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的方式与途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家校合作的方式与途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家校合作的方式与途径

家校合作的方式与途径范文1

关键词: 小学英语教育 家校合作 研究

一、问题提出

关于家校合作,许多家长要求更多地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而不仅仅是收到孩子的考试分数单和名次表。目前,有关家校合作的研究并不算少,但是结合小学英语教育的家校合作研究尚有缺乏。笔者认为,影响小学生英语学习的因素很多,其中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笔者通过对我校3―6年级在校学生英语学习状况的调查,从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学习习惯及家庭因素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的对比与分析,感到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是十分必要的。

二、研究目的

通过研究与实施,使家长与学生都能够认识到学好英语的重要性,家长能够积极有效地与学校合作,共同探索在英语教育方面的适合学生的正确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其自觉性,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使英语学习普遍有所提高。

三、研究对象

将学校3―6年级学生的家长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了50份调查问卷,让学生携带给家长填写,回收50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100%。其中男性占34%,女性占66%。76%的家长年龄在35―40岁之间。

四、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自行编制的有关家校合作的态度调查问卷,主要目的在于考察家长参与有关英语教育家校合作现状和期望的基本态度。问卷分为六个方面:基本情况、信息来源、学习理念、家校联系、家校合作和家长的需求。

五、研究步骤

将所回收的问卷进行数据的分析。

(一)结果与分析

1.影响家长态度的因素分析

受教育水平:本研究所涉及的学生家长的受教育水平以初中为主,也有部分小学和高中的,大专以上人数较少。由于受教育水平的有限,尤其是家长自身的英语水平有限,所以家长都表示愿意与学校保持合作,同时家长对教师的指导也是趋向于接受和信任的。但是,家校关系分离的现象还是明显存在的。

信息来源:调查显示城市里很多家庭已经拥有电脑,对于孩子英语教育方面的信息,不少家长有了通过网络来获取的意识,还有一些家长通过社会上各种英语培训机构的宣传来获得。虽然家长获取信息的途径比较多,但是面对扑面而来的各种信息,很多家长缺乏对信息的鉴别和选择的能力,学校的教师需要通过家校合作的方式对家长进行帮助。

家庭其他因素的影响:在家庭结构方面,三代同堂和核心家庭占80.6%,离异和单亲家庭占11%。家长方面也是父母更多地参与孩子的学习和教育,配合学校的联系和合作,这对于孩子的成长也是有利的。但是多数家长都是双职工,而且是普通工人占多数,因此工作繁忙是参与家校合作的最大障碍,也因为自身对英语教育的不足而缺乏专业的知识。随着孩子的长大,有91.2%的家长认为孩子需要从小学好英语,只有个别家长认为英语的重要性没有宣传的那么大,但是大部分家长还是为了孩子的自身发展认为掌握英语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对于家校合作的开展是有利的。

2.家长联系在家校合作过程中的分析

在进行家校联系的问题上,家长普遍认为有必要进行家校联系,只是在有关英语学习方面联系的频率上能主动与学校和教师进行联系的家长几乎是凤毛麟角,而且问卷显示有20%以上的家长是从不主动联系学校的。大部分家长也只是通过电话的方式简单地与学校进行联系,这在调查中占61%,对于英语学习这应该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而且有26.5%的家长当发现孩子的问题时是专门到学校与老师沟通的,因此学校方面应该首先很好地抓住这一部分的家长,虽然只是少数,但是可以在以后的家长会或者专门的讨论会上请这一部分的家长介绍经验。而大部分家长都是在接送孩子的时候与学校和教师进行一点沟通,而这之中不乏有那些只是出于礼貌打招呼的情况,所以学校也可以尽量与这部分的家长沟通,使家长们不要产生回避教师的态度,在正常的礼貌寒暄之后也应该就孩子的在校和在家的情况作一定的交流。

调查显示100%的家长都是与班主任进行联系,即便孩子在英语学习方面出现了问题,也很少直接与英语老师联系,这不利于家长全面地了解孩子。学校可以鼓励各任课教师多与家长联系,也可以利用接送孩子的有利时间使家长和学校的其他教师进行接触,还可以通过班主任的介绍,这样在以后的联系和交流中家长也就不会觉得尴尬了。家校联系是家校合作的前提,只有家校联系不再存在任何的障碍,家校合作才能有效地开展,联系多了,交流多了,自然可以使得以后的合作顺利进行。

3.家长的合作态度分析

在进行家校合作的时候,只有61.5%的家长赞同相互合作,还有其余的家长认为家长要按照的教师的要求来配合家校合作的开展,可见这些家长还认为教师应处于主动的地位,自己的作用对于家校合作只是次要的。但是调查显示100%的家长是愿意和教师沟通的,可见学校在开展家校联系的时候首先应该让家长明确自己在家校合作中的重要性,然后让家长能够主动参与到学校的各项活动中来,而不仅仅是被邀请。

调查显示,100%的家长关心孩子在语文和数学方面的成绩,而对于孩子英语的学习方面则不是所有的家长都关心的,家长的积极性还不是很高,更多的还是处于被动地位。而要使家长真正地主动参与到学校的英语教育活动之中,还需要学校方面更好地组织更多有效的活动。

(二)讨论与建议

1.家庭背景因素对家校合作的影响

家长的受教育水平是影响家长态度的主要因素。在家长参与家校合作的态度上,受教育水平越高,家长越倾向于和教师及学校保持合作,对自身的参与能力看法越积极,对学校提出的建议与看法也越多。可能高学历的家长有更多的自信和能力来辅导孩子的学习,以及与教师进行联系和交流并提出一定的建议。虽然学生家长的受教育水平参差不齐,但是家长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并且也希望与学校进行合作,只是由于家长自身在英语知识和教育方法上有限,大部分都是从教师或社会上的英语培训机构那里获得孩子英语教育方面的信息,这对于家长在家辅导孩子就产生了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开展家校合作的时候,学校可以鼓励家长学习了解英语学习方面的知识,也可以为家长提供更多的信息来源,包括阅读报刊和杂志、网络资源、影视动画等,使家长能够多方面地了解英语教育方面的知识,也有利于家校合作的开展。正如国外及港台的研究所指出的:低学历的家长虽然拥有较少的家庭文化资源和经济资源,但他们对家长参与却抱有积极的态度,并更加遵从教师的权威,也会很愿意到加入感觉自如的活动中。因此在开展家校合作的时候可以尽量提供家长更多的机会来参与活动,并且给予更多的支持。

2.努力形成双向交流和非正式交流

在形成有效的双向交流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说话者能够使用常用的、带描述性的语言来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且不带有任何的价值判断。而积极的倾听则是建立起两人有效交流的关键。积极的倾听者想听到说话者正在说什么,他是带着听到的目标和理解说话者的东西去听的,他没有价值判断。对家长来说,积极的倾听能够传达真正的双向交流的愿望,这反过来就开始使参加交流的人的地位倾向于平等了。交流开始形成双向的,每一方都真诚地倾听到另一方的声音而做出适当的反应。当教师开始倾听并带着理解与同情做出反应时,双方的信任和尊重就开始发展了,父母也就能够大声地说话了,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由于缺乏专业知识而不愿与教师交流和联系的不足,形成双向的、尊重的、诚实的和丰富的交流,从而形成教师和父母互相平等、互相指导的氛围,使得父母和教师之间的联系方式逐步增多。

从家长为孩子报名入学开始,家校联系的最初交流就形成了,家长借此机会询问和获得有关学校的信息,学校也从家长那里搜集关于孩子入学前的各方面信息,通过口头和书面的结合,在有效的双向交流的过程中,学校了解到学生及家长在英语学习方面的期望与需求等信息。利用双向交流的机会,让家长和教师能够逐步形成更多的非正式的交流机会。问卷结果表明,电话联系和接送孩子时的交谈是家长普遍采用的非正式交流的方式。

3.加强正式的交流

学生的英语作业本是一种最常用的双向书面交流的形式。当父母没有或者不能经常到学校来时,这种方式特别重要。教师可以在作业本上定期写出孩子在英语课堂上及学习思想和态度上的表现或变化,或者是教师对孩子在英语学习上的要求和期望,由孩子带回家去,然后由父母写下对教师评语的意见,以及孩子在家里学习英语的情况,或者是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和期望,也可以就英语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这样的作业本对于学生来讲具有了更多的用途和意义,使学生始终处于被良好愿望包围的状态,更加促其重视和学好英语。

家访是一些学校经常利用的家校合作的方式,这让教师有机会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从而能更好地理解孩子以及孩子的家庭。因此可以尝试让英语教师选取几个比较典型的家庭进行家访。因为在家里,家长占主动的地位,教师是客人,进行家访可能给父母传递的信息是教师对家庭和合作关系感兴趣,这样父母会主动与教师合作而不是花许多时间努力寻找他们与教师在一起的角色。在家访中父母和教师可以就孩子在英语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在家指导孩子学习英语的方法等方面进行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和探讨。

父母―教师讨论会是如今家校合作过程中最应该被提倡,也是应该使用得最频繁、最正规的方式。因此家庭和学校双方都应该使父母―教师讨论会成为家校联系与交流之间最稳定的方式。父母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他们的孩子在学校中的进步情况,而教师则有机会与每个家庭都有单独交流的机会。但是要注意讨论会的氛围要弄得轻松些,不要和普通家长会一样,让家长有地位不平等的感觉,这会使得家长有些压抑。而且讨论会的时间不要过短,要给家长和教师都有充分的时间做有意义的交谈。在讨论会上,学校也应该欢迎家长邀请孩子的看护者或对孩子有帮助的亲戚和朋友,因为他们常常也有许多有助于讨论的信息。

4.学校中的家长参与

在家校合作的过程中,家长参与学校的活动时可以作为自愿者来到学校,这样家长首先可以自然地与校方人员进行接触,由于家长和孩子的关系,也使得家长可以在教室中和其他的一些学校领域中给予更多更有效的帮助。

再有家长可以作为参与者,校方人员和家长志愿者尽力使所有的家长在学校中感受到欢迎的氛围,同时他们也可以帮助不同的家长愉快地来到学校作为观众参观学生的在校表现,包括家长开放日、运动会、联欢会和各种学习活动。当校方人员鼓励家长参观学校和教室的时候,家长可以更充分地理解教师所做的工作及学校的计划,家长也可以对其孩子的教师有更深刻的了解,同时家长能够更自然地与校方人员进行接触,这其中就包括英语教师。在这期间教师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家长。

学校可以组织很多与家长作为学校参观者有关的活动。例如在学校入口处设置迎接处或信息台、办公室由专人负责接待家长和鼓励家长参观教室等,都是家长参观时校方可以采取的措施。学校也可以出面提倡建立家长委员会,作为家校合作之间沟通的桥梁。同时针对一系列的问题可以召开一系列的座谈会,让家长一同参与如何去管理学生的家庭作业,监控孩子的学习过程以及强化孩子在家庭中的学习。

同时,参与管理的家长就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了,不但可以在一些讨论会和座谈会中作为典型的家庭加以介绍,而且参与管理的家长也感到对其孩子的学习环境有所控制,教师和学校也可以更加明确地认识家长的意见。同时家长被吸引到制定学校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当中去,家长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专业方面的学习,这些都有利于家校合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Mary Lou Fuller,Glenn Olsen.家庭与学校的联系――如何成功地与家长合作.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1.

[2]马忠虎编著.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3]张旺.加强学校与家庭合作的途径.教育与管理,2002.12.

[4]刘翠兰.家校合作及其理论依据.现代中小学教育(总第140期),2005,(10).

家校合作的方式与途径范文2

关键词:小学教育;家校合作;现状;策略

家庭和学校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两大场所,当学生在学校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家庭中也得到了良好的熏陶时,才能够确保学生获得健康的成长。但从目前我国小学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状态来看,较多学生和家庭之间存在着严重的脱节情况,很难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因此,对小学教育中家校合作问题进行研究十分的重要,能为学生的健康学习与成长提供有利的基础。

一、小学教育中家校合作现状分析

1、合作能力不足,效果不佳。目前我国小学教育中的家校合作还处于初步实践阶段,并没有足够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因而存在着家校合作能力不足的情况,很难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影响,且家校合作仅停留在学校的单方面灌输中,学校总是以自己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指定家长辅助孩子执行相关计划,家长只能被动的接受学校的安排并进行一定的配合,这样被动式的合作形式很难发挥家校合作的积极作用。这是目前我国小学教育家校合作中存在最明显的问题,也是家校合作效果不显著的关键因素。2、合作范围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目前我国小学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现状来看,仅停留于对学生成绩方面的合作中,对于学生心理素质、品质素质、成长教育及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教育都存在着严重不足的情况。为了确保学生拿到高成绩,学校和家长将全部的合作时间都放到了学生成绩的提升中,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机械的学习,不具备为人处世、与人相处的能力、素养、品质等,这对于孩子而言会构成心灵上的致命伤害。3、合作方式单一,缺乏有效的家长指导教育。目前我国小学教育家校合作中,严重存在缺乏实际经验的情况,因而合作方式仅停留在单一的层面中,使得家长引导教育的作用并未发挥出来。目前合作方式一般停留在“家长会、家长联系薄”方式中,借助的都是国外的家校合作经验,与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并不相符,这样一味模仿不去分析我国的教育实情,很难取得良好的家校合作效果,这也是导致我国小学教育家校合作问题重重的原因之一。同时就目前实施的家长会及家长联系薄等单一方式而言,也不具备科学的规则与制度,成员间并没有相互沟通的意识及习惯,学校和家长之间如果没有特殊情况的出现也不会去积极联系,使得现有的机构并不能发挥出应用的作用。

二、小学教育中增强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径分析

1、增强共育意识,明确家校责任。为了确保家校合作的实效性,必须要让学校和家长都具有充分的共育意识,让双方都明确自己对学生成长及教育中需要担负哪些责任,这样双方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互动与配合,毕竟学校和家长有共同教育目标,那就是让每个学生都真正的成才。因此,要让家长和学校都明确意识到合作的必要性,这样在双方意识的引导下才能够确保家校合作的顺利推进。而想要达到点,需要学校及老师改变自己高高在上的态度,要充分的尊重家长,明白家长对学生教育的重要性,确保教育的统一性。同时,老师要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从生活、学校两个角度着手来开展教育;而对于家长方面,则需要意识到自己言传身教对于学生的影响,要善用积极的言传身教来引导孩子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2、合理利用多方力量,提高家校合作能力与效率。家校合作并不是只需要家长进行学习,还需要学校方面的积极配合与参与,确保家校合作方式的科学性。因此,学校要善于运用多种方式来帮助家长完成对孩子的教育,比如:家长讲座,向家长反馈学生在学校各方面的表现,帮助家长搜集不同阶段孩子容易出现的各种生理、心理问题,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确保学生的快乐成长。同时,教育机构应该积极对家长进行指导与资金支持,使家长对孩子的指导更具针对性。此外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家长热线,一来能更好的支持家长的教育,二来能对教育知识进行更好的宣传,让家长更透彻的了解孩子的心理,引导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相信通过这样良性的循环之后,家校合作的教育作用会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3、加强对多元化联系渠道的运用。针对目前小学教育中家校合作随意性强的弊端,可以通过召开家长会的模式来增强家校的沟通,分析学生学习及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家校可以互换学生在家中及学校中具体表现的记录,有利于家校更具针对性的纠正学生生活及学习中处在的问题。同时,现代社会中各种网络交流手段非常频繁,家校可以通过QQ、微信、微博等方式来对某些问题进行及时讨论,及时制定合理的教育方式,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小学教育中家校合作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理论知识、实践经验都比较匮乏,需要从增强共育意识,明确家校责任,合理利用多方力量,提高家校合作能力与效率,加强对多元化联系渠道的运用等方面着手,全面提升家校合作的实效性,促进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作者:陈林 单位:甘肃省陇南市文县桥头学区

参考文献:

家校合作的方式与途径范文3

然而,在广袤的农村地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使得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严重脱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和谐的现象也日益凸现,这严重阻碍了学校教育的健康发展。为了化解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矛盾,交流学校与家庭教育双方不同的教育理念、寻找合适的教育方法,共同承担培养一代新人的责任,开展家校教育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如何科学地进行家校教育合作呢?

一、科学选取家校教育合作的沟通方式

科学地选取沟通方式是学校完成家校教育任务的保障。我们常用的方式有以下几种:①现代的信息家访(通过手机、电话和校讯通等与家长交流);②传统的家访;③传统的家长会、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④学校开放日、开放周等。在这些方式中,我们认为把现代媒体和传统的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渗透到家校合作教育中的方法是最有效的。

二、不断发挥家校教育合作的作用

只要家庭和学校之间能实事求是、脚踏实地进行合作,家校教育一定会形成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的双赢局面,具体效果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家庭是孩子与社会接触的第一站,是各种综合能力培养的基地,教育首先从家庭开始。家庭教育有学校教育所没有的独特优势,主要体现在亲情教育和因材施教等方面。 其次,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具有更广阔的教育范围和更丰富的教育内容,是全方位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各方面的成长,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因此,家庭教育是最早的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石。教育好下一代单靠学校的“孤军奋战”是远远不够的,还有赖于家庭教育的全方位支持。

2. 达到防微杜渐的效果。教育专家曾经说过:“人的品德是在社会道德舆论及教育的影响下,在实践中渐进形成的和发展起来的,父母的品德缺点埋伏着子女个性的潜影。如果把孩子的毛病比作溪流,那么父母的缺点则是源泉。”教师可以通过家校合作教育,及早地知道家庭教育情况、了解家长的一些不足之处,防止学生形成不良习气,达到防微杜渐的教育效果。

3. 实现家校教育互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各有特点、各有所长,如能做到优势互补,就能达到最佳教育效果,防止出现“5+2=0”的不良后果,即学校五天的教育被星期六和星期天的不良教育因素所抵消。

4. 亡羊补牢。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难免出现一些不足和失误,有效的家校合作教育途径能亡羊补牢。例如我所教的2009届的学生刘某,初三期间沉迷于网络游戏,无心向学,当年中考只考了二百多分。老师和家长沟通时建议施以小计谋让他复读:家长和其他学校沟通好不接纳他,在其无计可施返回本校时也给他出一些小难题……此计可真奏效,刘某复读期间完全变样了,学习成绩快速上升,2010年中考考上了东山中学。

当然,在家校教育合作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如下一些值得深刻思考的问题:

1. 家校教育合作的盲点。家校教育合作不是万能,我们要正确处理好家校教育与其他教育之间的关系。影响孩子成才的因素很多,有遗传因素、教育环境、学校教育和孩子自身努力等因素。我们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做得再好,还会受到社会教育和学生自身努力的影响以及遗传因素的制约。

家校合作的方式与途径范文4

关键词 家校合作 家长主体 数量缺失 质量缺失 结构缺失

目前“家校合作”尚未形成一个确切的、被广泛接纳的定义,英语中表述“家校合作”的词最常见的是“家长参与”、“家长干预”(parent participation/parental involvement)、“家长―教师配合”(parent-teacher collaboration)、“教育介入”(educational intervention)[1]。我国研究家校合作的专家马忠虎认为,家校合作就是指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结构――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1]。虽然国内外的教育学者与专家对“家校合作”概念的界定存在着争议,但都毫无例外地认同和强调教师和家长在家校合作中的不可或缺性。然而我国部分学校在“家校合作”实践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凭借其权威及主导地位,遮蔽和湮没了家长的声音,取代和抹杀了家长的主体性,导致家长在合作活动中不能发挥或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本文以广州市S小学为例,具体分析家长主体性缺失的现状及出现的原因,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及途径,以期为家校合作深入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家长主体缺失现状分析

1.家长参与显性的“数量缺失”

家长主体数量缺失主要是指家长未能参加合作活动或缺乏与教师的沟通和交流。显性缺失主要通过两个方面体现出来:其一是部分家长出席合作活动的次数不足,根据统计结果,只有23%的家长会参加学校组织的全部活动,55%的家长有过缺席合作活动的经历,还有7%的家长从未参加合作活动;其二是家长与教师联系和沟通的频率较低,每学期家长与教师沟通交流的次数多集中于3次,且时间多分布于开学前后与考试前后。尽管随着家长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对子女教育的日益重视,家长主体数量缺失的现象逐渐减少,但因为家长普遍参与是家校合作活动顺利开展的自然基础和潜在前提,这一问题依旧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家长参与隐性的“质量缺失”

家长主体质量缺失是指虽然家长参与到家校合作中,但并没有在其中发挥或充分发挥作用。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两种:其一是家长在家校合作中扮演“旁观者”或“听众”的角色,主观上不愿发表意见或提出建议。由统计结果可知,42.7%的家长在家校合作中选择沉默,积极参与合作互动的家长比例只有11.3%。其次,家校合作双方主体地位不平等导致家长的意见不被重视,客观上阻碍了家长作用和功能的发挥。高达70.4%的家长认为,在家校合作活动中学校处于主导地位,学校相关领导或教师对家长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敷衍塞责或置若罔闻。由于家长参与质量往往是家校合作能否取得成效以及多大程度上取得成效的决定因素和关键环节,因此,如何提高家长参与质量是目前家校合作亟待解决的难题。

3.家长参与角色的“结构缺失”

家长主体结构缺失即家校合作活动中家长参与角色分布失衡,也就是说参加合作活动的主体是母亲,而父亲参与度过低,有的甚至基本淡出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母亲参与合作活动的比例高达47.6%,几乎占据参与者总数的一半,而父亲所占比例尚不足20%,甚至低于祖父辈的参与比例(25.3%)。这一数据表明,父亲在家校合作活动中“缺位”的现象十分严重。

二、家长主体缺失归因

家校合作中家长主体缺失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综合相互作用的结果。既涉及合作中双方地位不平等,也包括合作形式不恰当,既有家长自身的原因,也有来自教师等其他方面因素的影响。

1.时间“冲突”及教师“不欢迎”态度致使家长主体“数量缺失”

随着国民的受教育比例与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家长大多意识到教育是家长和学校双方共同的责任,家长的教育观念不再是制约其参与合作的因素之一[2]。时间的冲突及教师的“不欢迎”态度演化为家长数量缺失的主要原因。首先,由于家校合作中部分活动的开展时间安排在周一至周五的某日上午或下午,这与家长的工作时间产生矛盾与冲突,家长很难以参加学校活动为由向所在单位请假,从而导致合作活动中部分家长的缺席。

其次,部分教师对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动机和能力充满了怀疑和不信任[4],认为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与管理工作是为了监督和挑毛病。在这种先入为主偏见的影响与作用下,部分教师保持职业冷漠和自我封闭,对家长参与学校教育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排斥与抗拒。即使他们抵触的情感并非总是外露,但是与家长交流过程中有意或无意表达出的否定措辞,流露出的不耐烦神情,甚至是一个轻视或不悦的眼神,都会向家长暗示和传递教师“不欢迎”的态度,家长一旦感受到教师的拒绝和排斥,自尊心与情感就会受到伤害,参与学校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自然会受到打击,导致部分家长选择“自我淘汰”,不再参与合作活动。

2.家长参与意识和能力不足及不平等、单向交流的合作形式导致家长主体“质量缺失”

由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目前,民众的民主意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不强。广大家长缺乏主动参与学校管理的民主意识,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参与学校管理的合法权益[2],虽然家长出于关心孩子及与教师搞好关系的考虑,能够参与到家校合作中来,但是缺乏向学校提出意见、建议及进行信息反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习惯于保持沉默,甘愿成为“倾听者”和“旁观者”。此外,由于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育人活动,而大多数家长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的相关知识,不熟悉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家长即使有参与学校管理和决策的意向,但由于自身知识结构和能力的限制,也很难在合作活动充分发挥作用。

不平等的单向交流合作形式是导致家长主体“质量缺失”的又一主要原因。家校合作在教育实践中越来越异化为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的僭越,家庭教育开始沦为学校教育的附庸,丧失了“地位平等”这一合作的真正内涵[3]。家校合作活动的时间、地点的安排、内容的选择往往只考虑学校的需求和教师的便利而不照顾家长的实际情况,学校还远没有把家长看作是儿童教育过程中平等的合作伙伴。教师动辄采用近乎命令的口吻要求家长执行学校的决策,以不容置疑的语气要求家长配合学校工作,学校教师的强势使家长在话语权博弈空间中处于劣势。学校和家长双方地位的悬殊,使学校常常“居高临下”地“俯视”家长的意见,自然不能及时、认真、充分地考虑家长的建议,从而限制了家长主体作用的发挥。

除此之外,我国当前家校合作活动中,学校单向传输多,双向交流少。“家长会”沦为孩子学习成绩、道德发展状况的“报告会”以及孩子失范行为的“告状会”;学校开设的“科学讲座”异化为脱离家长实际需求的“知识灌输课堂”;信息单向传输的合作形式使家长缺乏强有力的利益表达渠道和信息反馈途径,难以实现家长参与由低层次的相互沟通和了解过渡到高层次的参与管理和决策。

3.传统文化影响及较高的机会成本造成父亲角色“结构缺失”

一位著名的人类学家曾经说过:从生物角度讲,父亲是必不可少的,但从社会角度看,父亲却被描绘成养儿育女的“局外人”,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里,自母系社会以后,我们的文化就是与此观点亦步亦趋的[4]。受传统儒家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母亲往往被赋予“相夫教子”的使命,父亲大多承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使父亲将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界定为赚钱养家的顶梁柱,主要为孩子提供物质上的支持,除非孩子出现较严重的道德过错和失范行为,否则一般很少参与到教育过程中来。尽管近年来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家务分担与权力分配渐趋公平[4],但是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父亲角色缺失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父亲相对于母亲参与合作活动的较高机会成本是造成“结构缺失”的另一原因。所谓机会成本就是把一定资源投入某一用途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利益[5],家校合作的机会成本也就是因参与学校活动而放弃的在同等时间内工作而赚取的报酬。由于人力资本存量、边际生产能力的差异,父亲的工作弹性时间相对于母亲往往较少,相同单位时间内赚取的货币报酬相对于母亲较高,因此,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父亲往往做出不参与学校活动的行为选择。

三、建议及对策

虽然家长和学校有着共同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对象,有着广泛和良好的合作基础,但家长与学校并非天然的合作者。面对合作过程中暴露出的家长主体缺失问题,我们应采取多种措施和途径积极应对,实现家长和学校双方优势互补与互惠互利,营造一种充满爱与信任的氛围,使孩子在这种氛围中自由、健康地全面发展。

1.合理安排活动时间,转变教师态度,增加家长参与数量

协调学校活动与家长工作时间,避免因为时间冲突导致家长无法参与合作活动,学校活动时间的安排不能只考虑学校和教师的便利,还应遵循家长的意愿和需求。根据调查内容,80%的家长希望将家长会和科学讲座的时间安排在自由时间充裕的周末,那些离不开学校真实教育情境的家校活动(如家长开放日、家长进课堂等)开展的具体时间,可经家长商议后由家长委员会最终决定。

此外,学校在鼓励和支持家长积极参与的同时,还应加强对教师进行家校合作价值和意义的宣传和教育,转变教师封闭保守的教育观念。首先,使教师意识到家长参与合作活动具有合理性,家长作为孩子的法定监护人和纳税人享有对学校办学活动和管理行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6],这是家长的应有权利。其次,家长参与合作活动的开展和良好家校合作关系的建立不仅对教师专业发展和职业继续社会化有着重要意义,而且有助于减少或克服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教师通过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可以加深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成长历程及家庭背景的理解和认识,避免因不熟悉情况而造成对学生的误解,有利于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做到因材施教[1],提高教学和工作效率。此外,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架起家长与教师的沟通桥梁,密切了家长与教师的联系,加深了彼此感情,使家长了解教师工作的辛苦和教学工作的不易,感受和体验教师的良苦用心,从而自觉理解和尊重教师,支持和配合教师工作。

2.提升家长参与意识和能力,转换合作形式,提高家长参与质量

首先,通过学校的宣传和引导使家长明确意识到参与子女的学校教育是自己的权利与责任,家长一旦有了这种意识,便会自觉地参与学校教育,并向学校要求知情权、咨询权、监督权和决策权[3],实现“旁观者”向“参与者”的角色转变。此外,由于教育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特征,学校还应努力提高家长参与的知识与技能,积极开展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专项培训,不断提升家长参与各项活动及学校管理的水平和能力。学校可以通过讲座、专题培训及家长经验介绍交流会等方式,使家长了解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的相关知识,掌握组织管理、决策制定的技能和技巧。使家长不仅能够主动参加,而且能高质量地参加到家校合作中来,从而不断提高合作效率,推动各项工作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其次,学校在家校合作开展过程中,应将家长视作地位平等的“合作伙伴”,而不是其下属的“教育助手”和“通讯员”。学校应该尊重家长参与管理与决策的权利,信任家长参与家校合作的能力;教师在合作过程中多用商量的语气而不是以命令的口吻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在家长面前评价学生时要注意语言艺术的运用,避免“非教育性话语”的出现;对于家长反映的意见或建议应给予及时、充分和认真的考虑,积极采纳富有意义和建设性的建议,在舍弃不合时宜的意见的同时向家长作出解释与说明,使家长感受到来自“合作伙伴”的尊重。与此同时,学校应努力实现合作形式由单向传输向双向交流转变,家校合作不仅包括学校教师向家长的信息传递和宣传教育,还应包括家长的信息反馈和利益表达。学校应突破教师唱主角的传统家长会模式,不断创新家长会形式,凸显家长主体性地位,给予家长发表意见以及与教师交流的机会;科学讲座的内容应切合家长的实际需要和兴趣,以他们的切身经历和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作为主题素材[7],避免空洞抽象的知识灌输,并使家长有时间现场提出自己的困惑并参与问题的讨论。建立在平等基础之上的双向沟通合作形式,客观上为家长高质量参与合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3.重塑父亲职责和使命,提高其对合作活动意义和价值的认识,调动父亲参与合作活动的积极性

鉴于父亲在孩子个性养成与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和作用,应尽快实现父亲在家校合作中的归位和复位。首先,应重塑父亲在家庭中的职责和使命,当前我们的社会已经发生各种技术的、经济的和思想的变化,这些变化也涉及到对父亲角色的重新界定[8]。随着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由于经济原因所导致的高度民主的地理流动性,或者说举家迁往经济效益较好的地区,导致核心家庭开始日益增加,并且越来越多的母亲或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或是因为经济的原因,逐渐走出家庭从事全日制工作,这种情形下,父亲理应肩负起“养家糊口”和“孩子教育”的双重责任和使命,积极参与到家校合作中来。学校也须转变以往对父亲的角色认知与角色行为期待,以肯定和赞扬的舆论导向鼓励更多的父亲参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近期一项实证研究表明,通过家校合作在家庭及学校内创造出来的合作力量,可以减弱家庭经济条件、社区环境对子女成长的不利影响,这种合作力量比拥有的物质及文化资本更重要[9]。因此,父亲为获得更多的经济资本而放弃参与合作的做法是得不偿失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父亲参与合作活动不单是“消费”还是种“投资”,而且是一种更直接与高效的“投资”方式,不仅有助于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学业进步,还能使自己享受家庭的天伦之乐,这种活动的收益是难以用货币衡量的。

4.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扩大家长参与合作的方式和途径

随着第五次信息传媒革命的兴起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对社会各领域产生了巨大、深刻的影响。学校也可藉此契机,利用多媒体传播技术的即时性、快捷性、开放性、灵活性的优势[10],构建集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无线通讯技术于一身的家校互动支持平台。随着网络功能的逐渐强大,网上通话、网络视频、群发短信等将能引入到平台中[10],从而不断扩大家长参与合作的方式和途径,弥补传统家校合作模式暴露出的缺陷和不足。基于网络的互动支持平台不仅为因故无法参与合作的家长提供网络学习与交流的机会,还可以为家校互动提供灵活高效、简单快捷的个性化互动平台,从而在增加家长参与数量的同时有助于提高家长参与质量,还有利于解决父亲角色缺失的难题。尽管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现代家校合作方式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传统家校合作模式可以加强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情感交流,使教师对孩子的家庭环境和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1],具有现代信息技术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应将二者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基础上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人文文化和科技文化的统一。

解决不同类型的家长主体缺失问题的各种方式和措施之间,并不是彼此独立、互不相关的,而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家长数量的增加有助于集思广益从而提高家长参与质量,也有助于角色结构的平衡;家长参与质量的提高必然会吸引更多的家长(包括父亲)参与到家校合作中。因此,学校应综合运用各种方式和途径,形成解决问题的合力。学校对于家长的合作关系,也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因为再开放的学校也会遇到一些不太成熟或被其他问题困扰的家长,偶尔一两个不合作的家长也应被看作个别现象。即使建立了有效的家校合作关系,学校也会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考验、赞扬或批评,但此时的学校已不再是“孤家寡人”,家庭将与学校共荣辱、同发展[1]。

参考文献

[1] 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 黄河清,马恒毅.家校合作价值论新探[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2).

[3] 黄河清.家校合作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 [美]罗斯・派克.父亲的角色[M].李维,译.辽宁:辽海出版社,2000.

[5]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社,2001.

[6] 岳瑛.基础教育新理念――家校合作[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2(2).

[7] 赵琴.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8] 伊凡.家庭教育中的中国式问题[J].现代教育管理,2014(10).

家校合作的方式与途径范文5

关键词:家校合作;教育;现状;对策

随着对教育的逐步深入研究,当前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家长已经认识到了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发展很不均衡,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家校合作教育的发展还很滞后,认识还很不到位,发展速度和质量亟待提升。如何破解制约西部家校合作教育发展的瓶颈,如何提升学家校合作的水平,是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实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步骤。现以西部某欠发达县为例,对其家校合作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思考。

一、西部某县的教育现状

西部某欠发达县属国家扶贫重点县。总人口42.0614万,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77所,其中普通中学63所(完全中学5所,高级中学1所,独立初级中学2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4所),职业中学2所,小学200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幼儿园11所,另有68个教学点。学生总数77645人,现有教职工5407人。

二、某县中小学家校合作教育的特点

通过听取学校工作汇报、察看校容校貌和设施设备、观看大课间活动、随堂听课、组织师生和家长调查问卷、开展教职工个别访谈及查阅台帐资料等工作程序,对各学校三年来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了全面详细地督查和了解。期间,我们还对全县家校合作教育展开了调研,共获得调查问卷2600份。其中,学生问卷1300份,家长问卷1000份,教师问卷300份。现将调研情况综合分析如下:

(一)家校合作欠深度和广度

在家庭与学校的关系中,家庭更多的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家长对学校的事务,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往往知之甚少。这对家校之间的合作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同时也无法让家校合作寻找到共同的切入点。家长与学校之间正常的联系因缺少制度化的保障而流于表面化,缺少实质性的沟通和交往。在缺乏制度化的家校合作中,偏重的是低层次、临时性、单向的和分主客性质的合作关系。

(二)合作的形式单一,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家长会成为学校与家长联系的主要方式,家校合作的形式单一。学校每学期召开一次家长会,平时则由教师与学生家长随机交流。虽然家长会已形成制度,但由于时间紧,议题多,教师和家长之间深入的交流很难进行,家长与学校之间缺乏一种正常的经常性的合作关系。往往是孩子在学校出了问题时才找家长,这样一种低层次的消极被动的合作方式成为教师与家长联系的重要内容。

(三)教师与家长之间存在互不信任、相互推诿的状况

教师和家长互不信任,教师埋怨学生基础差、家长素质低,家长抱怨教师水平差、学校质量不高,教师和家长之间呈现紧张的尴尬状态。这类情况虽少,但危害甚大。家长与学校的分歧主要体现在教育目标上,培养目标的不一致,必然对孩子的成长形成“扭力”。许多家长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味热衷于赚钱,家教责任意识淡薄,认为对子女管吃、管穿、管花钱,把孩子送进学校大门便万事大吉了,很少过问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还有一些自身文化素质较低的家长认为,“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儿会打洞”,自己不是读书的料,也不指望孩子成大器。因此,抱着管不管无所谓的态度,而且对教师心存戒备,教师管理学生一严格,便认为教师故意跟孩子过不去。这样的家长参与家校合作又怎么能够充分发挥家校两者的合力呢?

三、家校合作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教育评价机制单一僵化

现今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评价机制并不完善。教育评价多以教师对学生学业成就进行一种定性的、结果性的评价,学生并没有参与对自己的评价。而随着以学生考试分数的量化评价方法被广泛应用,家长同样只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培养。家校合作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单一,便是这种单一僵化评价机制的产物。

(二)教师待遇差、负担重

相对而言教师的工作条件差、工资待遇低等问题,使得部分教师对教师职业的归属感不强、对教书育人工作的热情和投入不足,加之教师在繁重的班级管理和教学业务之余,能够与家长进行联系、沟通的时间、精力并不多,从而导致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家校合作没有什么兴致和热情。

(三)制度建设滞后

基于家校合作的重要性,有必要使其成为学校和社会的一项常规性的工作,并形成一种制度。而要成为制度,相应的政策法规保障是必不可少的。但目前教育主管部门对于家校合作活动还没有明确、完善的规定和政策制度的保障,学校也没有统一、正规的家校合作组织以及有效的评价机制,从而使家校合作的现状不容乐观。

四、改善家校合作教育的对策

(一)开展家校合作教育的知识普及

现行的家校合作往往停留在被动等待的状态,这种状态,一般持续到问题突发时才被打破。此时,教师与家长的联系,以解决问题为主。因而加重了学生对“家校合作”的抵触情绪,调查结果也反映出85%以上的学生对“家校合作”的理解存在误区。因此,普及家校合作知识显得非常重要。

(二)建立健全制度,完善评价机制

健全的制度是家校合作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家校合作的重要手段。完善评价机制不仅有利于实现家校合作的正规化、系统化,也有利于提高家校合作的效率。家校合作组织机构的建立与完善,可以避免家校合作过程中的组织松散、管理不善等问题。

(三)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家长素质

提高家长素质是有效落实家校合作工作的关键。学校要定期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家长培训活动,提高他们对加强家校合作的认识,培育良好的家校合作基础,使家校之间保持教育目标、内容、方法、途径、评价等方面的同步性、一致性,以形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合力。

家校合作的方式与途径范文6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4-0102-02

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和心理问题的产生都可以从家庭教育,尤其是家庭的教育方式和家 庭人际关系中找到某些直接和间接的原因。因此,学校心理素质教育与家庭心理素质教育的 相互配合,发挥学校、家庭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合力,是使心理素质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 。

从现有研究看,对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研究比较多,研究者们也找出了学校心理素质教 育和培养的有效途径,如专题心理素质训练、学科教学渗透、学校心理辅导与咨询等。随着 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重视家庭教育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与发展 的助推作用。

一、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的意义

(一)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可以优化教育资源,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家校合作中,家庭全方位支持学校教育工作,学校尽全力帮助家长解决在教育子女的过 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而使家庭和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密切合作,互相配合,发挥各自的优 势,优化了家校教育资源。

学校和家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教育环境,父母的教育方 式和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认知、个性、社会化、心理健康等因素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然 而,家庭教育中存在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如家长缺乏儿童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对教育 缺乏正确认识、教育方法粗暴等。

孩子从六七岁开始,学校成为了他们的主要学习、生活场所,他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 度过 ,教师和同伴成了影响他们发展的重要因素。学校教育具有系统化、专业化的优势,但也存 在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不利因素,如大班教学,教师缺乏对每个学生心理的全面认识。

家校合作可以 充分利用两者的资源,发挥各自的优势,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把握好学生发展的关键 期,推进学生 心理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可以提高家长素质,形成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

家校合作教育不只是使学生受益, 同时也给家长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学习机会,使家长更新教 育观念,提高教育管理能力,从而更多地从孩子的身心健康的角度来看待孩子的发展。也就 是说,家校合作也会提高家长的心理素质水平,改善亲子关系,形成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

(三)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可以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

我们的研究发现,学生心理素质与学业成绩是紧密联系的。在对小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 中,我们发现,学业成绩高分组学生主要分布在心理素质较好的水平层次,学业成绩中等 组的主要分布在心理素质中等水平层次上,而学业成绩低分组的主要分布在心理素质不好的 水平层次。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学业不良学生在智力、创 造力、抱 负、独立性、坚持性、求知欲、自制性、自尊心、责任感 等因素上与学业优秀学生有 极显著的差异:学业优秀生在各项心理素质上的平均分明显优于学业不良学生。这说明,学 业优秀学生的心理素质整体优于学业不良学生。可见,心理素质的提高能够 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

具体说来,如果父母经常参与家校合作活动,并且在教师的帮助下在家庭中帮助孩子学 习,那么孩子往往会从两个方面受益:第一,可以提高孩子一些科目的学习成绩;第二,如 果父母与学校合作得比较好,他们的孩子会更加重视家庭作业和学业成绩。这种积极 的态度是取得学业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的现状及问题

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心理素质教育的现 状看,目前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时,我国更多地注重学校的训练与教育,而对作为学 生重要生活场所和心理环境的家庭却比较忽视,更没有把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主导作用与家 庭心理素质教育的助推作用有机结合,更好地探索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合作机制。

(一)家庭与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存在显著差异

由于我国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发展和中小学教师的教育实践的加强,大多数教师能充分认识到 培养 孩子素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而多数家长教育能力不强,教育方 式不科学,仅以孩子考高分为目的,以高分作为考好学校、找好工作的资本,不懂得培养 孩子的全面素质。

(二)教师与家长之间缺乏理解、信任和互相配合

教师与家长虽对孩子的教育都很重视,但是家长对教师的工作态 度、 工作方法、道德水平、业务水平均持不信任态度。教师对家长的认同情况要略好一些, 但也不容乐观。而且,教师与家长均缺乏一种一贯的、积极的、主动的合作愿望,双方各自 长期“孤 军奋战”,不能有效挖掘合作教育的资源,只有在孩子“犯错误”时,这种合作愿望才相对 强烈。

(三)家校合作的具体操作逐步规范,但实效性低

由于学校教育改革在不断地深化,许多学校逐步 重视 家校合作资源的开发,如举办家长例会、实行家长接待日制度、教师家访、建立家长委员会 等。家长会、家长学校已逐步成为教师与家长联系的重要 方式。但是这些组织在执行、督促、检查上还存在疏漏,如联系方式不当、联系频率不 高、联系面狭窄、联系内容偏、联系制度和组织名不副实等,同时活动周期长。

(四)教师、家长交流的内容偏颇,且缺乏协调、统一

教师、家长交流的内容集中在孩子学习方面,这反映了教师、家长对孩子学业成绩 的高度重视。但是,有些家长和教师对孩子学习成绩的重视却陷入狭窄,即只重视分数;有的 则只注重孩子是不是守纪;至于身体方面、审美方面、劳动方面的交流内容却非常少。交 流内容的偏颇,易造 成孩子畸形发展,并使教育实效性降低。

三、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的方式

(一)开设心理素质教育家长培训班

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等家庭因素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有重要的影响。举办心理素质 教育的家长培训班,可以帮助家长提高素质,增强家教能力。有经验的学校将心理素质教育 家长培训班 的学习内容规定为:学习心理素质教育的基本知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常用的教育方 法;提高自身素质,“以身立教”;改变教育方式,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重视熏陶教育等 。具体的方式可以采用发放家教指导手册、组织各种亲子活动、时常和家长进行电话交流、 定期开展家教讲座等。通过交流、指导等方法,使家长增长家教知识,主动配合学校工作, 同 时利用反馈机制,学校可以帮助家长发挥家庭个别教育的优势,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 效果。

(二)加强家校联系

家校合作是家庭与学校共同发挥教育作用的好形式。为此,学校必须和家庭建 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加强家校互访。教师应加大家访频率,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和学生在家的思想状况 、生活情况。定期开家长会,及时对家长进行一些必要的心理健康辅导,使学校和家庭在教 育上取得一致;邀请家长到学校了解情况,共同商榷教育方法;设立热线电话,耐心解答家 长咨询的问题。

座谈、交流。以家长会、家长―教师讨论会等形式开展家长和教师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共同探讨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措施,总结家教经验,树立家教典型。

建立家长开放日制度,让家长参与心理素质训练课。通过这种活动,教师、学生、家长可以 在平等的氛围 中交流心得体会,感受心路历程。家长开放日制度还可以使家长更多地了解学校的教育内容 、教育方式以及学生在学校中的表现,增强家长对学校的信任,拉近家长和教师、家长和子 女的心理距离。

此外,还应定期向家长汇报学校、学生情况(如发放材料、通电话、通信、设立网络论坛 等),评价激励家长(如评优秀家长、优秀家庭,为其他家长树立榜样等活动)等。

(三)聘请家长辅导员

为了有效利用家庭教育资源,学校可以聘请一部分家长作为学生的辅导员,负责组织 学生在社区的活动。家长辅导员们一般是邀请有文化、有耐心、再就业的家长担任。学生们 在社区的活动,包括少先队体验活动和体育运动等,一般应由学生自己设计,制定出方案后 ,再由家长辅导员提出意见。通过这些活动,使家长和孩子的关系更为紧密,同时增强孩 子的组织能力、合作意识和自信心。

(四)成立家长委员会

北爱尔兰大学教授摩根等人曾把家长参与学校活动的形式分为低层次的参与、高层次 的参与和正式的、组织上的参与。低层次的参与是,信息传递(双向沟通)和参与子女学习; 高层次的参与是,应邀参加学校活动和培养对学校的兴趣;正式的、组织上的参与是,协助 学校运作和参与学校决策。家长委员会就起协助学校运作和参与学校决策的作用。可见, 家长委员会是家校合作的最高组织形式。家长委员会的成立可以是家长们自发组织的,但主 要应有学校发起和组织。一般来说,家长委员会可以有十多位家长代表组成。为了加强家长 委员会和学校的联系,家长委员会中还应有3名学校管理人员或教师参加。家长委员会对学 校心理素质教育实施监督,并经常性地提出建议,督促学校提高管理能力、开展丰富的教育 活动,并参与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方面的重要决策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