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土壤学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土壤学总结范文1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模式;环境土壤学;团队精神
作者简介:刘廷凤(1974-),女,江西南昌人,南京工程学院环境工程系,副教授;丁克强(1968-),男,内蒙古包头人,南京工程学院环境工程系,副教授。(江苏?南京?21116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南京工程学院高等教育研究课题(课题编号:GY20112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0-0072-02
“环境土壤学”是环境工程及相关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被南京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校”)设定为双语教学课程。这门课程内容庞杂、课时少,再加上双语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和理解环境土壤学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困难重重。尽管课堂教学手段已从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模式,发展到现在的集声音、图像、动画、文字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模式,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仍被沿用。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和控制者,师生之间缺乏主动交流。学生“被牵着走”,思维被动、僵化,甚至产生对抗或厌烦情绪;教师在课堂上得不到学生的积极有效的回应,课堂气氛沉闷,老师的授课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不利于教师讲课水平的发挥。因此,“环境土壤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有效地掌握课程知识,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在双语教学过程中避免学生语言障碍而影响专业知识的理解,是当前环境专业课程教学,尤其是双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互动式教学是在承认学生作为独立的教学主体这一前提下,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绝对权威的主导地位,创造师生平等交流的课堂氛围,使师生在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中产生教学共鸣,实现教学相长的一种教学模式。[1]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不同的是,互动式教学模式通过教师提出问题或给出任务,学生共同或分组讨论,各抒己见,互相激励,在教师引导下共同完成,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实现教学统一、教学沟通和教学相长,有利于教学双方最佳潜能的发挥,实现最佳教学效果。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探索符合学科特点和双语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笔者尝试将互动式教学法引入到环境土壤学双语教学中。
一、互动教学的组织实施
在“环境土壤学”授课过程中,选择了三类互动模式相互穿插使用,授课主要策略为主题探讨法和问题归纳法。主题探讨法策略为:给出主题、提出问题、思考讨论、寻找答案、归纳总结。问题归纳法策略为:提出问题、寻求知识、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新知识,在学习新知识中解决问题。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集体讨论
在授课过程中,简单的知识点采用集体讨论方式。教师给出问题,全班讨论。请同学自己寻求相关知识并给出答案,教师进行点评或总结。例如,土壤学授课过程中关于土壤破坏的知识点,教师提出问题:人类对土壤环境的破坏行为可能有哪些?对于这个问题,大部分同学都能给出答案,可能并不全面,在教师总结综合的基础上,学生对于破坏环境的人类活动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由于是双语教学,要求学生用外语进行回答,这对于某些学生来讲具有难度,教师提示关键单词,引导学生给出答案。全班同学针对同一问题,不断进行补充,甚至进行相互评价,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达到教学目标。
2.分组讨论
对于课程中的难点问题,教师给出论题后,请学生在给定时间内分组讨论。课前要求学生分组坐,便于同组讨论。有些问题需要用到其他学科如环境监测、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以及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以及有机化学等知识,学生分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进行提示引导。讨论结束后,请每组同学进行总结本组结论。各组同学之间进行评价,教师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答案。教师尊重和鼓励学生的个性化的思考、表达。例如,土壤有机质中关于腐殖类物质的提取以及土壤有机质的测定方法问题,请学生分组讨论。提示学生从腐殖类物质腐殖酸、富里酸和胡敏素在水中的溶解度着手,学生很快给出了正确答案。而关于有机质的测定问题,因为在分析化学中学习过氧化还原滴定,环境监测中学习了化学耗氧量(COD)的测定,教师进行提示,学生分组讨论后给出实验试剂和方法。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给出土壤有机质测定计算公式,并讲解公式中使用系数的原因。
3.分组授课
对于土壤热点问题,请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论题,查阅资料,结合课本,根据小组讨论结果制作课件,每组推荐一位同学以“教师”的身份给任课教师及其他同学上课。每组授课时间控制在15min左右。每组讲授结束之后,请其他同学提问并要求讲授组同学回答。对于较难的问题,教师进行提示,引导同学找到正确答案,并针对教学内容对该组同学讲授内容进行补充和总结。为了激发学生授课的兴趣,避免组员懈怠,每组推荐一名同学组成评委团,对每组讲课效果进行评分。要求学生注意双语的应用,评价包括仪态、讲授的逻辑性以及回答问题几个部分组成。例如,课程中土壤修复技术部分,学生选择了其中的物理修复技术作为讲授主要内容并制作了精美的课件,讲授结束后有同学问有机农药污染适用的修复方法有哪些。提示学生从有机农药的类型和性质、土壤性质、经济性等角度出发,学生逐渐得出结论:有机农药污染的修复可能需要借助联合修复技术。
二、教学效果讨论
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多种因素,涉及教学的各个环节,其最为关键的部分就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一定程度上,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决定性意义,它直接体现教与学的关系,反映教育者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艺术。[2]在“环境土壤学”课程中开展的互动式教学法是一个粗浅的尝试,对于这种互动式教学效果,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00%学生认为,互动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有助于其他课程与本课程的知识联系,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有助于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环境土壤学”的双语教学具有语言瓶颈,传统教学模式容易使同学丧失学习兴趣,甚至产生腻烦和抵触的学习情绪,互动教学中采用的分组讨论和学生授课方式则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分组讨论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对双语内容进行理解,可以缓冲师生双语交流障碍。以轮换的方式选取同学作为“授课者”授课,每位同学有自己授课的风格和特点,而且“授课者”的思维模式和知识结构与学生的更加接近,他们更能理解同学对于双语课程中可能的理解难点,这从另一个角度增进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学生接受论题或讲课任务后,要一起讨论问题、一起制作课件,这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了集体的力量与智慧,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与团队精神。
2.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增强
互动式教学模式帮助同学深化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并能达到对不同课程知识的联系、融会贯通以及应用。教师设计的论题大部分需要应用其他课程的知识,要能够较为准确地回答问题,一堂精彩授课的关键就是准备充分。而讨论过程和准备授课内容过程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个自学探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还可以使同学将所学的不同课程知识前后联系、融会贯通,锻炼学生对资料系统化整理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专业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3.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互动式教学法采取的是双向沟通方式,每组的代表在课堂上授课,授课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将自己的思想融入授课内容,这就使学生由单纯的被动学习者转变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思维,锻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和创新学习能力。对于大学生而言,懂得交流的方法和表达的技巧是非常重要的。讲课是一门艺术,为了准确地向老师和其他同学讲授课程内容,授课的学生必须要归纳、分析、整理问题,学会与人交流,能条理地、逻辑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样极大地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强化学生自由交流的意识。讲课过程中对问题的临时应变,也可以使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升。此外,有些学生性格内向,会有紧张、畏惧情绪,互动教学对锻炼一个人的心理素质也非常有益。
三、总结
实践发现,互动式教学模式适用于“环境土壤学”的双语教学。但是,互动式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的时间增多。部分学生认为这种授课方式占用了其较多的课余时间,也有部分学生懒于查资料,过分依赖团队,一味享受团队的成果。尽管授课过程中采用了轮流总结小组观点、轮流授课、轮流提问等方式,但是这部分学生仍然是被“拖”着学习。还有学生提出希望课堂更有趣味性,希望教师给出更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教师除了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准备精练的课件和包容性的论题外,还需要设计问题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并进行课堂的有效控制,这些问题都给了授课教师更大的压力。可见,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际运用还需要根据学生和课程特点进一步优化。
参考文献:
[1]宋思运.“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综论[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土壤学总结范文2
论文关键词:北京林业大学;农业资源利用;学科建设;林业特色;人才培养
北京林业大学农业资源利用一级学科可追溯到最早的森林土壤学科,1990年以前属于一级学科“林学”下面的二级学科,1990改为土壤学,1997年由农学门类下的林学一级学科划归为同一门类的一级学科“农业资源利用”。2004年植物营养学科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5年土壤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林业院校的首个土壤学博士点,并同时被授予一级学科“农业资源利用”硕士学位授予点。
经过50多年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我校在学术梯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形成了具有林业特色的优势学科。
一、学科梯队合理
在学科队伍上建设上,注重人才的引进,从美国、加拿大、挪威、日本等引进归国人员。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术思想和氛围能在我们这里相互促进和相互影响,研究方向齐全。通过多年的努力,我校已形成了一支知识覆盖面广、学术气氛活跃、梯队合理、并具有广泛国内外联系的以中青年为学术骨干的学科队伍。
二、研究方向独具特色、优势明显
我校农业资源利用一级学科下设两个二级学科: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行政上隶属于水保学院。依托过去水保学院在全国名列前茅的科研优势地位,紧紧围绕林业六大生态工程,土壤和植物营养两个二级学科形成了一些固定的具有特色和优势的研究方向,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
(一)土壤学科
土壤学主要有森林土壤、土壤侵蚀、土壤生态与植被恢复等研究方向。
1.森林土壤。森林土壤是森林培育、森林经营的基础。主要任务是应用系统的、先进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研究森林土壤的性质、组成、结构及其演化规律,揭示森林土壤的功能,解决林业生产以及不良立地条件森林植被恢复的实际问题,从而实现森林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
近年来我校土壤学科主要在森林土壤发生分类和森林土壤与环境等方面展开了一些研究。通过对华北山地土壤发生特性和诊断特征的研究,提出了以土壤系统分类为依据的土壤类型,通过对土壤粘化过程的研究,纠正了地带性土壤分布中棕壤与褐土的分布问题,为褐土、棕壤土类与系统分类的参比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并受到了老一辈土壤学家李连捷院士的好评。
森林土壤是重要的陆地碳库,并和大气进行着频繁的气体交换,特别是一些温室效应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和氮氧化物。研究这些气体在土壤中吸收或释放的机理,并监测其排放通量和影响因素,认清森林土壤和温室效应气体排放及全球变化的关系,可以为采取科学的调控措施提供理论基础。通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点基金和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资助等项目,我们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有新的突破,研究成果被许多专著引用。
2.土壤侵蚀。土壤侵蚀是当今的土壤物理学的中心内容。土壤水的保持和运动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土壤肥、气和热的状况。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蓄水、透水和抗蚀能力。研究土壤侵蚀规律对改良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以及整个生物圈和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关系。
在土壤流失分布特性研究方面,研究了长江三峡地区、黄土高原地区存在的土壤侵蚀类型,不同土壤侵蚀类型的土壤流失量与降雨、地面坡度、地面覆盖度等因素的关系。对三峡花岗岩地区坡面土壤流失规律和库区土壤中管流和优先流对地表径流过程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发表的论文有多篇被EI检索,并申请到瑞典国际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在森林植被保水保土作用研究方面,以不同地区林下地被物为研究对象,经长期试验得出:林下地被物具有较强的吸持降水、涵养地表径流、增加地表糙率、改良土壤特性等作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固持土壤,对于防止土壤侵蚀具有较大作用。完成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篇论文被EI检索。
在土壤渗透特性及土壤水分运动机理研究方面,以达西定律、连续方程为理论基础,对非饱和带土壤水分运动进行定量研究,它是分布式水文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三峡库区为试验基点,经过长期观测,得出了长江三峡花岗岩区林地坡面土壤渗透遵循霍顿方程,其土壤特性具有蓄满产流条件的结论。研究成果对三峡库区的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3.土壤生态与植被恢复。土壤同成土因素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并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一个亚系统而独立存在。针对我国土壤生态的关键问题,我们首先进行了林地土壤干扰生态学研究。针对我国森林土壤的特点,我们主持了一些国家和北京市自然基金课题,率先在东北天然林、华北人工林进行了土壤种子库、林地粗木质残体生态学、林地空隙对土壤质量演变等方面的研究,发表多篇论文,并取得了多项成果,其中一项成果获北京市林业系统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土壤一植被一大气系统的水分转移规律的研究中,用能量的观点来定量研究和描述水分的运动。SPAC是水分循环的一个通道,我们在研究土壤水分循环与平衡时,都是以SPAC和“四水”转化为基础,利用国家“九五”和“十五”攻关课题,在河南黄泛区、内蒙和宁夏沙漠化地区、黄土高原地区及北京等地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部分成果通过国家鉴定。自然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循环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我们对北方主要森林土壤中的C、N、P、K、S等元素在以土壤为界面上的循环及伴随水文过程的循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不可多得的资料和研究结果,丰富了森林土壤养分的循环理论。
困难立地条件下土壤退化机理及恢复生态学也是我们的研究重点。通过对我国华北石质山区和黄土高原干旱侵蚀地区土壤质量的现状和演替规律的研究,分析土壤退化的原因,结合对主要造林树种耐旱性等生理生态特性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针对类似地区的造林技术,如径流林业技术、固体水技术。以上研究,为有效地解决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植被恢复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
(二)植物营养学科
植物营养主要侧重于树木营养与施肥、花卉及草坪营养与施肥,无土栽培和花木基质等方面。对树木营养和施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毛白杨和泡桐人工林上。在三倍体毛白杨纸浆林生产建设中,系统研究了我国毛白杨在生长季节的营养规律,并进行了原位的林木正交施肥试验,其研究结果对指导毛白杨速生丰产林的生产有重要意义。运用矢量竞争理论(Vectorcompetitionanalysis),研究了油松、侧柏混交林种间的营养竞争或互惠关系,为混交林的营造以及人工纯林的改造提供了理论依据。
同时,我们也承担了首都古树复壮的工作。草坪生态系统是人工生态系统,在养分循环方面不像自然生态系统那样可以无限自然循环,在其生产和修剪过程中或多或少有养分的损失。因此,肥料是提高草坪生产质量的重要物质基础。人为控制下的正确施肥,是维持草坪持久性、保持其良好景观,从而实现草坪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利用稳态营养理论,采取指数施肥的方法对草坪进行了出圃前施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国际植物营养大会上进行了交流。
三、人才培养成果
在学科建设上,注重将研究生培养和科研工作紧密结合,1984年开始招收土壤学硕士研究生,生源主要来自农林院校的林学、资源与环境(原来的土壤农化)和生物学、地理学等专业,20多年来共培养硕士研究生49人,为首都和全国的林业、土肥、环保等相关领域提供了重要的专业和管理人才。
土壤学总结范文3
关键词 辣椒;有机无机缓释生态肥料;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 S641.3;S14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4-0232-01
为了验证有机无机缓释生态肥料在蔡甸区辣椒种植上的施用效果,2013年武汉市蔡甸区土壤肥料工作站根据蔡甸区土壤质量分布特点选择在蔡甸区张湾街旭光村安排辣椒肥效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以供辣椒种植者参考[1-3]。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点选择在蔡甸区张湾街旭光村,土类为灰潮土,试验区土壤养分基本情况如下:pH值6.2,有机质11.2 g/kg,碱解氮126.0 mg/kg,有效磷12.7 mg/kg,速效钾100.3 mg/kg。试验区土壤肥力中等。
1.2 试验材料
试验所用肥料为万植缓释生态肥Ⅰ号、万植缓释生态肥Ⅱ号、尿素(纯N 46%)、普钙(P2O5 12%)、氯化钾(K2O 60%)和硼砂。试验作物:大棚辣椒,品种为 “楚人王”。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3个处理,处理1:移栽前5 d整地时一次性基施万植缓释生态肥Ⅰ号(总养分≥30%,15-5-10硝硫基,有机缓释因子≥15%)750 kg/hm2+万植缓释生态肥Ⅱ号(总养分≥30%,15-5-10纯硫基,有机缓释因子≥20%)750 kg/hm2+12%普钙375 kg/hm2+15 kg/hm2硼砂。处理2:移栽前5 d整地时一次性基施46%尿素489.15 kg/hm2+12%普钙1 000.05 kg/hm2+60%氯化钾250.05 kg/hm2+硼砂15.0 kg/hm2。处理3(习惯施肥):移栽前5 d整地时施45%复合肥(15∶15∶15)1 050 kg/hm2。3次重复,小区面积为53.3 m2。示范面积533.3 m2。7月7日播种,8月9日移栽,株距为55 cm,行距为28 cm,10月中旬盖膜。9月7日追45%(20-5-20)复合肥240 kg/hm2追施,各试验小区追肥相同。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状况
从调查结果来看,9月11日之前3种处理的株高增长较快,但相差不明显,9月11日之后,株高增长变慢,处理2的株高比处理1、3的高。处理1与处理3表现相近(表1)。
在整个生长过程中处理1分枝数最多,9月25日前分枝增长较慢,之后增长较快(表2)。
2.2 产量
整个采收期产量来看,处理1小区产量比处理2、3小区产量高,产量出现突然上升可能与追肥有关(表3)。
各处理产量中,处理1产量较高,为41 463 kg/hm2,其次为处理2,产量为38 086 kg/hm2,处理3产量最低,仅为36 023 kg/hm2(表4)。方差分析表明(表5),处理间F值=56.493 02>F0.01=6.944 272,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说明施用万植缓释生态肥有显著的增产作用。
2.3 经济效益
处理1产值为49 755.6元/hm2,纯收益为30 780.6元/hm2,均居首位,处理3产值、纯收益均最低,分别为43 227.6、24 777.6元/hm2,即施用万植缓释生态肥料处理效益较好,相对习惯施肥增效6 003.0元/hm2,相对施用单质肥的处理增效1 892.4元/hm2(表6)。
3 结论与讨论
“万植”牌有机―无机缓释生态肥料是一种较好的有机无机生态肥料,此肥料施用效果较好。通过施用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增强土壤透气性,能够长效释放有机肥料的养分,与无机肥料配施,从而达到有机、无机肥的取长补短,优势互补[4-5]。科学施用有机无机肥料能够提高作物营养品质、食味品质、降低食品硝酸盐含量和提高VC含量,从而提高作物产量,使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4 参考文献
[1] 刘藜,周瑞荣,孙锐锋,等.缓释肥料在辣椒上的应用效果研究[C]//贵州省土壤学会201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贵阳:贵州省土壤学会,2012:5.
[2] 刘藜,周瑞荣,孙锐锋,等.缓释肥在辣椒上的应用效果[J].贵州农业科学,2011(10):72-74,78.
[3] 赵文英.微生物肥料在辣椒上的应用效果[J].中国果菜,2012(6):21-22.
土壤学总结范文4
关键词 矿物源石灰;水稻;应用效果;江西宜丰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9-0034-01
通过试验,研究矿物源石灰不同用量情况下,肥料减量对土壤养分、pH值、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设在宜丰县芳溪镇南田村进行,试验地pH值5.1,含有机质3.3%、碱解氮138 mg/kg、速效钾88 mg/kg、有效磷17.2 mg/kg。试验安排在二晚生产上,供试水稻品种为五优308,试验面积为666.67 m2。试验时间为2014年6―10月。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10个处理[1-3],分别为处理1(CK):常规处理(即不施用石灰);处理2:常规处理+增施石灰750 kg/hm2-10%肥料用量;处理3:常规处理+增施石灰750 kg/hm2-20%肥料用量;处理4:常规处理+增施石灰750 kg/hm2-30%肥料用量;处理5:常规处理+增施石灰600 kg/hm2-10%肥料用量;处理6:常规处理+增施石灰600 kg/hm2-20%肥料用量;处理7:常规处理+增施石灰600 kg/hm2-30%肥料用量;处理8:常规处理+增施石灰450 kg/hm2-10%肥料用量;处理9:常规处理+增施石灰450 kg/hm2-20%肥料用量;处理10:常规处理+增施石灰450 kg/hm2-30%肥料用量。不设重复,小区面积66.7 m2。试验区四周为保护行及排灌沟,保证每个小区能单灌单排,四周栽保护行。
常规处理(CK)施肥量及施肥方法:施纯N 150 kg/hm2、P2O5 75 kg/hm2、K2O 112.5 kg/hm2(折合施用45%配方肥750 kg/hm2)。
1.3 试验方法
每个小区施肥方法相同,移栽前每小区把用肥总量的60%作基肥,移栽后第7天每小区将用肥总量的30%作分蘖肥,把用肥总量的10%作孕穗肥,石灰在移栽前整田时一次性施入[4-6]。病虫防治及水分管理按常规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
各处理播种期6月26日,移栽期7月17日,返青期7月22日,盛蘖期8月2日,始穗期9月10日,齐穗期9月16日。
2.2 农药及病虫害情况
每个小区施用农药相同,每个小区稻瘟病、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的发生程度相同且较轻,属于轻发年。但纹枯病和稻飞虱发生程度不同:一是纹枯病发病率不同,以不施石灰的CK最为严重,发病蔸率34.51%,发病率11.85%;二是稻飞虱发生程度不同,以不施生物源石灰的CK最为严重,平均每蔸有稻飞虱达30只。
2.3 农艺及经济性状
分小区进行农艺性状及经济性状的考查,收割、晒干、分别称重计产,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在试验10个处理中,处理2的理论和实际产量最高,千粒重、结实率均较高;处理2、5实产比CK分别增产427.29、389.81 kg/hm2,增幅分别为5.58%、5.09%,增产效果相对明显。其余处理除处理10外,均比CK增产,但增产效果不明显。
2.4 土壤养分及pH值变化情况
由表2可知,施用石灰处理对提高土壤pH值、增加土壤有机质、增加碱解氮、增强速效钾和有效磷活性起到了较明显的作用。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常规处理+增施石灰750 kg/hm2-10%肥料用量的处理产量最高,达到8 080.96 kg/hm2,较常规施肥处理增产5.58%。施用石灰处理对土壤中养分含量的提高起一定的作用。
4 参考文献
[1] 吴新乐,詹荣辉,吴焰华,等.婺源山区稻田不同石灰用量和肥料减量研究[J].园艺与种苗,2015(4):1-4.
[2] 方祖柽.石灰抑制稻纹枯菌的效应及应用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04(3):100-102.
[3] 唐莉娜,熊德忠,张永成,等.酸性土壤施石灰对烟稻轮作后效的影响[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4):517-520.
[4] 徐明岗,李冬初,李菊梅,等.化肥有机肥配施对水稻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8(10):3133-3139.
土壤学总结范文5
石元春,1931年2月出生在湖北武汉。1956年北京农业大学土壤农化系研究生毕业。早期从事古土壤和土壤地理学研究,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参加和主持大型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综合治理和农业发展”。1987~1995年任北京农业大学校长,提出和实践了他的农业高等教育思想。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主要从事农业宏观方面的研究,提出了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现代农业、生物质产业与后现代农业等一些新的学术观点。曾任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委员等职务。1991年和1994年先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现在有些年轻人总喜欢说“自我设计”和“我的选择”。回想一下,在我经历的79年中,绝大多数都是我在“被选择”,能由我选择的事很少。
但在一次一次的被选择中,我常常遇到好的机会,除了“运气好”以外,主要是我一生中做了一个选择,那就是将“为人”和“做事”两件事尽量做到最好。“为人”的核心是对自己、对家人、对他人、对民族、对国家、对大自然要有责任心和爱心,这是我对“修身”的理解。
“做事”就是把该做的事尽量做到最好。我在班上的学习成绩不是最好的,但我是一个非常努力的学生;我在研究地学、土壤学、农学以及一些宏观性问题的时候,总是很投入,很有激情,近几年我对生物质能源也是如此。我的每一次发言、报告、讲课以至PPT的每个细节我都是尽量准备得最好。其实,把事情做得尽量完美的本身也是人生的一大乐趣。
石元春每天起得很早,这是他年轻时在农村做土壤研究养成的生活习惯。“我们住在村里,有时一大清早就会有老乡来敲门:石老师快来呀,地里长虫子了。”石元春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当年与农民朝夕相处的许多细节。
早起不是为了出门散步和做操,他在抓紧时间赶写一本书《决胜生物质能源》。“生物质能源让我找到了新的激情,我要争取再多做点事。我要决胜呀!现在惟一缺的就是时间”。他握紧拳头,像指挥家在空中用力地挥动了一下。这个做了一辈子土壤学的专家,喜欢用土表达个性:“只要有个土,我就会往土缝里钻。”
根深叶茂
“我能选择的只有一条,那就是像我的老师和科学前辈们一样,以极大的好奇心去追求科学真理,以最大的勤奋去将身边要做的事做到最好。”
1931年的农历正月初二,一个男孩出生在武汉一个小生意人家里,家人为其取名“元春”。
他回忆道:“父亲幼时很苦,念了两年私塾就当了学徒。后来自己开了店,经营得不错,家里还算殷实。父亲对读书人很崇拜,母亲是读过书的半新式妇女。他们常叮嘱我们:‘要好好读书。一定让你们都能念上大学。’现在回想起来,非常感恩。我是家中惟一的男孩,父亲没让我帮他做生意而让我念书,这才给了我机会。”
石元春牢记父母的嘱托,勤奋刻苦学习、认真做人做事。为了能够取得优异成绩,他夜里躲在学校锅炉房复习功课。那时最大的乐事就是在两周放一次假的日子里看美国西部片。奔驰在美国辽阔牧场上的“牛仔”和大自然旖旎的风光,使少年石元春无限神往。1949年高中毕业时,18岁的石元春就和几个同学相约报考了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农学院。“没想到,美国西部片的影响竟决定了我们这批少年的一生。我当时报考的是武汉大学农学院和清华大学农学院,并先后收到两所学校录取通知书。父母要我上武大,我要上清华,最后还是遂了我的心愿。但入清华才一两个月,农学院就合并为北京农业大学了。”石元春很感慨地说。
石元春总结说,4年的大学生活充满革命激情。“年轻人的激情憋不住呀!那个年代的活动很多,我大二就去江西参加,一去就是大半年。在大学毕业分配表上9个志愿栏上,我填的全都是坚决服从分配、到边疆、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没想到却被分配留校攻读研究生,我心里还闹情绪呢。当时全国都在向苏联学习,年轻人最理想的事业是做一个农艺师,身边还陪伴着一个漂亮的姑娘。”石元春笑了。由于农学方面的苏联专家因病推迟来华,土壤专家先来了,石元春根据组织的安排,从农学系调到了土化系。一切重新开始。
听课和学习一定要找最好的老师,石元春一直牢记导师李连捷教授的教诲。“他设计了我一生的学术蓝图,导师的这个理念使我有机会得到许多名家大师的教诲和熏陶。”回首往昔,石元春感激这些为中国科学事业兢兢业业、鞠躬尽瘁的前辈。“我遇到了好人和贵人。李连捷教授是著名的土壤地理学家。导师是第一届学部委员,有大家风范,他对年轻人培养教育是点到为止。‘石元春,你去听一听袁复礼先生和王乃梁先生的课。’我就骑上自行车去地质学院和北京大学。”石元春说他进了课堂才知道,这些教授都是我国最顶尖的专家。
严师出高徒,石元春在研究生期间,修读了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课程,同时参加了中国科学院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综合考察队的第四纪地质组。在天山脚下的大草原上,石元春终于实现了少年时代骑马驰骋草原的梦想。石元春跟随着导师李连捷等一批著名科学家从准葛尔到塔里木,从阿尔泰到天山,穿沙漠涉冰川,进行多学科野外综合考察。“那是我一生最浪漫潇洒的4年。”一批激情满怀的科研工作者风餐露宿,白天采集标本,晚上在星空下整理标本。无论是专家还是学生,大家住在一个帐篷里,谈论着各自的发现和感受。石元春一辈子都很怀念那段激情燃烧的日子:“在那样的环境里,我就像一块大海绵,吸收到许多新鲜的东西。我就像变了一个人,我对大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饥似渴地亲近大自然。我好像是在和土壤对话。这一切不是书本上的知识,是实践给我的感悟。”
老师领进门,修行在个人。4年的新疆考察使石元春萌发了“地学综合体”的科学思想。这种长时间锻炼、培养起来的系统综合观察问题、深入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几乎影响了他的一生,反映在他以后的全部工作中。石元春总结这归纳为人生做成的第一件大事的经验说:“我的一生中,到底是我在选择,还是我在被选择?回首往事,更多是我在被选择,我能选择的只有一条,那就是像我的老师和科学前辈们一样,以极大的好奇心去追求科学真理,以最大的勤奋去将身边要做的事做到最好。”
担当重任
通过20年的治理,灾害频仍和低产缺粮的黄淮海平原转变成为中国的重要农业生产基地。
在北京中国农业大学校园里,有一座汉白玉石碑,上书“改土治碱,造福曲周”8个字。这是在1988年教师节,河北曲周县人民送给北京农业大学的礼物。这块石碑讲述的是一个成功综合治理旱涝盐碱的故事,它凝结着石元春和北农大老师们的汗水和功劳。
石元春和盐碱地的故事还要从50多年前说起。由于1957年大搞水利化和1958年中治理方针失误,黄淮海平原发生了大面积的土壤次生盐渍化,使盐渍化土地面积由2700万亩骤增到5000多万亩。1963年,海河平原又发生大面积洪灾。石元春在出席一些学术讨论会上听到各方人士对黄淮海平原盐渍化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他很自然地将黄淮海平原与新疆荒漠带土壤盐渍化作了对比,感到这里情况要复杂得多。他提出,大家看法之所以有分歧,症结在于对这里的水盐运动情况不明。
科学家的责任感使石元春先行动起来。他那时没有研究课题和经费,为了搞清楚土壤中水盐运动的情况,每个月都背着土钻和铝盒,去北京南郊大兴县芦城村采样作图,以了解土壤中水盐的变化情况。“我每次去采样总是晨出夜归,坐5个小时公共汽车,扛着十几斤重的土钻,下车后还要步行30里路,才能到我做实验的盐碱地。一个人打钻取土4个多小时,回到学校已是精疲力尽,还要用近一周时间去处理和化验采来的土壤样本。就这样干了两年多,可惜未待资料整理完,就在中被抄走散失了,留下的只是一份了解水盐运动规律的渴求。”
石元春在渴望中等待着机会。他坚信绝境可以逢生。机会在1972年来到了。随着大面积的土壤次生盐渍化和大涝,后又连续数年大旱,1972年,总理在河北召开了北方17省份抗旱工作会议,并指示国家科委在河北组织“合理开发地下水”的科技大会战,其中设置了综合治理旱涝盐碱的课题和9个实验区。石元春迎来了曲周实验区和黄淮海平原这个更大的水盐运动研究现场。1973年秋,他和北京农大土化系的6名教师,后来又陆续加入了各系二三十位教师,趟着水进驻了河北曲周县北部的“老碱窝”张庄村。
石元春的团队进驻曲周实验区张庄村后,和村里商量先拿出400亩盐碱地做试验。工程设计做好了许久,村里却迟迟不动工。石元春问村党支部书记赵俄原因时,赵俄问他:“你们能待多久?”石元春反问:“老赵,你问这话是什么意思?”赵俄说:“下来蹲点的工作队是一年一换,你们走了,下拨来了又是一套,我们怎么办?”石元春坚定地说:“改不好我们就不走了!”赵俄说:“我等的就是这句话。”第二天工地上就轰轰烈烈地干起来了。
石元春积蓄多年的激情在黄淮海平原上迸发出来。他率领着北农大的科研人员一手抓旱涝盐碱综合治理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一手抓水盐运动的观测和研究。这些来自城市里的科技人员夜以继日,在头三年里,用土钻愣是把一大片试验地打得“千疮百孔”,取得了数万个观测数据,基本了解了这个地区水盐运动的特点,由此提出综合治理旱涝盐碱的主体思想和综合治理工程系统解决方案。石元春回想起那些治盐碱的日子至今仍然感慨万千:“从1973年到1993年,我在曲周实验站和黄淮海项目中一干就是20年,建起了‘北京农大曲周旱涝盐碱综合治理实验区。’我们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治碱,与农民的关系非常好,农民对‘农大老师’非常亲。当时的科研条件非常落后,我们都是用一些最传统的工具做研究,生活条件相当差,刚到曲周实验区的人,会因饮水中含硫酸镁等盐类要拉五六天肚子才能逐渐适应。”
寒来暑往,日月如梭,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综合治理工程越做越大,这个国家科技会战最终发展到由4个部委主持,中央及4省2市的204个科研教学单位,1141名科技人员参加的大型综合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石元春一直担任项目专家组组长和主持人。他拿出一组数据说,上世纪70年代初治理前,政府每年要为黄淮海平原调进救济粮50多万吨。通过20年的治理,黄淮海平原抗旱和防涝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耕地中的盐碱土地面积由原来的5000多万亩减少到1500万亩以下,通过治理,灾害频仍和低产缺粮的黄淮海平原转变成为中国的重要农业生产基地。
1979年麦收季节的一个早晨,联合国农业发展基金会副总裁来曲周实验区考察现场。这位外国人离开时说:“发展中国家的这类项目我考察过很多,一般总要半个多月,这次到你们这里,半天就够了。我认为基金会要支持这个项目,相信回去向总裁汇报后他也会同意的。”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联合国农业发展基金会就与中国政府签订了贷款3000万美元的曲周旱涝盐碱综合治理项目,贷款的到来使曲周实验区一下子由几百亩扩大到23万亩,整个曲周县北部旧貌换新颜。各种荣誉和奖励纷至沓来,该项目先后获数十项国家和省部级奖励,1993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勤恳耕耘
我自己还是对得起我自己的,对得起培养过我的国家的,我有做得对的,也有错的,但我尽力了,我心里很踏实。
采访中,石元春的老伴不时会走进客厅沏茶和续杯。“谢谢。”石元春轻轻地说,语气中充满着柔情。这个渴望成为马背“牛仔”的两院院士说:“我常对她说,你是老天送给我的最好礼物。”
老伴是当年和石元春同在北农大读土壤专业时“同桌的你”,几十年来一直相伴在石元春身边,风雨兼程、携手同行。石元春笑着说:“我可不是早恋啊,我读研究生时才谈的,我们是50多年前的同学,刚庆祝金婚。她也是读土壤专业的,是学校的团支部书记,我是宣传委员。她学习好,后来就一直在学校教土壤学。老伴真好呀。几十年来,在最困难的时候,我们俩人都在一起。我去曲周两年后,她就来了,和我一起参加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综合治理工程。那时候,我在地里取样,她在房间里做化验。我现在写书,她是我的监制,最严格的第一读者,毫不留情的严厉批判者。我对她说,如果我写的东西有错,希望在你这里消灭。她也会经常问我:有什么任务吗?”
“看到你们这么恩爱,真是让人羡慕呀。”听到这样的赞美,石元春很骄傲地说:“家和万事兴呀。我女儿也常说,我老爸老妈是相敬如宾型的夫妻。儿子说,你们为何总是那么乐观和恩爱?我们相互尊重,从来没有发生过争执,我们有心灵感应。我一生净遇到好人了。”
石元春夫妇有一对儿女,儿子在美国读书、工作,女儿大学毕业后留在北京。“我女儿做饭可好了,这都是当年她和哥哥两个人独立生活锻炼出来的。”石元春回忆起夫妇俩有一次从曲周回京看到的一幕。“我们那时候在北京的家是和另一个同事一家共住的仓库。我们在曲周,两个孩子一个上初中一个上小学,平时就在北农大的食堂吃饭。对于孩子的教育,我认为教他们如何为人处事就够了。我很尊重儿女的选择,包括他们择业和择偶,要顺应他们自身发展的规律。”
土壤学总结范文6
关键词 麦冬;栽培养护;园林应用
中图分类号 S68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2-0200-01
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为百合科沿阶草属多年生草本,成丛生长,高30 cm左右。叶丛生,细长,深绿色,长势强健,耐阴性强,植株低矮,根系发达,覆盖效果较快,几乎不用修剪,具有耐旱、耐贫瘠、抗寒、抗病等特点,是一种良好的地被植物。
1 麦冬的国内外应用概况
麦冬分布于亚洲东部和南部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中国除东北外,大部分省区都有分布,主产于四川、浙江。麦冬在国外主要用作地被植物和镶边植物,如韩国、美国等,他们培育的麦冬品种抗逆性强,同时极具观赏价值,麦冬类植物已成为美国主要的园林绿化植物。麦冬在我国推广应用较晚,南方地区多用作耐阴的草坪地被植物(如在杭州地区,麦冬的应用面积占西湖南线总面积的26%),而在北方应用极少[1]。
2 麦冬的栽培养护
2.1 土壤、施肥
麦冬适宜栽植于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和砂质壤土,过砂和过黏的土壤均不适于栽培麦冬。麦冬适宜生长的土壤pH值范围比较广,pH值在6.7~7.5均可栽植,其在pH值为中性的土壤中最适宜生长。一般绿化地土壤养分含量较低,紧实,孔隙度小,且碱性偏高。因此,栽植前最好换土,或施基肥以中和土壤酸碱度。施肥以有机肥为主,可配合施用化肥[2-4]。
2.2 栽植
麦冬栽植在春季新叶长出之前的4月中旬和秋季8―9月进行比较适宜。分株时,将老的须根剪去,只留2 cm左右的须根,每穴2~3株。栽植株行距不能过密,也不要过大,以不超过20 cm为宜,通常按15 cm×15 cm栽植,以缩短成坪时间,提高与杂草的竞争力,为栽后管理打好基础。一般来说,过阴的地方和光照较强的地方要密[5-6]。
2.3 遮荫
麦冬在栽植后需要适度遮荫,这样不但可以提高麦冬分蘖速度,还可以减少叶尖枯死。适度遮荫、保存透光率75%对麦冬生长有利[2]。当麦冬形成草甸后,虽然抗性加强,但仍需遮荫,特别是6―8月,强光与高温会使麦冬叶面发黄,影响景观效果。
2.4 松土、追肥
麦冬在栽植后,养护的关键是一定要及时松土。表土见干就要松土,浅挖3~4 cm,确保土壤表面无板结现象。松土应结合追肥进行。追肥以化肥为主,可施用尿素和复合肥,施肥可用撒施的方式,也可对水喷施,为了避免烧苗,可结合浇水进行。
2.5 浇水
浇水一般在早晨或下午进行,采用一次浇透的原则,每次浇水确保地面下15 cm以上土壤湿润。浇水次数根据天气情况而定,当土壤表土颜色变浅,说明土壤缺水,则需补充水分。
2.6 除草
麦冬可以粗放管理,但其形成草甸前杂草较多,费工费力,其养护成本一半以上用于除草方面。当麦冬形成草甸后,很少有杂草生出,除草工作量相应减少。
3 麦冬的园林应用
(1)麦冬属于常绿草本植物,种植时间越长,覆盖地面越严实,其抗逆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优于其他冷季型和暖季型草坪[3]。将其应用于绿地和道路两侧,可以四季常绿,弥补北方地区没有常绿草坪的空白[7-8]。
(2)麦冬喜阴,适用于乔、灌、花等多层配置的下层栽植,可掩饰较高植物下的土壤,起到改善林下不良景观的作用[7-8]。
(3)麦冬可作其他草坪的补充或点缀。狗牙根等草坪草喜光,将其栽植于灌木或乔木下会因采光不足而枯死,形成,这时用麦冬进行点缀,美化效果更好[7-8]。
(4)麦冬根性发达,耐旱,适应性强,可种植在路边、树穴、角、花坛边缘等处,具有拓展绿化空间的作用[7-8]。
(5)麦冬植株低矮,高30 cm左右,叶丛生,叶片自然下垂,形态美观且不用费时修剪,是良好的节约型园林地被植物。
4 参考文献
[1] 孔杨勇,夏宜平.杭州城市绿地中的地被植物应用现状调查[J].中国园林,2004(5):57-60.
[2] 刘成明.麦冬园林栽培与养护措施研究[J].中国园艺文摘,2012(1):47-49.
[3] 李贵友.北京乡土常绿地被植物―怀柔禾叶山麦冬引种与栽培技术[J].风景园林植物,2013(2):87-92.
[4] 北京林业大学.土壤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
[5] 吴志兵.麦冬种植[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
[6] 范林洁.矮生沿阶草庭园绿化适宜密度组合实验[J].安徽农学学报,2007(1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