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设计实践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设计实践总结范文1
1.加强多维立体教学实践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在室内外环境设计教育方面,其实践性相对比较突出,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设计能力的有效途径。但当前的设计教育往往倾向于单纯的艺术教育,实践教学的成果和基础仍不够理想,许多教学内容关注学生在艺术上的审美形式层面,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进而导致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社会的发展脱轨。通过加强多维立体教学实践体系构建,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核心素养,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社会实践有效结合,进而提升学生在就业方面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教学的目的。2.多维立体教学实践体系的基本构建设想。多维立体教学实践体系的基本构建,主要基于对影响环境设计教育的诸多因素的考虑,以环境设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作为侧重点,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从而构建出更加有效和合理的环境设计教学实践体系。教师要结合环境设计教学实践的特点和内涵,注重从不同维度对环境设计专业内容进行横向构建,注重时间和空间的有效关联,通过“双轨制”与工作室导师负责制、结合设计竞赛与合作企业项目进行教学,利用教学和创业实践基地,打造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教学实践模式,保证教学的有效实施。
二、多维立体教学实践体系的内容体系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轨制”教学。在多维立体教学实践体系构建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轨制”教学。“双轨制”教学主要由形式导师和工作室导师共同担任教学指导工作。形式导师(造型导师)主要负责色彩和造型的形式基础训练;工作室导师(技术导师)主要负责流程、技术以及工艺方面的传授。通过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轨制”教学,可以有效将行业中的最新成果带入课堂教学,加强了企业与学生的交流,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在环境教学设计过程中,固有的授课方式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专业学习需求,而导师制下的工作室划分有效满足了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建立导师工作室,将浓厚的专业氛围和相对灵活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机结合,通过模拟企业环境,有效打造了校园的实践平台。2.结合设计竞赛与合作企业项目进行教学。将竞赛设计项目带入课堂教学是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实践的有效尝试。在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通过关注各方面的设计竞赛活动与相关论坛,将课程内容和作业与竞赛活动进行结合,能够有效开阔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利用合作企业项目进行教学也是环境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拓展方向。在真实的市场环境下,教师负责为学生讲解每一个项目的概况、设计条件和具体要求;学生通过体验职业角色,充分利用自身所学的知识和专业技能对项目进行设计,有效提升了自己的适应能力与合作能力,从而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3.利用教学基地和创业实践进行教学。通过设立大学实践基地进行有效教学也是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实践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通过在实践基地的实习体验,不断接触行业特点和社会需求,从而有效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实践基地的教学,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明确自己的目标。教师通过对实习情况的总结和考核,确保实习的质量。教师在创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教育,加强对创业实践平台的搭建,注重激发学生将创业精神与专业技能有效结合,使其将作品尽量转化为商品,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从而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加强现代室内外环境设计专业多维立体教学实践体系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将设计专业知识与实践教学有效结合,提升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思维,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更强的竞争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打造出一批专业知识储备丰富、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设计人才。
作者:廖夏妍 单位:乐山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淑飞.构建多维立体的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
环境设计实践总结范文2
关键词:生态设计原则,居住区室外环境,生态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1
住宅环境质量优劣与人的身心健康有极大的关系,不合理的居住环境设计已经给人类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直接威胁人类的身心健康。现在国内对于居住区生态设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室内环境和建筑本身,而对于室外环境的研究涉及较少,以及在生态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如何通过设计进行室外环境改善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1.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国内外研究现状
本文的研究建立在生态设计原则的相关内容和居住区设计的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大量参阅国内外关于生态设计理念和居住区环境设计的研究成果,发现了有研究者已经对这些理念的结合进行了不同深度的探究。
国内关于居住区室外环境生态设计的理论研究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兴起,从90年代末开始逐渐升温,这些理论虽然对居住区室外生态设计界定有所不同,但都从不同方面对城市住区的生态规划设计趋势、方向、原则等内容进行了探讨。于2002年出台了《上海市新建住宅小区环境导则》《上海市生态型住宅小区技术实施细则》等一系列住区环境建设标准。这些原则或评价标准的制定,显示出我国城市住区建设的环境意识向正在向更高层次迈进,也使我国城市住区环境的生态建设开始有章可循。对城市住区外环境进行专门设计的方法研究始于经济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从实际出发制定了改善居住环境的方针政策认为居住与环境的设计必须达到4项要求:安全、卫生、方便和舒适,①这些政策的制定为居住环境设计奠定了早期的理论基础。前苏联自50年代起开始研究居住与环境问题,,并设立住宅生态学来专门研究居住环境设计问题,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在生态平衡的基础上保证居民健康,满足居住区的功能要求,创造一个安全、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②70年代后期以来,居住环境设计的重要性日益被人们所认识,人们也为居住区创造物质条件的基础上,同时重视居住区的社会功能和在精神、心理上的作用。
2.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中存在问题及设计原则
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中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设计缺少人文关怀;缺乏环境个性和特色;③盲目追求大型化、豪华化,为了追求气派和宣传效果,不少居住区内硬质铺地、广场泛滥,整体宏伟有余而亲切不足,难以保证居住区开放空间应当带来的生态效益和疏解精神压力的作用。
首先,地域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原则。在设计时应该适宜这种特定的场所,应该挖掘其中反映了当地人精神需求与向往的深刻内涵,同时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要考虑所在城市的历史文脉。其次,人性化的原则。居住区室外环境是为居民服务的,所以在设计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无论从室外环境的整体规划,各种服务设施的配置、绿化小品等细部设计直到建设实施,都要从人的角度出发,满足人的各种生理和心理需求。最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中要尽量加强自然环境要素的运用,恢复和创造城市中的生态环境的完美结合,改变现代城市中琳琅满目的沥青、混凝土、玻璃、钢材等工业化的面貌,让人尽量融入自然,与自然共生共存。
3.国内外实践案例分析
3.1 南京咏梅山庄绿色生态小区
咏梅山庄建于2001年,是建设部认可的绿色生态住区,该住区以维护生态平衡、坚持可持续发展为规划设计原则,采用最新的生态环境技术,建立太阳能利用、管道直饮水、雨水回收和中水利用、生态绿化、绿色建材、土建装修一体化等六大系统,营建住区良好生态环境。另外小区运用现代景观设计理念,从各层面上由里而表的构筑社区景观环境,按照景观均好性强,使用度高,生态化优良,文脉承传与发展的延续性适度,居住业主的归属感强,并满足建设与后期维护成本的经济型等设计原则,并引入区外环境,对于区外极其优越的自然环境,设计有通往仙鹤山的视觉走廊,并令大多单元向山体展开,形成现代都市山景住宅。④
3.2 英国伦敦拜得(Bed)零耗能小区
曾获得2000年英国皇家建筑协会“可持续建设最佳范例”奖,并被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选择作为2000年伦敦“可居的城市”展览中心可持续开发的范例的拜得零耗能小区,位于英国伦敦西南的萨顿市,由Peabody Trust公司承建,拜得零耗能小区采用一种零耗能开发(zero Energy Development)系统,即小区任何方面的设计都以最大限度保护自然资源和最小限度地影响环境为目的,其环境保护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⑤(1)利用棕地(BrowfieldS):所谓棕地,就是城市地区中已经进行过开发,现在处于闲置状态的土地,在英国,有大约20%的城市土地属于这种类型。(2)绿色交通:以减少小汽车交通为目标,社区内提供一定的就业场所和服务设施以减少居民出行需求;提供良好的公共交通联系,包括两个铁路站点、两个公共汽车和一条有轨电车线路;提供替代小汽车的选择,如小汽车共享。
4.国外城市住区外环境生态设计对我国的启示
对以上国外居住区环境生态设计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总结,为我国目前开始进行的居住区环境生态设计提供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方法:从宏观到微观,多角度、多层面、系统化的研究居住区环境生态设计;多种方式促进城市住区外环境生态建设;大力开展居住区环境生态设计的示范工作;提高市民环境意识,加强居住区环境生态设计的公众参与。
参考文献:
[1] 郭峥.从“健康住宅”看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6
[2] 胡安明.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5
[3] 张秀.后中小尺度下城市住区外环境生态设计探究[J].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10.5
[4] 刘家贤.新形势下苏州居住建筑生态设计分析[M].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0.3
[5] 何昕家 张子超.初论台湾地区生态设计迷思[M].新建筑,2011.2
[6] 余世金 朱坦何.有关生态住区几个问题的探讨[J].工业建筑,2005
[7] 姚时章 王江萍.城市居住外环境设计[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
[8] 邓晓红 李晓峰.生态发展:中国传统聚落未来[J].新建筑,1999(3)
[9] 何静.关于生态型社区发展状况与趋势的研究[J].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1)
注解:
① 姚时章 王江萍.城市居住外环境设计[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
② 邓晓红 李晓峰.生态发展:中国传统聚落未来[J].新建筑,1999(3)
③ 胡安明.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5
环境设计实践总结范文3
一、引言
环境设计是指针对建筑内、外的空间环境,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进行设计和整合的一门实用艺术,涉及的学科包括建筑学、规划学、景观设计学、环境心理学、美学、环境生态学等学科,因此,环境设计专业具有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特点。近年来,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问题较为突出,加之日益凸显的环境问题加大了环境设计行业所应对问题的难度,这些都为提高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带来了新的困难,而解决方法涉及到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优化等等。本文以我校环境设计专业技术科学类课程为例,分析问题并提出应对的策略,以期提高教学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二、技术科学类课程的问题
为了达到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新的设计理念及设计方法,在我校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从第3学期至第5学期增加了新型环境设计专业知识与技巧,并初步设置了“技术科学类课程板块”,主要课程有:《环境生态学》《环境科学基础》《艺术设计史》《环境设计与理论》《建筑设计基础》及《城市环境设计原理》等课程。《环境生态学》针对环境问题进行生态学的阐释与研究,对新型环境观念进行系统的阐述,强调地域性生态保护和修复;《环境科学基础》结合“声、光、热”学的相关知识,引入环境设计中可实现“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方法;《艺术设计史》重点关注的是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理论与方法;《环境设计与理论》《建筑设计基础》《城市环境设计原理》等课程增加了新型环境观念的内容。
以上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和技术性特点充分体现了技术类课程的实用性,但从实际的授课效果及学生掌握知识情况来看,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交叉内容安排不当和相同知识点多次重复
从课程设置来看,技术科学类各课程之间存在很多的交叉内容,但各课程针对交叉知识点的学习方向应存在一些差异。而从各门课程实际的授课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由于安排不当,出现了不同课堂讲授的交叉知识点内容重复或相似现象。
在现有的技术科学类课程中,大多都涉及到与“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内容,包括:建筑内表面处理与保温、隔热效果,楼板与隔声吊顶,厅堂音质与装饰材料,室内照明及照明质量,门窗类型及窗温室生态效益,外表面处理及其生态效益,屋顶绿化及施工,玻璃幕墙的应用及室外微气候环境,室外绿地景观与生态效益,雨水花园设计等。这些内容在《环境生态学》、《环境科学基础》、《环境设计与理论》等课程中或多或少都有涉及,但各门课程针对交叉知识点所讲授的深浅程度、学习方向并不明确,从而出现课堂授课内容重复的现象。另外,由于是交叉学科,而部分交叉知识点在各课程中安排不当,并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二)知识应用情况较差
就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作业完成情况来看,大部分的学生很少从技术的层面进行考虑,因此,很多与技术相关的内容就被忽视甚至被忽略了。例如:
1.小型单体建筑设计中,由于对建筑构件认识不够,因此会出现图面表达不够完整或者建筑构件比例、尺度失调的现象;同时,现有的很多节能技术措施也很少在设计中应用。
2.外部空间环境设计中,更多的关注的是室外空间的划分(流线、尺度),并通过配置植物、景观小品等提高空间效果,但是,对于植物设置在空旷的场地还是建筑周围或是建筑墙面、屋顶所带的生态效益及施工过程了解不够。
3.室内环境设计中,对各种材料的规格、适用场合较为清楚,但对很多材料的性能(保温、隔热、防潮、隔声)了解不深,设计中也缺乏应用。
另外,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表明:我校环境设计专业毕业生在设计方案中结合技术,尤其对新技术考虑的较少,艺术与技术协调融合的能力较差,不能很好的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
(三)实践教学环节缺乏
现阶段,技术科学类课程基本是以理论授课为主,教师授课时,大多采用的是组织教学-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五环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缺乏实践教学环节,因此,学生对于课堂讲授内容最多只能停留在与之相关的概念性的设计上,并不能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
三、技术科学类课程的应对策略
环境设计专业是我校艺术学院的特色专业,在其培养目标中明确提出培养具备较为宽泛的交叉知识结构及综合应用与创新能力、能将艺术与技术较好融合、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毕业生,能在设计、研究、教学及工程行业从事环境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了达到甚至超越此目标,使技术科学类课程的相关知识能够很好地渗透在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大幅提高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针对技术科学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以下应对策略:
(一)整合与重构课程内容
整合与重构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各课程间知识的联系,减少学科内容的重叠与分化,使相关的“技术科学”内容渗透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使知识、技能和生活之间的联系能够得到彰显,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因此,通过联合环境设计专业相关的任课教师和指导设计实践的老师,确定多门课程中重复内容、安排不当的交叉知识点、以及设计实践中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点,对涉及到的知识进行整合,然后根据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及任课教师的意见对其进行重构。
(二)更新与改进教材
在目前的教学中,专门针对环境设计或建筑技术的教材很多,但针对环境设计专业学生使用的“环境技术科学”或“景观技术科学”类的教材较为少见。现阶段,针对环境设计专业开设的“技术类”课程中,大多都没有专门的教材供师生使用。现有的教材内容大多是和建筑相关,且已出版使用多年。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课题组联合各任课教师,根据对课程内容整合和重构后的结果,进行教材的更新与改进。
(三)协调教学中“艺术性”内容与“技术性”内容
我校所开设的环境设计专业属艺术类学科。但严格地从学科属性上讲,艺术类学科自身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科学、技术性成分而理工类学科也存在不同层次的艺术性成分这种属性在以往的教育过程中,或多或少地被忽视、被割裂了,从而导致“艺术与技术协调融合的能力较差”。因此,在教学中应对“艺术性”与“技术性”内容的主从、协调、比例关系加以明确,尤其是在“技术科学类”课程中,将“技术性、科学性”内容进一步细化,并把握好课程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同时将这些内容落实到设计实践中去。
(四)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不仅涉及到教师的授课技巧和手段,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效果。因此,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本研究相关知识整合与重构后的教学效果。为保障教学能达到良好的预期效果,教学方法也应调整和改进。环境设计专业的“科学技术类”课程的教学主要以ppt多媒体方式进行,部分实践教学主要以老师命题、讲解,学生主动调研的方式进行,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可在教学过程中改变和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融合艺术与技术能力的提高,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例如,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在部分课程中引入体验教学法、现场教学法。以《环境科学基础》《建筑与环境设计作品赏析》为例。
1.体验教学法——教、做合一,“劳力上劳心”的手脑并用
体验教学法是一种互动的教学方式,其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以《环境科学基础》课程为例,部分章节涉及到散水、墙面、屋顶等建筑构件的相关内容,但由于所用教材中大多是从结构角度进行分析,不利于本专业学生理解,因此,可以将结构部分的内容弱化,结合学生同期进行的建筑模型课,对这些建筑构件常用的材料、一般的做法、不同的环境中的特殊做法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新技术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说明,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动手的同时,除了追求艺术性的表达外,对这些构件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从而加强对课堂上所讲授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现场教学法——真实看、摸,加深理解
现场教学法是指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在相关场地组织学生通过对现场事实的观察、分析,甚至动手体验,从而加深知识的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从环境设计专业来讲,运用现场教学法是非常有必要也是非常行之有效的。以《建筑与环境设计作品赏析》课程为例,开设本门课程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国内外一些优秀的建筑及环境设计作品,包括平面的布局、立面的表达。若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结合现场教学,通过实际的“看”和“摸”,使学生近距离接触教学对象,可加深其对所讲授知识点的理解。
环境设计实践总结范文4
1.当前环境设计专业类课程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考核观念陈旧,考核命题针对性不强
在传统的环境设计专业类课程考核中,教师多采用命题式的考试方法对学生进行期末考评,期末考评的方式包括书面理论考试、课题设计考试、提交论文考试等方式,教师通过批阅的形式对学生所提交的试卷、设计项目、论文等进行批阅,并直接以分数的方式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考评方式中教师的考核命题往往是教师直接根据所教授的内容设计出来的,至于教学大纲中的培养目标、学生应达到的学习水平、学生的学习能力等内容都无法通过命题反映出来,因而可以说,传统的考核方式陈旧落后且呆板固定,缺乏考核的科学性,更加无法从公平性和规范性上真实反映学生能力的综合情况。
(2)考核内容脱离实际,考核目标不明确
从考核内容上来看,教师对学生的期末考核多是从本学期的教学内容范围内选择考试范围,而实践类课程的考核则是通过学生提交实习报告或者实践总结的方式进行考核,考核内容无法反映出实践过程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也无法适应社会岗位的要求,其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等目标都无法紧密联系起来。另外,实际上当前环境设计类的课程考核缺乏明确的考核目标,对学生的考核陷入一种形式化、流程化的发展趋势中,考核目标不明确,考核内容不科学等问题严重限制着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发展。
(3)多采用结课考核方式,过程性考核不足
一般情况下,环境设计专业类的考核方式是以期末结课考核、学期考勤考评、课堂参与考评等相结合的方式来实施的,而实践类的考评方式则是以设计结果考评与设计过程反馈考评方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的。也就是说考核的重点是集中在期末或者课题的结课考评上,而过程中的考核则相对不受重视。另外,当前许多学生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往往会通过网上查找资料或者直接委托他人代做的形式完成的,但是教师对课程完成的过程却没有及时跟进,实际上简单通过结课考核的方式很难实现考察学生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的目的。
2.环境设计专业类课程考核方法的改进措施分析
(1)明确考核目标,改革考核观念
各院校应当及时更新考核观念,树立规范考核、过程考核的考核理念,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过程的评价,从而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明确考核工作的目标,既要重视考核的针对性,又要反映实践环节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坚持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重视考核方式的多元化发展,提升考核评价的客观性和公平性,提升考核工作的效率。
(2)采取多元化考核方式,重视过程性考核
各院校在进行环境设计专业类专业的考核时,应当创新考核方式,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相结合的方式推进考核体系的完善。一般而言,环境设计专业类的考核应当以实践考核为基础,并结合课堂教学考核,综合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教学过程中,院校制定考核标准,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分反映到考核过程中,如学生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学生与教师的沟通情况、学生互动讨论情况、学生的日常考勤情况、学生的课堂提问情况等过程性的考核内容都要纳入到课堂教学考核的过程中。针对实践类课程的考核,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践活动过程,要认真观察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并通过详细记录学生的交流沟通情况,学生课题的创新程度、学生所提出设计方案与社会实际的结合情况等内容综合考评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更加有效的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合理推进教学过程的优化。
(3)结合职业资格考试内容,充分发挥技术评定的导向作用
环境设计专业类的职业资格考试及技术评定等考核内容应当在课程考核过程中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环境设计专业类教学的目标不仅要实现培养学生设计操作技能和专业素养的目标,还要与学生的学习需求结合起来,因而对于CAD等技能证书的的考试结果可以在相关课程的考核过程中予以量化参考,通过这种方式提升考核工作的认可度,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参与职业资格考试及技能评定考试的积极性。
结束语
环境设计实践总结范文5
设计学是一门新兴的基于艺术与科学的交叉学科,以人的设计创造行为为对象,是关于设计行为的目标、内涵、价值、方法及其解释与评价体系的科学,具有艺术与科学的双重属性。自工业革命以后,设计与工业化生产方式和科学技术相结合,设计成为推动当代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组成部分。设计学领域中的“环境设计”,以优化人的生存环境为目的,是针对城乡人居环境为核心的城市设计、景观设计和室内设计,知识结构涉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环境设计同城乡规划设计、建筑设计一起构成国家建设设计领域从宏观、中观到微观三级层面的有机组成部分。环境设计是城乡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深化与延伸,满足城乡规划和建筑设计对微观层面人居环境问题的具体研究与解决。环境设计隶属国家建设设计领域和工程体系的定位,决定了学科建设和发展与城乡规划学、建筑学等工程学科具有必然的联系。这种对环境设计专门人才培养要求的针对性,强调工科院校在环境设计学科建设和专业教育方面要突出工程技术的办学特色。建设和发展工科大学特色的环境设计学科是适应国家建设发展的需要,也是开展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研究,优化学科专业知识结构,促进工科与文科优势互补的需要。紧密结合社会对环境设计人才的规格要求,注重城乡规划学、建筑学等工学类相关学科与环境设计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体现了环境设计与现代城市和建筑科学技术相结合的特点,反映了艺术与科学融合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环境设计专业及其学科虽然隶属于艺术门类,具有艺术性的相关特质,同时还具有技术性、工程性和应用性的特质,与相关工程技术学科具有密切的联系。环境设计的这种特质,表现在用科学技术方法创造性地解决人居环境中的人文艺术问题,通过应用理学知识体系中的自然科学概念、原理、实验技术等,研究和探求解决环境设计与建设工程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包括选择相应的技术方法、特定的材料,并确定符合技术要求和性能规格的设计方案,以满足结构或产品的要求,解决施工中的经济、安全问题,达到工程质量要求的工作步骤、方法与工艺,创造性地建设高品质人居环境。所以说环境设计既是艺术创造,也是技术工程,强调把科学技术与艺术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更全面、更综合的形式实现对人居环境的价值创造与形态创造。“环境设计”包含了环境的艺术设计和环境的工程技术设计两大方面的内容。环境的艺术设计关注人的精神性,解决的问题包括环境体验、文化创新、生活方式及审美取向等人与物关系的相关情理问题。在改善和创造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使人获得新的领悟,具有影响、塑造人的思维、行为和人格的力量,具有审美教育、信息交流等作用。环境的艺术设计与哲学、美术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密切关联。环境的工程技术设计主要关注环境的物质性内容,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环境工程设计中的自然材料、人工材料、技术手段、工艺流程、生物生态等物与物关系的相关物理问题。工程设计是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认识自然的理学原理加以应用,使自然界的物质和能源的特性能够通过某种结构或产品的形式体现或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环境的工程技术设计与城乡规划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学、土木工程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学以及理学领域的数学、物理学、生态学、地理学、测绘科学等工程技术科学密切关联。环境设计学科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依托,创造高品质的人居环境和解决人居环境中的问题,既具有艺术性的一面,又具有工程性的一面;既涉及形象思维,又涉及逻辑思维,是艺术学与技术科学的结合,其学科背景具有很强的交叉性。环境设计正是合理运用环境的艺术设计方法和环境的工程设计方法,使两者有机结合、协同创新,共同实现设计的目的,其中既包括解决人居环境中人与物的关系问题,也包括解决人居环境中物与物的关系问题。把握好两者的结合是环境设计学科建设和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专业教育方面要注重多学科知识融合;注重现代科技的应用与转化;注重用技术的手段解决设计问题。总之,环境设计是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应用的媒介,强调用设计转化科研成果,实现产品效益与价值的作用。环境设计的实质是技术支撑下的艺术设计工程和实践性的应用科学,具有艺术学与工学双重属性的特质。理解这种认识对促进工科大学设计学科的办学特色和环境设计专业建设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构建以工程技术为特色的环境设计专业
环境设计专业在我国的建立与发展一直以艺术学科为依托和背景,专业特色具有较强的艺术性特征,学科的知识结构多以艺术学相关的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构成。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在工科院校建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起初大多沿袭艺术院校侧重艺术装饰特点的环境艺术人才培养体系。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环境设计专业具有功能、艺术与技术相统一的特质,与特定的物质生产与科学技术相关联,是文理结合、艺术与技术结合的产物,所以在课程体系中逐步融入理工学科的相关教学内容,依据各自资源优势建设各具特色的设计学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新印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规定了设计学学科可授予“艺术学”和“工学”门类学位,规定可由学位授予单位授予与本校人才培养目标相应的学位,这为工科院校发展以理工为依托的“工程型”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和探索发展突出工程技术为特色的环境设计专业建设奠定了基础。工科大学开办的环境设计专业要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构方面体现工科特点,促进环境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的协同创新,推动建设适应社会需要的“工程型”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发展。这对促进培养适合于城乡建设设计行(企)业需求的专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理工科院校设有设计学科和环境设计专业的高校,建设和发展工程型和技术型的设计学科与专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和条件。要强化这种优势与特色,确立以理工为依托的设计学科与专业建设定位,以工程与技术性特色为原则的办学基础,探索工程技术与设计专业之间的关联性和时效性,完整体现设计的技术属性与人文属性,使设计艺术与工程学科之间相互借力、相互补充、协同发展,构成区别于我国艺术院校开办设计类专业的特点。具体体现在学科和专业建设中,要对应行业需求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利用在理工院校开办设计类专业的优越条件,突出工程技术应用知识构建设计基础平台;围绕项目设计与工作室式的课题研究方式进行设计类专业教学组织;结合实际项目的实践训练建立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型学习模式;强调对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知识、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健全能力培养体系,包括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设计的能力、设计表达的能力、交流沟通的能力和组织协作的能力;形成关注社会需求,关注行业发展的办学建设指导思路,主动同设计与文化创意企事业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环境设计是以环境中的建筑为主体,在其内外空间综合运用艺术方法与工程技术,实施城乡景观、风景园林、建筑室内等微观环境的设计。从广义建筑学的角度看,环境设计是建筑设计的扩大与延伸,也可以把环境设计看成是建筑学和艺术学派生出的边缘学科。作为建筑学大系统下涵盖的环境设计是建筑设计的继续和深化,也是其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都是为人类开拓高品质生活空间的环境艺术和科学,同建筑学有很多共同点,也同样具有功能、艺术与技术统一体的特质。国际建筑师协会在《华沙宣言》中把建筑学定义为:“建筑学是创造人类生活环境的综合的艺术和科学。”这一定义也同样适合于“环境设计”,只不过在文化内涵上环境设计更为深入,在形式上更多具有艺术特性。对环境设计的研究主要围绕着建筑内、外空间环境展开,所以,以建筑学为依托组织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是办好专业的关键所在。以建筑学为依托的环境设计专业教育平台,强调依靠工科资源和背景,倡导艺术与科学融合的理念在设计教育中的价值与意义;与建筑学科交叉融合,突出与城市环境、建筑环境密切相关的设计教育特色;强调围绕建筑的内、外空间环境设计进行课程体系的建构。以建筑学为依托的工程型环境设计专业,主要学习与城市和建筑环境相关的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设计方法以及相关专业知识,推进工程型环境设计人才培养体系的教学实践。这样的教育平台是以设计课程为主干课程,原理类课程为核心课程,技术类课程为辅助课程,辅以拓宽知识面的选修课程,构成本专业完整的课程体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建筑工程和艺术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设计方法和设计技能的基本训练,使学生具备本专业创新设计的基本素质,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具备独立进行环境设计实践的基本能力。
三、总结
环境设计实践总结范文6
本文对环境设计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第一部分先对环境设计原则理念和精神传承本质的进行了分析,接下来论述了环境设计对城市建设的做出重要作用,文章第三部分介绍了环境设计在具体城市建设中实例,最后指出了环境设计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希望本文可以对环境设计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进行一定总结,并对未来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
环境设计;城市建设;建设应用
作为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中的一部分,环境设计在城市建设中占有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除此之外,景观设计,还具有科学的综合设计特点,以及在文化方面和实用方面的趣味性实际性。其作为社会与自然连接的纽带,环境设计,一方面,从微观上看,能够加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强度与密度。另一方面,从宏观上看,又加快了人类精神文明建筑方面的发展进程。从而使得,环境设计变成了现在城市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与此同时,城市现代建筑也在人类精神文明建筑的发展中取得了长足进步。在现代化科技的大前提下,作为设计原材料的工艺与材料,在建筑设计者的不断挖掘下,在发展的道路上,给环境设计带来的新的生命力,使其前景得到充分保障。除此之外,城市建筑在时间和历史的打磨下,去糙取精,成为了人们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新的载体。
一、对环境设计原则理念和精神传承本质的分析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众所周知,以人为本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同时从人类的角度出发,也是环境设计应该遵守的基本条款。环境设计,作为一种空间设计艺术,其目标和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供更优越,更合理的生存空间。但随着人口指数的爆增,空间条件的受限,以使用为价值的空间设计,就更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基础原则。所以能否将人类自身需求与环境设计紧密结合,是能否体现空间设计价值的标准之一。而对城市建设而言,其主要宗旨,是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简单而言就是从人类为基础出发进行进一步的设计改造工作。作为设计体现的基础单位,设计者应当以实践作为提升自身素质和水平的最好方法,也就是说,设计者要在自身实践工作的不断积累中进行更深层次的经验积累和方法思考,以此在众多设计者中脱颖而出。而在这种不断提升中,往往会出现一种循环现象,比如水平较高,有一定造诣的设计者常常会被一些平凡的设计方式和平庸的思维,产生不一样的思考方式和情感波动,而这种循环,更是另一方面的创新,也是,人作为一种感性动物不断从思想方面提升自己的有力证明。所以,环境设计的灵感来源于生活,环境设计应当以人为本。
2、注重对于历史文化的传承与革新
作为传承至今仍生生不息的环境设计,对于古老元素文化的吸收与革新是非常必要的。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作为历史一分子的环境设计,难免会被烙下历史的烙印。在时间和文化的洗礼中,能够保存下来的文化设计元素和观念,必然有他可取之处。由此观之,我们不能完全舍弃历史文化,而应当将其作为环境设计的特色,传承下去。但又不能一味照搬照抄,因为不产生革新的发展是会被淘汰的。所以环境在注重历史传承的同时,应当作出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革新,才能保证环境设计长足的生命力。环境设计是一种有着良好的优良传统的技术,很多环境设计者在很大程度上不注重环境设计的传统方面,而导致了环境革新的失败就典型的说明了,环境设计革新离不开对传统的吸收,很多情况下,人们对环境的偏爱或者对环境的适应,已经成为人们的内在的生活习性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在这个程度上讲,人们已经很难再对传统产生任何偏见。从这个论述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于革新总是抱有着让革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与传统接合起来,如果一定程度的革新没有传统的因素,人们往往很难接受这样的革新,所以,环境设计一定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与革新的衔接。
3、环境设计中应具有创新性和创造性
再流于外表的我国环境设计的大环境下,思维和风格的创新越发显得难能可贵。而流于外表的环境设计,则忽略了人类对环境设计的需求,而变得流于表面,流于形式。不能够满足社会生产生活对环境设计的需求。这使环境设计缺失了原有的意义和存在的必要性。从实际出发创造出具有实用性和创新性的环境设计作品,才是现在环境设计者们的当务之急。前已述及,创新性与创造性一定要建立在对于传统的良好的吸收的基础上,没有对传统的吸收,创新性与创造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就无从谈起。很多环境设计的失败的原因,往往是因为不注重在传统的基础上谋求发展的思路,而是仅仅注重一味地、没有逻辑地创新,这在很大程度上恰恰害了创新,抹杀了创造力。
4、环境设计应注重与环境的协调统一
环境设计是对环境进行合理的改造,以求达到美观科学的效果。那么在这种改造中,对环境的改变是必不可免的。但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和家园,若过度的破坏自然环境,破坏自然的自我调节能力和整体性,那么这种改变是不可逆的,也会给我们带来难以估量的生活损失和经济损失。由此观之,环境设计,以环境为基础,但是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对环境的破坏。这也是环境设计科学性的体现。所以在环境设计中,对于作为个体的设计师的要求是,在材料和能源方面尽量选择新型和环保,以求达到,环境亲和性的目的。这样是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体现。
二、环境设计对城市建设的做出重要作用
1、体现设计者的创新思维能力
作为环境设计基本单位的环境设计者们,在完成环境设计的过程中,会不断体现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且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长此以往,国民人均设计水平和创造能力将会显著大幅度提升,由此观之,这将作为国民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环境设计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在建筑功能方面和审美诉求方面,都会产生大幅度的提升,从而实现,从整体和细节上的完美掌控。设计者的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往往是设计者在结合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基础之上的一种思维训练,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认为,一定要对设计者进行创新思维方面的训练,不断提高其创新能力的同时也要不断提高其创新意识,在这样的基础上,又要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知识和理论水平。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不断地推陈出新,也就是说,建立在理论水平上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才是真正的创新思维,也才是最具有说服力的创新思维。
2、环境设计有助于城市和谐建设
别具一格的环境设计,将给城市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和生命力,从而拒绝中庸化平凡化,是城市建设带有各自独特的色彩与标签。长此以往,城市建设将会达到一种简约而不简单的理想境界,这就需要基础设计者们,在环境设计过程中,不断发挥自己创造思维,不断合理利用城市空间。只有通过这样的途径,才能够完成城市建设与人文生活的和谐统一,从而进一步达到,人与自然合一的理想境界,也就是达到了环境设计的最初目标。环境设计从更深层次上来说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是在追求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环境设计的重要性实际上也就不言而喻了。在追求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道路上,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尤其是在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今天,环境设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是当今的社会发展对人们的社会发展提出的一项挑战,同时这也是环境设计的一种挑战,环境设计只有遵循这种规律才能谋求更长远的发展。
3、环境设计可以提升人类的视觉美感
环境设计是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协调发展的产物,对环境的设计基本原则是应保持人与自然的高度统一。由此观之,高水平的设计师所设计的环境设计产品,能够体现人类思维活动的结果,符合人类的基本审美,能够赋予人类充分的美感体验。在自然山水中生活,是环境设计的理想境界,也是其最终奥义。
三、环境设计在具体城市建设中实例的对比与分析
1、擎天柱式广告牌差异
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在高速公路两旁伫立的擎天柱式广告牌与泰国的广告牌相对比,优劣一目了然。中国的擎天柱式广告牌,由于建筑长度过高,建筑视野范围不合理,常常会导致宣传力度不够,达不到预期,宣传效果并且有失美观。公路过往的司机,由于专注于眼前的道路和行进目标,往往不会将视野投及于更高的地方,而在可以看见广告牌的远方,又受限于广告牌宣传标语字数的大小。几种因素综合来看,中国的擎天柱式广告牌往往达不到宣传的效果,是投入的资金得不到有力的回报。反观泰国,态势擎天柱更注重产品的宣传,设计者往往会实地考察,从而确定擎天柱的高低以及字体的大小,并且同时会考虑各种不同的天气情况,配以相应的灯光,从而保证在各种不利环境条件下,如夜晚或者暴风雪,都能保证擎天柱的宣传效率达到具有价值的辨识需求。综上所述,在擎天柱的设计上,我们更应借鉴泰式擎天柱的设计方法与设计理念。
2、人流密集地区停车场设计差异
面对人口骤增以及私家车的占有量迅速提升的现象,商场机场等人流密集地区,设置足够的停车位成了商家必须考虑的元素之一。不同于由于我国停车场设计不合理而造成的车辆拥堵现象,在泰国商场酒店等市内繁华区,其产业主导者往往会建造多层立体式和半封闭式停车场。这样的停车场,一是保证了空间垂直高度上的利用,二又保证了私家车辆的安全性,除此之外,还提供了消费交通的便利。一举多得,更好地促进泰国经济繁荣发展。并且不同的营业机构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不同的停车场规划,如酒店,一般会将自己一至十层的部分设为停车场,而建筑的剩余部分,则作为酒店的居住区和消费休息区,充分利用格局又减少营业面积与营业成本。而不同于酒店作为商场来讲,往往会建立1/3左右面积的封闭式停车场,这样能够满足消费者方便出行的基本需求,真正做到了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以人为本。综以上两点来看,推而广之,可知在曼谷的街道上车辆很少出现拥堵乱停现象的原因。这种合理的设计方式,也正是我们应当学习的部分。
3、店门招牌环境设计差异
在我国内随处可见店面门牌上都有自己设计的招牌,作为一种宣传手段,店面招牌在店内宣传中产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招牌设计特点为,独立性和杂乱无章性。独立的商家希望通过自己的招牌凸显个性,往往忘记顾及到所在街道所有商家的整体性和美观性,给人以廉价和拥堵之感。而泰国的店面招牌,虽然也有个性化的设计部分,但从大体上来讲,会遵循整体风格,以保证整条街道的美观性和整体性。这样的设计既不失个性,又给人以简洁大方之感,从而保证消费者的消费心情,激发消费欲望,保证经济繁荣。
四、环境设计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
1、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以全球闻名的花园城市新西兰为例,作为资源匮乏的海上之国,新西兰在发展初期,前途是迷茫的,但其正确的选择了环保设计这条道路,充分利用本地的人文资源以及环境资源,成功打造了世界上有名的花园城市。由此观之,通过一定的环境设计,加以本地资源的充分利用,能够实现一定程度上的经济发展。环境设计,既是一种人文情怀的熏陶,又体现着一定经济利益的收获。所以适当的环境设计,能够完成与经济发展的,相辅相成。
2、促进城市文化建设
城市的文化发展事业不仅仅包括人文文化,还包括自然环境文化,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在近期的发展过程中将环境建设与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城市的环境建设应当是和文化建设相互配合,彼此协调的发展项目。城市的文化建设不仅仅需要宣传,更需要践行与落实,需要在具体领域上加以行动落实,而环境的建设可以作为城市文化的落实与体现部分,因此城市的环境建设在某种程度上是依附于文化建设而存在的。
3、促进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居民的生活质量不仅仅包括经济发展带来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还和生活环境密切相关,良好的生活环境可以基于市民良好的心情、放松的生活氛围、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和谐的自然环境,这都是居民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得到保障的有利支持。通过环境建设的方法提高城市的宜居程度,这样的做法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最典型的代表城市温哥华,政府通过规划自然环境,改造居住区和林区结合,使得温哥华的城市建设依附于海滨和林区,被评价为世界上最宜居的城市,这不仅仅是地理条件的良好,更是加拿大和温哥华市政府努力进行环境建设设计的结果。
五、结语
总而言之,环境设计作为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部分之一,在未来的发展中既受到局限,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应借鉴优秀的例子,在不断学习进步中改正自己原有的错误与缺点,遵守基本的原则,保证环境设计的生命力,从而更好的保证环境设计为人类生活献力。将环境设计与城市建设塑造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带来人文环境的幸福感。体现着环境设计,在未来发展中的不可或缺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李阳.生产性景观在城市环境设计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2,04:84-86.
[2]田鸿喜,范利飞.城市地域文化在高校校园环境设计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10,04:6-8.
[3]褚海峰.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中的应用——以桂林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为例[J].艺术百家,2010,S1:85-88.
[4]任倩岚,蒋烨.环境心理学在城市广场空间环境人性化设计中的应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63-65.
[5]朱坦,吴静.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6,01:2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