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关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关系范文1
引言
1.规模经济
在经济学中,规模经济意味着当固定成本可以分摊到较大的生产量时会产生的经济性,是指随着厂商生产规模的扩大,其产品的平均单位成本呈现下降趋势。
2.范围经济
范围经济则意味着对多产品进行共同生产相对于单独生产的经济性,是指一个厂商由于生产多种产品而对有关生产要素共同使用所产生的成本节约。
3.小结
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充分利用是推动大工业迅速崛起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被钱德勒称为“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而由它们决定的产业组织结构和市场的竞争性,也成为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分析领域。但在现实中,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一般都比定义上的要复杂。
旅游经济有其自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但适度规模的经营,加之以科学的规划管理,同样也能为旅游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一、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一)规模经济
1.内容
规模经济包括部门规模经济、城市规模经济和企业规模经济。在西方经济学里,规模经济主要用来研究企业经济。但作为生产力经济学的重要范畴,规模经济的含义则更为广泛,它包括从宏观到微观的能获得经济利益的各个层次的经济规模。
2.原因
专业化。从亚当?斯密的著作开始,人们认识到分工可以提高效率。规模越大的企业,其分工也必然是更详细的。学习效应。随着产量的增加,工人可以使熟练程度增加,提高效率;可以有效地承担研发费用等,提高运输、订购原材料等方面存在的经济性,加强价格谈判上的强势地位。
3.主要类型
规模内部经济。指一经济实体在规模变化时由自己内部所引起的收益增加;规模外部经济。指整个行业(生产部门)规模变化而使个别经济实体的收益增加。如行业规模扩大后,可降低整个行业内各公司、企业的生产成本,使之获得相应收益;规模结构经济。各种不同规模经济实体之间的联系和配比,形成一定的规模结构经济:企业规模结构、经济联合体规模结构、城乡规模结构等。
4.优势
能够实现产品规格的统一和标准化;通过大量购入原材料,而使单位购入成本下降;有利于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化和精简;有利于新产品开发;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5.制约因素
自然条件,比如,石油储量决定油田规模;物质技术装备,如化工设备和装置能力影响化工企业的规模;社会经济条件,如资金、市场、劳力、运输、专业化协作对企业规模有影响;社会政治历史条件的影响等。
6.企业实现规模经济的途径
通过进入与企业知识基础具有协同效应的产品市场从事多元化;沿着企业既有主导产品的价值链进行纵向一体化合并。
对规模经济的追求会导致大型多元化企业的出现和发展,这在德国和美国的化工产业中的确是常见现象。
企业的规模经济除了受到市场容量的制约以外,还受到企业的管理能力、财务实力、市场营销等能力的制约。很简单,如果管理水平跟不上,那么过大的规模只会造成管理混乱而降低效益;营销渠道不够多,过大的规模就会造成产品积压;研发能力差,再大的规模、再多的产品也提供不了更强的发展后劲,反而造成过高的退出成本;财务实力差,资金短缺,正如人会贫血一样,规模的过度扩张必然导致企业的贫血;正像木桶中的水容量只取决于长度最短的那一根木板一样,企业的效率也取决于效率最差的那一环节。所以,企业在购并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谨慎地进行决策。
(二)范围经济
1.内容
由于一个地区集中了某项产业所需的人力、相关服务业、原材料和半成品供给、销售等环节供应者,从而使这一地区在继续发展这一产业中拥有比其他地区更大的优势。
与规模经济不同,它通常是企业或生产单位从生产或提供某种系列产品(与大量生产同一产品不同)的单位成本中获得节省。而这种节约来自分销、研究与开发和服务中心(像财会、公关)等部门。范围经济一般成为企业采取多样化经营战略的理论依据。范围经济是研究经济组织的生产或经营范围与经济效益关系的一个基本范畴。
2.原因
投入要素具有多种使用价值;管理者管理经验和管理能力的充分发挥;从新古典经济学角度来探讨范围经济的合理性;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来探讨范围经济的合理性。
3.竞争优势
生产成本优势,主要表现在降低采购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等方面;差异化优势,指企业提品的多样性,包括产品的质量、功能、外观、品种、规格及提供的服务等,这种多样性能使消费者认同该产品并区别于其他企业提供的类似产品;市场营销优势,范围经济形成的成本优势和差异化优势,体现了企业在产品、品质和价格方面的竞争能力。同时又能在内部建立的营销平台上,利用原有的渠道销售多种产品,还能更好地利用企业已经形成的品牌优势,为新产品开拓市场,使消费者更容易接受,同时也对跟进者形成巨大的进入障碍;技术创新优势,范围经济利益的驱动可以导致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抵御风险的优势,在成本、差异化、市场营销和技术创新等方面获得竞争优势,实际上是增加了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二、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不同应用
规模经济是与比较优势联系在一起的,范围经济是与竞争优势联系在一起的。这是波特的发现 波特认为,比较优势,关注点在生产要素,在禀赋。也就是 “天生”的资源。竞争优势,除了取决于生产要素外,更取决于企业外部的需求、相关产业、战略等综合因素。比较优势强调的是企业向内部生产生素要效益的单打独斗的经济发展方式,企业竞争优势强调的是向外借用资源的产业集群的经济发展方式。
尽管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有各自明确的定义,但实际上范围经济也是一种特殊的规模经济,所不同的是范围经济中的产品是多样化,而规模经济较为单一,从投资的角度上来说,则都是投资增加引起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在旅游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结合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不同之处,在旅游企业管理中理应用在不同的地方。
要解决旅游企业小、散、乱的问题,应从两个方面来进行。
1.要在旅游企业外部运用规模经济,发挥企业比较优势。通过购买或合并来扩大旅游企业规模,在一定范围上使企业达到规模经济,降低一系列成本,比如购买设备的成本、开发新产品的成本、加大宣传力度的成本等,使企业在运营上更专业化,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加快企业的发展。
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关系范文2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规模经济;途径;支撑要素
一、房地产规模经济概念
房地产开发企业规模(包括各种专业公司和联合公司的规模)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土地资源贮备、开发建设、资金、人才规模。它表明开发建设诸要素以及开发建设的房屋在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集中程度。根据这种集中程度,一般可以把房地产开发企业规模划为大型、中型和小型三种。划分房地产企业规模的标准,既可用劳动力、资金来划分;也可用其完成的开发量或正在开发的数量划分;也可用其中两个以上的要素同时作为划分的标准。
二、房地产规模经济要求
1.房地产企业初始规模的确定。为了确定房地产企业的适宜规模,必须首先确定房地产企业的起始规模。起始规模是经济合理条件下的最小开发建设规模,是确定房地产企业最适宜规模的基础。起始规模应保证房地产开发建设各环节中的人才、资金、资源、设备等,并使其能够得到充分利用。起始规模的合理确定,是决定投资房地产开发的重要依据。当房地产项目的最小规模低于起始规模时,不宜投入开发,而开发规模大于起始规模时,则应根据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自身条件以及其他条件,按不同的规模,组成开发建设的合理性方案,并选择最优规模。由于房地产的区域性非常强,加上东部与西部差异,城市与县镇差异。因此很难准确确定具体的初始规模。原则上,在大中型城市,以中型房地产企业开发规模较为适当;在小型城市房地产开发企业规模以小型较为适合。
2.企业最适宜规模的确定。在某一地建立房地产企业规模,并非规模越大、实力越强就越好。还必须根据所在区域房地产市场情况而定。为了确定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最适应开发规模,需要以企业最适宜规模为核算评价的标准,企业最适宜规模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内开发建设过程,管理组织最为合理,各种生产要素能充分利用,技术经济指标先进,经济效益最好的企业规模。如果企业规模超过了企业最适宜规模的界限,投资和劳动力消耗的增加所获得的经济效益将呈递减趋势。由于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各种社会化分工合作机制的建立,如前期有顾问策划公司、工程有招投标的公司、监理公司、宣传有广告策划公司、销售有营销中介公司。企业从人员数量上考虑,大型企业人才数量只需要中型企业人数,中型企业人数只需要小型企业人员,没有必要搞小而全、大而全。
确定企业最适宜规模的方法很多,要根据具体的技术经济特点合理选择。最常用的是成本效益分析法。这种方法的实质是通过消耗类指标和效益指标的对比分析,在盈亏平衡的基础上不同规模方案进行比较,确定企业最佳开发建设规模。当前企业最适宜规模应当以所拥有的资金、土地资源作为衡量标准。
3.企业最优规模的选择。企业最适宜规模是计算企业规模的依据,但并不是选定的企业实际规模。在选择企业的实际规模时,要根据社会需求量的大小,在企业起始规模和最适宜规模之间,经过多方案的对比分析来确定。比较企业的不同方案,一般是采取计算同一年开发建设成本与基建投资额之和来进行。总费用最低的方案为最优方案。
三、房地产规模经济实现途径
1.房地产企业购并是资本集中的有效手段。低价收购资产,实现低成本扩张。使购并企业获得的资产大大超过购并成本和购并价格,或超过新建企业的投资。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企业实施购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优势互补、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动机。获取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动机。企业购并可能以直接实现规模经济,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自身内部扩张,逐步增扩股,增大股本结构,实现扩张,并以实现滚动开发的提高资金的利用率;(2)横向购并中的规模经济。横向购并是同一产业中生产同类或存在替代关系的企业之间购并,具有直接的规模经济效果;(3)纵向购并中的规模经济。企业纵向购并的规模经济实现也必须首先具备上述企业规模经济的支撑条件,否则,会陷入规模不经济的误区;(4)混合购并中的规模经济要获得混合购并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效果,构成企业规模经济的各种支撑条件也是必不可缺的。
2.房地产规模经济也可以在政府统一运作下完成。各级地方政府通过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完成前期土地的规模开发。然后通过土地招投标市场,按照规划片区由各开发企业在竞标所得的地块上进行组团式或居住小区式开发。较为成功的实例就是南京市开发建设的“月牙湖小区”。它由建委、国土、规划局等部门按照南京市居民高尚居住区的规划要求,统一进行布局,综合配套,由十几家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组团式、居住小区规模开发,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企业战略同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为了一定的目的、通过一定的方式组成的网络式的联合体称为战略联盟。战略联盟的概念首先是由美国DEC公司总裁简?霍普罗德和管理学家罗杰?内格尔提出。从20世纪80年代起,战略联盟在西方和日本企业界得到迅速发展。战略联盟是一种关系松散的企业组织形式,它不具有传统企业那样明确的层级和边界,对于联盟中的各方而言都十分机动灵活。在房地产开发企业实践中,这优势互补的组织形式具有较高的效率。由于房地产的区域性很强,因此战略联盟中的各方可以通过相互间的网络进入对方的地区市场。这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进军外地市场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同时,战略同盟可以克服较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双方招投标大型土地项目资金不足的劣势,在大型国有土地招投标中避免残酷竞争,哄抬地价,提高土地投资成本,达到规模经济,战略同盟各方共盈的目的。
四、房地产规模经济的支撑要素
从企业内部来看,构成规模经济的主要支撑条件是:
1.拥有土地资源的支撑。土地是财富之母。土地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它不仅是房地产业的直接开发和经营的对象,同时也是各类房屋建筑不可缺的基础载体。房地产的开发建设离不开土地资源,而土地资源却可以作为未被开发的原始形态而独立存在,可以说土地是房地产开发建设的万源之本,在我国,土地归国家所有,房地产企业仅能依据开发建设项目用地性质的不同,购得40~70年的土地使用权(依用地性质不同而分),而土地使用权的一次性周期长达40~70年,因此,要实现房地产企业的规模经济,必须在其可预见的预见期里,充分贮备土地资源。如果没有土地只能是空谈规模经济。
2.资金支撑。资金是房地产血液,房地产规模经济优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金,通过资金参与控制更多的具有规模经济的开发项目,即房地产规模经济离不开庞大的资本投入。企业自身的资本积累、积聚能力,以及进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的能力,就其成为能否实现规模经济的重要支撑条件。
3.企业家能力的支撑。当房地产企业开发建设规模以算术级数或几何级数增长时,特别是当房地产企业通过横向、纵向及混合购并若干企业,实现房地产企业规模急剧扩张时期,其管理的复杂程度、组织协调工作量会呈几何级数增加。对房地产企业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从企业的外部来看,构成规模经济主要支撑条件是:
1.政府政策。房地产业是一个由政府政策高度垄断性行业,是一个受政府政策影响,对政策敏感性极大的产业。由于政府严格控制着房地产一级市场中最重要的资源——土地。使得它对整个房地产市场有着绝对的控制权,它决定了市场供求关系平衡位置,决定了价格走向。作为在政府宏观调控下的房地产企业发展与整个社会经济制度紧密相关,政策是决定房地产开发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2.市场规模支撑。市场规模即市场需求量。市场需求量的大小是实现规模经济的前提条件。由于规模经济是房地产开发的明显趋势。但由于其受市场容量的限制,即受开发建设地区人口因素影响。因此,并非开发建设规模越大越好,随着规模的扩大会出现规模效益递减情况。笔者根据多年房地产开发实践,提出如下规模:在中、小型城市(人口规模:50万人~100万人)一般不宜进行大型房地产项目开发。在大、中型城市(人口规模:150万人~300万人)一般宜进行大型房地产项目开发。在特大型城市(人口规模大于500万人)一般宜进行特大型房地产项目开发,开发规格以居住区为宜(建筑面积为50万m2~150万m2),资金筹措按上市公司、大型企业集团标准。
上述仅是相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就各级地方政府而言,本着经营城市考虑,其开发规模应适当地提高一个档次,以利于城市综合布局。
3.市场范围支撑。市场范围与市场规模是密切相关的。市场范围大,市场规模也随之扩大;反之,市场范围小,市场规模也会随之缩小。市场范围,即房地产企业开发商品房的销售范围,是一个市场空间概念。由于房地产所特有的地域性强,使用权得其开发建设的商品房一般不会超出以地级市、县级市销售的范畴。因此,在某一地的房地产开发随该城市地域的扩张,城市化的进程而市场范围扩大。房地产开发企业规模无限扩大,也会陷入规模不经济。
此外,由于各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科研、社会发展、对外开放程度的不同,因此其房地产市场范围不尽相同。对外开放程度越高,政治、经济、文化、科研、社会发展水平越高,其城市吸引力越强,人口流动性越大,人口聚集性越强,市场范围就越大。
4.产业及产品差别。规模经济并非是适用于所有产业与产品的概念。在房地产产业经济运作中,有些商品房的规模经济效益十分明显;有些商品房的规模经济效益则不十分明显,甚至不存在规模经济性。
参考文献:
1.乔梁.规模经济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2.芮明杰.中国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关系范文3
关键词:规模范围经济新农村建设少数民族地区对策研究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其基本要求可归纳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可见,“大力发展生产力、引导农民实现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根本目标。自“新农村战略”提出以来,有关专家已从宏观层面着重分析了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思路、途径、机制及其与相关部门的关系。但是,在新农村建设中究竟应如何发展生产?新农村建设究竟“新”在何处?农民的主体地位究竟如何体现?农民究竟应如何“运作”才可脱贫并持续致富呢?对这些问题的有效回答,笔者以为这需要从微观层面来加以分析和研究,这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
结合调查和理性分析,笔者仅就“农民如何有效发展生产力来脱贫致富”作些思考。本文认为“引导农民对传统农业进行科学改造,实现生产方式的有效现代转型,以获取规模范围经济”是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是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那么,什么是规模范围经济?在新农村建设中又如何实现规模范围经济?其现实条件是什么?本文对此做一初步分析和讨论。
规模范围经济的内涵
规模范围经济是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总称,在经济学中,它们原是工业经济的一个常用术语,与企业的扩展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获取规模范围经济不仅是企业制胜的法宝,而且是少数民族农村脱贫致富的有效生产方式。
规模经济。经济学家认为,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能使绝大多数产品的成本曲线呈现出U型,随着产出的增加,固定成本分摊到每单位产品上,这样平均成本(单位产出成本)是下降的,当产品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边际成本(增加一单位产出的成本)就会小于平均成本,从而实现规模经济,否则便是规模不经济。当然,规模经济有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之分,前者是企业集聚的效应,后者是企业自身的规模。值得注意的是,规模经济是关于生产系统的规模,而不单是企业的规模,生产系统是指从原材料到整个生产过程和要素的有机组合体,可能只有一个企业,也可能有多个企业共同参与。这里之所以把规模经济引入到农业生产中,是因为在现阶段农业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已成为可能,对某个具体的家庭来说,可实现部分农产品和农副产品(如辣椒和魔芋的种植、生猪的饲养等)的适度规模化,从而实现其规模经济。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农户就是一个小型“企业”。
范围经济。在工业经济活动中,范围经济是指企业(公司)活动的多样化(产品的多样化及多种服务等),通过固定成本的分摊来享受共同投入和多样化经营,以降低成本而获取的经济利润,它与规模经济是相互联系的。当然,不可否认,范围经济在以前的农村经济活动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只是在目前的新农村建设中显得更为突出。笔者认为,农村范围经济的实现主要体现在同一产品、同一工具用途的多样化和农业产品、人力的多样化经营,他们是通过技术的共享和不同的业务组合来实现的。
这里还需进一步指出,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虽有联系,但还是有区别的,不能够把二者混同。前者主要体现在“规模效应”,后者则主要是基于“区域、用途”上的相关性而产生的“综合效应”。
规模范围经济的实现
(一)实现规模范围经济的现实基础
随着科技进步及市场经济的完善和“一主三化”(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战略的有效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现实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民利用规模范围经济来脱贫致富的时机已日渐成熟,其现实依据主要体现在以下层面:
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引起了交易市场范围的扩大及市场体系的日益完备;农村现代化的内在发展逻辑要求农村生产要适度“规模范围化”;党和政府的有效引导和相关惠农政策的支持;农村交通、信息网络、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日益推进和完善;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增强;全球化(经济、文化等)及时代背景的要求,等等。这些条件的日趋成熟是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实现“规模范围化”生产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二)实现规模范围经济的途径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少数民族地区既然已具备了获取规模范围经济的条件,那么究竟农民应怎样才可以实现规模范围经济呢?其具体实现途径又有哪些呢?下面笔者结合调查对此做简要分析。
1.规模经济的实现形式。规模经济主要是通过生产要素的科学组合来扩大生产规模以降低成本来获取经济利益的一种生产方式,它主要有土地规模经营和农业产品(经济农作物、粮食作物及畜牧等)的规模化生产等两种形式。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指“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单位劳动为达到最佳投入产出的经营效益,所能够经营的最大土地面积”,这种规模经济的实现有赖于农村社会、经济、政治等多种因素合理协同的作用,有着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农产品的深度开发等优点,极大的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就当前情况来看,土地规模经营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合同承包经营、委托经营、租赁经营等形式。农产品的适度规模化生产,则是在土地耕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根据市场行情及其潜在趋势利用生产要素的科学组合来优先发展部分农产品并使之规模化以降低生产成本的一种生产方式,如生猪饲养、魔芋种植、番茄等蔬菜的温棚耕作、乡镇企业的运作等等。
当前,这种使部分农产品规模化的生产已成为部分农民致富的重要手段。当然,农户在利用规模经济发展自己时究竟采取何种形式,这就要求农户的当家人要视市场行情、消费心理及自身特征(家庭结构、成员文化素质、土地面积及经济状况等)作出正确的自我战略定位和规划,以便准确判断和决策。这就是说,在新农村建设中由于生产条件和经营水平的差异,要采取多种经营模式并存的形式。笔者经分析整理认为,现阶段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规模经营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家庭规模经营—独立经营的农户,主要有“手工劳动为主、机械化为主和家庭工业为主”等形式;联户合伙规模经营—基于各户实行独立核算的合伙经营;双层规模经营—合作经济与农户经济并存,有统有分;集体规模经营—以机械农业化和乡镇企业为主;社区(包括群体)规模经营—农户个体经营与各种形式的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搞农业规模经营是否成功,不是光看其规模大小,而是看其规模效应是否能够提高生产效益——即是否实现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这就是说,规模经济的实现有赖于生产规模的“度”,农业的生产规模具有可分割性(即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只有生产规模“适度”,才能够真正有效实现农业的规模经济。
2.范围经济的实现途径。范围经济主要是基于“区域和用途的相关性”通过农业产品(包括同一产品)的多样化生产及多种服务(人力、工具等)来实现的,是一种注重“区域差别、时空差异”利用多样化经营和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来获取综合经济利益的生产方式。
农业产品的多样化生产,这里包括对传统农业的现代改造和新兴产业的开发与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使得湖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种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不仅采用优良品种分季节来种植粮食作物,而且因地制宜地种植了一些见效快的经济作物,这样便可视季节的差异和土质状况来实现农业产品的多样化种植,从而获取范围经济。同时,同一农产品的多样化使用及其一体化、一条龙的加工服务,也可实现相应的范围经济。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农民已突破原有农业产品的束缚开发引进并培植了新的农业产品(如技术密集型的蔬菜、菌类作物的生产、野生动物家养、花果的工业化生产等),从而拓展了农产品多样化经营的范围。
工具、人力的多样化服务,这里主要是指某些农用工具和人力的多种用途。农用工具一般都具有特定用途,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发现它还有其它功用,从而通过降低成本来获取相应的范围经济,例如干湿磨的基本功能是加工面粉,但人们发现还可以利用它来完成制作豆腐等的相关程序;牛的基本功能是自家犁田耕地,但现在人们还利用牛给别家犁田耕地来获取相应的经济效益,等等。至于人力的多种用途,这是基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得某些农户出现了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一般由于都具有一些特殊技能,于是通过“经商、运输、加工、外出务工等”非农产业途径来实现范围经济。据调查,外出务工(长期或短期)已成为目前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这里须进一步指出的是,“规模范围经济”的实现既有来自农户本身的因素,也有来自市场的影响。因此,农户在具体实施“规模范围经济”的时候,必须注意以下几点:要正确把握实施规模范围经济的“度”;要高度重视规模范围经济的适用范围;当环境适宜的时候,要积极推行规模范围经济。这就要求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在进行生产决策时,要有变革的勇气,当实施规模范围经济的条件成熟时,就要大胆进行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并合理调整生产结构,抓住时机来获取规模范围经济以脱贫致富。
结论及建议
综上所述,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基于自身的实际情况,利用规模范围经济来脱贫致富不仅是突破传统自然经济的一种有效生产方式,而且是农业自身的一场伟大革命。结合相关调查及分析,对少数民族农村地区而言,走规模范围经济的道路是今后一段时期(甚至长期)内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必由之路,是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当然,在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中,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难点,要使少数民族农村地区顺利实现规模范围经济,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农民自身要提高素质、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外,目前更为重要的是要做好以下几件事情:
(一)科学规划,有效引导
科学规划是指当地政府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按照科学发展观来对“生产及其持续发展”进行规划,具体操作时要视“地理区位及其特征”做到因地制宜,不能够“克隆”。这就要求当地政府要把“生产规划”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引导作用,这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二)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增强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
政府虽然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导,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仍然是农民自身,这就要充分激发农民主体性即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因此,通过义务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使农民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这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当然,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是分层次、多样化的,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内涵,是一个动态的渐进发展过程。在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全球化时代,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可以概括为“观察能力、应变能力、风险承担能力、竞争能力、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能力的综合协同便构成了持续的发展能力,从而保证了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性。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现代流通网络
较好的农村基础设施和较完备的现代流通网络是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条件和保障。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这是完善农村流通网络的基础,而流通网络的完备是农村实现规模范围经济的重要保障。可以这么说,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是流通网络的落后。因此,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流通网络的基础上,以现代流通网络为依托,向农村产业化综合服务延伸,是形成助农增收长效机制的有效途径,农民不仅可以降低日常消费成本,而且可以通过规模范围经济来实现增收。
(四)以市场为导向,发展高效优质农业
这里的关键是在科学定位的基础上“先找准市场,后规划生产,再狠抓生产管理”,以避免生产的盲目性。基于市场需求来有效调整产业结构的基本思路是—在优化种植业结构的基础上来带动养殖业、加工业、运输业等的发展,其具体做法主要有:依靠科技进步开发新品种;发展优质特色畜牧业;优化农产品的品种和数量,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需求;大力发展“定单农业”和“委托农业”;扩大农业结构调整空间,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等等。当然,农村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和优化离不开政府的有效引导,这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的一个显著特点。
参考文献:
1.谭贤楚.高技术企业的战略联盟行为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5)
2.韩明谟.农村社会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何卫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适用性[J].经济问题,2005(4)
4.万光碧.新农村建设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J].改革与战略,2006(4)
5.王春光.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从哪里来?[N].湖北日报,2006-3-30
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关系范文4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知识溢出、规模经济分析,探讨了知识溢出和规模经济的关系,指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把知识增长(或技术进步)看作是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因。
罗默(Romar,1983)对新古典派进行了批评,他在资本和劳力这两个生产要素基础上,又增加了另一个生产要素——知识,从而创立了新经济增长理论。他认为,特殊的知识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是决定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知识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内生变量列入增长模式,知识积累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动力。在新经济增长理论中,强调了知识溢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事实证明,知识溢出对区域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因为知识溢出有利于企业创新能力的培育和竞争力的提高,因而具有规模经济的效能。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把知识增长(或技术进步)看作是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因。
1.知识溢出和规模经济
1.1知识溢出:是指某一组织的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在同一地区、行业内不同组织之间的扩散、传播、转移和获取。隐性知识知识是创新的主导知识。知识溢出是知识的非自愿外溢,却可以促进区域的技术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增强集群的竞争力,是经济外在性的一种表观。马歇尔认为:知识溢出使行业的秘密不再成为秘密,知识溢出源于知识的外部性特征。如果一个企业有了新思想,若能为别人所采纳并与别人的意见结合起来,就成为新的思想源泉。这不但会驱动本企业而且会带动行业、区域和整个产业集群的知识水平的上升。之后,庇古对知识的外部性特征作了清楚的阐述。阿罗(1962)最早用外部性解释了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的作用[1]。在阿罗的基础上,罗默(1986)提出了知识溢出模型[2]。而卢卡斯(1988)设计了人力资本溢出模型[3]。由于知识溢出的存在,罗默将知识分为专业化知识和一般知识。专业化知识产生“内在经济效应”,给个别厂商带来垄断利润;一般知识产生“外在经济效应”,使全社会获得规模经济效应。MAR(Marshall-Arrow-Romer)外部性强调知识溢出发生在同一产业相同或相似企业之间,这样便产生了规模经济[4]。
1.2规模经济:规模经济(EconomiesofScale)是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之一,通常用来衡量和描述企业的规模,说明企业或产业的规模是否合理。经济学中的规模经济概念,一般从技术的角度来理解。生产函数表明,当投入均衡增加时,随着产出的增加可能出现三种情况:规模收益递增、规模收益不变、规模收益递减。严格的规模经济定义:在技术不变的前提下,规模经济表现为:随着投入的均衡增加,在每一产出水平上所获得的产出增加比例大于投入的增加比例,同时,长期平均成本在每一产出水平上呈现处处下降的趋势。这就意味着在一定的产量区间范围内,在任意产出水平上,只要增加投入就可以获得更大的产出,只要增加产出就可以降低成本。保罗?A?萨缪尔森认为,最早研究规模经济的是卡尔?马克思。马歇尔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两个重要概念:“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他认为,内部规模经济是由单个企业内部的资源、组织和经营效率形成;外部规模经济是由众多相互联系的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区而产生的规模经济。他还用外部规模经济来说明中小企业集群因何而存在。他认为,生产或销售同类产品的企业或存在着产业关联的上、中、下游企业集中于特定的地方会使专业人才、专门机械、原材料产生很高的使用效率,而这种使用效率是处于分散状态下的企业所不能达到的,正是这种高效率形成了外部规模经济,从而促使中小企业集中在一起,形成了中小企业集群。经济学家胡佛(E·M·Hoover)也认为规模经济是中小企业集群产生的原因。他提出,任何一种产业都存在三个不同层次的规模经济即单个单位(工厂、商店等)的规模经济;单个公司(联合企业体)的规模经济;一定产业在特定地区的企业集中的规模经济。最后一层次的规模经济正是中小企业集群具有的规模经济。
2.知识溢出的规模经济
新经济增长理论在经济增长模型中引入了知识溢出和人力资本,因此突破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规模报酬递减的外生增长边界,产生了规模经济效应。从总体上来看,知识溢出的规模经济产生的原因是以技术、信息、经验等为特征的知识资产具有着公共品与非公共品的双重特性。而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这两个公共物品的属性,一是使得某种知识(特别是技术知识)在一个企业的使用并不会妨碍其他企业的使用;二是它不仅不会在使用中受到损耗,恰恰相反,在使用中它会得以改进和深化。这与自然资源在传统物质经济形态中“越用越少”的特点相反。弗里曼认为作为公共产品的知识“一旦被生产出来,生产者就无法决定谁来得到它”。因此,知识是一种具有外溢扩散的自然趋向以及兼容共享的生产性潜能的资本要素。具体而言,知识溢出的规模经济主要源于知识的MAR外部性。Glaeser等将集群这种外部性归为三类(1992),其中一类为Marshall-Arrow-RomerEternalities(MAR外部性),它是指集群产业所存在的较高产业专业化促进了集群在某个技术领域中不断创新,也就是说集群中主导行业专业化程度高度发达,其创新主要来源于该行业,而其他行业发展则较为薄弱,这些行业对集群产业的创新作用影响较小。它关注的是同一产业相同或相似企业之间知识溢出。马歇尔(Marshall,1890)从新古典经济学的角度,通过研究工业组织,间接表明了企业为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而集聚。他指出外部规模经济有利于知识溢出,促进了经济发展。阿罗(Arrow,1962)把这种思想理论化。罗默(Romer,1986)用这种外部性思想构建了内生增长模型,并得出了具有影响力的论断。MAR外部性理论强调区域垄断对区域创新和经济增长的作用,垄断的力量能够使知识生产者拥有创新的独占价值。产业集群所具有的创新就是基于MAR外部性的创新性。知识在相同或相似的企业之间溢出,刺激了企业的创新活动和创新生产,企业增加了创新经济租,同时也降低了单位成本,产生了规模经济。
3.规模经济对知识溢出的影响
知识溢出和规模经济中的技术学习的关系本身就是一个互动的过程,知识溢出促进了集群的技术学习,更促进了规模经济的可能和强度;同时,规模经济中的企业集聚带来的集群技术又加速了知识溢出。知识溢出对规模经济中集群竞争力的影响表现在:降低了集群内部的交易成本和学习成本——知识溢出可以导致正的公共外部效应,使企业个体可以在投入很少资源的情况下获取必要的产业技术信息知识溢出还有助于激活集群内部的缄默性知识,提高企业个体实现外部知识内部化的可能。由于知识溢出机制的存在,使成员企业不但更容易消化、吸收自身和其他成员的知识,而且也更容易使外部知识和自身知识的结合,实现外部知识的内化,提高规模经济的整体竞争能力。
规模经济使得知识得以更有效率的传播,这不仅是由于它拥有的更先进更准确的信息源,也是因为它所提供的更快捷通畅的传播渠道。规模经济内知识的外溢效应,使得企业能够以最大程度、最低成本、最短时间获取所需的各种知识,从而使得企业的创新活动犹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提高了企业和集聚的知识积累水平和创新水平,增强了竞争优势。
4.结语
上述所讨论的知识溢出和规模经济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非是绝对,它是从一个角度来验证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解释经济增长的适用性。而知识溢出是存在对规模经济的负面影响的。当然,这个问题不在本文所讨论的范围之内。
作者简介:宋行(1980-),贵州贵阳人,贵州大学经济学院2004级政治经济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微观经济行为。
参考文献
[1]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2]梁琦.产业集聚论[M].商务印书馆,2004.
[3]Arrow,K.TheEconomicImplicationofLearningByDoing[J].ReviewofEconomicStudies,1962,29(80):155~173.
[4]Romer,P.M.IncearingReturnsandLongRunGrowth[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86,94(5):1002~1037.
[5]Lucas,R.OntheMechanicsofEconomicDevelopment[J].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1988,22(1):3~42.
[6]胡佛.区域经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关系范文5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外部性经济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使用互联网的用户数量与日俱增,互联网正以前所未有之势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下的经济发展俨然已经对互联网形成了依赖,互联网正以光速在全球范围内渗透到各个国家的经济之中。虽然,在2000年发生的股市动荡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网络公司的发展,但是,我们仍然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已经使得经济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互联网经济时代已经来临,对互联网经济的研究已经是势在必行,本文主要从最基础的几个层面对互联网经济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一、简要介绍两种规模经济
所谓两种规模经济,是指按照供求的关系可划分为供给方规模经济和需求方规模经济。正是由于上述两种规模经济,才导致“赢家通吃”等规则的产生和存在。供给方经济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传统意义上的规模经济,是指货物供给方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若能使得各个产品的实际生产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减少,则能产生规模经济的效应。通常,这种传统规模经济模式被运用到那些低边际成本、高固定成本的行业中,以促进行业成本的减少、产值的增加。因此,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这种供给方规模经济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垄断的产生。而需求方经济的运营原理则完全不同,该经济模式又可被称为网络外部性,指的是消费的增加会带动新的消费的增长,会产生更大的货物需求。而一旦将上述两种规模经济方式相互结合,则会得到预想不到的正面反馈,这也是为什么“赢家通吃”现象才会在当代经济社会中产生和存在的根本原因。
(一)供给方规模经济
从目前互联网上的规模经济模式来看,互联网规模经济模式也可具体细分为供给方规模经济模式以及需求方规模经济模式。对于供给方经济模式,由于其在我国的存在历史已经有一段时间,本文将不再详述。只从互联网的角度对供给方经济模式的新机遇与新挑战予以介绍和分析。
正如前文所述,供给方规模经济的运转模式是要求行业内部的生产成本与产量呈反比例增长。在社会实践当中,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的事物被广泛接受和运用,但是最传统使用互联网的方式必须要借助于计算机的运转,而计算机行业正是供给方规模经济模式所要求的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的行业,其生产成本与产值是呈现反比例增长的。例如,著名的计算机芯片生产公司――美国英特尔公司,其前任CEO摩尔就曾提出了著名的摩尔定律,该定律时至今日还在指导者计算机芯片行业的发展,根据该定律,经算计芯片的处理能力以十八个月为一个周期,在进入下一个周期之后,芯片的生产能力会相较于上一个周期而言增长一倍以上,而其价格却比上个周期的要减少一半。再比如,与互联网密切相关的软件制造业,在制造初期由于没有经验可循,开发成本较高,而对软件的复制成本却是异常的低廉。计算机系统从WINDOWS95到WINDOWS8已经走过了几十个年代,其研发成本也从最初的一张碟片2亿美金到如今的一张50美分的降价,其研发成本和复制成本之间的天壤之别足以证明软件制造业是一种典型的应当采用供给方规模经济的行业,只不过由于互联网更新换代的速度之快,要想在互联网软件市场中保持领先地位,还需要企业的资金、人才等实力,供给方规模经济才能在软件制造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需求方规模经济
需求方规模经济与传统的经济学的观点似乎存在冲突之处,传统经济学认为人们对货物的需求会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而减少,但是,需求方规模经济却是指消费者对货物的需求与消费量之间构成正相关关系,即,消费者对货物的需求会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而增加。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产品的潜力会被消费者进一步发掘,消费者不但不会因为消费了该产品而对产品产生厌恶情绪,反而会更加喜欢该产品,甚至带动周边的消费者共同购买该产品,这在无形之中就会增加该种产品的销量,而随着消费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会成为产品的忠实拥护者,对于该产品的需求也会呈几何倍数的拓展和增加。而由于需求方规模经济通常都存在于网络之中,因此,需求方规模经济又被相关研究学者称为“网络外部性”。
二、依托于互联网的网络外部性概述
(一)平台性网络的网络专用性的表现
人们使用互联网的目的从根本上来看无非就是为了交换信息和获取信息,看似简单的信息互换,实际上是要经过数据的变换、传播、反变换和信道的传送,才能由最初的信息源头到信息传递的目的地。而在这一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仅仅有计算机、数据线、光纤等硬件设施是断然不够的,还需要借助于软件的使用,才能够使得信息能够从发出者到接受者的传递过程。由此,这个由硬件和软件的相互配合产生了一个个的网络,相关学者也将其命名为“平台性网络”。
通常来看,互联网上的平台型网络的网络外部性的表现形式往往是间接的,而这种间接的表现形式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软件与硬件之间的互补性所致。正如时下大热的苹果公司的苹果笔记本锁采用的MACINTOSH的操作系统,其只能适用于苹果笔记本,该系统的用户只有购买、使用苹果公司出品的苹果笔记本才能使用该系统。但是,由于苹果公司采用了完全封闭的企业战略,这导致用户虽然对苹果笔记本采用的该操作系统还是苹果本身的产品的质量都是交口称赞,但由于其销量始终没有办法达到产生正反馈的临界点,导致其产品享有高声誉,销量却并没有达到与其声誉相匹配的程度。而从正面举例来看,思科公司所生产的路由器,由于其能和绝大多数公司出产的产品相互匹配,因而在路由器市场中成为龙头老大,市场地位难以撼动。
(二)信息专用性网路的网络外部性表现
通常来看,信息专用线网络的网络外部性的表现都是更为直接的,而这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是传统的BBS论坛,BBS论坛中除了需要网页设计者、网络运营者等专业人士的参与,互联网网络用户便是BBS论坛的最主要参与者,他们既从论坛当中获取信息,也可以通过发帖、跟帖的形式上传自己的观点,互联网网络用户之间相互交换信息成为这种网络形式最为主要的特点之一。但是,并不是说信息专用性网络就不具有直接的
网络外部性的表现,如我国著名的阿里巴巴网站,其是供求方信息和获取信息的主要平台,供给方在平台上信息以吸引需求方的来单,而需求方则在该平台上找寻自己认为适宜的供给方来寻求合作,对于新加入或者试图加入这个平台的第三方而言,阿里巴巴的网络外部性就是间接的,因此,并不能说信息专用性网络的网络外部性是直接还是间接的,只能说明信息专用网络外部主要以直接为主,间接为辅。
三、浅析互联网网络对于当下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阻碍
举一个很浅显的例子,如果一个人能掌握多种语言,则能与其对话的人数的数量就会显著提升,其所要获得的信息资源也会因为其所沟通的人数数量的增加而增加。相反,如果一个人只会中文,则其只能与会中文的人进行沟通,亦或者是借助于翻译与不会中文的沟通,这很显然,无形之中限制了其掌握信息的速度和规模。互联网网络正是如此,由于软件、硬件的不配套或者是不兼容,从信息的经济学角度而言,会无形之中导致信息传递成本的变相增加,若能从根本上减少这种现象的存在,使得无论是哪一个公司开发的软件或者是生成的硬件都能够相互兼容和适应,只发挥应当发挥的传递信息资源的作用,则这种互联网网络就会消失,信息传递速度会显著提升,而与此同时其成本反而会越来越低。
人们使用互联网的目的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获取知识或者表达看法,因而,信息专用性网络对于互联网使用者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使用互联网的用户肯定会越来越多,对交流信息的需求量也会呈几何倍数增加。虽然这种以BBS为典型的信息专用性网络也具有一定的网络外部性,但其与平台性网络不同,由于其参与主体的使用目的主要是为了交换信息,笔者认为,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其最终的归宿应当是实现全球的共享,而不会形成一个一个独立的小网络。而平台性网络,由于其使用主体是为了促成供需合同的签订,为保证自己的市场竞争地位,供需双方定然会凭借着自己已经形成的市场地位打压新鲜血液,因此,平台性网络必然有着一定的封闭性,这是不能避免也无法避免的。但是,我们应当注意,这其中实际上孕育了无数的可能,这种网络模式很可能会造成新的组织形式,例如虚拟商会,这种商会与传统商会不同,其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一切活动都在互联网上进行,但又类似于传统的商会,其能帮助特定行业规范行业内部行为,规范市场交易,进而促进市场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四、结语
互联网的历史并不悠久,但却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习惯,也给经济社会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和活力。研究互联网对经济的影响和互联网经济的前景,不仅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做法,而且对于未来促进互联网经济的繁荣发展也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主要从供给方规模经济与需求方规模经济的两个角度对互联网经济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指出了当下互联网经济中存在的弊端,并提出了自己的拙见,希望能为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贡献一己之力。
参考文献:
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关系范文6
1.知识溢出和规模经济
1.1知识溢出:是指某一组织的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在同一地区、行业内不同组织之间的扩散、传播、转移和获取。隐性知识知识是创新的主导知识。知识溢出是知识的非自愿外溢,却可以促进区域的技术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增强集群的竞争力,是经济外在性的一种表观。马歇尔认为:知识溢出使行业的秘密不再成为秘密,知识溢出源于知识的外部性特征。如果一个企业有了新思想,若能为别人所采纳并与别人的意见结合起来,就成为新的思想源泉。这不但会驱动本企业而且会带动行业、区域和整个产业集群的知识水平的上升。之后,庇古对知识的外部性特征作了清楚的阐述。阿罗(1962)最早用外部性解释了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的作用[1]。在阿罗的基础上,罗默(1986)提出了知识溢出模型[2]。而卢卡斯(1988)设计了人力资本溢出模型[3]。由于知识溢出的存在,罗默将知识分为专业化知识和一般知识。专业化知识产生“内在经济效应”,给个别厂商带来垄断利润;一般知识产生“外在经济效应”,使全社会获得规模经济效应。MAR(Marshall-Arrow-Romer)外部性强调知识溢出发生在同一产业相同或相似企业之间,这样便产生了规模经济[4]。
1.2规模经济:规模经济(EconomiesofScale)是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之一,通常用来衡量和描述企业的规模,说明企业或产业的规模是否合理。经济学中的规模经济概念,一般从技术的角度来理解。生产函数表明,当投入均衡增加时,随着产出的增加可能出现三种情况:规模收益递增、规模收益不变、规模收益递减。严格的规模经济定义:在技术不变的前提下,规模经济表现为:随着投入的均衡增加,在每一产出水平上所获得的产出增加比例大于投入的增加比例,同时,长期平均成本在每一产出水平上呈现处处下降的趋势。这就意味着在一定的产量区间范围内,在任意产出水平上,只要增加投入就可以获得更大的产出,只要增加产出就可以降低成本。保罗?A?萨缪尔森认为,最早研究规模经济的是卡尔?马克思。马歇尔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两个重要概念:“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他认为,内部规模经济是由单个企业内部的资源、组织和经营效率形成;外部规模经济是由众多相互联系的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区而产生的规模经济。他还用外部规模经济来说明中小企业集群因何而存在。他认为,生产或销售同类产品的企业或存在着产业关联的上、中、下游企业集中于特定的地方会使专业人才、专门机械、原材料产生很高的使用效率,而这种使用效率是处于分散状态下的企业所不能达到的,正是这种高效率形成了外部规模经济,从而促使中小企业集中在一起,形成了中小企业集群。经济学家胡佛(E·M·Hoover)也认为规模经济是中小企业集群产生的原因。他提出,任何一种产业都存在三个不同层次的规模经济即单个单位(工厂、商店等)的规模经济;单个公司(联合企业体)的规模经济;一定产业在特定地区的企业集中的规模经济。最后一层次的规模经济正是中小企业集群具有的规模经济。
2.知识溢出的规模经济
新经济增长理论在经济增长模型中引入了知识溢出和人力资本,因此突破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规模报酬递减的外生增长边界,产生了规模经济效应。从总体上来看,知识溢出的规模经济产生的原因是以技术、信息、经验等为特征的知识资产具有着公共品与非公共品的双重特性。而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这两个公共物品的属性,一是使得某种知识(特别是技术知识)在一个企业的使用并不会妨碍其他企业的使用;二是它不仅不会在使用中受到损耗,恰恰相反,在使用中它会得以改进和深化。这与自然资源在传统物质经济形态中“越用越少”的特点相反。弗里曼认为作为公共产品的知识“一旦被生产出来,生产者就无法决定谁来得到它”。因此,知识是一种具有外溢扩散的自然趋向以及兼容共享的生产性潜能的资本要素。具体而言,知识溢出的规模经济主要源于知识的MAR外部性。Glaeser等将集群这种外部性归为三类(1992),其中一类为Marshall-Arrow-RomerExternalities(MAR外部性),它是指集群产业所存在的较高产业专业化促进了集群在某个技术领域中不断创新,也就是说集群中主导行业专业化程度高度发达,其创新主要来源于该行业,而其他行业发展则较为薄弱,这些行业对集群产业的创新作用影响较小。它关注的是同一产业相同或相似企业之间知识溢出。马歇尔(Marshall,1890)从新古典经济学的角度,通过研究工业组织,间接表明了企业为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而集聚。他指出外部规模经济有利于知识溢出,促进了经济发展。阿罗(Arrow,1962)把这种思想理论化。罗默(Romer,1986)用这种外部性思想构建了内生增长模型,并得出了具有影响力的论断。MAR外部性理论强调区域垄断对区域创新和经济增长的作用,垄断的力量能够使知识生产者拥有创新的独占价值。产业集群所具有的创新就是基于MAR外部性的创新性。知识在相同或相似的企业之间溢出,刺激了企业的创新活动和创新生产,企业增加了创新经济租,同时也降低了单位成本,产生了规模经济。
3.规模经济对知识溢出的影响
知识溢出和规模经济中的技术学习的关系本身就是一个互动的过程,知识溢出促进了集群的技术学习,更促进了规模经济的可能和强度;同时,规模经济中的企业集聚带来的集群技术又加速了知识溢出。知识溢出对规模经济中集群竞争力的影响表现在:降低了集群内部的交易成本和学习成本——知识溢出可以导致正的公共外部效应,使企业个体可以在投入很少资源的情况下获取必要的产业技术信息知识溢出还有助于激活集群内部的缄默性知识,提高企业个体实现外部知识内部化的可能。由于知识溢出机制的存在,使成员企业不但更容易消化、吸收自身和其他成员的知识,而且也更容易使外部知识和自身知识的结合,实现外部知识的内化,提高规模经济的整体竞争能力。
规模经济使得知识得以更有效率的传播,这不仅是由于它拥有的更先进更准确的信息源,也是因为它所提供的更快捷通畅的传播渠道。规模经济内知识的外溢效应,使得企业能够以最大程度、最低成本、最短时间获取所需的各种知识,从而使得企业的创新活动犹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提高了企业和集聚的知识积累水平和创新水平,增强了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