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的内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城市的内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城市的内涵

生态城市的内涵范文1

一、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内涵

生态城市建设是运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学原理,通过综合协调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改善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良性循环、协调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生态城市建设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发展,它不仅是一个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更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

建设生态城市,就是立足于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生态经济理念指导和规范区域内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在更高层次上进行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创新发展机制,寻找发展动力,拓展发展空间,培育发展环境。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以最小的经济社会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区域内环境保护、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原理是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学理论,基本出发点是保护环境和改善生态,核心是生态经济发展,目标是实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全面、健康、持续发展。

二、生态城市建设的重大意义

生态城市建设是改变传统发展模式和建设现代化城市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于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建设生态城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生态城市是在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等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更高一级的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模式。生态城市建设不仅需要营造健康怡人的自然环境,还要具有生态高效的经济环境;不仅要有和谐高效的社会环境,更需要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因此,建设生态城市丰富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有利于促进环境质量与现代化进程协调发展,引导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进方向。

2、建设生态城市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载体。生态城市建设不仅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更注重人类生活的提高、注重生态文明的培育。因此,建设生态城市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新载体,能够推动生产力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增强生态保护意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改善人居环境,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3、建设生态城市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城市建设不仅注重经济效益,更加注重人类福利、注重复合生态整体效益。建设生态城市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缓解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弥补自然资源的结构性缺陷,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生态城市的内涵范文2

关键词:城市;特色;营造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宿迁城市建设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期。随着新区开发和旧区改造的齐头并进,城市建设快速推进,如何在快速发展过程中,营造城市的特色,就成了规划设计者必须认真考虑的一个问题。我们希望通过对宿迁的自然禀赋、历史文脉和城市空间各个层面进行深入研究,将各个层面的内涵融入到城市建设当中去,最终营造出拥有自己独特气质的城市特色。

一、研究思路

独特的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是城市活力与特色本质所在,挖掘和提炼宿迁城市活力和特色我们遵循了“融合自然山水、延续历史脉络” 这一基本设计思路。通过对宿迁自然禀赋和历史文脉的挖掘提炼,将其精髓融入到城市活力与特色空间的塑造过程中去。

二、城市特色资源解析与评价

自然禀赋方面,宿迁两河一湖一山为主体的自然廊道串联了整个城市,赋予了城市独特的自然结构框架,丰富的绿色植被系统给宿迁整个城市奠定了绿色背景,但城市建设过程中,对自身自然禀赋的利用和开发还远远不够。

历史文脉方面,宿迁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资源,但保护、利用、整合不够,未发挥出应有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未能充分将其内涵融入到城市建设当中去,城市文化活力与特色亟待提升。

空间结构方面,城市整体框架逐渐拉开,从单核心逐渐向多核心转变。从沿两河发展逐渐走向沿湖发展,从“滨河城市”走向“滨湖城市”。但城市发展过于迅猛,框架拉大的同时,过于注重视觉效果,但却忽略了城市空间内涵的塑造。

三、城市特色塑造

城市特色塑造过程中,我们重点从三个层面进行了研究。

(一)城市自然禀赋层面――两脉串城,山水合融。

自然山水是城市的天然财富,城市的主要自然山水框架形成了城市的自然形态将城市的自然山水融入到城市建设当中去,城市就会因为对自然山水的合理开发利用而焕发生机与活力,可让城市更加富有活力和特色。

要塑造宿迁的城市活力与特色,要紧紧抓住城市的主体自然山水框架,即“两河一山一湖”,两河是指大运河和古黄河,一山是指嶂山,一湖是指骆马湖。

大运河――塑造成“城市生态脉”。大运河具有交通性,河面宽防洪要求较高,水质较差,宜作为城市的景观性河流,两侧可预留较宽绿廊,强调生态性,观赏性。以大运河生态廊道为依托,向北串联嶂山通向骆马湖,引湖纳山,形成城市的生态主廊道。

古黄河――塑造成“城市活力脉”。古黄河宽度适合,水质较好,应作为城市的公共活力空间打造,强调其生活性,参与性,亲水性,两侧可布置特色公共设施形成滨河特色界面,且两侧绿带不宜过宽,从而形成城市的滨水商业休闲轴线。

嶂山――塑造成“城市绿肺”。嶂山森林公园生态环境良好,是一个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大型景区。随着城市框架向北拓展以及湖滨新城市的建设,嶂山与城市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可利用其优质的自然基础,打造成城市的绿肺。

骆马湖――塑造成“休闲之湖”。结合湖滨新城的建设,将骆马湖极其周边打造成为宿迁休闲度假的重点区域。宜对水面与城市交界空间进行重点建设,结合水上游览线路安排,布置亲水型城市广场、公共绿地,利用水面塑造良好的城市景观,可选择合适地段临水布置城市服务业建筑群,打造形成特色界面,促进宿迁城市休闲旅游业的发展。

(二)城市历史文脉层面――楚风古韵,创新进取。

城市的发展,与其特定的人文传统密切相关,历史的沉淀是构成城市特色的核心资源,人文历史反映了城市的独特气质。在城市特色的塑造过程中,要提炼城市的人文精髓,让其在城市建设的物化空间里得到延续。

1、文化品牌化

彰显特色,塑造品牌,通过对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和保护,提炼特色,塑造品牌,通过各类纪念馆和博物馆的建设以及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利用,传承文化,再现历史。比如名人牌、传统艺术牌、地方资源牌以及传统精神牌等。

2、文化产业化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政策引导和行业服务。包装出有市场潜力的文化产业项目,鼓励民营资本投资兴建各类公益性文化设施。文化旅游产业(雪枫公园、乾隆行宫、项王故里、杨毛嘴湿地、下草湾人类遗址以及骆马湖、洪泽湖等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打造宿迁特色文化旅游)。

3、文化有形化

把无形的非物质文化有形化,融入到城市建设当中来。通过文化特色广场、文化特色建筑、文化雕塑等在城市建设中加以体现。

(三)城市空间层面――活力宜居,魅力之城。

城市的物质空间是一个城市活力与特色的最重要的载体,无论是自然禀赋和历史文化,最终都要融入到城市物质空间的建设当中去,才能更为直接的体现其价值。

1、优化结构,构造具有独特活力与特色的城市活力与特色分区。

老城区,作为城市传统精华遗存所在,规划以保护历史文化遗迹为原则,把老城区打造为“传统之城”;河西新区,市级行政办公建筑大多集中在此,视觉效果良好。打造成具有现代风貌特征的“现代之城”;东部新区,突出京杭大运河的生态空间特色,突出现代居住功能,打造成“宜居之城”;南部新区,本区其跟宿迁各产业区关系较为紧密,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创意产业,为产业区提供智力支持,突出其科技特色,打造成“科技之城”;湖滨新城,该区域是是展示宿迁生态特色的重要门户,规划突出其生态特色,突出旅游休闲功能。打造“生态之城”。

2、打造具有活力与特色的城市轴线。

(1)城市活力与特色街道

从整体层面出发,对街道空间风貌进行定位,根据风貌特色,对沿街建筑的风貌、高度进行控制。根据功能与风格定位,完善街道市政设施建设,并布置跟街道特色相吻合的,能反映宿迁文化和地域特色的艺术小品。沿街的艺术小品要以宿迁的历史文化和名人典故为题材,如西楚霸王项羽等。

(2)城市滨水活力与特色轴

对城市水系进行分类,明确其功能定位以及性质。对于交通性河道重点控制其绿带为防护性,强调其视觉性、观赏性。对生活性河道重点打造其滨水界面,强调其参与性、生活性、休闲性,对沿河用地、空间属性以及驳岸形式重点考虑。

3、打造具有活力与特色的城市节点。

(1)广场

通过设置环境小品、城市雕塑以及景观植栽等手段,丰富广场空间的内涵。以雕塑、小品为主题,内容表现宿迁文化特色。

(2)公园

充分利用宿迁的历史条件和自然条件,结合众多文物古迹和丰富水系,因地制宜地建设完善的公园体系。。

(3)传统标志性建(构)筑物

传统标志性建(构)筑物是指城市空间中重要的历史遗存,结合特色街道和旅游线路,提高文物古迹的使用率和知名度,展示宿迁的历史文化特色。

生态城市的内涵范文3

1循环经济与生态城市的基本思想

1.1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

"循环经济"一词,是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所谓循环经济,是指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将清洁生产和废物利用融为一体,实行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循环经济倡导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是以物质能量闭环流动为特征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原则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即"3R"(Reduce,Reuse,Recycle)原则,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倡导经济与环境相协调,要求把经济活动建立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做到物尽其用,其根本目标是要求人们在经济过程中系统地避免或减少废物,实现低排放甚至零排放。循环经济有三种表现形式:单个企业的小尺度循环、面向共生企业的中尺度循环和整个社会范围内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大尺度循环。文中探讨的乌鲁木齐市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建设即是基于整个社会范围内的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大循环。

1.2生态城市的基本内涵

生态城市概念最早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中提出。随后,生态城市的理念迅速发展,成为一种城市发展的新概念。1987年,前苏联生态学家O•Yanitsky正式提出生态城市这一概念,依照Yanitsky的理论,生态城市是一种"按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一类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即高效、和谐的人类栖境。"此后众多生态学家对生态城市作了深入探讨。生态城市的科学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7个方面:生态城市的"生态",不是纯自然的生态,而是自然-社会-经济复合共生的城市生态系统;生态城市在空间上不再是"城市市",而是"区域市",是一种城乡空间的融合;城市生态安全和卫生可靠、优质;城市产业实现生态化和高效益;城市交通、信息传递、物资供应等运转系统和管理系统快捷、高效;创造现代城市风貌,完善区域生态支持系统;发展高水准生态文化和高度的社会文明。与传统城市相比,生态城市具有和谐性、持续性、循环性和整体性四大显著特征。由此可见,生态城市的根本特征是既拥有较高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又实现生态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1.3循环经济与生态城市关系

生态城市是一个集自然-社会-经济复合共生的城市生态系统。在该生态系统中,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相互交融,体现着循环发展的内涵。从本质上讲,循环经济是生态经济。它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城市的手段和策略,生态城市是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因而,循环经济与生态城市之间是路径导向、目标导向和趋势导向的关系。

2乌鲁木齐市建设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的现状及意义

2.1乌鲁木齐市建设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的现状

乌鲁木齐市是我国西部干旱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密集的特大型城市。但是,其环境状况一直为人所诟病,特别是冬季的大气环境污染。工业既是乌鲁木齐市的经济命脉,也是环境污染的大户。图1、图2和图3展示了近五年乌鲁木齐市工业的"三废"排放情况。图3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Fig.3Totalamountofemissionofindustrialsolidwaste由图2、图3可以看出,虽然2009年较2008年乌鲁木齐市的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和固体废弃物排放量表现出下降趋势,但"三废"排放总量总体仍呈增长势态。具体而言,2005-2009年间,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年均增加9.58%,其中以2007-2008年排放增加量为最大,增幅为25.28%;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年均增加7.59%,仅2008-2009年下降了22.59%;虽然2008年较2009年,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下降了17.13倍,但五年间其年均增幅仍高达13.32%。此外,乌鲁木齐市还有诸如交通拥挤,大片旧建筑及棚户区的拆除、规划和重建等许多"城市病"亟需解决。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的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将承受越来越大的挑战,人地关系矛盾的局面将愈发紧张。由此可断定,乌鲁木齐市如若不采取措施,未来乌鲁木齐市的环境状况仍将堪忧。

2.2乌鲁木齐市建设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的意义

综上所述,乌鲁木齐市要实现社会、经济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其最佳选择,建立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是其最适宜的目标。因而,乌鲁木齐市建设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已势在必行。乌鲁木齐市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建成后,其意义将是十分深远的。它将不仅仅提高乌鲁木齐市市民的人居环境,起到以发展促稳定的作用,同时也将为干旱地区,甚至全国和世界范围内的其它拥有更好的自然条件的城市,提供良好的示范和借鉴作用。

3乌鲁木齐市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

我国关于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一直都没有确切的标准,直至2010年8月18日在河北承德市举办的第四届国际生态城市建设论坛,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王如松教授才建立了一套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文中借鉴生态城市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国家生态市建设指标,遵循生态城市指标选取的基本原则和乌鲁木齐市的生态和环境实际,最终确定了乌鲁木齐市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表1)。城市是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大型复合型生态系统,该体系遵循此思路,将指标体系设计为四个等级,分别为:总目标层、一级指标层、二级指标层和三级指标层。各级指标层释义如下:总目标层-实现城市生态的综合发展。一级指标层-实现总目标需要考核和控制的三个一级指标,包括经济发展指标、社会发展指标和生态环境指标。二级指标层-综合反映一级指标层,具体为:反映经济发展的经济水平、结构和效益;反映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生活质量;反映生态环境的城市绿化、生态环境质量和环境治理。三级指标层:评价和考核各分目标状况的具体因子。

4保障措施

4.1法律保障由乌鲁木齐市人大制定并颁布

关于乌鲁木齐市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建设的相关法律,从而以法律的形式,将乌鲁木齐市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固定下来,以确保这场城市建设运动持续性。同时,对于城市建设过程中所采取的手段做到有法可依。

4.2合理的城市规划

合理的城市规划是建设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的重点。规划区不应局限于261.88km2的城市建成区,也不应是1.42万km2的行政面积,而应统筹乌鲁木齐市的周边,将其纳入乌鲁木齐市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的规划之中。具体措施包括:(1)将各行政部门分散到各区,并在乌鲁木齐市建成多个商业中心,分散客流以缓解拥挤交通。(2)将污染严重的企业搬迁至常年风向的下风向、流域的下游处,新建污水处理厂,推广清洁能源,从而增强"三废"处理能力,减小环境污染。(3)利用乌鲁木齐市经济开发区建设食品饮料加工制造基地的机遇,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在乌鲁木齐市郊外及周边地区发展生态农业及旅游业,从而全面实现乌鲁木齐市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的建设。(4)充分利用已建成的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将关联紧密的企业集中于此,形成生态工业园(图4)。

4.3加强宣传教育

作为城市的主体,公众的力量必须参与进来,否则这场城市建设运动将变成政府的独角戏,这样的建设是难以为继的,这也是国外进行生态城市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因此,加强宣传教育就变得尤为重要。宣传教育要长期坚持并且形式多样化。只有长期的宣传教育才能使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建设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的理念得到提升,从而与建设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的步伐相协调。在宣传方式上,将电视、报刊、户外和广播等传统媒体与网络、数字媒体等新兴媒体相结合,从而扩大公众参与的面和深度。

生态城市的内涵范文4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

社会的发展使得生态破坏严重,为实现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共存,必须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虽然实行城市化建设可以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人工生态系统,但人类始终生存与自然环境之中,不仅能源资源离不开自然界,就连人类社会造成的污染也需要大自然的净化力量来进行改善。可见,人类是无法脱离自然而独立生存的。人类对自然环境存在着非常大的依赖性,这也就注定了人类对自然生态破坏的最终结果将是自食恶果。因此,需要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化城市。在提高经济水平的同时注重对环境生态的保护,应用生态学原则,多方位、全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制定合理有效的发展方案,完成对现代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美好构想。

1 生态城市规划及其当前发展状态

1.1 生态城市设计概述

生态城市设计的目的是构建和谐社会、循环经济、良好生态的现代城市,形成人与自然有机融合,互取所需、共促增长、同生共存的和谐生态模式。生态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要切合实际又要讲求科学,必须从较高的起点出发,在规划过程中必须考虑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元素,又必须符合生态学的要求,是按原则发展城市的结果。构建生态城市需要一定的技术,是人的创造性和能力的最大发挥,人们的健康和环境质量的最好发挥。

1.2 现今社会的城市生态环境现状

当下,在我国,生态环境整体呈下降趋势,只有在极少地区小范围改善,但是总体上说来,治理的速度远远大于生态破坏的速度,已经到了生态濒危的程度。许多山区盆地植物资源、动物资源、矿产资源曾经丰富的地区,现如今,水土流失严重,沙化严重,耕地状况变得恶劣,草原急剧减少,森林植被大面积砍伐,动物种类和数量锐减,地表水污染,地下水亏空,江河湖泊污染严重与面积缩小。大范围出现空气质量严重下降,全年雾霾天数攀升,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全国城市空气质量实时平台显示,2013年冬,北京、河北、山东等多地空气质量达严重污染,PM2.5指数直逼最大值。在74个监测城市中,有33个城市的空气质量达到了严重污染,北京城区PM2.5值甚至一度逼近1000。工厂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不顾排放量,以上环境破坏造成了生态大范围的恶化,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便,经济受到了损失,健康带来了威胁,幸福指数锐减,俗话说破坏易治理难,生态破坏的警钟已经长鸣,我们必须从现在紧紧抓住最后的时刻,努力改造生态环境,争取早日构建生态城市。

2 在城市发展中建设生态城市的原则

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整体支配、决定着部分的同时又能够协调各部分进行统一发展。各部分虽然独立,但既能为整体提供支撑,又能轻易的影响整体的发展。因此,整体与部分既相互影响又相互联系,彼此控制又彼此支撑的。在进行现代化生态城市的建设过程中,需要人们有整体观念,立足于整体,同时又要注意独立部分的作用,做到统筹兼顾,在整体发展现代化生态城市的同时,保证经济、环境与人文等部分的发展。

(1)生态城市的建设离不开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对环境的要求尤其重要,环境是从人类的角度来评判的,所以能源的获取和可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是非常重要的。(2)生态城市的建设要保证引入自然元素。在自然元素能够有效的体现生态发展的需求并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前提下继续发展。(3)生态环境的建设要保证所规划区域布局合理,要保证规划地区的布局合理,低能耗,污染小。规划过程中,保证区域建设布局能够合理,对城市的水源、供气都能有较远的规划和发展眼光。(4)城市的生态发展要拥有整体的效果。进行科学的配置和整套的生态类型和发展布局,在生态总量上保持最大幅度的提高。对各个子系统的相互协调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3 生态城市建设的表现

在现代化城市中,城市的生态化建设离不开城市生态建设与规划的城市生态支持系统包括:水资源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能源规划、交通规划和生态绿地系统规划和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生态产业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生产体系之间的系统耦合,使物质、能量能多级利用、高效产出,资源、环境能系统开发、持续利用;远景规划则要求展望更远的时间空间,审视更广的地域空间,透视更深的内部空间,从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全面思考城市化的全过程,预见城市增长到稳定态的进程。

3.1 城市基质、廊道和斑块

城市和其它功能性地域不一样的就是其承载的功能性,城市里有很多的建筑和城市交通,错综复杂的交通接连起来就形成了城市交通网,为人们出行和城市的规模都有积极的作用。城市的楼房建筑与街道形成了城市硬度很高的建筑基底。城市中的廊道,主要是人工廊道,即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是城市整体形象的骨架,通常是城市中物质、能量、信息及生态多样性集中地区,对城市的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城市中的交通网需要绿色的点缀,在交通网上增加绿化,就能使城市多出一条条绿化带,既能改善城市的环境又能使城市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系统。同时需要进行绿化的还有城市内部的公园,公共设施用地等斑块,这些地方一旦绿化,都能成就城市的生态循环系统。

3.2 城市功能区划分和布局

每个城市的功能区都有详细的划分,并产生于空间结构,为了使环境满足于生态系统,并与周围的空间格局相联系,形成规划区合理的空间格局,实现生态环境条件的改善、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规划区可持续能力的增强。城市空间规划首先应满足功能需求,为居民提供进行各种生产生活活动的场所。各种类型的本底、廊道、斑块组成的人文和自然氛围,共同构成城市功能区,在生态理论指导下,根据各功能区所需条件、居民的心理生理要求等,合理安排功能布局,比如居民区附近应安排相应的学校、商场等以满足人们的配套需求,最大限度的发挥城市的集聚效应及物流、能流的高效流通,同时展现一定的城市文脉及满足人们对艺术与美的追求。

3.3 城市绿地系统

城市中的绿地是城市的养吧,是一个城市生态良好的重要信号,但是作为城市最重要的发展,绿地和发展用途功能性用地就产生了矛盾,所以城市内绿化空间面积必须充分的规划,可以从平面绿化改为空间绿化,实现多种作物结合栽种,垂直绿化,使绿化有意义又不占用有效的功能用地。在城市中建设绿化景观,因拥挤的人流以及车辆所引起的噪音以及空气污染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降低和削弱,净化了空气,美化了城市环境,城市空间更加的干净无污染了,真正的改善了城市气候。在设计城市绿化景观时,要充分考虑到纵断面的形式,结合城市的地形地貌,气温气候,土壤植被,风俗历史等多方面综合了解城市建设的条件,使城市绿化景观园林设计直接客观的反映城市的特色和文化内涵,恰如其分的展示城市形象。与此同时,要对土地的使用性质以及城市道路绿化地内的地下设施情况进行深入了解,为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园林设计提供有力的前提。

3.4 文化生态建设

城市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功能的发挥决定着城市的品位与内在价值,也是增强城市竞争力、吸引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何将城市的特色资源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有机结合,创造出一种独具特色、内涵丰富的城市文化,这是搞好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历史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一旦失去即成千古遗憾。

3.5 社会生态规划

首先是要完善社会服务保障体系,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完善程度是生态城市体现对人关怀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应包括对人从生到消亡整个过程的关怀,这既体现对人在正常生活状态下的关怀,更能体现人在需要帮助时得到的关怀,同时,也要体现在社会性、自然性灾难时有安全保障。其次是健全社会管理机制。社会管理机制健全是保证生态城市稳定、民主、安全的重要方面,没有完善的社会管理机制,生态城市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保障体系也不可能顺利运行。

4 结论

生态质量的下降必须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生态城市的建设必须加速进行,要让城市化和生态化同步推进,只有打造生态城市才是城市长久生存发展的前提保障。

参考文献:

[1]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

生态城市的内涵范文5

关键词:生态园林;植物配置;古典园林

城市生态园林的核心问题是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最终能够为城市居民提供天蓝水清草绿的生活环境,尽可能的减少辐射及污染,从战略角度营造和谐城市园林。自然就是返朴归真,回归大自然,向往绿色。绿色植物具有制造氧气,吸收二氧化碳的功能,所以把植物比喻为“城市的肺”,供城市交换空气。城市绿化具有改善城市气候,改善卫生环境,蓄水防洪、防灾、美化景观、承载游憩、城市节能等不可替代的功能,城市假如没有绿化将是不可想象的。增加绿量,重视生态,绿化城市是生态园林城市的基础关键,而人均绿化面积(m2/人均),城市绿地率,城市绿化覆盖率是衡量城市绿化的量化基础。

生态园林城市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强调城市的自然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意象空间等各种类型空间形态的和谐、高效,可持续地进行演替、融合和发展,形成一种有形空间与无形空间、自然空间与人工空间、现存空间与未来空间良性发展态势的人居环境。2004年原建设部提出了创建生态园林城市,把生态理念导入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通过生态保护、生态培育、生态恢复和生态建设, 来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本文通过多年的实践工作,对和谐城市园林的理解总结为以下几点。

1 和谐城市园林的内涵

保护非再生自然资源;珍惜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抢救逐渐消亡的历史文化;统筹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建设舒适宜人的绿色家园;缩小区域差异与平衡发展;重视科学规划与有效实施;承担历史赋予的社会责任。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就是要利用环境生态学的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有效防治和减少城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和各种废弃物,实施清洁生产、绿色建筑,促进城市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使环境更加清洁、安全、优美、舒适。真正的生态园林城市应该是生态之城、美丽之城、高效之城、和谐之城。

2 和谐城市园林的植物配置

首先,应保障自然优先,顺应自然规律,根据城市所处环境和自然景观特色、城市性质等进行科学建设与改造,使城市建设与自然相和谐,能反映城市的发展进程与文明足迹,可以追溯城市建设的发展历史,保障历史文脉的传承,使之具有人文特色和亲近感。其次,应考虑生态优先,植物材料的选用应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质量为出发点,多选择乡土植物,以最大限度的不干扰周围的生态环境,开发利用区域性宝贵的生物资源,以创造出稳定的核心植物种群,显示具有地域文化内涵等自然优势。

3 中国古典园林在和谐城市园林中的应用

中国古典园林中“以人为本”的景观设计即人性化的景观设计,它以人为轴心,注重提升人的价值,它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各种功能上的需求,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无论是在城市山水园、还是寺观园林或是写意山水园中,山、水、植物、建筑等作为中国古典园林中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改善和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所不可或缺的元素。而园林对城市人文环境的改善又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园林融绘画、雕刻、建筑、装饰、诗词等艺术品类于一身。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过程中,造园家十分注重植被的覆盖率及多样性和水体的在全园中所占的比例。可以说园林就是城市的肺。因此园林对城市的区域环境能够产生巨大的影响。现代景观设计在营构布局,配置山、水、植物等景观元素时应竭力追求顺应自然,着力显示纯自然的天成之美,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使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生生不息。

作为一名园林工作者, 我们必须了解我们的城市,全面掌握城市植物生长的环境, 研究城市主要园林栽培植物和野生植物的分布。传承文明,创新观念, 开拓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内涵。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用心把握园林绿化的诸多效益,使整个城市环境获得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董宪军.生态城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 饶会林.积极建设现代园林城市[J].探索与决策,2000(11)

生态城市的内涵范文6

关键词:生态城市;内涵;生态建设;生态建设目标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people become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urban Human Settlement,and to pursue the idea of returning to nature. Through discuss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ty ,this paper reflects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nature as well as between people and people should be adapted to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the coordination of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modern civilization,and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people,people and society as well as people and nature.

Keywords:ecopolis;connotation;ecological construction;objective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4-0048-02

1 前言

从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到道萨迪亚斯的人类环境生态学,都寄托着人类对自身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理想型城市的向往,人们一直在追求探索着理想的生活住区。在中国,无论是劳动人民对自然规律经验积累的风水理论和技术,还是古代圣哲们所倡导的“天人合一”理念,都映射着古代城市建设中人们尊重自然生态环境的思想。

当早期传统聚落的生态化意识觉醒,人类对与环境的价值观发生了转变。工业文明发展所带来的城市环境污染、公害事件及世界资源能源危机,迫使人类重新认识和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生态城市(Ecopolis)作为面向未来城市新的发展模式被人们提出,它是人类生态价值取向的结果,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向,是可持续发展的人类住区形式。

生态学家O.Yanitsy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的城市模式,其中人们的创造力和生产力能够充分发挥,技术和自然充分融合,同时人的健康和环境质量同时受保护,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资源良性循环。“生态城市”与普通的现代城市有着本质的不同,生态城市中的“生态”是综合的、整体的概念,蕴涵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内容,包含了生态产业、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生态城市是以一定区域社会、经济、自然持续发展为基础而存在,是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是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共存的复合系统。

2生态城市的概念

麦克哈根认为,如果要创造一个善良的城市,而不是一个窒息人类心灵的城市,我们需要选择城市和自然,缺一不可。两者虽然不同,但相互依赖,两者同时能提高人类生存的条件。生态城市是在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内,建立的一个自然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是具有自身人文特色的、自然与人工系统相互协调、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理想人居环境。

1972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在该计划的倡导下,“生态城市”已成为一个面向未来的、崭新的城市发展模式,

代表着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方向,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不断的充实和完善。生态城市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是自然、城市、人类融和的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的结构。

3生态城市的内涵

3.1生态城市的核心是和谐

在资源持续利用和环境得以保护的前提下,城市及区域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才会相协调,实现人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高度的和谐。因此,建设现代生态城市,须立足于人与自然、社会三者和谐共生的基础上,把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有机地融合起来,使城市及区域可持续的发展(见图1)。创造和谐的生态城市环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人与资源的和谐,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资源已经难以满足人类的需求,资源枯竭等问题逐渐显现,城市在发展中经常会遇到土地不足、能源匮乏、水资源紧缺等问题。因此,必须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在经济发展中必须节约资源,转变生产方式,有效地利用资源,致力于新能源和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

其次是人与环境的和谐,现代工业文明的严重后果就是环境的污染和生态平衡的人为破坏,生态城市的重要目标就是要为人们创造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人居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要充分考虑人们生活和健康的需求,人性化地规划和建设人居环境。同时,一定要根治那些破坏环境的不和谐因素,如噪声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等不安全隐患。

最后是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社会和谐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也就是人与人和睦、平等的相处在社会大家庭之中。人与人和睦相处的基础是建立在一个稳定的、健康的生态环境之中,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充分体现民主与法制的统一,呈现出和谐社会的良好氛围。

3.2生态城市的动力是发展

发展包括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城市不发展经济是不可能的。生态城市的建设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例如,强大的公共财政实力,用于建设生态城市必须的基础设施;足够的就业岗位,让城市中的居民能够得到充分的就业保障;充裕的收入,使人们能够过上舒适、宜居的生活。

3.3生态城市的生命是绿色

生态城市应坚持绿色,建设绿色的城市,发展绿色空间和绿色建筑。在创建健康、无污染、环境优良城市的过程中,应做到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3.3.1创建绿色空间

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是以绿色植被为特征,营造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工自然环境,是城市居民进行室外游览、交往和交通集散的城市空间系统。它既为城市提供必须的自然要素,调控城市的发展速度、规模及演化方向,同时,又不断维护自身的自然净化能力、还原能力和生产能力,保持自身结构的稳定和功能的高效,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可持续的功能。

通过城市绿色空间的建设,维持和恢复城市景观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维护作为城市景观背景的自然山地或水系之间的联系,构筑城市自然生态有机结合的绿色空间系统,改变城市集中的布局而变为既分散又联系的有机体,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见图2)。

3.3.2建设绿色建筑

建筑作为生态城市的细胞,是反映一个城市生态水平的重要标志。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发展绿色建筑要结合当地的地理和自然环境条件,充分采用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的技术、工艺及材料进行建设,并且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更好地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同时推广绿色施工,规范绿色施工技术,制定绿色施工评价标准。

3.3.3发展绿色建材

通过发展绿色建材,利用科技实现传统建材向绿色建材的转变,发展墙体新材料、节能玻璃、绿色屋顶等主要绿色建筑材料,为绿色建筑提供支撑;加强废渣、粉煤灰利用的研究和推广,提高城市废渣的利用率,从源头上减少建筑垃圾的产量和排放,实施建筑垃圾的处理和回收利用。

3.4生态城市的精髓是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生活实践中协调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的关系,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行,遵循社会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主要涵盖良好社会生活环境的创造、人居生态生活环境的优化以及消费方式生态化的实现三方面内容,以实现生态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及意义

生态城市既要能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更要保障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生态城市建设要有超前而合理的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生产力布局和居住格局、高效和便利的交通、以及社会保障和调控体系,使城市经济、社会系统、区域生态和环境系统协同发展,良性循环。要以经济建设促进环境优化,以环境优化推动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力求做到经济建设与环境优化良性互动。

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系统的和谐三方面的内容。其中,追求自然系统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是基础和条件,实现人与人和谐是生态城市的目的,即生态城市不仅要供养自然,而且要满足人类自身进化、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见图3)。

生态城市建设,应加强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使城市周边具有多样而合理的生物群落结构、较强的环境调节能力和美好的自然、人文景观。加强人口增长的调控,人口素质的提高以及人口营养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合理配置,使人们的生活消费在满足基本物质消费适度的基础上,转向对服务、文化教育和环境享受的有序追求。

生态城市建设是人类保护自身赖以生存环境的客观需要,是社会、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全面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载体,涵盖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产业的发展,人居环境建设和生态文化等多方面内容。通过建设生态城市,最大限度地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为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5结语

生态城市建设为城市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远景目标,它是寻求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代表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21世纪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高度城市化时期。我们必须更新观念,把生态思想引入城市的规划建设中,引导正确的城市化方向和城市生态化,使城市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高效和谐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 [美]I.L.麦克哈格著,芮经纬译.设计结自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2]杨士弘等.城市生态环境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董宪军.生态城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4]蔡竞.可持续城市化发展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3.

[5](美)RichardR egister. 王如松,胡腆译.生态城市―建设与自然平衡的人居环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6]沈清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