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生儿皮肤护理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生儿皮肤护理措施范文1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5.12.165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俗称黄疸, 是新生儿一种常见的疾病, 产生其症状的根源是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 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 因此会出现巩膜、皮肤等部位的黄染[1]。一般发生于新生儿出生后3~5 d, 大多数足月新生儿在2周内症状会自行消退, 但是有一部分患儿胆红素在血清中含量过高, 引发胆红素脑病, 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2]。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理性)均应积极处理, 尽可能减少后遗症的发生。蓝光照射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3]。对蓝光治疗的足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理性)患儿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后, 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11月治疗的60例足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 血清胆红素值介于250~300 μmol/L。随机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 各30例。干预组中男12例, 女18例, 平均日龄(4.58±0.43)d;治疗前平均血胆红素水平(271.1±12.9)μmol/L, 出生时平均体重(3.37±0.55)kg。对照组中男16例, 女14例, 平均日龄(4.50±0.37)d;治疗前平均血胆红素水平(272.4±14.6)μmol/L;出生时平均体重(3.52±0.50)kg。两组患儿胆红素水平及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儿均为足月儿, 无窒息或G6PD缺乏或新生儿ABO溶血等疾病。Apgar评分均在8分以上。
1. 2 方法
1. 2. 1 治疗方法 ①蓝光照射治疗:两组患儿均采用双面LED蓝光灯光疗。根据患儿个体情况调节箱温、相对湿度50%~60%[4]。患儿入箱前清洁患儿皮肤, 做好眼部及会阴的保护工作。尽量保持患儿光疗期间安静, 及时给予安抚。每次进行光照治疗前均应使用经皮测胆仪测量患儿的胆红素值。光疗时间8~12 h, 根据医嘱确定治疗的时间。②药物治疗:采用苯巴比妥片(3~5 mg/kg?d)口服, 以提高肝细胞的微粒体活性, 促进未结合胆红素转变成结合胆红素。蒙脱石散(1.0 g/kg?次)口服阻断肝肠循环[5]。
1. 2. 2 护理干预措施 对照组给予患儿光疗的常规护理, 干预组患儿在此基础上给予改良抚触、加强皮肤清洁护理及加强对家属进行黄疸宣教等综合护理措施具体为:①改良抚触方法及要求:在常规抚触基础上加强与患儿的交流。抚触室播放轻柔舒缓音乐, 抚触人员注视患儿, 做到眼神交流。同时抚触人员与患儿轻声说话, 给予语言刺激[6]。②对家属宣教:向患儿家属讲解新生儿的胆红素代谢的生理特点, 告知患儿家属新生儿黄疸发生的病因临床表现及严重后果, 开展黄疸健康宣教及护理指导。③皮肤护理:蓝光照射容易引起腹泻, 从而对肛周皮肤可能存在刺激, 每次便后用湿巾或温水清洁臀部。勤换尿片保持臀部皮肤干燥。④蓝光箱内圈形鸟巢或放置柔软玩偶使患儿感觉舒适安全[7], 防止其头部手或足部撞到箱内硬物。⑤同时1~2次/d脐部护理, 以防感染导致黄疸加重, 影响光疗效果。
1. 3 观察及评价指标 每天皮测皮肤黄疸指数2~3次。同时在光疗过程中观察是否出现皮疹、水分丢失过多、皮肤损伤及哭闹等蓝光治疗的不良反应的发生。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光疗反应发生情况 干预组患儿在蓝光照射治疗过程中皮疹、失水增多、皮肤损伤、烦躁不安的发生例数均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胆红素值及黄疸消退时间 干预组患儿经治疗2~5 d后, 经皮测胆红素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 且干预组患儿的退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新生儿皮肤护理措施范文2
作者单位:462600 河南省临颍县人民医院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症状之一,是由于体内胆红素增高而引起的皮肤巩膜等黄染现象,主要为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高所致。光照疗法(简称光疗)是一种通过荧光灯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辅助疗法,主要作用是使未结合胆红素转变为水溶性异构体,易于从胆汁和尿液中排出体外[1]。笔者通过对2007年1月-12月份新生儿黄疸光疗的临床观察,总结存在问题,并采取了相应的护理对策,减少了医患纠纷,提高了护理质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12月共收治155例新生儿黄疸,其血清总胆红素值均超过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诊断标准[2]且实验室检查血清胆红素是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其中足月儿110例,早产儿31例,早产低体重儿10例,足月小样儿4例。
1.2 方法 将光疗箱清洁,箱内湿化器水箱加蒸馏水到2/3满,接通电源,使箱温升至患儿适中温度,一般夏天30℃ 左右,冬天31℃~32℃左右,根据新生儿病情随时调节,相对湿度55%~65%[2],将患儿双眼佩戴黑色的眼罩(自制,用纯棉黑布制成,类型为眼睛状),以防损伤视网膜,全身,用尿布遮盖(男婴尤其要注意阴囊的保护),放入预热的光疗箱中,记录开始照射时间。
1.3 结果 通过对155例新生儿黄疸采用光疗,重视存在护理问题并加以总结,及时整改不足之处,采取了相应的护理对策,未发生一例护患纠纷,均治愈出院。
2 存在护理问题
2.1 环境的变化 新生儿光疗时因全身,失去了安全感,加上灯光刺激及温度的变化,改变了原来的环境,表现为剧烈哭闹,烦躁不安,出汗等。
2.2 皮肤损伤的危险 新生儿皮肤娇嫩,如保护措施不当,皮肤易损伤。足月儿指甲超过指端,活动时容易划破面部及前胸部的皮肤;双足反复与床平面有机玻璃摩擦,可使外裸皮肤擦伤;光疗时患儿处于一个高温环境,如不及时更换尿布,容易引起红臀;光疗时间长,加上新生儿皮肤娇嫩,眼罩处皮肤容易损伤[3]。
2.3 体温变化 光疗时荧光灯产热较多,而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未成熟,易受环境的影响,在高温中易发热,体温可达38~39℃,表现为出汗多,皮肤潮红、哭闹、躁动不安等。
2.4 体液不足 因光疗时患儿不显性失水比正常小儿高2~3倍,如不及时补充水分,严重者会引起脱水。
2.5 哺乳方式改变 光疗时新生儿与母亲分离,哺乳方式改变,新生儿室采用奶瓶喂养,有些新生儿不习惯用奶瓶,引起哭闹不安。
2.6 知识缺乏
2.6.1 护士自身知识缺乏 少数护士对影响光疗疗效的因素认识不足,如灯管灰尘,机箱湿化器的清洁处理不到位,灯管的使用寿命,新生儿皮肤扑粉或涂油剂等,均能影响光疗的效果。
2.6.2 家长知识缺乏 由于医务人员的宣教不够,与家长交流不到位,家长对新生儿黄疸缺乏认识,对疾病的原因、治疗、方法、治疗过程、预后等不了解,以致于多次到病房询问病情,如解释工作不到位,往往会引起医患矛盾。
3 护理对策
3.1 与患儿家属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向其详细介绍光疗的目的、意义、方法,注意事项及相关知识,取得其信任与配合,通过良好的有效沟通,155例中无1例发生医患纠纷。
3.2 满足新生儿的需求 针对环境改变,哭闹不安,护士应能判断哭闹不安的原因,首先应满足新生儿生理需要:如尿湿、饥饿、箱温是否过高或过低,有无发热或腹胀的不适;其次是满足安全需要;光疗时无依无靠,失去了安全感;再次是满足爱的需要。采用通过听觉和触觉给予安慰,用温和的语音与其说话,并给予躯体的抚触,使患儿感到安全、舒适。对于哭闹剧烈,精神极度缺乏,遵医嘱给予镇静剂可减轻黄疸,减少体力消耗。
3.3 皮肤护理 入箱前皮肤清洁,剪短指甲,双手戴小手套,注意松紧适度,能容纳一指为宜,不能影响血液循环,定期观察局部皮肤情况。双脚套上袜子,减少与有机玻璃的摩擦,防止皮肤损伤。光疗期间因过热,容易引起红臀,应及时观察患儿尿布有无潮湿及大便污染;用温水清洗臀部及会皮肤,防止发生红臀,如发生红臀,可用棉棒蘸少量糊状思密达均匀涂抹于臀红部位皮肤上,自然待干,3~4次/d[4]做好脐部皮肤护理,预防皮肤感染。禁止在患儿身上涂粉剂或油剂,以免影响光疗效果。
3.4 加强巡视和观察
3.4.1 观察眼罩有无脱落及眼罩处皮肤有无擦伤,注意观察输液部位皮肤有无外渗及针尖滑脱情况,并及时处理。
3.4.2 严密观察体温的变化 随时观察光疗箱的使用效果,发生警报信号及时查找原因,妥善处理,保持患儿体温36℃~37℃,及时根据体温调节光疗箱的温度,防受凉或发热。由于散热增加,特别是早产儿易致体温过低。足月儿夏天光疗时,也可因热量过高而发热。曾有1例患儿,体温36.5℃,进入光疗箱时,由于当班护士粗心大意,未注意光疗箱玻璃的通风,再加上夏季室内温度比较高,新生儿的体温升高至39℃,另一护士巡视时及时发现,汇报医生采取了有效的措施。故光疗时应该每小时测量体温1次并做好记录或根据病情、体温情况随时测量,根据体温调节光疗箱温度,同时应保持通风,早产儿需置于暖箱内,以补充额外的热量需求。体温超过38℃,应停止光疗。
3.4.3 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组织儿科护士认真学习专科护理知识,掌握光疗护理基本知识,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以指导于临床,要密切观察黄疸的部位、程度以及变化,光疗前后及过程中注意检测血胆红素的变化,以判断疗效。并注意观察患儿精神状态,生命体征的改变,观察患儿哭声、吸允力、肌张力的变化,以判断有无胆红素脑病的发生。观察患儿皮肤有无发汗、干燥、皮疹,有无呼吸暂停、嗜睡、腹泻、呕吐、惊厥等,以及患儿大小便的性状、色、次数和量,如有异常,应报告医生做出相应的处理。
3.5 合理喂养 光疗期间应保持水分及营养的供给,护士应调整喂养方式,少量多餐,间歇喂养,保持奶量摄入,每2餐喂奶间歇要给水,多喂些糖水,夏天需防止患儿哭闹,大量出汗引起的脱水、发热、酸中毒。不能口服者,按医嘱给予静脉补液,喂奶后让患儿侧卧,防止误吸造成窒息。
3.6 蓝光箱的消毒与处理 使用期间每日用1000 mg/L含氯消毒液擦拭箱内、外,用清水擦拭1遍。湿化器水箱用蒸馏水每天更换1次,以免细菌滋生。机箱下面的空气净化垫每月清洗一次。
3.7 保持灯光及反射板的清洁,并定时更换灯管,如有灰尘会影响光疗效果,每天应清洁灯下及反射板,灯光使用1000 h必须更换[3]。在光疗箱旁边悬挂一本登记本,以记录光疗照射时间。
3.8 出箱 一般采用12~24 h才能使血清胆红素下降,光疗时间按医嘱执行。一般血清胆红素<171 μmol/L时停止光疗[4]。
4 小结
通过密切观察变化,改进工作方法满足新生儿需要,合理喂养,做好皮肤护理,能减轻患儿焦虑,减少并发症,缩短病程,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崔焱.儿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99-100.
[2] 金汉珍,黄德民.实用新生儿学.卫生出版社,2002:265-266.
新生儿皮肤护理措施范文3
【关键词】败血症;临床诊疗特点;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269-01
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常见的细菌感染疾病,有着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征,新生儿刚刚出生,其综合抵抗能力低下,脐部与皮肤黏膜破损部位尚未愈合,容易遭受到细菌的入侵,可由于产时感染、产前感染与产后感染发病,近年来,我院对于收治的新生儿采取了针对性的诊疗与护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现总结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3年1月到2013年9月收治的40例患者败血症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婴24例,女婴16例,其中11例为早产儿,本组患儿母亲均无感染病史,在出生后10例患肺炎,14例患脐炎、10例有原发感染,2例腹泻、2例口腔炎、1例尿布皮炎、1例脓疱疹。
在本组40例患儿中,31例拒乳、反应差,11例气促、12例体温不升、8例腹胀、9例发热、7例呕吐、4例抽搐;其中15例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其中11例为呼吸衰竭,3例为化脓性脑膜炎,1例为肺出血。
1.2 诊疗与护理措施
1.2.1 病情观察
在确诊为败血症之后,密切关注患儿病情病情变化情况,观察患儿的心率、呼吸、面色、神志、反射情况、体温、皮肤变化情况,看有无黄疸与出血点,若患儿发生声、两眼定视与烦躁不安的情况,则说明患儿的病情发生变化,此时要第一时间向医师汇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1.2.2 保温与降温措施
每隔2h为患儿测量一次体温,若患儿出现发热的情况,则需要及时减少盖被、松解衣服,若患儿热度无变化,则予以冰水枕,无特殊情况,禁止使用退热药物,防止患儿发生体温突降、虚弱的情况。对于体温不升高的患儿,使用保温箱或者热水袋进行保暖[1]。
1.3 喂养方式的调整
若患儿可以进食,则采取母乳喂养法,提高患儿的抗感染能力;若患儿不能进食,则使用插胃管鼻饲母乳喂养法,排除患儿体内的毒素,在鼻饲喂养时,需要把握好速度,防止患儿发生吸入性肺炎与呼吸道梗阻。此外,还要采取科学的措施爆出患儿静脉通路的畅通,如果使用头皮静脉输液,必须要由娴熟的护理人员进行操作,控制好补液的速度。
1.3 皮肤护理
为了防止感染,必须要做好皮肤护理工作,爆出患儿脐部、口腔、臀部的皮肤干燥,密切观察患儿皮肤变化情况,若出现局部感染,需要及时的进行处理[2]。
1.4 加强宣传
除了做好常规护理工作之外,还要为家属做好宣传工作,告诉家属正确的护理方式,防止感染的发生。
2结果
经过针对性的治疗与护理之后,40例患儿中37例痊愈后自动出院,3例死亡,分别占比92.5%与7.5%。
3 讨论
败血症在新生儿群体之中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对于该种疾病,及时的诊断、治疗与护理十分的重要,护理人员除了要密切观察患儿病情观察情况外,还要采取正确的喂养措施,做好降温与保暖措施,保持患儿静脉的畅通,做好病灶处理与宣传工作。在治疗与护理时,要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情况,尤其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患儿,若出现异常,需要及时的向医师反应;若患儿发生呼吸道分泌物分泌增多的情况,护理人员需要及时的进行观察,采取吸痰措施,保持患儿呼吸道的畅通,此时,可以适当抬高患儿头部,将其头偏向一侧,促进分泌物的流出,防止吸入性肺炎的发生[3]。本组40例患儿经过针对性的治疗与护理措施后,37例痊愈后自动出院,3例死亡,分别占比92.5%与7.5%。
综上所述,对于败血症患儿应该进行密切的观察与精心的护理,及时发现患儿病情的变化情况,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这样才能够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阮丽娜,童夏生.86例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及药物敏感性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12(01):302-303
新生儿皮肤护理措施范文4
【关键词】新生儿;败血症;护理
新生儿败血症是指致病菌进入血液生长繁殖, 并产生毒素而造成全身性感染, 是新生儿时期较严重的感染之一, 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1]。随着抗生素的应用, 死亡率有所下降, 但发病率却下降较少。由于新生儿的生理功能不全, 免疫功能低下, 轻微的局部感染则可能扩展全身, 如不及时治疗, 则后果不堪设想。因此, 对于新生儿败血症的治疗要及早发现, 及时应用抗生素治疗, 且护理要精心呵护新生儿, 可提高新生儿败血症的疗效, 降低死亡率。本文回顾性分析河南省许昌市中心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在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25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资料临床和护理资料,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本科在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确诊为新生儿败血症的患儿25例, 其中男13例, 女12例;早产儿9例, 足月儿16例;日龄1~30 d;体重1.7~3.6 kg;病因:分娩中羊水早破、混浊, 产程延长者4例, 孕母有发热感染史者2例, 患儿肺部感染者9例, 肠道感染者4例, 脐部感染者3例, 患儿皮肤黏膜破损者4例。经血培养, G+17例, G-8例。
1. 2 结果 所有患儿按药敏结果使用抗生素积极抢救治疗原发病及并发症, 以及精心的护理, 均痊愈出院。
2 护理
2. 1 密切监视患儿的生命体征 每30 min监测体温、呼吸一次。要维持患儿体温的恒定, 当患儿体温偏低或过高时, 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降温的同时要考虑保暖措施, 绝不能使体温下降过低而造成体温不升, 危及到患儿的生命安全[2]。加强病情巡视, 经常观察患儿对外部刺激的反应, 如患儿有烦躁不安、面色、口唇苍白或发绀[3], 提示有心力衰竭发生, 及时报告, 及早对症治疗。
2. 2 呼吸道护理 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 必要时遵医嘱采取动作轻柔的人工机械排痰或给氧。
2. 3 皮肤护理 新生儿皮肤嫩, 在护理过程中动作要轻, 防止皮肤破损。且要严格无菌操作, 避免皮肤或脐部感染患儿感染蔓延引起严重后果。经常翻动身体, 勤换尿布, 保持皮肤干燥, 避免因尿液浸泡造成会阴等部位继发尿布疹或感染。勤擦洗皮肤皱折处如颈下、腋下、会阴、 肛周等, 防止破溃, 减少感染机会[4]。
2. 4 输液护理 新生儿败血症需要根据药敏结果输注抗生素治疗, 甚至需要输入新鲜血液或丙种球蛋白来增加患儿的免疫力, 各种营养及身体必需的热量也均是通过静脉输注进入体内。因此, 要加强输液护理, 严格无菌操作, 保护血管, 大多数行PICC留置导管, 保证输液通畅, 根据新生儿体重调整输液量和速度。同时注意患儿的出入量, 保持患儿的体液平衡。
2. 5 喂养护理 提倡母乳喂养, 初乳中含有多种抗体。喂养前将清洗干净, 避免再次感染。除经口喂养外, 遵医嘱结合患儿的病情、感染的不同阶段采取合适的营养支持[5]。正确喂养, 每次喂奶量要低于正常的新生儿。喂养后, 患儿头偏向一侧, 防止呼吸道窒息。
2. 6 家属的心理护理 由于患儿病情较重, 家属容易出现焦虑、担心, 甚至恐惧心理, 此时, 向家属讲解新生儿败血症的有关知识, 让家属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
2. 7 环境护理 由于新生儿刚从子宫内分娩到外, 其生存环境有了巨大改变, 而新生儿的各器官生理功能还没有发育完善, 免疫功能缺陷, 很容易发生感染。因此新生儿病室, 要保持室内温度在25℃左右, 湿度保持在55%~65%, 并要酌情通风,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室内物品要每日消毒。进入新生儿病室, 要更换隔离服, 接触新生儿前要清洗消毒, 避免交叉感染, 引起严重后果。
3 讨论
新生儿败血症具有隐匿性的特点, 容易被忽视[6], 但病程发展快, 病情较凶险, 因此, 要求护理人员观察患儿要仔细, 发现轻微异常, 就应及时报告给医生, 及早处理, 及时对症治疗, 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抢救患儿的生命, 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崔焱.儿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32-133.
[2] 单颍,孙庆飞.新生儿败血症高热降温致体温不升死亡1例.中国社区医师, 2008,24(2):33.
[3]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496-500.
[4] 崔炎.儿科护理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22-123.
新生儿皮肤护理措施范文5
【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早期干预护理;治疗效果
新生儿黄疸主要是由于新生儿的肝脏功能发育不完善, 导致体内胆红素代谢异常, 从而使得血中的胆红素浓度升高所引起的一种疾病。若出生后24 h即出现黄疸, 2~3周仍不退, 甚至继续加重或消退后反复出现或出生后1周至数周内开始出现黄疸称病理性黄疸[1]。病理性黄疸严重者会导致胆红素脑病(核黄疸)发生, 甚至引起死亡。临床上目前常采用蓝光治疗, 辅以相应的局部治疗护理措施。但是由于存在光疗的依从性以及其他方面问题, 使得早期护理干预措施的运用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即是通过研究探讨应用早期护理干预对于新生儿黄疸患儿的治疗效果的影响, 选取86例新生儿黄疸患儿, 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各4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及护理措施,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早期护理干预,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某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新生儿黄疸患儿86例, 其中男49例, 女37例, 挑选患儿均符合以下标准:①均符合病理性黄疸的诊断标准:出生后24 h内出现黄疸;血清胆红素在足月儿>221 μmol/L, 持续时间在足月儿>2周;血清胆红素在早产儿>257 μmol/L, 早产儿>4周;血清胆红素每日上升超过85 μmol/L;黄疸退而复现;清结合胆红素>34 μmol/L。(具备上述任何1项确诊)。②出生日龄24 h~18 d, 平均日龄10.3 d, 出生时体重平均3.4 kg, Apgar评分8~10分。③患儿均表现出了明显的巩膜及皮肤发黄症状。且所有参与研究患儿均经其家长同意后参与。将86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每组43例, 两组患儿年龄、性别及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措施,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干预护理, 两组疗程均为3 d, 密切监测患儿胆红素值变化情况以及患儿接受治疗反应情况。干预护理措施具体如下:①沐浴。新生儿全身与温水接触, 进入与母体相似环境, 可消除焦虑, 提高新生儿光疗时的依从性和舒适感。②抚触。在新生儿光疗时, 适当抚摸, 能够促使新生儿增进食欲, 减少哭闹。 ③灌肠。开塞露液灌肠在新生儿出生2 h开始, 能够使得新生儿首次排便时间及大便变黄时间明显提前, 从而干扰胆红素的肝肠循环, 降低胆红素水平[2]。④声乐。护士护理时轻柔, 适当播放音乐, 可为新生儿营造舒适的光疗环境, 以促其生理、心理的需要。⑤皮肤护理。患儿住院期间勤沐浴, 保持皮肤清洁, 特别注意脐部的清洁, 以避免脐炎的发生。
1. 3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通过3 d的治疗观察发现, 采用早期护理干预的治疗组中显效35例, 占81.40%, 有效6例, 占13.95%, 总有效41例, 占95.35%;对照组显效22例, 占51.16%, 有效13例, 占30.23%, 总有效35例, 占81.39%, 此外3 d后血清胆红素值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护理前后血清胆红素情况比较( x-±s, μmol/L)
组别 例数 干预前 干预后
治疗组 43 322.4±22.3 219.6±15.8a
对照组 43 321.6±21.8 246.8±18.3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
3 讨论
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症状, 发病率高, 主要与新生儿的生理特点有关。主要是因血清胆红素的异常情况所致, 对患儿智力及神经系统等均会造成严重影响, 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机护理手段, 可造成严重后遗症, 并可能威胁其生命, 因此采取有效措施, 提高疗效的意义重大。实施早期的干预护理措施不仅有利于新生儿黄疸的治愈也有利于孕妇产后的健康宣传教育以及新生儿黄疸的早发现和早诊断[3]。各种护理干预措施诸如本文提到的沐浴、抚摸、健康教育以及比较新颖的换血疗法等, 这些护理干预措施的运用都是为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单纯治疗所顾忌不到的方面, 沐浴可促进血液循环, 改善胃肠蠕动, 增加胰岛素与胃肠激素的分泌量, 促进新陈代谢, 抚摸可刺激患儿体表神经, 使中枢神经兴奋, 促进排便, 还可加快排出过高的血清胆红素, 防止小肠将其再吸收, 是有利于患儿身心的护理手段。本次研究中采用早期护理干预的治疗组中显效35例, 占81.40%, 有效6例, 占13.95%, 总有效41例, 占95.35%。对照组显效22例, 占51.16%, 有效13例, 占30.23%, 总有效35例, 占81.39%, 此外3 d后血清胆红素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 通过实施早期干预护理, 能够有效的提高新生儿的黄疸治疗效果, 使患儿及早康复, 值得临床大力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 张自珍, 黄海波, 王芳, 等.游泳联合抚触护理降低新生儿黄疸的效果观察.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 38(1):140-141.
[2] 祝秀凤, 姚云行, 吴小红, 等.早期排便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护士进修杂志, 2009, 24(23):2141-2142.
新生儿皮肤护理措施范文6
【关键词】水痘,播散型/治疗;传染病;护理;儿童
水痘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的急性传染病。人群普遍易感,6个月以下婴儿较少见,孕妇患水痘时,胎儿可被感染。免疫功能缺陷者可出现播散型水痘,重症水痘可发生水痘肺炎、水痘脑炎、水痘肝炎、间质性心肌炎及肾炎等[1]。本院共收治小儿水痘播散型患儿34例,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0612~200812本院共收治小儿水痘播散型患儿34例,其中男19例,女15例;年龄12d至3岁;平均住院14d;患儿周身可见密集分布红色斑疹、丘疹、水痘疹、脓疱疹。21例伴肺炎,19例合并心肌炎,2例合并肝炎。34例患儿均给予对症支持,抗病毒、抗感染治疗及精心护理,患儿均痊愈出院。
1.2护理措施
1.2.1消毒隔离本组34例患儿均安置在安静的隔离病房,室温保持在22~24℃,相对湿度50%~60%。每日紫外线照射2次,每次1h,照射时遮盖暴露部位皮肤。每日通风2次,地面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2次;婴儿尿布、衣物高压消毒后使用;玩具消毒液浸泡后用清水清洗;医护人员接触患儿时做好手消毒。34例患儿均无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1.2.2病情观察严密观察患儿生命体征、神志、皮疹的变化。本组10例呼吸急促的患儿给予低流量吸氧,鼻导管及湿化瓶内蒸馏水每日更换,严格控制氧流量,观察缺氧症状有无改善。6例心衰患儿注意观察心率变化,西地兰缓慢静推时间≥20min;静滴丙种球蛋白时,滴数控制在每分钟15滴。21例高热患儿测体温时在旁监护,防止体温计破损,造成患儿损伤。温水擦浴时动作轻柔,禁用阿司匹林退热,患儿经过3~8d体温恢复正常。
1.2.3皮肤护理注意保持皮肤清洁,5例新生儿每日用温水轻擦皮肤,禁止用肥皂和酒精。34例患儿给予穿宽松柔软的衣服,保持被服清洁干燥。19例患儿每日勤换尿布,注意情绪变化,防止大小便浸渍。剪短患儿的指甲,用柔软纱布做成手套将手包裹起来,避免抓伤皮肤,防止感染后出现瘢痕。皮肤结痂后让其自行脱落,5例翘起的痂皮用消毒剪刀剪去,25例水疱破溃处涂阿昔洛韦软膏。本组34例患儿均未出现瘢痕。
1.2.4静脉留置针护理本组34例患儿均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减少反复穿刺对皮肤造成的损伤。避免在疱疹处穿刺,妥善固定,防止脱出,每天消毒穿刺部位皮肤,无静脉炎发生。
1.2.5饮食指导10例母乳喂养婴儿,嘱母亲禁食鱼虾等发物;6例实施人工喂养婴儿,选择营养丰富的全脂奶粉。患儿口腔每餐后用温生理盐水棉球擦拭,保持口腔清洁。对于能够进食的患儿发热时给予清淡、流质、半流质和富含营养的饮食。病情稳定后给予含高热量、高蛋白质的饮食,多吃水果、蔬菜,注意补充维生素[2]。每餐后用温开水漱口。34例患儿无护理并发症发生。
2讨论
水痘为自限性疾病,10d左右自愈。但免疫缺陷的小儿和新生儿患水痘时症状严重,易形成播散型水痘。重症水痘可发生水痘肺炎、间质性心肌炎、肝炎、肾炎等,出血型水痘可至内脏出血,继发细菌感染所致的坏疽型水痘可因败血症死亡。因此护理人员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配合医生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精心的皮肤护理等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抢救成功率。
妊娠期感染水痘,可致胎儿畸形、早产或死胎。产前数日内患水痘,可发生新生儿水痘,病情常较危重[3]。本组5例新生儿水痘,母亲产前均有水痘史,因此,对于易感母亲及所生的新生儿进行预防非常关键。除严格与水痘患者隔离外,也可在接触水痘患者后72h内注射水痘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对于易感的育龄妇女,可注射水痘减毒活疫苗预防自然感染的发生[4]。
加强水痘防病宣传,教育和培养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室、宿舍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环境整洁,空气流通。幼儿园发现水痘患儿应及时报告,隔离传染源,患病儿童必须在家隔离治疗,待结痂干燥后方能复学(自发病起15d左右)。水痘流行季节,易感儿童尽量少去公共场所,患者停留过的房间、呼吸道分泌物及污染物要消毒。正常易感儿童注射水痘减毒活疫苗,可以有效的预防。
【参考文献】
[1]石红,石雪松,江智霞.传染病护理学[M].2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75.
[2]刘玉英,张艳峰,邵辉.内科常见疾病护理健康指导[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6: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