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本主义的知识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本主义的知识观范文1
关键词:人本主义教学观;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启示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文尝试把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引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希望对改变这种困境能有所帮助。人本主义教学观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在教育心理学中的贯彻与应用,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启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教育目标从“治疗和矫正”到“预防和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教育目标应该指向学生个人的创造性、目的和意义,是培养积极愉快、适应时代变化的心理健康的人。因此,作为高职院校培养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不仅要具备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而且要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和工作,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要面向全体学生,突出预防和发展性,而不仅仅是针对个别学生心理问题的治疗和矫正。
二、教学过程从“教师为中心”到“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避免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突出学生内在学习和意义学习,是人本主义教学观的核心思想。就针对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如何保证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笔者认为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中,应采用灵活多变的动态教学法。具体来说,就是教师与学生,以问题、情境或活动为中心,展开互动式的教学过程,通过师生间和学生间的交流、沟通和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针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高职院校在动态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采用体验互动式教学,将心理测验、心理训练活动、心理体验与心理知识的讲授融为一体,使学生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理解心理学的理论,并运用所学的心理调节方法,解决自己的心理困扰,提升自身心理素质。
三、预设和生成的教学安排
传统的“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多沿用普通本科院校的模式,教材编写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实践性和针对性不强。基于这种现状,高职心理健康教育高效教学应当从改革教学内容入手,保留基本的、必要的心理学理论,增加与高职生生活、学习联系紧密的相关教学内容。教师一方面根据教学计划认真备课、授课,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学生随时出现的问题以及社会出现的新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计划,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四、教学评价从“教师说了算”到“多元评价相结合”
在教学评价上,人本主义教育观认为,学习的程度和价值应由学习者自己来评价,以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启示我们,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关注学生自己的感受,从操作上讲,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参与学习评价,建立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定相结合的学习评价机制。
此外,人本主义教学观还强调在教学中建立真诚、关注、理解的和谐师生关系,这对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工作也是一个有益的启发: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像朋友一样和学生相处,又像慈祥的长者一样耐心帮助学生,以自己的真诚帮助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我们应该相信,将人本主义教学观的理念引入到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中来,对促进人的真正发展,促进教学的改革和模式的转变,将会有着极大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袁朝辉.人本主义教学理论述评[J].咸宁学院学报,2010(03).
[2]肖三蓉,王 挺,刘 颖.人本主义教学观对高校公共心理学教学的启示[J].新课改研究(高等教育),2011(03).
[3]简福平,吴雪梅.当代主要心理学流派及其对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01).
人本主义的知识观范文2
关键词:俄语教育实践;人本主义化教育
我国提出和研究人本主义化教育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教育研究》1997年第七期发表了叶澜《让课堂焕发人本主义的活力》的文章。该文章指出,人本主义是教育的基础。教育是为了提高人的人本主义质量而进行的活动。由此揭开了人本主义化教育的序幕。人本主义化教育理念应用到俄语教育实践对其具有本体论意义,它体现了教育的逻辑起点,又体现了教育的最高目标。他要求俄语教育实践应依据人本主义的特征,遵循人本主义发展的原则,视学生为人本主义主体,弘扬他们交往互动性、人本主义的体验性、知识生成性、使学生的知识、智慧和人格统一起来。让俄语教育肩负起支持和促进学生人本主义发展和人本主义质量提高的重任。
1人本主义完整回归:俄语人本主义化教育的理念
人本主义完整是人本主义存在的最基本特征,也是时展、教育与时俱进对人的必然要求。因此,人本主义完整回归应当成为当代学科教育改革的重要取向。俄语人本主义化教育追求的人本主义完整回归,也就是知识、智慧和人格的统一。俄语人本主义化教育需要以人本主义完整为前提,即从自然人本主义和精神人本主义关系分析为切入点,以学生学习获得某种建构为重点,使之回归人本主义完整。自然人本主义是教育活动的基础性价值。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脑是个人本主义系统:身体、智力和大脑是个动态整体,学习是以整个人本主义系统为中心的大脑学习。脑的学习本质体现出建构特征。学习过程包括两个层次,即感觉意义和深层意义。感觉意义意味着大脑对一个知识模式或这个模式的意义与学习者的某种联系的“顿悟”、“感觉”,这实际上就是脑学习构建模式的过程。人的学习及对知识意义的探寻是通过这种模式发生的。在这个过程中,新知识与大脑中原有的知识与经验创设了连接,使新知识的意义被学生理解。感觉意义层面的俄语学习是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开始的,是只是构建的基础,此时教师要重视新知识引入,以旧引新,自然顺畅,引入的新知识应该深入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成为新学习的基础,从而为新知识“成长”找到基点。深层意义是人学习动机的真正来源。当知识、感觉和深层意义聚合在一起的时候,就产生了真正有意义的知识。这种知识即与大脑中已有的知识具备整体上的契合,并通过强化训练内化成个人的素质。脑的模式化学习过程,同时还涉及智力、创造、和生理诸多方面,认知与情感,认知与生理是不可分的,感觉意义与深层意义的有意义学习和构建学习都包涵着人本主义系统整体对脑学习的影响。精神人本主义是基于自然人本主义而发生,又超越了自然人本主义的内在人本主义,也表现为完整人格,精神人本主义包括三个层次面,即知识范畴、情感和价值观。知识标志着人对世界的了解过程,情感是人对世界的感受和体验,价值观是精神人本主义的核心。在某个具体环境中,他们相互催生———知识学习需要情感,情感在相关知识的支持下才会产生。知识融入情感领域才能被内化为人的内在素质。情感又受价值观支配。价值观从根本上影响和制约着教育的各个方面,并为人的精神人本主义提供动力和发展方向。俄语人本主义化教育以师生的人本主义发展为基础,通过选择优良的教育方式,让教师构建性去教,让学生构建性去学,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摆脱工具化知识教学的纠缠,让俄语教育充满人文关怀。它不再是“师授”“生受”的被动教学过程,也不是单纯的获得认知发展过程,而是师生双方实现人本主义的完整与和谐过程。这样,俄语引入理性,俄语教育有了人本主义的活力,智慧有了发展空间。俄语教育服务于人生价值和意义,不断向人本主义完整回归。活化语言材料。把知识境域化,将理解作为一个过程存在于一定的生活场景,问题情境和思想情景中,使知识具有与多媒体,图片,实物,肢体语言以及学生经验建立起联系;使知识有主动走向学生的倾向,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方法生活化:教师应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充分利用教材,跳出教材,为学生创设贴近生活的情景,与学生交往互动,引导学生有所体验,克服单一、机械的接受性教学活动方式和教学方法。具体做法,(1)模拟真实场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如猜、唱、听、做等方式。(2)合理利用课堂场景,课堂上的偶发事件是最真实、最直接的生活,教师要把握时机。
2交往互动:俄语人本主义化教育的实践途径
俄语教育的生成源于交往互动的相互作用,俄语教育的生成就是在这种交往互动过程中产生,又在这种过程中展示其人本主义力。这种人本主义力意味着不是预设的、模式化的,而是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教材和学生相遇、对话、并且沟通融合、在交往互动中形成。交往是人本主义化教育的本质特征,教学交往的形式有多种,如对话、交流、竞赛、合作等。教学交往的中介,如知识,语言,活动等。互动是语言的互动、合作共享活动。
3结语
人本主义化教育理念应用到俄语教育实践是人本主义化教育研究发展的趋势,也是俄语教育的需要,笔者仅仅是初探。俄语人本主义化教育关涉到许多相关理论知识,它需要教师研究脑的学习机理,现代学习理论等,还需要对现行的教育模式,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做出必要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俄语人本主义化教育,科学引领俄语教育,进而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俄语教育成功之路。
作者:刘喜兰 单位:吉林省珲春市职业高中
参考文献
人本主义的知识观范文3
【关键字】人本主义;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教育;高中;地理;教学
当下流行的“学本课堂”、“以学定教”这些理念本质上都“以学生为主体”,或者说“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念,这种理念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是人本主义思潮在教育中的体现。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及其教育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被称为心理学中的“第三思潮”或“第三力量”。促进人的“自我实现”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最根本的目的。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罗杰斯将人本主义理论运用到教育中,对传统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人本主义教育目的观。
人本主义认为最好的教育培养的人与最好的咨询产生的人非常相似。人本主义反对以传授事实性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认为它或是不能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或是产生消极影响。人本主义认为,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经验世界中,人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接受新经验以促进自身变化,实现自我。人本主义教育目的观因而远远超越了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智力培养,更关注的是人的整体发展,尤其是人的“内心生活”,即人的情感、精神和价值观念的发展。
2.人本主义学习观。
人本主义所倡导的“学”,与以掌握事实性知识为主要目的的传统的学有本质区别。人本主义感兴趣的是那种能对自身行为产生影响的有意义的学,是学习过程本身。人本主义认为,纯粹吸收事实的学习,对于现实意义不大,对于未来意义更小;而学会如何学习,无论对现在还是未来都永远有价值。
二、人本主义与高中地理教学目标设计
传统的地理教学主要根据教材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及考试大纲来制定的教学目标,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导致地理学习变成一种“苦役”。“以学生为本”的地理教学目标不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必须是教育内生的或者是对学生发展有用的。
1.高中地理教学与生涯规划
地理是一门兼跨自然和人文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所涉及的内容广泛,一旦教学目标与学生现实情况无关,或者相离太远,这样的目标就容易变成机械呆板的由外力权威所强加的东西,那么相应的教学内容就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目标就难以达到,即使达到了也意义不大。
从学生的视角来思考学生学习地理的意义,可以把高中地理学习与高中生的生涯规划相联系。《地理教育国际》指出:“几乎所有学科──经济学、政治学、法律、技术或其他学科,都受到国际性和环境方面的影响。因此学习这些学科的学生必须具备地理素养。”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差异显著,地理学习是学生了解国情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合理规划人生不可或缺的。
2.地理素养与环保意识
地理素养是一个人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等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地理素养既内化为隐性的素质,又外显为具体的行为。“以学生为本”的地理教学目标关注教学内容、素养培养等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和思维特点,是否尊重孩子的生理、心理发育规律和生活实践。只有学生有可能达到的教学目标才是有是意义的目标,能转为学生具体行为的目标才能更好地完成。
三、人本主义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区域性等特点,目前教材的编写及初高中衔接等问题给高中地理的学习增加了难度,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知识,更要对教材进行“以学生为本”的处理,设计“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活动。
1.案例化
地理概念,原理都具有一定的内涵和应用条件,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学生才能理解这些地理概念、原理与我们生存、生活的关系及其蕴含的知识意义。不理解知识的意义,不会发生真正的学习。“以学生为本”的教材处理可以通过案例化来现实,人性化的地理案例应该是既有地理性又有趣味性,案例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生活化
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不以儿童的生活为出发点,教育便会造成浪费。”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念”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新知识是在自己已有的经验基础上逐渐被纳入到整个知识体系中的。”教学活动将教材与生活发生联系,可使教学内容有生活味,构建回归生活的课堂。
3.问题化
我国传统的教学可以称为“去问题化”教学,教师最常问的问题可能就是“听懂了吗?”或者提问仅仅做为一个手段,学生的思考并没有到尊重,学生没有问题,教师“喂”了学生的一切。一言以蔽之,没有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重视落实知识,轻视学生探究。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问题化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把问题变成学生的学习任务,“让问题收获知识,让知识产生问题。”比如,讲地球运动生产四季变化时可以问为什么地球在近日点时,我们这里是冬天;讲区域的主要特征时可以问江南在哪里;讲生物的进化与环境时可以问人类从哪里来等等。
4.活动化
许多地理问题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这种思考需要在课堂上得到表达。以学生为本的探究课堂,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形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通过课堂活动提高地理表达能力,地理知识的学习也会变成一种主动建构的人性化的过程。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倡导的地理探究活动有:专题式讨论、问题式讨论、思维操练式讨论、任务式讨论、反思式讨论等。笔者在环境问题教学时采用思维操练式讨论法,设计了一个辩题,正方的观点是:人类是环境的保护者,反方的观点是:人类是环境的破坏者。课前把学生为成几个小组,准备好相应的材料,通过课堂的讨论,学生的思维和表达得到锻炼。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1
2.张大来.构建回归生活世界的地理课堂[M].地理教学,2008年第4期
3.埃里希•弗罗姆.健全的社会[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3-1
人本主义的知识观范文4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应用到大学英语教学的核心就是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充分侧重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即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不再是简单的机械的传授英语语言知识,而是注重传授适合学生自己的具体的英语学习方法,从而帮助学生认清自我,充分发挥其英语学习潜力。
二、在当代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的紧密联系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与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人本主义(Humanism)心理学产生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A.Maslow)和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E.Rogers)。马斯洛强调人的主观活动的重要性。在他看来,人类要通过一系列主观活动来达成自我实现,因此“自我实现”就是对人类天赋、能力、以及潜能等的充分开发利用,是一个逐渐的形成过程。而学习就是达成这种“自我实现”的一种特殊表现;相比之下,罗杰斯则提出了意义学习的学习观,并强调教与学的关系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学应该学生为中心并围绕学生展开;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自由、民主、平等、互动的关系;教学目标应该是以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为主,而不是简单机械地传授知识;在教学管理方面应该以该更加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且能够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并对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估。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有:第一、在教学目标上,人本主义主张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人本主义者强调在现代社会,人的身体、心智、情感和精神应该被恰到好处的融为一体。因此,人本主义者在教学过程中更关注的是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它更加强调人的天性、自尊、理想和兴趣爱好。人本主义者认为其理论核心应该是以培养“完人”为终极目标;第二、在教学内容上注重“意义学习”。事实上,意义学习指的不仅仅是在学习过程中增长和积累知识,而是在学习过程中要把知识的摄入与个人的特质相结合。这种特殊学习模式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习惯形成、学习者的爱好与个性发展以及在未来选择具体的学习方法具有重大意义;第三、在教学过程中,人本主义者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的教学理念。此外,人本主义者还十分强调教学过程中良好的学习氛围的重要性及融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二)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必要性
2007年教育部颁发了《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要求》,继而引发了全国范围内针对英语教学改革的思潮。事实上,该课程要求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本主义教学观。第一,就课程的性质而言,它把大学英语定位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这一课程性质的重新定位则充分地体现了人本主义教学观;第二,就课程的教学目标而言,它认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师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国际交流的需要”。这一课程目标侧重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英语知识进行交际的能力,而不是机械地把书本知识灌输给学生;第三,就课程的教学模式而言,它明确指出:我们的教学模式必须实现两个根本性的转变,首先是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其次就是实现“单纯传授语言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模式”向“既传授一般的语言知识与技能,更重视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在这两点转变中,重重之重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第四,人本主义教学理论承认并尊重以下的事实:即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之间是存在个体间的差异的,因此主张针对学生的个性与学习特征,对他们进行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第五,它强调“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并明确指出: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新的教学模式应该有利于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尤其要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第六,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主张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自由和谐的良好的氛围,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让学习者根据自身的特点,凭借自身的需求充分利用这些优质的教学资源,从而顺利地完成自主学习任务;第七,人本主义教学理论重视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的评估,鼓励教师改变原有的终结性评价机制,同时也鼓励学生进行定期的自我评估,这也体现出其人性化的一方面。由此可见,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在具体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和至关重要,它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要环节。
(三)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应用方法
综上所述,将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应用到具体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是当前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所在。那么如何真正地切实地将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应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去,即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事实上,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是以一种“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过程,学生们最初并不知道要如何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选择,尤其是一些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他们除了要学学英语,还肩负着较大的专业课的压力,因此他们就会对教师和课堂的依赖性相应地变强,往往就会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作为大学英语教师的我们,则应该认真仔细地考量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充分发挥教师在大学英语授课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首先,根据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并努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和应用英语的潜在能力,使学生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并带有创造精神地去学习英语。这一目标就要求教师要以人本主义理论为基础,为学生创建一个轻松、愉悦和自由的英语语言学习环境。大学英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即教师要放弃其“权威”的教学地位,对待学生就要像对待朋友一样,充分尊重学生的所思和所想,并且给予学生最大程度的信任、理解和关怀,让学生在课堂上放松心情和摒弃焦虑,时刻都把自己调整到最佳的学习状态,积极发挥他们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其次,根据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尽量开展一些生动活泼的英语教学活动,使大学英语课堂的授课形式变得丰富多彩。事实上,要落实罗杰斯所提出了“意义学习”的概念,就必须开展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学英语的潜能。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在介绍语言知识的同时也要引进相应的文化介绍),也可以构建一个更为开放的教学平台(鼓励学生采取课上课后互动交流的方式,充分调动其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再次,根据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个事实:英语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不仅仅是发生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更多的则是发生在大学英语课堂外。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自身的情况,为学生布置一些第二课堂活动,比如说教师为学生罗列阅读书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再比如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有趣的吸引人的课外活动,让学生们去应用他们在课上所学习到的一些英语习惯表达法,从而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最后,根据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公正客观的教学评价。这种教学评价不单单是由一纸试卷所决定的,而是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过程的评价,比如说学生最初学习英语的基础如何、学生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的表现如何、学生学习英语的态度是否端正,学生是否取得了突破性的进步,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否提高等等,,都可以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力求对学生做出最合理,最公平,最全方位的评估。
三、结束语
人本主义的知识观范文5
关键词:人本主义理念;物理教学
人本主义理念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促进学生自我实现的满足,把学生自我实现的满足作为教育教学中的出发点和归属点,把学生自我实现作为教育教学的手段和方式之一。在教学形式上,人本主义理念认为,教学应该与学生实际的生活联系起来。在教学内容上,主张所教授的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联系起来,要求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调动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激发。特别对于学生的学习,人本主义理念认为,学生是学生的一种自发性活动、而不是被动进行的,具有自主定的特点,同时,学习还具有全面性、渗透性,涉及到学生知识、个性、情感等各方面的发展,并在这些方面发生作用。而当前物理教学,受传统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影响,出现了不少的弊端与问题,主要表现为,物理教学内容过于陈旧,教与用不能很好的联系起来,且教学内容过于系统化,在物理的课堂教学中往往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没有做到物理教学中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没有得到很好践行。因此,有必有把人本主义理念应用到物理教学中,以解决当前物理教学中所遇到的弊端和问题,促进一代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一、物理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
人本主义理念要求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性,而这目标与要求的实现有赖于在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形象性思维的培养。形象性思维不单单地等同于直觉思维,它需要学生在对各种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的基础上进行各种联想、想象乃至幻想。以往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下,教师直接就把物理现成的结果与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学生不需要进行过多的思考,更不用说对各种物理定律进行想象和批评。人文主义理念下的物理教学下,要求教师在物流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教师仅仅是学习自主学习的帮助者和服务者。在人本主义的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在是单线地对学生进行现成物理知识的灌输,而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现实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所要学习的物理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想象和幻想,对正、反两个方面对结果进行判断,从而在学生的物理知识中形成自我的知识建构。在物理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不再迷信于教师、也不在迷信于现成的物理知识与结果,这无疑对学生形象性思维以及创新型思维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物理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发散思维、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的培养
人本主义理念下的物理教学,需要教师对学生在分散思维、逆向思维以及求异化思维等发散性思维进行培养,为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创造自由、民主、轻松的心理环境。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物理知识在师生间的双向传递,注重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教师在教授物理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把重点放在对于学生分散思维、逆向思维以及求异化思维等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上,为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和平台。同时,在人本主义理念的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逻辑思维作为人们认识物理世界、认识物理客观规律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只有当学生在逻辑思维上,把感性思维提升到理性思维,才更有助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认识到客观物理世界运行的规律,进而认识到事物与事物之间的本质和联系。在以往的物理教学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不怎么受到重视,而在人本主义理念的物理教学中,并不过分的强调也不全盘地否定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的培养,而是主张在物理教学中应该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应保留一片余地。最后,在人本主义理念下的物理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对学生进行辨证思维的培养。运用辨证思维,我们能够运行为伍辨证的观点去观察与分析客观事物的两面性,避免片面的观察和理解事物。在物理教学中,借鉴与应用人本主义的理念,对学生进行辨证思维的培养,提高他们辨证地看待是事物的思维品质。特别是在物理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特别地强调学生一定要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一切从实际出发,对于物理实验的结果能从对立统一的视角去分析,既能看到问题的这一面,也能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观察与思考物理实验的结果,此外,还应该让学生明白,在一定条件下,很多物理实验的结果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对于一定的物理结果或者某些物理定律、定理,在把它们应用于实践中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既要看到其中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其中不利的方面,充分地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从而更好利用物理来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服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提高学生思维辨证的品质。
人本主义理念对当下的物理教学能够产生十分积极的重要作用,在物理教学中应用人本主义理念,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发散思维、逻辑思维以及辨证思维,极大地提高学生思维的品质,打破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对物理教学的束缚,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崔乃忠,叶双等.建构主义理论在物理教学设计中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2008(27).
[2]周雨青,张玉萍等.大学物理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模式的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10).
[3]董世峰.现象理论:本质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困境与出路[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
人本主义的知识观范文6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概述
人本主义理论的研究兴起于 20 世纪 50、60 年代的美国,其教育思想以马斯洛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先导。人本主义强调“以人性为本位”,以“完整的人”(whole man)的发展为最基本的价值取向,以培养积极向上、开拓进取、和谐发展的人为最基本的教育目的。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中,其代表人物马斯洛认为学习的活动应该由学生自己选择和决定,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的角色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facilita-tor),而不是权威。另一代表人物罗杰斯在教学问题上提出:在教学目标上,强调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在课程内容上,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在教学方法上,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发现。罗杰斯还将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运用于教学研究与实验,确定了“情意教学论”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论”。人本主义的教育观念将人性的充分发展以及个体内在潜能的充分实现看得无比重要,其教育目标、学习结果是使学生成为具有高度适应性和内在自由性的人。
二、人本主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深受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的接受式学习,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及语言实践投入感情关注较少,加之多数学生受学习文化和学习习惯的影响,学习普遍较为被动。人本主义思想的弘扬是历史逻辑的反映,对当代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极好的视角和教学指导,它促使我们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主体等方面对大学英语教学进行重新解读。
2.1 人本主义课程观
《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要求》把大学英语定位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这一课程性质的定位体现了人本主?x教学观。纵观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虽说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译五大基本技能给予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仍占主流。教学中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加之应试教育在我国根深蒂固,考试指挥棒仍在无形中发挥着作用。许多高校虽然已经建立了网络课程平台和英语学习资源库,但这些现代科技带来的好处尚未得到有效的发挥。大学生进行英语课程学习,不仅仅只是学会一定数量的单词,掌握基本的英语听、说技能,或者通过名目繁多的各类考试的问题。大学英语教学在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之外,还应有更高的追求目标,这个更高的目标就是学生被培养成全面发展的有思想的人。因此,大学英语课程应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通过建设多种模式和多种学习渠道,构成立体化的语言学习环境,以实现大学英语教学中“基础+专业、实践+知识、自学+讲解、素质+综合”的有机结合。
2.2 人本主义教师观
大学英语课堂的人文环境有赖于教师的人文素养,这也是以人为本的教学环境创造的关键因素。教师应转变思想,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内在需求和价值观,创造并维持一种自由轻松的课堂心理氛围,在情感领域与学生建立相互信任且和睦的合作关系,从而激发学生自我实现的内驱力,做学生学习成长道路上的护卫者和引导者,做到既尊重科学、尊重自然,又崇尚人道、关注人性。二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良性发展。
2.3 人本主义学生观
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就在于学生学会了自我表现和自我选择。在提倡终身教育的今天,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确保学生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是十分必要的。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着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被充分调动,学习心理没有被充分关注、学习情感体验被忽视的现象。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人性人格的实现,也影响了学习效果。将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引进到英语教学中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我国外语教学中存在的缺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经常有选择、有意识地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作为自主学习的主体,学生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决定自己的学习目的,采取合适的学习策略,设计并执行学习计划,监测学习过程以及评估结果。总之,人本主义理论的学生观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的主体应该是受教育者”。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参与学习、获取知识的主体。
三、人本主义学习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将人本主义理论引入到大学英语教学中是当前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的趋势所在。人本主义学习论是以学习者的自主性为先决条件和教育目标的。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就显得切实而又必要。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一种“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过程,而学生不是天生就知道该如何自我管理、自我选择的,尤其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他们承受的专业课压力大,对教师和课堂的依赖性强,往往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笔者结合自身的课堂教学实践及感受,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尝试性的改革建议:
3.1 提倡分级教学
所谓“分级教学”,即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正确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层次,有差?e地进行教学,努力解决学生入学时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矛盾,力求使英语教学具有针对性,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都有尽可能大的提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目前,许多大学在新生入学后按专业统一分班教学,却没有考虑他们英语水平的个体差异。以笔者所带的17级为例,英语入学成绩最高120分,最低20多分,英语水平相差悬殊不言而喻,教学要想兼顾全面,其难度可想而知。如果参照学生入学英语水平考试成绩和高考英语成绩统一分班,对于成绩优异者可准予免修或选修专业英语课,成绩达标及稍差者可另外编班,这样即给了学生自我选择的机会,又遵循了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学规律。
3.2 优化课堂教学策略
英语学习是一种语言技能的学习,英语教学策略有其自身特点,激励便是其中之一。学生在学习语言中如果存在“心理戒备”,那么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就不能被大脑吸收,从而无法被充分利用。因此,英语教师必须创造性地为学生提供放松、和谐的无任何心理戒备的从事语言实践的教学契机和创造安全愉悦的环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敢于求异。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性格及优缺点,调整授课方式及内容。教学模式应体现趣味性、实用性和知识性,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挖掘大学英语教材里面的人本主义思想、实施人本主义任务型的教学模式,与此同时还应该做到课堂模式的人本化。
3.3开创以人为本的教学评价。
大学阶段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主要还是以考试成绩为标准,评价主要来自教师和学校,并没有重视学生这一教学主体的个人评价的作用。人本主义教学理念主张“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当以学生的评价为中心,提倡开创一个以人为本的教学评价体系”。学生自身参与到教学评价中,才能使教学评价效果明显。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的设置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学生的反馈能够让教师了解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同时也能总结教学成功的经验,促使教师在未来的教学中不断地完善自己,调整教学计划。所以学生自我评价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大学英语教师一定要努力开创这样的评价体系,帮助自己和学生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