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家庭教育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家庭教育的概念

家庭教育的概念范文1

关键词:多元文化:全人教育:家庭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古代文明博大精深,封建文化源远流长,封闭的地理环境和位置,传统的手工业和农业经济,中央高度集权体制,使我国几千年来形成了一元化儒家文化的格局,制约着我国近现代化发展进程。近代战争、、和改革开放,打破了我国一元文化的格局,欧洲、美国、苏联等欧美文化以及日韩文化涌入中国,开启了中国多元文化发展的新局面。随着当今世界全球化、信息化、现代化格局的形成,多元文化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中国和世界多元文化格局初步形成,一方面显示了多元文化的生命力和时代潮流,另一方面也显示了一元文化的局限性。家庭教育作为一切教育的基础和关键,作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基础,如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多元文化发展和世界全人教育思潮,实现家庭教育由传统向现代化的真正转变,已成为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日益关注的重要课题。因此基于中国一元文化的历史和世界全球化、多元化发展的格局,在多元文化的视野下,探讨家庭全人教育,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就多元文化文献而言,国内有许多论文或著作探讨与多元文化相关的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理论、民族教育、多元文化课程研究、学校教育以及民族文化传承等问题。例如《美国多元化文化教育五十年:回顾与前瞻》一文偏重于美国多元文化教育五十年发展与展望,倡导种族平等和社会公平,重点探讨多元文化教育问题。还有王侠的《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的解释》(2005),刘智力《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研究》(2005),龙藜《中美多元文化教育研究的比较分析》(2006),陈艳宇《多元文化教育的历史发展与价值取向(2006)》,陈月、明丹《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的校本课程研究》(2004)等。葛丽芳在《人品教育与多元文化》一书中将多元文化引入人品教育,总结公办和民办小学人品教育的成功经验。《多元文化背景下家庭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问题》一文试图从家庭教育中探寻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问题。齐阿娜尔《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少数民族地区课程改革的现状研究》研究多元文化教育下的少数民族教育。《浅谈中国和美国、加拿大家庭教育的对比》一文间接探讨多元文化下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家庭教育,透视了中西文化和家庭教育的差异。但是在多元文化视野下专门研究家庭教育的论文很少,而这方面的研究在台湾和韩国较多。《德州市家庭幼儿多元文化教育的实证研究》一文就家长对幼儿多元文化教育的态度以及家长的幼儿多元文化教育知识与技能进行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家长对儿童未来的生活环境有正确的认识,有84%(124人)的家长极同意或同意幼儿应接受多元文化教育,利用地方文化、传统节日以及英语教育等进行多元文化教育,建议父母应端正态度、丰富知识、提高技能。2005年11月,由台湾嘉义大学家庭教育研究所承办的第八届(2005)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重点研讨了家庭教育与多元文化,2005年第八届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家庭、族群与多元文化:挑战与机会》一文站在时代性和前瞻性的高度,将多元文化与家庭教育问题结合起来,在多元文化下探讨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面对挑战,审视现状,寻找机遇与出路。这些研究要么基于多元文化进行民族文化研究和学校教育研究,要么基于直接或间接进行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家庭教育探索,缺乏多元文化视野下家庭教育与世界全人教育思潮结合的时代特色。在多元文化家庭教育实践方面,台湾推行新移民多元文化家庭教育和多元文化家庭教育课程,韩国推行向多元文化家庭提供教育方案与咨询、教育支援、医疗支援,这些教育实践虽然具有现代家庭教育的多元文化教育特征,但仍缺乏知识经济时代家庭教育与全人教育的统一,家庭教育与多元文化教育的统一,这对于现代家庭教育发展来说无疑是一大缺感。而且无论在网络搜索,还是在研究文献中,都无法找到这一方面的综合研究,致使多元文化视野下家庭全人教育的探索处于空白研究领域。因此顺应世界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潮流,借鉴多元文化理论以及全人教育思潮和理论,在多元文化的视野下探讨家庭全人教育,科学构建现代家庭教育模式,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这是本文研究价值所在,也是本文的问题研究所在。

二、探讨多元文化理论和家庭全人教育的关系

1.多元文化理论

多元文化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卡兰在1915年提出,是所谓的平等和自由的权利。1924年哲学家霍勒斯・卡伦所首创文化多元主义思想,导致多元文化主义直接兴起。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出现黑人民权运动――“黑色旋风”,致使多元文化主义表现出反对民族歧视、要求平等和民权,要求重新认识少数民族文化、尊重民族独立性和民族感情,实现社会多样化和一体化等基本理念。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化和科学化、信息化的发展,在美国、加拿大、澳洲、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多元文化主义在政治、教育、文艺等方面得到发展和应用,表现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多元文化主义教育、多元文化主义文学等。多元文化主义体现为多元文化的文化观、历史观、教育理念和公共政策,其核心为文化的多样性和良性互动。当前比较流行的多元文化概念,即多元文化是指在人类社会越来越复杂化,信息流通越来发达的情况下,文化的更新转型也日益加快,各种文化的发展均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新的文化也将层出不穷。此概念蕴含着复杂社会结构和背景下文化具有多样性、丰富性、发展性和平等性的特征以及多元化文化服务于全球化发展。由此可见,多元文化的概念不断演变,并成为人们分析和解决现代社会问题的新视角和新的方法论。

多元文化理论作为在世界全球化浪潮的重要理论,是国际文化交流和合作频繁发展的必然需要。它包含了多元文化主义理论、多元文化理论和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等丰富内容。多元文化主义理论包含多元文化主义的基本理念以及受其影响的多元文化的文化观、历史观、教育理念和公共政策。多元文化理论包含多元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动力、多元文化与全球化、多元文化冲突与融合以及多元文化发展(即文化合作与交流)等。世界全球化、科技化和信息化是多元文化的动力和源泉,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平等与发展是多元文化的基本特征。

多元文化教育理论适应了世界全球化和全人教育思潮的发展,是多元文化理论和多元文化主义在教育方面的理论运用。它的理论内容包含以下几点:(1)权力分配不公导致文化差异;(2)文化差异是力量和价值之源;(3)教师和学生应接受和欣赏文化的多样性;(4)社会歧视和偏见成为弱势群体学生学习成绩低的主要原因;(5)教师、家长、社会共同支持和创设多元文化教育环境;(6)学校教会弱势群体学生获得取得社会地位平等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它的核心是文化多元化和教育平等,是人类社会文化的尊重民主和共同发展。它的实践理论包括多元文化整合类型理论和文化/组织类型理论。作为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创始人詹姆斯・班克斯将多元文化教育定义为一种变革性教育运动,把种族、民族、阶级、性别的观点带入各学科,以多样化视角进行教学。他的多元文化整合类型理论提出四种多元文化课程改革方法,即贡献法、添加法、转化法和社会行动法,它们将文化构成内容、民族英雄、民族节日加到节日活动中;将有关概念、观点、课题及内容加进课程中;改变课程结构和目标,使学生从不同文化、民族、种族及群体的角度,观察各种社会事务和问题;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掌握社会活动技能,影响所处的社区。斯里特总结了五种多元文化教育的实施方法:人类关系法、对特殊和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不同教学法、单一群体的学习法、多元文化教育(文化民主)法和多元文化及社会重构法,并认为后两种是最为理想和有效的方法。以上这些理论为探讨全人教育思潮下的家庭教育提供了新视野和方法论。

2.全人教育思潮和理论与家庭全人教育的关系

全人教育思潮作为西方现代社会一整套教育思想,是一场全球性的全人教育改革运动。作为一种教育思潮,它注重在联结、整体性和存在三个基本概念和原则的基础上,强调人的整体发展、个体的多样性以及经验和个体之间的合作,不仅要实现个体在智力和职业能力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实现个体在生理、道德、伦理、社会、精神、创造性等各方面共同发展,重视教育过程中经验、选择和合作。全人教育的核心思想在于转变教育培养目标,倡导教育要培养完整的人,教育使人在身体、知识、技能、道德、智力、精神、灵魂、创造性等方面都得到发展,使人成为一个真正有作为、具有尊严和价值的人。全人教育思潮是以促进人的整体发展为主要目的的世界性教育思潮,是对20世纪末全球化经济体系和全球文化发展的反映,是一种对制度化教育危机和社会危机的反思,并试图通过人本化教育手段解决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问题。

全人教育理论是全人教育思潮的新发展和具体化,是适应中国社会转型和教育转型的现代教育理念,是对当今中国制度危机、社会危机和教育危机的反思,是将欧美现代教育理论、全人教育思潮与中国文化和教育理论的高度综合,也是东西方社会文化融合和发展的多元化教育理论。此理论将个人本位教育和社会本位教育结合起来,以人性、人本和社会本位为基础,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科学发展为目标,遵循民主科学、合作实用、快乐自由以及人的社会化发展等基本原则,通过情商、智商、理商、德商、财商、社会商和习惯培养的全人教育模式,强调人的早期教育、全面教育和全面发展,使人成为人格健全、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的完整人。

家庭全人教育是全人教育思潮和理论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具体运用,涵盖了全人教育理论和全人教育模式以及家庭教育现代化,是受全人教育思潮影响的全人教育在家庭教育方面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综合。它是基于全人教育思潮和全人教育理论视野下的现代家庭教育,是将全人教育思潮和理论的精髓、全人教育模式和家庭教育的有机融合。家庭全人教育既体现了世界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世界全人教育的发展,又继承了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精髓,实现了家庭教育现代化和全人教育家庭化的有机结合。同时,家庭全人教育也是对传统功利教育、灌输教育、片面教育的反思,也是对中国家庭教育危机的思考,还为社会转型时期儒家文化圈的家庭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促进我国家庭教育积极适应世界全人教育改革运动发展的潮流,推进我国家庭教育现代化发展。

3.多元文化理论和家庭全人教育的关系

多元文化理论和世界全人教育运动都适应了世界全球化和多元化发展的需要。多元文化理论是跨文化研究的重要理论,适应了世界多元化的各种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需要,也为现代教育提供新的研究视野,特别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方面。世界全人教育运动顺应世界多元化的发展需要,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提供了途径,不仅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觉,而且也为现代家庭教育提供了新的视野。因此,家庭教育就成为多元文化教育和世界全人教育的结合点,家庭全人教育成为多元文化视野下的现代家庭教育新模式。

家庭全人教育作为现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模式,不仅是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形式,而且也是全人教育运动的重要形式。家庭全人教育作为多元文化教育和现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模式,既将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和全人教育思潮与理论运用到家庭教育理论中去,又将多元文化教育实践理论和全人教育模式运用到家庭教育实践中去,实现了多元文化理论、全人教育理论和家庭教育理论的融合,推动多元文化教育、全人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同发展,加快了我国家庭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同时家庭全人教育重视儿童情商、智商、理商、德商、社会商等方面的全面教育和全面发展,重视儿童的多元社会文化教育,增长儿童的多元社会文化知识,提高儿童的多元文化的情感与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既为21世纪我国家庭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又顺应了世界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趋势。

三、探讨多元文化理论在家庭全人教育中的运用

多元文化理论在家庭全人教育中的理论运用,不仅具有重要的家庭教育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家庭教育实践价值。多元文化理论主要包括多元文化理论、多元文化主义理论和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等。多元文化理论为家庭全人教育提供了多元文化的科学认知,为实施家庭全人教育提供了文化冲突与融合、合作与交流等社会文化互动的理论借鉴,通过家庭多元文化教育促进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文化发展,促进多元文化彰显其民族性与多样性、平等与发展的基本特征。多元文化教育理论适应了全球多元化和全人教育思潮的发展,通过家庭全人教育,使儿童获得多元文化教育的知识和技能以及科学态度、文化情感,提高儿童的多元文化社会适应能力,使儿童获得民族平等和文化平等的民主意识以及反对种族歧视与民族偏见的文化意识。多元文化主义理论为家庭全人教育提供了多元文化的基本理念以及文化观念、历史观念、政治观念和教育理念,同时要求家庭教育遵循多元文化主义的基本理念和教育理念,促进儿童从幼儿教育开始获得多元文化主义的民族教育和文化教育、品格教育,促进儿童社会化发展。综合三个多元文化理论在家庭全人教育方面的理论价值,可以发现:多元文化理论不仅对家庭全人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对多元文化下的家庭全人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多元文化实践价值方面,詹姆斯・班克斯提出的四种多元文化课程改革方法,对于家庭全人教育的社会商、德商、理商、情商和智商等方面具有方法论价值和教育实践价值。例如台湾的新移民多元文化家庭教育和多元文化家庭教育课程,就具有全人教育视野下多元文化家庭教育的实践意义。斯里特提出了五种多元文化教育的实施方法。家庭全人教育通过使用这五种方法,使儿童获得处理社会事务、社会问题的能力和社会活动技能,加速儿童社会适应和社会化发展。例如韩国的多元文化家庭教育方案与咨询、援助、支持等,都具有重要的教育实践意义。综合多元文化教育多方面的实践价值,以上四种多元文化课程改革方法和五种多元文化教育方法,不仅对于家庭全人教育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价值,而且具有多元文化家庭教育的实践价值。

四、构建多元文化下的现代家庭全人教育模式

1.科学认知多元文化理论和全人教育思想与理论,为现代家庭教育模式的构建提供理论基础和理论支持。多元文化理论以及全人教育思潮和理论为构建现代家庭教育提供先进的教育理论,同时还要学习其它先进教育理论如民主教育、科学教育、合作教育、快乐教育、实用教育、早期教育以及全面发展等,借鉴家庭全人教育,为现代家庭教育模式提供丰富的教育理论。这些科学的教育理论成为现代家庭教育模式的理论指导,并为现代家庭教育模式的构建提供理论基础和理论支持。

2.建立家校合作教育组织和制度规范,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整合,为现代家庭教育模式提供组织框架和制度保证。建立家校合作教育组织和制度规范,是现代家庭教育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合作教育的重要条件。家校合作教育组织如家长委员会、家长协会、家长教师联合会、学校理事会、校务委员会以及儿童协会、母亲协会等。这些合作教育组织的建立以及合作教育的制度规范,实现现代家校合作教育,一方面有助于保护家长和儿童接受教育的权益,规范家长教育行为,加强家长培训,提高家长教育素质,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和合作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有助于规范学校和教师的教育行为,传播先进教育理念,有助于政府和社会对教育的监督,保护学校和教师的合法权益,为现代家庭教育模式的构建提供组织保证和制度规范。

3.在教育内容方面,现代家庭教育不仅包含儿童全人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等,而且包含家长素质教育。现代家庭教育不仅重视儿童的多元文化教育、民族教育、历史教育、品格教育等,而且重视儿童情商、智商、理商、德商、财商、社会商以及习惯培养等方面的全人教育,更重要的是重视儿童接受全面教育、得到全面发展以及家长教育素质的提高,强化家长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等方面的素质教育和社会教育,提高家长教育技能和教育素养。现代家庭教育克服传统功利教育、灌输教育、片面智力教育的缺陷,促进家庭教育民主化、科学化和合作化。

4.在教育目标方面,现代家庭教育重视全人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完整人和社会人。现代家庭教育采用全人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不仅重视以人为本的教育,而且重视社会为本的教育,其目的在于为现代社会培养接受全面教育和获得全面发展的完整的社会人,促进儿童社会化全面发展,旨在提高儿童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传统家庭教育以家长制教育为基本特征,忽视了以人为本和社会为本的全面教育,重视家长功利教育和灌输教育,缺乏家长有效沟通和亲子互动活动,忽视了儿童全面发展和多元文化教育,造成儿童未来社会化成熟程度低和社会适应能力低的不良现实。因此现代家庭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完整人和社会人。

家庭教育的概念范文2

    一、当前我国家庭教育观念误区

    1、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这种观念,如果是对儿童开展适当的早期教育,应该说是无可非议的。但把人生竞争的起跑线定位于儿童阶段,甚至贸然地推出“输”和“赢”的概念,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儿童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初始阶段,早期教育应以儿童的兴趣为中心,以儿童生活距离为半径,不能脱离实际,不顾儿童心理、兴趣爱好,小小年纪就让他们承担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后的“输”和“赢”。

    2、不要让孩子“荒废”了。任何一位家长都不愿自己的孩子将来“荒废”了,但在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仍然有家长因社会竞争的压力,视孩子的学习成绩高于一切。在教育部门和学校想尽各种办法,减轻学业负担的同时,竞自觉不自觉地在家中加重学业负担,还在采用早已被淘汰了的“题海战术”,孩子小小年龄就背负沉重负担,既阻碍了孩子的个性发展,又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3、只要教育得法,人人可成天才。教育是否得法,对于孩子能否成才确实有极为重要和深远影响的作用。但一个人成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能不受遗传、环境和多种教育的影响,并不仅仅取决于教育是否“得法”这个因素。家长不能因自己的孩子一时或一段时期成绩不尽人意,而一味指责学校教育,一心认为学校教育应按自己的想法去完成,自己的孩子就能成龙成凤。家长们必须明白,人的智力、个性是有差异的,有的适合升学深造;有的适合钻研技术;有的适合文科;有的偏好理科。总之,各有所长,各有所成,未必一定要求他们个个出类拔萃,出人头地。培养目标定位脱离实际,只会徒增烦恼。

    4、千万别管孩子。这个观点似乎是针对传统教育观念中家长对孩子管束过多而发,也似乎符合现代教育理念,但它与“孩子不能不管”的观点一样,都具有片面性,走极端。家庭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对孩子思想、健康、心理、生活、学习等各种行为的家庭管理。这也是家长的职责。教育孩子不应该去讨论“管”还是“不管”,应该去研究、去总结、去明确哪些该管,哪些不该管,怎么样去管。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并不等于放弃原则;承认孩子的主体地位,并不等于不要去引导,而放任自由。上述种种,不管观念怎样,家长都心怀良好的愿望,但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因为他们违背了儿童身心成长的规律:或过早寄予重托,拔苗助长;或缺乏责任意识,贻误时机。对儿童的健康发展都不利。

    二、家庭教育的任务

    当今社会,人们愈益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强调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然而,究竟应怎样教育孩子,很多家长并不清楚,由此影响了家庭教育效果。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家庭教育的任务。家庭教育的任务之一是关心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家长在自己孩子的身体健康成长的同时,还应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如今,心理健康这一概念已为多数家长所认可,但由于片面追求升学及其它某些因素的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容易为家庭所忽视。儿童如果在启蒙阶段得不到积极的、正面的心理引导,长大后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所以,家长从小开始就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家庭教育的任务之二是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习惯是思维或行为不断重复的结果。好习惯一生受益,坏习惯贻害终身。所以父母应注意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如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劳动习惯等。好习惯能使儿童健康成长,对日后成就事业有非常大的帮助。家庭教育的任务之三是配合学校教育,搞好家校合作。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各有所重,互为补充。家庭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家庭与学校的交流与合作,一方面学校能及时有效地将学生学习情况、在校表现真实地反馈给家长。另一方面,家庭对学校教育的愿望和建议也能反映给学校或老师。双方都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孩子的各方面的信息,以采用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共同引导和教育,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三、家庭教育的环境

    人的成长离不开环境,明确了家庭教育任务,还要有家庭教育的基础。只有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才能保证家庭教育任务的完成。

    1、家长的示范效应。孩子自出世以来,最先接触、交往的是父母。接触、交往时间最长的也是父母。父母的言行举止,在子女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影响着他们的认知和行为。家长们要不断充实和更新自己各方面的知识,加强自身修养,做孩子的表率。

    2、要有良好的家庭环境。要给孩子提供一个能安心地、专心地学习的良好家庭环境。如家庭条件许可,可给孩子安排一个单独学习的房间,即使无此条件,也应注意留给孩子一些学习、休息的时间和空间。有些家长交友广,兴趣爱好多,时常会有朋友在家中小聚,我们不反对家长的社会交往,但为了孩子,应把握一定的尺度和分寸,时间不宜过久,气氛不宜过分热烈。家庭气氛也是家庭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完美的家庭,一种和睦的家庭气氛是孩子健康的成长不可缺少的条件。父母是孩子最为依赖、最为信任的人,父母之间的纠纷与不和,会给孩子造成困惑和迷惘。社会调查显示,单亲家庭子女往往性格孤僻,精神压抑。和协的家庭气氛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3、善于运用鼓励和表扬。虽不能完全杜绝,但也尽量避免打骂孩子,要善于从孩子的缺点中发现那么一点点优点,给予他信心,也给他一点成就感,。让孩子愿意学习、想学习,学得开心、学得轻松。例:一次在辅导自己的在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完成语文生字练习时,发现他不是很专心,动作慢,且字写得不工整。先根据字的结构教写一遍,当他再写完一个字时,及时给予充分肯定:有进步,写得好,再激励能够写得更快、更好。果然小家伙认认真真地把练习写完了。

家庭教育的概念范文3

[关键词] 人力资本理论家庭教育人力资本投资

自从人们接受总括性资本概念:资本包括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对人本身的投资就越来越受到重视。从人力资本投资的主体来讲,有三类:政府,企业和家庭、个人。经典的人力资本理论研究大多注重正规教育和培训对人力的作用,论证了人力资本存量是通过正式教育和培训获得的。本文试图从家庭投资主体的角度来分析家庭教育对人力投资的贡献,从而引起人们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和如何通过家庭教育来对人投资。

一、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

人力资本理论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舒尔茨和贝克尔等美国经济学家创立。人力资本的定义可表述为:通过医疗保健、教育、培训、迁移等方式投资而获得的表现在人身上的健康、知识、技能等能力质量的总和。定义中有三个要点:人力资本是通过后天投资而获得的一种能力;人力资本是一种资本存量,依靠积累而变大;人力资本以活生生的人作为载体,它不能离开人而孤立存在。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投资有五种形式:一是医疗和保健,从广义上讲,它包括一个人的寿命、力量强度、耐力、精力和生命力的全部费用;二是在职人员的培训,包括企业所采用的旧学徒制;三是正规的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四是由企业组织的那种为成人举办的学习项目,包括那种多见于农业的技术推广项目;五是个人和家庭适应于变换就业机会的迁移。贝克尔建立了培训对人力资本投资的模型,还把人力资本划分人力资本一般和人力资本特殊两类;明塞尔提出了教育对人投资的模型。

笔者认为经典的人力资本理论只强调正规教育和培训,而忽视了家庭教育的作用。从广义教育的类型来看,存在着家庭教育、学校正规教育和社会教育。显然,除了通过正规教育和培训可以获得健康、知识、技能外,家庭教育、干中学等方式也能形成人力资本。

二、家庭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形式

家庭是人所处的第一个环境,人的发展就始于此,家庭是人力资本形成的首要基础条件。家庭教育一般被认为是家长根据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对培养人的要求,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时空对子女施以的影响其身心的一切活动。

家庭教育是人接受到的第一次教育,任何人的教育首先是从家庭开始的。父母教育小孩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人的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家庭教育使孩子形成了良好学习习惯也能对其获得知识和技能产生帮助。更为重要的是,人的知识起点是来自于家庭教育,人学会讲话,思考问题等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基础性能力都离不开家庭教育。从教育心理学可知,人的健康、知识、技能等要素的获得和使用均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而家庭教育恰恰在人的个性心理品质方面有很大的作用。一般来讲父母接受的教育水平越高,家庭教育越好的话,其小孩会有更好的身体素质和智力潜能。有名言道:“成功人士的后面大凡有一个好的家庭教育”,可以说,人力资本形成首先决定于儿童、少年时期的家庭教育。父母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一个爱好体育锻炼的家庭肯定会对小孩的身体有积极的作用。家庭教育除了在健康方面给孩子有影响外,还可以直接增进孩子的知识和对其知识结构产生影响。家庭教育不但能直接给予孩子更多的知识,而且可以影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从而知识结构等方面。从家庭教育和正规教育的关系上看,家庭教育和正规教育一道会对人力资本做出贡献,因为正规教育的效果和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好坏,是否与之相互协调。

此外,家庭教育在人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其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在同等年龄阶段内,随着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社会时代,家庭教育对人力资本的作用将呈递增趋势。

另外,人力资本的积累具有连续性,家庭教育在人的少儿时期的作用不可忽视。

三、积极利用家庭教育对人进行投资

虽然我们大多数家庭对孩子的人力资本投资很重视,但其出发点和方法存在问题。很多家庭是出于为孩子将来找一份理想工作而不惜重金聘请家教,送孩子去学习音乐、美术等特长,殊不知家庭教育具有独自的作用(启蒙性、基础性),是不能被其他形式的教育所代替的。这些所作所为都是源于过于依靠外界的教育,忽视了家庭教育。从供给角度来看,家庭教育供给严重不足,这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父母和其长辈不具备提供家庭教育的能力,例如文化素质低,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传统等;二是家庭成员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认为只要给孩子吃饱、穿暖、再请上家教就能够把孩子培养好了;三是家长忙于工作和其他事情或是家庭不完整等原因,孩子得不到合适的家庭教育。从家庭教育需求角度来看,家庭教育的需求与一般商品的需求相比,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在于它是来自于心理、生理发育还不成熟的未成年人。孩子们既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家庭教育,也没有这种需求的激励,这同他们在选择普通商品时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正因为家庭教育需求缺乏主动性、自发性,所以既需要家长的主动引导,又要学校、社会的大力宣传。

家庭教育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家庭教育;儿童发展;学前教育

家庭教育是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就存在的一种教育形式,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三者构成了我国的教育体系,共同培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素质人才。在“三育一体”的教育构架中,家庭作为个别化教育,具有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其基础性地位决定了家庭教育是三大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影响着其他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导致了家庭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错位现象越来越严重。

一、家庭教育的内涵

家庭教育的定义通常是指父母对子女的培养和教育。但是,不同的专家学者对家庭教育的概念作了本质上基本一致,但表述上有所不同的解释。《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的定义为:“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内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1]140顾明远定义为:“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与教育,通常是指父母对子女辈进行的教育。”[2]381赵忠心指出:“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由家庭里的长者(其中主要是父母)对其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广义的家庭教育应当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3]5根据对以上定义可知,家庭教育是指父母及其他年长者在家庭生活中对子女施加的自觉的、有意识的教育影响活动。实际上,现代家庭教育主要是父母对孩子的一种影响,而这种影响主要是教会孩子如何做人,促进其人格形成和个体社会化的发展,科学的教育内容不仅有知识的教育,也包含爱的教育、生命的教育、道德的教育、价值观的教育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正常情况下,家庭教育应发挥这些功能,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家庭教育在“三育一体”的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出现了严重的错位。

二、家庭教育错位的表现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在社会的发展和延续中发挥着诸多功能。台湾学者高淑贵在《家庭社会学》中概括为:生物的功能、社会的功能、心理的功能、保护的功能、经济的功能、宗教的功能、娱乐的功能、教育的功能,特别是家庭的教育功能关系着家庭其他各种功能是否得以充分发挥。[4]23-24家庭的教育功能是教育的诸多功能之一,其良好发挥关乎家庭的发展及社会的稳定。家庭是儿童自出生后接触的第一环境,父母对儿童的保育和教育是先于学校教育的,在儿童的发展中居于基础地位,在儿童的教育中属于奠基性教育。但是在“三位一体”的教育构架中,学校教育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而家庭教育则处于劣势地位,这种地位的落差直接导致了家庭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错位,其总体表现形式是学校教育家庭化和家庭教育学校化,具体的表现形式从主观上来看,主要是家庭教育自身的教育内容缩小和教育目标的功利性变大,从客观上来看,主要是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淡化及教育功能的失调。

(一)家庭教育内容唯智化

家庭教育的内容包括知识教育在内的思想品德教育、价值观的教育、生命的教育、爱的教育等。纵观现代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着知识教育过度而思想教育不足的状况,家庭教育的内容呈现一种课程化的倾向,教育内容从全面的教育逐渐变成单一的知识性教育,没有把握好家庭教育辅助功能的“度”,把本应在学校掌握的知识一味地在家庭中对儿童进行补习,而忽略了德行及其他的教育,家庭教育的内容逐渐唯智化。

(二)家庭教育目标功利化

家庭对儿童的培养目标定位应该是怎样“做人”和“做事”,而不是所谓的“天才”“优等生”。可是,受传统教育思想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当代社会大转型时期价值观的转变,为了使孩子成为“优等生”,家庭教育变成了学历教育和特长教育,家庭俨然成为“第二学校”和“补课班”。父母热衷于对孩子高额的教育投入,根据自己的喜好为孩子选择特长班,而不关心孩子的兴趣和理想,家庭教育的目标功利性变得愈加严重。

(三)家庭教育作用边缘化

学校教育源自于统治阶级及上层社会人士对子女的教育,而家庭教育是平民百姓子弟受教育至关重要的途径,一定时期内也可以说是唯一的途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校教育按年级授课制的教育形式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提高了受教育的程度,教育的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并且具有专业的教师授课,种种优势使得学校教育逐渐被“神话”,几乎包揽全部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职能,家庭教育则弃“本职”于不顾而过度依赖于辅助学校教育,造成了学校教育“统领天下”的局面,家庭教育慢慢地被“异化”了,家庭教育的奠基性作用也逐渐被边缘化了。[5]123-125

(四)家庭教育功能缩小化

家长对子女有抚养和教育的义务,是由法律确认并加以保护的,家庭教育的教育功能随着教育地位的边缘化也逐渐缩小了,特别是寄宿制学校的出现,教育功能逐渐扩大,变的无所不能,除了对儿童进行知识教育之外,越俎代庖取代了家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保育功能以及包办其他本属于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孩子和父母之间聚少离多缺乏交流,孩子也享受不到家庭中父母的温暖,家庭的教育功能逐渐缩小。

三、家庭教育错位的原因及危害

(一)家庭教育错位原因解析

1.国家宏观政策的负面效应

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对我国的人口问题和发展问题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缓解了人口众多的压力,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随着家庭中独生子女的数量逐渐增多,家庭教育问题随之产生,因为绝大多数家庭中只有一个子女,父母把全部的希望都放在一个孩子身上,对其抱有过高的期望,父母为孩子的教育倾其所有,家庭教育便像是一个“赌注”。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选拔和培养大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优秀人才,但是,资源的有限性决定应试教育体制将是长期的。应试教育主要是通过知识的掌握程度选拔人才,家庭教育的辅助作用虽然也十分重要,但是,总体而言,家庭教育辅助作用的“度”没有掌握好,家庭教育的内容受应试教育导向逐渐偏于知识化,出现了唯智化倾向。

2.社会变迁的负作用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方面都进行着大变革,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变得日益多元化。中国教育随着改革开放也吸收了许多先进的教育思想,对传统式家庭教育的许多弊端有一定程度的冲击,但是,许多利己和拜金思想也逐渐渗透到人们的头脑中,特别是功利主义使得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平添了许多功利性色彩。在社会转型期,各种竞争变得愈加激烈,出于功利性的角度考虑,父母为了子女在人才济济的大环境下争取“加分项”,家庭教育逐渐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学历教育”“特长教育”。随着社会变迁加剧,家庭教育的变迁也在加速,主要指家庭教育的革新和变革。变革要求家长要正视自己的义务和责任,担负起抚养和教育子女的任务,配合学校和社会从而达到教育的一体化作用,但是,家长却对家庭教育变迁产生了错误的解读,在教育行为上与学校教育亦步亦趋,家庭教育逐渐沦为学校教育的附庸,两者在追求一致的“高分数”和“高升学率”的目标上不谋而合,使得家庭教育变成了“社会本位教育”。[6]加之社会舆论对学校教育优势地位的认可度不断提高,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逐渐被边缘化。

3.家长不正确的家庭教育观以及家长角色缺位

中国传统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以及“学而优则仕”的教育思想使得家长对于家庭教育的目标定位存在很大的问题,就家庭教育的出发点而言,到底是为国教子还是为己教子之间矛盾至今也没有一个定论。许多家长认为子女是其私有财产,在确立教育目标时一方面从利益的角度出发,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赚钱的工具;另一方面,忽视孩子的兴趣把个人的意愿强加于孩子,把自己未实现的愿望或理想寄托于孩子身上,把孩子视为自己生命的延续和生活的主要目标与中心,即亲子一体化。我国桑标等有关父母意识调查分析表明:中国父母有着较强的亲子一体化意识,在亲子一体化方面,58.7%的父亲和59%的母亲认为“我觉得子女如同自己身体的一部分”。[7]142-143另外,有些父母自身的责任意识比较薄弱,或者出于经济的压力和谋生的需要,无暇对孩子进行正确和有效的家庭教育,加之没有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缺乏专业的家庭教育知识,教育意识比较单薄,过分依赖学校教育,认为把孩子送进学校就像是送进了“保险箱”,逃避了对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人口从农村流向城镇,从三线城市流向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父母外出务工的数量逐渐增加,家庭的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一些单亲家庭、再建家庭、隔代家庭、寄养家庭等,甚至还有兄弟姐妹独立生活的家庭,父母“被迫”放弃了教育子女的责任,没有在身体和情感上给予足够的关怀和保护,家长角色缺位现象比较严重,家庭教育功能的发挥更是无稽之谈。

(二)家庭教育错位对儿童发展的危害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说:“家庭教育,给孩子深入骨髓的影响,是任何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永远代替不了的。”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缺失的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家庭教育的唯智化倾向及过多的知识灌输,使孩子在接受学校教育时缺乏新鲜感,产生厌学的情绪,同时忽略儿童自身的兴趣爱好,也容易造成孩子个性上的扭曲。教育界有句名言:德育不合格是危险品,智育不合格是次品,体育不合格是废品,心理不健全是易碎品。这种重智力发展而忽略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致使在孩子智力发展的背后隐藏着品行不端、心理极端、情感淡漠等危机。其次,过高的家庭教育投入,使得家庭教育生活化、平民化变得逐渐贵族化,父母变成了“孩奴”,“学校将家庭化”则为一些不负责任的父母推卸教育责任提供了契机和途径。最后,家庭教育承担了过度的教育义务,导致学校的教育难度反而加大,大大增加了教育成本。[8]92-94

四、家庭教育错位的对策

通过对原因的分析可以看出,家庭教育错位的问题并不是单一因素导致的,国家、社会以及家庭教育自身都存在问题,想要解决需要三方的共同努力。

(一)国家制定家庭教育法规及相关政策支持

1.制定家庭教育专项法规

教育权,依法理分为三类:家庭教育权、国家教育权、社会教育权,学校教育和民办教育分别是国家教育权和社会教育权的代表。从我国教育法体系的横向结构来看,我国已经颁布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成人教育法》等保护学校教育正常运行的法律法规,2002年通过的《民办教育促进法》确立了民办教育的地位,但是家庭教育至今还没有专项法规予以保护。[9]24-28我国约有3~5亿个家庭,为家庭教育制定一部专门的法律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无专门的法律保护,严重阻碍了家庭教育的科学化、正规化、专业化发展,因此家庭教育立法应提上议事议程。我国自古代就有为家庭教育立法的先例,如1903年颁布的《蒙养院及家庭教育法》和民国时期颁布的《推行家庭教育办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制定有关考试、学校、终身学习、学前教育、家庭教育等法律”,《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更是进一步强调“推进有关家庭教育法律法规的完善,使家庭教育工作走上科学化、社会化、法制化轨道”,可见,国家已意识到制定家庭教育法规的重要性。我国人口众多,家庭情况复杂,加之家庭教育的私人性和教育公共性的矛盾,决定我国家庭教育的立法工作只能是一个从下到上,从地方到全国的逐步推动的过程,通过对地方家庭教育立法的调研,进行全国家庭教育立法的可行性分析。2003年初,我国台湾地区颁布了《家庭教育法》,这些理论和实践也为我国的家庭教育立法起到了奠基和示范作用。家庭教育立法应该更多强调的是家长的责任,通过立法可以约束家长的行为,对未尽家庭教育义务的父母追究法律责任,让家长认识到不能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和政府,两者应平摊教育责任,对缺乏正确家庭教育观或缺乏教育能力的家长,可以在立法中制定相关的辅导和帮助的措施。例如要求父母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强制家长参与家长学校的培训提高家长的素质,杜绝将未满16岁的儿童以各种形式在学校或他人处寄宿等。

2.相关政策支持以及应试教育改革

自2014年“两会”后各省尝试推行的“单独二胎”政策将有力地缓解独生子女的“赌注”教育,缓解家长过高的期望给儿童带来的心理压力,同时也会促进亲子关系的和睦。针对应试教育存在的诸多弊端应该逐步进行改革,改革这种过度的教育导致家长的“过度”家庭教育,减轻学生的压力,减少单纯知识的灌输,形成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的素质教育模式。

(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

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共同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具体的教育目标上,家庭教育注重培育的是孩子的思想品德、社会性的发展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体现在“育”上,致力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使其成人,而学校教育主要是教授科学文化知识和学习技能,体现在“教”上,致力于孩子知识的增长,使其成才,由此可见,只有两者结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10]114-117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发展: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都不要发生分歧。”这就要求一方面家庭教育不要过度地透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辅助学校搞好素质教育,另一方面要打破教育广义和狭义的界限,把家庭教育作为一个事业,建立“家庭教育事业”的概念,树立父母的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多与学校沟通,了解孩子的情况,从而密切配合学校的工作。此外,学校也应解放家庭教育,把属于家庭教育的时间还给家庭,尝试取消书面的家庭作业,布置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实践作业,例如让家长和孩子一起绘制“家庭树”,为父母洗一次脚,和父母同读一本书共同写读后感,等等,不仅发挥了家庭教育潜移默化的作用,也加强了亲子关系。

(三)继续推进家长学校,尝试建立家庭学校

以往的家庭教育仅仅只是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或者家庭中的人际间的事,很少从家长教育的角度透视家庭教育中的问题。随着家庭与社会关系的发展以及终身教育观念的普及,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也包括所有家庭成员适应社会的学习与成长活动。台湾通过的《家庭教育法》中指出,家庭教育的内容也包括父母的亲职教育。亲职教育概念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国家所倡导的,这种教育在德国称为“双亲”教育,美国称之“parentaleduca-tion”,其含义为对家长进行的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称职的好家长的专门化教育。[11]118-121在我国,这种亲职教育的载体便是家长学校,1981年在上海市创办了第一所家长学校,是改革开放以来以提高家长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形式,也是教育改革中具有中国特色的重大创举。以色列有一句教育名言:一个好母亲胜过100所学校。所以说合格的父母,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来说非常重要,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则更为重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对家庭教育的逐渐重视,父母是否具备家庭教育资格以及教育能力如何变成人们关心的一个社会问题。孩子的出生证并不代表父母具有教育子女的合格证,家长的素质是决定家庭教育是否能够成功的重要条件,家庭教育的水平通常与家长素质成正比。家长学校通过对家长的教育和培训,可以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获得教育子女的相关技能技巧,重塑家长在家庭中教育子女的角色,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素质,帮助家长确立正确的家庭教育价值取向。“家庭学校”是产生于美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并流行至今的一种教育方式,不同于传统的家庭教育,它是指适龄儿童少年不在公立或私立学校接受教育,而是在自己的家中接受符合教师条件的父母或专门的教育人员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在家中完成初等教育的学习课程。[12]103-106“家庭学校”这种教育形式可以提高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推进了家庭和学校的合作,因此我们鼓励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父母通过“家庭学校”培养子女。同时,“家庭学校”需相关的制度和政策予以保护和支持,还要有相关部门对其进行监督和评估,并且需要社区教育提供图书馆、宣传栏、健身房等辅助设施。家庭教育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父母要深刻领会家庭教育的真谛,以正确的心态科学地开展家庭教育。针对家庭教育愈加严重的错位现象,要正视并且积极地寻找对策,通过国家、社会以及家长三方的共同努力,让家庭教育回归正常,进入健康发展的轨道,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写组.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0.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3]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高淑贵.家庭社会学[M].台北: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8.

[5]孙山.关于新时期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新思考[J].文教资料,2007(18).

[6]邹强.中国当代家庭教育变迁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7]张莉.家庭教育中的目标定位[J].文教资料,2012(7).

[8]仇燕.论家庭教育的“过度”问题[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03(4).

[9]徐建,姚建龙.家庭教育立法的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2004(5).

[10]梁炜昊.论家庭教育的责任缺位与理性回归[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8(4).

[11]王心怡.对当前家庭教育特点的几点认识[J].科学中国人,2008(9).

家庭教育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家庭教育投入 基础教育 质量经济

基础教育作为为国家培养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是整个教育体制的“地基”,具有一定的独立价值,不依附于更高一级的教育。基础教育阶段在我国主要是指九年义务教育和三年高中教育。从198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的通过及实施至今,我国已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基本”一词从另一层面说明了我国离全面实现普及义务教育还有一定的距离,农村及偏远地区仍有很大一部分适龄入学儿童无法正常地接受最基本的教育,基本普及实际上只是城市和较发达地区的普及。由此产生的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教育水平的差距使得我国基础教育整体的质量还很薄弱。三级教育体制的整体质量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也存在较大的差距。而事实上,近年来,国家在教育领域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以及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投入的增加,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收益效果,教育质量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投资办学并不只是政府的责任,社会各利益相关体均应该群策群力共同推进教育的发展。根据“教育成本分担理论”,教育成本应由在教育中获得益处的各个方面来承担,这种分担遵循“利益获得”原则和“能力支付”原则。基础教育作为提高自身素质和获得较高预期收益的途径之一,是一个使国家、社会、个人均受益的活动,所以基础教育的成本,理所当然地要由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分担与补偿。其中,个人分担是指一个家庭为使自己的小孩能接受教育和接受好的教育而支出的那一部分投入,即家庭教育投入。无论是哪个阶段的教育,都需要家庭教育投入的支持。

一、相关概念

1.家庭教育投入

家庭教育投入主要是指为达到某种社会的或家庭自身的目标,由家庭负担的教育费用。本文所说的家庭教育投入主要使用其狭义的概念,即家庭为子女接受教育而直接支付的物质成本。

家庭教育投入按其结构,又被分为必需投入和扩展投入。必需投入为子女欲接受教育,家庭为其支付的最低成本,主要包括交通费、食宿费、校服费、书费和文具费等。扩展投入是家庭为使子女享受额外的教育或优质教育而特别支付的费用,主要包括家教费、课外辅导费和其他费用等。

2.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中的基础,在当代基础教育的改革中,对基础教育之基础地位的认识,我国教育界也还是众说纷纭。现已普遍肯定的是基础教育涵盖小学教育、初中教育及高中教育三个阶段的教育,其中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为九年义务教育,我国现阶段已基本普及;高中教育作为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是最能反映家庭教育投入影响教育质量的阶段之一。现阶段,我国在基本实现“两基”的基础上,正致力于将高中教育也纳入义务教育,推行十二年义务教育政策。基础教育作为一个动态的概念,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基础教育主要指九年义务教育,而广义的基础教育还应包括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

3.质量经济分析

著名的质量管理学大师朱兰曾经断言:如果说20世纪是生产率的世纪,那么21世纪则是质量的世纪,质量将走上舞台的中心。从经济学视角看,质量是用来衡量产品和服务所具有的功能属性满足顾客需求的程度。只有使顾客满意,并且不断提高顾客满意程度,与质量相关的经济活动才能取得更大的经济收益。

而质量经济分析是以人们在质量活动中如何做出权衡和取舍作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研究如何使质量活动的价值增值最大化。[1] 其目的在于理解和把握质量活动中价值增值的特殊规律,从而将其有效地运用到与质量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去。质量经济分析有多种方法。本文拟用投入产出分析法来研究家庭教育投入对基础教育及其质量的影响。

二、基于家庭教育投入三因素分析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家庭教育投入作为社会投入支持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缓解和弥补我国目前教育经费短缺的局面,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离不开家庭教育投入及其结构的优化。本节拟从家庭教育投入的量、家庭教育投入的结构以及家庭教育投入的取向三个层面分析家庭教育投入与基础教育两者之间的关系,思考基础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

1.家庭教育投入的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精神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迫切需要提高受教育的层次。家庭教育投资意识的加强,使得家庭中用于教育的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例也呈稳步上升的趋势。

受教育者由家庭分担一部分费用这一现象,体现了谁受益谁负担的公平原则。从个人和家庭的角度来看,个人和家庭通过教育投资能获得经济效益和非经济效益。根据人力资本理论,在充满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受过良好教育、劳动能力强的人容易得到就业机会,获得较高的预期收入,反之则不能。高学历带来高收入,教育程度与收入成正比例关系递增,这就促使家庭教育投资潜力的增强,自身需要靠多投入来获得高收益。基础教育中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主要是由政府财政拨款,理应不需要家庭过多的成本分担,但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育成本中家庭的投入比重较国外高,大部分家庭通过给子女报各种类型的“兴趣”班,希望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通过调查我们可以看到,教育投入多的家庭的子女,无论是素质上还是知识水平上,确实高于教育投入不足的家庭。如果我国经济水平发展到能使所有家庭都能够分担得起一定的教育成本,那我国的基础教育质量的整体水平一定会大大提高。

然而,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使得不同家庭的收入水平有高低之别。但是每个家庭希望子女能够接受优质教育的心都是一样的,无论是低收入家庭还是高收入家庭,他们教育投资的倾向也是趋同的,不会因收入的高低而影响教育投资的力度。但对低收入家庭来说,分担教育成本,对本来就不宽裕的生活又增加了一层负担。很多家庭的子女会因为家庭收入不堪重负,丧失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对于经济较落后的贫困地区而言,教育是他们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重要途径。而贫富差距使得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子女不能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机会,从而增加了区域间教育的不平等性。

2.家庭教育投入的结构

家庭作为教育成本分担者之一,对教育投资意愿的加强,在缓解我国整体教育经费不足的同时也满足了个体对教育的需求。在基础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投入实质上是“个体需求满足者”。虽有政府提供必要的财政保障,但毕竟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财政保障水平也有差异,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对教育的需求程度是不一样的,此时,家庭教育投入在满足不同家庭子女多样性的教育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家庭教育投入支出,主要分为学校内教育支出和学校外教育支出。学校内教育支出的主要构成内容有校内伙食费、校服费、文具费等。学校外教育支出,主要包括家庭给子女报的培训班、特长班、补习班的费用,家教费,购买课外书以及参加体育文化活动的费用等,当然还包括一些上网费、交通费等间接支出。

透过上述分析我们看到,家庭用于学校外的教育支出项目要远远多于学校内支出。这就说明了这个阶段家庭用于学校外教育的支出占整个家庭教育投入的比重过高。

3.家庭教育投入的取向

家庭教育投入取向取决于家庭对于教育资源的选择行为,反映家庭对教育资源的一种偏好。优质教育资源对于绝大多数家庭均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但是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其选择成本也是相当高的。所以,现阶段我们面临着两个问题。

首先就是很多家庭至今没能够分清“优质教育”和“优质教育资源”之间的区别。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将优质教育资源等同于优质教育。他们对优质教育的关注和思考,主要聚焦在资源的扩张和提升上,缺少对教育价值观的根本思考。[2] 虽然优质教育资源在推动产生优质教育的过程中会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并不一定导致产生优质的教育,例如现今的许多学校,在办学硬件设施上已经具有相当高的现代化水平,但是并没有相应产生优质教育。所以,不能将优质教育与优质教育资源等同起来。其次家庭教育投入过分倾向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会使得原本稀缺的优质资源过度紧张,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优质资源本身的最佳配置。结果影响其效用发挥,使得基础教育整体质量水平下降。此外,这种投入取向还使得部分“薄弱”的教育资源处于闲置,造成资源浪费,例如乡村学校的衰败与希望学校的空置,是与家庭教育投入取向的变化分不开的。

三、对策建议

1.基础教育公平问题

家庭教育投入作为缓解国家教育经费短缺的一种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但问题是,现阶段我国家庭教育投入存在一个过度现象,高收入家庭的高教育投入总量使得富裕地区的部分学校占据更多的优质资源来投资办学,因而在教育领域也形成了一种“强校更强,弱校更弱”的现象。此时,需要政府正确地倡导家庭教育投入的观念,帮助每个家庭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富裕家庭应该适度减少教育投入,把收入的一部分捐赠给贫困地区学校办学,从而缩小区域之间的教育水平差距,推动教育公平的实现。

2.减负与减压问题

我国一直在倡导中小学生“减负”问题,但减负令的执行效果一直都不尽如人意,从家庭教育投入的结构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中的一方面原因。很多学生反映现在的压力和负担比减负前更重了,除了学校布置的作业外,辅导机构的作业占据了他们全部的业余时间,他们已经完全失去了自由支配的时间,更谈不上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只是一个应付考试的机器而已。政府应该加大减负令的执行力度,颁布相对应的法律法规来约束校外辅导机构的发展。并且要积极地宣传素质教育,转变家长的传统观念,从而达到减负的目的。

3.“择校热”问题

“择校热”是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顽疾”,它严重损害了教育公平和教育机会的平等,对基础教育质量整体水平的提升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择校,主要选择的还是某个学校的优质资源。所以,政府首先要积极引导家庭对教育的投入取向,防止其盲目地追求高质量教育;其次政府应该实施财政倾斜政策,保障农村学校和偏远地区学校的办学经费;再次政府要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防止优质教育资源的流失,使每个学生都能公平地享受教育。

四、结论

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仍应该是政府提供的财政支持,国家拨款仍是教育经费的主渠道。家庭作为教育成本分担者之一,其对教育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政府教育经费短缺等问题,有利于推进教育公平的实现。但通过分析,我们看到近几年我国家庭教育投入由于实际操作中的一些瑕疵,出现了一些比如中等收入及以下的家庭的教育总支出高于高等收入的家庭;贫困家庭过度攀比,盲目追求优质教育;家庭教育投入的增加反而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平性。而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离不开家庭对教育的投入,离不开家庭教育投入结构的优化以及家庭教育投入取向的渗透。基于此,政府应该在今后的教育经费拨款和教育资源配置上有所倾向,采取有区别的策略,降低个人家庭教育投入的总体水平,引导个人家庭教育投入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210000)

参考文献:

家庭教育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相互作用

一、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

1.幼儿园教育

幼儿园教育是对学龄前幼儿进行启蒙教育的机构,属于国家教育机构,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幼儿园教育是根据国家教育,目标与任务,由幼儿园教师实施的有针对性、目的性的幼儿教育在幼儿的健康成长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幼儿园教育需要循序渐进,为幼儿制订连贯、有序的教育内容以及培养良好的适应能力,养成良好的个性。所以幼儿园教育是发展幼儿个性特点的教育。

2.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贯穿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是在家庭互动的过程中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子女的成长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父母可以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教育,这样,幼儿掌握的知识记忆深刻。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实施教育的,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有不同的教育要求,因为幼儿的情况各不相同,需要适应的情况也不同。而家庭教育则不然,幼儿的家庭教育是由家庭环境所决定的,父母始终是家庭教育的实施者,教育过程连续,不会中断,与父母的关系始终较稳定,并不需要一定的适应期。在这种熟悉而稳定的环境中,幼儿更易于巩固已有的良好品德,形成良好的习惯,可见家庭教育在幼儿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二、幼儿园教育的关系和家庭教育之间

1.幼儿园教育指导幼儿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非常的随意、封闭和片面,在很大程度上将会制约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而幼儿教育则相反,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目的性,它更系统、更科学。由于父母对教育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念并不了解,所以在进行家庭教育时面对个性很强的幼儿常常束手无策。虽然家庭教育对幼儿发展很重要,但是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也是必需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其科学合理。

2.家庭教育对幼儿园教育具有反作用

幼儿园教育要想获得较高的教育效果,就必须得到家庭教育的大力支持与配合。想要幼儿园教育顺利开展,幼儿所受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其完整性、连贯性,家庭教育就必须积极配合幼儿园教育。如果家庭教育不能好好配合,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幼儿园教育的开展,使幼儿教育质量大大下降,影响幼儿的进步与发展。

3.家庭教育的发展方向受幼儿教育的制约

幼儿园教育是我国国民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他的目标的确立依据是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我国当时的国情,并且在一些方面反映了社会发展的需求。而家庭教育更具有随时随地性、灵活性和较强的目的性等特点,但是父母必须在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前提下制订幼儿的发展目标,两者不能相冲突,否则对幼儿的成长非常不利。

三、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合作的策略

1.亲子活动

亲子活动能够很有效地促进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沟通。通过亲子活动能使双方进一步加深了解。通过亲子活动,可以让家长了解幼儿在校的真实情况,这样可以让幼儿在幼儿园接受的教育与家中接受的教育保持一致。

亲子活动可以加强家长与幼儿间的情感交流,为家长与幼儿园相互配合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在开展亲子活动时,家长可与幼儿园方面进行意见交换,这样就能激发家长的主动性,家长从被动参与的位置转换到主动加入的位置,就能更有针对性地提出更多问题。同时幼儿园也能给家长带来更多正确、科学的教育幼儿的知识,使家长能够用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教育,从而提高幼儿的教育质量。

2.幼儿园和家长应该经常进行沟通

家长参与的态度,直接决定着双方合作的成功与否。保证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共育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是家长的理解、支持、参与和信任。家庭与幼儿园对幼儿教育需要做到相互支持、沟通和理解,会更有利于幼儿的健康发展,家长与教师应该定期进行沟通,相互了解幼儿在这期间的情况和动向、所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

总之,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幼儿的成长发展过程中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只有相互补充、相互作用,才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幼儿在其成长阶段的最初期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