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阅读教学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阅读教学概念范文1
随着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被引入到大学英语阅读课堂教学当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此同时,人们发现仅仅把研究重点放在外部措施上是不够的,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还有赖于从内部因素的分析着手,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心理情感因素等。而在关于学生情感因素的研究中,人们对于动机、焦虑、态度等与英语阅读的关系研究较多,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业自我概念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一、研究背景
James于1890年最先提出自我概念理论,其后自我概念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自我概念是关于自己的特长、能力、外表和社会接受性方面的态度、情感和知识的自我知觉[1],即个体把自己当成像其他事物一样的客观物体所作出的知觉和评价。自我概念形成于和周围世界互动的过程当中,由反映评价、社会比较和自我感觉三部分构成。
1976年,Shavelson等人提出了多维多层的自我概念模型,使自我概念理论由单维转向多维化,为自我概念实证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在这个模型中,Shavelson第一次把一般自我概念划分为学业自我概念和非学业自我概念。学业自我概念是自我概念的子维度之一,即学生对其学业能力和学业成就的自我感知及自我评价,它包括与这种感知相关的整体自我价值感。[2]
Shavelson模型提出后受到研究者的广泛重视,以此为指导,Marsh于1983年编制的适用于不同年龄层次的自我描述问卷进一步推动了自我概念实证研究的重要发展。Marsh等人也进一步修订了Shavelson模型,特别是在1988年所作出的修订中,他们用学业语言和学业数学自我概念来代替学业自我概念,在学业语言自我概念中已包括了英语自我概念和外语自我概念等子维度。对于将英语作为第二外语学习的人来说,外语自我概念可以理解为英语自我概念。英语自我概念是个人对自己综合的英语语言能力的自我描述。[3]
研究表明,学业自我概念对学生的学习及其成就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它不仅影响学习者执行任务的毅力、成功期望和成就归因,而且影响学习者对学校课程的选择和学业成绩。良好的英语自我概念对学生调节自己的英语学习活动,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以及促进自己的英语成绩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学生的英语自我概念的发展,也有助于教师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进行有效的英语教学。
二、英语自我概念对英语阅读的作用
自我概念是个人对自己以及对自己在他人心目中地位的主观评价、意识和感知。人们做事,对自己的能力总有一个主观的评价,这种主观评价的高低会影响做事的积极性和敢于应对困难和挑战的决心。Lau等人和马冬梅的研究表明,英语自我概念作为一般自我概念下属的学业自我概念的一部分,它本身也具有多维性和层次性的特点,受到各子自我概念的制约与支配。[4]也就是说学习者的整体英语自我概念是在综合对听、说、读、写以及词汇和语法6个方面学业成就和学习能力的自我感知和评价的基础上构建并发展起来的。[5]
学生在英语阅读中所体现的自我概念就是对自己英语阅读能力的主观评价,以及能否阅读好文章的信心的主观判断和感知。不同程度的自我概念影响动机、态度、自信等情感因素是否对学习者产生积极的作用,也影响学习者在英语阅读时行为、策略的选择。对英语阅读自我感知和评价高的人大多能以轻松、自信、积极的心态完成阅读任务,并最终取得好的英语学习成绩。但如果学习者没有形成正面的英语阅读自我概念,很容易对英语阅读失去信心,表现出较高的焦虑,即使他具备与之相当的阅读水平也不能取得理想的阅读效果。因此英语阅读自我概念对学习者阅读过程中的作用不可低估。
三、如何促进积极英语阅读自我概念的形成
作为大学英语教师,我们应当意识到积极的心能力量在学生的成才之路上是举足轻重的,我们应该知道仅仅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消极的自我概念如果不加干涉可能会对学生产生一生的影响,而积极的自我概念能使教师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那在英语阅读课堂上,我们应该如何转变学生的消极心态,促进学生建构积极的英语自我概念呢?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学习环境和心理氛围对于学习者自我概念的形成有着一定的影响。教师应努力为学生营造积极、愉快、宽松的课堂氛围,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和睦的氛围中,学生更容易增加自我认同感,更容易表现自己。
在阅读课上,教师应尽量以学生为中心,赋予学生平等的话语权,使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对文章的见解和看法,而不是把自己的思想、观点强加到学生身上,从而使学生真正参与到阅读、理解文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感觉。成功经验的累积在技能累积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使得他们有勇气去克服以后的困难,也使他们感受到了学习英语的乐趣。
另外,教师可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互相交流、分享他们的阅读成果。一方面,学生之间知识水平较相近,反而会填补教师可能忽略的空白。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与他人的比较发现自己身上的长处,从而构建积极的英语自我概念。
(二)进行归因训练
归因是个体对于某一事件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加以分析,以得到一个合理解释的过程。Weiner发现不同动机的人对于成功与失败的解释不一样。他将成就归因分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及运气四种因素。英语阅读能力强的学生通常会将失败归因为努力因素,因此会使他产生羞愧感并期望未来能成功进而奋发努力。英语阅读能力弱的学生则易将失败归诸能力因素,因此会使个人责任感较小,对成功的期望较低,并较容易放弃努力。自我归因是自我概念形成的重要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更多地将失败归因于不够努力、不合理的学习策略和欠缺运气等,而将成功归因于自身的能力。
另外,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分析他们的英语学习过程,找出阅读成绩不理想的真正原因。比如,许多阅读能力差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词汇量太小所以很难完成阅读任务,因此在阅读训练的时候即使碰到的生词并不影响文章理解或者可以通过阅读技巧来猜测词义,他们也会不断给自己这样的心理暗示从而影响最终的成绩。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干预措施,一方面指导他们如何有效地扩充词汇量,另一方面辅助他们认识并运用各种阅读策略。对于一些词汇量及语法规则掌握得比较好、阅读成绩却不理想的学生,教师应帮助他们分析原因,让他们体会到只要通过正确的学习策略和努力,就能获得成功,从而逐步建立起积极的英语阅读自我概念。
(三)发挥积极的评价作用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要想让英语阅读自我概念水平低的学习者发生正向改变,很大程度要依赖重要他人(老师、父母、朋友和同学)的肯定的评价和帮助,因为受到正面的评价,在自我评价上变得较为积极正向。[6]在阅读课堂上,教师要经常鼓励和赞扬学生,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会在以后的阅读任务中继续发扬自己的优点,为再次成功而努力,因而提升积极的英语自我概念。教师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要给予正确的对待,若是过度纠正而不是为学生提供积极的反馈,学生就会丧失信心,产生消极的自我概念,以致他们不敢接受挑战,并且总是试图避免多做阅读练习少犯错,这会对他们的成绩产生非常负面的影响。
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不能只看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也要看到自己同之前相比的进步之处,认识到英语阅读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自己所犯的错误不应过分自责,要通过错误总结积累经验教训,逐步建立积极的英语自我概念。
四、结语
阅读是语言输入的一种主要方式,也是提高英语综合能力的基础。英语综合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大量的语言输入,尤其是大量的阅读的基础之上的。阅读能力在任何英语考试中都是重要的考查内容。英语自我概念形成于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也与英语学习紧密相关。因此,作为大学英语教师,一定要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注重提升学生的英语自我概念,以提高他们的英语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Byrne,B.Self-concept/academic achievement relations an investigation of dimensionality,stability,and causality[J].Canadian Journal of Behavioral Science,1986,(18):173-186.
[2]Byrne,B.M.Academic self-concept:Its structure,measurement,and relation to academic achievement.In Bracken,B.A.(Ed.)Handbook of self-concept:Developmental,social,and clinical considerations.New York:John Wiley & Sons,Inc.,1996.
[3]王初明,周保国.中国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概念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4]Lau,I.,Yeung,Jin,P.& Low,R.Toward hierarchial,multidimentional English self-concept.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9,(91):747-755.
阅读教学概念范文2
教师在学生第一次接触某一写作手法时,如果结合文本例句给学生讲解透彻,然后让学生举一反三地进行阅读训练,并辅之以写作训练,将会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细节描写”,有些学生不能透彻地理解和在熟练地运用。我在教读人教版七年级第二册的《钱塘湖春行》一诗时,重点引导学生对景物中的细节描写进行了细致地品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争”、“啄”二词就是细小的动词,典型而传神地表现出早春特点:黄莺儿因为春寒,争着在向阳的树枝上栖息;刚飞回来的燕子忙碌地啄泥衔草,辛勤地构筑自己的暖巢,给人以早春时节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鲜明印象。
通过联想、欣赏,学生就有了对细节描写的特点及作用的认识: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地描绘。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渗透细节描写,可以使文章有具体生动形象的效果。
然后引导学生复习本册书课文中出现过的细节描写,学生很快就能辨析出来。最后适时布置项作业:运用细节描写或者表现人物的性格或者感情,或者进行一段景物描写。
有位学生写道:“我在里屋学习,妈妈在客厅里看电视剧。我渴了,去客厅喝水。看见妈妈蜷缩在沙发上专注地盯着电视机,电视却没有发出一点声音。妈妈在看无声电视,她把音量调到了静音。这时我猛然醒悟,妈妈是怕吵着我啊。这么晚了,她还不睡,难道仅仅是她爱看这些垃圾剧吗?妈妈是在默默地陪着我,又怕打搅我啊。”
这段文字能感动人,得益于这位同学成功的细节描写,“妈妈”“蜷缩在沙发上”,生动地写出了妈妈已经很累,“把电视机声音调到静音”,怕影响到我。这两个动作行为虽很细小,描写却很传神。
再比如“白描手法”,在李森祥的《台阶》、朱自清的《背影》和清代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中都有典型的例句。如《湖心亭看雪》一文中的“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作者用简洁的的语句,描摹出西湖“大雪三日”后,夜幕下的景象,将西湖空旷人少的凄冷肃穆景象鲜明生动地勾画出来。作者所用笔墨省俭,文字朴素,形象却很鲜明,这便是白描手法的妙处。至此我又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分析学过的《社戏》、《背影》、《台阶》的白描手法。学生对白描手法的概念就有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较难的“点染”手法在初二上册的《三峡》中就已出现,而且运用得很典型。我通过教学实践体验到,只要讲解得法,也会很快使学生较为透彻地理解。点染,本指书画家挥笔作书作画。在文学作品中所谓“点”,就是点明,将所要抒写的情感、道理,一语点明,使读者了然于胸;所谓“染”,就是渲染、烘托,即以具体的事物、景物将所点明的情感、道理烘托出来,以便读者对其能更具体、更生动地把握。
在初次引导学生学习时,我以《三峡》的第一段做了一个示例:作者“点”的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出三峡的特点连绵不断;接着作者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来加以“染”,使读者更具体生动地了解到三峡“山多,山高,峡窄”的特点。我教学生慢慢体会“点”和“染”的关系及这样写的好处后,指引学生朗读第二段,让学生自己寻找第二段的“点”与“染”的句子。学生较快地找到“点”即“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点明了三峡夏季水势凶猛的特点;“染”的句子则是“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样点染,使得季节特点非常突出。第三段,学生找起来显得困难了一点。我引导学生看第三段写了“春冬之时”,三峡之景物写得比较多,引导学生思考集中凸显这么多景的什么特征?有些学生就按照顺序一句句找下去,看到前面的句子都是渲染的,到了最后一句,才恍然大悟,“点”的句子原来在段末“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第四段写了三峡的秋景,我引领他们跳出原文,想想“自古逢秋悲寂寥”,古人对秋景的概念是什么?学生能答上“悲凉”、“寂寥”。那么本文第四段有没有这层意思?哪句中有这样的字眼?学生找见“属引凄异”,作为“点”的句子即在此。其他句子如所写景物及引用的俗语歌词等都围绕“凄异”二字进行“染”的。
阅读教学概念范文3
一、感知阅读兴趣,培养阅读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阶段的阅读教学,增强教学效果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阅读的兴趣,现阶段依照大纲而言,为了使学生喜欢上阅读,首先应当采用一系列较灵活的教学方法,还应当不断地探索学生的心理状况,以讲故事的形式将学生带入教学环境中,让学生对故事本身充满兴趣,从而带着兴趣更好地投入阅读过程中,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快乐,以此拓宽学生的视野,全面提高学生进行语文阅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还能够更好地将学生引入阅读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独立的阅读练习。在阅读之后,学生通过对阅读文章的理解进行探究,如果教师没有让学生自行阅读文章,而是单独地对学生进行讲授,就会使得学生一味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死记硬背,使得学生逐渐产生厌学心理。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阅读,在阅读之后进行自由的交流和讨论,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同时,更好地保障学生的学习兴趣,享受阅读,更好地从阅读中有所收获。
二、使阅读内容同儿童心理特征相融合
在现阶段的新课标中,对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规定,同时其针对不同的学生的阶段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阅读一些较容易理解的寓言和通话,以此培养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更好地让学生在阅读中形成自身的看法,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地同他人交流,或者是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阅读一系列儿歌和歌谣,让学生放飞想象,充分地表达自身的情感。现阶段的部分小学语文课本已经做出一系列改变,将一些故事以更生活形象的形式呈现在课本上,让学生有不一样的体会。心理学家研究显示,儿童在一定时间内对颜色鲜艳的故事和文章极为感兴趣,这样能够使得学生更好地将自身的情感融入自己阅读的文章中。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向较单调和乏味,这是困扰小学语文教师的极为重要的问题,为了更好地突破这一思维定式,教师应当积极地感知学生的心理状态,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天性,一般而言,小学低年级学生,不仅仅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更生活在想象的世界中,那种具有多重题材的故事更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想象的空间,让学生不断地发挥想象力,更好地感知不同的丰富的情感,这对于学生形成完美的人格和天性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除此之外,在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师选取的阅读内容应当符合学生的阅读心理特点,在针对教材内容和教学方式上应当有所侧重。这样的教学选择,不仅仅有利于更好地解决语文教学长期枯燥乏味的问题,而且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由于自身心理发展的局限性,不仅生活在现实世界中,而且生活在想象世界中,学生喜欢“做梦”。因此,教师可以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空间和条件,让学生“做梦”,让学生更好地发挥想象力,全面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
现实的情况是,在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想象空间的课文太少,学生的想象力受到极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当有意识地进行改编,诸如对于童话和故事一系列的内容而言,其中不仅蕴含无限的思维发散的空间,而且能够为学生体验不同的情感提供机会和空间,其中甚至是有部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为此,教师应当更好地鼓励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在阅读作品中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更好地使得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好地发挥想象力,不断形成自身的评价体系,更好地对是非对错进行判断,全面提高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质量,真正让学生热爱阅读,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三、延伸阅读
阅读教学概念范文4
【关键词】声乐教学;秤与砣
一、“秤与砣”概念的解读
“秤与砣”这一名称源自古代,最初是叫“权衡”。《汉书》曰:“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秤物平施,知轻重也。”“权”实际上说的就是秤砣;“衡”说的是秤杆。如果在杠杆上安装一根吊绳作为支点,一端挂上被称的重物,另一端挂上重量已知的砝码或秤锤,当两边的力臂相等,即杠杆平衡时物体的重量就等于砝码的重量,这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天平。我国古人使用这个方法称重量,并把它称为“权衡”或“衡器”。那时就有“权其轻重”或是“衡其轻重”的说法,由于称重量时,秤锤和秤杆要配合在一起使用,所以,人们习惯性称作“权衡”。笔者在这里讲的“秤和砣”的概念,是以秤和砣的原理来借喻歌唱时声音状态平衡的调节问题。这里的“秤”是用以比喻通道,通道是具有通畅性混合声的关键;这里的“砣”用来比喻支点,支点是在通道中调节声音色彩的着力点。歌者演唱时通过调整通道的大小长短和支点的大小、虚实、明暗、位置的关系,获得身体的协调与理想的声音效果。在课堂上,我们强调“哼与叹一条线,哼在头顶,叹在脚后跟,两个点连接形成一条直线,这条直线我们把它比做秤杆,这个秤杆好比一个人的立场,这个立场树立在后脊梁骨处,要使其成为一个柱状直线的形态,立场越是坚定,哼与叹之间的这条线就越垂直,声音才能稳定。”这“秤杆”有了,“枰砣”自然是不能缺少的。歌唱的支点就好比秤砣,它起到调节平衡的作用。这里所说的“秤杆”是一个立体框架的作用,它的意义在于建立声音的通畅性。声音有了通透感是基础,在此基础上还要使声音具备一定的色彩,这个支点起到调节声音并为声音润色的作用。关于支点的运用问题,声乐界早期一致认为,美声唱法的支点在中山装第二颗纽扣处,民族唱法的支点在中山装第一颗纽扣处。这种固定支点的提法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是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声乐演唱中音色多样化的需求。这种音色多样化的需求实际上来源于现代创作中作品类型的多样化。随着声乐演唱技术的发展,支点的选择和应用越来越灵活多样,这就如同秤与砣的关系。秤是直的,但是砣的位置却不是固定不变的,因为砣的作用是保持平衡,因此当秤两端的重量不同,砣的位置就要相应改变,只有灵活定位“砣”,才能始终保持住声音的平衡,这也是声乐教学研究深入发展的一种体现。歌唱时,支点一定要在通道内,但并不是说只有在通道的正中央时声音才是正确的或色彩才是美妙的,而是要根据作品的要求来润色。支点的位置是可以调节的,在秤杆上的支点可以因人而异、灵活多变。当然,无论怎么调节,都一定是在通道内调节,离开通道的支点便毫无意义可谈。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通道中歌唱的支点无处不在”的真正含义。
二、“秤与砣”在教学中的指导意义
(一)“秤”是通道,是“砣”在“秤”上定位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我们所说的通道存在于歌唱的身体里,其实质是一条垂直的管子,它是要求全身歌唱和腔体打开的形象比喻。在“秤与砣”的概念中,我们首先要有“秤”的概念,并且要始终想象声音、气息在我们身体的“通道”里流动。想象一个挂在树梢上的苹果,树梢是挂住哼鸣的位置,起音时气息就像苹果落地,“嗵”的一声落到地上的感觉,想象着地球的吸引力,使气息上下通畅,从而使声音产生并传递出来。
(二)“砣”是支点,是歌唱时声音的着力点,是调整音色和整体平衡的关键
“秤杆”是我们的歌唱通道,“秤砣”是我们歌唱通道中的支点。“秤杆”这个基础有了,“秤砣”的平衡作用就应该发挥出来。“秤砣”其实就是歌唱的支点,也就是歌唱时声音的着力点。它好似身体的重心,对身体起着控制和平衡的作用,失去重心,身体就会失去平衡。支点又好像一个磁场,使歌唱的气息、声音的发力、吐字的转换等都集中在这一点。“砣”(即支点)的位置有前、后、上、中、下的区分,其大小也各不相同,演唱时要因人而异。总之,在声音教学中,以“秤杆”与“秤砣”的比喻阐明了声乐演唱的声音位置和建立风格特色的方法,让学生仿佛有了可以触摸到声音的感觉,使声音有了真实感,从而很好地记住声音的正确位置,找到自己最好的音色。
参考文献:
[1]罗依琪.声乐艺术与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2]范晓峰.声乐美学导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阅读教学概念范文5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语文 低年级 阅读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156-01
就目前的小学语文低年级的阅读教学现状来看,缺乏阅读兴趣、阅读空间封闭、缺乏阅读方法指导、阅读总量偏低、阅读评价缺失等现象。而阅读对启蒙时期的小学生来说有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生字词,培养表达能力,还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高,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和终身学习都有无可取代的地位。因此,以过程的优化来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是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值得思考的问题。文章就结合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实践作简要分析。
1 通顺朗读,奠定基础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指导。
首先,让学生试着去朗读。在学生朗读前,教师要明确具体要求和阅读目标,要学生在读中自主思考如何达到预定目标。教学中对试读可作如此要求:看着拼音读汉字;对每个字、每个词、每个句子要读通顺,慢慢读;试读至少在2遍以上,直到能读通顺为止。在试读中,学生有阅读困难,教师要及时进行引导。如遇到不会读的字,可以问同学、查字典,也可以向教师请教。
其次,有合作的形式进行对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无法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试读的机会,课堂教学时间无法得到满足。但是,教师可以换一种方式,让学生在班级中寻找合作伙伴,两人一组进行对读。这样做不仅能节约时间,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有积极作用。当学生在试读、对读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汇报。交流汇报一方面有助于解决学生在读中所遇到的问题,如遇到不会读的字,通过交流,不同小组间就能解决。另一方面,在交流中,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培养,同时,学生的朗读结果得到认可,极大地激发了其阅读兴趣。当然,交流后教师的反馈也不可或缺,特别是针对具有共性的问题解决和对长句的指导朗读等,教师不仅要给予指导,还要给予示范。
最后,引导学生再次朗读,力求让全体学生读到通顺,在交流反馈阶段,通过“反馈、矫正、训练、示范”是为学生的朗读清除障碍,而再次朗读则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巩固。
2 熟读成诵,促进理解
熟读是理解的前提,教学中也可以按如下步骤进行。
首先,教师范读。在试读、交流中学生能将文章读通顺了,但对重点词句、长句、中心句等的阅读还需要教师进一步进行指导。特别是在节奏和速度上,教师的范读能给予学生较好的引导,因为小学低段的学生最善于模仿。当然,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范读,但选择中要注重保证选择的范读材料的准确性和引导性。
其次,学生自读。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在不看拼音的情况下能正确朗读,切在速度和节奏上要更准确。在学生自读中,我们摒弃传统教学中的指名读、齐读、默读等方式,而提倡个性化阅读,即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阅读,默读也好,诵读也罢,只要能有利于学生把文章读熟即可。当然,其中也可以穿插对读,特别是利用小组间的竞争来进行比赛读是不错的办法。
最后,要引导学生读后进行汇报反馈。汇报反馈的内容因为学生在阅读中的收获和困难。谈收获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彼此间进行方法学习,而说困难则是再次进行疏通,保证学生在读顺的基础上能做到准确朗读、熟读成顺,为阅读理解奠定坚实基础。
3 带问阅读,整体把握
带问即带着问题去读。阅读的目的是为了理解,但如果没有一定的方向或问题为引导,学生的读会变得空洞,不知道读后要做什么,该从哪些地方去读。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思考的是问题的设置。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有限,故而在问题设计上以基础性问题为主,多为通过反复阅读就能解决的问题。以一年级下册《吃水不忘打井人》为例,问题可如“谁挖井?谁吃水?水是怎样的?怎么挖井的?为什么不忘挖井人?”也可以在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提出更难的问题,如“文章讲了谁做了一件什么事?”当然,对提出问题教师不能包办,也可以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来提出问题,这需要建立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进行。
其次要注重学生体验的生发。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以太高的眼光来看待学生,而要“换位思考”,引导学生将读中所获得体验表达出来。同样是在《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教学中,有的学生说“老师,我知道叫”,有的学生接着说“我还知道和刘胡兰呢!”有的学生则说“葛洲坝的人喝的水好脏哟!”还有的学生则说“老师,我们喝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4 拓展阅读,拓宽视野
这里指的拓展阅读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当次课堂教学文章的朗读,二是课外阅读。就朗读而言,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后再次朗读,做到熟读成顺。在方法上,可以采用小组比赛,回家读给父母听的方式。这里我们重点谈谈课外拓展阅读。
课外拓展阅读不仅有利于学生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阅读中,也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体验、增长知识。课外拓展阅读一方面要做好推荐书目的指导,另一方面则要做好阅读指导。就小学低段的学生而言,在阅读书目上,教师要尽量引导其选择通俗易懂,能激发起阅读兴趣的文章来阅读。如注音配图的《一千零一夜》《小故事大道理》《儿童十万个为什么》《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在阅读方法指导上,除了上述的能读顺、读熟外,还要引导学生写读后感。当然,对低年级的学生而言,读后感要求不能太高,一般可为对故事的复述,在字数上不做限制,不会写的字也可以用拼音代替。当学生不能写的时候,则可以引导其用说的方式来进行表达。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应用,教师也可以推荐学生在父母的指导下选择一些有声读物来进行阅读。但要和学生家长做好沟通,在内容和时间上进行引导和监督。内容上以儿童故事、成语典故、成功励志、科普知识、生活百科、中外文学、世界名著等为主。
在新课标中,小学低段的阅读要求并不高,主要还是以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和阅读体验为主,因此,在阅读教学指导中,教师要摆脱以考试为中心的束缚,让学生从阅读中解放出来,做到快乐阅读,阅读快乐。
阅读教学概念范文6
一、培养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采用自由式朗读的方法
低年级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课文又采用全部拼音的形式出现,这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阅读平台。所以,在教学之初,我们就可以在理解课题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主地去朗读课文。
例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时,我先让学生阅读全文,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大概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小壁虎为什么要去借尾巴?它的尾巴哪去了?它向谁借尾巴了?最后它借到尾巴了吗?这些浅显有趣的问题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能极大地调动他们的求知欲望,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使他们通过认真朗读课文就能很容易找出答案。于是,我抓住有利时机布置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提出以下几方面的自读要求:①借助拼音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②思考前面提出的问题。③读完后数出自然段并标上序号。要求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自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认读生字的能力,又让他们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长期坚持训练,学生自学生字和整体感知课文能力都会得到提高,从而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二、训练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的能力,采用理解性阅读的方法
低年级的课文语言优美、内容生动有趣,是一个个饱含知识的载体。要想训练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理解性朗读的能力,就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和点拨。每篇课文都有一两个重点段,每段话一般有一个或几个重点词,学生读书时也能找出哪里写得精彩,哪里是最能感动人的地方,哪里还有不明白的地方。这些重点词句及精彩、疑惑之处就是阅读的重点,也是需要反复品读、认真体会的地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读出感情,首先,要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低年级课文中有许多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中最能体现感情朗读的就是人物的语言。不同的语言能够体现体现人物的各自特点,这就是课文的重点。如《春雨的色彩》一文通过写一群小鸟在屋檐下躲雨时的争论,既表现了小鸟的天真可爱,又向人们展示了春天的一幅幅美丽画卷:草地绿了,桃花红了,油菜花黄了……这篇课文只要读好它们之间争论的语言,就可以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了。因此,我着重让学生采取形式多样的读法去读对话部分:自己读、小组展示读、分角色朗读。我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又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并根据课文内容设计这样一些练习:春雨落在紫罗兰花上,紫罗兰紫了,按照小鸟们的说法春雨是( )色的;春雨落在梨树上,梨花白了,按照小鸟们的说法春雨是( )色的……这样,就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了阅读质量。
其次,要读出感情,还要注意把握语速和语调。学生要根据不同的内容选用合适的语速语调朗读课文,只有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深度,才能做到这一点。如《美丽的公鸡》,通过公鸡的语言,就可以看出公鸡的骄傲和自高自大。因此,指导学生读好公鸡的语言,可以使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文中,公鸡前三次的语言分别是:“长嘴巴的啄木鸟,咱们俩比一比,到底谁美。”“鼓眼睛的小蜜蜂,咱们俩比一比,到底谁美。”“大肚皮的青蛙,咱们俩比一比,到底谁美。”这三次说话,都可以看出公鸡的傲慢无礼。教学中,可这样出示以下问题帮助学生来理解课文:①自读课文,看一看公鸡都和谁去比美了?其他小动物是什么态度?②把公鸡和啄木鸟、蜜蜂、青蛙的对话画出来,再读一读。③想一想,公鸡为什么要说这些话?其他小动物为什么是那样的态度?④指导朗读,师生予以评价。⑤分角色朗读课文。以上教学以朗读为主线,把朗读、思维、表达融为一体,指导学生很好地感悟了公鸡的特点。
三、提高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采用运用性朗读的方法
学习任何一种知识都要讲究灵活运用,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反复练习。要想提高阅读能力,最好的办法还是读书。因此,在学生熟练地朗读并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如在学完《家》这篇课文后,我让学生结合课文的写法,用“( )是( )的家”练习说话。低年级的孩子天真可爱,想象力很丰富,再加上他们接触的新鲜事物多,因此他们表达的欲望十分强烈,说起话来也条理清楚、形象生动、比喻贴切。如摇篮是宝宝的家,夜空是星星的家、森林是小鸟的家等。这种迁移性的训练,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方法及时地加以运用,不仅培养、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