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阅读教学的困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阅读教学的困惑范文1
小学生所具有的自主阅读机会特别少,一般情况下,老师均会以自己的经验及想法限制学生对于所读文章的思考及感悟。尽管此种教学模式提高了生生对话及师生对话的运用概率,让课堂变得更为热闹,然而它却降低了生本对话的运用,无益于学生独自阅读水平能力的提高。
二、促进小学阅读教学创新实践的方法研究
1.重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长时间以来,绝大多数老师在进行语文阅读的教学中习惯于拿着教辅资料,依据作品撰写的年代介绍其时代背景,随后再对作者进行介绍,依据文章内容对文章进行层次的划分,概括段意及主题思想,最后再对作品的写作特色进行讲解。此种生硬的教学模式活生生地把文章肢解开来,在此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及老师的观点,无法实现对文章的自我阅读。事实上,在这个提倡素质全面提升的年代里,老师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理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及主动性,重视学习方向的引导,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在小学生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老师所起的作用理应为启发和激励学生的作用,增强学生与文章之间的对话及交流,重视其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及积极性,促进其阅读水平的提高。
2.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兴趣鼓励是促进学生阅读的力量源泉,一旦学生对阅读有了兴趣,那么他们便会从内心深处对阅读生出一种主动的需求。所以,老师在进行小学阅读创新时理应将兴趣放在首要位置,恰当地提出阅读要求,学生阅读文章的方法理应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知识水平相符合,如此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此外,老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还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3.注重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
小学阅读教学的困惑范文2
【关键词】群文阅读;困惑;对策
最初听说“群文阅读”四个字,缘于一次国培之旅,讲座中,洛阳名师许利平老师将自己近年来与同事在群文阅读之路中的探索与收获及群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性倾囊相授,同时还为我们推荐、介绍了一位在群文阅读之路上已颇有建树、卓有名气的先行者――蒋军晶老师。怀着一份好奇、带着一份敬仰,更多的是对群文阅读教学之路的向往,我拜读了蒋军晶老师的多篇文章及教学实录,对“群文”有了初步的了解。无独有偶,适逢2015年度河南省教研室组织开展中小学群文阅读实践研究专项课题,我积极参与,引领学校优秀骨干教师投身其中,重点研究群文阅读中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结合策略。
一、初步认知群文,理论学习寻支点
群文阅读是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教师和学生围绕议题展开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群文阅读是相对于单篇阅读应运而生的,没有单篇就没有群文阅读;单篇教学是“例”,是精读和讲读;群文阅读是“组”是“群”,是略读是浏览。精读以单文为例,是得意得言得法,是举一;而群文略读是“以广见深”,是“以博见专”,是反三。群文阅读教学要处理好五大关系:教科书与群文的关系,精读与略读、浏览的关系,训练阅读和发展思维的关系,学读与学写的关系,群文阅读与整本书的关系。
从课题开题以来,我按照课题开题报告的计划要求全体成员全方位广泛阅读群文阅读相关理论书籍,我们重点阅读了《中国儿童阅读6人谈》、《群文阅读的尝试与思考》《群文阅读新语文读本》这三本书籍厚实自己的文化底蕴,在平时的教研中遇到困境或瓶颈时力求找到理论依据为自己拨云见日。同时,有目的地矫正学生不良阅读行为,利用学校微信群分年级为学生做好每日推荐,鼓励家长也踊跃参与其中,和孩子亲子阅读,共同交流、体会和感受,有意识地让家长、学生明白一个多元化的大阅读时代即将到来,学校中的教科书仅仅是一块跳板和支撑点。群文阅读让课内大量阅读有了实施路径,它不但使教学内容更加饱满、鲜活,还将语文课堂的教与学的方式变得灵活富有弹性,它会改变传统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成为改良课堂教学的有力武器。
二、深入思考引困惑,山穷水尽遇瓶颈
面对群文阅读这一新生事物,我们充满了好奇、迷茫、兴奋,蹒跚而行,一路探索。望文生义,有的老师认为群文阅读就是几篇文章的组合,在一节课里多读几篇文章,简单理解就是量的增加。因此,课堂上看到孩子们在囫囵吞枣地读,只能看到量的变化。有的老师还未能从单篇阅读教学的模式中脱身出来,详细的讲解代替学生的集体建构,单向输入代替共同参与。对于文本的阅读还停留在蜻蜓点水,隔靴搔痒的状态。初期尝试,仅增加了教学工作量,老师们完全没有享受到群文阅读“悦读”快乐。
经过一段时期的摸索和调整,我们发现在研究过程中,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就是找准“基点”,“异径”对接。课内外阅读要链接好,以文本为基点,打破传统的“线性”阅读方式,最终形成走出文本、家庭、社会等共同参与的呈辐射式“球形”立体阅读方式。在群文阅读中,强调用教材教。以往的课堂教学,强调教教材,重视课课精,课课清,强调文本的重要,学习内容是以“一个文本”为视野的。在进行群文阅读的探索和尝试之后,怎样合理安排文本和引入文章的学习时间是我一直在思索的问题,群文阅读的路上,种种困惑束缚了前行的步伐。
三、反复实践终突破,柳暗花明出对策
群文阅读的路上,困难并不能阻挡大家前行的步伐,在以教材为点的集体备课活动中,大家依旧热情高涨,共同研讨,不断争论,将诸多疑惑梳理归纳为三点:教材有什么内容是必须掌握的?可以删掉哪些不必要的问题?文章和补充文章的契合点在哪?这样不断大胆地重组加工教材,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晰,学习的规律更加显性。
带着这些问题,我如饥似渴,查阅了许多关于群文阅读的教学实录,如蒋军晶老师的《去年的树》《创世神话》《桥》,曹海棠老师的《一圈一圈往下绕》《读古诗,想画面》《勇气是什么》《有意思的颠倒歌》等,这些教学设计让我对群文阅读有了一个新的认识,鼓励老师们试着进行了一些课堂教学改革,大胆地选用多种文类的文本,包括丰富学生文学体验的文学类文本,例如神话、故事、寓言、散文、童话、诗歌等文种行文特色和叙事风格的作品。教材中的课文,主题是往往是明确的、正向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篇幅是有限制的,语言也是经过规范的,词语的选用是经过衡量的,这就是大家所说的“教材体”文章,而“群文阅读”,选文的自由度大大增加,选文努力保持原貌,不随意删、换、改,包括保留原文的文字风格,保留叙述的复杂性,大大丰富了孩子们的课外阅读量。比如:在教学古诗《绝句》时,我们让孩子们熟读诗句,借助插图猜诗意,领会诗的意境,落脚点放在诗句的特点: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远有近,并引入杜甫的其他两首《绝句》,让孩子找出这些诗篇里有没有这样的特点。在教学寓言《鹬蚌相争》时,我们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和表演鹬、蚌争执的情景,再让孩子明白它们错在哪里,体会寓意。接着再引入另外两篇寓言,通过填写表格归纳出寓言的几个特点:篇幅短小,道理深刻。再如:某版本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15课《锡林郭勒大草原》,这篇课文以动静结合的方式写出锡林郭勒草原的广阔美丽和欢腾,以此为契合点,我们挑选了一组运用了动静结合写作手法的文章《海》《第一场雪》《鸟的天堂》,古诗《绝句》《鸟鸣涧》《山居秋瞑》,丰富课程资源,在学习课文之后,通过类比朗读,让孩子初步感知动静结合写作方法的妙处。
一段时间摸索下来,老师们的课堂悄悄发生了转变:1.探究的课堂。学习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学生就是知识的探索者。以往,教师单向的知识传授虽然来得方便快捷,但是,没有起到让学习真正发挥的作用。群文阅读是挖掘教材的元素,明确课文与课外阅读之间的联系,通过群文教学,让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学会运用。2.读书的课堂。群文阅读,强调的是阅读量。在同一单元下,课内文本4篇,课外文本8篇,较以往阅读量明显增加。在读书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通过朗读、默读、浏览、批注等方式进行学习,在读中学习读的方法,在读中获得规律。
群文阅读是一种兼具高性价比和可操作性的阅读教学方式,转变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构建了多元、开放、包容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了师生学习共同体,优化了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打造了优秀的课堂形态。旨在扩大学生阅读量,提升阅读力,发展思维,变化气质,促进读写结合等。量变一定会带来质变。群文阅读,是深化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标志,值得研究、推广、实践。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群文阅读教学,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一片新天地,是小学语文教学从“少慢差费”走向“多快好省”的一条新途径。我们有幸成为群文阅读的探索者和实践者,经过不懈地努力,相信用不了多久,群文阅读将如一颗颗萌芽的种子,长成参天大树,枝繁叶茂,绿意葱茏!
【参考文献】
[1]于泽元,王雁玲,黄利梅:《群文阅读:从形式变化到理念变革》,出版者《中国教育学刊》2013年第6期
[2]赵镜中,《从课文教学走向真正的阅读教学》
[3]姚婷,《群文阅读――有效的阅读策略》,出版者《小学语文教学》,2013年第36期
小学阅读教学的困惑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首先,语文阅读教学承载着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指明方向。通过语文阅读教学,小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所蕴涵的优秀品德会逐渐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进而引导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其次,丰富的教学资源,蕴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当中,不管是课堂阅读还是课外阅读,小学生都能够从中感悟许多做人的道理,尤其是明辨是非对错,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导向。最后,阅读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的个人涵养,进而为心理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阅读,可以对一个人的气质涵养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进而引导其性格的良好发展,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夯实学生语文基础知识
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教师要改变自身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积极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以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强化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加流畅的进行阅读,进而才能感受语文知识的魅力,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进而提升自身的涵养。最后,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针对阅读教学目标的制订要包含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有效性。
(二)灵活运用阅读教学方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课本教材的内容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文章,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上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还可以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因此,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要注重课本教材文章的深入挖掘与灵活运用。首先,教师要积极营造良好的阅读教学氛围,利用相关的教学素材,创新教学方式,如提问、合作探究以及课外作业等形式,积极对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其次,引导学生找出文章的某一场景或者是任务,以此为重点,引导其反复阅读,并进行总结,同时在总结的过程中穿插道德知识,进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三)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兴趣,强化学生感知和接受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大的学习动力,因此,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要积极采取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这时也正是学生感知和接受能力最强的时候,教师要准确把握好这一时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而富有趣味的教学场景,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各种情景的设置和相关人物的扮演,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体验不同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实际活动,进而帮助学生体验相关行为以及思想的正确、对错与否,并思考在现实生活中该去如何解决等,这一过程的体验将会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四)营造温馨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强化学生情绪控制
在日常的学习和人际交往中,学生通常都会面临着学习压力和人际交往的困惑,这些都会对小学生的情绪以及心理造成压力,因此教师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正确的面对压力,并采用正确的方式去处理和控制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而温馨的语文阅读课堂,能够帮助学生的放松心情,引导其正确地表达内心,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去打造一个温馨的环境,借助卡通故事、动漫等引导学生勇敢地表达内心情感,进而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在交往中感受同学以及教师的情感,从而养成善解人意、热心、坚强、礼貌等良好的品质和健康的心理,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养成和发展。
小学阅读教学的困惑范文4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方法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具备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性,既是识字的重要途径,又是写作的必备前提。只要抓住阅读教学这个重要环节,就能占领语文教学的主要阵地。阅读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判断力和提高写作能力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环节,将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如何在新课标下进行阅读教学呢?下面就此浅谈笔者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找春天》《秋天的雨》此类涉及山川日月、花鸟鱼虫等的教学内容,如有条件,可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体验认识,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激趣。
二、重视范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范读。只有教师自己进入了角色、动了感情,才可能使学生领会“文美”,才可能把学生引入意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范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细心、正确地听出教师的语速、轻重缓急等,让学生进入文章意境,从而营造气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如《第一场雪》一课,作者写雪景时运用了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写法:“好大的雪啊!山川、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静态描写)“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动态描写)突出了雪大和雪美的特点,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他们理解课了铺垫。整个范读过程使学生的间接兴趣转化为直接兴趣,感受到语言的美,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三、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有哪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针对性地教学,减少无效劳动。教师要教给学生在何处质疑。一般来说,应在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质疑。一位教师在讲《蝙蝠和雷达》一课时,学生提出了“既然蝙蝠的眼睛没有用,它还长眼睛干什么呢?”等问题。学生提出问题,谁来解疑呢?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同时要注意发动学生互助解疑。着力培养学生解疑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四、正确引导学生阅读,促进思考,领悟内涵
读,是阅读教学的首要部分。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地、尽可能地让学生自主阅读、思考,亲身体验学习的过程。充分给予学生阅读的自由和思考空间,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各抒已见。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阅读,保护学生的个性。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阅读中融人自己的知识和情感,才会迸发出思想的火花。他们才会在阅读《一夜的工作》时质疑:“那么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为什么室内陈设那么简单?”在读《我的战友》时发问:“为什么能耐得住烈火烧身呢?”在读《狱中联欢》时纳闷:“革命者为什么敢在敌人的监狱中载歌载舞,而又不会遭到敌人的射杀?”这样的读,才能真正让学生逐步活跃于阅读教学中,提高阅读水平。
五、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小学阅读教学的困惑范文5
众所周知,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核心部分。实效性特点是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当体现的一个特点,而它的体现则往往是通过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提升表现出来。如何提升学生这些能力却是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下面将针对如何构建高效性语文课堂进行如下分析与探讨,以期帮助广大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学习质量。
二、潜心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
在阅读教学中,尤其是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部分教师未能充分认识到阅读教学的重要性,而缺乏对课本教材的潜心钻研,将主要时间与精力都放在课外资料的收集以及可见的制作上。而想要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首先教师需要在阅读教学的设计之前,深入理解与掌握教材,对其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并通过反复阅读与钻研挖掘中潜在的教育因素,这样才能在讲课时能够信手拈来,将其精髓讲解出来。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借助与阅读和课本教材配套的书籍资料,从编者角度对课本教材有一个整体认识与了解;再在反复的阅读与钻研过程中感悟每篇文章的潜在教育意义,力求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能够增加学生的情感共鸣。此外,还需要教材前后之间的联系,通过课外前后之间的联系与对比,寻求其知识的相通点与关联处,以此设计出高质量的教学目标。
三、加强师生互动,构建互动课堂
从我国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来看,大部分教师都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忽略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造成学生只能端坐在座位上认真听老师讲解,而不能有自己的想法与见解。这种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想象能力、创造能力以及逻辑能力的发展,其课堂教学氛围更是紧张与压抑,教学效果也不言而喻。所以,想要提高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教师需要改变过去固定的教学模式,努力为学生营造出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其中。想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就需要放下自己的身份,主动与学生亲近,做他们的良师益友而非是高高在上的教师,如主动关心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让他们感受到来自于老师的关爱与信任与尊重;又如,教师可在提出一个问题之后,不要急着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思考与探索,让其在与其他学生的碰撞过程中产生思维的火花,并在与教师的积极互动中,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达到提高语文阅读课堂实效性的目的。
四、贴近学生实际,引起情感共鸣
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能力有限,在阅读学习中难免会感到困惑与不解,而生活是学生中可不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妨将阅读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联系,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将其带入课堂教学中,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从而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教学《再见了,北京》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够体会到作者所对于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师可以这样创设情境:“同学们,相信大家都一定还记得2008年夏天的北京奥运会,闭幕式相信大家也看过了,那么印象如何?人们又会在闭幕式后跟北京说再见,那么他们除了快乐还会有什么样的感情呢?”如果直接进行教学,学生可能很难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可如果是以这样的形式来进行教学,相信学生会有不一样的体会与理解,从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其身临其境,并在情感的熏陶中感悟到作者所饱含的对于祖国浓浓的热爱之情。
五、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质量
阅读教学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没有固定统一的教学模式,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还可以运用游戏法、任务驱动法、合作探究学习法等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其目的都在于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其能够主动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这里本文将以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运用为例,探讨一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提高。例如,在教学《九寨沟》一课时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去过,所以,为了能让全体学生都领略到九寨沟的自然风光,教师就可借助多媒体从网络上下载相关的视频或图片,并在课堂上进行播放,通过将抽象文字转化生动形象的图片,来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其在主动参与、积极互动中加深对于文本的理解能力与掌握能力,并在直观感受到领略到语文教学的魅力与乐趣,从而调动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进一步培养出德智体美兼备的综合性人才服务社会。
六、小结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是奠定学生今后阅读基础与写作基础的教学,不仅影响着学生今后其他学科的学习,更影响着学生这一生的学习与发展。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给予高度重视,认真面对阅读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通过教师自身主导作用以及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设出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让其能够身临其境,并在主动参与和感受中体会到语文阅读学习魅力,从而达到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目的。
作者:张雪平 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实验小学黄河分校
参考文献:
[1]王艳化.浅析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J].科学中国人,2016.
[2]徐国佳.浅谈如何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4.
小学阅读教学的困惑范文6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众所周知,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教师而言,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对学生来说,学习起来并不轻松,有一定难度,不易掌握。阅读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成绩的高低,因此,必须把阅读教学摆在议事日程上,高度重视,想方设法,攻克难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把阅读教学中学生在平时单元测验、月考、期中、期末考试时遇到的难题,学生不会做或做不好,从阅卷反馈来的信息看,失分较多,导致成绩不高的现实问题,不是当作一种负担,绕过去,而是视为教育资源,敢于正视,作为研究对象,依靠教育教学理论作支撑,借鉴他人教学经验和成功做法,经过认真学习,深入思考,反复研究,努力实践,有了初步认识,阅读教学方法的程序梳理、提炼、归纳为“读原文―想问题―找依据―细作答”。现分述如下:
一、读原文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理解文本的前提,只有多读,才能字从句顺,表情达意。初读知大意,细读带问题,精读晓其义。只有学生把原文读懂读透,才能回答好问题。这是阅读的前提条件和根本要求。
二、想问题
阅读原文,要有明确的读书目标,带着问题去读,一边读一边想一边画,做好批注,这样才能提高读书效果;反之,如果对学生没有具体读书要求,不进行检测,学生的读书只能流于形式,不会取得一课一得或一课多得的读书效果,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会形成,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三、找依据
回答问题,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形式,即直接用原文词句回答和抓住要点,用凝练、简要语言归纳、概括回答。不管问题大小,都要认真对待,用不同符号在文中圈圈画画,同类问题使用一种符号,这样省时、快捷、高效。要回答的问题在文中什么位置,在哪个自然段或哪几个自然段里,隐含在哪句话或哪几句话中,尤其要抓住重点词或关键句、相关语句,如,中心句、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等,都要细心揣摩,认真研究,找到根据,说出理由。这是阅读教学或训练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必须高度重视。能力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就奏效,需要一个渐进的强化训练过程,只有如此,才能掌握方法,学以致用,提高技能。
四、细作答
回答问题时,一定要端正态度,认真严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好回答问题的方法,结合时代背景,联系上下文,运用已有生活经验,抓关键词句等途径,在读懂原文前提下,认真、细致、准确回答问题,否则的话,不认真对待,没读懂原文,仓促作答,肯定会出现很多错误。做完后,一定要认真检查,要回答的问题有无遗漏,要点是否准确、完整、全面,符合要求,如果前后认识不一致时,及时从文中找到原因,进行纠正。阅读只有做到慎之又慎,读懂题意,按要求答题,才能提高阅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