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范文1

阅读教学中,我尝试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想象力

一、通过联想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

如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组合起来,想象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的旋转。随着想象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象中得到了复活。

二、深入内心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和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进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对着面带愠怒的老头公然作贼,抱起稻草,嘻嘻哈哈,大摇大摆的走入竹林。读到这里,如果不细想,不想象,就会感到杜甫真会幽默,描写这么好笑有趣的场面。若发问一句“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想到“贫困”,再一点拨,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局面。这些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才会当面为盗贼,抱走那些今天视为垃圾的稻草。学生因此而悟道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最后为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

三、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的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时,学生们根据贾岛的《题李凝幽居》,经过想象推理,对朱光潜的“推敲之说”的质疑声更是“沸反盈天”。有的认为用无声的“推”动作怎么能知道“鸟宿池遍树”,原诗中的“门”该是李凝家的门,而不是寺院院门;有的认为“敲”不会打破“岑寂”,反能衬托幽静;还有的认为“推”的动作有些粗鲁,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显然,第一位同学通过想象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还原成生活画面,由生活画面先听到“敲”门声,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从而推断出朱光潜所说的意境不符合原诗。第三位同学由诗作联想到古人的礼节,并由此推论出“敲”字比较符合当时意境。只要有适宜的情境,学生所爆发出的想象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范文2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想象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3-0065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想象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美国的学者S・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说言:“想象力是心灵的一种能力”,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正是有了想象,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象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笔者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像,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像,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二、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象,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笔者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有同学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形象地阐释此中深情,说他奶奶死后,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象,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三、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在教《石钟山记》一文中,有学生就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驳意见。根据教材提供的注释和所附录的俞樾《春在堂笔记》,经过想象推测,这位学生认为:因为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内中空穴很大,所以在崖壁上敲打,南边那座山岩壁厚就发出“函胡”之声,北边那座山岩壁薄就发出“清越”之声,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并非“所在皆是也”,李渤的说法未必错,只是说得不够全面罢了。

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时,学生们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经过想象推理,对朱光潜“推敲之说”的质疑声更是“沸反盈天”。有的认为用无声的“推”动作怎么能知道“鸟宿池遍树”,原诗中的“门”该是李凝家门,而不是寺院院门;有的认为“敲”不会打破“岑寂”,反能衬托幽静;还有的认为“推”的动作(下转第114页)(上接第65页)有些粗鲁,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显然,第一位学生通过想象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还原成生活画面,由生活画面先听到“敲”门声,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从而推断出朱光潜所说的意境不合原诗。第三位学生由诗作联想到古人的礼节,并由此推论出“敲”字比较符合当时意境。只要有适宜的情境,学生所爆发出的想象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范文3

关键词:创新思维 语文阅读 想像力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想像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正是有了想像,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像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在高中阅读教学中,应从阅读文本,二度创作;架设桥梁,达成共鸣;净化领悟,各抒己见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一、阅读文本,二度创作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组合起来,想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的裙。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地旋转。随着想像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像中得到了复活。

二、架设桥梁,达成共鸣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像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共鸣。

李白的《蜀道难》三次出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为什么说蜀道的难行比上天还难呢?如果不细想,不想像,恐怕学生很难理解的。这就要让学生明白这是因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阻挡,由秦入蜀,太白峰首当其冲,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低缺处飞过。太白峰在秦都咸阳西南,是关中一带的最高峰。民谚云:“武公太白,去天三百。”诗人以夸张的笔墨写出了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阻,并融汇了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犹如一部乐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胜的妙用。下面即着力刻画蜀道的高危难行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象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就是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三、净化领悟,各抒己见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在文本的基础上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尽情想象,然后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如讲授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经过想像推理,对朱光潜“推敲之说”的质疑声更是“沸反盈天”。有的认为用无声的“推”动作怎么能知道“鸟宿池遍树”,原诗中的“门”该是李凝家门,而不是寺院院门;有的认为“敲”不会打破“岑寂”,反能衬托幽静;还有的认为“推”的动作有些粗鲁,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显然,第一位学生通过想像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还原成生活画面,由生活画面先听到“敲”门声,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从而推断出朱光潜所说的意境不合原诗。第三位学生由诗作联想到古人的礼节,并由此推论出“敲”字比较符合当时意境。只要有适宜的情境,学生所爆发出的想像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在充分掌握文本知识的基础上尽情的放飞思绪,展开联想与想像的双翼,迸发创新思维火花。何时能让学生思维达到“百家争鸣”的境界,那便是语文教学成功之处。

参考文献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范文4

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 营造氛围,放飞想象

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培养想象力的重要前提。民主、自由、宽松、融洽的课堂气氛最有利于学生表达各自思想、培养想象力、提高创新能力甚至养成良好的个性。例如:七年级语文教材《童趣》一文,作者追忆了自己童年生活的趣事,反映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天真烂漫的童趣。这些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接近,学生理应比较喜欢才是,但学生刚上初中,对文言文很陌生,普遍有畏难情绪,因此课堂上表现不积极,不活跃。教学本课时,我尽量让学生回忆自己小时候玩游戏的轻松愉快,引导学生找回童心童趣,营造出和谐愉悦的氛围,让学生能够张开想象的翅膀,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几分钟后,有的学生大胆发言说,曾近距离长时间观察过蚂蚁搬家,用烟熏蚊子,用沙包粽子,通过这些美好的回忆和丰富的联想,学生非常容易地进入了文本。课堂气氛活跃后,我开始讲解课文,正当绘声绘色讲述“夏蚊”联想到“群鹤”妙句,钦服作者丰富想象时,一名女生说:“老师,蚊子联想成直升飞机,行吗?”听得入神的同学被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打断,都责怪这位同学。坦白地说,这位女生声音不大,经其他同学一指责,满脸通红,低垂着头,我却及时肯定其类似性,鼓励同学表达心中所想,并随即和大家进一步深入讨论类似联想,进而举例说明想象与联想的区别、联系。当大家弄清类似联想需要生活基础,重要的是找到联想双方的相似点时,课堂讨论得到深化,学生对教材的整体感知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程度提高。

二、吟诵诗词,促诱想象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作品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必用教学手段。在教学设计中,我主要是通过调动学生朗读吟诵的积极性,促诱学生想象来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体会作品独特的意韵美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学中我主要是采取朗读促思,齐读明意、分读悟情、赏读生境,促诱想象的方法引导学生沉浸于作品当中,启发学生大胆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基本能构想出爱国诗人陆游夜不能寐,食不甘味,在风雨交加的寒夜,强撑着衰老的身体,靠在冰凉的床榻上,满含悲愤,奋笔疾书的感人形象,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之心。尤其是最后两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我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想象诗人在风雪飘洒的夜晚,做梦都在想着,身披戎装,骑着战马,跨越北国冰封的河流,同敌人在疆场厮杀的壮烈场景。对于一个伤病缠身的老人,在将近古稀之年,犹有如此豪迈的梦想,真是可歌可叹。读着这样的诗词,穿越时空隧道,读者与作者碰撞着思想感情的火花,又怎能不激荡起学生的激情与豪情呢?

三、激发感情,创设想象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范文5

创造离不开想象,创造要以想象为基础,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多年的实践中,我觉得以下几种方法还是行之有效的:

一、借助课文描述,咬文嚼字,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在阅读教学中,把握契机,借助课文的描述,咬文嚼字,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加深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其创造美的能力。在《海滨小城》第三自然段的教学中,我这样设问:软绵绵的沙滩上点缀着许许多多五颜六色的贝壳,在阳光照耀下,像什么呢?这种启发式想象,不仅使学生更充分地领略了贝壳的美,而且引导学生将五彩的贝壳融进了金色沙滩这一大背景中,在头脑中构成一幅壮丽的画卷。我又抓住“喧闹”的词义“声音大,很热闹”启发学生想象:为什么海滩上会这样热闹呢?这时海滩上来了哪些人?他们的神情怎样?会说些什么?干些什么?这么一点拨,又使孩子们个个展开想象的翅膀:或从出海归来的渔民身上说开,或从一窝蜂般拥向海滩的顽童身上谈起,还有的想象出挎着送饭篮,脚步匆匆的妈妈,拄着拐杖,乐得合不拢嘴的奶奶……儿童脑海中想象的野马纵横弛骋,构思出一幅幅收获的喜悦场面,一幕幕亲人团聚的温馨情景,使人感到小城景美、物美、人更美。

二、由读文悟情到自由抒情,激发想象,与作者产生共鸣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就此而言,阅读教学便是一个读文悟情的过程,“悟情”的过程中,学生在不停地感知、感悟着,浮想联翩、感情激荡,最后与作者产生了共鸣。我们语文老师完全可以甩开请学生概括中心思想的老路,走出让每个学生都一抒胸臆的步子。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在对《庐山的云雾》一文进行总结教学时,只是请学生听了一遍声情并茂的课文朗诵,然后布置了这样一道练习:庐山的云雾啊,你_____ ,我______。3分钟后,43位学生都轻松地写完了。我一份份翻阅着他们的即兴式练笔,竟被深深地吸吸引注了,多么简洁明快,又是多么生动活泼的自由抒情啊!

有的学生写出了自己迫不及待的渴盼之情:

于炎培:庐山云雾啊,你是那么美丽神奇,我真想马上去领略你的风采。

刘雨欣:庐山云雾啊,你雾来时,风起浪涌:雾去时,飘飘悠悠,我是多么想亲眼看一看你的秀姿。

有的学生紧扣课文内容,表达了赞美之情:

郭晓静:庐山云雾啊,你的美丽,你的神奇,你的一切我都是那么喜欢和爱慕。

有的同学还联系自己,抒发了美好的理想:

李美琪:庐山云雾啊,你不但壮美,而且变幻无穷,我长大后一定把我们家乡也妆扮得如此美好!

这时的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语言与作者交流,与同学交流,与老师交流。这样的气氛,不正是语文老师追求的效果吗?

三、利用含蓄的结尾,进行联想假设,推测结局,突破难点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课文结尾含义比较深刻,学生理解较为困难。因此,教师要设法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假设,推测各种结局,以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如《凡卡》结尾处,明写凡卡给爷爷寄出了求救信后,满怀希望,做着幸福的美梦入睡。但联系全文,不难发现,作者暗示的却是一个悲局,凡卡的希望根本不可能实现。问其原因,多数学生认为凡卡没写清具体地址,也没贴邮票,显然,这样的理解是浅显的、片面的。此时,我并不急于把教参上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这样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和推理:如果凡卡写清了地址又贴了邮票,爷爷收到信后,凡卡就会过上幸福生活了吗?然后,我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讨论当时沙俄时代的社会性质,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而且,再请大家想象:凡卡的爷爷那么疼爱自己的孙子,当初为什么会把他送到莫斯科当学徒?通过这样层层推想、设问,学生对课文的主题有了深刻的理解,明白了在沙俄时代,穷孩子想过上好日子是不可能的。

四、让学生自己设计“活作业”,放飞思想,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阅读教学中,多数文章课后都有诸如“按课文内容填空”或是“找出描写什么什么的句子”等此类作业,学生都成了复印机。因为这些题目有现成的答案可抄,学生基本上不需要动什么脑筋。要是让学生长期只做这类“死作业”,那他们创造的个性和才智就有可能“退化”。因此,我大胆设想,让学生自己设计“活作业”。

上完《晨雾中的人影》一课后,我向学生征集作业题。经过一阵紧张的思索,有位学生说:“我想当小作者,向大家介绍我看到的那位扫路女工。”这个题目引起了大家的极大兴趣,从他们欣喜的眼神中看得出他们愿意做这个作业。我一说“录用”,所有的学生都写出了“对女工的介绍”。

我浏览了一番,真是五花八门,异彩纷呈。部分学生的作业令人称赞:

孙魁魁写道:“大家好,我今天清晨看到了一位认真负责、任劳任怨的清洁女工,她的品质真是值得我们学习。”任沙沙借自己的口夸起了清洁女工:“她扫路一丝不苟,不怕脏、不怕累,他用自己勤劳的手为大家换来了清洁的环境,让我们大声赞美她吧!”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范文6

一、要求学生读出层次,读出深度

1.读出形。即在朗读之中唤起语言描绘的形象,执教《日月潭》一课时,学生在朗读感悟日月潭样子后,我让学生把在自己头脑中唤起的日月潭形状用笔描绘出来。学生创意很多,尤其是一位同学把两潭湖水沟通在一起,而且还解释说,书中说两潭湖水相“接”,既然是“接”,两潭湖水就是相通的,所以画成这个样子。在朗读中,运用一定朗读技巧,在学生头脑中唤起了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形象,激发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2.读出情。在执教《罗盛教》一文时,我把重点放在了罗盛教三次救人的研读上。在学习第三次救人时,为体会人物思想,感悟文中蕴涵的真情,我让学生边读边想象。听一听,罗盛教二次救人失败,又开始第三次救人,他此时此刻心里会怎么想。学生从罗盛教的动作“顶”中感悟到,罗盛教会想:“我无论如何也要把这个孩子救上去。”于是我因势利导:“是啊,罗盛教一定要把孩子救上去,这种信念是多么坚定呀!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于是在品读中学生体会到了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在文中留有空白处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第一要围绕中心展开想象。执教《日环食》一文时,围绕日环食罕见,进行了多次设疑,激发学生想象,使学生真正感悟到日环食的奇、美、罕。第一处是“同学们看到日环食还做哪些准备?”第二处是“日环食除书中描绘形状,你觉得还像什么?”第三处是“白天突然像是到了傍晚,那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在这三处留有空白,引导学生想象,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日环食的罕见。

第二是化概括为具体,展开想象。执教《罗盛教》第四段,当读到“是罗盛教用头和肩膀把他顶出来的。”这一部分时,我就激发学生想象,罗盛教是怎样把崔莹顶上来的?这一问题的提出就好像一块石头扔进了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涟漪,学生在课堂上纷纷描述罗盛教救人的感人场面。通过教师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感悟到罗盛教已无力气了,可他仍在竭尽全力救人,于是他那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便会跃然纸上。

第三是文尾延伸,再造想象。有的课文结尾言由未尽,十分含蓄,使学生浮想联翩。如《塞下曲》。这首诗仅写了一逃一逐,仗有没有打,诗中并没有写,但从气势能感到,这是一场箭在弦之战,一触即发。于是我让学生展开想象,把诗中未写完的情节想出来,从而使学生理解我军的骁勇善战及不畏艰险的豪迈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