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的三大要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设计的三大要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设计的三大要素

环境设计的三大要素范文1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

Abstract: environmental art design as an emerging discipline, is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emphasized, it is twentieth Century industrial and highly developed commodity economy, product of the combination of science, economy and art. It is one step to the practical function and aesthetic function as a unified organic whole.

Keywords: Environmental Art Design

中图分类号: J0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概述

“环境艺术”是一个大的范畴,综合性很强,大致是指环境艺术工程的空间规划,艺术构想方案的综合计划,其中包括了环境与设施计划、空间与装饰计划、造型与构造计划、材料与色彩计划、采光与布光计划、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计划等,其表现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著名的环境艺术理论家多伯解释道:环境设计“作为一种艺术,它比建筑更巨大,比规划更广泛,比工程更富有感情。这是一种爱管闲事的艺术,无所不包的艺术,早已被传统所瞩目的艺术,环境艺术的实践与影响环境的能力,赋予环境视觉上秩序的能力,以及提高、装饰人存在领域的能力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现代风格是比较流行的一种风格,追求时尚与潮流,非常注重居室空间的布局与使用功能的完美结合。这种技术美学的思想是本世纪室内装饰最大的革命。现代主义也称功能主义,是工业社会的产物,起源于1919年包豪斯学派,提倡突破传统,创造革新,重视功能和空间组织,注重发挥结构构成本身的形式美,造型简洁,反对多余装饰,崇尚合理的构成工艺;尊重材料的特性,讲究材料自身的质地和色彩的配置效果;强调设计与工业生产的联系。

二、环境艺术设计之室内设计

室内设计,包括居家环境和非居家环境,非居家环境设计又被分为商业环境、办公环境、零售、展览、饭店、酒店及文教卫生等,每一个方面又都包括人体工程学、特殊环境设计、设计处理过程(设计任务策划、设计构思、设计评估、空间组织、家具布置及选择、特殊用途设计、细节设计(色彩、材料、灯光、家具设备及纺织品)。从构成世界之三大要素的自然――人――社会这三个坐标体系出发,现代设计已从产品设计拓展到环境设计,由“生存意识”进展到“环境意识”,正如加拿大建筑师阿瑟・埃利克森所说的:“环境意识就是一种现代意识”。西方国家建筑师们认为:21世纪重要发展并不是这个主义或者那个运动,而是对环境设计和景观设计的普遍认同。

记者在采访我国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张绮曼教授,请她对室内设计的发展新趋势进行分析。张教授认为现代室内设计大致可归纳为;环境艺术设计,它包括了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园林广场设计、雕塑与壁画等环境艺术品设计以及室内设计。室内设计是为了满足人们生活、工作的物质要求和精神要求所进行的理想的内容环境设计,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以至于迅速发展成为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十分实用的新兴边缘科学。

三、环境艺术的内涵

设计师们认为艺术设计是艺术和技术完美结合的创造性活动。正因为这一特性,使设计师在长期的设计工作中,培养了对技术发展前沿的关注,以及对探索和创造的兴趣。无论是建筑设计师、工程师、雕塑家、画家、音乐家、灯光师、园艺家、工艺匠师等,都可把环境艺术视为己任,并且基于各自的专长,从不同角度理解“环境艺术”。

大自然是天然环境,即第一环境;城乡建筑及其建筑的室内空间是人造环境,即第二环境;园林、农场、水库之类是利用自然,略施人工的第三环境。一般意义上的环境艺术是指人造环境。

“环境艺术”中的“艺术”,是以美术为骨架的。造型、光色、尺度、比例、体重、质地等形式美,是环境艺术的基本语汇。功能、空气、声音、温度、气味等因素,也须综合考虑。因而所谓“艺术”既有视觉的,也有听觉的和嗅觉的,既是静态的,也是动态的,它是一项非合作不可的综合创造。 三、 建筑是环境艺术的主要载体和体现者。对环境而言,建筑侧重处理自身

与第一环境的关系。(切不可理解为艺术只是建筑完成后的添加和补缀)这一特性决定了建筑师和艺术家各自的分工,也暴露了各自的才智缺憾。只有把建筑师侧重的功能和艺术家侧重的审美完整地、有机地统一起来,环境艺术才能成功。新一代的环境艺术人才,应具有综合才智,避免建筑师多注重单体,规划师不顾及细节,艺术家漠视实用与技术的通病。

环境艺术的精神是“景”与“情”的统一。“景”是指自然景观的选择和人文景观的营造,使环境融入风物,成为民族传统的缩影或现代文明的集锦。鉴于环境艺术的巨大体量,包涵的丰富信息,存在时限的相对长久性,它不啻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最直观的表征。在环境艺术的设计与创造中,设计师们总会不失时机地输入情感,体现人情味,把造境上升至造意境,追求环境中的情调,烘托民族的风格,抑或也体现设计者的个性。

环境艺术的最高原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处。“人是自然之子”这句话,揭示了人与自然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另方面,一切建筑又都是以使人与自然相对分离和隔绝来保护人,避免人“风餐露宿”、“星月披肩”的。但凡人造环境,都意味着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破坏。环境艺术正是要在这种改善与破坏中,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人为主、物以人用”。建筑造址更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型、色、声、光、气的处理均为使人愉悦;道路、楼梯、门窗要方便人的出入。家具、商场、车库、垃圾站等配套设施,也得考虑人的行为习惯。

环境设计的三大要素范文2

作者:王馨悦 单位:国家林业局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

空间特点

空间的本质在于其可用性,即空间的功能作用。一片空地,无参照尺度,就不成为空间,但是,一旦添加了空间实物进行结合便形成了空间,容纳是空间的基本属性。“地”“、顶”“、墙”是构成空间的三大要素,地是空间的起点、基础;墙因地而立,或划分空间,或围合空间;顶是为了遮挡而设。与建筑室内空间相比,外部空间中顶的作用要小些,墙和地的作用要大些,因为墙是垂直的,并且常常是视线容易到达的地方。空间的存在及其特性来自形成空间的构成形式和组成因素,空间在某种程度上会带有组成因素的某些特征。顶与墙的空透程度,存在与否决定的构成,地、顶、墙诸要素各自的线、形、色彩、质感、气味和声响等特征综合地决定了空间的质量。因此,首先要撇开地、顶、墙诸要素的自身特征,只从它们构成空间的方面去考虑,然后再考虑诸要素的特征。并使这些特征能准确地表达所希望形成的空间的特点。空间的形式。园林空间有容积空间、立体空间以及两者相合的混合空间。容积空间的基本形式是围合,空间为静态的、向心的、内聚的,空间中墙和地的特征较突出。立体空间的基本形式是填充,空间层次丰富,有流动和散漫之感。容纳特性虽然是空间的根本标识,但是,设计空间时不能局限于此,还应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例如,草坪中的一片铺装,因其与众不同而产生了分离感。这种空间的空间感不强,只有地这一构成要素暗示着一种领域性的空间。再如一块石碑坐落在有几级台阶的台基上,因其庄严矗立而在环境中产生了向心力。由此可见,分离和向心都形成了某种意义和程度上的空间。实体围合而成的物质空间可以创造,人们亲身经历时产生的感受空间也不难得到不同的感受。

园林空间的营造

无形空间环境的营造。无形空间环境的营造首先在立意。立意可通过匾额、楹联、诗文等形式。点染出园林空间的丰富意境。体现出园林空间营造中对社会环境建立的要求。如无锡太湖鼋头渚摩崖石刻的大字“包孕吴越”。点出太湖的宽广辽阔和悠远历史。将时间和空间进行了无限延伸。另外,园林设计中香味、声音等的巧妙安排,也可形成一种特殊的氛围。无论是“留得枯荷听雨声”“、暗香浮动月黄昏”,还是“鸟鸣山更幽”。都为景物增添了许多情趣。有形空间环境的营造。有形空间环境的营造就是针对市场中的一系列客观的、通常是相互矛盾的现状资源。提出一个空间解决方案。一个合理、巧妙的园林设计。首先要抓住原场地中那些真正本质的、内在的、特别是文化性的东西,将它在设计中表现出来,以一种倾向性的具有普遍性的运动规律。反映出有形的空间序列和无形的时间性,使它们体现各自的特性。作为公共活动场所,园林空间组织多采用序列关系。以达到合理地组织人流,进行有序活动的目的。景观序列的特性是景观连续性、流动性和节奏性。园林设计者通过暗示、引导、夸张等处理手法。使人们在三维空间的环境中活动时,不断被引向某一空间,游人的观赏路线应与景物展开、融合的细微变化相一致,通过连续而又不断变化的视觉和心理体验。获得美的感受。设计精美的花坛、石柱或由高大乔木等要素形成的框景、漏景都能起到引导和暗示的作用。园林空间环境设计要引导游人不断去探索新的空间,又要吸引人停下浏览周围的美景。其中既有对公共场合大型活动的要求,又有对私密性活动的要求。园林设计中通过界面限定了各种不同空间,空间的形状和界面的处理是决定空间的重要因素。园林中利用植物而构成的基本空间类型有:1)开敞空间:仅以低矮灌木及地被植物作为空间的限制因素。2)半开敞空间:它的空间一面或多面部分受到较高植物的封闭,限制了视线的穿透,其方向性指向封闭较差的开敞面。3)覆盖空间:利用具有浓密树冠的遮荫树,构成一顶部覆盖而四周开敞的空间,利用覆盖空间的高度。4)完全封闭空间:些类空间的四周均被植物所封闭,具有极强的隐密性和隔离感。5)垂直空间:运用高而细的植物能构成一个方向直立、朝天开敞的室外空间。垂直感的强弱,取决于四周开敞的程度。植物通常和其他要素如地形等相互配合,不但可以共同构成空间轮廓.而且可以起到障景、漏景、框景等作用。树干和叶丛的疏密度、分枝的高度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空间的闭合度,进而影响游人对空间的感受。这种影响随着季节、植物生长状态的不同而发生着不同的变化。植物与建筑材料结合。不但可以在水平方向营造空间的变化,而且可以做到空间的上下多层次的融合与贯通。总之,不同的造园手法,可创造出各种不同的园林空间。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科技的发达,园林设计领域更进一步扩展,空间范围越过现代时空。让我们随着社会的发展使园林的形式、色彩、姿态也得到较好的发展。

环境设计的三大要素范文3

[关键词] 照明 展示空间 光环境

色彩、空间、线条是构成建筑的三大要素,但若没有光,一切将不存在。因为人类在获取自然界的信息时,有87%是通过眼睛来完成的。没有了光也就没有了形象和色彩。在现代展示空间中,空间装饰的美有很大一部分是依靠光线来表达的。随着人们消费模式的转变,近些年来在商业展示空间中,照明设计开始考虑到其对室内环境风格与特色的创造作用,并借此来更好地展示品牌,也就是强调照明设计辅助整个室内环境设计并参与到商业运作中的整体营销策略。这就要求展示空间中的每一个灯具的外观造型风格、照明方式、所在位置以及在空间环境中所扮演的角色等都要符合商业展示的整体策划需要。

一、 展示照明的价值

当今人们消费心理的变化带动照明功能的转变,商业场所已从单纯的买卖地点,逐步发展成为社会活动、精神交流、休闲观光的地方。展示空间必须通过动感、灵活方便的照明来吸引顾客进入店内。

照明是展示商业空间形象的主要工具。照明区域的灵活性可以在塑造商店形象时游刃有余,可以充分突出主要产品。灯光可以烘托商业空间的气氛、突出商品的质量、提高商品的档次、刺激顾客的购物欲望。应用合理科学的灯光布置,引导顾客找到所需要的商品,使其顺利完成整个购物流程。

二、 展示照明的设计流程及方法

1、照明设计流程

在设计之初,首先要深入了解整个项目的背景情况。如业主的意图、要求,商店的性质,哪种类型的商店?卖什么东西?客户端是哪个层次的人群?建筑和(或)空间的性质,建筑的特质,空间的特质及功能,自然光的使用情况。用电安全、紧急情况的应对。经费与预算,初期投资,运营成本,维护成本。管理与维护,维护方式,维护频率。然后是概念设计,在展示空间中哪里需要光以及需要什么样的光,都是这一过程需要充分考虑到的内容,最后是深化设计,具体实施。

商业照明的设计既是一种带有功能要求的技术,又是室内外环境设计中的一种艺术手法。除了要认真调查研究,了解商店顾客与业主的要求,店铺工作内容要求,售货区的总规划以及与建筑装饰协调统一外,无非是在天棚、墙壁上做文章,不外乎选什么方式作基本照明,用什么手法作装饰照明,什么地方要做重点照明,加强的方式如何,选用什么样的灯具,光源如何选用等等。

2、展示空间照明的方法

2.1直接照明与间接照明

直接照明是灯光直接照到物体和展品上的照明方式。其优点是光照强,光线的距离短,比较适合需要集中光线照明的展品陈列。目前的展示照明大都采用这种方法。间接照明是光线不直接照射展品或空间,而是通过光线的反射、折射、漫射等方式,间接照亮空间和展品。这种照明方式,光线比较平均柔和,眼睛感觉比较舒适放松。

2.2折射照明与反射照明

折射照明与反射照明都属于间接照明。折射照明是灯光照射到展品侧面的位置,光线经过折射照亮物体;反射照明是灯光照射到展品的顶部或前后位置,光线经反射后照明展品。利用折射照明可以让展品更具有立体感,比较适合展示立体感较强的展品;而反射照明会更多地从展品的另一方向得到比较平均的照度。这两种照明方式都要注意隐蔽淘汰,不要造成眩光,刺激观众的视线,如运用得当,会大大丰富展示照明的空间表现力。

2.3立体照明与漫射照明

立体照明是利用灯光对展品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照明,让展品获得十分丰富、生动的立体照明效果。应该强调的是,一定要有光线照射的主从之分,否则光线互相干扰,光影杂乱,反而会破坏环境气氛与展品陈列的效果。漫射照明是利用不同方位的灯具,照射出不同角度的光线,经过交融形成光照均匀的照明形式。漫射照明还可以用磨砂做挡板,使光线产生扩散变得柔和。

三、 展示照明功能区分析

1、门面店招

门面店招是商店与顾客交流的第一个吸引点,店招照明的照度和色温选择比较重要,需要与周边店铺门面有一定对比,形成鲜明的特征。有些店主认为需要刺目感才“够亮”,才能吸引顾客,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只有舒适、人性的设计,才能潜移默化地吸引顾客。店招照明设计中运用均匀的照度,也可以比较均匀地展示出门面店招,但需注意店招不能是强烈反光的材质、否则容易产生反射眩光。

2、橱窗

环境设计的三大要素范文4

关键词:装潢艺术理念中国文化

一、装潢艺术的设计理念

(一)实用性

装潢设计属于现代设计范畴。据有关专家研究,将现代设计划分为产品设计、环境设计和视觉设计。而装潢设计在这三大类设计中均有其重要的位置。现代设计又与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工艺美术等,共同构成实用艺术。因此,实用性乃是其题中应有之义。这就要求装潢设计首先要充分注意到不同人对不同被装潢物的不同实际需求。从总体上说,建筑艺术的主要-功能是避雨遮风,为人们提供舒适方便的室内空间场所。但不同的建筑类型,具有各自不同的使用目的,因而其具体实用性也就各不相同。例如,住宅楼的实用性主要是适宜人们日常的起居生活;剧院的实用性主要是保证观众充分欣赏演出;陵墓、纪念堂的实用性则主要是创造庄严肃穆的气氛。为了充分体现出装潢设计的实用性,就要力戒单纯片面地追险猎奇,防止浮华不实与奢侈浪费。

(二)美观性

装潢设计之所以被称作“装饰艺术”,顾名思义,是以美观性作为重要审美特征的。但是,作为一条设计原则,美观性要服从、服务于实用性,要做到实用性与美观性的完美结合,以实用性作为美观性的前提与基础,而美观性反过来又增强实用性。例如室内装饰布置就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从地面装饰、墙壁装饰,到花样繁多的灯具、琳琅满目的床上用品,乃至窗帘、家具、摆设的壁挂、观赏工艺品等等,都日益普及,进入千家万户,紧连你我他。而且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一趋势会更加明显。

装潢设计的美观性作为表现性空间艺术的重要审美特征,并不注重模仿客观事物的再现性,而是注重某种朦胧抽象的情调和意味,正如英国现代著名美学家克莱夫·贝尔所说:“这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也就是用色彩、线条、造型、图案等外部形式,来表达体现出一定的情绪、气氛、格调、意味。所谓“意味”,实际上就是一种朦胧宽泛的情绪或情感,也就是要表现出设计者的情感、风格和美学追求。

作为形式美,装潢设计的美观性,既包括色彩、线条、造型、图案等因素,又包括对称均衡、多样统一等形式法则。美观性既产生于形式美本身,又产生于形式美整体和各个部分之间的协调。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美观性的追求应与安全环保性相统一,绝不可以单纯为了美而危及到安全与环保。因此装潢设计者一是要牢固树立“安全与环保第一”的设计理念。

(三)民族性

世界上一切国家、一切民族的一切艺术,都以本民族的民族性作为生命与灵魂。装潢设计作为一种艺术设计,当然也必须以民族性作为一条重要的设计原则。仅以园林设计为例,我国的园林就与西方园林和阿拉伯园林迥然不同。我国园林与文化传统密切相关,许多园林都取材于古代文化、引用神话传说、借鉴文化典故、诗化自然风光,追求“诗情画意”。例如杭州西湖风景区中,就有大型的亭榭、楼阁、寺庙、园林等30余处,为风景如画的自然风光增光添彩。而其内部与外部的装潢设计,或楹联相对,或壁画相称,在色彩、布局诸方面,均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点。装潢设计的民族性,不是“为古而古”,而是“古为今用”。在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的典范,例如北京奥运会的“中国印”的图案设计,就是民族化的经典,也为装潢设计如何“古为今用”做出了表率。其中的篆刻艺术,为中国所独有,民族特色十分鲜明。而文字的人形的象形意义,又充满体育运动的特色。

二、中国文化对装潢艺术的影晌

设计离不开庞大的哲学思想,离不开悠远的民族传统,离不开当今文化的发展。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要素,每一个中国人所受的教育均以这三大要素为基础。倘若对这些基本思想缺乏深入了解,却试图透过设计来传递这种思想,那么这类设计作品将无任何价值可言。如香港著名设计师靳埭强的作品就具有庞大的东方哲学思想和浓厚的东方文化色彩。他的构图结构稳健、画面清丽,对于留白处理及和谐比例有着很深的造诣。作品色泽时而欢悦、时而雅致。立意隽永丽充满禅机。

中国联通公司的标志设计,符合人们对吉祥如意的心理期待。标志中的“中国红”是蕴含着中国人几千年情结的颜色。无形中又增加了企业形象的亲和力,进一步拉近了与观者的距离;“同心结”图案中的四个方形有四通八达、事事如意之意,六个圆形有路路相通、处处顺畅之意;标志中的十个空穴则有圆圆满满、十全十美之意。无论从对称性还是偶数的讲究来说,该图案都洋溢着古老东方民族流传已久的吉祥气息。

环境设计的三大要素范文5

[关键词] 体验学习; 教学设计; 主题; 环境; 体验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邓鹏(1973—),男,云南昆明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教学设计、体验学习等方面研究。

一、引 言

体验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似已并不新鲜,在拓展训练、企业培训中早已耳熟能详,即便在传统教育领域,时尚的教师有时也会乐于从这一人性化的标签中汲取营养,把自己的某种不同于传统方法的教学尝试称之为体验式的。由于此概念简洁而笼统,又缺乏一定的操作性方法与工具的支持,“更像教育哲学而非科学原理”,[1]大多数时候人们都仅按自己的经验来理解它,而有意无意忽略了其特定内涵,与之相关的教学实践也就难免随意化了。为挖掘这种教学方式应有的独特价值,本文以体验学习的理论根源为出发点,在库伯“体验学习圈”这一元框架下探讨一种面向课堂的较具操作性的教学设计方法。

二、理论基础

(一)哲学与教育学

对于经验在人类认识与学习中的探讨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的经验主义(Empiricism)。亚里士多德认为“与经验相比较,技术才是真知识”,但人对事物的普遍判断,产生于从经验所得到的许多要点,“人类由经验得到知识与技术”,而技术与知识上升到了更高层次。[2]洛克是近代经验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他认为观念是一切知识的材料,而观念之所以能被人理解,经验是唯一的途径,并强调经验来自感觉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反省。[3]让教育者普遍开始认真审视学习者的个体经验与思维和教育的关系,无疑当推杜威的理论研究及教育实验带来的巨大影响。杜威认为经验包含了被动与主动两个要素。被动方面,经验就是承受行为的结果;主动方面,经验就是尝试。这种主动的尝试,即是体验。他强调体验的要旨在于建立“尝试行动”与“对由此引发的后果的反思”之间的“联系”,[4]具体到课程和教学层面就是“应该抛弃把教材当做是在儿童的经验之外的某些固定的和完成了的东西的观念”,教学是由“儿童现有的经验以及构成各种科目的事实和真理”所构成的,[5]因此“在做中学”也就顺理成章了。

(二)心理学与社会学

亚里士多德、洛克、杜威等人的研究赋予了体验学习从哲学到教育学层面关于认识论的思辨合理性,而皮亚杰运用临床法开展的实证研究由于最终揭示了活动、运算等主—客体互动经验之于人类智慧的本质及其发展机制的关系,则为体验学习的合理性提供了直接的心理学依据,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在社会性互动与学习环境方面,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温等人在培训与组织发展中开展了大量研究,他们发现“在一个开放的气氛中,受训者的直接经验与培训者的概念模型之间发生了观念的相互碰撞和激励,从而产生了一个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学习环境”,[6]这种来自社会心理学的实证研究从群体动力学的角度对体验学习的最终建立与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支持作用。

(三)概念模型

如果说亚里士多德、洛克、杜威、皮亚杰和勒温是体验学习理论的重要智慧来源的话,那么库伯可算是体验学习理论的集大成者。从行为主义到人本主义,他“系统研究了人类历史上各种学习理论和学习策略”,汇各家所长,概括了体验学习的基本特征,“发现和论证了体验学习的四种基本方式”,剖析了体验学习的过程及其结构基础,“创造性地提出了‘体验学习圈’”(如图1所示),最终“将体验学习程序化、科学化”。[7]

图1 库伯提出的体验学习圈[8]

由此我们可以梳理出人类思想史中一个关于经验、知识、学习与教学观点的宏观发展脉络(见表1)。

不难看出,库伯虽然创造性地提出了体验学习的方式、特征与结构,但“体验学习圈”更多关注的是方法论层面的指导思想,而非具体的操作方法,这可能带来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这一基本设计框架具有高度概括性和灵活性,从而在为经验丰富的教学者提供指引时也留下了足够的发挥空间;另一方面,这种“元模型”并没有在操作性层面提供一定的方法或工具,这可能使得经验不足的教师面临某种困惑而难以具体应用。故而在此基础上探索某种切合中国教育教学实际状况,更利于一线教师进行课堂操作的设计方法及工具,也就显得合理而必要了。

三、“SEE体验学习”教学设计

(一)核心理念

本研究提出的教学设计方法核心理念可简括为:围绕某个主题(Subject)、创设能支持特定体验(Experience)活动的学习环境(Environment)(下文简称SEE)。这一思路的提出基于如下理由。

1. 关于主题

杜威指出“儿童的生活是一个整体”,在入学以前他总是“快速地、欣然地从一个主题到另一个主题”,“它具有儿童自己生活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但遗憾的是“儿童一到学校,多种多样的学科便把他的世界加以割裂和肢解”。[9]因此以主题为单位组织体验教学,将有助于“儿童的现有经验进展到以有组织的真理系统为特征的被称为科目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儿童和课程之间这些明显的偏差和对立”。[10]众多研究表明,情境化的主题认知与学习,的确可以有效促进儿童日常生活经验和课堂认知概念的整合。[11]而Webquest等基于网络资源的主题学习,以及倡导“围绕着知识诞生的原始情境中发生的问题来构建课程”的“Intel未来教育”,[12]正是这一思想应用于教学实践的成功范例。

2. 关于学习环境

皮亚杰和英海尔德等人的研究证实,人的认识“决定于认知者和物体之间(有机体和环境之间)的交流或相互影响”,知识是由主体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而逐步建构的结果。[13]乔纳森在研究了构成学习环境的各种理论基础后总结道,“学习既是内部的,又是社会的协商”,“人们不可能脱离自己进行活动的境脉去建构知识”。[14]各种建构主义倾向的学习理论虽然存在不同的侧重点,但却明显具有两个共同点:首先,学习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自我意义建构的过程;其次,建构需要一定的环境。这种环境既可能是某种客观性的,也可能是某种社会性的,但都关注提供某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15]

3. 关于体验活动

乔纳森所谓的“社会协商”,实际上来源于维果茨基关于社会性活动对于思维和心理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的判断,即人类所有的高级心理机能最初必须在外部社会活动中形成,作为心理间的机能,然后才可能转移至内部,成为个体内部心理机能。[16]而通过对“体验学习圈”的分析不难看出,“体验”在库伯看来正是由一系列包含交互的活动过程来实现的。“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和行动应用”是这些活动的关键特征和基本序列,它们的共同作用,从被动到主动,从感觉刺激到反思概括,在不同层面为学习者提供了获得心理操作经验和意义建构空间的可能性。

至此,几个关于“主题”、“活动”与“环境”的问题应特别指出:第一,一方面,在乔纳森的学习环境模型(包括问题或项目空间、相关案例、信息资源、认知建构工具、交流与协作工具,以及社会和背景支持等六要素[17])中,“问题或项目”实际上和SEE中的“主题”具有类似含义,都指向学习目标和内容;另一方面,该模型未将“活动”作为学习环境设计的关键要素单独提出,但确已包含了问题解决、对话协商等学习活动。而在研究中我们发现,一线教师往往对这种同时包含了学习目标、内容和活动的过于泛化的“学习环境”感到比较困惑,在设计教学时难以厘清思路,清晰地规划教学过程。第二,库伯的“体验学习圈”并没有指出体验活动与教学内容和学习环境的相互关系,在实践中,这种有意无意的省略进一步增加了教学设计人员在具体开发时面临的操作性困难。

因此我们认为,作为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及教学过程与展开的两个主要载体,“主题”和“活动”在实际操作中不妨从学习环境中独立出来,成为单独的设计要素。综上,“主题内容、体验活动和学习环境”可作为SEE体验式教学设计的三大要素。

(二)基本框架

不难理解,如以SEE方式进行体验教学设计,就必须对以上三大要素的逻辑关系进行梳理,然后进行细化设计。根据前述的核心理念,基本设计框架(如图2所示)和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可描述如下。

图2 SEE教学设计基本框架

(1)主题是整个教学设计的出发点,规定了体验的基本范畴,承载着教学目标和内容。(2)体验活动围绕主题展开,分为四个步骤: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和行动应用;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教学内容的呈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体现在每一个步骤的开展之中。(3)学习环境为上述活动提供一系列由物理或社会性的情境和资源构成的、进行心理体验和意义建构的互动空间,而信息技术是营造这种环境的有力工具。

(三)细化设计

1. 主题设计

(1)内涵及其结构

对学习者来说,主题实际上是存在于一个完整的生活经验背景之中,超越了学科限制的可大可小的某种问题。例如膳食健康、城市交通、环境保护等。显然,此类问题的规模弹性极大,结构上可能互相交叉或包含嵌套,难以用某种单一和现成的学科方法来彻底解决。因此对教学设计者而言,教学主题的界定是设计的开始。

图 3 主题与专题结构关系

①从设计的角度来看,不妨把主题看成是由某些更小的主题和若干专题构成的一种结构化的问题集合。而专题则可以看作是某种具有一定学科属性、问题规模更小的特殊主题,它们由一些更为具体的知识和技能,以及特定的信息和事实所构成。它们的关系可由图3表示。

②主题内容和规模确定的权利应该留给进行设计的教师,这种由非限定性的课程标准、内容和评价所带来的灵活性更能体现体验学习的价值。图4是这种关系的一个形象化示例。

图4 主题与专题实例

③显然,同一主题的各专题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李龙在研究教学设计的单元顺序安排时认为,“只有正确揭示这种关系,才能有利于学习的顺利进行”。[18]根据他的看法并适当修订,各专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存在如图5所示的三种结构。

图5 专题结构

(2)目标及其阐述

在众多教学设计理论中,无论是基于教(以教为主),还是基于学(以学为主)的设计,都首先强调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的确定和阐述,因为这样才能使“统贯教学活动全局的指导思想”“落实到整个教学活动体系的各个部分中去”,[19]而教学之后的评估也才能以此为据。但值得指出的是,一方面,以加涅的“学习条件论”为代表的行为目标(Performance Objects)体系,虽然精确而利于评估,但却存在难以对学习者心理过程和较高层次的目标以外显行为进行量化评估的问题;[20]另一方面,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大多数教师对自己内在的主观愿望和学习者完成学习后应该具有的外显能力往往不加区分,在目标表述时常将二者混为一谈,并不以上述“学院派”的方式撰写教学目标,而是以一种更为随意而主观化的方式来描述他们的教学意图和愿景。李龙看到了这种矛盾并指出,“以上这些教学目标的局限和不足,可以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改进”。[21]我们认为如果能将“学院派”客观上的精确性和“现实派”主观上的人性化相结合,将是一种兼顾理性与现状的合理取向。故此,在SEE设计方式下,教学目标的内涵、构成和阐述的基本方式可以进行如下表达。

①主题的教学目标由总体愿景和绩效目标构成。

②总体愿景(Vision):教师对学习者在完成该主题后的总体收获或发展的期望;是带有感彩的主观愿望或预计,不进行客观性测量。

③绩效目标(Performance Objects):完成该主题学习后,学习者能力和行为的改变;绩效是外显的,应进行客观性测量和评价,表达时以“能”+“动词”开头。

④主题绩效目标是各专题绩效目标之和,总体愿景的达成情况通过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评估。

我们认为,愿景是教师在教学之前对教学效果的某种主观性和随意性较强的个体内部心理倾向,而绩效则是教学完成后,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可以进行量化的外部行为,二者的适当结合,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教学“艺术性”与“科学性”的平衡。

2. 体验活动设计

对教师而言,库伯的“体验学习圈”的最大意义在于,在一定程度上将先哲们对“经验与认知”的哲学和教育学层面的思考转化成了教学设计层面的行动原则,但正如前文指出,这一“元模型”所具有的理论高度,使其和面向具体教学活动设计的操作性指南保持一定距离。在实际研究中,以体验学习圈为指导,我们提炼出了表2的一套SEE体验活动设计策略,这可以看作是在理论假设与应用实践之间架设的一个沟通的桥梁。

3. 学习环境设计

从根本上说,体验学习成功的关键在于学习者能否从置身于其中的学习环境中获得真实体验而建构自己的意义,因此SEE尝试为学习者提供一种真实的体验环境。对真实性学习环境的建构或设计尽管存在不同的看法,但都强调要支持在丰富境脉体验中的有意义参与,我们认为这种丰富的境脉可以归纳为以下两大要素:物化性的情境和社会性的学习共同体。

(1)情境设计

学习环境的真实性首先源自其感官经验真实性,即通过各种物化或技术性要素的布置和设计,营造一种具有悬念、神秘感和临场感的体验氛围,其设计要素分为场景和资源。

①场景(Scene):是对某个不可改变的特定现实场景的模拟,它是获得体验的时空场所。场景的营造可利用物理道具,也可利用信息技术,或二者的结合。例如:一段车祸发生的视频、一些车辆零件残骸和车祸照片,对营造车祸场景的真实感将很有帮助。场景强调的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性,因此无论哪一种营造方式,在教学中体验者都不可对其进行改变或操作。

②资源(Resource):是在某个场景中体验者可以利用或操纵的要素,强调的是体验者在客观事物面前的主观能动性。资源是教学主体可资利用、进行教学活动和意义建构的必需的工具。资源分为物理形态的,如文具、书籍等通用工具,火灾情境中的灭火器、湿毛巾等特殊工具;信息技术形态的,如认知、协作和案例库等意义建构工具。

(2)学习共同体设计

环境设计的三大要素范文6

关键词:酉水文化;风光带;景观规划;

0、引言

酉水文化长廊风光带利用现代公共空间的设计手法,师法自然又高于自然,力求在设计中通过对当地文化的着力诠释,体现出追求中国古典园林“宛若画意、天人合一”;“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精髓。

1、项目现状概况

酉水河是保靖境内最大的河流,酉水古称酉溪,是武陵五溪之一。酉水为洞庭水系沅水下游左岸一级支流,发源于宣恩县境内椿木营的火烧堡,流经湖南保靖县,后流入洞庭湖。酉水河,是土家人的母亲河。是优美的自然风光孕育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在这里,可以触摸历史的痕迹,可以聆听远古的天籁之音。

2、规划设计目标

构筑具有酉水文化特色的沿河风光带。以滨河地域、地貌为基础,结合当地民俗、文化、和特有资源,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沿河景观带。打造成为城市最重要的休闲景观带和绿化隔离带,为市民提供一处休闲活动和有养呼吸的场所。同时展现保靖县的人文风貌。

3、设计要素与功能

景观规划设计包含景观视觉形态、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三大要素内容。景观视觉形态要求有鲜明的形象,在滨河景观带中主要体现在雕塑、园林小品、硬地铺装等造型和色彩上,以及植物配置所形成的层次和色彩对比上。

环境生态绿化要求有足够的绿地和树木,在滨江景观带中体现在绿化树木的布置和品种上,布置多采用自然种植的形式,品种主要选择耐寒、抗旱、耐盐碱的适生种。

大众行为心理要求考虑群体大众的心理精神感受需求,在滨河景观带中体现在满足人们的亲水心理、对人流的趋向和导向及环境气氛的渲染营造上。

滨河景观带的功能:居民茶余饭后休闲、散步、娱乐、呼吸新鲜空气及节假日休闲的场所。

4、设计思考与风格追求

文化根源追索:酉水是中国屈指可数的一条文化河流。《禹贡》、《山海经》、《水经注》等史籍都有记载,史籍所说的古代九江位于洞庭,酉水即为古代九江之一。在距今两千年前的秦汉时期,酉水就以酉溪之名著称于史,成为中国古代史上屈指可数的一条文化河流。有关 “五溪”之名,郦道元《水经注》释:“武陵有五溪,谓雄溪、瞒溪、无溪、酉溪、辰溪是其一焉。”唐人梁裁言《十道志》云:“楚子灭巴,巴子兄弟五人,流入黔江,汉有天下,名曰酉、辰、巫、武、沅等五溪;各为一溪之长,号五溪蛮。”武陵之酉溪在古代史中,尤其在民族史上的名气大,它是与巴人和“蛮”联系在一起的。而现今整个酉水流域仍是巴、“蛮”遗裔――土家族最集中的聚居区域。因此就给酉水留下了极深的古文化烙印。

人本主义思考:设计中以人的尺度、人的需求和人的活动为根本出发点,提供充足的公共服务设施,做到玩在其中,乐在其中。

自然生态思考:滨河景观带中尽可能栽种本土树种,植物配置充分考虑季相变化、色彩变化和层次的变化。选择姿态优美、生长势强、病虫害少、易于养护的树种。

色彩秩序思考:对滨河景观带的路面铺装、座椅、果壳箱等景观设施予以色彩控制,即分段控制色彩基调,使色彩秩序不致过花过乱而失去滨河景观带的档次品位。

5、环境设计要点

整体设计以文化作为贯穿全园的主线,挖掘保靖县及酉水河的主流文化即“保靖文化链”和“酉水文化链”。

5.1、保靖文化链

保靖建县较早,变迁较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至战国始有建置,为迁陵候。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立迁陵县。新莽改迁陆县,东汉复迁陵,三国、西晋、东晋因之。南北朝时期,齐改零陵县,梁复迁陵县,至隋入大乡县,唐改三亭县、洛浦县,唐末复三亭县,五代为保静洲,保靖军民安抚司,明为军民宣慰司。清雍正五年(1727)“改土归流”,七年(1729)建立保靖县,相沿至今。

5.2、酉水文化链

意象之源:酉水可以说是保靖县的母亲河,她孕育了这一方水土的儿女。

意象设计:在景观中运用思源广场、渡口、船曲、金鲤跳跃等景观来体现酉水的文化以及她给人们带来的人生感悟。

方案提出:运用码头、仿古休息亭、石景瀑布、鲤鱼雕塑等要素来进行思想表达。

5.3酉水文化区

5.3.1、酉水渡口―― 在陆路运输还不发达的时候,主要的交通方式为水上运输。

5.3.2、 酉水资源

酉水河是湘西最神秘、最具特色、最具旅游开发前景的母亲河,仅县城迁陵至里耶河段就有汉代四方城遗址、摩天石刻“天开文运”、江口红石林、陡滩民族风情、碗米坡生态平湖游、首八峒八部大王庙、魏家寨西汉古城、里耶秦简等60余处景点。吕洞山、小寨沟、苗家边墙等其它景点也千姿百态、各展。

5.3.3、 思源广场

农田灌溉用的是酉水。酉水是保靖人民赖以生存的水源头,本广场引用“饮水思源”的典故。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体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积淀下来的传统美德。

5.3.4、金鲤跳跃

金鲤鱼是黄河特有的鱼种,丰收时间,鲤鱼跳跃,一团喜悦。

6、硬地铺装

硬地铺装分三个层次:静态休闲区域、开敞流动区域和道路交叉口。整个滨河景观带较长,对各个区域的铺装图案进行分段设计。铺装材质以青石板、环保砖为主,辅以花岗岩、广场砖等材料。另外对车档、井盖、树蓖子等小品做专门设计。各个景观带的硬地铺装色彩以暖色调为主,静态休闲区域和道路交叉口铺地图案较为细致,开敞流动区域铺地图案较为简洁朴素。

7、竖向设计

局部做小的地形处理,丰富景观形态。模拟自然形态人工堆置微地形,形成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效果,同时微地形还能营造高程变化丰富的景观,丰富了绿地的空间形态,其它部分竖向规划结合给排水与植物造景需要基本做成坡面绿化的形式。

8、 灯光夜景照明

滨河景观带中车行道采用了高杆型灯柱――用于主道路照明,布置于“金链”内两侧或中央一排。

落地型投光灯――用于雕塑、植物及部分小品照明,布置于树下和小品旁。

埋地式泛光灯――依景观需要布置于重点地段。

磨砂玻璃泛光带――布置于侧铺装地上,间距约10m。

霓虹灯――大型广告牌及路口节点的霓虹灯需配合景观环境专门设计。

重点地段,采用了背景音乐系统,隐蔽布置于花坛树下。

项目已经进入实施阶段,在此感谢设计组所有成员的大力支持,以及甲方单位提供的大力协助。

附图:

整体鸟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