的要求,是实现产业转型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政府的政策倾斜和支持行为为我国企业的绿色化改革创造了良好的国内环境。
3.2适应国际化发展的要求。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模式属于粗放型生产模式,到21世纪初期仍然有很多企业的经营观念还停留在先污染后治理的阶段,一方面是由于绿色产品的研发周期长,投资大,回报不确定所带来的高风险使得很多企业不愿意在绿色产品的开发方面进行投资,另一方面是我国绿色标准检验技术不完善,检验体系不健全,使得很多企业存在机会主义,传统的发展模式使得我国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国际社会上受到很多的限制,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产品的出口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对我国来讲,绿色贸易壁垒意味着更多的被动和不利,由于缺乏主动权和支配权,我国在对外贸易中常常十分被动,因此,发展绿色经济,打破贸易壁垒是适应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对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3.3适应市场的要求。近几年来,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转变,国内和国际市场绿色消费的需求不断扩大,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正在不断地加强,产品的节能环保性能成为影响人们购买决策的重要依据,各种节能环保的绿色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以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为例,购买纯电动汽车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消费时尚,这种市场需求的变化为我国企业生产绿色产品,走向国际化提供了一个极为有利的环境。
二、绿色企业战略的内容
企业的绿色发展不是单纯的降低能源消耗,而是全方位的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绿色生产与绿色经营,企业绿色战略管理的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绿色文化战略。绿色企业文化指的是企业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实践逐渐形成的为全体职工所认同并遵守的,符合企业自身条件,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对企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对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有着重要作用的看法和观念的综合,绿色企业文化是建立在企业,社会和职工为一体的基础上的核心价值观,绿色企业文化属于亚文化范畴,由外层企业物质文化,内层企业精神文化和中层企业制度文化共同组成。
2.绿色生产战略。绿色生产又称为低碳生产或清洁生产,绿色生产指的是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利用新技术新设备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和效率,通过先进的设备和工艺及管理理念从源头控制污染,减少或者避免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而减轻甚至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3.绿色产品战略。绿色产品是相对于传统高污染,不可回收的产品而言的,绿色产品指的是生产过程及产品本身具有节能,节水,低污染或无污染,可降解,可再生,可回收利用的一类产品,也是绿色科技应用的最终体现,绿色产品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环境保护为目的,以低污染或无污染为要求的产品,一般绿色产品的包装上会印有产品质量检测和环境检测的象征,环境标志又称为绿色标志,相当于是企业的绿色身份证。
三、绿色经济背景下的企业管理改革策略
1.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企业绿色经济技术创新。发展绿色经济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企业在绿色经济背景下进行管理改革需要加大资金投入,拓宽资金来源,通过政府政策支持,个人融资等多种渠道为企业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做后盾。加大对技术和设备的资金投入,通过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为企业绿色经济转型提供必要的技术保证,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通过抓重点项目,提高能源利用率,增强企业的生产力,依靠科技手段实现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和谐统一。目前,我国很多大型企业在发展绿色经济方面做得比较好,但是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技术与资金的不足,在创新低碳技术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大的困难,除了一些新兴产业之外一般的企业绿色水平仍然比较低,在绿色经济转型改革的过程中要依托社会中的人才和软环境优势,通过产学研结合,大力推进技术改革,培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开发出符合市场需要的绿色产品。
2.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在企业能源的利用方面,企业要逐渐的淘汰掉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的能源消耗方式,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潮汐能等低碳可再生能源来代替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能源,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同时,在利用新能源的基础上,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减少污染的排放量。
3.搭建创新型平台,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创新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企业在创新转型的过程中会面临很多的坎坷,因此,为了让企业能够顺利的实现绿色经济的转型,政府要努力创造一个支持企业创新与发展的社会环境,企业内部也要加强对创新型人才的保护力度,鼓励创新所取得的成就,对创新型人才暂时的失败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宽容,鼓励创新型人才不断探索,坚持公关,乐于奉献,要让创新型人才有一个能沉下心来进行创新研究的环境,能够让他们一心一意,专心致志进行研究和创新,最大程度的激发创新型人才的创造力,从而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
4.政府加大扶持力度。企业进行绿色改革与转型离不开政府的支持,需要政府进行引导,促进企业内部进行产业转型,因此一方面,政府要将政策向具有发展前景,符合绿色经济发展要求的中小企业进行倾斜,如降低新兴中小企业融资的门槛,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制度,对于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可以通过政府贴息政策实行无息贷款,与此同时,要加大财政倾斜力度,建立节能环保产品推广的财政补贴机制,加大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投入力度,制定税收激励政策,引导各企业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形成绿色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要引入创投基金,鼓励产业基金的发展,如市政债权,价格补贴性的转移支付等,从而促进低碳科技型企业发展。
四、构建绿色管理体系
1.构建绿色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在绿色经济背景下树立绿色价值观是企业实现绿色管理改革的关键,绿色企业文化需要企业的经营者倡导并教育员工,得到员工的一致认同,只有将绿色经营理念融入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之中才能为企业实施绿色管理改革提供精神支持和企业的凝聚力,使绿色管理深入到员工的意识之中,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
2.实施绿色战略。实施绿色战略需要企业从总体和长远的角度建立企业发展方向,确定企业的目标,通过制定稳定,持续的战略规划充分协调利用政策,资源和环境等各种有利条件,保证企业中长期绿色发展的后劲。
3.加强绿色供应链管理。绿色供应链指的是企业要跳出生产环节的局限,在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等各个阶段都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实现企业的绿色经营与可持续发展,加强绿色供应链管理一方面通过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纵向合作以及企业内部的沟通,从绿色需求的调查,绿色产品设计,绿色原材料采购,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绿色消费等环节综合考虑,是整体效益达到最优化,另一方面通过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横向合作,获得资源环境与企业经济效益双重丰收,达到供应链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4.实施绿色理财。绿色财务室一个新的分支,绿色财务的核算要将环境资源等因素的变化考虑在内,预先发现环境资源状况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起到预警作用。企业实施绿色理财时通过对企业给社会资源环境造成的效益和损失进行科学计量和控制,一促进企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绿色理财将企业的先进流量包,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都绿色化,为企业的经营者提供正确的发展信息,进而指导企业经营者实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五、结语
总之,在当前绿色经济的背景下,企业应从各个方面进行创新,主动承担起自身和社会的责任,顺应低碳经济发展的潮流,从经济和社会的角度出发,进行企业绿色产业改革,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魏霄;孟科学;;低碳经济对企业财务战略制定的影响分析[J];财会通讯;2012年02期.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