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道德教育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道德教育概念

道德教育概念范文1

关键词: 导数概念教学 高等数学课程 引例

导数概念是高等数学课程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导数计算及应用的基础和前提.从一定程度上说,正确地处理好导数概念的教学直接关系到微分学乃至整个高等数学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就导数概念的教学,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正确理解导数概念的地位与作用

导数的概念是高等数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从实践中抽象出来的,具有鲜明的实际意义、广泛的应用性和理论意义.导数概念的产生来源于实际问题,经典是例子是瞬时速度问题和切线问题,经过这两个例子的分析,抹去其实际背景,抽象其共同的数学结构,归纳出导数的概念,因而导数的概念既有实际背景意义又有抽象性.正因为其抽象性,决定了其应用的广泛性,它不仅可解决物理的瞬时速度问题和几何的切线问题,同时还可以解决大批类似的实际问题.正因为如此,才有必要从理论对导数的概念进行研究.导数的概念在高等数学中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作用,它不仅是本章的求导和求微分的基础,同时也是导数应用的理论前提和理解积分概念的基础.

二、做好引例的设计,发挥引例的作用

导数概念来源于实际问题,其引例有很多,典型的引例有两个,一个是求物体在直线上运动的瞬时速度问题,另一个是求平面曲线在某点的切线问题.这两个问题分别由牛顿和莱布尼茨提出,都与微分学产生相关.那么如何把这两个引例的教学做好呢?重点是把教材的引例设计好,发挥引例的作用.对切线问题的引例可以这样设计:

第一,要明确问题,使问题简单明了.问题:已知函数y=f(x)及对应曲线C的图形,求曲线C在点M(x■,y■)(y■=f(x■))处的切线.

第二,要对问题进行细化,层层递进.要解决切线问题,一要说清为什么要讲这个问题;二要讲清如何求该切线.为此可以设计如下几个小问题:

通过以上例题,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导数概念本质的理解.此外在设计利用导数定义计算导数的例题时,要围绕求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来进行,这样既可以加强导数计算步骤的理解,又可以向本章的核心问题的解决靠拢,为后面导出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和解决初等函数的导数问题做铺垫.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高等数学(第六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道德教育概念范文2

一、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课程标准》有针对性地反复强调,要重视培养、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并指出“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强调重视激发和保持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是我们体育课程建设的一个进步。为此,广大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热情,提高了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效果。

对于接受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来讲,学习既是他们的权利,也是他们的义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国家对未来公民健康素质和体育文化素养提出的基本要求,是政府意志的体现。对于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作为学生来说,有些教材(如田径、体操、武术等)学起来可能有些单调、枯燥,但是只要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好处,就得认真去学,而且还要学好。新制定的《普通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提倡选项教学的同时,把田径教材特别规定为学生必修内容,而且还专门为其规定了学时与学分,就是为了发展学生的体能素质。体育课程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二、提倡学生体育想象

1、通过各种渠道尽可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美国学者恒内斯在《培养创造行为》一文中提出:“创造力包含了知识、想象和评价能力,没有知识就不可能有创造力。”例如:可以让学生编一些健美操、游戏等代替耐力训练,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可以把这一枯燥的练习变成愉快教学,以激发练习的情绪,使其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2、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驱使行为的一种心理动力,能驱使人去进行想象和探索事物的规律。例如通过形体课、健美操、体育舞蹈可以对学生进行形体美、姿势美、动作美等美育教育,可以让学生学会欣赏美、创造美、从而使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三、培养自锻能力,发展学生个性

刚才提到了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自由选择练习,这是有前提的,就是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自锻能力。所谓自锻能力,就是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进行独立锻炼的能力。我们知道人的能力是个性心理特征之一,与活动紧密联系着,人们只有通过不同的活动,才能形成和发展各自不同的个性。自锻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要通过培养才能产生,因此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锻能力极为重要。

自锻能力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1、认识能力:包括学生对学习、锻炼的进取动机,以及对体育知识、技术和方法的理解、分析能力。

2、实践能力:即运用所学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方法独立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

3、调节能力:即在独立锻炼过程中进行自我调节的能力,包括对练习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动作姿势的调节能力。

4、检查能力:即对锻炼效果的自我评价、自我修正能力。

以上四个要素相互沟通、有机联系,我们在实践中不能忽视其中一点。

通过上述对自锻能力的概念及要素的论述,我们可以推想出这样一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既有目的又有目标,既有约束又无束缚,既有集体学习又有自由活动范围,去自主、积极学习。事实证明,这种方法不仅有效,而且已被普遍承认是一种发展个性的好方法。

四、引导学生自主创新

学生学习知识,除了依靠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外,还要受到兴趣、情感、动机、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重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发学生的智力,能促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迸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处于主动学习的最佳状态。

道德教育概念范文3

关键词:新课改;英语教学;导入技巧

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共鸣,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引导学生注意接下来教师的授课环节,紧跟教师的点拔和指引,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轻松而高效的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反之,则容易使学生对整堂课失去兴趣,跟不上老师的思路,学习处于被动状态。

一、游戏、猜谜或说唱导入法

教师可利用学生喜爱游戏娱乐的特点,有目的地选择一些文娱作品与教材内容有机配合,学生就会不知不觉地进入到教师为他们设计的情景中去,学习课文也就不再感到困难、棘手,同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此外,还可采用谜语竞猜导入或问题抢答导入等方法为学生创设情景、语境,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比如在教“Module9 Animals in danger”时我利用猜谜导入: It has a round face, It has a round ears, It has a round eyes, It has a round legs….并且边写边画。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并且立刻猜出了熊猫。或者利用英语作为说唱乐来导入,学生感到既有趣,又增加了参与性。如这是电视program (节目)老板拿出diagram (图表)黄金百元买一gram (克)想买快发telegram (电报),走进了大厅的entrance (入口) 离主席台有段distance (距离) 台上有人在举instance (例子)讲的是如何表演performance。

二、用设疑问激发学生好奇心为主的方法导入

1.谈话导入法

由老师设置话题,通过自由谈话自然引入新课。这种方法能使学生大胆参与讨论,同时还可以训练口头表达能力。但教师要事先精心设计讨论题,上课后,开门见山,让学生围绕问题开展讨论,在讨论中拓宽学生思路,把握课堂重点。比如我在讲Unit 2 why do you like koala?时,设置了in the zoo 这一话题。要求学生们自由发表看法,which animals do you like best? why?我将全班分成4人小组,在组内进行自我辩论,大家热烈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再比如学习“Module1 How to learn English”时,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In your opinion, How should we learn English well? 学生必然会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畅所欲言,教师适时加入学生的讨论之中,将学生的“good ways of learning English well”写在黑板上后从容引入正题。

2. 悬念导入法

古语说:“学患无疑”,教师在课堂中如善于设疑,便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产生疑问、好奇、求知心理,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索意识。这种方法既可以巧妙地向学生提出学习任务,又可以为学生创造出最佳学习情境。比如:在教Unit 6 I a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时,我故作神秘地说:“今天我给同学们引见几位名人,请大家根据我的介绍对号入座,猜猜是几号人物?”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许多歌星、影星和球星的图片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根据我的描述从外貌、性格等方面找出正确的人,从而引出比较级的教学。再比如在讲Unit10 Can you play the guitar? 时,用多媒体播放各种乐器的声音让学生来猜测,比如钢琴、吉他、小提琴、架子鼓等,一下子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然后再问学生:Can you play the guitar/ piano/ drum…? 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学习了知识,真是一举二得。

三、用生动直观、联系实际为主的方法导入

通过具体的实物、图片、录音、录像等手段,或者向学生做示范性实验,导入新课。这种方法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往往直接引起学生的兴趣。这种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生感性认识的不足,适用于各年级。比如在教学Unit3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 时,我播放了一段有关UFO的记录片,使学生感受了一下UFO到来时的惊恐和兴奋。学生立刻热烈讨论起来(用中文)。有了情绪,学生们很快参与到学习中来了。再比如我教Unit7 How do you make a smoothie?时 ,我准备了几杯smoothie(班内学生轮流品尝),上课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并放了一段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音乐,趁这个机会把smoothie放到了他们面前,告诉他们要玩一种猜物游戏(猜猜面前这杯饮料是用什么做的),猜对有奖,但规则是不许看,也不许闻只能品尝,这样引起同学们极大的兴趣,纷纷讨论,积极配合,老师很容易的把一些本单元较难的关于原料的词汇教给了学生,同时又很自然的导入到下面的重点中来,如何来制作食物。让一个本来很抽象的问题,一下子变的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性和创造性。

四、背景知识导入法

道德教育概念范文4

关键词 现代教育理念;医学院校;数学建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2-0111-02

Mathematical Modeling Teaching Reform of Medical Colleges under Guidance of Modern Education Ideas//QI Dequan, ZHANG

Ruodong

Abstract Modern educational ideas, such as inter-subjectivity concept,

quality education concept, and individualization concept and syste-

matize concept, transcend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al ideas. Under

the guidance of modern education ideas, mathematical modeling tea-

ching of medical colleges should take the following measures: rea-sonably returning the statu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strengthening the training of medical students’ practical operation ability; imple-

menting hierarchic and sub-professional teaching mode; streng-thening the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on of the various departments of the college.

Key words modern education ideas; medical colleges; mathematical modeling

1 引言

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一个优秀的医务工作者不仅要掌握渊博的知识、精湛的医术,更要具备创新能力。创新能力能够在临床治疗、新药品开发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等领域发挥重大作用,促进医学的进步。数学建模是运用数学化的语言和方法来表述现实生活中研究对象的内在规律,引导学生将求解到的数学结论返回到实际对象的问题中的过程[1],它是提高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在传统教育理念影响下,现有高等医学院校数学建模课程的教学实效性不强。因此,迫切需要转变教学理念,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改革高等医学院校的数学建模课程教学模式。

2 现代教育理念对传统教育理念的超越

理念的转变是教学改革的先导。现代教育理念是对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精髓和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精神的提炼和整合,它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超越,为高等医学院校数学建模教学改革指引了方向。比较重要的现代教育理念主要包括主体间性理念、素质教育理念、个性化理念和系统性理念。

主体间性理念 传统教育理念对教育主体的认识经历了由“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的轨迹。这两种观点在理论上各存偏颇,都根本否认了教育^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现代教育理念则认为由于教育活动是教与学的统一,因此教育主体呈现出“一体两面”的性质。作为教育活动基本要素的教师和学生都是教育主体,双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主体性活动,体现了“主体间性”。

素质教育理念 传统教育理念过于重视知识的讲授与传递,忽视受教育者实践和操作能力的培养,结果导致只关注学生考试分数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弊端。现代教育理念则主张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训练,认为能力与素质是比知识更重要、更稳定、更持久的要素。它特别注重教育过程中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工作以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旨在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

个性化理念 传统教育理念过于强调教育形式的统一性。在个体培养目标方面,与总体教育目的整齐划一。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传统教育通过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的课程与教学大纲、统一的课表与同步的教育进程及标准化的教育管理塑造不同的学生[2]。现代教育理念则尊重学生的个性,认为每个学生由于其遗传因素、成长的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必然导致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存在不同。因此,现代教育理念主张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

系统性理念 传统教育理念提出“三中心论”,即书本中心、教师中心和课堂中心,主要关注学校的课堂教育这一构成要素。现代教育理念则主张把教育活动看作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过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就家庭、学校、社会各自而言,又分别构成一个子系统。

3 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的高等医学院校数学建模教学改革致效方略

合理归位教师和学生的地位 现代教育理念中的主体间性理论主张教育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矫正了传统教育理念中“重教轻学”和“重学轻教”的教学价值观的褊狭。在现代教育理念中的主体间性理念指导下,高等医学院校的数学建模教学应当对教师和学生的地位进行合理归位,以“主体间性的师生观”消解“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两极对立观。

以现代教育理念中的主体间性理论为指导,高等医学院校的数学建模教学活动应加强数学建模指导教师与医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作为指导教师,不是简单地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灌输,而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参与式教学、启发式与提问式教学、讨论式教学、辩论式教学等一系列方法相结合,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要通过举办学术讲座、建设数学建模课程学校网站等形式,积极拓展和构建课堂外的师生平台。

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现代教育理念中的素质教育理念强调知识、能力、素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有机统一,更重视教育过程中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工作以及内化为学生的自身素质。数学建模的过程,本身就是理论知识运用和实践操作过程相结合的过程。数学建模教育,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高等医学院校的数学建模教学,不应仅仅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更应注重实现理论知识讲授与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统一。为强化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高等医学院校可组织医学生组建数学建模社团,积极鼓励医学生参加各个级别的数学建模竞赛,在各种活动和竞赛中锻炼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在数学建模活动和数学建模竞赛过程中,教会医学生如何运用书籍、网络等工具查阅相关资料,如何运用统计方法整理数据,如何运用SPSS、MATLAB等数学软件分析数据,如何撰写论文。通过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锻炼医学生的毅力和耐力,提高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自学能力、对科技新成果的使用能力以及收集、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

实行分专业、分层次的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理念中的个性化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个性意味着差异性。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必须正视医学生存在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不仅体现在医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更体现在医学生与其他专业大学生之间的差异,以及不同医学专业之间的差异。因此,要提高高等医学院校数学建模教学的实效性,可在尊重这种差异性的基础上,提出分层次、分专业的教学模式。比如在数学建模案例库的建设过程中,可根据不同年级和不同医学专业的特点选择或编写案例。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则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合不同专业的数学建模教学案例。例如: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可选用“艾滋病的疗法评价与疗效预测模型”;针对预防医学专业,可选用“传染病模型”;针对药学专业,可选用“药物动力学模型”;针对生物医学工程R担可选用“DAN序列分类模型”;针对口腔医学专业,可选用“牙弓生长模型”;等等。

切实加强学校各部门的协调和配合 现代教育理念中的系统性理念主张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是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因此,要增强医学院校数学建模课程的教学实效性,首先要发挥高等医学院校数学建模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加强数学建模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同时,还应上下齐动,加强医学院校系统内部各个部门和各环节的协调运作,取得党政管理部门、教学辅助部门、学生管理部门的积极配合与支持。

4 结语

现代教育理念中的主体间性理念、素质教育理念、个性化理念和系统性理念为高等医学院校数学建模教学改革指引了方向。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引下,应当合理归位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注重对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实行分专业、分层次的教学模式,切实加强学校各部门协调和配合,从而提高高等医学院校数学建模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许万银.数学建模方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道德教育概念范文5

一、实施以就业为导向五年制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毕业生就业的需要

为了解英语在企业用工需求中的情况,课题组成员李庭祥同志对来校招聘的企业和招收五年制高职毕业生较多的企业进行了调查。其中,关于英语在企业用工中的重要性和不同生产领域对岗位英语技能需求的调查结果如下。

英语在企业用工中的重要性统计:①英语能力在企业中的重要性:非常重要3%,比较重要65%,不重要32%;②企业招聘是否涉及英语:是75%,否25%;③使用英语的熟练程度与职位的升迁是否有关:很大关系18%,有关系63%,关系不大17%,没有关系2%;④ 英语掌握程度与工资是否挂钩:是38%,否62%。

不同生产领域对岗位英语技能的需求度统计:调查范围为旅游服务类、商贸类、信息技术类、加工制造类等几个生产领域,对能用英语日常会话、能听懂工作布置、能识别岗位英语标志、能阅读岗位说明、能填写岗位表格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查,数据分别是93%,76%,90%,87%,92%;95%,81%,94%,66%,95%;42%,63%,83%,85%,84%;36%,27%,76%,85%,70%。

从英语在企业用工中重要性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65%的公司认为英语能力在企业中比较重要。员工的英语水平与工作开展紧密相关。一是体现在招聘中,75%的公司的招聘要求都会涉及英语,即使招聘的是基层的岗位。二是体现在职位的升迁上,81%的公司都会将员工的英语水平视作他们职位升迁的一个重要因素。无论从基本素养还是工作需求上上讲,英语都是企业员工必备的能力和素养。

不同生产领域对岗位英语技能的需求度调查结果,反映了不同生产领域企业、不同岗位的英语技能要求。旅游类和商贸类企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柱,各个岗位对英语技能的要求都是最高的。它要求员工在听说读写各个方面都要具备相应的能力。信息技术类企业对“能识别岗位英语标志”和“能阅读岗位说明”要求较高,反映了这类企业要求员工在读方面具备一定的能力。加工制造类企业对“能听懂工作布置”“能识别岗位英语标志”和“能阅读岗位说明”这三项要求较高。

由此可见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就业市场竞争力。因此,五年制高职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应当是就业,改革的措施要适应学生就业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英语学习的水平和能力。对于学生而言,以就业为导向开展英语学习,也是他们的需要。

2.公共英语教学本身的需要

从年龄结构上看,五年制高职英语教师师资力量偏年轻化,缺乏教学经验。同时,职称结构也不大合理。调查显示,职校高级职称的英语比例欠缺,名师更是凤毛麟角。教师的教学理念存在偏差,还认识不到以就业为导向的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加之目前大部分五年制高职校使用的教材偏重于语言的基础性训练,致使大部分教师还停留在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黑板的教学模式上。有的学校还在采取统考的测评方式,重点还是考察语言基础知识,而没有体现出对学生全面素质及专业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和就业相结合。

教师的企业工作经历少,容易造成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脱离,英语教学缺少灵活性,往往只强调单一的语言学习,单纯进行英语知识的灌输,没有广泛搜集与课程有关的资源,是典型的“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学生没有机会接触英语学习实景,英语的社会应用离他们太远,英语学习没有与就业市场相结合,使他们看不到学习英语的实用价值。同时,学生的英语基础较为薄弱,英语词汇量少,说不出口;阅读能力差,读不流利;没有大量的语言材料的输入,说不出来;不通语法,写不成文。学习中的重重困难,给学生学习带来了较为严重的挫败感。在课堂上,学生处于非常被动的学习状态中,学习兴趣低下,这样反过来又影响教师的教学情绪,导致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不高。故此,形成了教师教不动、学生学不进的高职英语教学困境。要解此困境,还需从以就业为导向的教改上谋求新路――让教师从学生的就业实际需要出发,在选择教材内容、更新教法、创新评价等方面下功夫,认真组织教学;让学生从就业导向中看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激发英语学习的动力,提起英语学习的兴趣。

二、五年制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策略

推行以就业为导向的五年制高职校公共英语教学改革,应当从师资、教材、教法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着手,统筹协调,着力提高高职校英语教学水平和质量。

1.培养双师型教师

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逐步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制,研究制定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任职标准和准入制度。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五年制高职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英语教师在高职院校同样担负着培养生产第一线人才的任务。因此,五年制高职校英语教师应考虑向“双师型”方向发展。一个合格的双师型教师,不仅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具有深厚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策略和智慧以及较高的综合素养和文化底蕴,在课程教学中表现出较好的执行力、学习力和创造力,还必须学习、了解相关专业实用业务知识。双师型英语教师要跳出英语专业这个范畴,主动开放思维,积极地了解所任教班级的专业情况,至少要对一门专业有较深的了解,使自己的教学和该专业能结合起来。英语教师要到企业或深入实训基地锻炼,或参与需要使用英语的相关实践活动等,以此来锻炼英语运用能力,真正成为双师型教师,更好地适应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的需要。

2.开发课程资源,构建校本教材

课程资源包括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除了教科书以外,还有教师、学生的经历。师生不同的经历、生活经验、学习方式、教学策略都是非常宝贵的课程资源,校内各种专用教室和各种活动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等。英语课程资源是英语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教材及有利于发展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其他所有学习材料和辅助设施。教学过程是动态性的课程资源,其生成形式包括课堂以外生成、现场环境生成、多元整合生成、结合生活生成等。此外,学生也是不容忽视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自制学具,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互相观摩小品表演,提高学习兴趣,欣赏与表演同行,共同进步。还可以成立英语咨询组。这些资源能丰富学生对世界的认识体验,促进转变课程功能及学习方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现有的教材沿用了传统的编写体例,教材板式设计较陈旧,资源内容单一,形态静止,操作性不强,练习的设置缺乏层次性,缺乏真实的有交际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且以阅读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服务于应试教育,不是指向学生的就业能力,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学习动机。因此,要在充分挖掘课程资源的基础上,逐步完善校本教材体系的构建,完成校本教材的编写,并在实际运用中不断修订完善,以更好地适应以就业为导向的英语教学实践。

3.推行以就业为导向的英语教学模式

五年制高职校培养的是具有一定知识的技能型人才,所以要把学生英语口语与写作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能读懂和翻译相关的资料,在涉外交际活动中能进行简单的口语和书面交流。改变重语法而轻口语、重分数而轻能力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英语学习中参与进来、动起来、说出来,着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英语运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倒逼机制的作用,让学生在运用中知不足然后学;在教学上多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可以设计教学模拟软件,在多媒体上模拟各种工作环境,在电脑上直接实现人机交互,进行真实的英语能力体验,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把企业招聘的相关场景加入到教学计划中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来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和英语书写能力。要以就业为导向开展英语教学,在基础语言知识听、说、读、写的学习基础之上,把重点放在应用文的学习上,比如合同、单据、说明书、市场预测报告等。

4.改革教学评价模式

以就业为导向,需要对学生的英语学习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用形成性评价代替终结性评价,口试和笔试相结合,实行英语等级证书和毕业证书挂钩制。以全国英语等级考试为依托,要求学生至少要通过一级考试。在此基础上,根据专业需求及未来就业岗位的需求情况,以够用为原则,采取分层教学模式,推行必修、选修、免修的评价考核制度。对于在二年级及以前通过全国英语等级三级的同学,在三年级及其后的学习阶段实行免修英语的政策;对于通过二级英语等级考试的考试,在高年级推行选修制度,让学生根据将来就业的方向,选修英语;对于必修的同学,在其英语成绩评价上,采用过程学习与成绩考核相结合的手段,注重英语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以过程学习学分弥补卷面考试成绩的不足,帮助他们通过平时的考试。根据就业的需求,对学生开展分层次评价,让不同的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能力都能获得相应的提高,满足其就业需要。

三、结语

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使五年制高职校的公共英语教学切实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英语学习负担,同时又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一定的英语水平保障,也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一定的英语基础。本着这样的要求,公共英语教学改革必须从师资、教材、教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将教学改革工作落到实处。

道德教育概念范文6

【关键词】回归 生活世界 大学 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05-03

前言

一直以来,中华传统文化都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渐渐的对原本纯洁的社会道德造成了污染。大学阶段是一个人接受正规而系统的文化教育的最后阶段。大学生担负着祖国的希望和未来,是中国道德传承的中坚力量。值得一提的是,当前社会上愈演愈烈的信任危机、食品危机、环境危机等等都能够归结为道德危机的范畴。当前高校道德教育方式的落后严重的制约着大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文章针对回归生活世界的大学道德教育进行探究。

一、生活世界与道德教育的契合

1.生活世界的概述

早在19世纪,马克思就对同生活世界的有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所以说生活世界并不是一个新颖的概念。百年以来,生活世界对人类的生活、教育乃至于人生探讨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影响。由于生活世界的概念内涵丰富,所以直到今天世界上的专家学者对生活世界的概念的理解和表述还没能完全统一起来。下面笔者对西方学者和我国学者对生活世界的概念进行介绍。

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提出生活世界的概念包含有三种含义,一、生活世界的狭义说法: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世界。二、特殊的生活世界,就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创造出来的特殊的世界。三、广义的生活世界,只要同人有关的世界都能归纳到广义的生活世界中。

生活世界的含义在哈马斯的社会哲学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对生活世界含义的理解是建立在批判的吸收胡塞尔生活世界观点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他认为生活世界是人同社会的基础,生活世界是一个背景。生活世界是一个交互性的世界。

我国学者认为,生活世界就是人生活在其中、并能够感知的世界。总的来说,生活世界是一个非课题性的、动态的人文世界,它是人们生活和实践的基地。

2.大学道德教育解析

道德中的“道”指的是事物运行和变化的一般规律,而“德”就是指人们在对事物的这种运行和变化规律认识之后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和品质。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道德就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规范调整方式,它是由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社会习俗、社会舆论以及社会经济、人们的内心信念等诸多因素决定的。道德的存在是建立在人和社会的联系基础之上的,它是社会调节的一种手段,又是实现个人价值同社会主流精神相一致的价值理念。大学生肩负着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所在。大学生精力充沛、朝气蓬勃,可塑性强,所以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将会为大学生今后更好的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再者,大学生是社会主义道德和主流价值观的诠释者和实践者,所以当前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应当承担起传承文明,开拓创新、引导社会道德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的重任。

大学道德教育就是指在大学中的具有一定的道德知识和道德素养的人根据自己内心及社会主流的道德准则通过一定有目的、有计划、有体系的教育方式对周围的人产生影响的过程。大学道德教育可以完善学生的思想、健全学生的人格,有助于学生树立起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达到高等院校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

3.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

在上文中,笔者对生活世界的概念和大学道德教育的目的与意义做了详尽的阐述,那么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同传统的大学道德教育有哪下不同,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的亮点在哪里等问题是下文所要讨论内容的核心。

对于一般人来说,生活世界无非是平庸的、琐碎的。但是就是在这平庸好琐碎中才显现出来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也正是由于生活的平淡无奇,才让人容易忘记生活世界、忽视生活世界。道德归根结底是从生活中来的,但是道德不能够脱离生活,孤立于生活而存在。一但道德脱离了生活,那么这些所谓的道德准则必将不能逃脱成为僵死的条文的命运。人们生活的过程就是一个通过各种方式学习道德、提升自己道德修养的过程。对于大学生来说,接受道德教育使得他们能够更好的融入这个社会。道德教育生活世界的回归就是对系统化、体制化的科学世界中的道德教育。因为只有将道德同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才能真正的带给人以可摸、可触之感。才能更好的让大学生们在生活实际中灵活的运用道德的力量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二、大学道德教育脱离生活世界的表现

1.对生活的疏远

社会信息化的到来使得大学生有了更加便捷的获取信息的渠道,然而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良莠不齐的信息,为了加强大学生自身的是非观,避免大学生受到网络信息的危害,大学道德教育需要关心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道德素养。但是当前的道德教育仍然没能注意到对学生道德的个性化培养方式。当前大学道德脱离生活世界照本宣科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具体说来,由于大学道德教育的成败没有一个硬性的、可以量化的指标,所以当前大学中的道德教育脱离学生生活、片面强调理论知识灌输的教育方法大行其道。大学道德教育空洞乏味的说教自然不能引起大学生们的共鸣和认可。

2.对生命的疏远

目前,大学生中弥漫着一种实用主义,即大学生们仅仅对那些能够在短期内显现出来实用价值的知识比如:计算机技术、为通过四六级而准备的英语知识等感兴趣。长此以往,必将造成大学生人文道德方面知识的缺失,必将使学生忘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使得每一个接受道德教育的学生都能够深刻的理解生命的意义是大学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每一个学生都拥有着只属于他自己的特性和存在的价值,从这个观点来讲,当前脱离了生活世界的大学道德教育无疑疏远了生命。

3.对文化的疏远

由于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转型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所以,社会中多种不同的价值理念或多或少的会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一定的影响。大学生们发现学校中所大力提倡的道德理念和价值同社会中的道德理念和价值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特别是信息化的到来将整个世界中的文化联系在一起,来自西方的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造成了不小的冲击。然而,面对这种情况,我国大学道德教育对文化的疏远使得学生们在纷繁复杂的文化理念中迷失了方向。

三、大学道德教育脱离生活世界的原因

1.道德教育的理想化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决定一个人行为的决定性因素是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结果的预期。在这个经济社会中,虽然道德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道德依然不能不依附于人们的经济行为。我们不能以道德的名义绑架一个人,让这个人的一切经济行为都以道德为出发点。当前大学道德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将道德标准提升过高到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的行为。道德教育中的理想化使得大学生道德教育显得空洞、乏味、不切实际,让学生们感到要达到大学道德教育所宣扬的高度是根本不可能的。道德教育的理想化不仅起不到教育学生的作用,反而会使得学生产生厌恶心理,排斥大学道德教育课程,并且认为这种课程是无用的。

2. 道德教育的泛政治化

我国大学道德教育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试图用党的政治理论来引导和塑造在政治上符合要求的人。将政治覆盖生活的道德教育理念无疑会掩蔽生活中最真实的一面。不得不说,道德教育和政治理念是相互渗透密不可分的,在某一特定的历史阶段出于政治考虑的需要在道德教育方面侧重政治理念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和平时期,道德教育就应当恢复到其原来的模样。在政治教育中,为了达到政治需要强制性的规定人们能够做什么、不能够做什么。而道德教育的目的则是塑造思想道德健全、人格高尚的人。道德教育同政治教育是有一定区别的。

四、回归生活世界的大学道德教育途径

1. 准确定位大学道德教育目标

回归生活世界是当前大学道德教育破解发展困境的唯一解决办法。广大道德教育工作者应当转变以往重理论轻实践、重说教轻思考的教学状态,从理想化的道德教育模式向着现实生活回落。法国大作家雨果曾经说过:做一个圣人,那是特殊情形,做一个正直的人,那却是人的常规。过于理想化的道德教育方式同学生的现实生活脱离的太远。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道德的力量和魅力,在真切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社会道德的同时学着去按照道德的标准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才是大学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应有之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道德要求也随着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比如当今世界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只有企业内部保持团结合作才能将每个人的力量凝聚起来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所以,以团结合作为代表的群体道德意识的培养是当前社会为大学道德教育所提出的新要求。

2.优化大学道德教育内容

大学道德教育内容已经多年未变,探究大学道德教育的新方法应当从大学道德教育的内容着手进行改变和更新。大学道德教育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道德教育的理念,所以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当注意体现道德的时代性,引入一些社会上新近发生的事情作为例子,这样才能让大学生们读起来既生动又贴近生活。生活是道德产生的源泉,没有生活就不存在道德。大学生应当以积极的心态去寻求自己在生活中存在的意义及生命价值。提倡道德教育的落脚点就是具有诚信和责任感的好市民,我国古代对诚信这种品质就很是看重,至今诚信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大学校园中,学生考试时的舞弊现象屡禁不止,原因就是学生道德层面中的诚信意识不强,由于诚信问题在大学生中比较普遍,所以着重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可以更好的同学生周围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让学生们从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中认识到道德的力量其实是无处不在的,它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责任心是敦促学生自律和努力的一种道德力量。一个具有责任心的人就能够在满足自己内心愿望的同时对他人或者环境所带来的影响有一个综合的考虑,并能够承担相应的责任。除了诚信和责任心之外,大学道德教育内容还应当包含有:爱国心的培养、健康道德教育和信息道德教育等等,这些道德教育内容同大学生的生活联系比较紧密,是高校优化道德教育内容的首选。

3.转变大学道德教育方式

信息社会的到来使得大学生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再唯一,面对大学生们对问题的看法,大学教师们不应当使用一刀切的方式来判断学生的观点是错误还是正确,而是应当采取一种包容的心态去处理问题。让学生去直面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寻找正确的答案。道德教育本身就不应当是被动的,强迫性的,而是民主的、对话形式的。当然对话形式的大学道德教育课堂的建立前提是更新现有的教育理念,对话形式的道德教育方式也许不是最有效的,但是它充分体现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民主、平等和自由。

五、总结

大学道德教育时效性不高的原因就是过于注重教材理论、为了树立榜样而人为的拔高道德标准。其实过高的道德标准在为人们树立起来现实中不存在的完美榜样的同时也拉开了同现实生活的差距,让人望而却步。转变大学道德教育方式,让大学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正是当前人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苏虹.生活化道德教育的本质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15,(06):32-33.

[2]王营堂.学校教育中德育的失衡与救治[J].人民教育,2012,(11):23-24.

[3]肖川.道德教育必须关照学生的生活世界[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03):23-25..

[4]黄建军.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12,(03):63-64.

[5]刘志山,道德教育向现实生活的回归与超越[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52.

[6]李文阁,回归现实生活世界[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09):102-103.

[7]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论[J].教育研究,2010,(02):25-26.

[8]宁虹,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现象学意识[J].教育研究,2013,(02):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