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儒家文化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儒家文化研究范文1
关键词:儒家文化 语文教育 继承发扬
孔子的“以和为贵、仁者爱人”的儒家文化,对我国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儒学文化是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其舍生取义的道德情操,成为我们奋斗不止的精神动力。儒家倡导的“仁政”的治国观念,与当今主旋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致。我们研究孔子儒家教育思想的目的是为了传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优秀教学理念,更好地为我国教育事业服务。儒家教育理念在语文教育中应用和创新,对促进我国语文教育的发展和培养更多的适应当代语文教师队伍和语文人才具有重大作用。我们应传承发扬孔子儒家教学理念,使其在语文教育中发挥作用。
一、语文教学要有针对性
就像我们找不到两片绝对相同的树叶,教师也不可能找到两个完全一样的学生。孔子曾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也”。儒家教学理念中的“因材施教”是值得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借鉴和应用的,所谓因材施教就是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不同的教育策略。这种教学方法在我国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突出,语文教学的因材施教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计划上,针对每个学生的差异,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不同文学才华的专才。同理我们的语文教学,对不同学生的教学内容应区别。教师面对专业级的学生时,教学方式应表现为专业和深度,这是与和普及大众语文赏析的教学难度有所差别。因此,语文教育的因材施教是体现在语文教育大纲上,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给予不同程度的教学内容,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潜在的机能。
二、语文教育中要达到教与学的统一
所谓教学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是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教学互动。在孔子的教学体系中,教与学的关系是一种互动、融洽和统一的关系,是在动态的交流过程中相互转换的过程。这是一个不断学习深化的过程,教学工作者应真正地做到在“教”中“学”,在“学”中“教”,老师与学生有着共同的学习目标。所以,在学习课堂中,教与学是一种师生之间双向作用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教学相长”,在课堂上增加师生之间教与学的交流。我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有很多需要活学活用的技法,是需要学生去亲自尝试,亲身体会才能学会的技能。理论知识是我们学习语文学科的基础,学生只有掌握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更好地完成实践内容。在语文课堂上也许有很多语文理论的内容学习起来很枯燥,需要学生去反复记忆认真学习,作为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也应发挥主观创作性,把枯燥的理论变为有趣的知识。所以说,在语文教育中,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向统一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我们要多吸取儒家教学中的优秀理念,来充实到我们当代语文教学中,教师关注并正确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统一关系。
三、重视语文的心灵教育功能
语文具有强大的心灵感知力,美好的语文作品能够触动人们的内心深处,提高大众内在的精神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乐施篇》记载:“乐也者,圣人之所以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这正是中国儒学思想在语文教育中的宗旨与升华。《论语》记载:“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儒家的语文美学观对中国传统语文的形成和现代语文的发展都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孔子不仅重视语文中所传达的美的感受,更重视语文中传达的善。孔子所指的善不仅体现在中国古时杰出圣贤的一言一行中,也表现在新生婴儿的纯净目光中。孔子曾把婴儿纯朴的心灵美比作他最敬爱的音乐。孔子所推崇的语文是达到善与美和谐统一的境界,语文是可以传达很深的精神内涵,这种语文能使人的心灵受到启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由此可见,儒家文化“礼乐思想”的核心是礼乐中美与善升华达到和谐统一。孔子认为如果没有仁,那么礼乐就失去了本源的意义。礼乐思想是以人的内部修养为基础的,这种礼乐是一种高层次的直达人心,升华人们思想的乐章,这正体现了好的语文对大众的心理教育功能。古时儒家曾以礼乐教育为主,通过正统的礼乐教育,人们提高心灵境界并培养了理想健全的人格。孔子把育人作为语文教育的本源目标,来实现语文教育的目的。语文教师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是一项艰巨的创造劳动,需要全面的知识、美学修养和职业奉献精神。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这一基本要求,在教学内容上还要关注升华学生的精神思想。
四、语文教育中也要关注教师的作用
教师对学生的主要教育方法是言教与身教,相比较而言,身教显得更为重要。《论语・子路》记载:“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这里孔子提到了身教与言教的辨证关系,强调了身教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作为教师应正确处理好言教与身教的关系。博学是专精的基础,只有博学才能求精。语文教育中教师的素质体现在除了掌握本专业的文法、句法、诗歌、词汇、语文史论等扎实的语文专业外,教师还应对哲学、美学、教育心理学等文科也要有所了解。语文教师除了应做到对本专业深入研究还应了解其他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博学才能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自如,才能改变单调的课堂教学形式,唤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广泛兴趣。
结语
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我们在语文教育中应更多地应用和创新,无论是对儒学优秀教育思想的传承,还是对我国语文教育理论的完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蒋孔阳著.先秦语文美学思想论稿.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86.
儒家文化研究范文2
新制度经济学把制度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指出人们生活的大部分空间是由非正式制度来约束的,非正式制度本质上是基于文化驱动的一系列隐性契约,包括价值信念、伦理道德、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分解为基于法律层面的制度和基于道德层面的制度,前者通过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予以强制规范,规定企业以及员工必须履行的责任的下限;后者通过内部控制文化建设来实现,内部控制文化不仅促进企业对制度规范的执行,而且鼓励企业基于道义精神力所能及地履行非法定的责任。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不单单是靠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设立内部控制机构等硬控制就可以完成的,内部控制更为关键的是一种执行文化。控制环境为企业内部控制设定了基调,而在内部控制的环境因素中,文化则是最根本的因素,它对于人的行为影响深远。文化形成价值观,进而支配人的行为取向,是统一员工思想、价值观念的粘合剂。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文化决定了企业的境界、思维方式和未来发展格局,而与企业文化一脉相承的内部控制文化,则为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提供了实际上的支持。笔者认为,要使得企业内部控制得到有效执行和实施,还需要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文化建设,增强内部控制的软控制。
二、内部控制文化文献综述
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灿烂的文化,儒家思想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仅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社会发展的方向,而且对世界都具有重要影响。1998年《巴黎宣言》呼吁,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收孔子思想。新加坡将“四书”、“五经”作为教科书和基本员工守则,韩国也重视从儒家思想中汲取营养,被称为“日本近代企业之父”的涩泽荣一,崇尚儒家思想,主张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要“一手持算盘,一手持《论语》”(源自《论语讲义》(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文化建设与我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是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文化建设的必经之路,而作为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更成为人们重点关注的对象,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文化建设需扎根于儒家思想的土壤,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如此,方能不失去文化建设的根基,否则,内部控制文化建设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乏生机和活力。目前,学术界从不同侧面对企业内部控制文化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进展。
(一)企业内部控制文化基础研究 直接研究企业内部控制文化的文献并不多见。彭幼华(2008)首次明确提出了“内部控制文化”的概念,指内部控制实施群体在长期内部控制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并被共同认可、遵循,带有价值取向、道德作风、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及其具体化的物质实体等因素的总和,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李晓玲、王福胜(2009)指出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文化具有业绩至上的价值观、“纠错防弊”的理念、“执行指令、服从规范”的伦理道德、绝对的层级管理方式和制度建设的静态化等特征,并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文化如何创新进行了深入探讨。柯虹羽、王海兵(2010)指出了内部控制文化研究的现状以及内部控制文化的内容,为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和内部控制文化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王海兵等人(2011)不再将内部控制文化作为企业内部环境的组成部分,而是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内部控制要素,成为人本型内部控制的八个要素之一。彭妍、陈艺婷(2011)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文化的构成要素及有效性进行了研究,指出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文化包括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团队协作等多个方面,为构建有效的内部控制文化,需从硬件、软件两方面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保证全面公正的评估机制、安全可靠的信息系统、适当的内部控制文化构建成本和全程全员的风险意识。
(二)内部控制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联研究 此外,有很多文献针对人本控制、内部控制中的诚信文化、内部控制与企业文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刘明辉(2003)认为企业文化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激励力、约束力、导向力、纽带力和辐射力;企业文化的发展同企业经营活动和控制活动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是实现自我控制的主要指引。汤谷良教授(2006)在分析了“中航油”事件的深刻教训后,认为“内部控制更为关键的是一种执行和执行文化”,并且强调“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最为关键的是构建一种对制度敬畏的公司管理文化”。林钟高(2010)围绕内部控制执行文化问题,论述了文化对内部控制执行效率的影响,分析了两类契约与内部控制执行的相互关系,探讨了企业诚信文化这一隐性契约在内部控制执行中的独特价值和实现途径。王竹泉、隋敏(2010)提出了“控制结构+企业文化”的内部控制要素新二元论,将企业文化作为内部控制的二个要素之一。王海兵、李文君(2010)首次提出“人本内部控制”的概念,并对以人为本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进行了探讨。
(三)儒家思想运用方面的研究 在儒家思想与企业经营管理相结合方面,骆良彬(2008)通过对儒家思想和会计职业道德关系进行研究,提出应弘扬儒家优秀思想,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会计人员诚信意识,重塑我国会计职业道德体系。屈燕妮(2008)通过阐述儒家思想对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指出如何利用儒家思想的积极因素,摒弃消极因素来构建现代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绩效。沈丽(2010)认为只有正确认识儒家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思想影响的两面性,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中西结合,才能真正促进中国当代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可以看出,学术界针对企业内部控制文化的研究工作已经展开,并且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如何将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应用于内部控制文化建设,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笔者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以上问题做进一步的研究。
三、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文化建设现状
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企业内部各个经营环节的协调约束机制,是一种制度建设,企业内部的任何人都无权凌驾于内部控制制度之上。目前我国在内部控制文化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实际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一)内部控制文化的战略性地位未得到充分重视 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规章制度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单纯依靠规章制度的硬约束难以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一些企业认为,按照《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建立起来的内部控制规章制度就等于建立起了内部控制机制。而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应当是包括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内部控制文化建设这两个方面,二者相互融合,缺一不可。通过构建良好的内部控制文化,让内部控制规范深入到每个员工心中,影响到每个员工的行动,无疑是保证内部控制有效实施的一条途径。
(二)内部控制文化建设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挖掘不够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大量学习外国的先进生产技术、管理方法和经验,仿效西方建立起内部控制制度,但唯独文化是没法复制的,它是企业立足于国家的文化大环境,根据自身情况逐步培养起来的。我国的传统文化历时几千年,世代传承,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所以,我国企业在内部控制文化建设中,应当很好的去利用传统文化的精髓来引导员工的行为与内部控制规范相一致,这是西方国家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所不具备的。然而,在实际中,我国企业在内部控制文化建设中注重学习西方模式,而对我国传统文化精髓领悟不够,挖掘不深,没有很好地将传统文化融入到企业内部控制文化建设中,使得内部控制文化建设成本过高,而效果却不够明显。
(三)内部控制文化建设注重形式而忽略内涵 《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中提出,企业在建立内部控制机制的同时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很多企业为了响应《规范》的号召,在企业中喊口号,贴标语,制定企业所谓的核心价值体系等,但这些措施只是流于形式,员工们并不知道其中的内涵,也只是盲目的遵从,更别说能够实现软控制。另外,我国内部控制显得过于单调,过于形式化,有的企业只重视企业财务方面的控制,有的企业只重视经营管理方面的控制,对其监督的力度远远不够。
四、儒家思想与内部控制文化的耦合
国内外流行的学术观点认为:“内部控制是工业革命和大机器作业的结果”,“真正的产生还是20 世纪的事。”李孝林等人(2009)认为早在我国西汉时期内部控制早已被人们应用到经济、管理行为控制中,当代内部控制方法,一般认为有11 种, 除电算化控制外,汉代都已存在。我国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其影响已渗透进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当中。这说明在汉代,儒家思想就已经和内部控制相结合,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的人本观与内部控制文化 一切事物的存在只有与人联系起来才能找到存在的合理性依据;没有人的存在,不与人的利益、人的权利等相结合,任何事物都仅仅是一种存在物、一种事实、一种状态而已,就不会有任何价值。(1)先秦儒家思想的主体思维重视人的作用,认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孔子曰,“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本”,“心以体全,亦以体伤。君以民存,亦以民亡”(《礼记・缁衣》)。孟子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孝经・圣治章》)。荀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这些观点都体现了儒家“民本”的思想,也即以人为本的思想基础。(2)朱熹是集儒家思想之大成者,作为程朱理学之一派,他从“天人合一”的角度强调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若一件事,民人皆以为是,便是天以为是;若人民皆归往之,便是天命之也。”(《朱子语类》卷一十五),朱子这句话就是说做对一件事的考量要以人民的愿望为标准。朱熹在《四书集书・中庸章句》中提出“人君为政在于得人” 和“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3)儒家人本思想以“和为贵”为指导原则,儒家文化注重和谐统一,孔子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所谓“天下百虑而一致,同归而殊途”(《易・系辞下》)。儒家思想的和谐理念对于企业构建和谐的内部控制文化具有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二)儒家思想的诚信守义观与内部控制文化 内部控制和诚信通过不同方式来增强员工行为的可预测性,内部控制和诚信在某种意义上具有互补性,廉价而高效的内部控制的存在使得企业较少依赖诚信;而当诚信存在时企业可以降低因设置内部控制机制而带来的成本和复杂性。但在实务中,内部控制和诚信是同时存在的,诚信是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基础,是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条件。内部控制能够规范和制约企业经济行为的首要前提是确保内部控制的完备性,根据不完全契约理论,由于人们的有限理性、信息的不完全性及交易事项的不确定性,使得明晰所有的特殊权力的成本过高,拟定完备的内部控制是不可能的,不完备的内部控制是必然和经常存在的。这就要求必须要加强企业的诚信文化建设,以弥补不完全契约带来的控制漏洞。 “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业无信不兴,诚信作为做人的基本规范,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其地位显得越发重要。孟子在《孟子・离娄上》中说,“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诚信是自然的规律,追求诚信是做人的规律。极端真诚而不能使别人感动,这是未曾有过的事;不真诚,是不能感动别人的。孔子也强调,“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颜渊》)。在孔子看来,诚信是人们立足社会、经济往来、治国理财的根本要求,因而诚信就成为人们普遍遵守的伦理道德规范。
任何职业活动都承担着两种职能:即促进社会进步和满足职业活动主体个人利益。前一种职能的实现称为“义”,后一种职能的实现称为“利”。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论语・里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孔子一方面承认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另一方面又强调这种追求利益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公认的道德标准,主张通过正当的合乎道德的途径和合法恰当的手段去谋求利益。单纯的讲“义”会挫伤员工工作的积极性,降低工作的效率;单纯的讲“利”,是唯利益主义的表现,不利于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企业加强内部控制文化建设在处理“义”和“利”的关系时,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将“义”和“利”统一到企业发展上来,既维护了内部控制制度的权威又有个人心情舒畅。
(三)儒家思想的知行观与内部控制文化 儒家思想中对知行之间关系的阐述,尤其是朱熹理学的知行观,与内部控制制度的知行具有很大的耦合性,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及让员工知晓,此为“知”;员工将这些制度贯彻到工作当中,此为“行”。朱熹在知行观上有一些通俗而明确的说法,值得借鉴。(1)知先行后。朱熹说,“义理不明,如何践履”(《朱子语类》卷第九),意思是说道理不明白,怎么能实践呢?从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角度来说,先有实践,才有认识,认识来源于实践。但对于企业内部控制来说,先要有内部控制制度,企业按照既定的内部控制制度来安排各项控制措施,每个员工按照控制制度行事。(2)行重知轻。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朱子语类》卷第九),朱熹认为知行相比较,行更重要。在企业当中,内部控制的道理在于行,不行就如同没有控制。(3)知行相须。朱熹说,“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朱子语类》卷第九),知行与目足的关系一样,是相须相存的,知行需统一。企业内部控制也需知行相须,知行统一,孤立、片面,都不好。
(四)儒家思想的创新理念与内部控制文化 儒家认为历史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任何制度不会停止于一种状态。因此,理论与制度要随着改革,以适应新的环境。孔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既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殷商继承了夏朝的制度,并对其做了修改;周朝继承了殷商的制度,也做了修改。以后如果有继承周朝的制度,即使过了百世,还是要修改制度,这个是很明了的。这也就肯定了制度需要不断进行改革,才能适应新的时代的要求。同样,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企业应当培养创新型的内部控制文化,根据社会经济背景以及企业发展的要求,及时对内部控制制度作出修正,以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
五、儒家思想与内部控制文化建设的冲突
儒家思想有其存在的社会历史背景,社会发展到今天,儒家思想的内容并非完全能与现代企业内部控制文化建设相吻合,有时候甚至产生冲突,因此应该辩证地看待儒家思想,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一)“中庸”思想妨碍内部控制环境建设 儒家“中庸”思想,强调关系的“和谐、统一”,讲究一团和气的内部控制文化会阻碍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儒家倡导和谐中求得统一的思想,这与西方强调差异化的文化不同,统一可以给企业带来稳定的文化氛围,这是它积极的一面。但另一方面,它也为折衷主义、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提供了理论土壤。“以和为贵”的传统价值理念在企业文化中有时也会演变为不注重制度安排,往往强调非制度性人情理念。导致在经营中很少考虑与契约制度相关的价值理念,而很重视人情关系,这将对构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产生不好的影响。
(二)重“人治”轻“法治”,忽略内部控制规章制度的存在 儒家强调“人治”, 主张依靠道德高尚的圣贤通过道德感化来管理组织,采用三纲五常作为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和规范,董仲舒按照其“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孔子的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原理,这种重“人治”轻“法治”的思想,会使得企业制定的内部控制规章制度失去存在的权威性,不利于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执行。另外,儒家学派主张“集权”的思想,而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强调“授权”和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由此二者产生了强烈的冲突。
(三)儒家“家天下”的思想不利于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提倡“家国一体”的思想,这种“家天下”的思想观念持续至今,造成了在选拔人才时“任人唯亲”,而不是客观公正的“任人唯贤”。这种思想过分凸显了个人的权威,不利于对权力形成有效地监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许多企业领导者,将企业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小家”,无视监督机制的存在,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带头冲击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利于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
六、基于儒家思想的内部控制文化建设
通过对儒家思想与内部控制文化的耦合性和对立性分析,在企业内部控制文化建设中应着重加强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创建和谐的内部控制环境 “和”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特征,充满了大智慧的深刻哲理。“和而不同”的“和”,一是主张多样,二是主张平衡,对不同的意见,不同的事物,持宽容的态度;“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提倡宽厚之德,发扬包容万物、兼收并蓄、醇厚中和的“厚德载物”精神。“和”不是“同”,也不是追求“中庸之道”,“和”是有矛盾,有斗争的,以和谐的方法消除矛盾、解决矛盾,使群体向着更新的方向发展,最后解决的方法一定是求和。在一个企业当中,和谐并不意味着低效率,和谐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建立和谐的内部控制环境既有利于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也有利于营造祥和宽松的工作环境,对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可以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建立以人为本的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要建立以人为本的内部控制制度,关心人,重视人的作用,鼓励和激励员工,在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中以人为中心,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的X理论和Y理论,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激发员工的工作潜能,提高工作效率,创造更高的工作业绩,同时也可以提高内部控制的效果。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一项制度,其目的不能仅仅只是在于查错防弊,还要能够体现全体员工的自身价值和人格追求。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应该是一种人性化的制度,有利于实现员工的自身价值及其人格追求,它能使员工的“自律”和“他律”达到最大程度的统一,因而能够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建立以人为本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不是强调“人治”大于“法治”,企业的内部控制要发挥制度的约束力,强化沟通与监督。以人为本不是以个别人为本,是以大多数人的利益为本,任何人都没有凌驾于内部控制制度之上的特权。
(三)培养诚信守义的内部控制职业道德规范 “诚信不欺,一诺千金”是中国商业精神的一条重要的原则。“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人无信不立,政无信不威,商无信不富”,儒家传统思想的至理真言把诚信列为人从事任何职业活动的一条首要的职业道德规范。“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颜元《四书正误》),正如清代大儒颜元所云,应该提倡人们在合乎道义原则的前提下,采取合理的方式去取利。把义放在第一位,利放在第二位,在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中应培养诚信守义的内部控制职业道德规范,“诚信不欺,义以天下”。
(四)建立知行统一的内部控制沟通与监督体系 结合实际,建立一套适合本企业的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制度制定者与员工加强沟通,提高全体员工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做到“知”。另外,一项制度制定的再合理、再完善,如果执行人不完全照此执行,其力度将大打折扣,甚至起到不好的反作用。所以为了保证制度能够有效地执行,顺利的发挥作用,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反馈,以了解制度是否有漏洞,是否需要完善,制度是否得到了有效执行,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并做到赏罚分明,“行”之有效。
(五)打造创新型的内部控制精神品格 内部控制文化对企业的创新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尤其当公司内部控制陷入困境和公司需要进行组织机构变革时,企业能够走向成功其重要的原因就是管理哲学和文化及时适应时势的变化。企业应当打造创新型的内部控制精神品格,使企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激情的组织氛围,能够顺应环境的变化,及时对内部控制做出修正。
参考文献:
[1]杨雄胜:《内部控制理论面临的困境及其出路》,《会计研究》2006年第2期。
[2]王竹泉、隋敏:《控制结构+ 企业文化:内部控制要素新二元论》,《会计研究》2010年第3期。
[3]崔志娟:《规范内部控制的思路与政策研究――基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动机选择”视角的分析》,《会计研究》2011年第11期。
[4]刘明辉、张宜霞:《内部控制的经济学思考》,《会计研究》2002年第8期。
[5]王海兵、伍中信、李文君、田冠军:《企业内部控制的人本解读与框架重构》,《会计研究》2011年第7期。
[6]刘明辉:《内部控制未来的变革方向》,《中国财经报》2003年11月26日。
[7]汤谷良:《内控制度如何具备持续的执行力》,《财会学习》2006年第9期。
[8]骆良彬:《儒家思想与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9]柯虹羽、王海兵:《建设以人为本的企业内部控制文化》,《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儒家文化研究范文3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南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途径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12-0057-02
DOI:10.16654/23-1464/d.2016.12.023
党的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概括为24个字,涵盖了国家、社会、个人这三个层面,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任务。还强调“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新疆南疆的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是维护新疆民族团结的捍卫者,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力军,如何善于运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到南疆高职院校学生心里?笔者认为以南疆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为契机,通过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和开展丰富多彩校园文化活动,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南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在联系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具有职业教育发展特色、地域特色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既有物质层面的,也有精神层面的,包括的内容也很广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样,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俨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并承担着培养面向企业生产一线的强技能、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任务。对于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接班人,不仅要有强健的体魄,更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作用,就是依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主线,自觉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弘扬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这一目标导向不仅能为社会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提供了精神动力和发展潜力,还有效引导高职院校学生把个人的梦想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同时,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提高高职学生对各种社会思潮的鉴别能力,也可以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发挥校园文化的隐性育人功能。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南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可行性
新疆南疆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高职院校学生受经济发展落后、教育水平低下、民族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增加了难度。只依靠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教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在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了。
校园文化具有多元性、互动性、传承性、高雅性等特征,恰恰符合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活跃的特点,但德性还不够稳定,价值观并没有成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行动纲领和行动导向,并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中体现出来,为高职学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自律精神、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和健全的人格。
与此同时建设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高职学生做人、做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衡量高职学生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的标准,把社会主x核心价值观渗透到高职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当中,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这就需要在建设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时要讲究艺术,始终坚持国家的正确方针政策,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点和着力点,以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高职学生头脑,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高职学生的社会共同理想和终身奋斗目标,培养高职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促进高职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因此,合理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使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促进其全面发展。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南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途径
通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这个重要的载体和实践途径,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点,大多各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都能意识到,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对营造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不断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三大育人工程”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行动方向
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简称巴音学院),在其发展的十四年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其中通过“读书进课堂”“准军事化管理”“打造高品质校园文化”三大育人工程的有序推行,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内涵建设,学院的各项事业进入科学发展的快车道。将发展的重点从规模建设转向内涵建设,由培养技能型人才向培养“立德树人、德艺双馨”的双向人才转变,由单一的职业教育发展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双轮驱动”的发展轨道上来。
“读书进课堂”工程是在学院教务处的统一安排部署下,学生利用每天下午七八节课的时间,放下手机、走进学院图书馆,静心去阅读自己喜爱的图书,学生通过对各类书籍的涉猎,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内涵,从而营造了书香校园的良好氛围,无形中增强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推进“准军事化”管理,在学工部的统一组织下,坚持全院学生春、秋两季开学前军训,规范学生的纪律意识,培养高职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在平时宿舍内务上也按照军训的要求进行整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行为规范和“知行合一”的优秀品质,培养集体荣誉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打造高品质校园文化”工程大力营造校园,对学生是一种隐性的影响。古人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巴音学院自建院以来就秉承“做好每一件事”的校训,每一位巴音学子都能清楚地认识到要想学好精湛的技术,必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事先做人。“把信送给加西亚”这几个醒目的大字却告诉了高职学生关于敬业、勤奋、忠诚的故事,旨在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练就一门精湛的技术;针对高职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爱好广泛的特点,在宿舍里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对“和谐宿舍”的建设让同学们感受到舍友的温暖,各民族学生之间的团结让学生们的校园生活充满了欢乐,学校呈现出一片和谐的气氛;校园文化墙的建设体现了“西域文化”“楼兰文化”“东归文化”“胡杨精神”等具有本土特色的地域文化,学生在校园里随处可感受到的高雅,丰富了校园生活,陶冶了道德情操,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巧妙地融入其中。
(二)社团建设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输入新鲜血液
学生社团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成员都是由各个院系表现优良的学生组成。就巴音学院而言有部分社团在校内外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如“彩虹青年志愿者协会”长期在校内外担任志愿者活动,发挥其踏实肯干、任劳任怨的优良品质,体现了巴音学子优良的精神风貌;“追梦书友社”发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重要作用,让学生更能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学习目标,以书会友,更多的同学被吸引到读书这个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又校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网络文明志愿者服务队”是活跃在学生当中并非常受欢迎的一支队伍,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他们会对学生在上网过程中经常碰到的问题进行解答,让同学们学会运用网络这个颇受大家欢迎的平台来为自己服务,真正做到文明上网、提高对网络诈骗的辨识度。
(三)网络建设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正确的舆论导向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今日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手机网民规模达6.2亿,占比提升至90.1%。具体来看,2015年新增加的网民群体中,低龄(19岁以下)、学生群体的占比分别为46.1%、46.4%,可见,“低头族”已经成为当今高职学生的真实写照,且他们对互联网的使用主要目的是娱乐和沟通功能。复杂的网络信息环境与多元化信息的并存,意味着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高雅文化和低俗文化都有可能同时影响着当代高职学生,对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带来一定的难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微博、QQ群等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对学生进行正面的、积极的、励志的教育,以正确的舆论去引导学生,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充分发挥新媒体的正面教育功能。
儒家文化研究范文4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建设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1.弘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随着高校学生思想的开放包容,多元的文化也随之进入到了高校中,在高校校园文化这个平台上各种社会思想潮流和文化相互碰撞与交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有效地引导多元文化的走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社会主义道德观、价值观和政治观,这些对事物的观点都能够促进高校师生的自我认识,并且帮助高校师生能够与社会规范的要求保持一致地进行自我发展,同时使师生的自我发展能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相适应。从而弘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并且为高校的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2.为高校舆论提供一个正确的导向力
舆论导向对高校的日常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校校园文化内,可以为学校的师生提供一个正确的舆论导向。高校校园文化能够体现一所高校的价值取向和办学理念,因此舆论导向有着较重要的作用。
3.为校园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校校园文化中不仅可以升华高校的校园环境,而且可以构建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从而增加师生对校园精神的认同感,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且帮助师生理性地面对各种问题。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1.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育人的过程
校园建设中较重要的一部分是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保证学校的有效发展,而校园文化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且能够陶冶学生情操,为学生构建一个健康的人格,并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校园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地有效结合能够达到高校校园育人的目的,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文体活动、管理、宣传等方面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2.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精神的过程
一所高校的校园精神能够体现校园的生命力,它是整个校园文化的核心,校园精神是高校在办学过程和发展中形成的,校园精神不仅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一个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能达到育人的目的,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校园精神融合起来可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
3.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校风的过程
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考试的考风以及学生干部的作风等都是校园的校风,一所学校的校风能够体现学校所有人的精神面貌。一个良好的校风能够促进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校风的过程可以增加教师和学生的责任感,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4.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
校园文化活动的中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通常以其为中心来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通过这些校园文化活动来帮助师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三、总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可以弘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而且可以为高校的舆论提供一个导向,最终为校园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除此之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文化需要一定的途径,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校园精神、校园校风等中去,从而实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文化的目的,最终提高师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 峥,刘新庚.青少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引体系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2(03):92―95.
[2]邓 斌,杨 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全民教育全过程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04):56―58.
儒家文化研究范文5
关键词:儒家文化;作用;价值;积极;消极
儒家文化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历程
从孔子创立儒家思想至今, 儒家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按照儒家文化的发展阶段可将中国历史上的儒家文化的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 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是儒家文化的开创期。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论语・子路》)在这里,子贡向孔子请教如何做官,孔子的解答是,“做事时懂得廉耻,出使各国能完成国君交付的使命即可”。这是孔子对“士”的标准,也是原始儒学思想的一个集中体现。在先秦所处的春秋战国时期,原始儒学提倡的道德修养说在“士”这个阶层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原始儒学的理想政治制度和治国原则为一统天下、礼义王道为上。仁与礼的统一是孔子为那个时代所提供的社会、伦理模式。①由于和当时四方割据的时局大相径庭未受重视,故而儒家文化最开始只是关于道德修养和政治理想的一般性学说。
(二) 两汉时期
从汉初对“六经”的教授和研究,到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文化不仅吸纳并发扬了荀子关于礼法并重、刑德兼用的理论,还吸收了墨家“兼爱”、“尚同”的理论和阴阳五行学说。《白虎通德论》的出现标志着儒家文化从一个“关于道德修养和政治理想的一般性学说”转变为“社会政治制度的律条和道德规范”。正式确立了儒家文化在社会制度方面的地位和作用。但与此同时,儒家文化中自我修养的意义和作用则在其社会作用和功能的不断发展中被大大减弱了。
(三) 宋明时期
宋明时期的儒家文化发展到了新的阶段。随着佛教、道教等宗教的兴起,宋明时期的儒家文化性理学家在阐述原始儒学基本原则的同时还从形上学理论方面发展了儒家文化。这一时期的性理学在构筑起一套“天理”、“良知”的形而上思想体系后,使儒家文化在形上学理论方面与佛教、道教势成三足。儒家文化发展到宋明时期,在相当程度上恢复了儒家文化的社会功能,又进一步强化了个人修养方面的功能。宋明时期以后,儒家文化在政治层面和个人层面的社会功能一致化,使得原本建立在自觉基础上的规范变成强制人行为的严苛律条。
(四)近现代时期
近现代时期儒家文化发展的标准是康有为的近现代新儒学的确立。在中国封建制度解体的过程中,以性理学为代表的宋明时期儒家文化走向了衰落。在资本主义的侵略下,大批思想先进的国人奋起反击。此时的儒家文化便在康有为等人的现代转化的探索中开始了。但是康有为把政治制度层面的儒家文化与个人修养层面的儒家文化继续捆绑在一起的做法却并没有促进儒学文化的发展。反而是以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钱穆、冯友兰、贺麟等认为代表的儒学新家坚持在融合中西方文化的前提下解释儒家文化、发展儒家文化的做法实现了儒家文化的突破和传承。新确立的儒家文化体系,在对儒家思想进行现代阐释的基础上,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使其国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民族主体意识的确立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 儒家文化在中国古代作用
(一)积极作用
1、 提升自身修养
儒家文化中随处可见的对自身修养的要求在中国古代的社会中有相当大的积极作用。儒家文化提倡人要敢于和善于追求个人的正当利益,提倡人合理的在法律和政策范围内争取个人的合法权益,还提倡要惠及他人,利他益众,为中国古代人的行为树立了良好的典范和标准。儒家文化重孝道,在儒家经典著作中众多关于“孝”的论述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儒家文化中道德伦理的学说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及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历史中,儒家文化的道德伦理学说促进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优质品质的形成,对提高个人的德行修养具有积极的作用。
2、 维护政治稳定
儒家文化中倡导的处事之道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稳定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儒家文化强调“和为贵”,倡导和谐生活,倡导天人合一。儒家的“和而不同”的思想维护了古代社会的稳定,儒家文化的“仁政思想”闪烁着民主的光芒,促进了历史上多个封建制国家的兴盛,为中华名族的发展和振兴发挥了重大的积极作用。
3、 促进教育发展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儒学思想,儒学思想的创始人孔子兴办私学,以一己之力不断推动着平民教育的发展。其“有教无类”、“学而时习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教育思想和理念影响了后世千千万万的教育活动的参与者。而且,儒家文化的教育思想中还有提倡学习终身性的内容,主张“学不可以已”。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为政》)就是儒家文化中提倡终生学习思想的最好例证。这种思想的存在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二) 消极作用
1、 阻碍商业发展
儒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有着非常严重的重农轻商的思想。回顾中国历史的发展,当儒学文化兴盛,商业的发展便遭到巨大的阻碍,这就是儒学文化对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经济和商业发展的消极作用。
2、 束缚个人思想
儒家文化重视“三纲五常”强,强调森严的等级制度,在被统治阶级利用后更是严重的压抑人的个性发展,造成了国民的愚忠愚孝。家长专制、家族统治下的中国古代社会数不胜数的人身压迫、精神虐杀不仅制约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觉醒也阻碍了历史的进步。
儒家文化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儒家文化的发展提升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带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发展了中华民族的教育观念和教育事业,但也对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和个人思想的觉醒产生了阻碍。因此,应当在坚持批判继承的原则基础上,拒绝走因“独尊儒术”而导致衰败的历史覆辙,在建社会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科学的倡导国人自身修养的提升和和谐社会的建成,让儒家文化为祖国的长治久安,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新的积极的贡献。
(作者单位: 武汉理工大学)
注释:
①李玮著.先秦儒家荣辱观的历史意义与现代价值[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9,05.
参考文献:
[1]党延敏 著.对儒学思想当代价值的评价[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2 .
[2]刘喜珍 著.论儒家伦理思想的“和合”价值目标及其现代转换[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5,02.
儒家文化研究范文6
一、儒家文化的旅游开发研究综述
各地区对儒家文化的内涵诠释不尽相同,因此儒家文化的旅游价值和旅游开发状况在不同地区有所不同。李文明以庐山白鹿书院为载体,对庐山儒家文化的内涵和旅游价值进行了发掘和分析,并对庐山儒家文化的旅游深度开发策略进行了探讨,其中在策略上重点探讨了旅游形象策略、景点建设策略、产品策略和市场营销策略。李晋宏从儒家文化开发的角度,研究了平定县冠山独特的儒家文化,指出了开发利用儒家文化对丰富山西省旅游文化、指导地方旅游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旅游地带来经济收益的同时,也衍生了一系列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发展和谐旅游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部分。梁炜从儒家文化的和谐观角度出发,探讨了儒家文化对发展和谐旅游的教育启示功能以及如何实施这种教育。方百寿、张芳芳和李洪波等建议以儒家传统文化为基础,以旅游发展的利益相关者为出发点,建立良好的旅游生态伦理体系,以保证旅游业的良性发展。吴声怡、余志荣和高群认为中国旅游与儒家文化有着密切关系,中国旅游在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同时也促进了儒家文化的传播,而儒家文化的传播又进一步带动了旅游的发展。
二、曲阜儒家文化旅游资源分析
曲阜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故乡,也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自古以来就有重要的政治和文化地位。家喻户晓的“三孔”———孔府、孔庙和孔林在1994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市现存文物古迹300多处,具有市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2处,其中孔庙、孔府、孔林、鲁国故城遗址、颜庙、九龙山汉墓群、尼山孔庙及书院7处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有十几处。曲阜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良好的自然环境是开展儒家文化旅游得天独厚的条件。表1对曲阜儒家文化旅游资源状况作了简要的分类。人文旅游资源是由人类创造的,反映各时代、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俗与民情状况的旅游吸引物。曲阜儒家文化旅游资源多为人文旅游资源,其历经沧桑巨变的积淀,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文化的“沉积岩”,在现代社会中因其历史的厚重感而散发着独特的旅游资源魅力,也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地理景观,即现今曲阜儒家文化旅游资源中的自然旅游资源。在曲阜的儒家文化资源体系中,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的界限并不是绝对的,很多人文旅游资源需要借助一定的自然景观表现其特有的价值,而自然旅游资源在很多情况下被赋予了浓厚的文化色彩。从文化时空观的角度来讲,人文旅游资源更多地依托于时间的积淀,属于时间的范畴,自然旅游资源表现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属于空间范畴,这二者共同构成了时空向度上的儒家旅游资源。
三、曲阜儒家文化的旅游价值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们在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会产生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等精神层面的需求。文化作为人类精神领域重要的构成元素,便成为满足人类更高层次需求的精神营养。而对于历史和异域文化的向往促使人们产生了旅游行为。儒家文化作为宝贵的人类精神遗产,必然成为政府部门、旅游企业、旅游研究部门、旅游从业人员和旅游者所关注的焦点。曲阜儒家文化对于炎黄子孙乃至世界人民而言具有重要的精神价值。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现代商业社会下人们寻求返璞归真欲求的精神沃土。以儒家文化旅游资源为主题开展的旅游活动不仅可以使旅游者获得视觉、听觉等方面的旅游体验,而且可以使旅游者的精神思想得到升华。因此,儒家文化在旅游业中所具有的精神价值使得旅游者的精神需求得到了满足。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儒家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儒家文化旅游活动积极展开,祭祖旅游、修学旅游、文物旅游、节庆旅游以及美食旅游等旅游活动在孔子故里开展得如火如荼,在这一过程中旅游的社会文化效应尤为明显。现代商业社会中,曲阜儒家文化与商业元素的融合使得传统的儒家文化焕发着商业气息。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十六届三中全会对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意见。这一政策为儒家文化的产业化吹来了一股强劲的“东风”,旅游业成为儒家文化产业链条中最为活跃的一环,不仅使得儒家文化在现代商业社会中继续散发着思想魅力,也使得儒家文化逐渐融入到经济浪潮中创造着巨大的商业价值。
四、曲阜儒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曲阜市借助儒家文化的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旅游业,自1987年曲阜市举办首届“孔子故里游”旅游节庆活动以来,“三孔”等一批人文景观相继对外开放,还先后举办了“孔子诞辰故里游”、“修学旅游”等专项活动。从曲阜市旅游业的发展状况来看,以“三孔”为代表的孔子文化资源是其核心旅游资源,而目前孔子文化资源在旅游业中的开发利用现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节庆旅游
在孔子故里的节庆活动中,影响最广的是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它是融合了纪念、文化、旅游、学术和经科贸的大型国际性节庆活动,旨在纪念孔子对人类文化的杰出贡献,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国际孔子文化节自1984年起已连续举办了26届,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山东走向世界、世界了解山东的重要平台,已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国家级“旅游节庆精选”之一,被国际节庆协会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十大节庆”。其浓郁的儒家文化特色、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吸引了海内外大批游客。时至今日,孔子国际文化节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二)修学旅游
孔子故里曲阜具有修学旅游基地的特殊功能,这个功能对于孔子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游客的活动范围大多局限在“三孔”之内,游客很难找到短暂休息、停留的回旋空间。自2006年推出首届“孔子修学旅游节”后,开创了国内修学旅游的先例,整个活动从整体形象宣传、景区整合推广、修学活动策划、市场营销组合、演绎平台搭建等软件入手,挖掘孔子故里人文内涵,丰富修学旅游产品内容,改变了孔子文化旅游的既有模式,将孔子家乡修学旅游从普通观光型升级为休学体验型。通过开展修学旅游,改善了孔子文化旅游集中于“三孔”的局面,同时带动了周围旅游“冷线”的升温,带动了区域旅游的整体发展。另一方面,修学旅游延长了游客在目的地的平均停留时间,有利于当地旅游业的吃、住、行、游、购、娱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三)美食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