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入门笔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学入门笔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学入门笔记

心理学入门笔记范文1

曾有几位修佛的友人说过我有佛缘,但因为我对佛学知识了解不多,当时也并未在意。或许是真的如朋友所说我与佛有因缘,或许是潜意识里我对心理学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当书稿放在面前,我从内心感到欢喜,但也第一时间产生了一个困惑:《心经》是佛学的经典,是东方传统文化的精品,而心理学诞生于西方,带有强烈的西方功利文化色彩,心理治疗是现代文明的技术,针对的是有心理疾病的患者或不健康的群体,如此不搭界的两个体系怎么会放到一起呢?

通过与潜心研究并修行佛学多年,同时又是一名资深心理治疗师的马宏伟先生真诚交流,我理解了作者创作的初衷,他是要在西方心理学理论已成体系的今天,探索、寻找、确定中国传统文化在心理治疗领域的理念与技术。国内心理学领域大腕李孟潮先生认为,佛教本身是一种心理化的宗教,其核心是一整套的调整身体和心灵的心理治疗性的技术和理念。尤其是南传佛教,几乎可以和现代心理治疗直接接轨。正因如此,也激发了历代心理治疗师们不懈的探索和挖掘,马宏伟先生就是众多探索者中的一位。然而,马先生站在自己人生的巅峰,并没有局限于个人的琐碎之上,而是更多地关注群体的现在与过去的整合。他在心理治疗专业道路上的修行与精进,着实令人佩服。

《心经与心理治疗》是马先生将传统文化、和职业生活融为一体的力作。它创造性地把心理咨询与治疗同解读《心经》结合起来,既普及了心理学,又把高深的佛学经典生活化,具有很强的普世意义;它聚焦于简短的《心经》,并且配合了鲜活生动的心理治疗案例,与西方心理学作比较,力图将心经的空性智慧融会到心理治疗的临床实践和日常生活现象中,使阅读者明心增慧,带领大家回归生命的本真,具有很强的实际指导价值和操作性意义;它将佛法的“道”与心理治疗的“术”两者有机地结合,去粗取精,取长补短,更加有助于对大众修心;它跨越时空,链接古今,串起先哲的思想情感与现代的知识、经验和技术,将看似不搭界的思想融于一炉,为当代心理治疗注入了传统文化的元素,带领我们追寻心灵的自由、自在和安然、幸福;它是作者辛勤耕耘后的收获,犹如为我们经历的过去联结现在的由黑暗通往光明、平坦的道路,点燃了一盏心灯。不论是从心理学的视角来解读心经,或是从心经本身来阐释心理学的道理,还是将心经与心理学相融合并付诸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的实践,作者都做出了难得的尝试和探索。

《心经与心理治疗》侧重实用指导性,将理论平实自然生活化,拉近了读者与佛学及其心理学理论的距离,并且将心理催眠的技术用到了书籍的编写中完整地解读《心经》的过程,丰富了《心经》应用于生活的指导性与可操作性,对涉及到的部分心理学理论与技术,作者尝试着将其从面向患者拓展到面向正常健康人群,面向对大众的服务。《心经与心理治疗》在装帧方面增加了学习笔记的部分,即随书附赠的“百日行思”笔记本,精心设计的提示小字,大量留白的空间,暗合了心经佛法和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目标――令心量广大、心胸开阔,有利于读者在阅读的同时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并记录下个人心灵成长的足迹。

编辑图书的过程中几读书稿,对个人心理健康有了更多的认知,对个人心态调节能力有很大的助益:心存善良,与人为善,愉悦轻松友好相处,会始终保持泰然自若的心理状态;与人交往,学会宽容,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多理解和原谅他人,也彰显出自己的良好心理品质;乐观处世,为自己创造可以激发个人的活力和潜能的空间,面对困难就会有一种逾越它的心境和力量;淡泊的心态,可能让自己保持一颗平常心,平和地对待世俗的功名利禄,不会盲目地随波逐流。《心经与心理治疗》确实是一本滋养心性的好书。

心理学入门笔记范文2

一、重视营造读书氛围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所学的材料的兴趣”。可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至关重要。对此,我主要是通过在班级中营造读书氛围,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首先,我通过引导收集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营造氛围。通过引导,学生搜集了“书犹药也,善读则可以医愚”。“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等多个热爱读书的名人名言。学生收集名言后,我还组织学生交流,并选择代表性的名言请书法好的学生写出来,张贴在班级墙上。其次是动员、引导学生从家中带来自己喜爱的书充实班级图书柜,在班级中创设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和“书林”境界,让学生产生一种追求读书的神圣感。

再次,利用家长会的机会,由学生向家长汇报从课外阅读中得到的收获,请家长介绍自己引导孩子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和经验。实实在在的人和事,打动了广大家长,他们自觉地为孩子创造阅读环境。如:让孩子拥有自己独立的房间、自己的小书架等,父母带头读书、读报,做孩子阅读的榜样,主动与孩子讨论书中的问题。

此外,坚持引导学生定期去图书馆看图书、借图书,定期更换从家中带来的与大家“共享”的书籍。并且每周安排2-3节课时间去阅览室看书。

二、重视教给读书方法

要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还需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这里,我主要是结合教材,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方法,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以课内促课外”,“以课外补课内”。如,我告诉学生拿到一本书后首先得问问自己:我想从中得到什么?接着快读目录,以得到一个总的概要。然后找到你想研读的内容,边看边想,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得,不懂之处画上符号。待阅读全书后再理清条理,思考不懂的问题。最后,欣赏品味精彩片段,体悟写法。

我校学生有人手一册配合课程标准,引导课外阅读的《亲近母语》,书中精选、精编了题材、体裁多样的文章,对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有很大好处。我有计划地利用阅读课的时间,组织学生运用课上学到的方法进行阅读,每周一个单元,并结合共性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读书方法和收获。此外,还积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的其他书籍,或上网查阅资料解决遇到的问题,激发起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以及大量阅读的渴求,真正达到活跃思维、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目的。

三、重视读写结合,提高读书效益

“不动笔墨不读书”,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效益,我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积累本,并自己给一个名字,坚持要求学生摘录所阅读文章的好词、好句、好段,写读书笔记,或写阅读感受。通过几年的训练,学生的词汇量增加了,写作素材丰富了,作文水平也提高了。

其次,重视仿写训练。主要是指导学生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用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或者真实的感受,借鉴别人的某些写法,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例如,《亲近母语》(适合五年级读)中有一组题为”知己”的文章,共三篇,从不同角度、不同国度向我们描述了邂逅知音的快乐与幸福。在学生读懂原文,体会到文章主要内容,弄清文章所表达的中心后,指导学生学习文章中语言的运用以及表达方法的突出特点,找出自己生活中与范文相类似的事进行仿写,写出自己实际生活中的真情实感,从而达到逐步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目的。

四、重视检查阅读效果

心理学入门笔记范文3

【关键词】文言文 消除心理障碍 激发兴趣 入门方法

农村学生在小学阶段几乎未接触过文言文,升入初中后,面对文言文学习不知如何下手,只能“望文兴叹”。学生一开始接触文言文就产生了畏惧抵触的心理。而这种惧怕的心理,导致学生在在整个初中阶段学生都害怕学习文言文,缺乏独立感知课文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差,所学知识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而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往往采取满堂灌的方式,课堂气氛沉闷;不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注重学生文言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上述原因导致了文言文课堂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导致了课本中那些优美的文言文失去了自身的魅力与美丽。

一、消除心理障碍、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

学生在初中阶段一接触文言文就会产生畏惧抵触的心理,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在小学阶段几乎为没有接触文言文,不知道如何学习。第二:凭自己的主观经验判断,文言文就是“之乎者也,呜呼哀哉”,是很难学好的。鉴于此,可以利用讲故事的方式,向大家介绍简单的文言小故事。引导学生自己去解读,必要的时候予以指导。当学生自己读懂了一则文言小故事,心中便有了一种成就感与自豪感。如果这则文言小故事有很强的故事性,那么甚至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发挥自己的想象编写小品或舞台剧。运用这种方式可以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激发学习兴趣。(我们还可以使用游戏、成语接龙、文言文手抄报、文言知识我来猜的方式等等。)对于那些有严重畏惧抵触心理的学生可以运用聊天、心理辅导的方式帮助他们消除这种心理。(心理辅导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必要的时候,可以联系学生以前的班主任及老师,理解更多的情况,以便对症下药;同时,心理辅导讲究策略与循序序渐进)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成功的基石。对于七年级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学会预习、记笔记、圈划沟点、小组合作交流、梳理整合归纳、复习等习惯。根据心理学研究的遗忘规律可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时间段内反复地回顾课文的内容,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与记忆。还可以引导学生将现在所学的知识与以前所学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构建知识网络或知识树。

文言文的入门学习还需要引导学生掌握适合自己高效的学习方法。如读的方法、翻译的方法、合作交流、探究质疑的方法等。

二、文言文教学入门的五种方式

(一)朗读教学法

1、粗读法

对文言文学习而言,朗读尤其重要,只有读懂全文,才能明白文章。正如古人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一般来说,七年级所选的文言文大多短小精悍,故事性较强。教师可指导学生把握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发展、结果等因素。理清故事的基本情节。从而达到把握文章的大意。

2、精读法

教师应引导学生采用一定的朗读方式反复朗读,感受恰当而必要的句读,理清距离内部的层次和关系,从而更深入的了解文章。

3、情境朗读法。

针对故事性较强的文言文,在深入了解文章的基础上,可以进行情境朗读。以此更好的体会文章的内在的意蕴,把握人物内在的气质与神韵。情境朗读法还可以与分角色、表演朗读融为一体。如《咏雪》、《陈太丘与友期》。

4、品读法

对于诗歌古代,可以采用品读法。在反复品读的过程中,通过联想和想象,理解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蕴藏在诗歌中的情感、感受诗歌独特的魅力。如教授曹操的《观沧海》就可以运用品读法。在此过程中可以根据诗歌的内容配以背景音乐,让音乐引领学生入情入境。

当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侧重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朗读方法,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在朗读的过程中,品味文言文特殊的魅力。

(二)情境教学法

文言文相对于现代文而言,我认为它简洁、优美、富有表现力,本身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魅力。而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这些,让原本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变得死气沉沉。而情境教学法可以弥补这些。

如我在执教《咏雪》这篇小短文时,先让大家回顾自己第一次看到雪时的情形,以此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让学生一边欣赏美丽的雪景图片或视频,一面聆听与雪有关的歌曲,如《我爱你,塞北的雪》。教师运用自己富有亲和力的语言引领学生走入文言文的情景之中。

(三)探究教学法

刚刚入校的七年级学生还未脱去童年的那一份天真与稚气,什么事情都爱问一个为什么。可以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陈太丘与友期》中有一句“有人惭”,可引导学生探究友人为什么会惭愧。又如《咏雪》中,“公大笑乐”等。我们在研究教材的时候,往往可以抓住这些可以文眼或诗眼引导学生探究,从而提升他们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四)赏析法

赏析法主要是针对诗歌的。赏析法可以与情境法结合使用,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中,根据诗歌的内容让学生自由想象,然后用画的形式或者文字的形式(甚至是诗的形式)表现出来。虽然七年级的学生可能在这方面说的或画的不是很好,但只要他们能用心的去想象去思考都值得肯定。毕竟,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慢慢引导学生走近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的魅力,从而唤起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

(五)比较阅读法

心理学入门笔记范文4

智慧技能的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中心任务.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加涅认为,智慧技能主要涉及概念和规则的掌握与运用,它由简单到复杂构成一个阶梯式的层级关系:概念(需要以辨别为先决条件)规则(需要以概念为先决条件)高级规则(需要以规则为先决条件).因此,对于中学数学的每个单元,学生应该按照加涅关于智慧技能由简单到复杂构成的这个层级关系去学习,以便按照这个层级关系把所学的知识组织到大脑当中,形成具有良好层级性的认知结构.

据此,笔者在“排列、组合”单元的教学中,将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结构如图1所示.排列、组合P概念从飞机票和飞机票价等具体问题的辨别入手,得出排列与组合的概念,进而介绍排列数概念、组合数概念及其符号表示.

概念

从飞机票和飞机票价等具体问题的辨别入手,得出排列与组合的要领进而介绍排列数概念、组合数概念及其符号表示.

专题一

算法

在解释P1n=n,C1n=n(n∈Z+)的基础上,介绍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引例和例题的处理均须用由P1n或C1n组成的算式来解答).

专题二

排列数公式与计算

专题三

组合数公式、计算与性质

应用

用直译法解决纯排列与组合问题(同时用分步法解答纯排列问题).题型如1990年人教版高中《代数》下册(必修)(简称:高中《代数》下册.下同)第234页例3、第245页例2.

专题四

用分类法解决加法原理的简单应用题.题型如高中《代数》下册第234页例4(此例还可用分步法)、第245页例3.

专题五

用分步法、分类法和排除法解综合性排列与组合问题.题型如高中《代数》下册第235页例5、第246页例4.

专题六

图1

于是该单元的教学次序是:基本概念的形成(排列与组合的概念、排列数与组合数的概念)基本算法规则的掌握(原理与公式)概念和算法规则相结合的应用(这里是以解题规律为主线,把排列应用题和组合应用题一并按其解法由易到难分层次集中而对偶地解决的),完全符合加涅关于智慧技能的学习必须按从概念到规则,再到高级规则的层级顺序去进行的规律,理顺了学生学习排列、组合内容的认知层次,加强了该单元认知结构的层级性.

2.运用先行组织者,促成认知结构的稳定性

运用先行组织者以改进教材的组织与呈现方式,是提高教材可懂度,促进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的重要技术之一.其目的是从外部影响学生的认知结构,促成认知结构的稳定性.

因为高中生首次面对排列、组合单元的学习任务时,其认知结构中缺乏适当的上位观念用来同化它们,因此,我们在该单元的入门课里,在没有正式学习具体内容之前,先呈现如图2所示的组织者,能起到使学生获得一个用来同化排列、组合内容的认知框架的作用.

概念

排列、组合的概念

算法

算法原理、计算公式

应用

解排列、组合问题

图2

值得一提的是,安排在本文的入门课——专题一中的飞机票和飞机票价等具体问题,以及安排在基本原理课题中的两个引例,它们也分别起到了学习相应内容的具体模型组织者的作用.

3.实行近距离对比,强化认知结构的可辨别性

如果排列概念和组合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分离程度低,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在学生头脑中的可辨别性差,则会造成学生对排列和组合的判定不清,对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的使用不准,从而严重影响学生解排列、组合问题的正确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增强它们在学生头脑中的可辨别性,以达到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排列、组合”认知结构之目的.

按调整后结构的顺序教学,很自然地实行了近距离对比,加大了排列与组合、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的对比力度,从而强化了它们在学生头脑中的可辨别性.(1)在入门课里,开篇就将排列概念和组合概念进行近距离对比,有利于引导学生得到并掌握排列和组合的判定标准:看实际效果与元素的顺序有无关系.

(2)专题二首次近距离比较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并运用其判定标准——是分类还是分步,去完成对实际问题的处理,以加强学生对它们的理解与辨别.

(3)专题四、五、六里,把排列、组合问题按其解法分层次对偶地解决,在没有单独占用课时的情况下,很自然地为排列和组合的近距离比较,为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的运用对比,提供了切实而尽可能多的机会.

4.及时归纳总结,增强认知结构的整体性与概念性

我们知道,认知结构是人们头脑中的知识结构,也就是知识在人们头脑中的系统组织,它具有整体性和概括性.认知心理学认为,认知结构的整体性越强、概括水平越高,就越有利于学习的保持与迁移.因此,在每个单元的教学中,我们必须随着该单元教学进度的推进,及时归纳总结已学内容的规律,以促进学生认知结构概括水平的不断提高,最终促使学生高效高质地整体掌握该单元,从而形成整体性强、概括程度高的认知结构.

于是对于“排列、组合”单元,笔者就随着教学进度的深入,引导学生不断归纳、及时总结出以下各规律:

(1)排列与组合的判定标准(见前文).

(2)加、乘两原理的判定标准(见前文).

(3)排列数公式的特征(略).

(4)组合数与排列数的关系(略).

(5)解排列、组合问题的基本步骤与方法:

①仔细审清题意,找出符合题意的实际问题.

所有排列、组合问题,都含有一个“实际问题”,找出了这个实际问题,就找到了解题的入口.

②逐一分析题设条件,推求“问题”实际效果,采取合理处理策略.

处理排列、组合问题的常用策略有:正面入手;正难则反;调换角度;整、分结合;建立模型等.但不管采用哪个策略,我们都必须从问题的实际效果出发,都必须保证产生相同的实际效果.因此,实际问题的实际效果,就是我们解排列、组合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而也可以说是解排列、组合问题的一个关键.

③根据问题“实际效果”和所采取的“处理策略”,确定解题方法.

解排列、组合问题的方法,不同的提法很多,其实归根到底,不外乎以下五种:枚举法;直译法;分步法;分类法;排除法.如所谓插空法,推究起来也只不过是在调换角度考虑的策略下的分步法而已.

5.注意策略的教学与培养,增大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

智育的目标是:第一,通过记忆,获得语义知识,即关于世界的事实性知识,这是较简单的认知学习.第二,通过思维,获得程序性知识,即关于办事的方法与步骤的知识,这是较复杂的认知学习.第三,在上述学习的同时,获得策略知识,即控制自己的学习与认知过程的知识,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维,这是更高级的认知学习,也是人类学习的根本目的.

所谓策略,指的就是认知策略的学习策略,认知策略是个人用以支配自己的心智加工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技能,包括控制与调节自己的注意、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中的策略.学习策略是“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任何活动”,包括记忆术,建立新旧知识联系,建立新知识内部联系,做笔记、摘抄、写节段概括语和结构提纲,在书上评注、画线、加标题等促进学习的一切活动.

在中学生的数学学习中,如果学生的认知结构中缺乏策略或策略的水平不高,那么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不好、学习效率就不高,特别是在解题过程中,就会造成不能利用已学的相关知识而找不到解题途径,或造成利用不好已学的相关知识而使解题思路受阻,或造成不能充分利用好已学的相关知识而使解题方法不佳,以致解题速度不快、解答过程繁冗、解答结果不准确等.因此,中学数学教学,必须重视策略的教学和培养,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以增大学生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

为此,笔者在“排列、组合”单元的教学中,除注意一般性学习策略(如做笔记、画线、注记和写单元结构图等)的培养以外,更注重解排列、组合问题的培养和训练.

(1)在专题二、四、五、六里,对排列、组合问题解法的教学,始终按“仔细审清题意,找出符合题意的实际问题逐一分析题设条件,推求问题实际效果,采取合理处理策略根据问题实际效果和所采取的处理策略,确定解题方法”的基本步骤进行,以培养学生在解排列、组合问题时,有抓住“实际问题的实际效果”这个关键的策略意识和策略能力.

(2)重视一题多解和错解分析(多解的习题要有意讲评,例题讲解可故意设错).

一题多解能拓宽解题思路,让学生见识各种解题方法和处理策略.另外,一题多解又能通过比较各种解法的优劣,使学生在较多的思路和方法中优选.同时,因为解排列、组合问题,其结果(数值)往往较大,不便于检验结果的正确性,而一题多解可以通过各种解法所得结果的比较,来检验我们所作的解答是否合理、是否正确,从而起到检查、评价乃至调控我们对排列、组合问题的解答的作用.

错解分析能使学生注意到解答出错的原因所在,同时使学生体验到解题策略调节的必要性和方法,防止今后犯类似的错误,增强学生解题纠错力.

故意设错如高中《代数》下册第246页例4的第(3)小题:如果100件产品中有两件次品,抽出的3件中至少有1件次品的抽法有多少种?

错解:由分步法得C12C299=9702(种).

略析:像该题一样的“至少”问题最好莫用分步法,这里分步出现了重复计算(以上错解是学生易犯错误,教学中必须注意).

参考文献

1邵瑞珍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心理学入门笔记范文5

关键词: 多元创新 设计理论 教学模式

随着人类社会从“物”到“非物”时代的转变,纯粹产品市场向品牌营销、服务系统、社会创新等领域开始拓展,设计的范畴也逐渐延伸。因此,社会对于设计专业人才知识体系的认识度、宽广度、纵深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需要能够针对不同项目主题将各个学科知识打通、同时有垂直能力的设计专业人才,即多元创新型人才。设计理论课程作为学生的设计知识理论体系构建和设计价值思辨力形成的重要承担者,在其研究性、思考性、综合性上需要做更多教学改革工作。

1.设计理论课程情况概述

目前在高校设计类专业课程中,设计理论的主要课程涵盖了设计概论、设计美学、设计思维、设计方法学、设计心理学、设计艺术史论、设计文化学、民俗学等。设计理论课程教学时间一般集中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也是设计历史、设计方法、设计基本知识的集中讲授阶段,这对于学生的专业兴趣、专业意识、专业能力培养显得特别重要。如果设计理论课程枯燥乏味,没有与后续专业课程有效衔接,就会产生学生专业兴趣淡化、思想空洞、思维僵化、设计实践出现瓶颈等现象。

笔者所任教的是一所地方特色明显的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是立足地方发展、培养地方应用型人才的学校。以此为培养方向,结合设计专业多元学科知识交叉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设计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问题意识的思维能力、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转化能力,为今后专业课程具有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和可提升为设计管理者的学习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2.设计理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学研究中,主要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运用文献检索法、调查法、比较法、归纳法,依据高等院校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任务,对实际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和教学研究工作。通过搜集现阶段设计理论教学的文献资料,并进行归纳、分类和总结。从现在全国高校的设计理论课程教学总体现状看,主要存在以下四个问题:①课程建设盲目,教学体系没有连贯性;②知识点抽象,学生难以消化;③理论脱离实际,学生无法应用于实践;④教学模式单一,课堂互动少。

在笔者教授的《设计概论》、《设计心理学》、《创意思维与方法》、《工业设计概论》、《工业设计史》这些设计理论课程中,联系学生产生的实际问题,结合培养人才目标,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2.1教学对象知识吸收能力进度不一

在目前的高校设计理论课程中,设计理论课程的授课对象一般是50人甚至100多人的大课堂,以老师传授知识为主,学生课后完成作业,最后是记忆知识性质的笔试。笔者讲授过六门设计理论课程,基本是大一、大二的学生,也都是大课堂的形式,课时安排基本是32学时,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把广博的设计理论知识传授给设计才刚刚入门的学生,具有很强的挑战性。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设计理论知识无法传递到每个同学身上,因为每个同学的学习背景和接受程度不一,而老师基本是按照教材进度和大多数同学的进度安排教学,由于人数过多,因此无法针对每个同学的特点来教授。现在的学生大多是95后,他们具有互联网时代个性化成长的背景,如果还是传统的知识填鸭式教学,这些学生会逐渐失去兴趣,又何谈设计创新呢。所以,笔者认为设计理论课程也需要小班化教学,设计理论本身具有不好理解的特点,更需要时间来消化,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反思能力,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经常与老师交流的机会,增强设计理论的学习兴趣。

2.2课程之间交叉渗透性不够

设计理论课程基本是按照设计史、设计概论、设计方法、设计心理学的知识层层递进的规律给学生上课。但在实际教学时,这些理论课程之间缺乏交叉性和渗透性,学生不明白前面一门课与后面一门课的关系。同时,现在社会上的问题不断出现,新的议题不断进入设计视野,仅仅用某个理论点或者某门设计理论课程解决问题是完全不够的,还需要运用两种或者多种设计理论解释复杂的问题,因此学生需要具备多种设计理论知识运用的能力,达到整合知识进行设计实践的目的。

2.3理论与实际结合能力薄弱

通过多门设计理论课程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学生学习时,理论运用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相对薄弱。例如对一个老年人产品进行分析,就需要用设计心理学、人机工程学的理论知识来解读,才能表达规范、专业的设计观点。但是学生面对现实设计案例,自主运用理论知识能力欠缺,不知道如何选择合适的设计理论,如何找到设计分析的切入点,或者在实际设计对象上概念模糊,需要授课老师深入辅导,引导学生。而由于大课堂教学形式和课内教学,校外实践活动较少,为了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生动化,老师只能以小组讨论形式或者集中汇报交流发现学生问题,再给以具体辅导,或者利用网络和平时时间在课外辅导学生。但这些教学方只能照顾到部分学生,无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受益。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只能反复讲解和多花时间让学生掌握设计理论并运用于实践。当前,经济发展面临许多复杂问题,社会急需众多的多元创新人才,因此,应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问题,从身边发生的大小事件中,聚焦具体问题,增强深入思考的能力。

3.设计理论课程的多元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应用

3.1课程内容多元――合理规划和衔接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

设计理论课程必须精心设置,要符合知识结构循序渐进的规则,前后课程做好衔接,并针对专业课有选择地适时开设。由于课程安排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规定的,无法改动,但是在课程内容上可以针对设计变化趋势和学生特点,找到最佳的设计理论知识组合。例如针对学生喜欢看设计案例的特点,教学方式可以从完全理论知识传授型向理论应用型过渡。当然设计理论课程还是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基本的理论知识体系必须完整讲授。为了让学生能够在以后的专业课程中更好地应用理论知识,可以在设计理论课程中添加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案例和练习,让学生感受到设计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

3.2探讨问题多元――及时变通设计理论课程的核心研究问题

面向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开设的《工业设计概论》和《创意思维与方法》课程,后半阶段教学主要是结合实际竞赛主题,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课题中聚焦方法,解决问题,同时增强学生的参赛竞争意识。如《设计心理学》课程,可先介绍设计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以及设计心理学在设计实践中运用的案例,然后针对丽水学院大学生关心的七个方面让学生进行用户调研,如校园安全、住宿环境、学习环境、娱乐生活、饮食问题、消费情况等,并撰写调研报告。让大家从自己最熟悉的生活环境出发,访谈同学,填写调查问卷,既体验生活、关注生活,又让设计心理学这样较为艰涩难懂的学术理论应用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同时从专业角度提出设计方案。

在理论课程设置上要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教授学生理论。多给学生动手操作和训练的机会,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并在实践中加深对合作重要性的认识。

3.3课堂形式多元――师生互动的设计理论教学课堂

传统的设计理论课堂气氛比较压抑,老师在讲台上讲自己的课件,学生在下面听,偶尔记一些笔记,不少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教学反馈单一。由于课时紧信息量大,导致课堂效率很低。因此,要采用不同课堂教学形式,营造轻松、热烈的课堂氛围。可根据设计理论课的特点,对设计理论观点开展必要的思想交流和辩论,促进多元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增加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也可以在课上就某个重要设计理论知识,开展课堂专题训练。在工业设计史上有许多百年经典产品,可以以“重塑经典”为题,为学生组织几场辩论赛,让设计经典思想越辨越清晰,对设计理解越辨越深刻。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到设计的趣味性,还可以在理论课程中加入“游戏”概念,让学生在“玩”中学习知识。

3.4考核评价多元――增加设计理论课程的学生成果考查方式

设计理论课程考核评价,如像以往一样,仅通过几个人物、事件、理论点进行考查,使学生习惯于应付考试,不能牢固地掌握理论知识。因此,在教学目标上不仅让学生掌握设计理论知识,同时应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开发,能够巧妙运用设计理论及设计史上的经验,灵活解决当代各设计领域中的诸多难题,依靠理论和历史元素,开展设计创新。

《设计概论》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大学一年级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和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教学时,应首先把基本的设计内容、设计方法、设计领域的理论观点传达给这些学生。其次,在学习理论时,应安排三种实践练习:第一,针对不同专业特点,布置理论知识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案例分析;第二,图案纹样的搜集和绘制,让学生认识传统纹样并加深理解;第三,传统工艺的文字资料搜集和实地调研。通过从理论知识到现实案例,从理论掌握到手绘操作,从课堂教学到实地调研,多方位、多层次地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让设计理论课程不只是掌握一些设计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感悟设计生活的能力。

4.结语

设计理论课程在多元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上的研究及实践,有利于增强设计理论课程在专业知识体系中的实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延续设计学科完整的发展脉络,有利于设计专业人才融入时代的发展需要。同时,通过对设计理论课程的内容、形式、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并开展多元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能够有效地推动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学生通过丰富多样的课程学习,设计理论学习兴趣,打破传统固有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运用设计理论知识,开展富有创造力的设计活动,以促进设计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

[2]杨先艺.设计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29.

心理学入门笔记范文6

入门门槛提高

居民购买力的增长首先体现在我们能够以更低的价格购买到更加专业的产品。以数码相机为例,2001年佳能和尼康分别推出了自己的旗舰级数码单反相机EOS-1D、尼康D1X和D1H,价格均在50000元以上,同时也推出了一些针对普通用户的家用级数码相机,普遍价格都在3000元左右。在这两类产品之间还有一类被称为专业级的非单反相机,这类产品的普遍价格在5000~1000元左右。这是当时的市场产品构成。2003年,佳能推出的300D第一次将单反相机拉低到10000元以下的区间,由此也压低了专业级非单反相机的价格,而这一压力又继续传给了中低端产品,拉动了整个市场的价格调整。

近几年以来,L6在智能手机方面也有不少优秀产品,接连在Android、Windows Phone操作系统平台发力。LG P503(海外型号为Optimus One)就是Android平台下的最新力作,而且抢先预装了最新版的Android 2.2操作系统,并支持WCDMA网络,关键是按照国外的价格,这将是一款中低端Android手机。对于用户来说,这意味着可以以更低的门槛使用智能手机。

如果说尼康在中端市场大败佳能,佳能则在入门级市场报了一箭之仇。佳能550D将有效像素从500D的1500万升级为1800万。更可喜的是,佳能在550D的CMOS上采用了如同7D和1D MARK IV上的“无间隙微透镜”,提高了聚光率。使信噪比得以提高,理论上可以实现更加出色的高ISO画质,同时3:2比例的液晶屏、全高清视频拍摄确实给了普通消费者体验高端应用的福利。

作为佳能2010年8月在中端市场推出的最新产品PowerShots95在性能上毫不逊色一几乎就是一台缩小版的佳能G9为用户提供了众多专业相机上才有的功能,包括1/1.7英寸的1000万有效像素CCD、等效焦距为28mm~105mm且最大光圈达到F2.0的变焦镜头、佳能最新DIGIC 4影像处理器等等。具有如此专业的功能,佳能S95的价格却非常平易近人,目前市场售价不到3000元。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总结出很多新的变化:入门级,曾经是低质低价的代名词,对于厂商来说也是一个很尴尬的话题,虽然出货量最大,但是利润的占比却最低,说是鸡肋,但是对于市场占有率这一硬指标的贡献却功不可没,所以也不敢不小心应对。纵观十年数码,随着技术的发展,入门的门槛也在不断抬高,消费者对于入门级产品的期望也远超前几年一对于厂商来说,对于入门的定义逐渐抛弃单一的功能、材质标准,而是以应用需求为出发,更多地参考目标消费者的需求。

出奇制胜

我们从消费的角度来分析一款成功的产品,关键在如何去搜集消费者相关的信息,如何获得趋势,挖掘出人们头脑中未来会可能消费的产品概念。用创新的方法解构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剖析消费者的生活密码,才能让吻合消费者未来生活方式的产品研发不再成为问题,因为你解了消费者的密码,就知道了其潜藏在背后的真正需求。2010年,麦博推出它针对中低端市场的梵高FC550音箱升级版,它针对中低端市场的梵高FC550音箱升级版,梵高FC550是采用独立放大器的2.1音箱。但是最为独特的是能够支持存储卡的读取在没有外置音源的环境下,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灵活方便的解决方案。

另一方面,不是所有消费者的需求都需要满足,有些消费者的需求,或者消费者的有些需求,企业要选择不去满足,而有很多时候当你问消费者的需求的时候,他常常告诉你的是理想的或者全面的需求,但是当你整合所有需求开发出产品后,他们又不见得喜欢。以近年来风行的电子书阅读器为例,在大多数厂商扎堆E-ink电子纸阅读器的时候,台电K5却另辟蹊径地采用TFT屏幕,将电子书的价格迅速拉低到几百元的价位一同时通过功能的创新,满足了漫画迷对于彩屏电子书的需求,成功地开辟了TFT电子书这一崭新的市场。

李开复在他的创新工场曾经讲的一句话不是每个创新部可以咨询用户来设计。有时候客户告诉你的东西不见得是他想要的东西。事实上一大部分消费者嘴里说出来的“需求”。只是一种信息,并非真实的需求,而真正的需求只有走近消费者真正的使用模式和使用环境当中才能发现。借助一些人类学、社会学、统计学甚至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让消费者的需求自然显现出来,才能作为研发新产品和推动新趋势的依据。

整合与独立各有所需

从2001年开始,市场上关于数码产品是要“分”还是要“合”就一直争论不休。坚持“分”的企业认为,专注的产品才能提供更强大更有效率的功能。而且一旦某件产品电力不足或者损坏,不会影响到其他产品的使用。而坚持“合”的企业则认为,单买多个产品需要花费更多的资金。而且组合产品在携带和使用方面更有优势。

很多企业虽然做了很多年,但是对于自己产品在消费潮流中所处的位置却并不是非常清楚,这样导致新产品到底应该切中哪个细分市场,或者如何在通过产品与产品之间的整合来创新很难形成判断。不过这个市场也有很多成功案例可以供我们追寻。2009年,一体式电脑的热销就印证了整合的潮流趋势凭借着轻便、美观、高度集成等优势,成为时尚人群的追捧对象。在一体机市场上,戴尔通过Inspiron One品牌的塑造成为这个市场的佼佼者,在技术上通过在显示屏搭配一个叫作“Staqe”的全新触摸界面,可以为用户提供更方便简捷的应用程序、音乐、视频、照片以及互联网功能访问。另一方面在独立产品上,AMD则力图通过CPU、GPU、主板芯片的整合为消费者构建一个完美的计算平台在VISION品牌的大旗之下无论是台式机平台还是移动计算平台AMD产品的整合优势得到集中释放。对VISION给出如此评价,并非因为AMD借其推出了足以颠覆Intel的新产品、新技术,而是在于对电脑消费给出了全新诠释,是一种AMD创新的、意图与电脑消费者进行沟通的全新方式。

服务型消费渐成主流

2001~2002年期间,国家相继颁布了《移动电话机商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即手机三包规定、《微型计算机商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等相关售后服务规定,随后数码相机、家用影音设备、随身听、投影仪等行业也参考这些规定制定了本行业的相关服务规定。不过,由于当时各种个人数码产品进入大众视野的时间还不长,市场还处于卖方市场,因此消费者对于售后服务并不重视,厂家在售后服务方面也仅仅是完成了最基本的工作。

最近几年,国内的消费者不仅更加看重产品的功能,对厂商的售后服务也开始重视起来。每年315期间相关机构和部门都会曝光一批质量有问题或者售后服务不过关的产品,并督促其改进。同时消费者在挑选数码产品的时候,也会将售后服务作为重要的考虑问题。

让我们高兴的是,从2004年左右开始一首先是笔记本电脑厂商然后是手机、数码相机等数码产品厂商大家都先后开始为用户提供全球联保服务,虽然在实施保修的时候各个品牌的限制条件不。一旦对于消费者来说,这无疑是给自己的使用又增加了层保险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