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科学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行为科学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行为科学研究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 旷课 对策

旷课是指学生未经批准而不参加教学活动(听课)的行为[1]。旷课是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不良现象,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妥善解决这个问题是高校的教学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大学生旷课问题的突出表现及弊端

(一)大学生旷课现象的表现及特点。

大学生旷课现象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无理由旷课、找理由旷课、“游击”旷课等。其旷课特点如下:随着学生的年级增长,旷课率升高;文科课程旷课率高于理科课程的旷课率;公共课旷课率高于专业课的旷课率;大班课旷课率高于小班课旷课率。

(二)大学生旷课行为的弊端。

1.影响正常的教学秋序。

现在“从严治教、从严治学”已成为各高校的共识,全员育人的观念深入人心,教师在讲好一堂课的同时,也担负着教育管理学生的责任。许多教师上课,不得不占用一定时间用于点名,影响了教师教学的效率。同时,一些学生因旷课、课程不及格较多,学校得在正常教学环节之外安排补考和重修,占用了大量时间、人力和财力。

2.滋生违规违纪现象。

旷课的学生无法正确安排自己的时间,导致滞留网吧、做生意、酗酒、打架甚至违法乱纪事件屡次发生。

3.浪费黄金时间,不能顺利完成学业。

因为经常旷课,很多学生无心学业,违规违纪,甚至学业就此终止,影响自己的长远发展,给个人、家庭、学校及社会带来不应有的损失。

二、大学生旷课的原因

(一)教学管理及专业设置方面。

1.课堂教学模式单一。

就课堂教学方面来说,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比较新颖有创意的课堂教学会使学生有兴趣听课,并且能够配合教师顺利完成教学内容。相反,课堂教学内容枯燥陈旧,模式单一,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也就难免会有旷课现象发生。

2.管理制度弊端影响。

(1)院系管理松懈

在高校里,有很多的院系,其人数多则几千人少则几百人。在日常管理中,有些院系对学生考勤不够,导致学风校风不佳,旷课现象频繁发生。

(2)教师考勤不严

现在高校教学通常是合班开课,由于在一起上课的学生人数比较多,有些教师从不考勤,这就等于给学生旷课开了绿灯,久而久之使得部分学生觉得有机可乘,滋生旷课念头。

3.传统的专业设置模式陈旧。

我国传统的专业设置模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暴露出诸多弊端。如计划性过强,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职业需要,难以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相配套;专业比例失调,布局不合理;专业划分过细,口径过窄;专业名目繁多,名称不统一。这导致学生知识面过窄,适应能力差,不能有力地迎接未来世纪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不能满足产业结构调整所提出的新要求。[2]

(二)大学生自身因素。

1.纪律观念淡薄。

大学新生经过“十年寒窗苦读”和高考的煎熬,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大学生活,加上学校对他们的入学纪律教育,使他们不敢轻易旷课,所以低年级学生出勤率较高。[3]但是,随着他们进入高年级,他们的纪律观念渐渐淡薄,从而导致旷课率增加。

2.对课程认知上的误区。

因为大学课程时间安排比较充裕,特别是文科和公共课程易懂,所以公共课程普遍比专业课程旷课率高。学生对专业课缺乏兴趣。这样,旷课现象难免产生。

3.学生总体素质有所下降。

由于高校扩招等原因,导致大学生整体素质下降,特别是大学个人时间比较充裕,很多学生沉迷打游戏、上网、闲逛、打扑克等,就是不愿学习。旷课、补考、留级等现象难免产生。

(三)其他因素。

1.不良校风、学风及班风的影响。

学校的建设不仅包括硬件建设,而且包括软件建设,学校的校风学风、班风建设就是软件建设的一部分,这一部分的建设对学校整体综合能力的提高有很重要的作用。管理不善会对校风、学风及班风造成不良的影响。这样,学生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不能严格要求自己,旷课也就不足为奇了。

2.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庭的教育是孩子在上学之前最早接触的教育环境,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为孩子的日后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现在的大学生通常都与家长交流很少,在大学期间学了什么,交的朋友怎么样,等等,家长基本不过问。在学校里怎么样父母管不着了,一切都变得轻松了,所以旷课也时不时地会发生。

3.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文化素质是大学生素质的基础,现在大学生深受社会影响,使得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出现了自我的、务实的、功利的倾向,他们上课、读书更多的是一个短期的实用目标。许多大学生更是受到网络的影响,荒废学业,甚至夜不归宿,旷课上网也就不奇怪了。

三、从学生长远利益出发,解决旷课问题

(一)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促进学生努力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它是一种学习的需要,它表现为学习的意向、愿望或兴趣等形式,对学习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4]。因此,学校应从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出发,这样才能有效解决学生的旷课问题。

(二)建立健全科学的教学考评制度。

学校要建立健全教师业务水平考评制度,改革教师的考核办法,彻底改变考核中“教学是软件、科研是硬件”的现象,鼓励教师从事教学研究,尤其应鼓励青年教师从事教学研究,以提高教学艺术和教学水平。

(三)严格考勤制度,规范学校管理。

1.制订严格的考勤管理制度。

学校因制定严格的考勤制度,并认真宣传、执行考勤具体细则,特别是学生组织、班级的考勤制度应着重加强。

2.规范学校管理。

(1)加强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的课堂考勤管理

在班级日常管理中,班主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班主任要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加强对学生的日常考勤及学习监督。各科任课老师也应该加强班级课堂纪律的管理,在明确教学内容的同时严格班级课堂纪律,避免旷课现象的产生。

(2)重视对学生干部的管理

学生干部组织是大学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织,因为他们源于学生,相比专职教师管理有一定的优势但也有其弊端,因此要严格执行对学生干部的考核,做好学生干部的思想工作,让他们坚持学习和工作平衡发展。

(3)对学生进行上课重要性教育

尽管学生通过自学同样可以学到一些知识,但不听课还是不可取的,也是校规校纪所不允许的。因此,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上课重要性教育。

(四)大学生自身方面。

1.端正对旷课行为的认识。

进行入学教育、政治学习,加强对旷课后果及影响的认识学习,对旷课行为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在头脑中形成旷课可耻的概念。重视听课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是学生改正旷课不良习惯的重要措施。

2.明确学习目标,珍惜学习时间。

在入学之初即要求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等,有了明确的目标便要珍惜时间,努力奋斗。大学生要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树立学习第一的观念。同时让大学生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严格要求自己,避免产生轻视学习文化知识的心理。

3.增强自控能力,提高学习自觉性。

很多学生上了大学,没有了家长及老师的督促,他们就不思进取,甚至沉迷网络。因此,如何增强自控能力,提高学习自觉性愈显迫切。这就要求学生自己要严格要求自己,增强自控能力。

大学生旷课现象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发展、人才的培养,而且关系到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为减少旷课的负面影响,我们必须将学校、社会、家庭三者合力。但是,想要真正解决大学生旷课这一难题,需要学校多方面的支持和协调,亟待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高晓清.完善考试制度,增强高校社会适应性[J].孝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5).

行为科学研究范文2

【关键词】初一学生;厌学体育课;原因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与能力已经成为广大体育教师的共识和正在努力实践的目标。致使学生获取终生体育锻炼的能力,必须养成锻炼的习惯,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这种锻炼意识的形成,与人的态度有关。构成态度的要素有认知、情感、动机,甚至还包括态度的外显形态及倾向性表现。一个不喜欢体育课的学生,必然会在体育课中表现出消极逃避的行为。理解这一点并不难,问题是产生不喜欢体育的症结在哪里?!本文试图通过调查研究去分析造成初一学生不喜欢体育课原因,寻求喜欢体育并参与其中的对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并就如何“变讨厌为喜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从研究目的出发,依据抽样原则和正态分布的原理。在本校和其它学校学生中,选择初一段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初一年级抽取学生共338名进行调查测试,共收回问卷338份,有效问卷为330份,有效率达到了97.6%。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研究法。

1.2.2 访谈法。

采用随机访谈的方式,走访部分教师和初一学生,询问不喜欢体育课的原因。

1.2.3 问卷调查法 采用SPSS8.0统计软件进行计算机数据处理。

2.问卷设计

在了解产生厌学体育课行为的原因的基础上,走访了部分体育教师和学生,深入了解产生初一学生好恶体育课行为的原因,并收集各种原因、刷选整理,编制成初一学生好恶体育课行为的归因分析问卷调查表。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样本与年龄分布。

3.2 主观原因的影响。

通过338份初一各班级学生调查表的统计,分析其厌学体育课的原因(不计外因),对表现出来的差的情况排序(见表1-1)

从表1-1中可以看出,心理素质差是造成初一学生厌学体育课最主要的原因占比例25.8%,排在第一位:运动能力差、身体素质差各占25.4% 25.1,排在第二位、三位。

3.2.1 心理素质差因素。

心理因素差是导致初一学生厌学体育课行为的最主要内因。一方面,是因为进入青春期的初一学生的心理变化引发他们不喜欢上体育课,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处于不稳定和不成熟的时期,在体育课中常表现为懒动,对疲劳的耐受力差,怕脏、怕晒、胆小、怕别人嘲笑等等。刘淑慧等人(1985年)的研究表明:在生理疲劳时,初一学生的心理疲劳出现较早,表现出对体育活动的更大的惰性,正是受这种惰性的影响,使学生产生参加体育课的各项活动是一种心理负担的想法,也导致了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另一方面,不喜欢体育课的原因由于心理素质差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往往过低地低估自己,觉得自己的体育学习能力差,在课中也常出现胆怯、心情紧张不安,缺乏自信,从而影响他们参加体育课的兴趣,也严重的影响体育课教学和学习的效果。

3.2.2 运动能力、身体素质因素.

运动能力,身体素质也是造成初一学生厌学体育课行为的主要内容。这是初一价段普遍存在现象。处于这一阶段的一些学生,因为对体育运动技术动作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还比较差,在课中就常因抓不住动作的要领而产生错误动作。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产生消极否定的情绪,认定自己的运动能力差,身体素质不好,从而不喜欢上体育课,这也成为他们提高运动能力的一大障碍。改变学生这种心态饿关键就在于有一个主客观的环境。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自我克制和自我暗示,减轻心理负担;另一方面,体育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

3.3 客观原因的影响。

从表中可以看出,被调查中26.1%的学生是因为体育课中的项目中内容太单调,太枯燥而不喜欢上体育课:因体育场地设施太差,器材器具太少而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占21.6%,因学校领导重视程度、班主任对体育课的态度占18%和17.8%,而文化课负担过重占16.5%。

3.3.1 教学内容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体育课中的项目太单调是导致初中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最主要原因,这部分学生因为体育课中没有自己喜欢的项目不愿上体育课即使参加了体育活动,也难以体验到运动场带来的乐趣,难以真正认识到体育课锻炼的价值,因此,要上好初一体育课初一学生的体育课,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就更应注意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安排初一学生感兴趣有锻炼价值的项目进行教学.在调查结果中学生对上球类课的期望最高有189人,(55.9%) ,艺术体操,健美操次之有88人(26.3%)通过安排上述项目以充实学生上体育课的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3.3.2 学校体育设施、器材因素.

调查统计结果显示,25.5%的学生是因为学校体育设施太差,器材器具太少而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的,缺少场地、器材器具也是造成体育课教材教法选择缺乏多样化的原因。学校的体育设施差,器材器具少是当前学校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改变这一现状的关键是促使学校领导充分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增加体育方面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培养自己动手的能力,应地制宜的为学生制造一些简易器材器具,开辟运动场地,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3.3.3 校领导、班主任重视程度.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校领导、班主任对体育课重视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好恶行为。如何使校领导、班主任重视体育课,这是作为体育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的。特别是在当前“减负”影响到校园各个角落的形势下,如何发挥体育课的优势,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

3.4 其它原因的影响。

调查中显示,影响学生体育课行为的还有以下原因:家庭原因(23.6%)、教师态度(20.3%)、文化课负担过重的原因(19.8%)、同伴因素(19.3%)生理有疾病(18.9%)、考核考核标准因素(17.3%)、教师技能的原因(19.8%)、。首先,可以看到23.6%的学生是因为父母反对其上体育课而不喜欢体育课的。可见,家庭对人们的影响是深刻的。如果父母支持子女上体育课,那么就会减少因心理素质差,运动能力差而不喜欢上体育课的人数。其次,教师态度问题也是其中的原因,20.3%的学生是因为体育教师态度不好,工作不认真而不喜欢体育课的。再次,文化课负担过重,同伴很少帮助和指导也是造成厌学体育课行为的原因。就文化课负担过重的原因,已被广大教学工作者所重视,目前关于教育问题有关文件中就反复强调了“减负”的迫切性。作为主导教学的体育教师,也应该充分认识到同伴教学影响的作用。

4.结论与建议

4.1 初一学生厌学体育课行为归因内容为15项,体育课项目单调枯燥是导致初一学生厌学体育课可行为的首要客观原因,心理素质,运动能力差,运动能力差是主要的内容。

4.2 建议。

4.2.1 克服学生自卑心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在体育运动能力提高的基础上,转变初一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

4.2.2 合理安排体育教材,改进体育教学方法,特别是备课要周密有创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4.2.3 改进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态度,改变许多教师对待体育课无所谓不重视的态度,要有地位,首先要有作为。树立新的教师责任观。

4.2.4 树立正确的快乐体育理论,培养厌学学生对体育课的良好感情。

行为科学研究范文3

关键词:科学教学;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1;G6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7-0011-01

进入信息时代之后,科学技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有的比例越来越高,给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产生不小的影响。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为教学目标的一门科学启蒙课程。科学课程的开设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素养,在该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因此,如何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值得教师认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在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升全民的科学素养成为社会快速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科学素养的培养也在小学阶段开始推行。科学课程是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增设的一门课程,主要教学目的是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就是创新人才的竞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造就更多的科技创新人才,是当今时代的必然选择。只有不断进行科技创新,增强国家实力,才能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建构高效而有意义的科学课,对于提高学生科学探究和创新的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策略

1. 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对于新鲜事物有着较强的好奇心,而兴趣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要推动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应先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再引导他们学习更多的知识,最终唤醒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一般是在探寻新事物的过程中出现的,所以,教师可通过实验法、情景模拟法以及竞赛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课“物体的运动”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在自己的桌面上放置一根铅笔,让大家观察铅笔在桌面上是否出现了运动,再利用实验器具也就是小车做刹车实验。结合现实生活,通过简单的实践引入课程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不知不觉中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2. 提出各类问题

教师要想在科学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除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之外,还可以提出各类科学问题。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科学问题,一定要事先进行科学的测试、精心安排,这样能够促使学生开拓思路,创造性地进行探究学习。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对科学实验结果提出质疑,对他人的答案进行质疑,对自己的答案、学习态度等进行反思。例如,在讲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光与色彩”这节课时,教师可安排学生对光的理解以及色彩的理解进行思考,或者是分组进行讨论。在学生进行各类回答之后,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答案。比如,有学生回答:“光与色彩都是有颜色的。”这时,教师可以提出疑问:“二者之间是不是有联系,才会有相似之处呢?”然后结合教材内容,带领学生一起思考探寻,找出正确的概念解释二者之间的关系,这同样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 注重探索与发现

科学课的主要教学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多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得出科学实验结果,然后论证实验项目,给出科学解释。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虽然可以通过自己的探索与发现,找出正确的实验结论,但并不是所有的实验都能起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作用。只有带着探索与发现性质的实验,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才会发挥相应的作用。即探索与发现性质的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灵感思维,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在探索类实验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常常会提出很多新问题,由此产生更多新的认知,进而引发了创造动机。例如,在讲授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固体与液体”这节时,教师首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样的物体能够称之为固体及液体,然后再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对固体与液体的定义进行精读,之后提问学生二者之间存在哪些不同,生活中我们常见到的固体有什么,液体又有什么。通过正确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结束语

随着新课改不断深化,加之我国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教育受到人们广泛关注。因此,在科学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为教学的重点。小学是学生学习的初级阶段,在这时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教育,能够为学生今后的学习起到良好的启蒙作用。在科学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对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科学设计,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科学课教学过程中积极参与、积极发言,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进而在科学课教学中实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晓辉.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D].宁夏大学,2013.

行为科学研究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7-0300-02

以工商企业为背景兴起的组织公民行为理论自被引入教育领域以来一直备受关注,教师和学生是大学里不可或缺的两类主体,教师的组织公民行为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的组织公民行为同样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这两类主体共同发挥组织公民行为才能使大学得以长足地发展。然而,目前人们关注焦点是教师的组织公民行为,大学生的组织公民行为却很少有人问津,显然这是组织公民行为在教育领域的发展不均衡,正是因为如此,大学生的组织行为成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对大学生的课堂组织公民行为做定性研究,揭示其对提高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满意度、认可度,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建设和谐班级、校园文化方面的作用。

一、解读大学生课堂组织公民行为

美国印第安那大学的Demnis Organ教授及其同事(Cf.Bateman&Organ,1983;Smith,Organ,&Near,1983)将组织公民行为定义为未被正常的报酬体系所明确和直接规定的、员工的一种自觉的个体行为,这种行为有助于提高组织功能的有效性。这些行为一般都超出了员工的工作描述,完全出于个人意愿,既与正式奖励制度无任何联系,又非角色内所要求的行为 [1]。此定义成为以后人们解读组织公民行为的根基,此定义向大家传递了一个基本信息:凡是组织公民行为都带有自觉自愿性,而且要承载超出角色要求的任务量,实施了该行为也未必能被组织正式的报酬体系予以承认,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组织成员都能自觉自愿地持续实施该行为,组织的效能将有所提高。依据此定义我们可以对本文的研究主体做一个这样的界定:在课堂环境中自觉自愿实施的超出大学生本身角色要求而且没有利己企图的行为均为大学生课堂组织公民行为。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很显然满足了组织公民行为的基本要义,这类群体和他们所在的学校、教师之间几乎没有报酬体系的制约,这让他们的行为很少含有自我利益的元素,没有了利益的驱动大学生的组织公民行为自然而然地印染了自觉性、利他性等属性。

二、大学生课堂组织公民行为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实然的组织公民行为

根据唐晓鸣的研究结果,把大学生的课堂行为分为显性无意型和有意型课堂问题行为、隐性课堂问题行为。显性课堂行为是指老师或周围同学能够观察到的行为,例如,不停地玩手机、看课外书籍、睡觉、吃零食、上课时与老师发生正面的、直接的冲突;带着耳机听音乐;随意乱穿座位等。隐性课堂问题行为是指不能轻易的被老师或同学发现,但却对自身影响极大的课堂问题行为。这类课堂问题行为主要表现为:上课时发呆、神游,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么;思想开小差,想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上课时,心事重重,无法集中注意力;在课堂上感到焦虑;害怕老师提问到自己;对大学产生厌烦情绪等等 [2]。这些课堂行为虽然也带有一定的自发自愿性,但是却不利于组织中的人的发展,也不利于组织的长期发展,根据上文对公民组织行为的分析,组织成员实施公民组织行为后对人的发展和组织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才能被称之为公民组织行为,显然,这些普遍存在于大学课堂上的行为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干扰了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大学组织的作用在提升大学生自身的潜力,提高综合人文素养,提供他们必要的知识储备,让这类组织的每个人都得到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上述不良行为的出现阻碍了大学培养目标的顺利达成,所以我们有必要在学生中开展组织公民行为,用这种行为方式让每个学生能实现良性的自我管理。

(二)大学生应然的组织公民行为

为了达到提高师生之间的心理上的互相认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创建一种和谐的班级文化,学生应该表现出应有的组织公民行为。以下从对教师和对同学两个维度进行分析。

1.对教师的组织公民行为

学生对教师的组织公民行为主要可以让教师给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让他们在愉悦的心境下完成教学活动。教师的心理作用对教学质量有一定的影响,愉悦的心情,窗明几净的教学环境可以让发挥一些常规教学知识,把教学内容进行得更丰富多彩。介于可讲可不讲的范畴内,教师可能选择讲。教师的这种长期地知识拓展对学生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上课前,在客观方面要充分的做好准备工作,比如,黑板要干净,黑板擦要保证湿润,多媒体设备要打开,并且确保其可以正常工作,以便于老师可以不受客观条件影响而顺利讲课;当老师走进教室,大家要主动问好,礼貌热情,可以给老师一个好心情,以便于有一个好的开端;积极主动配合老师的授课工作,积极回答老师的课堂提问,认真高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和老师的见解不一致的,要敢于和老师辩论交流,可利于双方的共同进步;对于老师的偶尔失误,要给予理解,知识的交流是平等的,定期向老师回馈信息,对老师的教学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老师讲课期间,要坐姿端正,眼睛注视老师,一方面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克制睡眠等思想抛锚行为,认真听讲,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对老师的尊重,再进一步说,还能够反映出老师授课的吸引力很强,进而增强老师的热情。

2.对同学的组织公民行为

基于学业,对同学长期地进行组织公民行为大多是帮助同学,可以增进同学们之间的友谊,减少同学们之间的摩擦。主要表现为热情耐心帮助同学解答疑难问题,协助其进步,对同学的学习进行监督。例如,上课期间精神委靡,在关心是否休息好的同时,要提醒他/她安排好作息时间,保证课堂效率,和同学进行学习交流,以助于大家共同的进步和提高;积极参与小组作业的讨论、制作和完成;为小组的相关活动出谋划策;为小组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以助于小组的成长;共同参与,分工合作,互相监督,追求高效高质。以上行为是在课堂教学的背景下在同学之间很容易进行的组织公民行为,这种行为不需要刻意为之,不需要花费很大的代价,但是却能让周围的同学感觉到对他或她的关心。这种课堂背景下的组织公民行为可以波及生活中的类似的相互帮助行为,从而可以创建一种和谐的班级、校园组织文化。

三、大学生课堂公民组织行为的培养途径

(一)加强学校管理层面的宣传

很多学生在无意中也在不断地实施组织公民行为,学校管理人员应该通过各种途径搞好宣传工作,把这种个别人的无意识的组织公民行为转变成为大多数人的有意识的行为。这是一种质的飞跃。宣传的作用在于一方面从学校管理的宏观层面上营造一种氛围,让同学们意识到课堂上实施组织公民行为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让同学们对组织公民行为找到合适的定位。有的同学在课堂上对老师实施组织公民行为可能是为了给老师留下好的印象,能让老师在对他考核的时候给一个很好的评价,也有的同学对周围同学实施组织公民行为是为了得到同学的认可,从而可以成为班里面的班长、学习委员等管理层的人员,从而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同学们实施该行为必须有一个好的引导。如果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去刻意表现组织公民行为,就会使组织公民行为成为一种工具行为或组织中的政治行为,容易引发同学之间的冲突,对学校和教师产生不良印象。高校学生管理人员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组织公民行为是大学生管理中的一把双刃剑,要透过组织公民行为发现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培育健康的组织公民行为,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二)激发大学生实施课堂组织行为的动机

组织公民行为带有自发、自愿性,如果没有持续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的结合,这种行为难免摆脱昙花一现的厄运。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们有了外在的或内在的刺激之后才会产生动机,有了动机就会产生相应的行为,所以要想让大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相应的组织公民行为就必须为他们找到一定的内在刺激或外在刺激,这种刺激可以通过树立一定的榜样作用来完成。学校可以对成绩优秀、综合能力强的在校或往届毕业生做一个统计调查分析,找出这些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表现,这些行为表现促使了他们的成功,以此成为其他同学的榜样。另外,让同学们意识到实施组织公民行为对自身也是一种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MBA智库百科,http://wiki.省略/wiki.

[2]唐晓鸣.大学课堂失范现象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

[3]徐步朝,茶金学,秦华.当代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现状及培养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0,(10).

[4]陈晨子.基于组织公民行为理论下的高校班级凝聚力建设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10).

[5]余洪.基于“组织公民行为”理论的高校学生干部管理策略:第14卷[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3).

行为科学研究范文5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高中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适应21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必须构建新的高中化学课程体系.高中化学是所有高中科目中比较重要的一门.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二、传统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枯燥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师的教学行为由于受高考压力的影响,只注重学生会做题,却根本不管学生是否真的理解.很多化学教师都有一套应付高考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只将课本上的内容复述给学生,将化学方程式抄给学生,很少带着学生深入去了解,把教学重心都放在了做题上面,这样的课堂教学内容太过单一、枯燥,学生很难提起兴趣学习,教学效率自然也就不高.

2.教学模式单一

受时间和条件的制约,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往往都是教师“教”,学生“学”.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就是权威,教师说的都是对的,学生很少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并大胆质疑,这样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培养出真正的化学人才.

3.教师对一些化学概念的认识不清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人员众多,有些地区的教师选拔不能做到十分严格,这就导致有些教师自身水平不高,部分教师自己对一些化学概念认识不清,那么就更别谈如何将其教给学生了.甚至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一些无法解释的地方,运用一些专用术语一笔带过,加大了学生理解这些化学知识的难度,对他们的化学学习不但没有帮助,还可能有误导作用.

4.教师用语不规范

由于高中化学教师的良莠不齐,在教学过程中,他们对很多东西可能用语不规范,这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无论是对化学教学还是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都是不利的.

三、优化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行为

1.明确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受传统观念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以往的化学课堂教育模式中,往往都是教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在学生心中一直是形象权威的,不可冒犯的.对于高中化学教学来说,由于高考的压力,学生一心只想提高自己的高考成绩,而教师证明自己教学能力的一个主要的方面就是自己教的学生能否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这就形成了如今我国整个应试教育的大背景.如今的高中化学课堂上,一直是教师充当着主体地位,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只教要考的知识,只布置要考的题目,学生也只是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任务.如果学生都是这样被动学习,强制自己接受课本上的知识,并针对高考有目的的做题,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应付考试上,没有主动研究探索这门科目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就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优化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首先就要明确在教学活动中,始终是学生处于主体地位的,因为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而不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或者说,教学成败的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只有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才会更加规范,学生才会敢想、敢说、敢做,不会因为教师的严厉而不敢提出自己的问题.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由此可见,教师扮演的是一个传播道理、教授课业和解答疑惑的角色.学生不用担心犯错会被责罚,自然就敢于做一些尝试,大胆思考,教师也会出错,学生可以大胆指出,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能够感觉到主动学习的乐趣,就会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整个课堂氛围就会比较好.

2.提高高中化学教师的整体素质

为了防止一些素质低下的教师对学生的化学学习产生负面的影响,就要提高高中化学教师的整体素质.在教师的选拔中,应该严格把关,录用的教师除了具备足够的化学知识外,还应有优秀的品性.各学校还应对选出的教师进行培训,确保他们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对进行化学教学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工作.学校还可通过监督评比制度,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规范,对表现优异的教师进行评奖评优,有竞争才会有动力,在这个制度下,教师就会注意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规范,注意自己的所言所行,提高自己的素质.

3.通过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的兴趣

调查发现,很多学生都表示在高中的众多科目中,化学算是比较无聊的一门,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很多高中化学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化学方程式时只是原封不动地将其抄给学生,不进行深入讲解.经常会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对上课质量和学生的接受情况考虑的不够多,这样的课堂质量可想而知.另外,学生喜欢幽默风趣的老师.如果教师在教授化学时经常使用一些幽默风趣的语言,就能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到找错题时,教师可以开玩笑说:“今天我们医院来了不少病人,哪位医生赶紧来给他们医医啊.”此言一出,学生在笑的同时,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就会积极上去改正.此外,教师还可以讲述一些有关化学家的幽默故事,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4.通过化学实验,加深学生的印象

化学是一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学科,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以往的高中化学教学课堂上,受高考的影响,很多教师为了节约上课时间,所有的课程都是在教室里进行,实验课也只是跟着课本上的内容向学生讲一遍做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教师应在实验室进行实验,让学生能够亲身感觉到化学反应的发生.例如,焰色反应产生的颜色;将一小块钠放入水中产生的激烈反应;分别将CO2、SO2通入品红溶液去辨别它们;等等.通过这些实验给学生留下的视觉冲击,能够让学生对反应的过程与结果掌握得更加牢固,学习效果就会更好.

5.经常让学生动手实践,激发学生对化学探究的兴趣

行为科学研究范文6

[关键词] 医学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1(a)-0129-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further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academic master degree in medicine of China. Methods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2,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1210 respondents including 550 supervisors, 550 postgraduate students and 110 experts i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from 11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and medical universities in China.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designed from course load, coverage of knowledge, frontier of content, content and pattern of core courses construction and elective courses. Results 430 questionnaires were received from the supervisors in which 417 questionnaires were valid, effective retrieved rate was 75.8%. 513 questionnaires were received from the postgraduate students in which 461 questionnaires were valid, effective retrieved rate was 83.8%. 99 questionnaires were received from the experts i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in which 93 questionnaires were valid, effective retrieved rate was 84.5%. The total effective retrieved rate was 80.2%.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questionnaires, 89.6% respondents believed that the course load could meet the demand; 37.4% respondents believed that the coverage of knowledge was wide; 44.3% respondents believed that the frontier of content was average; 77.5% respondents supported the modulization of core knowledge courses; 56.3% respondents considered that the range of elective courses should not be limited. Conclusion The present curriculum system for academic medical master degree is not suitable for the education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and meets the requirement for carrying out scientific research perfectly in China. Therefore, setting educational goal should be accurate; necessary knowledge should be the core of construction of interdiscipline and integrated curriculum system; further expand scope of knowledge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strengthen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ology during the reformation.

3.3 科学设置课程内容和覆盖面

课程内容设置关乎研究生对基础理论的认识与理解,对研究生知识体系的构造与完善及知识创新应用能力[12]。美国研究生课程主要是以问题为主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探究知识、发现新问题[13]。美国医学院校联合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edical Clinics,AAMC)资料表明,美国有26所医学院校完全彻底打破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或实行以问题为基础模式,或实行人体器官系统模式,或实行整合模块化课程,或实行社区基础模式,或实行混合模式等等,其课程名称和设置已与传统名称大不一样[14],大致可以分为核心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15]。我国目前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较大的封闭性和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16]。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医学高校研究生学位课程开设量比较充足,但课程涵盖的知识内容和各专业课程涉及的前沿进展则并不能完全满足开展科学研究的需要。按照研究生学位课程体系框架,公共课程的设置上除政治理论、英语外,还应开设生命科学研究工具性、方法类课程,通过研究方法的系统学习使他们学会如何做研究[17],核心课程应突出研究生开展生命科学领域研究所应具备的交叉知识和前沿进展,专业课程要有本领域发展起源、历史、现状及最新研究的知识和技术,选修课程则实行开放性选修策略,体现宽泛而自由的原则,研究生可结合自主学习和科学兴趣选修。

3.4 为研究生构建开展生命科学研究的核心知识框架

当前,更多的科研工作不再局限于本领域而是从其他学科中寻求突破思路,获得创新灵感[18]。学术型医学研究生作为高层次科研人才的储备力量,是突破科研瓶颈的主力军,当前生命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研究生必须要做到能够紧跟科技发展趋势和最新进展,才能保证课题研究的质量、深度和实现创新不落伍。在美国医学高校,普遍为研究生开设了一门跨学科的核心课程,如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的《生物医学科学基础》[19],研究生入学后通过高强度集中学习,很快能够掌握在生命科学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取得了明显成效。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应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经验,打破以学科开设课程的壁垒界限,开设跨学科领域的生命科学核心课程,为学生构建必备的知识框架,全面了解生命科学领域基本知识、前沿进展和实验技术,促进交叉学科知识融合,开拓学生眼界,激发科学研究的兴趣与灵感。

3.5 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教学活动

教学方法作为影响研究生能力发展的基本前提,是提升研究生全面发展能力的关键环节[20]。在美国等发达国家高校,高强度课程教学始终作为保证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同时又提供大量专业课程供研究生选修,导师也资助研究生参加各种类型的学术活动。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应根据课程类型采取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如公共课程和核心课程可采取高强度集中教学,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可以讲座式、研讨式、案例式教学为主,辅以前沿问题、重难点问题和学术争鸣问题为选题的探究式研讨。同时,还应举办各层次和类型的高水平学术交流、研究生创新论坛和暑期学校等系列学术活动,扩展学术视野和知识面,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21-24]。

学位课程是研究生打好理论基础、拓宽知识面、培养科研创新能力最基本的环节,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学位课程体系,覆盖从基础理论到前沿知识的教学内容,辅以教育教学方法的改进改革,不仅为研究生构建开展科学研究所必须掌握的知识结构,更利于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熊玲,刘芳,李忠.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6):93-96,118.

[2] 梁珍淑,刘忠,李昌模,等.研究生课程建设探究[J].中冶金教育,2015(6):14-16.

[3] 何勇涛,罗长坤,黄国琼.医学科技发展对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影响[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2,25(3):191-193.

[4] 汪霞,卞清,孙俊华.论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10):30-34.

[5] 田红旗.基于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背景下加强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8):18-22.

[6] 李莉.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1998,(5):56-57.

[7] Kevin FM.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Looking back,Planning ahead [J]. JAMA,2012,307(6):619-620.

[8] 蓝丹,李登峰,高宗燕,等.医学研究生教育现状及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6(11):5-6.

[9] 陈h,翟月.21世纪以来世界高水平大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J].外国教育研究,2016,43(7):104-114.

[10] 章丽萍,金玺,顾建民.研究生课程建设:从理念到方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3(7):66-70.

[11] 张三强.美国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特点及对我国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的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92-94.

[12] 胡春平,刘斯伟,许烨婧.研究生教育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6):105-111.

[13] 马舜,陈工.美国研究生教育的认识及其启示[J].科学经济社会,2016(2):94-99.

[14] 孙宝志.中国与美国医学课程详细比较及重要借鉴[J].医学教育,2002(4):16-18.

[15] 崔爽,段丽萍.浅谈美国大学医学研究生课程设置特点[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4):108-109.

[16] 岳昌君,吕媛.硕士研究生创新精神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5(6):20-25,112.

[17] 宋远方,李艳丽.构建学术型研究生培养钻石模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12):7-10.

[18] 安江,邢花,郭莹,等.研究生教育的一般规律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1(31):27-30.

[19] 何勇涛,罗长坤,黄国琼,等.中美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2,32(3):466-469.

[20] 李泽.基于研究生教学特点的LPC教学方法的探索与推广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4(6):16.

[21] 王苹,唐燕.医学院校研究生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7):137-140.

[22] 尚立芝,季书,曹珊,等.基于COPD中西医基础研究对研究生实施PBL教学[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14):113-115,119.

[23] 姚珍松,唐永超,江晓兵,等.仿真模型模拟操作联合模块式教学法在研究生学习椎体强化术中的应用[J].西部中医药,2014,27(6):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