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发明烹饪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发明烹饪的意义范文1
Abstract: From the information explosion of the social background, analyzes the performance degradation of attention and influence, and in the article concludes with a hoping for detached.
Keywords: The media attention the information explosion
关键词:专注力 信息爆炸 媒介
作者简介:郑日强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学系。
一、信息爆炸带来的专注力退化
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发明了能够大量传播信息的媒介,如电报、电视、电脑等,这些媒介因为其本身的大容量性,为信息大爆炸提供了可能。电报的出现,使得短时间长距离传播信息成为可能;电视的出现,使得短时间多元信息同时展现成为可能;电脑的出现,使得内长时间跨度信息在短时间内获取成为可能。可以说这三种的媒介的相继发明,使得媒介所能容纳和传播的信息量越来越大,更新越来越快。
面对极度膨胀的信息量,面对“混沌信息空间”和“数据过剩”的巨大压力,人们对于信息的苦苦追求和期待忽然间变得踟蹰了。即使每天24小时看这些信息,也阅读不完。
在这种信息大量存在而人们无力加以足够加工的时候,人们总是会有一种挫败感,从而使人们只是接受信息而不是加工。就像新闻联播一样,如果你对刚刚播放的新闻进行加工和思考,那么你有可能错过的是后面一条或者几条新闻。当人们习惯于接受信息而不是思考信息的时候,这往往就预示着人的专注力的下降。
二、专注力退化的表现及影响
专注力直接影响的是个人两个方面的能力,一个是记忆的能力,一个是思考的能力。以烹饪做比喻,记忆的能力决定的是你能掌握多少信息的能力,就是一个人烹饪时所掌握的原料,思考的能力就是你能够将你掌握的信息加以使用的能力,就是人所掌握的烹饪方法。正如原料和烹饪方法二者得到完美协调才能做出绝佳的好菜一样,记忆的能力和思考的能力相协调才是一个“智慧的人”。
专注力下降有以下两个方面的表现:
一是记忆能力的下降,记忆需要个人一定时间内专注于某一信息。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少在脑子里面存放信息,而习惯于将信息储存于脑外。这个方面的直接表现是收藏夹的广泛使用。人们发明并使用收藏夹,最初的想法当然是出于人的记忆力有限,不可能将所有信息都加以记忆的考虑。为了让一些信息能够在将来需要的时候派上用场,为了能够让一些材料长时间保留,于是人类发明了收藏夹。在有了收藏夹后,记忆信息的必要性减弱,人们可以将大量信息添加到收藏夹,从而使得人们在锻炼专注力来提高记忆水平方面也失去了必要,从而使得专注力及记忆力下降。这实际上进入了一个循环:记忆力衰退――收藏夹使用――记忆力持续衰退。当然,收藏夹具有其巨大的意义,比如说使得人们做菜时有无穷无尽的原料,这对于“厨师”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可是这是一种虚假的无穷无尽,好比你有个地下室,里面有大量的原料,可是一旦哪天地下室进水了――电脑崩溃,或者说地下室的钥匙被人换了――被黑客袭击,你的所有原料都没有了。
二是长期思考的能力的退化,思考需要人们专注于某一事物或某一说法。很多学者批判现代人的思维跳跃不连续,确实是这样,越来越多的同学面对多项工作的同时,无法静心一件一件的做,而是断断续续地这件事做一点那件事做一点。观看一部有教育意义的电影,在前半部的时候还会去思考电影里面所蕴含的意义,到了后半部就完全没有办法坚持下去,成为只看画面、对话和故事情节了。信息来得太容易,不用你努力;信息来得太快,不让你思考。专注力不仅仅是影响你能够坐在椅子上多久,还影响你坐在椅子上的时候你能够加工多少信息。不仅仅影响你能够看了多少信息,还影响你看进去了多少信息,思考了多少信息。一位优秀的厨师,在准备一场精致宴席的时候,绝对不会只在开始的时候会对每一道菜精心烹饪,在后面只是简单的重复以往做法。而一个优秀的阅读者、一位优秀的学习者,也不会只在阅读、学习的开头思考。
前面提到了两个表现实际上是不可分割的。《娱乐至死》一书中,提到了1958年10月16日,亚伯拉罕・林肯和斯蒂芬・道格拉斯在伊利诺伊州的皮奥里亚展开的一场著名的辩论,那个时代的听众能够长达七小时地听完演讲,不仅仅是有耐心坐在那儿听,而且有足够的思考力来分析。
而以现在我们的经历呢?《娱乐至死》一书中说,在那个时代的人没有时间为了某句精彩的话鼓掌,因为鼓掌会让他们错过下一句话。而我们呢?听的时候总是倾向于听有趣的话、精彩的话。我们对一堂课的印象仅仅是刺激点,我们记住的也只是老师的几句经典话语。
我们现在很难接受长篇大论,我们没有多少人能够做到一个半小时专心致志地看书、听讲座。大一开学仪式初有校长及学生代表的讲话,很多人在讲校史的时候还会记些笔记,可是在学生代表讲话进行到第二个人的时候就有很多人表现出了不耐烦,不仅不去想那些人说得怎么样,连他们说了什么都不知道了。
我们总是说因为这些人讲话太无聊了,其实我觉得不是,而是因为我们对信息的记忆能力、分析能力衰减了,我们的注意广度已经极大地缩短。
四、超脱的企盼
有些同学,认识到了电视、电脑等媒介对我们的生活,甚至价值观的影响之后,试图抵制这些媒介,可是自己做不到,很痛苦,他们被自己对于媒介的这些副作用的认识所困恼。所以最后我的期望是我们应有一种豁达的心态,去直面这些媒介。
发明烹饪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汉字字形;饮食;文化
中图分类号:H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0-0201-01
朱自清曾说:“在研究古典、古史、古文化,得从文字学入手。”尽管古代的百姓生活困苦,难以维持生计,但饮食是最基本的生存方式,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可以从一些汉字的形体及有关说解来了解这一文化。“汉字是世界上许多种古代表意文字中唯一能够巩固和流传下来的文字体系。”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曾说:“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有关饮食的记载,在经史子集文献中非常之多,《说文》食部字是研究古代饮食文化的重要素材,透过这些汉字,我们可以依稀看到古代烹饪饮食文化的剪影。
一、古代的饮食制作文化
(一)加工工具类:臼、杵、舂
臼:古代人们为谷物脱皮去壳的一种工具。形状类似于今天人们捣蒜泥的蒜罐。从《说文》:“臼,舂臼也,古者掘地为臼,其后穿木石,象形,中像米也。” “臼”是为谷物去壳的工具。
杵:为谷物去壳的与“臼”相配的一种工具,形状类似棒槌。木杵、地臼的出现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对饮食制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舂:是指用“杵、臼”捣谷物时的动作,会意字。通过“杵、臼、舂”这三个字,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祖先早就有了为谷物去壳脱皮的意识,而且还发明了实用的工具,这是文明的表现。后来又把这种工具改进成“碓”,是由臼、杵改进而成的一种半机械性的工具,碓的发明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劳动的强度,解放了妇女,为饮食制作文化的发展又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炊具类:釜、鼎、甑
釜:古代的一种类似今天饭锅的炊具。从金父声,“釜”在古代耕者和士兵都使用,是十分普通的炊具,它的形状较大,无足。三国曹植曾在《七步诗》中用到此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鼎:是古代一种十分贵重的炊具,象形字。“鼎”的形制一般为三足两耳腹很大,主要用来煮肉食。
甑:是古代的一种蒸米饭的炊具。形状类似现在的蒸笼,形制是有多孔以透热气。以上釜、鼎、甑都属于饮食制作中的炊具类。
(三)制作手段:烹、蒸、炙、炮
在《中国青铜器时代》中郭宝均先生指出:“殷周熟食之法,主要的不外蒸、煮二事。”
烹:从火,亨声,本义:烧煮。烹,煮也。――《集韵》在汉代以后,后来又逐渐分化成形、音、义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三个字:享、亨、烹。
蒸:是比“煮”出现稍晚的一种饮食制作工艺,从火丞声。“蒸”作为一种工艺,它至少需要两种炊具,一是甑,二是放置甑的釜之类的炊具。甑主要是用来蒸米饭等食物,釜用来煮汤菜,从而可以把主、副食分开,改变了以前一锅炖的历史,所以炊具甑和工艺蒸在饮食制作文化中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另外还有“炙”和“炮”,都属于饮食制作中的工艺类。中国被誉为“烹饪王国”,是因为我国的烹饪历史悠久,技艺精湛,烹饪技艺在当下已成为我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二、食物种类
蒙昧时代人类取自然界的动物生吃,发现火以后才开始吃熟食。熟食的早期人们主要吃的是自然界的动物,人类对肉食的食用远远早于谷物的食用。直到进入农业社会,人们的饮食结构由原来的以肉类食物为主逐渐改变为以粮食为主,因此自周秦以来,作品中关于粮食的记述就很多。关于粮食作物,很早就有“五谷”、“六谷”之说,“五谷”:
麻草本植物,种类很多,麻的种子,可以吃,就象炒黄豆一样的吃法,比绿豆略微小点。
黍草本植物就是黄米,其子实煮熟后有粘性,可以酿酒、做糕。由于不利于消化,现在也基本上不用“黍”作为主食了。
稷古代一种粮食作物,又称粟,生长耐旱,品种繁多,俗称“粟有五彩”,有白、红、黄、黑、橙、紫各种颜色的小米,也有粘性小米。粟适合在干旱而缺乏灌溉的地区生长。
麦通常专指“小麦”(通称“麦子”)麦饭豆羹(指农家粗茶淡饭)。
菽豆的总称:菽水(泛指粗茶淡饭,用以指对父母的奉养,如“菽菽承欢”)。
稻即“稻谷”,去壳后称“大米”。加上稻就是“六谷”。
这些粮食也可以做成各种其他的食品,古人为了更好的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前人的基础上,古人又创新出新的的食物类型,就不一一例举分析了。
三、古代饮食的内涵
(一)提倡节制饮食
古人对饭食非常重视,这由食部字中可以看出。可见“食”作名词用是一种特指,后来泛指一切食物。疾病多半是从饮食不节引起的,在古代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孔子提倡“不多食。”体现儒家的适度无过的中庸思想。吃的过饱影响消化,因此进食要适可而止。
食部字中表示食后感觉的字如下:
饱,《说文・食部》:“也。从食,包。”据段玉裁等人的释义“饱”是吃得饱,以至于看到食物就厌烦的程度。
饥,《说文・食部》:“饿也,从食几声。”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二十九)引《仓颁篇》曰:“饥,馁也,腹中空也。”据以上文献中的释义“饥”指肚子饿。
饿,《说文・食部》:“眺也,从食我声。”《正字通・食部》:“饿,饥甚。”《论语・季氏》:“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据上可知“饿”表是快要饿死的一种状态,比饥的程度要深得多。
字书中收入的这些表示食的文字,先民人们已经意思到要节制饮食,孔子追求十分简单的生活:“饭蔬食饮水,曲胧而枕之,乐在其中矣。”节制饮食的思想观念逐渐形成。
(二)注重饮食卫生
古人己经认识到,饮食是日常生活中对人体影响最大的,所以十分重视健康饮食问题。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饮食卫生。变了色、变了味的食物不宜去吃,因为吃了容易生病。食部字中描述食物腐败变质的字有:鼓、蝎、赣等。
鼓:《说文・食部》:“鼓,食臭也,从食艾声。”声符“艾”也参与表意,“艾”的气味很浓,鼓得名于艾,取其气味很浓的特点,指食物腐败发臭。
蝎:《说文・食部》:“蝎,饭蝎也,从食易声。”《论语・乡党》:“食髓而蝎,鱼馁而肉败,不食。”黄侃义疏:“蝎谓经久而味恶也。”食物放置时间太长并贮存不当而变味。
通过以上的字可以得知,先民们在健康饮食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非常科学。
(三)医食同源
医:医字包含着酒食的意象,到了汉代有“酒为百药之长”人们认识到酒的保健作用。药:可以治病的药材。药物。在金文中就有药膳两个字了,药而为膳,寓医于食是中国人的发明创造,后来衍生为中国传统中医之学,目的是注重饮食养生之道,食疗食补。
四、总结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造就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从饮食的制作到饮食的内容再到饮食的内涵,都具有中国自己的文化特色,要全面了解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还要细致的做分析,同时传统饮食重“节制”“医食同源” “食疗”的思想,对于当代人同样还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这些古老的思想为我们当代人健康提供古老的参考与帮助。
发明烹饪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食醋;烹饪学意义;工艺特点。
食醋在古代又称醯、酢、苦酒等,因其在烹调中位居“五味之首” ,酷爱食醋的古人给它起了一个拟人的称号--“食总管”。作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料之一,已深入人们饮食生活。按其生产方法不同可以分为酿造醋和配制醋两种;按照风味特色不同可以分为陈醋、香醋、白醋、米醋等。我国有两个主要产醋区,其中之一是山西,主产陈醋;另一是江苏镇江,主产香醋。
1、食醋的烹饪学意义
1.1 赋予菜肴酸味或参与合成含酸复合味。醋味酸、苦,性温,归胃经。可以赋予菜肴的酸味特征,或者参与合成含酸的复合味如酸甜味,酸辣味等等。酸味作为五味之首,已经深入人们生活,拥有着一大批奢醋人群。人们习惯以醋开胃,以醋消食,以醋醒酒,以醋提神;习惯用酸味作为菜点味的主要构成要素,食醋已经成为厨房中不可或缺的调味料之一。
1.2 去腥增香,改善菜点风味特色。以食醋入馔可去除菜点中的腥膻异味,例如羊肉去臊、内脏祛膻、水产品去腥等,以及植物性原料如豆制品等去异味作用,从而改善菜点风味特色。以醋祛除腥膻异味,要明确其原理。中和消除异味作用,要掌握醋的加入比例;挥发捎带祛除异味作用,要注意醋的加入时机;以醋酸味道掩盖异味作用,要合理控制醋的加入数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用而不过,恰到好处。
1.3 消除菜肴的碱性,调整菜点的酸碱度。一方面是针对食碱参与涨发的干货原料,例如海产干货如鱿鱼、墨鱼等和油发的干货原料如皮肚、蹄筋、鱼肚等,虽然在正式烹调前已在尽力去除原料的含碱量,却无法完全去除(去除原料中的碱是运用渗透原理,依靠反复多次换清水使原料中的碱渗透出来后溶解到清水中。当原料中的渗透压与外面碱水溶液的渗透压出现平衡时,形成溶质碱的动态平衡。渗透平衡的原理证明在实际工作中根本无法完全去除原料中的碱份),只有在正式烹调时利用醋的中和作用去除残留的碱份。另外醋还可以中和消除面条及百叶等原料中的碱份,改善菜点风味,既调整了菜点的酸碱度,也调整了人体的酸碱平衡。
1.4 减轻菜肴的辣味,改善菜肴滋味。菜肴的辣味主要是辣椒碱的作用,由于醋酸可以中和辣椒中的部分辣椒碱,从而可以减轻菜肴的辣味。尤其是新鲜的辣椒在烹制过程中烹入适当食醋,不但可以减轻辣味,还可以保护维生素C不受损失。同时酸辣味也是人们喜爱的味型,可根据食客的口味奢求调整酸辣比例,调配出适合的味型。
1.5 参与钙的溶解,提升菜点含钙量。食醋中的醋酸可以与烹饪原料(尤其是骨头等)中的钙结合产生容易溶解于水(微溶于酒精)的醋酸钙,从而提高菜点中可吸收钙的含量。醋酸钙是一种离子型高效营养强化补钙剂,吸收利用率为79%,储留率为98%,无毒副作用,适合于各种人群,特别是老人和儿童长期补钙使用,对孕妇的补钙效果也很显著。
1.6 保护维生素C不受损失,提高蔬菜食用价值。维生素C又名抗坏血酸,主要存在于植物性原料樱桃、番石榴、红椒及一些绿色蔬菜中,在酸性条件下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可以有效保护维生素C不受损失,因此在烹制蔬菜时应适量地加入食醋来提高蔬菜的食用价值。
1.7 改善菜点质地,赋予菜点良好的口感。由于醋酸可以促使动物性原料蛋白质醋解成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的小分子颗粒,从而使肉类原料易于酥烂成熟,改善了菜点质地,赋予菜点良好的口感,且有助于人体消化吸收。
1.8 对菜肴具有良好的杀菌消毒效果,保证卫生质量。醋酸和乙醇具有一定的杀菌消毒作用,在烹饪过程中加入食醋和料酒,再加上高温作用,从而达到良好的杀菌消毒效果,保证菜点的卫生质量。
2、食醋烹饪应用的工艺特点
2.1 烹醋。主要运用于热菜烹调,尤其是旺火短时间速成类菜肴,特点是面积较大,数量较多,多在菜肴达到一定的温度时用手勺烹洒在菜肴表面。烹醋的效果主要体现在时效性上,热菜烹调时为了达到理想的醋香效果,让食醋在短时间内受热蒸发,就必须在保证食醋数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扩大食醋的受热面积。
2.2 蘸醋。这种工艺方法在烹饪中运用最为广泛,就是将食醋用醋盏等盛装,随菜点一起上桌,由食客根据需要自助蘸食。蘸醋的最大特点就是食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特点灵活摄取,多选用香醋,有时候根据需要还加入姜末、香菜末、麻油等,口味多变,简洁方便。
2.3 点醋。主要适用于补充调味,为了改善菜肴风味,达到去腥增香的效果;或者为了赋予菜肴淡淡的醋香味,达到提鲜效果,而在菜肴中滴加少量的(有时候仅仅几滴就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食醋,以香醋和陈醋居多。点醋的效果就体现在突出醋香味,量少而作用凸显,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2.4 底醋。是为了增加菜肴的醋香味而又不影响菜肴色泽和芡汁,在菜肴装盘前在餐具里先加入适量的食醋,菜肴盛装后醋酸受热蒸发的醋香味飘散在菜肴中,从而赋予菜肴理想风味特色的一种方法,例如清炒虾仁、滑炒鱼片等菜肴。因为白醋虽然能够和菜肴的色泽保持一致,但达不到理想的风味特征,因此用于底醋的食醋应以香醋和陈醋为主。
2.5 熏醋。是为了使菜点具有浓郁的醋香而菜肴本身没有酸味而使用的一种工艺方法,是将菜点放在充满醋酸蒸汽的环境中熏制,使菜点沾染上醋香。例如清蒸类菜肴在水中滴加适量的食醋,既可以利用醋酸蒸汽去除鱼腥味,还可以增加菜肴的醋香;再如蒸发酵点心时在水中滴加适量的醋,除了可以中和多余的碱,还可以使制品带有醋香,增进食欲,改善口感。
发明烹饪的意义范文4
“灶,炊穴也。” 灶,本义指用土砌成的,供烹煮食物、烧水的设备。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灶具的定义也不再仅仅局限于此。简单地说,灶具就是容纳燃料或控制热量或承载炊具的一个产品。
在几千年的生活中,灶具起到了非同一般的作用,它结束了人们茹毛饮血自然饮食的状态,并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器具。灶具承载着人们对食物的需求和生活质量的诉求,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灶具的使用和普及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对人类的进化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灶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设计演变过程不但遵循着技术系统进化法则和进化规律,同时还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诸如文化、政治因素。随着灶的发展,中华民族书写了一部关于灶具发展的史籍。
2.灶具发展史及TRIZ理论的应用
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人们使用的篝火、火塘的形式应该就是灶具的前身。当时生存的原始人们居住在野外,因为需要遮风挡雨,所以要求居所尽量是密封的,但是使用灶具时又需要排烟,因此居所又应该尽量是敞开的,这是一个物理冲突。为了解决这个冲突,原始人们创造了半包围式样的穴居篝火(图1),这里应用到了40条发明创造理论中的第1条―分割原理,将完全密封的空间分割出一个联通空间,供排烟使用,同时又尽量保证了空间的相对密封性。火塘的出现是原始人们希望对火加强控制而出现的灶的形式(图2),原始人类不是在地面向上搭建出一个聚拢火的结构,而是反向地下挖出一个聚拢火的结构来,其中应用了40条发明创造理论中的第13条―反置原理。
在河姆渡时期出现了各型的陶灶(图3),在这个时期的陶灶上面,为了达到比较好的排烟效果,原始人们在陶灶上打出许多孔来,以供排烟,同时又可以透过火而隔绝燃料,使灶具部分变成了多孔的材料,此处应用到了40条发明创造理论中的第31条―使用多孔性材料这个原理。
战国时期有款提梁虎形青铜灶(图4),这个青铜灶由灶身、烟囱、提链以及与之相配的平底釜和甑等几部分构成,可进行拆装。这种结构设计使灶具携带起来更方便,非常适合军旅使用。这里应用到了40条发明创造理论中的第1条―分割原理和第5条―组合原理。另外,灶身内壁上分布有小尖状结构,在上面搪了泥,这样可以使灶内热量不易散失,节约燃料,有效解决了青铜材质本身热量易散失的问题,提高了灶的热效率,应用到了40条发明创造理论中的第40条―复合材料这个原理。
东汉后期出现在灶身两边悬挂水缸的陶灶(图5),利用灶的热量给悬挂水缸里的水加热,方便人们使用热水,从而更加充分利用了灶膛的热量。这里运用到了提高理想化程度的方法6―利用资源。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西晋灶中出现了两个灶口的合成灶(图6),可同时在两个灶口烹饪食物或烧水,更好地利用热量,提高效率,应用到了40条发明创造理论中的第5条―组合原理。
宋代能见到多层蒸笼(图7),多个蒸笼重叠放起来,更充分利用热量,应用了40条发明创造理论中的第7条―重叠放置原理。
明清是厨房格局的定型期,此时灶的形制和功能并没有根本的变化,以江苏启东三眼灶为例(图8),这个灶台的烟箱连接着灶塘和烟囱,烟雾在此经过并流入烟囱,是灶台与灶门的双层隔离墙,由于烟箱内有烟雾产生的热量,因此烟箱周围十分干燥。在烟箱中开有一到两个称为焦心或焦心洞的内凹空间,用来搁置火柴、食盐、醋、酱油等物品,不仅可以防潮防湿,而且方便烹饪时随时拿取使用。这里应用到了40条发明创造理论中的第13条―反置原理,以及提高理想化程度的方法6―利用资源。另外,此灶具已经具有了风箱部分,风箱在明代已出现,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中已有记载,其作用是把形成的气流压送到灶塘内,增加空气的对流,促使柴薪充分燃烧,提高热效率。其中正应用了40条发明创造理论中的第25条―自我服务原理。另外以江南地区农家靠壁灶为例(图9),将长方形的灶台做成圆筒形,方面了操作使用,避免了棱角的伤害,此做法应用到了40条发明创造理论中的第14条―曲面化的原理。
自第一次开始,中国的国门被列强打开,传统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烹饪方式便受到了影响,随后至当代逐渐出现燃气灶、电热灶、电磁灶、微波灶等现代产品。燃气灶的发明使用是灶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图10),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能源上,燃气灶结束了以固体柴草为燃料的时代,以可燃气体代之,同时,一定程度上结束了灶具作为容纳燃料的容器的时代,可使燃料单独储存在燃料瓶中。应用到了技术系统进化法则进化规律9―系统的分割。另外,在燃气灶上火的大小实现了轻松调节,使其在大小之间可以动态变化,运用到了技术系统进化法则5―动态性进化法则。
电磁炉的出现是灶具发展史又一重大突破(图11),它打破了传统的明火烹调方式,采用磁场感应电流的加热原理。电磁炉是通过电路产生交变磁场,当用含铁质的锅具底部放置于灶面时,锅具切割交变磁感线而在锅具产生交变电流,锅具铁原子高速无规则运动,互相碰撞、摩擦而产生热能,融入了电磁场的概念,构成了一个物场模型:人―电磁场―食物或水,是一个有效完整系统。微波炉应用了微波加热的原理(图12),简单说来就是:当微波辐射到食品上时,食品中的水分子,将随微波场而变动,相邻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了类似震动摩擦的现象,使水温升高,因此,食品的温度也就上升了。用微波加热的食品,其内部也同时被加热,应用到了40条发明创造理论中的第18条―机械振动原理。
灶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整个发展过程遵循着技术系统进化法则,不断应用着40条发明创造理论,也不断向理想化进步。
3.灶具发展演变方向和规律分析
从灶具使用能源种类来说,经历了柴草灶具、燃气灶具、电磁灶具、微波灶具的过程,应用到了40条发明创造原理中的第35条―转换物体之物理、化学状态的原理。
从制造灶具材料来说,经历了陶、青铜、铸铁、钢或其他材料等的过程,也应用到了40条发明创造原理中的第35条―转换物体之物理、化学状态的原理。
同时也经历了从明火到无明火的过程,柴草、燃气灶具均能看到明火,电磁、微波灶具看不到明火,从宏观原理到微观原理应用的过程,从宏观上点燃燃料获取热量到应用电子、微波微观原理,符合技术系统进化法则7―向微观级进化法则。
也经历了由不易控制到能够轻松控制的过程。先前的靠填放燃料多少控制热量是不容易被控制的、不精确的,近代出现的有调节热量大小的旋钮或按键,能够实现容易和较为精确的热量调控,应用到了40条发明创造原理中的第24条―调节器的原理,并且符合进化规律中8―提高系统的自动化程度。
进化过程中固定式灶具与可移动式灶具交替出现发展,应用到了40条发明创造原理中的第45条―动态性的原理。
4.灶具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着重开发有核心竞争力产品,各自应有各自的个性化、差异化产品,不仅仅围绕着节能、热效率开辟环保、安全、健康等新理念,更有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为有力的保障。如热水器的安全装置,其他灶具的缺氧保护装置、过压保护装置、熄火保护装置、停水温升保护装置、风压保护装置、防干烧保护装置等,既提升了产品的安全性,也实现了产品的差异化。但对于燃气灶来说,其研发还应在功能上进行拓展和优化,提高热效率和节能仍然是是两个大主题。另外,目前燃气灶操控方式仍然是以手动旋钮点火和进行火力调节为主,相对于其他电器产品,显得古老又传统。因此提升燃气灶具的智能化是未来发展趋势,首先要解决灶具控制系统及其执行机构与其它电器联动、自动烹调、联网操控等问题。灶具智能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需要控制技术的支撑,更需要市场用户的认可。
一体化嵌入式灶具面板在外观工业设计和材料选择上还有较多的空间,如何满足青年人的审美和使用习惯,融合技术和情感是一个新的探讨方向;更能够营造一个更舒适、洁净的厨房环境的灶具产品和理念才更能让消费者接受。
责编/刘红伟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上海:段玉裁,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
[2]赵新军.技术创新理论(TRIZ)及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3]关建国.从欧洲灶具现状看中国灶具发展方向[J/OL].http:///
[4]张耀引.原始社会至秦汉灶具形态演变及设计分析[J/OL].http:///
[5]戴吾三.灶具:从古代到今天[J/OL].http:///
[6]王强,白羽.中国古代灶具设计演变研究[J/OL].http:///
[7]郑勉勉.论中国汉式厨房的发展与演变[J/OL].http:///
[8]李正琪.基于青年消费心理的组合电磁灶设计[J/OL].http:///
发明烹饪的意义范文5
1950年出生于长沙的柳国梁,16岁便成了一家电器维修厂的学徒。在工作上,艰苦的工作环境,不断磨练着这个年轻人的意志,却丝毫没有磨灭他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在生活中,看书、学习几乎占据了他所有的业余时间,每天都要抽出时间徒步到几公里的市里借书、看书成了他风雨无阻的习惯。
1978年,干了12年学徒工的他,仍然身无分文,便从工厂自动辞职,来到了一家机械厂打工。谁知机械厂的老板是个“笑面虎”,不仅给他微薄的工资,还给他安排几个人的工作量。为了生存,生在那个年代的他别无选择,日夜默默忍受着老板的压榨。尽管这样,他还是每天坚持学习,他坚信,终有一天会出人头地。可是,一次无中生有的失误,却改变了他始终效忠老板的想法。失误的起因不是由他造成的,是一位同事由于操作机械不当引起电表跳闸,以至生产线停电片刻。新来的他,被同事们一口咬定是他所为,结果被老板毒打了一顿,他有口难辨,想起自己背这样的黑锅,顿觉世态炎凉,从此发誓不为单位或私人老板打工。
思维决定行动,行动产生习惯,习惯改变命运。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多,有着多年学徒的苦不堪言,打工的被动尴尬。1980年柳国梁开始筹集资金,开办了自己的一个小型冷作加工厂。
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没过几年,他便挖得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个100万,终于完成了他从学徒到打工仔再到老板的人生跳跃。在八十年代“万元户”的概念刚刚兴起的时候,他却步入了富豪一族。这也是他百炼成钢,坚持不懈努力的结果。随后的几起几落,柳国梁在商场上,摸爬滚打数年后,他发现,产品必须要创新,没创新跟着别人走,企业是做不长久的。
事实证明,他以后的每件产品的发明都具有创新意识并且填补了市场的空白,迎合了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求。一个人一生中能做一件对人类有意义的事,已经很了不起了。可他却有好几样发明让人类受益。不得不让我们感恩的同时也佩服他的智慧。
2003年,在市场上只有燃气热水器和储存式热水器的时候,柳国梁经过10年的研究,一种体积小、快捷方便的快速电热水器面世了。产品刚面世,就引爆全国,一时间形成脱销的局面。热水器的发明可以说,是柳国梁的又一个事业高峰。可是好景不长,后来由于不良商人的欺诈。由于资金问题,项目被迫停产。柳国梁陷入了人生的一个低谷。可是他没有放弃,12年的学徒生涯、后来的求学时光还有多年商场的磨砺使他的眼光更加锐利,特别是对产品的研究上。热水器项目报停以后,他开始思考,研究一种日常用的,大众化的产品。随着能源的短缺,燃气的涨价,高压锅爆炸事件的接连不断。一次偶然的机会,使他把目光盯在了高压锅上。不知道经过多少次的实验,多少次的失败。2006年,一种全新的针对高压锅的高效节能焖煲诞生了。
这种节能焖煲无需任何能源。使用者只需将高压锅放在液化气灶上加热到排大气的时候,将高压锅移至焖煲当中。无需任何能源,就能将食物煮熟、煲烂。而且,无需人看管,绝对的安全。因为高压锅此时已经完全离开了火源,不会持续升温,升压,从而从根本上杜绝了高压锅爆炸事故。不会有任何的污染问题,环保便成了自然之事,而且向中国知识产权局申报了国家专利。(专利号:200520049983.4; 200620052666.2)
能源问题世界关注,节约产品成新宠
资源的有限性,人类发展的无限性。总体上来讲,资源匮乏成了社会发展的一个瓶颈。地球上的战争与干戈大部分都是能源的斗争。因而,节能成了全世界提出的一个时代的口号,我国对节能工作也相当的重视。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煤电油等重要资源的需求量明显增加,价格大幅度的上涨。一些重要的资源对外依存度大幅度上升,我国重要能源资源短缺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进一步加剧。2004年,我国创造了世界4%的GDP,却消耗了全球8%的石油、10%的电力、19%的铜、31%的煤炭。大力节约能源资源,减轻能源资源消费增长给生态环境保护带来的巨大压力,关系到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节约能源也被纳入了十一五规划当中。国发〔2006〕28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大力推进节能技术进步,加快先进节能技术、产品研发和推广应用。各级人民政府要把节能作为政府科技投入、推进高技术产业化的重点领域,支持科研单位和企业开发高效节能工艺、技术和产品,优先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共性和关键技术示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解决技术瓶颈。采取多种方式加快高效节能产品的推广应用。有条件的地方可对达到超前性国家能效标准、经过认证的节能产品给予适当的财政支持,引导消费者使用。落实产品质量国家免检制度,鼓励高效节能产品生产企业做大做强。有关部门要制定和节能技术政策,组织行业共性技术的推广。
世界性的关注,国家政策的支持,节能的新产品,成了社会的新宠。
高压锅与节能焖煲--双剑合壁
引领财富成主角--无人匹敌
自从1967年,世界上第一只压力锅------“帕潘煮锅”的发明以后。传统压力锅以其烹饪快速、省时节能等特点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但压力锅万分之四点二的爆炸机率却让人们对高压锅敬而远之。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信心,传统压力锅的市场也越来越萎缩。但电饭锅的问世也未能把高压锅驱逐出市场。时下电压锅火爆的同时,正证明人们对高压锅的怀念与认可。
节能焖煲的面世,节能焖煲与传统压力锅的完美结合。高效节能、环保、安全等优点在厨房炊具界无人匹敌。与时下风靡一时的电压锅来比,也有明显的优势。
据有关专家介绍,现在的燃气价格在不断上涨,电的价格相对较低,以热水器为例,每度电的热值是860卡,但是电的热效97%,而气只有80%-85%,所以同样将10公斤水从15℃烧到100℃,用的电费要便宜15%左右。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弃气选电”。
但高压锅和节能焖煲一结合,省下的15%就逊色多了。以日常食物烹饪中的米饭、炖猪脚、还有蒸鱼为例。0.5千克的米饭放水0.48升,使用高压锅烹调的时间是8分钟,使用高效节能焖煲只需要高压锅在灶上烹调3分钟,然后放到节能焖煲中即可。节约时间5分钟,节约能源60%;1千克猪脚加水2.5千克,使用高压锅烹调需要32分钟,使用高效节能焖煲只需要高压锅在灶上烹饪9分钟,然后放到节能焖煲中即可。节约时间23分钟,节约能源70%;1千克鱼加水0.5升,使用高压锅烹调的时间是15分钟,使用高效节能焖煲只需要高压锅在灶上烹饪7分钟,然后放到节能焖煲中即可。节约时间8分钟,节约能源50%。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证明,只要是通过高压锅煮熟的产品,使用节能焖煲后的高压锅,在灶上的时间省了50%--70%,能源节省了50%--70%。使用寿命可达8-10年以上。而且延长高压锅的使用寿命。平均每年可为家庭节约300-800元。显而易见,安全性也更有保障。当高压锅脱离火源放到焖煲中时,没有任何火源,根本不会产生爆炸的事故。电压锅虽然采用不一样的压力方式,但原理还是压力锅。有持续供热,有气压在,危险就存在。
2006年,当生产出第一批产品,进行市场试销的时候,产品被销售一空,而且百分之八十是消费者口碑宣传卖出去的。柳国梁这时才意识到,他的发明催生了一个黄金行业--高压锅节能行业,其中蕴藏的商机和利润用“巨大”、“无法估量”来形容都不够贴切。
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有3.7亿家庭。平均十个家庭有一个高压锅一点也不夸张。0.37亿高压锅的巨大市场。
好产品新市场--行业领航
做做加盟--钱途无量
产品是出来了,但是怎样才能让他走进千家万户呢?为此,柳国梁请教了数名湖南知名的市场营销专家。最终确定了加盟的推广模式。让所有热心该行业的有志者参与进来,借助大家的力量共同将这项利国利民的产品送到千家万户,从商的同时,为中国的节能事业添彩。
为了能够找到好的合作伙伴,避免别人盲目的投资,柳国梁有针对性的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加盟条件。作为高效节能焖煲的加盟商必须热爱所从事的事业,具有良好的合作心态,具有强烈的成功欲望、事业心和管理意识,认同长沙总部的经营理念,自愿遵守经营管理规定、指导与监督,具有合法经营许可的法人或自然人,有与投资相应的资金实力且资信良好,如果有连锁产业的经营经验或有家电、家厨类优秀卖场的销售渠道和经营经验则享有优先权。
同时,柳国梁根据专家的指导,结合加盟行业以前的成功案例和自己多年的商场磨砺经验,制定了在国内各地区诚招省级总、地市级总、县级总还有经销商,共同合作谋发展的加盟形式。
省级总、地市级总、县级总要求具有一定的资金实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具有当地家电、家厨市场良好销售渠道,特别对仓储物流方面有成熟运作经验的单位或者个人。
为了避免市场混乱,柳国梁除了制定合理的加盟形式,限定的加盟商数外,还制定了统一的全国价格和各级别加盟商的进货价格,全国统一零售价288元/个。地市级商108元/个,县级商138元/个,经销商168元/个。以一件为例:零售价为1152元/件(1件有4个高效节能焖煲),地市级商获利720元/件,县级商获利600元/件,经销商获利480元/件。各层级经过严格的区分,有利于竞争,同时对业绩好的个人和单位,均有往上一级加盟商晋升的机会。
选择永远比努力更重要!在压力锅行业“各领三二年”,“挣不上两年稳当钱”的时候,怎么样才能以战略性的眼光发现你的下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呢?
长沙菱人通用电器公司,以打造高压锅节能行业第一品牌为目标,以行业领航者的王者气势即将掀起一股财富浪潮。
相关链接:
电话:0731-2493921 2493922
网址:省略
QQ:852976341
发明烹饪的意义范文6
一、烹饪中保护维生素C的意义
在烹饪过程中,从原料的洗涤、初加工到烹制成菜,食物中的各种维生素会因水浸、受热、氧化等原因而引起不同程度的损失,从而导致膳食的营养价值降低。维生素C广泛存在于各种蔬菜和水果中,这可以为烹饪菜品的原料来源提供数量基础。维生素C对人体有着积极的生理功能,能促进骨胶原的生物合成,利于组织创伤口的更快愈合;能促进氨基酸中酪氨酸和色氨酸的代谢,延长肌体寿命;能改善铁、钙和叶酸的利用;能改善脂肪和类脂特别是胆固醇的代谢,预防心血管病;能促进牙齿和骨骼的生长,防止牙床出血;能增强肌体对外界环境的抗应激能力和免疫力。
维生素C缺乏会为人体带来很多负面影响,主要体现为下列4方面。
1. 原蛋白的合成需要维生素C参加,所以VC缺乏,胶原蛋白不能正常合成,导致细胞连接障碍。
2. 血病。血管壁的强度和VC有很大关系。微血管是所有血管中最细小的,管壁可能只有一个细胞的厚度,其强度弹性是由负责连接细胞具有胶泥作用的胶原蛋白所决定。
3. 牙龈萎缩、出血。牙龈是软组织,当缺乏蛋白质、钙、维生素C时易产生牙龈萎缩、出血。
4. 动脉硬化。因为维生素C可促进胆固醇的排泄,防止胆固醇在动脉内壁沉积,甚至可以使沉积的粥样斑块溶解。
维生素C还是一种水溶性的强有力的抗氧化剂,可以保护其他抗氧化剂,如维生素A、维生素E、不饱和脂肪酸,防止自由基对人体的伤害。
二、烹饪中维生素C损失的原因及对策
烹饪中维生素损失的原因主要有下列三方面。
1. 洗涤和焯水引起的损失
绝大多数烹饪原料在烹制之前要经过洗涤,有些原料还要进行焯水。在洗涤和焯水过程中,原料中的水溶性维生素C,有一部分会溶于水中造成维生素损失。原料的表面积越大、水量越多、水流速越快、水温越高,则维生素的损失就越严重。如维C的损失率为95%;蔬菜洗后再切,比切后再洗,维生素的保存率要高得多,因此蔬菜宜先洗后切,做菜时勿浸泡、挤汁,以减少维生素的损失。
2. 烫漂和沥滤引起的损失
果蔬在食品加工中常需要烫漂以满足其卫生要求。烫漂时的维生素损失可能较大,主要是由食物的切面或其他易受影响的表面被萃取出来,以及水溶性维生素的氧化和加热破坏所引起。
以果蔬加工为例,把菜果放在沸腾的水中进行高温瞬时烫漂处理,由于沸水中几乎不含溶解的氧,而且此时氧化酶很快失去活性,则可以减少维生素C的损失。用这种方法烹制的马铃薯,其维生素C含量的损失要比普通方法减少50%。
3. 烹调加热过程中引起的损失
食物在烹调时要经受高温,并在加热条件下与氧气、酸、碱和金属炊具接触,引起许多维生素被氧化与破坏,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水溶性维生素不仅易溶于水,而且不耐热和光,在碱性条件下很容易遭受破坏。维生素C不仅热稳定性差而且容易氧化,许多蔬菜、水果一旦切开或切碎暴露在空气中,维生素C就被氧化破坏。在烹制中,加热时间越长,维生素C的损失就越严重,如蔬菜旺火快炒2 min,损失率为30%~40%,延长10 min,损失率达50%~80%。
烧好的白菜若温热15 min可损失维生素C20%,保温30 min会再损失10%,若长到1 h,就会再损失20%,假若青菜中的维生素C在烹调过程中损失20%,溶解在菜汤中损失25%,如果再在火上温热15 min会再损失20%,共计65%。那么我们从青菜中得到的维生素C就所剩不多了。
从维生素C损失的上述原因中可以确定:烹饪中如果能够采取适当的措施,定能有效的保护维生素C的损失。
三、烹饪中保护维生素C的技巧
根据维生素C损失的上述原因,结合烹饪中的各种技巧和合理手段,可以从下列四方面探究维生素C的保护技巧。
1. 烹饪原料在保存时的保护技巧
维生素C极易受到热、光和氧的破坏。水果、蔬菜贮存越久,维生素损失越多,如圆白菜在室温下存放2天,维生素破坏竟达70%。为了尽可能减少食物中维生素C的损失,尽可能吃最新鲜的水果、蔬菜,若要保存,尽可能贮存在冰箱里。水果、蔬菜不要切得太细太小,切开的果蔬不要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现吃现切、现切现烧),以减少氧的破坏。
2. 加热前的保护技巧
如果加工方法不当,维生素C就很容易丢失。要避免“精加工”。大白菜、圆白菜的外层绿叶,维生素C含量比“心部”高出几倍至十几倍,芹菜叶中的维生素C含量比茎部高出7~15倍。但有些同志加工大白菜和圆白菜时偏爱将外层的绿叶扔掉,加工芹菜时将根和叶全部扔掉,只吃茎部,这就大大减少了机体摄入的维生素。
蔬菜要先洗后切。因为菜里含的多种维生素,都能溶解在水里,为了保存蔬菜中的维生素和无机盐,带叶的菜如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菠菜等,可以先把根切开,让菜棵散开,再用水冲洗几遍,就完全可以洗干净了。切后当即下锅。因为蔬菜里含的多种维生素多半不大稳定,如果切碎的菜不及时下锅,蔬菜中的维生素便会被空气氧化,而丢失一部分。
3. 加热过程中采取的保护技巧
一方面要了解各种烹调方法对维生素C的影响情况,另一方面要选择合适的烹调方法。中国烹饪源远流长,在数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历代百姓和厨师通过交流、积累、钻研,最终发明和创造了举世闻名的众多烹饪方法。据《中国烹饪辞典》的统计,全国各地所有菜肴烹饪方法(含方法相同但名称不同的)有467种,常用的有炒、爆、熘、烤、炸、炖、焖、煨、蒸、煮、涮等。这些烹饪方法的采用,导致植物性原料的细胞壁破坏,有利于人体消化吸收;动物性原料中的蛋白质变性凝固,部分分解成氨基酸和多肽类,增加了菜肴的鲜味。但是,由于烹饪方法和加热时间的不同,菜肴中的营养素数量和种类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对烹饪后的菜肴的营养价值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下面作简要介绍:
(1)维生素C保护技巧
烧是将预制好的原料,以水作为传热介质的维生素加入适量汤汁和调料,用旺火烧沸后,改用中、小火加热,使原料适度软烂,而后收汁或勾芡成菜的多种技法的总称。烧过原料的汤汁中水溶性的维生素损失很大,大部分维生素溶解在菜汤里。以维生素C为例,小白菜炒好后,维生素C会有70%溶解在菜汤里,新鲜豌豆放在水里煮沸3 min,维生素C有50%溶在汤里。所以采用的技巧应该尽可能缩短烧制的时间。烧菜所出的汤,应该与菜一同吃进去,不能丢弃。因为在汤里溶解了许多养料,要是光吃菜不吃汤,就等于少吃进去一部分养料。
煮是将处理好的原料放入足量汤水,用不同的时间加热到原料成熟时出锅的方法。原料在煮制时,其中所含的蛋白质、脂肪、无机盐、有机酸和维生素浸入汤中,因此应注意汤汁的合理利用。煮米饭、蔬菜的汤含有较多的维生素,可以开发出米汤煮泥鳅、开米汤泡酸豆角等菜肴。煮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时,时间尽可能短,并盖紧锅盖,以减少高温和氧的破坏。汤汁中维生素C含量丰富,应尽可能喝掉。
(2)以油作为传热介质的维生素C保护技巧
炸是将处理过的原料放入油量较多的锅中,用不同的油温、不同的时间加热,使菜肴内部保持适度水分和鲜味,并使外部酥脆香爽,一次成菜的技法。油炸食品可增加脂肪含量,在胃内停留时间长,不易消化,饱腹作用强。像清炸里脊、炸油条等,高温加热后对维生素C破坏较大,实验证明,油温在150℃至200℃时维生素保存率小于2%。而油温高于350℃时,维生素C保存率几乎为零。因此,温度的控制是保护维生素C的关键。炸食物时,在所炸食物表面裹上一层淀粉或面调制的糊状物,使营养素少受损失,使油不浸入原料内,原料的汁液、味道也不易外溢,较好地保持了原料的风味。
煎、贴、塌都是用较少油量遍布锅的底部作为传热介质的烹饪技法。将原料加工成扁形或厚片,用小火将原料煎至两面金黄,使表层蛋白质变性形成薄膜、淀粉糊化后又失水结成硬壳。因此,食品内部的维生素C流失较少。像鱼香虾饼、锅贴鸡片、锅塌豆腐等菜肴,吃时外酥里嫩,美味。由于原料传热性不好,为防止出现外熟里生的现象,对选料、刀工、温度、时间等应严格要求。煎食物时,在食物表面裹上一层淀粉或面调制的糊状物,也可以较好地保持原料的风味。
(3)以蒸汽作为代传热介质的维生素C保护技巧
蒸是以水蒸气作为传热媒介,利用高热将原料蒸熟,温度在100℃以上。因为原料与水蒸汽处于基本密闭的锅中,成菜原汁原味、原形原样、柔软鲜嫩,所以菜肴中的浸出物及风味物质损失较少,营养素保存率高,且容易消化。清蒸武昌鱼、小笼蒸牛肉等就是典型的例子。但对于蔬菜而言,长时间蒸制易破坏维生素C,因而宜采用粉蒸的方式成菜。蒸食品须等水沸腾后再放食品,笼盖必须盖紧,火要大,可减少维生素C的破坏。
(4)其他保护维生素C的技巧
在洗切青菜时,若将菜切了再冲洗,大量维生素就会流失到水中。尽量不要用水浸泡,同时多利用微波炉。
炒菜时用铁锅,铁锅比其他锅能保留更多维生素C。叶菜类蔬菜用旺火急炒的方法,可使维生素C的保存率高;若用小火烹煮,其营养素就会遭到氧化而大大流失。炒菜放醋可防维生素C遭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