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数学教育理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数学教育理念范文1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生本教育
前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素质教育已经深入人心,生本教育理念逐步被部分教师所接受并加以应用。尽管如此,受到传统教育、高考竞争压力、师资力量等因素影响,生本教育的落实还有待提高。数学作为科学之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须学好的课程之一,它也是中考必考的重点科目之一。在义务教育标准中提到,数学课程必须面对全体教育主体,根据情况个性化发展学生,保证每一个人都能通过数学教学掌握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并根据具体情况获取不同的发展。这也给生本教育理念的初中数学课堂带来新的要求。从生本教育的基本定义出发,探讨生本教育下的初中教学课堂中的应用。与此同时,笔者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多年,愿意与广大读者分享,希望能够给广大读者提供理论支持和具有实效性的帮助。
一、以生本的教育理念
生本教育的基本理念萌发于二十世纪末期,生本教育顾名思义便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其实不然,生本教育包括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以生动为本以及以生长为本的教育理念。著名的生本教育学者郭思乐教授认为,提倡生本教育,就是一切从学生角度出发,重视学生的发展,并依照学生为发展根本,完善生本教育理念。可以这么说,为学生设计的教育理念,我们可以称之为生本教育。
二、落实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一)全面落实学校生本教育理念
生本教育的理念是初中教学理念的核心部分,是构建新型教育时代的关键理念。上文笔者也提到,在我国一部分初中的教学上缺乏生本教育的充分应用,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更是如此,不仅使学生课堂积极性不高,更让学生们没有体会到作为教育主题的重要性。这要求我们广大初等教育学校把生本教育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中,建立全面的生本教育学习考核体系,完善生本教育的监督机制。并适当对本校的数学教师进行素质考核,不定期领导课堂旁听,检验教师生本教育的落实情况,修订本生教育规章制度,普及生本教育的基本思想。可以这么说,只有教学工作者理解并成功应用了生本教育的理念,才能最大程度地促进生本教育工作的前进。
(二)营造和谐、开放的数学教学课堂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须让学生喜欢上老师,才能在课堂中培养学习的主动性。特别是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构建一个和谐开放的教学气氛,培养自己幽默的教学用语,在课下及时与学生交流,并仔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具体数学学习情况,适当找一些学生进行思想交谈;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并给予适当的奖励,诱发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由于初中数学的解题方式存在多角度性,教师可以设置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推动多维思考问题方式的进行,构建以学生学习发展的数学教学课堂。比如在二次函数图像的学习过程中,对例题“已知二次函数图像有三点坐标,如(-2,0),(6,0)(2,8),求函数的解析式”的分析,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充分调动生生之间的交流积极性,并得出结论:“根据二次函数图像求解析式有很多方法,如,设函数为y=ax2+bx+c的代入法、根据抛物线与X轴交点(-2,0),(2,8)等方法”。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数学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强化学生对二次函数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三)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开展数学教学
上文我们可知,生本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一切以学生学习为主,那么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更应当以学生为主。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学习掌握程度后,推动数学实践性教学,增加学生对数学学习实效性的理解,围绕学生发展,也正是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比如在二次函数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具体环境来举例子,还可以综合多学科提问。比如,提供学校广场喷泉的水流量、喷速、高度等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学校喷泉运行一小时产生的电力。当然这是建立在学习了物理知识的前提下。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价值观,并科学地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四)生本教育的最高境界――无为造有为
中国古代哲学“无为而治”思想已经传承几千年,无为而治是发展到极致的体现。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无为而治理念时我们成为“不教而学”。青春期正是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利用这个先天的优势,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裨益匪浅。落实无为造有为的理念是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充分了解,建立“讨论小组”、“课堂自主教学小组”等等,把学生对于初中数学学习的基本思想体现出来,给教师后来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案确立带来方便,使教师不直接参与课堂教学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在日常的数学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代讲”。在课堂“代讲”的过程中,使学生把真正疑难点呈现出来,不仅为教学腾出更多的空间,还能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巩固了“代讲”学生对学习知识的理解,极大地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种以无为造有为的做法,是生本教育发展到一个高度的体现,也是促进学生长远发展的重要工作,应当充分挖掘和普及。
三、结语
总的来说,生本教育是实现高效教学的重要方式,也是我国发展科技型、人才型国家的关键教育方式。作为数学的教学工作者,应当积极学习生本教育的内涵,学习先进的生本教学方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确立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构建和谐、开放的数学教学课堂,培养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全面落实生本教育理念,为我国的教育奉献自己的智慧。
【参考文献】
[1]张海燕.新课标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丽水学院学报.2006(05):91-94.
初中数学教育理念范文2
【关键词】 培养学生 新时期 指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给我们的教育指出了明确的方向:那就是要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并把它作为中学数学教学目标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从课题引入、问题设计和解题方法研究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什么是创新教育
创新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想,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索、研究和解决。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在当前的数学教育改革中,变“传统教育”为“创新教育”,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创新。
二、为什么要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
教师把解题方法程序化。如某教师教给学生一套解题方法如下:第一步建系设点;第二步找出点所满足的运动规律;第三步规律方程化;这就是求曲线方程一般方法的基本步骤,教师要求学生遇到此类问题只需像套公式一样套用这个步骤就行了,根本不给学生自己思考、自我消化的时间和空间,所以,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只要遇到此类稍微灵活的题目就束手无策、一筹莫展。
分析原因:以上情况的出现,原因是诸多方面的,但究其根源,中国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缺陷,如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现象很严重。老师是绝对的权威,对教学方法不加选择,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把知识教给学生就行,要求学生解决问题只要依葫芦画瓢就行了,这极大地遏止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遏止了新生事物的诞生。
三、怎样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
(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用“创设设境、提问、探究”三步教学法。①创设情境:一个好的数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动机。数学问题来自现实生活,也来自数学本身。教师根据所教内容结合现实设计生动有趣的提问,把学生引入新的有趣的情境中,使学生认识到数学贴近生活,数学有实际用途,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和兴趣,进而又让学生动用所学数学知识主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②提问是十分重要的手段,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学生由于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学习时往往提不出问题或问题质量不高。因此,教师可采用“设陷”“反问”等形式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争论。图文并茂的数学情境能使学生探索的欲望油然而生,促使他们集中精力,开动脑筋,尝试探寻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法,创造的灵感和顿悟很可能由此产生。③通过自我探究使学生形成独立的思维方法和解题技巧。
(二)借助非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我们不少教师比较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逻辑思维的培养,却忽视了非逻辑思维的训练,以致造成学生的创新思维缺乏、创新能力薄弱。事实上非逻辑思维集中地反映了创造力,而逻辑思维仅属于一般的智能结构。一个完整的创新过程是以逻辑思维作为基础,通过非逻辑思维实现跳跃,再运用逻辑思维加以完成的。因此从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角度看,非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显得尤为重要。①启迪猜想,形成创新理念。如何启迪学生的心智,突破框架,训练其形象思维,发挥其科学的能动的想象力去猜想未知、猜想奥妙无穷的未来,形成创新理念,这是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大课题。近几年来,初中数学题也出现了猜想题,这是一个发展方向,也是教育的方向。因此我们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去设置一些可供学生猜想、想象的空间。②培养直觉思维能力,促进创新。直觉是在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运用已有的知识,能直接观察出问题的本质结构,要有意识地刺激学生的直觉欲望,引起学生的直觉想象力,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找出奇巧解法,从而迅速、简捷地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精思、巧思、捷思的良好习惯。
(三)在数学解题中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①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逆向思维是培养思维灵活性,克服思维定势的“负迁移”作用,突破旧有思想框架,产生新思想,发现新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客观世界中存在着许多差异现象,而相反现象则是其中最典型的一种。在初中数学教材中,存在着大量的可逆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引导学生去分析数学中的可逆因素,认识这些因素间的可逆联系,可以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提高其应用知识的灵活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②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先给出定理或公式再证明或举例说明,这种演绎法教学只重视收敛思维的培养,而忽视了发散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意识。发散性思维是一种沿各种不同方向,不同角度的思考,从各个不同方面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在中学数学教学中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一种有效途径,如果在平时教学中注重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对于发展思维的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一题多解,并不是教师把多种解法演示给学生看,而是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敢想、敢做、认真、自信和求实的素质。③设计开放型命题,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开放题是相对于传统的封闭题而言的,其特征是题目的条件不充分,或没有确定的结论。也正因为如此,开放题的解题策略往往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放题有其特定功能。数学开放题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和合作的机会,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数学开放题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积极参与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真正学会“数学地思维”。数学开放题的教学过程更是学生探索和创造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它以发掘人的创造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开展创新教育,开发人的创造力,培养人的创新精神,是中学数学教学所面临的重要任务,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更新观念,为培养创新型人才作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平安;《初中数学教学》,中国教育学刊杂志2011年第2期.
初中数学教育理念范文3
关键词:初中数学 现代教育 改革 创新
一、概述
为充分顺应现代化教育需求,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正确实施素质教育,优化改革日常教学是摆在中小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在日常的中学数学课堂中,仅仅依靠教师展开教学活动是远远不够的,需有效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合理利用各类型与教学相关的信息资源努力为学生营造出和谐的学习环境,实现中学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效率的优化提升,奠定优良的数学课程实施基础。
在现代教育下,初中数学的改革与创新
新课改理念提出:“数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在数学价值观上的发展,对于数学拥有深刻的理解。”从中可以看出,数学教育急需补充新鲜血液,课堂教学可谓是新课改的核心内容,中学数学教育工作者需积极转变现有的教学观念,革新教学模式,着手于新的教学方法理念,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
2.1 积极重现数学知识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抽象概念
针对中学生数学学习来说,整个学习过程中均需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以及充分经历相应的数学抽象概念形成过程,促使学生思维能够获得良好启发,然而,伴随着数学知识抽象概念的逐步构建,其较强的逻辑性日益突显,若想将更为抽象的数学知识概念逐渐转化成为学生能够充分理解且有效接受的知识,则需在合理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基础上,使用各类型数学教学方式展开课堂教学,比如说设疑法、实验法、练习,归纳引入,通过较为生动形象的画面将抽象性较强的理论充分合理地展现出来,引导学生逐步建立起完整清晰的表象,帮助其进一步深入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实现其数学学习效率的优化提升。比如,通过多媒体把数学知识生动形象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在讲授“距离”这一概念时,可以通过同学们感兴趣的动画片龟兔赛跑把学生带进奇妙的动物世界,让同学们成为动画中的主人,通过动画讲解距离、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同时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抽象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相互讨论,举一反三,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再比如说,进行三角形任意两边和大于第三边知识讲述的时候,能够通过几组不同长度的三条铁丝,让学生自己动手,判断哪些铁丝能顾组成三角形,且可组成三角形的三条铁丝间存在有何种关系,并将相关数学理论合理引出,使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完成知识学习。
2.2 理论始终联系实际
在所有学科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际有效地联系在一起可谓是所需坚持的根本性原则方法,人们就此已经达成共识,在此需要注意的是,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并不仅仅被简单地理解成为理论加上简单的实例,或者是知识与联系,需要明确的内容为,单单就中学数学教学来说,将理论与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旨在使学生能够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有效把握与理解,能够真正运用数学知识实现对各类型现实问题的合理解决,在此进程当中,使得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被充分激发出来,其数学意识得以有效增强,数学知识创新应用能力得以充分培养。所以说,在日常的中学数学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以及相关学科实际情况出发,认真展开对比分析、综合观察、推理判断、概括以及抽象,从现实问题中获得对应的数学规律道理,帮助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转化成为数学问题训练,基于此引导其能够将数学知识有效地应用在日常的生产生活实际中。比如说在进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学习时,开始就设置问题:一块三角形的玻璃,不小心打成了三块,要裁用同样大小的玻璃,要不要将三块都带去?为什么?如果带去一块可以的话,应带去哪一块?为什么?这样创设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思维,激发学生去不断追求新知识。
2.3 重点关注中学数学教学方式的优化改进
有效运用各类型教学方法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一旦脱离正确的教学方法,则所制定的教学目标便难以获得实现,目前,中学数学教学正处于不断探索新型教学方法的进程当中。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此需要着重强调的是,为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以及教学质量的优化提升,中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则需将正确的教育思想作为指导,充分掌握学生学习中学数学的相关特点,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展开合理研究,不断实现教学规律的深入探讨,优化改进教学方法,在将教师主导作用有效发挥大的同时实现对学生主体学习自觉主动型以及积极创造性的充分激发,鼓励教学多坚持采用启发式教学,尽可能规避注入式教学。
2.4 通过探索情境的优化创设引导学生实现对问题的深入探究
在现代教育的大背景下,努力为中学生创设较为丰富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热情充分激发出来,使得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日常的数学学习中。情境服务于数学教学,则就必须具备有很高的数学价值,能够实现跟具体教学的目标的有效融合,形成合理的推理演算,催生深刻数学体验,充分揭示数学本质,使得学生数学素养真正获得提升。譬如说在网络教室中,采用几何画板,让学生亲自在电脑上进行线段长度度量与线段比计算,该种类型的教学设计不仅能够充分突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能够帮助其具备有进行主动探索的精神,使其能够积极地徜徉在数学知识海洋中,通过不断的学习训练是实现自身数学能力的优化提升。
三、后记
综上可以知道,在现代教育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改革已然成为大势所趋,通过合理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革新教学模式,优化改进教学手段,认真贯彻新课改理念,能够使学生思维得以启发,其求知欲望得以有效增强,在实现学生数学素养提高的同时优化提升初中数学的整体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教育理念范文4
关键词:全纳教育;初中数学;作业设计;有效性
一、问题的提出
1.整个社会对学生作业看法颇多。在大喊“减负”的今天,学生作业不再是教师给学生下达的“任务”那么简单,现在已经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吉林的《青年教师》杂志在2013年11期上花了6个版面刊登了学生“作业的前生后世”,参与者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相关人士,这些看法已经改变了许多作业的内涵。可见,对教师而言,学生作业的设计必须摆到议事日程上来研究。
2.教师对学生作业的理解还很滞后。数学教师总是这样认为,给学生布置作业,主要体现两个功能:一是学生通过作业可以提高自己对知识的巩固识记,理解运用,融会贯通。二是教师通过作业批改,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对症下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但是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这些观点已经滞后于形势了。
3.学生对教师布置的作业有抵触情绪。为了解学生对教师布置的数学作业的态度和作业完成情况,笔者对本校七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一次有关数学作业的调查。结果显示,当前设计的数学作业并非真正符合学生的“胃口”,对学生的“吸引力”也不大。多数学生只是在“应付”教师的作业。
二、概念界定
1.学生作业。作业,就是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任务。学生作业,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新授知识、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
2.全纳教育。“全纳教育”是1994年6月10日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通过的一项宣言(简称《萨拉曼卡宣言》)中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的主要观点是:学校教育要容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这是一种提倡没有排斥、没有歧视、没有分类的教育。尽管它的提出是针对残疾人的教育,但是其理念在21世纪的今天已经被人们广泛接受并实践于普通学校教育。
三、“全纳教育”理念下的学生作业特征
1.体现“全纳教育”的人权观理念,学生作业应给学生人文关怀。应试教育观点下的数学练习显得严肃有余而活跃不足,练习缺乏人文性,学生一看到作业就会产生沉重感、紧张感,这样必然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根据“全纳教育”理念,数学教学应该创造出一种全纳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每位学生的受教育权都能得到充分的保障。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数学是一种文化,那么在平时的教学和练习设计中教师必须体现“人权”。
2.体现“全纳教育”的平等观理念,学生作业要让学生融合生活。“全纳教育”主张人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强调教师不仅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更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体现在数学课堂上,就是抓住数学特征,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数学既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的思想。
3.体现“全纳教育”的民主观理念,学生作业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每个学生由于知识水平不同、社会经历不同,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也各不相同;按照“全纳教育”的观点,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和学校生活中的主体,都应积极参与和投入到教学过程和学校生活中去。“全纳教育”反对任何学生被排斥在教学过程以及学校生活之外,主张学校要努力促进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基于这一认识,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练习时,从练习内容的选取到练习形式的呈现都尽可能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
传统的练习设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条件确定,答案唯一,这样的练习有很大的缺陷,会阻碍学生个性的发展,长此以往会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然没有好处。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创造时空,激发求异思维。
4.体现“全纳教育”的价值观理念,学生作业会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与我们通常的观念不同,“全纳教育”的立足点是集体,解决的方法是合作。“全纳教育”主导的价值观之一是倡导集体合作观。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使他们在合作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全纳教育”主张在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家长与学生之间以及教师与社区之间都应该建立一种合作的关系,共同创建一种全纳的氛围。
5.体现“全纳教育”的教学观理念,学生作业彰显学生综合能力。“全纳教育”的课程教学观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求。课程应该适应学生的需要,而不是让学生去适应课程的需要。因此,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特性,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里有对教育观念的挑战,有对教育制度的挑战,还有对教育实践的挑战。
在学生作业中显示综合能力,不仅仅指的是学生对学科内各知识点之间的综合运用,还包括运用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知识综合来解决实际问题,真正体现数学的价值。综合性是指练习的内容能涉及多门学科,包含多种知识,以利于学科之间的整合。通过综合性练习与相关学科的整合,能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并形成全面的视角与方法,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首先要以“全纳教育”理念为先导,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全纳教育”理念下的数学作业类型
数学作业设计的方法多样,形式不一。但是根据“全纳教育”理念设计的数学作业,要尽可能地体现出“大众数学”的主旨:“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掌握“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
1.满足不同学生需求的自选型作业。我们的数学作业,只有当学生的个体差异受到重视时,在教学过程中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他们才能完成得最好。根据“全纳教育”理念,我们应该牢固树立接纳所有学生的思想,创造出一种全纳的氛围,满足学生对于数学作业的各种需求。因此,在作业设计时,我们要针对学生的差异,设计有梯度、多层次的作业,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类型,也可以各种类型自由搭配,主要目的是要做到因人而异、各取所需。
2.体现学生自身价值的合作型作业。传统的数学作业,教师过于强调独立思考,没有将合作视为重要的素质来培养。于是,在班级中,如果有学生在作业上产生了困难,往往被认为是学生个体的事,是他个人的问题。所以解决的办法也仅仅是关注他的个人问题。而与通常的观念不同,“全纳教育”的立足点是集体,解决的方法是合作。
3.融于学生生活的实践型作业。“全纳教育”的课程教学观认为,我们的教育原则应该是向所有学生提供相同的教育,如果学生有特殊的需求,就应该提供额外的帮助和支持。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帮助和支持,要在学生取得成绩和进步时及时给予赞赏和鼓励。
五、“全纳教育”理念下数学作业设计的策略
1.设计分层作业,让每个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根据“全纳教育”的思想,教师要牢固树立接纳所有学生的思想,使每一个学生受教育的权利都得到充分的保障,并逐步创造条件,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发展学生的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是落实“全纳教育”理念的着力点。为此,笔者在设计作业时充分注意到各个层次的学生,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既让学困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又保证学优生免受“饥饿”之苦。
2.设计趣味作业,让每个学生都能插上思维的翅膀。“全纳教育”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这就涉及到我们对学生的看法和评价。《萨拉曼卡宣言》申明每一个儿童都是不同的,都有各自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求。这些不同性,提醒我们更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特征,作业设计应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学习思维得以张扬。
(1)组织学生编题,使学生在参与中感知自我。教师提出编题内容及要求,学生根据要求编题。每次编题后,教师组织学生统评或互评,然后教师取样讲评。此类课外作业能让学生在编题过程中学会知识的归类和整理,在一定程度上模拟知识的运用过程。编题后的评比,既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又让学生通过担当评价者的角色,参与了对作业设计和完成结果的评价,提高了他们的自我价值感。
(2)设计趣味作业,使学生在轻松中获得知识。用生动有趣的作业取代枯燥乏味、繁琐计算、无思维价值的机械练习,能使学生觉得完成作业不再是一件苦事,从而激发求知欲望,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获得知识。
(3)编制活动趣题,使学生在交流中分享成功。数学活动题,就是以趣味数学、创意、猜数学谜语等形式为主导,以趣味性、灵活性为内容,以激发学生参与、促进学习、活跃思维为目标的一种课外作业形式。可以将题目写在教室后的黑板报中,供学生课余、课后时间竞猜、探讨与辩论。
3.布置实践作业,让每个学生体验数学的功效。未来的社会是人人参与的民主社会。在学校教育中,“全纳教育”注重的是每一个人的积极参与。积极参与数学知识的发生和应用,对学生以后走上社会以及改造社会具有极大的意义。等他们长大以后,他们就会以主人公的身份参与社会发展的决策和实践。如果说传统课外作业强调的是一种虚拟情景,那么实践性作业强调的则是写实情景。数学作业的设计应贯彻“全纳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由单一书面机械重复的练习向多层次、多形式、开放型、自主性的方向转变。作业过程要真正体现学生的智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
六、成绩及体会
经过一年的探索和实践,笔者对所任班级学生的数学作业又进行了调查,从两次调查结果来看,学生数学作业有了明显改观。学生的数学成绩有了较大的提高,在今年上半年的期末考试中,笔者所任班的及格率高于年级常模5个百分点,优秀率高于年级常模2个百分点。
笔者的体会是:按照“全纳教育”理念设计作业,需要教师大量的课前准备。在繁重的教学工作的压力之下如何持之以恒地做好作业设计的细化和优化,如何运用学生有价值的数学作业作为教学资源等,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初中数学教育理念范文5
【关键词】新课程 数学教学 策略
在新课改的作用下,所有学科的教学要求都发生了变化。对于数学这门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考虑到数学的特点,而且还要遵循学生的心理进行教育上的创新,从而使学生了解数学并提高学习效率。
一、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下的教学基本理念是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教学评价、教学方法等改革的准则,也是数学教学的指导核心。它可以使人们建立起数学教学的新课程观、信息科技观、教学评价观、学习观和教学观。
(一)教学课程观
对于初中数学的内容,过分强调了数学的科学性和逻辑性,忽视了数学的教育目标。在教学中注重数学的逻辑严谨,从而使学习内容看起来难,导致学生对数学产生了畏惧的心理。曾经有人对数学的学习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大多数的学生都感觉数学较难,学不懂,并且数学的公式和概念较多、应用题和几何题都太难等。针对学生的建议,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并符合新课程的教学内容,还要体现义务教育和数学的普及性、发展性、语言性、创造性等。要从实际的生活中进行问题的引入,强调数学的实践性和探究性。
(二)新理念下的学习观和教学观
在传统的教学中,一般都是一些枯燥的定理和公式,主要的讲课方式就是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听,并要求学生记忆公式和定理,这样的教学方式只是死板的教育,学生根本不能进行应用。但是在新课程中用生动丰富的内容代替了枯燥的定理,并建立了新的教学观和学生的学习观:
(1)教学观。在教育中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把学生当做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数学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从而把教育的重点落实到了学生的身上,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
(2)学习观。对于学生的学习观从以前的被动教育转化成了主动教育,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进行数学的探索和交流学习。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
二、新课程下的教学策略
(一)确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有一定的作用,它可以让教师明确教学任务。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的数学教育应该强调从生活实际出发,亲身实践让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知识,并进行解释和应用,从而使学生了解了数学知识也提高了思维能力。对于这种新的理念意识,教学课程应该从知识技能、数学的思考、解决问题、情感等方面设定教学目标。面对枯燥的数学知识,一定要进行情感的投入,才能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数学的问题上不仅要注重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要关注数学思考的过程。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教学中,只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引导和教育,尽早的完成社会化教育,学生也只是接受教育,在学习中不断的使自己接受社会化。只有从这些方面的差异入手进行改革,才能完成新课程下的教学目标。
教师进行角色转换。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是对知识进行传授、支配和知识的静态占有者,在新课程的要求下,教师要转换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等,还要转换成动态的研究者,从多个方面与学生进行互动,从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以新角色进行实践教育。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建立平等的关系,使教师走到学生的身边进行交流,并一起进行问题的探讨,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等;当学生的顾问,与学生进行意见交换等,这样就可以在教育中不断地与学生建立了情感,使学生感觉自己的老师就是自己在学习上的朋友。
(三)教学方法要采取多样性
在新课程中要求在教育上以学生为中心,所以,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课程内容的特点不断地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从而达到教学的目标,主要总结有四点教育方法:
教师引导。尽管在新课程中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育,但是也不能忽视教师的具体作用,所以,就更需要教师对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引导和组织,使学生学到具体的知识。学生在生活中具有一些生活经验,但是他们要学习的是人类文明的更多间接经验,所以,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也应该对其进行引导。
实践操作。中学生在学习中的思维知识只是一些直观感受和间接经验等,缺乏对实践的操作,所以,在课堂教育中适当进行一些实践操作,可以使学生从自身的经验中了解数学知识,例如:对计算机的使用;对图形的理解可以通过折叠的方式进行了解,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深刻的了解知识,所以,教师就应该多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自主探究。学习是对外界的知识进行内在的转换过程,所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非常重要。在新课程下自主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在教育中充分让学生使用这种权利。
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还是一个互相交流的过程,交流可以使知识面更广泛,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加深认识。所以,教师在处理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应该多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游戏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之间更好地进行合作和交流,促进学习效率,推动学生发展。
总结
总之,数学教学方法是一个永久探究的过程。在新课程的教育下,教师不断的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并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这使得学生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并为学生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初中数学教育理念范文6
一、数学新教材的编排特点
1.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构筑起点
教科书提供了大量数学活动的线索,成为供所有学生从事数学学习的出发点,使学生在教科书所提供的学习情境中,通过探索与交流等活动,获得必要的发展。
2.为学生提供了生活中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
教科书中创设了丰富的问题情境,引用了许多真实生活中的事例,并提供了众多有趣而富有数学含义的问题,有助于展现数学与现实及其他学科的联系,突出实际生活“数学化”的过程。
3.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交流与合作的时间与空间
教科书在提供学习素材的基础之上,还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
如提出了大量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设立了“做一做”、“试一试”等栏目,以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形成新的知识,包括归纳法则与方法、描述概念等。同时,章后的回顾与思考、总复习也以问题的形式出现,以帮助学生通过思考与交流,理顺所学的知识,形成适应个性认知特点的知识结构。
4.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
教科书对所有新知识的学习都以对相关问题情境的研究作为开始,它们是学生了解与学习这些知识的有效切入点。随后,通过对一个个问题的研讨,逐步展开相应内容的学习,让学生经历真正的“做数学”、“用数学”的过程。
“读一读”栏目提供了有关数学史料或背景知识的介绍、数学在现实世界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实例、有趣的或有挑战性的问题讨论、有关数学知识延伸的介绍,目的在于给这些学生以更多了解数学、研究数学的机会。有些“做一做”、“试一试”则仅仅是面向特殊数学学习需求的学生,不要求全体学生都尝试都去完成它们。
二、新课程的具体实践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尽可能合理、有效地使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益。
1.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根据初一学生的身心特点,本学期的教学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采用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2.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的学习需要
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教学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4.注重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学科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基础性和应用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