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阅读教学的感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阅读教学的感悟范文1
关键词:阅读教学 自主感悟 文本解读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在目标中指出的关于阅读教学的一个目标。笔者认为,课程标准中所说的“鉴赏”,即是指鉴别与欣赏,属于审美活动的范畴。从美学的视角来看,文本解读就是阅读主体对作品进行接受、理解和鉴赏的过程,这一过程要实现新的意象生成,其过程包括阅、品、悟三个环节。而要把这三个环节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学生文本解读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笔者认为务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培养好习惯,奠定自主解读的基础
1.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丰厚学生的阅读积累
事实证明,课外阅读积累的数量决定着学生文本解读的质量。学生的阅读积累越丰厚,视野越广阔,感悟能力就越强,对文本的自主解读能力也就越高。而如果学生懒于课外阅读,孤陋寡闻,那么他的文本解读能力就达不到应有的水平,对文本中一些精彩的、含义深刻的句段就会茫然不知。大量的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感悟能力的一个捷径。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经过一番调查研究,做出了这样的总结:“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看书。”因此,要想增强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必须丰厚学生的阅读积累。
2.培养课前预习的习惯,迈开初步感悟的步伐
提高学习效率离不开课前充分的预习。笔者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始终坚持下来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做法就是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即要求学生每人备有一个预习本,在老师讲授新课前把与文本内容相关的知识点、资料或预习时的收获与疑惑记录下来,为课堂进一步深入学习做好了铺垫。事实证明,对于阅读教学来说,学生如果课前预习得较为充分,课前对文本内容了然于胸,那么他在课堂上思维就会活跃,会表现出很强的文本解读能力。可见,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把预习落到实处,可以为解读文本奠定基础,这也是语文阅读教学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
二、搭建自主品味的舞台,锻炼品味感悟的功力
1.慷慨地给予学生潜心品味的时空
“阅”,是学生走进文本的字里行间,与文本建立直觉活动的过程。然而,在平常的阅读教学中,学生“阅”的时间远远不够,好多学生没有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教师在课堂上不能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长此以往,就自然形成了文本解读浮光掠影、蜻蜓点水的现象。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能为了节约时间,而剥夺学生阅读文本的权利。试想,学生对文本的内容还很陌生,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教师就组织交流,这样的交流岂不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有的教师喜欢追求阅读课堂上热热闹闹的气氛,而对有益于锻炼思考能力的默读却不大重视。笔者认为,这些做法都是违反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的,不利于锻炼学生的品味感悟能力,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会日趋下降,好多学生在课堂上所能做的事只能是“洗耳恭听”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宝贵的读书经验,在当今的阅读教学中仍有着指导意义。笔者在课堂上常常安排学生对文本作批注,与文本进行对话,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联想、想象、理解、感悟等及时写在书上,这样可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服务。有了充分的“阅”作保证,“感”和“悟”才有可能实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慷慨给予学生充裕的读书时间,为学生搭建自主品味的舞台,学生才能静下心来,潜心触摸文本语言,进行品读、领悟,进而锻炼品味感悟的功力。
2.科学地传授文本解读的有效方法
方法的掌握与技能的提高,在于教师在平日的课堂中点点滴滴地渗透,而并非一朝一夕之功。由于学生对文章写作背景的陌生,学生阅历的差别、思维方式的不同、文学素养的高低等原因,往往会导致学生错误地解读文本,不能正确把握文本的内涵与价值取向,文本解读存在随意性和片面性。因此,教师要科学地指导学生去体验、去探究。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想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教师就要科学地指导学生解读文本,科学地传授文本解读的有效方法。教师既不能把自己对文本的感悟或教参上的解读强加于学生,又要避免“放羊式”地解读文本,科学而有效的做法是教会学生自己解读文本。解读文本,既要关注文本的内容,又要关注文本的表达形式。如关于感悟文本的表现形式,笔者在阅读教学中始终坚持从遣词造句、文体风格、修辞手法、篇章结构等方面,引领学生去发现、欣赏、玩味文本表现形式的妙。
三、调动内驱力,演好自主感悟的重头戏
1.切实发挥主导作用,激发学生自主感悟的热情
要让文本解读走向有效,教师必须处理好“主”与“导”的关系,实现“主”与“导”的和谐统一。“主导”是手段、措施,“自主”才是目的、终点,利用“主导”帮助学生养成“自主”的习惯,是阅读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阅读教学中,教师处在“主导”地位,这种地位决定了教师既是“领导者”,又是“合作者”。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应养成静心思考、自主探究,这样,久而久之,良好的自主感悟习惯就会养成,文本解读的能力也会逐步得到提升。自主阅读习惯的培养离不开适宜的、宽松的、和谐的自主学习环境的创设。宽松、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智慧的生成,实现思维火花的碰撞,养成良好的阅读感悟与交流分享的习惯。观察优秀教师的阅读教学,他们都会在课堂上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位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激发学生自主感悟的热情,演好自主感悟的重头戏。
2.发挥教学评价功效,焕发学生自主感悟动力
学生是存在差异的,外向型的学生善于表现,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内向型的学生虽然思维敏捷、解读能力强,但往往缺乏自信。再加上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态度、阅读情感、生活经历的千差万别,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自然就会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努力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功效,为学生的自主感悟注入动力。如难度小的问题让解读能力差的学生回答,并及时给予积极的评价和正确的指导,以增强其自信;难度大的问题则交给解读能力强的学生,并让他们介绍自己解读文本的方法。对性格内向、不善表达的学生,教师更需大张旗鼓地鼓励,给予他们锻炼的机会。教师在课堂上点燃智慧的引导、有价值的深入追问、充满激情的鼓励与评价,都会让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走向准确、深刻。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于阅读教学的感悟范文2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在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语文教材每篇课文都有学生感兴趣的地方,这些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就是我们进行阅读教学的最好切入点。通过一定手段,把兴趣从彼物迁移到此物上来,使阅读教学饶有趣味,学生就会以极大的兴趣去学习、去探索,把阅读中尝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获取知识,从而实现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
二、注重生活阅读
阅读教学中很多的阅读文本富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以及作者对所处时代的独特感受,如《春》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字精美,有深邃的意境。但概念比较抽象,有些东西毕竟不是现实生活的“春”,更何况由于地域气候的差异,学生亲身感受的“春”不一定和朱先生笔下的《春》相吻合。为此,我让学生把自己经历的春天回忆出来,用文字或画面表现,再与文章比较,把自己生活中对春的感受与《春》的文字内容融合,才能从心里体会到那种属于《春》的独特的美。
三、注重个性化阅读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指导课外阅读中要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阅读,甚至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语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同时也就达到了我们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的目的。求人格的真,让他们各自独特的个性与阅读文本得到融合。
四、注重情感体验阅读
“注重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重要的教育理念之一。在“总目标”中,把“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列为其中一项;在“实施建议”中又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见,“注重体验”不仅是阅读教学的“特点”,而且是阅读教学的“目标”。诱发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可推动学生积极地感悟和吸收文本语言,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其实,不管是古诗词,还是现代文,绝大部分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感情的载体。学生要品味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和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就必须注重情感因素的激发。如《背影》,先让学生举出身边的真实事例:下岗的父亲依然在亲人面前露出笑容;母亲拖着疲惫的身子回来,还要做饭;父母把好吃的东西留给孩子等,再去感受那个肥胖的、迈着蹒跚步子的父亲的背影,并为父爱的真情所感动。此外,朗读也是激感的重要途径,如分角色读、集体读、自由读、范读、熏陶朗读、体验朗读等等,让学生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增强语感,从而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进而更好的步入作者的内心世界。
五、注重略读、精读
关于精读和略读,夏■尊先生有一非常精辟的观点:“如果把阅读分开来说,一般科学的教科书应该偏重于阅,语言文字的教科书应该偏重于读。”“一般科学的教科书应懂它的内容,不必从文字上去瞎费力,只要好好阅就行;像国语、英文两门语言文字的功课,应在形式上多用力,只阅不够,该好好读。”这里的“阅”,大概指的就是“略读”,读,指的就是“精读”了,语文的阅读可分为“略读”和“精读”。新课标对学生的阅读量作了较大的调整,要求7~9年级的学生“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是260万字”。要完成课内、课外的大量阅读,略读可以说是最佳选择。“略读的目的在于理解,懂得其内容”通读全文,了解作者的思维轨迹,弄清阅读文本的主要内容,把握文本的观点,态度和感情,既达到了理解文章的目的,又能增大阅读量;“精读的目的在于揣摩和鉴赏”。在阅读教学中,它可分为三种基本功夫:理解、鉴赏、触发。理解有两方面,一个是关于词句的,一个是关于全文的。在理解基础上的就是鉴赏,揣摩文中语句在特定语境中的深层意义。要求学生把我放入作品中,两相比较,并能冷静的思考。“诗要反复的吟,文要周回的默读,小说要耐心的看。”引导学生注意用自己的体验去欣赏作品。阅读教学的最高层次就是触发,有作品感悟到其他的内容,让学生从作品出发,又从作品跳出来,有属于学生自己的心得体会。
六、注重质疑阅读
关于阅读教学的感悟范文3
一、融情于读 熏陶语感
“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有感情的朗读更需要学生充分发挥各种感官的作用,以读出韵感,使学生在感受文本语言美的同时,熏陶语感,因此我们说阅读不仅是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而且还是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有效手段,更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必经之路。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并为其提供阅读的机会和展示的平台,以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阅读:如齐读、领读、男女生对比读、小组赛读、分段读、大声读、默读、朗读、默读、分角色读、接龙式阅读等多种形式,从读中感悟语言文字固有的音韵美、意境美、文章结构的严谨美,并且还要在反复吟诵中,品尝“文中味”,悟出“文外意”,使学生在读中获得启迪悟,训练语感。
“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不仅读的形式多种多样,而且读的范围是广阔的,因此要把课内、课外阅读有机的结合起来,以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通过一定数量阅读来培养学生的语感意识,使其获得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强化对阅读内涵的理解,避免就阅读而阅读,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的剖析,品味精彩片段或段落,从而上升为理性认识,以促进学生语感的发展。
二、咀嚼文字,品尝味觉,训练语感
语文教材中,特别是新课程改革所设计的语文教材,呈现了诸多经典著作和著名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其语言文字精美细腻、匠心独运、寓意深刻、回味无穷,正是训练与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素材,因此要指导学生抓住经典语句、精彩片段,“咀嚼”文字,品尝“味觉”,吸取“营养”。同时指导反复对比,欣赏、感悟,并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及时捕捉文章的字词、句段进行感悟与提升,使其产生语感,形成经验与能力。
1. 比较揣摩,感悟重点词语。阅读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教学,语言教学落实到位,自然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从而使学生产生语感。因此,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梳理文字、句子并进行比较归纳,揣摩体会,以品味语言的魅力及语言的鲜明性、生动的特点。揣摩就是通过阅读文章,从字里行间领悟作者的意图,把所表达的深意体现出来,以帮助学生形成语感。
2. 抓细节体会,感悟语句的情感。细节描写对于刻画人物、表现事物及再现环境或场景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因此作者都注重文章细节的描写。正如作家李准所说:“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细节描写的功效显而易见,如身临其境,亲见其人如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通过“扶、蹲、跪、夹、洗”这一系列细小动作的描写,刻画了伯父既热心又细致的内心世界,表现出了伯父鲜明的个性,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
三、鼓励想象,丰富语感
关于阅读教学的感悟范文4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阅读能力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对小学生教育教学质量给予的关注越来越重视,其中对小学语文阅读方面教学的关注也比较多。因为小学生语文的主要环节就是阅读的教学环节,加强小学生阅读的能力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部分。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主要之处也在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育的几点心得
传统的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思想思考的潜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分析,觉得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去增强小学语文阅读教育教学水平:
(一)确立学生自我学习、阅读的主动地位
在阅读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阅读的主动性,老师与同学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是最根本的对话,可是老师必须要认识到对话的主体不是老师,而是每个学生。老师要加强学生独立和自主的阅读,让学生在自我阅读中学习和构建知识就是文本的用意,要让学生自己阅读,并学会自己阅读,因此学生阅读的能力要全方位的去培养。这就要求学生准确地了解文本,在具体环境中去领悟、体验和理解文本语言的意义与作用。
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一是学生对不太熟悉;二是人们自发地聚集到长安街送别总理的感人场面学生没有亲自经历,这对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难度。我校一位老师在讲读课之前,让学生从报刊上收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材料,这堂课就上得非常成功。学生有了这种主动习惯,对于学习其他课文,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也为将来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础。
(二)引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最好的老师就是“兴趣”,语文的学习关键在于对阅读的兴趣。对阅读产生兴趣就是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力条件,学生只有喜欢阅读,才能够把语文学好。怎样能够让学生在阅读中有呢?主要是看老师教学过程中创建的情境,采取的有效引导方法,创建各种问题,留下想象的空间。语文教材和儿童生活比较相近,符合儿童阶段身心发展的规律。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课本教材的学习要联系学生心理的发展特点,使用现代化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倾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引发学生的表现力,鼓励学生有见解的表达,发挥学生的独特个性,让阅读成为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和赏心悦目的享受。充分地调动和激发了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使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新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正是从发展语言入手,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活跃学生的思维。因此,我们必须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开始。
(三)加强学生阅读的能力
阅读是语文这一学科的特色,阅读和理解课文重要的方法就是默读和大声朗读。语文教学有丰富深刻的蕴含,其中“读”的作用是不可取代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三分诗,七分读。”在语文教学中,更能突出用读来代替讲的作用,语文中有很多语言是模棱两可的,具有一定得模糊性,有时候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学生要能够对一句、一段乃至全篇课文通顺、流利地读好,运用正确的语调、恰当的语气,能够理解课本内容,并能准确地概括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要做好加强提高阅读能力的目标。在读中引导学习,才能更好的完成语文的教学任务。
(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对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
例如:《草原》一课教学中,教师课前可播放赞美草原的歌曲,播放描绘草原景色的课件,创设情景,让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起学习课文的兴趣。教师在引导学生细读第一段时,抓住景物品词句,先读出感受再读出情感,从而体会作者老舍先生是如何触景生情的,然后把作者的感悟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感悟。后面描写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时,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这样,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悟作品,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阅读指导要抓好起点,激发兴趣,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力求形式活泼,注重实效,既注重过程,又适当评价,切实通过课外阅读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实现语文学科教书育人的目标。只要我们遵循母语语言规律,阅读教学规律以及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和情感的体验,在教学中组织引导有效地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陶冶着学生的情感,而且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不断提升着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关于阅读教学的感悟范文5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基础写作能力
一、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强调阅读主体运用分解、剥离手段,对阅读对象的信息进行识别区分、判定、筛选、组合,达到正确感悟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也是鼓帆,也是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就是没有风。阅读就中独立地在知识海洋里航行。”可见,阅读对于语文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谈到阅读,往往会有种错误的认识,以为只有自由读书才叫阅读,以为只有课外书才叫阅读,其实构成阅读的材料,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教材上的作品,也可以是非教材上的内容。课外阅读只是课内阅读的延伸的补充,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补充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的不足。 因此,我们应该既注重对教材的阅读欣赏,同时也应该放开视野,去了解些中外名著及时文,让他们对各种文学样式均有所涉猎,对世界各地的自然风貌及风土人情有所了解。这样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 但是,阅读是种复杂的思维过程,它是阅读者对材料进行筛选,进行加工的过程,在阅读中如果缺乏系统性指导,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们在进行阅读时,一定要注意阅读的目的性和恰当的阅读方法。
二、明确阅读目标是提高阅读教学效果的前提。
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两个重要板块,两者关系密切,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然而当前不少教师却将两者孤立分开,把阅读教学仅仅定位在对课文的分析和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上。其实阅读教学除了以上功能外,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写作的指导意义,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最有效的阵地。学生的写作水平与阅读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阅读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学生的写作水平。在阅读教学中,只要语文教师有效地引导学生欣赏领略课文的精髓,从中吸收写作知识和写作经验,积累写作材料,夯实写作基础,拓宽写作思路,在阅读练笔中,强化写作技能,学生的写作水平就会得到发展和提高的。在指导阅读时,教师要寻找一个思维的突破口。这种突破口常在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两个基本角度。阅读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或从内容(含思想感情)来理解感悟作品,也可以从作品形式(含文学样式、组材方式、语言特色)来理解作品,获取信息。总之阅读的目的性明确,使不同档次的学生都能够有所得,不至于使阅读变成一种散漫无边的行为活动。不同作品会有不同的侧重点,记叙文有“六要素”阅读法,散文有“四要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的语言)阅读法。小说有“三要素”阅读法,散文有“形神”阅读法。这些基本阅读方法是我们在阅读时应该注意的,我们应该努力寻找自己喜欢的,效果最佳的阅读方法来指导自己的阅读,充分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三、积累丰富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欠佳。这一方面表现在词汇的比较贫乏,另一方面表现在语言组织缺乏严密逻辑思路,语言材料显得零乱不堪。通过阅读,尤其是大量的课外阅读,能够获取并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使自己的语言变得生动活泼。通过阅读,感悟作品的思路,可以有效地规范自己的逻辑思维,使语言条理清晰,发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真正感受到每一个字,每一个音节都是一个优美的音符,形成良好的语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贯主张以读带说,充分使每个学生“站出来”、“说开来”,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要求学生每天坚持适量的阅读,然后根据阅读的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可以就整篇,也可以就其中的一两句。另外,还可以根据教材的情节编写故事,自编自演,还可以结合时事展开辩论、讨论、演讲比赛,使学生在不断的初中运用中,砥砺自己的语言,使之趋向完善。
四、拓宽阅读范围,夯实写作基础。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学生获取写作知识,拓宽写作思路的重要源泉。课本只是一个范例,是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更加生动、更加绚丽多彩的世界还在课外阅读。学生可以运用课内获得的学习方法,去开发课外阅读的宝藏,去品赏领略更多课外作品中精妙的写作技法和精彩魅力,吸取更多的写作知识经验,拓宽写作思路。教师都要指导学生去阅读,阅读内容越广泛,写作思想就越充实,写作经验就越丰富,写作思路就越宽阔,写作底蕴就越深厚。因此,语文教师每学期都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每个学期初,对学生如何进行课外阅读提出具体而明确的要求。只要教师有计划并持之以恒地去指导学生阅读,经过艰辛的耕耘后,一定能换来丰收的喜悦,学生的写作思路就会不断拓宽,写作水平就会不断地提高的。学生要写好作文,除了有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外,还要有坚实的写作基础知识和丰富的写作经验,然而阅读教学正是学生获得写作知识经验的有效途径。历来初中语文教材所精选的都是名家名篇和优秀文章,不但给学生提供了大量规范而优美的语言材料,而且给学生提供了精妙绝伦的写作技法。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善于捕捉文章的“闪亮点”有效地指导学生欣赏教学课文的精髓,从中吸取可借鉴的写作知识经验。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从揣摩推敲文章遣词造句中得到美文精句的滋补;可以指导学生从欣赏体会文章精巧结构中学到巧妙的构思方法;也可以指导学生从领悟文章选取典型材料中获得名家的选材方法;甚至还可以指导学生从感悟作者丰富情感中获得深刻的思想启示,让学生真切感受到阅读课文的魅力所在,与学生一起共同探讨课文在写作上可借鉴之处,引导学生畅谈自己阅读欣赏后的收获,从中吸取大作家的写作精髓。在这欣赏品味中无形地把这些可借鉴的写作知识经验有效地内化成自己的东西,丰富了自己的写作经验,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关于阅读教学的感悟范文6
【关键词】中学语文 阅读 教学 作用
一、正确理解阅读教学的核心价值
阅读对于语文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也是鼓帆,也是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就是没有风。阅读就总是独立地在知识海洋里航行。”究竟如何搞好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呢?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强调阅读主体的适应过程与理解能力,运用分解、剥离手段,对阅读对象的信息进行识别区分,达到正确感悟的效果。教师应主要围绕读什么、怎么读的问题来面对学生给予艺术的辅导。谈到阅读,往往会有种错误的认识,以为只有自由读书才叫阅读,以为只有课外书才叫阅读,其实构成阅读的材料,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教材上的作品,也可以是非教材上的内容。课外阅读只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和补充,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补充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的不足。 因此,我们应该既注重对教材的阅读欣赏,同时也应该放开视野,去了解些中外名著及时政文章,让他们对各种文学样式均有所涉猎,对世界各地的自然风貌及风土人情有所了解。这样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但是,阅读是种复杂的思维过程,它是阅读者对材料进行筛选,进行加工的过程,在阅读中如果缺乏系统性指导,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们在进行阅读时,一定要注意阅读的目的性和恰当的阅读方法。
二、合理启发阅读教学的思维方式
在阅读时,我们要寻找一个思维的突破口。这种突破口常在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两个基本角度。阅读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或从内容来理解感悟作品,也可以从作品形式来欣赏作品,获取信息。总之阅读的目的性明确,使不同档次的学生都能够有所得,不至于使阅读变成一种散漫无边的行为活动。正确的方法是阅读效果的保证。不同作品会有不同的侧重点,记叙文有“六要素”阅读法,散文有“四要点”阅读法,小说有“三要素”阅读法。这些基本阅读方法是我们在阅读时应该注意的,我们应该努力寻找自己喜欢的、效果最佳的阅读方法来指导自己的阅读,充分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三、重点夯实阅读教学的语感基础
以读带说,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现代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并不理想。这主要表现在词汇的相对贫乏和语言组织缺乏严密逻辑思路方面,语言材料显得零乱不堪。通过阅读,尤其是大量的课外阅读,能够获取并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使自己的语言变得生动活泼。通过阅读,感悟作品的思路,可以有效地规范自己的逻辑思维,使语言条理清晰,发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真正感受到每一个字,每一个音节都是一个优美的音符,形成良好的语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贯主张以读带说,充分使每个学生“站出来”、“说开来”,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要求学生每天坚持适量的阅读,然后根据阅读的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可以就整篇,也可以就其中的一两句。另外还可以根据教材的情节编写故事,自编自演,或者结合时事展开辩论、讨论、演讲比赛,使学生在不断的语言运用中,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四、强化训练阅读教学的读写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