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基本要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家校合作基本要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家校合作基本要求

家校合作基本要求范文1

一、找准教材的基本要求,有针对性的展开教学

作为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对教材的基本要求的理解,找准知识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研究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们自己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当然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让其主动的合作,交流,探究。但是,这里的基本要求是让学生掌握二者之间的关系。并学会应用。因而我们只有把握住这些。才能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训练。变式,使之具备一定的现实意义,更加有利于我们的教与学生的学。

当然,教材的基本要求包括一定的思想,基础知识的广度,基本技能和技巧的水平以及发展能力的侧重点等方面,作为一线的教师,特别是硬件设施不健全的学校的教师,一定要认真学习。我们之中普遍存在片面的倾向教学实践而忽视对教材的学习。用新的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数学教学,才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也有利于教师的成长。

二、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学校可能有部分学生的条件比较优越,家里有电脑,有课件,有自学案例可以帮助学习,但毕竟大多数的学生不具备这个条件。这对学校数学教学的要求就更加多样性了。比如:对于有理数中“正数与负数”的理解,农村孩子对每袋水稻100斤,多的记做“+”。不足的记做“一”这样的理解比较形象具体,但对于部分生活在县城的孩子感觉就比较抽象。那么我们可以假借他们的生活环境来举例,也可以让他们自己想象,让农村的孩子帮忙分析,这样对于“+”与“一”的理解,可以互相促进,使知识的重点与难点自然呈现,有利于我们的教学。这里我们一定要把握住学生的现实,有理,有利,有节,有据的分析问题,切不可盲目教学,一定要学会对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

三、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变不利为有利

每一门课程的教学都有特定的现实环境,数学教学同样如此,虽然现代数学教学对于具体模型的应用和直观教具的应用十分的重视,它可以为学生形成对数学的抽象的理幽拘认识创设良好的条件,但我们显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那么我们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如何利用?大家还记得《每周干家务活的时间》这节课,城市的学生可能很多都不知道家务活是干什么。但我们学校学生知道,而且也亲身体验过,洗衣、做饭、扫地等等方面都有具体的认识。这不正是我们的资源吗?相信这节课我们的学生学得会很好。

我们的不足是现实存在的,例如:对于科学计算器的使用,说实在的我们的学生有计算器的就很少,何况去使用它们。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引导变不利为有利,正因为我们没有计算器,所以我们的笔算能力很强,这正是我们的优势,因为我们的大型考试都不允许使用计算器。

四、注重知识的整体性与局部性的联系

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特别是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是要丰富学生对空间图形的认识和感受,会欣赏各种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学会应用坐标确定物体的位置,发展空间观念。这些要求比较基础。也比较切合实际,但是对于习惯于教老教材的广大教师来说,使用新教材的感觉十分别扭,尤其表现在欠发达的学校里。例如:对《证明》内容的教学,新教材对它做了充分的肢解,分成一部分一部分的,一段一段的,而只有三年内容全部结束,才能发现它的确有一定的连贯性,从《证明(一)》、《证明(二)》到《证明(三)》等等,层层递进,从三角形、四边形的简单介绍到性质与判定的综合应用,分散了难点,便于学生的接受。可是由于我们广大的教师对于整体与局部的认识不到位,一下把三角形或四边形的内容全部讲解出来,然后配大量的练习,但我们总感觉到学生对于《证明》的掌握并不理想。

这正是我们这类学校所面临的共同的问题,我们提倡资源的整合,不是否定教材,教材的权威是经过专家反复斟酌的,它的典型性是无法取代的,但我们一定要有一个整体的思想。不可以盲目的用部分章节代替全部的教学内容。更不是一味追求证明的数量与技巧。而是应注意对证明本身的理解。

五、改善教学方式,提倡小组合作

家校合作基本要求范文2

【关键词】高职院;校企合作;职业素质

职业素养,即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在职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也是职业人的综合素质,同时也是职业岗位对职业人的基本要求。

一、校企合作模式下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基本要求

(一)职业素养培养是高职院校对学生培养的基本要求。当代大学生在面对现在竞争激烈的社会,有着强烈的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发展的需要,但在意志力、吃苦耐劳等方面存在不足,经不起挫折,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同时,高职学生对未来可能从事的行业了解很少,职业意识淡薄。而企业对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看重的,恰恰是他们的职业素养。加强素养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协调发展,这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宗旨。

(二)校企合作在高职院校的育人模式探讨。校企合作教育是学校和企业双方一起合作,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教育模式。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可以更加有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为学生就业时角色快速转换、较好适应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和指明方向。

聘请企业人员担任职业素质导师。各系根据专业设置从优秀校友、各系联系企业中聘请职业素质导师,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开展行业背景及发展开展相关的教育,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职业素养。让企业家、专业人士走进高校开设讲座,宣讲企业文化、行业背景,实践经验,让学生了解企业、行业,增强职业素养的自我培养意识。

可以成立与企业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搭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平台;将企业文化、职业素养的要求融入到实训、教学的全过程;企业按照未来员工应具备的职业素养来要求学生,并有效借助学校的校园文化载体,使学生在学到知识、技能的同时,感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增强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忠诚度,从而较好地实现毕业生与企业员工的“无缝对接”。

二、高职院校企合作模式下职业素养教育体系的建立探索

高职院校要把职业素养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构建起一个从标准、内容、途径到评价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从而真正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在满足个人可持续发展需要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有机结合。

(一)让职业素养培养体系贯穿于专业教学,建立教育、教学之中。要将职业素养教育落实到校企共同设计、共同实施、共同评价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在课程教学、项目实训中精心设计职业素养的培养内容。教师要切实将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有意识、有针对性地采取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教学方式。

(二)将深层次校企合作作为加强职业素养训练的重要途径。要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前端,在校内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践环节共同制定职业素养教育的内容、共同组织实施和评价。

(三)引进企业参与高职学生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活动。可以围绕“规划、就业、创业”这一条主线,将职业生涯规划、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列入必修课,可以建立了一支主要由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主管、行业协会专家、职业规划顾问、心理咨询师、成功创业人士组成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顾问团”,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讲座、大赛和咨询活动,从各个方面给学生以最佳的职业指导和创业指导:大一角色转变,规划职业生涯;大学二就业创业教育,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大三年就业择业创业辅导。

(四)以校企共同进行产品研发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校企共同进行产品研发为依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是可以确定相应的项目,组成学生社团。各社团通过了解本行业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在老师的指导下共同为新产品的研发出谋划策,及时通过校园简报和展览等形式,以点带面,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二是将产品研发与就业、创业教育相结合,激发学生创新的动力。

三、高职院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

我们可以认为,职业素养的主要内涵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其中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是综合了学生个人观念、思想意识、行为品质等方面的表现企业文化形成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企业发展,企业的发展和进步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员工的职业素养。优秀企业的企业文化能够促进员工职业素养的提升。校企合作模式下,企业同样以其特有的企业文化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有着要求。

(一)团队意识。在企业生产、服务过程中,每一名员工都有自己的分工,人不同于机器,有喜怒哀乐,有情感、情绪。能够保证总目标的顺利完成,是因为从事这项总任务的人都要具有团队意识。企业文化对于高职学生这项职业素养的要求,要求学生要摒弃自我为中心的自我观念。

(二)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提倡独立思考,敢于抛弃旧观念、旧思想。创新精神提倡敢于闯,不怕犯错误。企业需要发展,需要成长壮大,每一步都需要有创新。对于企业来说,校企合作下,学生到企业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他们具有创新精神所具有的先决条件,思想不受禁锢。他们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他们敢于提出新想法,新看法,是企业新鲜血液。

(三)竞争意识。对于高职学生来说,竞争无处不在。在学校,各项考试、比赛中有竞争;学生干部当选有竞争;奖学金评定有竞争。在企业文化上同样需要竞争意识。竞争可以给学生自己带来机会,带来上升空间;可以使资源达到有效配置,提高工作效率。企业文化中要求学生要有这一职业素养,能够让学生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保持成长的动力。

(四)敬业精神。对企业忠诚,对事业敬业,是每一个企业对员工要求,只有具有敬业精神的人才是企业认可的合格的职业人。一个企业的发展,需要有敬业精神的人为之打拼才能发展壮大。对于高职学生,校企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中,培养学生敬业精神是关键。从对企业的奉献、情感的满足,得到从事该职业的快乐,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体验人生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寿三.职业素养――管好自己的饭碗[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9.

家校合作基本要求范文3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基础会计;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6)05-0032-02

一、问题的提出

2014年9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文件指出:现代学徒制要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因此,研究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如何根据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课程改革、开展教学研究等问题迫在眉睫。本文着重探讨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基础会计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及实践。

二、概念界定

现代学徒制:是由政府介入,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企业与学校合作实施的有效教育制度。相比传统学徒制,现代学徒制突出学校和企业的双元培养,学生与学徒的双重身份。现代学徒制最大的特点是工学结合、工学交替,强调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培养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技能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主要采用“师傅带徒弟”的培训形式。课程改革:根据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定位要求,明确课程目标、筛选课程内容、制定实施教学方案和考核方案。

三、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基础会计课程改革探索

(一)课程目标与会计岗位胜任力对接

会计岗位胜任力是指个体为完成会计工作任务所应具备的不同胜任要素的组合,其分为知识、技能、素质三个方面。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基础会计课程目标根据对应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目标,按照知识、技能、素质三个维度进行梳理归纳,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知识目标:掌握会计基本理论;掌握会计核算方法:掌握会计核算模式;掌握会计核算程序。能力目标:具有企业基本业务账务处理的能力;具有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的能力;具有登记日记账、总账和明细账的能力;具有编制会计报表的能力。素质目标:培养会计职业道德;遵守相关法律(财经)法规;培养独立性、计划性、严谨性、责任心;培养沟通技巧;培养数字推理能力。

(二)课程内容与会计职业标准对接

国家职业标准明确指出,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其基本要求包括职业道德、会计基础、会计电算化、法律法规、企业管理基础五项,其中基础会计课程要求学生明确会计的含义,掌握会计基础专业知识、进行会计实训。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基础会计共开设138课时,第1学期安排106课时(理论由学校教师授课,共78课时+实训由企业师傅授课,共28课时),第2学期安排32课时(由学校教师授课,共32课时)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课程内容根据会计工作的国家职业标准,结合岗位胜任力要求进行筛选,并根据职业教育特点,主要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法对课程内容进行了重新组合。理论教学由学校教师授课,共分为10个教学项目。如表1所示。企业师傅教学内容是根据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以及经济业务的发生情况组织,主要内容如表2所示。

(三)教学过程与会计工作过程对接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基础会计根据会计工作过程进行整体设计,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学校教师教学过程如下:以某工业企业12月的主要经济业务为依据,根据实际需要与会计工作规范要求,进行账户与科目设置,再按照会计业务流程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即主要经济业务———填制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具体如下图所示。企业师傅承担基础会计实训授课,教学内容以企业经济业务和财务管理制度为核心,教学目的是了解企业,认识会计岗位,解决基本会计问题。教学过程为:参观介绍———分配岗位任务———完成岗位任务(自学企业制度和会计技能)———现场指导(解答疑难)。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基础会计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校企双方的共同培养,学校教师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强调“学中做”;企业师傅以实践教学为主,要求“做中学”,二者有机结合,真正做到工学交替。

(四)课程考核与会计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基础会计课程考核分为应知与应会两部分。应知考核考试成绩占期评的50%,考核内容与会计从业人员资格证考试大纲要求范围相同,在学期末由教务处在基础会计考试题库中组卷,进行闭卷考试,主要测试学生基础会计知识掌握情况。应会考试占期评的50%,包括平时(30%)和实训成果(20%)两部分,平时成绩是在每个学习情境教学时完成的,综合考虑学生考勤、作业、《考学练平台》单元测试成绩;实训成果评定由企业师傅根据基础会计实训中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包括认知企业业务流程、企业制度、设置账户和科目、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凭证粘贴装订等具体任务。尽管本文对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基础会计课程改革提出了建设思路和实施建议,但是,由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愿意参与合作培养的企业数量还不多。因此,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课程改革必然存在很多很多的困难,有待高职教育者们孜孜以求,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文件.

[2]杨卫国,王京,王萍.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4(9):29.

[3]叶鉴铭.校企共同体:企业主体学校主导———兼评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双主体”[J].中国高教研究,2011(3):70-72.

[4]刘涛.学徒制的现代价值及其实现之研究[D].江苏:苏州大学,2011.

[5]陈家刚.认知学徒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6]胡秀锦“.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97-103.

家校合作基本要求范文4

关键词:产学研;协同创新;内涵;政策构想

2011年4月24日,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提出,要把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战略选择。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等学校应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在“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同时,“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1]。这一重要讲话“第一次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提出新的要求”[2],为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然而,作为一个新的政策议题,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本质都还不够清晰,政策走向也不甚明朗。因此,本文拟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概念、内涵和基本要求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政策建议和构想。

一、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

“协同”一词自古有之。根据《汉语大词典》的释义,“协”字有“和睦、合作、协调、汇集、汇合、联合、协助”等意思,“协同”则表示“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地行动”。“协同”与“合作”是两个意义相近但内涵不同的概念。在英文语汇中,与“协同”相对应的词是“collaboration”,与“合作”相对应的是“cooperation”。美国学者Miles等人指出,“协同”在哲学意义上是一个与“合作”不同的过程,协同的预期结果是相对明确的,未来回报的分配可以事先协商,而合作各方则是以自身利益为基础开展活动。[3]此外,Von Krogh也指出,协作往往涉及不可预知的结果,并严重依赖信任以及对诚实与公平价值观的共同承诺。与合作不同,协同方要尽可能顾及对方的利益,就像对自己利益的考虑一样。[4]可见,与“合作”相比,“协同”更加强调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基础上为实现同一个目标而通力协作,以及公平诚信的合作环境。

“协同创新”(collaborative innovation)是把协同的思想引入创新过程,指创新过程中各创新要素在发挥各自作用,提升自身效率的基础上,通过机制性互动产生效率的质的变化,带来价值增加和价值创造。国外有学者指出:“直到20世纪90年代,学术和商业文献都试图把创新和创业描绘成是由单个实体所开展的活动,新的创意和产品创新被认为是由单个企业家、一个小型企业、公司内部的一个单位创造的。然而,今天竞争环境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复杂性水平和变化,使得单元化的创新方式变得越来越困难,并为跨企业、行业和国家的新创意的产生与知识的共享创造了机会。”[5]“协同创新是通过思想、知识、专门技术和机会的共享创造跨越组织边界的创新,是保持个体组织(企业)的持续创新,增补其创新力量的一种手段,能够使企业弥合已有创新水平和所需创新水平之间的差距。”[6]因此,Freeman等人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已指出,“出现各种形式的跨组织创新协作企业的热潮也就不足为奇了”[7]。

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依靠单个主体的散兵作战或浅层互动很难有突破性的进展,而创新主体间的协同作用和资源共享则有可能带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聚合效果,加速创新的进程。有专家指出:“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三个基本主体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在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下,共同进行技术开发的协同创新活动。”[8]与产学研合作相比,产学研协同创新更加强调多个主体间的协作关系,以及知识和专业技术的共享。其本质是打破人、财、物、信息、组织之间的各种壁垒和边界,使各主体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进行协调的运作,以产生“1+1>2”的协同效应。

我国产学研合作存在的诸多问题,就其症结而言,都可以归咎于合作组织间未能达成协同配合,产学研脱节现象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从而致使大量的创新资源处于游离分散状态,创新效能不高。与以往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同,协同创新不再是简单的线性创新,而是由多个组织或部门参与的非线性创新,通过各组织间的彼此渗透、相互融合,使创新活动在更加广阔的组织空间内进行,促进资源的整合与流动,实现创新价值的最大化。因此,产学研协同创新可以有效解决我国当前产学研合作中的瓶颈问题,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提升产学研合作的效能。

二、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基本要求

家校合作基本要求范文5

    曾经作为微软中国区总裁的唐骏,在泱泱5万人的微软王国脱颖而出,即将去“上海微软”赴任时,他向夫人征求管好企业的法宝。为此整整考虑了一个月,才送了一条仅有着两句话的“锦囊妙计”给丈夫:你对你的部下能像对唐惟子(唐骏夫妇唯一的爱女)那样吗?你的公司离“好家庭”还有多远?后来,事业成功的唐骏感叹到,正是因为他始终牢记着夫人的这两句忠告,倾注自己的感情,把公司打造成了一个“好家庭”,才能够使员工们齐心协力,把公司当成自己的家,最终帮助他在微软公司有所成就,获得了很高的荣誉。

    唐骏的成功,不仅证明了“家庭管理模式”的可行性,而且更体现了人性化管理精神的时代意义。家是人的情感港湾,是休养生息和寻求幸福快乐的场所。营造一个美好的家庭,每时每刻充分感受亲情的温暖、亲人的呵护,可以说是每一个人的向往。能够时刻想到下属对“家”的渴求,在工作之中也能满足下属对“家”的需求,这可以说是对人性和人情的最好诠释和尊重。

    一名好校长就应当像唐骏那样,将“家庭模式”引入到学校管理当中,把学校当成“家庭”来经营,并努力培养自己的“家庭人际关系”领导能力,做一名“好家长”式的好校长。为此,校长首要的和最基本的做法就是让广大教师对学校产生深厚的归属感,因为归属感不仅是个体人成为“社会人”的基本需要,更是一所学校具有凝聚力和团队精神的基本需要,同时也是一个团体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成员潜能的基本前提。当然,培养教师们深厚的归属感,需要校长们在人格精神和身心精力上付出巨大的努力。

    给教师们安全感

    安全是一个人对“家”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人获得“家庭幸福”的基本保障。可以想象,如果一名校长动辄就说:“你要是不给我好好干,我就让你下岗!”“你要是给我出纰漏,我就砸你的饭碗!”在如此威胁、恫吓之下,教师们个个惶恐不安,他们能找到幸福的感觉吗?因此,一名真正的“好家长”校长,首先要能够为教师们提供一个祥和、安宁的环境,提供令大多数教师满意的工资福利待遇,以满足他们最低层次的生命安全和生存安全需要。同时,校长要能够保证学校有一套科学、合理、合法而又相对稳定的规章制度,一方面避免管理行为的武断与专制,另一方面杜绝用人的随意性和肆意性,以满足广大教师作为知识分子高层次的精神安全需要。

    给教师们自由

    教师不是校长的奴隶,他们有权利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信仰,有权利拥有不同的主张,有权利进行自我发展和提高。一个有思想、有作为的好家长,总是竭力创造最优越的条件促成子女自由成长和成才。一个好家长式的好校长的作用,也就在于全力为教师创造施展才华的平台,充分利用办学目标打造团队精神并以此对教师进行正确而有力的引领,同时不忘给教师留一块能够依据他们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发展的“自留地”。

家校合作基本要求范文6

关键词:高职高专 翻译教学 思考

目前高职高专学生入学时英语水平差异较大,大多数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语法知识、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欠缺,在准确理解英语材料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从而导致他们在将英语翻译为汉语时频繁出错,经常会错译,漏译,甚至不译。结果影响了英语级测试成绩,影响了翻译实践活动,甚至影响到所从事的工作。因此,教师在平常的基础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的培养,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高翻译能力,从而实现《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要求中的目标。

一、翻译教学策略

1.明确教学目的

教师开始使用新教材教学前要认真学习《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阅读所用的课本和该课程的测试要求,明确这门课程中对于翻译能力的要求,学生所要学习的翻译技巧以及英语考试中翻译测试的范围。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重点突出、循序渐进,让学生能够逐步提高翻译能力。

2.提高教师自身修养

(1)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不断提高。翻译要求译者既要有较高的英文水平,又要有较高的中文造诣。作为翻译方法的教授者,更要注意自己在英语知识和中文知识方面的丰富、提高和拓展。要对使用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地理、历史、外交、文化、宗教、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指导学生在翻译过程中正确地处理文化差异引起的理解偏差和误译;教师要不断扩充词汇量,收纳新词和新的语言信息,要有时代感;教师要有一定的语法功底,帮助学生理解长句和难句的结构特征,理解非谓语动词的用法和翻译特征等。

(2)翻译理论学习和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要想完成准确而又流畅的翻译,必须要掌握一些翻译方法和翻译理论,教师在这方面尤其要注意。只有掌握了系统的翻译理论和方法,教师才能在翻译教学中帮助学生培养和提高翻译能力,让翻译也做到有据可依,而不是凭空捏造或臆想。综观这几年的英语等级测试题目,不难发现翻译考题中涉及到的翻译技巧有:增译法、减译法、重译法、分译法、词类转移法等,还要注意被动句的翻译、倍数的翻译、习语的翻译、定语从句的翻译等。

3.翻译教学方法的改进

(1)将翻译理论和方法的教学贯穿到翻译实践中。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翻译方法是为了帮助学生拓宽思路,增加翻译的熟练程度。但是单独的讲授什么是增译法,倍数怎么翻译,又有几个学生能够消化吸收?因此,可以将这个过程颠倒过来。比如,针对某一种翻译方法,给出英文例句,并提供相应的翻译,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句子的共同特征,得出所用的翻译方法。之后进行一些类似句型的翻译,达到巩固和加强的目的。这种理解――分析――结论――实践的模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能激励学生的思维,加深印象,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

(2)多种课堂教学方式的应用和改进

①课程设计。课程的设计要围绕情景和功能进行,材料的使用应该由浅入深、反复循环地进行。翻译教学可以穿插到英语课堂的任何时候,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在精读课堂中,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词汇,教师可以先给出中文翻译让大家在文章中找出它们的英文表达;对于重点词汇和短语,教师可以给出英文例句然后让学生翻译成中文;还可以将每课的重点句型找出来,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结构,套用已学过的翻译方法,将其翻译成中文。在听力课堂中,归纳总结一些常用的口语表达方式,更换不同的表达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说的过程中理解这些句型,然后再过渡到其相应的翻译。

②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该从传统的、枯燥的纠错法转换到能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进行转换的种种活动中来:小组、对子活动、情景活动、解决问题活动、观察活动等。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扩充信息量激发学生兴趣。翻译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大量的实践练习。熟能生巧,如果在平常的学习中见得多、练得多,实际应用时就不会出现摸不着头脑的感觉。但是盲目地练习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感,碰上难句会退缩。

③课后作业。课后作业应该能补充于教学内容,给学生有自由表达的选择余地。针对每一次主要的翻译教学内容,教师要能设计合理的课后作业,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可以是单独完成也可以是合作完成,在提供练习机会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提高他们的兴趣。融入一定情境中的作业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④ 教师还可以进行课外辅导,组织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参加实践性的翻译活动。教师可利用学校英语角,英语节等活动,帮助学生设计安排一些模拟的生活或业务场景,创造实践机会,让学生得到锻炼。翻译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所有这些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实际上都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作用,使翻译教学得以有效实施。

二、结束语

听、说、读、写、译这五项基本技能的学习中,译排在最后,这也体现了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它是英语学习者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体现,也是最有挑战性、最有趣味性的一项学习活动,往往会给学习者带来困惑,让大家倍感挫折。很多学生在开始做翻译练习时信心十足,但结果却让他们大跌眼镜,常常出现错译,漏译,甚至不译等问题。循环往复,渐渐地就会失去兴趣,丧失信心,妨碍了翻译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要不断地鼓励和激励学生,用自己的热情来感染他们,带动他们,让他们相信自己是在不断进步的,从而能够坚持学习,积极配合,实现《基本要求》中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