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范文1
英语课程课堂教学学习兴趣一、前言
课堂教学效果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关系到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整体掌握度,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材有重要影响。对于初中英语教学而言,教师把握好课堂教学环节,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决定了初中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水平。
二、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
1.教师对教学目标和任务的把握度
初中英语教学目标在于,进一步巩固初中生在小学阶段所学习的英语基本知识,指导学生学习更丰富的英语词汇和英语语言法则,培养学生初步应用英语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英语思维方式,使学生逐步达到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应用英语进行流畅交流的目标。
初中英语教学任务的实施者是教师。英语教师对初中英语教学目标和任务的熟悉程度和把握度,是影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是教学任务的组织者又是教学任务的实施者。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师对教学目标和任务的掌控度密切相关。如果教师对教学目标和任务的认识不够明晰,就会导致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缺乏相应的具体教学实施,进而导致学生对某些知识点的学习缺失,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教师本身的教学能力
教师本身的教学能力水平是影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学习者的地位。教师自身教学能力水平的高低与课堂教学效果呈正相关关系。初中英语教师的自身教学能力水平主要包括教师对英语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课堂教学组织实施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
初中英语教师自身的学识水平高低,特别是对英语知识的掌握程度、熟悉程度以及应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直接影响该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要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英语知识,具有良好的英语交流能力。对初中英语教师而言,仅有丰富的英语知识还是不够的。教师要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还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课堂教学组织实施能力。教师需要学习并掌握一些基本教学手段,学会如何有效地把教师自身的知识转移给学生。
3.学生自身的学习状态
课堂教学环节主要涉及到两个主体,即教师和学生。学生自身的学习状态好坏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学生自身的学习状态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两方面。不容否认,同一个班级里的每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存在差别。对于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同一位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对于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一般的学生,相同的英语教师教学带来的教学效果可能无法让人满意。毫无疑问,这其中的教学效果差别跟学生这方面的因素有关。
除了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之外,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与否是影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对于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大致相同的学生而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的学习效率比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高,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前者取得的课堂教学效果要优于后者。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性,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好坏,值得引起初中英语教师的高度重视。
4.学习氛围
良好的学习氛围对课堂教学效果会产生重要影响。学习氛围包括学校和家庭学习氛围两方面。对我国初中学生来说,英语属于外国语言。语言学习对于周围的学习氛围具有更高的要求。我们的初中生平时接触到的语言学习环境是本国语言,缺乏英语学习环境和氛围。这就需要初中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主动为学生营造外语学习氛围,尽量应用英语来讲授知识,逐步培养学生对英语语境的适应能力,从而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5.教学设施硬件条件
学校的教学设施硬件条件会制约教师对教学手段的使用。从而对课堂教学效果有一定影响。例如,教学设施先进的学校,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学生能够在同时接受英语语音、图形以及情景等多重信息刺激,激发学生兴趣,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反之,传统的讲授式课堂教学手段,学生感觉枯燥,造成教学效果不佳。
三、提升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的对策
1.教师要牢牢把握课程教学目标和任务
为了改进英语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要牢牢把握课程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师围绕英语课程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每个知识点的授课内容,使之与教学目标相吻合。唯有如此,课堂教学效果才能得到保障。此外,教师要对英语课程教学目标进行分解和细化,使之适应班级多数同学的学习进度。这些措施会提高班级的整体课堂教学效果。
2.加强教师业务能力培训,提升教师自身教学能力
为了提升英语课堂教学效果,需要高度重视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对于新参加工作或者工作年限不到三年的教师,学校要组织他们开展教学能力培训,安排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指导新教师开展教学,要求新教师跟班听课,逐步培养新教师的教学能力。第二,对于参加工作时间较长的教师,鼓励他们及时更新英语知识,防止知识老化。第三,教师本人要加强学习,采用新的教学手段,追求最佳课堂教学效果。
3.重视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是课堂教学效果的有力保障。初中英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有针对性地穿插一些生活情景,让学生扮演具体的生活角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还可以在讲授英语知识点时,适当介绍一些英语言国家风土人情,激发学生求知欲,从而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4.营造和谐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
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带来良好教学效果。初中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要善于观察学生对授课内容的反应,适当地调整讲课节奏,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的课堂学习氛围。师生互动能够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还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能够获得良好课堂教学效果。
5.加大教学设施投入力度
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为教师和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和学习环境,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英语课堂教学效果好坏直接关系到英语教学质量。学校和教师需要关注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范文2
关键词 课堂教学;效果;因素
课堂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明确的目的,循序渐进地以掌握知识、理论和技能为主的一种教育活动。虽然在网络资源极为发达、知识传播渠道日益广阔的今天,学生离开课堂也可获取一定知识,但由于视频教学缺少师生间的沟通与互动,没有现实中师生间的亲切感,尤其是绝大部分学生缺乏自制力,目前甚至在将来的一定时期内,课堂教学仍将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学校工作的重心,因此,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
由于学生个体间存在着差异性,学生群体的特性也受到内、外在因素的影响,加之教师授课内容存在着特殊性,使得课堂教学实际上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涉及面非常广泛的系统活动,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须从解决主要矛盾入手,找到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一、教师是“教-学”中的主体,对教学效果起着主导作用
课堂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在一定的媒介和信息的支持下,完成既定的教育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场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教师的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没有了教师,课堂将不能称其为课堂。
二、教师个人素养对教学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
我国是一个尊师重教的国家,自古就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说法。不管是学生,还是其家长,都对教师有着一份敬重,这份敬重缘于教师这份职业,也与教师的个人素养有直接关系。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个理想中的老师的素描像,如果为人师者符合学生心目中老师的形象,师生间便容易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间传递的是正能量,必定会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反之,如果教师个人素养不佳,对个人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程度认识不清,存在着责任心不强、业务素质低下等情况,仅把工作作为谋生的手段而不是作为自己追求的事业来经营,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便会大打折扣,甚至学生对教师的管教产生抵触情绪,久而久之,师生间的关系便不再和谐,负能量的积聚,必定会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消极影响。因此,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一定要提高个人修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关爱学生,与此同时,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
三、适合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知识的传授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参与才能完成,所以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不应是教师一人唱独角戏,而应使学生参与其中。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须准确把握学生要求。新疆财经大学张钦老师就课堂教学效果方面的问题在师生双方间曾做过问卷调查,其调查结果具有一定代表性。从调查结果看,教师们通常认为提高教学效果需要教师熟悉内容、理论联系实际、讲解透彻、关心学生;而学生们认为课堂教学效果好的教师要理论联系实际、熟悉内容、讲解透彻、幽默风趣。由此可见,熟悉内容、理论联系实际、讲解透彻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而理论联系实际、讲解透彻又是适合的教学方法的具体体现。不同的课程性质不同,授课方法可有所不同,但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讲解透彻,否则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再者,从调查结果看,教师的风趣幽默在授课中也是不可忽视的。很难想象如果教师在讲台上板着面孔如同诵经会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风趣幽默如同在菜肴中加入的调料,可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但调料不宜过多,如果辅料多于主料,菜品必将变味。总之,只有教师认真研究,选择使用适合自己风格及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课考核方式是引导课堂教学效果变化的风向标
由于受复杂的社会现象的影响,目前很多学生略显浮躁,急功近利现象较为普遍,很多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好知识不是为将来工作打基础,而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在这种情况下,结课考核方式就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了一定影响。如果是考试课程,试卷成绩所占比例较大,而考前教师又不习惯于给划定考试重点,则课堂上学习氛围会相对好些,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也就高些;而如果课程没有期末考试或考试成绩所占比例较低,很多学生则会抱着法不责众的思想,上课松懈,这势必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因此,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定要确定合适的课程考核方式。
五、结论
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复杂多样,在诸多影响因素中,教师个人素养、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以及课程结课时的考核方式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应从提高教师个人素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入手,并尽量采用结课考试的方式,引导学生上好课,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之目的。
参考文献:
[1]郝黎明.关于大学课堂教学效果的调查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0(8).
[2]张钦.准确把握学生要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2(10).
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范文3
关键词:常态课;初中历史教学;教学有效性
提高常态课教学有效性是为了加强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保证学习效果,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在目前历史常态课程教学中,由于受到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使课堂的效果不理想。
一、影响初中历史常态课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在诸多影响初中历史常态课教学有效性的因素中,主要来自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
1.教师方面
在影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对教学效果有非常大的影响。在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有三种常见教学方式会极大地制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放羊式教学。这一教学方式是由于教师对课堂开放性与自主性存在理解误差,导致教学目标与教学思路混乱,课堂教学秩序也没有保证,很多学生无法安心学习,导致教学效果低下。
(2)填鸭式教学。这一教学方式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最大量地掌握课堂知识,将课程内容以“填”的方式向学生进行大量的内容传授。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处于一种主宰的地位,而学生则只能听课,没有自我思考与理解的时间,只能以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学习,导致课堂教学效果极低。
(3)表演式教学。这是由于部分教师过度追求课堂形式的完美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现象在一些公开课中比较常见。在这一教学方式中,基本上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由教师导演,学生是“演员”,学生只需要念出教师课前给的“台词”就行,虽然从表面上看起来很好,但是学生基本上没有进行思考与学习,既无法让学生掌握课堂知识,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际的课堂教学效果很差。
2.学生方面
主要是由于有的学生对历史课不重视、不感兴趣,在上课的过程中开小差,导致课程的效果极差。
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需要从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提高初中历史教学常态课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常态课教学有效性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从多方面着手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教师要提高对教材把握理解的程度,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加强对教学资源的利用,保证课堂教学效果
在课前,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进行认真备课,并定下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循序渐进地进行课堂教学,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加强对教材把握理解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两点:
(1)教师要实现对教材的整体把握与细节把握,在加强对教材整体纲要的前提下,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对教材的重点知识内容进行重点教学,使教学思路更清晰,提升学生理解课堂知识内容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教师要充分利用有利的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很多教师对教学资源的理解不全面,认为教学资源仅仅是指教学设备(如多媒体、信息技术设备等)。实际上,课堂环境条件与学生的兴趣也能成为教学资源。比如说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向某些喜欢历史课程的学生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通过这一方式增强课堂的互动性,从而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实现课堂主体由教师向学生的转变
在严峻的中考形势下,传统的放羊式、填鸭式、表演式等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教学的要求。在教学中,要对教学方式进行调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课堂思考理解。比如说在讲“”这一课程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对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思考“与有何关系”,“如何”等,让学生在自我思考中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教师要在课堂中注意讲、学、练、思进行结合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教学效果
这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注意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精简,使教学流程更合理;同时要注意使用简洁、明确、清晰的教学语言,以便于学生理解;另外还要提高对随堂练习的重视程度,通过随堂练习让学生学会思考,巩固课堂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初中历史常态课的教学有效性是一个长期的、积累性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地思考与实践探索。要想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加强对教材的把握,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将讲、学、练、思进行结合教学,同时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成学江.也谈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04).
[2]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范文4
关键词:初中体育 教学情境 课堂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阵地,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体育教师应该考虑也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一、学生的“心理基础”影响教学情境的创造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特有的育人环境。众所周知:不同的教学情境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须建立在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基础上。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取决于师生的心理状态,而学生的“心理基础”直接影响到这种心理状态的活跃程度。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心理基础”,主要包括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境、意识、热情、态度和激情。
二、生的“心理基础”影响教师作用的发挥
教学情境是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双向心理活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如果学生没有积极的“心理基础”就很难形成良好的教学情境。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步骤的实施以及教传授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等也就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教学情境的影响,从而影响到教师作用的充分发挥。
三、学生的“心理基础”影响自身活动的效果
健康而积极的“心理基础”能产生一系列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的积极因素。科学家们研究表明,一个人在积极性高涨是可以发挥80%~90%的才能,反之发挥20%左右。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活动的效果怎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努力程度。良好的“心理基础”能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使教学活动为学生愉快地接受和自觉地掌握知识,从而通过课堂教学获得良好的活动与学习效果。
四、如何结合学生心理,进行课堂教学
对于课堂教学来说,只有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才能激起师生间相同的情感体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那么,教师除了在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组织形成的安排等方面进行探索,还应充分考虑主体地位的学生。注意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培植学生积极的“心理基础”,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学情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 用教育方式,调控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情绪
青少年学生的情绪具有多变性,很容易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体育课中学生不能积极配合“指令”和“情绪高涨”的进行练习,大多数是因为教师进行教育时情绪的“冲动”和采用的“方式”不恰当,造成“情绪低落”或“抵触情绪”。合理调整和控制学生的情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教育方式时一定要慎重。首先,要克制自己的情绪,对学生的“越轨”行为不能简单的“责罚”后大面积的批评,应正视青少年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冷静地进行正面教育;其次,对学生练习情况不满意的时候不要一味的讲学生的“缺点”,要善于捕捉学生的“优点”多肯定学生的进步;第三,对学生练习遇到困难时不要“主观评判”,应耐心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及时开导。只有努力让学生正确的认识“错误”和乐观的对待“问题”才能使其保持稳定的情绪参与教学活动。
(二) 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触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
氛围是指一定范围内人的精神面貌、活动情况和客观环境的综合体现。处于其中的人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青少年学生心理较稚嫩,很容易受到课堂氛围的影响。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有效地感染学生的心境,使其处于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产生相动、乐学、要练的意识。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应排除那些影响或干扰学生“动”、“学”、“练”的不利因素。因此,教师在课前要求学生穿好运动鞋、运动服,根据课的需要认真规划场地和布置器材;用激励性的语言触发学生主动体验的意识;鼓励“畏难怕动”或“出工不出力”的学生“动”起来。当然,教师要精神饱满、充满活力。要求学生做的应身先士卒,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做好表率作用。
(三) 快乐于课堂,保持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
课堂上常常有笑声是体育课的特色,与其他学科相比学生更喜欢上体育课。因为在学生看来体育课没有“精神压力”,而且身体活动可以“无拘无束”。如果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板起面孔”,采用“高压”、“ 斥责”把课堂管得过严、过死,会给学生带来心理负担。终会影响他们的热情。某学生上课总是迟到,那首先要了解他为什么迟到?是故意的呢,还是上节课没完成作业,或许他还有其他原因。而不是开口就骂他,你是不要上课了,给我站在一边好好想想。那样就会极大的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反之,你友好的问他有什么困难,要不要帮忙,告诉他经常迟到不是好事,告诉他你相信他。这样做这位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爱,对他的期待,并且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就会努力改变以往的作风。还快乐于课堂,体育教师应迎合学生的心理,在教学过程中保持“和颜悦色”;在提出适当要求的基础上允许或鼓励学生“动”起来;教学内容与练习方法力求娱乐性和趣味性。只有学生身心得到了满足才能长久的保持热情,发挥体育教学应有的功能。
(四) 出提高健康水平,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
“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使学生对体育学科的“育心”、“育体”功能和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上体育课的动机也局限于“玩”、“自由”,以致对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合应五个学习的忽视。通常体育课教学活动是学生在“威严”下被动的进行,对需要“身心投入”的练习“敷衍了事”。突出提高健康水平,教师要结合体育课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建立“三维健康”观。以教学内容和具体练习为“载体”,以整个教学活动进行教育引导,使学生认识到体育课能使自己的身心和谐发展,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增强走、跑、跳、投等基本活动能力,从而产生正确的活动与学习态度,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思维、主动体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 用教学反馈信息,引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激情
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范文5
关键词:“基本原理概论”;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2-0258-02
“原理”课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作为一线教师,要把这门课程打造成“大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课程,就要调整备课思路、恰当运用教学策略、抓好课堂教学有效性这一重要环节。
一、调整备课思路,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前提
备好课是提升课堂有效性的根本保证,是上好课的前提。“原理”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原理”课基础性、学理性、政治性较强,知识点较多。要在新的课程体系框架下上好这门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就会遇到教材结构的整体性与教师知识结构的局部性的矛盾,教材性质的抽象性与现实生活的丰富性的矛盾,教材内容的复杂性与课时安排的紧凑性的矛盾。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内容总量×学生接受内容的百分数。由此可知,有效性的教学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二是教学对象。然而,实践证明,有效性教学的决定因素,并非教学内容,而取决于教学对象――学生,即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专注性。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认真备学生,了解自己授课对象的知识结构、生理、人格、社会经验、学习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特点,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他们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是什么。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阅历的丰富以及受社会上各种因素的影响,对社会和人的认识往往形成自己的见解和感悟,也有自己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和看法。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了解不够,只说一些空话、套话,就会使教学陷入盲目状态,而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也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针对学生的个性进行教学,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有的放矢,让每个同学体验和享受学习的快乐。
备课时还要对每节课的具体组织形式进行设计。首先,要考虑到不同的教学内容应当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不管采用哪种组织形式都要事先设计。如果采用讲授方式就应该考虑到应该如何开头和结尾,如何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如果采用活动式教学,就要考虑到怎样安排学生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教师怎么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考虑学生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或遇到哪些问题,教师怎样进行调控,怎样评价等。其次,教师还要考虑到,如果在课堂上可能遇到这样或那样意想不到的问题时,还需要教师课后进行教学反思,再进行补充备课,写出自己执教的体会、闪光点和困惑。这样的备课才是有效课堂教学的保证。
二、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有效地组织“原理”课课堂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教师要转变观念。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优化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业务素质的优劣,对课堂教学最优化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参加各种教师业务、理论、实践培训活动,努力成为一个教学素质好、基本功扎实、教改意识强、课堂教学最优化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原理’课是一门关于原理整体性研究的新课。就我们目前教师的知识结构来看,还难以适应教学要求,其原因不在教师本身,而在于中国长期对整体性研究欠缺和对学科从整体上建设不足,过去只是分门别类研究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1]而现在要求教师从整体上把握。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加强业务培训和学习,苦练内功。在“‘原理’课教学中,要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以及教学规律与方法等。通过研究才可能对相关的形形、庞杂的理论和观点进行梳理、分析和批判,才能在与学生的讨论中掌握主动,成竹在胸,掌控局面”[2]。只有教师队伍素质提高了,才能使教学生动、精彩,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创设积极有效的课堂教学氛围。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愉快的情感体验会使人精神焕发、思维活跃。在注重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的同时,还要注重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主动性。有了兴趣还要为学生找到展现兴趣的平台,我们改变了教师照本宣科、独霸讲台话语权的传统做法,进行了让学生担当“原理”课课堂主角的探索与实践。首先,教师根据课程内容提出讨论题目,布置给各个学习小组,其次,每组由一位学生代表进行课堂发言,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引导和评价,并把发言成绩作为该小组成员的平时成绩。这调动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基本原理的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创造了更多的学生广泛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使学生在“我参与,我快乐”中理解和掌握了基本原理的精髓。
教师还要有效地运用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运用正确、恰当的教学方法,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关键。“原理”课具有容量大、理论性强等特点,要增强其教学实效性,对该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究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的“原理”课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需要,灵活地、有选择地采用启发式的互动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专题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定期组织课堂讨论或演讲、小组合作学习法。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是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保障
目前,“原理”课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普遍采用的是学生和督导组评价的机制。学生在对“原理”课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时,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念、情感倾向和人际交往等主观因素往往影响着该评价的过程与结论,容易导致这一评价过程失实失真,违背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发展性原则。虽然专家的督导在一定程度上能克服学生评价中的主观因素,但其中也可能存在学科偏见、年龄偏见等问题。同时,许多高校的“原理”课课堂教学评价与其他课程评价一起执行全校统一的标准,较少考虑学科和专业特点;此外,在评价过程中还存在着评价主体缺乏主动性和参与性,评价功能缺乏引导性和激励性,评价制度缺乏规范性和实效性,评价结果缺乏质性分析等问题。
“原理”课教学效果内容上的“教书育人”特征决定了教学实效性评价的鲜明的政治立场。评价教学效果不能从教学过程本身是否有效进行单方面批判,而是要结合目标和内容来定性。我们对“原理”课的评价就要以为指导思想,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联系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本课程具体的教学目的、目标进行效果评价。“原理”课的评价不能离开党和国家的战略目标。
对效果进行评估就既要注意其表现的现实社会效果,又要注意其潜在的和长期的效果。因此,评价的指标体系应改革单一的“以分数论高低”的传统办法,建立一个包含多方面要素在内的综合评价体系。主要应包括理论知识评价、思想心理评价、行为表现评价三个部分,把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平时表现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以人为本,动静相融,表里结合,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另外,由于教学效果表现的多样性,还需要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综合比较来评判结果。
“原理”课主要进行的是思想政治品德的教化。教学的内容是连贯一体的,教学过程也是随着内容的展开而不断渗透的。“‘原理’课的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信息传播过程,其目的一要将以基本原理为内容的信息有效地传递给信息接受者――大学生”[3] 。对于受教育者而言,其接受信息、转化思想、行为也是逐步进行的,不是一蹴而就的。记住几个理论知识点,可能是很快的,但是要真正内化却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效果往往在教学过程实施后的一段时间内得到体现。如果仅凭一次评估活动就对教学效果下最后结论往往是不客观的,这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就会犯形而上学的错误。
“原理”课最终教学效果如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效果的形成受到外部社会客观环境因素和教学系统南部因素共同作用的影响。考虑到这种相互联系的情形,教学评价也必须具有系统性特点。在评价中要充分考虑各种外在因素对教育目标的积极或消极影响,又要注意对教学过程的不同条件、校园相关氛围以及教师队伍和教学方法等相关因素进行评价。另外考虑到“原理”课教师和受教育对象范围广,具有不同层次性,在进行教学评价也要注意参考到不同群体的层次差别,具体对待。
“原理”课堂教学效果评价调控机制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原理”课是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和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对“原理”课进行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是一项十分复杂系统的工程,构建课堂教学动态评价体系,是当务之急。“原理”课课堂教学动态评价就是要构建起课堂教学评价主体之间的互动评价体系,通过任课教师的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听课教师评价实现各评价主体之间的互动交流,从不同的需要出发实现对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学生学习、课堂效果等方面作出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价,促进教师的教学反思,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功能,使“原理”课堂充满生机活力。
总之,增强“原理”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品质是一个永恒的教育教学主题,它需要广大“原理”课教师始终如一的刻苦钻研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把控课堂的能力,切实增强“原理”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逢锦聚.《基本原理概论》教材学习辅导――教材编写的体会和讲授建议[J].思想政治理论导刊,2007,(增).
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范文6
关键词:大学;课堂教学质量;影响因素;统计分析
1 引言
大学课堂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第一阵地,课堂教学质量好坏,事关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总体教育质量;如何提高大学课堂教学质量,进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既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又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理论界对课堂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探讨。雷学文[1]研究了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特性,对影响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提高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措施和对策。柴志贤、邱风[2]以杭州部分高校所开设的课程为研究样本,较系统地分析了高校本科教学中若干要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教师的教龄、教学基本素质、教学责任心以及科研水平对教学效果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而教师的性别、教学班级的大小等对教学效果无显著影响。孙芳丽[3]通过对影响课堂教学质量主要因素及原因的分析,提出了一系列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对策建议。
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课堂教学情况调查指标体系”,以此为依据,设计“影响大学课堂教学因素调查问卷”;对A大学在校学生开展问卷调查,通过进一步分析找出影响大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因素,提出改进课堂教学的对策建议。
2 课堂教学调查指标体系构建与调查问卷设计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满意度,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有重大影响。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主要来自教师、学生和学校,相应地,本文构建了由5个一级指标和20个二级指标构成的课堂教学调查指标体系,具体如下:
教师素质——责任感、个性特点、阅历、职称、仪表、沟通(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授课方式、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师生互动情况、课堂氛围
学生素质——学习态度、接受能力、课堂配合度
教学条件——教学设施、教室条件
教学管理——课程设置、教学评估、考试、教学监督
根据上述指标体系,本文运用头脑风暴法、专家意见法设计了并修改完善了“影响大学课堂教学因素调查问卷”,该问卷由32个问题组成,涵盖课堂教学调查指标体系所涉及的5个一级指标及20个二级指标。
3 课堂调查的实施与结果分析
3.1 课堂调查的实施。
以A大学管理学院、经济学院、管工学院、机械学院、建工学院的大二、大三和大四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采取现场发放问卷、现场回收的方式。共发放400份问卷,回收366份,回收率达91.5%;有效问卷36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0%。信度检验。采用折半信度法进行信度检验,将统计出来的问卷按奇偶项分成A、B两组,每组180份问卷,分别对两组数据进行整理汇总,形成汇总综合表,用SPSS17.0软件对A、B两组数据的相关性进行测算,结果显示:最低的相关度为88.88%,最高的为98.1%,信度较高。
效度检验,运用专家法对调查问卷进行内容效度检验,请从事教学实践与研究的资深老师和研究人员对问卷内容的合理性、调查的可行性、分析方案的科学性做出评价,并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了修正,保证了调查的效度。
3.2 调查结果分析
(1)基本情况:问卷调查结果统计表明,学生对课堂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效果的满意度尚可,其中,对课堂教学质量的只占10%,基本满意的占55%;与此相对应的是学生对课堂教学相对重要性的看法,有51.7%的学生认为课后自学比课堂教学更重要,仅有13.3%的人认为课堂教学更为重要。在涉及教师、学生、学校三个方面,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学过程、教学管理、教学条件、师资力量、学生学习态度和教师工作态度是影响课堂教学的主要因素,尤为突出的是教学过程、师资力量和教学态度(作为备选影响因素,分别有64.4%、65.6%和71.1%的学生选择)等教师因素。
学生对任课教师素质的满意度并不高(选择“较好”的占47.2%,而选择“好”的仅占10.0%)。调查的结果显示,教师的责任感、个性特征、阅历和职称是学生最为看重的教师素质,总体上看,学生认为高校教师责任感不强、教师缺乏个性特征。学生逃课情况在很大程度上能反应学生对课堂的教学过程的满意状况。调查中,有56.7%的学生“经常”或“有时”逃课,逃课的主要原因是课堂比较沉闷以及课堂收获不大。绝大部分的学生都是认可师生间的良好交流对学习是有利的,但师生间的交流却并不频繁;师生间缺乏交流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主动性,仅有7.2%的学生表示会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在教学设施及教室条件调查中,48.9%的学生认为教学条件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同时88.9%的学生表示教师条件需要改善。
在教学管理方面,半数学生认为专业课和公共课同样重要,有43.3%的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公共选修课不能满足需要;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学校对教师的考评并没有起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