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教学的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习作教学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习作教学的概念

习作教学的概念范文1

关键词:循证药学 药物使用 医学药学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189-01

这里我们提到的“循证药学”是一种科学的用药方式,它也同样遵循科学证据,“循证药学”是在医生和药师通过自己多年在这方面的经验,和自身医药学的专业技能,基于一定实践能对药物进行谨慎、正确、合理的应用来实现,通过医生和药师的不断努力来获得最好的研究证据,从而制定患者治疗所用药物的最恰当的措施和治疗方案。为了减小医疗药物所带来的一些伤害,需要多次的临床实验多次的经验总结,当我们提出“循证药学”这一概念时,可以通过结合循证药学的研究证据和医生及药师多年经验,通过对不同患者不同情况,通过多次实验来达到目标。其实,综上所述,循证药学不仅是自身有较为完善的理论,也能很好的结合实践经验,从很多角度上来说,它更加科学和先进,能够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对不断更新的新病源能够做出超过传统医药概念的新理论。我们推动医药界的发展,需要出新创新,我们要推动大学医学专业的层层提高,也需要新的理论扩充,这里我们提出循证药学原理和指导方法,来促进医药学事业的发展,积极运用其原理和方法,更有效的解决根本性问题。

1 当今药学教学现状分析

现在很多医学院校在给学生们教授课程时,依旧是过去的模式,老师在讲台上课,学生们积极学习理论知识,以书本为主,大多都是做上课笔记背材料,而认为专业实践是辅助课堂,学生们在课堂上理解的比较浅,不能深层次深刻的理解解决问题,常常只能学到表面而不能理解其中的精髓,老师按照课本的顺序讲课,但医学不是仅只有课本就能学到真本事,更重要的还是一定的专业实践。目前的学生上课努力学习,通过考试来评判学生的程度好坏,这样的判断也是很片面的。另外,学生们接受的知识内容一部分也会陈旧,因为方式的不够创新,学习内容的一成不变,学生们学到的东西部一定就能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除了学生自身,还有很多是老师的问题,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能带来的知识更准确,也能让学生理解更快。随着科学的不断更新,现在的医药师都需要兼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处理问题高效的能力,不仅如此,医药师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判断病根准确治疗的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将循证药学穿插到药学的教育学习中也是很有必要的,培养优秀的医药师,让优秀的学生在不断实践中总结出经验,能够越来越精确的做出判断,这些都是很重要的。

2 如何将循证药学融入药学教育中

2.1 建立循证药学的正确观念

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习惯性的学习起来死记硬背,在分析医学相关材料的时候花很大的功夫,而且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都很缺乏,学生们对于专业课题实践锻炼不够,光纸上谈兵是不够的,这样让他们对循证药学的实践也感到很茫然和不知所措。所以在药物的新课堂,对学生实践的这一观念要加强,让学生能够做到实实在在的动手,不再是照本宣科,建立良好的学习学风,让学生们能够积极动脑动手,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创新和发现,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建立启发式的学习环境,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启发和总结,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带着问题思考,寻找证据,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2.2 更加优秀的师资力量和更高要求的综合素质

现在的大学老师都是按照传统的授课模式,学习然后当了老师。也就是说他们也是在传统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前辈们,让老师们教育学生新的技能新的方式,摆脱旧观念,首先老师们自身就需要很好的改观。增强职业教育的意识,加大职业道德的教育理念,并且自身要从传统教学模式里面摆脱出来,真正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教学的新方案也需要老师们的极力配合。对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一定的改革,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达到学习最高效率。最重要的还有老师本身的技术和实践经验,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不会拘于课本,能带领学生更好理解关键内容,不再是照本宣科,实践性强的老师在授课的时候也能多举例,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3 结语

医学的不断进步是造福于社会的,所以医学研究的必要不可忽视,本文对新提出的循证医学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从教学出发提出改革教学模式的想法。学生们在学校学习,接受的知识很多,通过考试和选拔选出了优秀的理论人才,然后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更新,我们需要的是兼备理论和实践的实用性人才。所以,教育的模式是关键,改变传统教育,让学生们在自己动手学习的情况下收获知识的硕果。学生的进步离不开老师的引导,作为在传统模式下接受教育的老师们首先要自己摆脱传统模式的束缚,用最直接最好的方式让学生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经验丰富的老师不仅能让教学变得清晰,还能带动气氛,将经验传授给学生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科学的发展,需要各类科学工作者的努力,不断提出问题,更新解决方案,就会一步一步变得更好。

参考文献

[1] 梁秋云,王捷,焦扬,等.循证药学新概念对药学工作的启迪[J].中国药业,2011(22):30-31.

[2] 曹卉娟,刘建平.循证药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08(4):55-59.

习作教学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专升本高校教师;自我概念;教学效能感;工作倦怠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1-0179-03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以及对高新人才的需求,我国自2001年以来有很多师范院校及地方高校都有专科院校生为本科院校。这样的转变不仅满足了很多学生的大学梦想,同时也为培养高新人才提供了便利。但是对这些转型后的高校教师在个人的专业素养以及心理健康上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关注专升本高校教师的工作倦怠并有效地进行干预,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对教师的心理健康以及培养优秀的大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工作倦怠(job burnout),即我们常称的“职业倦怠”,通常被认为是工作压力和工作应激的特殊表现形式。Christina Maslach 认为,工作倦怠是从事高强度、高人际接触频率的人员产生的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去个性化(depersonalization)和个人成就感低落(diminish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的症状。情感衰竭被认为是倦怠最具代表性的指标,其特征是缺乏活力,有一种情绪资源被耗尽的感觉,常伴有紧张感、挫折感的发生,所以员工会在心理上认为自己无法致力于工作。去个性化的特征是视其服务对象为物,员工对待同事或客户倾向于冷漠,是人际工作在面对过度紧张或耗竭时的一种防御反应。个人成就感低落指员工对自己产生负面评价,感觉无助以及自尊心下降,员工可能感觉工作能力的衰竭,丧失成就感,以消极的态度来评价自己。

教师的自我概念主要体现在教师在其职业活动中的自我感知,教师的自我概念对教师的行为有调节和定向的作用,教师自我概念中自我图示的失效将导致教师产生一种消极的行为,例如,与学生关系疏远或教师的效能感降低,甚至出现对工作的不满或对自己健康的威胁,这种认知评价过程导致心理失调,久而久之,将产生倦怠症状(Park & Yager;Villa & Calvete,2001)。Kitto,Pierce在对澳大利亚的教师进行实证研究表明,在教师主观紧张与压力、倦怠的关系上,自我概念是一个值得重视的中介变量。

教师自我效能感主要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影响学生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方面所形成的一种主观判断和感受。它是教师对自我能力的一种信念和认识,反映着教师的主观体验和能动性。一些研究表明,自我效能低的教师常常在教学中付出沉重的代价却效果欠佳,他们感到职业压力大而精神疲惫,缺乏个人成就感而毫无工作进取心,严重的还出现人格“解体”。Brissie等人发现对自己的教学能力作积极评价的教师比评价低的教师较少经历倦怠感。国内的刘晓明(2004)对教师的职业压力、教学效能感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中表明,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越低,职业倦怠越严重,教师的职业倦怠中的情感衰竭和人格解体越严重。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在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之间可能存在调节作用,高教学效能感可以改变职业压力的作用,减少情感衰竭和人格解体的程度。

2 研究的被试及研究方法

2.1 被试

本研究主要是抽取河南省几所高校的教职工,发放问卷300份,经过仔细筛选和剔除无效问卷后,共回收有效问卷245份,回收率为85%。其中男教师138人,女教师117人,教龄分为5个等级,有初中高级职称若干人。

2.2 研究工具

(1)《教师职业倦怠量表》。采用Maslach职业倦怠量表,台湾学者根据我国的语言习惯做了修订。该问卷由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共22道题目构成。采用4点记分法。1代表“从未如此”,2代表“很少如此”,3代表“有时如此”,4代表“经常如此”。

(2)教师自我概念量表。采用Villa 和Calvete编制的教师自我概念量表(Teacher Self-concept Evaluation Scale,TSCES)。该问卷分为六个等级记分(非常反对、有点反对、有点同意、同意、非常同意),该量表包括六个维度(专业能力、人际知觉、创新突破、师生关系、工作满意、自我接纳)。

(3)教学效能感问卷。采用Gibson与 Dembo以双向度的观点评价教学效能感的研究。该问卷为五等级记分(非常符合、符合、说不准、不符合、很不符合),被试得分越高,说明教学效能感越高。问卷主要有两个维度,分别为个人教学效能感和一般教育效能感。

2.3 施测程序及数据处理

在有关教师和领导的帮助下采取团体施测和随机施测。测试时,研究者要求被试阅读指导语,并强调真实填答的重要性,测试在40分钟内完成,全部施测工作历时15天。对数据进行审核,并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3 结果及讨论

3.1 专升本高校教师工作倦怠、教学效能感总体现状

本问卷为4点记分,中数是2。工作倦怠总均分与各因子得分在2分以下,表明不存在工作倦怠问题,在2~3分表明工作倦怠问题存在,3分以上表明工作倦怠问题比较严重。教师工作倦怠总体情况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看出教师总体中至少有一半的人已经出现工作倦怠问题,1.8%的人工作倦怠比较严重。在工作倦怠的三个维度上,情绪衰竭最严重,有85.3%的人有情绪衰竭状况,11.8%的人情绪衰竭比较严重;在非人性化中,有60%的人有非人性化倾向,比较严重的占4.1%;在个人成就上至少大多数人还是比较高的。总的来看,专升本高校教师的工作倦怠虽然不是很严重,但也有工作倦怠的表现,而且情绪衰竭最严重。

从表2中可以看出高校教师的自我概念、教学效能感以及工作倦怠之间两两相关显著,相关系数如表2所示,同时也可以看出,教师自我概念、教学效能、与工作倦怠之间在0.01水平都呈显著负相关,也就是说当教师自我概念水平越高,教学效能感越强,教师的工作倦怠程度也越低。

同时在对教师自我概念、教学效能感以及工作倦怠作逐步回归分析,并对三者进行偏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当未加入自我概念时,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工作倦怠的相关显著,R=-0.454,P=0.000在0.01水平相关显著,在加入教师自我概念后与工作倦怠的相关程度更高,R=-0.528,P=0.000,相关程度在0.01水平非常显著(以工作倦怠为因变量,自我概念、教学效能感为自变量时的逐步回归分析);在控制教学效能感时,自我概念与工作倦怠的偏相关为R=-0.303,在0.01水平相关显著。在以教学效能为因变量,自我概念和工作倦怠为自变量时进行回归分析发现,自我概念没有进入到回归模型中,当控制工作倦怠时,自我概念与教学效能感的偏相关为0.147,P=0.057>0.05,相关不显著。在以自我概念为因变量,教学效能感和工作倦怠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时发现,只有工作倦怠进入回归方程,工作倦怠与自我概念的相关是-0.393,相关显著,在表2中也可以看出自我概念和教学效能相关是显著的,但在控制工作倦怠时,自我概念与教学效能感的偏相关为0.147,相关不显著。这说明教师自我概念与教学效能感之间的相关是通过对工作倦怠形成表面相关的,也可以说是自我概念与工作倦怠的相互影响而导致教学效能感水平。(例如,工作倦怠程度高,自我概念水平就低,就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即教学效能感也相对下降;或是自我概念水平越低,工作倦怠的程度越高,从而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也越低)。

3.3 教师自我概念、教学效能感预测教师工作倦怠及各因子的回归分析

对教师自我概念、教学效能感、社会支持及各个因子对工作倦怠的影响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所示。

从表3中可以看出教学效能、自我接纳、专业能力进入到回归方程,并对工作倦怠的预测都很显著,F值都在.001水平很显著。其中贡献作用最大的是教学效能,再有是自我接纳,最后是专业能力。在进一步的回归模型分析中,各个变量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314、-0.718、-0.424都为负向预测,三个因子对工作倦怠联合的解释率为36.1%,说明教学效能感越高,自我接纳水平越好,专业能力越强的人,工作倦怠水平越低。

4 结 论

第一,专升本高校教师的工作倦怠程度不是很高,但也有一定的表现,应该值得学校管理组织的关注。第二,专升本高校教师的自我概念、教学效能感及工作倦怠各变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即自我概念水平越高、教学效能感越高的教师工作倦怠程度越低。第三,专升本高校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自我接纳、专业能力可以显著预测工作倦怠。第四,专升本高校教师自我概念是工作倦怠影响其教学效能感的中介变量。

从本研究结果中可以给我们对以后的专升本高校教师的工作倦怠的干预工作得到一点启示和建议:①努力提高专升本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以降低教师的工作倦怠程度。例如,提高教师对个人教学能力以及教育对学生影响的重大作用的自信以降低工作倦怠程度。②要让教师培养良好的自我接纳水平,面对自己,面对现实,并努力去提高专业教学能力,以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个人的教学工作的主观幸福感体验,提高工作的热情,从而降低工作倦怠程度。③管理部门对专升本高校教师做好岗前培训及在职培训与学习。④教师主动的利用一些家庭或社会的支持资源以缓解倦怠,以及提高个人的科研能力水平以保证较高水平的自我成就感,并敢于面对自我,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参考文献:

[1]闫晓静,职业倦怠研究综述[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102-104.

[2]杨秀玉,西方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J].外国教育研究,2005,11(32):67-71.

[3]于小艳,论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06,24(1):83-86.

[4]于红丽.中小学教师自我概念、教学效能感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5]王晓英.北华大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6]周彦良.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职业倦怠调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7]王文增.小学教师职业压力、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干预研究[D].长春: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5.

[8]郝明.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与职业自我概念关系的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06.

[9]鞠鑫.教师职业自我概念对职业倦怠的调节作用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5.

习作教学的概念范文3

关键词:优化;作业设计;自学能力;学习效率;案例

一、优化预习作业设计的必要性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涉及具体的学习方法、策略等,还应包括其学习是否具有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等基本特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应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显得尤为重要。课前预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措施,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有效环节,它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新课的内容,了解重点,增强听课的针对性。同时它又提供了差异活动,去创造这种流动状态,有助于挑战和激励学生。有了预习,听课时便可集中精力去听那些自己没弄懂的部分,听课变得更有针对性了,更能够抓住课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而在预习过程中,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就作为问题提出来。预习时,要独立地阅读、独立地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独立地接受新知识。通过这个过程,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逐步提高,同时也能够帮助发现学习的重点、难点,使学习效率事半功倍。课前对知识已经做了独立思考,听课时就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这样就比单纯依靠听课获得知识的效果要好得多。

经调查发现我校学习数学的主要困难是近八成学生认为上课能听懂,但课后自己又做不来,有97%的学生认识到课前预习对学习是有帮助的,但能自觉预习的只有27%,大多数学生不会预习,也不知道数学该从哪里预习起,该预习些什么。即使有预习,他们的方式方法也比较单一即迅速浏览一遍即将学习的新教材,了解教材的主要内容而已。整个预习目的性不明确,以至很难达到预习的效果,能从预习中发现问题的只占了9%而已。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我们一定要教给学生预习方法,让他们知道要做些什么,遇到不同的问题该怎么办,同时适时地鼓励、肯定学生的预习成果,使他们从不知道预习逐渐转变为会预习、乐于预习,继而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要让学生懂得如何预习, 首先要让他们知道预习一般是指上课前对新知识的自学准备,数学预习不同于语文的预习,语文课中每篇课文学习之前都有固定的预习内容。数学课却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方法,预习的重点也有所不同。根据教学经验,大致上把数学预习分为双基型、综合型、体验型、创造型四类。一步一步地指导学生进行预习,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各类知识的预习方法。下面就对这四类课要怎样进行预习阐述一下看法。

二、在教学实践中优化预习作业的策略

(一)双基型预习作业

1.设计基于理解概念的预习作业

概念是数学知识系统中的基本元素。数学概念的建立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前提,学生运用数学概念进行推理、判断过程中要得出正确的结论,首先要正确地掌握概念。数学概念是数学研究对象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它反映了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是最重要的数学知识之一。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理解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基础,它是决定数学教学效果的首要因素、基础因素和贯穿始终的因素。

从最近几年的中考概念考查中可以看出,得分率普遍显得比较低,反映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较模糊,概念混淆较严重,掌握与应用欠缺。部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欠缺,不能简要、直接地说出相关概念,语句繁琐,意思表达不清。总之重视数学概念教学已迫在眉睫,如何通过优化预习作业来提高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也是教育工作者当前必须思考的问题。

奥苏贝尔认为,从教学的角度来看,研究认知结构,目的在于识别和控制影响意义接受学习的变量。特别要关注:(1)学生认知结构中能与新教材建立联系的有关概念是否可利用。如果可以利用这些概念,就为学习和记忆新教材提供必要的固定点。(2)这些概念与要学习的新概念之间区别的程度如何,即:要防止新旧概念的混淆,使新概念能够作为独立的实体保持下来。(3)认知结构中起固定点作用的概念是否稳定、清晰。这将既影响到为新知识提供的固定点的强度,也影响学生能否对新旧概念作出区别。

案例1、对于一次函数,学生初次接触到函数的概念,在理解该概念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从而直接影响到对一次函数有关知识的学习,为了能从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找到学习和记忆一次函数的有关概念的固定点,可在课前预习题中设计以下几个问题:

(1)一次函数的特征有几个?它们分别是什么?

(2)一次函数与已学的二元一次方程有何异同点?

(3)判断下列函数那些是一次函数?

①y=■ ②xy=2 ③y=3x2-5x+1 ④y=■+3

2.设计基于形成技能的预习作业

数学技能的学习贯穿于整个中小学数学学习当中,几何,代数,概率等各部分内容都涉及到技能的问题。数学技能主要是指数学基本技能,更多的是指建立在初级的,具有原点意义的知识(如基本概念,性质和定理等)基础之上的程序技能,它包括:运算技能,图形处理技能和推理技能,当然在新课程背景下,数据处理技能,数学交流技能,运用信息技术的技能等也属于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毫无疑问,基本技能的获得需要训练,而技能训练的质可以从横纵两个方向衡量,一是横向的迁移水平,主要指训练后的熟练程度;二是纵向的类化水平,即变式,改变问题的非本质特征,保留其本质的结构特征不变。变式训练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把握本质性的内容,从而达到两个作用:一、通过变化了非本质特征的题组训练,使学生熟悉技能的操作程序;二、通过变式训练,学生在形式变化中把握不变的东西,将程序性知识内化,从而促进技能向纵深方向迁移。如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关系非常重要,我们可以在预习中布置寻找对应关系的练习。

案例2:可以说弄清了对应关系,学习全等三角形的知识就事半功倍了。为了更好的寻找对应关系,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1.平移型

2.旋转型

3.对称型

通过对图形的变式处理,让学生掌握了全等三角形中不变的对应关系,从而为后面的全等三角形

的判定及相似三角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综合型预习作业

综合型是将某个单一的课程或学习单元中的两个或多个领域的学习联系起来。这些知识之间以一种逻辑的方式与学习活动和任务相联系,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各种知识之间的关系。懂得知识之间的关系和联系远比知道一些孤立的信息碎片有价值得多,大脑是通过搜索各种经验之间的模式和联系去感知整个世界。经验为学生们提供建立联系的机会,它也可能为他们提供更持久和更深刻的学习。因为有的知识之间是有着某种天然联系,有的则是相互加强的,有的则是通过某个大理念而形成一条主线。因而我们将综合型预习问题分为承上启下和跨学科两类。

案例3:“解直角三角形”时,可以设计回顾直角三角形的有关性质和三角函数的问题

(1)在RtABC中,∠C=90°,∠A=50°,则∠B= ;回顾“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的性质,从而解决解直角三角形已知一角求另一角的问题。

(2)在RtABC中,∠C=90°,AB=7,BC=5,则AC= ;回顾“勾股定理”,从而解决已知两边求另一边的问题。

(3)在RtABC中,∠C=90°,AB=7,BC=5,则sinA= ,cosA= ,tanB= ,在Rt中回顾三角函数,这是在解直角三角形时,利用三角函数沟通边角之间的联系,为解决已知一边一角求另一边作铺垫。

如上三视图时可以先让学生理解苏轼的诗《题西林壁》,再以观察角度不同,而看到的景象也不同为一条主线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中的“横看”即从正面看――主视图,“侧”即从侧面看――左视图,而诗人发出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感叹,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正是由于诗人的观察角度不够而看不清庐山的全貌,感受到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观察事物会获得不同的结果。

(三)体验型预习作业

约翰・杜威曾强调让学生获得真实体验的好处,并认为,将学生体验看作一种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数学体验课教学所关心的不是体验的结果,而是体验的过程。让学生通过亲自实践,独立思考解决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并学会表述,交流自己的观点,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通过设置一些体验课,以更活泼的形式来学习一些数学知识,化枯燥为饶有趣味。

案例4:在上《探索勾股定理》这一节课时,因为勾股定理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定理,它的证明方法有四百多种,目前还找不到一个定理的证明方法之多能超过勾股定理!所以在学生的预习作业当中我增加这么一个作业:①对于课本中的“合作学习”,你有困惑吗?②请在方格纸上画出顶点在格点上的直角三角形,分别以你画出的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为一边,向外作正方形,请你计算出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③由①②你最终得出了怎样一条结论?对于此结论,你还有其他的证明方法吗?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探索勾股定理,在经历观察、归纳、猜想的过程后,初步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存在的关系,并通过探索、体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形式得出了勾股定理的证明方式,变枯燥的数学知识为有趣的、精深的数学课堂。

1.设计动手操作的预习作业

手工制作可将数学物化,得以外现,从而使学习数学变得富有趣味,富有创造性,令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说明“好学”对教育的重要性,作为教师要做到以“趣”引路。

案例5:在上《直棱柱的表面展开图》时,①可先让学生动手做一个边长为6M的正方体,并在六个面上分别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②让学生做一个长、宽、高分别为10M,8M,5M的长方体。学生在制作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过程中对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表面展开图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和体验,同时为课堂上小组讨论直棱柱的表面展开图的几种类型作了铺垫,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方法。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并体会到数学的学习可以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2.设计收集数据的预习作业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这一要求明确了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尽可能把数学知识和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知识经验相结合,让数学走进生活,使学生切切实实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用数学”的。

案例6:在上《频数和频率》前,可设置以下预习问题:

(1)收集自己班20名男生1000米跑步的成绩;

(2)分成5组,组距是 ,第一组的范围是 ;

(3)将上述数据制成频数统计表;

(4)确定每一组的组中值;

(5)通过上网查找或咨询体育教师了解八年级男生1000米成绩的优秀,良好和及格线,并分别算出被抽查20名男生的优秀率,良好率和及格率。

又如在上《轴对称图形》时,可设置以下预习题:

(1)收集自己身边的轴对称图形的图案;

(2)找到你收集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并说明你寻找的方法;

(3)什么是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点,及它们与对称轴有何关系?

3.设计了解数学发展史的预习作业

传统教学过分强调数学的工具作用,而弱化数学文化的教育功能。以至让学生片面的认为学习数学最大的用途就是计算和升学。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引入数学文化,对学生当前学习以及今后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这是因为数学文化中的一些数学史、数学家、数学观点、数学思维和数学精神等知识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为展示他们的聪明才智提供了有利的学习环境,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案例7:八(上)6、2平面直角坐标系的预习问题就可设置一个:请查阅有关文献或互联网,了解法国著名数学家笛卡儿对数学的巨大贡献。通过了解笛卡儿敢于提出问题,为了真理斗争到底的严谨治学、勇攀科学高峰的事迹来感受数学家的科学精神,同时也拉近了学生与成功人士之间的情感距离,给学生树立了学习榜样,确立了奋斗目标。又如,在学全等三角形之前可布置学生查找“=”“≌”“∽”等数学符号的来源,通过查阅资料,对它们寻踪探源,可以让学生在了解数学发展史的同时,体会到数学符号并非枯燥乏味,而是充满着智慧灵光、闪烁着生命活力。一个个有趣数学的故事,引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强烈好奇心,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创造型预习作业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强调:学习数学唯一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有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前预习问题的设计中充分考虑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动手实践性,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再创造。

案例8:在上《二次函数的应用》第一课时,文中只给出了例1用长为8m的铝合金条制成如右图上部分是由4个全等扇形组成的半圆,下部分是矩形的窗框,怎样设计窗框的尺寸,窗户的透光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让学生从中应用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中的最优化问题,学生理解较为困难,为此可在课前先设置以下几个预习问题,让学生用已有知识能解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创造。

①给你长8m的铝合金条,设问:怎样设计,制成一如图1形状的矩形窗框,使窗框的透光面积最大?

②用长为8m的铝合金条制成如图2形状的矩形窗框,问窗框的宽和高各是多少米时,窗户的透光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③用长为8m的铝合金条制成如图3形状的矩形窗框,问窗框的宽和高各是多少米时,窗户的透光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④用长为8m的铝合金条制成如图4形状的矩形窗框,问窗框的宽和高各是多少米时,窗户的透光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三、回顾和反思

习作教学的概念范文4

支架(Scaffolding)原意为建筑行业中的“脚手架”。“脚手架”是建筑操作中施予的暂时性支持,当房屋修建好后,这种支持就可以撤离了。教学中也是如此,学生在学习的初期,需要老师的大力支持,随着学业的进步和心理机制的完善,渐渐对支持的需求就会减少,当问题解决了,就不再需要支架的支持了。

借喻建筑行业“脚手架”的支架式教学是以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的一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维果茨基认为,在儿童智力活动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儿童在教师或成人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换句话说,最近发展区定义为: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教师或成人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教师要介入儿童的发展,必须找到适宜的切入点,最近发展区就为教师的介入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时空。

支架式教学强调以最近发展区作为教师介入的时空,因此它实际上就是最近发展区内的教与学。在其中,儿童的“学”是在一种支架的扶持下,力图跨越最近发展区的学习;教师的“教”则是在最近发展区内提供支架,帮助儿童跨越最近发展区的“教”。

支架式教学是在强调儿童中心的文化背景中提出的,所以它不仅关注成人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而且也强调儿童自身的主动建构,即儿童这一学习主体的建构与发展,因此支架式教学强调成人的支架应是动态的、渐撤的,教师应逐步将管理学习的任务转移给儿童。教学绝不应消极地适应儿童智力发展的已有水平,而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不断地把儿童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一、支架式教学模式流程:(如图所示)

二、运用支架教学的策略,设计教学内容及过程

从前文的赘述来看,支架只是个辅助手段,是引导学生智力发展的纽带。支架式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首先围绕事先确定的学习主题,建立一个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接着要求教师事先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支架式教学策略主要为:

①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②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层次)。

③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这些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起初的引导、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愈来愈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要争取做到无需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

④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⑤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①自主学习能力;②对小组合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③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如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4单元的习作――“请通过一件事的叙述,一个场景的描写,用上几个象声词。”

指导学生写这类文章,其主要训练目的是让学生在自己的习作中能恰当地用上象声词。首先要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象声词”这个概念框架,用不同层次、不同深度的问题对习作任务进行分解,从而让学生游刃有余地进入创作状态。

搭脚手架(也可理解为该篇习作被分解的应该达到的目标训练点而搭):该文应先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象声词”。然后从一年级所学的《鲁班和橹板》一文中出现的句子“这时,一群鸭子‘嘎嘎’叫着,‘扑通扑通’跳下水”中感受象声词让人读了有如闻其声的感觉。

进入情境:首先,老师可虚打一声喷嚏――“啊欠!”然后让同学们把刚才看到的、听到的说完整。(主要是检验一下学生有没有将象声词用进去,抑或用其他方式创设情境。)接着让学生说一说在学过的课文中还见过哪些象声词,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掌握的象声词,最后让学生从自己掌握积累的一些象声词中选择一两个说一句(段)话。

独立创作:老师根据习作的要求给定范围(通过一件事的叙述,一个场景的描写,用上几个象声词)让学生进行自由练习说话。因为有了前面的梯度,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说起来也轻松得多了。

协作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独立探索,将其研究所得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在交流中相互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情智共生,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效果评价:习作草稿完成后,自己针对本次习作的要求进行自改,然后互改,在评价中完成本次习作知识的建构。

由于训练目标明确,训练有层次,因而学生的文章语言得体,内容也较丰富,并恰到好处地运用了象声词,让文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三、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合理确立目标训练支架

不同的教学内容其训练内容也不一样,支架的设立应以教学内容为根据,同时也应适合学生的需要,这样就能轻而易举地帮助学生跨越写作技巧难掌握的“最近发展区”。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整个小学阶段,以记叙文为主。记叙文中犹以写人、记事的文章居多。再比如说写人的文章,在三、四年级时要求写得具体、完整、有条理;到五、六年级时要求写得生动、有感情。

如写《我的爸爸》,在其训练内容的基点上,我们可以将其目标分解为:

中年级:

1.用素描的笔触,对爸爸进行外貌描写,写出爸爸的特点。

2.抓住爸爸的语言、动作、神态,写出爸爸的特点。

3.通过用一件具体的事来完整、有条理地写出爸爸的特点。

高年级:

1.能抓住细节描写来写出爸爸的特点。

2.能选用典型的事例反映爸爸的个性,体现爸爸的品质。

3.用侧面烘托、反衬、先抑后扬等方法来写爸爸。

4.围绕中心选择几件事来写爸爸的特点和品质。

5.学会在叙述过程中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根据以上目标,我们依据支架式教学的策略进行组织实施,这样学生将在螺旋式的训练中达到提高作文能力的目的。

当然,在合理确立目标训练支架的时候,还要注意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因为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最有效的。如果目标确定,支架固定且一成不变,那势必影响作文训练效果,对学生的成长不利。

习作教学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 困惑 对策

一、小学作文教学的困惑

习作,习作,顾名思义,就是练习写作。小学生写作文,就是用笔说自己想说的话,本不应是件难事。可直面现实,教育家于北辰老先生的这段话:“小学语文教师竭尽所能传授字、词、句,(段、篇),小学生勤奋学习字、词、句,(段、篇),家长们点灯熬油辅导字、词、句,(段、篇)。……几十年的努力,我们不但没有使小学生顺利通过‘作文关’而且把对作文的恐惧和无奈交给了中学,继而又转交给了大学……”并非危言耸听!这是为什么?笔者以为,小学作文教学最根本的症结在于:

1.未闻习作,先畏习作。

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阶段,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不强,所以各科教学都采用活泼灵活,易于学生接受的方式进行。可是一进入二三年级,开始作文了,教师家长便开始自觉不自觉的对学生进行心里暗示:“要开始写作文了,作文很重要,写不好语文成绩就上不去,甚至会下降……”孩子在没有接触作文前就产生了畏难心理,语文基础好的孩子瞻前顾后,不敢轻易动笔,基础差一些的孩子更是不敢动笔,可想而知,学生带着这样一种恐惧心理,怎么能敞开心扉,在作文中表达思想,释放自我。

2.对“生活习作”作文的概念认识模糊,导致作文教学方向不明。

“生活习作”不是参赛或投稿的“作品”,只是一项练习用笔把话写明白的作业。但它又是一项特殊的语文作业。因为唯有这份作业,如同儿童心灵的一扇窗口,能让人窥视其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爱好、情感,能反映其语文学习的应用能力、智力发展与人文素养的状况。

小学生从二年级开始练习看图写话,三年级开始作文,到小学毕业,作文要求一般为400字左右,可是在这几年中能够真正学会作文,顺利作文的学生并不多。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教师家长看重每一次习作训练,总结了许多应试题目,翻来覆去的让学生作文,不是《难忘的一件事》就是《难忘的一个人》,学生从开始写作文就写这些,每学期要写好几次,教师讲评也就是那几篇范文,学生倦了,厌了,失去兴趣了。孩子们丧失了留意生活,随手作文的习惯,小小的头脑里只有应试作文。

3. 读写结合落不到实处,小学生有话说不清,难以体验到成功。

众所周知,读书是吸收,写作是输出。读写结合是学习写作的必由之路。当前的阅读教学,若从公开课上看,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听各级公开的阅读课,师生交流自如,时时擦出思想的火花,确实让人感到是一种享受。可翻一翻学生的作文本,看一看习作内容:错别字虽不连篇,但篇篇不少;文不通句不顺,表述不清的思想内容,篇篇都有;标点符号的使用和书写更是不敢细看;至于内容的真实程度,有多少真情实感更不得而知。所以大多教师对批改作文视为负担而少有愉悦之感,皆期盼着能早日走出这尴尬的困境。

目前,小学中高年级的识字教学、词语教学均放手让学生在预习中自己去学的做法,有其培养自学能力的积极作用。但在理解课文内容时,忽视对字词的语感教学,尤其是对字词的品评和感悟指导,长此下去,学生得不到咬文嚼字地训练,得不到文字美的熏陶,在习作中运用恰当的字词来表达自己感受的意识就会淡薄,正确写字,准确选词就会感到困难。

二、小学作文教学的对策

在面对困惑的同时,教师们也一直在积极的总结解决困难的对策,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三年左右,我对此有以下几点粗浅的心得。

1.激发学生写作欲望,培养主体意识。

心理学认为,要使儿童学得好,关键在于要使儿童自己愿意学,乐意学,使他们感到成功,进步和发展的快乐,使儿童从学习的内部获得学习的推动力。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写作启蒙阶段,应该特别注意学生情感态度方面的因素。因此,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应当从低年级开始,使小学生知道,写作就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特别想说的话写下来。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写作的潜力和创造能力。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欲望和写作的兴趣,鼓励他们写作,爱护他们想说和想写的热情、冲动和愿望,对于他们的微小进步,都要给予表扬和夸讲,是他们不断增强自信,这样学生就会乐意去写,对写作充满兴趣与自信。这也是教师写作教学成功的第一步。

2.结合生活实际,面向全体学生命题。

命题就是确定题目,命题作文即按确定的题目作文。它是作文训练中经常运用的重要形式。一个好的题目,往往能起着概括全文,点明中心,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和兴趣的作用。反之如果题目不当,脱离实际或者公式化,学生作文就会感到无米下锅。为此,作文命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命题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求,使每次作文在学生布局谋篇时,突破一个难点,突出一个重点。因此,教师必须思想端正、目的明确,在教学前要想出好题,从有利于学生产生写作的欲望,有利于学生自由选择材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与想象力为出发点。第二,命题要面向全体学生。在班级里,学生有家庭状况的差异,如有的随父母坐过飞机,看过大海,登过高山,有的则从没出过远门,若教师让学生写大海、高山之类的文章,一些学生就无法可写。为此,我们可能出半命题作文,如《我第一次……》或《我爱……》,让学生去补充完整后再去写。此外,教师在作文命题时还必须注意要有趣味性、启发性和及时性。

三、结论

在小学语文教学这个广阔的天地中,作文教学如同一块尚未完全开发的处女地,有许多内在的各种联系等待我们去认识,有许多未知的奥秘、疑惑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破解!每一位语文教师,尤其是年轻的语文教师,都应在这个急需开发的处女地上一展身手,释放才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为彻底摆脱作文难、作文差的阴影,探索出一条高效、低耗的教学新思路,新途径,让小学生作文这朵“心灵之花”,在我们小学生的笔下也能散发醉人的清香……

参考文献

[1]刘永康,《写作的本质》,语文教育学P150~152

[2]刘永康,《写作的基本规律》,语文教育学P152~154

习作教学的概念范文6

今年暑期,我有幸参加了2019年江苏省小学语文网络培训,在这段时间我观看了各位专家的专题讲座,名师的精彩课堂案例,各位学者专家的交流、品析......通过学习,我受益匪浅。这次培训的精彩内容,时常让我有醍醐灌顶之感。作为一名新老师,对于作文教学时常无从下手,而袁志勇老师的系列讲座《2011课程标准和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给我以后的习作教学,乃至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

袁志勇老师向我们详细解读了201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的内涵,让我们全面、深入了解新课标修订稿的精神实质。袁老师明确新课标修订稿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实施过程之中的具体路径,教师需要从本质上入手,从整体入手。袁老师向我们讲述了如何落实新课标修订稿,更具体说则是如何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落实”新课标修订稿,袁志勇老师认为只有从“找准学生缺什么、想清自己教什么、落实课上怎么教”三个角度逐一思考,才能进行有效性教学,真正提高语文学科教学质量。对于袁老师的这三点教学理念,我深有感触,也有一些自己浅薄的体会。

一、找准学生缺什么。袁老师认为在上课之前教师要找“准”学生缺什么,通过袁老师的讲座我们知道学生缺的是“正向的心智模式”。学生缺少这种心智模式的是因为学生缺少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发展过程;缺少认知发展的图式。袁老师指出在大多数时候,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缺少的正是像图一样具体的东西,老师没有给他从感性到理性发展的过程,学生完成任务的时候缺少图,学生完成一个任务是生完成,是硬撑着去完成。语文课程的有效性的缺失或许恰恰就源在这儿。我认为在一节课开始前必须“找准学生缺什么”,即去“向想学生”,而如何找“准”,那就要教学去有效分析地落实,那就是要全心全意地去想学生。可以先从感性入手,让学生先有兴趣;然后再到理性,让学生得到认知发展,在这里可以通过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为了让学生有“认知发展的图示”,可以在教学更有系统性,要去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

二、想清自己教什么。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又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技巧。袁老师认为有效教学时应有有效思维,他提出有效思维的三元素:想什么、怎么想、怎么答。“想什么”是有效思维方式的第一元素,也是第一阶段,它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是确认思维的方向。思维方向明确之后,进入思维的第二个阶段:“怎么想”,这是是落实思维的方式,这就要求必须具体,具体的思维方式。有了前两级思维的过程,“怎么答”是思维的结论。为了让我们对思维三元素或者说“思维三段论”有更直观的了解,袁老师讲解实例-句子写具体,我对“思维三段论”有“恍然大悟”之感。我想教师面对任何一个教学任务,或面对学生的学习任务时,应思考到底要教什么,也就是要“想内容”,我们应该教孩子所缺失的概念知识。正确构建学生的正向心智模式是需要概念知识的支持。所以我们在教学时时应循序渐进,遵循一问,二想,三答的“思维三段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