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森林防护的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森林防护的措施范文1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防治;生态环境;建设发展
我国占地面积广阔,森林资源丰富,但存在分布不均匀的现象,且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极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处于不利地位。前些年我国重视经济发展,忽视对生态环境保护,导致乱砍滥伐现象严重,森林资源更加稀少,对我国生态环境平衡以及可持续发展有不利影响。因此,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与管理工作势在必行,对森林资源的稳固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平衡有重要意义。
一、目前我国森立资源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必要性
近些年来,我国政府以及人民保护环境的意识逐渐加强,不断开展造林运动,促使我国森林资源覆盖面积逐年增加,已有大幅度提高和生长,这种现象与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以及保护环境的大力宣传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虽然森林面积有进一步的发展,但是还存在种植过后管理不当的现象,这种现象造成森林资源的进一步损失以及破坏,前期的种植工作也成为无用功。造成森林资源被破坏的原因有很多种,管理不当是主要原因之一,而病虫害管理更是森林管理工作的关键。因此,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对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认识,提高重视程度,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促进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1.成灾病虫种类增多,对于森林资源的危害损失严重。现阶段我国森林资源秘籍不断增大,增长速度在逐渐加快,病虫害发生发展数量也在逐年增加,这给森林资源的管理工作带来新的难度与挑战。引起病虫害发生的情况有很多中,未来物种入侵就是重要原因之一,高发势是这种病虫害发生的显著特点,之前的病虫害还没有实现有效的控制,再次引发该种病虫害,对森林资源的破坏性更为强大,抑制森林资源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效发展。所以,病虫害防治工作在森林资源管理工作中占重要地位。2.难以治理,病虫害爆发时有发生。对于目前我国的森林资源来说,由于其环境复杂多变,地域的交叉性强,这就使得我国的森林资源的病虫害种类较多,差异化较大,一些具有较强顽固性难以治理的病虫害,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这样就极易导致大规模病虫害的爆发,甚至成灾,从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给森林防治工作带来较大的波动和变化。
二、当前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人工造林数量的不断增长与加强,致使我国的森林面积不断的增大,但是对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与维护工作来说,尽管在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对于我国广阔的森林面积来说,其治理和维护工作还不到位,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1.病虫害的产生及环境的影响破坏。由于大规模的人工造林,人工林品种较为单一,以及林龄结构等原因,都极其容易导致病虫害的大面积发生。由于近些年我国暖冬现象的发生,这就使得害虫越冬存活的基数增大,一到春季极容易出现大规模的病虫害的爆发。另外,由于国内区域贸易与交易的频繁,这就为病虫害的远距离传播与传输带来了极大的可能,使得害虫的种类和传播途径不断的开阔与发展,一些新生的病虫害的发生防不胜防,而且缺乏相应的治理管理的经验,这就加剧了病虫害的大规模发生。2.对病虫害防治的认识和重视不足。长期以来,人们对森林资源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没有深刻的认识,特别是病虫害对森林资源的危害性及破坏性的认识更是不足,病虫害对森林的危害,不仅仅是森林资源的破坏,而且还可能衍生出众多的次生灾害的产生。例如,一旦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就会导致水土流失,甚至产生较为严重的水患,以及可能产生的火灾,这都给人们的生存和生活带来严重的危害。同时,由于其具有生物灾害的特殊性,治理工作需要长期、持续的进行。在实际的森林治理与防护中,更加注重绿化和防火,而对于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和责任感,从而导致在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中缺乏实际有效的措施。3.对病虫害的监测与预警措施管理不到位。对于我国目前的林业监测与预报来说,其监测措施和方法还不到位,对于测报工作的重视度还不够,没有具体完善的测报网点的建设制度,而且在人员和制度的配置上还存在着不到位的情况,这就导致森林资源的防护和治理工作不能够及时地开展,使得森林资源的治理与防护较为被动。4.对病虫害的防治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不到位。当前,在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中,其力度和强度还不够。在实际的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中,往往喷撒大量的化学药剂进行灭虫,这不仅导致了病虫的抗药性的不断增强,而且还导致环境受到较大的污染,在杀灭病虫的同时,也消灭了一些无害的生物,这给整个林业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三、加强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和治理,确保林业生态环境建设
对于目前我国的林业管理工作来说,在确保森林不被破坏的同时,还要加强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以确保林业生态系统能够正常的运行与维护。对于林业的防治与治理要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森林防护工作的科技的应用。对于我国的森林防治工作来说,其森林地域广阔,区域差别性很大,不同区域的防护和治理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这就加大了森林防护和治理的难度。因此要加强对森林防护科研的投入,以提高森林防护的技术水平,并有效地对森林进行治理。其中要重点加强病虫害的科研的攻关和研究,并推广新的林业病虫害的防护技术,扩大宣传,加强林业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普及基本的林业防护的技能。2.大力发展生物防治。对于林业的病虫害的防治来说,生物防治是一种既经济又环保的重要的技术手段,它能够对林业资源的防治和治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此要重点推广生物防治技术,以及以高效无毒的菌剂为主的生物制剂,逐步加大引诱剂和无公害农药的应用,以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林业防治道路。
四、结语
增强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提高林业生态环境的建设,就要从林业的生产与营造的各个环节加强对森林资源和生态系统的管理和控制,并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以降低病虫害的危害范围和程度。
作者:王 艳 曾凡龙 单位:1.龙江省黑河市逊克县林业局新立林场 2.水泉乡人民政府
参考文献:
[1]钱宇航.增强森林病虫防治工作确保林业生态环境建设[J].北京农业,2016(4).
森林防护的措施范文2
关键词: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试析问题
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158
1 我国林业病虫害防治中出现的问题
1.1 病虫害检查手段匮乏
我国检查病虫害的手段相对比较薄弱,主要是因为林业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无法有效的承担其病虫害检查手段更新换代的费用,并且缺乏上级领导的重视和建设,缺少必要的监测与防护手段,所以种种因素汇集在一起导致了防治病虫害措施的不完整性。
1.2 农林药物使用不够规范
农药的喷洒使用不够专业,农药的用量过犹不及,少之完全起不到任何效果,相反则农药残留过多,导致树木对大用量农药的使用出现排斥现象,进而使树木的生长发育受到不良影响,林业管理人员对农药用量认识不足,缺乏专业的管理知识,有些林业维护人员多是依靠自身的经验进行施工容易出现偏差。导致对于林业树木的维护工作不到位,很难有效的完成林业的农药使用工作。
1.3 林区林分结构不合理
自从我国开始对林区进行大范围建设以来,支撑林业经济产出的主要项目一直都是木材运输,因为木材运输具有其独特的速成性,导致了许多林区林分单一,生物多样性缺乏,长此以往会对林区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程度上的破坏,不利于保持周围生态环境的平衡,这种情况下,一旦发生病虫灾害,单一的树木品种很难有效的形成抵御,非常危险,所以这种不合理的林分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我国林区的安全隐患。
1.4 森林病虫害防治资金保障不足
我国没有森林病虫害防治资金的确切来源,基础的林业企业和森工企业对森林病虫害防治资金投入较少,森林病虫害在高发的年份没有足够的物质基础达到防治目的。此外,森林病虫害防治由于缺乏资金,不能应用防治森林病虫害的措施和设备,使得病虫害的蔓延趋势不能得到有效控制。
2 针对我国林业病虫害防护的有效措施
2.1 增强对病虫害防治的重视程度,加大资金投入
我国林业地区的管理者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有效的病虫害防护措施,对于林区病虫害的治理工作没有形成良好的重视程度,在对林业养护的认识上存在严重不足,缺乏科学合理的整治手段,所以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护工作,就要先从管理人员的思想上抓起,加强思想工作的宣传力度,并且做到从思想上重视病虫害的防护工作。
资金方面,要积极争取国家、林业部门的防治项目资金,建立良好的资金流动渠道;敦促地方政府增加森林病虫害防治资金投入的数量,对森林病虫害严重区域进行综合性政治。充分发挥社会和群众的力量,用经济和生态的手段调整社会上有意投入环保和林业的资金,保障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开展。
2.2 增强病虫害检测技术
林区相关管理部门应该认真执行检测程序,使用最新检测技术,配合专业技术人员共同构建一个全面系统规范的林业检测模式,该检测模式可以精确定时检测树木的健康状况,保证树木的质量,控制林区病虫害问题的扩散发生。
2.3 提升林区病虫害的整治能力
林区病虫害的整治工作需要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做为依靠,专业防护人员利用先进整治技术对病树进行清理养护,保持科学技术与专业技术人员的协调性,对于在防治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解决,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战略,并且在做到完善处理现有林业树木的前提下,提升林区树木的质量,秉承因地制宜的栽种策略,多种植优良品质,并且加强对森林病虫害初期的防治工作,在林业全面普及绿化的过程里,把病虫害的整治工作与林区生产相结合,并且一定要时刻提醒林区管理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增强林业系统对树木病虫害的制约能力,在解决林区病虫害问题上要采用人工农药相结合的方式,制定科学合理的整治计划,然后各个相关人员按照既定计划进行紧密操作,综合提升防治病虫害的能力。
2.4 杜绝病虫害林区的高危树木种苗
林区树苗的检疫工作十分重要,关系着万千林业的兴衰,是我国林区管理的重中之重,也是我国林业工作防护系统的原则,依据我国现今林区检疫的行业标准,规定管理人员要做好如下几点要求:要做好林区防疫的宣传工作,增强林区周边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做到与当地群众互动,共同治理林区的模式,要取得当地居民的理解和支持,然后是对于经过防疫林区的过往车辆进行严格排查,详细检查播种木苗的健康程度,切记要杜绝问题疫苗流入林区,造成大规模减产情况,林区防疫工作的,要加大力度,对城镇周围的绿色植被进行定期检测修整,提升城镇绿化规模,上述控制病虫害疫情的主要方法,最重要的还是对病虫害疫情源头的控制。
本文深入阐述了现阶段林区病虫害问题现状,以及防治病虫害的若干建议,林区防治病虫害的发展方向是多样性的,应该建立起一个系统科学的管理体系,以保证我国林区经济可以蓬勃向上发展。
森林防护的措施范文3
关键词:医疗照射;受检者防护
1医用电离辐射的兴起与危害
1895年X射线被发现,数月后就首先在医学上得以应用,从而揭开了现代医学的新篇章。当今社会,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X射线影像检查设备日新月异,已经成为临床医生诊断的重要辅助手段,包括放射诊断和放射治疗在内的医用电离辐射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人工辐射来源。
众所周知,电离辐射技术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也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发现X射线的第二年,就有人因从事X射线实验而发生了皮炎,1911年有人报道了96例辐射引起皮肤癌和其它恶性疾患的病例。在早期的X射线实验研究和医学应用中,由于放射防护知识的缺乏和设备本身的缺陷,出现了一些人体受过量照射所致的不良后果,特别是放射科医师和X射线工作者的皮肤改变,包括癌变。可以说,电离辐射的危害是人类在不断利用、开发电离辐射,同时也被其伤害的过程中被认识的。
电离辐射作用于人体后,可以引起组织细胞中原子及分子的电离和激发,从而使细胞受到损伤,导致各种健康危害。
(1)按作用机理可分为随机性效应和确定性效应。确定性效应指通常情况下存在剂量阈值的辐射效应,超过阈值时,剂量越高则效应的严重程度越大。随机性效应指发生概率与剂量成正比而严重程度与剂量无关的辐射效应。人体受到低剂量率、小剂量照射时,主要发生随机性效应,表现为受照者本人的癌及其后裔的严重遗传疾患。
(2)按作用对象不同可分为躯体效应和遗传效应。躯体效应发生于体细胞,显现在受照者本人身上,遗传效应发生于胚胎细胞,会影响受照者的后代。
(3)按辐射生物效应出现的时间长短可分为早期效应和远后效应。辐射生物效应在受照后数分钟、数小时到数周内显现,称为早期效应;在受照后数月到若干年后显现,称为远后效应。
2辐射防护体系
由此可见,任何辐射都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危险,人类应该尽量减少增加辐射照射的实践活动,但鉴于从这些活动中得到的利益,有时又不得不接受一定程度的危险。确定性效应因为存在阈值,所以是可以防止的;而随机性效应跟辐射照射的剂量呈线性无阈的关系,因此我们只能加以限制。为了防止确定性效应发生并将随机性效应限制到可以接受的水平,ICRP(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提出了辐射防护三原则:辐射实践的正当化、辐射防护的最优化和个人剂量限值。正当化原则指进行任何伴有辐射照射的实践活动时,首先必须权衡利弊,只有当带来的利益大于所付出的代价时,才能认为是正当的;最优化原则是在考虑到经济和社会因素后,使任何辐射照射保持在可以合理做到的最低水平;在满足正当化和最优化条件之后,还必须使个人接受的剂量当量不超过一定的限度,这是个人剂量当量限值的原则。这三原则构成了辐射防护体系,已为各国际组织及多数国家所采纳。
3我国医疗照射受检者防护的现状
医疗照射指患者在医疗诊断或治疗过程中受到的照射。知情而愿意在诊断过程中扶持病人的家属及生物医学研究计划中的志愿者受到的照射也属此列。医疗照射是当前所有人工辐射源造成的人类集体剂量的最大来源。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我国的医用辐射事业发展速度迅猛。1984~1987年间和1997~1998年间,我国曾两次在全国主要省份对国内医疗照射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每年X射线诊断频率后者相比前者增加了35人次/103人口,X射线诊断所致患者的个人有效剂量显著增加,从0.088mSv增加到0.21mSv;远程放射治疗人数也增加了532% [1] 。这些数字还在不断增加。因此,医疗照射中受检者防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这个问题却一直没有引起我国公众和医护人员的足够重视。主要表现为:
(1)患者方面。目前国内绝大多数患者对射线的自我保护意识淡漠,有的根本没有防护常识,能主动提出穿戴防护用品的患者更是寥寥无几。
(2)医院方面。一方面临床医生过于依赖X射线检查,开出了一些不必要的检查甚至重复的检查;另一方面,大部分医生放射防护意识淡漠,患者在无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进行X射线检查已成惯例,射线工作状态中防护门不关的现象时有发生,医院也没有储备供受检者使用的放射防护用品。
(3)公众方面。尽管大部分人知道辐射对健康有危害,但都认为微乎其微,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单位体检胸透时,一群人在透视房中等候透视而一起受照的情况非常普遍;做床边X光检查时,受检者的同屋不知道回避而无辜受照的现象也很常见。
(4)资源方面。由于财力、技术、人员等条件限制,我国健康体检胸部检查中,胸透所占比例还很大;另外,一些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医院的检查设备陈旧落后,这都无形中加大了受检者的受照剂量。
相比之下,一些发达国家的放射防护意识要比我们先进很多。很多国家进行放射检查时,都要求必须对非检查部位尤其是敏感部位(如性腺、甲状腺)进行屏蔽保护,以使放射损害降到最低,医生如果有疏漏,都有可能因此被吊销执照;而患者的自我防护意识也相对较强,做检查时基本都会穿戴防护用品。
4改进建议
我国近年来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放射防护标准和条例,如《电离辐射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49号)、《放射诊疗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6号)、《X线诊断中受检者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16348-1996)等。这些标准、条例的颁布对电离辐射源特别是医用放射性诊疗设备的管理、X线检查中的受检者防护问题都做了详细规定,体现了国家对医用电离辐射的日益重视,也突显了医用电离辐射防护的重要性。做好医疗照射中的受检者防护工作、减少电离辐射的危害,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1)医院需要进一步完善硬件设施,更新放射诊疗设备,并配备供受检者使用的放射防护用品。国家应特别加大对基层医院和边远地区医院的投入,淘汰那些陈旧的放射诊疗设备,改善广大受检者的就医条件。
(2)重视软件建设。提高医务人员的放射防护意识,充分遵循正当化和最优化原则,减少不必要的甚至重复的X射线检查,并对搀扶患者的家属也做好相应的防护;提高放射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使受检者受照剂量控制在可合理做到的最低水平。
(3)强化国人的放射防护意识,拒绝非正当的、重复的X射线检查,能用其它方式检查的尽量不用射线检查;接受X射线检查时,应主动要求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单位健康体检时,杜绝在透视室内等候胸透检查的行为。
5结语
医用电离辐射发展迅猛,医疗照射已经成为最大的人工电离辐射的来源,并还在不断增加。它让我们享受到现代医学成果的同时,也对我们的健康造成危害,其防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医疗照射受检者的防护问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针对目前我国放射诊疗的种种不规范行为,需要严格执行国家的放射防护标准、条例,改善医疗单位的硬件设施,强化医务人员和公众的放射防护意识,使射线技术更好的为人民的健康服务。
森林防护的措施范文4
关键词:高速公路 边坡柔性防护 探讨
1 概 述
高速公路的飞速发展,给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极大的考验。如何遵循生态规律的要求,最大限度地恢复高速公路沿线自然生态环境;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促进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良性协调发展,值得我们每一位公路人深思。下面结合诸永高速公路建设项目,重点探讨一下高速公路边坡柔性防护问题。
2 边坡柔性防护的重要意义
2.1体现自然,减少人工痕迹
在确保边坡稳定的前提下放弃传统的砌石防护,采用柔性防护,一方面可营造各具特色又与沿线自然和人文环境和谐统一的公路景观,使公路投入营运后能创造“车在林中行”的优美环境;另一方面可大大减少人工痕迹,弱化圬工砌体对视觉的影响,给司乘人员宁静舒适的感觉。
2.2美化公路,保护和改善环境
柔性边坡防护的目的在于保护和改善环境,根据周边植植被情况,通过必要的手段使整治的范围尽快恢复植被,通过选择乡土树种,并采用多种植物相搭配,不仅能美化公路两侧环境,使之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而且能达到建立景观植物群落及丰富林相的效果。
2.3恢复生态,隔音防尘减污
通过环境再造,一方面可达到“土生土长、原汁原味、顺其自然”的立体绿化效果,建立新型绿色通道,达到恢复生态的目的;另一方面弥补了由于公路修建对自然景观的破坏,形成了天然隔音壁,降低了噪音对沿线居民的影响,减少了环境污染,降低了公路建设对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提升了公路交通行业整体形象。
3边坡柔性防护施工理念与要点
3.1边坡柔性防护施工理念
3.1.1应坚持“边坡稳定为前提、自然协调为基础、地域文化为特色、适地适树为原则、长远效果为目的”的原则。
3.1.2在确定项目景观区段的基础上构建生态防护总体框架,按“景观区段”―“景观路段”―“景观节点”三层次结构操作。
3.1.3突出体现“自然式设计”、“乡土化设计”、“保护性设计”、“恢复性设计”等先进手法和理念。
3.2边坡柔性防护施工要点
3.2.1边坡修整体现自然风格
3.2.2因地制宜选择植物群落,不搞一刀切
3.2.2.1应在做好周围自然环境现有植被群落构成调查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段落、不同地质条件及坡率、坡向、不同景观要求的边坡,提出不同的植物群落设计模式,不搞一刀切。边坡植物群落的构成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森林型、草灌型、草本型、观赏型。总的原则就是要自然,与周边环境和谐、协调,尽量减少人工痕迹。
3.2.2.2根据科学数据显示,当汽车行驶速度为120Km/h时,司乘人员视野要求为166m,此时司乘人员对周围景观的观赏只能具体到大的线和面,不能像在园林中那样具体到点,这就要求用大的视野尺度来考虑绿化植物观赏线、面,应在一定距离上保持稳定、流畅,所以树种的选择亦不可过多、过于繁杂。
3.2.3前期养护管理至关重要
3.2.3.1种植完工后,提供管理和养护种植物的详细计划及日程,这个计划是种植计划的延续,将种植物养护到工程交工验收为止。对于更换枯树或草的再种植,应从再种植时起至少养护一年的生长期,随时进行检查并及时补植。
3.2.3.2农药、除草剂及其他农用化学物品应按园艺要求的方法、季节及当地气候和所用物品的有关性质来选用。并采取措施防范人为的破坏和牲畜的践踏、啃咬;枯死、损坏或丢失的树木花草应随时补植;经常清扫及清除垃圾、保护表土。
4 几种典型的边坡柔性防护施工工艺
4.1喷播植生(喷播草籽)
4.1.1适用范围
适用于土质及软质岩石路堤路堑边坡
4.1.2准备好地表面、坡面
4.1.2.1地表面的准备:覆盖表土范围的地表面,应进行深翻,将土块打碎使成为均匀的种植土。不能打碎的土块,大于25mm的砾石、树根、树桩和其他垃圾应清除并运到监理工程师同意的地点废弃。通过翻松、加填或挖除以保持地表面的平整。
4.1.2.2地面(坡面)无天然表土或天然表土厚度小于图纸规定的厚度时,应加铺表土,以形成厚度符合要求的表土层。
4.1.2.3地面处理措施:对于一般坡面应进行常规处理――刷除多余土方、平整竖向冲沟、耙松光滑坡面表土,对于坡率大于1:1的陡坡应对坡面进行特殊处理――沿等高线开挖凹槽、植沟或蜂窝状浅坑。
4.1.2.4在验收合格后的边坡上,先施工平台沟、急流槽、截水沟(必要时)和各种骨架护坡等,再施工绿化工程。
4.1.3喷播材料配比
采用适宜混生互补的草(灌)种子(草灌种子比例为3:1,灌木种子最少2种)与肥料、防土壤侵蚀剂、内覆纤维材料、保水剂、色素及水等按一定比例放入混料罐内。
4.1.4喷播方法
4.1.4.1应事选择好采用的机具和播种方法,必要时在工程开始前作工艺的野外试验。
4.1.4.2通过搅拌器将混合液搅拌至全悬浮状,按最佳着地点(射液抛物线最高点后1~3M范围内)要求均匀喷播在欲建边坡裸地,形成均匀覆盖层保护下的草种层。
4.1.5铺设无纺布及浇水养护
施工完成后,铺设无纺布覆盖,并浇水养护。
4.1.6播种季节
4.1.6.1在当地生长季节进行播种、施肥和覆盖。
4.1.6.2在刮风天不应播种,也不应在过湿的土地播种。
4.2铺(植)草皮(本地草皮)
4.2.1适用范围
适用于土质及软质岩石路堤路堑边坡
4.3三维网喷播植草
4.3.1适用范围
适用于自身稳定的贫瘠土质边坡和全风化岩质边坡。
4.3.2坡面整理
应清理边坡上的杂物,并对坡面作简易修整。边坡特别凸起的地方必须削掉,特别凹陷的地方必须用石块填补,使坡面大致平顺,另外坡顶和可视断面也应一并修整,以保持整个边坡线条明畅。边坡上的平台沟、急流槽、截水沟(必要时)等已施工,并且验收合格。施工完成后,铺设无纺布覆盖,并浇水养护。
4.4深(浅)锚杆粗(细)网喷混植生
4.4.1适用范围
适用于稳定的石质路堑边坡。
4.4.2坡面整理
4.3.2
4.4.3挂网施工
4.4.3.1完成边坡修整后,严格按设计文件和有关技术规范要求,打锚杆、铺挂铁丝网。
4.4.3.2锚杆:锚杆采用φ14螺纹钢,粗网长度L=1.2M;细网长度L=0.8M,锚杆正方形布设,纵横间距,要求与坡面成70~90度,锚杆采用风钻打孔,孔偏差不大于5CM,锚杆采用M30水泥砂浆固定。
4.4.3.3铁丝网:采用镀锌机编网幅宽为2M,粗网网孔10CM×13CM,φ=2.6MM(钩花网网孔10CM×10CM,φ=3.0MM);细网网孔7CM×9CM,φ=2.0MM(钩花网网孔8CM×8CM,φ=2.6MM),铁丝网与锚杆之间采用14#~16#铁丝扣牢固连接,铁丝网搭接为20CM。
森林防护的措施范文5
随着我国对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逐渐扩大,交通事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愈来愈大的作用,特别是山区道路修建,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和林区经济的迅速发展。然而,由于山区地理环境的特殊性,会产生很多特殊的现象,比如,因道路修建需要开挖等,使道路的部分边坡破碎,山体不稳等等,从而给交通安全埋下隐患。
1.山区公路边坡破坏的原因
山区公路边坡的破坏,与路基的边坡高度、填料的性质及其压实密度都有关系。一般情况下,砂性土的边坡要比粘性土的边坡更容易遭受到水流的冲刷,相对较高的边坡要比较低的边坡更容易遭受到水流的冲刷,压实密度差的通常比压实密度高的更容易遭受水流的冲刷。
(1)公路上边坡的破坏因素:1)冲刷破坏:冲刷破坏通常发生在坡度较缓的砂性土、黄土等土质的边坡,在降水作用下,会沿坡面的径流方向,形成许很多细长的冲沟,若不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破坏将越来越大;冬天的降雪、积雪,将会使边坡坡脚的粘性增大,刚性减弱,从而导致上面的土体架空,支撑不足,产生破坏的现象;同时,汽车在飞速行驶的时候,会伴随着雨雪水的溅起,也容易使坡脚遭到冲刷。因此,土、砂质的坡脚,是边坡防护时尤其要注意的环节。2)崩塌破坏:边坡的崩坍,包括三种类型:滑坡型、落石型、流动型。在边坡的崩塌中,有时出现一两种,有时三种崩塌方式都会出现。落石式的崩塌,通常发生在坡度较陡的岩石边坡,被形状不一的裂面割成软质的断块,但通常裂隙的宽度不容易识别,一旦发生降雨,就会产生侧向的压力,从而造成崩塌。滑坡式的崩塌,是岩层遭到外力的作用而剪断,造成软岩滑动,通常发生在岩石层间夹有软弱层的岩石中。此外,如果基岩上伏有岩屑层、岩堆层等非常松散的物质时,此物质也会沿着岩层的层理面和节理面发生崩塌。流动式的崩塌,多发生在天降暴雨的时候,岩屑、砂、风化土等比较松散沉的积土,受暴雨的冲刷极易产生流动式的崩坍。
(2)公路的下边坡的破坏因素:下边坡通常是填土的路堤,下边坡的破坏,主要有坡面与坡脚的破坏。坡面的冲刷,主要是降水的直接冲刷或坡面的径流冲刷,冲刷导致路基坡面按照流水的方向形成水沟,随着水沟逐渐加深、加宽致使路基遭到破坏;沿河路堤和滞洪区以内的路堤,同时也会受到洪水的破坏,使路堤的坡脚被冲毁,从而导致路基边坡的破坏。
(3)人为的破坏因素:任何建筑的建设与管理,都是人对建筑物的建筑与管理,因此,人在一项工程的建筑中,往往起着决定性或关键性的作用。影响边坡的稳定状况的人为因素包括三方面内容:设计、施工和养护管理。
2.山区公路边坡的防护策略
(1)防护设计:山区公路修建的特点,常常需要大量地开挖与填筑路基,所以人工边坡较多,人工边坡的内部的应力状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加上长年的冲刷和风化,导致边坡损坏的机率很高。边坡的施工设计应遵循“安全绿色、水土保持、恢复自然”的原则。1)护面墙的设计:护面墙常用于那种风化比较严重、软质岩、或坡面容易遭到侵蚀的土质边坡,此种防护方法对于加强边坡的稳定性十分有效:A:实体护面墙的设计:采用浆砌片和块石结构在设计坡面上所增设的防护,背坡比为1:0. 25至1:0. 75 ,胸坡取1:0.1至1:0.75;B:窗口式护面墙与拱式护面墙:适用的坡比为1:0.5至1:1.5,通常采用的坡比为1:0.75至1:1.25,采用混凝土、浆砌片块石等作为框架,格内还可以使用一些辅助措施,这种措施能够有效地防止冲沟的形成;2)护坡的设计:容易受到流水侵蚀的边坡,通常采用浆砌片石来防护边坡,浆砌片石采用厚度为30cm的等截面,砂浆的强度应为M7.5。
(2)施工管理:1)清理坡面时,必须保证坡面的平整,基材混合物须填平压实,使其与岩石坡面自然结合,切忌发生反坡现象;2)钻孔须严格按照设计中所布置的孔位,且孔眼要与坡面垂直;3)锚杆的安装,保证使孔眼填满、捣实;4)铺设钢丝网时必须拉紧,铺设的宽度要大于5m;5)严格控制基材混合物的拌合比例,搅拌的时间至少1min;6)喷射基材物料时,须进行正面喷射,切忌仰喷,第一,凹凸部位、死角须特别注意;第二,不可分为两次喷射。
(3)养护管理:注重生态性的养护管理,采用综合性的防护措施。工程性的防护,在一定时期内确实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在注重生态保护的今天, 工程防护逐渐暴露出它的缺点。工程防护没有考虑其与绿化之间的关系, 没有进行综合处理,使坡面呈现出单调、灰暗的外观形象,与山区,特别是开展旅游业务的林区的地理环境极不符合,而且工程防护的投资较高,不能满足经济效益的要求。综合性的防护技术,不仅保证了山区边坡的稳定性, 减少了投资成本,而且使公路两边的环境得到美化, 促进生态环保。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消解司机的疲劳,丰富乘车人员的视觉景观。综合性的养护所遵循的原则有:安全原则,顺应自然,景观与绿化、恢复自然生态等。综合性的养护管理措施,既环保又稳定路基,是一种应用得十分广泛的边坡防护措施。
3.总结
山区的地形、地貌十分复杂,造成山区公路边坡破坏的因素很多,比如,在公路的建设时,已经破坏了那里的原生植被以及动物的生存环境,因此,对公路边坡的防护不能仅局限于刚性的工程防护,应该考虑社会、经济、生态等多方面的因素, 进行科学、全面、合理的综合性防护。
参考文献
[1] 杨航宇,颜志平. 山区公路边坡防护与治理[J]. 华东公路,2002(03).
[2] 霍德峰. 山区公路边坡防护的探讨[J]. 北方交通,2007(10).
[3] 邓卫东. 山区公路边坡稳定技术[J]. 交通与路政,2008(12).
森林防护的措施范文6
关键词:公路 路基 边坡 防护
中图分类号:U213.1+3 文献标识码:A
正文:
1.公路边坡防护必要性
在路基挖方段由于岩层在外力作用下破坏了原有的整体稳定,长期遭受雨水和大气的作用产生软石层,在岩体的重力作用下岩体沿层间软石发生顺层滑动,造成坍塌。当基岩上有岩屑层、岩堆等松散堆积物时,堆积物也易沿岩层的层理面、节理面或断面层发生坍塌.对行车安全构成极大威胁,因此必须严格控制.在日常养护中加强巡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前处置.因此在边坡防护设计中,既要做好坡面防护设计、排水防水设计,根据地质条件、岩体性质、岩层状况,边坡高度,做好边坡坡面防护设计,保证工程质量。
2 公路边坡生态防护的功能
公路沿线生态的恢复,尽量采用快速建植等新技术,对边坡实现绿色防护,最大限度地恢复公路建设过程中遭到破坏的生态植被。
1) 固坡作用。开挖后公路边坡的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稳定边坡是生态防护的功能之一。合理的边坡生态防护可有效防止公路边坡坡面失稳、水土流失、塌陷或滑坡等病害。植被根系的锚固与加筋作用可加强边坡的稳定,植被茎叶可截留一部分降雨量、削弱溅蚀、减少坡面的侵蚀和水土流失,从而达到稳固路基,保护边坡的作用。
2) 改善行车条件。因受条件限制,某些路段从某点看上去有时扭曲或出现不连续现象,可通过绿化手段弥补景观缺陷,可有效地改善行车环境; 公路边坡植被生态防护可以增加地表植被覆盖,拦截、抬升部分气流,可以降低风速,防止风沙危害[4],提高行车安全系数。
3) 美化环境、恢复生态。根据沿线地质、地貌、人文、地理环境选用不同植被护坡,将植被有机地融入到公路边坡环境中,降低公路建设对沿线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创建良好的景观效果。采用与自然景观协调的多样性植物配置,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水土保持措施。植被的存在可以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为多种动物与微生物提供有利环境条件,并与周围环境一起组建成完整的生物链,达到恢复公路边坡生态环境的目的。
4) 诱导视线。公路边坡绿化是驾驶员与游客视野范围内的主要视觉对象,整齐亮丽的树木花草,可以给人优美、舒适的享受,还可以提示公路路线线形的变化,引导驾驶员安全的操作,使车辆行驶更安全。
3公路边坡生态防护
公路开挖修建过程中对沿线的生态环境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在设计时尽可能采用生态防护,不破坏现有的自然环境,恢复公路沿线的生态系统。公路边坡生态防护主要是靠植物根茎与土壤间的附着力及根茎间的互相缠绕达到加固边坡、提高边坡地表抗冲刷的能力,保护公路路基边坡不因降雨及地表径流而受到冲刷影响。生态防护不仅可以减少水土流失,涵养水源,还可以净化空气,美化环境,保护生态及保证行车安全。生态防护具有保护生态环境与改善景观等优点。
3.1 边坡生态防护设计
采用生态防护的边坡可减弱公路对环境景观的影响,使公路更好地融入自然环境之中。根据不同边坡的坡度、地形地貌、岩质、岩石的风化程度,利用当地特有的建筑材料与植被类型,进行边坡景观生态设计。尽可能减少工程防护的工程量,顺坡就势进行边坡地形改造,做好水土保持工作,选择适应性强、根系发达、管理粗放的植被进行栽种。通过对防护树种的科学搭配与植被材料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花、草、树木特有的功能,减少噪声的影响,达到吸尘、吸附有害气体、减轻空气污染的目的,可形成最佳的运输生态环境和绿色环保屏障; 可在不同的地段,选择多种植被营造出不同氛围,体现植被的多样性、层次性与季节性,最大限度地提高景观效果。对其自然景观的恢复建设,自然生态是由多种自然因素( 气候,水土,植被等) 和非自然因素( 人文,民俗等)构成,在自然生态的恢复和建设的过程中,以人工的生态恢复手段为辅,作为一种引导,使建设完成后的公路不仅保持了原有的自然风景面貌,同时有利于生态的后续积极发展。
3. 2 选线应考虑环境要素
公路选线、定线时,应注意路线及其构造物等设计要素,要尽可能与公路沿线地形地貌相吻合,土石方的开挖要尽量减少,同时应尽可能减少对自然景观的破坏,避开受保护的景观空间,如小溪、河流、沼泽地、森林及村落等建筑群体,要避免割断它们之间的联系,若无法避免,也应在设计时提出相应的补救措施。设计阶段应全面考虑公路沿线的自然条件、占地面积、公路线形与横断面造型,还应考虑施工时的侧向取土坑、废料堆场以及公路两侧的水工结构物等景观造型要相互协调,注意保护公路沿线的自然风貌,边坡花草种植与其他协调措施应符合通视、导向、协调与绿化四项景观的基本要求。以公路边坡生态防护带、路域环境为风景线,采用“点、线、面”多层次、多方位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出自然和谐、韵律突出、景观别致的生态边坡绿色景观。
3.3 再建自然植物群落
植物群落可以改善环境条件,公路边坡生态防护以自然植物恢复为主,植物群落的形成主要是依靠自然力进行的,人工过多干涉将会影响植物群落的自然恢复,人工应该考虑采用合理的方式为边坡生态恢复提供更多的有利条件,促使植物稳定自然生长; 丰富生态群落,根据边坡和植物群落空间的现状可适当引进不同植物品种,驯化使其适宜于当地的自然环境,起到丰富植物种群,稳定边坡生态群落的作用; 再建植被要尊重自然规律,再建跟自然环境协调的植物群落,必须要尊重植物对养分需求、植物自然变迁、生态进化等规律,即植物在长期生长过程中的自然秩序。
4路基边坡防护方案的编制策略
随着社会城市化改造进程的加快,公路工程建设的现实意义更加突出。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笔者对边坡路基防护制定了一套相对适用的方案。具体策略如下:
4.1.病害防范。完善公路项目的建设质量,不仅关系着交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区域经济改革也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施工单位不仅要针对路基边坡存在的病害,制定实用性的监测防护体系,还要从防范角度加强养护管理。病害防范工作包括:定期检测,对公路结构的性能定期勘测,发现异常问题尽快处理;定期管护,如:洒水、浇湿、修整等。
4.2.优化材料。材料是公路结构的基本组成元素,材料质量对公路工程价值有决定性作用。制定有效的防护方案,必须从材料环节完善管理策略。施工单位针对路基边坡进行防护处理,首先要选择高性能的公路材料。对运输至现场的工程材料,应安排检查人员抽样检测,不合格的材料不得运用于公路施工。
4.3.加固处理。结合路基边坡的病害情况,编制科学的加固处理方案,可在短时间内调整公路结构的使用性能。公路加固需选用优质的工程材料,如:混凝土是路基工程及边坡工程的必备材料,现场可配制高性能混合料,把钢筋与混凝土搭配使用以组建完整的加固结构,保证公路交通的稳定性。
4.4.结构改造。结构改造是在公路原有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改进公路组成结构,通过简化方式提高路基边坡的性能。以边坡防护为例,从材料应用、结构形式等角度考虑,施工单位可直接利用绿化景观作为防护层,种植景观植物以促进边坡土层的紧密结合,简化边坡结构的同时绿化了公路景观。
结语
公路生态边坡防护要以提高道路的安全性、行驶过程的愉悦性、保护生态环境为目的,充分发挥绿地的生态效应,重视自然生态系统,重视乡土植物与建材的使用,营造自然植物群落,尽量减少高填深挖,能绕避的采用绕避措施,确保公路边坡安全,以提高公路安全的运营效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