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薪酬审计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绩效薪酬审计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绩效薪酬审计报告

绩效薪酬审计报告范文1

【关键词】盈余管理 激励制度 物质激励 透明化

关于盈余管理的定义,中外经济学家都给出了不同的定义理解,而相同的点则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从主体上来说,主要由管理层和董事会组成,尽管双方所拥有的权力不尽相同,但都可以对企业的业绩报告产生一定的影响。第二,从客体上来说,主要是与企业业绩相关的财务会计报告,企业通过对财务报告的操控,从而达到特定的目的。第三,从手段上来说,主要是通过对于会计政策和会计假设的变更等,选择与自己的目标更加一致的会计方式。第四,从目的上来说,管理层通过对会计信息的操控从而达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由于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的分离,双方签订的契约势必会和现实情况产生一些摩擦,而由于信息不对称,信息摩擦也是在所难免的契约摩擦和信息摩擦为管理人员的盈余管理提供了条件和可能。为了使管理者完全站在企业所有者的角度为企业服务,高管激励制度是十分重要的,而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减少盈余管理,加强和完善高管激励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研究企业盈余管理和高管激励制度的文献很多,但是把两者结合到一起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本文拟在分析我国现行高管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对如何完善我国上市公司高管激励机制进行阐述和研究,以及为我国上市公司高管激励机制的建设与调整提供决策参考建议,从而达到减少摩擦、控制盈余管理的目的,是十分有研究价值的。

一、我国上市公司高管激励制度的现状

从性质上来说,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高管激励制度可以分为物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物质激励可以分为薪酬激励、期权等;而非物质激励可以分为职位晋升、荣誉授予、在职培训等。

从时间的长短上来说,上市公司的高管激励制度可以分为长期激励和短期激励。长期激励可以分为长期期权、职位晋升、职位津贴等,而短期激励则包括绩效奖金、年度奖金等。

二、我国公司高管激励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

(一)激励结构单一,方式缺乏多样化

尽管我国上市公司对于高层管理人员的激励方式分为物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两种,但是从实践上来说主要是以物质激励特别是以短期激励为主。传统的“工资+ 奖金+ 福利+ 津贴”式的薪酬激励模式仍然占据相当大的市场,长期激励方式的采用则相对比例不高。这样的激励模式仅仅着眼于对高管人员当期经营管理绩效的肯定,容易造成高管盲目追求短期效益,而不顾公司的长远发展和长期利益。另外,非物质激励常常被上市公司忽视,或者采用较少。

其间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现实社会中,尤其是对于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来说,很多人对于物质的追求远远高于对精神的追求,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来看,人们在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前,对于精神等层面的要求是相对较少的,即使是满足了基本层面的要求,所谓的精神层面的满足远不如拿到真实钞票来得兴奋和满足。而对于未知系数较高的长期利益,短期利益明显来得更真实更可靠,从人们对个人利益的追求来看,在追求短期利益的同时,管理者很有可能为了获取高薪酬,同时采取过度的盈余管理手段,这也使企业的发展陷入了一定的瓶颈和困境。

(二)激励制度缺乏监控,较为随意

尽管我国上市公司声称已经逐步建立起基于业绩的薪酬制度,但在实际的实践过程中,薪酬制度这则显得相对多式多样。各种薪酬制度层出不穷,无论是高薪酬制度还是零薪酬制度等都远远脱离了所谓的基于业绩的薪酬制度,公司高管自行决定薪酬的行为已经远远不是站在企业的长期利益上说话了。即使是与企业相挂钩的薪酬制度,在企业独断专权、业绩不再真实的情况下,企业薪酬完全成为管理者谋求个人利益的工具。

其原因主要归结到企业的内部监控机制存在严重不足,由于上市公司董事人数众多,加上部分董事一人身兼数职,面对烦琐复杂的公司经营管理问题,董事会职责不明或是由于任务繁重和相对知识的缺乏则会授权于高管,而由于董事会的长期自主授权,高管们则会利用职务之便和双重身份,即董事与高管身份的重叠,逐步掌握了公司的管理大权,形成所谓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并开始利用职权谋取个人私利的最大化,损害公司剩余所有者的利益。同时对独立董事的忽视以及缺乏,使企业对董事会和管理层的监督陷入更加独断的境地。

(三)高管业绩考核制度不合理

目前上市公司的业绩评价体系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业绩评价指标的不合理上。首先,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市场上大多数公司现行的业绩评价体系明显偏重于资产收益率、收入增长、利润年增长率和每股净收益等财务指标,相反,反映产品服务质量、公司信誉、创新能力、风险水平的非财务指标则相对较少,仅仅通过数据来探究高管的努力程度和公司的绩效水平明显是不够的,对于高管薪酬制度的确定也显得尤为不公平;其次,对于少得可怜的非财务指标,非量化的测量方式显得更加不受重视,过于主观的评价方式使非财务指标缺乏可靠性,从而更大程度上减少了企业对非财务指标的依赖,由此可见,现行的薪酬激励制度并没有起到相应的积极激励的作用。

其中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外部监控的不完善性,所谓审计就是相关人员发表关于财务报告是否符合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财务报告框架的意见的一项经济活动。但是由于审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判断能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些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不是很高,没有阻挡住企业和有关部门的利益诱惑,造成审计报告客观性存在偏差,使得审计报告不再客观真实,企业的会计信息不再真实可靠,这就给企业管理者盈余管理和操纵利润的机会。

绩效薪酬审计报告范文2

[关键词]审计项目;精细化管理;内部审计;管理战略、风险导向、管理绩效

审计等新的审计理念近年来已经成为内部审计的发展新趋势,这势必要求内部审计视角有较大转变,审计层次和质量有很大提高,审计管理方式精细化,尤其是审计项目的管理方式要更加精细化。唯有精细化管理,才能使内部审计精益求精,提升审计质量,才能促进内部审计朝纵深方向发展,不断彰显内部审计的价值。

1审计项目精细化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精细化管理”概念源于发达国家(日本20世纪50年代),其本质是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将常规管理模式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在此过程中,以最大限度减少资源占用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实现管理的精细化和经营价值的最大化。对内部审计而言,作为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与咨询活动,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和不断完善,伴随着现代企业制度在我国的逐步建立,本身具备齐备的系统性和规范性框架,这从本质上与精细化管理的要求都是相通的。一方面系统性的最高目标在于程序和结果的和谐统一,并最终为实现企业经营价值的最大化和资源占用的最小化;另一方面,规范性则表明内部审计本身具有一套规范、严谨的标准。如:CIA颂布的《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中国内审协会颁布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实务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和准则”),都对内部审计标准作业予以了指导和规范。笔者认为,内部审计项目的精细化管理则是在内部审计精细化管理的前提下,遵守中国内部审计协会颂布的规程,以其实务指导开展审计作业,将管理理念贯穿于开展的每一个审计项目中,从细节入手,从项目开展的每个环节和流程做到管理精益求精,并引入项目化管理,使审计过程规范化、审计流程标准化,以提高审计层次和审计质量,提升审计价值,实现审计转型。

2内部审计项目精细化的总体框架定义

根据国际内部注册审计师协会(CIA)、中国内审协会颁布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和实务指南内部审计工作情况,并结合内部审计的具体情况,该总体框架应是对“审计人员”、“审计流程”和“审计结果”的管理精细化,并将精细化管理流程贯穿整个流程。总体框架如下图所示。首先,审计人员作为审计项目精细化管理中最活跃、最本质的因素,必须加强审计人员队伍专业化建设:一是要以总体框架图人为本,充分尊重,信任内部审计人员,积极开展针对性的培训,拓展其发展空间,提升内部审计队伍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不断提升其专业的审计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并持续灌输精细化管理理念,促使审计人员的观念意识的全面转变;二是审计人员审计行为的持续一贯性,在开展的审计项目中,审计人员的管理行为、操作行为都应规范统一,要根据“指南和准则”的要求,指导审计人员要做什么、怎么做,查证问题过程中,具体应该查什么、怎么查,如何获得完整的审计证据等,均要通过明确的精细化制度流程来确定,规范审计行为。其次,审计流程管理的精细化主要表现为三方面:一是对开展内部审计项目流程规范,要将审前调查和非现场分析作为不可少的环节,让审计人员在项目开始初期找准审计重点,通过非现场分析确定抽样样本,审计项目中则严格依据审前分析样本开展工作,并根据需要适当补充样本,确保审前、审中和审后都能够做到程序控制严密;二是突出对审计资源配置的精细化。要根据项目规模,测算审计成本,按照成本效益配比原则,强化审计内容和强化资源管理倾斜,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将最好的审计资源配置在最需要的重点环节,达到资源配置最优化;三是实施有效的审计督导。注重现场、非现场审计的督导作用,及时解决遇到的难点或困难。最后,对审计结果管理的精细化准则应从提高审计报告质量和结果应用入手,提出具体可行的审计建议,整合审计发现问题,应该做到:一是精炼审计报告观点,有效提升审计报告质量。审计报告是审计项目的最终载体,要做到审计报告客观公正、重点突出、表述准确、格式规范,且要深入揭示重大风险和违规问题,对所采用的审计案例,要依据充分、定性准确,提出的审计建议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可泛泛而谈,要保证审计结果得到全面反映;二是审计结果的利用要精细化、数据化和信息化。审计项目结束后,要建立完整的便于搜索和利用审计成果库,将发现问题分类整理、分类整合,突出对审计成果的精细化分解和利用,重视问题成因的分析和总结,为被审计机构提供对风险管理的考核、分析、整改和经验分享,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对公司理的有效职能。总之,在审计项目精细化管理的总体框架下,人员管理、流程规范、结果利用是审计项目精细化管理中的重点。要实现审计项目的精细化管理,抓好审计人员的选拔、培训管理、业务能力等综合素质提升是前提,针对不同的审计项目制定详细、步骤明确的流程是项目实施的关键,项目完成后,如何提炼审计报告观点,使审计成果得以有效应用则是精细化管理的落脚点和归宿,三个关键管理环节互相促进、相互关联,缺一不可。

3内部审计项目精细化管理的具体实施措施

3.1审计观念和理念的转变是精细化管理的前提相比于传统粗放管理理念,要实现审计项目精细化管理,首先要从审计人员的观念转变入手,突破传统的合规性和真实性审计理念,审计人员要熟悉精细化管理的流程、必要性和具体实现步骤,从审计习惯、方法等细节方面培养员工追求精细化的意识,使其从“小事、细节”入手,提倡重视细节、追求细节的求索精神,在细节中找到问题的突破口,把看似简单的小细节做实、做细、做透,注重项目执行力建设。3.2细化审计项目的全过程是精细化管理的主导内容要对审计项目引入项目化管理,以细化流程,再造精细化的审计项目流程为主导,从审前分析细致化、审计作业标准化、审计结果标准化进行流程再造。一是要做到审前分析细致化。要在做好审前分析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审计数据库和审计风险评估模型,合理设置关键指标,准确反映被审计机构各类业务的主要风险;二是要大力推行审计作业流程的标准化。要在“指南和准则”的指导下,引入项目工程思想,推行标准化作业,细化审计流程;三是要推行审计结果利用标准化。审计报告是审计成果的最终载体,一个好的审计报告是一个审计项目的最终反映,在编制审计报告过程中,要在确保证据充分、分析完整、风险案例突出的基础上,对审计报告内容进行反复归纳提炼,使报告格式规范、表述清晰、定性准确、重点突出,以充分体现精细化管理的审计成果。3.3审计队伍的专业化、团队化建设是精细化管理的根本保证内部审计是一项专业性和综合性要求都非常高的工作,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好的职业操守,才能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在审计队伍建设方面,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信任内部审计人员,并开展审计业务需要的相关专业培训,拓展其发展空间,提升内部审计队伍的团队化建设、凝聚力和归属感。具体说来,一是应该不断提升其专业的审计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审计人员的积极性。通过改善审计工作环境,把具备不同专业特长的人才逐渐充实到审计部门,最终形成一个优势互补、共同协作的内部审计团队;二是推进审计人员专家化建设。通过对审计人员的专业培训,保证每个业务专业领域都有一批业务知识精通、审计技能娴熟的研究型、专业型主审和特长型审计师,实现审计队伍的专家化建设;三是要强化对审计队伍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建立项目考核与人员考核的双重标准。通过对审计立项、审前准备、审计取证、审计报告、审计归档等诸多环节的检验和回顾,积极推行项目经理、审计组长和主审竞聘制,量化任务目标,在绩效工资中兑现考核结果,使审计人员的薪酬水平与岗位职责和贡献大小密切挂钩,以充分调动审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3.4合理配置审计资源是实现精细化管理、审计项目集约化的关键路径优先考虑的应该是在充分评估审计项目风险的基础上,以风险为导向,合理安排审计项目,避免追求“大而全”或平均用力。要根据风险的严重程度、紧迫性、企业战略方向来配置审计资源,形成“计划有约束、执行有标准、结果有考核”的成本管理体系,科学调配审计人员,按照任务节点逐次投入审计力量,通过人员管理与成本管理相结合,做到以小资源博取大收益的审计效果。3.5拓展运用以计算机非现场为主要手段的审计创新和审计项目信息化建设是实现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技术保障内部审计项目实施中,要充分利用电子化优势和技术手段,运用“大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对审计项目事前、事中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全面发掘隐藏的问题,既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又以计算机技术为手段,极大地扩展了监管面,有效实现了审计关口的前移,使审计手段从单一的现场审计转变为现场与远程审计相结合,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为审计项目精细化管理提供用力保障。

作者:潘贵宝 单位:农行审计局昆明分局

参考文献:

[1]汪中求,吴宏彪,刘兴旺.精细化管理[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2]孙念怀.《精细化管理》Ⅲ操作、方法与策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绩效薪酬审计报告范文3

Carslaw和Kaplan(1991)研究了1987-1988年新西兰公众公司的审计报告时滞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规模较大的公司有着较小的审计报告时滞。存货盘点是容易出现差错的高风险领域,并且有的存货在空间上也较难盘点。由于金融类(包括银行业、保险业和投资行业)公司一般没有或仅有少量的存货,这就大大减少了审计师盘点存货的时间。因此,金融业公司存货比重低的这一特征使得其表现出更少的审计报告时滞。研究中还发现,与标准审计意见相比,收到非标意见的公司有着更长的审计报告时滞;净收益为负的公司普遍有着较长的审计报告时滞,即业绩出现亏损的公司会推迟安排审计师进驻公司的日期,从而为通过盈余管理来粉饰报表提供充足时间。此外,负债比例越高的公司越有可能延迟披露年度财务报告;披露特殊事项的公司有着较长的审计报告时滞;样本公司被按照大股东控制和管理层控制进行了划分,进一步研究后发现大股东控制下的公司相比管理层控制的公司有着较小的审计报告时滞,这表明外部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其对信息及时性的要求更高。然而,事务所是否为以及公司会计年度结束日是否处于审计师忙季均对审计报告时滞无显著影响。审计师变更也会影响审计报告时滞。一方面,审计报告时滞会随着审计师变更而增加,这是因为在审计师与客户的“磨合期”中,后任审计师需要一定的时间去熟悉公司的会计记录、日常经营、内部控制系统以及前任审计师的工作底稿(DeAngelo,1981)。此外,由新客户带来的隐含的诉讼风险也会使得审计师在首次审计时扩大审计范围。另一方面,审计效率和报告的及时性也会随着审计师变更而提高。前任审计师由于缺乏专业技能而无法满足客户日益提高的业务需求,这使得客户对审计服务的质量产生怀疑,同时寻求外部第三方的帮助。故审计师变更是否有利于财务信息的及时披露仍然没有定论。虽然审计师的变更动机难以观察,但仍然可以通过审计师变更的时间来考察变更动机,进而探讨其对审计报告时滞的影响。Schwartz和Soo(1996)认为,审计师变更时间越早,说明公司是基于未来更好的发展而做出变更决策的,故后任审计师无论是专业技能还是工作效率均会高于前任审计师。他们发现,当审计师变更发生于会计年度最后三个月之前时,审计报告时滞会随着审计师变更而减少;当审计师变更发生于会计年度最后三个月时,审计报告时滞会随着审计师变更而增加。Jaggi和Tsu(i1999)以香港地区的393家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审计风险和审计技术对审计报告时滞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财务环境薄弱的公司,审计师会通过扩大审计范围、执行额外的审计程序来降低审计风险,从而延迟了审计报告的公布时间;结构化审计方法更有可能花费较长的审计时间,表明使用这一审计技术的审计师在实务中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他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首次发现家族控制的上市公司相比其他公司表现出较小的审计报告时滞,但这一结果在统计上并不显著。究其原因,可能是研究中仅仅用一个二分变量来表示是否由家族控制,而未对家族控制的程度作进一步细分。此外,他们的研究结果并不支持以往研究中非标意见和公司报告亏损会增加审计报告时滞这一观点。

Knechel和Payne(2001)借鉴了国际性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质量的一项内部调查,从审计师的角度探讨了审计师工作量、审计资源的分派和非审计服务(管理咨询及税务服务)对审计报告时滞的影响。结果表明,审计师工作量的增加会导致审计报告时滞的增加。作者认为,同时提供管理咨询服务与审计服务会产生协同作用,进而减少审计报告时滞。而税务服务和审计服务之间的异质性较大,故同时提供税务服务会增加业务的复杂性,增加审计报告时滞。此外,新入行的审计师对客户环境不熟悉且欠缺分析能力,更有可能依赖书本知识或标准程序来收集审计证据。相比之下,合伙人或项目经理拥有多年审计经验,并且对客户的风险水平有着更好的理解,这些都能够提高审计效率。因此,派遣更多的富有经验的审计师会减少审计报告时滞。Soltan(i2002)基于巴黎股票交易所的一份长达十年的研究显示,不同类型的审计报告对报告延迟有重要影响。具体来说,非标意见的审计报告相比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更晚;报告延迟会随着非标意见程度的加深而增加。这一结论表明,出于业绩考核、薪酬激励及内外部压力等因素的影响,管理层将大量时间用以与审计师就非标意见及其内容进行协商谈判,以期获得标准无保留意见或程度较轻的非标意见。Ahmad和Kamarudin(2003)的研究表明马来西亚的公司在及时地披露年度财务报告方面表现较差。他们发现,非金融类公司、收到非标意见的公司、业绩出现亏损的公司以及负债比例较高的公司普遍有着较长的审计报告时滞。而以12月31日作为会计年度截止日期及聘用“五大”会计师事务所均会减少审计报告时滞。此外,作者没有发现公司规模及特殊的会计事项对审计报告时滞有显著影响。

Leventisetal(.2005)以雅典股票交易所171家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影响审计报告时滞的因素。他们发现聘请具有国外背景的事务所会减少审计报告时滞。国际性事务所普遍具有较大的规模和较高的执业声誉,拥有大量高质量员工以及先进的技术水平,从而能够提供高效的审计服务。与以往用哑变量表示是否出具非标意见不同,Leventisetal.以审计师出具非标意见的理由的数量来研究非标意见对审计报告时滞的影响,发现出具非标意见的理由越多,越能够增加审计报告时滞。他们还发现每小时支付的审计费用越高的公司越有可能减少审计报告时滞,表明收取审计费用较高的公司更有实力在单位时间里投入更多人力物力,从而提早完成审计工作。此外,特殊事项的发生会延迟年报的披露时间。特殊事项被定义为异常报告事项,需要审计师执行额外的审计工作以评估其潜在的风险。管理层和审计师在特殊事项对公司经营的影响上的理解不同,这往往会导致双方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花费在协商谈判上面。Lai和Cheuk(2005)以澳大利亚369家上市公司为样本,评估了合伙人轮换及事务所轮换对审计报告及时性的影响。他们发现,小所轮换为大所这一现象往往发生在公司处于经营扩张和业务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公司面临的经营风险较高,后任审计师有鉴于公司未来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而在实施审计时会趋于谨慎。因此,由小所轮换为大所会导致审计报告时滞的显著增加。然而,合伙人轮换、同一业务水平上的事务所之间的轮换以及由大所轮换为小所均对审计报告时滞没有显著影响。Enriqueetal(.2008)研究了西班牙市场上105家公司2002-2005年的情况。他们发现所受监管压力更大的公司会减少审计报告时滞。在西班牙,业务范围涉及能源与金融的公司所面临的制度政策更趋严格,因此这些公司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压力下倾向于尽早公布经审计的年度报告。此外,规模越大的公司越有动机减少审计报告时滞,但公司是否聘用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是否收到非标意见以及会计准则是否发生变化均与审计报告时滞无显著关系。Lee和Jahng(2008)研究了1999至2005年韩国上市公司的审计报告时滞影响因素,发现审计师特征对审计报告时滞有重要影响。具体来说,异常审计费用对审计报告时滞没有显著影响,表明公司支付的异常审计费用并非是用于激励审计师提高工作效率,而可能是出于与审计师协商有关审计事项这一目的所支付的;但异常审计时间的增加会导致审计报告时滞的减少,表明审计师可以调整工作计划,增加每天的工作时间,从而在总工作量不变的前提下减少所需工作天数。此外,他们进一步发现非审计服务的增多、聘用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以及收到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均能减少审计报告时滞;相比管理咨询服务与税务服务,现任事务所提供的与内部控制设计有关的服务对于及时披露财务报告的影响更加明显。Jasim(2008)基于巴林股票交易所的上市公司进行了研究。由于大公司拥有更加充裕的资源以及众多投资者的压力,大公司倾向于减少审计报告时滞,以满足投资者尽快获取财务信息的期望。利好消息和不利消息也会影响审计报告时滞。当投资决策中涉及合并其他公司的计划时,公司会选择较早披露年报。这类信息会提升投资者对公司未来发展的预期,故而越早披露这一利好消息对公司越有利。作者以投资者持股比例至少为5%来作为公司治理的变量,他发现这一比例的增加会减少审计报告时滞。此外,作者还发现负债比例较高的公司倾向于延迟披露年度报告。资产负债率代表公司财务状况的良好程度,高负债比率会增加公司的经营风险并且使得审计师更加关注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此外,与审计资产的真实性相比,审计师在确认负债的完整性时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从而增加审计报告时滞。其他影响因素中,公司所处行业总体来说对审计报告时滞的影响不大,但银行业普遍有着较小的审计报告时滞;公司是否聘用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以及会计业务的复杂程度均与审计报告时滞无明显关系。研究审计报告时滞的影响因素还为审计师是否应该实施强制性轮换的争论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以往赞成强制性轮换的学者认为长审计任期会损害审计师的独立性和审计质量,而反对者认为随着审计任期的增加,审计师对客户业务、客户风险和会计系统的了解也在增加。Leeetal(.2009)发现审计师的任期越长越能够提高审计的工作效率,进而减少审计报告时滞。因此,变更审计师会增加审计报告时滞并且推迟公司盈利信息的披露,这对公司而言需要支付额外成本。这一发现表明实施审计师强制性轮换会增加审计报告时滞并降低市场获取信息的及时性。此外,他们还探讨了非审计费用与审计报告时滞的关系。与Knechel和Payne(2001)有关提供税务服务会增加审计报告时滞的观点相反,他们发现税务服务与审计报告时滞之间显著负相关,即提供税务服务对审计服务有着知识溢出的效应,会增加审计师对客户业务的了解程度,从而提高审计效率。在审计某一行业的公司时,精通该行业的知识技能的审计师相比其他审计师更熟悉其财务报告系统,并且能够更迅速地解决其中的复杂会计事项。Habib和Bhuiyan(2011)基于新西兰105家上市公司的研究发现,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在审计该行业的公司时能够较早完成审计工作。他们进一步发现,尽管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公司普遍增加了审计报告时滞,增加的幅度在聘用不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的公司中更加明显。他们的结论为“审计师行业专长能减少审计报告时滞”这一观点提供了支持。

二、国内研究

与国外相比,国内涉及审计报告时滞影响因素的文献并不多。王立彦等(2003)从审计师特征、客户特征及审计双方互动等多个角度,首次研究了我国资本市场中审计报告时滞(即审计报告时滞)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首次被出具非标意见、企业当年出现亏损及审计任期均会延长审计报告时滞;而审计师曾受到证监会的处罚则会减少审计报告时滞。此外,在将非标意见按严重性程度进行分类后,他们还发现随着非标意见严重性程度的增加,审计报告时滞也表现出增加的趋势。鉴于数据取得的难度,他们未考虑其他诸如公司内部控制程度等因素对审计报告时滞的影响。刘亚莉等(2011)突破传统的研究思路,将信息延迟分成审计报告时滞和披露延迟来进行研究。她们认为,事务所迫于政治、经济和体制的压力,对于监管行业的审计会趋于严格。因此,监管压力的存在对审计报告时滞会产生一种增加效应。此外,她们还发现公司相对规模的增加、未预期盈利为负以及聘用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均会引起审计报告时滞的增加。陈高才(2012)选取了1999-2009年共12831个观察值,探讨了会计师事务所特征对审计报告时滞的影响。结果显示,收到非标意见的公司表现出更长的审计报告时滞;事务所变更的方向与审计报告时滞呈显著负相关,即由小所变更为大所会减少审计报告时滞,而由大所变更为小所则会增加审计报告时滞。但其结果并不支持“大所表现出的审计报告时滞短于小所”这一假设。

三、基于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等视角下的分析

Afify(2009)在评述前人关于审计报告时滞影响因素的文献后,以2007年开罗和亚历山大股票交易所的85家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了公司治理对审计报告时滞的影响。研究表明,设立审计委员会以及审计委员会独立性越高均会导致审计报告时滞的减少,而CEO同时兼任董事长则会增加审计报告时滞。作者认为“,两职合一”这种现象会影响公司监督机制的正常运行,并且增加了隐瞒不利消息的可能性,故审计师会提高所评估的控制风险,并谨慎开展审计工作。此外,所有权集中程度越高,审计报告时滞越小,但是这一结果在统计上并不显著。作为重要的公司治理机制之一,审计委员会在与外部审计师沟通协作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Hashim和Rahman(2011)发现审计委员会中的非执行董事的比例越高,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越强,从而有助于减少审计报告时滞;审计委员会中具有财会、审计背景董事越多,越能较早地披露年度报告。但是,审计委员会的勤勉程度(以每年招开的会议次数来衡量)对审计报告时滞无显著影响。Ettredgeetal(.2006)发现《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第404条款的实施增加了审计报告时滞。这表明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进行鉴证会推迟年度财务报告的披露时间。此外,他们还发现内部控制质量对审计报告时滞有着重要影响。具体来说,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公司表现出更长的审计报告时滞;与具体业务层面相比,整体环境层面的内控缺陷表现出更长的审计报告时滞。蔡凯凯(2009)基于2007年沪深两市1293家A股上市公司的研究显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总体水平越高,审计报告时滞越短;内部控制缺陷的存在,会引起较长的审计报告时滞;披露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意见的公司表现出较短的审计报告时滞。此外,研究未发现内部监督检查部门的设立会显著减少审计报告时滞。Altamuro和Beatty(2010)认为内部控制系统长期以来被视作一种建立高质量财务报告的机制,而公司则自愿地设计并运行这一机制以实现其经营目标。他们检验了上世纪90年代早期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改进法案中所强制执行的内部控制规定,以研究内部控制规定是如何影响财务报告的。在控制了宏观经济及其他法规的变化对结果的影响后,作者检验了贷款损失中的条款有效性、收益持续性、收入可预测性和会计稳健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内部控制在监督和报告方面的改进有助于提高银行业财务报告的质量。张国清(2010)整理并分析了2006至2008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探讨了自愿性内部控制审计对审计报告时滞的影响。研究发现,收到无保留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的公司有着较短的审计报告时滞。因此,实施内部控制审计对于年报披露是有积极作用的。然而,首次进行内部控制审计并不会增加当年的审计报告时滞,这是因为首次进行内部控制审计需要审计师执行更多的程序。戚傲楠(2012)以2009-2010年的732家上市公司为例,研究了内部控制审计对审计报告时滞的影响。结果显示,进行了内控审计并且收到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公司比没有披露内控审计报告的公司表现出更短的审计报告时滞。这表明通过获取独立第三方对自身内部控制的认可,公司可以向外部信息使用者传递出内控质量较高的信号。因此,作者认为开展内控审计对于减少审计报告时滞具有明显作用。此外,研究中还发现,存在内部控制实质性缺陷的公司有着较长的审计报告时滞。

四、总结与展望

绩效薪酬审计报告范文4

【关键词】战略;内部审计;绩效评价

一、企业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的基本理论

(一)内部审计绩效评价的作用及意义

1.绩效评价可以促进内部审计更好地履行职责,完成使命。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框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内部审计从初期的财务审计阶段发展到现代战略审计阶段,其范围和内容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都应当适时地反映在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中,通过对内部审计的绩效评价促使其与时俱进,紧跟发展潮流。

2.绩效评价可以敦促内审人员尽职尽责,提高工作绩效。绩效理论有一句名言“评价什么,就做什么”(What to be measured are done)。人的本性中存在趋利避害的一面,绩效评价内容决定了内审人员的努力方向,激励着内审人员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3.绩效评价可以促进内部审计工作规范运作。内审工作规范性要求很高,内部审计准则和企业内部审计规范是内审工作的纲领和指引,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程度也是其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通过绩效评价可以有效促进内部审计工作规范运作。

4.绩效评价对内部审计机构和从业人员的工作结果进行考核,确定对他们的奖惩报酬。

(二)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的内容

1.合规性。一是考察内部审计是否遵循了企业政策、计划、程序、法律、规章等;二是内审人员和内部审计机构要运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提高审计质量。

2.有效性。主要考察内部审计活动的效果。包括:评价内部审计的外部环境,内部审计能否有效地从组织中获取必须的资源,内审人员是否诚实、胜任,内部审计机构的协调能力和资源管理能力如何,审计计划与实际执行情况的偏差怎样,审计报告及其他各项行动的及时性和准时性情况等。

3.效益性。内部审计活动必须为企业增加价值,效益性主要考察内部审计活动为企业带来的价值情况。具体包括:维护资产的安全和促进内部控制,对舞弊的查处,企业风险的认定及评估,对提高企业运营效果和效率的建议,为组织避免未来可能发生的损失等。

(三)影响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的因素

1.内部审计职能的转变。内部审计产生初期着重于财务审计领域,查错纠弊是工作重点,确保受托责任有效履行是当时内部审计的重要使命。企业管理发展到现代战略管理阶段,战略成为企业一切活动的行动指南,是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核心要素,这些变化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内部审计必须立足于企业战略,从企业战略角度出发,对薄弱环节提出改进建议,并运用自身的优势,结合企业经营环境改进现有程序,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和价值增值提供服务。

2.内部审计的业务领域和内审人员的专业技能。随着内部审计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业务内容从财务审计、内控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联合账簿审计、工程造价审计、合规审计、信息系统审计、尽职调查,到风险审计、企业行为守则遵循审计,几乎涵盖了企业所有的经营领域。内审人员的专业领域也不断丰富,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财务专业,法律、数学、统计、金融、管理工程、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专业背景的人员不断充实到内部审计队伍,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为内部审计贡献力量。业务领域多元化和从业人员多专业背景的特点决定了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不再是几个简单的、片面的评价指标,而必然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评价体系。

3.内部审计的服务对象。内部审计传统的服务对象主要是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和企业最高管理层。随着环境的变化,内部审计的服务对象扩展到企业股东、企业内部各级管理层和监管机构以及企业潜在的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每个服务对象都有自己的价值主张,内部审计活动必须考虑这些因素。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期望和诉求是有区别的: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更多地关注公司治理,关心企业是否合规经营;管理层关注如何实现其经营目标,是否能提高经营的效率和效果,内部审计是否能提出有建设性的管理建议。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会在审计资源分配或审计项目安排方面产生冲突,同时也给内部审计绩效评价带来麻烦。内部审计在设定绩效评价体系时必须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分析,识别出其中的关键利益相关者(Key Stakeholders)和他们的需求。

二、实践中普遍采用的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

(一)关键绩效指标(KPI)评价体系

关键绩效指标是一个系统化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它通过分析组织的内、外部环境,提炼出对企业战略目标有核心影响的关键指标,再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分解,形成个体目标,以此有效传递企业的价值导向,从而实现组织的整体战略目标。关键绩效指标体系提供了一种管理思路,但在建立具体的绩效指标体系过程中,并没有阐明具体的操作方法,以及如何分解企业的整体战略。特别是对内部审计这样特殊的机构,应当从哪些维度来分解企业的战略,如何设定指标,操作起来有很大的难度。

(二)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 Card)

美国学者罗伯特·S·卡普兰和大卫·P·诺顿于1992年设计出了“平衡计分卡”,它把企业战略的实施分解为四个方面来考核,即财务方面,客户方面,内部业务流程方面,学习和创新方面。下面具体说明一下平衡计分卡在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中的应用。

1.财务层面。由于内部审计的工作职能和特性,绩效评估的重点是内部审计效率的高低,具体反映在内部审计成本的降低以及预防和减少损失的幅度上面。

2.客户层面。平衡计分卡应该真实反映内部审计活动为被审计单位提供的服务,以及内部审计机构在企业中的形象。内部审计要把为被审计单位和其他职能部门服务的理念贯穿到内部审计活动的每一环节中,确保为被审计单位提供优质服务。

3.内部业务流程层面。内部业务流程着眼于内部审计部门的核心竞争力。内部审计部门是否拥有一支多元化、业务娴熟的工作队伍?能否合格履行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

4.学习与成长层面。内部审计活动是由内审人员执行的,内审人员的素质决定了内部审计活动的效果。创新和学习反映了内部审计机构和内审人员素质的提高,是审计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只有通过创新与学习,才能使内部审计机构的整体管理水平得到提高,使审计机构具备发展前进的动力。

三、以企业战略为导向、面向未来的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

(一)以往绩效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1.将内部审计的注意力仅仅集中在一、两个利益相关者身上,是不现实的。大多数绩效评价框架专注于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而其他利益相关者,如内审人员自身、企业其他职能部门等则往往被忽略。

2.大多数绩效评价框架忽视企业面临的“变化”。企业为了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要而必须不断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业务流程和运营能力,这些变化对内部审计产生的影响,必须及时反映在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中。

3.利益相关者必须对内部审计有所贡献。这是内部审计和其利益相关者间的等价交换,以往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往往忽略这一点。

(二)绩效棱柱模型(Performance Prism)的应用

1.绩效棱柱模型介绍

克兰菲尔德学院教授Andy Neely和安达信咨询公司于2000年联合开发了三维绩效框架模型,用棱柱的五个面分别代表组织绩效存在内在因果关系的五个关键要素,它们是“利益相关者的需求”(Stakeholder satisfaction)、“利益相关者的贡献”(Stakeholder contribution)、“组织战略”(Strategies)、“业务流程”(Process)和“组织能力”(Capabilities):

(1)利益相关者的需求。组织应识别出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了解他们想从组织中获取什么,对组织有什么要求。

(2)利益相关者的贡献。组织在满足利益相关者需要的同时,也需要从利益相关者那里获取支持和贡献,组织应当明确其对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并对利益相关者的贡献程度进行分析评价。

(3)组织战略。组织根据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制定组织战略,组织战略是组织实现目标的路径。

(4)业务流程。识别出组织战略后,组织应当确定正确的业务流程以支持组织战略的实施。

(5)组织能力。组织能力是组织为了使业务流程正常运转,所需要的人员、技术和硬件基础。

与平衡计分卡相比,绩效棱柱从只关心一、两个利益相关主体的观念中转变过来,逐步关心所有的利益相关主体,在满足利益相关者需要的同时,还要从利益相关者那里得到支持和贡献。绩效棱柱模型要求组织根据利益相关者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发展战略、业务流程,并提升组织能力,因此它同时也是动态的、面向未来的绩效考核体系。

2.绩效棱柱模型在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中的应用

(1)内部审计利益相关者的需要

内部审计的关键利益相关者包括:董事会(审计委员会)、管理层和内审从业人员。内部审计需要了解这些关键利益相关者对内部审计活动的业务需求,并定期更新。

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战略审计阶段,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降低股东、董事会、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代表着股东利益的董事会(审计委员会),需要内部审计提供关于管理层职责履行情况的信息。

管理层。管理层既是内部审计的“审计对象”又是内部审计的“服务对象”。当内部审计受托于管理层而对各个业务流程或职能部门进行监督并提出建设性意见的时候,管理层就是内部审计的委托人,它们需要内部审计在进行监督检查、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为企业提供价值增值服务。

内审从业人员。内审人员是内部审计活动的主体,他们需要足够的物质保障和精神激励以及时、有效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这里的绩效评价指标包括员工问卷调查、员工投诉等。

(2)内部审计战略

为了满足利益相关者对内部审计的需要,内部审计应当考虑适时开展财务审计、内控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联合账簿审计、工程造价审计、合规审计、信息系统审计、尽职调查、风险审计和企业行为守则遵循审计,以提供有用的管理信息供利益相关者使用。绩效评价指标包括各类型审计业务的开展情况、完成情况和取得的效果等。

(3)内部审计业务流程

内部审计业务流程是内部审计服务质量的重要支撑,是内部审计绩效的“硬件”影响因素。如果没有先进的内部审计流程,内部审计的地位再高,独立性再强,也不可能有效执行内部审计战略。绩效评价指标包括单个审计业务的完成时间、审计报告提交的及时性、审计报告的质量等。

(4)内部审计能力

企业生存的环境千变万化,企业战略要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这些都对内部审计的能力提出了挑战。内部审计流程的革新离不开学习与创新。内部审计机构必须不断地学习和创新,内审人员也要不断提高业务能力。绩效评价指标包括审计人员持有职业认证比例、审计人员年均培训时间、培训费用增长率、引进并应用先进审计理论与方法的管理费用增长率等。

(5)内部审计利益相关者的贡献

董事会(审计委员会)。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在向内部审计机构提出需求的同时,也应对内部审计有所贡献。绩效评价指标包括内部审计经费预算增长率和人员编制增长率、到位率等。

绩效薪酬审计报告范文5

关键词:民营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审计组织 架构流程

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在完善内控与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管理的支撑,但是,目前民营企业在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上存在缺陷,在人员招聘、绩效考核等方面往往有管理者个人说了算,无论是组织架构还是流程方法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缺乏必要的审查和监督,一方面增加了人力成本,另一方面导致企业人力资源大量流失,因此在民营企业中实行人力资源管理审计迫在眉睫。

一、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一)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结构经常出现畸形,究其原因一是民营企业用人唯亲,管理者往往在关键部门安插自己的亲信,而对外部招聘的人员则心存戒心,即使对方能为企业创造较大的价值;二是为降低企业的成本,民营企业对非长期的岗位,往往通过短期或者临时招聘获得,人员流动十分频繁;三是高水平人才由于地理、薪资水平或者对民营企业认知的原因,对民营企业不会是就业的首选。

(二)培训机制不够完善

大多数民营企业对待员工的目光比较短浅,缺乏长期规划,认为自身和员工之间只是简单的劳资关系,同时又由于民营企业员工的流动率较高,往往也会让管理者认为花大量的时间和成本对员工进行培训是不合算的,因此,员工的积极性就无法调动,员工的潜力也得不到很好的开发,员工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只是简单的经济利益关系,一旦利益受阻,可能就一拍两散。

(三)人力资源管理缺乏战略规划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战略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许多民营企业的管理者认为凭借自身经验就能评估各种风险,采取适当措施,不需要过多依靠人力资源管理,这种目光短浅的想法会使企业只注重短期利益,所做的决策常常过于凭借自身的主观判断,使得人力资源管理的非理性和偶然性加大,最终影响了企业的整体效益。

(四)绩效管理制度不健全

首先要明确绩效考核绩效管理和是不同的,前者强调绩效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整个过程穿插在企业管理活动的事前、事中和事后,要求员工关注企业的总体绩效而非短期利益,从而符合企业的长远发展;后者是绩效管理的一个环节,仅仅是对员工某个时期的工作行为进行评估,更偏重事后的评价。而民营企业往往将这两者等同起来,将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员工的唯一标准,绩效指标设置也多不合理,往往只考虑短期业绩方面的指标,忽视长期规划。

(五)相关法律意识淡薄

很多民营企业法律意识淡薄,在法律上习惯上打球,而且内部规章制度也不健全,管理方法有待提高,聘用程序有待规范,对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各种非理性的因素,存在比较大的法律风险,增加了企业未来的诉讼成本,甚至影响企业的名誉。

二、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审计组织结构设计

人力资源管理审计需要有其独立性和权威性,因此在组织架构的设置上,需要自成体系,必要时可以请外部专家加以指导,具体设计如下图所示:

保持一定的独立性是内部审计能够有效实施的基础,人力资源管理审计也是如此。首先,企业应在人力资源部和审计部挑选有工作经验的员工,成立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小组。由于人力资源管理审计流程复杂,除了要具备人力资源管理、审计等专业知识外,还需精通经济管理方面的综合性知识与技能,因此,小组成员必须准备充足,若相关人员素质与技能不足,可以引入外部专家进行指导。

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小组成立后,由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一般不再受其它部门制约,而审计委员会则对企业监事会和董事会负责。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小组在开展工作时应减少多头管理,这有利于其保证独立性、公正性以及高效率。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小组在工作中还应与财务、销售等职能部门进行沟通,及时得到所需的各种审计证据。

三、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审计流程构建

(一)成立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小组

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小组一般需要5-6人,可以从人力资源管理部与审计部抽调,也可以临时从外部聘任一部分专家。组长一般由监事长担任,若无监事长,则由审计部门负责人任组长。同时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小组成员之间需要一定时间的协调与沟通,增强审计小组整体的配合程度。

(二)确定审计目标,制定审计计划

首先制定人力资源管理审计目标,主要是考察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与企业总体战略是否相契合,其次是检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否存在缺陷,有无与法律法规相抵触的地方,是否能提升企业绩效。目标确定后,再从战略规划、规章制度、合法合规和企业效益这四个方面开展审计,确定审计的开始与结束时间,确认审计的范围并预计审计结果。

(三)风险评估

在审计开始之前,先向人力资源部等有关部门即被审计单位发送内部审计通知书,以便相关人员知悉并配合。以风险审计为导向,收集各类内外部信息,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多年的工作信息,对其进行SWOT分析,然后从战略规划、规章制度、合法合规和企业效益四个方面进行风险评估,寻找重点区域,明确审计重心。

(四)制定审计方案,搜集审计证据

首先,制定审计方案,方案中应该包括职务系统、招聘系统、培训系统、绩效系统、薪酬系统五大系统,根据方案的内容和小组人员的配备情况,规定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其次,根据审计方案和前述的审计重点,搜集相关审计证据,做定性或者定量的分析,然后,编制审计工作底稿,要说明问题发生的具体情况,一般应当包含时间、数量、金额、地点、方式、用途等内容,最后,复核审计工作底稿,复核无误后进行签收并归档和保管。

(五)编写审计报告

人力资源管理审计报告的内容应包括六个部分:人力资源管理审计目标、审计计划、风险评估、审计时间与范围、审计结论、改进建议。报告中应重点阐述三个方面,一是在人力资源管理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和风险,二是评估企业对这些问题和风险的控制能力,三是提出改进意见,如何解决问题和降低风险。

(六)后续审计

后续审计是审计报告发出后相隔一定时间内,人力资源管理审计人员为检查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结论和建议是否已经采取了适当的纠正措施并取得预期的效果而实施的跟踪审计。小组的负责人应确定后续审计的目标、时间和范围,审计小组成员则应确保被审计单位是否采取了措施进行风控,是否按建议的方向纠正,是否将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程度内。

审计小组在后续审计工作时应考虑以下五个因素:一是进行重要性分析;二是纠偏所带来的人力与财务成本;三是预测可能出现的失败概率,若概率偏高,则需适当调整;四是纠正过程的复杂性,若过于复杂,则需考虑如果缩减程序;五是后续审计的时间长短,若过于耗时,则需缩短时间。因此,后续审计工作应将重心放在前次审计中发现的重点区域,以及针对这些重点区域采取纠正行为的难易程度。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因此民营企业如何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审计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当然,人力资源管理审计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需要投入相当大的成本,因此,民营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审计时,还要充分考虑成本收益比,设计符合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审计组织机构,并构建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审计流程,减少风险,提高效益。

参考文献:

[1]丁晖.人力资源审计与企业的发展[J].特钢技术,2008(3)

[2]段兴民,戚振东,孙晓华.英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审计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N].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7(5)

绩效薪酬审计报告范文6

【正文】

苏州供电公司的多经企业在向系统以外的领域伸展,并取得很大的市场。它担负着为主业分流人员,提高电力系统职工的收入的重担,因为这些企业都是全体职工通过投资入股成为股东,依法享有多经企业经营成果的收益权、剩余财产索取权和重大经营活动知情权。可以讲,多经企业在系统内占着半壁江山,多经企业如此重要的地位也就决定了股东-全体职工所在企业的各级领导和我们内审机构应对多经企业重视的程度。

一、经济责任审计是对法人及其代表实施监督、咨询、服务的途径

公司的全体职工通过投资入股成为多经企业的股东,但他们中间的绝大多数人不直接参与经营,他们将通过什么途径依法享有多经企业经营成果的收益权、剩余财产索取权和重大经营活动知情权?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主要的信息渠道。

1、实施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进行检查评价和验证

多经公司的经营活动由职业经理班子来组织进行。职工股东希望的是:通过经营班子的工作,所投资公司可以长期存续经营,并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所以一般来说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与职工股东平时所讲的利润最大化是一致的。但是部分企业价值最大化并不一定是经理们想要的,经理们需要的可能是他们利用在职所能支配的资源以满足个人需要。在利益的驱动下,他们或直接、或间接地要为自己服务。社会中介事务所对经理们的每一项活动是没有办法监督的,因为会计核算资料常常很难说得清他们是为自己的利益服务,还是为职工股东的利益工作。所以在国企的文化氛围内,职工作为股东也希望实施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希望上级主管部门对多经企业派出审计小组对该企业的财务情况、经营情况、经营成果进行检查评价和验证,对投资的企业起到防护性和建设性的作用。

2、内审机构的职责和目的决定了内审对企业的保护作用和建设作用

我们系统内有一支较强的内部审计队伍,据以控制和保障所管理的多经企业的健康发展。例如苏州供电公司均已设立市县公司的内审机构,说明国家电网企业各级的高级管理人员对内部审计工作是很重视的,希望通过强化审计队伍,强化审计队伍的素质,去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水平。

由于内审人员和被审计企业同属一个系统,审计人员和其他职能部门又朝夕相处,较多地了解企业情况,检查和建议较能切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内审机构的职责和目的决定了内审对企业的保护作用和建设作用。聪明的企业投资者理应主动请内审机构帮助检查企业的内控制度和经营情况,对经营者的责任做出评价,对内部控制的缺陷提出改进的咨询意见和建议。所以对于多经企业进行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期望在职工投资者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者来说目的是吻合的。

3、苏州供电公司多经企业审计业务委托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实施管理

为规范苏州供电公司多经企业审计业务委托公司审计部实施的审计行为,加强对委托审计业务的管理,根据《国家电网公司经济责任审计办法》、《江苏省电力公司内部审计工作准则》等制度,资产投资有限公司根据董事会的决议将多经公司各单位内部审计业务委托公司审计部实施,由苏州公司审计部统一归口管理。内部审计业务委托公司审计部实施是指委托审计部所进行的审计鉴证、审计咨询与审计评价等活动。委托审计业务的范围包括:经济效益审计;任期经营责任审计;内部控制的专项审计及调查;其它可委托的审计事项。这时内部审计就具备了外部审计的权威和独立性。

4、内部审计业务委托公司审计部实施的内容

苏州供电公司审计部接受委托后,根据《中国内审协会具体准则》及其他相关审计法规,代表委托方进行审计,向委托方提交审计报告及有关查证资料,并对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负责。审计部在业务实施过程中应定期与委托方沟通信息,对审计中发现的重大事项应及时向委托方汇报。

审计部应根据《协议书》的要求对委托单位及时出具审计报告,在审计报告形成后,由审计部直接递交给委托方审计部门,并对审计报告承担责任。审计部在出具审计报告时,可以向被审计单位下达审计意见(决定);可以根据委托方的要求同时出具管理

建议书。管理建议书应详细披露审计中发现的所有问题、问题形成的原因和管理建议,对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应有具体的分析。审计部可根据需要进行后续审计,监督检查被审计单位落实审计意见(决定)的情况,同时征求被审计单位对项目审计的意见。二、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做法和要点

我们对多经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应包含而且实际上正在实施如下做法和要点:

1、检查管理层对股东的诚信度和绩效

公司管理层必须对股东负责,制定有长期的公司战略观念,以确保股东长期价值的增加成为公司的首要考虑。审计小组依据此项要求,对其以及公司班子的绩效进行持续的评估。

2、检查经理的薪酬

建立可信赖性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是使经理人员的利益与股东的利益保持一致。管理层的薪酬应与公司的长期业绩表现挂钩。电网多经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将管理层的薪酬和经营业绩列表对增长幅度进行分析并提出报告。

3、检查管理层在同股同酬是否公平

在所有的市场对所有的股东均应以公平相待的方式一视同仁,无论是个人股还是集体股。多经公司应特别注意尊重少数股东的利益,并且不采取对各个投资者具有实质性损害的行为。

4、检查上级机构是否建立“最佳行为准则”

各个企业均应建立适当的“最佳行为准则”,使公司的董事和经理人员能据此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规范,并使其明确其与股东的关系及其对股东负有的责任。在企业的同业对标中国家电网公司就建立了《国家电网公司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管理暂行办法》,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对所任命的企业负责人进行管理并强化其责任意识、约束其经营行为的管理方式,电网多经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关注被检查的公司是否遵守这一准则并向股东报告其对这一规则的任何违反行为。

5、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应注重内部控制评价的作用

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控制环境是整个内控系统的基石,支撑和决定着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传递和监督,是建立所有事项的基础;监督位于顶端的重要位置,是内控系统的特殊构成要素,它独立于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之外,是对其他内部控制的一种再控制。企业有必要组织评估以直接监视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可以通过内审部门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对持续性的监控程序进行审计评价,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加以健全。

我们公司近年来开展了国际比较和同业对标,在此过程中内审部门也在寻找先进的审计质量理念和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做法。不断提高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是必然的过程,它有利于内部审计的行业规范,增强内部审计的自我健康机制。我们把“执行《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开展内部控制审计评价”定为内部审计同业对标的“最佳实践”项目。期望通过内部控制审计评价项目的理论和实践,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实施中认真执行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和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建立完善的公司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发挥内审在规范企业经济行为方面的作用的观点,为提高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和经济效益作出努力。

6、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向投资效益审计延伸

多经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向效益审计延伸,是多经企业内部审计由“经济监督”向“价值增值”职能转变的重要标志之一。内部审计的监督着眼点要放在促进企业加强企业治理,加强内部控制和提高资源效益上。目前内部审计一般尚未与公司治理紧密结合,成为公司治理的有机部分,对风险管理也不够关注。为此,要逐步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明确企业外部和内部的委托关系,培养管理者的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形成内部治理审计的需求市场,为内部审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要顺应内部审计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实践中有意识地推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发展。从强调确认和测试控制的完整性,逐步转向强调确认和测试风险是否得到有效管理;从传统的强调关注风险因素,逐步转向关注前景规划。内部审计的建议应不再仅是强化控制、提高控制效率和效果,而应该包括规避风险、转移风险和控制风险,通过风险管理的有效化,评价并改进组织的治理程序,提高公司整体的管理效率和效果。

7、注重对公司治理和风险的检查和评价

在新的内部审计定义下,内部审计参与到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中,帮助组织发现并评价重要的风险因素,促进组织改进风险管理体系;评价并改进组织的治理程序,为组织的治理做贡献;同时继续原有的对控制效率和效果的评价作用,帮助组织保持有效的控制。此时的内部审计人员是风险专家,通过对风险的把握来评价公司治理及内部控制,并促进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改善,从而实现对风险的掌握与驾驭。在风险管理这一统一的核心下,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整合,为组织增加了价值;同样,在风险管理这一统一的核心下,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实现了整合。我们从强调确认和测试控制完整性,逐步转向强调确认和测试风险是否得到有效管理,从传统的强调关注风险因素,逐步转向关注情景规划。内向型管理审计的建议应不再仅是强化控制、提高控制效率和效果,而应该是规避风险、转移风险和控制风险,通过风险管理的有效化,提高整体管理效率和效果。

三、内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增加公司价值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公司的内部审计通过评价多经公司治理的好坏、评估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效率性等方面,为多经企业提供增值服务,它符合电网企业内审实践和发展的要求。我们认为应顺应内部审计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实践中有意识地推动企业管理审计,甚至治理审计的更多发展。

1、委托内审对法人代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会增加企业价值

我们要鼓励国有企业职工投资的多经企业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中引入以价值为基础的制度和标准,宣传资本运作高效率的重要性和效应,并把经营管理者的任期经济责任、相应的报酬与经济增加值的效果挂钩。

首先,内部审计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组织预防和减少损失,当内部审计成本小于损失的减少时,公司价值就增加了,我认为,这是内部审计创造的直接价值,也是显性价值。除此之外,内部审计还会产生“威慑价值”,即无论内部审计是否发现了问题,但因为在公司管理结构设计中有内部审计的存在,因而,客观上会对组织内的经营管理者和其他职能部门产生威慑作用,使他们知道因为要不断地接受内部审计的监督与检查,不得不维持良好的控制系统和工作秩序,并努力改善他们的工作绩效。这种被动的“自律”行为客观上导致了组织价值的增加,它也是因为内部审计职能的存在才会得以实现的,这种威慑价值的实质也是潜在价值,间接价值。如何看待公司的价值,是根据每个人的价值观而定。但内部审计工作在增加公司价值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则是不容质疑的。

2、管理审计仍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方面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革命和经济国际化的蓬勃发展,国企职工投资的多经企业不仅内部分权管理关系更加复杂,而且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为了增强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企业迫切需要对影响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的一切因素都进行深入分析、客观评价和严密控制。这就要求内审部门顺应潮流,突破传统的财务审计范畴,进一步深入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广阔领域开展审计工作,以协助管理当局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因而内审部门将工作重点致力于改进管理效率、增加企业利润的管理审计上,实际已经是内部审计对企业治理的边缘化。

3、经济责任审计可以锲入公司治理,优化公司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