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学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学的认识

心理学的认识范文1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和主要观点

一般对于国内的学者对消极心理学了解很多,而对于新兴的积极心理学了解甚少,但是积极心理学从诞生到现在的几十年里,对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于心理学的完善意义重大。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积极的心理学是在美国发展起来的,它和之前的消极心理学有着本质的不同,它主要是通过利用心理学等方法和手段来发现人类的积极方面的特点,并加以发扬,使人们形成积极的、健康的人格,让人们的认知和情绪都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当前的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包括对人们的幸福感、乐观主义等一系列的主观层次进行详细的研究,研究人们的幸福指数和快乐指数等;然后就是对人们的个人的性格进行研究,主要就是个人层次方面,其中可以包括人们的工作能力、工作中中的人际交往、生活中的体验幸福等的能力;最后一个就是人类群体a的组织性的研究,研究人们的家庭、学校、社会等,主要包括人们的公德意识、人们的职业道德,社会的风气等方面。当然,这些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还不是很完善,需要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

(二)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由于积极心理学诞生较晚,因此各方面的理论和研究还不是很完善,但是就现在的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来看,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主要有两点:积极心理学的价值追求和用积极和欣赏的眼光来发现每个人的积极人格。第一点的价值追求,积极心理学认为要将每个人的积极方面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注重对人类的积极方面的培养,包括积极的心理,积极的素质,积极的思想等方面,这和消极心理学的价值追求是有区别的。第二点就是用积极的眼光来发现每个人的积极人格。积极心理学就是用积极发展的眼光来关注人类的情绪和幸福感,当然这还包括人类的积极人格,因为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人格是积极心理学的基础和根本,只有积极的人格才会有健康的心态和心理,才会对社会、对他人有积极的态度。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积极心理学指导大学生的人格塑造

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出发,拥有积极人格的人才能够更容易取得成功,更有利于自我价值的体现,这也是我们提倡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下来指导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塑造。

(一)积极的学校指导环境。进入大学后,大学生的生活变得自由,学校对学生的关注度开始下降,但是由于我国一直以来实行的应试教育,使得进入大学的大学生身上存在很多的问题:当代的大学生对于自己的心理健康不在乎,对自己的人格和今后的发展模糊,经常出现一些消极的思想和心理。为了更好地塑造大学生的积极人格,就要对症下药。学校可以组织一些课外的讲堂来帮助大学生认清自己的问题,并且定期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指导,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积极的人格的积极影响。通过这些心理的训练来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知识,通过心理的指导和学校的努力,一定会改变大学生消极的生活态度,塑造当代大学生积极的人格。

(二)积极的社会指导环境。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也可以说是进入了半个社会,因此,积极的社会指导环境对大学生的积极人格塑造也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当前的社会,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关注度不高,社会上的心理咨询室也刚处在萌芽的阶段,并且我国的心理咨询师数量很少,这导致我国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供不应求,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的社会可以在以后多组织一些心理咨询的活动,来对当代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和生活上的指导,让大学生感觉自己生活的环境是积极向上的,让大学生积极的向社会上的良好风气看齐,提升自己的人格。

心理学的认识范文2

Abstract:Humanistic psychology advocates that education should aim to promote change and learning, Existence of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of our country, we should study in depth the concept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education, education reform, to find new ways and new methods

关键词: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传统教育 改革

Key words: Humanism theory of learning traditional education reform

作者简介:赵维娜 硕士 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人物。人本主义关注的是个人的感情、知觉、信念和意图,他们感兴趣的是自我概念的发展,即人的自我实现。体现在教学理论上,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主要观点有:

1、强调人的因素和“以学生为中心”

人本主义强调“人”的因素,相信学生的本性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强调在教育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认知、情感、兴趣、动机、潜能等内心世界的研究,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帮助学生充分挖掘潜能、发展个性和实现自身价值。他们主张老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内在动机和需要,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并增强适应性

教学过程的重心是学会学习。在教学中,至关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信息和个人成长,这些将使他们更加建设性地对付“现实世界”。而这根本不是凭借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就能实现的。传授教学,只是教给学生一些一成不变的很快就会陈旧过时的事实材料,并不会帮学生学会学习,因而使学生不能有效地对付社会变动的严峻挑战。应该把学生培养成“学会如何学习的人”,“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从而成为能顺应社会要求的“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3主张意义学习及自发的经验学习

罗杰斯认为,意义学习提倡对知识的灵活理解,而不是消极地接受。在这种学习中,要求学生能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自行安排适合自己的情境;提出自己的问题,确定自己的学习进程;关心自己的选择结果。

4、倡导学生的自我评价

罗杰斯认为学生是处于学习过程中心的人,只有他自己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否已作出了最大努力,才能发现哪些方面失败了,哪些方面意义深远。自我评价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的本质就是使学生为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因而能使学生更加主动,更加有效和更加持久,意义学习就自然而然出现了。

二、我们传统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模式

我国现行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授教式教育,以书本知识为主要内容,以课堂教学为阵地,以教师活动为中心,通过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以“灌”为主,教师独占讲台,课程成为传授知识的唯一阵地,这种单一的方式否定了人作为知识主体对客观存在能动认识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

2、教育目标

在传统教育理论中,能力基本上局限于认知方面,主要是思维活动方面。对学生学知识的要求只是上课能听懂,课后能消化,考试出成绩。使学生养成了跟着教师走的依赖心理,一旦脱离了教师走上社会,在遇到实际问题而没有所学的现成知识时,就会束手无策

3、教育评价

分数成为衡量学生能力的唯一指标,造成学生片面追求分数,而忽视了道德提升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造成了许多“高分低能”的怪才。另外,学生从小到大都是在“外部评价”尤其是教师的评价中长大的,因此习惯于凡事都要教师说“好”心里才踏实,离开教师的评价许多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从而自我认同能力低下。

三、人本心理学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1、以人为本,培养学习者的创造性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本性、尊严、理想和兴趣,揭示人的本质特征,人的内在情感,潜在智能、目的、爱好等等。我们的教育应以人为本,应构建生活情境相结合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追求进步与发展的权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应该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他们成为知识和社会文明的再创造者,而不单纯是知识的消极接受者。

2、启发意义学习,着眼于学生的自我实现与自我发展

意义学习提倡对知识的灵活理解,而不是消极地接受。这种学习要求学生能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自行安排适合自己的情境;提出自己的问题,确定自己的学习进程;关心自己的选择结果。在没有任何强制的环境下,启发学生学会学习,而意义学习正是以学生为主体,自己计划、实施及评鉴自己的学习活动,按照个人主动学习的过程来发展个人的学习技能,实现个人目的或需要。

3、更换角色,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倡导互动方式的多边性教学方法

人本主义认为理想的教师角色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鼓励者、帮助者,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正确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经验的有效途径。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需求创造情境,培养和发展学生自我指导的能力。而互动的多边性教学方法正符合了以上的教学情境,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单向和双向活动,而是强调一种多边活动,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之间的多边互动,从而使教学在单向、双向迈向多向交流多重互动作用中,形成一个立体型的信息交流网络。这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其特长,而且充分利用了成人学习者的现有经验,将其经验视为永不枯竭的教育资源。

4、改革评价,建立促进性自我评价方法

长期盛行的以分数为指标的外部评价忽视教育本身的特点和学习者的心理特征,已不适应并严重阻碍了教育的发展。促进性内部评价方法,即自我评价法,既是学习过程的出发点,又是学习过程的归宿。学习者可以根据现实需要以及自我学习状况的差距,进行横向评价或纵向评价,对自身的能力、重要性和价值有一个比较清楚认知,然后发现不足,调整学习方式,进行下一步的学习,这样一种评价方式有利于学习者从一般受教到自我导向学习或自我组织学习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 高觉敷:《西方心理学的新进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心理学的认识范文3

关键词:音乐认知心理学 读谱 视觉信息 听觉信息 内心听觉

音乐认知心理学是音乐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它是研究人对音乐的感知、意识、学习、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的一门新兴学科。作为音乐心理学的一个分支,音乐认知心理学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和解释个体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是通过听视觉的生理感知、信息整合并加工、信息有组织地获得和储存以及对知识的检索和运用等多个步骤组合而成的,并且有利于帮助人们学会积累这种音乐认知经验,从而提高人们的音乐学习、创作、情感和审美等多种能力。

一部钢琴作品从了解音乐背景和音响资料、认识音乐、理解音乐、背谱到上台演奏,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作业。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进行最有效果的学习?认真、仔细、严格和准确地读谱是一项习琴过程中最为基本的能力。

把钢琴读谱教学和音乐认知心理学理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同时也使学生能够以审美的态度充分联想,促进其钢琴演奏技能得到提升,最后在钢琴表演时发挥极佳的成绩。

一、准确读谱的重要认知心理前提――注意力

钢琴家吉泽金曾说:“如果连续练琴数小时,而不集中注意力去聆听和思考,这无异于浪费时间”,①“但是,真正在课堂上积极进行精神劳动的人实在太少,对学生集中注意力聆听这方面的教育也远远不足,我让学生们为了学习集中注意力……这样可以保持思维灵活。”②

何为“注意”?如何能够集中“注意”?所谓“注意”,指对某事物现象或某心理内容有较之其他事项更为强烈的意识要求。③把“注意”集中在学习本领和完成任务最必要的信息上,这种能力对每个人的成功率有决定性影响。毫无疑问,在音乐活动中,“注意”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教师常常会发现,有些学生不能长时间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同一件事物上,他们也许会因一只叮在墙上的蚊子而分心。

把注意力持久地集中在同一件事情上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据心理学家的测试,人的注意力稳定期只有11秒。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非常注重学生是否足够勤奋,是否每天练习很多时间,忽视了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专注程度,忽视了学生对处理视觉符号的思维练习。

教师应当时刻提醒学生,在练琴时有意将习琴时间分段,并且把注意力集中在当前必须获得的音乐信息上。例如,卡尔・莱墨尔认为:持续地注意大约二三十分钟后就会感到疲倦,这时如果再继续练琴已没有什么意义,很难再达到预期效果。④因此,习琴者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妥善地安排好练琴时间。可以考虑在初学一部作品时,集中注意30分钟左右,之后适当休息,让大脑彻底放松,再开始练琴,并可在此时重温刚才练习过的片段。

教师还应当提醒学生,在练琴时只能把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学习目标上(如分段练习、多声部音乐中的声部进行、音色听辨、对动作技术的分析等)。很多习琴者都希望短时间内能面面俱到,能一口气背谱,同时又要纠正指法、改善音色、调节手腕放松以及掌握节奏等,但这是不太可能的。正如德国音乐家雷娜特・克洛佩尔所说:注意力飞快地不间断地从一项跳到另一项以进行视觉信息的处理,而这种可能性不大。⑤因此,我们应放低要求,一个一个地解决问题,不可心急。

最后通过不断练习,把某一组信息吸收、理解,并形成一种“自动化”之后,再把注意力集中在下一个地方。例如,在练习多声部音乐时,通过练习把一个声部自然地储存进记忆中,这时,注意力才可以跳跃到其他声部,使正在注意和记忆中的声音同时出现,形成一种经过归纳后的有连续性的整体。因此,多声部音乐应该分声部练习,只有当一个声部熟练之后,才能加上第二个声部,继而第三个声部等。这样“注意”才能合理分配。

二、准确地获得谱面信息――视觉信息的反馈

众所周知,乐谱是作曲家留给人类的“公开信”。作为音乐信息的载体,乐谱对演奏者来说几乎是唯一的直接认识对象。⑥尽管从音乐赏析的角度来看,听觉信息被认为是接受音乐信息的直接对象,但从演奏者的角度来看,由于钢琴乐谱的立体性、复杂性和规模性特征,在演奏篇幅较大或织体复杂的钢琴作品时,视觉符号的思维能力变得尤为重要。

人对音乐认知的心理加工过程可分为感觉、知觉、认知三个阶段。感觉,涉及到将冲击我们的感觉受体(例如,耳蜗上的毛细胞、眼睛上的视网膜等)的能量进行转化的过程。特定的感觉(比如乐谱对视觉的刺激)是与神经活动相联系的。它由感觉输入的信息引起,并“显示”在与受到刺激的感觉器官相连的皮层区域(听觉皮层接受区、视觉皮层等)⑦。在实践中,感觉信息(视觉信息或听觉信息)获得越多越准确,那么知觉这些输入的数据以及理解并运用这些数据(即我们对信息的理解、记忆和学习思考)的准确性就越强。也就是说,我们应尽可能准确而细致地读谱,接收、理解和思考谱面上所有的要求。

在实际的钢琴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发现并直接指出学生认谱的错误,如音高、节奏、调号、表情术语等错误。但是,尽管教师在课堂中一再指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学生的读谱能力仍然没有得到改善和提高,同样类型的错误还会反复出现。如何能才够让学生形成准确地传递谱面信息的习惯?

教师在学生初学时就应严格要求他们正确看待读谱。实际上,任何一个有意义的动作,如果不被感官印象所接受便无法掌握。⑧因此,弹琴这一动作能否做好,关键取决于读谱――这一感官印象能否准确而全面。但是,大多数学生误以为练琴只是手指运动,因而造成了还没有看清楚乐谱上的要求,就急于动手弹琴的习惯,最终导致只看见音符却没看见记号的坏毛病。所以,改善学生读谱的态度至关重要。

正确的读谱习惯应当是教师在钢琴教学的初期阶段和学生一起视奏时就培养起来的。当拿到一首新的乐谱时,教师应当提醒并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看清楚钢琴乐谱中一切直观的信息,如音高、时值、指法、调号、拍号、节奏、句法、连奏断奏、表情记号、音色音量、速度、踏板等各种记号。这些谱面信息并不难掌握,只要细心和严谨就能完成。

正确的读谱不仅需要具备相关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还有赖于丰富的音乐史论背景知识和一定的和声、曲式、复调方面的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给予特别的关注与训练。⑨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学会分析乐谱,如分析音乐家的风格、音响力度的比较、和声色彩的变化、调性的关系以及作品结构等等。这种深层次的谱面信息并不是直观的,而是需要我们通过思考、比较和分析来获得的。

正确的读谱还应做到“视觉提前”。视觉思维必须尽量提前于手指动作,使视觉信息积极加工,并向手指下达指令,缩短大脑对信息的处理时间,视觉思维提前得越多,处理乐谱信息的可靠性就越大。如果我们在练琴时,能一直保持提前准确地读谱一两个小节,音乐效果将更加趋于完善。

三.准确地获得听觉信息――听觉信息的反馈

“大多数运动的效应可以直接为感觉器官所感受、认知,这种感受和认知是以大脑‘反馈’作用为渠道。……由乐器演奏的音乐,通过耳朵去感知,这是一种听觉上的反馈。”⑩这种听觉反馈很重要,例如在钢琴弹奏中有一串音符的音色不够理想,通过听觉信息反馈后进行修正,最终可以得到改善。

因此,耳朵的倾听是钢琴演奏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正确的读谱是以视觉信息为基础,同时良好的演奏需要敏锐的听觉来反馈。因此,读谱是否准确只能依靠听觉的信息反馈。

对于演奏者来说,严格的自我倾听是对读谱能力的反馈和检查。首先,在钢琴的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学会仔细地读谱,教师还要重视听觉的训练。虽然许多学生可以依靠听觉辨认出单纯的错音、明显的节奏和错误,但是要达到能准确地表达谱面上所有的信息,仅仅听到这些错误还是不够的。其次,对听觉能力的培养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应当在初学钢琴时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辨不同和弦色彩和不同触键所带来的音色变化以及分辨不同力度对比和音质特点。例如,巴赫的第一首C大调《二部创意曲》,教授学生在弹奏时可用柔和的触键方式奏出连音,让他们听到连音效果,找到钢琴“歌唱性”的感受。

如果一直坚持让学生学习有意识地、仔细地、细致地倾听自己的演奏和其他示范资料,并提示他们注意其中细微的差别,使他们以自我批评的态度听自己的演奏,以自我检验的方式不断地控制自己的触键,并且逐步建立起对音色、音质和力度等因素的分辨能力和想象空间,学生很快会在触键和音乐表现方面找到新的兴趣。

四、内心听觉的升华――想象、加工及再创作

内心听觉既是演奏过程的深层次环节,也是读谱过程中的最高级别。它真正体现了不同的个体对同一首作品的不同感受和体验,既可以体现作品的所有谱面信息的同一性,又能够诠释演奏者对作品不同的理解。

这是一种通过读谱,把谱面上的音符转化为实际音响的内心听觉想象。它让所有的视觉信息都储存并调动起来,并且通过个人的理解、想象进行加工和再创作,来指导钢琴弹奏。德国演奏艺术生理心理学家雷娜特・克洛佩尔认为内心听觉是一种预期。预期,是指在运动之前,神经系统便已做好各种各样的准备。这里的准备是指在动作实行之前,可能存在的先入为主的意念。⑪

在钢琴演奏中,演奏者对作品的音乐效果应做好预先的估计和准备,如力度、速度、音色以及其所有细节和整体。这种感觉正如钢琴家赵晓生所述:“‘耳’的第二层功能,即运用演奏者长期积累的对音响的感觉和经验,在演奏前事先于内心中‘听’到整个演奏结果、自己所希望的效果的能力,可称为‘冥听’”⑫。

良好的内心听觉能力需要充分地储备大量音乐信息。习琴者应积累大量的音乐会、音响资料的欣赏和聆听经验以及不同的音乐家对不同作品个性的处理,并且牢记这些极具表现力的声音。教师可在不断的倾听和比较中训练学生的听觉敏锐性和鉴赏水准,逐步提高学生的听觉想象空间、听觉色彩分辨能力和听觉审美能力。

此外,习琴者在弹奏前事先想象或听到整个音乐信息和音响效果,而且应具体感受到作品的每个细节。之后,认真仔细地聆听自己的演奏,并将实际的音响信息与想象中的信息进行比较,力争逐步缩短二者的距离。

总之,从音乐认知心理学的视角来看,上述的四大方面是读谱过程中不可割裂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作为钢琴弹奏过程中最基础而又贯穿始终的练琴方式――读谱,既是对音乐认知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引申,也是对钢琴读谱教学的多元化开拓。笔者相信,在音乐认知心理学视阈下展开钢琴读谱教学研究,必将推动和促进双方领域的发展。

(注:本文为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项目《音乐心理学视阈下的高师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实践与改革》和江西师范大学校级课题《关于高师钢琴专业中国钢琴作品的理论探讨与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0YB288)

注释:

①②④卡尔・莱墨尔.现代钢琴演奏技巧[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3,5,34.

③林华.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74.

⑤⑧⑩ 雷娜特・克洛佩尔.演奏艺术的生理心理学津要[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23,14,8,11.

⑥⑨樊禾心.钢琴教学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14.

⑦多纳德・霍杰斯.音乐心理学手册[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139.

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35.

参考文献:

[1]雷娜特・克洛佩尔.演奏艺术的生理心理学津要 [M].钱泥,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2]多纳德・霍杰斯.音乐心理学手册 [M].刘沛,任恺,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

[3]卡尔・莱墨尔,瓦尔特・吉泽金.现代钢琴演奏技巧[M].姜丹,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4]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5]林华.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6]樊禾心.钢琴教学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心理学的认识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各地教育工作部门和高等学校在推进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明显的效果。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充分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自觉参与和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1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形势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更加复杂的环境和艰巨的任务。从国际环境来看,经济全球化的迅猛推进,不同文明、文化、生活方式的融合与冲突、矛盾和困惑十分突出。从国内环境来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利益关系、价值观念日益多样化,社会思想空前活跃、多变和复杂。从科学技术的发展看,信息网络技术及传播手段发生重大变革,互联网已经成为高校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和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重要场所,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从高校教育自身来看,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群体的规模、素质、结构及其社会地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交费上学、自主择业,家庭贫富差距等,使得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更加突出。

2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是部分高校的党政领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把这项工作摆到应有的重要位置上,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规模和力度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二是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务、特点和规律等,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较普遍地存在机构不健全、编制不落实、分工不明确、管理不到位等问题。虽然许多高校都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专门机构,但隶属关系不明确,工作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 四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由于缺乏统一规定和明确要求,加上有的学校政策不落实、制度不健全,目前各高校普遍存在人员数量偏少,水平参差不齐,队伍不稳定等问题。

3 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新途径

3.1转变传统的“专业知识”教育观念,确立全员积极参与的思想观念

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在于转变思想,改变只对有心理疾患的学生才进行心理教育的老观念,树立对全体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新观念。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事,也是整个学校的事。因此,高校要从全局出发,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硬件和软件的投入;学科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发展心理能力的心理训练,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教育学生、指导学生,防止形式化倾向。

3.2正确区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积极实施发展性心理教育

长期以来,在处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上,存在着两种错误倾向,直接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一种是将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统统视为思想品德问题,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作用,认为思想品德教育能替代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从心理学角度来审视教育对象中产生的一些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德育化的倾向。另一种倾向是片面夸大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否认学生中存在的大量思想观念、人生及社会价值乃至政治观念上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发展性心理教育来解决。在具体实施上,可采取多种方法,包括开设心理教育系列课程,专题性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卫生宣传活动等等。

3.3注重心理教育的时效性,把心理教育渗透于日常养成教育上

有人说,当代青年学生不是缺乏解决心理问题的途径,而是非常缺乏必要的心理学知识。从有关调查来看,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学常识非常缺乏,更缺乏必要的心理训练,尤其生活水平高了,家庭条件好了,一些磨难教育、挫折教育、养成教育等也明显少了。阅历丰富、经历过一些风雨的人,心理问题明显要少,见多识广也就不会少见多怪。因此,当前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恐怕还不是要建多少心理咨询中心的问题,也不是要为多少学生配备一位心理辅导员的问题,关键的问题还是要在大学生中多多普及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常识,开展一些基本的心理训练与培训,抓心理学基础知识的普及及推广。

3.4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因此,深入贯彻素质教育,重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既是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时代要求,也是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更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一项紧迫任务和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贾永堂.大学素质:理论建构与实践审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心理学的认识范文5

Abstract: Connectionism theory is an important theory in cognitive psychology, is a subject of study on simulation of neurons in the brain and its connection intensity unit of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based to explain human cognitive ability. The connectionism theory has great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university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This paper briefly explains the basic meaning of the connectionist theory and main feature, and the learning and memory of this theory, and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implications of connectionism on university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关键词: 认知;联结;词汇教学

Key words: cognitive;connection;vocabulary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0-0283-02

0 引言

20世纪中期,认知心理学在西方流传起来,认知心理学的目的在于研究和揭示人的认知过程的本质。联结主义(connectionism)理论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国内有些学者称之为连通主义,连接主义,联接主义,但笔者认为“联结主义”能更好地反映这一理论的特征。联结主义理论在其发展初期曾经陷入过低谷。20世纪80年代,联结主义理论得以复兴并迅速发展。从此联结主义模式开始在语言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多个科学领域广泛应用。

词汇是语言表达的基础,威尔金斯曾说:“没有语法,人们可以表达的事物寥寥无几,没有词汇,则无法表达任何事物”。词汇在语言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词汇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联结主义理论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有很大的启示意义,能够极大地推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1 联结主义理论的基本涵义与主要特征

联结主义是研究建立在模拟大脑神经元单位及其连接力度的人工神经网络基础之上来解释人的认知能力的一门学科。联结主义理论 “以心理活动像大脑”作为其隐喻基础,把认知过程类比为神经网络的整体活动。

在联结主义看来,认知其实就是由相互联系的具有活性值的神经单元构成的网络的动态整体活动。运用这种网络时,大多是选择一些单元作为输入单元,这些单元都具有由环境赋予的活性值,其他一些单元则被选作输出单元,网络的任务就是计算与每一输入单元对应的输出单元数值,这些数值通过联结在单元之间传递。在联结主义模型里,单元里不包含任何信息,信息贮存在加工单元的联结或权重里,通过调整权重就可以改变网络的联结关系并进而改变网络的功能,这就是联结主义的基本内涵。联结主义理论被称为当代认知心理学主要研究方向,是因为它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1.1 平行结构和平行处理机制

联结主义神经网络是由大量简单加工单元相互联结构成的高度平行的非线性网络,网络的所有运算在同一层次内的所有加工单元都是同时进行操作的。网络采用的是平行分布的信息加工模式,信息或知识分布储存在各个神经单元之间的联结权重中。无论是单个神经单元还是整个网络,都同时具有信息储存和信息处理的双重功能。

1.2 分布式表征

在联结主义网络模型中呈现的是高度分布及维度——转换表征特征,这意味着信息的很多项目是存储在特意安排的联结权重集之中。因此网络可以在输入信息的激励下采用“联想”的方法提取已经储存的信息,同时,采用分布式表征的方式来加工知识信息。

1.3 浮现特征

联结主义模型一个核心的思想就是语言学规则具有浮现特征,而浮现特征强调的是特征的获得是通过一定的输入浮现出来的。浮现特征代表了人类获取知识并进行分类储存的认知能力。

1.4 自适应、自学习、自组织

联结主义理论认为当神经网络面对一个全新的输入模式时,可以达到某种预期的效果。而训练是网络学习的重要途径,神经系统能在外部刺激下按一定规则调整神经单元之间的突触联结,逐渐构建起神经网络,这一构建过程就是网络的自组织过程。

2 联结主义理论的学习与记忆观

联结主义理论区别于传统认知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它独特的学习与记忆观。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将所获得的知识信息分布储存在联结权重变化上,这种分布式储存使网络能够储存较多的复杂模式和恢复所记忆的信息。因此,网络学习的过程也就是储存记忆的过程。

3 联结主义理论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在语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词汇教学在外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传统的词汇教学过于注重扩大学生的词汇量,但拥有大的词汇量并不等于具有较强的词汇能力。只有当学生对词的形式、意义、搭配、语法、语用、社会文化内涵等都有所了解后才称得上真正掌握了这个词。笔者认为联结主义理论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有如下的启示意义。

3.1 加强词汇输入

联结主义理论的浮现特征所强调的是特征的获得是通过一定的输入浮现出来的。学习语言的最终目标是能运用语言进行交际。因此,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创设真实的情境,强化学生的语言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往往过于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而忽视了听力技能。

笔者认为,听是一种比读更为有效的词汇输入手段。在听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已学单词的理解,还能够接触到大量的新词汇,并能够增加语感,促进其它语言技能的提高。教师应尽量为学生提供原版的听力资源,比如BBC,VOA等。

3.2 加强词汇搭配和词块教学

语言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习惯地一起连用或共现的现象叫做搭配。英语词汇搭配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习惯性或常规性的词语运用方式。所谓词块就是词与词的组合,是一个多词单位。长久以来,无论学习者学习词汇,还是教师讲解词汇,多数情况下学习者能了解和为他们提供的都是孤立的某个词汇的知识,词汇搭配知识非常有限。而联结主义的学习观为我们了解英语词汇搭配的学习过程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实际上,英语词汇搭配的学习过程就是发现新输入的词汇知识和已掌握的词汇知识之间的固定或半固定的关系并建立适当权重的联结,然后在构建或调整新的联结关系的过程中,使正确的词汇搭配得以输出,以此提高语言输出的准确性和得体性。

3.3 构建语义网络

联结主义理论指出新的信息与我们脑中已存在的信息有一定的联系。有生词出现时,相关的己知信息将会在分析与记忆处理中被激活。一般来说,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所学单词可以激活的节点就会相应增多,它自然就会嵌入到节点组成的网络之中,从而形成了知识加工所需要的最佳神经网络。

通过一词多义、上下义、同义、反义等这样的语义关系很容易就可以把孤立的词联结在一起,建立词汇语义网络,这使得单词与单词之间的权值加大,联结更加密切。以多义词教学为例,具体来说,我们在所有相关的词义中总会找到一个最核心或最中心的意义,即所谓的“原型”,其他词义则在这样中心词义的基础上衍生而来,从而构成词义的辐射范畴。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多义词词义的深层关系,那些过去看似互不关联的词义其实是以语义网络的形式彼此连接的,且有一定的组织性和系统性。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一切可能创建新学单词和已学单词之间的语义网络,设计能够加深学生新旧知识联结的练习。通过给出一个词的派生词、词性变化、同义词和反义词、通过词根词缀联想等方式来扩展学生的词汇知识,或利用树形图表明词义的上下关系和并列关系等方法构建语义网络。联结主义理论使得词汇学习变得更加生动而且有效。

3.4 创建网络自主学习模式

联结主义模型具有自适应、自学习、自组织的特点,因此,构建网络自主学习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是用网络环境提供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依据网络的资源进行交互学习、超文本链接等特征,能够自主性、探索性以及有主见的学习。因此,如果教师为了影响学生能够自主地学习,就需要在课堂上尽心设计词汇网络课件,根据影响自主学习的因素来激发、维持学习动机与自主学习的策略,使学习者能够真正获取自身所需的词汇知识。

3.5 加强历史文化知识教学

联结主义理论主要是通过研究人类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学生如何运用先前掌握文化知识的方法来学习新的知识。因此,为了让学生掌握词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英美国家的历史文化知识的学习。这样学生在掌握一定的英美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同时,也可以运用这些所学的新知识来对新词汇进行掌握。因此,在外语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就需要教师在教课中导入历史文化内容,训练学生对英语文化的感知能力和适应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化因素的兴趣和跨文化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外语综合文化素养。

4 结语

在外语教学中,学生的听、说、读、写、译技能的培养与发展都离不开词汇的积累和运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词汇能力。本文仅仅初步探讨了联结主义理论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几点启示,尚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研究!笔者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能促进大学英语教师对词汇教学工作的思考,使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变得更加合理、高效!

参考文献:

[1]彭建武.认知语言学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2]贾林祥.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葛鲁嘉.联结主义:认知过程的新解释和认知科学的新发展[J].心理科学,1994(4):237-241.

[4]李平.语言习得的联结主义模式[J].当代语言学,2002(3):164-175.

[5]邢红兵.基于联结主义理论的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框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5):66-73.

[6]曾凯.联结主义理论对学习英语词汇搭配的启示[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64-268.

心理学的认识范文6

健康人格的培养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与社会的和谐。当前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存在一些问题,培养效果有待提高。本文尝试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对当下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途径进行多维解读,培养积极健康人格可以从完善外部环境和提高大学生自身能力入手。外部环境的完善包括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提高教师的人格影响力,改善父母的教养方式等;大学生自身要注意提高能动性,挖掘自身人格潜力,增强人格积极力量。外部环境完善和个体自身能力提高,共同作用,提高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效果。

关键词:健康人格;积极心理学;培养途径

在市场经济不断推进的今天,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面临种种新的挑战,新旧观念的碰撞,给大学生带来很多困惑。面对这些变化,人格培养模式并未进行有效调整,影响了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效果。培养健康人格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更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因此,积极调整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模式,探索健康人格培养的有效策略,就成为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尝试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对当下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途径进行多维解读,以期找到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更有效途径。

一、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特点

1.人格的概念

在心理学中人格也称个性,是指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1] 体现了一个人的整体精神。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人格表现在以一定的文化与伦理为基础的行为方式中,反映着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人格是个体知、情、意的统一,是个人整体素质的呈现。

2.当代大学生人格特点

受到社会大环境、家庭、校园小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个性人格状况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受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较大比例的学生自我意识过强,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一些大学生没有理想,道德意识不强,集体观念淡薄,功利主义较重;部分大学生适应能力较弱,不能及时调整身心状态去适应环境,爱发牢骚,遇事常不满;一定比例的学生人际关系不良,不善于交往,有自卑感,且在行动上遇事退缩畏惧。

二、大学生健康人格的特征

健康人格指的是个体人格结构中的各个要素之间和谐共存,协调发展,呈现出积极向上的整体素质,充满一定的人格魅力。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具有远大理想和社会责任感。合格的大学生应该具备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合理的职业规划和远大的人生理想。同时,大学生应有高度的责任感,热爱祖国,关心集体,公正、公平、正直、善良、乐于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

(2)具有客观认识自我的能力。懂得接纳自我,乐于接受一切属于自己的东西, 对遭遇的坎坷和挫折持有积极的心态和看法;能够了解自我,对自己的优势强项和短处不足了如指掌,知道如何看待自己同别人之间的差距差别。不断完善自我,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2]

(3)具有积极的意志品质。当代大学生应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的健全的心理素质,能够做到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具有较强的意志力,持续的好奇心和不断的求知欲,敢于挑战陈旧的观念,善于接受新事物,具有创新意识。[3]

(4)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乐观、坦诚、积极地面对生活,能较快的适应周围变化了的客观世界,面对竞争欣然接受,面对压力淡然处之,社会活动范围较大,能与多数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5)具有良好的思维习惯。能独立思考问题,可以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灵活多变地思考问题,适度调整应对方法。能辩证分析正反两方面的意见,结合实际,实事求是。不停留在表面现象上, 能抓住问题的实质,对事物有全方位深入的把握。

三、积极心理学视域中的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途径的多维解读

1.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和内涵

(1)积极心理学概念

积极心理学是由心理学家Seligman 和Csik Sizentmihaly 首先提出的,而Sheldon 和Laura 将其定义为:“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能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

[4]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对最理想的人类机能进行科学的研究,其目标是发现使个体、团体和社会良好发展的因素,并运用这些因素来增进人类的健康、幸福,以促进社会繁荣。[5]积极人格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三个主要方面之一。在对人格的研究方面,积极心理学特别注意研究积极人格理论在个体良好人格特质形成或发展中的作用。

(2)积极人格理论的主要观点

积极人格理论强调人的能力和潜力在人格形成过程中的作用。[6]积极人格理论认为人格的形成发展过程是个体主动建构的过程。认为应当把人的现实能力和潜力都纳入个体的人格建构中,当个体具有主动的积极行为能力之后,他就可以对自己的心理体验、行为方式以及周围的环境有意识地施加一定的积极影响,从而影响自己的人格建构。[7]

积极人格理论认为,每个个体的内心都存在相互对立的消极和积极力量两个方面,只有个体不断培养自身固有的积极力量,其人性的消极面才能真正地被消除或抑制。相反,如果对人格中的积极方面置若罔闻,仅关注消除人格中存在的消极方面,即便个体的人格消极方面都被消除,其固有的积极力量也不会自然的完善。

积极人格理论认为,人格主要是在人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在一个复杂的因果活动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因而内在生理因素、外部行为和社会文化环境对人格发展产生的影响会时刻发生交互作用。[8]所以,在健康人格培养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人的先天生理条件,更要注意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对健康人格形成的影响。

2.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途径多维解读

按照积极人格理论的观点,培养积极健康人格可以从完善外部环境和提高大学生自身能力入手。外部环境的完善包括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提高教师的人格影响力,改善父母的教养方式等;大学生自身要注意提高能动性,挖掘自身人格潜力,增强人格积极力量。

(1)培养向上校园文化,营造积极人格氛围

独特的高校校园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要培养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从多层次,多方面为大学生提供锻炼机会,培养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发展兴趣爱好、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由于校园文化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的,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开展一些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寓意深刻、吸引力强的适宜青年人的文化活动和主题教育活动,去感染和影响校园内的大学生,有助于大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国情,提高综合素质,塑造完善人格。

(2)提高教师人格魅力,突出榜样示范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高校环境中,无论是任课老师,学校机关工作人员还是思想政治辅导员的言行举止,都对大学生健康人格养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高校辅导员,他们奋战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与学生朝夕相处,深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可以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和科学的人生观;可以通过言传身教,通过自身渊博的学问、广阔的视野和人格魅力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提高思想政治辅导员的人格魅力,要注意提高这样几种素质:

其一,政治素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辅导员必须熟悉掌握党的经典理论,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实际问题,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二,精神素质。辅导员要加强道德修养,提高精神素质。要遵守社会主义公德,举止文明,作风正派,言行一致;注意培养以人为本人文精神,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以爱施教的宽容精神。

其三,创新素质。在经济新常态的社会大背景下,创新和创业越来越成为时代的共识。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辅导员要善于分析,勇于创新,用新方法和新思路解决新问题,不断提高自身创新的工作素质和能力。用自己的创新行为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带动和鼓励他们的创新行为。

(3)开设人格发展课程,普及相关专业知识

在高校尝试设置人格发展课程,课程以普及健康人格知识,提高大学生主动追求健康人格的意识,传授健康人格培养的技巧和能力;课程体系可以由必修课,选修课和主题团体辅导构成,积极心理学尤其是积极人格理论可以设置为课程知识传授的重点。同时,鼓励成立大学生健康人格发展社团,将有兴趣的同学吸收进来,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主题社团活动,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

(4)改善家庭教养方式,发挥父母重要作用

家庭也是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重要场所。进入大学前,很多家庭教育主要是以父母为主导的他控教育,但是当孩子进入大学以后,父母一定要及时转变教育方式,由他控变为自控,逐渐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挖掘他们的自我认同感。 同时,家长要注意锻炼大学生延迟满足的习惯,提高学生自我控制和情绪控制能力。发展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延迟满足不仅是人自我控制的核心成分和最重要的技能,也是社会化和情绪调节的重要成分,更是伴随人终生的一种基本的积极的人格变量。Funder等人研究发现,延迟满足能力与其自我控制、自我韧力、注意力集中、明事理、谋智、合作性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有密切关系。可见,父母培养延迟满足能力也是大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9]

(5)增强自身积极体验,挖掘内在人格力量

在健康人格培养的过程中,大学生个体自身要提高能动性,主动作为,挖掘自身潜力,发现积极力量,抑制消极方面。最主要的方法是不断提高积极体验。所谓的积极体验是指个体满意地回忆过去、幸福和从容不迫地感受现在并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一种心理状态。[10]积极的体验可以产生积极的情感,积极的情感促进了积极人格的形成。美国密歇根大学的Fredrickso提出了一种“积极情感扩建理论”,她认为,某些表面上看起来分散的积极情感―――如欣赏、满足、感兴趣和爱他人等,都能有助于使支配一个人在某一时刻进行思想和活动的指令系统得到增强和扩张(即指令系统变得更具有积极的特性),并在此基础上,这些分散情感还能帮助个体形成一种积极人格。[11]大学生要主动尝试培养积极体验,在体验中寻找自身人格的力量,反复强化积极人格,进而形成健康人格。

总而言之,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需要外部环境和个体的共同努力。向上的校园文化,教师的人格示范,父母的教养方式构成了外部环境。外部环境与大学生个体积极互动,良流,更有助于大学生个体发挥能动性和主动性,不断增强积极体验,增强自身积极力量,开发健康人格潜力,进而形成健康人格。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周国栋.论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特征及培养途径[J].社会科学论坛,2008,(2).

[3]杨俊丽.浅论新时期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9).

[4]Kennon M.Sheldon, Laura King. 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Necessary [J].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 56(3).

[5]肖盛兰.积极人格理论评述[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3).

[6]任 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7]任 俊,叶浩生.积极人格: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

[8]王晓鲜.积极人格研究―积极心理学背景下的人格研究简评[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6).

[9][10]肖凌燕.家庭背景下青少年积极人格的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