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护理老人的技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护理老人的技巧范文1
关键词:老年人 心理需要 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339.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11-0234-02
随着我国经济、卫生、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老年人在全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加,老年人对护理的需求将急剧上升,同时随着护理事业的不断发展,整体护理模式的实施,从治病先治心的原则出发,心理护理显得特别重要,如何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使亿万老年人在身心愉快的状态下安度晚年,已成为我们老年学研究领域研讨的重要课题之一。我院根据老年人的心理特点,经多年的临床护理经验,将老年人心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老年人心理表现
1.1 孤独感和失落感 离退休的老年人失去了与同事共同学习的机会,而儿女成家立业,没有时间陪伴在身边,空巢老人越来越多,而大多数子女只注重对老人们生活上的照顾,忽视了情感上的交流,特别是当老人生病时,这种孤独与失落感与日俱增。
1.2 焦虑和抑郁症 老年人离退休后,过去长期习惯了的生活日程骤然改变,易产生情绪上的波动,产生自卑、无用感,甚至焦虑、抑郁,此外老年丧偶、亲友生死离别等,对老年人都是最强烈的生活事件,从而感到无限悲伤,以至于难以解脱,对生活失去兴趣。
1.3 自尊心强、固执 老年人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人生体会、事业上成功,公私、多疑、孤僻或像老小孩一样出现一些原始的幼稚的行为,自私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住院后希望医护人员每天围绕他一个人,只关心他。
1.4 控制力下降、易怒 老年人的性格的改变,同老年人的闹退化有密切关系,脑的各部分发生退化的程度不一致,如大脑额叶比其他区域退化,而额叶与性格关系密切,故老年人性格已发生改变,出现控制下降,易发怒。
1.5 自私、多疑 人的行为受感知、思维、情感、性格、智能等影响。因此,有的老人由于大脑皮质功能的减退,上述心理活动发生变化,致行为异常。
2 护理措施
2.1 入院时的心理护理 创造温馨的住院环境,医护人员要主动热情接待患者,并及时向老人及亲属详细介绍院内环境及各种护理措施以及我们开展的各项服务措施,同时向家属了解老人生活习惯,心理特征、性格、爱好等,为患者出入院后的心理护理打好基础,并使老人感到受尊重、重视,消除忧虑恐惧心理[1]。
2.2 密切护患关系 满足患者的感情寄托及心理需求,由于老人离开家庭、亲人感到孤独、失落,护理人员应以热情关怀的态度,对患者进行护理,使他们得到慰藉。在感情上得到一定的满足,同时根据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沟通技巧,与患者沟通是他们愿意把心里话倾吐出来,寻求护士对他们的理解和帮助,缩短与护理人员之间的距离,增加信赖感,同时用礼貌得体的语言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动员家属经常陪伴、探视患者。护理人员应谅解多疑患者的异常行为,应主动关怀体贴他们,在生活上主动关心、体贴他们,如带领全体医护人员给他们过生日,是他们感受到亲切、温暖,犹如在家的感觉。
2.3 尊重、关心、体贴老人 老年人思维相对缓慢,语言表达较迟缓,记忆力也有所下降,又是一个问题要交代还几遍也听不清,记不住。遇到这种情况应耐心解释,不急不躁,态度和气,语速要放慢。遇到他们要主动打招呼,言语间要尊敬,对能自理的患者,鼓励适当活动,提高自我护理能力,避免产生依赖心理。
2.4 注重环境因素对患者心理的影响 环境是支持生命活动的重要因素,在注意房间清洁幽静的基础上,尽量将同一社会层次的老人安排在一病室,是他们之间有共同的语言,心灵容易沟通,保持心情舒畅。
2.5 注重出院心理护理 根据老年患者不同文化层次讲解治疗和康复保健知识,并向家属交待老人住院期间的心理活动及护理效果,以及出院后护理措施,使心理做事得到同事们的尊敬,退休后人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如果提出的意见和想法不能被采用和重视,易产生不被人尊重的想法,从而封闭自己,不再表达自己的意愿拒绝与他人交谈。护理不间断,有助于老年患者的康复。
总之,护士担当着老年人生命周期中专业健康维护的角色,只有结合身心特点,运用自身的心理护理技巧,才能对老年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这对提高老年人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更是全方位整体护理的表现。
护理老人的技巧范文2
1.心理护理:要注意尊重病人,对老年痴呆病人发生的一些精神症状和性格变化,如猜疑、自私、幻觉、妄想,家人应理解是由疾病所致。要理解、宽容,给予爱心。用诚恳的态度对待病人,耐心听取病人的诉说,对于病人的唠叨不要横加阻挡或指责。尽量满足其合理要求,有些不能满足的要求应耐心解说,切忌使用伤害感情或损害病人自尊心的语言和行为,使之受到心理伤害,产生低落情绪,甚至发生攻击。更不能因为病人固执、摔打东西而对其进行人格侮辱,或采用关、锁的方法来处理。要鼓励病人,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有针对性地掌握病人的心理状态,然后有计划、有目的地与病人个别交谈,解决其思想上的问题。注意掌握一定的谈话技巧,使其消除不必要的思想顾虑,以促进疾病的稳定与缓解。
2.补偿护理:患者失去自我照顾和保护能力,为满足其生理、心理需求,对生活料理应进行完全、有效的补偿。这包括沐浴、更衣、保暖、进食及大小便管理。护理时应尽量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其独立完成,必要时给予提示或示范,以免其自理能力过早退化。同时注意尊重老人的生活习惯,不要过多指责,伤害老人的自尊心。
3.生活护理:老人需要的光线强度是年轻人的几倍,因此,在家中应为老人提供足够的光线和照射。同时,要使室内温、湿度适宜、空气新鲜,减少致病的微生物。家具应简单化,不要经常更换位置,利用鲜明、悦目、暖色对卧室、厨房和卫生间做出标志,以便于老人识别。大型的日历、挂钟可促进老人对时间的定向感。因老年痴呆症患者的认知、判断、记忆能力丧失或降低,家中的热水瓶、刀、剪、玻璃器皿及火源等应放在隐蔽、不易拿取处,必要时上锁。地板要防滑,避免反光和几何图形装饰。老人穿的衣物上面应标明姓名、年龄、地址,以便老人走失时为送返人员提供帮助。
4.饮食护理:中医认为,老年性痴呆多与痰浊有关,起居、饮食失节、脾胃受损、聚湿生痰;也可因久病郁结,痰浊内生,上蒙清窍而致,因此,应做好老年患者的饮食护理。老年人脂肪代谢差,而糖又可使肝脏合成脂肪的作用增强。所以老年患者应少食糖及高胆固醇食品,如动物肝脏、鱼子等;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干果、瘦肉、奶和蛋类、豆制品及动物脑髓。五谷杂粮能保证老年人纤维素的来源,多食粗粮可防止便秘。牙齿不坚固的患者多吃些含钙食品,如菜泥、肉泥。食鱼则需剔除骨刺,以防止梗喉。吞咽困难者,进食流质易呛入气管、固体食物则易阻塞,一般进食半流质较好。对气血亏虚的患者,应选用益气升血的食物,如胡萝卜、菠菜、花生、大枣、龙眼肉、鸡蛋、羊肉等。若伴有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为肾精亏虚,应食用黑芝麻、黑豆、枸杞子、桑葚、牛奶、龟肉、海参等。总之,老年痴呆病患者的饮食应以清淡、低糖、低脂、低盐、高蛋白为主,应忌烟酒,少食油煎、油炸食物,做到饮食有节,注意饮食卫生。
5.康复护理:患病的老人因缺乏有系统地组织和延续的技巧,加上病情的影响,需要家人通过康复活动帮助他们提高和减缓缺损功能。如播放他们熟悉的声音(动物的叫声、戏曲片段)进行辨别;把鲜果放入他们的口中,鼓励其说出滋味、名称、形状及相关知识;把棉花、碎布等放入布袋,让老人拿出指定物品;用编织、书法、布艺粘贴等方式展现老人的能力等方法,都是记忆训练、感官刺激的活动。如果家人抽出时间与老人一起搭积木、托气球,则不仅可改善他们的空间定向障碍,还可增进家庭成员间的感情沟通。
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醒脑开窍,养心安神,舒筋通络,活血化淤,且对稳定情绪、调节饮食也十分有益。对行动不便的患者。应有人搀扶进行锻炼,也可选用玩健身球、握握力器、打算盘、写字等活动项目。对卧床的患者可嘱其在床上进行主动收缩全身或部分肌肉的练习。这样,可以防止肌肉废用性萎缩,也可以提高肌力,同时协助患者活动全身关节,防止僵直。
护理老人的技巧范文3
【关键词】老年性白内障;心理特点;沟通技巧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0.036
老年性白内障是与年龄相关的疾病,随着年龄的增加,其发病比率也不断升高,特别是人类趋向老龄化社会,白内障的患病人数还将持续增加。目前,它已是人类第一位的致盲疾病[1]。针对老年患者独有的生理及心理特点,护士除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精湛的护理技术外,更应多了解老年患者不同阶段的心理变化,运用护理学和心理学知识,把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作为护理宣教内容,让患者转变思想,积极配合治疗,促进早日康复。现就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沟通技巧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1年1月-12月笔者所在科住院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680例(781眼),男285例(350眼),女395例(431眼)。年龄60~96岁,平均年龄72岁。其中在表麻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326眼,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455眼。
1.2方法针对本组680例不同阶层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所存在的不同的心理特点,采用恰当的沟通方法,进行耐心细致的护理。
2结果
2.1提高了遵医行为通过对680例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与沟通,使其提高了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配合治疗。
2.2术后视力术后1周,裸眼视力≥0.05者774眼,脱盲率99%;裸眼视力≥0.3者727眼,脱残率93%。0.5以上者676眼,占87%。1.0以上者252眼,占32%。
3讨论
3.1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心理特点
3.1.1悲观失望老年人退休后,接触社会少,信息量少,社会家庭角色改变,加上视力下降,反应力降低,生活自理能力差或不能自理,活动范围受限,不能像年轻时那样精力充沛地完成某些任务,容易使其自我价值感降低,产生无能、无用的感觉。
3.1.2焦虑老年人退休后收入减少,尤其是部分农村老人,经济条件较差,住院后担心住院费用的问题,加上医院环境的陌生,平时的生活习惯被扰乱,容易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
3.1.3恐惧白内障患者因眼睛视力越来越差,担心双眼变瞎后会增加亲人的负担,精神压力大。加上他们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担心自己的身体能不能耐受手术、手术是否会成功、术中是否疼痛以及术后视力能否恢复等。
3.1.4猜疑心加重多数老人同时也伴有听力下降,当他们听不清周围患者或医务人员的低声细语时,会误认为是在议论自己的缺点或病情。
3.2与患者的沟通技巧
3.2.1创造良好的沟通环境针对老年性白内障患者住院后对陌生的医院环境及疾病带来的行动不便等,产生焦虑、恐惧和抑郁的心理反应,护士应亲切的接待患者,主动了解老人家庭生活环境及其个性特点,尽可能给患者营造一个轻松、舒适的环境。护理上对患者细致周到,不厌其烦,态度和蔼,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陪同患者熟悉医院环境,并指导其做各辅助检查,使老人有一种安全感,从而充分调动其内在的积极因素。
3.2.2语言交流中的沟通技巧语言的表达是传递信息的第一步。专业的护理人员在于能使老人清楚地接收到信息[2]。在交谈中注意对语速、语调、语气、音量等的控制,对于听力及反应能力下降者,语速要适当减缓,音量适当放高点,必要时可重复,让患者清楚地理解所要表达的意思。谈话时态度要自然,要有礼貌,不要高声叫喊,不直呼患者的名字和床号,注意维护其自尊和人格,可根据不同的身份给予亲切称呼,要用温文尔雅的语言与患者谈话,让患者感到安慰和心情舒畅。切忌用伤害性语言,多用鼓励性、启迪性语言,力求口语化,通俗易懂。
3.2.3非语言交流中的沟通技巧非语言性沟通是一种不使用任何词语,而在沟通中借助动作、手势、眼神、表情等来帮助自己表达思想、感情、兴趣、观点、目标及用意的方式。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曾经提出过一个公式:信息的全部表达=7%的语言+38%的音调+55%的表情[3]。因此,应该面带微笑地与患者进行交流,做到仪表整洁、姿态优雅、落落大方,给患者以良好的“第一印象”,增强患者对自己的信任感。其次,交流中采用恰当的触摸(包括握手、抚摸、轻拍、搀扶)、眼神及手势等,以辅助语言的表达,能增加亲切感,降低患者的孤独感、恐惧感[4]。
在对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进行护理时,根据他们在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的心理特征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和疏导,通过良好的语言、表情、态度和行为对患者进行沟通,去改变其心理状态,消除不良的心理影响,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
参考文献
[1] 石志成,王立,马少锋,等.临床路径在白内障盲防治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0,12(1):36-38.
[2] 陈兴云.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沟通方法[J].临床合理用药,2010,3(7):114-115.
[3] 李小妹.护理学导论[M].第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95.
护理老人的技巧范文4
【关键词】老年康复科;心理特点;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1-0167-02
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老年人患者生病之后由于年龄较大,体质较差,身体的各种器官功能以及精神都处于了劣势,加之生活环境与生活地位的转变,让他们人际关系与角色都有了较大改变。这些因素都为老年患者带来了一些心理障碍[1]。因此作为医护人员,必须要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治疗与护理,就能够有效的缩短康复时间提升疗效。
1 老年患者的资料分析
本文是从我院的老年康复科2011年2月到2012年1月收治 案例中,随机选择了100例患者作为了研究对象,对他们进去相应的心理特点分析并阐述护理体会。在这100例患者之中,有68例为男性,32例为女性,其中年纪最大的为92岁,最小的微60岁,其平均年纪约为76岁。这些患者中,有46例为高血压患者,26例为肝心病患者,8例为脑出血患者,25例为老年痴呆病,32例为癌症术后患者,30例为肝硬化患者。
2 老年康复科患者的心理特点
对老年康复科患者进行相应的观察和谈心,发现很多老年人在病患期间除了对身体疾病担忧之外,还有心理的压力特别大。总体来看,老年患者的心里特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 具有失落感
在老年康复科患者之中有一部分是退休之后的人员,这就具有失落感。本文研究的100例康复者中就有40例具有失落心理,占据了总数的40%,其根源就在于过去上班的时候整体忙里忙外,过的十分充实,但是现在一退休之后就闲下来了,感觉没事可做,于是长时间在无聊与空虚中度过,产生出了负面情绪,比如情绪低落、急躁以及情绪抑郁等[2]。
2.2 社会地位发现变化
有一些老人过去工作时是领导身份,身边时刻都有一帮说好话的人,内心养成了啥时都喜欢主观臆断性格。但是一旦退下来之后,这一切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他们内心就会极度不平衡的郁闷[3]。在100例研究者之中就有24例退休后收入下降,有10例的身份发现了变化,有2例角色发生了变化,有6例不被子女关心。这种心理特征在领导干部身上表现尤其明显。比如,有一位70岁的男性患者,由于过度生气而诱发了高血压脑病住院,经过了解可知,这位患者做领导做了几十年,突然从位子上退了下来,周围的人见面称呼自然也就随之而变,患者内心产生了较大失落感,心中憋住一股无明业火,其发病根源就和心理上有联系[4]。
2.3,家庭上的问题
通过相关了解发现,这100例之中有8例根源在于夫妻感情不合,有6例是婆媳的关系矛盾,有6例是父子的关系紧张,有10 例是丧偶孤独。老年人退休无事闲居在家中,加之自身的情形不好,极易产生出各种矛盾,一旦吵架就会气结于胸发生疾病。比如一位脑出血患者就是退休之后时常和子女发生争吵而生闷气,最终导致血压升高,发生了脑出血[5]。
2.4,恐惧、焦虑的心理
老年患者一旦生病住进医院, 就会产生各种焦虑、恐惧心理。焦虑主要是源于家庭因素、身体不适、经济压力以及医院环境等多方面;而恐惧且多来自于疾病威胁到生命。一旦住进医院,许多老人都担心花钱过多,怕痛以及担心失去生活的自理能力[6];同时老年人也担心误治、误诊,担心治疗以及护理会带来不适。尤其是患者患上了诊断不明及治疗效果不明显的疾病,更加容易产生出恐惧感,导致精神过度紧张而延误康复。
2.5 悲观、忧郁的心理
人到了老人就喜欢操心,操心完了儿女事情就开始担心孙子辈的成长,同时也担心自己健康。这样想法郁结于心,对许多小事都会大发雷霆,致使性格孤僻、做事固执偏激、极难和人合作。尤其是患病之后更是少言寡语,对任何事情都事情了相应兴趣,有一些老人患者饮泣不语[7],有一些是自暴自弃,甚至出现了不治疗的想法。造成这种根源在于,其一老人患者康复比较慢,而且并且极易出现反反复复,导致患者失去了治疗的信心;其二,长期住院降低了家庭的关爱,极易悲观失望,十分消极。
3 老年康复科患者的护理
事实上老年患者比其他群体患者更需要护理,但是尤为种种原因导致这种护理上存在区别性。因此护理者必须要抓住老年人心理因素,不同患者要因病、因人以及因时、因地不同而采取各种不同的心理诱导、安慰以及鼓励等多种方法[8],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而早日从烦恼中解脱,积极主动的配合医院的治疗和护理。本文就是从这类护理特征以及具体的护理措施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3.1 老年康复科患者的护理特征
3.1.1 首因效应;老年患者刚刚入住到医院,对陌生的环境、生活上的单调、疾病的折磨,更有可能是死亡的威胁,这些都易造成负性的刺激,到时老年患者产生了强烈心理反应。根据这些特征,就要针对老人做好首因效应,就是要做好老人接触某种事物的首次印象,这种感知认识即为第一印象。只要具备了良好的首因效应,就能够为老年患者在心理上产生依赖于安全意识,为后面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埋下基础[9]。因此,医院必须要热情接待患者,了解其过去职业特征恰当的进行称呼,比如李科长、张局长、赵老师等,让老人感觉自己被人尊重的慰藉。同时还要尽量帮助老人适应新的环境,热情周到,让老人得到信任、安全以及温暖之感,为之后治疗打下良好心理基础。
3.1.2 整个治疗过程都要进行心理治疗与护理;虽然药物能够治疗老人的疾病,但是心理护理却是药物没有办法替代良药[10]。心理护理要穿插、交融以及渗透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要适时与老年患者进行交谈,通过一定的交谈技巧与护理技巧比如诱导法、安慰、暗示法以及角色转换法等,从护理中挖掘患者心理活动,进而引导患者走出心理阴影。同时还要根据患者需要与病情拟定一套护理计划,让患者积极主动配合之下实施护理,才能取得积极的疗效。
3.2 护理具体措施
3.2.1 构建良好环境;一直以来,人和环境都有着密切关系,人置身于良好起居环境中,能够感觉到心旷神怡。而老年人大都睡眠情况不太好,主要根源与老年人的大脑皮层功能逐渐减退,致使新陈代谢变缓慢。因此就要为老年患者营造一个良好休息环境,还要针对性的对他们失眠原因制定相应的护理,夜间不是万不得已不要惊动老年患者,确保他们具有良好心态配合治疗[11]。
3.2.2 留意语言交流;老年患者大都感到孤独,极想有一个人和他们交流。因此在护理之中,就要多和老年患者进行交谈,要体现出护理上的照顾与关心。老年患者因为听力降低,反应相应迟钝[12],因此护士就要做好言语平稳,音调柔和,让患者从交流中感受到亲切,进而提升患者心理适应能力。
3.2.3, 音乐护理;轻音乐对患者的身心调节都有良好作用,从临床上研究表明,当人情绪急躁之时一旦听到了舒缓音乐之后表情就会慢慢平静,血压也会相应降低[13]。因此,对于老人患者护理过程之中,就要采用音乐来调整患者情绪,进而转移患者对疾病的关注,将心理一些问题宣泄出来,早日康复。
4 结论
从本文100例患者的调查与研究表明,对于老年患者必须要从其心理特征,有针对性进行心理护理措施,才能得到良好效果,通过观察显示有76%的患者情绪乐观,也都较为主动积极的配合治疗。但是对老年患者的护理还有诸多不足之处,还需要进一步进行探究。
参考文献:
[1] 于登瀛?心理护理应在实施上下功夫[J]?中华护理杂志,2008 (9):513.
[2] 邹晓清?影响护士与老年病人沟通因素的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7(5):21.
[3] 张菊兰.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特点及交流技巧[J].中国当代医药,2011(2):187-190.
[4] 吴英平.护士与老年患者的沟通技巧[J].医药卫生,2006(3):154-156.
[6] 徐萍.浅谈老年心理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8(08):212-214.
[7] 黄金月,刘咸璋.香港社区护理的发展[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1).
[8] 郑翠红,姜小鹰,肖惠敏.人口老龄化问题与老年护理[J].莆田学院学报,2005,12(1):33-35.
[9] 于玲家,李兰花,赵光华.人口结构的改变促进社区护理的发展[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11):674-675.
[10] 赵婉丽.人口老龄化与社区护理的发展(综述)[J].中华护理杂志,2009 (4):235-236.
[11] 胡莉云.关于强化老年护理工作的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2007 (5):43-45.
护理老人的技巧范文5
在奋斗中追寻梦想
1989年3月,王延山怀揣儿时的梦想来到连云港警备区某部服役。在三年的军旅生涯中,王延山先后三次被评为优秀士兵,两次受到嘉奖。
1991年12月,王延山退伍回乡被安置在东坎粮库工作,在这期间,他承租单位门市从事建筑装饰材料经营生意,由于讲求信誉、诚实守信,生意很快红火起来,仅一年多时间就收获了创业路上的“第一桶金”。但好景不长,由于竞争激烈,门市生意开始走下坡路。
2001年初,王延山自筹资金,到盐城盐马路市场做起了饮料加工生意,但由于技术不过关,保质期没有达到国家规定要求。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王延山把牙一咬,做出了一个痛苦的决定:把已经销售出去的饮料全部收回,就地销毁。信誉名声保住了,但交的学费是很昂贵的,5万多元打了水漂。
欧式铁艺家具曾一度非常热销,王延山聘请技术人员,建立加工场地,组织销售团队,一切都按计划进行运作。然而,面对异常激烈的竞争,销售非常困难,最后只好低价抛售,不仅没有赚到银子,还亏损10多万元。
接连打了三场败仗,王延山决定还干老本行,他自筹资金,通过战友牵线搭桥来到河北省大名府县,经营面粉生意。为了拓展客户,王延山每天怀揣两包香烟,挨家挨户拜访客户,仅用了三个月时间,就打开了销售渠道,很快滨海面粉销售份额达到85%,响水、阜宁、射阳面粉销售份额达到了65%,销售量从每年1000吨增加到2000吨。成了名副其实的“面粉销售大王”后,王延山不仅还清了欠债,还完成了资金的原始积累。回顾这段创业经历,王延山深有感触地说:“人生的价值,如果不能在成功中得到体现,也应该在为成功所做的努力中得到体现。”
在创业中体现价值
王延山的面粉销售如火如荼,2005年他母亲因患脑梗导致肢体瘫痪,由于兄弟姐妹都在外地,照料老母亲的担子就落到了王延山的肩上。刚开始照顾母亲的时候,王延山真是手忙脚乱,时间长了,处理老人大小便,帮老人拍背、翻身、喂饭等,王延山慢慢得心应手,积累了很多照顾老人的经验。2008年,王延山的母亲去世了,他想,像他母亲这样的老人还有很多,他们的子女有自己的家庭和工作,往往疲于应付,也缺乏相应的护理技巧和经验。于是,他萌发了创办乡村别墅老年公寓的念头。经过紧锣密鼓的紧张筹办,2008年9月,乡村别墅老年公寓正式挂牌营业。
刚开始,5名工作人员分别护理两个老人。老年公寓亏本,王延山就拿销售面粉的利润来贴补,坚持做到“伙食标准不降低、服务质量不降低、员工报酬不降低”,优质的护理服务和良好的饮食管理成为乡村别墅老年公寓最大的特色和优势。尽管瘫痪、危重的入住老人很多,王延山仍坚持做到全县第一个向民政部门承诺,全天候实现“无臭味、无怪味”公寓。为了兑现承诺,王延山在公寓日常管理上狠下功夫,要求护理人员及时处理瘫痪老人的大小便。不仅如此,房间内,茶壶、水杯、脸盆等日常用具摆放整齐,当老人离床活动时,护理人员就把床铺整理好,方凳、座椅摆放在固定位置。公寓经常免费提供场地、茶水,邀请离退休的文艺爱好者到公寓举办文化演出活动,丰富老人的业余文化生活。优良的服务质量和良好的口碑,让乡村别墅老年公寓的名声越来越响,入住的老人最多时达72人,常年保持在50人以上。
在奉献中品味人生
护理老人的技巧范文6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化要求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新的医学模式要求我们将对疾病的护理转向对病人的护理,而病人不仅仅是肉体或生理活动,还有丰富复杂的心理活动和社会功能。同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病程和转归中起重要作用,因此,不能忽视对病人的心理护理。其次,医学的非人性化倾向要求加强心理护理:由于医疗器械的进步,医疗诊断、监护、治疗日益依靠先进的仪器,如CT、MRI、B超、大型x线机、多普勒等。这就造成见物不见人,见病不见人。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医患关系,这是医学的非人性化倾向。因此,要克服这一倾向,改善医患关系。最后,行为卫生阶段要求心理护理:当前预防疾病已经由环境卫生阶段、个人卫生阶段,步入到当前的行为卫生阶段。这是因为现代多发病多是由于不良行为所引起,只有从小养成健康行为和改变不良行为才能预防现代疾病。心理护理责任之一既是改变不良行为,预防现代疾病。因此。临床护理中急待心理护理的参与。
随着我国经济卫生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老年人(>60岁)在全国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加,据有美部门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到1999年底,60岁及以上人口占我国总人口比例的10.09%,我国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尽管理解衰老是生物体不可抗拒的规律,但一般都希望自己尽量健康长寿。他们自己不服老,也不希望别人说自己衰老。老年人一般会出现以下常见心理问题:
1 衰弱综合征
1.1 常见原因
长期烦恼、焦虑;脑动脉硬化、脑损伤后遗症;离退休后,生活及居住环境太静,与周围人往少,信息不灵;各种疾病引起的脑缺氧等。
1.2 常有表现
疲乏、头晕、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睡眠不稳、不易入睡、多梦易醒、醒后不解乏。有时晨起头痛、眩晕,情绪不稳。
2 焦虑症
经常处于明显的焦虑状态,对心身健康有很大影响。常见因素有:体弱多病、行动不便;疑病症;退休后经济减少,生活水平下降;儿孙上班上学时的交通安全;社会治安问题等。容易焦虑的老人衰老过程可加快,助长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生;当急性焦虑发作时。可引起脑卒巾、心肌梗死、青光眼眼压骤升而头痛、失明;或发生跌伤等意外事故。
3 抑郁症
老年抑郁症是老年期最常见的功能性精神障碍,以持久的抑郁心境为主要临床特征,表现为情绪低落、焦虑、躯体不适为主,多发50~60岁,80岁后少见。表现:情感障碍、思维活动障碍、精神活动障碍、意志行为障碍、躯体症状。
4 离退休综合征
是指在离退休后出现的适应。这种应激因素对心理、心身方面的干扰,使一些老年人在一个时期内难以适应现实生活,并且出现一些偏离常态的行为,甚至由此而引起其它疾病的发生或发作。严重地影响了健康。主要表现:坐卧不安、行为重复、犹豫不决,不知所措;烦躁、敏感、失眠、心悸。绝大多数人在一年内能基本恢复,对性情急躁而较固执的老年人则所需时间较长。
5 空巢综合征
“空巢”是指无子女或子女成人后相继离开家庭,形成中老年人独守空屋的特点,尤其是老人单身家庭,西方国家称之为“空巢”。这样。老人晚年盼望的理想落空,空虚、寂寞、伤感、精神萎靡,常偷偷哭泣,如体弱多病、行动不便时,上述消极感会加重,久之,会减低身体免疫功能,为疾病敞开了大门。
6 高楼住宅综合征
是指一种因长期居住于城市的高层闭合式住宅里,与外界很少接触,也很少在户外活动,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异常反应的一组症候群。多发生于离退休后久住高楼而深居简出的老年人。其主要表现:不爱活动,性情孤僻、急躁,难以与人相处等。它是导致老年肥胖症、糖尿病、骨质疏松症、高血压病及冠心病的常见原因。而老年人一般都有慢性或老化性疾病,所以当某种疾病较重而就医时。他们对病情估计多为悲观,在此基础上,原有的心理问题凸现,有的甚至发展为严重的心理疾病。老年人在患病后,由于社会角色的转变、住院后环境的改变都会产生患者特有的心理反应,具体说来,老年病人会有以下的几种心理类型:
6.1 孤独型
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表现情绪低落、忧愁、联想,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自寻烦恼,且多自卑。
6.2 失落型
表现为自制力减弱,性格急躁、易怒、心悸、失眠。
6.3 多疑型
表现为毫无根据地怀疑别人,对他人言行爱追根问底,心情闷闷不乐。
6.4 老年性痴呆型
表现为整个心理功能的衰退,智力低下,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精神失常。
6.5 高度健忘型
表现记忆衰退,转眼就忘。
同时,住院治疗又面临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若病人不能适时得到生活需要的满足和精神需要的支持与安慰。这些均会使病人心理压力加重。心理问题增多,不良心境加剧,乃至加重病情。而提供心理援助将有利病人适应新的环境,有利调动病人的良好情绪,促进疾病的康复。因此,在老年患者护理中急需心理护理。总结起来,我们对老年患者实施心理护理主要有以下目的:①帮助老年病人适应新的医院生活环境。②帮助老年病人建立新的人际关系、适应新的社会环境。③帮助老年病人接受病人角色,认识疾病,正确对待疾病。
④帮助老年病人解除或减轻在疾病过程中由各种因素引起的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等情绪,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念,以积极态度与疾病作斗争。
同时,在对老年病人实施心理护理的时候应遵循心理护理的原则:①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人的心理压力对疾病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只盯着疾病的护理是片面的,而患者不良的心理因素又往往是围绕所患疾病而产生的。躯体疾病和心理疾病可以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因郁致病”和“因病致郁”是常见的。因此,在进行护理时,要从病人的心身整体来考虑。既对患者进行躯体护理,又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以减轻情绪对躯体的作用,通过阻断病人的恶性循环链,逐步建立一个心身良性循环链,达到心身整体的协调。②个体化原则:每个病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遗传素质不同。个性特点不同,所以,在护理上应强调心身护理的个性化,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心身反应特殊性及不同性格特征,进行有计划的护理。③治疗性原则:通过对病人心理资料的观察、收集、整理、分析、
实验与研究,制定心理护理计划,实施心理护理措施,都必须符合病人对治疗疾病恢复健康的迫切要求,必须与治疗措施紧密配合,决不允许出现任何有损于病人身心健康和有悖于治疗原则与目的的心理护理措施。④抓主要矛盾的原则:“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是指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其矛盾的主次也有所不同。如在疾病的急性期,其症状和体征虽然为“标”,却是主要矛盾,应首先采取恰当有力的医护措施缓解症状争取治疗护理时间;而在疾病的缓解期,症状体征这个“标”已经下降为次要矛盾,其主要矛盾是解除病因和消除病理变化。所以,医护人员应根据病人患病的不同阶段极其具体情况灵活掌握,恰当处理。⑤重视病人亲属影响的原则:病人住院离开他所熟悉的家庭环境。中断工作,打乱了他日常的生活习惯,陌生的病房环境,满目的陌生人,还要忍受疾病的折磨,甚至会面临死亡的威胁。病人因此会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各种心理反应。这些心理反应既可能来自对疾病本身的担心,也可能来自于对医院环境的不习惯,或因家庭、经济、事业问题而加重的心理反应。因此。医护人员应根据病人的心理反应和需要,注意观察其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适应、对住院的反应、对病友的态度、对家庭亲友探访的态度以及与发病有关社会心理因素等。详细观察和了解病人的情况,能有的放矢地帮助病人适应医院环境。配合医疗护理过程,从而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因此,临床上,护理人员应针对老年人住院患者的心理特点,根据心理护理的目的,遵循心理护理的原则,设计与其相应的心理护理方案,具体分述如下:
6.6 入院时的心理护理
由于病房环境陌生、安静,使患者感到焦虑、恐惧、不安,因此,患者进入病房时,责任护士就应主动热情接待患者,搀扶患者到病床,帮助整理用物,亲切介绍病房环境、作息时间,介绍同病室病友,帮助患者建立病友关系。同时向家属了解老人生活习惯、心理特征、性格、爱好等,为患者住院后的心理护理打好基础。并使老人感到受尊重、重视。消除忧虑恐惧心理。
6.7 密切护患关系,满足患者的感情寄托及心理需求
由于患者离开家庭、亲人,感到孤独、失落,护理人员应以热情关怀的态度,对患者进行护理,使他们得到慰籍,在感情上得到一定满足。同时根据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沟通技巧,与患者沟通,使他们愿意把心里话倾吐出来,寻求护士对他们的理解和帮助,缩短患者与护理人员之间的距离,增加信赖感。同时用礼貌得体的语言,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动员家属经常陪伴,探视患者,避免产生被遗弃感。护理人员应谅解多疑患者的异常行为,应主动关怀体贴他们。并适时组织老年患者进行力所能及的文体活动,转移情绪,活跃精神生活。
6.8 满足患者了解对自身疾病及相关知识的需求
患病后患者最关心的是疾病的转归及预后,在遵守保护性医疗原则下,根据患者个人承受能力,向老人解释说明,同时介绍同种疾病患者恢复较好的情况。消除思想顾虑,并及时告诉患者治疗效果及身体恢复情况,使他们看到疾病治愈的希望,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6.9 注重治疗与心理护理的有效结合
在平时的护理操作过程中有效运用心理护理的技巧。使病人积极配合治疗,增进护理效果。
6.10 注重精心的生活护理
护士对老人应主动问寒问暖,在生活上提供方便,对痴呆、健忘患者应加强生活护理,不应急于求成和粗暴的督促。应协助完成特殊检查和服药,日常生活用品如:手纸、眼镜、水杯等,随时准备妥当,放在伸手可取的地方。对能自理的患者,鼓励适当活动,提高自我护理能力,避免产生依赖心理。
6.11 注重环境因素对患者心理的影响
环境是支持生命活动的重要因素,在注意病室清清幽静的基础上,注意病房的安排,尽量将同一社会层次的患者安排在一病室,使他们之间有共同的语言。心灵容易沟通,保持心情舒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量把病房布置成家庭模样,使患者有住在家里的感觉。
6.12 注重患者对护理工作的反馈调查,修正具体措施
护士必须注意护理的效果,才能真正体现护理的价值。应收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反馈信息,采用上级部门下查,不记名问卷,听取家属意见等。找出护理工作中的不足,以及老年人对护理人员的要求,改进护理计划,完善护理工作。
6.13 注重出院心理护理
根据老年患者不同疾病和文化层次讲解治疗和康复保健知识,并向家属交待老人住院期间心理活动及护理效果,以及出院后护理措施。使心理护理不间断。有助于老年患者的康复。
6.14 护理人员应继续学习,扩大知识面,达到和不同层次的患者进行交流目的
现代科学日新月异,发展很快,随着护理学的发展,护理的内涵不再仅仅是对疾病本身的护理,而是涉及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因此要求护理人员要有广泛知识,以适应发展的需要,以便能与不同层次的患者进行沟通,才能达到应有的护理效果。如护理人员在心理、自然科学、艺术、人文科学等方面都要有一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