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文阅读理解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文阅读理解教学范文1
关键词:阅读理解,初中语文,问题,解决策略
一、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学生认知规律和主体参与意识
一些教师忽视学生的认知需求,课堂教学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语文技能的训练,忽视了教材的思想情感因素,不同层次的学生思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教师如果对学生作出统一的标准化指导,就会制约学生丰富的感悟和认知,阅读教学失去生机和活力。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也变成一句空话,不能体现课堂的自主性,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在阅读时不能深切感悟文本中的人物情感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更谈不上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语文素养。
(二)阅读教学内容单一化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充分挖掘整合阅读资源,仅以课本作为阅读教学的全部内容,这种单一有限的资源,远远不能满足语文教学的需要,阅读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十分必要,一些学校忽略了生活实践,把学生封闭在教室里,学生就书读书,语文教学离开了社会生活这一源泉,就丧失了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教案指挥着师生的教学活动,虽然教学过程能够有序开展,但限制了学生自主性的发挥,束缚了学生思维的自由和情感的体验,使认识过程变得简单,阻碍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
(三)阅读教学步骤程式化
目前初中语文教学,学生的阅读处于被动状态。对优美的课文佳作,教师没有指导学生去品味语言文字的韵味和灵气,领悟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教师只是把琐碎的知识点和抽象的符号讲授给学生,学生的思维束缚在教师乏味的讲解和分析中,不能整体感知课文完整的情节与鲜活的人物形象,遏制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程式化的教学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抑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营造阅读审美氛围,积极挖掘教学资源,寻找适合学生阅读的优秀作品,增加学生的阅读机会。鼓励学生从书籍中汲取语言营养,获取精神食粮。兴趣能促进智力和能力的发展,阅读是一条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伴随着获取知识的快乐体验。有了阅读兴趣,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阅读,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优化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品味课文内容,欣赏课文文采,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让学生感受阅读的快乐和幸福。例如,在教学古代经典名篇《岳阳楼记》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感受洞庭湖那种“衔远山,吞长江”的磅礴气势,陶醉春和景明时节的洞庭湖“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静谧和壮阔,体验那“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的灵动美,让学生闭目想象那美丽的画面,品味文辞的魅力。最后通过深沉激昂的语调,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师生之间通过阅读,传递阅读的快乐,培养阅读兴趣。
(二)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阅读
探究式阅读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教材为探究内容,学生自主阅读,合作讨论,自由表达,探究式阅读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特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质疑比较,获得结论。在探究式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倾听,鼓励质疑,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对问题的看法也不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疑惑点,适时恰当地加以指导,为学生提供质疑探究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激励学生的进取意识,例如,课文的时代背景、作品的出处等内容,可以布置学生课前查资料,上课时学生自己介绍相关的知识,有一定难度的问题,采用小组讨论法,各抒己见,归纳总结,形成共识。通过创造性研讨活动,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探究式阅读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学特色,是一种高效的教学形式,学生是教W过程的主角,通过切身感受获得知识,培养了创新精神。
教师要鼓励学生满怀真情地阅读,培养他们浓厚的阅读兴趣,把阅读看做是一种精神愉悦的享受,使学生爱读、乐读,提高他们的阅读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语文阅读理解教学范文2
关键词:例题思维;脂肪;阅读教学;瘦身
随着语文课改的不断深入,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我们的教学思想也从原来的混乱渐渐变得清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发展学生能力才是语文教师的责任所在。这种认识已经慢慢植入人心。思想的变化自然也就引发行为的改变。在变化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尤其是我们的现代文阅读教学。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因为课文是要考的,所以老师不放心,什么都想讲,什么都要讲,这种现象,你现在走进我们一些语文老师的文言文教学的课堂,还会深有体会。现在讲究素质教育,试卷上的现代文阅读题目原创,一些人或许觉得讲了也白讲,所以索性什么都不讲,让学生自由发挥,草率了事。不管什么课文,课堂模式都按照一成不变的套路,先朗读,再字词解析,再作者简介,再整体感知,再人物特点分析,再语言赏析,最后谈感想,冗长而又拖沓的节奏,让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变得臃肿不堪,让人生厌。这样乏味的课堂,无论什么都讲还是什么都不讲,其结果都是学生对课文一知半解,其效果就是事倍功半。
那么怎样让臃肿的课堂瘦身,怎样让学生的学习真正触及文章的灵魂,而不是浮于表面肤浅的争论呢?之前考的是内容,所以学生只是对课文机械地复制和记忆;现在考的是能力,需要学生对课文理解和思考。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只不过借用这些精彩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分析,让学生掌握方法,提高素养,锻炼能力。可是,我们该如何利用好这个“例子”呢?
这时,我想到了数学中的例题。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几乎每一节课都要讲解例题。所谓例题,就是用来说明某一公理、定理、定律或推论应用于某一学科或学科分支时所举的例子。例题通常被编写在理工科的课本当中,以便更好地使学生了解某定律,并应用于该学科,或者应用于实际与生产中应当考虑的思路及其必须涉及的条件。例题的目的很明显,主要就是让学生理解和运用某个定理。归纳一下有这样三个特征:它具有典型性,带有明显的目的和指向;具有示范性,学生可能要依据例题的展示去模仿和思考;具有层次性,它常常不止一次出现,往往由浅入深,由一个点发散辐射,引发学生纵深思考。在例题教学中,数学教师的四个做法很值得我们注意:一是例题讲解前,概念先行,这是理解运用的前提;二是先做后讲,从学生做中去发现问题,确定自己讲解的重点;三是示范过程,以便理清学生思路;四是练习跟进,及时巩固强化所学知识。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固然不会等同于数学中的例题,但是作为“例子”的这个性质是一样的,它同样是借用课文来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掌握方法,锻炼能力的目的。既然如此,我们不妨借用数学学科的例题思想,在语文阅读教学瘦身,尝试着让学生去触碰文章的灵魂。
一、巧借预习,缩减课堂多余的“脂肪”
一节语文阅读教学课,45分钟的骨架,我们有些语文教师让它沾附了太多的“脂肪”。例如,笔者曾经听过这样一节常态课。教师教学的是丘吉尔的文章《我的早年生活》,因为事先学生没有预习。45分钟里,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字,朗读课文,介绍作者,最后归纳文章内容。整节课就停留在读通、读懂文章的层面上。对文章内在的思想根本无法触及,这样学生一节课的收获是很少的。课堂中,这种学生可以通过课外查找、朗读等手段自行完成学习任务,我们统统可以称之为课堂的“脂肪”,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组织督促学生课前预习来瘦身。这相当于数学例题教学中对解题过程中所需知识的准备。犹如数学课中讲关于平行线性质例题,学生在课前应该明了平行线的特征一样。
那么,课前该如何布置学生预习“减脂”?我认为这几道工序是必做的。
1.认读课文生字,读通读懂课文,达到比较熟悉流畅的程度;
2.查找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相关资料和别人的评价;
3.概括文章内容,对所写内容形成初步印象(比如写作目的方面);
4.提出自己的质疑和思考,争取通过课堂教学得到解答。
有了这四道工序的瘦身,原来课堂中生字认读、课文内容的熟悉等环节,完全可以缩减,或者换成检测、展示,纠正,学生走入课文,就像开车进入快车道一样。这四道预习工序,笔者坚持了一年多,发现课堂有了明显变化。课堂的效率明显得到改善,因为预习中学生先有了自己的思考,瘦身又为课堂教学节省了时间,让课文的分析更加充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二、选准方向,减少次要的阅读目标
数学教学中出示的例题往往带有明显的指向性。比如这节课学习的是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判定全等的方法很多,但是如果这节课学的是边角边的判定方法,那么所出示的例题也一定是围绕这个定理设计的,例题设计的目的也一定是让学生理解并能熟练运用这个判定定理。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目标指向性当然不会像数学例题那样明显单纯。也因为这样,许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常常顾虑很多,既想做这个,又要考虑那个,短短45分钟的课堂,却列出一连串目标。结果呢,就像有些人挖井,心神不定,东挖一锄头,西挖一锄头,结果半点水星子都没挖到。这时,教师不如在课前做好选择,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的需要,选准一个核心目标,放弃其他次要的任务,朝着一个方向奋力挖掘,或许,这样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会更深,反而能收获一些东西。比如,在教学安徒生的《丑小鸭》这篇课文时,我就做过两个截然不同的设计。第一次我把目标定位在生命的追求上,从丑小鸭的追求到安徒生的追求,最后落实到学生自己的追求上,目标只在追求二字上做文章。第二次我把课堂定位在童话情节的设计上。我让学生列出故事情节,反复调换情节位置,增加故事情节,替换故事内容,设计前传后传,让学生体验童话这种文体的想象魅力。因为目标单一,范围小,所以挖得深,学生理解充分,收获就多。
三、智设主问题,减少课堂无效提问
数学例题思维的一个特征是解决方法可以多种,但结果只有一个。教师常常鼓励指导学生尽可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语文阅读教学因为性质有所不同,似乎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因此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因为对核心的问题不理解,常常设计了一大堆琐碎的问题,课堂很热闹,最后根本的问题却没有解决。无效的问题就是课堂的“脂肪”,需要下决心放弃。教师应该在深入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巧妙地设计两到三个主问题。
所谓“主问题”,就是对课文的理解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效果的提问。它往往能使学生深入到文本内核进行思考、赏析、品味,从而达到触及文章本源的功效。例如:余映朝老师在《沁园春・雪》的文义理解教学,设计了这样的主问题:
请学生自由地用对联的形式概括上下阙的意思。如“上阕绘景抒情,情景交融;下阕议论抒情,评古论今”。
面对这样的表达要求,学生需要对课文内容进行认真的研读并进行反复的概括和修改。活动的设计既暗合了“沁园春”词牌的特点,又让学生进行着阅读理解中的语言表达实践活动。
主问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这对教师把握教材的水平和课堂对话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将促使语文教师深入细致地钻研教材,提高自身研读课文的水平。同时,它也简化了教学环节,强调内容综合。主问题的提出是预设的,但因主问题而形成的课堂活动是随机生成的。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品读活动一般不是表现于细碎的“答问”,而是表现于师生之间的“对话”,几个“主问题”层层深入,从不同的角度深化着课文内容的学习,从而达到阅读教学高效的目的。
四、深入研读,独立思考,师生研读求瘦身
数学教学中,教师为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常常要寻找不同的思路答题。因此,在课前,教师要对例题做一番深入的研究,以求让学生融会贯通。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时可能需要寻找的是更新颖的思路,有时需要的是更深刻的理解。这个理解应该是师生双方的。课前预习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有价值的质疑,以求学生在开始听课的时候就有较高的起点。对于这点,我很反对一些语文老师的做法。现在的教辅资料铺天盖地,对于课文的分析,课后思考习题的理解,学生无论在网上还是在书上,都能轻易找到。一些老师或许惧怕学生过多参考这些资料,抢了自己的权威,于是就在班里禁止学生使用教辅,这样做很无效。我提倡学生查阅教辅资料,同时,我在布置任务时,做了这样三点准备:
1.你质疑的问题能否通过自己查阅资料来解决?
2.你认可资料中的那种说法吗?
3.我的主问题所触及的文章深度到哪里?
有了这三点准备,每次教学,我都会提前三天让学生预习,搜集学生所质疑的问题,根据学生的问题设计自己的主问题。语文阅读教学,我们不惧怕学生起点高,只怕自己不如学生想得远。因为学生有了经过思索质疑后的高起点,阅读教学才可能达到真正瘦身的目的,教师的思考高于学生的疑问,学生的学习才更饶有兴趣,且学有所得。
由于目的和性质的区别,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独有的教学手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教学上,我们应该以一种开放的姿态面对挑战,打开思路,巧妙借鉴数学以及其他科目的做法,这样做有时会收到奇效。尝试运用数学中的例题教学的思维,为语文阅读教学瘦身,让教学更有效,让理解更深刻,这一年多的尝试,让我觉得探索很有价值,我也期待着更多同仁一道踏上这求索的路,让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真正轻装简易,学生大有收益。
参考文献:
语文阅读理解教学范文3
【关键词】接受理论中学语文阅读教育
自接受美学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创建开始,接受理论兴起,其是对阅读及读者接受给予充分关注的理论探究。在接受理论中,将阅读的全部过程诠释为:(1)读者实现作品,即文本;(2)文本经过印刷后,被发表传播;(3)读者对文本给予接受;(4)在原文本的基础上,读者进行加工创造;(5)读者基于原文本进行超越、变形。读者能够积极参与阅读是文本出现的本质意义,接受理论认为:仅仅读者阅读文本的时候,文本才有价值、有反应。在文本和读者互相反应以后才产生了变形、创造及接受[1]。在诸多阶段,读者主动的对自身的人生感悟与人生阅历进行支配、调动。所以,对文本深刻内涵进行诠释的是读者,并非作者本人。读者在阅读文本时,将自身的人生感悟、生活阅历等融入阅读材料中,进而对文本的内涵与内容进行了扩展与升华。由此可见,此接受理论极大的带动了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深刻启发。
一、实施民主阅读教学,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重新关注读者,重视读者在接受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是接受理论的关键贡献。这不仅仅是一种观念,更应该体现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然而,在过去的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学生基本上都未能处于中心地位,表面上教师好象是怀揣答案的先知先觉者,是居高临下的知识垄断者和管理者,很有权威,实际上,多数情况下,不少教师只是照本宣科讲课文、读教参,并把这个说成是“标准答案”,而学生呢,更是被动,他们服从于教师的权威(教师通过教参成为作者的“代言人”),给什么就记什么,讲什么就听什么,没有自己的看法,一到考试的时候就把所谓的“标准答案”搬上去。
按照接受理论的观点,教师首先应该是个读者,他的价值,是他应该成为一个合格的阅读者,与文本交流有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作教参的传声筒。其次,教师和学生在文本面前都应该是平等的阅读者,尽管他们在知识,阅历上有多寡之分,能力上有高下之别,但地位是平等的。因此,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应该是师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进行自由、轻松、愉快的对话,教师不再高高在上,学生也不再被压抑和禁忌,学生可以对教师所授的内容提出挑战,甚至反驳,也可以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2]。
二、鼓励学生填充空白,积极充实自我
接受理论认为:作为审美对象的文学作品具有不确定和空白等意义潜在性,读者可以对其作出补充和丰富。伊瑟尔在他的《阅读过程现象学研究》中也是这样说的:文学文本也是这样,我们只能想见文本没有的东西;文本写出的部分给我们知识,但是没有给我们的部分才给我们想象事物的机会;的确,没有未定的成分,没有文本的空白,我们就不可能发挥想象。在这里,未定性和意义空白作为联结文本与读者接受的桥梁,它们激起了读者相应的艺术感觉,呼唤读者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赋予未定性以确切含义并填补文本空白,在与读者的交互活动中将文本现实化和具体化。
三、拓宽以及丰富学生期待视野
期待视野是接受理论一个重要的美学概念,主要是指由接受主体或主体间的先在理解形成的、制向文本及文本创造的预期结构,它是由读者的认识水平、文学艺术素养、文学审美情趣、阅读经验乃至生活经历、主观倾向性等多种因素整合而成的,也就是说,在阅读之前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就是期待视野。
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学生就是利用原有的期待视野,预先推知和判断词、句子、人物未来以及未知结果[3]。如,当我们在作品中看到“青松”、“寒梅”、“白莲”、“岩石”之类的形象时,会预测作者将对那种冰清玉洁、坚忍不拔的人格精神进行赞美;当我们看到“阴沉的云”、“凄厉的风”、“雨巷”、“孤雁”等形象时,会预测作品将展现一个哀怨的故事,或熔铸一个抑郁的抒情意境……然而,这种预测结果一般存在两种情况:一方面是作品的人物性格、情节发展等,与读者期待视野中的预先测定完全一致,这将有利于加速读者对作品的理解。而对教师来说,扩展学生的期待视野应该是他始终贯穿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目标之一。
总而言之,随着新课标引进诸多新理念,我国中学语文阅读教育也产生巨大变革,教育界以及诸多教学工作者也开始更加关注接受理论。接受理论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育具有广泛的探究空间与深远道路,应该充分结合理论以及实践,在接受理论的指导下,充分提高中学语阅读教育教学的质量,提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为今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大量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蔡志忠;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谈对外汉语教材建设的构想[A];福建省“对外汉语教材建设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03):56-58.
语文阅读理解教学范文4
关键词:人文教育;英语阅读;阅读后阶段教学
语言学科教育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征,人文教育理应是语言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英语的教与学更多的是出于功利化目的,并不是为了发展什么‘文化’和‘社会’目的”[1]。殊不知,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确立的时期,能否在初中阶段形成积极正确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对其今后的学习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因而,将人文教育融于初中英语教学是相当必要的。在这方面,阅读教学紧密依托教材,能够便于教师把握人文教育的方向,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尤其在阅读后教学阶段,学生拥有充分的时间分享观点和讨论交流,更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互动中进一步挖掘人文内涵,渗透人文精神。故笔者就如何以人文教育的理念对其优化进行了探究。
一、文献综述
(一)人文教育理念下的阅读教学
人文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文精神和提高人文素养,把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播、环境熏陶等方式使之内化为人格、修养的教育[2]。初中英语教材阅读文本涉及众多话题,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蕴含人类健康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给教师提供了广阔的人文教育空间。教师可以创造性地利用阅读教材,培养学生在文体分析、语篇分析等较高阅读理解层次上的思维能力。通过加强阅读训练和外语文化的体验过程,可以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思维结构;把语言结构、词汇知识和背景材料三者相互结合,可以促进学生直觉语言符号意义的能力,丰富其文化内涵,提升人文素养以及形成对文化内在价值与意义的自觉认同[3]。
(二)人文教育理念下阅读教学的实施途径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主要包含以下几条途径:1.在教学内容上,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拓展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2.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教学任务,引导学生主体参与,在课堂中渗透人文教育;3.在教学评价中,运用多种评价方法,鼓舞学生树立自尊和自信,彰显人文关怀[4]。综上所述,教师可以从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三个方面将人文教育理念融入阅读教学之中。
(三)人文教育理念下的阅读后阶段教学
阅读后阶段教学旨在学生将个人的阅读所获与已知经验或是感受体验建立联系并且能够进行充分表达 [5]。人文教育理念下的阅读后阶段教学不再片面注重语言知识、结构或是过度关注文章的细枝末节,相反,它旨在教会学生从语篇角度出发,思考教材文本的主旨,作者观点、态度和意图。为此,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围绕具体的人文精神设计教学活动或任务,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深入浅出地了解社会文化,理解人文精神。
二、 阅读后阶段教学设计的优化途径
(一)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 优化阅读后阶段的教学内容
在理想的阅读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文本和作者建立积极主动的沟通与交流,但因学生语言能力和认知水平的局限,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可能无法快速捕捉作者的写作意图,容易产生阅读之后印象模糊、思想主线难以把握等阅读学习障碍。对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就显得至关重要。然而,唯有在教师研读教材并准确把握文本内涵的前提下,方才能够开展有效的教学引导,为学生的课堂讨论与思考注入新鲜的元素。在这个问题上,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教材文本的深度和广度,精选学科知识和人文知识,由此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
【常规案例】在《牛津英语(上海版)》(下同)7A Unit 6的“The grasshopper and the ant”一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在阅读后阶段通常会提问:“你认为本文中蚱蜢先生和蚂蚁先生是怎么样的?你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面对以上提问,学生往往仅会想到勤奋与懒惰的生活态度。如运用以上解读方式挖掘教材内涵,教师难以帮助学生突破原有的思维方式和空间。
【改进案例】在2014年上海市中学英语优质课展示活动中,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浦东外国语学校陆t老师在该文阅读后阶段教学中摒弃了常规的问题内容,取而代之的是进行如下提问:“How do you plan to spend the winter in your life?”面对如此新奇的问题,学生都兴趣盎然地开展了课堂讨论。之后的观点交流中学生们也各有特色,谈及各自生活中可能遇到的诸多不顺,譬如学习成绩下降、兴趣爱好与学业之间的矛盾、青春期的困惑等等。大部分教师在教材解读之后都能够意识到该阅读文本旨在传达培养勤奋这一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但陆老师及其教研团队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挖掘了教材的人文内涵――生活中难免遇到挫折与不顺,这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冬天”,如何度过自己的“冬天”值得每位学生思考和讨论。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对原本动物过冬的话题进行了适度拓展,而且有效地引导学生就如何面对生活窘境、如何争做生活强者的问题进行了充分思考,并鼓励他们做好面对“冬天”的准备。该阅读后阶段的教学设计在人文教育维度上优化了教学内容,给在场的听课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 设计创造性思维教学活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6]。不过,人文教育并不等同于教师对学生填塞人文知识,抑或在课堂上大谈人文道理,而是需要做到人文教育与学科教学浑然一体。对此,唯有当学生进行充分的自我体验和思考后,他们才能真正领悟课堂中所要传递的人文精神。此外,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本身就属于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就阅读教学而言,阅读后阶段的一系列教学活动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常规案例】在9A Unit 5的“Tom Sawyer paints the fence”一课阅读后阶段教学中,常规教学设计思路是抛出“汤姆・索亚欺骗人的行为对吗?为什么?”的问题,供小组讨论。面对以上问题,学生的答案无外乎“对”与“不对”,思维空间相对有限,且学生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大多认为汤姆的做法有失偏颇。
【改进案例】在一次上海市浦东新区英语教师培训基地讨论活动中,有教师对该课的阅读后阶段教学设计提出不同见解,让在场的同行受益匪浅。该教师建议可以进行如下提问:“If you were Tom Sawyer, how would you paint the fence?”如此一来,文中主人公遇到的困惑便切切实实地摆在每个学生面前,促使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和积极讨论。其次,上述提问蕴含的巨大思维空间亦能促使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寻觅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再者,学生在观点碰撞的过程中可以逐步感悟到对于汤姆欺骗行为的评价并非运用简单的“对”或“错”能够衡量,继而教师可以通过不断追问以促进学生的深度思维。这一巧妙的教学设计无疑能够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提高其主体参与的能力,在这一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既可以更客观地认识汤姆这位小说人物形象,又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马克・吐温的小说风格。
(三)强调课堂的人文关怀 开发融合活动元素的学生评价
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质量与其情感因素是紧密相关的,没有情感的参与,语言学习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7]。从正面的角度来说,如教育家赞可夫所言,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识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8]。对学生而言,教学评价既是帮助其诊断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也是导致其情绪变化的触发器。传统单一的测试评价容易给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人文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种形式的评价,对学生给予更多的鼓励和表扬,拉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离,激发他们的语言学习动机。
【常规案例】在8A Unit 2的“The life in a day of whizz-kid Wendy”一课的阅读后阶段教学中,循规蹈矩的设计思路是邀请学生以课文为范例介绍自己的一日生活。该教学活动侧重语言知识和结构的运用,教师的课堂反馈也仅聚焦于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教学活动和评价相对机械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和学习兴趣。
【改进案例】在2015年上海市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课堂教学中,笔者与所在区英语教师培训基地的其他成员和导师共同探讨该课的教学设计,尤其对阅读后阶段教学设计做了调整。经过调整之后的教学设计具体分为以下三步。1.小组讨论:What kind of person do you think Wendy is?Why?教师在该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意识到Wendy具备了其他优秀学生所没有的特质――创造性,从而帮助学生准确解读关键词whizz-kid。2.给出任务:Please introduce a whizz-kid in your class/school, or from a book you’ve read/a film you’ve seen.在该项教学活动中学生表现积极,他们很乐意寻找身边的神童伙伴,且因为同学之间彼此熟悉,描述同伴的言语也容易表达和理解。3.个人思考:How can you improve yourself after reading about Wendy?在师生互动的环节中,学生的回答各不相同,诸如期待自己学业进步,希望自己身体强健或是提升自己的沟通交流能力等等。笔者所在的教研团队希望可以借此让人文关怀走入课堂,而将阅读文本的意义设定在树立成功学生的榜样上,通过小组讨论、任务安排和个人思考等活动,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自身需要努力的方向。其次,鼓励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杰出同伴,促使其结合生活实例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同时让课堂充满积极向上的情感氛围。再者,如此设计的教学活动隐性地包含了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方式。以学生为评价主体的方式,不仅使学生拥有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也使其彼此之间获得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新课程视角下的英语教学要求教师革新教育理念,超越过去以语言知识为中心的低层次教学,不断关注学生的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状况。中学英语教学不能充当技能培训和应试教学的角色,而是需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9]。阅读教材完全可以成为初中英语教学中最具人文思想的教学内容,而阅读后阶段教学更是人文教育与阅读教学的最佳契合点。因此,如何开展人文教育理念下的阅读后阶段教学,如何结合学生身心特点与英语学科特性进行适切的人文教育渗透,值得广大教师对此深入探究,积累教学经验和实证资料,从而使我们能够更有效地利用人文教育理念优化初中英语阅读后阶段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刘润清.21世纪的英语教学――记英国一项调查 [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2):4.
[2]刘劲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入人文教育的探究 [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3]徐天梅.初中英语教学渗入人文教育的方法探究 [J].校园英语,2012(6):76.
[4]马迅红.人文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J].当代教育论坛,2009(1):59-60.
[5]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02.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7]吴长宏.情感策略与课堂教学――把人文主义情怀渗透到英语教学中 [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10):32.
语文阅读理解教学范文5
一、明确阅读教学目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教师必须在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方面下功夫。语文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不断提高教材的使用率,重视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对于语文中的阅读教学,重要的是让学生能找到自己在阅读上的目标,从阅读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不断扩大阅读知识面,提高阅读能力,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速度,培养学生的语感。对于教材的使用,主要是注重其导向作用,不能完全照本宣科,也不能脱离教材而漫无边际地教学。教师要根据教材的主导思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准备阅读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监督指导作用。
二、教阅读方法,并加强指导
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来说,学生年龄处于学习方法的形成期,学习方法的传授,将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方法形成和定型。所以,教师要认真对待,课前要充分备课,课中则根据学生的具体接受能力,把学习方法通过各种形式和方式传授给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学,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教师要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将阅读方法付诸实践,通过具体的阅读活动来巩固。教师在学生阅读实践中,要不断地进行指导。对没有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的学生,教师要具体指导;对于那些理解有错误的,要不断进行引导。
三、课内课外相结合,感受阅读之乐趣
当学生有了阅读的想法,老师可以利用课堂上的有效时间,渗透一些读书的方法。针对不同年级的孩子,可以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教师可以有计划、有目标地配合教科书选择一些适合孩子们阅读的书籍;可以制定每学期的读书目标,并推荐一些大多数学生喜闻乐见的书籍,让学生自己安排充足时间去进行阅读。在学生主动去阅读这些书籍时,课内所学到的阅读方法就能很好地应用到课外的阅读上。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加,学生能从阅读中找到阅读的兴趣,从而既扩展学生的阅读知识面,又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的成长。
四、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教学中的作用
(1)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让学生有创新机会。教学方法的创新是学生进行创新学习的起点,是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心理取向。在教学过程中,当呈现一定的素材后,要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并为他们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放手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多看、多读、多思、多说,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索者。在课堂上,当老师平等对待学生,则其会感觉到被尊重,不会像传统教学模式中那样紧张。在良好的氛围中,学生会更放松、更平静,有着欢快的心情。这种情况下,学生会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不断思考教师所提出的观点和问题,使得学习效率更高,学生的学习潜能更容易得到挖掘。在讨论交流中,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2)培养学生的阅读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分析学生在阅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想法,提前把学生引入相关的话题,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创新和创造能力。要避免传统的集中阅读模式、围绕中心思想的教学方法,不断鼓励学生自主进行思考,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在阅读中找到问题答案。以问题为核心,让学生不断地阅读课文,不断地寻找问题,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提出问题。学生提出问题之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编写各具特色的故事。这不但提高了说话写话能力,开发了创新潜能,还培养学生的阅读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鉴于阅读在语文中的重要地位,教师思想上要充分重视,尝试利用各种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语文阅读理解教学范文6
关键词:初中语文;理解性阅读;创新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多样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是初中语文教学发展的趋势,传统的语文教学暴露出了诸多弊端。语文教学尤其是在文言文、古诗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或轻视学生理解性阅读能力的培养。因此,拓宽初中教师理解性阅读的教学思路迫在眉睫。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方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 从初中语文理解性阅读的教学现状看创新教学思路的重要性
(一)传统的“填鸭式”阅读教学模式导致阅读教学缺乏灵活性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是向学生灌输固定的阅读技巧,甚至利用类似于数学中所运用的公式,让学生将其生搬硬套地用在各种不同的文章中。这种灌输学习完全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只是将教学过程也只是看作单纯的教学而已,不重视知识的产生过程。教学活动也大都是要求学生背诵文章,按照固定的格式解析相关词句的大意,来达到阅读理解的教学效果,然而对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文章,对文章有何独特的感悟和不同的见解却并不看重。所以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对知识的可迁移性太差,对学过的文章还可以理解,但对于陌生的新文章依旧不知道如何分析、如何理解,因此传统的“填鸭式”阅读教学根本就谈不上任何创新。
(二)阅读形式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是传统教学所缺失的重要部分
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视角去阅读、去理解。但如今的语文教学,通常是以教师为主体,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视角看文章。教师总是带着学生理解文章,带着学生寻找常见题型的答案,这样做固然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认知,但却不能提高学生自己的阅读能力,也无益于学生独立思维的培养。
学生在阅读理解中的独立性非常重要。阅读和理解文章作为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应通过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使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对文章进行阅读和分析。但根据当前的语文教学模式来看,教师只是强调固定知识点的传输,而轻视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枯燥的教学活动和固定的阅读模式、解题模式已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活动中形式化的阅读脱离现实生活
艺术虽高于生活却来源于生活,但应试教育让学生和教师的视野都变得狭隘,功利主义造成了阅读教育形式化严重,教学活动与实际生活常常脱节,学生在日常的阅读理解中,缺乏具体的意象,课堂也变得枯燥无趣。教师应该把看似被束之高阁的名家之作与学生能接触到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在阅读中融入生活,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兴趣,便于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达到阅读教学中情感的转移。
目前中国的考试机制和其他人才选拔方式造成了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不够重视,数理化和英语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根本没有课外阅读的机会。阅读量少就导致了学生阅读技巧生涩,阅读能力弱。同时,学生的文学素养也就无法达到预期的要求,只是一味地应付语文作业和考试中的阅读。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经验,把自身的感受同阅读结合,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的层次,使他们真正做到理解性阅读。
二、拓宽初中语文教师理解性阅读教学思路的创新方法
(一)传统阅读教学模式的僵化决定了我们应增加教学活动的灵动性,使教学模式变得多样化
首先要求确立学生在理解性阅读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应珍视学生的个性见解,不应给学生设置条条框框,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感受、去领悟。探究性和自主性的教学模式在新的教育改革中格外重要。其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发挥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理解性阅读,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探究。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不断积累下来,并在今后的阅读中能够灵活运用。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要改变带领学生找答案的方式,而应该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在文章中寻找答案,有目的地对文章进行思考和分析。这样带着问题精读文章更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阅读效率,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性阅读。
(二)教师应尽可能丰富教学方式,达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多元化
学生对语文阅读缺乏兴趣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传统阅读教学内容相当枯燥,课堂死气沉沉,没有阅读的良好气氛。因而教师不能照搬教学指南等,应在不偏离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对学生阅读的文章和章节进行合理的筛选,使文章更符合学生的兴趣。另外,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满足学生和教育的需求,要注重提高学生理解性阅读技巧的运用。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要求教师在布置阅读任务的时候避免文章主题的重复,应选取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并且需要不同阅读技巧的文章。这样不仅避免了学生的阅读疲劳,也有利于学生掌握多种不同的阅读技巧,能够使学生自如地应对不同类型的文章,提高了学生理解性阅读的能力,对语文知识具有重要的积累价值。
(三)以教材为原点,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性阅读的教学
传统教学总是点到为止,教师的教育观念总认为把课本上的东西教给学生就够了,从而忽视了课外的拓展性阅读。然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教学素材应不仅是课本上的内容,还应该着眼于课本外的优秀文化作品。如此不但便于教师对教材知识的深入讲解,也有益于拓宽学生的视野。
综上所述,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时展的要求,教师应致力于改变教学模式,改善教学内容,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创新性研究,拓宽思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性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单宗君.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困境分析及对策[J]. 科技文汇,2012.(03).
2.迟国庆. 浅谈新课标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 散文阅读,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