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消防应急小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消防应急小知识范文1
一.消防控制室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消防控制室的各项安全操作规程和各项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二.消防控制室实行每日24小时值班制度。值班人员应通过消防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持有初级及以上等级证。
三.消防控制室值班每班工作时间为8小时,每班人员不少于2人。值班人员应当在岗在位,在对火灾报警控制设备进行日检查、接班、交班时必须填写《消防控制室值班记录表》的相关内容。值班期间随时认真记录消防控制室内消防设备的运行情况。
三.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应确保正常工作状态下,消防设施及其相关设备的电气控制装置处于自动控制状态,严禁将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联动控制的防火卷帘等防火分隔设施设置在手动控制状态。其他消防设施及其相关设备需要设置在手动状态时,应有火灾时能迅速将手动控制转换为自动控制的可靠措施。
四.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接到报警信号后,必须立即以最快方式确认。火灾确认后,必须立即将火灾报警联动控制开关转入自动状态(处于自动状态的除外),同时拨打“119”火警电话报警,并立即启动单位内部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同时应立即报告单位负责人;
确认属于误报时,查找误报原因并填写《消防控制室值班记录表》。
五.消防控制室工作人员应按时上岗,并做好交接班工作,接班人员未到岗前交班人员不得擅自离岗;
六.消防控制室工作人员应坚守岗位,尽职尽责,不得脱岗、替岗、睡岗,严禁值班前饮酒或在值班时进行娱乐活动,因确有特殊情况不能到岗的,应提前向单位主管领导请假,经批准后,由同等职务的人员代替值班;
七.消防控制室的入口处应设置明显的标志,消防控制室内应设置火灾事故应急照明、灭火器等消防器材,并配备通讯联络工具;
八.严禁在消防控制室内存放易燃易爆危险物品,严禁堆放与火灾监控、预防、扑救等无关的物品或杂物,应保证其环境满足设备正常运行的要求。控制室工作人员应确保室内卫生清洁、空气清新;
九.严禁非控制室工作人员进入消防控制室。
消防控制室火灾事故处理程序
一.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在接到火警显示后,应保持镇定、不得慌乱,并按照相应的处理程序进行工作。
二.消防控制室火灾事故紧急处理程序:
1.接到控制设备报警显示后,应首先在系统报警点位置平面图中核实报警点所对应的部位;
2.消防控制室安排一名值班人员或通知保卫人员迅速携带通讯工具和灭火器材赶到报警部位核实情况,另外一名值班人员留在控制室内随时准备实施系统操作;
3.值班人员和保卫人员现场核实报警部位确实起火后,应立即通知消防控制室,消防控制室的值班人员要马上将系统联动控制装置调整到自动状态,并立即拨打电话“119”,向公安消防机构报警,说明发生火灾的单位名称、座落地点、起火部位、联系电话等基本情况;并按排相应人员到集团路口接应。
4.报警后,要立即向单位领导汇报,请示相应的处理措施。
5.报警后,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应利用火灾事故广播系统通知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员组织疏散和自救工作;
6.消防控制室的值班人员要监视系统的运行状态,视情况启动相应的消防设施,保证火灾情况下自动消防设施的正常运行。
三、消防控制室火警误报处理程序:
1.接到控制设备报警显示后,应首先在系统报警点位置平面图中核实报警点所对应的部位;
2.消防控制室领班派一名值班人员或通知现场保卫人员持通讯工具和灭火器,迅速赶到报警部位核实情况,领班留在控制室内随时准备实施系统操作;
3.值班人员或保卫人员在现场核实为火警误报时,应及时通知消防控制室,留在消防控制室的领班应将系统恢复到正常工作状态,并在值班记录中对误报的时间、部位、原因及处理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
4.消防控制室领班应及时将系统误报的原因及处理情况向上级领导汇报。
四.消防控制室工作人员应熟悉火灾事故紧急事故处理程序,并应定期进行演练,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
—
消防应急小知识范文2
关键词:消防;应急救援;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TU99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 言: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得致灾因素增多,各类事故灾害多发,社会矛盾集中,灾害的群发性和链状特征越来越突出,传统的“分地区、分部门、分灾种”的防灾减灾体系已经不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公共安全的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课题。
1现行消防及应急救援体制的弊端
1.1不利于各级政府防灾减灾作用的发挥。
(1)消防监督机构作为政府的第二层职能机构,缺乏权威性,无法有效监督制约消防违法违规行为。
一是消防专业规划的制订和落实不力。建设规划和土地部门在城市规划中往往忽视消防及应急基础设施规划,即使政府出台了消防专业规划,由于不能有效监督,最终难以较好落实。有关部门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视消防规划而不见,随意更改规划,占用规划的消防站用地、消防车道、消防给水设施,或变更安全布局和防火间距。这种情况正是由现行体制造成的。政府各部门和分管领导没有好的协调制约机制,各自为政、政出多门。
二是消防监督检查和灭火救援是属地管理,但对辖区内有些级别高于消防监督管理机构的单位或特殊企事业单位,难以实施有效的消防监督检查和灭火预案制定,对一些涉及到群众生活切身利益,但又存在重大火灾隐患的单位和建筑物难以实施消防行政处罚,导致对这些单位情况不明,一旦发生火灾,往往贻误灭火战机。
(2)应急救援队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政府应急办形同虚设,不能实施统一协调指挥,缺乏预防和预警机制。日本沙林毒气事件后,我国各地消防部队相继建立了消防特勤队。随着近年来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洪涝、冰雪、疫情、矿难、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及重特大火灾等的不断发生,国家要求各地依托公安消防部队组建重大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各部门、各行业的各类应急救援队伍也应运而生。国家有国际救援队、地震救援队,还有各部门、各行业的专业救援队。据统计,我国现有各类应急救援人员50余万,分散于多个部门和行业,网络化程度很低。这种分地区、分部门、分行业、分灾种、分兵种建立的应急救援体系,存在功能单一重复、各自为政、资源浪费,尤其是各类未经专业训练的民办救援队,存在装备简陋、缺乏专业知识和技术、救援效率低等弊端。如“4·14”玉树地震和“8·8”舟曲泥石流灾害,有国家国际救援队、国家地震救援队、公安消防救援队、政府部门、地方各单位临时组建的各类救援队,还有、武警等等,致使在狭小的地域内人满车满为患。这些救援队各自为政,相互之间没有沟通协作。加之没有片区的协作划分,地域和气候的差异,有些低海拔省份来的救援人员由于气候不适应,根本没有战斗力。由于没有“职责明确、结构完整、功能全面、反应灵敏、协调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造成人力、物力、财力上的很多浪费。政府应急办不具有常态预测、预警和部署预防的功能,也不具备权威性,不能协调各方、不能紧急调配抢险救援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资源,所以形同虚设。而以消防部队为主干的重大灾害应急救援队伍,虽然是常备部队,但难以有效地协调配置分散在其他部门的救灾资源,发挥其他部门的作用,形成协同作战,发挥整体应急救援能力。
1.2消防应急救援力量严重不足。
大规模发展多种形式消防应急救援队伍在当前我国时机还不成熟。主要是公民素质和保障机制跟不上,因而这些民办消防应急救援队伍不仅不稳定,战斗力也不强,各地的合同制等消防队伍已日益暴露出不少问题。
其今后的发展应随着社会发展进步逐步推进。
1.3消防应急救援院校数量极少。
目前全国只有一所高等消防专业学院,还是边防、消防、警卫三支现役部队合一的,一所消防初级指挥学校,一所消防士官学校,还有一个消防警官训练基地。由于投入不足,教育训练内容落后于部队建设和社会发展,一些引领时代的新技术、新装备、新器材不能先于部队和社会单位走进院校。消防院校数量匮乏,不仅消防部队指挥员、消防监督员和战斗员缺乏良好的培训,更无法开展对社会单位消防管理人员、特殊岗位人员消防安全资格的培训。
2我国消防及应急救援体制改革的方向。
2.1整合资源。
可在国务院设直属机构(社会抢险救援部、公共安全部或民事安全部),把全国森林、矿山救护、地震、建筑物垮塌、水上救援、化学危险品、放射性物品泄漏的处置等属于公共安全方面的应急救援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建立包括行动指挥、日常监督管理、专业救援、战勤保障等统一的、严密的管理和指挥体系,在国务院领导下,负责全国消防救援工作的立法、规划、协调、指导和组织指挥全国性的消防及应急救援工作和国际救援。建立以消防现役部队为主的专业化社会应急救援队伍。省(直辖市)仍设总队,市(地)设支队(下设大、中队)。并在全国分区域建立消防应急救援中心和应急救援机动支队,直属中央公共安全部门领导。
2.2实行双重领导体制。
全国从上到下的公共安全机构,既接受上一级业务部门指导,又在当地政府的领导和指挥下开展工作。并由公共安全(消防及应急救援)、警察、民政、环保、地震、农业、林业、机械装备、质监、安检、化工、医疗、卫生、教育、交通、铁道、电力、燃油燃气、通信等组成从中央到地方的安全委员会(安委会)亦可称专家委员会,由国务院、省、市领导负责,使公共安全工作真正摆到各级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并制定换届和例会制度,由公共安全部门的负责人召集或主持,研究处理各地发生的公共安全和消防抢险救援重大问题,提出修改法律的意见,定期不定期检查全国或本地区的安全情况,并提出意见。省、市、区(县)安委会还应当负责城市消防安全规划和重要建构筑物的消防审核。对城市规划和重要建筑审核有裁决权和监督落实权。各级安委会由政府各有关方面的代表组成,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做好消防及应急救援工作,才能真正形成联动机制。
2.3实行现役部队为主其他队伍为补充的体制。
大力加强现役消防及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国际上有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以现役制消防应急救援队伍为主。实践证明,现役消防应急救援部队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布点广泛、快速反应、训练有素、战斗力强,经过“十一五”期间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投入,其装备和信息化建设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可改革现役消防应急救援队伍,实行不同于军队的义务兵役制和士官及警官相结合的体制,延长服役期限以保持相对稳定。两年义务兵服役期满后,志愿留队的经考核转为士官,然后逐级考核晋级,可以一直工作到45岁。警官服役年限上尉以下为45岁、少校48岁、中校52岁、上校55岁、大校58岁,少将以上为60岁以上,但都必须考核合格。参照发展中国家消防员和总人口比例,大幅提高我国现役消防应急救援部队编制员额,特别是落后贫困地区,政府无力建消防站的由国家投资建设并给予现役编制员额。参考军队有关条令条例,制定适合于消防应急救援部队的条令法规。狠抓部队军事化、正规化管理,努力实现“五统”(统一的指挥、统一的制度、统一的编制、统一的纪律、统一的训练),“四性”(从教育训练上培养部队的组织性、计划性、准确性和纪律性),以信息化推动现代化,不断提高战斗力水平,为社会各方面和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结束语
消防及应急救援体制改革已势在必行,其改革方向不仅要适合中国国情,也要充分吸收借鉴国际科学合理的经验和做法。要秉持科学精神,通过“客观的证据、理性的怀疑、多元的思考、平等的争议、实践的检验”等环节,找准消防及应急救援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提出解决制约消防工作和应急救援体制问题的新思路、新举措,切实解决当前消防工作和应急救援工作中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只讲形象不讲成本、各自为政、失衡无序、重复投入、资源浪费等违背科学发展观的问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消防及应急救援体制和队伍。
消防应急小知识范文3
1、注重品牌营销
营销战略的制定,包括企业自我分析、市场调研、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等内容。
(1)市场研究首先要弄清楚我们是干什么的,我们能干什么。没有金刚钻,就不揽瓷器活。所以我们企业要有发展战略和营销方略,要量力而行,既不能高估自己,也不能低估自己,要清醒、客观、正确地认识自我。作为建筑企业,我们应当随时关注周边的基础设施建设动态,到处去调查、探寻。
(2)市场细分营销工作中,要善于细分市场。我们可以把市场按区域细分和按专业细分,对每个细分市场写出调研报告,并形成文字。目前,笔者所在公司正在打营销三大战役:首先,在四川地区投入人力、物力,借此用来打开川蜀之地的市场;其次,在钢结构制作方面陆续发展,相继在该领域中标;再则,继续拓展陕西以北的市场,因为我们在这块领域里已具备了较强的市场开拓能力,出去不再心里发怵,敢于表达和推销自己。这样我们将用四、五年时间,摆兵布阵,争取打破固守一地、岌岌可危的僵局,要努力形成中东西向结合,南北方向呼应的市场格局。
(3)目标市场在营销工作中,要制定目标市场,不能像无头苍蝇,到处乱撞,要一心一意将区域经营与专业经营同步推进。相信经过多年的努力打拼,企业一定可以创立更多的区域分公司、并设立一些资质较强的专业品牌公司。做到人在阵地在。区域和专业市场形成后,要进一步加强稳固,锁定目标,不要随意变动,并让企业上下皆知,大家共同出谋划策,积极行动起来,俗话说:当家的,头脑一定要清醒。不管别人怎么说,都要坚定不移,无论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若前方战败了,再派人去,坚决占领这个阵地,彻底打开一方市场。
(4)营销体系营销过程中,要建立企业总部--企业分公司--营销经理部--营销人员四级体系,各级有各级的职责,权责要区分开来,不能缺位越权,该请示的请示,该汇报的汇报,环环相扣。尤其是在区域市场,企业的资源不能落到某个人头上,要实现资源共享,团结协作,避免一人变动,整体全乱的不利局面。企业的管理链条应该是越调越顺,不会因某个人的离开而停滞运转。现代企业模型是两头大,中间小。营销工作是开路先锋,至关重要。且营销工作是企业行为,集体行为,非个人行为。如果演变成个人行为,就会有很大风险,企业绝不允许诸侯存在,这并非对谁不信任的问题,而是营销工作性质决定的。
2、强化诚信营销理念
随着建筑市场的不断壮大,企业必须维护建设单位的利益,才能换回建设单位对企业的信任,才能开拓市场,赢得长期生存、发展的空间。而要做到这一点,只有贯彻诚信营销,才能树立品牌的市场忠诚度。因此,我们企业实施诚信营销已经是必然要求,既应以诚为本,以利润为标,义利兼顾才是。
(1)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增强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和法制意识,主动面向市场,接受甲方、社会和政府的监督;积极开展转机制、抓管理、注安全、增效益和质量兴企、质量强企等活动,努力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建立起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企业质量管理体系。
(2)建立权责明确的质量责任制,落实质量责任制,健全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和管理机构,健全质量保证体系。
(3)加大技术进步力度,密切跟踪国际国内建筑行业先进技术,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把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与提高质量相结合,不断扩大企业的影响力。
(4)积极采用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建立全面、科学的质量管理制度。按照《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国家标准及其他国际通行的先进管理标准,结合企业实际,继续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健全质量体系。推广应用各种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加强现场管理,健全各种规章制度。积极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
(5)要建立和完善鼓励质量改进的激励机制。要制定和完善岗位的质量规范、质量责任及相应的考核办法,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对职工调动、提升、晋级、奖励或者处罚的重要依据。
(6)凡事积极及时的与甲方进行沟通,在沟通中体验企业的诚信。 3、营销策略
(1)确立以经营为龙头的市场战略,注重品牌营销。不能再将简单的将产值、利润、市场占有率、施工面积等指标当成战略目标,也不能照搬别的企业的一些东西,盲目跟进,缺乏对其科学的分析和预测。这些都导致企业的市场份额逐渐缩小,甚至于慢慢走向衰落。经过企业营销战略的调整,要确立以经营为龙头,以建筑及土木工程施工为主要产业,以项目总承包为经营方向的市场战略,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使经营信息覆盖面日益扩大,经营策略和艺术有长足的进步,并努力培养一支高学历、年轻化、事业心强的经营队伍。使企业在建筑市场的份额逐步提高,并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
(2)实施品牌战略,加强基础管理品牌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被顾客普遍认同和赞赏的,具有深远的号召力和影响力的无形资产。在过去的几年中,有些企业不注重自己品牌的培养,如在工程中不注重现场管理,忽视安全文明生产工作,对工程质量不能进行有效的控制,使工程的优良品率大大降低。这些都会使企业在业主眼中的形象受到一定损害,很难进行二次合作。通过对企业品牌战略的调整,确立创名牌工程,做明星企业的战略目标。经过品牌战略调整,实施大项目战略,在工程质量上精益求精,在施工速度上创出奇迹,在施工管理上独树一帜,狠抓安全文明工作,创精品工程,树集团形象,争取获得国家工程质量最高奖--鲁班奖,将企业的品牌战略拓展到省内外。
消防应急小知识范文4
真实关系解决SNS用户一个持续的根本性需求。随着社交网站用户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用户将更多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延伸到网络,SNS网站兴起预示着“在线生活”已是大势所趋。当用户将大把的时间投入SNS社区生活时,SNs必须能够解决用户根本需求的持续性,即:构建一个人与人之间真实关系的平台,让用户在这个平台上不仅可以找到老同学,老朋友,老同事,还可以通过朋友结交认识更多想认识的新朋友,更可以轻松方便地与朋友保持联系沟通,不断增强感情,才能为营销圈带来持续稳定增长的用户群。
扩大真实关系网络是SNS的价值核心。在传统传媒理论中,经常提到的就是“内容为王”,也就是内容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但是对于SNS网站来说,尤其是一个要做大做强的SNS网站,如何构建一张巨大的人际关系网络,同时把这个网络管理起来成为其商业价值的核心所在。Facebook最大的创新就在于它为真实的人际关系提供了便利的产品和服务,而不是陌生人之间的互动,中国也需要基于这种理念下不断成长的SNS网站。以人人网(原校内网)为例,截止到2009年8月,人人网的真实注册用户达7000万,其中大学生用户2600万(占据中国90%以上的高校市场份额),上班族用户超过4000万,而每天新增用户则高达几十万,并且基本为上班白领人群。
真实关系放大营销价值。根据艾瑞数据显示,在中国的SNS网络应用服务中,以人人网为代表的SNS用户无论是平均访问次数还是停留时间、活跃度和黏性都远远高于门户网站。广告主选择人人网的重要原因之一不仅是因为它拥有核心人群的高度覆盖,更因为它真实的用户属性,积极的用户互动行为,以及通过自身的真实人际关系所产生的自传播的病毒效应与威力。而且这种威力由于来自朋友,因而更值得信任。
消防应急小知识范文5
【关键词】政府主导;财政投入制度;挤出效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4-4604(2010)10-0011-04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正式颁布,在这份长达22章的《教育规划纲要》中,学前教育被单列一章加以深入阐述,这在政府文件中是史无前例的。在第三章第六条“明确政府职责”中,《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
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确定了“政府主导”的原则.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教育发展顺应民众需要的政策方向。然而,要将《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事业发展目标转化为各级政府的行动方案,还需要在《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政府主导”原则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行动标准,以指导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行为,以确保政府增加的投人会产生应有的效果,满足民众对学前教育的迫切需要。实际上.教育战略中具体行动标准的缺乏一直是我国行政管理仍处于粗放阶段的典型表现,由此带来的良好愿望往往产生人们“不愿看到的后果”的现象应该在这次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之初就引起有关方面的充分警惕。
一、“政府主导”与财政投入的“完整路线图”
今年引起民众广泛不满的入园难问题实质上是我国从单位福利制向社会福利制转变过程中,政府通过国有企业投资学前教育的渠道被“堵塞”后,在新的社会化福利制度尚未建立时出现的问题。这是典型的转型问题。在转型过程中,政府的部分投资渠道被市场力量所占领,形成了今天公办、民办并举的局面。曾经在一段时间里,由于社会福利转型的艰巨性,部分决策者开始对学前教育是否应以政府投入为主产生了怀疑。所幸,《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政府主导”,强调政府应该在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发挥主要作用。
应该说,在政府财政投入的四个基本问题中,最难通过的就是“为什么应该由政府财政投资”这个规范性问题了,它必须以社会共识为基础。美国医疗制度改革之所以难,就是因为在美国这样一个“个人主义”和“市场崇拜”盛行的国家,广泛覆盖的医疗制度很难达成社会共识。目前,在《教育规划纲要》的推动下,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影响下,我国各地方政府纷纷表示要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这是一个非常可贵的政策成就。然而,政策共识的达成只意味着回答了政府财政投入的四个基本问题中的一个,即使该问题至关重要。另外三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同样会影响学前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这三个问题分别是为谁提供,提供什么服务,以什么方式提供服务。四个基本问题合在一起,才构成了实现“政府主导”的财政投入“完整路线图”。
要实现“政府主导”的办园体制,无疑需要加大公共财政投入,这就需要考虑公共财政的设计框架。然而,《教育规划纲要》本身并没有提供公共财政完整的设计框架,对公共财政投入的优先顺序、提供什么类型的学前教育服务以及通过什么方式提供投入等问题也没有进一步深入阐释。如果只是单纯提出要实现“政府主导”,却没有对公共财政投入的技术问题作进一步探讨,那么,实现“政府主导”的路线图就是不清晰的。这种不清晰的路线图容易使得公共财政以不恰当的方式投给了错误的服务对象,提供了不适当的学前教育服务.从而导致公共财政的低效率。“挤出效应”就是低效率的一种表现。
二、“政府主导”与“挤出效应”
经济学家用“挤出效应”来描述市场中由于供给、需求的新增加而带来的部分资金从原有的预支中挤出而流入新的商品中的情况。用公共财政完整的设计框架来审视“政府主导”,我们发现如果不考虑公共财政完整的设计框架,“政府主导”将被现有体制捆绑,难以进行财政投入的方向性调整。而在现有的体制内,“政府主导”可能带来两种类型的“挤出效应”:一是在现有的体制内。由于公办幼儿园服务类型的偏差,政府大力追加公共财政对学前教育的投入。会对学前教育领域优质民间资本造成“挤出效应”;二是因为公办幼儿园服务对象的不准确定位,会带来对弱势群体学前教育服务需求的屏蔽,这是对弱势群体学前教育服务需求的“挤出效应”。
1.公办幼儿园主要为谁服务
虽然2008年我国学前教育市场中教育部门办幼儿园仅占全国幼儿园总数的20.5%,民办幼儿园所占比率高达62.2%,民办幼儿园已经成为学前教育服务供给的事实主体。但是与公办幼儿园、集体办幼儿园相比,民办幼儿园在两个方面处于明显劣势。
第一,家长普遍存在“公办情结”。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现有的公办幼儿园往往占据行业的优势地位。目前,公办、民办幼儿园在服务类型等方面没有充分体现出差异,不能做到差异化经营。公办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为相同的群体服务,而公办幼儿园因为享受政府拨款,所以能够收费低廉,因此公办幼儿园成为整个社会趋之若鹜的对象也就不足为奇了。这种服务对象的“重合”在无形中强化了家长的“公办情结”。
第二,民办幼儿园缺乏监管。和公办幼儿园相比,民办幼儿园往往收费更高,同时又游离于教育部门监管之外,信息的不完全透明使家长无法判断民办幼儿园的实际办园水平。面对民办幼儿园的高收费及铺天盖地的宣传,家长本能地会产生怀疑:如此高的价格。教学质量怎样?教学条件如何?教育行政部门对民办幼儿园的管理缺位。更将民办幼儿园置于不利地位。
正因为如此,在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建立“政府主导”的办园体制,以解决当前存在的“入园难”问题时,一定要将增加公办幼儿园数量与对学前教育市场进行结构性调整结合起来。简单来说,就是在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增加公办幼儿园供给量的同时,要保证新增加的公办幼儿园主要为满足中下收入者的学前教育需求服务。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方向的“瞄准”,防范公办幼儿园定位过高、过好等过度建设行为,因为这些行为会导致对民间资本的“挤出效应”。如果只是简单地提出“政府主导”,却不明确公办幼儿园的服务类型,那么增大对公办幼儿园投入的结果只能是公办幼儿园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软硬件设施的不断升级。不解决公共
投入应该为谁服务的问题,极有可能引起政府财政与民间资本的重复投资,造成对学前教育领域优质民间资本的“挤出效应”。
2.公办幼儿园应该提供什么水平的服务
公共财政的职能决定了公办幼儿园应当为城乡普通民众及弱势群体提供基准化的学前教育服务,而对学前教育的多元化需求则由民办幼儿园来满足。但事实上,公办幼儿园的服务对象多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子女,并且公办幼儿园往往是示范幼儿园,办学水平处于行业平均水准之上。
公办幼儿园的服务对象与服务类型的错位。容易导致“政府主导”所增加的公办幼儿园更多地是增加了高服务质量的公办幼儿园。毫无疑问,“政府主导”并不意味着放弃市场,在当前的财政能力下,我国无力实现全员免费的学前教育;而城市中学前教育的多层次需要也决定了政府只需要负责满足弱势群体及一般民众的学前教育需求。换句话说,即使要建立“政府主导”的办园体制,公办幼儿园仍然是稀缺的,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这些高服务质量的公办幼儿园就会成为公众心目中的最优选择,竞争也由此变得激烈,往往更容易被那些拥有更多社会资源的人获得,而普通民众和弱势群体则很难获得进入公办幼儿园的机会,这就与公共财政投入学前教育的人群瞄准原则不相符合。另一方面,民办幼儿园往往价格不菲,质量也难以得到保障。普通民众与弱势群体难以承受高昂的价格。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主导”还会由于现有体制下公办幼儿园服务对象的错位带来对弱势群体学前教育服务需求的“挤出效应”。
公办幼儿园应该立足于提供基本服务。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一点在我国实现得并不好。增量部分如果不注意矫正原有公办幼儿园在服务定位上的错位,则会使公办幼儿园的服务更加偏离其应该瞄准的人群,这会给未来的体制改革带来更多的问题。《教育规划纲要》的出台搁置了对学前教育投入结构调整的讨论,也使得深圳的公办幼儿园转企的改革实践不了了之,但是,在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时如果没有对“政府主导”的服务基准和目标人群进行严格锁定,那么增加的投入很可能会使得财政投入的结构性问题越来越严重。
3.财政以什么方式投入学前教育
财政以什么方式投入学前教育的问题,属于公共管理方式改革的问题。如果上述两个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不会涉及太多的讨论。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财政以什么方式投入对人口的地理分布状态有很大的依赖性。
从整体上看,财政投入方式不外乎直接提供、购买提供、补贴供给三种主要方式。在学前教育领域,就是政府直接举办公办幼儿园;政府购买民办幼儿园、公办幼儿园的服务,提供给中下水平收入人群,履行政府的投入职责;政府通过对特定人群发放专项补贴的方式;帮助他们接受学前教育。也就是说,政府建立公办幼儿园仅仅是一种被普遍使用的方式;政府按照一定的服务菜单,向民办幼儿园、公办幼儿园购买服务,提供给居住分散的农村儿童、因种种原因不能接受全日制学前教育的儿童,也是符合实际需要的投入方式。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在青海乐都县尝试的“走教式”幼儿教育模式就是购买服务的一种尝试。此外,学券式的补贴方式已经被许多学者多次讨论过,在此不再赘述。
三、如何防止“挤出效应”
毫无疑问,学前教育领域需要民间资本特别是优质民间资本的参与,这不仅能满足公众对学前教育的多元化需求,而且能够形成学前教育市场中公办幼儿园、民办幼儿园的均衡竞争。从而提高幼儿园的服务质量。而对城市中弱势群体学前教育服务需求的关注。也是政府公共财政需要实现的重要职能。因此,对“政府主导”可能带来的“挤出效应”,我们应防患于未然。
正如上文所述,两种不同类型“挤出效应”的存在,并非源于“政府主导”本身,而是在不考虑公共财政完整的设计框架情况下,现有体制对“政府主导”原则的捆绑与扭曲。换句话说,要真正实现“政府主导”,同时防止“挤出效应”,我们必须在确定“政府主导”的原则后。考虑公共财政设计的完整框架,制订出清晰的“政府主导”路线图。
首先,政府财政投入要有良好的“瞄准”机制,保证财政投入主要资助中下收入人群。因此,在县域范围内,政府要多向农村投入,多采取向乡镇中心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购买服务的方式,为村办幼儿园提供菜单式服务,而不仅仅是在原则上倡导乡镇中心幼儿园向农村幼儿园发挥辐射作用。否则,容易导致财政资金集中投向了乡镇中心幼儿园,却没有充分发挥乡镇中心幼儿园的辐射作用。另外,在不断城市化的背景下,村村办园不是现实而有效的选择。采用向乡镇中心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购买服务的方式,由这些幼儿园按照合同向农村儿童及其家长提供游戏、育儿、教育等服务,可能比每个村都办一个低水平的幼儿园要好得多。 其次,在城市,补贴供给和为特定人群购买服务的方式值得尝试。即使是政府直接提供学前教育服务,瞄准机制也是需要注意的重要环节,“两限房”区域、廉租房区域等应该成为政府投资兴办公办幼儿园的首选地区。
当前。我国的整个学前教育市场存在着公办、民办二分天下,城乡二元分化明显的情况。在农村,存在着人口分布分散,供给成本较高,监管困难的难题。因为举办幼儿园的固定成本较高,每年必须支出的刚性成本巨大,所以政府可以考虑通过向乡镇中心幼儿园和乡镇民办幼儿园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财政投入。在城市,学前教育需求的层次跨度大,高端需求与低端保障同时存在。这意味着在多层次的学前教育需求框架下,学前教育的供给应按照需求提供多样化服务,以达到学前教育市场的供需结构均衡。
消防应急小知识范文6
带着这个话题,笔者接受了《中国医药报》营销版编辑的专访,下面是对于相关问题的详细解读。
《中国医药报》记者:王乐
1. 新医改带来的市场扩容已成共识,业内人士估算:新农合将带来市场新增支付能力约400亿元,社区医疗市场新增支付能力在500亿-2900亿元。若按药品收入占50%的比例测算,则新农合的新增药品消费能力约200亿元,社区医疗市场的新增药品消费能力约250亿~1400亿元。医药企业是否应该将终端下沉,以开发基层医疗市场为主?
王亮:
这里首先是企业自身定位和产品适用性的问题。医药企业在国家行政调控下审时度势会减少市场操作过程中的种种不适问题,也会使得企业及时求变来适应行业和渠道发展。
但是这也是个一分为二的问题。对于那些已经在OTC连锁药店或商业物流渠道经营出自己特色的企业,则不需要对自己的经营定位做较大的调整了转向开发基层医疗市场,需要的只是在产品的倾向性方面进行简单调整,更多的注入医改方案指引下的医保品种和农保品种的比例;而对于那些走“边缘化”或“大而全”路线的企业,是必须要进行有所取舍保留的,否则其未来发展之路会在不断规范的市场经营秩序下越发艰难。这类企业倘若能实时明确经营策略,整合企业的产品、人员配置到扩容巨大的基础医疗市场,通过有效运营是有机会获得成功的。
《中国医药报》记者:王乐
2.如果深入基层终端,企业应该采取怎样的营销策略?
王亮:
对于基层终端,首选要明确基层终端的定义和特性。仔细研究第三终端、社区门诊等基础终端的药品使用情况、用药比例、药品采购的决定因素等实际情况,然后根据这些综合的调研实施以产品整合、品牌驱动、人员沟通、小型学术推广、文化事件传播等一系列的市场营销策略,来不断满足基层终端掌控者的利益和荣誉需求,基础终端所针对患者对于用药安全性、实效性、实用性等多方面的需求,并逐步建立企业品牌在基础终端的品牌知名度,获得不断提升的市场销售规模。
《中国医药报》记者:王乐
3.渠道建设应该转向培养自己的销售队伍吗?制会不会逐步退出舞台?
王亮:
对于渠道建设是否要自建队伍,还是要量力而行。有实力的企业可以选择在全国范围内同时展开自营队伍开发终端,但是这样的企业毕竟还是少数。对于大多数而言,最可行的一条道路就是充分利用企业自身现有的资源,如果企业已经在某些地方建立起了企业办事处,并派驻队伍实施开发,经过论证当地市场确实潜力巨大,则可以适当加大力度将该市场作为企业发展的样板市场;对于那些没有自建队伍开发、或者自建队伍开发不满意的市场,则可以完全借助当地的商、商业物流企业实施渠道覆盖,可以大大减轻企业的渠道开发难度,有效节省资源。
招商制发展到今天,是有其存在的必然性的。它是一种优势资源的互补,是双赢的结果。目前的医药生产企业中,还是有相当大比例的中小企业不具备全国市场、特定区域或特定渠道开发能力的,而具备这些区域市场资源和渠道资源的商就必然会成为前者进行市场开发的最佳合作对象。这种情况会长期存在,也注定的制不会退出历史舞台。只是在双方的合作上,需要由简单的产品利益交易,逐步上升到战略合作伙伴类型的资源互补互用型的合作,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资源共同经营好市场。
《中国医药报》记者:王乐
4.学术营销、品牌营销、服务营销将在今后成为主流模式吗?
王亮:
对于药品经营来讲,其本身的专业性就要求了经营者必然在市场营销方面从实地情况和特性研究着手,用更加专业有效的差异化营销手段来实施,这也是目前医药企业摆脱同质化竞争的必由之路。而无论“学术营销”“品牌营销”“服务营销”乃至“特色营销”等等,都是从药品经营的专业化本身出发的,走的是一条专业化、差异化路线,因而将逐步取代以往的代金销售、药店促销等基础的营销手段,逐渐成为将来市场操作的主流模式。
《中国医药报》记者:王乐
5.企业的产品线策略是否应该加大调整?或者说OTC市场、普药市场将进一步向农村、社区市场倾斜?
王亮:
不可否认的是,此次医改方案对基层用药规模的有效放大,在一定程度上给尚在迷茫的普药企业指明了发展之路,可以通过集中药品目录和集中配送的方式进入规模庞大的基础医疗市场,获得比传统的商业物流配送、OTC销售更大的利润空间。同时,医药分家和取消药品加价规定的出台,对现有的OTC市场则会形成一定的挤压和限制。
这样最终形成的普药市场“一增”、OTC市场“一减”,必然会使得多方利益的焦点聚集到空间巨大的基层医疗市场,从而在未来2-3年内形成一场针对第三终端市场、第四终端市场的激烈争夺。
《中国医药报》记者:王乐
6.对营销人员的要求有哪些改变?或者说企业应该培养怎样的营销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