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保护森林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保护森林的意义范文1
局的同志们,应当加强工作力度.谁都不管不顾的话,太原地区 迟早被黄土隐埋.为此,我提出以下建议:
1.将荒废的土地全部利用到植树上.
2.对城市绿化带进行拓宽,重点保护.
3.多多宣传植树爱树.
4.为市民免费发放小树苗,全民参与森林建设.
为了我们的家园,赶快加入到植树大军中来吧!让"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不再重演!
1、全球变暖与城市“热岛”
全球变暖会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与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中纬度地区将会因气候变暖使蒸发强烈而变得干旱,现在农业发达的地区将退化成草原;高纬度地区则会因变暖而增加降水,温带作物将可以在此安家。但就全球来看,气候变暖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是主要的,得到好处的仅是局部某些地区。
城市的气温比近郊要高得多,犹如一座温暖的岛屿。我国最大的城市“热岛”北京,比郊区温度高出9.6度,上海与郊区的最大温差也达6.8度。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的原因在于城市人口集中并不断增多,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汽车等交通工具每天要消耗大量的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释放出大量的人为热。还有一个原因是城市中由混凝土、石料、砖瓦堆砌成的建筑群与柏油、水泥、陶瓷、石料等铺设的路面、人行道、广场,代替了原为植被、作物覆盖的自然地面。它们反射率小,热容量高,大量吸收太阳能。
2、物种迅速灭绝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尤其是人们乱伐森林、滥垦草原,以及环境污染,造成了野生
动植物栖息地或生长地的丧失和生活环境的恶化,再加上人们滥捕滥猎野生动物,使世界上许多种野生动植物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
国际保护自然联盟1996年发表的濒危物种《红色警报名单》显示,世界现存4500种哺乳动物中,面临绝种的已占24%,而现存约9500种鸟类中,有12%即将灭绝。在已知的大约1万种木本植物中,濒临绝种的约占6%,其中1000种左右危在旦夕。每24小时就有150~200种生物物种永远告别地球,据资料表明,目前地球上物种灭绝的速度比形成的速度快100万倍。中国是野生动植物十分丰富的国家,但是,中国生物的多样性正面临严重的威胁。被子植物中,濒危种有1000种,极危种28种;裸子植物濒危种63种,极危种14种,已有1种灭绝;脊椎动物受威胁的有433种。
3、世界水资源严重不足
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用水量不断增加,加上水污染日益严重,使许多本来可以
利用的淡水资源遭到破坏。目前世界上60%的地区面临供水不足,已有20%的人口难以得到清洁水,50%的人口无法得到卫生用水。许多国家用水紧张,近年来美国、日本及东欧许多国家都出现了水资源不足的问题,甚至连淡水资源比较丰富的俄罗斯与加拿大,有些地区也受到缺水的威胁。非洲的一些国家连年干旱,缺水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存。有人预计,水危机将成为21世纪城市里“最容易引起争端的问题”。
保护森林的意义范文2
199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根据当时的实际对全国高等院校专业进行了第三次调整,砍掉约50%的专业。在1998年正式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森林保护专业由于种种原因而被取消归入林学专业,停止招收本科生。对于从事森林保护教育工作几十年的我们而言,当时的心情是很不平静的,甚至认为国家教育委员会的决策是错误的。记得当时沈瑞祥教授曾以非常激动的语气向学生做“告别讲话”时说:“我和杨旺教授是建立和发展森林保护专业的见证人,我也是森林保护创始人和见证人中唯一在岗见证森林保护专业被取消的人,我深信虽然专业可以被合并而停止招收森林保护本科生,但森林保护学科依然存在,森林保护事业永远取消不了,这好比只要有人类存在就会有医生一样”。2001年,北京林业大学以骆有庆教授为代表的森林保护专业的教师们充分利用国家教委公布的调整后的专业目录,以“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的名义,实际招收森林保护本科生。随后,西南林业大学等相关高校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招收森林保护本科生。当时我们也很兴奋,认为这是“起死回生”了。但事与愿违,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时间是最好的见证,这种名不符实的招生使教学安排、课程设置、学生质量以及招生和分配等出现种种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矛盾越来越突出,困难也越来越大。现在看来这种权宜之计在当时确实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矛盾”,赢得了认真总结思考的时间,但是无法“死而复生”。痛定思痛,使我们更客观地进一步认识到“专业”是国家根据培养人才需要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而发生变化的真谛。应该充分认识到,1997年森林保护专业被合并到林学专业并不是否定过去建立森林保护专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不表明现在就不要“森林保护”或“保护森林”了,事实上只要有森林就必然要有森林保护或保护森林。只是随着人们对森林的认识和人们对森林的要求或依赖的不断提高,就必需有森林医学的理念和理论为指导,由单一的森林保护向森林保护与森林自卫相结合转变。
森林保护专业出路何在
1958年建立的森林保护专业是在不断充实和调整中发展的。1961年由于在招生、课程设置以及工作分配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感到森林保护所涉及的范围太广不利于学生学习和就业,因而决定申请改名为“森林病虫害防治专业”,取消了防火、野生动物保护等课程。然而改革几年后又感到学生如果只懂得一些病虫害防治知识,在工作中不能适应林区基层生产实际需求而充分发挥作用。大约在1963年,又恢复为“森林保护专业”这个名称。这样改来改去始终没有能得到理想的认识和合理的处理,其结果导致1997年被并入林学专业,而且无奈之下又以“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的名义招生。
保护森林的意义范文3
林业集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于一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但林业生产周期长,容易遭受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属于高风险产业,因此对森林保险有巨大的潜在需求.2009年,我国在湖南、福建、江西三省开展了政策性森林保险试点工作.森林保险作为专业的风险化解机制,能够有效防御和分散森林灾害风险,减轻农户损失.但是由于森林灾害频发,且赔偿金额巨大,保险公司维持运营需要较高的保费,而高保费又会阻止农户的参保意愿;其次,政策性森林保险作为准公共产品,不存在单独定价的市场.因此,非常有必要测算出农户对政策性森林保险的支付意愿以及分析影响农户支付意愿值的因素.
作为公共物品和无市场价值评价常用的支付意愿(Willingness to Pay)评价法在政策性保险效益价值评估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仅就评价对象而言,政策性保险支付意愿的研究就已经涉及农业保险 \[1-5\]、森林保险\[6-8\] 等各种类别.政策性保险支付意愿评价得到广泛关注的局面令人欣喜,然而对于政策性保险支付意愿分析方法仍更多地停留在描述性统计分析层面上,采用计量模型分析的研究也大多采用Logit模型.因此,引进Logit模型以外的其他模型,如Cox比例风险模型对政策性森林保险的支付意愿进行分析就十分必要.由于Cox比例风险模型既能够对农户的支付意愿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进行分析,又不需要事先确定支付意愿的分布类型,因此更具有灵活性.为此,本文以首批进行政策性森林保险试点的湖南、福建、江西三省为对象,采用多界二分选择文件方式的条件评估法(CVM)共获取364份有效问卷,计算农户对政策性森林保险的支付意愿值,并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农户政策性森林保险支付意愿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1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2010年11月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2011年7月福建省永安市、2011年11月江西省奉新县三省的实地调研结果.每个省各抽取1个县,共3个县作为样本县,然后从每个县随机抽取4个乡镇,每个乡镇随机抽取3个村,每个村随机抽取11户作为被调查对象,样本规模为36个行政村,396个农户.经过数据处理剔除无效问卷32份,剩余有效问卷共364份,其中湖南省安化县123份,福建省永安市121份,江西省奉新县120份.调查问卷主要获取政策性森林保险试点地区农户个人特征、家庭社会经济情况、林地条件、支付意愿等方面的数据.
2农户对政策性森林保险支付意愿值测算
2.1农户对政策性森林保险支付意愿的描述性统
计分析
对政府给予的森林保险直接补贴的补贴形式不满意
从表5可以看出,农户不愿意参加政策性森林保险最主要的原因是不了解森林保险或者想了解但缺乏渠道;目前的保费能为大多数农户接受,因为保费太高而不愿意参加政策性森林保险相对重要性较低.因此,如果能加强政策性森林保险的宣传,使农户对森林保险有正确的认识,农户参加政策性森林保险的积极性将大大提高,最终他们不仅接受现有的补贴水平,甚至愿意接受支付更高的价格.此外,因自己家林地面积小,免赔率太高,觉得不合算而不愿参加政策性森林保险的农户也较多;还有些农户因为投保手续麻烦且灾后索赔困难而不愿意参加森林保险.因此,应改善政策性森林保险的制度设计,根据林地面积实行差别化保险费率.
3农户对政策性森林保险支付意愿的影响
因素分析
3.1理论模型
Cox比例风险模型既能对农户的支付意愿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进行分析,又无需事先确定支付意愿的分布类型,应用更为灵活,Carson和Mitchell最早应用该模型来研究消费者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此外,与线性回归模型要求因变量是连续变量或Logistic回归模型要求因变量是0-1变量不同的是,Cox模型的因变量是直到事件发生的持续事件,及生产事件,而且可能是删失数据.通过以上分析,本文中\[B5,+∞)区间的样本为右截尾样本,是删失数据的一种类型.因此本文引进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农户对政策性森林保险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
Cox比例风险模型的关键在于设定风险函数.风险函数又称危险函数(hazard function),表示个体在生存过程中每单位时间的死亡危险度,在本研究中风险函数h(b|X)表示农户对政策性森林保险支付意愿为某一支付值B的概率,是其支付意愿在b水平不愿意购买森林保险而在\[b-h,b)内愿意购买保险的条件概率的极限.
根据表8可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性别(X1)、家庭规模(X3)、土壤产量状况(X10)、林地面积(X11)、对森林保险重要性的认识(X15)和地区变量(X19)对农户对政策性森林保险的支付意愿具有显著的影响.具体影响程度为:家庭规模越大、土壤产量状况越低、林地面积越大、对森林保险的重视程度越高,农户对政策性森林保险的支付意愿就越高,且男性比女性的支付意愿高.此外,湖南、福建和江西三省农户的支付意愿按从高到低的顺序分别为:湖南、福建、江西.
第二,其他未通过统计性检验的因素对支付意愿的影响情况:农户务农时间越长、文化程度越高、从事过务农以外的其他职业、家庭收入越高、林地水土流失状况越严重、林地受灾次数越多、农户听说过政策性森林保险、参加过其他保险、曾为林业生产进行贷款,政策性森林保险的支付意愿越高;而随着年龄的增加,农户的支付意愿降低.
4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实证结果表明,已接受森林保险的农户对目前的支付价格基本满意;其次,湖南、福建和江西三省农户可接受的支付意愿平均值分别为3.61元/亩、2.18元/亩、1.00元/亩.第三,家庭规模越大、土壤产量状况越低、林地面积越大、对森林保险的重视程度越高,农户对政策性森林保险的支付意愿就越高,且男性比女性的支付意愿高.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加大政策性森林保险的宣传力度.前文分析表明农户越了解政策性森林保险,其对森林保险的支付意愿将越高.农户是森林保险最直接的需求者,若农户不了解政策性森林保险的具体政策、购买渠道等信息,也就没有了投保的意愿.因此,应加大政策性森林保险的宣传力度,特别是对男性、人口较多的家庭、所经营林地面积较大或土壤产量较高的农户进行重点宣传.
保护森林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 森林资源;防火措施;林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S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5-0074-02
0 引言
世界上共有森林面积为38.6亿公顷,占世界陆地面积30%左右。
中国的天然林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地区。东南部地区和台湾岛主要是人工林。
由于我国人口多,人均林地面积就相对很少。毁林开荒、乱砍滥伐,使我国本来就不多的森林资源破坏非常严重。火灾、虫灾等也加剧了对森林的破坏。面对森林严重不足,对现有森林资源的保护就日益重要。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改善生态、保护环境,加快林业发展已经成为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1 森林资源遭到破坏的危害
由于人口膨胀,导致的过度开发自然资源、过量砍伐森林、过度开垦土地、局部发生的乱挖滥采野生植物、无序采矿等掠夺性破坏行为,导致现有森林火灾、病虫害等隐患时而显现,尤其是恶性的深林大火产生,是造成森林覆盖率相对较低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森林生产力急剧下降的根本原因,对环境和气候也产生着恶劣的影响。如:沙尘暴、全球气候变暖、濒危生物生存异常乃至迅速灭绝等现象。都与林业生态安全与稳定有着主要的关联,因此,保护森林资源安全,尤其是加大森林防护工作,对我们每位公民来说,必须认真及时地纳入我们整个日常生活的行为之中。
2 加强防火,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意义
森林是国家的宝贵财富,认真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对于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森林火灾不仅严重危害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也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带来危害。因此要做好森林防火这方面的教育和宣传,使森林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并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措施。
森林防火教育既是护林工作的基础,也是此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森林防火的意义、森林防火教育的重要性及森林防火教育的措施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森林防火工作提供指导。
长期以来,由于忽视森林经营,我国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低,中幼龄林比例高,林分过疏、过密比较普遍,林木枯损量年均近1亿m3,提高森林质量、提升森林生产力和增强森林多种功能的潜力巨大。坚持不懈地抓好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林业行政执法工作,预防和减少各类灾害造成森林资源损失,减少毁林、防止森林退化,减少森林的碳排放。才能把握森林资源总体状况,推动林业科学发展。
3 保护森利资源,森林防火的具体措施
森林防火形势十分严峻,要对森林防火工作进行全面的检查。认真做好森林防火工作,才能有效保护好生态环境。
保护森林资源,森林防火措施主要从以下方面做起:
3.1 思想认识
要提高认识,森林防火工作不仅是发展的需要也是稳定的需要。
3.2 宣传工作
要提高责任意识,全面宣传森林防火知识,让群众了解重大森林火灾的危害性,做到电视上有影、广播上有声、报纸上有字。
以景区的防火宣传为例:
一是在景区入口处设置了中、英、日、韩等多国文字多种颜色标识的每日火险等级标示牌,提醒进入景区的游客当天的森林火险程度;
二是在景区入口处设置火源回收箱,要求游客在进入景区时将随身携带的火源放入火源回收箱,有效控制了进入景区的火源;
三是及时关闭了原始森林观光和景区内所有的人行栈道,每天坚持派出专职消防队负责对景区公路两旁干枯的草丛进行人工洒水,增加公路沿线草丛的湿度,从而降低森林火险隐患;
四是利用电子大屏幕开展森林防火宣传。采取“点、线、面”相结合方式,利用景区入口处大屏幕滚动播放森林防火宣传警示片、大力营造森林防火的浓厚社会氛围,保证了森林防火意识深入游客心中。
3.3 预防措施
森林防火工作预防是基础,要落实专兼职护林人员,要增添防火设备,要清理火灾隐患。
3.4 责任落实到位,认真落实防火措施
森林防火工作重在责任落实。认真落实森林防火工作措施,严格火源管理。森林防火工作重在责任落实,要认真落实森林防火责任制,把森林防火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对现有森林资源的保护很重要。
3.5 检查督促减少火灾的发生
对防火工作要检查督促,形成一个“护林防火、人人有责的”积极氛围,树立“森林防火警钟长鸣、义务植树人人争先”的长效意识。减少火灾,使森林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4 结论
总而言之,火灾是森林的大敌,现阶段林业工作任务是紧紧围绕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总体目标,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森林防火方针,以控灾减灾为中心,以完善森林防火体系建设为基础,以科技进步为手段,以重点森林防火工程治理为突破口,加强领导、加大投人,坚决遏制森林火灾发生的严重势头。
参考文献
[1]彭光辉.森林资源保护与森林资源开发[J].当代教育,2006,2.
保护森林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作用
1生态文明的意义
随着全球经济资源的共享,生态环境建设已成为当国际社会,每一个国家所肩负的重要任务。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既然生态文明在如今的生活中如此重要,那么我们首先来对生态文明的定义与建设来逐步进行解。
1.1生态文明的基本定义
对于生态文明而言,准确是是指人类在不断遵循着自然界、人类生活社会之间的秩序进行相应建设,并保证和谐发展从而不断获取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不仅是人与人更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整体的和谐共生,是一种现代化的文化伦理形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不仅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更应该从意识上尊重环境,并建设新的可行性生态平衡。
1.2生态文明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条件。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要义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不仅要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更应该保证整个社会的和谐相处。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如果没有生态文明,那么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难以维持一个平衡框架。因为在经济化的世界里,能源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框架。如果生态系统遭受到破坏,那么整个能源系统也会遭受到破坏,而且如果没有完善的能源系统,那么生态文明将无法为我们这整个和谐社会提供能源支撑。既然生态文明在我们的人类社会中占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努力创建一个和谐的生态文明呢?
2林业对构建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
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林业在解决气候问题上有着显著的作用。因为森林可以说是地球上最大的储碳器,它可以极好的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氮等众多温室气体,从而可以有效的缓解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林业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缓解荒漠化。因此无论是对于哪个国家,防沙任务是任重而道远的。而且研究也证明,林草覆盖在沙漠地区是防止土地沙漠化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此外森林是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第四大能源,在提供着可再生能源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发展林业这类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可以降低我们对于煤炭和石油的依赖程度,对于发展和开发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清洁能源有重要意义。此外森林在某种程度上自成一个复杂的小型生态系统,对于保护物种多样性有着重要意义。
3有效的发挥林业产业对新时代生态文明的建设作用
在生态文明不断演变与发展的过程中,林业产业建设对于生态文明体系来说,是与整个人类发展历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充分有效的发挥林业在建设生态文明中的重要作用呢?
3.1从安全隐患上减少林业的破坏
森林害虫和害虫以及森林火灾是影响林业发展的两大难题。如果要有效的保护林业,那么科学的杀灭这些害虫将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国家可以在积极寻找和开发科学的灭虫剂时,专家也应该随时根据空气污染,气候变化等因素随时对森林进行监测,避免因温度等原因造成森林安全隐患,此外也要加强对守林人的教育,要随时关注森林中的火灾问题。
3.2减少砍伐,增加绿化
只要经过合理的开发和有计划的抚育,可以将森林资源无限的可持续利用发展下去,但是商业的采伐,开垦,砍伐等行为使得森林的消耗量远远高于森林的生产,而有数据曾显示如果按照现在的速度对森林进行开采和破坏,那么在几年内全世界的生产性森林面积都将要被迫减少一半。也有数据显示现在全世界每分钟要破坏1100万公顷的森林,如果任由现在的消耗量让她一直这么下去,那么在不久的未来森林将消失,而森林中的多样性物种也会随之消失。而国家可以加强林政管理,制止乱砍乱伐,对于毁坏森林的行为加强惩罚力度。而除了要减少森林林木的砍伐行为外,国家也可以要求多植树造林,以减轻商业性采伐和乱砍乱伐对林木的压力。同时国家也可以建立自然保护区,以此来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保护丰富的物种资源。国家与人民要以复活岛为警戒,复活岛原本森林茂盛,构成一个复杂的小型生态系统,里面物种多样化。但是随着最后一棵树木被砍到后,复活岛如今呈现给我们的是一派荒凉。
4结束语
总而言之,林业对人们对治理水土流失,促进降雨,净化空气以及维护物种多样性都有着重大作用。因此国家与人民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旨,全面去推动林业的改革,创新林业体系机制,全面提升林业发展水平,为建设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社会做出贡献。
作者:段燕玲 单位: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大兴镇林业环保站
参考文献:
保护森林的意义范文6
森林公园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 :森林公园,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保护区系统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 旅游 业的发展和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森林旅游开发日益受到重视,森林公园也应运而生,而且发展十分迅速,已达到相当大的模程度。森林公园的建设不仅开发了旅游资源,增加了 经济 收入。还对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促进森林资源的持续利用做出巨大贡献。本文试图结合我国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发展,探讨森林公园的概念,明确森林公园在自然保护中的地位,并提出加强森林公园管理的建议。
l. 关于森林公园的概念
由于森林公园是新生事物,人们对“森林公园”这一名词的真正含意并非完全理解。普通的“公园”人们并不陌生,它常指城市中供居民娱乐消遣的公共设施,而森林公园却不能理解为“森林”和普通意义“公园”的简单叠加,而是有特定的含义,森林公园中的“公园”为一专有名词,来源于国外的“国家公园”
(National Park),而国家公园已有100多年的 历史 。自1872年美国建立“黄石国家公园”后,“国家公园”
一词就在全世界许多国家使用,尽管各自的确切含义不尽相同,但基本意思都指一类自然保护区。鉴于国家公园的普遍存在,1969年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IUCN(世界自然保护同盟)第十届大会作出决议,对国家公园进行定义,明确规定国家公园必须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1.1 区域内生态系统尚未由于人类的开垦、开采和拓居而遭到根本性的改变,区域内的动植物种、景观
和生境具有特殊的 科学 、 教育 和娱乐的意义,或区域内含有一片广阔而优美的自然景观。
1.2 政府权利机构已采取措施以阻止或尽可能消除在该区域内的开垦、开采和拓居,并使其生态、自然景观和美学的特征得到充分展示。
1.3 在一定条件下,允许以精神、教育、文化和娱乐为目的的参观旅游。
以上三个特征正是区别普通的“公园”和“森林公园”的关键所在。显然,国家公园强调其自然生态系统及其科学意义的特征,这是普通的公园所不能具备的,而森林公园却基本具备了上述三个特征。森林公园的景观主体是森林植被,多为自然状态和半自然状态的森林生态系统,常常拥有比较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该区域已由地方政府划出,给以特别的保护和管理,并主要用于开发以精神、教育、文化和娱乐为目的的旅游活动。因此,我国的森林公园相似于国外的国家公园。应该指出,国家公园是一类保护区的总称,拥有多种景观类型。森林公园的景观特征是森林植被,它仅为国家公园体系中的一种景观类型,除森林公园外,国家公园类型还应包括地质公园、海洋公园、草地公园、荒漠公园、湿地公园等。
2. 森林公园在自然保护区系统中的地位
多年来,国际上一直公认国家公园是自然保护区的一种类型。在IUCN的保护区分类系统中,国家公园一直是前5类自然保护区的一种类型[1]。但是,在我国森林公园并未被看作自然保护区的一种类型,有关自然保护区的统计资料几乎都未涉及森林公园,如国家环保局每年公布的《国家环境状况公报》中没有森林公园的数据。另外,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和1993年的国家标准《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其条款 内容 都未提及森林公园,显然把森林公园排除在自然保护区的范畴之外。随着“森林 旅游 热”的兴起,森林公园的 发展 越来越快, 影响 越来越大,这就提出一个 问题 ,即:森林公园的性质和在 自然 保护中的地位如何?它与自然保护区的关系如何?为探讨此问题,我们应首先区别“自然保护区”和“保护区”的概念。一般认为,前者指狭义的自然保护区(Nature reserve),包括那些保护对象自 然性较强、 科学 价值较高、其核心区通常呈绝对保护状态的保护区域;而后者指广义的自然保护(Protected area),这些区域具有自然保护性质,但保护对象的自然性相对较差,保护要求也不太严格,可开放旅游。国外有许多保护区以及有些国家的国家公园都属于广义自然保护区类型。就我国森林公园性质而言,是以森林自然景观为主体,兼融了部分人文景观,并利用森林环境向人们提供旅游服务的特定生态区域,虽然它的管理目标是开发旅游,但这种旅游是一种生态旅游,是以保护和持续利用森林自然景观为前提,在客观和主观上都有自然保护的性质。因此,它应属于广义自然保护区范畴。不仅如此,我国众多的风景名胜区中也有许多是以自然景观为主体,如黄山、黄果树瀑布等。有些风景名胜区虽然包含了相当多的人文 社会 成分,但也包含了明显的自然背景,如西双版纳风景名胜区等。上述这些风景名胜区也应属于广义自然保护区范畴。
为了将狭义的和广义的自然保护区统一起来,似乎应建立“国家自然保护区系统”的概念,该系统以自然保护性质为基础,既包括狭义的现有自然保护区,也包括广义的现有森林公园和部分风景名胜区。该系统充分强调具有自然保护性质,因而可明显区别于农业上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国防上的“军事禁区”和生活上的“饮用水源保护区”等。
3. 森林公园与自然保护区等的关系
在“国家自然保护区系统”的概念下, 目前 全国就地保护设施主要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三个体系,这三个体系在建立、审批和管理上都有各自的特点,并都拥有一定的基础。
3.l 自然保护区建设始于1956年建立的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经近40年的努力,至1993年底,全国已建自然保护区763处,分布于全国31个省(市、区)[2]。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6618万hm2,占国土面积6.8%[3]。并且,自然保护区类型丰富,共分三个类别九个类型[4],它们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主体。根据国家现有规定,自然保护区的建立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