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心理学的性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心理学的性质范文1
1、感悟地理新课程理念,使其成为教师自己的内在素质
教师们使用新教材时经常感到:即使明白理解理念的含义,但在具体上课时,又不知从何着手,甚至草木皆兵,1动手就觉得自己太“传统”了,不是新理念。需要指出的是,地理新课程理念是教师教学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而不是具体的教学方法。新课程体系实现了由“制度课程”到“民主课程”的转化。过去的课程是“框框”,现在的课程的跑道,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新教材无论从内容的选择还是呈现方式上,都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地理新课程课本只有较少的教学内容,而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课堂活动来创设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环境;以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出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这样的教材如何使用?课该怎么上?教师的作用该怎样发挥?教师该如何在教材所赋予的创造空间中施展才华?这些都没有固定的套路。
2、感悟学生内心世界,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
我们发现: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与方法,力求达到完美境界,可学生并不配合。有时,学生可能喜欢读报纸、杂志上的地理知识,却不喜欢地理课。究其原因,教师对学生了解不够,研究不透,无视学生的兴趣、需求及内心体验,教师台上唱独角戏,台下却没有“观众”的呼应。为此,面对新课程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学生对问题的真实想法:欣赏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并即时提供支援;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并耐心地回应;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权威”定论,敢于奇思秒想,并努力发现其中值得肯定的东西,适时给学生以激励、鞭策和启发。
3,领悟学生的即时反应,挥洒自如驾驭课堂
新课程大大加强了与当前学生生活、当今社会实际、现代化技术和生产实际的联系,其设计具有开放性,要求学生由“1元思维”变为“多元思维”,由“死记硬背”变为“研究、探讨、想象、创新”,由“异口同声”变为“异口异声”。为此,教师首先要会倾听学生,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关注学生的兴奋与疑惑。这样才能敏锐地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的疑惑、学生经验背景中已经拥有的和仍然缺乏的东西,从而判断学生理解的深度,并决定补充那些有关知识(材料);才能掌握学生的交流状况,从而果断地决定补充内容的深度,比如学生对同1副地理漫画的不同理解、对城市规划的不同设计、对同1旅游景点调查后的不同感悟等,老师要善于倾听,并给予学生适时的、必要的、有效的指导,才会使研讨过程发生令人兴奋的戏剧性变化和“惊人之语”,促进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发展。
4、领悟自己的教学得失,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教育心理学的性质范文2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间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造
能力,以此来适应时代的发展与国家建设的需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主张解放学生思想,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其编写的教育理论也影响着许多教育者,使他们的教学观念发生了转变,尤其是他提出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一先进理念,更是创新教学的灵魂所在。因此,广大教师与教育工作者要认真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并使其融入实际教学中,这样既能提升教学效果,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就是笔者对陶行知先生教学理论的一些实践,同大家分享一下。
一、启发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进行创新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因此
教师应当着重改善课堂教学的模式,结合陶行知教育理论,来塑造学生的创新精神。笔者认为,应当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转变为启发式教学,也就是问题式教学。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由此可见,问题意识是创新意识的源泉,是一切创新的根本。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多使用一些“想一想”、“试一试”这样启发性的教学用语,通过教师的引导,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在讲解三角形及正方形的特点时,以提问的方式来鼓励学生自主寻找答案,或者让学生实际动手制作
这些图形,使其在制作中发现图形的特点。
陶行知先生在探讨教学理论时提出学校的教育模式不应该是一面教育一面受教,而应该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而问题式教学正是利用学生的问题意识,利用这种认知冲突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进而进行创新。比如笔者曾观摩过一节地理课,教师在讲解到西部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水资源缺乏,之后对学生进行提
问:有什么样的办法能够改善这种情况?鼓励学生踊跃回答问题。这个时候就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与学习的知识,发挥想象力来回答问题。有的同学说可以融化天山与祁连山山脉的冰雪,以此缓解水源短缺;有的同学说可以使用炸药将喜马拉雅山山脉炸出一个缺口,以此使印度地区的湿润空气可以北下。且不说这些方案的可行性如何,但是这样新颖的想法,就是值得赞扬的。教师在这个时候要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予以肯定,之后再进行点评,分析利弊,让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创新意识进行改进与整理,这样本文由收集整理学生既学习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创新能力。
在使用启发式教学模式的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对课本知识结构的讲解与分析,不仅要重视知识结构的教授,还要为学生讲解知识结构的形成过程,启发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形成多角度多方向的创新思维。
二、完善教学内容,营造轻松的教学环境
完善教学内容并不是违背课本知识纲领而向学生讲述更多的课外知识,而是将教学内容进行认真分析与整理,形成更具体、更适于进行创新教学的内容。一般来说,可以对书本知识进行灵活穿插,并不要求按照固定课时与顺序讲解,将存在相互联系性的章节集中讲解,增加知识间的联系性。而且长期以来,课堂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尽管进行过多次教学改革,但是这种观念已经根深蒂固了,所以教师应该转变这种思想,将中心转移为学生,多鼓励学生思考与想象。这样,教师可以在讲解知识的时候,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启发学生利用已学习的分析方法来自主学习相关章节的内容,增强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创新能力。比如在讲解四舍五入的实际应用问题上,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一个贴近生活的情境,如一个瓶子可以装5升水,要装16升水,需要几个瓶子?教师可以让学生实际动手实践一下,营造一个师生互动的轻松氛围,让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使其加深对实际应用问题的理解。
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能够使学生的独特个性得到有效发展。而就目前教育状况来看,多数教学课堂仍然是教师“一手遮天”,遏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为多数教师认为,如果课堂氛围过于轻松,很容易造成场面失控的情况,一些个性较强的学生甚至会扰乱课堂,使得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所以教学实践中要把握住“轻松”的度,教师要做到收放自如。这样,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下,学生就会敞开心扉,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而且美国学者也提出,创造的两个条件是心理安全与心理自由,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学生就会感受到这种自由与安全,才会积极地思考与创造。陶行知先生因此说道,“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想要营造轻松的课堂,不仅要实现课堂上的平等,还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一般教师认为有严重问题的学生,其实是最具创造能力的“潜力股”,教师应该引导他们在正确的道路上充分发挥其创新能力。在轻松、民主和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学生还会因为胆怯和自卑而不敢畅所欲言么!
三、给予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与丰富的课外活动
前两种教学措施其实是发现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而给予学生足够的自学时间与空间和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就是解放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陶行知先生主张:“一要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之敢想,二要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之敢做,三要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之能察,四要解放学生的嘴,使之能说,五要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之能学,六要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之能动。”这样学生通过前期的学习,进行自主思考与消化,会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后借助创新能力进行自我修复,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而且在独立的空间内,学生能够独立思考,使想象的翅膀挥动得更快,创新思维与能力提升得更高。
同时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更强,尤其适用于一些生活科目,比如说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等。让学生使用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能够促使学生养成对某科目的浓厚兴趣,进而提升创新能力。而且丰富的课外活动具有极强的趣味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四、完善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育心理学的性质范文3
关键词:心理品质 教学氛围 教学实践 心理调适 素质教育
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教育是当今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在初中阶段广泛开展心理品质教育已经成为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
本人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努力探讨与研究了学生心理品质教育这项课题。下面从几方面进行研讨:
一、心理品质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
心理品质教育是学校教育中一项艰巨的任务。当前学校的中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注重对学生心理品质的教育显得是那么重要。学生心理品质教育,既是为了帮助有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转变认识、理顺情绪、减轻压力、恢复健康,又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端正品行,锻炼意志,协调关系,陶冶情操,促进他们个性健全发展,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心理品质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使他们健康成长。所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心理品质教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搞得好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措施,也是最终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
二、优化学生心理环境,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
在社会发展日趋多元化的今天,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有其特殊的心理矛盾,有成人难以理解的困惑和苦恼,他们的心理冲突或自我掩饰,或被人忽视,或被人不以为然,以致于不少学生感到难以获得理解,觉得孤立无助,只好将矛盾隐藏在心灵深处,备受煎熬,甚至诱发各种心理障碍及心理疾病。
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不能只关心学生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他们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
教学中对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培养,首先是净化教学环境,消除教学中一切有害于学生心理健康的不利因素,预防由此而导致学生的心理失态。其次是改进教学方法,创设宽松、欢愉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师生间和谐的气氛中、在消除过重心理压力的状态下愉快地进行学习。另外,要消除教师是自我权威的维护者和素材的代言人的角色,应该成为学生努力学习的激发者、培养者、欣赏者和楷模。
三、浅谈学生逆反心理与调适
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教育这个课题中,通过调查和访问,了解到80%的学生存在逆反心理状况,20%心态正常。研究证明,初中学生逆反心理严重的原因如下:
1.客观因素
家庭和社会中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是诱发学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社会上和家庭中的一些逆反现象都会直接、间接地影响他们。例如:家长对子女要求过高,方法简单粗暴,会导致子女过重的压力,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学校教育也是影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上存在问题。有的老师不尊重学生,不理解学生的内心体验,对他们的能力不能客观地评价,往往只是用单一的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样使一些学生感到思想上有压力,使他们产生了逆反情绪,进而产生了逆反心理。其次是老师的教育方法简单化、教学方法呆板化,教学方式强硬化、都会给学生造成逆反心理。
2.主观因素
这主要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客观变化引起的。初中时期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成人感”和强烈的社会独立性。由于学生出现的成熟与心理的不成熟产生了矛盾,在认识发展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还不够成熟,加之经验不足和认识的偏差较大,容易产生片面性,看问题偏激,固执己见走向极端。对老师和家长的教育批评他们看成是“管、卡、压”,是吹毛求疵,是对自尊心的伤害,因而把自己放在了教育者的对立面,继而产生了逆反心理。
对于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调试策略,明确了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掌握了学生逆反心理的实质,为制定调试学生逆反心理的策略奠定了基础。要全面评价学生,努力挖掘他们的“闪光点”。人的天性是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学生更是如此。一旦有了进步就应及时表扬,否则学生心理得不到强化,就会丧失信心。特别是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老师应该多理解他们,主动和他们谈心,了解他们心里的想法,多关心帮助,并多给以鼓励,还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在全面充分肯定他们的优点时,恳切地提出希望,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潜力和前程,进步得更快。
以上是笔者对中学生心理品质教育的几点探讨,在探讨中,深感到在初中里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笔者在探讨中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今后在实际工作中还要不断地探索与探求,争取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教育心理学的性质范文4
论文摘要素质教育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并尝试改革传统教育形式下的弊端而产生的。中学地理教育作为基础教育殊而重要的组成部分,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针对中学地理教学方法上所应做出的创新,提出观点和看法。
所谓素质教育,是指利用遗传、环境和教育的积极影响,在对学生的已有发展水平上有所发展,并在其可能发展的范围内充分发展,从而促进社会意识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也即素质教育使得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方面都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其实质是知识总量、人才素质和科技实力的竞争。为了迎接21世纪的竞争和挑战,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进行着“素质教育”的战略决策。中学地理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占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它担负着教育下一代认识地理环境,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任务。
1 当前中学地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1)知识教育等同于素质教育。在落实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方面来说,中学地理教学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认为知识教育就等于素质教育,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教育、能力培养、思想教育”这三方面的任务未得到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地理课强调知识、能力、态度三方面综合发展,尤其突出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
(2)在教学内容上将感性地理知识等同于地理知识。在中学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忽略每一章节内容在地理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只注重传授感性地理知识,而轻视理性地理知识。将感性地理知识教育等同于地理知识的教育,影响了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的地理知识系统不能有效形成。
(3)在教学方式上重灌入轻启发。从师生双边关系来看,主要是存在重灌输轻启发,重内容传授轻学习方法的指导等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置于核心地位,形成一讲到底“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积极性受到严重制约,学生独立思考、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的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 素质教育对中学地理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素质教育下的中学地理教育要求广大中学地理教师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其中教学观念的改变是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1)教师导学方法的探究。在中学教学中必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这是素质教育对教学的地位和作用及其关系的具体要求。科学合理的导学方法,合作共进的新型师生关系,以及师生情感的融洽交流,都是教师导学的成功因素。如:在地球的运动一节,利用地球自转的动画,引入新课,可以引起良好的效果。
(2)中学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探究。在教学中通过适当的实践活动和典型案例的分析,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便于观察和了解难以理解的地理事物。作为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素材,应具有直观性和便于探究性的特点。学生通过直观动画及材料来接触教材中抽象的地理事物,可以获得身临其境的效果,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便于思维能力的升华。
(3)中学地理教学中实践性教学的探究。亲身经历是刻骨铭心的感受过程,在亲身观察中不断掌握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才能产生解决新问题的新思维。因此亲身体验是迅速掌握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最有效方法。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在教学中做适当的实践活动,积累学生的实践经验,通过实践中观察到的地理事物,可联想到所学知识不足,以提高应用能力。
3 素质教育形式下的中学地理教法探究
(1)案例教学法。地理案例教学法就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目标,选择一定的地理教学案例,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研究,从中培养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的案例都是源于实际生活,与地理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分析、讨论、探索、解决一系列的地理现实问题,从而培养了兴趣,领悟地理理论的实质。案例教学法一改原来教师动口、动手和动脑,学生听、看、不动脑的传统教学方法,变为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教学方法,使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使学生学会学习、思维和创造。案例教学中通过启迪学生的智慧以及通过讨论使问题愈加清晰,同时在无形之中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开放式课堂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各种才能,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2)jtp教学法。中学jtp实验是“提高中学生学习质量整体改革国家行动计划”的简称,是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办事处于1990年签订的为期三年的教育革新项目。它主要研究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主要从兴趣、情感角度来探讨其对中学地理教学的影响。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是学习能力的源泉,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和持久性的直接因素,更是创造性学习的必要条件。实践证明:学生对于学习活动的兴趣浓厚,注意力就高度集中,其求知欲越强。一是用地理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寻找兴趣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多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并以此为基础,用地理知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兴趣,努力提高教学效果;二是从学生较熟悉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入手,引进要讲述的教材,培养兴趣;三是从问题入手,善于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培养兴趣,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洋溢着对探求地理知识的浓厚兴趣;四是开展多种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兴趣。
(3)“立体化”教学方式。地理教学系统的三项职能的“立体交叉”落实,是中学地理“立体化”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中学地理教学系统是为了实现地理教育的三项职能建立的,而现代地理教育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全面地实现下列三项职能:一是传授地理知识和技能;二是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在能力培养方面,不仅是要加强对地理观察、地理想象、地理思维、地理记忆等地理认知能力的培养,而且要特别强调与重视地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三是思想品德教育。三项职能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紧密联系的。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应将三者融为一体,在同一教学过程中把三项职能紧密联系互相渗透。地理教学内容的纵横联系是中学地理“立体化”教学的体现。现行的地理教材系统主要包括两方面,即教材外部联系和内部结构。地理教材是一个开放的智能系统,同外部的联系非常广泛。例如:现行《高中地理》教材的外部联系体现为三方面:一是与初中地理教材智能的衔接联系;二是与其它相关学科的联系;三是与实际的联系。再如,现行《高中地理》教材内部结构体现为:采用系统地理的形式,以自然地理为基础,人地关系为线索,将当代地理学所研究的主要问题组成一系列知识结构。因此,地理学科具有互为因果的关联性和相互交织的综合性,从这一意义来看,地理学科实际上是由“点、线、面”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基于这种特殊性,只有建立一种以横向知识、纵向知识和方法性知识分别为三个维度的立体知识结构,才是比较合理的结构。中学地理“立体化”教学需要教师教学时从知识的纵横两方面出发,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使得课堂气氛有起有伏,有声有色;在“面向全体”的同时,既注意到学生横向之间的个别差异,又注意到学生个体在发展中不同阶段之特点,因材施教,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下愉快地学习,完成地理教学任务,落实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目标。
总之,教学是一项工程,它面向的是一个由许多活跃的个体构成的复杂群体,在每个大群体中,又有许多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小群体。因此,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很好的发展,迅速的提高,就要求教师因材施教,既立足群体,又照顾个体;既发展群体,又塑造个体。只有当每一个学生都有所获,都得到最大极限的长进时,我们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刘正伟.论学科教学论的范式转换[j].教育研究,2005.3.
[2]陈澄.地理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
教育心理学的性质范文5
最近我也读过了《赢在执行》等书,不难看出一个单位的制度,高层要的是中层无条件执行某一个命令与决策,中层要促成的是基层员工一往无前地执行经过分解的任务与使命,需要由更多基层、中层都参与到银行管理的讨论中来,真正做到把制度落到实处,发展和控险两不误。
1、如何看待本位和越位。好的足球运动员在场上,应该有位置感。坚守职责的运动员,也许不是最注目的,但是最实用的。很多大牌球队里,明星们起起落落之间,总会有一些位置,一些默默的人在默默地坚守不变。一个没有位置感的人,总会追着球去跑,他的头脑里是孤军奋战,没有同伴。靠一个人的技术问题,解决不了一个集体的战术问题。把本职工作做好,是对同伴最大的支持。在一个企业里,应该是没有明星的,每个人都是自己岗位上的明星。他们兢兢业业地完成着自己的工作,认真地坚持着。当每个人都认真平凡地做事情时,对一个组织而言,也许会很快变得不平凡。一个有生命有理想的组织,又怎会忽略那些平凡工作的每一个员工。
2、聪明和笨拙的区别。大家都看过电影《阿甘正传》。那个智力有些障碍的人,用执着和认真,完成了他的美国梦,名利双收。一个聪明人不屑做的很多事情,他做了,而且做得很好,于是成功了。在我们银行里,执行力最强的员工,往往不是那些看似聪明的人,而是那些最认真的人。那些看似聪明的聪明人,总会质本文来源:疑,总会不屑,总会叹气。聪明本不是缺点,但不要让聪明影响我们在团队里的位置感。当集体的意见决定下来时,这就是命令,是需要众人一心去做的事情,任何怀疑和质疑此时都要放弃,去认真地做一个执行者。这样的组织不一定每次的行动都会完美,但一定每次都有结果可以收获。当大家都聪明地以我为中心时,组织的行动是停滞的,因为他们一直在讨论以寻求一个大家都认可的,完美的方案。这样的完美是以漫长的时间为代价的,所以是没有价值的。作为卓越组织的一员,也许应该是这样的人,“象智者一样思考,象机器一样行动。”
3、竞争与危机的影响。一个没有竞争机制的组织,终究会慢下来。对外有竞争力的银行,对内,一定也有一套竞争机制。一个高效的机制,通常会产生优胜劣汰。对被淘汰的个体而言,可能是公平的,可能是不公平的。比如争论已久的末位淘汰制。争论的焦点多在个体的公平与否。讨论这样的机制对个体的公允度,是一个不经济的行为,这是一个不会造就生产力的“伪问题”。但无疑的是,这样引入内部竞争机制的企业,对外也应该是强壮的,是更有竞争意识的企业。企业有理想,要把理想传递给员工;企业有竞争,也同样要把竞争传递给员工。人性化是多数企业希望做到的一个方面,表面看来,也是会和竞争、淘汰等字眼相冲突的一个词。但是,当我们把一个人的利益融合到集体的利益中时,一个个体的人性化重要,还是一群人的人性化更重要呢?
教育心理学的性质范文6
【关键词】高职高专;社区护理;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1-0034-02
医学模式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单纯的疾病治疗与护理扩展到了疾病预防及如何增进健康,“家庭护理”、“社区保健”、“社区康复”、“健康管理”等健康需求方面的干预也成为人们亟需解决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发展、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现有的医疗服务现状与这些日益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需求之间的矛盾愈加突出,迫切需要医疗服务领域逐步向家庭、社区延伸,在老年护理、慢性病护理、健康管理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因此以“促进健康、保护健康、预防疾病”为主要任务的社区护理在现代医疗服务中显得十分重要,而专门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就成为社区护理事业长足发展的保证。
1形势分析
1.1社会发展推动着社区护理的发展在发达国家,多数已具有专门的社区护理机构和比较完善的社区护理服务网络,约有一半的护士在社区,从事面向社区的个体、家庭、整体人群的护理工作,尤其在对社区的老年人、儿童、慢性病人、残障人等特殊人群的护理中,在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的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随着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完善,人民群众对生命质量、健康水平和医疗保健的关注不断增加,不良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心理因素造成的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加上人口老龄化,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护理服务需求的范围逐渐扩大,发展以促进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为目的的社区护理,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1.2新形势下护理发展的主要方向即社区护理正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卫生部颁发的《‘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和《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要探索建立针对老年、慢性病、临终关怀患者的长期医疗护理服务模式,扩大护理服务领域,提高医疗护理服务的连续性、协调性、整体性,面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逐步建立和完善“以机构为支撑、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长期护理服务体系;进一步增加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乡镇卫生院的护理力量,到2015年,要使在基层从事工作的护士达到30万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护比达到1:1~1:1.5;增强医疗机构长期护理服务能力,将护理服务延伸到家庭和社区。
1.3高职高专层次职业教育的优势高职高专教育是以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服务第一线职业岗位的,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的一种教育体系,《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提出“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快护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完善护理教育方式,坚持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力培养临床实用型人才,注重护理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加强高职高专护理教育,加快社区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培养贴近社会需求的、高质量的护理服务的专业护士,是我国护理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2社区护理教育的问题和现状
2.1
缺乏专业的社区护理人才培养体系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社区护理人员培养体系尚不够完善。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一套以高等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及继续教育为主要形式的社区护理人才培养体系,社区护士的学历已经达到本科甚至硕士水平。而我国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仍然以岗位培训和社区护理专业自学考试为主,虽然一些院校开展了社区护理课程或护理专业(社区护理方向),但本质上缺乏系统的社区护理教育体系。
2.2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学校学习阶段授课教师缺乏社区实践的工作经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照本宣科的问题,不能将社区护理的理念、实质传授给学生。社区实践阶段由于部分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不太健全,从而影响了护生对社区护理工作的准确理解,很难达到在社区实习的预期目的。
2.3缺乏符合我国社区卫生工作特点的社区护理教材
由于我国高素质社区护理人才的严重缺乏,目前从事社区护理的护士其社区护理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积累均不够丰富,社区护理教材的编写主要借鉴国外、预防医学的教材,所学内容有许多与原有的其他护理教材重复,难以突出“社区”、“护理”的特点,以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内容枯燥,缺乏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高职高专社区护理教育教学的思考
3.1加强师资培训
目前在一个以临床护理教学为主要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下,临床带教老师自身观念的转变和社区护理教学水平的提高对促进我国现阶段社区护理教学的发展尤为重要。带教老师应充分认识到社区护理工作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加强与社区护理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其中涉及社区护理的基本理论知识、社区保健内容及保健制度、社区健康与健康促进以及社区重点人群如老人、儿童、妇女、慢性病患者、残疾人的保健及护理知识等。
3.2利用多种途径开展社区实践教学
以整合优化的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为指导,着眼于护理岗位需求,从一年级开始到三年级,利用暑期个人实践、社团活动、家庭访视、社区见习、社区实习等,深入社区,早期接触社区护理工作,开展具体的社区护理实践活动,并要求在活动结束后要写出详细的体会,然后进行交流,共同讨论,不断升华,有效地提高了人际交流的能力,并且在实践中能够认真理解社区护理的真实含义,以利于在临床护理教学中,培养她们对社区护理工作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