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专题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专题研究范文1
我班选定研究的植物是柳以后,我就布置学生课前大量搜集资料,分析整合信息;课上理解运用材料,展示学习成果;课后总结心得体会,呵护校园植物。活动历时一个多月,我获得了较为深刻的教学心得。
一、 营造氛围,点燃激情
校本课程的学习方式是自主探究,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有的学生都焕发出极大的热情,乐此不疲,而我则努力创设一个优良的教学环境,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我在教室的墙上张贴学生的有关柳的书法、绘画作品,图文并茂的手抄报,窗台上摆放着花草小盆景。课前,请同学在黑板上画上翠绿的柳枝,书写课题:“迎得春光先到来,浅黄嫩绿映楼台――柳专题”。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展示了自己的作品,很有成就感,置身于春意浓浓的教室里,快乐学习,蓄势待发。教室里还播放视频扬州小调《杨柳青》,让学生听着熟悉的歌曲,哼唱着活泼的小调,轻松步入柳文化研究中来。
这是一堂综合性的学习课,内容多,覆盖面广,成果展示必须借助多媒体。我精心挑选最靓丽的图片,配上最精美的语言,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柳枝拂面、清新雅致的氛围。其中播放了这样一组图片:新柳枝头刚刚吐露一点绿,嫩嫩的柳条在水边轻舞,最后是河岸两边大片浓翠的柳阴。我适时导入:“同学们,枝头的那一点绿意,是点点春光,青青的柳条是春天在向我们招手……它们从唐诗宋词里向我们走来,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解读柳文化,通过图片展示柳生长的渐进过程。”含有浓浓的文化气息的导语,冲击学生视觉的图片,让学生一下子喜欢上了柳,他们惊叹柳的多姿多彩。快乐学习开始了。
二、 拓宽视野,获得知识
柳树是学生极熟悉的植物,这样一种普通的植物会蕴含着什么文化内涵呢?我和同学们讨论这个话题,大家一致认为应该到文学作品里去寻找,比如含柳字的成语,写柳的诗歌、美文等。这时我提醒学生不仅要探寻文学作品,还可以把视线转向音乐、绘画、风俗、饮食以及不同地域的柳树,名人爱柳的佳话等等。学生搜集资料的空间一下子扩大了,感知到柳文化无处不在,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还汲取了民族文化的智慧。
课前播放的音乐视频《杨柳青》,就已经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课上我又向学生推荐歌曲《灞桥柳》、民乐《阳关三叠》《苏堤漫步》等,让学生明白柳文化可以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音乐是用听觉理解柳文化,而绘画是用视觉感悟柳文化。我向同学们介绍了诗句“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和傅抱石的《渭城曲》名画,鼓励学生也拿起手中的笔,绘出每个人心中的柳树情意。
提及杨柳,同学们总会把它与烟雨楼台、小桥流水等秀丽的江南水乡风光联系在一起,柳成了江南的象征。在搜集资料初期,我也有这样的认识,翻阅大量资料后才知道这是偏见。我觉得有必要向学生讲清楚这一点,就引导学生从不同地域查找柳的文化历史资料。我们研讨的结果是:北方的代表灞桥柳――大唐柳色,南方的代表苏堤柳――江南柳色。课件制作再给以支持,选最有代表性的图片并配上精准的解说词,让学生对南北名柳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明白柳文化还有地域的区别。这样就拓宽了学习空间,感受到柳文化的特色魅力。
三、 实践活动,提升能力
学生对柳文化专题的研究就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学生借助网络、图书馆查阅柳的资料,然后根据要求,正确地处理信息,严谨地取舍、归类,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整合信息、合作交流的能力。学生的成果展示就是一个能力提升的过程,课堂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了,而是自主探究的实验室。学生真正走进课堂、把握课堂,“我”的课堂“我”主宰。
柳给予了学生外形美和内涵美,我还要在学生心中培养创造美的能力。在课题研究中,我想到了办手抄报。手抄报需要巧妙设计,精心安排,这就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大胆设想,如版面设计,须根据内容增减图画,这样版面才会图文并茂、活泼新颖。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这正是时代的迫切需要。在学习“柳文化”这个专题时,学生拟报名《柳韵》《绿柳春烟》《轻轻杨柳风》等,栏目名 《柳拂情思》《柳俗趣谈》《名人话柳》等,针对诗歌鉴赏、美文品读、俗语趣谈、地方特色等内容,配画涂色,一张张精美的手抄报在学生的手里诞生了。我把手抄报张贴在教室的墙壁上,营造出浓浓的校园植物文化氛围,让学生在独特的情境中感悟美、鉴赏美。
教学专题研究范文2
论文关键词:专题性教学实验模式高分子专业实验能力
论文摘要:专题性教学是一种全新的寓实验教学于科学研究之中的实验课程教学模式。它从生产实践选择研究专题,并建立专题实验课组,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和考核手段,将多门专业课的实验有机地结合统一。实践证明.专题性教学应用于高分子材料专业实验课中是可行的,它改变了陈旧的实验教学模式,对于推动高等教育向产、学、研方向发展具有良好的效果。
1引言
实验教学作为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人格品质的培养具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实验教学的主要任务是:①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所学知识;②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验巩固和加深所学知识;③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分析、判断及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我国高校一直以上述目的为任务进行实验教学活动,但是在实行过程中向前两项倾斜,从而导致大学毕业生普遍缺乏创造性思维、工作适应期较长,难以满足新时期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为改变上述状况,使大学生在有限的大学学习期间获得较强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院高分子材料系经过多年的专业教学实践,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及校外专业实习基地(企业)急需解决的生产技术问题,探索出一种全新的寓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之中的实验课程教学模式——专题性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有效地实现了专业实验教学目标,收到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2专题性教学的内涵及应用
2.1专题性教学的内涵
专题性教学是指教师从专业培养目标着眼,结合教学实验现状,精选实验教学专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学习任务的教学形式。其主要内容就是以专业体系理论为基础,结合实验、实训内容及企业生产需求提出研究专题,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指导学生围绕拟定专题,查阅书籍及文献资料,拟定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完成专题研究。专题性教学的目的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研究式的实验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技能,并应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2.2专题性教学在专业实验课中的应用
实验教学的改革不是简单的教学方法上的改变,而是整个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根据“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验课程教学的培养目标,精选实验课题,以所选专题作为主线和载体,贯穿于“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验课程中,以保证教学体系的完整。
(1)精选实验课专题。经过专业教师到我系校外实习基地及相关高分子材料企业进行调研,近几年来先后选择了如下专题性实验专题:①木粉填充聚丙烯的研究;②无卤阻燃塑料的研究;③纳米金刚石添加在塑料中的应用。教师精选好实验课题后,于专业课开设前的上一学期下达给学生,并结合学生的实际为学生开设“文献检索”选修课。学生根据自己所选课题,利用业余时间查阅资料,撰写实验课题综述,并于专业课开设学期初提交给教师。
(2)统一规,建立专题实验课组。根据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验课整体改革方案,整合多门专业课“高分子材料与助剂”、“塑料配方设计”、“塑料成型设备”、“塑料成型工艺”、“高分子性能测试”的实验教学内容,建立3个专题实验课组。合理安排实验时问,由各实验课负责人集体讨论核定每门实验课在该专题中应当承担的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各实验课负责人再分别就各自承担的内容进行实验规划,做到每一个专题实验都要有明确、合理、全面的设计思想。各实验课负责人根据各自所承担的教学内容构建专题实验课组。
“高分子材料与助剂”、“塑料配方设计”实验课为一实验课组,主要根据材料的结构及性能的关系、材料的选用和塑料配方设计的基本原则,对专题材料进行选料及各种配方设计,制定出多套实验配方方案。如2004级“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学生选择木粉填充聚丙烯课题组,其设计的几个配方中,充分考虑木粉与聚丙烯的极性差异大、相容性差等问题,配方中填加各种份额的接枝材料、相容剂,考虑易于成型加工、增强等方面的问题,配方中填加不同份额的增强剂、内外剂等。尤其在木粉的添加量、粒径方面作了研究。在无卤阻燃材料的研制配方中,选用氢氧化镁、氢氧化铝、红磷等无卤阻燃剂及具有阻燃性能的添加剂对低密度聚乙烯(LDPE)进行阻燃性能的研究,以及对树脂的力学能和加工性能影响的研究。
“塑料成型设备”、“塑料成型工艺”2门实验课为同一实验课组,主要研究同一配方下,选用不同的成型加工设备以及不同的加工工艺条件对材料性能产生的影响,制出标准样件。在实验过程中,随时都有不可遇见的问题出现。每当出现问题时,引导学生找出问题、分析原因、通过进一步查阅资料、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修改工艺参数,而后再进行实验,反复数次,最后加工出较为理想的材料,以便对材料进行性能测试。
“高分子性能测试”课为另一课组,综合分析检测各实验课组的各种材料样件的有关性能。综合评价各种配方、各种工艺条件下制备的材料是否符合社会生产需求。这样以精选的研究专题为载体,把相关的实验知识、实验技术和实验方法有机地串连起来,使学生较早体验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的乐趣。
(3)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手段。在专题性专业实验中,摆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些有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学生没有现成的书本照办,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较强,但也显得不知所措。教师要加强引导,使学生去掉急于求成的心理,认识到专题性专业实验课题并非1节课、1本书、1门专业课和1种学习方式就能完成的,要注意把长期学习的各门课程知识形成体系。注意对所学知识综合运用的训练,引导学生分析有待解决的问题,根据专业基础理论,查阅有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寓实验教学于科学研究之中的专题性实验课教学模式,完全改变了以往专业实验教学主要以训练基本技能为主,实验课的内容比较孤立、陈旧,也改变了以往按课程进行各自的专业实验,其内容不可避免地会相互重复,导致有限的实验经费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的弊端。对专题性实验教学的部分内容,我们采用开放式管理模式,学生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根据实验内容、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实验室开放的时间自由选择做实验的时间。
专题性专业实验课的考核内容主要包括:课题资料的查找、课题综述的撰写、开题报告的撰写、实验的准备、实验的设计、技能的基本操作、实验结果、实验报告、以及毕业论文等诸方面。考核的视角不仅注重结果,而更重视过程。在成绩评定上实行“两紧”,①开题报告的答辩从紧,要求学生对查阅资料进行综述,讲清实验配方及选用工艺条件的依据;②实验所用大型设备的使用技能要求从紧,严格规范按照操作程序操纵大型设备。
3应用于专业实验课教学的意义
2004级学生就将专题型教学应用于专业实验课教学,实践证明:专题性教学由于内容新、措施完善、体系设计科学合理,从而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
(1)实验课体系科学合理。专题性教学模式将多门专业实验课,统一规划整合,并有机地结合统一,使学生将各门专业课程知识融会贯通,自成体系。更全面而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和实验技能,良好地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也符合人们认识问题内在的规律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并有效地避免了各学科实验的重复和浪费,使有限的教学实验经费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2)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在专题性教学中,每一个专题都从查阅相关资料开始,基本按照科研流程进行;而选题又多来自企业生产的需求,其内容新,科学体系合理,完成这样的专题,既训练学生的认知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术技能,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易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和创新意识。
(3)注重实验全过程。由于每一专题是贯穿于学生在学校一年半的专业课实验教学中,学生集实验知识、实验技术和实验方法的训练为一体,不单重视结果,更注重过程。以渗透式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这些素质包括敢于怀疑、敢于创新和不追求功利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规范严谨的科学方法。
(4)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专题性教学不是单纯的为教而教,它是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同时,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直接为社会生产服务,体现了它的服务性。
(5)提前进入毕业设计。将专题性教学实验课题与学生“毕业论文”课题嫁接,较早地引导学生撰写课题综述、开题报告,创造条件使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将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前移与专业课实验融合贯通这对于解决困饶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无从下手等问题也开辟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因此,专题性教学在夯实学生理论基础、增加学生实践经验、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推动高等教育向产、学、研方向发展,以及理论结合实际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学专题研究范文3
关键词:专题研讨;统计学;医学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6-0073-02 收稿日期:2016-07-19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5年江西省研究生教学改革课题(JXYJG-2015-079)。
作者简介:宋伟才(1973―),男,江西万载人,江西中医药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医学统计。
统计学是绝大多数医学类院校硕士研究生基础课程中的必修课之一,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该课程对于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研究思维方式和保证其顺利完成课题研究具有重大的作用和意义。然而,由于医学研究生数学功底普遍薄弱,学习模式以记忆为主,导致其在统计学课程学习中存在很大的困难和瓶颈,也给广大教学工作者带来了诸多的难题和困扰。因此,我们决定采用专题研讨式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对专题的研究与讨论进行知识构建、体验学科研究方法的一种学习方式。
一、专题研讨式教学法的内涵
专题研讨式教学法,是以学生主动学习、 分组合作讨论为前提,以课程为基本研究内容,通过个人、小组、 集体等多种形式的解难释疑的教学活动,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1]。该教学法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 思维发散能力、创新能力等,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研究生层次的人才培养重在能力,医学专业研究生对统计学课程的理论知识的运用比较浅薄,可以通过教师的精心组织来开展专题研讨式教学。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是专题研讨式教学的核心,也是教师教学功能发挥最完整、最重要的环节。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创造良好的自由讨论的气氛及环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同时进行必要的引导,使讨论紧紧围绕中心问题展开。但是教师一般不轻易参与争论,也不发表权威性意见,只是鼓励大家充分表述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及解决方法,同时注意吸取其他人的见解,发言时要求尽量做到逻辑清晰、言简意赅、有理有据。同时教师要发挥教学主导作用,善于“纠偏削尖”,开言引路把讨论引向正道,研讨结束后,教师要抓住讨论中的几个主要问题,解疑释惑,画龙点睛,归纳提高。
二、专题研讨式教学法在统计学课程中的运行
(1)教学准备:讨论课的效果与课前准备有极大的关系,要把专题研讨式课堂教学做好,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老师首先要制订课堂教学计划,在上课之前设计好课程的教学计划书,计划书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教学要求、阅读材料等,这些材料在开课之前向学生发放[2]。在专题的选择上,结合该课程当前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中心议题,议题要满足理论联系实际,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并且要结合一些实际问题构建出真问题和假问题, 根据这些问题来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以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和创新能力。
(2)专题研讨:首先依据学生人数进行分组,每组由5人或6人组成,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查阅资料,依托讲课和评课形式分组进行交流,展开讨论。讨论包括三部分,一是对讨论内容的概括,二是对文献中的观点进行评价并谈自己的想法,三是根据阅读材料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进行师生交流,在学生讨论无果的情况下,师生进行交流和讨论。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及知识结构,才能在师生讨论过程中始终把握问题的主线,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挖掘问题的根源所在,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对专题做出总结,并对题材进行相应的拓展,开拓学生思路,从理论上将讨论提升到一个高度,为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提供空间。
(3)教学评价: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学效果的评价,二是学生考核评价。教学效果评价主要是专题研讨法有没有增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它由学生进行评价,便于今后不断改进;学生考核评价就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成绩评定。
(4)课堂教学程序设计如下图。
三、专题研讨式教学要解决的问题及应注意的问题
为了在课堂上更好地实行专题研讨,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转变他们的学习观念,生生之间与师生之间的研讨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这样可以深化对研讨主题的认识,实现课程学习的最佳效果。其次教师应深入钻研本专业相关课题,站在科学研究前沿,提高对学生专题研究和专题讨论的指导水平,而且要加强对专题研讨式教学方式的研究,探讨如何发挥这种教学方式的优势。再次要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包括对学生的调研、专题的选择、研讨资料的准备等。最后在统计学中,许多概念抽象、难懂,有许多人一时无法理解,因此要重视对学生思想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指导,选取的案例要能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
研讨式教学还需要注意几点,首先要防止出现“放羊”现象。研究生的数学基本功好于本科生,一些研究生在本科时学过数理统计,同时研究生的自学及探索能力高于本科生。显然,对于研究生而言,研讨式教学比“填鸭式”教学要好,但研讨式教学也容易出现一个问题,就是产生我们熟知的“放羊”现象,即出现放任不管的现象。因此,教师需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在课中严格控制课堂局面,这样才能防止出现“放羊”现象。 其次要防止出现“跑题”。医学统计学课程的研讨式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讨论,激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生们的思维比较活跃,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善于掌控和引导,但如果组织不规范,就容易出现跑题现象。最后要防止出现“一言堂”,要让大部分学生都参与进来。
四、小结
实践表明,将专题研讨式教学法引入研究生统计学教学中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它真正使教与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该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增进了师生之间的知识交流和信息反馈,提供了一个开放、宽松、积极的学习空间。通过研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面。研讨式教学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很受研究生们欢迎,因为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基础上,进一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参考文献:
教学专题研究范文4
关键词:体育教育 计算机教学 教学理论
1 体育教育专业的计算机教学机教学定位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社会各行各业不断的运用和创新,计算机在体育教学、科研、运动选材、器材管理、运动训练与竞赛等方面广泛应用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体育教育专业是各大体育院校的重要专业之一,除了教授各项体育专业知识外,还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系统掌握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长,能够承担中小学校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课外体育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研、学校体育管理、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
2 体育教育专业的计算机教学水平及学生特点
长期以来,体育教育专业计算机教育水平相对落后,主要表现在:(1)教与学的目标不明确;(2)计算机教学的内容更新较慢;(3)教学手段落后,难以达到计算机教学的目标;(4)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较弱。虽然这些情况已经引起了学校的重视,也做出了初步的调整改革,但现今计算机教学状况仍然无法满足社会对毕业生计算机能力的要求。除此之外,学生也存在一些问题:(1)缺乏自觉学习和自我控制的能力;(2)缺乏自信,对计算机课程有畏惧心理;(3)对专业知识不感兴趣,也不愿在课余时间主动去实践;(4)在进高校学习前,由于各地计算机普及程度不同,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也参差不齐。因此,选择适当的计算机教学方式十分重要。
3 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1 采用多媒体机辅助计算机课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以CAI课件为主,以实物展示、问答、课堂练习等方法为辅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计算机的组成”这一内容时,首先用CAI课件展示计算机的组成框图,让学生对计算机的组成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利用视频展示台展示各组成部分的实物并简要说明其作用,让同学们进一步加深对各组成部件的认识,然后教师概括性地作些补充和小结。这样,同学们既掌握了计算机的组成,也了解了相关的硬件配置常识,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3.2 任务驱动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属于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针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结合体育可以设置的学习任务非常丰富,例如利用文字处理软件Word,制定运动会规程、秩序册,进行日常的文档管理、训练管理等;利用电子表格软件Excel,统计运动会成绩、统计学生体育课成绩、对运动数据进行分析等;利用软件PowerPoint,结合体育课的教学实践,确定有关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并从中选择出学生难以理解、示范难以展示的教学内容,制作演示文稿,辅助体育课的教学。
3.3 开发网络化教学环境
网络化教学可以整合各种资源,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打破单一知识表现的传递方式限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可以真正实现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的共享。网络化教学就是建立相应的网络平台,学生利用计算机通过网络进行学习。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在理论上是层次更高、灵活性更强的教学环境,可以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转变,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汇集教师的多媒体教学演示文稿、上机操作题库、综合应用样例等教学资料和兴趣讨论小组等学习资源,形成一个高度综合的学习资源。
4 结束语
重视体育教育专业的计算机教学,是体育事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我国建设体育强国、加强体育科学化、实现体育腾飞的需要,也是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通过对体育教育专业的计算机教学的研究与探索,并提出可行性意见,能够帮助高等院校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人才,通过他们架设起体育与信息技术之间的桥梁,解决应用过程中所遇到的技术和应用问题,引导信息技术在体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为体育现代化的进程助力。
参考文献:
[1]张建伟.基于问题解决的知识建构[J].教育研究,2000,(10).
[2]刘秀功.“信息技术基础”课教学方法新探[J].中国成人教育,2006,(1).
[3]何锡江.有别传统教学思想的建构主义[J].澳门教育,2002,(3).
[4]白洁.体育信息技术应用现状与展望[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1).
教学专题研究范文5
关键词:学前教育;体育教学;教学研究
1前言
体育在幼儿的生长过程中非常的重要,它不仅会影响到幼儿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同样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今后的人力资源的发展产生了影响。所以在幼儿的教育工作中,需要加强对幼儿的运动情况,适当的鼓励他们参加一些生动有趣的体育活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幼儿培养热爱运动的兴趣。而在体育院校中,运动员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而体育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小进行教育,这就是我们所讲的学前体育教育。现在的孩子教育工作中,常常注重对数学、英语和音乐等能力的培养,大多家长对体育的学前教育忽视,这是十分不明智的,所以在今后的学前教育工作中,需要加强对孩子的学前体育教育。
2学前教育体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2.1学前体育教学实践环节不够完善
在目前的学前体育教育工作中,经过对这些现象的分析,发映出学前教育专业中学生的体育教学活动的实践环节十分的单一,并且不够完善。在目前的幼儿教育过程中,一般至少包括幼儿球类活动、幼儿体操运动、幼儿游戏活动、运动保健知识和幼儿队列智能等内容的教育活动,但是在目前的学前体育教育工作中,往往只能对其中的一两个方面进行教育活动,远远不能够满足最初的要求设计,并且这些内容也是幼儿教师需要掌握的内容,以下会进行仔细的讲述。在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工作中,学习的内容上仅仅选择了其中的几项,并且教学的时间较为混乱,难以保证幼儿的正常作息时间,使得时间分配的不够均匀,导致他们的生活规律被打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的身体的健康。
2.2学前体育教学的教师能力不合格
在学前体育教育工作中,除了教学实践教学上的不足外,还包括教师的问题,幼儿的与教育工作中,体育教师的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不仅仅需要他们掌握对幼儿所交的所有内容,更需要对学生的管理有一定的针对性。由于在目前我国的教育工作种,体育教师往往采用大众化的授课方式,难以对每个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并且教育的学生过多,就造成了教育手段的僵化,难以进行创新,保证学前体育的教学质量。同样在体育教师的教育工作中,需要对幼儿的体育活动中安全问题进行保障,这就需要教师十分认真的进行幼儿的教育工作。2.3学前教育体育教学课程设置不够不完善学前体育教育工作中,对学生的教育课程需要有着严格的定义与控制,保证从多方面保证学前学生体育活动教学的完整性,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保障。同时在幼儿的体育教育工作中,不能单单的从体育方面进行教育,需要对他们的语文、数学等知识进行全面的教学活动,保证幼儿的全面发展。另外的体育教学活动中,也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检验,这样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象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提高,保证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有一定的前提。但是在我国的学前教育工作中,学生的体育教学往往周期十分的短暂,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进行更好的发展工作。并且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学前体育教学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同样也缺乏来自学校和幼儿园方面的评估工作,导致目前的教育工作逐渐的趋于形式化、表面化。
3加强学前教育体育教学质量的对策
3.1建立完善的学前体育教学教育系统
学前体育教育工作中,学校的教育工作一般是按照教育部的大纲进行规定,但是在体育的教学工作中,由于它主要是户外活动,所以关于这些方面的规定往往较少,这就导致体育教学出现了多样化,对我们的体育教学没有特别的规范。所以在平时的体育教育工作中,大多就是让学生做做体操和一定时间的自由活动,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仅没有给学生一定的体育教育理念,更没有让学生得到有效的锻炼,不能够称之为正确的体育教学活动。所以在在我们的体育教学活动中,需要对体育的教学系统进行完善,保证能够对体育教育进行一定的规范,对体育的教育设立一定的目标,体育教师应该教授哪些知识等内容。所以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需要加强对体育教学的教学系统,彻底解决这些问题。
3.2提高体育院校学前教育老师的教学素质与能力
在学前的体育教学工作中,教师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的能力对学生的教育工作影响更是十分巨大的,我们不难知道,好的教师能够教出更好的学生。所以在教育工作中,我们首先需要保证教师的工作能力,这就需要我们需要对教师进行一定的教学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和保持,在对教师的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聘用老师上进行入手,保证聘用的教师符合我们能力的需求,同时选择一些工作认真的教师,因为在幼儿的学前体育教育工作中,需要对他们进行密切的注视,保障幼儿的安全性。同时教师在具有一定的体育知识上是不够的,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教育能力,保证能够将自己的知识完整的交给学生,保证学生能够全面的对知识进行吸收,有效的应用到将来的生活中。
3.3丰富学前教育体育教学内容
学前体育教育工作中,体育教学的内容是十分重要的,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对学生的体育学习与实践进行相互结合,保证能够有效的保证所学知识的有效性。同时在体育教育教学中,幼儿的体育教学还应该包括球类、体操、游戏和体智等多种内容,所以我们需要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完善,保证能够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多方面能力的教育培养。由于在目前的高校教育工作中,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所以在幼儿的教育工作中,我们就需要从头进行改进,丰富体育的教学内容,为我们提供更好的体育教育内容,为广大学生提供一定的乐趣。同时也需要对普通的体育教育进行重新的认识,保证能够对学生的体育能力进行培养,提高体育等多方面的能力。
4结语
由于在目前的学前体育教育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并且这些问题的解决不单单是从教师、学校、教育部和学生一方面能够解决的,这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为我们的体育教学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并且学生们的学前体育教育工作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改进,保证学生们能够对体育教育充满热情,为我们的体育事业培育出更加优秀的人才,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进行保证学前体育教学的目的,最终为我国的体育事业培育出更多的优秀性人才,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作者:丁冠铭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洪荣.浅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教学能力培养[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6(02):127~128.
教学专题研究范文6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困生"成因分析
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困生"的成因大致受三个方面因素影响:首先是学生自身因素影响,例如有些学生的智力发育水平较同龄孩子滞后,性格较为内向,接受能力、动手能力、自控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相对较差,导致了学习困难;其次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因素影响,教学方法不当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产生抵触和厌恶情绪,导致了学习困难;再次是家庭教育因素影响,有些家庭特别是单亲家庭、贫困家庭等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松散甚至缺失,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够重视,加上本就知识基础不牢、自控能力较差,导致了学习困难。
二、"学困生"转化问题解决策略
1、课堂教学中给予"学困生"更多关爱
身为一名教学一线的小学教师,我们会深刻体会到学生在个体方面都会不同程度地存在差异,因此无法避免其在学习上会有"优等生"和"学困生"的差别,这一点在小学数学这一学科上体现得更加明显。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困生"更多关爱。无论对待"优等生"还是"学困生",都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并学会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和赞赏,久而久之,"学困生"一定能够转化为"正常群体"甚至"优等生"。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一直注重关爱"学困生"。例如在了解到有几名"学困生"普通话说的较好,回答问题时声音洪亮,在读例题时就有意给他们充分展示的机会,同时给予及时表扬。有的"学困生"作业书写的比较工整,在做一些简单练习的板演时就让他们来做,如此既能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又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此外,这种关爱还应该在课堂评价上予以体现,要善于捕捉、挖掘"学困生"身上"闪光点"和哪怕微小的进步及时称赞和表扬,让他们喜欢你的同时也喜欢上数学这门课程,如此就会形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2、合作学习中给予"学困生"更多机会
随着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如今课堂上更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索,使学生主动参与的同时构建知识体系。这种情况下,头脑聪明、喜欢动手、性格活泼、学习基础相对扎实的学生自然如鱼得水,课堂自然成为了他们施展才华、锻炼能力的舞台,然而,那些平时能力水平、学习基础较差较差、性格内向的学生往往无法参与其中,课堂对他们而言根本没有探究、实践的机会。长此以往,他们自然会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也是直接导致学生"两极分化"、"学困生"增多的原因之一。
怎样才能使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达到最佳效果呢?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从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和合作学习中给予"学困生"更多机会两个方面着手,以解决"学困生"课堂学习中参与较少问题。笔者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大都选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素材、设计他们感兴趣的任务,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自主学习时,为有效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让每名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其中,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将其分为了四人小组,每节数学课更换一位组长实行"组长轮流制"。小组内讨论时互相倾听,各抒已见,全班汇报交流时则以组长为主要代表,其他组员给予补充。形成了平等竞争,相互合作的自立学习氛围,防止了因组长固定组内成员轻视"学困生"问题,使"学困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之中,由被动变为主动,由"配角"变为"主角",锻炼和提高了能力。
3、应用探究中给予"学困生"更多照顾
"学困生"同其他学生一样都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进取心,也都不甘人后。但往往因为思想上存在畏难情绪,心理上存在自卑感,使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表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就是不愿主动参与,缺乏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进而形成不愿思考、不愿动手动脑的不良习惯。应用探究活动中,教师一定要给予"学困生"更多照顾。由于"学困生"学习成绩差,反应速度慢,应用探究活动中经常会出错无成效,作业也经常无法完成。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学生的探究任务进行必要改进。可以根据"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针对不同学生设计出不同难度、数量的练习,使"学困生"得到照顾。
笔者在教学中通常将探究任务分为A、B、C三个层次:A类为全体学生都要掌握的基本任务;B类为大多数同学通过努力可以完成的探究任务;C类为少部分学生的应用拓展任务。针对"学困生"而言,对他们的要求是必须完成A类任务,B类任务可能根据自身能力尽力完成,对他们的成绩提高做到及时表扬。如此也可让"学困生"尝到成功的滋味。此外,还要及时在"学困生"探究时指导点拨,针对探究任务的分类设计,不仅要让"优等生"学到更多知识,也要让"学困生"提高能力水平。
4、课余生活中给予"学困生"更多辅导
由于导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困生"的成因很多,因此单靠数学课堂上的关注还远远不够,教师必须加强对"学困生"在课余时间以及课外活动时的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实现转化。要针对每名"学困生"的个性特点制定辅导方案,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