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总结汇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美丽乡村建设总结汇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美丽乡村建设总结汇报

美丽乡村建设总结汇报范文1

一年以来,我乡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强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的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力度,进一步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决策。以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和长效治理为目标,切身做到“五个确保”,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乡运、县处理”模式,顺利通过国家验收,以开展村庄整治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努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人居环境明显优化,达到家家创业、村村优美,人人幸福,处处和谐的目标,全面改善了我乡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现将我乡一年来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落实责任。本着彰显X特色,突显生态魅力,打造美丽乡村的工作思路。乡党委、政府成立了以乡长X同志为组长,人大主席X同志为副组长,X等同志为成员的X乡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召开动员会议,制定下发实施方案。各村也相应成立领导小组。根据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治理的目标任务,理清了工作思路,制定了工作方案,安排工作进度,建设有效的工作推进机制,稳步推进了我乡环境卫生综合治理的深入开展。为确保环境卫生综合治理任务落实到位,我乡还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村庄整治纳入乡对各村年度工作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使之成为环境卫生综合治理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

二、广泛宣传,层层发动。为营造浓厚的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氛围。在年初就制定宣传计划,通过张贴环境卫生综合治理的有关警示用语和宣传画页,悬挂宣传横幅和办宣传专栏,通过多种手段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环境卫生综合治理的舆论宣传,多角度、深层次地宣传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治理的重大意义,广泛开展四纸上墙,两桶落地活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悬挂标语X条,张贴宣传画X张,发放宣传资料X多份。为全乡环境卫生综合治理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三、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一)紧紧围绕“五个确保”,实施农村生活垃圾长效治理工程。X、确保有清扫保洁队伍。(X)按照《X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和《X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保洁队伍及其工作机制建设标准》要求,每个行政组配备X名保洁员,乡督促各行政村建设好保洁人员队伍。并与保洁人员签定责任书,完善保洁考核制度,加强对清扫保洁队伍的管理,全乡共有保洁员X名,保洁车X辆,确保乡域范围内无陈年垃圾。

X、确保有垃圾收运处理设施。(X)实施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全乡购买垃圾桶X余个,户户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X)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则,每个行政组平均配置X-X个垃圾池,每个行政组配置一辆人力三轮车。(X)各行政村建设规格模式统一的垃圾收集房。(X)乡配置垃圾收集运输车辆,确保农村生活垃圾由乡运输到X场镇统一处理。(X)对于边远且交通不便的行政村,采用就近就地进行卫生填埋等符合环保要求的方式处理生活垃圾,禁止垃圾暴露和露天焚烧。

X、确保有再生资源回收点。(X)结合我乡村级再生资源回收少,分类工作起步晚的实际情况,要充分利用本次迎接国家十部委验收契机,开展了垃圾分类回收和垃圾定点定时收集工作,(X)可回收利用资源应尽可能回收,乡设立再生资源回收站X处,对废品进行回收分类处理。(X)每个行政村均设置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农村垃圾治理、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知识的宣传栏,采取农村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生活;垃圾分类知识,让农村居民自觉养成爱护环境、自觉对垃圾进行分类减量的良好习惯。

X、确保有资金投入机制(X)建立起“村民适度缴费,村集体补贴,县乡财政补助”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经费保障长效机制。(X)乡财政所经常督查各村落实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和处理设施的日常运行经费及维护修缮经费。(X)由乡政府统一按照X万元的标准建垃圾收集房X个。(X)积极引导群众缴纳适当保洁费,按每户每月X-X元标准缴纳清洁费,县财政对每个行政组按X元的标准补助保洁人员经费。

X、确保有村规民约。发动村民参与生活垃圾治理,将生活垃圾治理纳入村规民约,引导村民增强了保护环境卫生的意识,提升乡风文明程度,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综合效果。

(二)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实施乡风文明工程。生态文化建设是环境卫生综合治理的精髓。我乡在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着力抓好生态文化建设,促进生态文明的健康有序开展。一是抓好机关文化建设。文建明工作法、廉政文化等上墙,全乡党建文化氛围浓,制定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认真做好古树名木保护。二是配齐配全文化设施。全乡X个村都建有规范的农村文化书屋,实行户借阅登记管理制定,建村宣传栏X个,建村活动场所X个。为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实施乡风文明评议,改变农民生活方式,推行农村文明新风尚,美化村庄人居环境,打造乡村特色文化。全面实施完成了全乡村通广播电视设备安装工程,电视网络覆盖率达X%以上,提升了全乡形象。

(三)加强低碳建设,培育健康环保生活观念。积极推行低碳生活,深入开展植树造林,切实保护好森林、保护生物多样性,善待自然资源,实施低碳乡、低碳机关、低碳村和低碳家庭建设,全乡建沼气池X口,实施改厕X户;全面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建立废旧物资回收站X个、回收点X个,垃圾无害化处理和污水处理达X%以上,推行一三五七工程(一天一次庭院打扫,三天一次白色垃圾清理,五天一次环卫督查,七天一次村道路及公共区域的清扫,)良好的习惯培育了良好的生活观念,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深入人心。

四、存在的问题。今年来,我乡的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措施扎实,取得的成效是明显的,但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全社会共识有待进一步强化。生态区建设和环境保护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从我乡情况看,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全民意识还有待加强。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投入大,资金筹措难度大,农村生活基础设施与实际需要有相当的距离,发展生态农业和建设生态区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相关资源必须进行整合。

五、明年工作安排。(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建立垃圾整治长效机制。各行政村是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务必高度重视,切实履行职能职责,把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书记、村长要亲自抓、负总责,驻村干部督查抓,其他成员要具体抓、负主责。

美丽乡村建设总结汇报范文2

2006年7月,我被派到永吉七中做校长。在这之前我在永吉实验高中做书记兼科研副校长,那里教师群体素质和学生整体素质都是全县最好的。到了永吉七中,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学校操场三面有两米宽的方砖路,中间是泥洼地。教师多以民办转正为主,学生都是口前镇周边三类苗。这样的情景、这样的文化基础不能不让我深思:这样的学校应该怎样办?带着这样的困惑进行深入的思考,经过班子成员的讨论,一致认为:学校的发展主要在于文化的全息发展,我们认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主要在于心态文化建设——团队精神的打造和凝聚,制度文化建设——人与人、人与事各种关系的和谐,物态文化建设——人的生成与发展的和谐及人与环境的和谐。三个层面的文化之间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作用构成全息的学校文化场。通过对这个全息文化场的建设从而构建和谐生态校园,实现学校文化建设培养人、生成人、发展人的功能。

(一)心态文化建设——团队精神的打造和凝聚

心态文化即精神核心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指学校的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学校和教师及学生发展目标等等。它决定学校的文化定位和价值选择,是制度中介层文化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念。学校精神核心文化的确立,关涉到作为整体的学校的根本性变革,决定着学校内部每一个人的生存方式与精神状态的改变,是学校文化型塑的核心。

1、精神核心文化的厘定

2006年7月,我们新一届班子经过深入思考,分析当今教育发展走向,拮取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概括中西教育思想的精髓,结合学校现实发展的实际,厘定了学校精神核心文化的具体内容。

办学理念:为平民子弟成才奠基。

校 训:修德进学,建功立言。

校 风:勤奋笃学,诚心友群。

学 风:格物知理,经世致用。

教 风: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尊重个性,开发潜能。

办学思想:强基础,重创造,立思想,张个性。

教师发展目标:德能兼备,理念前位;勤思善教,成果显粹。

学生发展目标:基础扎实,学有所长;全面发展,个性张扬。

2、精神核心文化的诠释

首先,“为平民子弟成才奠基”的教育理念,立足于我校农村初中的实际,着眼于农村平民子弟的发展,这是本校训的现实基础。这一办学理念的厘定符合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想。同时考察西方教育思想史,自文艺复兴后启蒙运动以来,西方教育思想的主流就是呼唤平民教育,从卢梭、斐斯泰洛齐到夸美纽斯、赫尔巴特一脉相承。中国自现代以来的教育思想,亦以平民教育思想为主脉,从叶圣陶的小庄教育到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无不如此。建国后更是提倡教育为无产阶级大众服务,为国家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等等,莫不以平民教育为主流。社会愈是发展,教育愈加公平,就愈是平民教育。“为平民子弟成材奠基”的办学理念,不仅概括了中西教育思想,符合当下教育均衡发展的趋势,更指向了未来教育发展的走向。因此,这一办学理念具有理论上的合规律性与实践上的合目的性的双重特性,在理念和实践上都站得住脚。

其次,“修德进学,建功立言”的校训,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基础,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语出《尚书·尧典》:“君子有智、有遒、有为。”《左传》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即做人、做事、做学问。做人要做道德高尚的人;做事,要为国家和民族做贡献;做学问,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百姓立心,为民生立命,为后世开思想、导教化,成为先进思想的创立者和传播者。这是对学生的训导、要求、希冀和愿望。对学生自身来说,到永吉七中读书,最重要的是成为什么样的人,怎样才能成为这样的人。对于一个有追求、有思想的学生来说,此校训应该对其一生具有终极的激励作用。

再次,“格物知理,经世致用”的学风,对学生的学习也有终极的指导意义。出自宋学的“格物致知”,即学生的学习就是要探究客观世界的一切规律,用来改造客观世界。“格物知理”是探究的过程,“经世致用”是探究的目的。此学风从哲学认识论的高度阐明了学生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指导作用。

心态文化即精神核心文化主导的是学校的主体——师生的心态,是学校文化的心理动力,是全校师生的核心价值观,对学校主体具有强大的文化凝聚和价值选择的导向意义。这种精神核心文化是我校的文化创新,是对当今教育和学校管理的独特体认和理解。是用“心”去觉解学校文化的结晶。这种心态文化在学校管理和教育实践中通过系列化的教育物化在全校师生的内心深处,形成一种强大的“集体意识”,以此凝聚人心、打造团队精神。这种文化力构成一种强势文化场作用于每个文化因子,对每个文化因子起到规范和型塑的作用。

(二)制度文化建设——人与人、人与事各种关系的调节

制度文化建设是指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及其实施和落实,体现的是学校“管”的层次和定位,是精神核心文化的章制体现。其主要作用在于调节学校人与人、人与事的关系,使学校系统运行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和谐、人和事之间有序,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我们从学校文化建设的角度出发,对学校的各项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文化价值的建构。通过了学校章程,健全和落实了各项规章制度。力争实现学校管理由他律到自律,由规则的外在约束到心灵的内在契约,由“制”管到“心”领,从人、事的具象管理到内在的思想管理,从而实现学校管理的文化引领和心态趋同。

1、人与人的和谐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和感情的和睦是学校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表征,体现同一文化集体中不同文化个体之间相同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人与人的和谐在学校文化场中主要体现在四种关系的和谐。一是干群关系的和谐。二是教师之间的和谐。三是师生之间的和谐。四是学生之间的和谐。

2、人与事的和谐

通过文化的引领、人心的凝聚、关系的和谐、制度的认同和各岗位责任的落实,全校上下形成了“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人人想干事、事事干得好”的有序、良好、和谐的局面。

(三)物态文化建设——人的生成与发展的和谐及人与环境的和谐

物态文化建设是精神核心文化建设的物态显现过程,是制度文化建设的延伸。在学校文化中,它体现为丰富多样的课程文化、鲜活多彩的活动文化、优越先进的办学条件和整洁优雅的物态环境。

1、丰富多样的课程文化——生命课堂的建构与师生精神生命的生成

学校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把自然生命的个体培养塑造成为具有鲜活精神生命的社会“合格”成员。其途径集中体现在学校教育的课堂教学之中。因而课堂教学是人类个体精神生命得以生成的重要的“场”。在这个“场”中教者通过自身精神生命的溶注将人类创造的整体文化成果即课程“传授”给学生个体生命,从而使人类的个体生命实现“文化化”和精神的“类化”。因此,课堂教学过程就应该是人类个体精神生命生成的有效过程,课堂教学就应该是生命课堂。它的终极目标在于学生的精神生命的建构与生成。在生命课堂的建构中重视了学生内在生命意义的提升、心灵世界的丰富、精神境界的提高、自由幸福的获得、人生价值的实现。这才是生命课堂所生成的和谐发展的人,也才真正体现了生命课堂的终极意义和价值。对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课堂教学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应该“呈现”怎样的精神状态?

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为学生“达成”什么样的精神生命?

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精神生命的生成?

当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哲学追问的时候,从“人”的终极发展的意义上去研究课堂教学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在规律,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将原来的6个班,每班56名学生平行分成8个班,每班6个小组,每个小组7名学生,每班42个人。各班考试成绩平均分的总和基本相等。在此基础上将原来的以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课堂分成预习课、展示课、反馈课。原来的教案变成了导学案。在预习课上,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导学提纲为基础进行充分的预习,为展示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展示课上学生分小组展示预习的成果。通过展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绽放学生生命的精彩,确证了学生的主体价值。学生展示当中遗漏的知识点,其他小组进行补充,还没有补充到位的在反馈环节由教师点播、总结。这样就完成了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掌握的过程。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完全是积极主动的,教师只是起到引导、点播、总结的作用。班级教师三面都是黑板,各小组分块展示,教师不再是一言堂。班级各小组之间学习是均等的,在预习的过程中发挥小组的整体作用,学生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在这种生命课堂的建构中我们特别关注后三分之一学生的学习进步情况,专门制定了后三分之一学生学习进步奖励方案,保证后三分之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力争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生命课堂的建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的意义。

(1)课堂教学理念的实践转型

传统的课堂教学尽管有一定程度的所谓“启发式”,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主导的地位,仍然是教师“带着知识走进学生”,而不是“带着学生走进知识”。生命课堂教学的理念要求教师真正做到“带着学生走进知识”,把课堂的话语权还给学生,确立“教服务于学”的理念。课堂教学不在于表现教师的精彩,而是在于展现学生的精彩,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在生命课堂中教师起到指导、引领、组织和调控的作用,把更充分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展现生命的精彩。在生命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预习,有效组织课堂活动,引领学生对知识进行总结与提升,学生身动、情动、心动。学生靠前,教师甘居人后。这种教师地位和角色的转变看似容易,实则异常艰难,需要有一个理念的深刻现实性变革。这是生命课堂得以实现的前提。

(2)课堂教学评价的现实变革

生命课堂教学能够实现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课堂教学评价的现实性的深刻变革。生命课堂教学的评价着重在于学生展现得是否精彩,学生是否实现了知识增长与生命成长的统一。学生主体的尊严被唤醒,自我实现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无边的遐思,闪光的追问,新奇的创造,自发的兴趣,充分的个性,解放的潜力都得到空前的释放。学生是否在合作中相互生成、相互促进,在互助中和谐发展、共同成长。这种课堂教学改革是否实现了学生主体性的回归,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学中有“我”,激发了学生无穷的学习动力。这种课堂真正是学生生命成长的课堂、精神发展的课堂,学生学习主体性不再缺失。

(3)课堂教学组织的形式转变

自夸美缪斯创立班级授课制以来,传统的班级空间座位形式就是所有学生都面向一面黑板,教师在前面讲解。在生命课堂建构中,永吉七中学习山东杜郎口中学改革的先进经验,学习时,各组围坐在一起。以小组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是整个生命课堂建构关键性的一步,这一变革具有革命性的意义。空间座位形式的变化使课堂由教师“一言堂”变成了学生多主体,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与合作、小组之间的竞争使课堂的信息量发生了结构性的质变。学生之间的质疑、触发、争论、交流不仅是信息量的增长方式的变革,更是思维方式上的一种革命。学生在合作中相互生成、相互促进,在互助中和谐发展、共同成长。

(4)课堂教学师生关系的变化

生命课堂中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民主的,师生关系的革命性的变革给教师的备课带来巨大的挑战,教师再以原来的工作状态和备课方式完全不能适应新的课堂教学了,就会常常被学生“挂”在课堂上。为适应新的挑战,教师不被“挂”的唯一选择就是以新的方式重新学习,以新的标准策划自己的发展。所以,生命课堂的建构不仅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同时也给教师的革命性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和契机,改变了教师的发展方式,也改变了教师的命运,实现了学生成长与教师发展的有机统一。

(5)生命课堂教学的现实需要

生命课堂的建构是当下教学改革的现实需要。在学生的成长中,知识的增长与生命的成长相背离是一种现实的存在。在强势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就业的双重压力下,学生的生命运行不得不驱入固有的、预设的轨道,不得不在某个特定的生存空间中寻找出路。学习几乎占有了他们的生活时空,而这种学习过于功利化、制度化,让学生过早地承受生活的艰辛与无奈。他们的权利和选择都是一个有限性的存在。现实中有太少学校是靠时间出成绩,用牺牲学生的快乐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这种学生生存的现实图景揭示了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中知识的增长与生命成长的矛盾。这种矛盾的存在消解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弱化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渴望,在无奈与无助中贬值生命的意义。生命课堂上,学生也是紧张的学习,但那是快乐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探索、是自我价值的体现、是成功的体验。在小组探究与合作中学生自主、自信、创新、精彩,课堂是快乐的课堂,学生如沐春风,如风乎舞雩。在这种课堂中,知识增长与生命成长是完全一致的。所以,学生学并快乐着。

2、鲜活多彩的活动文化——学生个性的张扬与人格的和谐发展

学校要定期开展科技节、艺术节、运动会、演讲比赛、诗歌朗颂活动、美术展览、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校刊校报、班级手抄报评比、板报评比、学生社团活动、教学沙龙、英语朗诵比赛等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教师MET杯讲课大赛、说课大赛,开展校长引领课、名师示范课等一系列教学研究活动。丰富多彩的师生文化活动充分展示了师生的才华,张扬了师生的个性。广大教师和学生在活动中观照了自身的本质力量,确证了自我的价值,实现了人格的和谐发展。这些鲜活多彩的文化活动恰似流动的音乐,构成学校文化的美丽风景。

3、整洁幽雅的环境文化——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环境文化建设上,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这几年,学校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投入较多的财力、物力进行了校园的改造。不但不断更新教学设备,完善配套的体育器材,美化绿化的自然环境,而且创造了独特的楼梯文化。整洁幽雅的校园环境为师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证,使人与自然环境异常和谐融洽。人创造了优美的环境,同时环境又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达到了 “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和谐境界。

4、优越先进的条件文化——师生和谐成长的阶梯

优越先进的条件文化是学校现代化发展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标志,也是学校主体——师生和谐发展和成长的前提和阶梯。“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使教师和学生实现知识、道德、审美和身体的全方面发展,学校就必须有现代化的办学条件。近两年来,学校在以往的基础上加大投入力度,改善了办学条件,为师生的学习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了高层次的平台,为师生的和谐成长创造了条件,极大地调动了师生教和学的积极性。

通过以上三个层次的文化建设,实现了精神文化建设引领人、提升人,制度文化建设规范人、调节人,物态文化建设塑造人、生成人。人的和谐发展和新质精神生命的生成始终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原点和归宿。由此,学校文化才是和谐的、生态的、充满勃勃生机的。

三、科学谋划学校发展

(一)系统设计学校整体发展

学校的发展是科学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一复杂系统工程的谋划必须进行系统研究、科学实施、渐进发展。学校的发展主要包括三大系统的发展:

第一是“人——制——物”系统,

第二是“情——理——事”系统,

第三是“神——形——数”系统。

第一系统中“人”的发展主要包括理念的现代转型、人格的健康完善、内功层次的提升、工具水平的提高。这些构成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新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背景下教师队伍素质所具有的应然状态。怎样把这种应然状态变成实然状态,就需要校长及其班子具有科研的意识,用科研的眼光和视角去深入研究、科学设计和谋划,以科研课题为载体进行深入细致的行动研究和策略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详细方案,经过长期的实施达到理想的效果。“制”的发展主要是指制度的适应性变革与现实工作中的落实。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健全和实施是学校实现“人”的现代化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各项工作规范进行、有序发展的根本保障。“制”建立、完善和实施要在动态中不断地深入研究和探讨,既要发展人、提升人,又要促进“事”的规范运行和“物”的科学发展。没有科研的意识和眼光,“制”的发展就必然具有盲目性、缺少科学性,因而影响学校整体工作的发展。“物”的发展主要是指学校物态的发展和办学条件的现代化。“情——理——事”系统和“神——形——数”系统也是一样。这三个系统的依次进步与发展,都要用科研的视角去研究、去规划,这本身就是学校最大的科研课题。没有科研的视角就谈不到学校未来的科学发展,也就谈不到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更谈不到学校的进步与发展。

(二)科学研究学校整体工作

学校工作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各部分工作之间存在着极其复杂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研究的眼光充分探索学校整体工作中各部分工作之间的内在联系,比如教学改革与理念变革的关系研究、教学改革与评价体系的对应性研究、教学改革与领导体制变革的对应性研究、教学改革与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关系研究、控辍保学与提高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文化落差与教育的可能的关系研究、学生的知识增长与生命成长的关系研究、学生的生命成长与教师精神发展的关系研究、课堂教学改革与学生学习主体性缺失问题研究、教师的教科研与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教师教材文本解读的深刻性与驾驭课堂能力的关系研究、班级文化建设与班级学习效率的对应性关系研究、良好的班级文化对学生个体不良行为约束关系研究、德育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研究、学校班子的理念转型与教学改革深化关系研究等等。这一切工作都存在着复杂的关系,要想把这些工作做得更好并取得实效,就必须用科学的眼光和方法去研究、设计整体工作,使之更加和谐有序。

(三)前位意识引领学校教学创新

学校的一切工作本身就应该是在研究中创新,所以,一切工作都应该有一种研究意识、课题意识。创新教育教学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学校不断强大的灵魂,没有教育教学创新的学校必然会走向衰落。然而,学校教育教学的创新最重要的是要有前位的科研意识。一是要有现实问题的研究意识。学校班子和教师要对现实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弊端及其解决的思路和办法有一种研究意识。要深入研究班级管理和课堂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是什么,怎样做才能得到有效解决。二是要有理论的研究意识。对现实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必然涉及到理论问题的研究。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由事见理,要以理引事、以理导事、以理论事、以理促事。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必然是盲目的实践,没有理论指导的研究必然是表层化的肤浅的研究。学校整体发展的现代转型要有理论依据,要有先进教育理念的引领,实现由办学理念向理念办学的转变、由管理文化向文化管理的转变。班级建设也要有班级文化学、班级社会学的理论依据,课堂教学改革要有相应的理论支撑。三是前沿问题的研究意识。学校的整体发展、课堂教学改革、德育方法和途径的创新都要有前沿意识。否则就不能很好地促进学校的发展,不能更好地引领教学改革,不能更好地创新德育工作。四是要有教育政策、法规的研究意识。学校的一切办学行为和教育教学工作都必须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所以办学行为的规范、教师队伍的管理、学生的教育都要以政策法规为依据,做到依法办学、依法治教。

(四)优化思维方式,统筹学校系统工作

思维方式决定一个人的工作方式、行为方式和生存方式。什么样的思维决定什么样的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要形成良好的科研思维方式,并以这种思维方式去研究工作、提高自身、发展自己,由此才能更好地以科学的思维方式统筹学校各项工作,收到良好的效果。一是培树科研队伍。培养以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为科研骨干,形成了“校长——教学副校长——科研室——骨干教师”这样一个整体的科研团体领队,并以此为经线,以科研课题小组为纬线,形成经纬交织的科研队伍。通过课题研究推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在课题研究中提升教师的文化属性、课题研究的能力和水平,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二是形成科研机制。学校建立健全科研奖励制度,定期召开科研工作研究会、汇报会,确立“小课题研究”思路,定期总结汇报研究进展情况。三是实施课题带动战略。学校将发展中的宏观问题、中观问题和微观问题、常规教学问题、教育教学改革创新问题分层次进行课题立项研究,分别列为省、市规划课题。以课题研究促进教学改革、统筹各项工作。

系统的学校文化,有效地推动了学校和谐、稳步发展,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质量不断提高,因此,受到了上级领导的良好评价和社会、家长的普遍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