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的各种理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心理学的各种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心理学的各种理论

教育心理学的各种理论范文1

可以预言,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尤其是随着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进入实验区,高中物理教学无论是在理念层面还是在操作层面,都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因此,高中物理教学如何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各项要求,就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主要应在以下两方面寻求新的突破:

1. 在教学设计的立意上要有新的突破

众所周知,在应试的重负之下,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通常都是从知识的理解记忆、技能的规范操演和解题的强化训练来立意的,课堂教学的目的几乎被唯一地定位在向学生传授应试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因此,“传道、授业、解惑”就被片面地当作传递知识、教授技能和帮助学生解决在掌握知识与技能中存在的问题。这样一来,灌输也就必然成了主要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新课程改革中,依据现代教育理念所提出的教学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又把它具体化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由于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重要渠道,因此,为了使课堂教学能够真正成为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实践场所和实现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必须突破单纯以”双基“来立意的旧框框,本着教学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样的高度责任感,从三个维度来全面构思教学内容、精心安排教学活动。

首先,对于教学内容的构思,要以课程标准中的相关条目为依据,以所用教材的相关内容为参照。在“知识与技能”维度,不仅要关注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关注物理学的历史进程、取得的主要成就、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在“过程与方法”维度,要注意把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物理探究的重要意义、物理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物理学发现并提出问题的独特角度和物理学思考并解决间题的典型思路等纳人教学的内容。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要把揭示大自然的奇妙与和谐、展现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关注身边的物理现象和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间题、判断大众传媒有关信息是否科学等纳人教学内容中。

其次,对于教学活动的安排,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以教师本人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所在学校的现实条件为基础。在“知识与技能”维度,要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和技能的复杂程度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接受逻辑和心理特点,有度又有序地安排教学活动。在“过程与方法”维度,要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尝试运用实验方法、模型方法和数学工具来研究物理间题、验证物理规律,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间题;让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他人讨论、交流、合作;还要让学生通过物理课程,来学习如何计划并调控自己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的学习过程,逐步形成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要注意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发他们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清;鼓励他们主动与他人合作,并通过合作学习来培养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团队精神;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将所学的物理知识服务于他人、服务于社区,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不是互相孤立而是有机统一的,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分别操作。这是因为就课堂教学而言,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既涵盖了当今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和重点内容,又针对当前中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和薄弱环节,体现了物理教学的完整性;就学生的发展而言,健全人格的堵育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必要条件,健全的人格是一个整体,如果课堂教学只偏重培养人格中与认知有关的部分而忽视其它部分的培养,就可能会导致学生完整人格的解体和内心世界和谐的破坏,其结果必然严重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所以,教师必须有意识地以更高的立意,从三个维度出发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设计,力求在教学中把三维目标的各项要求融为一体,使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亲身经历与体验学习和探究的过程,潜移默化地受到科学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滋养和熏陶。与此同时,还要特别注意避免对三维目标采取形式主义的态度,机械套用、生硬拼凑,或者“穿靴戴帽”、画蛇添足。事实上,教师只有通过完整的教学才可能培育出学生健全的人格。

2. 在因材施教的方式上要有新的突破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常常被看成单纯的认知体。在教学活动刚开始甚至尚未开始就被人为地划分为好、中、差三个等级。一种流行的观点是,学生在学业成绩上呈现出的个别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与生俱来的素质差异造成的结果,课堂教学对于这种差异的改善作用极小或完全不起作用。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教师只能按正态分布的原理,以全班学生的平均水平为基准,根据中等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设计和实施教学,不难预料这必然会导致有人“吃不了”、有人“吃不饱”的状况。这种置学生间客观存在的个别差异于不顾,只管把既定的知识甚至仅限于与应试有关的知识“灌输”给学生的“一刀切”式教学,完全背离了教学的因材施教原则,严重地损害了许多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妨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新课程改革所遵循的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单纯的认知体,而是富有朝气和生命活力的完整的人。因为包括教学在内的“任何一种活动,人都是以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的方式参与和投人,而不只是局部的、孤立的、某一方面的参与和投人”。其次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一模一样的标准件,也不是一个仅以年级或班级为标志的抽象群体,而是一群具有多元智能和独特个性的具体的人。第三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容器式的被动接受体,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积极的学习主体。理论和实践都早已证明,“如果提供了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的动机方面会变得十分相似”,人为地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是武断和缺乏根据的。

教育心理学的各种理论范文2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模式;医学心理学

现代医学理念已经逐渐完成了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这一转变影响着医学工作者的思维与行为方式,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成为医学教育的基本要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当今医学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与应用,这一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很好地切合了现代医学教育培养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迫切要求。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是根据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它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医学心理学是医学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临床应用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怎样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运用到《医学心理学》的课堂教学中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在简单介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探索了这一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的建构获得的。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但同时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建构主义理想的学习环境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诸要素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使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成为国内外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建构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高层次思维能力,使学生成为自主学习和有效合作者,使得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得到了矫正因而备受推崇。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医学心理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2.1医学心理学的教学目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最终目标不是教师是否按计划完成教学程序,而是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能够完成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传统的医学心理学教学注重的是医学心理学知识和理论的传授,较少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发展,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医学心理学的教学不应该立足于单纯的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状态,而应把实现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建构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作为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在掌握临床知识技能的同时,加深医学生对自身心理发展特点的认识,学会思考,学会自我监控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学生在学习医学心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方法和技巧的同时,认知、思维、学习和交往等多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提高,使教学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真正实现理论和实践、学习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和谐统一,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为以后的临床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2.2师生的角色定位

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相适应的师生角色定位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指教学时应仔细考虑学生带到教学情境中的已有知识、技能、态度和信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非常重视学生的自我认知发展,同时也不否认外部引导,亦即教师的指导作用。在医学心理学教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创设民主、和谐、有利于师生互动的环境,引导和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首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医学心理学新的知识重新认识,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然后在教师和学习伙伴的指导合作下,进一步深化对医学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建构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

2.3提倡情境性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师为学生提供的“问题情境”,应该是真实的、复杂的、多种答案的,并且是学生感兴趣的,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教学应使学生的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为此学习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强调真实的学习任务和复杂的学习环境,不应只教学生基本技能和提供过分简单化的问题,相反,应鼓励学生面对复杂的学习环境,其中包括“含糊的”和结构不良的问题。学校之外的世界很少只需要基本技能和按部就班就能解决的问题,所以应确保每一个学生经历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学生在面对这些复杂任务时,可能需要支持帮助找到资源,保持前进的方向,将大的问题分解成小的问题,等等。医学院校的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在临床上会经常碰到很棘手的疾病问题,不仅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而且应该从整体性上考虑致病、治疗和转归过程的各种影响因素,包括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因素,并且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寻找能利用的资源。通过一些真实的、复杂的情境教学,培养医学生的整体医学观。

2.4强调协作学习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

维果斯基认为高级心理过程的发展需要经过社会协商和相互作用,学习中的合作备受重视。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在交流的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交流可以推进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在这样的群体中,学生们彼此交谈和倾听,共同批判地考察医心理学理论、观点和假说;进行协商和辩论,先内部商(即和自身争辩哪一种观点正确),然后再相互协(即对问题提出各自的看法、论据及有关材料,并对人的观点作出分析和评论)。通过这样的协作学,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利用这些媒体和资料并非用于辅助教师的讲解和演示,而是用于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对于信息资源应如何获取、从哪里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加以利用等问题,是主动探索过程中迫切需要教师提供帮助的内容。

2.5各种教学模式结合起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供了很多优秀的教学模式。

支架式教学模式。教师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分析学生的认知、个性等发展特点,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使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水平。教师的教学首先要给学生建立概念框架,促进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生独立探索,使学生始终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教师引导着教学的进行,并通过管理与调控把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不断地把学习者的智力提高到更高的水平,真正做到教学走在发展前面。

抛锚式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协作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学习者要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情境中去感受、体验。教师可采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展开教学。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这种教学模式尤为重要。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PBL教学法)。首先针对教学内容提出一般学生都关心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情境),在此基础上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提供恰当的案例作为学习的中心,然后教师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引发学生自主学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学生之间进行协作学习,师生进行广泛的讨论、交流,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最后教师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评价,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仅是知识的学习,而且也是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训练,从而达到认知建构的目的。创设问题的情境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使得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实际教学中,应把握好难度,要难易适中,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6建立合理的学习效果评价体系

教育心理学的各种理论范文3

关键词:高职教学 ;不良歌唱现象 ;心理分析 ;矫正对策

歌唱是在人脑的控制下,通过歌唱生理与歌唱心理的协调实现的。我们知道,声乐学习中技巧的掌握主要靠自己的感觉,在演唱中也是凭直觉调节有关肌肉运动,而这些运动都是在大脑的调节下进行的。大脑的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又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因此心理状态或心理素质在声乐学习与演唱别重要。 

一、不良歌唱现象分析 

唯技术型不良歌唱现象。有些声乐学习者认为歌唱的技术方法就是歌唱的一切,进而产生了唯歌唱技术论的错误观点。当然能认真学习歌唱技术方法的确是好事,但歌唱技术只是成为优秀歌手的一个组成部分,歌唱心理是绝对不容忽视的。这种类型一般会导致实际演唱中的动作性和肌肉性的紧张,也可称为技术性紧张。错误的技术要求,错误的训练方法,急于求成,乐于攀比,是造成紧张的主要原因。它表现为强迫性地驱使动作完成,导致身体僵硬、表现力缺乏而影响整体表现。

心理因素型不良歌唱现象。这种类型一般表现为心理和机体的紧张,也可称为心理性紧张。由于表演者的性格和气质方面的倾向或者客观环境影响了正常的生理活动而产生的心理和机体的紧张,导致已经形成的技能不能正常发挥,演出时周身不自在,全身器官不由大脑支配,完全顾不上表现歌曲,有的甚至忘词、跑调,从而影响了整体表现。平时练习时缺乏信心和表演时怯场即属此类。

二、不良歌唱现象的心理因素分析 

由于心理现象是多样的,在各种各样的心理现象的支配和影响下,歌唱心理也很复杂。下面就从个人心理因素中情绪、信心、兴趣及个性等方面分别来分析各种心理因素对歌唱的影响。

1、情绪对歌唱的影响。情绪可以分为对立的两端,表现为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前者可以提高人的活动能力,后者则会降低人的活动能力。现代声乐心理研究表明,大脑皮质通过视觉、听觉、内在感觉等控制我们的歌唱行为,歌唱运动是一个统一的运动,人的发声器官等诸方面运动都通过高级神经系统来控制、协调。因此,直接受高级神经系统控制的“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体各器官能否协调、统一发挥,所以情绪对歌唱有极大的影响。

2、信心、兴趣对歌唱的影响。人的发声器官等诸方面运动都通过高级神经系统来协调,那么,当我们对演唱充满信心时,精神状态就会随之高涨,大脑皮质也处于积极兴奋状态。此时人脑高级神经系统就会很好地将发声器官等协调起来,使各部分器官成为一个统一的运动。反之,情绪低落,发声器官各部分就处于懒散状态,必然导致演唱失败。同样,当我们对演唱充满兴趣或对你所表达的歌曲具有浓厚的兴趣时,就会积极地完成它,同时也充满信心,情绪也会表现为积极性,那么演唱就会成功。反之,就会失败。

三、不良歌唱心理的解决方法 

1、正视歌唱中的紧张。紧张其实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是心理和生理上的正常反应,我们应该正确对待。表演时应积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能一味地担心,充分的准备和认真的态度才是关键所在。只要整体状态积极,就能在愉悦的氛围中完成歌唱表演。 

2、加强“以情带声”的培养,做到“声情并茂”。实践表明,做好“以情带声”不仅能更好地表现歌曲内涵,同时也可大大减轻歌唱负担,还可建立良好的歌唱心理。歌者的目的是表达歌曲内涵,让观众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而不是单纯地炫耀技巧。这就要求我们加强艺术修养,努力去理解歌曲,探寻它的艺术内涵,认真品味它的艺术特点。

3、培养正确的歌唱心态及思想观念,加强自信心的培养。歌唱学习的道路不是直线上升的,中途难免有挫折,而且前进一段之后总需要有一段时间的巩固整理,只要不急躁、不放弃,积极总结调整,一定会有新的收获,歌唱心理也将得到很好的培养,歌唱学习也会迈上新的台阶。 

教育心理学的各种理论范文4

论文摘要:归纳和分析了心理学范畴的教育心理学在研究范式、学生学习以及教师教学等方面的贡献与局限性。并针对不足之处提出了建议和对教育心理学未来发展的展望。

自创建以来,人们对于什么是教育心理学一直存在争议。1987年美国心理学学会(APA)教育心理学分会对教育心理学进行的界定认为,“教育心理学关心的是发展、评价和运用有关人类的学与教的理论,以及由理论衍生出来的和能增进教育活动和过程的教育内容、计划、策略和技术”[1]。尽管国内外专家对教育心理学的界定不尽相同,但综合起来可以得知:从学科范畴来看,它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结合产生的交叉学科;从学科作用来看,它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兼备的学科[2]。根据这些特点,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心理学范畴的教育心理学的贡献和局限性。

一、在研究范式上的贡献与局限性

1879年心理学脱离哲学范畴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以来,一直想成为一门类似于物理学的“纯科学”,所以受心理学中科学主义研究取向的深刻影响,教育心理学也放弃了原有的哲学研究取向,转而走上科学的研究取向。研究取向的改变必然导致研究方法的转变,心理学中一些科学的、实证的研究方法被逐渐引入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

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与定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是包括教育心理学在内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两大主要范式。长期以来定量研究一直在心理学研究中占据支配性的地位,定性研究的发展则较为缓慢[3]。定量研究范式强调在研究设计、数据收集、结果的处理与解释上必须具备严格的形式,具体表现在:强调对事物进行量化的测量与分析;强调对研究对象进行人为干预,创设实验条件;主要采取假设验证的研究方式。定量研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方法体系,包括严格的抽样技术(如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系统抽样、整群抽样),量化的资料收集技术(如问卷法、实验法)和以数理统计为基础的资料分析技术(如描述统计、推断统计)[4]。定量研究的范式引入心理学以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奠定了心理学的科学地位。

但是定量研究的方法过于狭窄,从而表现出一系列的弊端:1)定量研究范式强调客观性,重视观察、实验、测量,完全剔除了形而上学。2)定量研究只研究客观的、外部可观察到的现象,把人的心理机械化、生理化、动物化,重视外显行为的描述,排斥人的内部心理活动,忽视人的主体感受。3)定量研究有一种元素主义的倾向,把完整的、系统的心理肢解为相互独立的部分。4)定量研究范式重视科学方法的运用,形成了方法中心的倾向,要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力求实证性和精确性,使心理学成为精密严谨的科学[5]。

心理现象的复杂性使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成为必然。定性研究的方法是由人类学、人种学以及其他社会学领域的基本方法发展起来的一种强调在自然状态下,由观察者参与体验,并最终获得和解释关于研究对象深度信息的研究方法[5]。定性研究可以更多地反映自然情境下人的心理活动,定量研究具有可重复性且客观,两者可以优势互补。

二、对学生学习方面的贡献与局限性

心理学范畴的教育心理学揭示了一系列有关学习的心理学规律,既充实了普通心理学的一般理论,也为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立下汗马功劳。心理学各学派在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关于学习的理论,建立了各自的理论体系。例如,以桑代克、巴甫洛夫、华生、斯金纳等为代表的行为主义者通过实验提出各自的学习理论,形成了教育心理学中的重要派别——联结学派;德国的苛勒等通过对黑猩猩的一系列实验,提出了“完形——顿悟说”这一早认知学习理论[6]。

这些理论极大地丰富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并为教学实践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使教育心理学从单纯的哲学思辨转向科学研究的方向,但完全抛弃哲学思辨未免有矫枉过正的嫌疑。心理学范畴的教育心理学倾向于把人类复杂、高级的学习过程等同于动物盲目、简单的学习[7];把学生有主观能动性的学习、探索看做是机械、被动的信息输入和加工过程;将人脑的认知过程和计算机的程序运算等同[8]。这些都是在今后的教育心理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心理学需要学习教育学的思想方法,认识到实验室条件下人类学习的经验和规律不能一成不变地推广到现实的学习中,因为,人类真正的学习过程远比在实验中呈现出的要复杂和多变,现实中影响学习的各种因素也更加纷繁复杂,不容易控制。

三、对教师教学方面的贡献与局限性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从20世纪50年代以前集中于学习问题转向对教学问题的极大关注,而对实际教学问题的关注使教育心理学成为生命力旺盛的学科。Kyriacou(1986)指出,教育心理学需要宣扬的不是“心理学知识”,而是心理学视野下的“教育实践”。教育心理学的职责应当是拓宽教师教学和学习的技艺。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及其发展、教师的专业及个人发展。教师可以通过汲取诸如创造性思维、动机、学习策略等心理学概念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9]。归纳起来,教育心理学对教师教学与管理方面的贡献有:改进教师已有的教学观;提高教师教学的效能感;让教师更好地进行反思性实践;更好地进行课堂管理等。

然而,目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水平对教师教学的指导作用是有限的。首先,教育心理学对有关教师教学方面的研究还不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那样系统和深入,对教师教学方面的研究还需要加强。其次,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缺乏紧密联系。教学是复杂和不可预测的,其间充满着不确定性和快速整合的各种行动。教师在面对千变万化的实际教学情况时,很难完全照搬教育心理学中的各种教学和管理理论。而且,人是最复杂多变的个体,不同的学生组成了具有不同特点的班级,因此,教育心理学中的一般教学规律不一定适用于每个班级,教师还需要进一步深入了解和不断改进,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教学和管理方法。

小结和展望

总体来说,心理学范畴的教育心理学贡献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教育心理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很多关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理论,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和改善了实际教学情况。但仍然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改善。所以,在未来的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

1.研究方法上的结合与创新。定量研究可使研究客观化和精确化,定性研究能使研究者产生更多的新思维和新假设。因此,应尽量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创造出一些新方法,如,区间估计和模糊数学等等[10]。继续保留传统研究方法的同时,也要利用新技术来创造新的研究方法,使研究手段更为现代化,提高研究效率。高科技的迅速发展不仅为数据处理和分析提供了极大方便,也为定性研究提供了许多新的支持。例如,在运用调查法时,可借助网络技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调查的取样更丰富,操作更为经济和便捷。

2.对研究内容的拓展、深入和整合。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的各种心理活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不可分割。因此,我们的教育目标应该定位于培养身心统一和人格健全的人。对个体的学习动机、情绪和认知等心理成分进行探讨一直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但之前的研究往往孤立地考察单个成分对个体学习的作用,未能在开放的、多维的框架中探讨各种成分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将来的研究应呈现出多因素的动态整合趋势,综合考虑认知、动机、情绪、态度、信念、情境等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并试图建立起新的模型或理论[11]。

3.理论研究和应用紧密结合。我们强调教育心理学理论和实际的联系,主张在重视应用的同时,也绝不排斥那些跟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探讨。理论对实践具有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不重视理论的研究就会盲目实践。要解决理论和实际难以紧密结合的矛盾,我们应构建理论和应用并重的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10]。理论研究为解决教育中的各种问题提供科学的心理学依据,应用实践是用这些心理学理论更好地解决教育教学情境中的有关问题,二者的紧密结合可以更好地推动教育心理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家永.现代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张红川,王耘.论定量与定性研究的结合问题及其对我国心理学研究的启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

[4]崔丽霞,郑日昌.20年来我国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回顾与反思[J].心理学报,2001,(6).

[5]葛鲁嘉.心理学研究中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定位问题[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6]胡韬,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体系的发展历程与新取向[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7]汪凤炎,燕良轼.教育心理学新编[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

[8]张春兴.从思想演变看教育心理学发展宜采的取向[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1).

[9]王沛.教师教育视野下的教育心理学:贡献、问题与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09,(7).

教育心理学的各种理论范文5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不足;本土化

1879年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极大地推动了教育心理学的产生。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190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心理学的诞生。在1913-1914年,桑代克又把它扩充成3大卷,西方教育心理学的体系由此确立。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和应用科学,它经过了20年代的初创时期,20至50年代的发展时期,以及60年代以来的理论建设时期,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历史发展,如今教育心理学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在很多方面还有很多的不足的地方。

1、学科内容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

当前我国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倾向于以基本理论为前提,以学习理论为主干,但对品德心理、教学心理、教师心理、个别差异和学科心理也日渐重视。这种局面说明我国教育心理学体系零乱、内容庞杂的现象依然存在。比如心理现象被分割成小块,研究课题较多,内容缺乏相对的稳定性。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主要还是由于其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研究者认识的局限性造成的。当然,研究方法和手段的限制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2、研究方法和手段缺乏创新

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教育心理学,在其研究发展历程中必不可少地会沿用心理学的一般研究方法,这是无可厚非的。但问题是,在现在的研究过程中出现了必须要进行定量研究的潮流,这是很危险的。且不说心理学和自然科学有很大的不同,仅就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相比也有许多差别。因此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必须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必须把质的研究方法引入教育心理学教学实践中,并与量的研究结合起来。

3、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程度不高

教育要服务于人,要通过教育来影响和塑造人。作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相统一的教育心理学,本应该在学校教育中发挥重大作用,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应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在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方面的研究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更严重的是在很多时候被忽视或忽略。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传统意义上的受教育者已经转变为学习者,所以在具体的教育当中,他们更应该参与到具体的教学中。具体的教育心理学理论要和学习者的具体需求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

4、研究成果难以中国化

心理学的思想在中国的古代就已经存在,孔子曾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和“学而时习之”的学习方法。但完善的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却最先在西方产生。当我们引进西方和苏联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思想时,却很难做到西方心理学思想的中国化,这就导致这些理论在他们的国度里能够很好地指导教育实践,而且效果非常明显,但是在中国收效甚微。原因就是这些理论并不适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很多研究者在选题的时候,课题的来源只是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借鉴或翻译,没有从中国的实际生活中去寻找目前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这样不断研究的结果是西方的心理学更加完善,而对我国的学校教育事业并没有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此基础上教育心理学的出路就是建立中国特色的教育心理学。

1、借鉴与创新并举

毋庸置疑,教育心理学本土化的研究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同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才能有效地解决中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而这样的研究也才有实际意义。实践证明,离开了中国实际与中国文化背景,照搬西方心理学理论是不能很好地解决中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这因为,中国文化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在长期的生活与劳动实践中积淀形成的文化结晶,它与中国本土人民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及其历史密不可分,是中国人民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及对现代中国人的至深影响力无一种世界文化可比,离开它或脱离这种文化而去研究单纯意义的中国人毫无意义。i但研究不是固步自封,中国教育心理学本土化的研究并不排斥对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借鉴,这种借鉴具体而言即是心理学研究方法与工具的借鉴。西方心理学从其产生之日起到今天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就,就是因为他们的研究者总结了各方面丰富的经验,并且使用了一些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与工具,获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杨国枢、林崇德等一些著名心理学家在对心理学本土化的途径与道路探讨时也提出,本土化研究最首要的一步就是深入地学习、研究并验证西方理论。因为研究工具与方法的借鉴不但可以使中国本土心理学的研究少走弯路,也使中国本土化的心理学研究更科学、更合理、更合法,而且有利于心理学的国际交流与沟通。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走这条道路是毋庸置疑的。需要指出的是,研究形式的借鉴并不排斥中国传统的研究方法。最佳的契合点是“中西合璧”,取长补短,在借鉴西方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研究出一套适合中国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这也许能更为有效地解决中国教育的实际问题ii。

2、挖掘中国古代教育心理学思想

中国教育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离不开对丰富古老的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挖掘,这些思想与西方文化背景中的科学心理学大相径庭。它经几千年积淀而来,是中国心理学的长处之一。如,儒家、道家、墨家以及众多的中国古代学派领导者及追随者们的独特的思想视角与内涵,都曾强有力地渗透到国人心理的各个方面,也塑造了中国本土文化特有的心理生活状态。如今,这种特殊的影响力正日益为西方心理学家所关注,其理论解释观点与精神修养方式也正以各种渠道进入西方发达国家。因此,挖掘中国历史中众多教育家的心理学思想,以中国人的理念研究中国教育中的问题,较之西方的理论更加切合实际、有效。可以说中国古代心理学是中国教育心理学坚实的基础,如何挖掘、利用之以实现现代教育心理学与古代教育心理学思想的衔接与融合,是实现教育心理学本土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不同的国度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也就具有了很大的文化差异性。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既要借鉴和吸收国外的优秀研究成果,更要建立适合本国具体国情,并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独特理论。由于教育对象的独特性和特殊性,决定了教育心理学学科发展的特殊使命,那就是它的发展必须与教育对象相适应。所以,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应更多地去关注教育心理学的本土化问题,寻找和建立适合本国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教育心理学思想。在合理学习和利用国外先进教育理论和教学理念的同时,结合本国的具体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果,进而促进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为我国的教育实践服务。

注释:

i 燕国材.中国心理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J].心理学探新,2006,(3):7-9.

ii 郑荣双,车文博.本土心理学特征论析[J].心理学探新,2003,(3):3-5.

【参考文献】

教育心理学的各种理论范文6

一、已取得的成果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有了新的研究视角,即从心理现象、心理问题以及心理规律入手,站在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此种研究方法既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科学化”的发展趋势,同时又是其‘‘科学化”的现实需要。总的来说,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

首先,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诞生十多年来,学界对其基础理论进行了深入的不懈研究。有学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基本范畴、内容体系、学科特点、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理论基础,等等。”^学界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基本形成了共识。以其研究对象为例,学界看法大体一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有着特定的研究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胡凯、荣复康着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以人们的思想行为形成和发展的心理规律以及依据这种心理规律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0。姜相志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中是这样来论述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学科。”^郭崇岳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们心理活动规律及如何遵循人们心理活动规律去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门科学。”4可以看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问题,表述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原则上大体没有分歧。那么可以说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基础性问题上,学界达成了普遍的共识,也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

其次,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教育的发起者、组织者,可以说,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者的心理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受教育者所接受的教育,也事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教育能否取得一定的实效。而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践行者,其教育的“好与坏’“成与败”直接体现在受教育者的身上。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理都关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学界关于教育者的心理研究中指出:其一,需要定位教育者在教育中的角色,提法有“政治的引路人’“精神的指导者’“心理的咨询师’“人格的示范者”等。提法虽然不同,但是,可以看出这些不同的提法对教育者有了不同的定位,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其二,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来论述教育者的心理品质。如智力方面的良好认知能力、敏锐观察能力、较强分析研究能力等,非智力方面的高尚的人格、顽强的意志力、良好的表达、决策及人际沟通能力等。其三,指出了改善和提高受教育者心理品质的途径,即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实践以及自我修养。关于受教育者的心理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个体心理研究和群体心理研究。个体心理研究集中在个体的学习心理、接受心理、个性心理以及个体差异心理研究等方面。群体心理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群体对个体的影响;二是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理研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研究成果的一个方面。

再次,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引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比较单一,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引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多种研究手段,有利于加强、改进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如心理学研究中的心理咨询法、心理剌激法、心理诱导法等都对良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有所帮助。科学的方法及手段有利于科学教育的实施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实践表明,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要摈弃传统的“满堂灌”的教育方法。因为实践证明,这种忽视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方法是有很大弊端的,同时,也会引起受教育者的抵触和逆反心理,而只有引入尊重受教育者心理及其心理规律的方法,才会取得教育的效果。而心理学的_些方法能给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这种现实的需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借鉴和引入心理学的方法是有所批判和保留的引入,缘由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特殊、独立的学科,有其特殊的教育方法。如果毫无保留地、不加批判地全盘引入心理学的方法,那么就会丧失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的独立性。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引入心理学的方法时,需事先把握好_个度,即引入的前提与目的是‘‘为我所用’以便‘‘充实和完善自我”。

最后,关于教育环境的研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时,_方面离不开社会环境,另一方面离不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所处的自然环境。有学者指出,社会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社区等社会小环境,同时包括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等社会大环境。自然环境有地理条件、气候、季节等。从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入手,了解受教育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进而研究受教育者的心理环境。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中关于教育环境的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进步。因为教育对象的思想问题,很大程度上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有关,而研究外在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并进一步研究受教育者内在的心理环境,对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并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有很大的益处。

二、面临的难题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这门新兴的学科,自成立以来,其研究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面临一系列的困惑与难题,等待研究者进一步进行研究。

难题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学界主要有两种倾向:_种是构建心理学体系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主要以童彭庆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为代表,主张从教育对象的心理现象出发,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另一种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总纲,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影响教育活动的所有心理因素,以杨芷英、王希永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为代表。第一种是站在心理学的角度,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心理学的研究范围;第二种是站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探索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各种心理因素。相比来说,第二种比第一种更值得借鉴。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的建立,总的来说,还是为了更好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的构建,也是为了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独立的特殊学科,不能将其纳入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否则将使这门学科失去其特有的属性。但是,可以借鉴吸收心理学研究中有益的东西来充实、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难题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范畴的确定。这个争论主要是为了确定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范畴和内容‘‘是什么”的问题。多数学者主张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同时,另有学者认为,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概括为四大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者心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心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心理研究。0可以看出,这种主张,从方方面面界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除了研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外,还涉及教育环境、教育过程。但是,又有学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不应该太宽泛,而是要深入研究,否则,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就会失去其特有的学科地位。无论哪种主张,都有其可借鉴之处,但是需要学者进一步进行研究讨论,以达成一种普遍的共识,这对于构建科学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大有裨益。

难题三:专业化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工作者队伍的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究竟这些理论成果能否称之为科学的理论,就需要在实践中去检验。因为只有理论用来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得以验证,才能得知其是否为科学的、可行的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所取得的理论成果也不例外,须由实践来证明和验证。那么建立一支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工作者队伍是必要的,这样也有利于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实际操作。但是,遗憾的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建立时间不长,使得学科队伍建设也比较滞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体系,导致专业化从业人员比较缺乏,从而也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进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在实践中困难重重。鉴于此,在未来研究中,大力推动建立一支科学化、专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工作者队伍刻不容缓。

三、未来的发展构想

结合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现状和现实需求,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未来发展构想,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述:

第建立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作为一门成立不久的年轻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面临着学科体系方面不成熟、理论准备不充分、理论整合不强等问题。基于这样的现状,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未来的发展中,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并与诸如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进行整合,逐步完善其理论体系,形成自己完善的理论体系是当务之急。

第二,加强实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产生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基础上。应用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其理论更多的是用以指导实践,因此免不了注重实际操作的研究。同时,加强实证研究,有助于推动理论体系科学化。一个理论能否称之为科学的理论,全仰仗于该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如果理论在实践的检验中被证明是可行的、正确的,那么理论才是可以被采纳的。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实证研究能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的科学化和实践的可操作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