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强化财务监管职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强化财务监管职能范文1
关键词:新常态;乡镇财政;管理
一、乡镇财政管理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机遇
时间进入2017年,现阶段经济发展面临不少新问题,同时也迎来了新机遇。乡镇财政面临的新机遇概括为“两强”即发放国家惠农政策资金的职责和会计核算任务进一步增强;存在的问题概括为“二弱”即组织收入职能明显减弱、财政监督职能相对薄弱。
(一)不断强化各类惠农政策资金发放职责
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全面实施,对农村的转移支付资金和各类补贴越来越多。这些资金的发放涉及面广,种类繁多,政策性和时效性强,从起初发放粮食直补,到现在发放农资增资补贴、家电下乡、农业保险等。随着改革的深入,乡镇财政所发放国家惠农政策资金的职责进一步强化,财政所干部成为党的惠农政策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
(二)会计核算职责日益增强
实施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后,各乡镇都成立了财政集中收付中心,具体负责乡镇预算单位经费管理、转移支付资金和新农村建设方面的专项资金管理工作,部分乡镇管理村级资金,实行村帐镇管,会计集中核算,全权乡村账务,集中办公,定期进行账务公开,通过代管,起到核算监督作用,促进了村级财务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
(三)组织收入职能明显减弱
一是组织税收收入职能取消,取消农业税后,乡镇财政所只剩下契税和耕地占用税两个税种,紧接着这些职能移交给地税部门,因此乡镇财政无组织税收收入职能。二是组织非税收入总量偏小,随着各项政府规费政策的清理,乡镇非税收入项目几乎没有了,收入总量也偏小。
(四)财政监督职能相对薄弱
处于基层乡镇的财政所在财政监督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对非财政渠道下达的涉农资金监管难。不少涉农补助资金分属多个部门,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乡镇财政所对这些资金监管乏力。二是对非税收入的征收监管难。由于乡镇中的行政执法权大多掌握在上级相关职能部门手中,乡镇财政所无法对非税收入实行有效监管。三是对乡镇单位的国有资产监管难。四是对预算单位的资金使用监管难。乡镇财政所对预算单位开支的的真实性无法掌握,仅能依靠审查票据是否违规,不能了解基层单位真实实情。
二、经济新常态下乡镇财政职能重新定位
今年来,面对经济新常态,乡镇财政职能重新定位迫在眉睫。结合地方政府的职能和相关法律法规,乡镇财政所的职能要重新转变观念,着力在为农服务、财务核算、资金监管、预算管理,精细化管理等方面,细化理财能。具体表现在:
一是加强公共财政服务功能。以加强公共财政管理为切入点,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目标,积极探索加强乡镇财政管理新路子,着力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建设事业协调发展。
二是加强资金监管。管理各类农村公共产品资金和公益事业资金,负责各项支农资金、涉农补贴资金的兑付落实及监督检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项目资金监管,建立各类监管台账。
三是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加强乡镇国有资产管理,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增强产权管理意识,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四是加强预算编制管理。负责乡镇财政预算的编制与执行,推动各部门预算编制,保证乡镇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和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
五是加强财经政策执行。贯彻落实各项财经政策,严格执行财政法规和财经制度,负责监督乡镇范围内各单位的财务活动,检查财税政策、法令和财务会计制度执行情况。
三、新常态下乡镇财政管理的政策建议
为了促进基层财政健康发展,乡镇财政部门要顺应经济形势发展,强化工作举措,积极转变理财理念, 逐步使乡镇财政管理走上业务精细、运转规范、服务优质、监督高效、职能强化的轨道。
(一)健全乡村理财机制,规范会计核算职能
一是加强会计核算。强化财政总预算会计和政府会计财务规范的同时,要帮助村级组织理好财、用好财,将包括村级自有资金在内的所有资金全部纳入管理范围,实行“村帐镇管”。二是加强乡村财务管理。建立健全财务资产管理制度,逐步实现用制度管人管事管物,防止国家和集体资产流失。管理好村内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和财政奖补资金,健全村级财务审计制度,防止出现村级债务前清后欠的问题。三是加大对村集体经济的扶持力度,提高现在村级三项资金的基础上,建立村企业税收返还机制,增加村集体固定收入来源,巩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二)强化支出监管,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完善和改进乡镇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建立单一帐户体系,扩大直接支付占总支出的比重。一是建立健全涉农资金监管长效机制,确保涉农资金高效规范安全运行。二是对项目资金实行全程监管。在履行好财政职能,加强资金使用监管的同时,专款专用,积极参与项目实施的管理监督全过程,配合业务主管部门,督促项目建设严格执行招投标制等管理,促进资金效益发挥和项目建设质量双提高。三是加强财政涉农补贴资格审核。
(三)服从服务农村经济发展大局,拓展培植新财源
面对经济下行、政策性减免、结构性、融资性矛盾等多重压力,句容市郭庄镇财政所突出扶实体、惠民生、推改革、强监管、转作风,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通过加强对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的跟踪服务和调研分析,坚持依法征管,细化落实措施,堵塞征收漏洞,做到应收尽收。大力培植新兴财源,搞活地方经济,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强收入组织调度,完善财税征管机制,确保财政收入平稳有序增长。
参考文献:
[1]王利.乡镇财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1(10).
强化财务监管职能范文2
关键词:上市公司;公司治理;财务报告
中图分类号:F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2
一、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上市公司作为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主体,逐渐地成为了研究的重点。其中,上市公司作为资本市场中的微观个体,其公司治理和财务报告质量之间的关系也成为了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从现实情况来看,近年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造假事件仍然层出不穷。从国际上看,安然事件无疑是会计造假的重要案例,它所带来的影响震动了全球,使得关于公司治理和财务报告质量关系的研究成为了会计理论发展的重心,更促使了萨―奥法案的产生。从此业界不仅仅关注于从企业监管的角度对公司财务进行控制,更加注重于从企业内部控制和管理的角度,通过强化公司治理来完善财务报告。从我国情况来看,我国分别在2001年8月和9月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和《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通过行政法规的方式规范了公司治理,并在2002年到2003年期间全面地检查了我国资本市场中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其目的也在于通过推进完善公司治理来促进财务报告真实性。
尽管在我国已经建立了通过完善治理公司治理来促进财务报告质量的制度,但是仍然有不少企业存在财务报告作假现象。例如财政部驻河南省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于2009年对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神火股份的财务报告质量检查表明了该公司存在收入不实、成本费用不实、企业无真实交易等问题,此外,岳阳兴长出现了净利润不实,西安民生存在帮大股东垫付社保等问题,可见我国上市公司中的财务报告舞弊情况仍然常见。
二、文献回顾
纵览文献,我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财务报告对公司治理的作用。有的学者利用了理论研究,有的学者则从我国的现实出发进行分析,其中主要的观点有:“一个好的会计信息系统,能把权责利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使得公司治理结构的安排充分发挥其效率……”(石本仁,2002),“现代财务会计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完全可以看作是会计对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的逐步健全完善而做出的一种积极反应”(杨惠敏,2000)。
国外学者也较多地研究了上市公司治理同财务会计信息之间的关系及影响作用。其中,李维安认为公司的财务报告具有边界,一个是外部边界,它主要受制于外部条件,比如各种法律制度、规章制度;另一个是内部边界,它主要决定于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Levitt(1998)将上述观点进一步深入:“公司董事会的独立性与合理性将会对其会计信息披露产生影响”。在理论研究的指引下,学界也进行了诸多实证研究,从公司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等等不同的角度来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求验证理论分析的关系,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三、财务报告质量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一)财务报告质量对公司内部治理的作用
财务报告对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作用体现在诸多方面,而本文将重点从管理层治理、董事会履行职能等两个维度上进行分析。
财务报告对管理层治理的作用体现在财务报告在公司经理人报酬契约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公司治理中,设置经理人报酬契约之目的在于将公司持有人对经理人的外部约束转化为经理人的自我约束,通过薪酬上的激励使得经理人为自我薪酬的提高和公司股东价值最大化做出努力。那么,如何合理地为设置报酬契约提供依据,是一项颇具挑战性和争议的工作。财务报告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案,也即通过各种财务指标,如利润率、资产报酬率和营业收入等来制定经理人业绩评价指标,以此作为其薪酬的制定依据。根据我国的具体实践,财务指标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包含有每股盈余、公司净收益、资产报酬率、净利润率等盈利能力指标。对公司治理的研究表明,资本市场越完善,市场越有效的情况下,财务指标在管理者报酬契约中的作用越小,取而代之经济价值指标的重要性程度越大。我国现在面临着资本市场并不完善的现状,因此在一段时间内,公司经理人员的管理薪酬仍然与财务会计指标密切相关。换句话中,财务报告在公司管理层治理中的作用也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占主导地位。
财务报告对董事会履行职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财务报告作为一种董事会可掌握的信息权,通过对信息权的利用来对公司实施实质性的控制。财务报告对董事会的影响之所以重要,是由董事会在公司中的核心地位所决定的。一个公司经营的好坏虽与经理人员的工作密切联系,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董事会是否很好地履行的它的职能。董事会的职能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聘请经理人,对其他股东负责并报告公司的业绩,进行公司重大决策,构建并维护公司制度,履行监督职能。一般来说,这五个职能是否得到有效履行,有赖于公司的财务报告质量。具体来看,董事会在定制公司重大决策时,必须要充分地掌握公司的各种财务状况,那么就需要财务报告能够满足充分性和相关性,可靠的财务报告能够是董事会决策能够成功的必要条件;董事会在履行对股东负责的职能时,必须定期地向股东报告完整而真实的公司财务会计信息,无疑也受制于财务报告的质量;董事会的监督职能主要体现在会计控制机制上,董事会通过对财务报告质量的要求,将其对公司发展的各种目标和要求施加给公司经理人员,使得经理人员规范其行为,力争在会计上符合董事会提出的各种要求。
总结上述两个方面的内容,财务报告质量对公司内部治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为管理层治理提供依据,帮助董事会履行职能这两个方面。
(二)财务报告质量对公司外部治理的作用
财务报告质量在公司外部治理机制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债权人治理、对外部投资者监督机制的作用。
财务报告质量对债权人治理的作用,体现在公司债权人通过财务报告质量的好坏来对公司的运转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干预。由于公司债权人与公司经理人有可能存在目标不一致或者信息不对称的矛盾,因此为了债权人为了防止经理人员隐瞒公司所存在的财务风险,为了保证资金的债权资金得到合理的保障,可以通过财务报告质量来实现对公司的外部治理。举例来看,银行作为一种常见的公司债权人,通常采用事前对公司项目的评估,事中考察公司运转和资金使用状况,事后检查资金绩效和企业信用。银行在对公司的干预过程中,可以要求公司提供相应的财务报告,根据这些财务报告对公司或者项目的情况进行分析,以此来决定是否对公司继续借款,是够调整对公司的借款额度,以及如何管理现有对公司的借款。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以银行为主的公司债权人对公司的监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所提供的财务报告是否有效。
财务报告质量还可以通过影响经理人市场治理机制,影响接管市场治理机制来影响公司的外部治理机制。首先,接管市场机制的有效实施依赖于财务报告的质量。接管市场机制是指当公司经营状况不佳,企业形象恶化时,公司的股价受其影响将会下跌,因此公司的潜在投资者可以通过集中股票或者股票权的方式来调整公司的治理结构,改变公司的董事会结构或者更换经理层,以求完善公司治理,从股票的上升中或者投资收益。不难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公司披露的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影响到了接管市场治理机制的实现。只有及时合理且真实的信息披露,才能将公司的业绩反映到财务报告上,从而影响到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其次,财务报告质量的好坏决定了经理人市场的优劣。在经理人市场上,通常是公司的董事会,人力资源部门以及各种猎头公司,根据市场上经理人员的个人情况及履历来挑选适合于本企业的经理人员,其中经理人员在其任期内的业绩情况是重要的考察内容,越是取得过优秀成绩,为其他公司创造过良好业绩的经理人员越会受到许多公司的追捧。那么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是这个挑选经理人员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它能够可观地反映经理人员的业务能力,个人素质以及对于公司的价值。只有可靠的财务报告质量,才能促使公司决策层能够挑选到合适的经理人员。
四、以完善财务报告质量来促进公司治理的建议
(一)完善财务报告质量的会计要求
公司治理水平的高低,一方面受到公司治理结构好坏的影响,另一方面更受到公司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原因在于,财务报告是一个公司的各种利益相关者了解公司运营情况,获取公司相关消息的重要平台,财务报告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公司外部监管者的监督,影响了公司内部的管理。因此,应该从系统的角度来完善财务报告质量。从制度的角度来看,财务报告质量依托于整个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因此应该从优化会计准则,完善会计制度的角度来实施改革。此外,还应该强化公司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培养会计人员的诚信作风,以此来保证财务报告质量,从而促进公司治理。
(二)强化会计师事务所作用
会计师事务所在保证财务报告质量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会计师事务所独立于公司的管理系统,它关于与从外部角度出发对公司的会计信息进行审计。在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相关制度应该在保证独立性与完善审计相关配套制度上得到强化。第一,应该进一步确保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这样才能使其不受控制地监督会计信息;第二,应该由监管机构对会计师事务所实行长期严格的监督,这样才能确保会计师事务所的公正性不受到侵害;第三,应该创新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形式,比如实行由证监会进行集中的安排与分配,由证监会安排会计师事务所在全国各个区域之间进行轮流的交叉的工作机制。强化会计师事务所的作用,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进而完善公司治理的重要手段。
(三)强化政府监管能力
强化政府对于上市公司的监管制度,提高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监管能力,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手段。无法回避,我国目前普遍存在的虚假披露和财务报告质量低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政府监管。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强化政府对财务报告质量的监管。首先,应该加大监管的范围与力度。在横向上,应该加大证监会监管的范围,使制度和法律之网能够触及公司经营中的大部分领域,压缩上市公司虚假披露的空间与机会。在纵向上,应该加强监管的力度,即实施持续的严格的监管措施,使得一旦公司出现虚假披露定会遭到严格的制裁与惩罚。其次,应该构建证监会内部的监督激励与约束制度。对于监督绩效好的单位和部门,应该实施绩效奖励,从而鼓励工作的热情;对于利用制度漏洞谋取私利,纵容虚假披露的相关人员,应该严惩不贷,保证制度的权威。第三,应该建立严格监督的部门文化。即应该培养严格执行制度,高效实施监管的工作文化与工作作风,确保政府监管行为的高效。
(四)强化企业诚信文化
建立与强化上市公司的诚信文化,是解决财务报告质量低,财务舞弊问题的最根本、最重要的途径。从社会和政治的角度来看,没有一项制度能够保证完美,没有一套监管体系能够保证企业完全按照规范性质,也没有一部法律能够完全没有漏洞。因此,文化建设是对制度漏洞的重要填补。从世界上顶尖企业的发展历程来看,凡是能够永葆生命力,实现财富巨大扩张的企业往往具有鲜明、坚实的诚信文化。通过建立起上市公司的诚信文化,我们可以让公司在制度的规范下实行有效的会计信息披露。具体来看,一方面,应该加强公司文化渲染,以员工培训、日常交流的方式来构建诚信文化,排斥虚假披露。另一方面,应该建立诚信的公司内部奖惩体制,从薪酬上奖励诚信员工,从惩罚上规范不诚信员工,让诚信成为公司人员身上的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纪信义,曹寿民.公司治理结构对财务报告品质可靠性的影响[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1).
强化财务监管职能范文3
关键词:民营企业集团 财务监管 体系构建
一、引言
伴随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民营企业也经历了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很多民营企业已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并逐步扩大经营规模,完成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建立了以资本为纽带的民营企业集团经营体系,在经营及管理上更趋向经营多元化以及管理层级化。然而,民营企业集团经营规模的快速扩张与财务监管体系落后的矛盾日益突出,集团总部(母公司)对子公司财务监控不到位,财务信息质量低下,时效性差,财务团队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等,诸多问题已成为制约现代民营企业集团快速健康发展的障碍,因此对民营企业集团如何构建财务监管体系进行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民营企业集团财务监管面临的突出问题
根据实践经验,民营企业集团在财务监管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委派财务总监定位不清晰,难以切实发挥监管职责
在民营企业经营实践中,通常由集团总部财务管理中心向各分子公司委派财务总监,委派财务总监对所派驻的企业履行财务监管职责。在角色定位上财务总监不仅代表集团投资人权益,从工作实质上来看,委派财务总监又是所派驻公司的经营团队成员,还要协助配合所派驻公司总经理工作,分管所派驻公司财务及会计核算工作,并向集团总部财务管理部门报告财务会计信息。我们把这样的结构称之为财务负责人型财务总监委派制,如图1所示:
图1 财务负责人型委派财务总监组织结构图
在企业实务中,上述组织架构下的委派财务总监在行政隶属上归属集团财务管理中心管理,工作职责是对所派驻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财务监督,表面上具备独立性,但从实际工作情况来看,委派财务总监通常为副总经理级别,为所派驻企业的经营团队成员,在工作隶属上接受所派驻公司总经理管理。这样的财务总监委派层级较低,独立性较差,无法对所派驻企业的经营管理实施真正意义上的财务监管,不能切实发挥委派财务总监职责。
(二)不重视财务监管制度建设和执行
民营企业集团通常注重市场盈利机会的捕捉,却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重视不足。从目前民营企业财务监管制度层面来看,大多数民营企业集团财务监管制度不够健全,对各成员企业的投资、筹资、采购、生产、销售、会计核算及管理等核心制度尚未形成监控体系,有的民营企业有制度但制度形同虚设,在企业经营实践中没有得到有效执行。
由于缺乏制度保障,民营企业集团对各成员企业的监督管理职能长期处于瘫痪状态,财务管理中心更像是一个统计中心,仅仅对各成员企业的财务数据进行简单的事后加总,实效性较差,财务信息质量低下,财务分析及财务决策基础较弱,容易给集团总部经营层决策造成误导甚至是误判。
(三)集团总部对子公司缺乏有效财务监管手段
在民营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实践中,集团总部财务部门对子公司进行的财务监管手段较少,甚至是缺失,对子公司动态发生的经营行为无法做到实时监控。
(四)总部财务监管人员胜任能力不强,监管意识薄弱
目前中国民营企业集团大多采用家族化运营模式,集团总部财务管理中心的核心岗位由“内部人”担任的现象比较常见,但这些“内部人”往往并不具备相应的专业胜任能力,财务监管意识薄弱。
(五)内部审计独立性较差,不能有效发挥内部监督职能
民营企业集团内部审计最初始的动机就是查错纠弊,承担了大量的会计稽核职能,从组织架构设计上也往往归财务部门管理或归属集团财务总监管理,这样的架构设置造成内部审计层级相对较低,独立性较差。限于内审人员配置、专业技能以及审计理念等因素影响,民营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很难切实履行内部监督的职能,影响了集团总部对子公司财务监管的效能。
三、民营企业集团财务监管体系的构建
针对以上民营企业集团在财务监管方面暴露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财务监管体系构建:
(一)明确委派财务总监定位,强化监督职能
优化传统的委派财务总监制度,明确委派财务总监在所驻企业的角色定位,提升委派财务总监的独立性,将委派财务总监由财务负责人型向监督管理型转变,明确委派财务总监在子公司监管角色定位。
根据民营企业实际经营和管理现状,建议由集团公司董事会向子公司委派财务总监,强化财务总监的监督职能,参与企业重大生产经营决策,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监督。为确保委派财务总监的独立性,委派财务总监的日常工资、福利、绩效考核均由集团总部统一发放。在日常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财务总监的工作重点在于监督经营管理过程,不陷入所派驻公司的日常财务核算事务,这样的委派财务总监架构也被称为监督稽查型财务总监组织架构,如图2所示:
图2 监督稽查型的财务总监组织架构
(二)构建统一会计核算平台信息系统
民营企业集团应对信息化投入予以足够重视,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会计电算化,由集团公司统一搭建会计信息化平台,并授权各子公司规范使用。集团总部设立信息中心和财务管理中心对各子公司的账套、核算规则进行统一设计,对财务系统终端端口进行统一授权和管理,集团总部财务、内审等相关职能部门可以在后台对各企业的账务进行查询、分析,进行实时监控,以加强对子公司的日常监管。
(三)将全面预算管理纳入对子公司的财务监管过程
全面预算是指企业对一定期间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财务活动等做出的预算安排,利用预算对集团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以有效组织和协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完成既定经营目标和财务战略。作为现代企业集团财务监管重要手段之一,建议民营企业集团充分利用全面预算管理工具,要求所有子公司编制全面预算,集团总部可以利用预算工具对各子公司进行跟踪和监督,将各项经营数据和预算数据进行分析比对,以确保子公司各项经营行为不偏离方向。
(四)建立财务团队培训管理机制,提升财务人员胜任能力
明确集团总部财务监管岗位职责及任职条件,将对子公司的财务监管职责明确写入岗位职责范围,要求新聘人员必须具备与岗位相匹配的任职资格和能力,鼓励财务监管人员积极参加后续教育及相关资格考试,定期对关键岗位财务监管人员在所属成员企业之间进行轮岗,引入退出机制,淘汰缺乏胜任能力的财务人员。集团总部应通过引进、培训、学习和淘汰等手段,建立集团总部财务监管人才管理机制,以加强民营企业总部财务监管能力。
(五)搭建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监督架构,强化监督职能
针对民营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可以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
1、建立董事会领导下的内部审计监督机构,在业务上归属审计委员会管理,工作上向董事会报告,对各成员企业的经营管理,会计核算全方位进行监督,提升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
2、制定集团内部审计工作章程,明确集团审计部门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围绕章程制定相关审计管理制度,例如审计人员的任免、投资专项审计的范围及实施办法、离任审计管理办法、经济责任审计管理办法等等,上述章程及审计管理办法经董事会审议通过后在全集团执行,从内部控制机制上对审计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确保将各子公司的经营和管理纳入集团审计监督范围;
3、组建合格的民营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团队,根据实践经验,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胜任能力的审计团队是内部审计高效顺利开展的决定性因素。具备良好职业道德以及胜任能力,通常要求内部审计师不仅具备诚信勤勉的行为操守,良好的专业知识以及行业知识储备,更要求内部审计师在审计时应保持一种独立的精神状态,公正、无偏见地执行审计活动和评价审计成果,不妥协于任何外界压力,只有这样的审计团队才能胜任监管需求。
综上所述,加强民营企业集团财务监管职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民营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经营和管理特点,建立并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逐步建立适应自身经营特点的财务总监委派制度、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统一会计核算体系、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加强对财务审计人员的培养,有计划有步骤的构建适合民营企业集团自身经营管理特点的、科学长效的财务监管体系,并在经营管理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优化,以促进民营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强化财务监管职能范文4
[关键词]烟草企业公司制改革会计委派制监管
中国烟草总公司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对省级公司以及所属企业实行母子公司管理体制,即中国烟草总公司对省级公司、省级公司对下属企业分别成为出资人代表和国资监管机构,行使出资人权利和国资监管职能。福建中烟工业公司作为管理体系中的第二级机构,成为了所属企业的出资人代表和国资监管机构,承担了对所属企业的出资和监管职能。
财务审计部门作为内部监管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门,在加强监督管理方面的职能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财务监督,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对在福建卷烟工业系统公司制改革后推行会计委派制谈几点想法和建议。
1会计委派制试行背景
为了进一步规范会计行为,加强会计职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约机制,保障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财政部从1997年开始在全国部分地区进行会计委派制的试点工作。近年来,全国大部分地区和部门相继试行会计委派制,行业内的一些单位也率先进行了会计委派制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此,福建卷烟工业系统推行会计委派制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法律支持和现实意义。
2会计委派制的概念
会计委派制是政府部门或企业产权所有者以所有者身份,向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派遣或任命会计人员,负责会计核算工作,行使会计监督权力的一项制度。通过对会计人员实行统一委派、任免和管理,使会计人员更好地履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职能,保障了会计信息真实性、准确性和完善性,及时、准确地反映所在单位经济活动和资金运作情况,有效防范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3福建卷烟工业系统推行会计委派制的现实意义
根据国务院及国家局相关文件精神,福建卷烟工业系统积极进行体制改革的探索和尝试,通过资产上划下投,形成了母子公司管理体制,龙岩、厦门两厂成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现代法人企业,具有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福建中烟工业公司作为出资人,行使出资人的管理职能,龙岩、厦门两厂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全资子公司,负责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这种以资产为纽带的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决定了福建中烟公司需要加强对经营方的监管和控制,行使好资产管理的职能,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会计委派制在强化制度约束和监督管理,防范国有资产流失,预防腐败现象滋生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我们的监管和控制需求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我国烟草行业专卖专营管理体制的特点使得烟草行业仍带有一定的计划经济和行政干预色彩。在公司制改革后,福建中烟工业公司既是所属企业出资人,又是福建卷烟工业系统的总指挥;既作为财产所有者拥有财产终极所有权,又作为生产经营决策的指挥者具有一定的法人财产权,这种特殊的法人财产制度要求福建中烟工业公司要及时、准确地掌握所属企业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全面了解行业生产经营情况,这对制定和执行福建卷烟工业系统全局的发展战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会计委派制在防范会计信息失真,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提供准确决策依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们在正确指导行业工作和分析决策上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为了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努力向两个“十多个”的目标靠拢,根据福建卷烟工业系统“一优一特”的品牌发展战略,我们推出了“品牌共享,税利同增”的战略发展方案。这项方案的实施,既要靠省公司统一部署、总体安排、全盘考虑,同时也需要各所属企业的密切配合、同心协力。实行会计委派制,有利于统一思想,便于贯彻执行省公司的战略部署和方针。会计委派制通过对财务人员制度上的改革,可以强化省公司各项财税方针政策的执行力,为我们的政策方针执行和协调提供了有力的辅助条件。
4福建卷烟工业系统会计委派制模式的探讨
4.1 从上级主管单位委派财务负责人
从上级主管单位,即从省公司派出人员到所属企业担任财务负责人。优点在于因为其是上级派出,具有完全的独立性,监管职能能够得到较好的发挥。但缺点在于由于是从上级单位派出,容易让人重视其监管职能而忽视其核算职能,要融入企业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在试行初期,相对而言各方思想认识不一定能够马上到位,对委派人员容易产生排斥心理,导致委派人员相对孤立。所以在试行初期,我们不建议采用该种模式。
4.2 将受派企业财务会计人员完全独立
将受派企业会计人员完全独立,优点在于保证会计人员地位超脱,有利于会计人员依法行使权利,保证会计信息质量,防范企业各种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但不利于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的配合,虽然充分强调了会计的监督职能,但弱化了会计管理的其他职能,会计职能作用难以充分发挥,所以该种方式也不适用。
4.3 将受派企业财务负责人独立
将受派企业财务负责人独立,即将受派企业财务负责人的人事劳资关系转移至委派企业,对其人事档案、薪酬福利、职务晋升等统一管理,然后仍在原单位任职或交叉使用,人事薪酬关系上归委派方管理,业务经营上仍接受受派方领导,这样做既保持了会计工作的延续性,又增强了财务负责人的独立性,使会计核算和监督的职能同时得到了加强,这种模式在试行初期相对而言更具操作性。
5福建卷烟工业系统会计委派制工作制度的探讨
5.1 对委派人员实行统一管理。委派人员的人事、组织关系由省公司统一负责管理,其工资及福利待遇由省公司统一管理和发放,委派人员不得在受派单位领取任何报酬。委派人员代表省公司参与受派单位的经济活动和内部管理,并在业务工作中接受受派单位的领导。
5.2 明确委派人员的职责权限。省公司要对委派人员的职责权限予以明确,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办法和配套制度,确保委派人员正确履行职责和行使职权。
5.3 实行委派人员任用和考核制度。委派人员的任用要由省公司和所属企业根据相关任职条件共同考核认定,并通过相应的人事任免程序。任用后省公司每年进行1~2次考核,考核合格者继续留任,不合格者予以解聘。
5.4 实行委派人员定期培训制度。省公司应根据实际需要,采取多种培训形式,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委派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每年的培训时间不少于两周,促使委派人员积极加强学习,更新知识,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
5.5 实行委派人员回避制度。受派单位负责人的直系亲属或有经济利益关系的,不得委派到该单位担任会计机构负责人。
5.6 实行委派人员定期轮岗制度。对委派会计人员定期实行岗位轮换,委派人员一个委派期为3年,原则上在同一单位连续委派不得超过两个委派期。轮换工作由省公司具体组织实施,期满由省公司根据任期考核情况决定连任、交流或终止委派。
6在会计委派制试行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6.1 委派单位与受派单位的关系
省公司向所属企业委派会计人员,是履行所有者职能、强化监督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和公司制改革的要求完全一致的。但在试行初期,各方的认识不一定能马上达到高度的统一,如果没有协调好委派单位和受派单位的关系,委派人员难以融入到受派企业中,难以充分发挥其职能。因此,要正确处理好委派单位与受委派单位之间的关系, 通过广泛、深入地宣传,使受派单位和有关人员能够更加充分地理解会计委派制的现实意义和长远作用,逐步消除认识上存在的偏差,切实有效地推行会计委派制。
6.2 监督与服务的关系
会计委派制是一项创新的会计管理机制,由于其强化会计的监督职能,有可能会引起受派单位的排斥心理,影响执行效果。委派单位和委派人员要妥善处理好服务与监督的关系,一方面按照明确的权限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充分支持受派单位依法理财,自主管理,一方面加强对受派单位的监督,保障委派单位的出资者权益和监管职能。
6.3 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的关系问题
单纯加强企业内部监管,并不能彻底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同时要充分依靠外部监督的力量,一方面要靠强化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机制,一方面也要加强政府和社会的监督力度,有效结合中介机构的专业能力,通过多方的共同努力,才能改善财经秩序大环境,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强化财务监管职能范文5
我国国有企业不断改革、创新,并且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正与市场经济不断适应并日渐成熟,因此,国有企业需要不断探索财务监管理论、创新财务监管方法,在国有企业内部转变现有财务管理理念,整体树立财务监管战略目标,不断提升企业对于财务监管的理解与认识,强化企业财务监管制度建设,使企业形成完整的监管体系,确保国有企业的财务监管制度可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二、新形势下国有企业财务监管现状
新形势下,国有企业财务监管是国企监管部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监督目标,按定的程序进行的监督与管理,它是国有企业财务活动进行的限制性及规范性的管理。当前,我国国有企业不断深化改革。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国有企业需要对其财务管理的思路进行转变,将原有简单的国有资产监管,向战略方向发展,使国有资产监督与管理在战略层面发挥作用。对于国有企业的财务监管应将重心转向战略参与、财务信息质量及流程控制方向,而监管的目标应该与战略目标相一致,以实现国有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当前,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最大的难点就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企业内部控制出现问题,因此,将公司财务监管理念提升到战略高度,将监管思想从传统被动控制转变成为主动参与,利用企业市场竞争力来实现改革发展目标,才能实现国有企业财务监管的价值与作用。
三、国企财务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监管目标不明确
尽管国资委成立后,对于国有企业的监管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表现出监管仍处于探索中,存在不足缺乏有效性。国资委的建立是国有资产管理的新开始,从形式上解决了国有资产缺位问题,只有强化财务监管才能履行出资人职责,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国有企业作为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组合体,不能仅追求利润最大化,同时需要提供高效公共服务。尽管新形势下国有企业财务监管已经明确了监管主体,但从国有企业属性与社会属性来看,其财务监管并没有明确、合理的目标,也不能保证财务监管工作的有效性与合理性,不能改变现有财务活动缺乏约束的局面,依然缺少有效的制度安排,最终阻碍企业发展。
(二)公司治理问题突出
新形势下,国有企业董事会及监事会的设立,对于公司的治理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仍然存在某些的问题需要解决,如:部分董事会内部没有设置相应的部门,对经理层没有有效的监督;部分董事会对经理的经营过分干预,另外还存在董事会与管理成员重叠现象;
此外,国有企业监事会缺少对董事会的制衡作用,其监督重点在经理层,缺少对董事会的评价,而弱化了监事会的职能。在当今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经营形式下,国有企业必须拥有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才可以有效保证出资人的权利,然而目前许多国有企业改革后,内部治理结构仍不完善,内部监管部门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即使出台相应的政策,也很难在国有企业内产生出应有的效果。
(三)没有建立权衡体系
我国国有企业数量众多并且规模较大,作为其财务监管的主要部门――国资委,其承担着重大的责任,但是,现阶段缺少对其有效的绩效考评政策、制度,使其对国有企业财务监管缺乏源动力,监督没有激励措施,监督不好也不会追究相应的责任,其监管的积极性被严重影响,当国有企业出现经营问题时,监管者只承担很少的责任,或者没有任何责任,其承担的责任也只限于职务调动,根本没有有效的追责机制。
四、国有企业财务监管配套措施
(一)完善专门立法及相关法律
有效的财务监管制度是对国有企业有效监督的保障,对于国有企业来说,财务监管对于企业进行战略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随着新形势的发展,企业财务监管已不能实现企业内部监控目标,它只是对已经出现的财务信息作出反映,不利于企业监管目标实现,给企业带来不同程度的浪费。只有确立以公司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并构建战略参与型的财务监管理念,财务监管工作才能在提高国企市场竞争力和实现国企改革发展宏远目标中体现出自己的价值与作用。此时,财务监管制度可以保证国有企业财务监管的执行更加稳定,国家通过法律规定,明确国有企业监管机制及相关利益主体权利与责任,建立资产监管及资金监管制度,针对不同职能的国有企业专门立法、职能定位,通过完善的国有企业财务监管制度建设,使监管制度更加程序化、科学化,避免财务监管工作随意性,为国有企业实现社会目标提供保障。
(二)改革现有任用制度
新形势下,对国有资产管理实现政企分开,使国有企业不附属于政府,将国有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组成部分,以实现更多经济利润为目标,实现国有企业没有行政级别区分,成为统一平等经济主体;改革原有领导作用制,将其培育成职业经理人,使国有企业管理者不以国家干部,而是以企业的职业经理人身份对企业进行管理,通过市场公开招聘选拔国有企业董事会成员,并对成员经营业绩进行考评,为国有企业建立专业化的管理团队。
(三)建立监管监督与评价
对国有企业进行必要的激励与约束,建立有效的会计信息监控,需要一套有效的考评机制,对监管者进行任期内有效考核,使监管考评在经营者与监管者之间,实行不同的评价与考核制度。对企业财务信息进行收集与整理,在财务信息监控过程,既要看企业业绩运行如何,也要看信息失真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以便做出正确的评价与判断,运用相应的措施以防范风险及信息失真问题。实际经营过程中应建立严格的追究制度,在出现经营风险时从重处罚。通过科学的财务分析方法,对企业存在的财务问题及时监管、有效控制,使监管者了解企业实际状况,也避免了财务监管者不作为现象的发生,及时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强化财务监管职能范文6
【关键词】路桥公司;审计;经济效益;路径思考
从公司审计的一般职能来看,其不仅监督内部的财务管理活动,还对公司整体运营状况进行考察和管控。可见,公司审计行为是基于整体视阈而实施的。长期以来,业界普遍将审计与财务管理作为对立形态来看待,试图通过公司审计的组织安排和制度设计来约束财务管理活动的失范行为。诚然,这在审计形式上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从最终目的上应强调审计与公司经济效益提升间的契合关系。
以笔者所在的某路桥公司为例,该公司长期从事基建项目投资和建设,必然存在着单次资金投入量大、资金周转速度慢等特点。为此,如何实现公司的“产出/投入”最优化效果,则难度明显增大。正因如此,更需要借助公司审计的整体视阈优点,形成与财务管理的共生机制来推动经济效益的提升。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1.对二者契合形态的认识
经济效益是从价值层面所提出的概念,从而主要反映在公司的资金流通状态上。根据资本循环公式G―W―G`可知,公司资金在时间维度上先后处于货币职能、生产职能和商品职能上。其中,货币职能在于物资采购且又依赖于公司的资金筹措计划;生产职能则体现为资金长期停留在基建建设阶段,故无法形成商品而进行市场交换;商品职能的关键在于资金回笼,且包含着一定数量的利润。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二者契合态势的形成可归因于以下两个方面的逻辑结构:
1.1公司审计对资金循环的监管
仍然根据资本循环公式来认识这一监管行为:路桥公司在开展参股项目建设,以及实施其它基建项目时往往面临着寻求外源性资金支持。具体来说,就是借助商业贷款来筹措建设资金。这是就存在这样几个经济问题:(1)筹措资金的数量和偿还期限;(2)外源性资金与内源性资金的比例等。尽管依托财务管理能在内控环境下进行测算,但若缺少审计环节的整体视阈,将无法充分统筹公司资金的调配活动。当然,针对资金在生产领域的效益性问题,也需要依赖审计本身的职能定位。
1.2监管职能对经济效益的提升
正如上文所指出的,经济效益是从价值层面来看待的。因此,所谓经济效益的提升则可理解为,“产出/投入”的价值最大化效应。在可度量的条件下,必然显现为“收益/预算资金”最大化效果。在“会计利润=总收益-总成本”的表达式中可得,随着公司审计职能的开展使得在资金筹措成本控制,以及生产环节资金使用效益的提升,其共同决定了总成本控制得到了较好的实现。即使对于路桥公司的日常经费支出领域,通过审计职能对原始凭证的稽核也自然控制了运营成本的形成。
由此可见,公司审计―资金循环监管―经济效益提升的逻辑路径,便构成了二者契合的关系。
2.认识引导下的审计功能定位
在认识引导下不难发现,简化二者契合关系的逻辑结构,实则在于建立公司审计与财务管理间的融合态势。之所以强调“融合”意味着,应改变传统对二者对立形态的理解,而转变到审计为财务管理提供第三方信息支持的方面上来。正是基于这一思路,以下则继续讨论审计的功能定位问题。
2.1审计的监管功能
审计监管功能的提出,主要鉴于它在传统视角下的职能定位。那么它的监管功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笔者认为,其主要体现在资金预算、资金使用和资金回笼上。实践表明,路桥公司的建设项目存在着周期长、规模大的特点,就使得资金在生产(建设)领域的使用监管成为了重点。另外,近年来所反映的某些收费站行为失范问题,也将资金回笼纳入到了审计监管的功能范畴。可见,这里的功能主要延续了公司审计的传统职能定位。
2.2审计的辅助功能
在遵循传统职能定位的基础上,公司审计还应创新自身的辅助功能。所谓辅助功能可以界定为,对财务管理的流程优化提供技术和信息支持。这实则就改变了审计与财务管理间的对立形态,而转变为了一种融合态势。具体就辅助对象来看,主要应围绕着公司资金风险管控和资金优化配置来进行。毕竟,审计作为从公司整体经营着手的监管行为,自然能获得更多关于公司发展中的负面信息。而这又成为了优化财务管理的切入点。
3.功能定位下的路径构建
在功能定位下的路径构建,可围绕着审计的监管功能和辅助功能来展开。
3.1审计监管功能下的路径构建
(1)监管资金预算方面。公司需要根据项目进行资金预算,此时就成为内部审计的对象。在监管功能上所提到的融合,在这里便通过审核公司资金划分结构、预算明细表等方面体现出来。审计人员应协同财务管理人员,合理展开对资金结构的设计与划拨。
(2)监管资金使用方面。成本控制仍然是财务管理的价值取向,而实现这一点则需要通过强化财务活动来达成。无论是人工成本和物资采购成本,都以资金支付的形式而发生。为此,审计人员便需要根据资金使用的原始凭证,针对表面的形式要件和背后经济事件的真实性,展开审计活动。这种约束机制,本身就推动了财务管理绩效的提升。
(3)监管资金回笼方面。审计环节还应监管公司的资金回笼状况,并及时给予管理层预警。
3.2审计辅助功能下的路径构建
(1)辅助公司资金风险管控方面。从动态的角度,考察资本循环G―W―G`可知:在这三个环节中,不仅在时间维度上表现为依次呈现;而且,在空间维度上体现为同时存在。因此,这就对公司的资金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大背景下,诸多公司都面临着提升资本有机构成的任务。公司资本有机构成的提升,通过固定资本重置的方式来实现,必将增大公司的资金投入。从而,审计将为此提供安全屏障。
(2)辅助资金优化配置方面。公司的资金在时间、空间维度上的存在要求。在以市场拉动为主要模式的商品销售形态,使得公司不仅要关注下游的需求方,还要面对上游生产要素的购进渠道。即:在货币功能(G)、生产功能(W)、商品功能(G`)环节中,公司须进行合理的资金配置。若要最终实现“惊险的跳跃”,公司则须科学测算出各领域的资金预算。由此,会计审计功能又体现在:优化配置公司资金方面。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了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诚然,关于本文主题的讨论仍存在其它思路,但笔者仍在独特的视角下进行了有益探索。
4.结论
根据资本循环公式G―W―G`可知,公司资金在时间维度上先后处于货币职能、生产职能和商品职能上。因此,应建立公司审计―资金循环监管―经济效益提升的逻辑路径。具体而言,其路径构建应围绕着公司审计的监管功能和辅助功能来开展。最后强调,应改变传统对审计与财务管理二者对立形态的理解,而转变到二者融合的态势上来。最后,本文权当抛砖引玉之用。
【参考文献】
[1]邵柏清.加强企业财务审计工作的思考[J].中国城市经济,2011,(3).
[2]刘建华.小规模企业审计风险与防范[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