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的理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设计的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设计的理论

城市设计的理论范文1

Abstract: The design of Xintiandi project in Chifeng considers the factors of urban design section, comprehensive considering features, space, transportation, environment, context, psychology, behavior and others , to use urban design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theory and methods and strive to make the design of this project achieve the intended purpose of social,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etc. Also it shows the significant role of urban design in guiding architectural design to shape urban space, which is an effective means to achieve the macro-urban planning.

关键词:步行街;广场;空间活力;商业价值

Key words: walking street; plaza; space activity; commercial value

中图分类号:TU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2-0253-01

0 引言

项目位于赤峰市松山区,位于城市新老区结合点处,西侧与赤峰市新长途汽车站相邻,规划总用地约11hm2。

1 项目设计的要求、目的

①城市规划的要求。②开发商的要求:充分发掘地块经济潜力,将项目建设成城市地标,城市名片。③由于项目地段特殊,规模大,项目成功与否影响整个区域经济和发展。因此,设计应从城市设计的区段级层面上,综合考虑功能、空间、交通、环境、文脉、心理行为等因素,通过各种建筑、市政设施、园林绿化等大方面的结合设计,形成便捷高效、特色鲜明的综合城市商业中心,带动本区域,进而带动整个城市的环境质量、城市景观、城市整体形象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2 运用城市设计的理念和手法进行赤峰新天地项目的设计

城市空间的构成要素:点――建筑;线――街道;面――广场城市的精华在于城市空间,特别是城市公共空间。城市空间结构大致可从点、线、面的形式去考察,即建筑、街道、广场的类型与组合关系,不同的组合模式形成不同的结构形态。建筑以一定方式组合形成城市空间,创造有活力的城市区域空间是否有活力是检验设计成功与否的一个标志。

增强活力的三个途径:一是功能多样性,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二是尺度适宜,空间环境舒适、清洁、安全;三是塑造特色空间。

2.1 点的设计――建筑设计

2.1.1 建筑规模大,功能多样。利用地段优势,规模效应,把项目功能定位为集客货集散、购物休闲娱乐、商务办公、住宿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商业有机体;增强城市内聚力,激发区域活力。

2.1.2 建筑形象定位:本建筑作为赤峰客运站前广场来讲,是一个界面,建筑风格和体量的选择考虑到与客运站广场周边建筑的协调,同时对城市形象又具有提升作用。

2.1.3 建筑合理布局业态。沿街尽可能多地布置可销售对外店铺,在较不利地段分散设置特定功能的业态形式,如电影院,电玩,图书城,电子商场,家电商场等引导有特定消费目的人流深入区域内部,增加购物人流的流动性,同时也能提升不利地段的土地价值。

2.1.4 建筑空间框架适应发展变化的需要。商业街的业态组成与所处的城市区位和服务对象息息相关。项目从设计到建成及使用周期这漫长的时间内,使用需求会不断变化。

2.2 线性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步行街 步行街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具有多重效益,充满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形态。

社会效益――步行街在高密度的城市中为市民提供了富于人情味的高品质空间环境,在自由、轻松的环境中增强了人与人交往的乐趣,从而增进社会凝聚力。

环境效益――步行街建设本身就是整体环境的再创造,是立体的、全方位的景观设计。通过对汽车交通的限制,空气更清新自然,街道上增添了富于人性化的服务设施,创造出一切为“人”服务的和谐、优美的都市环境。

经济效益――改善原有商业的单一模式,突出“体验式”商业的特征。随着环境质量的改善,带动地区地价、房租升值,促进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能为更多的人提供就业机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做到商业价值和人文价值的共同体现。

2.2.1 对外开放式步行街。位于沿基地三个周边的临街步行街的商业店铺具有外向性,是项目整体的形象展示窗口,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因此更多布置面积较大的商铺供销售。

2.2.2 对内开放式步行街。环绕下沉广场的地下一层及一二层对外商铺,既得益于下沉广场,提升自身商业价值,又为广场提供了具有围合作用的商业气氛的界面。

2.2.3 半室外中庭式步行街:用玻璃顶盖和墙限定的四层高垂直中庭空间,用轻盈的钢桥和观光电梯划分出既分隔又流动的线性动态空间,既贴近自然的阳光和空气,又免于不利气候条件的干扰,让人有自由、新鲜、惬意的购物体验。

2.2.4 空中室外步行街。置于一层屋顶的室外步行街,形状曲折变幻,与下沉广场若即若离,空间感觉丰富。同时也提升了二层店铺的商业价值。

各种形态步行街空间可划定不同业态区域,形成特色一条街,利用规模效应,增加商业机会。

2.3 创造充满活力的城市空间 “以人为本”是创造充满活力的城市空间的根本原则。只有活动才能使人与场所之间产生记忆,空间才有生命力。

2.3.1 生活空间的多样性。点线面相结合,内向和外向相结合,室内室外相结合,组织立体化的步行商业空间,构成立体的共享式空间,创造出丰富多彩、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城市场景。

2.3.2 交通空间功能的纯化,力求交通组织清晰高效有序。步行商业街以步行为先决条件,人车分流。但顾客的车行可达性至关重要。

城市设计的理论范文2

【关键词】景观设计;城市规划;城市景观

引言

近些年来,我国的城市建设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就,但是也存在较大的建筑设计和规划上的问题,最为严重的就是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只注重建筑景观,而忽视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设置,使得城市规划过于单调。

一、城市景观与规划之间的关系

要想做好城市的景观设计,就必须要了解城市景观和城市规划之前的区别和联系,城市规划指的是一个城市的整体设计和建设方案,而城市的景观是指单纯的景物设计和资源利用。

因此,城市景观是城市规划的一种具体的表现形式,也是城市规划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展现城市的自然环境景观,还能够充分的展现城市的人文景观。此外,城市景观的设计还要将城市的不同功能区域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的体现城市的特色。

二、城市景观设计要遵循的几点原则

1、城市景观的设计要同自然相协调

城市中的自然环境对于整个城市的风格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的,因此在进行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有关部门应该充分的考虑城市的自然资源以及环境特点,并且将城市景观的设计同这些因素有机的结合起来。强调人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将是未来的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

2、城市景观设计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理念

城市发展不是一个短期的过程,而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变化的过程,所以在对城市的景观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有关设计单位也应该认识到保护环境和城市的长久发展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自觉地保护自然资源,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长远的角度做好城市的景观设计。

3、城市景观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城市的规划和设计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类更好的生产和生活,所以城市景观的设计一定要能够满足人们的日常交通和日常活动,只有对空间布局进行充分的考虑,才能实现城市景观同城市功能之间的有机结合。以人为本的原则不仅体现在景观设计时要充分体现不同人群的需要,还要能够满足人类的各种活动的需要。

4、城市景观设计要遵循保护和发展文化的原则

一个城市的内涵和精神风貌集中的体现在城市的文化景观之中,所以在对城市景观进行设计和规划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考虑城市文化景观的保护措施,并且要根据其风格配合适当的景观设计,以达到充分展现民俗文化的效果和目的。

三、景观设计理论对于城市规划中的作用

1、景观设计理论充分的体现了天人合一

所谓天人合一,就是指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自然景物同人类的生存环境完美的结合,而景观设计的理论正是对这种哲学思想和观念的印证。一个城市的景观设计就是要将人类的生存环境同自然结合起来,实现更加自由和和谐的生存。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景观设计理论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城市规划也起到了理念上的指引和指导,依据这种理论,必然可以使得城市建设和规划更加的贴近自然和亲近自然。

2、景观设计理论传承中国造园文化

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的园林文化和园林艺术,所以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也必然要对传统的中国园林文化进行吸收和借鉴,只有这样,设计出的城市规划方案才能真正的体现中国城市以及中国景观的特点。

3、景观设计理论保证城市设计的整体性

景观设计是一个较为系统和科学的方案形成过程,所以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会将城市的各个部分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这种情况下从景观设计的角度出发,就能够实现城市设计的全局性和整体性。避免一些设计项目只从局部出发,忽视了同其他环节的联系,割裂了城市规划各个具体项目之间的关系。

四、景观设计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具体手法

1、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理论的相互融合

(1)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理论的相互融合是新形势下的一个进步和发展,它不仅是简单的将城市景观规模扩大,也不是片面的追求绿化面积,而是应该从思路到做法都全面的渗透着景观设计的思想,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必须对景观设计理论具有全面的了解,并有相关的规划经验,能够促使景观设计理论与城市规划顺利的衔接起来。

(2)公众的关注与法律的完善基于中国风景园林基础上的景观设计的发展,是未来我国园林专业的发展方向。政府对景观的重视也体现在有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反过来专业性的法律与严格的执法确保了景观设计的健康发展。

中国的城市景观呼唤城市管理者的重视与法制建设的完善。城市环境建设更需要专业性的法律。香港、新加坡的城市环境建设就是我们很好的榜样。只有将对环境设计的审查同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的审查结合起来,综合指导城市环境建设,才可能在不久的将来看到人工同自然完美结合的城市,进而实现生态化景观城市。

2、继承与发展传统

中国的景观设计历史悠久,方式方法手段多种多样,尤其是景观的设置和安排,技艺纯熟。为此,在新的城市规划工作中,设计人员需要适当的借鉴传统景观设计,例如尽量营造自然氛围,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积极创新

全球化给中国带来了高科技、大量信息及崭新的观念和生存、生活方式,中国现代景观设计可以从这里获得更丰富的资源,藉此创造出一条全新之路,即通过发掘现代丰富的生活资源而创造出更有活力和个性的新时代景观,使景观更多地涵盖自然、生命、健康,体现美感、伦理、想象。

结束语

总之,由于城市所处的空间地理位置、地形条件、气象条件和自然环境的不同,构成了不同的城市环境空间形态,所以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充分认识该城市的山、水、林和风景名胜等自然景观要素,发掘、保护、利用、开发、改造自然环境空间特色,在共性中找出个性,围绕个性建设特色城市。

参考文献

[1]邓毅.黄金玲.龚兆先.以生态可持续性为导向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J].建筑科学,2010(5).

[2]高蕾.城市生态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4.

城市设计的理论范文3

关键词:城市空间;高层建筑;设计理论

所谓的城市空间属于很广泛的内容,主要包括城市中的建筑物、绿地、道路、广场、公共服务设施等很多方面,属于一种三维的构成体,也是能够直观感受到空间的场所。在空间中把握好高层建筑与城市空间的协调相处,更重要的是需要处理好高层建筑和这些建筑的关系,怎样能够使建筑在这些建筑中更加协调,成为相关设计人员更加细致。

1 高层建筑实例

某高层建筑楼盘,位于城市的该城市的东北部,距离城市中心大概有20千米,穿越几条铁路干线。具有很广阔的发展空间,总建筑面积为196310平方米,建筑用地的年纪为54826平方米,其中该地区的东北部有一座16层的酒店,酒店的具体的文职交通便利,有很大的活动空间。同时,酒店的其他部分交通便利。为了能够为小区居民提供全套的劳动服务设施,在东西两侧的干道提供两层商业区。建筑设计布局的时候,可以依据场地的形态以及规划的中心轴,在建筑设计布局这方面,依据场地形态,规划两条景观主轴。其中纵向主轴以南面主入口为起点,利用铺地和水景为特色,建筑顺应基地轮廓,向东西两侧近乎对称布置,共同烘托景观氛围。横向景观轴线通过水系和绿化。充分沟通小区的内部结构设计。其中纵向和横向的两条风景线构成了城市景观的整体框架,在这个基础上满足美观的要求,形成一种富有空间韵律的组合形态。

2 建筑设计理论分析

2.1 整体空间中的广场设计

在高层空间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从根本上发挥广场在其中的作用。高层建筑本身的整体容量很大,如果设计不好,将会给城市空间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压迫感,会造成空间感觉出现压迫感。主要原因在于,城市空间中的高层建筑与城市的对比造成的。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整体距离的调整。广场在其中起到一种缓冲的作用,因为建筑面积高于用地面积,容纳的人也很多。因此需要从根本上增加缓解空间的交通压力。从另一个角度讲,广场空间会在城市空间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在设计过程中,将广场空间设计成多样化的建筑。

2.2 高层建筑的主体设计

作为城市建筑的中的重要代表性建筑,直接反映出城市的发展水平,因此在设计的时候,需要合理的选择空间非常重要。高层建筑载设计的时候需要和功能以及结构形式联系在一起,会产生一种结构限制。受到建筑的影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结合实例,在设计高层建

筑的时候,一般分为裙房和塔楼两大部分:建筑的主体是它的塔楼,所以塔楼的表现形态对高层建筑的造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作为高层建筑存在的一个原因。当代国内外的许多高层建筑都有着明显的识别性和特殊的外形。对于城市来说,这些内容正好反映了城市的可识别性的特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最近几年的环境遭到很多方面的破坏,因此,需要在建设过程中,增强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对于高层建筑设计来讲"环保节能方面提出了生态型的建筑理念。整体的建筑结构引入生态这个词,对提升建筑质量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2.3 高层建筑其他部分的处理方式

作为高层建筑的其他部门,虽然产品能够产生的影响很小,但是对于一些街道以及人情化的空间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也需要进行精心的设计。从而使下部空间丰富多彩而不至于感到苍白,并要体现人的尺度。因为裙房部分跟公众视觉接触较密切,对街道空间感影响也较大,但是属于高层建筑的最上部分的屋顶对整个建筑形象起到强化个性的作用。虽然它较少影响到生态环境,因此对塑造建筑的标志性,丰富城市天际线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应根据建筑的基座!楼身等因素加以塑造。高层建筑的底层部分也可以利用空间形态的方式,这种方式采用入口缩进以及底层架空的形式。所谓的底层架空的处理手法可以在有限的场地环境中争取到宝贵的用地。把城市的广场!道路和建筑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整体能够形成一种比较大的开放空间,在增加城市空间感的同时,给居民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在高层建筑临近城市道路布置时,为避免主体建筑的大尺寸退后,在入口空间凹入建筑下部可以争取基地面积的有效使用。这种设计方式可以在入口的地方构成一种新的设计方式。

另外,对于出入口位置的合理选择高层建筑出入口位置的选择应当重点考虑建筑内部功能的安排和人流的方向,要尽量与人流的方向相一致。出入口的设计既要保有足够的外部空间,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视觉观赏性,使其能够在视觉上缓冲高层建筑所带来的空间压迫感。针对空间的出口设计,高层建筑中,需要尽量的设计在比较突出的文职中,高层建筑和一般的建筑设计不同,在功能等方面也有一些区别,整体的出口和入口的地方设计方式,很简单。但是总体的设计构成需要尽量的独立一些,使空间和城市的空间融合在一起,实现整体的多变。

2.4 屋顶与裙楼的设计

针对,高层建筑的屋顶设计,是建筑物整体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强化其中的功能和作用,虽然整体的设计能够改善生态环境,但是也能够在比较显眼的位置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屋顶的设计在其中起非常关键,也影响整体的构成。另外,好的屋顶设计能够体现出建筑物的标志,丰富城市的空间。作为高层建筑屋顶设计,需要紧密的结合整体的设计构成,监理具有突出美感的设计形式,对建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经常用到的设计方式是台阶式建筑设计,也是现阶段应用最为广泛的屋顶设计结构。台阶式屋顶设计主要利用高层建筑的退台形成台阶,这种设计方式使得建筑的空中设计变得空间开放、富于变化且深具简便易行的特点。因这种设计能为建筑师提供构筑城市立体环境创作的发挥空间,因而深受建筑师们的青睐。台阶式屋顶设计能够在城市建筑密度较大的情况下,提供足够的采光效果,个人们带来美的感受,也是丰富空间的重要方式,体现空间设计的美感。

裙楼设计也是高层建筑的重要部分,能够加强高层建筑与地面的结合以及与周围建筑的

紧密联系能够强化城市空间的结构和形态,保持城市整体空间环境的和谐性。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如果要实现整体的集合与协调,就需要重点关注裙楼的设计。裙楼是指从街道上以 40°仰角能够看到的部分。结合空间位置的不同,裙楼的高度有时会达到楼房的 5~8 层左右。这部分楼房虽然在城市整体空间中所能占到的比例十分有限,但其对人们的视觉、感官和情绪的影响却十分巨大。建筑的裙楼在立面设计方面与上部立面的设计有着很大的不同,在进行下部立面的设计应当重视人的尺度,使处于其中的人不会感觉到下部空间的单调与苍白。 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加强各种线条的应用,尽量不要产生单调的感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空间的高层建筑设计非常重要,因此在空间设计过程中要运用各个部分的设计理论,保证整体设计的协调性。

参考文献:

[1] 邵土运.一种高层建筑设计理论的探讨[J].科技创业家,2011,(6):121.

城市设计的理论范文4

关键词:生活垃圾;处理厂;工程建设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greatly enrich the consumer products, the rapid growth of garbage. At present, most of the city in our country has been surrounded by garbage, hazardous elements in the waste caused serious harm to the atmosphere, water, soil, effect of cit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ndanger people's health, has become a public nuisance. At the same time, construction waste disposal field is also representing the general trend, it is a pressing matter of the moment many city. How to do a good job of living garbage disposal preparatory work field of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ruly achieve twice the result with half the effort, is each construction unit staff need to understand and master, do a good job of it is the premise and foundation of construction waste disposal sites.

Keywords: factory processing;processing factory;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F540.32

1、可行性研究是项目建设前期的关键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工程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它制约着工程建设的全部过程和各个方面,他的编制和审批符合程序规定,其深度、科学性、可靠性达到了规定要求,工程建设就能顺利进行,并能取得预期的经济效果,反之,缺乏科学依据或草率从事将会造成建设过程中各个环节工作的被动和浪费。一些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设计采用垃圾填埋、制肥、焚烧相结合的综合处理工艺,目前处理生活垃圾的主要方法,在运行过程中,我们按设计要求及有关填埋标准进行操作运行效果良好。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必须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从长远来讲,垃圾填埋、制肥、焚烧三项结合是垃圾处理较完善的方法,但就当前的经济发展现状来说,经济发达地区垃圾成份无机物含量低,可燃值高,宜采用垃圾焚烧的方式进行处理,达到垃圾处理减量化的要求。经济欠发达地区及农业城市,宜采用卫生填埋、高温发酵制粗肥的方式处理垃圾。高温发酵制粗肥,是将垃圾高温发酵后经过筛分,即可制成粗肥,用这种方式处理垃圾,成本低,农民宜接受,且能达到垃圾处理无害化、资源化的要求。

二、踏勘选址(也称初步选址)

建设单位在没有专业部门介入的前提下,要自行踏勘选址,既可以减少费用又可以为上级领导的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踏勘选的场址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尽可能不要占用基本农田;

2、处于城市的下风口,最好在城市建设规划区以外;

3、距村居较远,最近不低于500米。

在满足以上条件的同时,要至少选择三个场址进行比较,找出相对比较合适的场址,为下一步申请、勘探、设计和立项工作提供最基本的条件。

三、进行项目申请

在初步选址后,建设单位要向地方政府发改局(委)递交建设垃圾处理场书面申请。内容包括所在城市的概况及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垃圾处理场场址的选择,服务范围及建设规模,垃圾处理工艺初步方案,资金筹措及来源等。

四、委托专业设计研究院做《可行性研究报告》

要通过以下程序和内容进行收集和编制:

1、建设单位要与垃圾处理场的设计部门签定设计委托书。

2、通过有资质的测绘部门对所选的场址的地形进行测绘,收集水务、地震、环保、林业(涉及)、供电、建设部门等提供相关的意见。

3、地方水务部门要对选址的地下水情况进行勘探,确保选的场址不能对地下水和地表水产生影响,并处于城市饮用水的下游,同时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

4、要委托建筑设计部门对场地进行勘察,确定地下岩土的水的渗透系数和岩土的承载力,并写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为设计防渗工程做准备。

5、通过测绘队对选址进行测绘,绘出《场地的地形图》和《勘查定界图》(标明用地范围、电子版)。涉及村居用地,要求村居在勘查定界处加盖公章,办理国土预审,并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公示。同时,国土部门要求建设方做地质灾害评估和压覆矿产调查。建设方可委托有资质的科研单位编制。

6、建设单位依据项目申请的垃圾处理场建设规模要绘出《场区平面图》,内容包括火灾及消防的编制依据,火灾及消防的措施,提供给地方消防大队出具《消防意见》。

7、专业设计研究院和环境保护科研单位要通过各自的工作特点联合编制《环境评价的报告》。

(1)《环境评价的报告》的内容要详实。包括概述、编制依据(国家环保标准)、垃圾处理场环境污染现状、主要污染源及污染物影响分析、环境保护措施、环境管理及检测、人员与投资、环境保护预期效果等;

(2)组成专家对《环境评价的报告》的报告进行评审;

(3)通过地方环保部门进行审批,并要求控制废弃成分的排放量。

五、地方建设委员会(局)的乡建科(部)出具《选址意见》(垃圾处理场一般建在城市规划区以 外 )

涉及内容如下:

1、向乡建科(部)递交《申请书》;2、填写乡建科(部)制定的《选址意见表》;3、提供《场地的现状图》和《勘查定界图》(标明用地范围、电子版);4、环保局出具的《环境评价的报告》;5、消防大队出具《消防意见》;6、设计研究院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六、地方国土资源局要出具《用地预审》

涉及内容如下:

1、通过地方政府发改局(委)向地方国土资源局发《预审函》。

2 、建设部门要填写《用地申请表》,并向地方国土资源局递交《申请报告》。

3、涉及到场址建设的地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按照《土地规划》和《现状分幅表》,分清用地类别、数量进行审批。具体程序:

(1)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对地面上附属物进行清点,按照有关部门规定进行赔偿。土地赔偿一般按照使用土地前三年平均亩年产值的倍数进行补赔:

(2)要切实做好被征地群众的思想工作,一定要把赔偿金由当地政府发给群众。

4、建设单位要把前期做好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地质评估》、《压矿资源调查》、《环境评价《场地的现状图》等其他资料报地方国土资源局进行审核。

七、财政局出具《资金来源》情况说明

垃圾处理工作是公益事业,一般需要政府投资。

八、建设单位要与供电部门签订供电意向书

电力供应是垃圾处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九、建设单位要与水资源管理部门签订用水意向书

供水同样是不可或缺的环节,是前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以上程序,建设单位可以把以上准备的资料递交地方政府发改局(委)进行立项,生活垃圾处理场工程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也宣告结束。回顾生活垃圾处理场工程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可以感觉到它是复杂的,牵扯的部门比较多,无论是纵向的协调工作,还是横向协调的工作,都存在着重复性和交差性,各部门之间的工作也都具有交叉性的和互补性。

十、工程质量是项目运行的保障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建设单位首先要提高质量意识,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思想,为保证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的建设符合国家的各项要求,我们按照国家计委下发的城建环保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要求,建立健全了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建立了以环卫处主任为法人代表的项目法人责任制,成立了质量管理小组,签定了项目领导责任制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并按照工程招投标法进行项目招标,择优选择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认真贯彻国家和上级有关质量管理工作的方针政策、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贯彻国家和上级颁发的技术标准、规范、规程和各项质量管理制度,充分发挥监理公司的职能,使该工程严格按照国家批准的建议规模,建设内容,建设标准,建设进度和工程质量要求进行,优质高效地完成项目的各项建设任务,为项目今后的运行提供可靠的保障。

十一、积极推进垃圾处理产业化改革

众所周知,生活垃圾的处理是一项环保工程,它直接影响到城市环境质量。就目前的经济现状来看,垃圾制复合肥、垃圾焚烧环境效益突出,但很难收到客观的经济效益,为此,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财政部、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实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促进垃圾处理产业化的通知》,我们按照文件要求,积极组织有关人员收集基础资料,总结其它地市垃圾处理收费的经验,会同物价部门,通过价格听证形式,按照补偿垃圾收集、运输、处理成本,合理盈利的原则,合理制定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提供有力的经济保障,也只有这样,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才能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总之,建设单位的工作人员要以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和高度负责的工作热情把前期工作做细做实,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夯实工程建设的基础,真正为实现垃圾处理的“无害化、资源化”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郭伟东.垃圾填埋场建设前期工作重点问题分析[J].沈阳大学学报.2006(08)

城市设计的理论范文5

关键词:既有建筑,建筑立两,色彩图式

中图分类号:TU23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7-0124-02

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建筑的面貌日新月异,尽管城市中已涌现出大量优秀的新建筑,但绝大多数建筑是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受对建筑设计水平发展的影响或者说更多受经济条件制约,外观简单,还有一些外表已经破旧。这样的建筑面貌,严重影响了城市环境,更不用说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创造有特色的城市意境了。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城市进行了大量的建筑立面改造活动,尤其是对城市中心区及各大主要道路沿街建筑的立面改造。本文讨论建筑立面改造的色彩设计,不是仅就陈旧、破损的建筑,而是随着对城市色彩规划设计深度认识,为美化城市环境、改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对整体街区按照城市色彩规划控制,渐次开展建筑立面改造的色彩设计。

1 既有建筑立面色彩改造的方式与特点

在进行城市中心区及各主要道路沿街建筑立面改造中,其中既有破损、陈旧的建筑,也有不符合城市色彩规划、不符合街区色彩控制的较新建筑,所以最常用的建筑立面色彩改造方式有三种:对原有建筑色彩进行修复与维护、对建筑立面进行全新涂刷、对建筑立面外包材料进行更换,这三种方式各有其特点。

1.1 对建筑立面进行修复与维护

在旧城改造中,给我们带来的除了城市的现代化以外,还让我们的城市文化、城市历史以及中国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走向了消亡,在一定层度上,旧域改造成了以破坏几千年优秀传统建筑文化为代价的拆除古街市和古建筑物的疯狂运动,而到处兴建具有“全球现代化”和“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广场”,处处是具有玻璃幕墙的钢筋混凝土高楼大厦,造成千城一貌,所以对一些具有历史和文化积淀的旧建筑建筑立面改造中,色彩设计要复原旧建筑原有风貌,延续原有建筑的风格及模式。如天津旧城改造中对原有建筑清水红砖墙面的翻新,将后来在红砖墙面抹上的水泥砂浆以及劣质涂料剔除,以保护原有墙面不受腐蚀,恢复原有的建筑色彩。

1.2 对建筑立面进行全新涂刷

国内普通旧建筑大都采用水泥砂粗拉毛外墙及涂料,年久破损以后,楼体变得灰暗而毫无精神。在建筑立面改造中目前普遍采用全新涂刷,涂料改造快捷,经济,色彩选择多,安全又不会对旧建筑增加荷载。欧美发达国家建筑外墙采用高级涂料装饰的己占90%,经常有计划的涂装建筑物外墙,始终保持建筑物外墙洁净、美观。对建筑立面的色彩改造,涂刷高级涂料成为现在旧城改造中最常用的方式。全新涂刷的建筑立面色彩设计应在城市色彩控制规划下实施,符合街区的环境。

1.3 对建筑立面进行材料外包

外包立面是在原建筑立面的外面再加一层建筑立面。这种做法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出于建筑视觉形象的要求,与建筑的功能和空间要求无关。外包立面的外部加包立面多数是以幕墙立面为代表的轻立面系统。幕墙的色彩多取决于幕墙的材料,选择幕墙的材质对建筑立面色彩的形成至为重要。

2 建筑立面色彩设计的基本图式

色彩是建筑立面的重要属性之一,也是塑造建筑造型和体现城市色彩意境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建筑立面改造中,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对建筑色彩整体的设计,对建筑立面的色彩图式关注度不够,导致建筑的表现力下降,所以我们更应该重视图式表达,依据建筑形态和色彩控制规划使用色彩图式,增强建筑立面改造色彩设计的表现力。

2.1 作为点构成的图式

点是一切物体在视觉上所呈现的最小状态,任何相对面积最小的形态不论是其形状如何都具有点的特征和属性。在几何中点仅表示位置,它没有长度、宽度、大小和面积的抽象概念。色彩在建筑立面改造中作为点构成的表现方式,就是指将可视元素抽象为有色彩的点,并利用点的特性来建立组织秩序,由此产生具有构成特征的表现形式。在建筑立面改造色彩设计中,很多都运用了色彩的点元素构图。

点式色彩在建筑上呈点状分布,它能产生活泼的、跳跃的感觉,可以呈有规律分布或者白由式存在,前者多呈现出韵律感和秩序感,后者则有自然成趣的感觉。点的数量可以为单个或多个,单个出现的色点图式多有强调和构图平衡的作用,其面积可大可小,多个色点的图式常和美学原理结合起来,起到纯粹的装饰的作用。点的位置、形态、方向也存在着很多变化,它们灵活的布置方式为建筑造型提供了无数的可能,在建筑立面改造色彩设计的实际应用中,色点一般依附于建筑的一些小的构件,比如阳台、雨蓬、空调器、窗台等,有些色点只是附加于建筑上面的装饰(图2)。

2.2 作为线构成的图式

色彩在既有建筑立面改造中的线构成图式,是指在建筑立面改造中,充分利用线性的力度和方向性特征,并将其作为主要的色彩形态秩序的构成组织元素,从而将彩色的线条表现出具有线性元素相吻合的方向性形态特征。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一般我们做设计时有颜色的线条元素指的是色彩线条、檐口线条、腰线等具有平面化特征的线性元素。但是在建筑立面改造色彩设计的具体建构中,远远不止这些二维的线性元素,还存在具有体量特征的线性元素,比如横向的百叶、窗,竖向的柱、墙等。我们在讨论建筑立面色彩图式时,是不分二维与三维元素的,凡是能够表现其横向的方向性形态秩序的元素都列入其中。根据色彩线条在建筑立面上的不同方向和构成特征,将其划分为五类,即水平线构图,垂直线构图、斜线构图、曲线构图、网格构图。

2.2.1 水平线构图

立面色彩设计水平线构图,是指具有色彩的水平线性方向的建筑元素或色带构成的横向的秩序,并将其他的可视元素纳入这一秩序当中进行表达。水平线一般认为是与地球表面平行并具有附着于地球的稳定感,它有开阔,舒展的表情易于形成非正式的亲切和平静的气氛。所以水平方向的色彩线元素给人以沉稳、动态、延伸和降低高度的形态特征(图2)。

2.2.2 垂直线构图

建筑立面色彩的垂直线构图,是指具有色彩的垂直线性方向的建筑元素或色带构成的垂直方向的秩序,并将其他的可视元素纳入这一秩序当中进行表达。如果说,水平方向的线或条纹给人以漫不经心或流动感觉与不太具意义的印象,那么垂直方向的线或条纹则给人较具意义的印象。因为作为自然界的人或是万物都受到重力的约束,摆脱重力的影响是人类一直

在努力的事情。垂直的线与地面成直角相交显示了与地球引力方向相反的动力,表现出了战胜自然的象征,故垂直方向的线条给人具有向往、挺拔、庄重的形态特征(图3)。建筑立面色彩的垂直线构图在建筑立面改造设计中常常被运用到。

2.2.3 斜线构图

建筑立面色彩的斜线构图就是把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的线元素旋转一定的角度,可视为升起的水平线或降下的垂直线形成具有飞跃、冲击和运动方向力感的形态特征。运用斜线的构成往往是为了寻求视觉上的刺激和振动,其动势和节奏较为有力。

2.2.4 曲线构图

在几何学中既然有直线和曲线,那么在建筑立面色彩中同样有曲线构图。曲线表现出自然的伸展,自由而富有弹性,给人以奔放、飘逸、洒脱、轻快、自由的感觉。

2.2.5 网格构图

建筑立面色彩的网格构图是指在一个建筑立面中,竖线、横线两种元素同时存在的混合式构图,一般来说,这种混合构图都有一定的倾向性,但是以哪种倾向性为主,就要根据建筑立面改造色彩设计的需要和作者的设计意图而定。

2.3 作为面构成的图式

面是线移动的轨迹,立面是建筑体块的一个具有二维性的表面,就造型手法本身而言,采用的都是具有平面构成特征的手法。建筑立面色彩的面构成图式就是按面的构成方式所表现出来的建筑立面色彩造型。

面构成图式是由大面积色块组成的构图,这种构图手法的整体感较强,而且效果强烈、鲜明。如果色彩搭配手法选用得当,就可以取得良好的视觉效果,但是如果色面的颜色选择不合适,也容易造成很明显的缺陷。在实际建筑立面改造色彩设计中,面构成图式常结合建筑的功能分区、单元划分和体面转折的需要进行设计,也有纯粹从美观的角度、造型的需要而作的面式色彩组合设计(图4)。

2.4 作为绘画式的图式

绘画式的图式相比前三种构图方式来说,也有一定的应用,它也是以装饰为主,但是更加灵活、自由,一般这种构图形式都用在局部或规定的范围内,采用自由的建筑立面色彩设计方式,把建筑物当作一件可供涂抹的媒介,在墙面上绘以广告、纯艺术画或一些超现实主义的画作等(图5),其设计后的效果可能会完全或局部打破建筑原来的立面规律,改变原有的视觉形象,如果设计合理,也可以给人们以美的感受。除了可以改变其立面的效果之外,绘画式建筑立面色彩改造还能成为一个城市的特色景点,但绘画式图式源自建筑物本身,不融入周围的环境,否则容易形成视觉污染。

除了以上几种色彩图式之外,在实际的应用中,很多时候是这几种图式同时存在,所以综合式的构图往往更为常见。

3 既有建筑立面改造色彩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3.1 体现形式美的原则

色彩在建筑立面改造中能否让人获得美感。要取决于其客观美学特征是否具备,这是先决条件,也是我们确立建色彩评价体系的标准之一,所以我们在运用图式进行建筑色彩改造时,就可以在建筑色彩设计确定之后,用均衡与稳定、节奏与韵律、对比与调和等形式美的规律去推敲、分析色彩的布局是否合理,从整体到局部,系统的去研究色彩与造型的关系以及色块的面积、形状、位置等,也可以直接利用色彩构图的形式美原则,去进行建筑立面改造色彩设计。

3.2 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的原则

城市色彩一旦由历史积淀形成,便成为城市文化的载体,因此,为了延续城市的文脉,域市应尽量保持其传统色调,以显示其历史文化的真实性。色彩本身便积淀着城市的历史,直接反映了城市的历史文脉和整体风貌。中国幅员广阔。文化丰富,许多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建筑色彩。在建筑立面改造设计时,有意识地延续地方主色调,将地方传统色彩构成方式包括色彩的比例配置、运用的位置等抽取出来,作为现代建筑立面改造设计时的色彩构成的依据,有助于使现代建筑获得地方民族特色。

3.3 服从街区市功能区分和性质的原则

在街道总体风格统一的状况下,要针对不同的地段风貌进行不同的建筑立面改造设计。如商业地段的热闹繁华、办公地段的整洁庄重、休闲地段的清新自然、居住地段的亲切雅致……这都需要在沿街建筑立面改造设计中根据地段的功能分区和性质很好地考虑。所以设计人员在选择色彩上不能硬性规定,过于杂乱,则显低俗:过于单一,则不能满足各个层次的需要。

4 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进程加快,建筑形象的品位需要在历史的发展中提升,因此,如何做好新形势下既有建筑立面改造色彩设计的工作必然是我们考虑的课题。只要充分把握色彩设计的图式和原则,才能在既有建筑立面色彩设计中体现整洁大方、环境优美的都市建筑风貌。反之,不恰当的运用将导致严重的视觉污染,从而对整个城市形象塑造形成负面影响,所以我们只有正确认识色彩在既有建筑立面改造中的应用,才能拥有更加和谐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王筱倩.杨茂川.谈建筑立面改造设计中地方特色的表达[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7,(2):3.

[2]潘文辉.浅谈建筑立面改造规律及其艺术构思[J].建筑施工.2005,(3):35.

[3]焦燕.建筑外观色彩的表现与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35.

城市设计的理论范文6

关键词:通识教育课程;生活;生活世界;生活经验;生活体验

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已为国内外高校所充分认识,每所高校都在践行着自己的通识教育理念。新一轮的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要正确处理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关系,通识教育课程必须紧密地贴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现实社会发展,促进每一个大学生全面而健康地发展。

一、生活世界理论与通识教育课程

德国著名哲学家胡塞尔(E.Husserl)第一个提出“生活世界”这一概念。生活世界理论大师胡塞尔认为:“通过知觉实际地被给予的、被经验到并能被经验到的世界,即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1]他进一步指出,生活世界主要指“日常生活世界”,是“直觉地被给予的”“前科学的、直观的”“可经验的”人之存在的领域,是一个由人参与其中,保持着目的、意义和价值的世界,“所有科学都是建立在生活世界的不言而喻的基础上的”[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就曾指出,教育要引导人“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和他人一起生活”[3]。综合化的生活情境需要综合的素质能力去解决问题,脱离生活的专业化、分割化的通识教育不利于人的发展,不是真正的通识教育。“‘生活世界’的三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更明确地强调了‘我’与世界的关系,即人与自然事物的关系构成的‘客观世界’、人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构成的‘社会世界’、人与自我的关系构成的‘主观世界’,他认为三者分别对应着关于自然事物的知识及其对人的意义;社会的道德、法律和艺术;人格的自我建构。胡塞尔和哈贝马斯都强调生活世界中人的交互主体性”[4]。通识教育的概念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有代表性的表述有50余种,但其共同核心观念是通识教育旨在使学生在情感、理智、道德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为学生提供一种非职业化、非专业化的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生活是课程的源泉,生活是课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生活世界关怀是通识教育课程的本质要求。通识教育不是直接为职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做准备的教育,它是非专业性的教育,它是没有任何功利性的教育,它是关于人所直接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其涉及范围宽广全面。通识教育课程的非专业性,从纯粹的科学世界走向关注学生非专业发展的生活世界。通识教育课程不是专业课程的简单化,而是直接面向学生现实和未来生活的非专业性教育内容,也即教会学生如何生活,如何在生活中做人、做事,确立健康的生活文化观。通识教育课程的生活世界关怀就是要把通识教育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生活实践、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未来生活与发展需要等现实情境联系起来,让学生面对生活,回归生活,让其在生活中学会搜寻并处理现实生活世界中的实际问题。

二、通识教育课程目标

完满生活通识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应对生活需求的能力,帮助学生过上完满的生活。据此,通识教育课程在于实现三个方面的目标,即教会学生将学术世界与现实的生活世界联系起来、帮助学生融入社会实践、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完满生活的通识教育课程目标内涵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通识教育课程旨在教会学生将学术世界与现实的生活世界联系起来通识教育课程在于为非专业化的学习做好准备,既不是为了进行专项技能训练和职业化的训练,也不是在狭窄的专业知识领域内进行专业化、系统化的教育。哈佛大学在2007年通识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四项目标:让学生为未来社会的公共生活做准备;培养学生的文化认知和态度;使学生对生活变化做批判性和建设性回应;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他们所说和所做的伦理、道德的含义[5]。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将通识教育课程的目标从认知取向扩展到生活取向。通识教育课程通过把受教育者在学校的学习体验与他们将来的生活结合起来,把受教育者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学校外的现实生活世界贯通起来,把学校的学习内容与受教育者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融合起来,从而激发出受教育者强烈的学习兴趣甚至是终身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帮助受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复杂的现实世界和未来世界以及他们在现实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在未来世界中将扮演的角色。2.通识教育课程旨在帮助学生融入社会实践“人的生活是目的,还是知识是目的;知识应该服务于人的生活,还是人的生活就是为了索取知识”[6]。根据哈维等人(Harveyetal,1997)的观点,英国的雇主倾向于更加重视一般技能,如交流、团队合作和时间管理等,而不是基于专业教育的专业理解和技能[7]。通识教育课程是为受教育者解决实际问题,对其生活有所裨益。加拿大通识教育课程改革以基本就业技能培养为导向。比如,加拿大亚岗昆学院在这方面就颇具特色,该学院从公民生活(CivicLife)、社会艺术(ArtsinSociety)、个人理解(PersonalUnderstanding)、社会与文化理解(SocialandCulturalUnderstanding)和科学与技术(ScienceandTechnology)等五个领域来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将基本就业技能的培养融入通识教育中。3.通识教育课程旨在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生活世界理论视域下的通识教育课程关注学生对人类生活世界的认识、理解和体验,提升学生对于生命意义、人生目标、生活本身的感悟,增强学生感知生活的敏锐度与体验生活的深刻性,将人类历史发展的精神成果内化为学生的精神世界。关注生活的通识教育将如何实现让学生过上完满生活融入课程目标中,又将课程目标融入学生的内在精神世界和完整人格的建构中。“通识教育课程所反映的核心精神是‘人’的培养,通识教育首先和必须关注的是‘人’和完善的‘人性’”[8]。生活世界理论视域下的通识教育除了关注系统化的知识之外,对于与人的生活和生命融为生态整体的完整的生活实践形态更为关注,它注重教育过程的个体性和整体性的结合,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通识教育课程内容

生活经验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在于教导每一个人怎样去过“完美”的生活。通识教育旨在实现学生的完满生活,因此,在通识教育课程内容选择过程中,必须将学生所处的现实世界和未来世界的基本特征考虑进去。正如美国的瓦特萨兹(GeorgeM.Whitesides)教授所主张,学生所处的现实世界和未来世界的基本特征应该成为通识教育课程内容选择的源泉[9]。我国台湾著名通识教育专家黄俊杰教授在其《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一书中提出通识课程设计的三种理论之一的进步论主张:教育应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对学生的当下生活和未来生活有所帮助,因此,通识教育课程内容必须与学生当下生活和未来生活结合起来,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前瞻性,为学生更好地过好当下生活,同时为未来的生活预先做好一定的准备。黄俊杰教授强调课程内容应该与学生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打破一味注重系统化的专业学术知识的现状,特别要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和学习的兴趣。只有让专业的内容还原为生活场景,成为通识教育的内容,学生才会发生兴趣。课程的内容必须关注生活。哈佛大学第五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主要是删除不合时宜、不实用的、落后的课程内容,补充大量具有时代精神、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的课程。正如有研究者指出,“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本质上体现了一种面向日常生活的教育理念,让每一个学生在毕业之后都能够成为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合格的‘常人’”[10]。生活的观点要求通识教育课程走向整合,而不是专业化的割裂。通过各类课程的整合,来满足学生的生活需要。要实现通识教育课程的生活化,有以下三种思路:1.以社会主题领域设置课程第一种思路不应按照传统的学科领域设置课程,而应以社会主题领域设置课程。避免专业化割裂的局面,使课程内容能够协同融合,实现整合。通识教育课程内容应紧紧围绕社会现实生活世界来选择和组织,而不应该是抽象的、割裂的、单一的、系统化的教科书上的专业知识,而是应该将社会主题领域的经验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给受教育者呈现人类群体的活生生的现实社会生活经验。将当代大学生应对社会的几大主题,比如,环境、伦理、道德、民主、法治、安全、就业等领域可直接纳入通识教育课程中,整合相关学科,集中多学科领域知识帮助大学生认识某一问题,形成应对某一问题的素质。举例来说,哈佛大学第五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从世界诸社会、文化和信仰、审美和诠释、经验推理、生命系统科学、物理世界科学、伦理推理、世界中的美国等社会主题领域来设置通识教育课程。这种课程领域设置偏重宏大的社会主题,而不是学术学科。通识教育课程内容关注生活经验,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及时将最新社会生活中的信息融入进来,为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提供资源,增强学生未来的社会适应性。2.以个体日常所涉生活领域为框架搭建通识教育课程结构第二种思路以个体日常所涉生活领域为框架搭建通识教育课程结构。19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思想家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Spencer,1820-1903)在《教育论》中指出,教育要让每个人完满地生活,他将人类的活动分成五类,并依据活动的种类确定以下的课程内容:一是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如生物学、解剖学;二是从获得生活必需品而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如数学、逻辑学、化学、物理学、地质学、力学、天文学和生物学等相关学科;三是抚养教育子女而开展的活动,如心理学、教育学;四是为了维持正常的社会政治关系而开展的相关活动,如历史学、社会学;五是在生活中的闲暇时间满足爱好和感情的各种活动,如为欣赏自然、文学、艺术而需要的知识。以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课程整合,既要避免把知识从经验中剥离出来,也要改变将知识进行分门别类的局面。如以情感、交际、健康等为领域设置课程,形成基于个体大生活概念的课程结构。这里可以借鉴美国的波尔(PeterK.Bol)教授提出的观点,他认为,通识教育所有内容和大学生未来生活要有关联。据此,他主张教育应该涵盖的五类知识:一是我们生活在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下,这个领域可以划分为人类社会和环境的互动、自然世界和人类种族的起源等。二是我们生活在不同的文化形态中,我们通过不同文化而生活———语言文化、听觉文化和视觉文化。该领域包括目前大多数人文院系、文化人类学、生物学和心理学。三是我们怀着个人和集体的思想而生活———什么构成自身,我们对他人有什么责任,用什么证实集体对个人要求的正当性,以及如何加以组织。该领域包括道德、政治、哲学、宗教、性别研究、生物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四是我们是生物体,是生命系统的一部分,现在生命系统领域的研究正在经历概念和方法的革命。五是我们生活在物理世界中,物理世界按照我们无法控制的自身规律运行[11]。3.按照职业生活中的职业核心能力领域来搭建通识教育课程结构第三种思路是按照职业生活中的职业核心能力领域来搭建通识教育课程结构。职业核心能力是指适用于各种各样的职业生活以及各种各样的岗位变换,独立于岗位专业能力的一种基本能力,伴随着一个人的一生,助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也有的国家将其称为关键能力或基本能力,实质上是一种不管你从事哪种具体的职业工作都需要具备的基本的通用的能力。这种思路首先需要我们开展职业活动分析,明确个体在职业生活中有哪些活动领域,进一步明确职业能力行动领域,这是开发通识课程的重要依据。美国课程专家查特斯于1923年出版《课程编制》(CurriculumCon-struction)一书,该书提出课程编制过程的七个关键步骤:一是对社会背景中的人类生活展开研究,由此来确定教育的主要目标;二是把教育的主要目标分解成各种理想与活动,继而将这些理想与活动分解为一个个教学单元(workingU-nits);三是按照重要性的不同,将一个个教学单元进行有序排列;四是把对成人价值不大但对学生发展有很大价值的理想与活动,提到重要的位置上;五是把那些在校外能学得更好的理想与活动删掉,最终确定在校期间能够学得很好的最重要的理想与活动;六是广泛收集并找到处理这些最重要的理想与活动的最好做法;七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来有效安排这些最重要的理想与活动,以便用一种适当的教学顺序来让学生获得这些理想与活动。我们在进行通识教育课程开发时,不妨借鉴查斯特提出的这种课程编制过程与步骤的思路。

四、通识教育课程实施

生活体验通识教育课程不是共同性的、标准化的教育,通识教育课程归根结底是一种大学生个性化的教育经验建构。从生活世界哲学理论来看,“生活世界是一个直观世界,是一个直观地被经验之物的世界,因而随经验主体的不同而具有相对性”[12]。最终建构在大学生个体身上的是个性化的生活世界,所以日常生活体验是通识教育课程实施的一个主导性理念和策略。通识教育课程所关心的不仅是大学生通过上通识课而获得多少知识、开阔怎样的眼界,还在于大学生的生命意义获得体现、彰显和扩展。在通识教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体验,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将大学生真正作为通识教育课程实施的主体

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生活体验,“体验总是体验着自己的事,是体验者以自己的需要、价值取向、认知结构、情感结构、已有的经历等完整的‘自我’去理解、去感受、去建构,从而生成自己对事物的独特的情感感受、领悟和意义”[13]。个体的体验性决定大学生在通识课程实施中的主体地位。如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实施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及研究活动。比如,哈佛大学在其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学习的结果,不看重是否得出正确的答案,而是特别重视得出这个结论的思考过程,所以学生参与教学的质量将对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课堂发言在哈佛大学学生成绩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达到25%-50%。在这样的学习氛围和环境中,为取得好成绩,学生不由自主地全身心地投入教师布置的海量阅读和大作业中,课堂上与教师积极展开讨论争辩,充分挖掘出学习的潜能,激发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此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培养和提高。比如,重庆邮电大学也积极开展通识教育课程改革,鼓励通识教育课程教师加强过程考核,可根据课程性质、特点提出考核方案,采取如试题考核、课程论文、大型作业及实验报告等多种考核方式;在考试形式上,试卷考核采取闭卷、开卷、半开卷、口试等形式。学生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阶段成绩和期末成绩构成。过程考核成绩分为平时成绩和阶段成绩,平时成绩根据教学过程中的考勤、课外作业、课堂交流与提问、课堂讨论(小组讨论、个人陈述、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班级讨论、教师点评)等综合考评,一般占总评成绩的15%-30%;阶段成绩包括课内测验、课程或章节论文、研究性学习报告、文献综述报告、实验报告、设计报告、调查报告以及期中考试等成绩,一般占总评成绩的30%-45%,阶段考核测评次数与课时数正相关;期末成绩原则上占总评成绩比例不超过50%。

2.将教学主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要用生活材料为学生创设充满困惑和趣味的问题情境,将教学主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转变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主动体验感悟。哈佛大学第五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为学生提供了数量充足、品种繁多的课外活动项目,充分鼓励学生利用生活场景与课外经验进行相关学习。考虑到不少学生仅仅把课外活动当作一种业余活动而不加以重视,忽视了课外生活的学习意义的现状,哈佛大学还提出活动学习的概念,要求通识教育课程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寻找学习的意义,进行有效的学习。比如,重庆邮电大学在通识教育课程中突出“多方位参与、重过程体验、促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探索体验式、开放式、自主式教学方式,形成“自我认知、过程评估、多元认证”的综合评价体系,把人才培养普遍要求与个性化发展内在需要统一起来,全员育人和全程育人贯穿起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