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计算机老师的教学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计算机老师的教学建议范文1
关键词: 初中计算机技术 应用现状 应用分析 应用建议
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开发和利用的综合。为了培养优秀的跨世纪人才,必须加强计算机教学的课堂应用。日新月异的变化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计算机技术是信息社会的主要技术,不掌握计算机知识和基本技能,将难以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有效地工作和生活。利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1],计算机成为中学生生活学习不可少的一部分。
一、初中计算机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现状
1.地区差异难以满足计算机在课堂中应用。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地区差异较大,许多学校难以满足国家教育部的《中小学生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规定:“初中阶段的计算机课程一般不少于136学时。”这不仅仅影响了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还妨碍了学生追求知识的求知欲。
2.缺少重视,给计算机在课堂应用造成很大影响。计算机的课程应用在中学中普遍缺乏足够的重视,而农村学校情况相比更差,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标准和较为健全的考核制度。虽然很多学校都有计算机课堂应用的计划,但都缺乏实际操作环节。这种情况使学生有时难以理解老师的讲课内容,并且延长了教学时间,所以学校要健全制度和完善管理水平,并给予切实的保证。
二、对初中计算机技术在课堂应用中的分析
1.初中计算机技术的课堂应用对学生的影响。要利用计算机技术的交互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电脑动画、录音录像、投影的合理应用,为语言提供了丰富、直观、真实的语言材料[2],是提高学生听课积极性的重要手段。这种主动型的教育方法,为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发挥了良好条件,从而使学生真正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利用计算机,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感官刺激,这种多样化的袭击,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更具有记忆效果,同时信息技术的丰富性、形象性、生动性、渗入性等强化了感官的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巩固。如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减少生物进化的时间,使学生很容易理解进化过程。
计算机的课堂应用,能轻松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计算机的应用,能为初中数学教学提供所需要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模型等,能创造模拟空间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境界,为学生提供解决复杂问题的机会,开阔学生的探索视野,丰富学生的信息资源,激活学生的思想,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想象的空间,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精讲、多练”[3]让学生乐学,并有更多的机会投入到现实、探索性的活动中去。
2.初中计算机技术的课堂应用对教师的影响。采用初中计算机的课堂应用教学标准后,有利于师资队伍的建设,他要求老师掌握一定的知识水平,有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必要的计算机储备,对于评价老师的绩效有很大的帮助,可以完善师资队伍。这样既能对学生负责,又能推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提高义务教育水平。
计算机在初中课堂的应用对教师也有好处:减少备课时间。由于采用计算机技术,很多复杂、抽象的东西只需要用计算机模拟就可以解决,省去老师很多的讲解时间,节约课堂时间,给学生留下大量时间来消化吸引,减少老师批改作业的时间,还可以利用网上做题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学习的认可和理解。
计算机在初中课堂中的应用对教师有了新的要求,这适应现代化的发展趋势,给老师更大的选择空间,这样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实行个性化教育,有利于老师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和学生做课后交流,利用计算机网络时刻地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4],第一时间得到真实的资料,也便于确定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使计算机真正成为初中信息化教育的一部分。
三、初中计算机技术应用在课堂教学中的建议
1.老师可以边讲边练,精讲多练。计算机课堂应用的实践性很强,强调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纸上谈兵”,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而盲目地上机练习也难以保证学习效率。所以每当学习新的操作内容时,一堂课我一般只安排15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讲解、示范。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精讲重点、难点、疑点,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5]。对于繁琐复杂的操作,尽可能地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一边演示一边讲解。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自己尝试的兴趣。
2.老师要耐心辅导,培养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产生兴趣才会启动思维,才会主动获取相关的知识。因此在计算机应用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的重要任务。当发现学生从未使用或极少使用过计算机,根本不具备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能力,完全是个“电脑盲”时,我深知,教师不能因此而嘲笑、训斥学生,一定要注意聆听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并针对不同问题做出不同的解答。在辅导过程中,我注意与他们站在平等的角度,小心保护他们心中萌发的兴趣之芽,并用适当的鼓励和表扬帮助他们树立成功的信心、决心。
3.政府要关注初中计算机教学的水平和环境,并且给予实际的帮助,加强师资队伍的领导建设,因地试教,贯彻正确的方针,构建切实有效的评价体系。学校要因材施教,注意分层教学。现代教育承认个体的差异,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在接手班级时首先做好学生计算机基础方面的调查,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上机座位进行安排。
参考文献:
[1]刘存利,寇翠玲.多媒体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在中国信息教育,2009.8.
[2]张安玲.应用计算机辅助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调查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2008.12.
[3]徐涛.提高初中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效率初探[J].中国科技教育,2011(6).
对计算机老师的教学建议范文2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分层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1-0084-02
1 研究背景
1.1 大学新生的入学基础情况——以湖北中医药大学为例
为了有针对性做好课程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湖北中医药大学针对2011级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班级进行了学前的问卷调查。问卷调查采用的是实名问卷,以班级为单位完成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总共发放试卷1699份,收回有效问卷1607份。调查表统计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 学前学生是否接触过计算机以及相关课程
[\&否\&是\&进入大学前是否学习过计算机信息类课程\&15.37%\&84.63%\&进入大学前是否学习过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92.97%\&7.03%\&能使用键盘录入中文\&6.97%\&93.03%\&]
表2 学前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不熟悉\&一般了解\&非常熟悉\&Windows文件基本操作\&23.96%\&58.06%\&17.98%\&使用文字处理软件(文档排版、表格设计、图文混排)\&48.97%\&54.94%\&5.97%\&使用电子表格软件(表格的编制、数据处理、建立图表)\&58%\&40.01%\&1.99%\&使用演示文稿软件(幻灯片制作、设计、动画设置)\&53.95%\&39.08%\&6.97%\&Internet使用(在线通讯,电子邮件,信息搜索,文件下载)\&11.95%\&58.06%\&29.99%\&]
由于学生来自全国不同地方,各省市地区经济的不平衡,以及对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要求有所差异,导致入校时学生的差异性较大。97%的学生表示,进入大学后,希望能够继续学习计算机方面的课程,100%的学生认为计算机课程对自己的专业以及今后的工作会有帮助,希望在大学期间学习更多的相关知识,学习的内容上,学生的意愿如表3所示:
表3 学生对大学期间计算机课程学习内容的意向
[学习内容\&有学习意向的学生比例\&基本办公操作(如Windows、WORD、EXCEL、PPT等)\&63%\&希望学习与计算机二级考试方面有关的课程\&53%\&希望学习计算机网络知识(主要是网络操作)\&66%\&希望学习FLASH等动画的设计\&57%\&希望学习一些计算机程序设计方面的知识\&50%\&希望学习图形、图片处理方面知识\&49%\&希望学习网页的制作\&53%\&与计算机运用相关的知识都想学\&54%\&]
在对大学的计算机及相关课程的建议中,学生也给出了建议。进入大学之前,已经掌握了较多计算机知识的学生,希望能够抛开基本的操作,学习更多深层次譬如编程等的知识;进入大学之前,完全没有学习过计算机知识的学生,希望能够从基础讲起,尽可能讲解的详细清晰,进度放慢一些;进入大学之前,对计算机知识有一些了解的学生,希望课堂更多趣味性,内容更贴近生活,更实用,能够提供较多的时间给学生自己进行实践操作,期望能够根据每个人的水平不同,因材施教,或者相近水平的同学,分组教学。
1.2 医药类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2012年对我国除陕西、贵阳、甘肃之外的25所医药类高等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调查结果表明,25所医药类高校均开设了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其中11所高校将课程内容安排在一学期内完成,14所高校分2-3个学期完成;对于“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课时安排,最短54学时,最长为136学时;24所高校将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开设,仅有1所高校作为选修课程开设;各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中均包含了计算机概论、操作系统、MS Office软件的使用,仅有3所院校只将这部分内容作为全部的教学内容,另外22所高校均还开设了后续的课程,其中20所开设的后续课程不分专业统一设置,2所高校按照专业类别对后续课程进行了区分。
2 教学改革建议
从上述的统计数据来看,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差异较大。有些学生在课程开始前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相关理论知识,具备了较好的计算机使用技能,而有些学生在入学前根本没有接触过相关知识点,甚至没有使用过计算机,以致同一个班级的课堂上,学生的需求与接受能力截然不同,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设计教学计划,制定教学策略以及设置学习任务,都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而医药类高校中开设的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应用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在这样的教学状况下,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是不可避免的。针对统计数据体现的问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建议围绕着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考核方式几个方面来进行:
2.1 教学模式的改革建议
在原有的必修课程基础上,增加相应的选修课程。对学生学前的调查结果显示,进入大学后,学生对于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欲望和学习热情很高,因此增加相关选修课程,以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的提高。
在原有传统课程教学的基础上,提供网络教学资源,方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且开放机房,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还可举办和推广各种“技能大赛”,提高和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2.2 教学内容的改革建议
必修课教学内容中,原有的Windows +Office继续保留,并且还应与日常生活办公结合更紧密一些;教学内容更应该注重计算机技术在不同医药专业中的应用,结合各种医学应用主题,选取与医学密切相关技术作为课程知识点,注重新知识,新技术。可以根据不同专业,讲授不同的课程内容,以使得教学中专业针对性更强。
2.3 教学方式的改革建议
由于学生进校前的差异性较明显,能够根据学生自身实际情况,打破常规的自然班级重新组班进行分层教学是最理想的做法。如若不能按照学生学前的水平重新组班教学,也可以在自然班的教学中,根据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在教学中实现动态的分层教学。进行分层教学时,在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之上,需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教学内容做出调整和扩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激发出学习兴趣,都能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目标。班内分层教学时,各个层次间的衔接显得较为重要,需保持其连贯性。
由于计算机技术在不同医药专业中的应用是不一样的,建立针对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组就颇有意义。可将参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按照不同专业类别进行分组,每组的老师仅负责该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该组老师需要定期与专业教师交流,以了解该专业中计算机的应用情况,以便于更好的搞好教学。
2.4 考核方式的改革建议
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激发督促学生学习,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因此,对于理论知识部分,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对学生开放无纸化考试的试题库,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学期末再统一进行随机抽题的考试。对于实际操作应用能力的考核,可以分散到各个知识点中。在各个知识点中除了设计部分实验用于学生的练习和提高,还可以设计一个实验项目,作为知识点的考核。
3 结束语
信息化进程的加快,计算机和网络的家庭普及,中小学信息课程的普遍开设,医药类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也应该
紧随时代的发展步伐,适时适当调整。医药类高等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需要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完善计算机教学的课程体系,使得课程教育更加适应于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童莹.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改革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22).
对计算机老师的教学建议范文3
关键词:游戏化教学;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游戏激励元素
随着“云计算”、“互联网+”等新技术的不断出现,教育信息化也变得越来越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根据《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年-2020年)》的文件精神,信息技术已被应用到各类教学活动中以丰富现有的教学手段并促进教学改革,推动教学模式朝着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方向发展。电脑游戏化教学作为信息技术在教育信息化中的典型应用,已经被推广应用到教育领域中,电脑游戏创造了一种娱乐学习环境,对学习者具有潜在的动机诱导功能[1],对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2]。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游戏化教学模式及其影响因素,以改进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乏味的现状,指导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利用教育信息化开展创新性教学,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1国内外研究现状
本研究针对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现状探究游戏化教学模式的构建问题,所以下面将对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以及游戏化教学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1)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现状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在大学里开设一般作为专业基础课,课程面向不同专业且计算机基础水平不同的学生,其抽象思维以及逻辑分析能力也各不相同[3]。虽然近年来计算机程序类课程教学一般采取多媒体教学,但课堂表现方式大多单一[4],教师通过教学平台软件控制学生机,演示教学内容,这种采用传统课程讲授与实验上机辅导相结合的方式,由于教师的工作重心主要在教学的组织和实验的辅导,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互动不足,难以建立良好的激励措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为竞争标准单一、敲代码乏味枯燥、代码调试困难等原因而显得学习动力不足。由于受到场地、身份、教师的精力等多方面原因,老师对学生的单向交流是主要形式,难以建立相互协作的团队,学生对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语法和程序流程等基础知识一般能掌握,但是对有一定难度的抽象算法存在理解上的困难[5]。(2)游戏化教学现状游戏化的概念从2002年提出后经过约十年的发展逐步流行[6]。游戏化的实质是通过游戏元素和游戏激励机制的使用,让过程变得有趣以激发人们的参与动机[7]。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游戏化也开始应用到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中,将程序设计的知识点融进游戏过程[8],激励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意识[9]。在游戏化教学中,通过游戏元素和课程知识的结合,让学习者参加一些包含游戏元素的活动,如金币、闯关、勋章、积分榜等[10-11],和老师评分相比,游戏中的同伴互评方式提高了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13]。整合在线学习平台,游戏化教学已经逐步用于MOOC平台等教学中[12-14],在激发学习者参与度的同时也提升了平台人气[15]。随着游戏化教学的推进,有效的游戏化元素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16],比如游戏角色、游戏道具、游戏任务和激励评价的设计也得到了关注[9]。综上,现有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还存在提升空间,而游戏化模式可以利用良好的互动和激励机制提升这种积极性,从而促进预期教学目标的达成。所以,为了探索游戏化教学在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中的高效应用,本研究从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现状出发,探究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游戏化教学影响因素,以期为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游戏化教学模式设计提供些许参考。
2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游戏化教学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以探究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游戏化教学的影响因素,下面阐述研究的具体开展过程。2.1问卷设计。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开发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游戏化教学的调查问卷。除关于填表人的性别、学过的计算机语言和玩电脑游戏的频率等个人基本信息外,其它问题项都采用选择题的形式。问卷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个人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为核心部分,即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游戏化教学的影响因素调查,第三部分为开放式回答的建议部分。2.2描述性统计。数据收集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线下收集问卷162份,线上收集问卷105份,一共收集问卷267份,排除回答问题数据缺失的问卷,最终纳入数据分析的问卷249份。数据的描述性统计见表1。从表1中可知,大部分学生学过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且大部分学生有玩电脑游戏的经历。2.3影响因素调查分析。(1)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满意度分析了解学生对目前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满意度是开展游戏化教学模式设计的基础,调查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目前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现状调查如图a图所示,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所学过的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模式乏味且难以调动学习积极性。由图b可知,学生认为目前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缺乏趣味性占的比例最大。由图c可知,授课方式有趣被认为是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能提高学习积极性的主要因素,这也正是本文探究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游戏化教学模式创建的要旨。(2)电脑游戏的吸引力分析为了更好地将电脑游戏思想用在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中,本研究设计了见表2的两个问题来了解哪类电脑游戏更具吸引力。从游戏类型来看,团队竞技类游戏最具有吸引力,较具吸引力的是闯关类游戏和角色扮演类游戏,答题类游戏具有较小的吸引力。从游戏激励元素吸引力调查的情况来看,排名最有吸引力,其次是虚拟物品奖励和等级具有较大的吸引力。(3)对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游戏化教学的现状及态度调查分析本研究设计了两个方面的问题来调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游戏化教学的应用情况及态度。由图2的对比分析可知,偶尔听过游戏化教学的学生人数占的比较最多,完全不了解游戏化教学的学生也占了较大的比例,总的来说学生对游戏化教学的了解较少。由图3的对比分析可知,大部分学生所学的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中从没用过游戏化教学方法,总的来说目前在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中很少使用游戏化教学方法。为了掌握学生对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游戏化教学的态度,本研究设计了两个方面的问题来进行分析。由图4可知,大部分学生赞同将游戏化教学思想融进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中。从图5可知,大部分学生也认为将游戏化思想运用到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中可以提高学习兴趣。(4)对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游戏化教学方法的建议分析本研究设置了开放性的回答来了解学生对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游戏化教学方法的建议,这些建议经整理过后的词云分析如图6所示,其中游戏设计要与课程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游戏要注重对学习兴趣的激发、游戏设计的简单性等是学生关注较多的要点。本研究也设置了开放性的回答来了解学生对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游戏化教学激励制度的建议,经整理过后的词云分析如图7所示,其中,设置奖励制度还是学生比较关心的话题,学生还希望设置创新性的奖励,比如积分兑换、适当的物资奖励、学分奖励等等得到了较多的关注。
3结束语
对计算机老师的教学建议范文4
Abstract: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shoulder the responsibility of cultivating high-level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and computer network teaching should conform to the development and reform in the textbooks selection,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practice.
关键词: 应用型大学;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
Key words: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computer network;teaching;reform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2-0207-02
0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家对各种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日渐加大。许多地方院校,特别是一些新办院校,走上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道路。“应用型”本科并非一个新的概念,只是在新时代、新技术背景下赋予了新的理解――应用型本科。应用型本科教育不同于传统普通本科教育,也不同于高职教育,旨在培养技术密集产业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并担负培养生产第一线需要的管理者、组织者以及职业学校的师资等任务[1]。
鉴于此,在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过程中,各应用型本科高校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开展了课程建设。如何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应用型需求,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学以致用”,是这门课程建设的重点内容。
1计算机网络课程特点
1.1 内容更新快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迅速,特别是因特网的发展,相关知识的更新非常快。计算机网络的几本经典教材几乎每年在内容上都有比较大的更新和调整。同时,从教材的编写到出版发行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样教材的内容就滞后于计算机网络科学的发展。
1.2 理论学习抽象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内容极为复杂,涉及错综复杂、彼此交织的许多概念、协议和技术。为了处理这种理论知识的复杂性,通常都围绕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的“层次”来组织教学内容[2]。然而,这个结构的学习却有着他先天的不足,就是抽象。对于初学者,很难理解这些层次的地位和关系,特别是它们在实际的计算机网络通信、应用中的位置。
1.3 实践性强计算机网络应用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各方面,而网络知识的学习理论性强,抽象度高,要使学生对网络的学习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就需要大量的实践。
1.4 应用型特点的教材缺乏现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材很多,但是这些教材要么是理论性强,要么是以“够用”为标准的理论贫乏的高职高专类教材。从内容上看,这些教材都不能很好的体现应用型本科教材的需求,即理论知识厚,但不深,具有较好实用性。
2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
计算机网络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一般安排在大学本科的第五学期开设,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日后科研与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网络知识与技能,以及为继续深造奠定基础,因此网络课程的教学必须有足够的前瞻性、实用性和扩展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就应该从教学的目的出发,合理地选择教材、有机的地组织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深化教学和实践。
2.1 明确教学目的,合理选择教材,有机组织教学内容根据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的需求,明确“懂、建、管、用”[3]教学目的,围绕懂网、建网、管网和用网进行教学规划。
应用型本科以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为主,但是也肩负着培养应用研究型人才的任务[4]。这样我们在教材选用原则上也应考虑满足部分学生学科型、研究型的培养需求。另一方面,计算机网络课程涉及技术发展迅速、内容更新快的,教材内容不能局限于教材。所以在计算机网络的教学中我们要以教学大纲为核心,引入本领域中发展的新技术、新思想。这样在教材的选用上,遵循了以下原则:①先进性:既要考虑教材结构的合理性,又要考虑教材理论深度符合大众化、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对于应用型本科而言,要求理论“坚实”[4]。所谓“坚实”,就是理论的科学性很准确、实在,但是不要求过深。我们的重点应放在如何将这个理论应用到实践。教材的选用应在满足基本理论知识的要求下,引入先进的知识和技术。②适用性: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结合专业特色来选择。③实用性:具有一定的网络应用能力。学有所用是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也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④延续性:教材既能满足普通学生学习的需要,又能成为后继高级网络课程的理论基础,满足部分学生研究型学习的需要,特别是针对一些考研的学生。
综合以上原则,应用型本科教学建议选用网络领域公认的一些经典教材。这类教材内容丰富,知识面广,理论知识深厚,但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做到既满足“坚实”的理论基础,又能有较好的实用性,还需要有机地组织教学内容。根据所学专业的实际情况,对教材中理论性较强的部分进行适当的裁剪,对于实际应用部分进行适当地扩展和加强。学习的重点放在基本的概念和方法的把握上,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或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应用型大学计算机网络课程理论教学的内容应包含六个部分:①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②Internet应用;③数据通信的基本知识;④局域网;⑤网络互连;⑥计算机网络安全。各专业可结合专业特点进行相关内容的补充和调整。
计算机网络是一个系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要强调系统的观点,帮助学生建立整体观念,用高屋建瓴的视角看待网络的设计、应用、管理与维护等问题。所以,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无论是采用自顶向下,还是采用自底向上的教学方法,关键在于讲授者如何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将具体的应用与理论有机融合,找到把枯燥的理论转化为生动的实践、应用的方法。
2.2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中,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多种教学方法。
①基本教学。基本教学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明确教学方向,把握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主要是以传统的板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②采用形象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愉快学习。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根据课程每部分内容的特点,灵活选择图形解析、实物教学法,提供可视化模拟软件讲解原理,动态演示。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事物、现象讲解复杂难懂的网络问题,如网络协议比作人与人交流的共同语言;利用“电器设备工作”所需条件,讲解网络体系结构中层次的关系;利用网络中流行的 BT应用是“下载人数越多,下载速度越快”的描述,讲解P2P的工作原理,对比C/S的工作模式;利用“出租车司机的对讲机系统”这个熟悉的现象的工作原理,讲解CSMA/CD协议。 ③以创新为主旨,提倡“多练、多思、多悟”的自主式学习。鼓励和要求学生结合实际问题,多动手、多思考、多归纳,开展自主式学习。教师在讲授完计算机网络主干知识后,指定若干自主学习专题,要求学生组成研究小组,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查阅资料,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开展某个专题的自主性学习。
2.3 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深化实践教学应用型本科实践环节的核心应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线。目前,多数高校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与课程结合开展实施,基本上能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的同步,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①由于实验学时的限制,难以组成综合性的专题实验,不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②实验内容设置不太合理,单项验证性实验偏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偏少,对课程设计不够重视,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针对以上实践教学现状,结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积极探索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网络的实践教学改革。在实践教学中,本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用能力的指导思想,建议把计算机网络课程实践教学的重点放在对实验内容的选择、实验内容的组织和实验安排的创新上。
①实验的内容受着实验条件的约束,所以在实验内容的选择上应本着“可操作性”、“实用性”原则进行,多选择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实用的项目,如局域网的组建、各种应用服务器的搭建等。②由于实验学时有限,实验教学只在课堂上组织是不够的,那么就需要任课老师设计一些能在课外进行的一些实验项目,如网络命令的学习、学生宿舍上网的ADSL应用等。做到学生在课堂内学习,在课堂外实践,老师通过在课内的实践环节对课外实验内容的应用检查学生实验的情况。③目前,大多数院校计算机网络的实验学时分散安排,这样时间不能集中,就会导致一些综合性较强的实验开设困难。对此,建议实验学时集中安排开设。我校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实验学时自2005学以来一直都采用了课程设计的模式,集中时间开设。学生在自编的《计算机网络实验指导》讲义的指导下,在两周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七个实验,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学生们在经历了这样的实践强化之后,不仅能学会实用的网络应用,而且对网络原理课程中的理论更加清晰。
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实践项目的时代性很强,在编排实验内容的时候,要以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注重实用性为宗旨,对于一些过时的或在实际应用中很少出现的实验项目,给予删除,相应增加一些目前流行的网络应用技术的实验。
2.4 教学有感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我一直讲授《计算机网络》及其实践课程。从中也有一些教学体会,拿来和同行分享,欢迎同行给我一些教学建议,旨在共同进步,寻找一条适应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网络教学的有效途径。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我认为学生有五个需要:需要鼓励;需要关注;需要引导;需要要求;需要交流。总之,一句话“老师用心,学生也会用心”。
3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强、实践性强的课程。在应用型大学的教学中,处理好理论教学的深度,处理好实践教学的实用性,处理好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关系,是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应用型大学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立足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上,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应在不断进步,切合实际探讨合理、先进的教学方法,这对推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建议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赵月望,饶开芹,马寿喜.普通本科、应用本科、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定位的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与实践,2004,(6).
[2]冯博琴.国家精品课程“计算机网络”建设体会. .2005.12.16.
对计算机老师的教学建议范文5
关键词: 师范院校 计算机专业 软件开发能力
1.提高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软件开发能力的必要性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广受关注的社会问题,而在高等院校中发展最快、在校人数最多的计算机专业,其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显然并不乐观,尤其是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面临的就业问题尤为突出。形成这种局势的原因是相当复杂的,关键因素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
(1)近几年国内师范类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供大于求”。十多年来,随着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和生源的扩招,使得计算机教育队伍逐年壮大,而计算机老师的需求量却在逐年减少。近些年,城市中小学计算机老师几乎饱和;而在农村,由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还尚未正式纳入中考、高考等升学考试的范围,社会各界对中学计算机课程不重视,许多学校甚至尚未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即使开课,也不聘请专门的计算机老师进行授课。
(2)与工科院校相比,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实践能力差,因此降低了就业竞争力。受已有的培养方案的限制,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单纯地培养面向中等学校计算机教育师资,所开设的部分课程与社会需求脱节,培养的毕业生动手能力不强、软件开发经验不足,无法胜任软件开发和计算机应用工作[1],这显然加大了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很可能会一直持续下去,解决的方法除了加强社会对计算机教育的重视外,师范院校还必须从自身做起,加强对计算机专业学生软件开发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具有更强的竞争能力,可以到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去应聘。
2.影响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软件开发能力的原因
计算机专业培养学生的目标主要是系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理论,学习计算机先进的设计、开发技术,成为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较强的创新与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软件开发能力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应具备的重要的、基本的技能[2]。而师范院校培养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软件开发能力普遍偏弱,当然产生这种结果是有多种原因的。
(1)培养方案过时。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最初的教学目标就是为中等学校培养计算机师资,所以在教学培养方案中安排了很多与计算机教育教学相关的课程,比如中学教材分析、计算机教学法等课程,这些课程占去了学生很多的学习时间,另外,学生在校期间还要去中小学教育实习几个月,可是最后几乎95%的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并不去当老师;培养方案中严重忽略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很多语言类课程没有安排与之配套的课程设计,即使有,也大多流于形式,没能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学到最后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软件开发,又何来软件开发能力呢?近几年来,部分师范院校对培养方案进行了改革,在计算机专业中设置了非师类专业,然而,培养方案改革并不彻底,依然残留师范式教育的影子。
(2)教师的软件开发水平不高。教师的软件开发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的软件开发水平普遍偏低,尤其在计算机专业,一般热爱软件开发及开发能力强的人毕业后多半去软件公司,很大一部分不热衷于软件开发的人进入高校当计算机老师,所以目前不少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师缺乏软件开发经验,甚至很多教师从来就没有参与过一个完整的项目研发过程,就连上课都不能现场编程,只能纸上谈兵,照本宣科,在教学过程中自然难以理论联系实际。教师的软件开发能力不高,必然不会重视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的培养,也无法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
(3)教学方法老套。教学方法有待改进。大部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一方面,老师将教学重点放在程序语言细节讲解,忽视实际案例分析,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对软件开发的意义、框架、方法、思想都难以整体把握,大量平淡枯燥的代码迅速削弱学生对软件开发的兴趣。另一方面,大部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给学生提供自己动手独立思考的机会,语言类课程的教学,实验课一般完成的多是验证性实验,很少或者几乎没有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实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不到成就感,当然谈不上动手能力的提高,更不可能对软件开发产生浓厚的兴趣。
(4)考核方式教条。计算机专业课的考核方式深受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影响,很多院校语言类课程的考核方式都是“平时成绩+实验成绩+笔试成绩”,只是所占比例有些区别,而实验成绩无法评价一个学生的实践能力,笔试成绩更是多半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这种考核方式使得学生重视考试,忽视应用,运用知识的意识与能力较弱。
3.培养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软件开发能力的建议
综上所述,要想提高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软件开发能力就要从根本上解决现有的问题。第一,要修订培养方案,将提高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作为首要考虑的培养目标,不但要增加学生实践的课时安排,还要主动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比如安排课程设计,与企业联合,建设实训基地等。第二,要加强教师自身对软件开发的重视,同时要提高教师的软件开发能力。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结合实际情况开发实用的软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体会软件开发的意义和成就。第三,要改进教学方法,开展目标驱动教学,比如每门课程都有教学任务与实际应用结合紧密的软件系统设计和实现的目标,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然后每次课的实验任务就是让学生运用本章所学的知识去完成本系统的一部分,课程结束后,每个小组的学生都可以收获到一个自己亲手设计和实现的软件系统。第四,要改革考核方式。考核方式不只是有笔试一种,可以采用分组进行课程设计和答辩相结合的方式。
总之,要想提高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就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同时行动起来,确定明确的目标,加强软件开发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了解软件开发的意义,加深软件开发的意识,参与软件开发的过程,从而提高自身的软件开发能力。
参考文献:
对计算机老师的教学建议范文6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课件;教学案例;智能计算机教学;网络计算机教学
计算机教学是用计算机帮助和代替教师执行教学任务,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传授知识内容和训练技能,直接服务于学生的教学方式。计算机教学产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它是教育需要和科技方法相结合的产物,计算机教学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利于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训练学生技能,提高学生素质和自学能力,有利于优化课堂结构,加强指导教材的重要内容。
一、计算机教学的现状与特点
1、计算机教学目前在教育教学中多以“观摩课”的形式出现,并没有真正地把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融合在一起。虽然计算机教学是一种很好的媒体教学,但在进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所用的课件基本都是由老师亲自研究与开发,这就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投入很多的精力,是一项投入多而产出少的工作,在教学过程中一般是教学评比和参观学习的时候才用,具有一定的使用局限性。
2、计算机教学软件开发方面的原因抑制了教师自制课件的积极性。市面上虽然有很多形式各异的教学软件,但真正适用于教学、针对性强的软件很少,所以很多情况下都是老师亲自制作课件,一般是由老师编写稿本,再通过计算机编程人员的编程来开发中小型的教学软件,很有可能开发出来的教学软件在实际运行当中与老师原来编写的稿本存在一定的偏差,或是由于教学老师对计算机操作技能不熟而发挥不出课件的最佳效果,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师自制课件的热情。
3、由于课件是被事先确定设计好的,因此课件不适应变化多端的教学模式。即使再优秀的专家根据科学的理论方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开发出来的课件,都是由编制者按一定思路设计而成,有系统性且是前后连贯的软件,它只适应于某一特定的教学情境,无法适应于多种教学情境变化的计算机教学的需求,根据我国各地的实际情况,每个地区的学校环境、社会因素、师资队伍、学生对象等各不相同,所以同一课件很难被我们应用到不同的教学情境当中。
二、计算机教学的前景展析
1、多媒体、虚拟现实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应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为计算机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开辟了一片新天地,虚拟现实技术在教学当中的应用,给学生创建了更加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在计算机教学中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真正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师生教学互动、相互影响,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手段,能获得知识能力的未来型人才,是我们计算机教学当中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问题。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创建与现实社会相类似的环境,能够解决和学习媒体的情景化与自然交互的要求,融合了数字图像处理、多媒体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多种信息,虽然虚拟现实技术是二十世纪末兴起的一门综合性信息技术,但它在教育领域内,是继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之后有着巨大应用前景的技术,可以使传统教学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2、智能计算机教学是计算机教学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趋势。智能计算机教学以认知学为理论基础,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计算机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模型所提供的信息,通过智能系统的分析和判断,将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分开,生成适合于不同教学的内容要求与策略要求。通过智能诊断机制判断出学生的学习水平,可向教师提供教学重点、测试重点等建议,向学生提出更改意见,以及进一步提出学习内容的建议,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智能计算机教学与传统的计算机教学相比,更加符合教育教学发展的规律,更加切合学生的认知习惯,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3、计算机教学向网络计算机教学方向发展。网络计算机教学是学生和教师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课题内容的学习、讲授的方式。主要优点是不受地域的限制,能够方便地做到资源共享,功能开发灵活方便,缺点是速度慢,缺乏智能性。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Internet已迅速延伸,网络计算机教学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我国网络计算机教学正在起步,各类网校进行的各种课内和课外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资源,具有极大的应用空间。
4、网络计算机教学和智能计算机教学相互取长补短,并相结合形成一个新的教学系统——网络环境下的智能计算机教学系统。这种系统会按照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为其准备不同难度的教学内容,学生则只需要通过使用学生机房或家中的计算机登录就可完成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随时与其他在线的学习人员进行沟通与交流,还可以用发电子邮件的方式与教师探讨。
5、课件开发向积件开发的方向转变。随着计算机的普遍应用,计算机技术得到飞快发展,教师掌握计算机技能的水平提高,在教育现代化的迫切需求下,许多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由积累的实践教学经验与掌握的计算机技能知识相结合,开始发展教学资源库和适应一般教师使用制作的工具或编辑平台的道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积件道路。积件道路发展的方式,教师真正做到了利用计算机这一有力工具,自觉运用学习理论和教学设计,自己制作适合各种情境教学的教学软件,也改变了教学软件的开发设计与使用相互割裂的局面,能充分展现课件的最大性能。
三、总 结
随着科技的进步,家庭电脑的普及应用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还在不断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必将发挥出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前景无量。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李克东:《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等师范学校教科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