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儿童心理健康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何培养儿童心理健康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培养儿童心理健康

如何培养儿童心理健康范文1

【关键字】儿童心理健康 孤独感 自卑心理 恐惧心理

一、引言

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对儿童的健康成长以及儿童一生均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儿童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在当今社会日益复杂的背景下,不仅是当代教育的主题,也是儿童健康教育的主题。关注和研究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父母培养儿童的必备素养,也是儿童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对儿童心理教育的研究,有助于为儿童从小树立良好的教育环境,培养儿童健康的心理,对其健康成长,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少教师对儿童心理教育存在一定的误解,认为儿童因其社会经验不足,不可能产生心理问题,但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当代小学生的心理负荷能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有资料表明[1],在我国约有20%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儿童心理教育就是致力于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的面对社会现实,进行有效的情绪调节。预防问题发生,促进心理素质提高才是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二、典型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与健康教育对策

(一)孤独感

孤独是一种消极的、弥漫性的心理状态。虽然一定程度的孤独体验对于人格的成长并不完全是消极的,但是长期处于孤独状态会使儿童产生被遗弃感,并导致自尊心的下降、自信心缺乏,不仅对他们的学习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而且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2]。

儿童孤独感的影响因素有多个方面,主要有[3]:第一,师生关系与儿童孤独感。学校背景下的孤独感是学生基于教师对自己的评价、情绪反映和行为表现而产生的孤单、寂寞、失落无助和不满的主观情感体验;第二,家庭环境与儿童孤独感。家庭功能与孤独感的关系要通过社会能力和行为、同伴接受性等中介变量实现;第三,同伴关系与儿童孤独感。其是按“受欢迎儿童―一般型儿童―被忽视型儿童―被拒绝儿童”的顺序递增的,儿童的社交地位越不利,其孤独感就越强;第四,认知因素与儿童孤独感。儿童的社会认知对孤独感的体验有一定的影响,对他人和自我的消极评价是孤独感产生的原因之一。

对于儿童的孤独情绪的干预和辅导,需要学校和家庭及社会的共同努力。主要针对个体进行,重视认知改变、人格因素、归因方式、行为塑造,采用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的形式。同伴接纳水平低的儿童体验到更多孤独感,而且同伴地位一经确定是比较稳定的,不易改变,即使儿童有了认知和行为方面的改变,但是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同伴的正性强化,是不容易固定下来的,对于儿童孤独感的干预效果也不会明显,所以无论是作为影响儿童孤独感的重要因素还是作为儿童孤独感干预过程中的强化因素,都应该同时对孤独感儿童所在团体进行干预,增强团体的接纳性,优化团体氛围[4]。

(二)自卑心理

自卑往往是非常消极的自我防御形式,会让人变得敏感、羞怯和自暴自弃等。自卑的心理对于儿童的成长非常的不利,一个儿童如果内心被自卑心理填充,将会影响到他未来的身心发展和与人交流的能力[5]。

存在自卑心理儿童主要有以下表现[6]:郁郁寡欢、情绪低落;渴望在诸如考试、体育比赛或文娱竞赛中出人头地,但又往往在正式参赛时会临阵逃脱;语言表达较差,或表现为口吃,或词汇贫乏等;常常贬低、妒嫉他人;怕羞过度,从来不敢接触生人等等;对交朋结友或兴趣索然,或视为“洪水猛兽”;在学习或做游戏时往往难以集中注意力,或只能短时间地集中注意力。

(三)恐惧心理

恐惧心理在儿童中是常见的,一般情况下,恐惧情绪是短暂的、不过分的。而有些儿童会出现持续的、严重的恐惧反应,表现为适应行为异常和焦虑、紧张,这种状况不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以主体来分,有个体恐惧心理和群体恐惧心理,如个别儿童怕兔子,而绝大多数儿童怕黑;从引起恐惧的事件来划分,最常见的有动物恐惧、社交恐惧、自身损伤恐惧、对自然事物和现象的恐惧,其中社交恐惧如儿童怕见陌生者,现象恐惧如儿童怕影子等;以恐惧症状的程度来划分,有怀疑、担心、害怕、恐惧、恐怖等不同阶段和程度的心理状态。

三、总结

本文从儿童典型的心理行为问题视角入手,系统地分析了孤独感、自卑心理和恐惧心理三种典型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影响因素及其相应对策,为类似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儿童心理教育对儿童的健康发展和儿童的培养都发挥着较大的作用,儿童心理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需要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更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参考文献:

[1]吴洁.新时代下教师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研究[J],商界论坛,2013(19):328-329

[2]梁艳.浅析小学儿童孤独感的因素及辅导[J],社会心理科学,2010,25(110):474-477

[3]李幼穗,孙红梅.儿童孤独感与同伴关系、社会行为及社交自我知觉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7,30(1):84-88

[4]李昱霏,王继玉.近十年来我国儿童孤独感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社会心理科学,2010,25(109):287-291

如何培养儿童心理健康范文2

【关键词】德育状况;德育教育;德育培养;社会;家庭;学校

如何让儿童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培养儿童的健康心理,塑造儿童的美好灵魂,是我们工作中的重要部分。现就个人的肤浅认识作一探讨。

一、目前德育状况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1.1社会的物流与经济效应对儿童的诱惑力极强。在经济发生重大变革与转型的今天,整个社会风起云涌地就是发展经济,如何赚钱,如何得到经济实惠。这样,儿童们从小看到的就是别人如何赚钱,如何享受。家长的教育与希望也是孩子长大了如何发展好经济,赚大把大把的票子,将来在经济发展上有成就,乃至于成为富翁,让父母的腰板硬起来……因此,从小给孩子要求的就是读书与赚钱一套密不可分的发家致富经典。经济发展与物质丰富带来了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们在吃穿、玩乐上大可尽情地享受。让孩子们从小滋生的就是满脑袋的金钱观。

1.2社会公德的淡化影响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有人说:“雷锋出国了”。雷锋的精神说到底,就是胸有他人。可当今社会这种精神似乎离我们远隔了太多的距离。为我服务者有之,为己所图者有之,为别人作想者为数甚微。在社会中,谋财害命、劫、敲诈勒索、以假乱真等种种恶劣行径比比皆是,这不都是公德的淡化吗?由此,在种种公共场合,自觉让位的少了,主动助残的人少了,总之社会的爱心少了。随之儿童们的崇拜也发生了变化,对事物的看法也就没有公德道义这些概念来规约了。

1.3社会上不良之风的负面影响,造成儿童不思上进,淡化人生。在社会环境发生多元化的前提下,滋生在各个领域的不正之风毒害着社会也波及到儿童的心理健康。比如赌场、不健康的娱乐场所,封建迷信活动、社会风气腐败等不少的不良行为都直接影响了儿童心理。儿童成长时代对是非的鉴别力、自制力都较弱,他们经不住利诱,容易走上歧途。

1.4读书做官与读书无用仍在延袭危害部分家庭,造成对孩子的教育误区。目前不少家庭还存在着“养儿不读书,官从何处来”的指导思想,因此,对孩子的希望值寄予很高,总希望孩子读书成名,走仕途经济之路。这样,总是对孩子的成绩过问多。在不如意时,对孩子的责骂也多。他们还时常将孩子与一些成绩优良或曾因读书走出去的人来攀比,这加大了孩子的心理压力。一旦孩子成绩上不去,少数修养欠佳的家庭则采取责、打的爆烈手段,这严重损伤了儿童的自尊心,他们也会感到自卑、气馁,觉得自己太笨,完不成学习任务,有失父母厚望,这样倒不如敷衍度日,投个舒服。这样在对自我要求上放弃了严格与原则,与家庭的关系也逐渐紧张,有的甚至出走、厌学,对生活与人生的认识产生异差,离现实要求越滑越远。

1.5无限的毒制品危害着学生。随着科技发达、物质丰富、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影响少年儿童身心的黄色也悄然上市,无声地勾引儿童。再是学校周边的网吧、赌场总是累禁不止,不少学生沉醉其间,弄得意志消沉、不思进取。

1.6社会黑恶对儿童的胁迫与利诱。随社会转型,危害社会的黑恶势力应运而生,无处不有。偷抢、胁迫、取闹等种种恶行对学生的影响也极大,部分不辨是非的学生还被他们利用,糟蹋了儿童健康的人生。

1.7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教育失调。目前,由于体制等一系列原因,社会对儿童的教育与政策法律的要求严重失衡。

二、德育教育应走出几个误区

2.1“才”与“德”的误区。才与德兼备才是真正的“材”。唯有是材,方能很好地报效祖国,服务社会,服务人民。

2.2德育教学不可仅凭空话、教条,要将它与实践相结合,做到言行有果。德育教育要努力挖掘德育资源,营造德育环境。目前的德育现状普遍存在着重经济轻德行的现状,那么,学校的德育工作也只凭书本教材,很少挖掘利用其他资源。其实,以文树德还远远不够,如果将德育教育有效地渗透于文字与行动两者之间更会行之有效。

2.3德育教学应立足长远,真抓不懈。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而长远的宏观工程,要彻底转变就事论事,敷衍了事的任务观。

2.4德育实践应走出大小之分这个误区。不少学校都在将抓好人好事视之为德的培养工作,这诚然是好事,但在实施过程中却习惯地只重大而轻小。比如在拾金不昧上,将交来的所拾得的1元与100元就有很大程度的区分。是的,从价值上来讲是对的,但从学生的行为上来讲还是一个样。可往往有的人偏偏是大张旗鼓地表扬大额者,而将上交1元的却视其若无。这样就将德育的价值分成了大小不等观。

三、搞好德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德育培养任重道远,它需要一个宽松、和谐的社会环境,更需要一颗真诚而热烈的事业心。这里需待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3.1德育教育必需唤起社会共识,力求社会支持理解。

3.2德育教育应该列为学校工作的重要部分,应该引起校方领导的重视,将其统筹安排,全权规划。

如何培养儿童心理健康范文3

一.开展保育工作所面临的困难

在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有关学前教育的问题日益突出,这也引发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为此,笔者走访了河南某乡镇的六所幼儿园,在对其考察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近些年来,农村幼保工作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在很多细节上尚存在较大的不足。

(一)保教分离

1、保育工作的内涵理解不够全面。在中国大部分农村,人们的思想观念都比较陈旧,大部分的农村地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同时大部分的幼儿园教师也将保育问题和日常的照顾儿童寝食等生活琐事联系在一起,而忽视了对儿童的教育。例如:某儿童正在搬凳子,旁边的玩伴走过来说:“我们一起搬吧!”正当儿童要答应的时候,旁边的保育工作者走过来说:“小心砸到脚,我来搬!”

此外,很多家长往往忽略了儿童的承受能力,让孩子背负了过多的学习压力,认为孩子应当把读书写字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而不注重保育工作。因此,幼儿教育的各相关负责人都未能将保教有效的结合起来,忽视了保育工作和教育工作在促进儿童健康全面的发展中各自具有的重要作用,这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是极其不利的,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2、保育员与幼儿教师及幼儿间的沟通不足。从笔者所掌握的情况来看,保育员的工作时间大部分都在清理卫生,而剩下的时间基本在旁休息。很多幼儿园的保育工作者数量不足,而儿童的数量较多,这对保育员来说工作强度偏大,这就造成剩余的时间少,于是保育员与教师的沟通就相对很少,就算是与教师有了交流,也大多是拉家常,而不是关于儿童成长方面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保育员与儿童之间的交流一般都是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例如:衣服没穿好,鞋带掉了,或是儿童哭闹时,保育员进行安慰或进行训斥。保育人员与教师之间的这种简单的沟通势必造成保教分离现象,以致无法保证教育质量。

(二)保育员文化素质不高

1、老龄化发展,配置不合理。笔者经过走访,仅发现只有镇中心处的一所幼儿园内的保育员是正式编制,其他保育员均非正式编制,且大多数呈老龄化,年龄均在45岁以上,其中年龄最大的已60岁。而国家有关规定明确表示,幼儿园每班至少配备一名保育员,农村幼儿园基本上是私立的,由于条件限制,有的幼儿园仅有一名保育员,甚至还有的幼儿园因为未聘到保育员,暂时由幼师兼任此项职务。这种不合理的配置,让我们对幼儿园的保育工作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2、文化水平偏低。在我国颁布的《幼儿园管理条例》第九条第三点和第四点明确规定了“保健员的文化水平应当在高中以上,而保育员也应当有初中以上学历,并且接受过专业的保育培训。”可在实际情况中,农村的大多数幼儿园根本就未曾配备保健员,保健员的工作全由保育员担当。在大部分农村,幼儿园的保育工作常由学历偏低甚至没有学历的农村妇女承担,她们虽然有带孩子的经验并且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但是由于文化素质偏低,不利于儿童的良好生活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3、缺乏专业知识,接受培训机会少。笔者向一些农村幼儿园保育员了解当儿童出现意外事故或如何运用科学手段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时,大多数保育员要么采取的是一些农村土方法,要么就直接回答不知道。而当问及平时是否有接受专业机构的培训或听专业讲座时,得到的答复基本上都是“没有”。乡镇中心幼儿园条件相对较好,偶尔会有一些保健专家或专业的保育管理工作者来讲讲保育工作方法。因为大多数保育员文化水平低下,所以很少有保育员会通过网络或阅览书籍等手段来提升自己的保育知识。

(三)保育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1、没有职业资格制度。在大多数农村,幼儿园保育工作者基本都是临时聘请或签短期合同,并没有获得相应的保育资格证书,更别提有专业的保育知识了。因此,保育员的聘用门槛太低,准入制度不健全。

2、工作内容不具体。农村幼儿园的保育员工作内容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尤其在培养儿童心理素质和儿童社会适应能力这方面表现不足,甚至根本就不存在。这也是保教分离问题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

3、奖惩激励机制不够健全。一个好的幼儿园应当要有一个完善的奖惩机制,而在我国的农村幼儿园,奖惩机制还十分不健全。长期以来,无论工作多还是工作少,薪资待遇均一样,这就造成员工们的工作积极性上不去,更别提主动干活,只会消极的接受一些分内的事务,这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极其不利。

二.做好保育工作所提出的要求

1.保教结合,注重保育工作的重要性。

农村幼儿园的有关教育主体应当深刻理解保育工作的真正含义所在,并充分认识到保育工作在儿童的健康成长道路上的重要性。当今社会,真正意义上的儿童健康教育不仅仅是指身体上的健全,还包括心理健康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等等。正如上文所述,保育员看到儿童在搬凳子,为了所谓的“安全”而忽视了儿童与儿童之间的协助合作体验,这对培养儿童的社会适应性极其不利。

因此,保育员应当要深刻了解儿童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内涵,充分认识到在保育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教育契机,在实际工作中时刻牢记做到保教结合,并理解其重要意义。因此,幼儿园管理者应积极鼓励保育人员与教师间的有效沟通,并相互了解对方的工作理念和工作内涵,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同事信任理解关系。只有做好这些,才能让保教结合得更紧密,提高儿童教育质量,促进儿童的健康快乐成长。

2.提高保育员素质。

保育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了保育工作的质量。在我国的大部分农村,保育员的素质都处于偏低水平,为了改善这一现状,幼儿园可以采取以下应对方法:

首先,建立完善的聘任制度,严格以《幼儿园管理条例》的学历要求来进行招聘,学历较高者优先选择。其次,建立工作激励制度,根据保育员的工作情况适当的对其进行奖励,提高其待遇,稳定保育员队伍。再次,加强社会宣传,让家长们都充分的认识到幼儿园保育工作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性,从而达到提升保育员社会地位的目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幼儿园管理者应加强对保育员的培训,保育员也应该要深刻感受到自身所从事的工作的价值,积极进取,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准。事实上,我国农村幼儿园的保育员们普遍都表现出缺乏对儿童心理健康及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方面的知识以及一些处理突发事情的应变能力,他们习以为常的一些做法都存在着一定的不科学性。如常见的幼儿脱臼如何处理,中毒、异物入体如何处理等诸如此类的急救与护理问题。再如,平时遇到一些儿童表现出的心理状况令他们难以理解,大多数情况下,他们都不予以理会或采取了主观臆断的方法。根据这些情况,农村幼儿园应逐步建立起相应健全的保育员培训制度,并时常请一些专家学者来校进行培训和演讲,从而提高保育员的专业水平。这样,保育员就可以更多的接触到新型的教育理念,并能够逐步掌握如何分析儿童心理和如何培养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方法,在实践工作中逐步实现保育中心由生理向心理的过渡。

3.优化保育管理,制定保育工作相关的规章制度。

如何培养儿童心理健康范文4

关键词:图书馆;儿童阅读;现状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1

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所以少年就是中国的未来。少年更是一个国家的希望,是推动社会主义不断向前的关键力量。根据国际惯例,18周岁以下的孩子就称为儿童,在我国儿童的数目大约有3.67亿,数量十分巨大。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复兴有着密切的关系,培养具有文化素养、懂得阅读、善于思考的儿童,不但是学生的主要责任,也是公共图书馆所要履行的重要义务,为祖国培养更多的具有综合素养的关键人才。

一、儿童读者服务的实际状况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公共事业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前进,公共图书馆已经发展成为培养国民素养的主要载体。但是因为多种历史原因,我国儿童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或是儿童读者服务和图书馆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相差甚远。

1.数目少、地区差别大

在2009年我国已经单独建立的儿童图书馆只有91家,数量上比较少,但是很多都是集中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其中有30%的城市孩子占据了大约88%的儿童读物,农村孩子没有充足的课外读物,阅读存在严重的不均衡性。

2.服务质量较差

虽然儿童图书馆比体制化的图书馆更加适宜儿童进行阅读,但是因为受到实际因素的影响,我国儿童读者的主要服务机构还是以公共图书馆为主。但是,长期以来公共图书馆对儿童服务的发展质量和图书馆行业整体的发展质量相比相差较远,很多的公共图书馆对儿童读者的重视程度不够,有的甚至把成人和儿童进行了融合,有的就形同虚设。儿童读者服务模式比较落后,馆藏书籍质量和数目存在问题,服务团队的观念和整体管理素养都比较低,使得儿童读者服务水平高低不一。

二、图书馆儿童读者服务构建存在的问题研究

1.现在的中国教育制度使得儿童阅读遭遇窘境

图书馆是儿童丰富知识的天堂,也是陶冶儿童心灵的重要载体。但是,现在的中国教育制度,并没有把青少年儿童从固定的考试化模式中解救出来,小学每天的作业都比较多,为了获得更高的成绩,学生只能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科书中,不能自由的进出图书馆,也没有时间去阅读自己喜爱的数目,相比之下购买的数量要多于现场阅读的次数,所以儿童阅读服务遭遇窘境。

2.信息科技使得儿童对阅读的兴趣开始减弱

现在是互联网的时代,也是信息资料频繁交流和传播的时代,电子计算机的使用使得越来越多的儿童选择利用网络进行阅读,使得儿童通过读书来获得知识的热情开始消退,所以图书馆儿童读者服务还需要不断的完善。

3.行政体制存在的不足

我国很多的公共图书馆属于行政事业单位,儿童阅读服务具有一定的公益性,所有业务的进行都需要政府进行财政的支撑,自己没有主动权,所以业务的开展存在一定的约束性。长时间以来容易出现资金短缺、馆藏数量较少、新书比较贫乏的情况,从而制约了儿童读书的选择范围,也阻碍了儿童阅读服务的顺利进行。

4.儿童读者服务比较单调

公共图书馆很多都是通过收藏、保存图书、阅读、提供相应的阅读服务,对图书的加工也只是限定在类别的划分方面,图书馆很少针对儿童的兴趣和发展进行多元化的服务,工作人员对于书刊的使用效率、借阅情况、受欢迎情况等因素不以为然,使得儿童图书的服务缺乏活力。

三、公共图书馆强化儿童读者服务的创新观念和解决措施

1.增加资金投入

单纯的公益性的公共图书馆,它的存在和发展主要是通过地方的财政支撑,和儿童读者服务创新工作的顺利进行密切相关。所以,图书馆中的管理层,首先是要想尽办法申请加大对图书馆的建设资金投入;再者要强化儿童读者服务费用的投入,进行监管和服务,不能把专项经费运用瘩其他成人阅读的服务构建中,要保证儿童读者在阅读中的质量。

2.注重儿童阅读的引导

图书馆的藏书虽然都是通过类别的划分,进行有序的排列,但是当儿童第一次走进图书馆时,会被那些错综复杂的书架搞晕,只能随意的进行翻看,一般都倾向于卡通画册和小人书,因为儿童的自控能力比较差,时间长了就会爱上这种书籍,不能培养儿童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强化儿童阅读的引导,能够进一步加强孩子的阅读乐趣。首先是以宣传小版报为主要载体,在把经典优秀的读物和有价值的数目进行展示,对其进行简单的介绍,让学生进行针对性的选择。再者构建优秀数目的介绍视频,在阅览室中的电视频幕中进行重复播放,让儿童进行对应的选择。子厚就是安装比较便捷的书目查询系统电子设备,使得选书更加方便。还有就是要借助外部的辅助力量。图书馆的人员比较少,在实际工作中不能有效的满足阅读指导的专业需求。

3.功能性区分使其更加人性化

儿童阅读场地和成人阅读场地大致相同,只注重其中的整体就会显得比较乏味,要更多的投入儿童的喜爱元素。首先针对有条件的公共图书馆,可以在适当的位置增加可爱的卡通因素,比如在教室中装饰图画、书架、桌椅和图画等元素,使得儿童能够在一笔比较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阅读。再者就是区分亲子阅读区,可以提供一些比较简便的娱乐设备,使得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得到适当的放松,让孩子感受阅读的乐趣。并且还可以构建大人和孩子在一起进行阅读的座位,使得还在在家长的陶冶中感受阅读的乐趣,加强对于学习的信心,从而乐意在图书馆中进行读书。

4.增加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可以邀请专家学者不定时的到图书馆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和教育工作进行专题讲座活动,解决儿童成长中的问题,提升儿童正确认识自己,承担困难的能力,让儿童经常性的阅读,把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且,要构建儿童心理健康宣传专栏,处理儿童在学习、成长和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帮助儿童图书馆建立更加人性化的读书氛围。

参考文献:

[1]马力.论儿童图书馆在儿童阅读推广中的作用[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1):100-102.

如何培养儿童心理健康范文5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 课程 教师 儿童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72-01

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等特点。它是对我国小学低年级原有思想品德、自然(或科学)、社会课程和活动课程等进行高度整合的基础上生成的综合性课程。

一、把握新课标设计思路,树立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观念。

新课标提出品德与社会的设计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即: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儿童的生活领域构成教学内容的若干“方面”,在每个面下选择适合儿童学习的若干要点,构成整个内容标准的框架;在课程中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能力的综合以及社会生活各要素的综合和交叉;根据各年龄段儿童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选择相应内容重新组织教学内容。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设计思路要求教师必须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出发,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教育儿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学习;要求教师必须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培养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要求教师灵活多样地采用各种教学活动组织形式,帮助儿童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总之,新课标要求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成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不断开拓儿童的生活空间,丰富儿童的内心世界。

二、实践课程标准,把握实施课程的基本原则。

1.教学设计的活动化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生活实践,而他们的生活实践体现于一个个真实而充满童真童趣的活动。儿童的活动不同于成人的活动——他们进行活动完全出于本能需要,在活动之前缺乏明确的目的性,也不会预计活动的结果,而是在活动过程中不断获得体验,进行思考。只有寓教于活动之中,才能赋予课程以现实意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进行活动化的教学设计,几乎在每课教学中都设计活动环节,并适当增加活动课的比例。如在《遵守交通规则,安安全全上学》一课中,设计了2课时的课堂活动,儿童亲身参与“遵守交通规则上学”“遵守安全标志上学”的游戏。通过一系列课堂活动,使一些较为抽象的交通规则为儿童所感悟。儿童在具备一定感性经验后,再结合课文学习,就会引发其内在的体验,并个性化地理解与接纳学习的对象,从而使原有的经验得到进一步深化。

2.教学方式的合作化

小学低年级儿童由于年龄特点的限制,他们的行为能力较弱,自控能力较差。在课堂学习中,他们更喜欢和同伴在一起,相互配合、相互交流、分享快乐。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多采用合作化的教学方式中,包括师生合作和生生合作。如在《我们小学生要这样做》一课中,就采取了小组合作进行劳动技能比赛的教学方式。通过合作化教学,儿童学会如何正确地看待自己和欣赏他人,懂得如何与他人相处,逐渐走出了“自我中心”,融入了集体生活。同时也增强了儿童的责任意识,养成了良好的适应能力,为他们最终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打下了基础。

3.心理气氛的愉悦化

积极愉悦的课堂心理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在上课前,教师提早来到班级,面带微笑地与儿童进行交流,拉近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使儿童感到教师是容易亲近和值得信任的。在课堂中,教师有意识创设符合儿童的求知欲和心理发展特点课堂情境,结合各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吸引儿童注意,启发儿童思维,引导儿童发言,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关系和谐融洽,师生双方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课堂活动,在和谐的心理气氛中,儿童产生了满意、愉快、羡慕、互谅、互助等积极的态度和体验,课堂宽松而不涣散,严谨而不紧张。

三、采用科学评价方式,提高教学的效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为了保证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有效实施,教师采用了“多样化,开放性”评价方法,并在评价中着重发挥了儿童成长记录袋的作用。

1.展示学习成果,促进儿童发展。

成果展示既是对儿童在学习中各种表现和活动成果的一个小结,也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共同学习和交流的过程,还是儿童自我评价和欣赏他人的机会。在教学中教师从以下2个方面着手,进行了各种展示活动。

(1)课堂随机展示,满足儿童需要。

在课堂中,教师一旦发现儿童的闪光点,就立即给予肯定,并提供展示机会,满足儿童表现的欲望,。如在上《欢度国庆》一课时,有位儿童朗读“我爱国旗”十分出色,教师当即给予表扬,并请这位同学上台朗读。教师鼓励性的语言并结合儿童的亲身示范,带给儿童积极的情感体验,满足儿童的心理需要。

(2)课后集中展示,促进儿童发展。

在一阶段教学结束后,教师将本阶段学习成果集中展示。如,在《和秋天一起玩》一课结束后,教师将儿童绘制的秋天图画、剪贴的树叶画、制作的树叶头饰等在学习园地张贴。这些作品虽然稚嫩,但都是儿童的劳动成果,深受儿童的喜爱。通过实物展示,增强了儿童的自信,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如何培养儿童心理健康范文6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

The Art of Parenting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LAI Xinli

(Heilongjiang Preschool Education College, Mudanjiang, Heilongjiang 157011)

AbstractIt's kind of art to educate children. If parents can comprehend the growth of children every day, and the enormous impact on children of every situation, we will create a suitabl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for child ren's development, and make the childrenbecome a harmonious developmented of body and mind. So, parents should do more on education. Learn by analogy, think ofthe problem from children's point of view. Through some details of life, reveal the scientific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then everyone will go into art galleries of science parenting.

Key words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education; environment; educational ideas

1 寓言所引发的深思

一个农夫得到一块玉,想把它雕成一件精美的作品,可他手中是锄头,很快,这块玉变成了更小的玉,而它们的形状始终像石头,并且越来越失去价值。

年轻的父母也得到一块玉――可爱的孩子。多年后的结果却是,一些人得到了令人满意的作品,一些人眼瞅着玉石的变化越来越失望。二者的区别,就是前者使用的是精美的刻刀,后者使用的常常是锄头。

家长都希望把儿童培养成我们所期望的人才,但是家长手中拿的是锄头还是精美的刻刀常常是糊涂的。例如:成人们都知道环境和教育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为儿童提供的环境和教育是否适合儿童生长却是家长们不知道的。

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教育婴幼儿?应该为婴幼儿提供什么样的环境和教育?这些都是我们关注的问题,以下是我们熟知的几个生活情境,通过这些情境,会折射到我们成人身上很多教育理念的问题,如果家长能够举一反三,那么对于如何科学的教养婴幼儿就会找到自己的答案。

2 生活情境所折射的育儿道理

情境一:面对孩子哭闹的情形。

误区一:不准孩子哭,因为哭是懦弱的表现

有些家长认为哭是懦弱的表现,特别是对男孩子,认为男孩子就应该坚强,正所谓“男儿有泪不轻弹”,孩子一哭,就马上制止,或者转移他的注意力。

心理学认为,哭能很好地调节人的情绪,哭是最好的心理治疗。而且,不哭真的就代表坚强了吗?如果强忍情绪,压抑下去,积累到一定程度,情绪是会爆发的,这样对人的伤害是十分大的。而且孩子可能因为服从家长的权威,说不哭就不哭了,将难过的情绪压抑到内心深处,但压抑了情绪,并不表示情绪消失了,日积月累,会造成孩子的心理问题。

误区二:孩子无理哭闹,家长只好“妥协”。

孩子缠着家长要买东西,家长不肯买,孩子就大哭大闹,家长心疼,只能买给孩子,或者孩子故意在公众场合大哭,家长看见周围有这么多人,觉得不好意思,就向孩子“妥协”了。

对于孩子无理的哭泣取闹,家长不应该纵容,否则他会变本加厉!以为哭是一个很好的手段,能够逼着家长满足自己的要求!第一次他试过奏效,他就会试第二次……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认为哭闹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家长就越来越没办法了,而且对孩子的性格发展也十分不利。

所以当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时,家长应该“坚定立场”,并且告诉孩子:“你这样做是不对的,我说了不买就是不买!”不能因为孩子的眼泪而心疼,更不应该因为面子而纵容孩子,要知道,这样会对孩子的性格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孩子有可能会成为一个小霸王!

情境二:面对儿童打针的问题。

误区一:不把实情告诉孩子,跟孩子说打针不疼。

这样做的恶果就是儿童对成人失去信任感。也许一次奏效,告诉孩子不疼,孩子信以为真,让护士打针。当针扎下去的那一刻,孩子发现被欺骗了,实际上是很疼的,从而孩子对成人的信任也就随之消失殆尽了,以后想再用这种方法去哄骗孩子就不会产生效果,而且孩子还会拼命反抗的。

误区二:通过哄骗或收买的方式达到目的。

有的家长通过“不打针警察就要来抓你”或“吃了这药就给你买个遥控车”等方式达到目的,这是很糟糕的。哄骗和收买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并不能真正缓解孩(下转第254页)(上接第245页)子的紧张,还有碍他们的道德发展。

正确的做法是:对于必须要让孩子承受的一些痛苦,大人应有几个原则:一是平静自若,不要表现出焦虑。如果大人首先一脸焦虑,孩子就会觉得问题严重,会吓着他们。二是对于为什么要这样做,要用孩子能懂的语言向他说明。三是对于孩子所要承受的痛苦如实相告,尽量不夸大也不要过分缩小。四是激发孩子的勇气。儿童的忍耐力其实是惊人的,只要不吓着他们,给出一个合适的心理预期,他们多半能够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难的事情,同时也要给他们退路,不要让孩子为自己流露出的“不坚强”感到羞愧。

情境三:借助孩子轻微的磕伤碰痛事件,教给孩子最重要的做人技巧。

幼儿玩耍或走路时,不小心磕碰到什么东西上,碰痛了,哇哇地哭。这时候家长为了安慰孩子,一边故意举手打那个“肇事者”,“责怪”它为什么碰疼了孩子,做出给孩子“报仇”的样子。然后安慰孩子说,咱们打它了,它再不敢碰你了。孩子可能这时候有些安慰,破涕为笑,家长也会感到很满意。

这是我们成人的思维定势,但这样做会导致孩子产生一种“复仇行为”。它教给孩子遇到不痛快就去责怪别人,教给他不宽容和报复,不利于儿童心理健康。

大人认为:桌子碰了孩子,打桌子,桌子也不会疼,这有什么,我没教孩子打人啊。但在孩子看来,万物同物,对一棵草说话与对一个人说话一样,对一张桌子的态度与对一个人的态度一样。

其实,善良的人,才容易成为幸福的人,心态上不苛刻的孩子,长大后处事态度会更自如,人际关系会更和谐,会获得更多的帮助和机会。当给“小板凳揉揉痛”成为孩子的一种思维方式时,他的生活中就处处充满了理解、善意和尊重。

我们在感叹别人家孩子懂事的时候,其实要相信给予孩子最重要的做人技巧,我们同样可以培养出一个更优秀的孩子。

3 教养婴幼儿的艺术

根据以上的几个生活案例所蕴含的教育契机和人生道理,相信家长们对于如何教养婴幼儿都找到了自己的答案。我们努力工作原本是为了给孩子创造美好的未来,培养优秀的孩子,如果在儿童的教育上出了问题,于家于国,这样干“事业”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有些家庭父母常常吵架或者打骂孩子,有调查显示:父母的吵架会给幼儿带来无尽的伤害。别以为孩子年龄小什么都不懂,即使刚出生几个月的孩子也会被父母的争吵吓到,产生恐惧感,进而对以后人格形成产生负面作用。

我们创造了一个孩子,不仅有责任让他长大,而且有责任让他幸福。如果人没有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就很难展开一个正常的生命。父母常常想给孩子攒更多的钱,实际上多少钱都买不来孩子的快乐。财产今天损失了,明天可以赚回来,但孩子成长中的幸福感、教育机会一旦损失了就永远找不回来了。

如果家长能领悟儿童成长的每一天、每一种境遇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那么我们一定会创造一个适宜儿童成长的教育环境,让孩子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健康成长,成为一个身心和谐发展的人,这才是父母给予孩子最丰厚的、一生享用不完的财富。

教养儿童是一门艺术,如果我们的父母都能够在教育上下功夫,多观察,多思考,举一反三,以小见大,从儿童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摒弃过去封建的陈腐思想,透过一些生活的细节,揭示科学的教育理念,那么人人都能走进科学育儿的艺术殿堂。

祝愿所有家长的手中都拥有一把精美的刻刀,那么你也同时拥有了一块完美的玉(孩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