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家校合作及其理论依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家校合作及其理论依据范文1
【关键词】合作学习;产生;发展
合作学习的思想从18世纪开始就已经有了,至今已经有近三个世纪的时间,从总体来看,其发展经历了萌芽、发展和成熟三个主要阶段。以下对这三个阶段进行详细的论述。
一、合作学习的萌芽时期(18世纪――20世纪60年代)
在西方,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奥勒留、托马斯・阿奎那等人都曾在著作里论述过合作学习的思想。几千年前的犹太法典也说:为了解犹太法典,每个人都要应当寻找学习伙伴。古罗马的昆体良学派早在公元1世纪就提出来学习者可以从相互学习中受益的观点。他始终强调一个观点“大家一起学习,可以互相激励,促进学习”。①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提出学生可以从教师的教学以及同其他学生的互助两方面来获得知识。启蒙时期,法国的卢梭、英国的洛克、美国的杰弗逊和本杰明・富兰克林都曾指出过合作的思想。
合作学习起源于英国,盛行于美国,流行于当今世界各国。现在“合作学习已广泛地应用于美国、以色列、新西兰、瑞典、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英国、德国等国的大中小学教学”。②近年来已愈来愈多地采用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课堂组织方式,有人甚至认为这将导致―场“合作革命”,体现了教育改革的新趋势。
18世纪,英国的约瑟夫・兰喀斯特和安德鲁・贝尔利用其掌握的资源在国内大力推广实施合作学习。1806年,兰喀斯特又来到了美国,并且在纽约市开办了兰喀斯特学校,由此,将合作学习的思想带到了美国。此后,美国教育家帕克、杜威等人也开始在美国大力推广合作学习。
帕克是美国合作学习最著名的倡导者之一。他关于合作学习的代表作是《关于教育学的谈话》。在书中,帕克强调,儿童在整个教育过程当中应该始终处于中心地位,并且他们应该通过相互交往来取得更好的学习。③合作学习给帕克的课堂带来了新鲜的活力,帕克的合作学习在美国国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他担任麻萨诸塞州昆西市公立学校校长期间,每年都会有数千名慕名而来的参观者来到帕克的课堂体验和学习他的合作学习方法。帕克所倡导的合作学习方法也因此而主导着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美国教育。
在帕克之后,另一位重要的合作学习倡导者――教育家杜威继承和发展了帕克的思想和主张。杜威创立了著名的设计教学法,而合作学习正是这一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杜威的代表作是《民主主义与教育》。在书中,杜威提出,学生应该在实践中学习,在相互作用中学习,只有这样,他们的智力才能得到提升。④杜威还创办了芝加哥实验学校,该校也成为他进行合作学习研究的试验田。
20世纪4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道奇在继承和发展其老师――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的“团体动力学”理论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关于竞争与合作的目标结构理论。竞争与合作的目标结构理论为合作学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合作学习发展的初级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中期)
现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由心理治疗学家威廉・格拉塞(William Glasser)倡导、7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学方式。
20世纪60年代末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人们主要从理论方面对合作学习展开研究。他们在其他学科中发掘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在实际教学中探索合作学习的实践经验,形成了如小组调查法、游戏竞赛法、切块拼接法等一些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
70年代初,当时有三个独立的研究小组在美国和在以色列开始了课堂情境中合作学习法的开发与研究。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的罗伯特・斯莱文教授认为,合作学习是小组学习活动与课堂教学技术的结合。
美国肯塔基大学的嘎斯基教授认为,合作学习是学生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而组成学习小组进而一起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活动过程。⑤英国学者赖特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小组成员能够通过共同努力来实现其目标。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沙伦博士认为,合作学习是以自主和合作为特征来组织和促进课堂教学的各种教学方法的总称。
戴卫・约翰逊(D.W.Johnson & R.T.Johnson)等人在明尼苏达大学开始训练教师如何采用合作学习进行教学,并创立了“合作学习中心”(Cooperative Learning Center),建立合作学习的理论模式,考验理论的有效性,进一步将理论化为具体的课堂教学策略和程序,推广到北美及其他地区的国家。同时,德布里和爱德华(D.DeVries and K.Edwards)在约翰霍布金斯发展出“团体探究法”(Group Investigation,简称G-I)。
三、合作学习的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80年代中期)
在这一阶段,人们进行了大量的合作学习实践研究,并从中总结出了许多富有实效的合作学习策略。理论的丰富与实践的验证使得合作学习能够大行其道,成为教学领域的一颗璀璨明珠。70年代晚期,斯莱文(R.E.Slavin)也在约翰霍布金斯大学提出“学生小组成就区分法”,又修改电脑辅助教学为“小组协力教学法”(Team assisted Instruction,简称TAI)。同时期,凯根发展出“协同合作法” (Co-op Co-op)。而服务于加州大学的艾洛森(Elliot Aronson)也发展出“拼图法”(Jigsaw)。同时,前苏联阿莫纳什维利等人对合作学习更有深入的研究,推出了“合作教育学”理论。如今,合作学习已广泛应用于许多国家的中小学乃至大学的教学。
另外特拉维夫大学的沙朗和雷拉罗维兹(Sholorno Sharan and Rachael Lazarowitz)等人也都在孜孜不倦地投入合作研究中,展现出丰富的研究成果。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合作学习教学法的研究发展仍持续进行着。
四、合作学习的成熟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现在)
在此阶段,一方面,合作学习的理论不断得到充实与完善,另一方面,合作学习又出现与其他教学理论和方法走向融合的趋势。
注释:
①AaronsonE,The JIgsaw Classroom.Bererly Hills,CA:Sage Publications, 1978
②高艳,陈丽,尤天贞.《关于合作学习的元分析》[J].山东教育科研,2001
③帕克.《关于教育学的谈话》[M], 1894
④王坦.合作学习一原理与策略[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⑤王坦.合作学习论[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参考文献:
[1] 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 2002,(02) .
[2] 王坦.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简析[J].课程.教材.教法, 2005,(01) .
家校合作及其理论依据范文2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弹性学制 理论依据 现实意义
当前社会的教育价值观,要最能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需求。这种教学管理形式,尤其体现在职业教育领域,便是尊重个体发展。弹性学制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一种职业教育管理制度。美、德、新西兰等国家将实行弹性学制作为其高职教育高度发达的重要制度保障。我院作为一所新兴高职院校,研究其成功经验,探索适合自身的有效实施途径与方法,显得迫在眉睫。
一、高职实行弹性学制的理论依据
(一)弹性学制的哲学理论依据。
“学术自由”属哲学范畴,其中包含的“学习自由”思想,即尊重学生的学习自由和主体性,是弹性学习制度合理存在的基础。马克思的自由理论被大家普遍接受。他认为,活动者是活动真正的主人,那么学生理应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自觉、自为、自主构成的自由,自主是核心。因为自由和限度是一对统一辩证体,学生只要有积极的限制,即老师的帮助下,便可以自我指导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弹性学制的心理学基础。
保护个体差异,发展差异优势,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掘每个人的潜能。太过于按照统一的标准必将忽视个体的存在,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扼杀个体潜能和创造性。建立在了解个体差异基础上的弹性学制,一反教育“一刀切”模式,极力倡导利用差异发展差异,而“个体差异”则属于心理学领域问题。
(三)弹性学制的教育学基础。
实践“个体差异理论”的因材施教原则,是弹性学制存在的教育学基础。所谓因材施教,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都获得较佳发展。弹性学制以此为初衷,也以此为目标,在教育教学各方面渗透、贯彻因材施教原则。
二、弹性学制与传统学年制的比较
弹性学制的内涵要素包括弹性学制、弹性管理、弹性计划、弹性课程、弹性选课、弹性教学内容等。相对整齐划一的学年制,弹性学制实行学分制。在修满学分的前提下,允许学生提前毕业、中途休学或延期毕业。学生成绩优秀可提前完成学业,学生学习能力较差或因工作、家庭等原因不能参加正常学习阶段,可适当延长修业期限;允许学生根据自身发展目标,自由选择专业及专业方向;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甚至授课教师。弹性学制在学习时限、学习空间、学习方法等方面更加符合职业教育的特质和需求。
三、高职院校实行弹性学制的现实意义
(一)弹性学制促使学生发展立体化。
打破学年制“整齐划一”的教学思维,弹性学制的学科体系、过程管理等内容都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根本宗旨。它根据不同类型人才所需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制订合理、富有弹性的指导性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弹性学制充分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旨在培养规格和类型多样化的实用型人才。
(二)弹性学制保障生源续接稳定化。
按需所学,按能所选。弹性学制的伸缩性,给学生的学习选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和可能性。学生可以在自己选择的短期内提前毕业。出现特殊状况的学生可以在弹性学制规定的最长期限内,推迟毕业时间;已与用人单位确定就业意向的学生,可以中止学习,进行阶段性顶岗实习,之后继续完成学业,甚至可以提前就业,半工半读。学制虽然因此而拉长,但最终学业、工作双丰收。这种弹性学制具有特殊性和灵活性,完全以学生为根本,以市场为导向,对学生及其家长的吸引力显而易见,对高职院校的生源和办学规模的扩大起着强劲的保障作用。
(三)弹性学制实现学习就业一体化。
弹性学制实行的学分制以企业提供的质量标准为指导,实施的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共同制订。培养多层次人才并随时输送到企业;根据学生学业需要,学校以企业支持为坚强后盾,为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学习、实践的培训环境和机会。这样,既满足了社会、企业和市场的需要,又满足了学生和学校的需要,从而保障了学生稳定的就业率。
四、我院实行弹性学制的主要措施
借鉴国内外业已成熟的“弹性学制”教学模式,我们需从根本上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坚持并坚决执行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一)制定弹性学制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实施弹性学制的保证是制度先行。相关部门要出台一系列的教育教学管理办法,如《学分制学籍管理办法》、《学分制学生选课管理办法》、《有效学时登统管理办法》等。各种制度相辅相成,弹而不乱。
(二)修订和完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保障弹性学制运行的是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根据社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动态地调整课程体系,适量降低理论课的比重,增加技能辅导。增加人文素养方面的课程,注意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三)编写校本教材。
职业院校的学生对于理论研究能力较弱,学习基础不扎实。开发适合本校、本专业学生的教材,不仅可以增强该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内容对企业的适应性,有利于达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培养目标。教师还可以整合企业培训材料,使之变成“企本教材”。
家校合作及其理论依据范文3
为了改变中职生不爱学习的现状以及传统呆板的课堂教学,作为专任教师,我们不断尝试采用各种不同的教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他们懒动手的课堂现状。基于这个教改的背景下,课题组萌发了本课题研究的想法,尝试将递进教学法应用到中职计算机专业一体化教学中去。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B.S.布卢姆,在美国J.B.卡罗尔“学校学习模式”的基础上,创建了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掌握学习教学理论。该理论提出了掌握学习教学的核心思想是必须变革传统的教育观念,关心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所有学生掌握在复杂社会中求得自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依据布卢姆及其同事对掌握学习教学实施步骤的论述,掌握学习教学的程序概要为:为掌握学习定标、定向,为掌握而反馈-矫正,为掌握而分等。布卢姆掌握学习教学理论给小课题组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
三、研究的对象、目标、内容
(一)研究的对象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专业13级平面1班、平面2班和网络班、14级平面班、网络班、动漫班的学生,以13平面1、网络班、14动漫班为实验班,13平面2班、14平面班、网络班为对照班。
(二)研究的目标
尝试通过利用递进教学法,设置多个层次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中能有所收获,改变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现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邮植僮餍巳ぃ提高学生参加市技能竞赛的成绩。
(三)研究的内容
1. 将课堂的一体化实训目标分割为多个教学目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找得着自己能举手可及或跳一跳就能触及的目标,各取所需,从而提高学习兴趣。2. 在教学活动中融入实用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逐步完善课堂活动评价体系,促进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主要阶段、步骤及过程
(一)研究的方法
1.采用资料收集法、文献法了解当前我国对于递进教学法的研究现状及支持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2.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了解我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对一体化教学中学习操作技能的看法、困惑。3.采用课例研究法、集体研讨法,以观摩课等形式进行研讨,探寻设置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目标的做法。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步骤及过程
本课题研究从2014年5月立项到2015年5月结题,共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4年5月―2014年7月)
(1)文献资料研究
课题组深入学习了《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教学理论》 《分层递进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课上的应用》 等有关的文献资料,找到了进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也比较深入地了解了当前别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的利用。利用学习到的知识以及此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对该课题的研究目标、范围、方法等进行了反复思考并作了具体的分析,初步理清了下一阶段研究的思路。
(2)进行调查调研和分析
课题组成员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设计了前期《调查问卷》。2014年7月,利用学生放假前的时间对13级计算机专业学生就分层递进教学法进行前期问卷调查,以问卷的方式让学生独立回答;9月份对14级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前期问卷调查,两次共发出227份问卷,回收问卷227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227份,有效率100%。
(3)选定实验班,制订研究方案
经过充分的文献资料研究、调研、访谈和讨论,课题成员统一了研究的思路,制订方案,选定实验班。以13平面1班、网络班、14动漫班为实验班,13平面2班、14平面班、网络班为对照班。经过一个学期多的实施,在2015年4月份进行总结。通过递进教学,希望能提高计算机专业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2.实施阶段(2014年8月―2015年3月)
(1)制定分层递进教学策略及操作的具体要点(2014年8月)
1)教学目标分层递进
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为每个层次的学生量身打造相应的教学目标,它包括基本目标、应用目标、拓展目标。
2)教学内容分层递进
为了与教学目标对应,将理实一体化课堂的知识点划分为基本知识点、提高性知识、拓展性知识。基本知识点是最基本、最直接的部分,是专业课必不可少的部分;提高性知识是在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稍微变转后的部分;拓展性知识是前两者的提升和发散,要求会更高。
3)实训练习分层递进
在教学过程中,因为目标和内容是分层的,所以实训练习也相应地划分为不同层次:基本练习、提高练习和拓展练习,它们层层相扣,由浅入深。基本练习是该专业课中每位学生都要掌握的技能,单一的技能,只需要直接应用知识;提高练习是在将多项单一的技能合并应用才能做出作品的,要求能灵活结合、应用知识点;拓展练习是在灵活应用知识后,进行自我提升的练习,会插入一些课外的知识,以培养牢固掌握专业技术的人才。
4)教学对象分层递进
根据分层递进教学需要,教学对象也需要进行分层。首先对学生进行摸底,了解学生以前的学习和作业的完成情况后将他们分为ABC三层。对于不同层次学生作业有不同的要求,C层次学生只要完成基本练习,达到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目标,学有收获,有成就感,逐步培养学习和动手兴趣。B层学生要求完成基本练习,收获了成就感后,要求继续完成提高练习,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并努力向A层靠拢。A层学生除了要完成基本练习、提高练习以外,要挑战拓展练习,将已有的知识进行提升,这一层次的学生是专业学习和技能精英,一般都比较灵活,接受能力强,应多点要求他们进行创新和创意练习。
5)评价体系分层
在本课题研究的策略中,每一层次的评价都分为A、B、C、D四个等级,A为最高,D为最低。对于C层学生来说,完成基本练习一半以下的评D;完成一半的评C;全部完成基本练习评B;尝试去做提高练习的评A。对于B层学生来说,只完成基本练习的评D;完成基本练习、提高练习一半以下的评C;完成基本练习和全部提高练习评B;尝去做拓展练习的评A。对于A层学生来说,只完成基本练习的评D;完成基本练习、提高练习一半以下的评C;完成基本练习和全部提高练习评B;完成包括拓展练习在内的所有练习的评A。
在这个评价体系中,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被评到A级,主要体现出鼓励学生努力向高一层次靠拢的思路。只要学生能表现出本人的努力,就能争取到评A级。同时,评价分别由学生评价、小组长评价、教师评价组成。
6)分组合作策略
在将学生划分层次后,再将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组合成三人或三人以上小组,由技能较好的组员担任小组长,开展互帮互学,小组内各层次组员互相合作学习、讨论、交流,互相帮助,解决疑难问题,也充分发挥A层次的学生的能动性,提高其职业素养和团队精神。
(2)按照分层递进教学策略进行教学(2014年9月)
课题组成员按照计划在实验班的计算机专业一体化课堂中有序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时互相进行研究,寻找解决办法。
(3)中期研讨,检查分层递进教学法实施的效果,对分层递进教学法进行调整改进后继续实施。(2014年12月)
课题组教师认真开展研究,将在研究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形成论文、案例、课例等,并积极编写校本教材。
3.总结阶段(2015年4月―2015年5月)
对照课题方案进行全面总结,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教学效果进行对比,做好相关资料的整理和成果汇编工作,撰写结题报告。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与成效
(一)成果一: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技能。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实训练习,主动向高一层次发展,减少了厌学的情况,也保证了学习的量。(二)成果二:自研究开展以来,学生学风得以改善,促进教学质量和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特别是精英学生的技能提高得很快。学生参加省市学科竞赛、江门市中职学校技能竞赛的成绩获得突破。2015年参加江门市中职学校学生技能竞赛获得二等奖3人次,三等奖10人次,参加竞赛的学生全部获奖。(三)成果三:教师的组织教学、教研能力得到了发展。(四)成果四:逐步完善形成一体化教学中进行分层递进教学法评价办法,有效地补充了专业教学的评价体系。(五)成果五:撰写了研究报告、论文、课例、案例、反思等,编写校本教材,开展公开课和观摩课。
六、研究的反思
(一)存在问题
(1)由于在教学过程前对学生进行了分层,在实施过程中明确了不同层次学生应该完成的不同层次要求的实训练习,所以容易导致贴标签效应,引起个别学生的抵触情绪。(2)部分A层或B层学生在完成相对容易的基本练习、应用练习后不再主动向更高层次任务挑战。(3)C层次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不强,有应付式学习的现象。(4)在分组进行练习过程中,有些小组长未能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只顾着自己的练习,不能很好地帮助到小组成员。(5)在研究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理论和实施支持,我们摸着石头过河,难以提炼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家校合作及其理论依据范文4
论文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教师教育改革
我国的教师教育,包括职前的师范教育和职后的教师培训,虽然在近年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总体上来讲,依然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在很大程度上忽视学生(员)的实践。职前的师范教育的实习,时间长一点的是8周左右的时间,并且其中还要包括一周时间的总结,而职后教师培训主要就是请大学里的一些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当然,这些也是必要的一问题是,如果教师教育就只是这些,那它显然与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一我们知道,关于教师的知识结构.目前的一个基本的共识就是,教师的知识包括水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现在我国的教师教育主要是对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起作用,而其实践性知识则被忽视了正因为如此,很多人便对教师专业产生了错误的认识,即认为做教师,只要有相应的学科知识,再学些教育学理论和心理学知识就可胜任了。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借鉴美国教师一专业发展学校的思路和做法对我国的教师教育进行改革。
一、举办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理论依据及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核心概念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简称PDS)最旱是1986年由当时的关国研究性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组成的霍姆斯小组在其《明日教师》的报古中提出并建立的,是一种新型的教师教育模式但它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校,通常是在原有学校的基础上建立的,有的是在原有学校中有独立的机构,有的则是附属于原学校的原有机构之下.其核心是一所大学的教育学院与若干所中小学建立起来的合作体,目的是使教师的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能一体化,以此提高教师职前培养的水平和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1举办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理论依据
(1)反思性教学
对“反思”的系统论述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一书中认为,反思是“对于任何信念或假定性的知识,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的结论而进行的主动的、持续的和周密的思考”,“它使人们从单纯冲动和单纯的一成不变的运行中解脱出来”。
20世纪80年代,由于教育发展的需要,人们开始进一步关注反思和反思性教学。波斯纳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没有反思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认知。如果教师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人的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科顿和斯巴克斯一兰格提出了一个教师反思的框架,后者还提出了反思的三种内容,即认知元素、批判元素及教师陈述。布鲁巴赫提出了五种反思的方法,即课后备课、写反思日记、观摩与分析、职业发展及开展行动研究。
(2)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这一概念最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勒温于1944年提出。行动研究是为了弄清现场面临差别的实质,从而引出用以改善事态的行动、行动研究是由现场人员和研究者协作进行的调查和研究,它直接的目的在于改善实践。上世纪50年代,行动研究开始进人美国教育科研领域,70年代在欧美各国便已成为主要的教育研究方法之一。
行动研究的特点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它把“行动”与研究结合了起来,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研究,解决问题;第二,它最直接的目的就是改善实践,其研究者即研究结果的应用者;第三,它的研究场所不是研究室(所),而是实际的教育工作所在场所。
正因为行动研究是在教育工作的情境中进行的,是以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所以行动研究首先强调要从经验巾学习,即要根据理论对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在行动研究中,实践者就是研究者。这有利于理论更好地和实践结合,从而对实践加以指导,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因此,行动研究是“为行动而研究”,是“在行动中研究”,是“由行动者(进行的)研究”。
2合作是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核心概念
前文已提到,举办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目的是提高教师职前培养的水平,是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而推动中小学及大学的发展。这一目的得以实现的必要前提就是大学与中小学建立合作关系,就是融教师的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为一体。因此,“合作”便关系到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成败,“合作”是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核心概念。
为什么要合作?第一,教育问题涉及多方面,并且这种多方面还是互相影响的,所以要进行改革,要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多方面共同合作;第二,理论与实践不可分割,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所以教育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也必须紧密联系,才能相互促进;第三,教师的专业素质既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又包括专业实践能力;第四,在传统的模式中,大学教育学院与地方中小学是完全隔离的,现实中的这种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状况要求大学与中小学必须进行合作。
怎样合作?一般是通过联络小组来进行合作的。联络小组的成员必须既有大学教师,也有中小学教师。由于大学和中小学的性质及其在专业发展学校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所以其成员的职能也不一样。对中小学教师来说,第一,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实习生的教学,是与实习生进行合作以共同负责班级的教学与管理工作;第二,走进大学校园,承担一些师资培训的任务。对大学教师来说,第一,在专业发展学校中,他们要参与各种教师研讨活动,要听实习生的课,组织实习生进行讨论,并把专业发展学校中的情况及时地反馈给大学;第二,在专业发展学校举办高级研讨班,针对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间题,与中小学教师一起分析研究并提出解决的建议。
二、举办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意义及其制约因素
1.举办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意义
(1)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能促进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
前文中我们说,中小学教师在联络小组中的主要职责是指导实习生的教学。中小学教师要指导实习生的教学,首先必须对自己已有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和总结,只有这样才可能更好地指导实习生。另外,由于这时是中小学教师与实习生的合作,所以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念也必然要受到实习生的挑战,这也促使中小学教师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加以反思。其次,联络小组中的中小学教师还可以进人大学校园,即或被聘为大学的兼职教师,或选修大学的相关课程,或参与大学教师的课题研究,这些无疑都有利于他们的专业发展。最后,联络小组中的大学教师一学年中可以有一半左右的时间在实习生所在实习学校工作,在这期间,他们可以采用各种形式与中小学教师就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这样,过去只作为实践者的中小学教师,现在就既是实践者还是研究者,无疑也会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2)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能促进中小学与大学之间的合作
通过前文对“合作”必要性和途径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确有利于改变过去由于性质和地位不同而带来的那种大学与中小学之间互相轻视、互不往来的状况,从而促进他们之间的合作,这种合作对于双方都是有益的。
在中小学这一方,它可以促进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中小学带来新气象。美国有实践表明,参加教师专业发展学校项目的学生,其学业成绩要高于未参加该项目学校的学生,特别是在语文、数学等科目上。前文已述,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有助于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后当然也会促进其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大学这一方,第一,它能拓宽大学教师研究的领域。由于与中小学有合作关系,所以大学教师可以进人中小学,可以与中小学教师一起研究他们双方都感兴趣的问题。这有利于大学教师了解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了解中小学教师的实际需要,并以这些问题为中心,与中小学教师共同进行研究,从而使大学教师的理论向实践转化。第二,将中小学教师作为兼职教师聘进大学校园,有利于在大学就读的“未来的教师”了解中小学的教学实践,从而使他们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维方式,有利于他们根据未来工作的需要,努力学习,提高能力。
(3)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有利于大学组织学生进行实习
在传统的教师教育中,实习生往往只需在实习学校上几堂课就可以了。但在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中,实习生的实习时间长达一年左右,实习的范围也不只是听课、上课,而是要作为学校的正式成员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另外,在这种实习的过程中,实习生既可以得到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经验上的指导,又可以得到大学教师在教育教学理论上的指导,从而使他们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这些,无疑都有助于实习生在教育教学理论和实际教学能力上的提高。实践表明,在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实习比传统的实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使学生了解中小学的需要,因而也能更快地使学生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
2.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发展的制约因素
(1)大学与中小学之间的某种程度上的矛盾
第一,传统观念上的地位的不平等。
举办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要求大学与中小学之间是伙伴关系,要求双方的地位必须是平等的,否则合作就必然面临困难。但实际上双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原因主要在于大学对教师所需知识的理解还主要是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这样,如果只看这两种知识,当然中小学教师就无法与大学教师相比。但如果从实践性知识看,则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就没有可比性了。通俗地讲就是,在一般情况下,中小学教师不会有大学教师那么多的学问,但许多大学教师基本上也无法上好一堂中小学的课。
第二,双方的目标不同。
目标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大学及其教师主要关注的是实习生对专业技能掌握的程度,而中小学及其教师则主要关心他们的学乍学习的状况及学校的声誉。这种目标上的不阳极可能导致双方合作上的失败
第三,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问的距离。
大学与中小学之间的合作,一定意义上也就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问的ff动。但足,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问H前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在这种情况下,中小学教师希望大学教师能解决他们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甚至希望大学教师直接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但事实上,大学教师满足不了中小学教师的这种要求。在大学教师中,许多人只是对某问题有观点,并目这种观点也往往只足他们自己的观点,至于具体怎么做,实际上他们也是没有任何经验可言的。另一方面,大学教师也很难看到中小学教师能按照自己的理论去做。其昧因足:首先,中小学教师首先要依据的是他们所处的情境;其次,中小学教师在阅读大学教师的理论时.不可能将他们头脑里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等全部除太,他们也必定是带着他们的“成见”来理解大学教师的理论的。正因为如此,合作的双方之问就极易产生这样的误解:大学教师认为中小学教师是用经验指导实践.缺乏先进理论作为指导;而中小学教师则认为大学教师的理沧是“空中楼阁”。
(2)中小学教师在参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参与音的个体性。
所谓参与者的个体性,足指中小学教师参与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只足他们自己的选择,而与学校的整体关系不大。这种情况随之产生出以下的问题:首先,学校很难形成某种环境,即一种有利于教师之间就某些问题进行较为广泛的讨论,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J使那些对教学不够积极的教师改变他们的态度的环境。其次,更为主要的是,由于参与蕾的个体性,这就使他们的讨论只能局限在一个小群体之中,从而造成使需要进行的整个学校范围的变革被忽视的状况。
第二,对参与者的当前教学质量的影响。
参与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而促进他们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但也正因为如此,所以要参与的中小学教师就必然要承担更多的责任,比如对大学实习生的指导,对基地的管理,充当大学与罄地之间的联络人,等等。但巾小学教师首先是自己的学生的教师,而一个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当他承担了比以前更多的职责时,这种新增加的职责就必然会影响到他们的本职工作,也就是会影响到他当前的教育教学。
三、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对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启示
1.它启示我们,我们的教师教育的观念要改变
(1)应改变过去那种将教师教育分割成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两块的思维方式,树立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观念这能使大学的教师和学生走进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去,同时也能使中小学教师重返大学而走进理论。
(2)应改变过去那种大学与中小学之间不平等的观念
这种观念的改变,主要是要认识到,中小学教师专业的特性主要不在于其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而在于其实践性知识,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之间应是平等的关系。
(3)应改变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的观念
在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这个问题上,我们要认识到,许多教育理论只是这种理沦的持有者对于某些问题的自已的较为系统的思考而已,它不于自然科学的理论。自然科学的理论是以客观为依据的,而教育实践巾的许多方面则是以人的精神为对象的。教育实践还是人人之间的互动,而技术性的实践的对象则是被动的物,技术性的实践是人对物的征服或控制因此,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问应该是一种互相理解的关系,教育理论的主体“最多只能是教育实践的‘前’义者’,而非‘指导者’;最好的也只能是教育实践主体的‘伙伴’而非他们的‘导师’。
2.它启示我们,我们的教师教育模式要改变
(1)应改革现行的教师职前培养的模式
首先,作为人职前应掌握相当多的实践性知识的重要途径,实习在教师职前培养中是至关重要的。但实习并是简单地在几周的时间内看一看观摩课或实习者亲自上几堂课,而应该足在一个较长的时问内实习生作为实习学校中的正式一一员全面地参与该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实践。其次,过去师范生在学校学习时,以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主,但缺乏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大学应聘请一些优秀的中小学教师作为自己的兼职教师,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习惯。
(2)应改革现行的教师职后培训的模式
应改变过去教师在职培训就是请大学教师开讲座的做法,将反思性教学与行动研究的理念和做法用于教师的职后教育。中小学教师在对大学实习生作指导时,他们自己也必然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而在大学教师进行问题研究时,他们也就将行动研究融入了这种研究之中,因而这应该说是顺理成章的。
(3)应改革大学与中小学之间合作的方式
家校合作及其理论依据范文5
论文关键词:进步主叉;教育;观点;启示
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progressivism educationmovementintheUnitedStates)亦称“美国进步教育运动”,是l9世纪末美国出现的教育革新运动,性质与欧洲新教育运动相似,二者遥相呼应,为美国南北战争后适应工业革命、城乡变化、开发边疆和大量移民的需要而出现的社会改革运动的组成部分。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中,出现了一大批有创新思想的教育家,分别创办了一批以改革旧教育为宗旨的实验学校。其中以帕克及其昆西教学法、杜威和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马利塔-约翰逊及其有机教育学校等影响最大,其中帕克被尊为“进步教育之父”。杜威在明日之学校))中总结进步学校的共同特征:注重保持学生智力发展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和谐;采用活动教学法,努力使学校为现实生活服务;把兴趣作为教育的出发点,促进学生对民主的认识,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等。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不仅影响初、中等教育,且影响到高等教育。1919年,美国部分进步主义教育家在华盛顿成立进步教育协会,1920年,协会公布“改进初等教育七原则”(亦称“进步教育七原则”),日并创办((民主的新园地))和进步教育》两种刊物。30年代后期,进步教育运动达到鼎盛期。进步教育协会会员最多达万余人,响极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进步教育运动因被认为降低了知识质量而屡遭非议,并急剧衰落。1955年,进步教育协会解体;1957年,协会会刊进步教育》停刊,标志着美国教育学一个时代的终结。
进步主义教育思潮自诞生以来,在近一百年的时间里,一直因其蕴含着巨大的时代性、批判性和创造性从而有着世界性的影响。美国自20世纪初期开始工业化,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具有主动精神和活动能力的人才去参与、开拓市场,进步主义教育家提出以儿童为中心,充分发挥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重视培养儿童的活动能力,这些思想切合了现实世界对新型人才的需要,在当时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在进步主义教育思潮形成之前,美国教育基本上属于欧洲大陆传过来的旧教育。进步主义教育家提出“教育即生长”,主张以儿童为中心,认为“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要求以生活本身为内容设置课程,主张淡化教师的权威意识与地位。这些观点准确地击中了传统教育的弊端,表现了教育家们大无畏的批判精神进步主义教育思想来源于广泛的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家们大都是在自己的学校里推行自己的教育理念,进行教育实验,通过不断地实践一结,最终形成有影响的教育理论,具有超越前人的创造性。
一、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主要观点
美国进步主义教育理论源自欧洲历史上的教育思想,是以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并撷取经验主义、自然主义和进化论的思想精华而构成的,反对当时美国沿袭的欧洲形式主义课程、因循守旧的教材教法、繁多的清规戒律和教育与生产严重脱离的倾向,其主要观点如下:
1.以儿童为中心的学生观
进步主义教育协会了“改进初等教育七原则”,阐述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观,认为是儿童而不是传统的学科内容和价值观决定学校的课程和活动,强调儿童的自由,强调儿童的创造性,重视培养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根据儿童本能生长的不同阶段供给他适当的材料,促进本能的表现与发展。因此,教育应该是主动的,应该与儿童的兴趣相联系。
2.以生活为内容的课程观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离开了生活和经验就没有生长,也就没有教育。学校教育应该利用现有的生活情境作为其主要内容,而不是对既有的科学知识组成的文理科目的系统学习。儿童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儿童自己的活动所形成的直接经验,在学校课程中,应该把各种活动形式的课程摆在突出的位置上。
3.以解决问题为方法的教学观
杜威指出,“教学的过程就是培养思维习惯的过程”,依据思维的顺序,教师首先应给学生设置一个使其感兴趣的真实经验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内部产生真实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占有学习资料,观察问题,最后通过应用来检验学习的想法。这种教学步骤以“活动”形式贯穿始终,以儿童的需要为中心。因此这种教学方法能使学生能动地活动,积极地思考。
4.淡化权威意识的教师观
进步主义教育者反对传统教育中教师所具有的那种专断性的主导作用,认为那种由上级的权威者把所必须接受的东西传给下级的接受者形成的教育体制,不是教育,而是灌输、宣传。教师的职务仅仅是依据较多的经验和较成熟的学识来决定怎样使儿童得到生活的训练。因此,在进步主义教育家们看来,教师的“权威”只能体现在他的“经验”和“学识”上,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传统教育中教有的权威孝识。 5.强调合作精神的学校观。
进步主义教育者认为,学校应该鼓励学生们合作,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学校应该是一种生动的社会生活的真正形式,而不仅仅是学习功课的场所;社会是一些循着共同的路线,具有共同的目的而活动的个人集聚在一起的。学校应该采用各种不同形式的活动作业,使儿童通过直接生活进行学习。
二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几点启示
我国现阶段正处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对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许多问题和挑战。这种状况,与一百多年前的美国十分相似,今天,当我们再次回顾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分析其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对比我国的教育现状,从中仍可得到许多启示。
1教育理论研究应该广泛吸取多学科内容,努力拓宽研究视野
进步主义教育思想是融合了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理论的教育学理论,唯其研究基础之广博,研究成果才显深刻。人类社会发展至2l世纪,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发展精彩纷呈,各学科的成果能为教育学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因此,教育学学科应该主动吸取其他学科的理论精华,借鉴它们的研究方法,加强本学科的理论建设。
2,教育理论研究应该建立在教育实践基础之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发展史首先就是--一群有志于教育事业的教育家实践的历史,无论是林肯中学、华尔腾中学、游戏学校、夏山学校等等,都是进步主义教育家进行的一系列教育实验。教育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是教育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然而长期以来,在我国教育理论研究领域内一直存在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例如:当前教师专业发展正成为教育改革关注的焦点,一方面不少专家在大声疾呼要提高对于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通过大量培训把理论“灌输”给教师;另一方面,教师却普遍反映教育理论的运用性不强,在实际教学中,真正用得上的还是自身经验。究其原因,并非是理论无用,而是我们缺乏与实践相联系的教育理论。研究者应该走出书斋,深入到教育实践中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否则,他们的研究方法就会停留在抽象思辨的层次,研究的结果必然缺乏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很难为广大教育实际工作者所接受。
3.当教育改簟应该与时惧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当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同步时,取得的是正效果,社会和教育将因此而共同发展;当教育改革落后于社会发展时取得的则是负效果,教育和社会的发展将同时受到阻碍。回顾进步主义教育的历史,不难发现这一规律。进步主义教育的成功,最基本的一条是满足了社会的需求,反映了时代精神的发展,吻合了时代的特征;它的失败,主要原因也是未能跟上美国社会前进的步伐,墨守成规,成为新的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纵观我国教育现状,近几年来,以基础教育课程为代表的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教育理论研究也随之有了很多新的突破。然而,在教育的其他许多领域里,观念陈旧、方法滞后等问题依然存在,应该引起广大教育研究者的重视。
家校合作及其理论依据范文6
20xx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范文1一、概述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是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第六章第二节,是环境教育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国际环境保护形势的发展和我国严峻的环境保护形势,迫切需要加强环境教育,环境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每个人从小开始直到离开人世以前一直要接受环境教育。本节内容包括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然选择。涉及范围广,知识跨度大,生物圈中种群的数量非常之多,形态各异、结构复杂,生命现象表现丰富多彩,其使用价值也就更加多样化了,学习这节课学生不仅需要扩散思维、概括、综合能力,而且更需要学生的信息获取、处理和表达能力。以往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教学,课堂上无法呈现丰富资料、无法创设交互情境、更无法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利用计算机信息存贮量大,处理迅速,方便的人机交互功能,提供了良好的个别化学习环境等优点,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和发展水平,调节学习进度和难度,实现因材施教。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描述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描述所熟悉的珍稀动物的生存现状。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2.能力目标
(1)通过小组讨论,制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方案,在角色扮演活动中,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口头表达、与人合作能力和民主思想;
(2)理解和学会处理在实施保护生物多样性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重大问题及各种关系,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决策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的活动,使学生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进一步增强学生关爱生命、热爱祖国的情感,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参与意识和公民意识,真正把保护生物多样性付诸于行动上。
(2)健全法制观念,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全球合作,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
(3)形成保护环境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人是生物圈的一员等知识,分析过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在本模块中也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实际生活中也接触了生物多样性在减少,需要树立可持续性观点等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尽量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关注生态伦理的道德问题,形成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教学策略与设计
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本节教学应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和结构化,强调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相匹配,使其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的辅助达到同化和顺应,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使CAI更注重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学习策略的掌握和提供更多的个别化教学选择,强调教学的主体性,强调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结合教学目标,本课可采用的最好学习方法便是学生自主学习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建立在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创造教育基础之上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与目的。与传统教学相比,师生关系发生了互位变化,同时教材变成了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多媒体则成了学生认知的工具。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的培养。在多媒体课堂教学活动中,创设多元化的软、硬件学习环境,使学生方便地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通过人机交互作用去主动地发现、探索、思考,从而使学生高质高效地获取知识,培养创造能力。
五、教具准备
1、学校多媒体网络教室。
2、《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网页式课件。
六、教学及课件设计思路
依据本节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采取以下的教学流程:问题导入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归纳小结练习反馈。通过讲授和学生操作计算机,以讨论、谈话组织整个教学过程。
让学生自己通过网页浏览,自主、主动地参与探究,可以懂得知识是怎样从对资料的解释中产生的,可以把学生引向一个涉及到方法论且充满了探究精神的研究过程,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20xx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范文2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认识两个偏旁虫目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知道小鸡、小鸭、小狗、小马这四种动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状以及青蛙冬眠的特点。
教学重点:识字及朗读
教学难点:四种动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状以及青蛙冬眠的特点
教具:小鸡图、小鸭图、小狗图、小马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
师:小朋友们好,今天上课教室里有什么不一样啊?这么多老师想知道哪位小朋友今天表现最棒呢!想不想好好表现啊?(想)真好。那老师们要先看哪位小朋友坐得最端正,坐姿最美!我们把自己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后面的老师好不好?
生:展示自己的画画作品。老师边收集,边肯定。并建议自主送给后面的老师。
师:大家画得真棒!你们真是小画家。(边说边板书课题:小画家)
请大家读出来:并自豪的说:我是小画家!
老师也想做个画家,想练习画画,可是没有颜料也没有笔。怎么办呢?嗯,办法有了。(老师手蘸白粉在黑板上作画)你们看老师画的是什么?挺神奇吧?像不像魔术师啊?
师:(过渡句)孩子们,又一个魔术师来啦!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冬天雪景,一、二、三张。(贴四张动物图片)他们说他们也是小画家,他们在雪地里作画,他们是:雪地里的小画家(板书:雪地里的)齐读题:雪地里的小画家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1、配乐范读课文
雪地里的小画家们给我们带来了一份礼物一首好听的儿歌你们听。
(课件出示)
这首儿歌好听吗?它就藏在我们的课本里的p123页里呢。大家赶紧去找找看!(生找老师出示课题)请齐读课题
2、我们也想读读它是吗?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吧。注意要读准字音哦。
3、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a小鸡给我们送来了一些字词卡呢。我们一起试着认认它们好吗?
课件出示:字词卡
b小狗说:这样还不算识字大王呢,要把生字娃娃单独认清就送给你神秘的礼物呢。想不想试试?好!
课件:带拼音的生字苹果树(读拼音,想记法。)
小鸭说:要把生字宝宝送回去,苹果就给你吃啦!
课件出示:没有拼音的生字苹果树(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小马说:大家读得多认真啊,这样吧,我就请你们这些小画家们一起去欣赏欣赏我们小动物们雪地作画吧!愿意去吗?那好。咱们出发吧!
三、学习课文
1、过渡句:这天我们在动物们的家推开窗户一看:呀----下雪啦!下雪啦!
课件出示:下雪啦!下雪啦!这句话(抓住朗读指导、感叹号的认识来教学)
学习第二句(出示课件)抓住一群来讲。引出成语三五成群
口头练习:老师一人站在讲台上。
后面有一听课的老师。
3、学习第三、四句他们都是谁呀?画了什么画呢?课件出示四种动物在雪地走过的图
4、学习第五句这些小画家是怎样画画的?
出示第五句这些小画家真了不起啊!在雪地里能画出这么漂亮的画来,它们可开心了。都在互相欣赏着这一幅幅美丽神奇的画呢
5、学习第六、七句
师:呀!突然小狗想起来了:咦!好朋友青蛙去哪了?
课件出示六、七句大屏幕青蛙为什么没参加?(它在洞里睡着啦!)
我们去叫醒它,让它和小画家们一起画画好吗?生:(不好)
师:为什么呢?(了解冬眠)课件出示冬眠的两幅图
四、小结全文
今天我们一起去参观了动物们雪地作画,可漂亮了!小画家们不但能画画,还能写诗呢!我们再去读读它,好吗?
课件出示全文的内容。要求齐读,小组读。男女生读。
五、复习巩固:帮小画家找作品
1、小画家们回家了。它们的作品还在呢。可老师忘了谁画什么了。谁愿意上台来帮帮老师啊?(生上台贴画)
2、大屏幕检查是否正确
3、为什么它们能画那些画呢?谁最聪明来告诉大家?
20xx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范文3一、设计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学生在教学中探索和教师点拨相结合,达到探究性学习的最大成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取探究、讨论、答疑、实践等手段,始终贯穿探究性协作学习的精神,使得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辅相成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与知识、技能。
理论依据
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以教师启发式学习和探究性协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思想,教师作为主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有所启迪,并协助学生顺利开展探究性协作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发现问题,体现探究性协作学习在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以及在实践中获得真实情感体验的优势。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体学习的主动性,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语文课程既要注重语文知识的积累,也要注重学生的实践和情感体验对语文素养的提高,在鼓励学生探究性协作学习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此收获一定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自学与合作学习并重,根据教授教学内容及学生特征分析和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式及学生学习方式。
二、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
依据新课标以及培养信息化新型人才的要求,我们将根据以下四个维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
知识与技能
1、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
2、让学生带着现代思辨的观念审读作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3、增加学生的文言积累,提高学生阅读和赏析文言文的能力
1、熟悉掌握字词句,归纳总结。
(1)通假字属、凭
(2)一词多义:固、适、逝、苛、虽;
(3)词类适用:东、西、侣、友、舞、泣;
(4)特殊句式: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2、学会理清文章的思路,扣住每段的写景主体或叙事、议论内容来归纳整合,写出每一段段落大意。
过程与方法
1、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课文学习,通过朗读、讨论等手段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2、小组团队合作探究,培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过程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调动学生的情绪,增加情感体验,提高理性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体验作者情感;
2、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3、通过课堂协作、讨论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
4、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从而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处世观。
信息素养
通过利用互联网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信息检索、识别和运用的能力。
三、利用教学环境与资源分析
四、设计师生活动,确定教学模式与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