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电算化主要课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会计电算化主要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会计电算化主要课程

会计电算化主要课程范文1

关键词:教育 会计电算化课程 实践性教学

引言

传统单调的教学方式中,学生学到的就是简单的理论知识,缺乏实践能力。即使有些学校安排了会计电算化实习,但是多数学校安排实习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简单形式化地走过场,并不能真正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失去了会计电算化实习应有的价值和效果。加强会计电算化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成为会计教学工作关注的重点话题。因此,会计电算化教学急需改革,会计电算化教学要充分的重视实践性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一、会计电算化实践性教学的意义

高校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性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用较大比重。

会计电算化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但目前在本专业的教学方面存在着很多弊端,特别是在实践性教学方面力度不够大,仍然是重理论、轻实验的教学模式,这就不能全面启发学生的思维,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不能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很难培养出动手能力强并具有开拓创新型的会计电算化人才。特别是在我国参加新经济的竞争中,迫切需要新兴的会计电算化人才,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急需改进。

二、实践性教学的具体组织实施

2.1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层次

会计电算化专业内面向单一课程的实验,包括验证性实验项目、操作性实验项目、综合性实验项目。如基础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成本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模拟实验、审计模拟实验、会计电算化制度设计模拟实验等, 这些课程实验包括的实验项目除了单项实验外, 还应开设涉及本门课程综合知识的综合性实验项目。

会计电算化专业内涉及多门课程知识的实验,如企业会计审计综合模拟实验课程,需要把从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信息系统到审计等课程的知识综合起来、融会贯通才能完成,属于大型的综合性实验。

发挥会计管理职能、涉及整个企业层面的实验,如企业资源计划(ERP)实验,其中会计核算、成本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等是整个企业资源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必须与企业内部其他部门人员密切配合,才能完成整个实验,它属于综合性、模拟实战性的实验。

跨管理学科与经济学科涉及会计内容的实验,属于综合性、实战性、探究性实验项目。如设立以金融市场业务为实验平台, 以资本市场证券交易为核心, 把金融投资、工商管理、会计审计、公司理财等实验项目融为一体的探究性、实战型综合实验系统。

2.2应用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教学的好形式,同时案例教学又能够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案例教学是一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围绕案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讨论分析、探讨推理,提出解决方案的一种教学形式。案例教学的关键在于案例设计,要求案例来自实践,同时又要经过加工提炼。案例应尽可能多地包含各方面的信息资料,包括直接和间接、确定和不确定的资料,且答案应是多元的。案例教学能改变学生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的状况,通过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财会专业的实践性特点,案例教学显得尤为必要。案例教学的实质在于它是一种启发式教学,不同于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好的教学案例能使学生进入“现场”,充当一个“角色”,有比“旁观者”更深的体会。

2.3利用计算机模拟环境

由于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实践性教学过程中不可能为学生提供完全真实的实验环境,因而只能在实验室进行仿真模拟,模拟的过程侧重于账目处理的程序,关于会计电算化主体的环境、会计管理职能只能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描述,很难让学生得到切身体会。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计算机模拟企业环境,有效解决实践难的问题。我们可以在计算机中创建一个全真的企业组织,使会计部门与其他部门有机的结合为一个系统,同时为满足实践性教学的需要可以认为的突出会计部门的组织结构和各项功能。利用计算机模拟企业运营,将遇到的各种财务问题交到财务部门处理,其他问题由计算机自行处理。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学习账务处理程序,还可以了解会计主体所面临的环境,进行会计电算化职业判断,发挥会计电算化的监督职能,更加真切地了解会计电算化工作,使实践性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2.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整合会计电算化教学师资力量,形成一批高素质的“实践型”教师队伍。教师是教育的基础和主力,强化会计电算化实践性教学以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加强实践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实践指导教师的专业能力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一,对于本校专业教师要加大培训力度,定期派遣专业教师到企业单位进行实践锻炼,提高专业技能。其二,尽可能聘请经验丰富的高水平教师或从事有关行业实践工作的中高级人员参与实践指导。这些人才既可以提高实践指导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又能够起到信息中介的作用,通过他们可以很快地将实践中的新制度、新方法反映到教学中去。

3、结语

实践性教学是高校会计电算化教学环节的重中之重。实践性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从而决定了高校能否向社会输出高素质的、应用技术型的会计电算化复合性人才。我们要以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实践能力的增强为目标,以企业需求为依托,培养新型的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单晓萍.浅谈中专学校会计教学改革[J].成才之路.2010,32.

[2]尹建荣.对高校非会计类专业会计教学的思考[J].电子商务.2010,12.

[3]李文英.浅谈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学中的实践性教学[J].财经界(学术版).2010,12.

[4]杨彦开.关于对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考试周刊.2007,14.

会计电算化主要课程范文2

一、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目前,高职院校所有的会计专业都开设有会计电算化课程,但都是初级会计电算化课程,通常一周六节课,个别学校一周四节,一个学期上完。学院硬件条件好的院校,六节课的课时里面,四节上机,二节理论;硬件条件不好的院校,二节上机,四节理论。实际上初级会计电算化的内容很多,一个学期六节的课时学生根本学不完,很多学校的教师只教了学生“总账”系统,个别院校最多再增加个“职工薪酬”系统或“固定资产”系统,而还有“往来账”系统、“供应链”系统、“财务分析”系统均没讲授。其中“供应链”系统包含内容很多,而这些内容在企业应用非常广泛。另外,中级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开设也势在必行,社会上这方面的考证非常多,但几乎很多高职院校都没有开设该课程。

(二)课程实训、实习力度不够

会计电算化课程需要有较多的实训环节,对整个会计操作通过电脑来掌握知识重点、难点,而目前大多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实训室以及师资是难以满足该实训操作的。会计电算化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不够,教学效果欠佳。会计电算化是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边缘性学科,它要求教师既掌握会计知识、管理知识,又要精通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目前,各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教师有的原来是学会计专业的,他们会计业务处理较为熟练,但计算机知识水平有限,对数据库的管理、网络管理、电算化系统的维护等方面经常力不从心,有的学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对整个电算化系统的管理、维护、数据库管理、网络管理较为得心应手,但会计知识不够全面、系统。二是会计电算化的实训基地校外几乎没有,校内的实训也只是做题,与真实的情境相差甚远,仿真度太低,所以用人单位往往倾向于那些有工作经验的人员,刚毕业的大学生苦于没有工作经验而就业难,究其根源是我们的教学系统与外界脱节的关系。

(三)课程理论知识与职业资格证书脱节

会计证是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需要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是学生将来从事会计工作的入门砖。学生在校期间,要取得会计证需要通过初级会计电算化证、会计职业道德和财经法规、会计基础的考试。而许多院校没有专门开设会计职业道德与财经法规的课程。中级会计电算化证也没有对应开设课程。另外,各院校之所以开设一些专业扩展课,也是从学生个性出发,方便学生更好的就业,但课程设置并没有与学生考证有机结合起来。学校教学安排和课程设置没有紧跟职业与就业岗位要求而动,造成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职业资格证书相脱节,造成学生考证过关率低,对口就业困难。

二、构建课程设计和实践新思路

(一)建立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采用理论加实训的方式开展,并针对课程的具体内容分别采用项目导向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观摩教学法、总结归纳法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操作能力。教学过程中同时要做到讲练结合,边讲边练,实现教学内容与实训内容统一。采用模块分段教学,使学生对会计电算化有整体的把握。教师以一个会计期间内发生的实际经济业务以及会计凭证在各个岗位传递程序作为讲解对象,把理论内容分类成模块形式,把每一模块所对应的实际操作讲解清楚,边讲边操作,使学生弄通弄懂。最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老师在旁边辅导,把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总结经验和规律,让学生熟练完成每一个模块的实际操作。最后进行综合实训,全方位地模拟日后的工作流程、职能岗位等。在进行实训时,学生可根据手工操作环境下所完成的会计资料,在指定的财务软件环境下重新进行全面、系统的计算机模拟操作实训。

(二)完善实训基地,建立校企合作

1.建立专业的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室

针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特征,应建立专业的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室,实验室配备相关电脑软硬件,购买正版财务软件用于学生的实训操作。针对本课程,确立电算化主管岗位、会计岗位、出纳岗位、系统操作岗位、审核记账岗位、电算审查岗位、系统维护岗位等职业岗位和岗位群。按职业能力和职业标准的要求,确定各岗位应具备的职业知识和技能,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的课程内容体系。学生只有通过长期的上机练习才能掌握财务软件的实际操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两者并重,加强学生的操作环节,让学生在实训中掌握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建立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

让学生在企业真实的环境下感受财务软件的使用和会计处理的流程,比较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的异同,遇到困难可以向带自己的企业师傅或指导老师请教。巩固在学校所学的知识,熟练职业技能。企业在和学生接触中提出企业用人需求,对学生的具体要求。不断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沟通和联系,让学生顺利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让企业能较快找到合适的人才。

(三)加强会计电算化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应注重加强会计电算化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对电算化人员的培训工作要经常性进行,并经常交流经验,使培训收到实效。一是培训内容既要包括计算机及网络知识,又要包括会计专业知识的新思维、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为会计电算化普及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要切合实际工作需要,对不同人员应按不同内容、不同要求进行培训。三是随着计算机技术、会计核算技术的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商品软件的发展日新月异,电算化教师要定期深入软件生产公司,接受前沿专业知识的培训学习,及时掌握专业软件的发展动态与内在体系结构。四是专业教师应深入实际,考察了解会计电算化软件在各个单位的实际应用情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组织实践教学,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

师资队伍建设除了要加强培训外,电算化教师也应该利用课余时间撰写电算化相关教材和论文。配合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该教材的内容、体系结构等方面都要进行改革,让教材能更贴近学生,使该门课程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

总之,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需要建立专业的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室,配备先进通用的财务软件,创新教学模式、改革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方法、提高师资水平,将高职学生的特点和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相结合,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实用型的高素质会计电算化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洪君.高职会计专业实践课教学改革初探[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2]赵晓煜.职业技术学校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浅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

[3]赵海兰.谈《会计电算化》与《会计实务》教学结合[J].职业教育研究,2006(7).

[4]刘照军.会计电算化实用教程[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5]管友桥.高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企业文化,2009.11.

[6]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7]李玲华.《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

[8]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课程的两个基本特征[J].教育与职业,2007(30):18.

会计电算化主要课程范文3

关键词:ERP;会计电算化;教学目标;教学思路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4-0253-01

近年来世界信息化的脚步日益加快,信息化俨然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由国外引入会计电算化理念以来,我国的会计电算化经历了不断变革和发展的过程,随着“ERP”的成功,使我国会计电算化又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ERP是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的简称,是针对财务资源管理、物质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进行的集成一体化的企业管理。目前中国ERP市场可以说是如火如荼,ERP也成为众多高校探讨的热点话题,并逐渐引入到教学工作中来,成为财经类专业的重点课程。高校会计电算化教育肩负着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重要使命,如何更好的使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适应ERP时代的要求,培养应用型会计信息化专门人才,已成为高校会计电算化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1、ERP会计信息系统的主要特征

1.1会计信息系统不可独立于ERP

无论是在传统的MPⅡ还是在ERP中,会计和财务管理始终是核心的模块和职能。在ERP环境下管理信息系统是由总账管理、薪资管理、应收应付管理、库存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多个子系统集成,各子系统间存在着信息传递和相互共享的数据传递关系,而会计信息系统只是作为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一个核心子系统存在着。

1.2 ERP会计信息系统加强了财务决策支持功能

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技术的使用在总体上还处于较低水平。在采用了会计电算化手段的企业中,有半数以上的企业仍然是采用传统的“核算型”财务软件,采用“管理型”和“决策型”财务软件的企业较少。传统的财务软件中利用财务指标和财会数据能进行简单的财务决策,但其重点是为决策提供基础信息,而不是支持决策的全过程。ERP环境中的会计信息系统能提供充分的决策支持,进行财务预测和财务决策,提出适应不同环境的风险解决方案。

2、ERP教学现状

高校是为社会输送人才的源地,为适应现代企业会计信息化的需要,培养新世纪合格有用的人才,是会计电算化教学面临的一大挑战及任务。目前我校在开设ERP课程及有关实验还处于起步阶段。我校于建校初期便引入了用友ERP-U8(8.61院校专版)财务软件,成立了两个财经类专业专用的ERP模拟实验室,内共有近一百四十台电脑,配备多媒体教学设施供教学使用。这样就避免了教学资源不够,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缺陷,为学生进行模拟实训创造了良好的硬件和软件条件。

我校ERF课程针对财经类专业学生开设,采取模块式实践教学,财会专业主要学习财务管理模块,开些会计电算化课程,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专业主要学习供应链模块等。教师进行理论讲授与实验操作演示,结合实例,指导学生参与实训。

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极具挑战性、实用性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是在所难免的,本文从我校教学过程中发现的诸多问题出发,提出个人的几点建议,希望能得到资深人士的指导及教育同行的帮助。

3、ERP系统会计电算化教学思路探讨

3.1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强化教师技能

目前高校满足ERP教学的会计电算化师资比较匮乏。首先,从事会计电算化教学工作的人员主要为从事会计教学的教师,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知识的掌握并未达到电算化教学的要求,导致会计电算化教育更多的只是用电脑进行会计核算,无法适应ERP系统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笔者认为,一方面可以组织本校会计教师进行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另一方面应该鼓励教师在企业挂职,帮助企业解决在实施应用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实践提高教师的动手能力和实际综合应用水平。其次,ERP会计电算化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实践性极强,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扎实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和会计电算化的系统管理技能。众所周知,信息化的时代体现的是速度,软件的更新速度很快,针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ERP会有新的解决办法出来,因此,作为教师而言,应该关注这方面的信息,做到与时俱进。

3.2明确教学目标,充实教学内容

ERP是企业信息化的产物,会计信息系统是ERP的核心,ERP系统包括多个应用模块,系统十分庞大,涉及的知识面也比较宽,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定位不清必然会导致无法保证教学质量。因此,必须明确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在ERP环境下,高校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通过较全面地介绍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技术与应用方法,使学生能够以会计电算为手段,运用会计信息系统原理,实现企业资金流、物流与信息流的有机融合与协同,利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参与企业计划、控制与经营决策,并且能够运用会计软件。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主动与企业进行合作,密切关注企业ERP实践情况。一方面可以把企业实施ERP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提炼为典型的教学案例供学生分析研讨,使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理解ERP在资源规划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为教学积累真实的实践内容,并且通过成立模拟公司和角色扮演,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当中。

3.3结合就业形势。实施“三位一体”教学

笔者认为,完整的ERP教学体系不仅报告实验室建设、课程建设,职业认证也不可或缺,应该把三者密切联系,形成“三位一体”的格局。

目前高校学生就业形势日益紧张,社会越来越偏爱多元化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企业用人要求会计信息化人才除了能使用软件对会计业务进行正确处理外,还要会借助财务软件及其管理知识对财务分析、预测、控制及决策。要想在职场上获得一个美好的前程,考取各种财会资格证还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在校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职业目标,考取资格证书无疑在以后的就业中会增加一些成功的筹码。因此,在学习ERP的技能之外,再办理相关能力的证书,对学生来说,是很有必要的。鼓励学生在考取国家政府部门授权相关机构颁发的职业能力证书之余考取以用友、金蝶等IT公司为代表的比较流行的ERP应用能力证书。

3.4完善实践内容提高学生综合财务一体化知识能力

会计电算化主要是针对财会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学科,ERP包括了财务会计、供应链、管理会计、集团应用、生产制造等众多模块,适用整个企业的资源调控与计划,掌握这项技能对财会专业的学生就业非常必要,尤其在现在大部分企业都实行了会计电算化的形势下,掌握ERP已经成了必然趋势。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单一的只进行财务会计相关的培训,还应该让学生了解企业供、产、销的业务子系统,在每一模块中按照ERP的管理流程,业务流程进行数据流动式的分析,了解每一子模块的功能,提高学生综合财务一体化知识能力。

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应避免教学模块的单一化,将理论与实践、财务与其他模块结合起来,在授课的同时,不仅讲授软件的操作使用,还应让学生把以前学过的各门课程的知识结合企业实际来使用,在学习的过程中达到复习的目的,使学生能够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让学生对企业实施ERP的流程理解并熟悉。

ERP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正在逐渐融入专业教学之中,它是深化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提高ERP教学质量,需要我们不断的进行探索。高校会计电算化的教学要跟上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步伐,就必须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社会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庆丰,对高职财经类专业ERP教学中若干问题的探讨,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8)

[2]吴祝平,关于对证施教的几点思考,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

[3]邵丹,从会计电算化到现代会计信息系统[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6)

会计电算化主要课程范文4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教学方法;教与学的策略

会计电算化主要是一门把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会计学相结合的新技术,在中职学校开设这门专业,是顺应社会需求服务地方经济的良好举措。但是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专业无论是在专业定位、课程设置、教师的配备还是教学设施等方面都还不够完善,教学滞后于实际应用的矛盾仍十分突出,直接影响了这类人才的培养。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对策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一、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的现状

(一)教材的配套问题

目前在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中,常常困扰教师的是教材的基本理论知识过多,缺乏与教材的操作内容相配套的应用软件。对于会计电算化这样一门多学科交叉的专业来讲,缺乏了网络系统的教学内容的支撑,就使新的知识和技术无法在教材上得到及时地调整和补充,造成教材与实际相脱节,教师在教学上也只能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实训上也往往只能“纸上谈兵”。

(二)教学环境较差与教学方式方法问题

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本来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如果没有足够的上机实验环节,学生是无法学好这门课程的。而就当前的中职学校,尤其是比较偏远地区的学校,缺少专业机房和必要的实训教室将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另外学校鉴于人力、资费等方面的考虑,往往不能及时更新换代计算机硬件和企业应有软件。教师也只能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讲授这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这就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教学实践环节薄弱

由于一些学校的资金和投入的不足,教学设备不能更新,导致教学不能安排案例分析课和社会调查课和模拟课,学生只能学习空洞的理论和教条刻板的甚至是过时的东西。缺乏相关的校企合作单位和实践基地,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充分的提高。其结果是,虽然学生通过了专业课程的考核,但由于缺乏实际操作的技能,缺少实战经验,日后在工作中也适应不了本专业的要求,从企业反馈的负面信息不难看出这些现象。

(四)师资力量不足,学生学习能力偏低

会计电算化专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目前从事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教师来源,大多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会计专业出身,经过短期培训后改教会计电算化课程,他们会计业务能力较强,但计算机知识相对薄弱,有时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熟练地解决涉及有关计算机方面的问题;二是从事计算机专业课教学的教师,他们本身没有系统的财会专业知识,不能在讲授计算机知识的同时熟练地处理财会方面的问题。因此,会计电算化专业急需复合型的教师,这也是制约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兴旺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与学的策略

(一)开发校企合作的道路

中职教育的方针是培养有技术有知识的普通劳动者,而不是造就社会精英,也不是培植专门技术人才。因此,教育者就要依据教育方针,开展教育活动。不要以为只有第一产业中的中职专业可以走校企合作的路子,其实所有的中职乃至高职都可以在教育中走校企合作的道路。比如医院、学校、公司、商场等,凡是有财务结算的地方都可以和学校进行合作,让学生真正能在现场的实际操作中,学会会计电算化的基本技术。

(二)行进工学结合的途径

校企合作,可以算作工学结合的一种,顶岗实习也是一种工学结合,但是它们又都不算作完全意义上的工学结合。工学结合是教学部门自行设计的一种教学模式。把教学的地点从教室转移到现场,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在工作中学习,在操作中学习,在工厂的生产经营中学习,是中职教育的最为实效的方法。

(三)融入生涯教育的理念

把教学的内容融入生涯教育的理念之中,最大范围最大程度最高标准地获取职业技能证书,比如会计证书、计算机技术证书等。

三、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改革的内容

(一)优化技能课的教学环境

一个良好的训练环境,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习室进行的技能教学中,教师可有意识地选用某一单位经营活动全过程的系列资料,把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同学各有不同的分工,分别扮演某个岗位,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处理,以增加真实感与新鲜感,共同协作完成一套会计业务。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职业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促使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快速提高。

(二)加强模拟实验室的建设

学校的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室,把手工会计模拟实习与电算化模拟实习有机地衔接起来,更能凸显其真实性。目前只是很多学校简化教育过程,节省教育成本,过度地追求教育的物质利益,把教育办成了商业化盈利的企业性质,所以,教学效果每况愈下,教与学双方走向恶性循环。

(三)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要提高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水平,保证学校师资队伍质量是非常关键的。它要求专业教师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扎实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和会计化的系统管理技能。这种“双师型”的教师,应不断地更新教学知识,主动学习,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路子,或聘请实业部门的专业教师,或者选派本校教师去实业部门实训,把当代先进的管理思想、科学的会计信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

(四)机动灵活的教学方法

1.兴趣引导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多么高明的的教师,多么优秀的教材,如果没有引起受教育者的兴趣,都将是徒劳无益,事倍功半。可以完全颠覆传统的教学手段,来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比如利用动态的演示,学生边观察边动手,加深了他们的感性认识,教与学互动性极强,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

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指导学生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会计电算化的实际运作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他们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实验教学法

就是按照教材内容,要求学生自己根据课程要求和实业部门的具体资料,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构造实验内容,自行确立任务目标,从而获得某种技能和手段。这种实验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对学生创造能力、攻坚能力的形成都有极为有效的帮助。随着计算机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会计电算化岗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中职学校为了实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就必须在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在探索中不断地完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赵合喜.会计电算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牛丹.会计电算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中国管理信息化:会计版,2006,(4).

[3]郝玉峰.会计电算化教学如何适应中等职业教育[J].决策探索,2007,(11).

[4]王钊.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的拓展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管理信息化:会计版,2007,(2).

会计电算化主要课程范文5

本文主要从当前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现状出发,分析SPOC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优势,通过互联网络技术与会计职业教育全面“深度融合”,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范式变革。提出“基于SPOC翻转课堂”的“四个三”教学模型,即:三个平台、三个阶段、三个步骤、三个环节,并以“三个阶段”为主线详细阐述了该模型的具体内容;接着以该模型为基础,进行课程翻转课堂实践,分析了教学效果,给出结论。

关键词:

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会计电算化》课程

引言

SPOC(SmallPrivateOnlineCourse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这个概念是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阿曼德•福克斯教授最早提出和使用的。Small和Private是相对于MOOC中的Massive和Open而言,Small是指学生规模一般在几十人到几百人,Private是指对学生设置限制性准入条件,达到要求的申请者才能被纳入SPOC课程。其基本流程是,教师把这些视频材料当做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然后在实体课堂教学中回答学生的问题,了解学生已经吸收了哪些知识,哪些还没有被吸收,在课上与学生一起处理作业或其他任务。目前世界上例如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麻省理工学院和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都开展了基于SPOC的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模式实验,并取得不少应用的成功案例。SPOC将教育对象锁定在围墙内的大学生,利用高质量的教学服务手段和丰富多样的学习方式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提升教学效果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本文将以SPOC为教学理念对《会计电算化》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利用SPOC进行翻转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来分析SPOC对于课程有效性的可取路径。

一、当前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初识水平差别较大

《会计电算化》课程在学生第一学期开设。首先,学生在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的差异很大,有在高中时期存在很少接触计算机、已熟练应用计算机,考过计算机一级等级证书三类情况,在计算机应用能力上的差别将导致在学习会计电算化软件时学习能力差别。其次,由于每个学生所掌握的会计专业知识上差别,在理解和应用会计电算化软件上也存在着差异。

(二)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习惯不佳

我校目前招生高考第四批全日制大专学生,该生源特点是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喜欢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在学习上遇到问题主动放弃,不善于思考和解决,没有迎难而上的精神。

(三)教师教学的热情不高,课堂活力不够

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日新月异,教育技术也伴随着快速成长,目前部份高校已有一批成熟的微课资源。但是,对于大部分教师要开发和应用微课资源,并对课堂进行教学技术改革,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仍采用传统的多媒体教学方法,教师先讲解,学生后操作,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加之教师授课任务繁重,批改作业工作量较大,教师由于精力有限,对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就热情不高,课堂缺少活力。

二、基于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

(一)有利于发挥教师积极性,改变教学行为

SPOC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从重复讲授中解救出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教学活动设计上,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掌控者。特别对于积极参于教学改革的教学工作者,SPOC能够让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任务和学生情况,制作出一大批优秀视频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在课外进行学习,课堂进行答疑讨论教学设计。根据波菲(Brophy)和古德(Good)评价教学有效性的维度,在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中采用SPOC模式,教师能够根据学生在线上学习情况,掌握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另一方面,教师根据学生在线上的学习情况,来改变教师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恰当改善以往教学行为,并通过学生实训操作出现的问题,对学生重点难点问题进行针对性重点讲解。

(二)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SPOC模式彻底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状,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分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鼓励学生学习创新精神,从而重新实现学生对当前知识的有效意义构建。根据我校2015年度对《会计电算化》课程100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实行SPOC课程学生学习主动性相对于上传统课程学习主动性要高。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一是微课资源改变了教师以前现场填鸭式教学,以教学任务做成的微课资源让不同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升15%。二是满足不同学生学习的进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微课资源,改变以往教师统一进度,造成部分学生学习吃不饱现象,学生满意度有所提升。三是练习测试重点帮助学生回忆微课资源教学内容,而不是以考倒学生和难倒学生为目的,学生满意度得到提升。四是专题任务分为学生个人和小组。小组任务以前是没有的,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一个实训帐套,来提高学生团体合作精神,学生满意度提升。见课程总体满意度提升表。

(三)扩展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丰富教学资源和手段

“微格教学”是在上世纪的60年代兴起的,它首先是教师将上课的情况录入视频,然后将视频资料交由教学评审小组进行评审,以提高教师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为目的。此外,奥苏贝尔认为开发课堂多媒体教学资源,对提升教学效果具有很大的帮助。SPOC模式应用于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利用互联网络资源,把丰富多样的多媒体课程资源放到精品课程网站共享,借此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学生对课程资源认可度的进一步调研,虽然过去视频资源中动画、PPT、教师教学录相与现在微课资源不具有太大差别,但是SPOC课程资源更加注重教学策略,课程资源制作简介更具有亲和力,学生有较高的认可度。此外,文字资源、视频资源、动画资源的整合更具有有序化和形象化,在指导学生上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基于SPOC翻转课堂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模型的构建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会计专业学生具备会计信息化处理的能力成为处理会计业务必备素质,高职院校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成为会计专业学生学习处理会计信息化主要途径。鉴于目前此类课程学时少、操作性强,学生需求不同,利用SPOC进行教学改革是一个有效措施。美国学者Gerstein构建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型,将课堂划分为四个阶段:体验学习阶段、概念探究阶段、意义建构阶段以及展示应用阶段。通过一年教学实践,以及SPOC的教学特点,本文将SPOC翻转课堂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模型来构建基于SPOC翻转课堂《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四个三”教学模型,三个平台(网络+课堂+课外)、三个阶段(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步骤(认知+内化+升华)、三个环节(三个阶段的分别包含三个关键教学环节)。课前阶段,主要是学生通过《会计电算化》精品课程网络学习平台所提供的任务清单学习微课资料,自主学习,在线讨论,实现对知识的认知;课中阶段,主要是学生通过课堂实训、小组讨论、老师交流,学生之间互动答疑,教师进行答疑解惑总结归纳,实现对知识的内化;课后阶段,主要是学生通过小组协作,完成校内记帐公司提供记账业务操作、小组互评实现对知识的升华。

(一)课前阶段:以精品课程网站为基础,知识认知,自主学习,课前线上自主学习阶段

将教学内容分成项目,项目以任务组成,每个任务对知识点的划分为基础知识和扩展知识。微课制作主要选取“基础知识”进行,在课前阶段教师主要思考学生如何学和如何设计课程。在本阶段,在“SPOC翻转课堂”中教师主要规定教学内容和控制教学进度,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在精品课程网站上微课资源和学生任务清单,组织引导学生在线交流学习;学生在这个阶段是“翻转课堂”的执行者,通过老师的任务清单进行微课学习,并进行在线讨论,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二)课中阶段:以课堂教学平台为核心,知识内化,答疑解惑

学生通过课前微课学习和小组讨论,对于知识点有了初步了解,在课堂中主要是通过实训操作,教师的答疑解惑以及归纳总结使知识得到内化,学习质量得到提高。在本阶段,教师首先对课前学生微课学习的情况进行反馈并将错误点在线论坛,对错误点的点评放在精品课程网站的在线论坛,鼓励学生进行补充说明。“课中学习阶段”教师设计好“学生如何理解掌握?”。在本阶段教学过程中教师继续布置新实训任务,教师是“SPOC翻转课堂”的主导者,由于在课前教师对基础知识己经制作成微课资源网站,教师对于基础知识将不再做详细说明,对于扩展知识讲解难点,保证学有余力的学生能通过大量的实践案例进行内化知识提高。教师可以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时间,更有效组织课堂教学,SPOC翻转课堂不仅保证大部分同学对于基础知识学习的需要,而且也保证优秀学生对扩展知识学习的需要,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课后阶段:以校内的记账公司为平台,实现小组协作真账真做,知识升华。

由于《会计电算化》课程实践性强,利用校内记帐公司提供记帐业务(学生三人一组,每组一个企业案例,然后分别在帐套初始化、帐套建立,与课堂进行同步业务处理),提高学生的整体实践能力,满足学生掌握会计电算化软件进行会计业务处理的成就感。学生可以利用老师在“翻转课堂”中提供的一些“扩展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在线与老师、同学进行互动交流,使学生对于该课程的学习内容进一步巩固,融会贯通,得到知识的升华。“课后阶段”教师设计好“学生如何实践应用”。在本阶段,教师将助者身份出现,根据每组学生会计业务处理情况,针对性进行辅导帮助,学生通过与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使所学知识得到升华。

结语

在MOOC背景下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与会计职业教育的高效结合,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对学生学习知识从认知、内化到深华的全过程,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范式变革,在期末的教学测评中普遍得到了学生好评,该教学模式可以在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进行推广,但由于各个学校的学情不一样,还需要教师进行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作者:邵佳佳 单位: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6年度浙江省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基于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以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为例”项目编号(JB135),主持人:邵佳佳。

参考文献:

[1]张金玲.基于SPOC模式的高校文科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有效性提升路径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6,(05):71-75.

会计电算化主要课程范文6

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职业技能竞赛的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

会计是一门应用性较强学科,其人才培养主要目标是“岗位导向,T型结构”,以企业中实际会计岗位设置为指导方向,凸显岗位需求,强调学生专业核心技能培养的硬技能和加强学生职业岗位适应广度软技能的拓展,提高实现学生就业质量,然而现阶段的部分竞赛内容与现实脱节。例如手工点钞技能,在企业里面收款的时候一般边点钞边验真假币,而职业技能竞赛的时候只是简单地点出数目的多少,房地产企业开盘的时候一般都是上百万,用手点钞是不现实的。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以上这些技能竞赛多少跟现代社会有些脱节,然而作为基本入门的技能训练,这些竞赛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更深入学习会计类课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职业技能竞赛的内容也不应该仅仅为赛而赛,而应该与社会需求相契合,让职业技能竞赛有更强的生命力,在辅助专业建设的道路上走的更远,更踏实。

(二)职业技能竞赛内容凸显出学校的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课程大多是根据教育部针对专科专业制定的目录而开设的,不仅没有体现出各校会计专业建设的特色,而且没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及体系,更没有体现各地区不同层次会计人才需求的特色和导向。

通过对职业技能竞赛的内容的研究可以发现课程重复设置,同一专业不同方向课程差异化不足,基础技能课程设置较多,高技能课程设置少,学生学习的功利心理也比较重,对自己未来有用的他们才有兴趣学,过于注重实操,导致学生对基本的一些理论不清楚。

(三)“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相互促进机制还不完善

通过与其他院校的交流发现,大多数学校举办“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只是为了选拔学生参加省级、全国竞赛。采用停课、赛前突击培训的方式组织学生学习比赛的内容,与平时课程学习相脱离,形成了为赛而学,为赛而教的现象。“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相互促进机制还不完善,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范围很小,使会计技能大赛没有发挥到应有的功能和价值。

(四)竞赛实践教学软硬件、师资条件不到位,学生动手能力差

会计竞赛的培训往往是通过学校的实践教学来完成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导致教学实施不到位。首先,学校思想上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课时比重较低,管理不严格;其次,组织不合理,总体设计不严密,没有形成一个前后衔接、层次清晰、共同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有机整体。从实践方式看,学生仍处于被动地位,有些实践课只不过是在授课过程中加入一些小案例,甚至是把习题课当成是实践课;再次,实践性教学环节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执行。如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实习或实践”、“毕业实践总结”流于形式,毕业顶岗实习形同放羊;最后,缺乏组织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较少,学生开展专业顶岗实习及毕业顶岗实习的企业指导教师作为学生的实践指导教师,往往会难于管理。另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相对薄弱,会计专业的会计电算化主要是为考证服务,没有及时链接到最新的企业软件或会计竞赛平台。

基于此,我校会电专业于2014年5月起正式启动“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赛较融合”课程改革,逐步实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理念,将技能大赛资源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把大赛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有效地调动师生教学的积极性。我们在已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参加各级会计技能竞赛的经验中,以国家级、省级会计竞赛的检验目的和比赛内容为参照,结合企业实际工作岗位需求的标准,充分整合我校教学资源和企业信息资源,设计出适合我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竞赛实施方案,从而形成通过竞赛提升学生理论水平和职业技能的创新教学模式,加快我校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的步伐,培养社会所需的会计专业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

三、课程改革

(一)我校初步建立了仿真环境的实训教学体系

目前,会电专业拥有实训设备及计算机约480台,实验教学软件15余套,与企业合作共建《会计岗位实训》、《会计电算化》、《电子报税》等实践课程10余门,建设方案、指导书等20余册。此外,建立“会计手工账实训室”和“会计信息信息化实训室”。手工帐实训室按照企业会计岗位设置,使学生在仿真的会计工作氛围中,熟悉各个会计岗位的职责分工,掌握各个会计岗位的操作技能,在实践中提高所学的理论知识。2015又购买用友财务公司的教考系统软件,对大赛的训练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教学效果明显。

(二)省级竞赛率获佳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明显的提高

会电专业学生积极参加陕西省会计技能大赛,取得骄人的成绩。参赛以来连续三年获得大赛一等奖。竞赛的内容,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电算化手工操作与会计信息化两门课程的掌握及熟练程度。在备赛过程中,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反复练习,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完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

会计职业技能竞赛内容代表了企业对本专业最前沿的技术标准,因而课题组把竞赛项目的内容、标准和要求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使其相融合,以竞赛为契机推动项目教学改革。在设计中,一方面参照国家级、省级会计职业技能竞赛的内容,衔接现有的会计手工账务处理和会计电算化课程内容,以专业竞赛的形式考核课程教学;另一方面,创新设计竞赛形式,使部分理论课程用竞赛形式考核课程教学,达到以竞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目的。

(四)校企合作更加紧密

通过与企业共同研究设计竞赛方案,使技能竞赛成为学校和企业紧密联系的桥梁,帮助学生实现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为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建立了畅通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