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工程培养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纺织工程培养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纺织工程培养方案

纺织工程培养方案范文1

2002年国务院学位办又批准在“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中新增“软件工程领域”,并于同年开始招收和培养研究生“示范性软件学院”和“软件工程领域’的设置不仅有助于在几年后缓解我国IT业人才紧缺的状况,而且也开创了我国IT人才培养的新模式。重庆大学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置‘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高校之一。而在信息类学科方向,我校还设有计算机学院、自动化学院、通信学院、光电学院等多个学院。因此,获得“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招生和培养权后,学校即确定了在软件工程硕士的培养、管理工作中既要充分发挥软件学院的培养、管理优势,又要积极调动全校的软件学术、技术力量共同参与培养,并进一步整合学校软件工程学科力量的指导思想。根据这一指导思想,研究生院与软件学院等学院一起,经过反复研究逐步形成了重庆大学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管理体系。目前已招收软件工程硕士245名,共有11个学院参与培养工作。

一、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为了确保软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促进软件工程学科领域的发展,成立了全校统一的“软件工程领域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分委员会由10个学院的学科带头人(或学术负责人)组成,负责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培养质量监控、学位授予审核、导师遴选等有关工作。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挂靠在软件学院。

软件工程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对软件工程设置了10个研究方向:软件工程理论与方法、软件工程应用(软件开发、测试、软件质量保证)、数字化技术、嵌入式软件及应用、网络安全与信息安全技术、软件项目管理、系统与领域应用工程(政府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工业系统应用软件等)、软件系统技术支持与管理、软件市场营销和软件政策法规体系。

根据《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及考核的有关规定》和《重庆大学软件工程领域导师遴选条件》,已遴选出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生指导教师106名。

二、培养方案,培养目标

首先,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为满足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满足企事业单位对软件工程人才的需要,培养与国际接轨的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的软件领域专门人才,包括软件开发与项目管理者、软件系统技术支持与维护人员、软件企业管理者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决策人员。一名合格的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当符合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和发展需要,以及市场和企业对软件工程技术人才需求,成为企业所需要的高层次软件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其基本能力应当达到(具有国际水准的)高级程序员、系统分析和设计师、以及项目管理人员的水平。

其次,按《关于制订在职攻读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制定了培养方案。

其三,很多学院参与招生与培养,培养方案既体现了软件工程的培养共性,又反映了各个学院的培养个性。

三、管理模式

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工作由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统一负责。具备培养条件的学院,经研究生院批准可开展本领域在职攻读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原则需要5名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生导师的学院方可招生)。

为了规范培养过程,对于在职攻读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研究生,采取了培养过程分两价段管理的培养模式。

第一阶段:课程学习阶段

在职攻读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2—4年一般为2年。新生进校时,首先确定导师,导师所在学院即为学生所在学院,学生根据企业的需要和自己的爱好选择导师,并在导师指导下于开学两个月内完成个人培养计划。

重庆大学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采用系统的课程学习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学生可以采取集中或分散学习的方式,本领域共修课程30学分,其中公共课7学分专业课23学分(其中专业必修课14学分,专业选修课8学分分人文及管理选修课1学分)。公共课由研究生院负责安排、管理专业课由软件学院负责安排、管理。在此期间,学生的管理、学籍管理、跨专业本科段课程进修、专业介绍、教学条件建设、教学质量管理等均由软件学院负责。软件工程实践要求学生直接参与软件工程项目实践,完成必要的技术方案设计、软件开发、项目管理等工作,并在所取得的工程实践成果基础上完成学位论文或相应的技术报告的撰写。

采用多种教学训练方法,除了常规的课堂讲授和学生动手操练以外,还广泛采用讨论班、专题讲座和主题演讲、经验交流会、模拟项目演练、实际项目参与、自学与课外探索、学生团队竞赛、学生创新产品或项目计划等。并且学校还聘请具有丰富实践和教学指导经验的企业资深技术或管理人员参与课程教学,并对学生的软件工程实践进行联合指导。

第二阶段:论文工作阶段

此阶段10学分(含专业实践)。第一阶段完成后,软件学院将学生的学籍管理资料转到学生所在学院,但课程考试试卷由软件学院保存。学生由其所在学院进行管理,负责学籍管理、方向选修课开设及论文工作阶段的有关事宜。

四、结束语

纺织工程培养方案范文2

【论文摘要】本文在分析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与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该专业的科学定位于课程体系改革,主张以“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明方向、强适应”和“通用性、精简性、特色性、实践性”为原则,加强基础理论课的教学和实践教学,拓宽专业知识面,注重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参与竞争的能力。

1998年教育部进行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时,设立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新的本科专业(以下简称材成专业),多数学校实现了由锻压、模具、铸造、焊接等各热加工单一专业建设转向新的材成专业的建设。

作为一所新升本科的地方院校,新增本科专业的设置与培养目标主要应是面向地方相关行业和技术领域基层业务与技术管理岗位,着力培养学生具备在企事业单位和生产一线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本文对地方高校如何构建材成专业的教学体系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研究。

一、培养方案与教学体系现状分析

从目前多数学校的培养方案来看,由于该专业原来的基础不尽相同,不少学校还没有完全摆脱老专业的框框,而只是在老专业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和修改。存在着专业教改的总体目标不够明确,没有从根本上重建该专业的教学体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缺乏层次,不能满足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拓宽口径与保持专业特色的关系问题尚未解决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进行专业教学改革,确立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构建新的教学体系,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非常紧迫的任务。

学校虽然从2002年即开始培养材成专业本科生,但由于是在专科基础上的联办本科,使用的完全是河南科技大学的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很难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修改。学校于2008年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科专业的基础上,成功申报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本科专业。当年开始招收培养材成本科生并使用自己的培养方案,但在教学中发现该培养方案存在课程过重、特色不突出等现象,急需改进。

二、材成本科教育、教学的定位

1、人才培养定位

不同类型的学校应根据市场的需求和自身的特点来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一部分高校应该担负起精英教育的责任,以培养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型和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复合型高层次人才为主,本科阶段应是进行以通识为主的专业教育。另一部分学校应以普及高等教育为主,负起大众化教育的责任,本科阶段是通识与专业并重的教育。

学校升本初始即定位为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因此,应以普及高等教育为主,承担起大众化教育的责任,以培养本学科的工程技术型、职业应用复合型人才为主。

2、确定专业方向

材成专业具有宽口径、大专业、多方向的特点,根据行业需求及地区经济发展和学院实际,选准专业主方向,办出地方特色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洛阳地区制造业的长足发展使对掌握现代设计技术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又呈上升趋势,锻压、焊接、铸造等方面的工程技术复合型人才更为抢手。据此,学校材成专业实施的是宽口径的材料材成及控制工程与专业方向并存的培养模式,设置了模具设计与制造、焊接技术与自动化、金属建材加工三个专业方向。

3、人才培养目标

材成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掌握现代成型方法与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工艺、焊接技术与自动化、金属建筑材料加工的能力,能够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与设备设计、生产过程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三、材成专业内涵及课程体系

1、根据专业发展明确专业内涵

材成专业是以成形技术为手段、以材料为加工对象、以过程控制为质量保证、以实现产品制造为目的的工科专业。它是介于机械和材料两大学科之间的反映综合性制造技术的专业,机械学科和材料学科的基础知识构成了本学科的基本知识体系。这一特点决定了材成专业人才培养必然是宽口径的。 转贴于

从1998年新专业诞生以来,不少学校材成专业发展遇到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处理好“宽与专”的关系,一些学校过于强调宽口径,淡化了专业,使得毕业生所学无法与企业的需求接轨,一度出现与铸、锻、焊有关的企业到高校无法招到需要的专业人才。另外一些学校则走向另一极端,铸、锻、焊老专业的主要课程都上,课程过多,学生不堪重负。

我们组织教师广泛调研,重点了解企业对人才知识、素质、能力的要求。确定专业及方向的学生要求具备相同的宽口径的基础知识和成形技术专业基础知识,所不同的只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材成大专业要求学生掌握包括塑性成形、液态成型、焊接成型等基本理论、工艺及装备设计、设备选用等内容。为了避免过于宽泛或负担过重,又分别开设了与以前的锻、铸、焊三门技术相关的专业课。

2、教学内容的总体构成

按照教育部有关四年制工科大学生总教学时数及实践性环节安排的指导原则,结合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原则,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根据通用性、精简性、特色性和实践性原则建立了“两平台、三模块、一拓展”的课程体系,以适应各专业方向的协调发展。

“两平台”为通识课程平台与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三模块”为专业教育内容,包括模具设计与制造、焊接技术与自动化、金属建材加工模块,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可以随社会需求相应变化;“一拓展”为素质教育的拓展计划,主要由学生科技活动组成。

(1)通用性原则。材成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基础型、通用型为主,同时加强了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在内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等,体现基本知识结构的内容,也就是“两平台”:通识课程平台与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在整个教学计划中,这类课程占了总学时的56.86%,改变了过去专业口径偏窄和过专现象,做到既夯实基础、又拓宽口径。

(2)精简性原则。材成专业学生毕业要求的学分控制在205学分,从学时上计算比过去培养方案的总学时少了64学时。同时将根据“去重消肿,去旧增新”的原则,精简理论教学内容和学时,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走出课堂、走进实验室、向生产现场,去思考、动手、创新。

(3)特色性原则。人才知识结构不仅要体现国家对人才质量的基本要求,更需立足地方学校和本专业的优势和特色。在材成专业的课程设置上,设置了模具制造学、塑性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模具计算机辅助设计、焊接结构、焊接自动化技术、焊接质量检验与评价、金属建材电磁连铸技术、金属建材成型工艺、金属建材成型装备等课程体现本专业特色,同时也设置了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的任选课程。

(4)实践性原则。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培养主要通过实践教学来实现。通过精简理论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突出理论联系实践,确保实践教学效果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加科研、技术开发和创新活动,认定学分,同时要求学生取得相关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和人才知识结构的优化是一项庞大、复杂、长期的系统工作,同时人才培养目标和知识结构要求既相对稳定又动态发展,在今后的实践中,积极探索,及时总结,不断改进和完善,努力为国家现代化建设输送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纺织工程培养方案范文3

关键词:技能型人才;课程体系;工作过程导向;职业技能

作者简介:孙岩(1970-),女,辽宁沈阳人,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工程师。(辽宁 沈阳 1100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036-02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应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切入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是确定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和保证教育质量的指导性文件,方案的设计与制订直接涉及高职院内涵建设的核心工作——专业建设,同时也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

一、高职给排水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1.专业调研与分析

高职给排水工程专业是集城镇市政管道工程、建筑给排水工程、城镇水处理工程于一体的综合性专业。主要培养从事市政工程施工与技术管理、水处理工艺运行管理、安装工程施工与管理、给排水管道系统运行维护等工作的高级技能岗位型人才。

本院组织教师通过对给排水相关单位进行调研,与行业的技术专家召开座谈会,分析了给排水工程专业的特点,进而得出高职给排水工程专业学生适应的岗位群主要为施工员、资料员、测量员、绘图员、造价员、制水员、水质员、安全员、监理员等等。毕业生除可从事市政行业的施工与管理外,还可以从事建筑配套设备的施工与管理、自来水厂与污水厂运行管理等一线的组织、管理工作,其理论水平应比本科生低些,但实践操作技能应高一些。高职给排水工程专业的技能倾向于识图、预算、测量、施工、设备运行管理等技术性、实践性较强的工作项目。

2.根据职业岗位能力需要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给排水工程专业主要面向施工生产一线,培养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相适应,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掌握给排水专业岗位所必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与处理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给排水工程专业施工与技术管理方面的专业实用技能,获得工程师初步训练的给排水工程专业技能岗位型人才。

二、“工学结合”给排水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1.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思路

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基础,学生为主体,工作任务为载体,以综合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按照“知识与技能相结合、学习与工作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完善具有高职给排水工程专业特色的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重视专业知识学习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构建“基本技能训练、集中技能训练、工程实践锻炼”的工学结合、三阶段提升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技能训练包含基本素质培训、基本技能实训、文化基础教学,集中技能训练包含专业素质培养、职业技能课程教学、理实一体化技能实训,工程实践锻炼包括综合职业素质培养、顶岗实习等。

2.基于典型工作任务设计课程体系

(1)工作任务分析:在对给排水行业进行调研时,将岗位群作为分析的对象,利用企业走访、问卷调查、座谈、教师工程实践等调研方式全面、系统地分析岗位群所需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进而由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专家分析归纳出给排水工程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如表1所示。

表1 给排水工程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典型工作任务 职业行动领域

施工图识读 给排水工程施工

工程测量放线

建筑给排水管道及设备安装

市政管道工程施工

水处理构筑物施工

给排水工程竣工验收

施工组织管理

计算机绘制工程竣工图

给排水工程预、决算

水质检测、分析 水处理工艺运行管理

水处理系统日常运行

水处理系统安全供水及设备维护保养

(2)课程体系设计:通过对给排水工程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的分析,形成本专业的职业行动领域。同时对相应的职业行动领域进行学习分析,明确本专业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职业能力等,构建包括公共基础、专业、延展、实践四个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见表2)。

公共基础领域主要包括军训与入学教育、劳动、思想政治理论、体育与健康、基础文化知识系列、人文类选修课等项目。其主要作用是提高学生思想素养、职业道德水平和文化素养,为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职业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

专业领域的课程是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课程内容紧密联系职业技能的培养,并与相关职业资格考核要求相结合,以给排水工程施工和水处理工艺运行两大职业行动领域为主线,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使典型工作任务的技能要求与教师教授有针对性的理论知识自然融合。

表2 给排水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学习领域 参考学时 备注

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公共基础 240+1周 180 60 60

专业 专业基础学习 150+1周 240+2周 +周为实践领域的学习,核心与主干技能的学习都进行集中的技能训练

工程测量 60+1周

建筑给排水工程 60+1周

建筑电气 60

供热工程 30

给排水管道工程 80+2周

给排水工程施工技术 60+2周

给排水工程造价 60+1周

施工组织与管理 60

建设工程监理 30

水处理技术 60 60

实践 毕业顶岗实习 14 17 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岗位技能培训 4

企业选修课 结合企业顶岗实习开展

延展 30 30 30 专业

选修课

延展领域是在专业学习基础上设置的专业选修课,是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进一步拓宽,主要是用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

实践领域是培养操作技能、专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实践教学课程,包括专业领域课程学习时相应的集中技能训练、工程实践锻炼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

学生在校期间修完各学习领域的课程并合格,取得相应学分,方可毕业。同时为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职业能力,学校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与社会活动。如取得一定成果,经学院认定后可以确定相应学分,抵冲选修课学分。主要包括在校期间参加社会实践、公益活动、国家级知识竞赛、职业技能大赛、在国家级杂志上等等。

三、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保障条件

1.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是落实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学改革的关键。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大部分是给排水工程专业毕业,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既没有教学技能的培训也没有专业实践技能的培训,因此入职后需进行两方面的培训。例如我院对新入校教师开设专门的教师培训班,进行现代化教学理念与教学技术、手段的培训,以提高课堂授课的效果;同时对新入职教师要求到校外实训基地带职培训半年,以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学校应注重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注重专兼职教师的合理比例搭配,将校企合作落实到实处,从企业聘请具有较高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的一线技术人员,加强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

2.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技能型专业一般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将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机会和实践活动机会,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关键。为了确保技能训练和实践活动的正常进行,必须有完善的实践教学环节作保证,要根据专业教学特点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场所建设。

校内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可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当场解决工作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使学生随时感受到工程施工现场的气氛。为保证给排水工程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应有保证CAD技能训练的电教室,进行水质检验、分析的水质分析实验室,进行水力性能实验与水处理工艺演示的实验室,进行室内外管网设计训练的仿真设计室,进行管网安装实操训练的室内水暖、电气及室外管道施工的实训场地。一个仿真的、具有职业氛围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既可以使教师的实践技能得到强化,教学方法得到改善,又可以使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校外实践是学生认识工地、了解施工过程、熟悉施工管理与水处理工艺的主要途径。针对毕业顶岗实习与现场教学需求,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由企业专家与校内专家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让企业技术专家参与学校的教学工作,合作企业可以是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水处理厂等等。

3.根据职业标准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是学习专业知识与培养职业技能的专业指导工具书。教材应以岗位技能培训为目标,结合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进行选用。应积极组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开发编写校内教材,教学内容的开发要与职业标准要求相符合,努力使专业核心课程与职业标准之间形成对应关系,使专业课程内容与企业的岗位技能需求紧密结合,形成符合职业标准的教学内容。教材力争形成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技能培训等系列,可以是专业教科书,也可以是专业工具书。

综上所述,高职给排水工程专业要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级技能岗位型人才,首先必须有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关系到专业特色、人才培养质量等,在实施过程中要反复完善和充实,形成特色。

参考文献:

[1]宋连喜,荆宇.关于系统化构建农业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2]张丽萍,李业农.关于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几点思考[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4,(9).

纺织工程培养方案范文4

关键词:工作过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物流管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国家在教育规划中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各地不平衡,毕业生的培养质量与人才培养方案直接相关,所以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非常重要。通过基于工作过程和相关岗位分析来制定科学的课程和实践教学内容以及校园的活动方案来体现物流管理专业的职业性和科学性,培养合格的毕业生。

关键词:工作过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物流管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当生产效率和生产成本降低到一定程度后,企业的竞争就由生产变成了流通领域的竞争,所以很多独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为生产企业从事外包业务,或者很多新兴的生产企业重新审视自身企业的物流运作效率,因为很多企业已经逐渐地意识到生产企业的物流成本占到企业的第二成本,仅仅次于采购成本,发展物流既是提高企业生产率和提高市场竞争率的唯一途径。据相关的统计,中国国内的物流成本占到国内生产总值几乎占到了20%,而发达国家的美国和德国不到10%,日本更低至6.5%。国家在2009年也把物流产业作为振兴中国的十大产业之一,由此可见物流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各大高等职业学院相继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有的院校在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同时还对其进行了细分。很多学校在开设物流管理专业遇到了很多的困惑,存在一些问题,如: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课程形成不了体系,实践课程的缺失,毕业生的培养规格与实际工作岗位的脱节,师资力量的薄弱等。为了更好地培养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为地区的经济服务,更好地体现物流管理专业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所以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可以通过以下的步骤实现。

1 人才培养方案总设计的目的

人才培养方案要求设计。教学方案主要体现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熟悉企业物流管理的各项基本业务流程,并具有一定的可持续的发展能力,自学能力和相关的管理的协调能力。(1)职业素质。建立基于任务目标设定、个人时间管理、团队协作和沟通、冲突和情绪处理、作业流程控制等实际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职业素质训练。(2)职业能力。围绕典型岗位群的素质与能力要求,通过项目过程进行项目演练,培养生产物流、国际物流、采购管理、连锁经营以及相关物流配送中心建立的能力,充实项目经验,积累岗位核心技能。(3)学习能力。通过项目训练、学习和讨论以及学习反馈环节掌握自学的有效方法和各种虚拟学习企业物流管理专业软件,提高物流管理中实际业务能力,加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改良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和处理的能力。培养的总体目标的载体为:物流相关企业高度融合,以国际物流海运操作、物流配送操作、采购外勤与内勤、仓储管理、物流企业营销、物流企业等岗位技能要求为重点,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形成课内实践、分技能模块实训、定岗实习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最后总体的设计原则见图1[1]。

2 通过调研企业确定岗位群

本专业学生职业范围主要涉及物流行业企业,分为国内生产物流和国际物流两大类。具体从事的就业岗位如表1。

3 职业能力分析与课程设置

以职业能力和职业岗位需求为核心设置课程通过职业岗位分析,确定了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方向和综合职业能力层次定位之后,就要根据市场需求和职业标准,从职业能力分析入手,将综合职业能力分解成若干专门能力,按一一对应的关系,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应课程。这种模式设计在培养目标、能力结构与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之间建立起了更直接、更清晰的一一对应关系,更加体现了高等职业学院的职业特征,并与职业技能标准相衔接,所设置的课程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体现了合理的课程体系特征。通过分析物流管理专业典型的工作任务,得出典型的工作任务需要的职业能力,通过对应的专业课程来对相关专业能力的培养(见表2)。

4 通过职业证书来推动双证教育

教育部2011年7月《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意见提出推进建立和完善“双证书”制度,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意见称,行业是建设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力量。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离不开行业的指导。“双证教育”是以就业为目的、以职业教育为导向、以大学教育为支持、以培养市场紧缺型人才为核心、以培养企业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专业复合型人才教育工程。推行双证教育一方面是响应了教育部对高等职业院校的要求;另一方面双证教育最终的受益者还是学生,实践经验表明,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的,用人单位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除了对毕业证书、英语及计算机能力的要求外,也非常关注毕业生是否获取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对于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不仅容易得到工作,而且起薪标准也相对会高于无证书的毕业生。根据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的调研,一般从事的职业需要的相应职业资格证书见表3[2]。

5 校园教育活动的设计

当今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学习固然很重要,但是根据调查和分析,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的时候,除了考虑学生专业成绩的同时更重要地是考虑学生本身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品德和个人的语言沟通能力,这种专业以外的能力在工作以后显得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学生可持续能力的培养方面。这些教育活动是除了上课和学校常规的校园活动以外的包括各种思想品德、政治形势、人文素质的培养和特长的活动,如运动会,艺术节等等。物流管理所在的院系应该根据专业的特点,因势利导地开展为以后专业发展的相关校园活动。一般说来有(见表4)。

6 实践教学的设计

高职的实践教学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与价值,从一定意义上讲,其重要性超过理论教学。可以说,高职教育搞得好不好,有没有自己的特色,关键要看实践教学搞得好不好。实践教学的好坏是衡量高职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也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教的重要标志。要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使高职的课程内容组织服务于所要解决的职业领域的问题;要增强课程模式的实践性,服务于实践教学。一般说来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设计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见图2)[3]。

7 人才培养方案的保证因素

为了保证人才培养方案按照既定的环节进行,需要三个基本的保证因素。

7.1 强大的师资队伍。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双师型师资力量是其有力的保证,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实现:一方面可以通过假期来培养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引进企业的能工巧匠来充实师资队伍。

7.2 紧密的校企合作和实践教学场所。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尤其是要加强校企合作关系,物流管理专业建设需要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模式比较多,企业可以在相关的院校设立订单班,为企业输送源源不断的人才,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根据就业单位需要进行个性化教学,加入相关企业业务流程和企业文化的课程。其他的合作还有学生参与企业的工作,通过定岗实习来缓解企业由于季节的用工不平衡、用工难的问题,可以把企业的管理者请到学校做专题讲座,或者任兼职讲师等,教师也可以参与企业的相关政策与计划的制定。

物流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需要设立专业的实验室来实践,各大高职院校需要财政的大力支持。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的内容主要包括:物流管理办公自动化实训室,物流管理专业的单证制作室,物流管理专业设施与设备实训室,物流管理专业企业软件实训室,物流企业模拟仓储,分拣实训室等等。

7.3 其他的保证因素。“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专业建设是一个长期和动态的过程,要随着市场和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专业进行调整,物流管理专业需要成立相关的专业委员会并对教学进行监督和指导,保证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的科学性和严肃性。一般说来专业委员会成员的组成可以包括相关同级院校的专家,企业管理人员和自身的教师等等。

除此之外,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要符合地区经济的发展,这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设立的初衷,如有的地区港口物流比较发达,所以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和实践体系要偏向港口物流;有的地区要偏向快递物流,或者是超市物流等等。总之,培养合格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根基就是要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各大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要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刘安鑫. 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5):51-52.

纺织工程培养方案范文5

关键词:纺织工程;应用复合型人才;高技术;创新;就业需求

纺织工业是一个传统的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早从十一五规划开始就提出纺织业发展要强调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也就是说,在今后纺织工业发展过程中要把精力和有限的资本投向科技和品牌,即通过调整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和资源结构来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而这些转变需要具有高技术和专业技能较高的人才[1]。我国是一个纺织工业大国,在与世界接轨的过程中,提高本国的纺织企业力量,对高级纺织人才的需求会更加迫切,因此纺织工程专业毕业生可能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为适应这些需求,纺织工程专业应确立纺织工程科技创新与纺织商贸实践能力综合培育的指导思想。专业应培养具备扎实的工程技术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纺织材料科学、现代纺织加工制造技术、纺织品设计与纺织产品检验等工程理论与实践知识,熟悉纺织品进出口贸易理论和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计算机与英语应用能力,具有良好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具有综合分析、解决问题和组织管理能力,满足纺织生产一线和纺织贸易的岗位要求,从事纺织生产管理、纺织品设计与开发、纺织产品检验、纺织品进出口贸易等工作的工程应用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的具体能力要求如下:

1.工程知识

具备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所需的数学、物理、化学基础,掌握纺织品设计与加工的基本原理及工程实践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纺织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

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纺织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掌握纺织品进出口贸易知识、方法和技能,能够综合运用纺织专业知识分析纺织品检验、纺织贸易业务中的工程问题。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能够设计针对纺织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掌握纺织材料的性能及其测试方法,掌握纺织生产流程,掌握纺织品开发技术,具有纺织品工艺设计、纺织品产品设计、纺织产品检验和解决纺织品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有创新的意识,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能够跟踪纺织工程领域最新技术发展趋势,提出解决纺织工程问题的创新思路和解决方案。

4.研究

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纺织工程问题进行研究,能够独立进行实验设计、分析与评价,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

掌握数据处理技术和方法,能够针对纺织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纺织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

6.工程与社会

具有工程实习和社会实践经历;

熟悉与纺织工程相关的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能够客观评价纺织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纺织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

具有运用科学技术服务国家、奉献社会的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

具有组织管理、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沟通

能够就纺织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

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

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能够制定项目规划,并整合资源,组织实施。

12.终身学习

能够制定并实施自身职业发展计划,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在纺织工程学生培养过程中,应重视采取将校内学习和校外工作实践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为学生及早接触社会提供机会,以便由此积累工作经验,为毕业后顺利就业做准备。

纺织工程专业在专业学科中属于工学类中的轻工纺织食品类,其中轻工纺织食品类共15个专业,纺织工程专业在轻工纺织食品类专业中排名第3。纺织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一般可以在纺织企业的技术和业务管理部门从事工艺设计、生产管理、产品开发等工作,到经营和外贸等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和专业外贸等工作,也可以在科研单位、纺织学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同时,由于专业调整,毕业生就业面更广,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进入其他行业大型公司就业,不少毕业生被合资、独资企业录用,部分毕业生被国外企业录用,直接到境外就业。纺织工程专业毕业生从事的岗位主要有销售工程师、面料辅料采购、专业咨询技术人员、机械工程师、机电产品招标与进口业务经理、销售经理、储备干部、纺织助剂销售工程师、面料开发、产品检验工程师、验货员、研发工程师等[1]。据统计,纺织工程专业就业前景最好的地区有:1、上海、2、广州、3、杭州、4、深圳、5、苏州、6、北京、7、东莞、8、宁波、9、青岛、10、南京。

纺织工程培养方案范文6

在纺织学院的走廊里,学生会很亲切自然地喊着“杨老师好!”,没有学生见到老师时的拘谨,这样的和蔼背后,却是严谨、专业的教学科研态度。

作为天工大纺织学院针织系主任兼党支部书记的杨昆,除了要承担纺织工程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外,还积极致力于纺织教育与科技工作。在得到纺织学院院长肯定时,杨昆同样获得了纺织行业的认可。代表纺织院校的一线教师,他获得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2012年度纺织之光教师奖。

留学归来的杨昆在天工大的纺织学院,除了教授常规的纺织英语课程外,针对针织原理和针织新技术都采用双语教学。留学经验使杨昆的视野更广,他说,“国际上有很多前沿的纺织科技与理念,我希望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让他们的英语不断线,无论是将来继续出国深造还是参加工作后与国际接轨都具备更多的优势。”他希望学生能够在这里学到真本事,以后能有好的发展。

“在整个教学团队中,我主要在中间起到衔接的作用,在领导的支持下,带动年轻教师的积极性。”其实,杨昆的工作并不像他所说的这样简单。他不仅承担了纺织工程专业针织与针织服装方向专业建设组织工作和针织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还主持和参加了各级教研教改项目多项,其中主持完成了市级教研项目(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项,主持纺织协会教改项目1项,校级教改项目1项,参加校级教改项目1项。作为针织系主任积极组织参加“卓越工程师”实验班的申报和建设,并做好2011级“卓越工程师”实验班的教学计划制定和教学组织工作。作为主讲教师,杨昆参加了“针织学”天津市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在建设过程中,主讲了经编的部分课程并配合课程负责人承担了部分教学(网络)资源的制作和整理工作;积极参加“针织学(双语)课程”精品课程的申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