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婴护理相关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母婴护理相关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母婴护理相关知识

母婴护理相关知识范文1

【关键词】优质护理;母婴同室;应用

随着优质护理服务的不断深化,临床护理服务模式也在不断转变。母婴床旁护理是在母婴同室内为分娩后的产妇及新生儿提供个性化的临床支持和服务,包括新生儿沐浴、游泳、抚触、脐带护理和臀部护理,新生儿注射及母婴健康宣教等。母婴床旁护理的实施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产妇、新生儿和家庭的需求;减少了年轻人初为父母的不安和焦虑;减少了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发生;降低了产科因母婴分离核对的出错率;融洽了护患关系。母婴床旁护理是实现产科优质护理服务的核心内容。我科利用母婴床旁护理新生儿及产妇,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5年1月我院住院分娩产妇3000余例,平均年龄29.5岁,平均孕周为39.6周;自然分娩 2320例,剖宫产680例;

1.2 实施方法

1.2.1 应具备的条件

①护士具备熟练的业务素质、专业操作技能,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及人际沟通能力。②环境:病室每天通风2次,每次15 min~30 min,温度26℃~28℃,湿度50%~60%。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③管理:减少陪护探视人数,配备足够数量的护士;

1.2.2 健康宣教

①讲解母乳喂养的好处,早接触、早吸吮及按需哺乳的重要性,指导母亲正确的哺乳及新生儿含接姿势,教会产妇如何保持乳汁充足。②现场指导并给产妇及家属示范新生儿沐浴、抚触、脐带护理、臀部护理的方法,边做边讲解,鼓励家人动手参与;讲解新生儿喂养、新生儿黄疸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使家人更加科学地育儿。③出院前进行出院指导,包括产后避孕指导、产褥期相关护理、出院后饮食、新生儿预防接种及家庭回访等指导。发放宣教的文字资料,如怎样开具出生证明、母婴分离时如何喂养等。

2 实施效果

通过母婴床旁护理,责任护士对产妇身心需求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使责任护士更加深入细致地观察新生儿的一般情况,有针对性地制订并实施护理措施。在与产妇的沟通交流中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母婴床旁护理的开展督促护士更加主动、自觉地学习专科理论知识和护理操作技能,更加注重知识的积累和更新,可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1]。

3 讨论

3.1 母婴床旁护理提高了对优质护理服务的认识及整体护理质量

母婴床旁护理变被动护理为主动护理,要求责任护士对产妇各方面有完整的了解和观察,改变了以往“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责任护士增强了“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理念,责任护士提高了实施优质护理的能力。

3.2 母婴床旁护理提高了护士的专科理论和技术操作水平

在母婴床旁护理整个实施过程中,产妇及家属要求护士对产科相关知识了解全面,专业操作技术熟练。为了胜任此项工作,护士只有不断充实自我,才能赢得产妇及家属的信任和肯定。

3.3 母婴床旁护理提高了护理满意度,融洽了护患关系

通过母婴床旁护理,产妇近距离、无间隙地感受到责任护士对母婴的重视和爱护,使她们产生安全感和信赖感。同时,产科相关知识教育与家人共同参与的过程,促进了产妇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和配合,融洽了护患关系。

3.4 实施母婴床旁护理,保证了医疗护理安全

实施母婴床旁护理,减少了差错事故,提高了产妇的满意度,减少了医疗纠纷,从而保证了医疗护理安全。母婴床旁护理是一种新的发展趋势,是推动产科护理新模式实施的重要方法,是回归自然的家庭温馨护理,也是现代产科护理新模式的核心内容。

通过母婴床旁护理,使产妇及家属对疾病知识及基本的新生儿护理知识有一定了解,增加了产妇与责任护士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的机会,有利于产妇的身心健康。通过临床调查,产妇对床旁护理感到满意,最大限度地实现以家庭为中心式护理服务,满足产妇、新生儿和家庭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临床支持和服务。

母婴护理相关知识范文2

【关键词】健康教育;母乳喂养

【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522-02

母乳喂养是促进优生优育的重要手段,如何促进母乳喂养,提高泌乳质量,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是产科护理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产妇选择母乳喂养新生儿【1】。但是有许多孕妇缺乏科学的哺乳知识和技巧,因此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母乳喂养质量,有必要给予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指导。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于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选择自愿参加孕妇学校的孕妇50例作为观察组,选择未参加孕妇学校孕期健康教育的孕妇5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在年龄、孕周、文化程度等各项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健康教育方式

观察组孕妇学校健康教育授课方式有多媒体视频教育、语言教育、书面教育、结合录像、图片及模型示范等。在健康教育过程中对孕妇进行随机提问、考试以检测学习效果。对照组50例孕妇从怀孕到住院分娩,均未参加过孕妇学校产前健康教育。

1.2.2 健康教育内容

内容主要包括孕期保健知识、母乳喂养相关知识、自我护理,如怎样擦洗、按摩等护理,并讲解的解剖,乳汁的产生与调节,母乳喂养的特点【2】。认真讲解早泌乳机制,早接触、早吸吮、按需哺乳、24小时母婴同室及哺乳的正确和婴儿含接姿势、挤奶的正确手法等。

3.讨论

3.1 产前健康教育对母乳喂养的影响

产前健康教育是提高母亲对母乳喂养的认知及态度的重要因素。它利用产前检查这一特定时间对孕妇进行母乳喂养健康宣教,使孕妇在产前能够系统地学习母乳喂养的相关知识,并通过示范、看录像、图片等,健康教育形式多样,并随机提问,加深了孕妇对母乳喂养知识的了解,提高她们对母乳喂养的认识,使孕妇及家属了解母乳喂养的好处,早接触、早吸吮、母婴同室、按需哺乳的重要性,掌握母乳喂养正确姿势,保健和护理及挤奶正确手法等,使孕妇在生理和心理上对母乳喂养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为孕妇在产后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对婴儿实行正确的母乳喂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高纯母乳喂养率,有利于母婴健康。

3.2 泌乳量是母乳喂养成功的关键

通过产前母乳喂养健康教育,认真讲解泌乳机制,使孕妇懂得婴儿早接触、早吸吮与母乳分泌的早晚有密切的关系,教会产妇与婴儿同步休息,尽快使更多的母亲能够做到母乳喂养。告知孕妇乳汁分泌与吸吮刺激、营养、睡眠、情绪和健康状况有关。通过频繁的刺激,有利于反射地引起子宫收缩,减少出血,又有利于泌乳系统分泌更多的泌乳素,从而增加乳汁分泌,促进产妇的康复,增加母婴感情。曾有报道【3】显示通过孕期健康教育可使准备产后母乳喂养的孕妇增加27.20%。可见,孕期健康教育是使孕妇掌握母乳喂养知识,进而提高母乳喂养率的一项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 王素珍. 缺乳产妇的护理 [J]. 中国医药指南,2008,6(1):97-98

母婴护理相关知识范文3

【关键词】母婴床旁护理;产科护理;应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2010年6月~2010年12月生产200例产妇,所有产妇都是初产妇,没有严重的躯体疾病或者精神疾病,在产妇及其家属知情和同意基础上,随机把母婴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两组产妇的年龄、孕周、家庭背景、文化知识水平、分娩方式、婴儿情况和住院时间等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观察组:应用母婴床旁护理。护理都在病房中产妇的床旁进行,母婴床旁护理内容包括婴儿沐浴、游泳、抚触、臀部护理、脐部护理、相关药物注射、换尿布等,相关的健康与护理知识宣教、指导产妇掌握母乳喂养的技巧,让产妇准确掌握对婴儿的护理和喂养技巧;护理人员进行示范操作,并指导产妇及其家属参与护理操作。护理知识宣教的内容有母乳喂养优点和相关注意事项、产妇保护方法、产后的营养指导、产褥期产妇会护理、新生儿脐带护理的技巧、更换尿布技巧、婴儿预防接种相关注意事项、区分婴儿常见生理和病理现象和相应处理措施等。住院期间床旁护理1次/d,每次护理的时间半小时左右。

对照组:应用传统护理。每天由护理人员把婴儿抱到专门的沐浴室集中沐浴,进行脐带消毒,抚触婴儿,在治疗室集中进行预防接种;健康教育由专门的责任护士进行集体的讲解,内容和观察组相同。

1.3观察指标

使用我院产科制作的护理满意程度调查问卷与健康教育相关内容掌握情况调查表进行调查,满意程度调查问卷的内容有护理人员的护理服务、护理技术和健康教育等满意程度,有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三个选项;并根据母婴护理相关内容设计20道选择题,对产妇及其家属对婴儿护理方法掌握情况进行调查,掌握:80~100分,基本掌握:60~79分,未掌握:小于60分。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产妇及其家属对于护理的满意程度

表1对照组和观察组产妇及其家属对护理满意程度比较

组别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满意度

观察组(100) 85(85%) 13(13%) 2(2%) 98%

对照组(100) 49(49%) 25(25%) 26(26%) 74%

很明显观察组产妇及其家属对护理满意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且P

2.2两组产妇及其家属对母婴护理方法掌握情况

表2对照组和观察组产妇及其家属对母婴护理方法掌握比较

组别 掌握 基本掌握 未掌握

对照组(100) 63(63%) 25(25%) 12(12%)

观察组(100) 35(35%) 21(21%) 46(46%)

观察组产妇及其家属对母婴护理方法掌握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且P

3结论

传统的母婴护理方法对产妇采取分段护理服务,产妇与婴儿实现分开护理,分段分离护理使护患之间产生了隔阂,护理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不够人性化.随着社会发展和医学进步,产科护理服务也不断的改进,母婴床旁护理这种新型护理模式以人为本,婴儿和产妇不需要分离,可以有效解除产妇担忧心理;而且母婴床旁护理加强了产妇及其家属的参与度和监护权力,尊重产妇及其家属的选择与相关权益,保护了其隐私,人性化的满足了个性需求,提高了产妇及其家属满意度;而且通过精心的护理和相关健康教育,增强了产妇及其家属对护理的信息,加强了护换交流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明显提高了护理满意程度。

母婴床旁护理在进行健康教育的同时加强产妇及其家属对母婴护理方法的掌握,护理人员进行讲解和护理操作示范,加强与产妇及其家属之间的互动,促进和指导产妇及其家属更快更好的掌握相关知识和护理方法,进行科学合理的系统性护理,逐步的提高产妇及其技术对护理方法的认识与掌握,健康教育和护理方法指导效果非常显著。

总之,母婴床旁护理,采取专业的精心护理,加强对产妇及其家属相关健康知识教育和婴儿护理方法的指导,可以有效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在产科护理中具有非常良好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邓文娟,肖艳兰,黄河清,等.母婴床旁护理对产妇及家属遵医行为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3):22―23.

母婴护理相关知识范文4

【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干预对促进产妇早期泌乳,提高母乳喂养率的观察。方法:将208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观察组106例和对照组102例,对观察组给予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干预,对照组则采用传统式护理方法,分别对剖宫产术后产妇泌乳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产妇术后泌乳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对剖宫产产妇给予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干预有利于产妇早期泌乳。

【关键词】剖宫产 泌乳 护理干预

母乳对婴儿智力和体质发育的优越性是任何代乳品无法替代的。为促进剖宫产产妇早期泌乳,增加泌乳量,我科设置专职护士,对产妇进行术前、术中、术后全方位护理,经临床观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9年3月~9月在我院产科行剖宫产术的产妇208例,年龄21岁~35岁,体健,孕37周~42周,单胎初产妇,无妊娠及内科合并症,手术方式为子宫下段剖宫产,麻醉方式为硬膜外麻醉。新生儿体重2500g~4000g,出生时Apgar评分1min及5min评分均为8分~10分。患者按住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06例,对照组102例,两组产妇纳入、排除标准相同,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按爱婴医院要求,接受母乳喂养宣教,给予母婴早接触,早吸吮,鼓励按需哺乳,实行24h母婴同室。

1.2.2 观察组 责任护士运用现代护理理念,对产妇的心理、行为、健康问题进行正确评估、诊断、制定措施,有针对性的给予行为干预和心理疏导。

2 护理干预

2.1 术前干预 责任护士向产妇介绍手术目的、意义、麻醉知识、手术医生的技术、术前准备内容及必要性、术后及术后饮食要求,运用现代护理观念,对产妇的心理、行为、健康问题进行正确评估诊断,制定措施,有针对性地给予行为干预和心理疏导,强调良好的情绪有利于产后恢复及泌乳,同时积极向产妇进行母乳喂养知识指导。(1)详细讲解母婴同室、母乳喂养的好处,反复强调母乳喂养的优点,使产妇对母乳喂养有正确认识,树立母乳喂养信心。

2.2 术中干预 手术开始时用温水清洗及整个。新生儿娩出断脐后,母婴无异常者,由护理人员协助完成母婴皮肤接触,并进行首次吸吮,吸吮两侧各5min,皮肤接触时间尽量延长。

2.3 术后干预

2.3.1 母婴同室、早开奶

2.3.2 术后活动及饮食

2.3.3 术后疼痛临床干预

2.3.4 乳旁加奶

3 结果

3.1 泌乳始动时间比较(见表1) 观察指标以世界卫生组织培训教材为标准,挤压,至有清亮乳汁溢出。

3.2 两组产妇48h泌乳量比较(见表2) 泌乳量判断标准:根据日哺乳次数,哺乳时间,新生儿日排尿次数,哺乳后睡眠情况及新生儿体重来判定。母乳充足:日哺乳6次以上,每次哺乳时间20min―30min,小便≥6次,哺乳后能安静入睡,体重正常增加者。母乳不足:日哺乳≤5次,每次喂乳时间<30 min,排尿次数≤5次,每次哺乳后仍哭闹不安,需适量哺乳后方能入睡,新生儿体重下降明显者。

3.3 两组产妇术后开始下床活动时间比较(见表3)

3.4 两组发生错觉比较 观察组为母乳不足的婴儿在吸吮的同时进行乳旁加奶,无一例发生错觉,对照组用小勺为母乳不足的婴儿补乳,发生错觉的共有13例,占12.74%。

4 讨论

人乳分泌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有多种内分泌参与的生理过程。产妇的精神状态与体力都会影响到哺乳过程,积极采取干预措施有利于母乳喂养。专职护士能够有更多的时间与产妇在一起并为产妇提供实际帮助,促进其心理调适,促其尽早进入母亲角色。专职护士指导母亲掌握正确的喂养技巧,保证婴儿有效吸吮,为成功的母乳喂养打下良好的基础。专职护士深入细致的宣教工作,会改变家庭成员不正确的传统观念,促其增加有关知识,充分认识产妇的生理、心理变化,处理好与产妇的关系,能够自觉地支持母乳喂养,为产妇提供正确的协助,从而保证母乳喂养的持续性。

术后产妇因为切口疼痛及相关知识缺乏,无法或不愿主动下床活动,通过心理疏导,行为干预,使产妇认识到术后活动重要性,解除其思想顾虑,掌握术后活动时间及方法,向产妇讲解早期下床活动利于产妇胃肠功能及体力恢复,利于早期排气及恶露排除,可预防术后肠粘连,尿潴留等并发症,培养、增强产妇母乳喂养的信心。

责任护士对剖宫产产妇进行系统护理干预,向产妇提供有效帮助,通过与产妇接触,交谈,了解其思想动态,赢得产妇及家属的信赖与支持,消除影响乳汁分泌的不利因素,通过健康教育指导,严格母婴同室,协助产妇早接触、早吸吮、早开奶,使产妇及家庭相关知识增加,从而积极、正确、及时喂哺。

术前护理干预使产妇解除思想顾虑,情绪稳定,精神愉快,树立了坚强意志和信心,增加了疼痛耐受力,减轻了痛苦,术后疼痛的干预可消除焦虑、紧张等情绪,增加催乳素分泌,为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徐春霞.护理干预对剖宫产后早期泌乳的影响.齐鲁护理杂志,2006(22)

[2] 刘淑文.产后泌乳探讨.黑龙江医学,2007(01)

母婴护理相关知识范文5

妊娠期糖尿病(GDM)是一种妊娠期常见合并症,其发病率且呈逐年上升趋势,是影响母婴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1]。大多数孕妇因对GDM相关知识不了解,不加以重视,导致血糖水平难以控制,影响妊娠结局。因此,对GDM患者加强健康宣教工作,帮助患者增加对GDM相关知识了解,对提高控制血糖水平,改善妊娠结局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GDM患者实施系统性健康教育,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2015年3月收治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125例为研究对象,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制定的GDM诊断标准[2]。年龄21~38岁,平均年龄(30.1±8.2)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5例,高中至大专63例,本科及以上47例。纳入标准:符合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标准者;18~40岁;与本研究配合者。排除标准:严重免疫性疾病者;孕前已经确诊为糖尿病者;合并其他严重妊娠期合并症者;精神疾病、认知障碍者;无法正常交流者;文盲。

1.2方法 系统性健康教育:采取一对一宣教方式,由GDM专科护士进行,患者每次复诊时进行,每次30min,2次/w。教育前对所有患者认知需求做准确评估,教育内容主要包括认知宣教、运动教育及饮食控制、血糖监测及健康行为等。GDM知识宣教主要由专科护士讲解GDM发生原因及影响因素,使患者了解GDM相关基本知识,GDM危险因素,可能对胎儿、孕妇所造成的危害,以及孕妇的孕期相关注意事项等;加强孕期饮食控制,根据患者体重及妊娠时间、血糖水平等计算每日热量摄入量,饮食以新鲜蔬菜为主,多摄入粗粮、低糖水果及豆类等,少食多餐,孕期体重增长控制为12 kg内;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计算血糖满意标准,指导患者及家属定时监测血糖动态值,出现血糖控制不佳者需进一步开展胰岛素治疗;建议患者每日餐后需散步1 h左右;向家属及患者讲述GDM可能引发的并发症,足部护理必要性,以及相关注意事项与护理方法,孕期保持健康心态,远离烟酒,规律作息。系统性健康教育直至妊娠结束。

1.3观察指标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了解患者疾病知识知晓情况,总分为100分,80~100分为知晓,60~79分为一般,60分以下为不知晓,知晓率=(一般+知晓)×100%。分别在干预前后对患者糖尿病态度量表(DAS-3)、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SDSCA)进行评估,DAS-3评分包括专业培训必要性(0~25分)、严格控制血糖价值(0~35分)、GDM严重性(0~35分)、GDM的心理影响(0~30分)、患者的自主权(0~40分)[3];SDSCA有6项内容,总分78分,分数越高表明自我管理行为越好[4]。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SPSS19.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t检验,(x±s)表示,计数资料以?字2检验,率(%)表示,P

2结果

2.1疾病知识知晓情况 干预后孕妇妊娠期糖尿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为95.20%,同干预前71.20%比较有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20.6044,P

2.2糖尿病防治态度 干预后孕妇DAS-3量表评分同干预前比较,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自我管理行为 干预后孕妇SDSCA评分评分同干预前比较,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GDM为高危妊娠,若未及时控制血糖水平,可能对母婴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孕期加强血糖管理,提高GDM孕妇知信行对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具有重要意义。经相关研究显示[5],GDM控制与孕妇信念、健康知识及遵医行为呈密切相关性。可见,有效开展健康教育,帮助孕妇增加对GDM相关知识了解,纠正不良生活习惯,是产科护理干预的主要内容。

本研究显示,干预后孕妇的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显著较干预前高(P

母婴护理相关知识范文6

【摘要】目的:论证加强随访工作在对HIV感染孕产妇这一特殊人群中,对降低母婴传播的有效性。方法:对HIV感染孕产妇做到热情、耐心、细致、解释、安慰、同情、关心、体贴、不歧视,使感染者感到尊重和关爱,让其对随访人员信任满意,构建和谐的HIV感染孕产妇与随访人员的关系。结果:解除HIV感染孕产妇焦虑、紧张、悲观、抑郁的情绪,调动其主观能动性,配合各种随访护理。结论:预防未感染的人感染HIV,减少HIV进一步在人群中传播,让HIV感染孕产妇及家属对艾滋病有一定的了解,知道一般生活接触不会传染艾滋病,消除恐惧的心理,减少感染危险的个人行为,对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HIV感染;孕产妇;随访措施;健康教育

1 临床资料

我县2005年5月~2010年9月共检测出HIV感染的婚检妇女2人;HIV感染阳性孕产妇18例,其中11例产妇是孕G1P0足月入院待产时筛查发现, 2例孕产妇是G2P1足月待产时筛查发现,4例孕妇终止妊娠, 1例左侧输卵管壶腹部妊娠(流产型),3例婴幼儿于12月、18龄月检测HIV阴性。1例婴儿出生后40天因患腹泻死亡。通过对这18例孕产妇的随访护理,发现她们及家属对艾滋病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甚至不知道什么是艾滋病,因为对艾滋病知识的缺乏,加上社会对艾滋病的恐惧与歧视心理,造成艾滋病防治形势严峻。因此,进行艾滋病的健康教育,全面宣传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及预防措施,消除人们对艾滋病的恐惧、歧视与偏见,将能更有效预防艾滋病和母婴传播。

2 随访

2.1 随访贯穿妊娠期、分娩期及产后全程。在随访工作中,语言对病人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心理效应方面,良好的语言修养是建立随访人员与HIV感染孕产妇和谐关系的基本需要,是进行随访的前提。在与产妇及家属交谈中,用文明、礼貌的语言,并注意语气、声调、音量、语速与病人沟通,并应主动上前,面带微笑,同情与关怀的语言向感染者问候,耐心而中肯地回答感染者提出的问题,帮助感染者消除紧张、恐惧的心理,使她们能积极配合随访,随访人员应严格尊守保密原则,尊重她们的隐私权。

2.2 孕期随访:将HIV感染孕产妇安排在单独房间,随访人员熟练掌握相关知识和咨询技巧向她们及家属说明随访的必要性、安全性和目的,孕期要进行检测前后咨询,告知孕妇及其家人妊娠会给本人、孩子、家人带来的危害,将来孕期感染HIV的母亲可能会把HIV病毒传播给胎儿,孩子有可能感染HIV,受到社会歧视等等,通过相关咨询由孕妇本人及家属知情选择妊娠结局。要求终止妊娠的HIV感染孕妇,为她们及时提供终止妊娠服务,并给予有效的避孕指导,避免再次怀孕。对选择继续妊娠者加强孕期保健,动员其住院分娩,并同时进行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干预措施的服务:至孕期满28周时给予抗病毒药物AZT(齐多夫定)300mg12小时一次,直至临产;同时建议其配偶接受相关的咨询和检测。

2.3 产时随访:当我站接到医疗助产机构报告时争取在6-24小时内赶到医院,通过咨询后立即签服用抗病毒药物知情同意书给孕产妇服用抗病毒药,临产后即服AZT300mg、NVP(奈韦拉平)200mg、3TC(拉米夫定)150mg (1/2片),此后AZT300mg每3小时一次,3TC150mg每12小时一次直至分娩结束,分娩后继续口服AZT300mg、3TC150mg12小时一次(2/日),连服7天,填写表二Ⅰ、Ⅱ。等待盘县皮肤病性病防治站的复检报告,若复检报告阴性,立即终止一切干预措施,若复检报告阳性,要到六盘水市疾控中心做确认,同时建议其配偶接受相关的咨询和检测。

2.3 产后随访:新生儿出生后应指导人工喂养,避免母乳喂养(发放奶粉2听、奶瓶1个),同时按公斤体重给服抗病毒药,使孩子感染的危险进一步降低。新生儿抗病毒药物的应用:出生后尽早(6小时,最多不超过48小时)口服NVP 2mg/kg(或混悬液0.2ml/kg),最多不超过6mg(0.6ml),同时口服AZT 4mg/kg(或混悬液0.4ml/kg)12小时1次或口服AZT 2mg/kg(混悬液0.2ml/kg)每6小时1次,如果母亲服用AZT的时间达到或超过4周,新生儿需连续应用AZT1周,如果母亲服用AZT的时间不足4周,新生儿需连续应用AZT 4周。喂养方式的选择:由于HIV感染母亲的母乳中可以检测到HIV病毒,HIV病毒可以经过母乳传播给婴儿,长期母乳喂养将大大增加传播HIV的危险性。所以在3种喂养方式(人工、母乳、混合喂养)中,人工喂养是HIV感染母亲最安全的选择,所以在选择喂养方式时,我们尽可能的选择人工喂养,因为我县有项目支持,故全部选择人工喂养,目前已经到12、18月龄检测的婴幼儿中,无1例感染HIV。

2.4 健康教育宣教:向产妇及家属介绍艾滋病相关知识,说明艾滋病的三种传播途径:(1)经性传播;(2)经血液传播;(3)围产期母婴传播。可能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险行为主要有:输入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或血液制品;使用未消毒或消毒不严的注射器、针头、针灸或侵入人体的医疗器械;与他人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不安全;患有生殖道感染或性病;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妇女通过怀孕、分娩、或产后哺乳将艾滋病病毒传播给胎婴儿。告知其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与她们一般性接触,如握手、拥抱、共同进餐、公用工具、公用公共设施如电话机、餐饮具、游泳池或公共游泳池,咳嗽、打喷嚏和蚊虫叮咬等都不会造成艾滋病传播。说明艾滋病由艾滋病病毒引起,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3 结语

通过对我县18例孕产妇及家属进行随访及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宣传和讲解,随访期间产妇及家属情绪相对稳定,基本能积极配合治疗护理,除1例婴儿出生后40天患腹泻,医治无效死亡,其余未发生并发症,做到无一例失访。达到预期随访目的,顺利完成妊娠期、分娩期及产后按常规随访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 史佩炯,卢洪洲. HIV母婴阻断的研究进展[J].大连大学学报, 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