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服务业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服务业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服务业研究

现代服务业研究范文1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路径

广东省佛山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工业基础雄厚,是典型的制造业城市。但在“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的趋势下,现代服务业日益成为佛山市实现产业强市战略的重要支撑,而在佛山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如何实现其内部结构升级成为关键问题。

一、佛山市现代服务业的行业结构

为更好地反映佛山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情况,在佛山市服务业中选取六个行业作为代表性的现代服务业,即现代物流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现代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本文根据1994年至2006年这些行业的主要数据进行分析(见表1)。

(一)佛山市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结构。从佛山市现代服务业中六个行业从业人员1994年至2006年的变化看,各行业的劳动者绝对数量在2004年以前波动不大,但2004年至2006年,除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外,其他行业从业人员数量都在增加。房地产业从业人员近年来呈现持续上升趋势,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从业人员数量在2004年后也大幅上升,但科学技术行业的从业人员数量增长缓慢。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从业人员数量在2003年至2006年问几乎不变,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从业人员数量近年来逐年下降。2006年,佛山市具有现代服务业特征的六个代表性行业从业人员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不到25%,这一比例显然过小。

(二)佛山市现代服务业中各行业产值结构。首先,在现代服务业的代表行业中,只有房地产业产值在12年间的增长速度明显超过整个服务业增长速度,其它行业的产值在12年间增长速度较整个服务业的增长速度慢。其次,从各行业产值占服务业的比重看,绝大多数现代服务业的产值逐年增加,但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却变化不大,这不利于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及优化产业结构。2006年,佛山市金融业、房地产业、科技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四个行业的产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总计不到30%。现代服务业的相对滞后影响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对劳动力素质、技术水平和社会组织化水平的提高也形成障碍。

二、佛山市现代服务业的地区结构分析

佛山市的总体经济实力很强,2005年佛山市五个区(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高明区、三水区)全部跨入全国百强县(区)之列。其中,顺德和南海两区的综合实力分别居全国百强县的第二位和第六位。以交通运输及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等三个行业为例,根据佛山市五个区现代服务业的统计数据,可考察各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首先,在交通运输和仓储邮电业方面,顺德区和南海区占较大优势,明显与其余三个区拉开距离。2004年以前,两区的交通运输及仓储和邮政业产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都保持十个百分点左右,尤其是南海区紧靠广州,交通运输和仓储邮电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一直以两位数的比重遥遥领先,2004年后,其比重开始下降,顺德区超过南海区。总的来说,两区基本保持领先地位并高于其他区一倍。其次,在金融业方面,南海和顺德依然占前列。2004年,顺德区的金融业占第三产业比重一直保持在5%左右,高明区在2003年增长得较明显,禅城区的金融业占第三产业比重一直保持1%左右。再次,在房地产业方面,顺德区近年来发展较快、较稳定,南海区发展更迅速,2006年已超过顺德区,而高明和三水区的发展则较慢。总之,五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有较明显的差距,存在不平衡发展的特点。三、佛山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规模和相对比重都不足。相对于佛山市制造业的发展水平而言,佛山市现代服务业的产业规模和相对比重都不足。在佛山市现代服务业六个代表行业中,除交通运输和仓储及邮政业外,其他行业的增加值都不高,而且它们对第三产业增长的贡献也不明显,作为重点支持的金融业仅占5.5%,近年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扩张的房地产业在佛山也只占10.3%。

(二)经济效益不高。佛山市现代服务业的经济效益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现代服务业的总产值偏低,二是服务业的结构不合理。只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并在资源上支持现代服务业才能提升其经济效益。目前,在广东省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的是广州和深圳,相比之下,佛山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落后,这与佛山市作为广东省第三大城市的地位不相符,需要用一定的政策扶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才能真正提高其效益。

(三)各区的发展不平衡。总体说,在佛山市的五区中,顺德区和南海区的经济基础比较雄厚,总体经济水平高于其它三个区,顺德、南海区现代服务业代表行业的产值对GDP的贡献也明显大于其他三个区。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平衡与区内经济环境有关。第一,与制造业发达程度有关。顺德区和南海区经济在广东省乃至全国都比较发达,对现代服务业的需求也较大。因而,现代服务业在这两个区得到较早、较快发展。第二,与拥有专业服务技能的人才有关。在制造业发达的城市,现代服务业的行业大部分服务于制造业。如,金融业和会展业,因此劳动力的进入门槛比传统服务业要高,需要有一定专门技能和知识。而经济发达地区能吸引更多拥有专门技能的劳动者,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第三,与各区自身的差异化优势有关。各区的优势不一,南海区有区位优势,与广州相连,在广佛经济圈中充当重要角色,有数个大型物流园区,能在较大程度上满足佛山市现代物流业的仓储、配送、运输的需求,而三水区和高明区在房地产方面有很大潜力。

(四)服务业的行业结构不适应制造业发展要求。佛山市工业占GDP的比重逐年增加,制造业飞速发展,但作为制造业支撑的现代服务业却未能跟上制造业快速发展的步伐,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及GDP的比重近十年来几乎没有变化。随着佛山市居民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生产要素价格的全面上涨,佛山制造业将面临结构升级的挑战,而佛山现代服务业生产供给能力低,难以为制造业升级提供有力支持。

四、佛山市现代服务业结构升级的路径

(一)重点发展三大生产业。佛山市要制定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依据本地现有的资源和竞争优势,着重发展三大生产业第一,发展金融服务业。首先,从制度上着手,完善金融联席会议制度,改善信用环境;加强对银行、保险、证券机构运营的引导和规范。其次,引进国内外知名金融机构,完善政府对金融服务行业的公共服务,鼓励本土金融机构与外来机构的互联互动,鼓励服务创新。再次,鼓励支柱企业、中小企业上市融资,扩大全市金融服务需求。最后,统筹城乡金融体系的协调发展,针对佛山市五区之间的区际金融市场发育差距明显的现状,在重点扶持金融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金融业对整个经济的杠杆作用,协调地区发展。

第二,发展现代物流业。要促进物流园区建设与产业集群的互动发展;注重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规模经营;实现保税物流企业发展变革;建设多层次的物流管理信息平台。

第三,发展会展业。佛山市会展业基础较好,区位优势明显,家具展、陶瓷展等已初具规模,但要进一步发展会展业需从以下方面考虑。注意会展业的区域定位;整合场馆资源,统筹展馆布局;设立专门的会展管理机构,注重会议展览业协会的运作;培养会展业相关的专门人才;注重会展促销及会展品牌建设;会展与旅游业整合发展。利用产业的融合和渗透,整合发展目标,整合管理机制和产业部门,构建具有会展和旅游功能的新型会展旅游产业。

(二)要立足广佛、着眼泛珠、面向世界来发展现代服务业。佛山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的制定要高屋建瓴,拓宽视野,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开拓一切可开拓的市场。佛山毗邻华南的政治文化中心广州,充分利用广州丰富的产业资源,是佛山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先天优势和必然选择。广州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储备,有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基础。随着2010年亚运会的日趋临近,广州的产业结构升级进程将逐步加快,佛山应以“广佛都市圈”的建立为契机,在承接广州产业转移的同时,改善制度环境,建立人才、科技引进机制,为两地间要素流动和经济互动创造条件。同时,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有广阔的市场需求空间,无论是生产业,如金融、物流、会展、研发设计等,还是社会服务业,如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娱乐等,都有特定的服务对象,这些服务对象是服务市场的需求者,服务对象需求量的扩充和服务质量的提高,能为现代服务业的长期持续发展提供空间。因此,佛山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应不局限于佛山本地区或局限于“广佛都市圈”,更应着眼于整个“泛珠三角”区域,甚至要面向世界,开拓国际市场。要适时地引入国外大的、成熟的跨国服务企业,汲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服务理念。

(三)以科技与制度创新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第一,加强科技创新。从自主创新的三种形式看,佛山市自主创新优势不明显。因此,科技创新应主要采用“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两种形式。通过合作开发和技术引进提升传统服务业的技术含量是佛山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捷径。现代服务业技术集成开发与技术引进再创新需从观念、技术和人才三方面着手。首先,引导企业从观念上重视技术研发投资,把创新和变革作为企业的发展动力。其次,吸引全球或全国范围内运作良好、技术含量高的服务业企业投资本地,利用模仿和学习提升本地相关行业的技术水平。再次,吸引有高知识积累和高技术水平的优秀人才落户佛山,激励他们对引进的技术进行再创新,发挥多项技术的协同效应。

现代服务业研究范文2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趋势;研究

当前,方兴未艾的现代服务业正呈现以下发展态势:

一、产业化

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化表现为企业将各种提高效率和竞争力的活动外置,从而催生了大量的第三方专业服务企业的建立、发展和壮大,使得现代服务业迅速崛起并日益繁荣。随着现代服务业产业链的发展,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将成为服务业增长中的“主导”行业,如金融、保险、证券、信息技术、房地产、中介组织、教育、旅游等。服务业的产业化必将导致农业、制造业发展过程中的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和金融服务等服务功能变得日益重要,不仅生产活动中与服务相关的诸如信息管理、研究开发、融资理财、综合计划、市场推广、售后服务等业务比重不断增加,而且,在整个价值链中与服务相关的诸如出售商标、加盟品牌、输出管理、转让专利等环节的价值含量也会不断提高。服务业的产业化体现在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中,则是生产比重的大幅度提高。

二、一体化

“服务”的几个传统特性――非实物性、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不可存储性以及不可贸易性正受到空前的挑战。譬如,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服务的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不可存储性一并被打破,同时服务业务也被大量地体现在跨国和跨地区的贸易之中;此外,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革命正在使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与商品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服务与商品的有机组合与迭加已越来越成为密不可分的统一体。

三、扩张化

服务业扩张化的最显著的特征是服务型跨国公司的全球性拓展和垄断经营格局的形成。上世纪90年代以后,服务业成为全球产业转移的新兴领域,在全球服务业中增长最快的是国际服务贸易。制造业类的跨国公司服务部门的业务出现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如世界著名的微软、IBM等高科技企业均把部分后勤保障部门转移到了亚洲。一些发展中国家正在从“世界工厂”变为“世界办公室”。服务型的跨国公司利用其在资金、技术、信息、品牌和网络上的巨大优势,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抢占发展中国家的服务市场,来实现服务产业链的延伸、拓展和扩张。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区域中心城市因此逐步显现出“总部经济”效应。随着服务业市场壁垒的进一步降低,全球正掀起以服务业为主导的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浪潮。为了能够向遍布世界各地的消费者提供快捷、优质的服务,全球网络型组织构架正成为目前许多服务型跨国公司所采用的组织形式,如跨国性的旅游酒店集团、商业零售商店等。此外,项目外包则成为跨国公司广泛应用的经营形式。与服务经济相适应的是,制造业生产企业的组织模式也开始出现从大规模生产向大规模客服转变的趋势.

四、主导化

服务业正在向生产领域渗透,其范围也逐渐同生产领域相融合。这一趋势使得从生产领域内独立出来的服务业越来越呈现出一种主导性和核心化趋势。当代经济中的许多生产部门已成为服务业的附属部分,它们的生产将围绕着“服务”这一主导目标而展开。譬如新兴的会计咨询、法律咨询等中介服务部门,这是现代服务业最重要的特征,也是现代服务业的最终发展趋势。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来看,经过产业的结构升级,国民经济的实际增长几乎大都来自于为生产者服务的现代服务业。在一个比较完整的现代经济结构中,制造业与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是互动的,制造业的整体水平和产品品质的提升,依赖于服务的附加和服务业的整合。制造业产品中追加服务价值的大小,决定了该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服务业的产出和就业人数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现代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高。

五、创新化

随着以知识创新为动力的新经济逐步取代传统的工业经济,在现代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中也开始越来越多地体现出新经济的典型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以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务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的增加值的比重增加最多,其它服务业部门的比重变化不大;知识密集的服务行业发展最为迅速,新兴服务行业主要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主;服务业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自身的创新活动,成为新技术最主要的使用者.

六、知识化

现代服务业科技含量高且能为消费者提供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服务,使知识在服务过程中实现增值。现代服务业本身就是依托电子信息等高技术或现代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而发展起来的现代产业,它植根于信息化,是由现代的经营理念发展而来或经过信息化和现代的经营理念改造提升而来。

作者单位: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任旺兵.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国际比较与实际研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 2005.70-72.

现代服务业研究范文3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对策

一、沈阳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特点

1.总量规模不断扩大

2003-2008年间,服务业总体规模快速扩张,年均增速达到13%。2008年,沈阳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743亿元,增长15%,创近十年来最高增速,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45.1%,成为推动沈阳加快振兴的重要力量。2007年服务业增加值1499.30亿元,增长14%,增速为近五年来最高。由此可知,服务业的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成为稳固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2.行业结构不断优化

2008年,沈阳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45.1%,成为推动沈阳加快振兴的重要力量。其中,金融、物流、信息和软件等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878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50.4%,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生产服务业发展加快,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及新兴业态蓬勃发展,在国名经济中的比重相对提高。

3.发展后劲增强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名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沈阳市不断加大对服务业的投入力度,服务业进入一个较快的发展时期。2008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90亿元,同比增长28.3%,增速高出全社会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0%;外资、民资比例加大,投资势头强劲。2008年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40.8亿美元,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68%。

4.服务业贡献作用显著

一是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增强。2008年服务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42.8%,同比提高7.6个百分点,拉动全市经济增长7个百分点。二是成为税收尤其是地方财力增长的源泉。2008年,税收收入完成271.9亿元,增长18.6%,占全市税收收入的56.5%;在地方财力的形成过程中,服务业的贡献份额更大。三是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2008年前9个月,吸纳16.1万人就业,占新增就业人员总数的75.2%。

二、沈阳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分析

为了科学、全面地评价沈阳市服务业的竞争力水平,通过与全国10个副省级城市、上海和天津现代服务业在发展水平、优势、效率、发展潜力等方面的实证对比,找出沈阳市现代服务业的比较优势与现实差距。

通过对各项指标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从服务业发展水平指标来看,沈阳市服务业的增加值和就业总人数处于中偏下位置。这两项绝对指标低于上海、广州、天津等城市,而沈阳市也是全国大型城市之一,服务业的规模应进一步扩大。我们可以选取其中五个发展较快的城市(上海、天津、杭州、广州、深圳)作进一步比较:

“十五”期间服务业平均总量=(3578.04+1177.77+943.19+2241.71+1769.05)/6=1756.20(亿元),我市“十五”期间平均值为840.70,低于平均水平将近915.7亿元。

从服务业结构来看,沈阳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和生产服务业比重是衡量服务业内部结构和三次产业结构的重要指标,从而能看出服务业在整个城市经济中所处的重要地位。生产服务业比重较低说明工业企业自我服务的情况比较普遍,运输、仓储等一些可以通过专业化服务企业从事的服务活动长期内部化,致使自办的企业营运效率较低,同时又阻碍了相关行业的正常发展。

转贴于

从服务业效率指标上来看,沈阳市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在12个城市中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这说明沈阳市服务业的产业效率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从服务业发展潜力指标来看,城市化率虽较高,但如果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从事服务业,不仅能提高沈阳市服务业综合实力,对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会有很大帮助。人均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较低必将制约沈阳市现代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提升沈阳市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促进沈阳市现代服务迅速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的方向,从体制机、政策法规、资金投入和改善环境等方面采取措施。

1.提高现代服务业的市场化程度

目前,沈阳市政府在很多服务业领域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直接参与方式,市场作用发挥不够。现代服务行业中,政府应当明确其职能定位,该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领域,主管部门应切实履行社会责任,该由市场发挥作用的领域,主管部门不应再成为行业资源的分配者直接参与行业运行.例如,教育系统,教育部的职责在于调节和监管全社会教育资源,保障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供给,让更多的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并负责制定覆盖全社会的教育政策。

2.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强服务业领域的法制环境建设,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强化行业自律和外部监管,同时在一些重点行业中建设信用评价体系,如通信、互联网、电子商务等领域制定相关安全措施,以增强消费者选择服务企业的信任度与安全感。其次,政府应当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此外,政府还应充分发挥其信息渠道的职能,为服务业的发展搜集、分析相关有力信息,促进服务业稳定健康的发展。

3.依托制造业,做强生产业

从产业发展顺序看,制造业的发展拉动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越来越紧密的相互融合的国际趋势,使得产业经济活动中服务业比重逐步上升,附加价值提高,加工制造环节附加价值比重下降。因此,沈阳市的产业结构升级要扭转“重制造,轻服务”的倾向,要知道先进制造业必须要靠现代服务业来支撑。

4.扩大开放,提高服务业国际竞争力

政府要制定合理的市场主体资质、市场准入条件和服务质量标准,建立公开透明、治理规范和全行业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总之,凡符合国际法律法规对外资开放的现代服务业领域,都答应外资的进入和经营,并根据实际需要,放宽外资在服务业的市场准人和持股比例限制,以充分发挥利用外资的联系效应、示范效应和竞争效应,促进服务业的外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潮弄 雍继敏:促进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战略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9).

[2]盛洪军:关于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建议,2008(9).

现代服务业研究范文4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服务经济;空间发展;机制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6-0069-02

一、相关研究回顾及研究意义

西方对服务业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研究成果丰富:现代服务业的空间集聚――分散――再集聚,推动着空间结构由单核心向多核心演变;多核心结构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同行业具有不同的空间结构模式。

国内对现代服务业 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关注两方面:第一,对长三角、珠三角、京津等地的上海、广州、北京等大城市进行相关研究 。第二,服务业对城市的意义和作用研究 。由此可见,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城市发展息息相关,研究现代服务业的空间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我国中西部欠发达省区服务业发展滞后,未能发挥其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产品质量提升的先导作用,因而对这些地方的研究成为一种急需。本文以合肥市为例,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合肥市服务业空间发展的历程研究

通过分析归纳,把合肥市现代服务业的空间发展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解放后,合肥市以老城为中心逐渐形成独特的“三叶风扇”结构,城市建设突出工业的支柱作用,老城区也布置了大量的工业和住宅,服务业发展受抑制,只有对工业发展有较大支撑的交通邮电、批发零售、部分社会服务等传统服务业有一定的发展,形成低水平的单核型空间结构。

改革开放后,合肥市经济发展步入正轨,老城区传统服务业恢复发展,商贸、金融、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萌芽,逐渐成为现代服务业集聚中心。90年代以来高新区、经开发和新站区的建设,带来了房地产、信息咨询、科技研发、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在这些地区的发展,促使形成现代服务业单核外溢的空间格局。

进入21世纪,特别是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以来,合肥市城市发展迅速,原风扇形结构总体上已不复存在,市政府提出“14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同时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进入更为全面、水平更高的阶段,以老城区为核心,部分行业空间上初现集聚区雏形,如高新区、经开区的科技信息等生产业集聚;新站区的物流商贸业集聚等,形成了单核+几大集聚区雏形的空间结构。

三、合肥市现代服务业空间发展的机制分析

城市内部现代服务业空间格局的形成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历史的、体制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等等。笔者认为经济体制转变、合肥城市发展的历史因素和政府的干预是主要原因,它们给合肥市现代服务业的空间发展留下了深刻烙印。

(一)市场驱动(区位因素对现代服务业空间发展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规律下,现代服务业区位主体的空间选择以追求最大利润和最小成本为目的。现代服务业的区位需求注重:(1)与接近性相关的因素(接近客户、信息源、劳动力市场);(2)与通达性相关的因素(交通基础设施条件、信息基础设施条件);(3)与环境相关的因素(区位名望、办公设施条件、市场环境状况)等。要素条件空间分布的不均衡,造成现代服务业显著的空间差异;要素条件综合最佳的区域或区段便最有可能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阳光地带”;而要素条件的改变与空间重组,则可能带来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的演变;这些要素主要通过范围经济、竞租经济、集聚经济发挥作用。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体制转轨,城市土地的经济价值受到重视,由于现代服务业对城市中心区位的需求强烈,且具有最高的付租能力,老城区土地置换,工业企业搬迁,老城区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地。特别是金融保险、法律咨询、会计、广告等客户导向型企业更为突出。而对于面对面联系的依赖性较小的技术服务、数据处理、物流等行业则分散在环境、劳动力等因素优越的高新区、经开区、新站区,在范围经济、集聚经济的作用下形成新的集聚。同时老城的地位并未衰落,高端服务业部门(如金融、法律、会计等)仍然高度集中在老城,后方职能的分离反使老城的职能等级提升,与郊区形成不同的等级体系和职能分工。如以老城为中心形成市级商业中心、区级商业中心和居住区级商业中心三级商业网点体系。

(二)路径驱动(历史因素对现代服务业空间发展的影响)

“路径依赖”最初用于生物的演进路径,近年来经济地理学家也引用其来解释经济活动对空间的依赖:业已形成的社会经济发展格局以及特定区域发展的历史脉络具有“惯性”和“遗馈”,会对新的增长发展格局及其内在结构产生影响。

现代服务业得以在合肥这样一个地处中国中部内陆、硬基础设施一般、无特殊自然资源、外国与外地投资甚少的城市生长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合肥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积累积淀的、具有比较优势的现代服务业基础资源(众多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云集所形成的高素质的人才储备与科技资源积累;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工业基础等)。而现代服务业基础资源在合肥城市空间的原有布局形态,显然对当今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空间格局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1)在大量现代服务业企业在原本“消费性”的、“事业单位”为主的大学/ 科研带生长集聚;(2)从原先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物质生产部门逐步脱离出独立的现代服务业部门;(3)对既有资源和要素条件优越的老城区的路径依赖使之长期作为核心。

(三)政府驱动(政策因素对现代服务业空间发展的影响)

“新区位创生”同样也对城市现代服务业的空间发展具有强烈的影响效应:通过政策诱导、规划引导、软硬环境的精心营造,在既有优越区段之外,也可以创造出具有竞争性的新的有利区位。受“新区位创生”效应诱导,现代服务业活动向新创的较优越区位移动集结,从而引导和改变现代服务业乃至城市整体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

合肥市现代服务业在几个新兴经济开发区、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快速聚集增长便属于这一情形。1993年合肥市成立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区内建有科技孵化器12家,并实施了降低注册资本金、减免税费、奖励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等优惠政策,营造适于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环境,带动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会展、咨询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2004年开始建设科学城,随着科研孵化基地、创意文化基地、外包产业基地等园区的建设,将带动高新区发展成为合肥市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重要增长极。可见高新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新区位创生”效应诱导、政府的驱动。

四、结论

1.合肥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时间短,并不像西方那样严格经历一个“集聚――分散――再集聚”的长期演变过程。

2.合肥市现代服务业空间发展受市场驱动、路径驱动、政府驱动三重效应影响,市场规律和地租仍在政府调控范围之内发挥有限的作用,政府的驱动与西方相比显得更明显。

3.合肥市目前的现代服务业空间结构不理想,服务业集聚程度不高,能否由单核走向双核或多核,值得作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赵群毅.北京生产者服务业空间结构研究[D],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6.

[2]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5-2020)[R].2005.

现代服务业研究范文5

关键词:台湾;服务业;两岸;发展

中图分类号:F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0-0252-03

引言

在WTO的贸易归类框架下,广义的服务贸易既包括有形的活劳动,也包括服务提供者与使用者在没有直接接触下交易的无形活动,具体包括商业、通讯服务、建筑服务、销售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健康及社会服务、旅游及相关服务、文化、娱乐及体育服务、交通运输服务、其他服务。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报告显示,全球各式各样的服务贸易正快速扩大,在1999—2009年的十年之间全球的服务输出已由1.3万亿美元倍增至3.6万亿美元。

台湾“行政院”下属的“经济建设委员会”将服务业分成以下十二大类:金融服务业、流通服务业、通讯媒体服务业、医疗保健及照顾服务业、人才培训和人力派遣及物业管理服务业、观光及运动休闲服务业、文化创意服务业、设计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研发服务业、环保服务业、工程顾问服务业等,这点与中国大陆的规范归类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台湾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阶段性特点

(一)初期发展阶段(1986年之前)

在20世纪40年代,台湾的行政、贸易、金融保险、交通运输等服务业已初具规模,当时台湾经济以农林等一级产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服务业成为一级产业外最重要的产业部门。早期台湾服务业的发展依赖于大量迁台人员和资金的进入,退据台湾采取的一系列进口替代、出口扩张等政策措施大大促进了台湾工业的发展。工业的快速发展带动台湾住宿餐饮、批发零售等生活型服务业的稳步增长,同时也带动了辅助制造业的金融保险、科学技术服务业等生产业的发展。这个阶段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保持在47%~50%左右,服务业就业人口比重由1961年的30%提高至1986年的47.3%。这个阶段台湾的服务业以传统服务业为主,住宿餐饮等生活型服务业占比较大,服务业市场占比较小。

(二)快速发展阶段(1986—1995年)

1986年以来台湾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与台湾当局的积极推动密不可分。随着台湾制造业竞争压力的增大,台湾经济开始向服务业扩张,市场开放也吸引了大量外资服务业的进入,促进台湾服务业结构开始由传统服务业转向现代服务业。1986年,台湾当局推出“推动策略业发展方案”,选择产业关联度大、市场潜力雄厚、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附加值高的服务业作为重点扶持行业。具体包括超级市场、快餐餐厅、连锁商店、商品及包装设计、征信及保全服务业、顾问服务业、资讯服务业、文化服务业以及机械设备租赁等14项战略性行业。台湾财经当局于1988年推出“服务业发展推动方案”,选定工商服务、资讯服务、工程顾问、现代化商业、休闲娱乐业、环境服务、医疗卫生等七大类为“重点发展服务业”。1986—1995年,台湾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由47.3%提高到63.9%,服务业就业人口比重由41%上升到51%。这个阶段,台湾服务业实现了快速发展,服务业市场占比大幅增加,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业成为台湾经济的支柱产业。

(三)调整转型阶段(1996—2009年)

由于台湾存在岛内市场狭小、生产外移、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弱等问题,经过十年的快速发展时期,台湾现代服务业发展速度减缓。为实现台湾服务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台湾当局在2004年制定“服务业发展纲领及行动方案”,2005年实施“促进商业研究发展辅导办法”,2009年出台“服务业发展方案”并成立“行政院服务业推动小组”。这一阶段,台湾服务业有所发展,但是增速减缓。2009年,台湾服务业前五大服务业由1995年的批发零售业、不动产业、行政国防、金融保险业及运输仓储业调整为批发零售业、不动产业、行政国防、金融保险业及教育服务业。这个阶段,台湾服务业市场占比增速减缓,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保持在70%以上,服务业就业人口比重60%左右,台湾服务业实行一系列改革方案,逐步实现服务业的整体转型,着重发展现代服务业。

(四)两岸合作发展阶段(2010年迄今)

两岸现代服务业的真正合作始于ECFA的签订,尤其是ECFA效应的发酵推动。大陆宽阔的市场空间为台湾服务业提供了新的发展道路,对于台湾现代服务业的市场转移能起到扶持作用。2010年6月《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简称“ECFA”)签署,标志着两岸经贸合作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两岸现代服务业的合作也对两岸现代服务业的共同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中国大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步伐较慢,现代服务业较落后,但是中国大陆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潜力;而台湾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步伐较快,具有更先进的服务业发展经验和更高端的服务业方面的技术人才,但是台湾的市场空间狭小。两者的合作互补可以促进中国大陆和台湾服务业的共同发展,打破台湾市场狭小的限制,为中国大陆服务业发展提供先进的技术和人才。ECFA签署以来,中国大陆赴台游客、投资大幅增加,台湾对中国大陆的投资也快速发展,台湾服务业的发展瓶颈将得到突破。

台湾现代服务业的就业人口集中在批发零售业、住宿及餐饮业、运输仓储通信以及教育业,可见,台湾服务业对就业的贡献集中在传统服务业方面,新兴服务业对就业的贡献力度较小。

二、台湾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启示

(一)加强出口竞争力,实现服务业国际化

为改变台湾服务业的逆差情况,提高台湾服务业国际竞争力,台湾当局积极转变发展方向、拓展服务贸易。为此,台湾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如积极辅导业者进行海外扩张,辅导业者如连锁加盟业运用其可迅速复制经营模式的优势进行海外布局;推动台湾美食国际化,协助业者应用科技技术强化企业化经营管理、以策略联盟整合供应链及周边相关产业进行创新,强化产学合作机制培育人才,结合旅游带动台湾美食发展;加强国际推广,强化驻外单位职员工能,建立服务业资讯整合系统,加强服务贸易的对外推广;建立长期性法规松绑运作机制,针对服务业市场进入障碍、资本人才流动、经营限制及各种经营规范等管制进行松绑等。这些政策大大增加了台湾服务业的出口,特别是2008年以后,受两岸加快经济合作、大陆居民赴台旅游规模扩大等因素影响,台湾贸易出口额大幅提高,台湾服务贸易逆差逐渐减小并转变为顺差。中国大陆在加大力度发展本市现代服务业的同时应进一步扩大服务业贸易的对市外输出以及对台湾的出口,扩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空间以及影响力,提高福州现代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积极提高服务业占比,提高服务业就业贡献力

从台湾产业结构来说,目前台湾服务业占GDP比重为70%左右,服务业就业人口比重接近60%。近年来,包括批发、零售、餐饮、住宿等的传统服务业,随着台湾制造业的大量外移逐渐失去了竞争力,而台湾服务业就业人口集中在传统服务业。为突破此困境,台湾积极进行服务业升级,将传统服务业转移成知识密集型的服务经济产业结构,如金融、信息、会计、法律、物流、医疗、百货、通信与网络等领域拓展和转型;并依赖外部力量,积极吸收、利用国际资源,如吸引外来观光客,扩大外人在台消费;寻求国际化,利用海外市场来发挥规模经济、创造差异化服务、发展品牌,寻求服务业的全面脱胎换骨。中国大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较低,2011年中国大陆服务业占GDP的比重47.6%,服务业就业人口占社会总从业人口比重为37.69%。一般来说批发及零售业和住宿及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对就业人口的贡献力比较大,其具备规模吸纳就业人口的能力;而技术服务业、医疗照护服务业以及与文创产业相关的艺术、娱乐及休闲服务业等知识型服务业对就业人口的吸纳能力较差。中国大陆应积极寻求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规模的应对政策,发展传统服务业,加大服务业对就业的贡献力度。其中一个突破口是探索与台湾服务业合作的新路径,借助台湾发达的服务业市场扩张中国大陆服务业规模,同时制定专项政策引导台湾服务业向中国大陆转移扩张。中国大陆拥有庞大的观光人口、消费力、巨大的市场与同文同种的优势等,可以提供台湾发展的广大腹地,而台湾服务业发展受到岛内市场限制,两者的合作可以达到优势互补。若再加上台湾过去坚实的制造业基础,与台湾特有旺盛的创业精神,及相当活跃的创投事业,这些都是可以让两岸服务业合作与进一步发展的契机与优势所在。

(三)加强对外合作,拓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

对外合作是台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最主要动力,通过与岛外经济体的合作学习引入外资和技术,为台湾地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和技术的支持。按照大多数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发展规律,主导产业应依次为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但台湾在过去六十年间,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始终占最大比重,与发达国家相比,台湾服务业发展过快,提前进入成熟期。台湾服务业的过快发展主要是受特殊的经济环境和政治体制影响,台湾外向型岛屿经济模式促使服务业快速发展;早期为对抗大陆大力发展军队、行政,导致公共行政服务产值庞大。2000—2008年,台湾服务业发展步伐逐步减缓,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一直保持在70%,岛内经济发展已不能带动服务业的第二次飞跃。为应对岛内市场饱和、服务业增速缓慢,台湾采取积极措施加快服务业转移速度,加大向大陆传统服务业投资,据统计,2011年台湾对海外服务业投资项目占对海外投资总项目的47.21%,服务业总投资额达259亿美元。中国大陆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探索国际市场,吸引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推进传统服务业改造升级;鼓励中国大陆服务业与国外大型服务企业合资合作,兴办零售和批发企业,吸引其在中国大陆设立全国性采购中心、分销中心和物流中心等;同时对竞争力较强的服务业企业提供资金、政策支持,鼓励其走出去,开展跨国业务,积极拓展中国大陆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

(四)将知识型服务业作为支柱发展产业

知识型服务业对于一国或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创新系统通常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台湾把知识型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点策略性产业。2001年初,台湾行政部门推出“知识经济发展方案”,将知识型服务业作为整个经济发展的重点。目前台湾经济部积极推动知识型服务业发展,按照两点标准筛选知识型服务业:一是具有国际潜在竞争优势及产业参与配合度高,二是高创新效益、高附加价值、高成长潜力及产值大、创造就业机会大、产业关联大等“三高三大”特点的服务类行业。并制定各项计划发展新兴服务业,目前已核定六大新兴产业方案中与服务业相关的计划,包含观光拔尖领航方案、健康照护升值白金计划、创意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案以及精致农业健康卓越方案-乐活农业。这些计划对台湾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知识型服务业的发展将促进和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作为高附加值的产业其必将逐渐成为服务型经济中的主导产业。中国大陆应将知识型服务业作为重点产业,从战略高度来研究知识型服务业的总体布局及产业定位,借鉴台湾已有的发展策略并结合中国大陆特色,着力将中国大陆发展成为以知识型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体系。

(五)重点发展生产业,优化现代服务业内部结构

台湾服务业发展初期,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形成对生产业的庞大需求,因生产发展、就业增加导致的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以及人口规模的增长进一步扩展对生活业的需求,从而促使服务业规模的快速扩张和发展。生产业是连接工、农业与服务业的纽带,工业的发展会带动生产业的快速发展,进而刺激生活业的配套改善,从而带动整个服务业的进步。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生产资料批发业和仓储业等生产业的同时,进一步完善生活水平服务业,支持市场潜力大、与民众生活关系密切和附加价值高的上游、餐饮、旅游和医疗保健等行业的发展,构建合理的现代服务业内部结构。中国大陆应着重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信息和会展等生产业,同时进一步完善发展旅游、餐饮等生活业,同时重视文化创意和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将中国大陆打造成综合发展、相互带动的服务业发展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华,陈茜.台湾现代服务业发展及大陆引资策略研究[J].开发研究,2009,(1).

[2] 苏美祥.加入WTO对台湾金融服务业的影响[J].海峡科技与产业,2003,(2).

[3] 王惠,殷存毅.台湾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祖国大陆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亚太经济,2004,(5).

现代服务业研究范文6

关键词:都市圈 现代服务业 影响因素

研究背景:广佛都市圈发展与沥桂新城开发

2008年底国务院颁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强化广州佛山同城效应,携领珠江三角洲地区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联系紧密的城市群”。2009年3月,广州、佛山两地签订了《广州市、佛山市同城化建设合作框架协议》,意味着两市同城化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同年12月,广佛两地出台了《广佛同城化发展规划(2009-2020年)》。按照该规划,广佛都市圈的战略定位是“全国科学发展试验区、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先行区、世界重要的大都市区、国家重要综合性门户区域、国际性现代服务业中心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顺应广佛同城化发展打造广佛都市圈的地区规划,佛山市南海区在广州与佛山交界的核心区域——由北到南的大沥、桂城区域推出沥桂一体化发展战略,将沥桂一体区域的发展定位为“南海金谷,广佛客厅”。并首次提出 “双子城”概念,指出未来将东有珠江新城、西有沥桂新城。可以看出,南海希望通过沥桂新城的开发,使该区域融入广佛都市圈核心区,成为广佛都市圈多中心网络化发展空间结构中的一个新中心。

都市圈成熟的关键在于服务业在新的城市中心集聚

我国有学者将都市圈的空间成长过程划分为4 个阶段,即雏形期、成长期、发育期与成熟期。成熟期的都市圈表现为多中心网络化发展的空间结构,其特征主要为都市圈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多个城市中心共同构成都市圈发展的都市中心,都市圈空间均衡一体化发展。

从国外都市圈发展的实践来看,产业集聚与产业结构变迁是城市空间结构变动的直接动力。正是工业化后期的现代服务业在城市中心的大量集聚催生新的都市中心,从而形成多中心网络化发展的都市圈。工业化后期,工业内部技术结构发生了质变,进入置换、转向发展期,现有的城市空间已无法满足新的产业对城市空间的要求;同时城市中心原有的工业集聚也对城市空间容量、环境造成了压力。因此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了产业转移和新兴产业的产生,城市中心和形成了新的产业集聚模式:制造业向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区位转移,工厂、仓库业等纷纷迁往城市郊区高速公路通道及地方机场四周等交通便利的地方;同时城市中心生产业和生活业大量集聚,于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了新的以服务业为主的城市中心,并与周围以工业为主的地区、通过便捷交通线路相连形成新的有机整体。这样的质变又在周围以工业集聚为主的地区不断地发生,于是多中心网络化发展的都市圈得以形成。

现代服务业在城市中心规模集聚的基础影响因素分析

区域的经济发展阶段即工业化、城市化水平是现代服务业集聚的基础。如前所述,工业化中后期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是形成城市中心现代服务业集聚的直接动力,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需求是现代服务业集聚的内生力量。因此,培育新的都市中心的首要条件是该地区的经济发展阶段必须步入工业化的中后期。本文将以沥桂新城开发为例进行分析。

沥桂新城所在区域—南海区经济发展阶段正符合这一特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南海通过“六个轮子一起转”的发展模式,扶持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同时,南海还抓住香港制造业北移的机会,大力发展“三资”企业和“三来一补”企业。逐步形成了以建筑陶瓷、有色金属加工、纺织服装、家电、五金、皮革制品等为本地优势产业的传统工业格局,形成了一批工业化水平较高、经济实力雄厚的专业镇。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南海开始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并利用与广州的地缘优势发展了一批专业市场;21世纪初,南海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和“腾笼换鸟”举措,大力引进外源经济与新兴产业,新能源和电子信息等高科技产业逐渐成为南海区新的支柱产业。同时,现代服务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商贸服务业、金融服务业等在南海实现了大发展。特别是南海新的城市中心沥桂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桂城房地产业大发展,城区品牌楼盘林立。北部大沥也由原来以制造业为主的地区发展成为专业市场林立、物流和房地产业发达的区域,有色金属产业链向商贸服务及技术研发延伸,摩托车等传统制造业比重下降。沥桂区域现代服务业的集聚虽然与政府政策分不开,但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决定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才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和集聚的内在动力,政府政策只有顺应这种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现代服务业在城市中心规模集聚的外在影响因素分析

(一)区位优势使区域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和集聚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