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家校合作的措施及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家校合作的措施及建议范文1
财经类院校开展校企合作面临着诸多困难,其主要表现如下。
1.1企业的参与热情不高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校比较主动、企业缺乏内在的动力和热情,即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局面。究其原因,一是企业作为一个营利实体,以追求利润为目标,校企合作不仅不会带来直接的效益,还会增加企业的负担,并要承担相关成本。企业要参与学校的活动,或者对学生实践活动进行安排管理,必然要投入资金和精力,而培养出的人才最后未必选择该企业,加之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比较忙,企业参与合作教育的积极性必然会减弱。二是企业对学生素质的不满意,也影响其积极性。由于学校的课程设置、学生自身等多种原因,使得企业在合作中对期望效果产生了失望,特别是财经类院校的学生,由于专业本身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理论知识比较多,需要动手的技能知识要求比较少,而且眼高手低,学生对实践工作缺乏兴趣和激情、学生能力不能胜任岗位要求、学生做事缺乏认真的态度等都会影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1.2合作基础薄弱,合作方式简单化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专业设置、培养方式、课程建设等方面采取大众化、学科化等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针对性和目的性,培养的人才从能力、知识结构上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脱离实际。一些以教学为主的财经类高等院校在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指引下,虽然在教学计划、培养方案中增加了一些实践课程和实训内容,但是并不为企业认可,被认为差距还很远。教师多是从校门进校门,没有很多的实践经验积累,指导实践课程和实训课程也是从书本到书本,过于简单和形式化。
在财经类院校开展校企合作中,校企之间采取的合作模式较为普遍的是组织参观、现场指导,或者到企业实习一段时间。一般地,一二年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参观,四年级进行毕业前的实习,但是这些实践活动因为时间较短、缺乏系统性指导、缺乏技能性的内容要求或者学生自身对实习所抱的态度等原因并没有取得实际效果,简单的合作模式也削弱了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1.3合作的稳定性较弱,缺乏规范化
财经类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合作范围较广,合作内容具有不确定性,技术操作性较低,对于开展活动的场地、设备要求不高,所以在选择合作企业类型方面可以较为随意,随机性较大,也可以根据活动的内容而临时联系一些企业,客观上表现为合作的稳定性较弱,没有深入的联系和接触。在以后的合作中往往会由于一定的事情,如企业任务多、领导工作忙、活动经费问题或者组织人员等原因而搁置,缺乏长远的规划和双方合作长效机制。
2建立校企合作教育长效机制的思考
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合作的关键点在于实现校企双方双赢,只有利益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双赢,校企合作才能成为双方的自觉自愿行为,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双方互动。其中,学校是校企合作中一个关键角色,也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在校企合作中,学校是最大的受益者,是校企合作开展的主动者,只有积极加强学校自身的建设,以完善的管理机制开展校企合作活动,才能建立起校企合作教育的长效机制。建议从运行、保障、评价三个方面进行管理机制的建设。
2.1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建设
校企合作离不开对合作内涵的研究。要积极探索校企之间共创育人条件、共建育人平台、共管育人过程的运行机制,研究在课程、教学、科研层面上如何开展合作教育。
财经类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要适应社会需要,转变教育观念,调整专业结构、创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的课程设置,改革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在这些改革中,应当积极寻求企业的合作,使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体系的设计中来发挥作用,这是校企合作成功与否的先决性因素。可以采取如下做法。
2.1.1向企业高度开放,邀请企业参与学生培训和课程设计
企业处于市场前沿,对市场变化情况、市场对人才的需要最为了解,并能把握职业岗位现在与未来对从业者能力的要求与变化,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是解决课程内容脱离社会实际的有效措施。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设计中邀请企业专家的深度参与,听取意见与建议,确保开设课程定位的准确性。
现在的课程体系中,实践环节有很多是教师自己设计出来的,主观设想很好,但是实践性不强,缺乏实践体系的连贯性,财经类文科实验室建设中往往引入一些模拟软硬件,但是由于不了解它对实际生产经营的作用,缺乏背景数据资料,使得实验室的使用仅仅是表象上的模拟,没有达到提升能力的效果。邀请企业直接参与实验室建设、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发,根据企业用人需要适时调整实践教学计划,采取传帮带或按订单方式培养训练,实现应用型人才基本能力的培养。
2.1.2让企业家走进校园,走上讲台,以各种形式传播信息
企业家进校园、上讲台,所传递的社会信息会让学生产生不同的感受,能更直接地感受到新鲜的社会气息,如同身临其境,比教师的演讲更有说服性,产生更直接的效果。同时能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社会对人的素质、能力的要求,能从企业家身上梦想自己的将来。学校应该创造机会引导企业走进学校,传播企业信息,丰富教育内容,实现培养具有市场适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2.1.3建立服务于企业的价值导向
企业是追求利益的实体,在校企合作中,只有实现双赢,才能可持续发展。学校要关注企业利益,寻找合作的利益结合点,保护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学校应该增强服务意识,了解企业所需,发挥自身优势,提高服务功能,积极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技术攻关、员工培训,以自身科研力量解决企业难题,为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使其切身感受到合作办学的益处,形成相互依赖的“利益共同体”。
2.2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建设
目前,财经类院校的校企合作教育中更多的是处于自发活动状态,表现为学校一头热,企业一头冷,加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许多困难,双方无法建立长期稳定、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因此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是校企合作教育稳定发展的有效条件。
2.2.1建立组织机构,加强联谊沟通
组织机构是校企合作的重要保障,组织机构的建设可以是多样灵活的,如成立校企合作联谊会、校企联合会等,由校企双方领导组成,有较为固定的机构定期通报校企合作发展情况,了解双方发展,获得双方需求信息。通过建立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保持经常性联络,增进感情,推进校企合作教育。
2.2.2建立规范约束机制,实现校企合作管理的制度化
开展校企合作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强化制度约束,如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外聘工程师和兼职指导教师管理制度、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制度、学生实习期间劳动管理制度、学生实习期间违规违纪管理制度等,通过完善制度规范校企合作行为和学生实习实训行为。在合作中,学校要把企业作为自身利益的共同体,维护企业的利益和形象,使其成为学校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要明确规定派到企业实习实训的学生应自觉成为企业的一员,融入到企业文化之中,按照企业的规定和职业道德要求履行自身的职责。通过规范约束,让企业放心参与校企合作。
2.2.3合理利用企业利益补偿机制,使企业得实惠
积极了解政府、职能管理部门等机构对开展校企合作办学的政策及优惠措施,是否有对于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企业按一定比例减免费税,或税收返还企业专款用于教育事业等措施,并充分利用这些措施,让企业切实感到参与教育既是履行一种社会责任,又是从事一项对本企业经济效益有明显促进作用的事业,激发其参与教育事业的动力。学校也应从企业角度出发,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和研究能力,参与企业职业教育与培训,积极解决企业难题,提供经营管理的合理化建议,给予企业以实际的帮助。
2.3校企合作评价机制建设
评价机制是衡量校企合作成效的重要机制。为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建立了各种评价制度,如学生评教、督导评教、同行评价、领导评价等评价制度,这些评价制度较多的是对教师个人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的评价,对促进教学、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开展校企合作中,也应积极建立评价机制,这有助于促进校企合作教育的深度开展。
评价体系中应包括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评价、对课程适用性的评价、对教师综合能力的评价、对实践教学过程的评价及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等。
评价结果可用于对教学课程的分析,课程体系的改进,修正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指导校企合作的各个环节,协调解决合作中各种问题等,实现校企合作的持续性。
3结束语
学校与企业是校企合作教育的两方主体,其中学校是校企合作中的主角、动力源泉、决定性因素。学校与企业两者既有客观上的分工,又有微观上的融合,其有机的结合是校企合作教育成功的有效途径和保障,如何将这两对关系有机地结合,并以一定的模式实施,真正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是每一个开展校企合作教育的高等院校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只有找到适当的切入点,实行深度合作,校企合作教育的发展才有未来。
参考文献:
[1]石丽敏.国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分析与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6(12).
[2]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李芹,谭辉平.政府在高职产学合作教育中的角色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6(2):58-59.
[4]张春玲.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及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38.
家校合作的措施及建议范文2
一.农村初中家校合作现状
(一)从家庭层面来看,能有意识地配合学校进行教育,但还存在诸多不足一是家校合作中的身份缺位。据调查,笔者所在班级有60%的学生家长外出打工,40%的学生平时随父亲或母亲一人,或者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非直系亲属生活。教师平时只能通过电话与学生父母亲交流情况。
二是家校合作中的理念偏差。有的家长认为教育的责任全在老师,存在推卸责任的想法;有的家长认为自己文化程度不高,辅导不了孩子,只能拜托老师了,客观上放弃了与学校的积极合作;有的家长把“家长陪读”当作家校合作的全部内容,除了每天辅导检查作业外对孩子的其他方向关注不多。
三是家校合作中的主动性差。有的家长认为不好意思打扰老师,不给老师添乱,殊不知这种好心恰恰失去了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还有部分家长把家校合作当作负担,只有在教师主动联系的情况下才会与教师沟通联系,主动提供学生在家各种信息的家长数量极少。
(二)从学校层面来看,开始探索家校合作的途径,但体制机制还亟需完善
一是宣传机制不畅。学校应作为宣传家校合作的主要阵地,宣传不畅导致家长对家校合作不了解,没有认识到家庭教育在促进子女全面发展、放大学校教育效用方面的巨大作用,因而在家校合作方面不主动甚至不配合。
二是沟通机制单向。双向的交流、沟通是家校合作的前提。但从现实来看,学校、教师以权威和专家自居,家长因为对学校、老师的“权威意识”而被动进行配合,共同构筑了当前农村初中家校合作中的单向沟通现状——家访成了指导会,家长会成了会。家校合作以学校、教师为中心,只考虑学校、教师需要而不照顾家长需求。由于缺乏双向交流,这种形式的“合作”效果可想而知。
三是组织机制随意。许多农村初中尚没有把家校合作纳入学校整体教学工作计划之中,年级、学校层面的家校合作往往临时为之,在时间上断断续续,在内容上缺乏前后呼应,在信息交流上零碎而不成系统。如很多家校活动仅在期初期末进行,其它时间则偃旗息鼓。
二.农村初中家校合作问题解决初探
加强农村初中家校合作,从学校角度讲,应当立足农村地区学校现有实际,从观念、机制、保障等方面多管齐下,力争创造出“无缝”的家校合格教育格局和系统。
(一)更新观念,消除家校合作的认识误区
一是建立尊重平等的关系。尊重平等是家校双方积极、真诚合作的基础。农村学生家长“尊师重教”传统较强,某种程度上也造成家长的依赖倾向,影响了家长主动性的发挥。因此,农村初中家校合作别需要强调建立双方尊重平等的关系。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在促进学生成长方面的重要作用,而不仅仅是把家长作为帮助自己管教学生的“工具”。要充分尊重家长,积极主动地邀请、接纳家长作为合作伙伴,要主动向家长介绍情况,了解家长需求,力所能及地向家长提供帮助,这样家长才会更加信任教师,更加尊重老师的人格和劳动,主动维护教师的威信,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教育。
二是消除家校双方的理念偏差。要强化宣传,让家长明确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更需要学校、家庭的广泛协作,从而建构科学的、合理的家校合作观念;要积极表明学校及教师对家校合作正向支持的态度,鼓励家长积极主动投身到家校合作中来;要为家长参与家校合作提供策略和信息,使其有意愿、有能力开展家校合作。
三是消除学生的认识误区。学生是家校合作的着力点,其对家校合作的认识如何极大地影响家校合作的成效。针对很多学生存在的家访、家长会即是“告状”、家校合作即是共同“对付”自己等不正确的看法,要加强宣传引导,使学生认识到家校合作的本义所在,充分发挥学生在家校合作中的积极作用,切实提升家校合作的效果。
(二)完善机制,促进家校合作的规范运行
一是完善家校合作的沟通机制。良好的沟通是做好家校合作的关键之一。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既要积极依托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便利条件,利用校园网和电脑下乡契机,建立家校交流网络平台,又要考虑到农村家庭经济条件落后、文化知识不高的因素,保持并加强家访、家长会等家校交流传统方式,实现多种渠道立体沟通。
二是完善家校合作的评价机制。家校合作形式实施及效果如何,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具体评价,并根据结果进行修正。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单次时间、参与人数、便利指数、实施所需设备设施、具体效果、家长与学生反馈等指标进行评价。调研发现,针对农村学生居住分散,家访费时费力,如果学校能发放家访补助,将明显激发教师家访积极性;针对农村学生家长上网较少,网络信息平台如果增加短信功能效果将更加明显;针对考试后开家长会,学生普遍反馈“告状多”、“挨批多”的情况,将家长会调整至考试前,动员家长给学生创设良好复习环境,鼓励学生建立竞争意识,家长、学生普遍反映较好。
三是完善家校合作的考核机制。要把家校合作作为一项硬任务,对学校规定的家校合作形式,教师的落实频次、质量、家长及学生反馈等都应作为考核指标,奖优罚劣,并与年度评优、评奖等挂钩。要积极鼓励并创造条件推动教师根据实际创新家校合作形式,对涌现出的经实践检验较好的形式进行宣传推广,并进行适当奖励。
(三)强化保障,推动家校合作的顺利实施
一是强化制度保障。没有制度保障,家校合作将很难达成长期有效的结果。当前,农村初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些具体办法,对实践中运行较好的家校合作的形式、实施、监督、评价等进行固定,如教师在何种情况下应当与家长联系、应当采取何种形式联系等等,以确保家校合作有组织、有计划、有效进行,而不是盲目地流于形式。
二是强化资源保障。学校要为教师开展家校合作提供必需的资源,如校内合适的谈话、会议场所,适当的交通、通信补助等政策支持。同时,可积极组织挖掘学生家长中的资源,建立教育协作基地,邀请家长来校开展讲座,共同开发校本课程等。
三.几种常用的家校合作方式实施策略
1、家访。家访是教师和家长沟通、了解学生情况、挖掘学生潜能的重要法宝。一要充分准备。要事先考虑好要与学生家长交流的内容,理清思路,做到交流时目标明确,重点突击。尤其在指出学生不足的时候,还需要提出一些具体的改进建议。(2)随机应变。要根据家长的特点选择恰当的交流方式。对文化教养较高的家庭,可以直接请家长提出改进教育的措施,适时补充合理性建议;对于较溺爱孩子的家庭,要在肯定学生的前提下进行批评,以尊重家长的感情;对极少数放任孩子不管的家庭,要提出孩子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家长的责任心。(3)优选方式。根据目的选择家访形式,如日常了解情况的就可以选择电话家访形式,以便将精力和时间放到最应该去的学生家庭家访。
2、家长会。家长会能够帮助班主任最广泛地将家长联系起来,解决学生中存在的普遍性的问题。会前要充分准备,明确列出会议的主要内容,要认真准备家长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做到心中有烽。会议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可以以教师报告会、经验交流会和学习成果展览会等形式开展。会后要及时梳理获得的信息,需要反馈的应及时反馈。
3、请家长。现实中大部分学生认为请家长不仅有损颜面,还很有可能面对家庭暴力,对请家长存在心理阻抗。所以,教师要认真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明白请家长真正目的,放下心理负担,心甘情愿地请自己的父母到学校。请家长期间要注意尊重家长和学生,即使在学生犯错时也要注意方式方法,顾全家长颜面,切忌发生家长在校打骂学生的现象发生。
4、书信、电子邮件。书信、电子邮件可以作为家访、家长会的重要补充。书面形式能够给班主任和家长冷静和充分的思考时间,一些不适合言语表达的情感,可以用文字来表达,同时还避免了一些学生因面谈产生的负面作用。
参考文献:
1、莫克琳,初中班主任与家长合作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教师·下》,2012年第6期
2、曾群芳、冷泽兵,信息技术环境下家校合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36期
3、史东芳、李锋,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家校合作机制障碍和保障[J],《法制与社会》,2009.10(下)
4、家校合作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http:///question/28e05ebff
89e3fb7,2012年10月7日
家校合作的措施及建议范文3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产学研合作 保障机制
[作者简介]徐丹(1979- ),女,浙江衢州人,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经济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浙江 杭州 311231)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2010年度科研计划项目“高职院校教师开展产学研合作的保障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201019222)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8-0036-02
高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高职教育”)是和高等普通教育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它按照职业分类,根据一定职业岗位(群)实际业务活动范围的要求,培养生产、建设、管理与社会服务第一线实用型(技术应用性或职业性)人才。胡建华等学者认为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一种类型,职业针对性是这类教育区别于高等普通教育的典型特征。所谓产学研合作,就是教学、科研和生产三者相结合,产、学、研三者是一个有机整体,高职教育的办学任务、定位和特征决定了高职教育更注重产学研合作。依托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和高职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研究如何在当前形势下促进高职院校教师产学研合作,构建高职院校教师开展产学研合作的保障机制,是一项事关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模式
第一,职业教育集团。职业教育集团是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方式之一,以专业、行业为纽带,由相关职业院校、企业和行业协会共同组建。其目的是优化重组职教资源,创新职教发展模式,营造职教发展环境,校校、校企深度合作,提升职教办学质量。合作的主要内容一是统一安排教学。学计划、教材和教学管理模式,统一实习、实训方式与内容,统一安排就业指导和推荐。二是实现资源共享。实习、实训基地共享,信息共享。三是师资培训交流。高职院校为中职培训教师,企业为职业院校教师提供实践岗位,教师到企业实职锻炼,职业院校为企业开展多层次员工培训,企业委派技术人员到学校讲课,委派技术工人到学校指导实习。四是开展技术服务。院校参与企业产品研发,制定生产工艺设计、营销策略,帮助企业诊断问题。
第二,校企联合学院。校企联合学院是专业与企业联合进行产学研合作办学的一种模式,通过共同组建管理机构、共同遴选管理人员、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参与学院运作、共同打造共享基地、共同管理办学基金等途径,深度开展专业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合作主要内容一是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及培养方案;二是与企业建立联合学院董事会制度,推进校企深度合作运行;三是建立校内工作室、校中厂、厂中校等;四是互聘专家及企业高,合作组建一创新型“双师”教学技术团队;五是创建学生创业园,形成建校企文化品牌;六是教师参与制定企业标准、合作科研开发、承担技术服务项目等。
第三,校企实训基地。校企实训基地分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两类。校内实训基地以校内实训车间为建设基础,配置相关教学用具,使学生在真实的工程情境中更好地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同时,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开展企业员工培训、技能检测与鉴定等服务。校外实训基地通过建立科研项目合作机制、签订教师锻炼协议、签订学生顶岗实践协议等一系列方式使校外实训基地包含学生工程实践、教师实践锻炼、新技术应用推广、应用型研究开发等多重功能。
第四,横向课题开发。纵向课题是指由国家或省市科技主管部门拨款的课题,横向课题是指和企业联系的主要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课题,研究资金主要由企业提供。横向课题的研究主要是利用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及科技力量,为企业生产经营解决实际困难,为企业节约成本、开发新技术和开发新产品等。
第五,教师技术服务。教师技术服务是高职院校教师进行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方式之一,高职院校教师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也需结合专业及科研优势,利用专业教师的技术特长,深入生产第一线,积极对外开展技术、咨询服务,承揽工程施工任务,参与建筑工程设计、造价咨询、工程监理等项目,为企业提供技术指导、技术咨询、行业培训等服务。
第六,校办企业。校办企业是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有效途径,通过开办校办企业,可将高职院校校内科技成果进行转让,为学校教学提供第一线实训场地,同时,通过校办企业的经营,促进高职院校科学研究水平,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二、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现状
1.调查内容和对象。高职院校产学研现状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形式,主要面向高职院校教师、产学研合作相关职能部门及相关企业展开,主要了解高职院校教师及相关部门对开展产学研合作的认识、教师对高职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的要求和建议、企业对高职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的要求和建议等三大方面的内容。本次调查共分3支分队,发出问卷600份,回收问卷573份,回收率达95.50%。被调查者中,高职院校人数452人,企业人数121人;专业教师313人,产学研合作部门管理人员35人,系、二级学院管理人员52人,人事处管理者24人,科研处管理人员28人。
2.调查结果和分析。第一,合作目的不明确。高职院校教师及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对高职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的意义和目的认识还不到位(见表1),对产学研合作认为仅仅是教师个人的行为,或者将产学研合作认为是应付上级部门检查的工作内容,把产学研合作定位在学校的包装和宣传,没有真正认识到产学研合作对教师综合素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教学质量提高的意义和作用。
第二,合作模式不成熟。各高职院校的产学研合作目前还是停留在初步阶段,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和途径还是以教师个人技术服务为主(见表2),即使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平台,如职业教育集团、校企实训基地等,但这些平台的运行机制还未完全建立,企业的积极性未能得到完全激发,合作平台的效益还未得到充分发挥,产学研合作的成果尚不明显。
第三,合作机制不健全。通过调研结果可分析出(见表3),目前高职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的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尤其是在保障机制、激励机制等方面,很多院校尚处于空白阶段,开展产学研合作还存在很多困难,要想真正发挥产学研合作对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促进作用,形成产、学、研良性互动的局面,合作机制的构建和健全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三、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措施
1.构建五个保障体系。(1)组织保障。组织在构建、实施和保持高职院校教师开展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各高职院校应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的组织机构,成立高职院校教师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归口管理部门,如合作发展处或产学研合作办公室等,并规定与产学研合作管理有关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权利和义务,使各有关部门和全体人员都能知道并理解自己对产学研合作工作的责任和义务,从而保证产学研合作工作顺利实施和开展。(2)政策保障。高职院校应制定规范化、标准化的产学研合作政策,其内容主要涉及产学研合作各相关部门职责、教师开展产学研合作程序、合作指导、合作服务、合作管理等方面。各高职院校在开展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一是要制定合作发展处或产学研合作办公室职责、工作范围及工作程序,明确开展产学研合作人员的职责;二是要根据《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第16号)等有关文件,制定适合本地区、本校发展的产学研合作暂行办法,为学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工作提供坚实的政策保障。(3)人员保障。解决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队伍的问题,可采取专职与兼职相结合、内聘与外聘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原则。高职院校一方面可以从本校中从事专业课教学的教师中抽取部分具有丰富专业经验的双师型骨干教师;另外,也可以聘请一部分行业专家、企业家、优秀校友作为产学研合作的专家库成员。(4)资金保障。资源是高职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的物质基础。各高职院校应确保为产学研合作工作体系的有效运行提供必要的、适当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材料、工具、设备、设施、技术、方法、资金、信息等资源。(5)激励保障。为充分激励教师的服务精神,调动全院教师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调整学科结构,明确主攻方向,确定科研重点,加强配套建设,各高职院校应出台激励措施为产学研合作服务,完善产学研合作的激励机制。同时,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将教师产学研合作纳入教师工作量计算范畴,鼓励教师参与产学研合作。
2.搭建一个合作平台。长期以来,高职院校与企业分别隶属于不同的系统,在现有体制下彼此都没有明确的责任、义务规定。因此,产学双方注重的往往是本系统、本行业内部的交流与合作,对系统外的合作兴趣不高,为了充分发挥教师的社会影响力和服务能力,使得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与企业之间的需求得到良好的联系和互动,应搭建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平台,一般为学院合作发展处或产学研合作办公室,是学院开展产学研合作工作的日常管理机构,主要具备项目运行、项目协调、项目监控、项目总结反馈和项目长效机制等功能和职责。
3.创建一个评价机制。目前,高职院校教师产学研合作工作实绩的评价机制还未有效建立,很多高职院校无法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来检验与评估产学研合作工作的开展情况,以保证其目标的顺利实现,这也客观上制约了产学研合作工作纳入教师业绩考核体系中去。因此,应该尽快建立健全科学、公正、量化的高职院校教师产学研合作工作实绩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胡建华.高等教育学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洪贞银.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及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0(3).
[3]李双喜,马文峰.高校构建产学研合作保障机制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0(26).
家校合作的措施及建议范文4
河北省高校科技资源丰富,科技要素完备,科技成果丰硕,已成为推动河北产业结构转型,提升创新能力,促进河北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拥有相当数量的高水平的科研人员。截至2010年底,河北省大专院校从事科技活动人员45,173人,占全省科技人员185,719人的24.32%。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高校专任教师32,093人,其中两院院士5人(全省14人),正高级职称7383人,副高级职称16,970人。
(二)拥有开展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的研发平台。省属高校现有国家级工程中心2个(河北农业大学和燕山大学),占全省5个的40%;高校系统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7家,高校与企业共建11家,共38家,占全省133家的28.56%;高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燕山大学),占全省6个的16.67%;省属高校系统省级重点实验室58个,占全省73个的79.45%;高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3个,国家大学科技园2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11个。
(三)产生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和专利。“十一五”期间,高校登记科技成果4463项,占全省13,949项的32%,接近三分之一;高校累计授权专利1509件,占全省31,885件的4.73%,占全省职务发明授权专利12,929件的11.67%。
(四)高校的科技投入和企业投入的横向经费大幅度增长,产学研合作的课题项目增长较快。“十一五”期间高校的科技投入从2006年的73,110万元增加到131,716万元,年均增长15.90%,其中横向经费由37,100万元增加到66,322万元,年均增长15.6%,企业委托的课题数从2006年的1237项增加到2010年的1714项,年均增长8.5%,而且合作的项目质量、效益越来越高。
二、主要问题
(一)国家级项目和国际水平的科技成果较少。“十一五”期间,高校科技成果项目中源自国家科技计划的(主要包括基础研究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计划、政策引导类计划及专项)有102项,占登记科技成果的2.29%。在高校登记科技成果中,国际先进水平以上的897项,占20.10%,约五分之一,国内领先、国内先进和国内一般的占79.90%,约五分之四。
(二)应用技术类成果比例偏低。“十一五”期间,全省登记科技成果中,大专院校占31.49%,医疗机构占38.62%,企业占15.44%,独立科研机构占6.57%,其他占7.88%;在应用技术类成果中,大专院校占24.80%,医疗机构占43.20%,企业占17.40%,独立科研机构占6.40%,其他占8.20%;应用技术类成果中大专院校的占比低于在全部登记科技成果中的比例。
(三)涉及二产的科技成果偏少。“十一五”期间,在以应用技术类成果为主的涉及三个产业的高校登记科技成果中,第一产业516项,占16.53%,第二产业769项,占24.64%,第三产业1836项,占58.83%,第二产业科技成果不足。
三、对策建议
河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十二五”期间,最根本的是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最重要的是牢牢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努力在新一轮竞争和发展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要实现这样的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靠科技的力量,增强全社会的科技创新能力。世界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省份的实践证明,政产学研结合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的必由之路,高等院校是产学研结合最活跃、最积极的组成部分。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作用。产学研合作涉及企业、学校、研究院所等多个不同利益主体,研发过程中人力、物力、资金投入非常大,风险更大,研发成果的共享和利益分配也还没有成熟和规范的做法。在科技市场尚未十分成熟的情况下,要明确政府的职能定位,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和政策制定者的作用,构建政产学研共同体,整合全社会科技要素和资源,理顺管理体制,完善运行机制。一是成立专门的领导组织。建议成立由省政府相关领导任组长,财政、科技、教育、商务、税务、海关、质检、知识产权等相关部门共同参加的产学研结合领导小组,规划、指导和协调产学研结合工作以及跨区域产学研合作。二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把政府有关部门、企业、大学、科研单位确定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定期召开会议征求意见和建议,并就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相关部门研究解决的办法和措施。下设办公室负责汇总、调研、督办,并对相关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三是完善政策法规体系。结合省情研究出台《河北省产学研合作促进法》,逐步完善产学研合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合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明确保护产学研合作各方合法权益,规范和调控产学研合作组织内部的活动以及合作中出现的各种利益冲突和纠纷;四是做大总量和调整结构相结合。整合涉及产学研合作的发改口部分技术改造资金、省校合作资金、科技口高新技术专项资金、教育口科技投入资金,设立产学研合作专项计划或专项资金,并确定一定比例的增长幅度,对产学研合作给予稳定支持。确定投入重点领域,研究资金使用方式,建立评价体系。五是加强产学研联盟建设。结合省情建立一批高水平的产学研合作联盟,集中优势资源,重点开发制约我省产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技术、产业共性技术。
(二)充分发挥本地高校的主观能动性。高等院校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创新研究的重要力量,理应成为产学研合作最活跃、最积极的组成部分。产学研模式将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能成功刺激科技创新,推进产业经济发展,而且有利于推动大学从社会的边缘逐步走入社会发展的中心,担当起知识库、人才库和助推器的角色。因此,必须解决高等院校参与产学研的动力机制问题。一是完善大学的评价体系和对科研人员的人才评价标准。将产学研合作的项目数、效益、专利情况、科技成果产业化、企业对大学的评价、横向经费数量等,作为评价高校对河北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的考核指标,并由非政府的机构进行评估,每年进行排名。二是完善职称评定办法。现在的大学职称评定主要依据是学术课题、高水平的论文、教学成果等,侧重的是基础理论研究,科研人员把大量的精力用于到各级各部门跑办项目、争取课题和撰写论文,对行业、企业急需的应用技术研究、产品研发关注较少,对成本效益和市场分析不够,高校的科研力量大量游离于市场、产业和企业之外,造成了科技资源的浪费。因此,要完善改革大学职称评定办法,综合考虑各评定要素,引导科技人员投身经济社会发展之中,投身产学研合作之中。三是发挥高校的决策参谋作用。建议成立由科技、教育、财政、宣传等主管部门领导,高校、科研机构专家学者和企业高管组成的政策决策咨询委员会,把征求委员会的意见纳入政府的决策程序,发挥高校的软科学实力在决策参谋中的重要作用。
(三)充分调动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为产学研合作提供平台。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面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一是落实好已出台的政策。比如,认真落实《河北省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项目鉴定办法》等政策。同时,进一步完善政府资助的产学研项目评审方式,采取招投标等市场化手段,采取项目后评价方式,对项目进行跟踪问效,确保见到实效。二是制定新的激励政策。比如:允许企业将当年实际发生的研究开发经费等全额计入管理费用;允许包括高校在内的事业单位将知识产权研发等费用计入事业经费;企业购买国内外先进技术、专利支出,可享受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包括高校在内的企事业单位和科技人员以知识产权入股、持股,采取股权、期权等多种分配、奖励形式,逐步形成激励发明创造的新型分配制度;每两年开展一次专利奖和科技成果奖评选和表彰活动,重奖获奖单位。三是鼓励各市、县制定自己的激励政策。鼓励各市、县在执行现有政策的基础上,加强调研,广泛征求各界意见,敢想敢试,出台更具创造力的激励措施。
家校合作的措施及建议范文5
1.调查研究背景
(1)实践背景
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取得了一些成就,在校企合作的形式和模式上也有一些突破和创新,并朝着校企一体办学的方向发展。但是,我们又要看到,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历史不长,积淀不够,职业院校对校企一体化办学的理解和认识不够,学校和企业对校企一体化办学的共识不足,校企一体化办学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外部环境有待改善。
(2)政策背景
2010年11月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教职成〔2010〕13号),把“教产合作与校企一体化办学推进计划”列为2010~2012年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十大任务之一,提出“创新多样化的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改革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政策指南;教产合作与校企一体化办学计划的实施,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调查研究目的
课题调研旨在研究促进校企一体化办学制度化、规范化的方法和途径以及成果展示和推广的办法,形成中等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化办学的科学思路,为中等职业学校广泛开展校企一体化办学提供经验借鉴和理论指导。探讨我国在校企一体化办学上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研究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促进办法。
3.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对校企合作办学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和探究,掌握最新研究进展,寻找调查研究的方向和目标;或以观点或论据形式,提供一些与校企一体化办学有关的理论、思路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制定问卷。
(2)调查访谈法:通过对企业发放校企一体化办学调查问卷,了解校企合作影响制约因素,校企合作现状和将来合作的领域和意愿,总结有关校企一体化办学的先进经验,探讨我国在校企一体化办学上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4.研究时间: 2012年 3月18日~4月16日
5.研究对象
本课题研究对象是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校企合作企业60家,共发放问卷60份,回收58份,涉及机械类17家、电子类16家、餐饮酒店11家、新能源2家、信息技术4家、现代服务业6家、零售业2家。
二、调查问题分析
1.对校企一体化办学重要性的认识情况
从调查的情况看, “贵公司校企一体化办学对企业发展是否重要?”有 93%的企业选择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校企一体化对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是否重要?”, 100%企业都选择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调查显示,不论企业所属何种产业,都已经充分认识到校企一体化办学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校企一体化办学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2.校企合作影响制约因素
调查显示,制约企业参与校企化一体化办学积极性的因素中,九成的受访企业选择缺乏政府相应的政策引导,半数企业选择企业利益得不到保证、缺乏合作机制、缺乏校企交流平台,选择学校缺乏主动性的只占7%,说明近年来学校在校企一体化办学中展现出了积极的姿态,但是不解决政府层面政策引导,以及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共同努力,在保证企业利益前提下,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和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3.校企合作现状及将来合作的领域和意愿
调查显示,企业有着积极的开展合作意愿。现在企业合作意愿仅停留在共建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实习机会、为职校教师提供实践机会、委托学校进行员工培训、与学校签订订单培养协议、为学校提供专题讲座、开展校企文化交流。只有少数企业对提供技术支持、为学校提供兼职教师、联办职工培训中心、联办职业学校、为学校提供教育培训经费可以接受。对联合科技攻关解决技术难题、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实训室)方面:提供资金支持和提供设备支持、企业在学校建立生产型实训车间方面没有意愿。
不愿合作原因有学校培训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企业技术领先而学校师资技术力量不足。企业不愿意提供资金和设备,原因集中在规模小、刚起步、设备贵,但也显现出企业成长后有意愿合作的倾向;说明企业和学校在先进技术掌握上的不对等以及企业对资金、设备投入的谨慎和追求回报。但调查还显示企业愿意提供技术支持、培训经费,体现出“校企一体化办学”有着广阔的合作前景。
4.政府政策引导因素分析
八成学校选择在税收优惠、经费补助方面要求政府给予政策倾斜,以及七成企业在以奖代补、宣传企业形象,给予荣誉称号方面表示要求,说明在政府层面的政策引导也能为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提升企业在其中的积极性提供新的思路和办法。而且有了政府的支持和引导,这项工作将事半功倍,扭转现在校企合作中“学校一头热,企业一头冷”的尴尬局面。
5.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影响因素
校企一体化办学影响因素中八成企业选择学生安全和学生管理是企业最担忧的方面,其次是生产效益、设备损耗以及劳动报酬,在其他说明中有五家企业不约而同地指出了学生的稳定率、流失率以及企业付出后相应的回报无法保证,这些问题都制约着校企一体化办学的深入展开。
6.合作对象的选择因素(即对合作学校的要求)
调查显示,企业开展校企一体化办学时,在选择合作对象时注重的因素主要有,学校能否为企业培养一定数量的合格技能人才、学校与本企业产业对接的专业建设水平。地方政府对学校开展校企一体化办学的支持力度、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如是否是国家级重点或四星级学校)、学校是否与本企业有合作基础也是企业考虑的因素。
三、调查显示问题和建议
(一)宣传“校企一体化”内涵,争取企业共识
家校合作的措施及建议范文6
关键词:校企一体化;职业教育;调研
引言
职业教育是直接为社会输送人才的教育,这种特殊性决定了职业教育不仅要遵循教育规律,也要遵循人才需求规律,办出职业教育自己的特色。在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走出了一条校企合作的办学之路。为推动校企合作深入开展,问诊高等职业教育,我院近期开展了校企合作的调查研究。我们先后用15天左右的时间,分别对我国近年来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校企合作方面的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通过与多名教师、近100名学生及其家长进行了座谈,对多家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及沟通访谈,其中包括参与我院校企合作的企业和其他相关行业企业。并查阅了我院校企合作资料和其他方面的大量资料,重点围绕“以校企合作为契机,办好特色职业院校”这一主题进行了调研,侧重于查找问题,提出对策。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1、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
调研结果显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呈现多样化。按照学校和企业合作的紧密程度和层次,可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1.1实习基地模式
在该模式中,学生一般前两年在校内学习理论知识与实训操作,后一年或最后半年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学生的培养和培训由学校负责,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企业不参与,企业仅提供实习和实践的岗位,以帮助学生熟悉工作环境和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这是校企合作中最普遍、最常见的模式,基本上在所有的职业院校中都有一定数量的合作企业与之合作。部分职业院校大胆创新,做出了亮点,如佛山市顺德区梁M琚职业技术学校与海信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承接其生产线;东莞市长安职业高级中学在企业设立“企业课堂”将企业车间引进学校等等。
但大多数职业院校的合作关系还是短期的、靠感情以及靠人脉关系维系的低层次合作;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的季节性和周期性不同接受学生的数量和实习时间也会受到影响,学校十分被动,常常存在“校热企冷”问题。
1.2订单培养模式
该模式是首先职业院校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然后学校和企业按教学要求和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共同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使学校教学、企业员工培训同步进行,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企业工作。这种模式针对性强,学生学习目标明确,缩短了学生进入企业后的适应期,并且避免了人才培养的盲目性,节约了人力资源和成本。
订单培养模式多以“冠名班”的形式存在。如河南化工职业学院的学院的“心连心班” “开祥班” “晋煤天庆班” “义煤班”,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的“通用班” “雪铁龙班” “奔驰班”等。
1.3企业办校模式
该模式是指企业即是投资办校者,又是校企合作的主要组织者和管理者,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可以全方位参与,不仅包括制订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提供专业师资等,而且在学生毕业后企业提供正式的工作岗位,正真实现招工招生一体,招生即是招工。对企业来说,此举可获得专业对口的人才储备;对学校来说,只需负责招生、文化和专业基础课教学,不用投入资金,不用负责学生的就业等;对学生来说,既能学到行业最新技术,又不愁就业。[1]但由于企业需投入大规模资金和人力资本,该模式只适用于用工量大的企业。[1]此外,开设的专业种类由企业主营业务决定,类型单一【1】。
1.4政府主导模式
该模式是利用政府行政部门的组织优势、资源调节优势和统筹规划优势,合理的将教育和企业两种资源进行统筹。政府提供财政投入、制度保障、政策支持和税收优惠等为校企合作服务,从而调动了企业和学校参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积极性,推进了职业院校与企业的深度、紧密合作。
1.5职教集团模式。
该模式是指在教育行政部门或是职业院校的主导下,基于相同行业或同一区域,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进行资源的共享、优势的互补、以及共同发展的职业教育组织形式。职教集团的主要功能为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培养和培训人才,不仅从组织结构上连接了校企双方,形成了校企合作的聚集效益,同时也可形成多企多校的合作平台。
1.6校办企业模式。
该模式是指职业院校利用学校的实训设备、专业师资,与企业合作兴办新企业【1】。校办企业的创办首先可以满足学生实习实训的需要,而且还可以对外承接其他企业的生产经营任务,从中获得利润,还能将科技和经营理论成果转化,是集教学生产实训科研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但校办企业存在创办资金难筹集和经营管理的难度大以及职业院校要单独承担风险等众多问题。如河南机电学校校办工厂和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校办企业河南海润集团总公司,该是一家集科研开发、生产贸易、技术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产学研结合的畜牧业高科技企业。集团下属科研中心、饲料研究所、兽药研究所三大科研机构和河南海润实业总公司、饲料分公司、绿舟分公司、兽药厂、武陟种猪场、山西新绛分公司、山西大同海润金丰科技有限公司、河南信阳海润科技有限公司等8大独立经营实体,微生态厂正在建设中。集团总资产8000万元,年产值2亿元, 年销浓缩饲料15万多吨,预混料5000吨。
2、调研结论
(一)校企合作在一定层面上得到了发展,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有待加强,而且校企合作基本上呈现校“热”企“冷”的态势。校企合作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及学生就业的作用不言而喻,所以,高职学校热切期盼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而企“冷”的根源在于:
(二)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尚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在调研中,部分企业也意识到校企合作的意义和重要性,但因为缺乏相关的政策和合作的平台而止步不前【2】。
3、对策与建议
要建立长期、稳定、深度的校企合作关系是充分调动校企双方特别是企业参与的积极性的关键。
(1)通过发挥政府的职能优势,利用制定法律法规,从而明确企业对职业教育的义务,并强力推进行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通过税收优惠和政策激励,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建立政府牵头、行业与协会参与的校企合作管理体系;制定和完善有关校企合作的法规,明晰校企双方在合作中的权利、义务及相互关系,并积极扶植和发展校企合作的第三方服务机构,解除企业对学生安全、学生管理和企业利益保障等后顾之忧。
(2)高职学校要不断提升教育教学及管理水平,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高素质人才满足企业的需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