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师技工培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厨师技工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厨师技工培训

厨师技工培训范文1

一、主要工作

(一)会同市教育学院切实制定好《xx市中小学校(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xx-xx年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规划》。

明确工作目标、优化工作措施、提升工作水平,在基地学校建设、名优教师队伍建设、精品课建设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工作质量。

(二)创造性地开展好全市在职教师“每人一绝”大练教学基本功活动。

加强校本培训、着力岗位练兵,为全市广大教师创建扬长的舞台、提供扬名的机会,籍此培树一大批有魅力的名优教师,全面提高各校课堂教学效率、大幅度地提升全市教育教学的质量水平。

(三)加强县区进修学校“硬实力”建设和“软实力”发展,提升全市进修学校的整体水平。

1、协调有关部门及县区政府,优化进修学校的校舍建设和设施配备,力争在国家和省厅“县区示范性进修学校”的评选中,我市达标的数量和质量名列全省之首。

2、继续开好“全市县区进修学校第一次系列现场会议”。通过系列现场会议,让每位主管局长、进修校长走进每一所进修学校,了解情况、研讨工作、沟通感情、取长补短、促进工作、加快发展。全面发挥各进修学校在各自区域的教学指导和质量提高的核心价值和重要作用。(具体日程安排,详见附表一)

3、全力开好“全市县区进修学校第二次主题工作系列现场会议”。围绕各学校自选的工作主题,在理论研究和科学实践中,各进修学校要缜密分析、科学论证、深入探讨、全力工作。要做到,不仅在科学研究上有建树,而且在工作实践上有突破。使各县区的主题工作现场会议,各县区有所长、有所为、有所学。(具体工作主题,详见附表二)

(四)依法做好普通话推广和测试工作,建立健全科学的测试机制和测试设施。

会同北华大学师范分院,创建“xx市标准化普通话测试语音室”。视时机成熟,取代原来的人工测试,实施现代化的计算机测试普通话的科学机制。

遵循“以测促训、以训保测”的原则,规范普通话培训、优化普通话测试、完善普通话培训和测试的档案管理,使常规工作进一步优质化、高效化。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组织好第十三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

(五)依法把好教师队伍的“入口关”,认真做好教师资格认定工作。

严格审查教师资格认定所需的各种要件(如:户口簿、身份证、毕业证、及必需的各种合格证书等)。

组成“xx市教师资格评审专家委员会”,严格做好申报者的教育教学能力的测试和认定工作。

同时,热情接待申报人员、耐心解答申报咨询、认真做好相关的服务工作,让服务对象满意。

(六)高质量地做好校长培训工作,切实提高在职校长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管理水平。

启动“xx市名优校长专业化培训工程”,把名优校长的培训工作,纳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厨师技工培训范文2

1进行“导师制”和轮岗培养。

公司选取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和技术专家、主任工程师、中高层领导、采取一带一、一带多或多带一的形式,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跨部门、跨岗位的轮岗实习,并进行跟踪考察考核,促其综合认知公司各项工作的关联性和衔接性,从而接受不同精英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提高创新思维的全面性。

(1)进行“深造”培养。A公司定期选拔优秀青年进入高等院校进行深造,并与重点院校或科研机构合作,建立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液压传动、电气自动化等各专业技术实训基地或实验室,进行项目共同研发等广泛的技术交流活动,使其掌握先进的研发技术理念和手段、前沿技术水平和发展趋势、系统的专业技术素质等。

(2)定期组织学习交流。A公司定期聘请一些专家授课或组织技术人才收看电视光盘讲座,学习推广先进的的技术理念和工艺方法,并组织开展青年岗位能手、青工技术练兵比武等活动,激发广大青年学技术的热情。

(3)创建人才库。A公司建立了人才储备制度,定期在全公司内招聘销售、检验、调度、管理等各类人员。分别建立“雏鹰”人才库、“飞鹰”人才库、“劲鹰”人才库、“精鹰”人才库等各级人才库,并设定相应的入库资格和晋级标准,并进行考核评估、动态管理。

(4)建立实施首席工艺师、金牌设计师评选机制。对每年评选上的首席员工、金牌工人建立专门档案,适时组织其参加技术创新、技术培训、技术交流、参观考察,在开展发明创造、新技术推广、技术革新时优先给予经费等方面的支持,并按月给予一定的荣誉津贴。进一步激发和凝聚广大职工的创造活力、创新能力与劳动热情积极营造技术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与环境,有效发挥技术人才的引领带动作用。

(5)创建创新工作室与技师协会等组织。各创新工作室由本工种经验丰富、实践水平高的师傅牵头,具有一定水平的青工参与,对生产加工实践中的设计尺寸、工艺方法、结构调整、降低成本等各方面提出改进意见,进行在生产实践中奇思妙想、先进经验、优秀方法的交流与分享,集思广益,研究、探讨、解决生产实践中的棘手问题。

(6)进行任务锻炼。①项目或课题承包。新的项目或课题经公司研究决定实施后,组建专门的项目组或课题组,实施项目或课题组长负责制以及风险抵押金制度,从产品的市场调研、编写设计任务书、方案设计、结构设计、工艺方案设计、技术资料编制、试验跟踪等,都由项目组或课题组成员完成。②QC攻关。针对SM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惯性质量问题或技术疑难问题,组成QC小组,分析当前的质量、技术状况,分析问题存在的根源,提出具体的纠正措施,并在生产实践中得以验证、确认,彻底攻克难题。③带队售后服务。每售出一台大型设备,A公司组建一个售后服务团队,并指定一名带队技术人员,专门负责该设备的操作培训、安装调试等,使其对公司产品的质量水平、用户评价、市场竞争力有更深的认知和把握,提高其市场意识、服务意识。④产学研用一体化合作项目培养。A公司与高校、用户成立了产学研用项目组,共同承担了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积聚各方优势,为技术人才的发展提供了高水平的平台。

2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实施中层经营

厨师技工培训范文3

论文关键词: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双循环,培养模式,初探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和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特别是对高职高专教育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进入了空前的、新的发展阶段。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于2007年,2008年与新疆军企工程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新疆星沃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新疆巨华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等签订订单培养协议,被确定为我院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其间经过两年的运作,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证明初显成效。

一、“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涵义就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符含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由浅入深,由被动的接受知识到主动学习应用,由专业基础到专业技能,由企业培训到顶岗实习直到就业,实行四个阶段循环。

第一阶段:人文学科、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理论教学同实践教学有机地穿插

进行,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专业方向和工作类别,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以必须够用为度,主要学习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主要进行基本技能训练,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为后续专业技术课打基础,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需要在校学习三个学期。

第二阶段:与企业合作进行生产过程培训,时间第四学期,利用合作企业提

供的《装载机的维修与故障排除》和《沃尔沃挖掘机的故障排除》作为教材,以及企业提供的有关产品PPT和视频介绍,由我院机电系的两名教师和企业公司的三名工程师或技师做培训指导教师。授课地点安排在企业的修理工间,利用该公司的旧机和总成件作为教具,使学生具有身临其境、重任在肩的感觉。考核办法是根据平时表现和实训报告综合评价,例如在操作实训过程中装配一个总成件、能够用语言清楚的描述其原理、认知其构件名称或在整机上排除一个故障,都可以作为学生培训的成绩。

第三阶段:拓展能力、强化学习,利用企业冬闲期让学生返校完成后续课程的教学,如进行机-电-液一体化的专业知识、专业外语、售后服务和营销技巧等强化学习,教学以在校教师为主,还可邀请企业专业人士来校进行讲座,增加学生和教师对市场的认识以及对专业发展趋势的了解,培训了学生,也培训了老师。

第四阶段:顶岗实习,毕业生产顶岗实习是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学生在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完成后,即将毕业时的综合性生产实习。让学生深入实际,开阔眼界,深化与充实工程机械专业知识,可根据工作需要和本人的技能参加顶岗劳动,每人掌握2—4个主要工位的操作技能,参与某一个科室的生产技术管理工作,从而获得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初步能力。

“双循环’教学模式以培养应用技术能力为主线,有针对性地应用了当前生产中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相对减少了理论教学时数,增加了实践教学时数。如2007级教学计划中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间比调整为55:45。此教学模式成功做到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渗透与穿插。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做紧密结合,克服了理论教学同实践教学相脱节的弊端,减弱了以往各学科各自强调的学科系统性。

二、“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培养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提高其专业应用能力,明确了在培养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主干课程:根据社会需求及工程机械市场,结合理论教学体系和与之并重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工程机械维护环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建立密切的产学合作机制,请企业的专家参与教学方案、教学计划的制定,由校内指导老师和校外指导老师共同担任教学任务;请企业的专家参与培训教材的编写,由企业提供专业技术资料结合我们的教学特点融入教材中,拓宽产学合作人才培养途径;加强学生素质培养,促进全面发展,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

三、改革课程设置,构建与“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

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为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适应“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改革课程设置与教学体系,积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体系:

1、专业基础课强调应用,即以“必需、够用为度’与应用密切结含。例如,为优化课程结构,对一些课程的内容、结构进行了改革。如对《工程材料》、《机械制造工艺学》、《机械原理》3门课程根据岗位能力的要求,对理论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整合为《机械基础》;

2、对《工程机械发动机构造》、《工程机械发动机维修》2门课程根据工作过程的紧密联系要求,整合为《工程机械发动机构造与维修》;

3、同样,对《工程机械底盘构造》、《工程机械底盘维修》2门课程也整合为《工程机械底盘构造与维修》;

4、对《液压与液力传动》课程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工程机械液压系统的分析上,而对基础知识做到够用就行。

5、能力拓展课程上,我们以订单企业的要求,在授课中主要按企业销售的机型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应用能力的提高上更快地适应企业的工作。

四、改革实践应用,构建与“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栝习题课、课堂讨论、总成拆装、实训、顶岗实习等,占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5%以上。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突出了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体系上形成了工程工程机械拆装训练三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

1、工程机械实训课;适当增加学时,充实实训内容,减少演示性实验项目。实训均要结合生产实践,以充分体现专科特色,实训课单独评定成绩。

2.校企合作培训;校企联合共同进行教学,在企业进行生产过程培训,针对一种项目加强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熟悉企业的管理制度、工作技能、团队合作的精神

3、结合第三年的顶岗实习;尝试在2007级教学计划中增加了校企合作培训环节,在第五、六学期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顶岗实习,并要求写出实习报告和毕业论文,还要进行答辩。这也是在毕业生实习、求职和就业等环节所作的一些有益而成功的探索。

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多年的理论实践证明,采用“双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人才充分体现了区域和行业的产业特征,体现了高职高专的教育特色,毕业生普遍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事业心和责任感,适应能力强,作风朴实,踏实肯干,得到了社会各界和行业很高的赞誉及认可。从最近两年的反馈情况来看,该专业平均就业率高达98%,对毕业生进行的跟踪调查反映表明总体评价优良率为85%。

2009年4月我院机电系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筑机D071、筑机K071班的学生安排在企业进行生产过程实习,两星期后我们收集了他们的体会,学生普遍反映在企业学到的知识即快又扎实,而且能够很快应用到工作中。该班学生在企业进行理论授课时打瞌睡的少了,问问题的多了,甚至有学生说如果再让我们回校学习,我们将是另外一种精神面貌。这说明实际工作还是需要理论指导,理论和实践必须充分融合,才能使我们的毕业生在工作中更好的发挥应有的作用。

“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符合当代经济的发展,也符合市场的需求,这种培养模式一定会有更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教高[2000]2号《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

2.教高[2004]1号《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

3.教职成[2004]12号《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4.教高[2006]14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

厨师技工培训范文4

 

工业设计专业需要扎实的造型表现能力和优良敏锐的设计思维,对学生的专业基础要求较高,而高职高专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往往存在入学时基础水平良莠不齐、基础能力不均衡的状况,在专业基础教学时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让他们较快的进入状态,为之后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设计基础能力的培养内容涉及到造型基础、形式基础、基础设计三个部分,课程每一项都有着各自的培养目的,但学生在基础学习阶段往往只是独立的去理解某个课程作业,还不能很好地将这些能力整合在一起,跟之后的专业学习衔接不够。

 

沥粉画的制作从开始的构思到最后成品的整个过程需要综合运用学生的多种技能,通过整合造型基础的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设计构成等相关课程,为之后的模型制作等课程打下手工基础。设计基础教育强调从造型向设计转变,沥粉画在培养观念、方法、技能、视角的转变中起到很好的作用,引入沥粉画实训项目在工业设计技术基础教学中既可以整合专业基础技能,又能够衔接专业课程。

 

从完成一幅完整的沥粉画要经历的工艺流程来分析各项基础能力在其中的体现:

 

一、草图构思阶段

 

要想完成一幅优秀的沥粉画作品,前期的草图构思阶段非常重要,在这个阶段可以先搜集相关的图片资料,构思画面。对于设计专业而言,能在众多的资源中找寻到适合自己的创作素材加以运用是作品成功的重要前提,这个阶段可以培养学生的设计素材的采集和转换能力。由于沥粉画在艺术风格上强调装饰性,表现上以凸出的线条为主要表现形式,因此在构思画面的时候,可以选择以我国传统图案为主要造型手段的画面,吸取民间艺术的特点,在形象刻画和色彩处理上可根据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加以适当的变形和夸张,力求动与静,疏与密,简与繁,以及黑与白,冷与热等艺术要素相结合,通过一系列从感性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转变,结合设计专业前阶段造型能力训练,如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等课程培训的成果,将构思用最好的方式表达出来。

 

二、绘图阶段

 

沥粉画作为一种工艺装饰的画种,它从古建筑和家具中单纯的描绘程式化或象征性的图案纹样装饰发展成为独立的表现作品,通过艺术构思形成一种用沥粉工艺完成的绘画,即“沥粉画”。因为有着独特的“沥粉”工艺,在绘制时比其他画种更突出工艺技巧性。沥粉画以凸出的线条为作画媒介,作画时,根据构图要求使沥粉材料从工具口中沥出在画布或画板上。要让沥粉线条的粗细均匀不仅需要在沥粉材料调配阶段比例合理、稀稠适宜,还要在沥线阶段手法纯熟、力道稳定,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手脑协调精细造型能力。

 

沥粉画的主要工艺流程为:

 

1.底稿复写。将设计好的底稿复写到准备好的画板上,最好是适合用线来表现的人物、静物、花卉、风景。这个部分将考验学生的手绘造型和归纳设计能力。

 

2.调配沥粉浆。沥粉浆是将立德粉、滑石粉、乳胶漆、乳白胶按一定比例调和而制成的一种膏状体。调浆所需的各种成分也决定了线条的性质,如滑石粉可使线条光滑,立德粉能使线条饱满挺立,乳胶漆使线条挺而不塌,乳白胶使线条能牢牢地粘在画板上。调沥粉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如何按比例调制十分关键,如果调得过稠或过稀或不均匀都会导致线条出现断裂、塌陷、粗细不匀等缺陷。

 

沥粉浆各成分的基本比例:立德粉、滑石粉、乳胶漆、白乳胶分别为1:2或3:1:1 或少于1,具体比例可根据材料性状的不同稍作调整,先放一份立德粉,两份滑石粉稍稍搅拌一下,再倒入一份乳胶漆用手(可戴上一次性手套)搅拌,稍后再加一点乳白胶,用手细细搅匀调成均匀膏状,最后用丝袜过滤。沥粉浆的最佳状态:

 

沥粉浆的粉质细腻,均匀的膏状,粘性强,流下呈线状,不断。沥粉浆如果太稀,会导致沥粉线挺不住而塌下,如果太稠,则挤线困难,甚至线条过细或出现裂缝。如果沥粉浆中胶的含量过少,则会导致线条容易脱落。这个阶段,学生从调配沥粉浆可以感受材料的不同特性和作用。

 

3.挤线。将调好的沥粉浆放入安装好裱花嘴的裱花袋中,可以根据想要的线条粗细程度选择相应孔径的裱花嘴,挤线时要随时拧紧裱花嘴多余的部分,握住裱花袋产生均匀的压力使沥粉浆能流畅的挤出,挤线时,沥粉嘴应与画面保持一定的距离,起线时注意沥粉嘴保持干净,收线时干净利落。线条应当流畅、饱满、挺拔,注意断口的位置结合画面线条的起合。当线条挤得不成功时,可在未完全干透的情况下将其铲除(注意顺着线条方向),然后重新来过。对于沥粉画而言线条美是贯穿整个画面美感的基本要素。要求沥粉线条不但要饱满,连贯,粗细要得体,而且在制作线条特别是长线条时最好一气呵成,有一锤定音之感,避免一根线条上出现多点接痕和修修改改的痕迹,以至影响线条美。

 

4.绘制赋色。沥完轮廓线后,用丙烯颜料绘制画面。由于沥粉画是以凸出的线条组成画面,当光源侧面照射在画面上时,大多线条都留有阴影,这阴影自然而然就形成了画面的固有色。因此,就沥粉画色彩而言,大多数不以光源色为标准,较多地用理想色,即放弃各种明暗,阴影,投影等复杂的色彩变化,以追求单纯、明快而富于装饰性的色彩效果为主。在绘制画面的过程中,笔法既可以运用平涂的手法也可以运用笔触制造各种肌理效果丰富画面。色彩的搭配是影响沥粉画面整体效果的关键,一般沥粉画用色可单纯些、浓重些,因为金银在较重的底子上可产生最佳的装饰趣味。优秀的配色能力、敏锐的色彩感受是设计专业的基础能力之一,学生在沥粉画的绘制过程中通过所学的色彩的搭配技法,完成适合画面表现风格需要的美好的配色。

 

5.描金线、贴金。最后的工序就是根据沥粉画图案的形式和色彩,在之前沥好的线条上涂刷金色或银色,有时根据画面需要可以留白或涂黑。有时为了更好的表现艺术效果,在作品中可以镶贴金银箔或嵌以其他多种特殊材料,使画面更加富有装饰情趣。传统沥粉画的贴金工艺是先把金胶油(桐油加适量的清漆熬制)仔细描在沥线上,待八九成干时再贴金箔。过干,金箔易于脱落;过湿,则金银不光亮。这个部分需要学生非常沉得住气,工艺精细才能有良好的画面效果。

 

沥粉画的绘制既需要有大胆创新的设计思维,又要能沉住气精细地沥线、勾画。在草图绘制阶段能加强学生的基础造型能力,而在沥线阶段能让学生感受材料和手工的魅力。整个绘制过程结合运用多种专业技能,可以很好地实现从专业基础课程到专业课程的教学过渡。通过上述论述证明沥粉画的实训项目在工业设计基础能力培养中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厨师技工培训范文5

教育

    论文摘要: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联系作为哲学的基本观点,要求篮球教学与训练应遵循集体协同规律、动态变化规律:质量互变与度的把握规律也是苦练与巧练的哲学依据。二者为篮球进攻基础配合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教育

    进攻战术基础配合篮球作为一项集体协作的运动,要取得比赛的胜利就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篮球运动要求每名队员在比赛中做到齐心协力、密切配合。而且要求充分发挥教练员的指挥才能,将全队作为一个整体设计战术、制定战略。本文从哲学的角度简述普遍联系的观点及质量互变规律在篮球进攻战术基础配合中的体现,以供提高篮球运动训练水平作为参考。进攻战术基础配合是指在篮球竞赛中,进攻队员两三人之间组成的简单配合方法。它是组成全队进攻的基础。进攻战术基础配合有传切(空切)、突分配合、掩护配合、策应配合。

教育

?一、普遍联系的观点所谓联系是指事物与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联系的普遍性既指每一个事物内部各要素、部分或方面及其发展各个阶段、过程都是相互联系的。在篮球进攻战术基础配合中无不体现这一观点。传切战术传切战术是指队员之间利用传球和切入技术所组成的配合。它包括一传一切和空切。传切配合是项基 础的进攻配合。要求各个跑到队员之间都要相互观察自己的跑到路线,假动作要逼真、变向切入动作迅速、侧身看球并且要求传球队员动作要隐蔽、及时准确。在教学与训练过程中要培养队员培养运动员的篮球视野,要求队员做到“人球合一” “人球并重”。只有各个队员及人与球之间处理好传接球时机、传与切的关系。此战术才能熟练地应用于比赛之中。

?2.突分配合突分配合是指持球队员突破以后,遇到对方队员补防或协防及时将球传给进攻位置最佳的同伴进行攻击的配合方式。这里的“突”与“分”突出了这两个阶段之间的联系。当持球队员遭遇对方补防或协防时,采用突分配和可打乱对方的防守部署、压缩防区,给同伴创造最佳外围投篮或篮下进攻的机会。要是突分的各个环节达到最优化就要求队员在突破中动作要快速、突然。在准备投篮的同时要注意观察攻防队员的位置变化及时、准确地将球传给进攻位置更好的同伴。当持球队员突破后,其他进攻队员要摆脱对手,离开原先位置切向空隙区域。准备接球进攻获取抢篮板(要求突破队员要突破快速、突然,还要传球准确无误:无球队员要积极摆脱防守,积极寻找空当)。篮球运动本就是一项集体运动项目,只有积极发挥各个队员的积极性、审时度势篮球的技战术水平才能达到最优化效果。

?3.掩护配合是指进攻队员选择合理位置,借用自己的身体用正确的技术、动作挡住同伴防守者的移动路线,使同伴借以摆脱防守,获得投篮攻击或其它进行攻击的一种配合方法。掩护形式多样,但从掩护组成行动上来看:一是者主动给同伴作掩护,是同伴摆脱防守。二是摆脱着主动移动,利用同伴的身置将对手挡住,是自己摆脱防守。掩护配合是攻破紧逼人盯人防守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掩护配合要求掩护者应选择正确的掩护动作和位置,掩护的一瞬间掩护着的身体是静止的,并与对方保持适当距离,两脚平行站立、两膝微曲、双先后交叉放于胸前,有利于保护自己和攻守对抗。同时,要求被掩护者应选择嘴角摆脱角度,隐蔽掩护意图。掩护的同时同伴间根据防守变化组织中投、突破、内线进攻。在掩护教学训练过程中,只有充分考虑到各个环节的内部联系,突出整体系统观念,有条不紊的把各个环节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正起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作用。4.策应配合策应配合是指进攻队员背对或侧对球篮接球后,通过各种传球方式与外线队员的空切、绕切相结合,借以摆脱防守创造各种里应外合的进攻机会的配合方法。在策应配合教学和训练中要求策应队员突然起动摆脱对手,占据合理有利的策应位置。策应队员接球要求两脚开立、两膝微曲、两周外展、用身体护球,准确判断场上攻守变化情况及时地将球传给进攻位置最好的同伴或个人进攻。传球后跟进或抢篮板(策应对队员不要站在限制区内,传球要隐蔽、及时、准确)。外线队员传球后利用起动速度或假动作摆脱对手,接到策应队员的传球后迅速做出投篮、突破或传去的最佳选择。只有把各个环节用合理的方式衔接起来才能真正达到“策”的效果。同时还要求接应队员传球后,利用速度或假动作摆脱对手或吸引对方防守,给策应队员或自己营造出传球、突破或投篮的时机,真正做到“应”的效果。总之,只有正确策应者及接应者内部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同时采用合理的方式将“策”与“应”两个部分紧密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策应的整体性效果。

?二、质量互变规律 1.哲学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存在的两种形式。其中量变到质变有两种形式:其一,事物事物数量的增减一起事物的质变。其二,事物内部结构引起的质变。篮球的教学与训练也离不开这一哲学规律的指导。所以,篮球进攻基础配合要熟练地运用到比赛之中,就必须经过艰苦的反复磨练。这是由量的积累到质的升华。同时也可通过总结经验,对某些技术结构和技术环节的调整达到新的境界。这是通过调整事物内部结构引起的事物的质变,它常常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质量互变规律就是我们平时苦练加巧练的哲学依据。

?2.关于“度” 所谓“度”就是事物自身质的最高限度。在进攻基础配合教学和训练中,要适时讲解各个配合的基本要求,要求各个队员速度快、传、投、准确、换位及时、站位合理。否则战机会转瞬即逝直接影响到比赛的胜负。总之,在篮球实际教学和训练过程中,根据普遍联系的观点,不仅要注意对基础战术各个环节的组合训练,而且要注重对队员自身篮球意识和责任感的培养,做到“人球并重”“人球合一”的整体训练和同步训练:同时根据质量互变规律,则应正确把握苦练、巧练和训练的强度,只有充分把握各个配合各个环节的联系,把握进攻防守中质量互变规律才能促进球队的快速发展。

?

?参考文献:

?[1] 江俊文.哲学教程[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5.

?[2] 王福华.对篮球运动基本特征的哲学思考[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3]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篮球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4] 翁培荣,许根平.从哲学角度探索篮球及其发展规律[J].体育科研,1997(2).

厨师技工培训范文6

2011年春节后全国大范围大量缺工,各地最低工资纷纷上调,主流观点认为这意味着“刘易斯拐点”临近或已经到达。所谓“刘易斯拐点”是指在城乡二元结构国家,必然会经历从劳动力过剩到劳动力短缺的过程,其中的转折点被称为“刘易斯拐点”。与此同时,大量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用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目前我国就业领域面临的“两难问题”。

“棒棒军”扎堆,重庆却缺搬运工

春节后来到广州打工的80后外来工宁刚,不到两个月就换了三个工作,他坚决不碰那些没有技术含量的职位,保安、送餐、快递等简单的力气活根本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与宁刚同龄的打工仔,求职时同样看不上体力活。

新生代外来工当中的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城市长大,不愿意像父辈一样卖力气。他们与上一代外来工截然不同的特点,造成当前简单劳动力的紧缺。自2003年以来,“用工荒”已不是新鲜热辣的词汇。不过,以前紧缺的主要是技工以及生产在线的熟练工,今年各地则是连简单体力劳动者也变得紧俏,包括保安、餐厅服务员、清洁工、包装工、搬运工等,这些职业多数没有什么技术含量,比如“棒棒军”扎堆的重庆,搬运工、包装工供求比曾达到1比3。且波及范围扩大,从珠三角到长三角,到中西部地区,甚至在传统劳务输出大省四川、安徽和河南等地也出现同样现象。

“用工荒”到底是暂时的局部现象,还是长期的整体现象,社会各界各有看法。主流观点认为无限供给廉价劳动力的时代到了尽头,意味着“刘易斯拐点”临近或已经到达,也就意味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若是暂时的局部现象,政府就必须从破除以户籍管制为基础的种种歧视性政策入手,让农民工融入城市;如果是长期的整体现象,即中国有可能正在从劳动力无限供给过渡到相对不足,除了破除户籍管制之外,政府还要考虑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的长期影响,甚至要考虑放宽计划生育政策。

农民工“上不来”大学生“下不去”

不少学者的分析倾向于“用工荒”将是长期的整体现象的观点,理由是:人数有1亿之巨的80后与90后新生代务工青年的观念与第一代民工大为不同。作为城市和农村的“双面人”,他们可能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又缺乏必要的知识和技术储备,就业时高不成低不就。如果长期无所事事,会导致“用工荒”的长期化,因此必须及时把目光锁定这一群体,通过开展职业培训和心理辅导,甚至可以优先让其落户城市,找到归属感,从而让其体面且愿意积极地加入劳动市场。

当然,即使通过户籍改革降低了农民工转移到城市的成本,以教育、培训扭转新生代的就业观念,但整体来看,中国已开始步入了高龄化社会,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速度有逐年放缓的趋势。有专家警告,在农村城镇化推动下,农民更不愿外出打工,中国的人口优势恐怕将很快消失。

另一方面,在出现“用工荒”的同时,又有大学生就业难的矛盾现象。即同时出现“用工荒”与就业难课题,很多农民工“上不来”,很多大学生“下不去”。似乎“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是两条并行不悖的平行线,有评论将两者喻为“鸳鸯火锅”。教育学家指出,职业教育发展滞后,导致大学生多、专业技术工人少,现在大学毕业生和农民工的工资待遇愈来愈接近,可是大学生不想与农民工看齐,但企业宁要民工,而不雇大学生,说明我国产业比重仍偏向低端生产、劳动密集型为主,可供高教育层次人才选择的企业数量和职缺不多,显示总体劳动力布局存在结构问题。

人口学家则更多地从计划生育政策影响劳动力供给的角度来理解“用工荒”。他们认为,2000年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比率6.8%,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2009年中国老年人口比率达到8.3%,高出世界平均水平7.5%。产生“用工荒”的主因是,在30多年前推行的“一对夫妻一个孩”生育计划使人口结构发生变化,20至39岁人口大幅减少,从而导致劳动力锐减。

机器人、数控机械与“用工荒”的因果关系

不论如何,缺工问题已经演变成结构性的转变,短时间内不容易改变。“用工荒”或许将长期存在,从而倒逼经济转型,这既是完善收入分配结构的良机,也是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良机。

加快转型的脚步,提高自动化生产比率,降低对人工的依赖,成了所有相关厂商现阶段异口同声的因应“用工荒”对策。而从投资的角度来看,自动化设备供货商或许是这波严重缺工潮的受益者。

杭州大关一个为招厨师大费周折的餐厅老板准备花10万元找一个厨师,不过这个厨师是一个机器人。这个机器人厨师的发明者扬州大学教授周晓燕说,这个会烧菜的机器人样子像台冰箱,计算机程序指挥机械动作,完成投料、滑油、翻锅、焖烧、火候控制等厨艺活。目前可以烧制400多种不同风味的菜肴,包括正宗的红烧肉、鱼香肉丝等。使用者放入菜料,按照操作提示选择相应的菜名揿按钮,机器人可按照西式的烤、炸、煮、蒸,中餐的炒、爆、煸、烧、溜等技法,进行操作。

机器人厨师三年前面市时价格是30万,而现在只需10万左右。而杭州一个普通厨师月薪,也已经从三年前的两三千涨到目前的四五千元。

自动化工厂最主要的象征设备就是数控,业内也往往把使用数控的机械占比作为衡量自动化水准的一个指标。野村证券公司的数据显示,中国使用数控的机械占比在截至2010年5月的三个月里上涨至27%,2009年该值为22%,2008年为19%。这使得目前中国自动化的水准与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相近。因而2010年中国数控板块企业的业绩令人艳羡,2010年底数控机床龙头沈阳机床宣布业绩增长5倍以上。

机器人厨师上岗、数控板块大赚,无疑和席卷全国的“用工荒”存在因果关系。

涨薪潮令中国失制造业中心地位?

对于劳动者来说,“用工荒”的最大正面效应当然是涨薪潮的掀起。

有西方经济学家说,中国廉价劳动力在过去20年里遏制了全球企业成本和物价的上涨,是全球通货紧缩的“主犯“。涨薪潮的出现,是宣告一个时代终结的信号。英国《金融时报》分析认为,因应缺工而爆发的这波涨薪潮,将冲击中国的制造业中心地位。美国彭博社称,由于工资大幅上涨,中国最重要的出口业将会走下坡路。如果中国工厂转移到印度尼西亚、越南和中亚地区,将对中国经济的增长产生致命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