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理学的了解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心理学的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心理学的了解

关于心理学的了解范文1

【关 键 词】隐喻 心理学

一、隐喻研究概述

自公元前300年,亚里士多德开始对隐喻进行系统论述开始,到现今为止,关于隐喻的研究已经过了2300多年了。英国著名修辞学家理查兹(Richards,1936:98)提到,“我们日常会话中几乎每三句话中就可能出现一个隐喻”;另有波里奥(Pollio,1977)等人曾做过估计,“人们在自由交谈中平均每分钟使用4个隐喻修辞”。由此可见,隐喻在我们日常生活语言交流中的重要性。

虽然对隐喻的研究已有很长的历史,但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它都是作为修辞学的一部分而被广泛研究的。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在《诗学》(Poetics)中对隐喻的定义是:隐喻通过把属于别的事物的词给予另一个事物而构成,或从“属”到“种”,或从“种”到“属”,或从“种”到“种”,或通过类比[1]。总的来说,亚里士多德坚持的是“对比论”的观点,即将一种事物类比为另一种事物,从而进行修辞学中的隐喻。公元1世纪,罗马修辞学家昆提良提出“替代论”的观点,他认为隐喻即是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意义的修辞现象。20世纪30年代,理查兹在其《修辞哲学》一文中提出“隐喻互动论”,之后,布莱克对该理论进行了完善。他们认为“隐喻是一种新的意义的创生过程,是两个主词的词义相互作用的过程”[2]。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间,西方学者开始从逻辑、哲学及语言学的角度对隐喻进行语义学研究。由于隐喻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性,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隐喻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作为一种认知方式被认知心理学、哲学等领域的学者重视,并正在对其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

1980年,Lakeoff和Johnson出版’Metaphor We Live By’(《我们所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该书被公认为第一次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开启了现代隐喻学的研究。两人在该书中提到,“隐喻无所不在,在我们的语言中、思想中。其实,我们人类的概念系统就是建立在隐喻之上的”[3]。在国内,束定芳博导在2000年出版的《隐喻学研究》被认为是国内隐喻研究的第一部专著[4]。其后,胡壮麟博导在2004年出版了《认知隐喻学》一书,从隐喻的实质、隐喻与认知、隐喻理解等角度对认知隐喻进行了探讨[5]。胡壮麟的学生张沛在2004年也出版一本关于隐喻的书――《隐喻的生命》,试图为当代隐喻研究开辟新角度、新思路和新领域[6]。

通过对中国知网的文献搜索,目前关于心理隐喻的文献很少,以“心理隐喻”为检索词时,搜出来的文章只有7篇。整个隐喻学术界关于隐喻的研究大多还是处于修辞学、语言学领域。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是,如何从认知领域,或者具体到认知心理学领域,甚至如何从心理学的角度切入到隐喻学领域,如何让这个对我们生活如此重要的隐喻学通过心理学的途径服务于人们。

二、心理学与隐喻

现代隐喻的研究角度很多,从传统的修辞学、语言学角度,到当代的认知心理学、计算机科学角度,关于隐喻的研究一直得到广泛的关注。正如束定芳所言,“从不同角度对隐喻的研究说明人们越来越深切地意识到隐喻在人类认知和社会活动中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他也指出,隐喻在人类认知方面有两大作用:一是创造新的意义,二是提供看待事物的新视角[7]。所以,我们认为,心理学与隐喻之间是存在紧密联系的。

隐喻在本质上其实是一种认知现象,它是人们用某一领域的经验来理解说明另一领域的经验的认知活动过程。那我们如何将隐喻引入到心理学领域中呢。

赵宗金[8]认为,隐喻研究进入心理学的途径至少有两种方式:一是横向和纵向考察心理学的隐喻,即是每一种心理学形态都有其根本的隐喻,可以对不同层面和水平的心理现象进行隐喻式的考察;二是对隐喻的心理学基础的考察,即隐喻过程可以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首先,每一种心理学形态都有其根本的隐喻,即我们所说的每个心理学流派的心理隐喻都是不一样且各具特色的,根据简特纳(Dedre Gentner)等人对心理学历史的分析显示,源自其他领域的隐喻在心理学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从1894年至1975年,心理学家们共使用了265个心理现象的隐喻,这些隐喻主要分为四种类型:拟人隐喻、空间隐喻、神经隐喻和系统隐喻[9]。从这个角度说,这些不同的心理隐喻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心理学的发展进程。麻彦坤[10]认为心理隐喻经历了四大发展阶段:研究对象的转变,即由物到人的变化;心理学方法论的进步,即由被动到主动的变化;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即心理学研究从消极研究到积极研究的变化;更加注重社会文化的影响,即从个体到社会的变化。

其次,对于隐喻的心理学基础的考察这种方式,精神分析理论中关于潜意识和意识的论述为我们理解隐喻的心理发生过程提供了重要线索。Rogers(1973)就曾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解释隐喻的产生原因。他说,“隐喻是被压抑的不自觉的直觉冲动通过神秘的象征形式的表达”,“从心理分析的角度看,隐喻可用于心理治疗,因为隐喻语言提供了一种重组个人世界的工具”[11]。其实,隐喻的产生源于我们的身体体验和生活经验。这样的体验和经验都能作为心理学研究的源头。王文斌在《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一书中提到,“研究隐喻,在相当程度上,就是研究隐伏于人类大脑里的思维方式、思维规律和思维的发展过程”[12]。

此外,赵宗金还认为,可以从知识社会学角度来考察隐喻的作用。所谓知识社会学,主要是考察知识获得过程中的影响因素。隐喻思维作为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与所有知识的学习和获得类似,隐喻在心理学知识的获得过程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和影响。当代心理学家莱尔瑞(D.Leary)对此有一个说法,“所有的直至最终根植于知觉和思维隐喻的模式,同样在心理学中也扮演着基础性的角色”[13]。

总之,我们可以通过对心理学中的隐喻研究和隐喻学中的心理学研究,探索心理学与隐喻之间的关系,达到将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方式而服务于心理学研究的目的。

三、心理学中隐喻研究的意义

自冯特的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后,传统心理学遭到冷落,使得隐喻与心理学间的联系得以减少,更让人遗憾的是,关于隐喻的哲学和语言学的众多研究成果没能及时有效地成为心理学研究的有用资源。然而,即便如此,单是从其使用频率来看,隐喻研究也极具理论和实践意义。例如,在语言学领域,隐喻丰富了语言表达,是语言发展的重要工具。语言又是情感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但是由于情感是抽象的,不能直接表达的,便借助于隐喻进行情感表达,从而达到人际交流的目的。而在心理学领域中,我们面对的有无法感知、无法视听,但能体验和自觉的心里生活世界,这其中包含了大量的隐喻和隐喻式思维方式[14]。从心理学角度,有学者提出,所有的知识最终根植于知觉和思维的各种隐喻模式。所以,隐喻的作用同样能够表现在情感表达和人际交流中,从而表现在心理健康层面上。

孟维杰(2010)[15]认为隐喻在心理学与人文精神中起着重要作用,他提到“从数字化、符号化、机械化的逻辑语言中重拾心理学隐喻,并非是要从隐喻语言取代心理学科学术语,而是期望隐喻与逻辑并存,理性与非理性同在,使之能更好地传达人类心灵自身,实现心理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与统一”。他认为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很多概念、事物等都是抽象的,如果不借助于隐喻,我们理解和表述它们就会很困难。对于心理学知识系统中的各种理论的成功学习和表述,我们不得不承认隐喻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辛自强(2005)[16]在其《心理学的措辞:隐喻和故事的意义》一文中,对隐喻的重要意义进行了较详尽的分析。他认为,隐喻不仅是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也是思想交流的重要方式。因为心理学是关于人的科学,人在时间维度上展开的一系列时间连贯成故事。可以通过故事来了解别人的心理,也可以通过故事让别人明白人类心理的奥秘。而隐喻是故事中的最基本元素。由此可见,隐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人际交流中的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综上,不管是从隐喻角度研究心理学,还是从心理学角度研究隐喻,我们都能够清楚看到心理学和隐喻之间的密切关系。最后,我们希望两者的研究能够互相促进:一是将隐喻引入到心理学中,我们能够从这一角度探索心理治疗的新方法,因为隐喻能够带领我们从新的角度去思考;二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隐喻的作用机理,并能找到隐喻更多的实践意义和价值所在。正所谓风景没变,看风景的角度变了,整个感受就会发生变化。相信通过这样的探索研究,能够从心理学角度让隐喻这种人类基本的认知方式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2.

[2]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3.

[3]Lakeoff,Johnson. Metaphor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1980.1.

[4]周霞,郭金秀.认知领域的隐喻理论的研究[J].黑龙江科科技信息,2010(7):144.

[5]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张沛.隐喻的生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

[8]赵宗金.隐喻研究进入心理学的途径[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03-107.

[9]Centner,D.& Grudin,J. The Evolution of Mental Metaphor in Psychology:A 90-Year Retrospective[J].American Psychologist,1985,40(3):181-192.

[10]麻彦坤.心理隐喻的变迁与心理学的发展[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1):25-30.

[11]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01.

[12]王文斌.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2.

[13]葛鲁嘉.心理文化论要[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46.

[14]孟维杰,马甜语.论心理学中的“隐喻”[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101-106.

关于心理学的了解范文2

情绪:

①心情;心境:情绪不佳|醒来情绪恶。 ②从人对情绪

心情:

情绪;感情状态:心情不好|心情舒畅。心情

心思:

①念头;想法:起坏心思的人|谁知他是什么心思? 心思

心境:

心绪:心境不佳|虽是各人心境不同,却同是一般的欢心境

心绪:

心事;心情:心绪不宁|心绪如麻。心绪

生理:

1.生长繁殖之理。 2.养生之理。 3.为人生理

心理学

“ 心理学(英文名称Psychology)的正式定义是:关于个体的行为及精神过程的科学的研究。定义中的关键部分:科学的,行为,个体,心理。心理学的科学性要求心理学结论要建立在依据科学方法原则收集到的证据的基础上,而行为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方式,心理学分析的对象往往是一个个体——一个人或动物,同时不理解精神过程---人类精神过的活动---是不能理解人的行为的。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研究动物心理主要是为了深层次地了解、预测人的心理的发生、发展的规律)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因此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引用于“百度百科”心理学}

心理学有许多分支,每一分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心理现象。但是,任何一个分支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对心理和心理现象的总的看法,如心理学的对象和方法,心理的实质和心理现象的规律性等。对这些心理学一般理论问题的阐述,构成了普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即心理学基本原理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对其他心理学分支有重大的意义。

在普通心理学中,心理学基本原理与心理现象一般规律的研究是两个重要方面。心理学基本原理的研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心理实质的问题为核心,涉及心理与客观现实的关系,心理与脑、心理与社会、心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心理活动的规律性等 ,这些通常称为心理学的哲学问题;另一类是以心理的结构问题为核心,涉及心理活动的层次组织,心理现象的分类,如各种心理现象的联系等。这两类研究是互相联系的,有时统称为心理学的方法论问题。对这些问题的不同观点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学的理论倾向。

在近代心理学史上,出现过许多重要的心理学思潮。如早期的构造心理学、机能心理学,以及行为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格式塔心理学和巴甫洛夫学说等。它们对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各有不同的论述,都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普通心理学对心理学基本原理的研究与一定的哲学思想紧密地联系着,同时也依赖于心理学的具体研究的发展,并常受到邻近学科的影响。心理学的发展离不开基本原理的研究,而随着心理学的科学材料的积累,某些心理学基本原理也将发生变化。

关于心理学的了解范文3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有心理学理论给予理论和智力支持,传统的心理学理论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尚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要。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引入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之中,对于提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大有裨益。

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沿革和主要特点

(一)积极心理学发展的历史沿革

积极心理学属于心理学领域内的新兴学科,以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于2000年1月发表的论文《积极心理学导论》为诞生的主要标志。积极心理学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西方学者对于婚姻和幸福感问题的讨论,以及荣格关于人生意义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则为积极心理学奠定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基础。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一度中断,心理学的功能和作用也转变为治愈战争带来的心理创伤,消极心理学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占据了主要地位。直到20世纪末,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才开始广泛出现。一些西方学者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概况为“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主张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挖掘个人的内在潜能和建设性的力量,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类共同幸福。

(二)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特点

总结起来,积极心理学主要具有如下几方面特点:

1.积极心理学强调个人的价值和优点。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作用在于建设而非修补。因此,应当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设定为身心健康的社会群体,而并非少数具有心理问题的社会群体。积极心理学倡导发现个人的优点和美德,而并非通过研究发现其弱点和不足。这种研究思路带动和恢复了心理学研究的应有功能,研究成果更加积极。

2.提出了积极的预防思想。积极心理学并不回避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而是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重视心理疾病的预防。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疾病的预防主要依靠个体的内驱性动力,而并非是外部对于缺陷的修补。人类自身就蕴含着预防心理疾病的能力,心理学的作用是要引导个体将这些能力激发出来,有效地达到心理疾病预防的效果。心理学的研究应当集中在对个体积极性心理因素的挖掘和引导之中,通过适当干预塑造个体良好的品质。

3.强调个体与社会融合发展。积极心理学除了对个体自身的积极性心理因素进行挖掘和引导以外,还注重个体心理健康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强调个体与社会的融合式发展。在对个体实施心理干预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社会、家庭、学校等外部力量。

二、将积极心理学引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当前,国内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集中存在着重视程度不足、教育手段单一、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专业化不强等一系列问题。将积极心理学引入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主要具有下列几方面重要意义:

(一)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实施适当的干预,帮助学生树立健康而良好的心理素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说教意味更浓,很难从内心深处引发学生的共鸣。通过引进积极心理学理论,注重引导和激发学生的优势,并实施更加积极地心理干预和预防,将会更大限度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二)帮助学生树立更加积极的心态

当前,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和繁重的学业压力,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都存在着心态过于消极的问题,并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就业产生负面影响。通过引进积极心理学,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和潜力,他们将会树立更加积极的心态,正确对待就业竞争和学业压力,并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专业学习。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高职院校利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指导学生更加深入和全面地了解个体与集体、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人际关系更加和谐,营造更加良好的校园氛围,为教学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如何有效运用积极心理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笔者认为,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应当采取如下措施:

关于心理学的了解范文4

Abstract: In the eyes of many people,psychology has two history forms,philosophical psychology and scientific psychnology;but in recent years,from in its own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including common psychology,philosophical psychology,religional psychology,classic scientific psychology and scientific psychology.

关键词: 历史形态;哲学心理学;科学心理学

Key words: historical patterns; philosophical psychology ; scientific psychology

中图分类号:B84-0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0-0215-01

0引言

什么是心理学的历史形态,在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中,曾经出现过哪些形态,现在又存在着或者说发展着哪几种历史形态?带着这样一些问题,笔者开始研究和思考这一课题。所谓形态,就是指事物的形状或表现出的状况;也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心理学的历史形态,就是指心理学在历史条件下的表现形式。心理学史上经常有一句话评价心理学的历史:心理学有一个长期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心理学作为非科学的形态有数千年漫长的演变,但作为科学的形态则只有一百多年短暂的发展。或者说人类对于心理学的探索有十分久远的过去,但是现代科学心理学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通常,人们把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一事件作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并以此为分水岭,认为心理学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两种历史形态,即哲学心理学和科学心理学。与很多自然科学一样,在心理学尚未成为一门独立科学之前的漫长岁月里,心理学是依附于包罗万象的哲学这一母体而存在的。一直以来,在哲学的追问中,哲学家们非常关注人类的心理问题,一直在探讨人类心理的性质、构成以及活动方式。这便是以哲学的方式(主要是思辨的方式)对人的心灵、对人的心理、对人的意识、对人的欲望、对人的意向、对人的思考等等的探求,即哲学心理学。而在19世纪中后期开始,在心理学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之后,为了维护自己独立学科的地位,心理学以实证科学或实验科学自居,极力排斥哲学,把自己与哲学严格区分开来。他们的目标就是使心理学科学化,使心理学也像物理、化学那样的自然科学一样,有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尊严。也就是说,在很多心理学家或者心理学者们看来,当科学心理学从哲学的母体中诞生出来后,就取代了哲学心理学,成为了唯一合理的心理学。同时,心理学界还有另外一种声音,认为心理学在自身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和多样的历史形态,包括常识的心理学、哲学的心理学、宗教的心理学、类科学的心理学和科学的心理学。这些不同形态的心理学并没有随着现代科学心理学的出现而消亡,它们依然存在于现实生活当中和学术研究之中,并在不同的生活领域和思想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心理学的发展并不是一个连续的更替关系,而是数条线并存,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过程。

1常识心理学

所谓常识心理学,是指常人对心理行为的性质、构成、功能和根源的归类、假定、猜想、解释和干预。常识心理学也常常被称之为民俗心理学、素朴心理学等。这是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创建的心理学,是存在于普通人生活经验中的心理学。自从有了人类,有了人类的意识,有了人类的自我意识开始,人就有了对自身心理行为和心理生活的经验直观的理解、解释和构筑。人都是依据于常识而生活的。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有关于自己、关于他人、关于自己与他人关系的生活经验或经验常识。这是一种素朴的理解和解说。

2哲学心理学

所谓哲学心理学,是由哲学家、宗教家和社会理论家建立起来的,是对普通人日常心理生活的总括和提升,并提供了对人的心理或精神活动的更为系统、更为深入、更为明晰和更为透彻的理解和解释。哲学心理学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建立在科学心理学的客观知识体系基础之上的哲学探索,它是哲学心理学现阶段的表现形式,它并不直接涉及人的心理行为,而是反思或探讨心理科学研究人的心理行为的前提假设;另一类是建立在心理生活得经验直观基础之上的哲学探索。

3宗教心理学

所谓宗教心理学,是指宗教的含义或是宗教传统中的宗教心理学,是宗教家按照宗教的方式对人的心理行为的说明、解释和干预。并不是科学心理学的方式,但却是十分丰厚的心理学资源。它以宗教的方式给出了关于信仰、信念、价值定位、价值追求等等人的心理的意向性方面的解释和阐释。同时,宗教家或宗教学者还把人的一些独特的心理行为放置在了一个重要的位置上,给予了十分特殊的关注,进行了宗教方式的探索。

4类科心理学

所谓类科学心理学,在与科学心理学相类同或相类似的其他科学分支中的心理学思想、心理学理论、心理学方法、心理学技术。这些研究和成果也在特定的角度、特定的方面或特定的层次,也以特定的方式、特定的方法或特定的技术,揭示和阐释了人类的心理行为,并为心理科学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十分重要和不可忽视的基础和内容。如,哲学研究中蕴含了诸多心理学的内容;物理学为科学心理学提供了考察和探究物理课题的基本科学方式和方法;化学为心理学提供了元素分析的、分解化合的、物质合成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电子科学提供了理解人的内在心理的外在的途径;生物学提供了关于人的心理行为基础的研究;生态学提供了公生发展的生态学方法论;社会学提供了对人的群体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描述和解说。

关于心理学的了解范文5

护理心理学主要是掌握基本心理护理理论知识以及着重强调护理人员对心理学相关专业的护理基础课程,它为整个护理学提供心理学技术方法和认知观点,同时也是护理实践在心理学在护理学中的具体应用,由此可见,专业学生学习护理学是必修课中的重中之重。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段发展,护理学也逐渐得以迅猛发展,护理心理学已成为现代护理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以往单一生物学模式逐渐的转向与生物心理以及社会医学模式的方向发展和转变,这是现代医学教育体系重要性的体现。它能让护理专业的学生站在全新的角度理解健康与疾病,形成生理与心理是一个相结合与统一的整体的认识,不仅仅可以从生理角度更能同心理角度去认识疾病、分析疾病、治疗疾病,以满足现代医学模式和医学自身发展的需求。

二、现阶段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问题所在

(一)护理心理学课程受到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相当多的医学院校中,与其他核心专业课程相比,护理心理学往往是“副科”的代名词,其所受到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护理心理学虽被设为必修课,但护理生一般也不太重视,所以对这一门科目的学习和认知程度不够,甚至有些老师也认为护理不是十分重要的课程,只要学习遵守纪律上课,是否专心听讲也无所谓,以致教师在讲课时也比较随意,没有更多的备课准备。

(二)护理心理学课程理论基础多、内容枯燥

传统台上写板书,台下记笔记的教学方式往往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是单一、枯燥、乏味的死记硬背,硬往脑子里灌输知识,往往适得其反,而护理学的教学内容又过于强调一些关于心理的理论概念,教材中涉及的对于基本理论和概述,以及规律讲述的比较多,许多专业名词以及各种心理学流派的理论,护生很难理解,内容与现实问题产生一定的脱节,使学生提不起丝毫的兴趣使之“望而却步”。

(三)课时设置都是理论学习,没有实践

护理本身就是与实践分不开的一种高实践产物,没有时间的护理学习称不上一个完整的护理心理学,全程科目学习下来,关于理论方面的考核往往在很早的课程讲解时就已经考核完毕,重要的是接下来的实践工作,实践在护生只在内心有一个心理护理的概念,考完理论实践早就丢之脑后,但是在临床上护生很难进行实际的心理护理,这就使学生在进行具体实践是心理学习的适应能力十分有限,直接影响了护理生接下来实践的步伐。

三、新时期护理心理学教学改革策略分析

(一)适当增多护理心理学的教学学时,改变考核方式

学习成绩的考核评定,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检查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变相调动与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讲,改变考核方式可以引导护生对护理心理学的学习态度,不仅可以进一步完善了护理心理学教学考核改革,提高护理心理学教学效率,同时还可以通过模拟临床心理护理进行考核,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运用护理心理学知识正确的面对自我自我,从而有利于提高护生的护理水平和专业素养。

(二)利用网络资源中的金品课程

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教学生认识和了解一些正规的充满正能量的网站,让学生充分利用其中的资源给自己充电充分利用这样一种优质资源进行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在课余还可以自己去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不断的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三)角色扮演法

师生之间可以按照心理情景剧的模式演绎较色扮演的剧情,由教师给出一定的剧情或者医院场景,由学习来进行模拟演绎,即在一个轻松快乐的氛围中进行,又与此同时,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亲身经历的过程和情感,这种形式可以使学生在以后的实际运用中应付自如,真正体验到护理病人的心理应该是什么样子,端正自己的心态。

四、结束语

关于心理学的了解范文6

一、《旅游心理学》课程特点分析

旅游心理学是普通高等院校旅游管理类专业本、专科学生必修的主干课程之一,并且在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旅游心理学课程在国外产生于20世纪的70年代,而国内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出现介绍旅游心理学的书籍。所以无论从国外还是国内来说旅游心理学的研究时间都较短、课程理论体系也不是很完善。该课程以旅游者心理、旅游企业管理心理和旅游企业服务心理为研究对象,形成了旅游心理学的三大内容模块。旅游心理学既属于旅游科学的范畴,也属于心理学科学的范畴。正因为如此,旅游心理学这门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一)学科交叉性与综合性强。旅游心理学主要涉及到两门主要学科,旅游学和心理学。例如,人们的旅游动机、旅游行为各不相同,要确定这些动机和旅游行为,就必须运用心理学的方法进行探索,从而找到旅游产品市场营销的最佳方法。

旅游心理学除了心理学、旅游学等基础学科外旅游心理学还需要管理学、经济学学、人类学、生态学、历史学等学科提供更为丰富的理论和方法的支撑。可以说是旅游心理学是以心理学、旅游学为核心并与其他众多相关学科相综合的产物

(二)实用价值高。旅游心理学的研究目的就在于通过对旅游者心理的研究,了解那些激励并且影响旅游者做出各种旅游决策的心理因素,从而为旅游市场的预测以及开发、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心理学依据,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因此脱离旅游实践的旅游心理学将毫无意义。

(三)该课程对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正如前面所述,旅游心理学具有交叉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这必然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任课老师既要懂得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又要熟知旅游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原理。

例如:在课程讲到经典性条件反射时,任课教师应当讲清楚在旅游中有哪些情况可能会发生经典性条件反射,以及巴普洛夫是谁,他是怎样做经典性条件发射的实验的。如果只是单纯的讲什么是经典性条件反射,这样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

二、《旅游心理学》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分析

由于这门课程自身的独特性,任课教师要上这门课程比较容易,但要上好这门课程,并将其设计成精品课程却存在着一定的难度,需要任课教师付出很大的努力。目前来说,该课程在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对课程价值缺乏认同感

据调查结果显示有一半的学生对学习旅游心理学感到无所谓,有 16. 4%的学生对这门课程不感兴趣,不喜欢学习,认为该课程不重要。仅仅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对课程感兴趣[1]。

学生对课程感到无所谓的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该课程内容对实际没什么用处,对解决实际问题不会有多大帮助。学生对本课程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是觉得这门课程很枯燥,很多理论知识都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且缺少实践的探索。当然也有学生认为这与教师上课质量有关,有些学生认为任课教师很少积极地组织课堂教学,讲课很单调,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对旅游心理学课程评价的结果表明学生没有足够认识到旅游心理学的学习价值,对该门课程价值缺乏认同感。

2、课程以教师为中心,抑制了学生分析能力的提高,课堂缺乏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学效果不理想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上旅游心理学课程的讲授主要采用填鸭式的教学发放,以任课教师为中心,教师讲什么学生就记什么。学生长期处于这种单向的教学模式中不仅容易养成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而且学习思维的活跃性会受到阻碍,不会去思考为什么是这样。长期以往,容易造成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肤浅,分析问题的能力慢慢下降。

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与学生的彼此独立,容易导致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全靠自身对知识的理解。但是学习心理学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对样本分析,并且通过样本分析来加深对相关理论的理解。样本的分析需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但是旅游心理学的课程恰恰缺少这点,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3、教学评价体系落后

在旅游心理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关注的重点是把应该要讲的内容在课堂上讲完,忽略了学生接受了多少理解掌握了多少旅游心理学的知识。目前大多数学校主要按照教学大纲与教学进度表是否一致来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评价与考核。而课堂上与老师的互动、课堂气氛的调动以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关注的非常少。

上述问题告诉我们引入新的教学方法来改革旅游心理学教学模式是刻不容缓的任务。否则“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能力”将始终只是空谈。

三、《旅游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与方法

(一)任课教师要结合职业岗位,构建课程内容

首先,任课教师要把握旅游心理学这门课程的总体教学内容,清楚其逻辑框架结构。其次,要了解旅游业是与人打交道的服务性行业,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根据旅游过程中涉及到的旅游消费者、旅游服务者以及旅游企业管理者三大对象,可将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构建为三大模块,即旅游消费者的心理、旅游服务的心理和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的心理。

(二)丰富教材形式与内容细节

在以往旅游心理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是一本教材讲到底,教材有什么内容,教师就讲什么内容,这样不仅不利于教学形式的丰富、也不利于教师执教能力的提高。为改变这种情况,学校应该积极鼓励任课教师结合个人讲课风格,选择更多的教材作为授课参考,甚至于教师可以编写融入个人观点的优秀讲义,从而丰富教材形式。

在授课内容上,要不断丰富授课内容的细节。例如:在讲授个性这一节内容的时候,不仅要补充各种关于个性的定义,还要通过心理测验让学生了解自己是属于哪种个性。这就需要任课教师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对教材形式和内容细节的丰富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对旅游心理学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为学生将来选择适合自己个性的岗位提供参考意见。

(三)实验案例教学与课堂讲授并行,加强师生间互动,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运用典型案例或者问题进行分析,以提高课堂讲授效果的教学方法。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而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这种教学法以理论联系实际为主,教学过程注重启发,互动性强。经过教师引导,学生间讨论,师生间的共同分析讨论,学生就能比较快的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健全教学评价体系,强调学以致用,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

健全旅游心理学教学评价体系应该以有利于推行素质教育,突出心理学知识的应用性,以及培养符合专业要求的人才为标准来进行。评价课堂教学可以采取教师自评与学生评价、学校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针对旅游心理学课程特点,任教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认清该课程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并且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最大限度调动课堂上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旅游心理学的积极性。

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增加平时的学习表现的比例,促使学生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具体做法是:一是加强日常教学环节中的评价,特别是实践训练项目的考核;二是在期末考试中对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知识的比例要合理的安排,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做到学以致用。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