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酸性土壤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酸性土壤的特点范文1
杜鹃花能耐寒性吗1、耐寒
由于杜鹃花自身的生长习性特点,它最高能够耐零下8℃左右的低温,它的耐寒能力很好,在南方地区的话冬季放在室外养殖只可以正常越冬的,在北方地区的温度太低,对杜鹃花进行适当的保暖即可,必要时可以将植株搬进室内养护。
2、生长习性
杜鹃花喜欢在凉爽、湿润的气环境中生长,因为杜鹃花属种类多,所以其习性差异也很大,但多数种产于高海拔地区,土质要求富含腐殖质、疏松的酸性土壤,土壤的ph值在5.0-6.5之间。不耐强光暴晒,春夏秋三季适当遮阴。
3、观赏价值
酸性土壤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地质;土壤;重金属;污染;污染治理
中图分类号:X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2-0286-01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指土壤中重金属过量累积引起的污染[1]。过量重金属将对植物生理功能产生不良影响,使其营养失调。重金属难以在生态系统中转化、处理,并通过食物链层层传递最终在人体内积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2-3]。
1.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来源
土壤重金属污染存在大气、污水、固体废物、农药化肥等多种来源,不同来源的污染治理方法也存在明显差异。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
1)大气沉降。冶金、重化工等工业过程会产生含有重金属的粉尘或气体排放到空气中,通过自然沉降和降水污染土壤。
2)污水污染。工业、生活污水如果未经处理就进行排放,将携带铅、铜等重金属元素进入河流或地下水中,影响人类、牲畜、农作物安全用水。
3)固体废弃物。生活、医疗、工业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在堆放或处理过程中,由于日晒、雨淋、水洗,重金属极易移动,以辐射状、漏斗状向周围土壤、水体扩散。
4)农用物资。农药、化肥和地膜长期不合理施用,导致土壤重金属污染。高毒农药含有铜和锌等重金属元素,一旦喷洒到农作物上难以转化、处理,造成粮食、水果重金属超标,造成食品不安全。
2.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地质因素分析
我国的南北方地理区域气候、经济发展差异,土壤地形、地质差异,将导致土壤重金属污染呈现地质因素特性。具体分析如下:
1)南北方差异
从污染分布情况看,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我国南方地区经济较发达,尤其是有色金属产业、外贸加工业较为集中,导致土壤重金属超标严重。镉、汞、砷、铅4种无机污染物含量分布呈现从西北到东南、从东北到西南方向逐渐升高的态势。
2)耕地土壤污染特点
耕地土壤污染主要由于含有重金属的农资使用、工矿企业重金属排放物迁移污染,并且前者具有全国普遍性,这主要因为我国农药、地膜安全标准较低所致。根据统计,我国耕地土壤重金属超标率超过1/5,主要污染物为砷、铜、汞、铅、铬等,并且呈现污染程度逐渐加剧的趋势。
3)酸碱地质差异
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着各种红色或黄色土壤的酸性土壤。南方土壤受到气高温高、强降雨量影响,pH一般低于6,较强的酸性土壤对铜、锌等金属元素具有天然的吸附能力。而我国北方地区多呈现盐碱地质。不同酸碱度土壤对重金属元素的吸附能力也不相同。
4)矿山矿区差异
我国中南地区分布较多的金属矿山,由于采矿长流程、大滞后、多变量耦合工艺的影响,导致矿山不同区域土壤具有差异的重金属污染特性,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矿区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以标定重金属污染元素以及量级程度。不同矿区的污染程度、重金属元素具有明显差异。
3.基于地质因素考虑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方案
1)农药污染土壤的治理
对于农药、化肥、地膜等农资污染的耕地土壤可以采用热脱附技术进行治理以提高土壤的自我更新能力,保持土壤的活性。在采用该技术时需要控制两个参数指标即加热温度和保持时间以控制污染物在不同相之间的迁移转变,尤其是将重金属通过蒸发、排放、冷凝、剔除等处理至达标后进行无危害转移与安全排放,以避免土壤的二次污染。
2)盐碱土壤污染治理
在盐碱地的耕作过程中,利用粉垄螺旋钻头设置底层粉垄暗沟系统,利用天然降水的下渗运动,使土壤中的盐分下沉,并借助粉垄土壤疏松在氧气、微生物等作用下,使土壤中的部分盐分下移,增加了微生物对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的吸着和转化。
3)土壤污染的固化稳定处理
土壤污染的固化稳定处理其原理为削弱土壤金属元素的迁移扩散能力,避免重金属污染的传递与二次污染以降低其危害,消除其对生态环境的进一步影响。需要指出的是该技术并不是消除重金属,而是隔绝其对其它环境的影响。图1显示固化稳定化处理在土壤修复治理方案中使用率达到22.2%。
4)酸性土壤的治理特点
酸性土壤对重金属元素的易污染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As Ni Pb Cu Cd Zn Cr Hg,空间分布不均匀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Cd As Pb Zn Cu Cr Ni Hg。Cd的含量与pH值呈正相,As的含量与F的含量呈正相关性,Cr、Hg的含量与F的含量呈负相关性,Cr、Cd的含量与海拔高度呈正相关性,Cu与As、Cu与Ni、Hg与Cr呈正相关性,Zn与Pb、As与Ni呈负相关性。
5)矿区污染土壤的治理特点
针对金属矿区土壤污染特性,有针对性的对其Zn、Pb、Cd、Cu和As等金属元素进行吸收、转化与格力处理。并且,根据矿山不同区位的污染程度设定不同等级的重金属处理标准,在有限污染处理成本的前提下实现矿山土壤综合治理的最优化效果。可见,针对矿区污染土壤的特点需要设计有针对性的处理方案。
4.结论
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且其污染治理受到污染源多样化、异质性影响存在较大难度,因此该课题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针对不同地质因素重金属污染的形式存在差异这一特点,提出基于地质因素考虑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方案。所提方案对开展土壤重金属治理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徐龙君,袁智.土壤重金属污染及修复技术[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08).
酸性土壤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活化钾肥;甜玉米;钾利用效率
【Abstract】The test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no obvious difference between potassium activation and potassium chloride on sweet corn in acid soil, or slightly higher than the potassium chloride. The use efficiency of activation potassium was higher than potassium chloride. The absorption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was promoted effectively by adding potassium activation.
【Keywords】potassium activation; sweet corn; potassium use efficiency
钾是作物生长所必需的三大营养元素之一,钾在农作物产量形成、保障作物高产、稳产(增强作物抗寒、旱、倒伏和病虫害等)和提升农产品品质等多方面起着极其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1]。作物吸收的钾,不外乎来自土壤和施用的钾肥。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肥料的需求不断增加,随之对氮、磷肥利用效率的提升及技术研究与应用也较多,对钾肥则严重忽视。我国钾肥用量近30年来以每年12%的速度增加,2010年已达到近700万t(以K2O计,下同)。我国已探明的钾矿资源储量非常有限(仅1.47亿t),以2010年近300万t的产能计算仅能开采50年,钾肥主要依靠进口的局面将长期存在[2,3]。
针对我国钾矿资源短缺,现有钾肥价格急剧上涨、且易流失、钾利用率低等特点,以作物高产、稳产、优质、抗逆为目标,创新钾肥及钾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已迫在眉睫。本试验的目的就是初步探索新型活化钾肥在南方酸性土壤上对春植甜玉米的肥效。近几年,鲜食甜玉米以高营养、高经济效益已被大众认可,种植面积愈来愈大,复种指数也愈来愈高,随之引发的甜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也较多,但新型活化钾肥对甜玉米的肥效如何,极少见相关报道。
1 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3年4月1日施基肥生物有机肥(有机质≥25%,有效活菌数≥2000万个/g,总养分≥4%)整地,播种(直播)。6月21日收获,生育期81天。试验地安排在惠州市农科所园艺区E8号地,肥力中等,地力均匀,排灌方便,前茬苦瓜。
供试材料:佳美1号甜玉米;尿素(60%)、氯化钾(60%)、活化钾(10%)、三元复合肥(15-15-15)。
试验共设3个处理,每个处理4次重复。畦宽1.3m(包沟),畦长5.7m,每小区三畦,面积22m2。每行19株,每小区114株,每667约种植3500株。
T1:氯化钾施用量的一半(以K2O含量计)用活化钾替代。
T2:不施氯化钾,活化钾(全K含量)施用量等同氯化钾中K2O含量。
T3(CK):不施活化钾,施氯化钾
2.4 活化钾肥对甜玉米养分及土壤速效磷的影响
从表5可以看出,仅施活化钾肥的处理(T2),尽管茎秆和根系的含钾量最低,但叶片的含钾量并不低,且根、茎、叶的钾利用效率均相对较高,尤其是茎秆的钾利用效率,差异显著,该处理收获后的土壤速效钾含量也最低,与CK差异显著。氯化钾和活化钾肥混施的处理(T1),除茎秆的含氮量和叶片的含磷量较低外,根、茎、叶的含氮量和含磷量均最高,与CK相比,茎、叶的钾利用效率也较高,而根的钾利用效率和土壤速效磷含量均略低,但均未达统计学显著水平。说明新型活化钾肥的钾利用效率要明显高于氯化钾,两种钾肥混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植株对氮、磷的吸收。
3 讨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本试验中,活化钾肥在酸性土壤上对甜玉米的肥效与氯化钾相当,或略高于氯化钾肥,且活化钾肥的钾利用效率明显高于氯化钾,两者混施,在一定程度上还可有效提高甜玉米植株对氮、磷的吸收。据相关研究表明,活化钾肥是利用活化剂与钾矿石在一定的条件下加工而成的,其肥效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是可持续性较强,即使是高温多雨季节,淋溶损失也极少,二是活化钾肥中含有一定量的硅、钙等微量元素[4]。也就是说,与氯化钾相比,不仅活化钾肥的肥效不减,还可大大减少钾素的淋溶流失,减少富营养化,同时又可有效防止土壤酸化,又可补充微量元素,有效提高植株对氮、磷的吸收。
另外,对于活化钾肥对甜玉米穗苞的品质有何影响,由于条件限制,本试验未做分析。不过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会继续深入活化钾肥对作物产量、品质以及施肥成本等多方面的探讨,为建立钾肥高效利用技术体系、及钾素替代技术的集成与示范提供有力依据。
参考资料:
[1] 陆景陵.植物营养学(上册)[M].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9.
[2] 商照聪,刘刚,包剑.我国钾资源开发技术进展与展望[J].化肥工业.2012,8:5-8.
酸性土壤的特点范文4
1 土壤
玉米对土壤的要求并不非常严格,但由于玉米根系庞大,需要的养分、水分很多,为了保证稳产高产,仍需要有土层深厚、疏松,保水、保肥能力强,有机质含量丰富的土壤。土壤性质可以影响到土壤的水分、温度和空气状况。质地粘重的土壤,结构紧密,通气不良,春季地温上升缓慢,但保水、保肥能力较强;质地疏松的砂质土壤虽然通气性较好,春季地温上升快,有利于幼苗生长,但保水、保肥能力较差。
玉米对土壤中空气含量反应非常敏感,和棉花一样,都是要求土壤通气性好、空气容量大的喜氧作物,一般最适于玉米生长的土壤含氧量为10%-15%。根系进行呼吸作用所需要的氧气,主要依靠土壤空气提供。玉米根系的呼吸强度比小麦高10倍左右,因此,当土壤中空气不足时,则会影响玉米根系的呼吸代谢活动及其对各种营养元素的吸收能力,特别是对钾和氮的吸收影响最大。因此,通气良好的土壤可以提高玉米对氮素的吸收能力,发挥氮肥肥效。相反,在通气不良的土壤上,即使氮素充足,也往往会表现出缺氮症状,并会使根系的无氧呼吸增强,消耗大量的有机质,影响玉米生长发育。
玉米所需要的各种养分,主要是从土壤中吸收的。一般高产稳产玉米田,土壤耕层有机质含量都在1.0%-1.5%,速效氮约为70微克/克,速效磷约20微克/克,速效钾含量为150微克/克。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水稳性团粒结构多,潜在肥力大,各种养分比例适当,速效养分丰富。不仅能提高土壤的供肥能力,而且能持续均衡地供应养分,保证玉米生长不脱肥,不早衰,正常成熟,获得高产。
我国土壤有机质含量比较低,除东北地区某些黑土有机质含量较高外,一般都不到1%,南方土壤有机质含量则更少。因此,必须增施有机肥料,种植绿肥作物,以培肥土壤,才能进一步提高玉米产量。
土壤的酸碱度和含盐量对玉米生长也有很大的影响。适宜于玉米生长的土壤pH值为5-8,强酸性、强碱性土壤都不适宜玉米生长。酸碱度在5.5以下的酸性土壤,应当施用适量石灰中和酸性,才能使玉米生长发育良好。同时酸性土壤一般都缺乏有机质、可溶性的磷、钾和有效氮、镁,应注意施用有机肥和氮、镁肥料。
玉米对盐碱浓度的反应随玉米生育期的不同而异,发芽时耐盐能力最强,苗期最差,拔节期、抽穗期较强。因此,在盐碱较重的土壤中栽培玉米,必须进行土壤改良。
2 肥料
酸性土壤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耕地质量;建设;现状;问题;对策
耕地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资源,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在目前耕地资源紧张、保住耕地红线难度加大的情况下,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是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保障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宿州市位于安徽省最北部,与苏、鲁、豫3省11个市县接壤,是淮海经济区和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之一,辖砀山县、萧县、灵璧县、泗县、埇桥区和一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市总面积9787hm2,总人口535万人,耕地面积544000hm2,是国家重要的粮食和水果生产基地。
1 当前宿州市耕地质量现状
宿州市现有耕地544000hm2,其中中低产田342667 hm2,占耕地面积的63%,虽然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却是严重制约全市粮食高产的主要因素;有效灌溉面积仅有176667hm2,旱涝保收面积149333hm2,灌溉以小白龙和大水漫灌为主,节水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小,实施范围小,由于灌溉条件受限,加上自然灾害频繁,旱灾涝灾频发;耕地土壤障碍因子多,地力支撑产量绝大部分在450~600kg之间。与第二次全国普查相比,全市土壤有机质(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上升幅度在40%~80%,速效磷上升幅度在80%~120%,速效钾持平,碱解氮略有上升,土壤容重下降,质地变优,这些因素显示土壤是呈优化发展。但土壤pH值(酸碱度)却在迅速下降,下降幅度在0.5%~1.0%。机械化整地质量差,耕层变浅;部分土壤存在污染或有污染风险;人为破坏耕地质量的现象时有发生;耕地质量改善状况不容乐观。土壤肥力已成为限制市农业继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2 宿州市耕地质量建设工作开展情况
2.1 开展耕地地力定位监测和土壤墒情监测,及时掌握耕地养分和墒情变化动态
根据农业部《全国耕地土壤监测规程》的规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国家近年来通过标准良田建设等有关项目,在我市的产粮大县灵璧县建立了耕地质量区域监测站(全省15个),同时在四县一区建立了省、市、县三级耕地地力长期定位监测点173个,采集定位监测点土壤样品173个, 分析化验2249项次。通过耕地地力定位监测,掌握了全市耕地土壤类型的养分动态变化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土壤改良培肥对策和建议,促进了耕地质量建设工作的开展。
我市旱耕地面积大、分布广、类型多、季节性干旱明显,旱涝时常成为耕地质量提升的障碍因子。针对这些特点,我市根据农业部《全国土壤墒情监测规程》的规定,开展了土壤墒情监测。2012年,农业部在我市设立了4个国家级墒情标准监测站,每站分设10个标准监测点,定期开展监测工作,分层采集土样点位2960个共8880个土样,发送墒情简报74期。墒情的监测,为抗旱排涝提供了技术依据,有效地降低了因旱涝对耕地质量建设的影响。
2.2 开展耕地地力评价,为耕地质量建设提供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定级划分》(NY/309-1996),我市耕地分为平原潮土、砂姜黑土耕地类型区。2005年萧县成为农业部首批测土配方施肥试点县,2006年砀山县、埇桥区、2007年灵璧县、2008年泗县相继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工作。随着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的不断推进,2006年耕地地力评价被纳入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内容。目前我市5个县、区已全部完成耕地地力评价工作,查清了耕地地力等级、分布及低产障碍因素,建立了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和海量数据库,耕地质量保护工作也因此实现信息化、高科技化的管理,目前我市各县都配备了测土配方施肥专家咨询系统——触摸屏及掌上电脑,30%的乡镇将在今明两年配备触摸屏,农民可以随时查到各自耕地的相关信息、质量情况及施肥配方和施肥指导意见,土壤肥料工作实现了部、省、市、县四级网上办公平台,极大地促进了我市耕地质量建设的发展。
2.3 加强中低产田改造,不断提高耕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利用20世纪80年代的土壤普查结果和近年来的地力监测、测土配方施肥等成果,针对各类中低产田的特性特征,我市因地制宜地开展改造治理和培肥,有效地改善了中低产田分布区的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条件,不同程度地消除了低产障碍因素,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状,提高了土壤肥力。全市高、中、低产田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中低产田面积由2005年的74%下降到目前的65%左右。中低产田面积不断缩小,2012年,高产田有179333 hm2,比2011年增加667 hm2;中产田有240000 hm2,比2011年增加1333 hm2;低产田10266hm2,比11年减少2000hm2。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定级划分》(NY/309-1996)全市耕地质量等级划分,我市耕地已由2005年的三至九等一跃上升为二至六等,质量等级也由最高级三级上升为二级,消除了七、八、九三个低等级,耕地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2.4 大力实施地力提升,不断提高耕地质量
近年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耕地质量建设。我市农业部门抢抓这一机遇,大力实施地力提升,积极推广科学施肥技术,促进耕地质量不断提高。
2.4.1 开展标准粮田建设
与发改等部门一起,继续组织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规划》的标准粮田建设项目,在泗县、埇桥区等开展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累计建设面积26667 hm2,基本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渠(沟)相通、路相连、涝能排、旱能灌、土地平整、肥沃安全”的标准。
2.4.2 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行动,培肥土壤
我市各级农业部门主动作为,在没有任何专项资金的情况下,大力推广秸秆粉碎还田、覆盖还田、堆腐还田等各类秸秆还田技术,推广应用面积333333hm2以上,恢复绿肥种植面积3333333hm2,还田总量30000t,商品有机肥应用20000t,应用面积53333 hm2。通过有机质提升行动的实施, 夯实了全市耕地质量建设基础。2012年底,全市土壤有机质提升0.03%,土壤各类理化指标逐步优化,肥力水平显著提高,有效地增强了我市粮食生产的后劲,使农作物产量逐年增加.
2.4.3推广科学施肥技术
针对耕地土壤养分特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733333hm2,实现了平均毎667㎡节本增效56元,总节本增效达6亿元,同时还减少了滥施化肥对土壤造成的面源污染,有效地保护了耕地质量。
2.5 农业结构调整趋于合理
我市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适当调整了种植结构,大豆、棉花面积略有减少,小麦、玉米、水果、高效蔬菜面积有所增加。其中设施栽培如日光温室、中小拱棚等面积增加3333hm2。
3 存在的问题
3.1 南部砂姜黑土耕地土壤酸化现象加剧
酸性土壤(pH值5.5~6.5)面积已有6667hm2,pH值低于5.5的强酸性土壤面积达1333hm2,已严重影响到农业生产。
3.2 农业机械化程度虽高,但机械化水平低
一是耕作深度不够,作物赖以生存的耕层变浅,根系生活环境受限。二是旋耕质量差,耙地不透不匀,耕后不镇压或镇压不到位,造成机械化整地质量差。三是收获时留茬太高,焚烧秸秆带来耕层土壤有益微生物死亡。这些都不利于耕地质量的改善。
3.3 农田污染及污染风险在加大
随着城市工业化发展壮大,农业生产中化学品的应用不断增加,农田污染风险越来越大。
3.4 补充耕地质量不容乐观
农业部门不了解补充耕地的相关信息,不知道补充耕地的具置,而且缺乏监测与评定资金,因此监测和监管不到位。
3.5 土壤肥力与当前粮食生产中优质、高产要求不相适应
4 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对策
(1)酸化问题,可通过对已形成的酸性及强化性土壤进行改良。限制高氯复混肥的使用,同时施肥时注意施入碱性肥料。对于强酸性土壤,政府给予资金支持,启动酸性土壤改良措施。
(2)提高机械化水平。一是加强对农机手的培训教育,技术培训和素质教育相结合,提高机械化操作水平。二是结合农业项目或采取政府补贴的形式鼓励农机手操作到位。同时国家启动焚烧相关法律、条例或办法,加大秸秆禁烧的力度。
(3)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督监管力度,防止污染。对已污染的农田,政府投入资金实施污染改良。
(4)对补充耕地进行质量监管。政府出面协调,国土与农业部门配合共同协作,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农业部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改良而使之符合要求。
(5)农业部门结合农业各类项目的实施,或政府投入专项资金,加大土壤培肥的力度,提高土壤质量等级,增强土地生产潜力,使之充分发挥增产、优质、高效、生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百明,王秀芬.耕地质量建设的生态与环境理念[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3(01).
酸性土壤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油菜;缺硼;症状;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565.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1-0185-01
怀宁县地处长江中下游,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水资源丰富,具有油菜生产的得天独厚条件。一般最低温度不低于-7℃,油菜可以安全越冬。春季气温回升快,2月中旬至5月中旬,大于3℃以上的积温为1 280.3℃,光照435.2h,降水497.9mm,有利于油菜春发稳产和产量的形成。现在油菜播种面积8 090hm2,占经济作物面积的63.7%。硼是作物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能促进植株对磷的吸收和分配,对叶绿素的形成与稳定及碳水化合物的合成、转化与运转均有促进作用;硼还影响核酸代谢、生长素的合成与运转,对花粉生殖分化、子房胚珠的发育、分化、受精过程以及胚芽、胚乳发育等也都是必须的。油菜是喜硼作物,但由于农民习惯上偏施氮肥,造成稀释效应,阻碍了植株对硼素营养的吸收,导致油菜缺硼,发生“花而不实”或“萎缩不实”等现象,严重影响了油菜的产量。
1油菜需硼特点
油菜不同器官需硼量不同,花蕾为27.1mg/kg;角果皮9.8mg/kg;种子14.2mg/kg;叶片8.4~11.0mg/kg;茎和分枝7.3~9.8mg/kg。油菜不同生育阶段地上部分对硼积累的过程是:苗期和薹期较少,分别只占全生育积累的6.0%和6.7%;花期积累陡增,占14.8%;结角成熟期积累最多,占72.5%。初花期积累激增,在花蕾、角果中的含量远比营养器官高。表明油菜在生殖生产阶段需要硼素较多,硼对繁殖器官的形成和发育具有重要意义,土壤缺硼的临界有效含量为0.3mg/kg,如小于此值油菜就容易发病。
2油菜缺硼症状
2.1苗期症状
根系发育不良,表皮变褐色,有的根颈膨大,皮层龟裂;叶片初呈暗绿色,叶小而肥厚,叶缘向外转缩,叶片出现凹凸不平的萎缩状,随后从叶缘开始变成紫红色,逐渐遍及全叶,最后变成黄色,枯萎脱落;心叶变成黄白色,不能继续分化延伸。
2.2蕾薹期症状
叶形小,叶质增厚,变脆,叶边倒卷;节间显著缩短,分枝丛生而矮小,花序顶端褪绿、萎缩,有的不能抽薹,花蕾柱头外露。
2.3花期症状
叶片先从中部叶变紫红色,然后向上下发展,最后变黄脱落;主花序和分枝花序紧缩不能伸长,生长萎缩干枯;花蕾或在开花前或在开后脱落,但残留花柄,成角的也不能形成种子;盛花期后叶腋中又长出小分枝,形成第2次生长;角果和茎杆表皮呈紫红色至蓝紫色。
2.4病株后期株型因缺硼程度不同的表现
病株后期株型有3类:一是矮化型。严重缺硼使主花花序和分枝花序显著缩短、植株矮化,次生分枝丛生严重,结实少或不结实。二是中间型。中度或轻度缺硼时,病株高度和株型与正常植株无明显差异,次生分枝丛生程度较轻,有部分角果能结实,但成熟期推迟。三是徒长型。中度缺硼而其他营养元素供应状况较好时,病株的株高和主花序显著增长,株型松散,次生分枝丛生程度较轻,有部分角果能结实,成熟期延迟。
3油菜缺硼原因
土壤中的硼可分为水溶性硼、酸溶性硼和难溶性硼,土壤有效硼一般用水溶性硼表示,只有水溶性硼才能被植株吸收。
3.1土壤因素
沙土、砂壤土等轻质土壤本身基础肥力低,保水保肥能力差,水溶性硼容易流失,有效硼含量低;酸性土壤过多施用石灰,使土壤中形成较多的氢氧化铝等化合物吸附土壤中的有效硼,造成缺硼发病。
3.2气候因素
由于怀宁县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每年都易发生秋旱、冬旱等极端天气。在干旱条件下,土壤长期干燥,降低有效硼的释放,容易出现缺硼症。
3.3施肥因素
生产上,农民普遍偏施氮肥和三元复合肥,不施或少施有机肥,造成硼、氮比例失调,加剧了缺硼症的发生。
3.4品种因素
油菜是对硼元素敏感的作物,就品种而言,白菜型油菜一般不表现缺硼,但施硼仍可增产10%;甘蓝型油菜对硼反应最敏感,缺硼时症状明显,减产严重。在甘蓝型油菜中,杂交品种较常规品种敏感,优质油菜品种最为敏感;晚熟品种较早熟品种敏感。
3.5施硼技术因素
一是硼肥质量差。现在市场上硼肥质量档次参差不齐,有些硼砂或液硼含量低,施用后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二是硼肥施用方法不当。农户在施用硼肥时,基肥用量过少,根外喷施时间不合理,多数人在开满花时只喷1次,起不到追施硼肥的作用。
4综合防治措施
4.1有计划地施用优质硼肥
油菜施用硼肥能明显提高产量,甘蓝型油菜喷硼比白菜型油菜喷硼效果好;喷2次比喷1次效果好;硼、氮、磷混合施比单施效果好;一般采用基施和叶面喷施2种方法。基施是在油菜移栽时用优质硼砂15kg/hm2与细土或有机肥、化肥混合,条沟施或穴施。叶面喷施是在油菜苗期和抽薹期喷施硼肥,必须分别喷施1次,每次用21%的精品硼140 g/hm2,对水500kg喷雾,喷雾时宜在上午10时前或下午3时后,避免强烈阳光照射。
4.2合理施肥
科学配比施肥,合理施用化肥、不偏施氮肥,不单独施三元复合肥和磷肥,增施有机肥。硼不管是基肥还是叶面喷施,在与有机肥或氮磷钾配合施用时,效果都更好。适宜的氮硼比为25~35∶1,适宜的磷硼比为12∶1。
4.3加强田间管理
加厚耕作层,对酸性土壤施用石灰不可过量,以免增大土壤碱性,减少有效硼含量。干旱时及时放水灌溉,加强根系活力和吸收硼的能力。油菜喷施或底施硼肥,对后作物和土壤积累均无明显影响,原则是油菜应年年施硼。
5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