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融合教育的利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融合教育的利弊范文1
【关键词】人口合理容量;教材;对比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1-128-01
一、不同版本教材对课标的呈现
课标要求: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一)人教版——人口的合理容量
1.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a.环境承载力b.环境人口容量(读图思考:木桶效应)2.地球上适合活多少人a.人口的合理容量
(二)中图版——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探索:地球承载力有限吗?)
1.环境承载力(阅读:地球到底能承载多少人?)2.合理人口容量a.自然环境的优劣b.地域的开放程度c.科学技术水平和消费水平(案例研究:中国人口究竟多少才合适)
(三)湘教版——人口合理容量
1.人炸(活动:世界人口的增长趋势、马尔萨斯的人口学说)2.环境的限制性(活动:自然资源概念的演变、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减少的动态关系)3.人口的合理容量(阅读:人类的空间)(活动:地球可以养活多少人、我国各地区的环境人口承载力的特点)
(四)鲁教版——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1.世界人口分布(活动: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规律)2.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a.自然环境因素(知识窗:热带地区哪里人口最稠密、吉隆坡的变迁)b.社会经济因素c.政治文化因素3.我国的人口分布(知识窗:胡焕庸线)(活动:沿海地区人口增长过快的主要原因)4.谋求人口合理容量(知识窗:我国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活动:选择科学合理的方案)
二、不同版本教材的结构编排
虽然各版本对课程标准的体现有其共性方面,但不同版本所选择的地理要素不同,例子不同,描述的次序也有所不同。在人口合理容量这一节的结构编排上,人教版、中图版、湘教版教材基本上都采用了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的编写方式,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先讲环境承载力,次讲人口合理容量,最后落脚在人地关系问题的探讨上。这样层层递进的安排,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水平逐步提升。而鲁教版则是把人口分布和人口合理容量放在一节里面来讲的,重点是讲人口分布这一块内容。
1.湘教版教材按排了一段阅读“人类的空间”的材料,可用它激发学生兴趣,进而引导学生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定义,要求学生找出“环境人口容量”定义中的关键词,并列举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环境承载力则是和人口容量联系紧密的一种存在,课本中直接给出其定义,但并没有将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直接写在课本里,需要教师引导同学去发现探究。
2.人教版在这一节在“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这个框题里的一开始就给出了环境承载力的概念,但课本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主要落脚在“木桶效应”。在“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这个框题里才开始出现人口合理容量这个概念,但是两个概念出现的间隔较久,故在比较两个概念的时候要对环境承载力再进行讲解阐述。
3.鲁教版则是对于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都没给概念,只是在知识窗阅读材料里给了一则“我国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阅读材料,但材料里也没给出这两个概念,所以需要同学们阅读材料,归纳总结出这两个概念。再由老师给出环境承载力这个概念,让同学们相互之间交流探究,最后得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4.中图版结合课标要求设置了“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学习内容,把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各作为一个小框题来进行学习,对二者进行更为详细的叙述讲解。从而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探究出二者之间的区别。
本部分地理课程标准的这条标准在四个版本的教材在编写中各有不同的体现,下面是对教材的一些举例说明:
(1)选用不同的引入作为开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人教版从人们的日常生活感受作为切入点;中图版则以探索地球承载力有极限吗来引起同学的思考;湘教版采用人炸作为切入点;鲁教版直接开篇明义,直接给出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内涵。
(2)各个版本的侧重点不同。人教版、中图版是完全按照课标编写,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重要性是不相伯仲的;湘教版重点还是在这二者之间,但是还是花了一半的篇幅对人炸和环境的限制性进行了阐述,为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出现做了铺垫;鲁教版的侧重点在人口的分布上,有五分之四的内容都是在讲人口的分布,只有小部分是在讲人口合理容量的内容。
三、对于各个版本教材的建议
(一)人教版
相对于其他三个版本来说,该节内容上人教版的探究思考题过少,没有给予同学们更多的思考空间。建议可以多一点探究题,从而让同学们有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二)湘教版
相对于人教版来说,湘教版的优势就在于同学们的活动比较多,但是个人认为活动有点偏多,每一个小框题下都有两个活动,学生活动时间太多了。如果教师控制不好,课堂会比较混乱。所以建议活动每个小框题下有1—2个。
(三)中图版
中图版的这一节编得不错,然而还是不足是太过于朝着课标靠近,没有一些拓展内容来教给学生,建议增加一点其他的相关内容,例如像湘教版的人炸的内容。
(四)鲁教版
课标要求的内容讲得过少,主要内容放在了人口的分布上,而对于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却讲得不多,需要教师自己根据课标来讲解内容。建议增加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内容,适当的减少人口的分布的内容。
参考文献:
[1]万国平.新课程高中地理教材(实验)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5).
融合教育的利弊范文2
问:炒西兰花经常有苦味,怎么办?
答:第一,不要炒过头或者盖锅盖,这样西兰花会变黄,会让蔬菜带有强烈硫磺味而且损失营养,最好是先焯过热水再炒;第二,可以尝试将西兰花和不同蔬菜混在一起,如花椰菜、甘蓝、萝卜、土豆都行,烹饪过程中加入酱油、柠檬汁或醋之类的调味品,总之调料味道稍重,就可以掩盖西兰花的苦味;第三,烹饪过程中可以多加大蒜和香料。
饭后服药是指吃完饭立即吃药吗?
问:有些药品说明书上写着饭后服用,请问是饭后马上服用还是间隔一段时间呢?
答:饭后服药并非吃完饭就立即吃。所谓饭后服药是指饭后15~30分钟服药,饭后服用的药物一般对胃肠道有刺激,饭后服药是利用食物减少药物的这种刺激。由于多数药物在小肠内被吸收,如果饭后立即服,因饱餐后食物降低了胃的排空速率,延长了药物在胃内的停留时间,从而推迟药物在小肠的吸收。饭后半小时服可使药物缓慢而均匀地到达肠道吸收部位,以利某些药物的吸收。需要注意的是,服药时应避免暴饮暴食以及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助消化药如多酶片、六神曲、乳酶生在饭后15分钟服用,可使药物与食物拌和在一起,发挥最大效用。抗酸药如胃舒平、法莫替丁等在饭后胃酸分泌量最大时服,可使溃疡面少受刺激,有利修复。消炎止痛药如消炎痛、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炎痛喜康,饭后服可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维生素类如维生素C、复合维生素B饭后服用在胃内停留时间长,吸收更完全。
怎样熬出黏稠的米粥?
问:我很喜欢喝黏稠一点的米粥,但是自己熬出来的米粥总是稀稀的。怎样才能熬一锅既味道好又营养丰富、黏稠好吃的米粥呢?
答:要熬出既黏稠又营养的米粥,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水开时才下米。煮粥用开水好还是冷水好?从营养的角度来看,还是开水好。因为我们平时所用的自来水都是经过加氯消毒的,若直接用这种水来煮饭,水中的氯不可避免地会大量破坏米中的维生素B1。用烧开的水煮粥,氯已多随水蒸气挥发了,就大大地减少了维生素B1等营养成分的损失。煮粥的大米含有大量淀粉,而淀粉颗粒不溶于冷水,水温在60℃以上时,淀粉才会吸收水分膨胀、破裂,变成糊状,原来很大的淀粉分子才能变成小分子单糖被人体消化吸收。在水开时下米,由于米粒内外温度不一,会产生压力使米粒表面形成许多微小裂纹,更容易煮熟,而且淀粉更容易溶于水中。
2.用大火加温。下米后用大火加温,水再沸腾后再将火调小,以使锅内水保持沸腾而不外溢为度,高压锅则不存在外溢问题。文火熬煮大约20分钟,并适当搅动约10分钟,以使锅内水保持沸腾直至呈黏稠状即可。
3.滴油防溢出。煮粥时,在粥里加几滴生油(植物油),这样可以防止粥水溢出和粥面起泡,还可以防止在高压锅煮粥时往外溢的情况发生,且成品粥色泽鲜亮,入口也别样鲜滑。
4.保持粥沸腾。要想使粥黏稠,就必须尽可能地让米中的淀粉溶入汤中,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加速米粒与锅壁和水间的摩擦,因此,必须使粥锅内的水保持沸腾。
5.全程加盖。熬粥的全过程均需加锅盖,这样可以避免一些水溶性营养素流失。也可以减少煮粥的时间,并使得粥的味道更好。
另外,煮粥前可先将米用冷水浸泡半小时,让米粒膨胀开,以节省熬粥时间。
怀孕时为何会尿频?
问:怀孕时为什么会出现尿频的现象呢?
答:孕妇在怀孕初期和末期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尿频。在怀孕初期出现尿频主要是因为身体激素分泌改变而导致的。晚期出现尿频主要是由于胎儿逐渐落入骨盆中,压迫膀胱导致尿意。
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特别好的办法来控制孕妇发生尿频。唯一可行的就是控制饮水量,要想不在晚上起来,最好在临睡前1~2小时内不要喝水。通常尿频只是小便频繁,身体不会出现其他不适。如果在小便时出现疼痛或烧灼感等异常现象时,要立即到医院寻求帮助。一般情况下, 分娩几天后尿频会终止,不过在最初的几天尿还会很多,这主要是因为身体要将体内多余的液体全部排净。
如何收纳羽绒服?
问:冬天过去了,家里的羽绒服都要暂时“休息”了。请问在收纳羽绒服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答:羽绒服装在收藏前应洗涤干净,晾晒干透,以消除蛀虫滋生的条件。晾晒时要将其抖开、摊拉平,再用衣架挂在阴凉处晾干,不让阳光直接暴晒。在晒干收藏前,一定要把羽绒服拍松,不要让羽绒板结,否则,到第二年再穿时,板结的羽绒就很难再拍松了。
羽绒服应存放在干燥洁净的衣箱或衣柜里,最好吊挂在衣柜内或平展地放在衣箱里,以保持服装整齐挺括。由于羽绒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和脂肪成分,均为害虫所喜食。因此,在存放时周围必须放有防虫药剂如卫生球等。药剂应放在小布袋内,避免与面料直接接触。如果您有真空压缩袋,可以用真空压缩袋收藏羽绒服,这样既可以节省空间,还可以防潮防蛀。
为什么刀剁肉比机绞肉好吃?
问:为什么刀剁的肉馅比机器绞的好吃?
答:因为用刀剁的肉馅比机器绞的肉馅鲜。肉的鲜味主要存在于肌肉细胞内,也就是说,肉的鲜味主要来自肉汁。用刀剁肉馅时,肌肉纤维被刀刃反复切割,捣剁,但肉块受到的机械性挤压不均衡,因而肌肉细胞破坏较少,部分肉汁仍混合或流散在肉中,因此鲜味较重。用机器绞肉馅时,由于肉在绞肉机中被强力撕拉、挤压,导致肌肉细胞的大量破裂,饱含在细胞内的蛋白质大量流失,鲜味也就“跑走”了。
如何洗桑葚?
融合教育的利弊范文3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传统教学;有机融合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渗透到各个学科并且应用到各个方面。这些现代媒体的应用给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力地促进了教学改革。然而,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广泛深入开展,其本身固有的负面效应也逐渐显露出来。如何克服多媒体教学的负面效应,使其在教学中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已成为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传统教学方式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沟通,知识的传播、行为的示范、情感的交流,其面对面的教学方式,具有不可抗拒的亲和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采取合适的教学手段,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结合起来,因地制宜,优势互补,提高教学效果。
一、优势互补,整合优化教学手段
不同的教学手段,包括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视频、图像、动画、板书、讲解、实物演示等)均具有各自的特色和功能。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实际,进行优势互补,扬长避短,优化组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就显得尤为重要。 1、根据教学内容,组合教学手段。在教学内容方面,如果讲授的是有关逻辑推导、学术动态、学科发展等内容复杂、高度抽象的知识内容,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可以很好地发挥教师在语言艺术、风趣幽默、因人施教等方面的独特优势。而当讲解有关工艺过程、实物实景等与色彩、图形、动作以及与现场和实物有关的内容时,对于学生来说往往是“百闻不如一见”,这时采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把现场、实物的图片、外形、动作全盘摆到课堂、摆到学生的面前,把已经发生或者还没有发生的动作、工艺、过程进行浓缩、精简,在很短的时间内予以重复或者预展示,并可通过色彩、动画、放大、缩小、快进、慢放、重复等手段进行重点描绘和渲染。这样,就可以突破传统授课方式中由于教具模型、挂图等教学辅助手段方面的限制,达到如临其境、事半功倍的效果。
2、针对教学对象,选择教学手段。不同的教学对象,由于其阅历不同、知识的储备量不同、接受知识的能力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教学中,应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例如,对已具备一定计算机操作技能,并有较强网络知识的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交互性强的特点,开展师生之间的互动式教学;在课后,通过网络,开辟网络教学平台。
3、根据教学变化,调整教学手段。教学手段的选择和应用,一般来说,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设计好,做到“心中有数”,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教学实际,灵活调整教学手段,以适宜教学的需要。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停电、设备故障等突发性问题,就需要教师临场发挥,及时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补救,这一点对于青年教师尤为重要。
二、以人为本,营造民主和谐教学环境
以人为本是教学的目的所在,是教学的根本。在教学中,应当把握以人为本的宗旨,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为师生的教与学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学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于一体,具有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形象、化静为动等优势,表现出集成性、趣味性、交互性等特点,可营造愉悦、轻松、互动、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传统教学可通过灵活快捷的板书、生动幽默的肢体语言、富有激情的讲解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可营造一个师生情感交流、互动的学习环境。教师的学识水平、科研能力、个性情趣、品德修养等综合素质融铸成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师吸引学生的主要源泉。教师的人格魅力在师生互动教学的直接交往过程中体现出来。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本职工作。在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因此,教师不仅应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良好的行为规范,同时应具有娴熟的多媒体操作技能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其一言一行对学生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身教重于言教,教无止境、学无止境、研无止境。
三、取长补短,构建灵活适用教学模式
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并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积极主动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实践活动。因而,在教学中,应始终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手段为辅助”的基本原则。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因时、因地制宜,将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取长补短,构建灵活适用的教学模式。
1、优化组合教学手段,突出教师主导作用。多媒体教学是以计算机为中心展开的,教师在授课时主要是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它具有传递信息量大、速度快、形象直观等优势。但这样一来,计算机就取代了教师而成为了直接与学生接触的教学主体,教师则成了播放幻灯片或屏幕信号的“放映员”,或者说是多媒体教学的“助教”,使得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眼神交往和对话相对减少,导致教师主导作用的丧失。传统教学手段具有师生进行“情”、“意”传递的优势,这是多媒体教学无可替代的,它是突出教师主导作用的桥梁。如果将两者相互融合,兼容并进,择优而从,将更能显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2、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教育,多媒体教学可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但利用不当会使学生失去主体地位。程序式的课件播放、“目不暇接”的幻灯片切换、大块大块的“屏幕板书”和“眼花缭乱”的视频,会让学生“手忙脚乱”,没有时间消化吸收和做笔记,更谈不上自主学习。黑板板书、案例分析、实物演示和课题讨论等传统教学手段可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分析、记忆知识,起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融合教育的利弊范文4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跨学科教育;与专业相结合
1.引言
日前,一则“高考改革方案2017年实施,英语退出统考”的误读消息引发关注。自从教育部启动高考方案改革以来,就有多位专家在不同场合透露给媒体不同的版本。各种猜测与评论众说纷纭,引发的各方利弊分析此起彼伏;甚至有人疑问日后是否会减少大学英语课程的课时,实际上这种看法是在庸人自扰。因为Crystal D.(2004)认为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是语言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世界的语言生态开始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英语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性语言。在知识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大背景下,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的普及,英语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应用和普及,英语做为一种语言工具只会越来越重要。相应的高考英语将改革对大学英语教学的也会带来挑战性与契机性。
2.跨学科与英语跨学科
在跨学科研究的发展过程中,跨学科的内涵与外延也经历了多次的变化,其概念本身一直在不断的演变、充实与完善。2005 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等单位联合的《促进跨学科研究报告》提出:“跨学科研究是一种经由团队或个人整合来自两个或多个学科(专业知识领域)的信息、材料、技巧、工具、视角、概念和理论来加强对那些超越单一学科界限或学科实践范围的问题的基础性理解,或是为它们寻求解决之道。”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通常用跨学科教育来弥补规划教育中的一些缺陷,比如因为语言技能的各自分立而没有有机联系,或外语教学中所传授知识的零碎性或专业划分太细等问题。跨学科英语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新尝试,可以说是一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方案,特别是外语+其它专业的复合研究,比较注重外语能力训练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所学专业领域的英语运用能力。
3.国内英语的发展态势将促进跨学科与英语教学的融合
未来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多次考试、成绩分等级、不同的高等院校对英语提出不同的等级要求――这是目前所释放出的改革信号。虽然官方表态,改革方案仍在研究完善,但这说明一个多元而动荡的英语学习时代正在到来。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上海中学原校长唐盛昌此前接受南都采访时曾表示,“一年多考”的模式之所以选择英语着手,是由于目前英语考试的技术水平最为成熟。当前,在中国所实施的英语社会化考试类型繁多,包括托福、雅思、GRE等。这些测试种类的多样性证实了社会市场需要对英语要求的多样性,对应的是否也预示着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也面临着多重挑战与机会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多次考试就需要从技术层面获得等级测定,难度非常大”,唐盛昌指出,这就需要保证连续多次考试,能取得基本稳定的成绩,需要很多技巧,包括试卷难易程度、题目设置以及分数汇总等。由高考一次定终身到进行多次社会化考试如果实行,那么这种大学习环境发展变化也必将促使我们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因教学对象的不同而进行相应的“因材施教”,进行跨学科融合。将跨学科教育引入大学英语教学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能够化教学模式单一为多元,转教学内容单调为多样的效果。
4.跨学科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众所周知,高职高专总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技术性人才”,而不是“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相应地,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指导方针是“实用为主、够用为度、运用为目的”,即:一方面,要使学生在中学阶段已有的英语水平上进一步夯实学生必要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
跨学科课程设计的途径有多种,可以是单门课程内的多学科融合式和多门课程的多学科融合式等。而具体的教学方案只能在具体的教学对象环境中进行,以下以我校路桥工程学院为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入用英语讲授的与路桥专业相关的课程设计。
《新编实用英语第二版综合教程第二册》的Unit 3 的课题为Keep Healthy and Seeing a Doctor。这一单元的主题为“保持健康与看医生”。教学中可设置跨学科环节(即引入路桥专业).教学目标之一,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的学生经常会有外派出国修路务工的机会,除了与外国人用英语进行日常交际之外,尤其是公路与桥梁方向、桥梁与隧道施工以及工程测量方向的学生经常会遇到塌方、渗水等危险事故,那么及时报告事故伤情很重要,这时相关英语表达派上用场,如 He said no casualties had been reported, but some houses collapsed and landslides occurred. (说并没有伤亡报告,但是部分房屋倒塌,山体也有塌方发生。) A safety drive has cut deaths by almost a fifth since 2005, on average more than 10 people died each day last year in mining incidents such as flooded shafts and collapses. (自2005年以来,安全整顿使得煤矿的死亡率降低了约五分之一,去年,平均每天约有10人死于矿井渗水及塌方等事故。)教学目标之二,能用英语准确描述病症并能正确理解医嘱,能用英语与医生交流描叙症状并能看懂药品的英语说明书等。例如Give medical advice to a boy suffering from a toothache。(向牙痛的人给予建议。)这些让他们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学以致用的实际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结论
英语跨学科教育模式在职业教育中的结合发展,寻找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二者之间的关联,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把我们的学生打造成具有白领素质的蓝领工人。
参考文献:
[1]《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0).
[2] Crystal D.The Language Revolution[M].Cambridge:Polity Press,2004.
[3] 刘艳.论英语教学与跨学科教育模式的结合.中国成人教育,2012.
融合教育的利弊范文5
【关键词】MOOC平台;课堂教学;混合教学模式
Abstract:MOOC students to analyze the use of vocational colleges teaching model there pros and cons, teaching reform ideas proposed combination MOOC resources and classroom teaching methods;design use MOOC resources, classroom play advantage "MOOC-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the promotion of vocational courses fundamental change in the educational model.
Keywords:MOOC platform;Classroom instruction;Teaching Model
1.引言
MOOC(Massive 0pen 0nline Course,也称“慕课”)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起源于2012年,是当今高等教育界最为热议的基于网络的新型课程教学模式,MOOC作为一种新型在线教育模式闯入人们视野,它的出现掀起了新一轮的学习变革潮流,给高等教育带来巨大影响,是未来几年各高校重点建设的课程。由于MOOC具有现代普通高职教育所不具有的许多显著性优点,课程组织、教学、考核等模式都产生了巨大变化,给互联网产业及在线学习、高职教育带来巨大影响。
2.MOOC 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分析
MOOC的一般性特征是大规模、开放和在线。大规模是指其学习者来自世界各地,与传统课程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生不同,一门MOOC课程动辄上万人。开放是指世界各地的学习者都可以自由地选择MOOC平台上任何一所高校的免费优质课程,这些课程资源是对所有人开放的。在线是指学习是在网上完成的,只要有上网条件,学生就可以自主观看视频,演练习题,参加考试。
MOOC不同于传统的在线学习或虚拟课堂,它提供了一个涵盖教学全过程的网络课程平台,包括从参与到反馈、从课堂到课后、从讨论到评价、从实践到考试、从结业到证书等组成部分。在全球拥有上百万参与者的MOOC经典项目Coursera中,每门课程都有单独的课程介绍、课程表、人员安排和资源空间。除了正常上课外,教师要每周设置课程提醒邮件和不固定地答复学生的问题邮件,还要根据教学情况安排相应的教学实践活动。系统提供自动评判的工具和学生互评的环节,为每门课程设置不同主题的论坛版块供参与者进行在线讨论和交流。在课程结束后,系统会根据学习者的完成情况出具相应的结业证书和文凭证明。由此可见,MOOC教学模式与传统的在线学习模式相比更贴近真实,更规范,也更正式。MOOC教学模式的特征分析见表1。
表1 MOOC教学模式的特征分析
3.MOOC课程的利弊
MOOC课程模式都采用线上观看教学视频,完成课程练习,线下参加课程讨论小组为主。这种新兴的课程模式有以下几点优势。
(1)MOOC使学习方式更加灵活
首先,在线视频不再完全依赖电脑,手机和平板电脑等智能设备也可以观看,这为在线学习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和空间,学习者不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和固定的同学一起学习。学生可以摆脱场所、时间的限制,依据自己的情况自助式学习。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反复观看视频,错了的习题可以反复演算,可以跳过时间表直接学习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而在传统课堂,学生只能将注意力迅速转移到下一部分的内容。所以,MOOC的学习者能够更自由的掌握自己的学习时间、学习空间和学习进度。
(2)MOOC使高端前沿知识资源共享
MOOC的开放性可使学生方便快捷地找到全球各学科最高水平的课程。即使是同样主题,也可针对不同高校的课程进行比较、融合,分析其异同,有助于更加深入、全面地理解课程内容。同时,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或发展需求选修其他相关课程,帮助建构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而这是传统大学教育很难达到的。
(3)促进学生主动式学习
传统教育中,每个学期的课程都已提前安排好,学生按照课表在指定的教室和指定的时间学习指定的内容。而在MOOC中,学生可以任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科目进行学习,将过去被动式学习转变成主动式学习。
尽管MOOC课程具有上述诸多优势,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毕竟校园生活的经历、校园文化的熏陶都是在线课程难以替代的。以下我们针对MOOC的不足展开一些分析:
(1)MOOC使学生能够自我掌握学习的方式、进度,带来了灵活性,但也减弱了外在的规范,导致学生容易放弃学习。据统计,目前MOOC的完成率不超过15%。而传统大学教育则有着比较完善的管理机制,能够帮助学生有较高的课程完成率。
(2)MOOC网站提供开放的教学资源,但未必能创造学生间面对面交流氛围。尽管有的MOOC 平台提供线下聚会邀约的机制,但有效性尚待检验。而正规高等教育能够让精英学生有长时间在一起进行思想交流、协作、互相学习和竞争,共同成长。
(3)MOOC中难以为学生提供高水平的创新实践体验,而正规大学拥有高水平科研与科学实验环境,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层次的创新实践机会。
4.基于MOOC的高职教学模式
从上述分析,单纯使用MOOC来作为教学模式存在诸多上足,特别是在学生自学能力较差,学习主动性较弱的高职院校中,这些缺点严重影响MOOC学习模式的效果。因此结合MOOC和课堂教学形成一种“MOOC――课堂”的混合新型教学模式。具体结构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MOOC――课堂”混合教学模式
(1)依托MOOC进行混合教学
理想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与教师具备高度的互动与协作。在面对面的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虽然具备深度互动的条件,但事实上却以教师单方面灌输知识方式为主,这一方面是因为学生长久以来养成了这种学习习惯,积极性很难调动,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学生课前准备不足,没有经过课程预习,对基本理论知识并未掌握,无法与教师形成合理有效的互动。因此,在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课前观看MOOC教学视频和PPT课件进行预习。实际教学时,教师首先根据预习内容随机提问,检验学生是否进行课前预,并纳入平时成绩考核,以此保证学生课前预习的参与度,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来到课堂。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讲授、讨论、练习、任务驱动和自主学习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阐述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积极开展师生讨论和生生讨论,将单向的知识传递转变为有的放矢的教学过程,通过线上学习与课堂教学的结合,实现更为理想的高互动性的混合教学模式,充分利用MOOC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和翻转课堂的实践教学。
(2)借助MOOC全面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
高校教学改革的目的之一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升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想达到这一目的,直接面对学生的一线教师起到了决定性作用。MOOC中有大量国内和世界名师开设的课程,普通高校教师可以通过这些课程,学习名师们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式,全面深刻地了解本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借鉴名师们的教学经验并合理利用到自身的课程中。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学习一些前沿的专业选修课,了解最新的研究领域、方法和技术,拓宽专业视野,提高自身科学研究的能力。虽然MOOC不能让人人都成为名师,但它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教师可以通过MOOC学习,进一步提升教学科研能力。
(3)借助MOOC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和评价体系的革新
学习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需要,是适应社会生存的基本手段。MOOC的教学理念中强调一种让学习回归本源的思想,通过线上教师的讲授、助教的引导、其他学习者的协作和自身的学习参与,最大可能地激发学习兴趣,将被动学习的课业压力转化为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欲望,并进一步落实到具体的学习行为中。高校应该借助于MOOC实现碎片化和个性化学习,逐步实现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转变。
5.结束语
MOOC的兴起和快速发展带来了在线教育的新时代,它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挑战,MOOC教学现已成为全球化、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教学改革的最新趋势与潮流。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MOOC课程资源,将其有效的引入到课堂并与传统教学相融合,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相互促进,产生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文礼.MOOC的发展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教学研究,2013(2):53-57.
[2]蔡文璇,汪琼.2012:MOOC元年.中国教育网络,2013, 4:6-18.
[3]王颖,张金磊,张宝辉.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典型项目特征分析及启示[J].中国远程教育,2013:67-75.
[4]邓宏钟,李孟军,迟妍,谭思昱.“慕课”时代的课程知识体系构建[J].课程教育研究,2013,7:5-7.
[5]吴维宁.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Coursera评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2):39-41.
融合教育的利弊范文6
一、教育研究方法朝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早在1979年,我国著名的教学论研究专家李秉德先生就在《教育研究》的创刊号上撰文指出:“教育研究必须讲求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后的许多学者也开始致力于教育研究方法科学化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尝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教育研究方法科学化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代化技术和手段在教育研究中的运用。这一时期,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被广泛地应用于教育研究中。从现代技术手段的发展和丰富性来看,主要是广泛采用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手段和方法来推进教育研究,不仅用来为教育研究储存研究信息,开展情报资料检索,迅速处理冗繁的研究资料,而且还可进行模拟实验。目前的教育研究已大量采用录音、录像、照相等手段,准确记录收集的资料,并且可以反复看、听,所得资料客观,分析资料准确。还有一些现代化仪器的运用,使教育研究更加实践化。
2.教育实验研究在20余年中的蓬勃发展。作为一种传统的教育研究方法,教育实验研究自改革开放以来就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全国各地都掀起了教育实验热潮,人们逐渐认识到,没有教育实验,教育科学的发展将是十分困难的,甚至提出了“教育科学的生命在于教育实验”的口号。总的看来,这个时期的教育实验具有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层次高低不一、范围大小不同、分布面广、参与人员多、影响大等特点,为我国教育研究方法的科学化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据不完全统计,自1978年以来,在全国性的或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教育专业学术刊物发表的有关教育实验研究类文章近1200篇。研究者分析了教育实验研究在最近二十多年间的发展历程,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即总结和介绍阶段(1978~1987)、理论研究阶段(1987~1990)以及反思改进阶段(1990年至今)。
在这二十多年中,研究者对教育实验的许多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教育实验也取得了大量的成绩,可以说,教育实验研究已成为我国教育研究领域中发展速度最快、影响面最大的一种教育研究方式,并已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熟知、掌握和运用。教育实验已逐渐发展成为教育研究方法科学化的主要工具,它的发展方向仍是目前我国教育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二、教育研究方法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教育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原因在于学科的不断分化和综合,使教育学科与其他许多学科发生了密切的关系,也产生了许多新的学科,因此必然会不断地增加新的研究方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研究方法融合其他学科的方法。随着各学科间的融合进一步深入,人们越来越注重把从各个学科领域中得到的相互联系、互为补充、有助于教育研究的各种方法综合起来,力求创造出适合教育研究特质、符合教育研究自身逻辑的方法体系。在此期间,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和突变论等理论和方法被相继引进到教育研究领域,并指导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研究实践,成为人们认识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有力工具。也正是这些横断学科在教育研究中的广泛运用,使教育研究方法在不同的领域内和不同的层次上出现了追求整体性、综合性、有序性和最优化的倾向。
不仅如此,教育研究还从教育科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而产生的新学科中广泛吸收新的研究方法。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的教育研究领域,陆续出现了一批新的交叉学科,如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法学、教育政治学、教育人类学等。这些学科在我国的出现,不但充实和发展了教育科学的内容、理论与概念,增强了教育科学的应用性,而且丰富了教育研究的方法。如经济学的计量研究方法、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与教育中相应的研究方法的融合,形成了一些更为完善、适应性更强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上的融合,其价值不仅仅在于促进了相关交叉学科的研究和发展,而且对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具有在总体上推进教育研究方法化的作用。
2.不同研究方法间出现对话和结合。虽然教育研究方法的长足发展导致新的方法层出不穷,但综观教育研究的整个历程,我们仍可以发现,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仍是贯穿教育研究的两条主线,二者在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历程中都发挥过重要的作用。这两种研究范式在哲学思想的取向、研究对象的选择、具体研究方法的选用以及研究结果的表现形式上,都自成一体,各有长短,但是二者的长短是互补的,并不互相排斥。现在人们在认真总结、分析了这两种研究范式的发展历史及利弊后,逐渐认识到只有将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才可使之相得益彰,才能获得比较科学的结论。在定性分析中,需要定量分析使之更加精确,以便从量的关系中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作出更为科学的说明;在定量分析中,定性分析可以帮助确定方向,因而,教育研究必定要追求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结合。
各种不同方法间的对话和结合克服了教育研究结果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提高了教育研究成果的理论水平和有效程度,增强了教育理论的构造性、清晰性和预见性,促进了教育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三、教育研究方法朝着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教育研究方法系统化的主要表现为对方法论所进行的各种各样的探索以及研究方法的层次化。
1.从用系统科学方法论来研究实践问题走向建立自身学科的方法论。改革开放之初,教育研究工作者的科学方法论意识在反思中慢慢地苏醒,教育研究方法论从此也开始了由哲学方法论向科学方法论的嬗变,表现为,教育理论界在1979年后广泛开展的“教育本质”“教育的起源”“教育的逻辑起点”等教育理论问题大讨论,以及恢复和重建教育学、教育史、教育心理学等“传统学科”的基础上,对教育科研的方法论开始的新的探索和研究。在1983年的教育学研究会第三届年会上,与会者都认为,既要注意运用调查法、统计法、实验法等,也要注意吸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协同论、耗散结构论和突变论,以及数学研究的新成果、新手段(电子计算机)等对教育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统一的辩证分析研究,把数量化的理论、模糊数学的理论应用到教育研究上。
在1985年举行的全国教育基本理论学术讨论会上,教育理论界也就教育研究方法论的问题进行了专门的探讨。进入1991年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学界对非哲学思想和人文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人们对教育研究方法论的研究也随之好转,逐渐认识到单用一种科学方法论指导研究复杂的教育现象和问题是不够的,是很难揭示教育现象的独特性和本质的,很难把教育的历史性、社会性和价值性勾画出来。教育研究应建立自己的研究体系和方法论,应该有自己的研究方法论,不能简单地借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论来取代或否定教育研究中的人文方法论。进入21世纪,这个倡导多元、尊重个性的时代也为教育研究方法论向独立化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社会背景,为教育理论界对教育研究独立方法论的关注也提供了良好的视角。在这个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我国对教育研究方法论研究更是锦上添花,掀起了探讨教育研究方法论的。
2.教育研究方法多元化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对方法本身所具有的层次性的探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这一段时期内,人们不仅大量运用文献法、比较法、因果法、调查法、观察法、测量法、个案法、矩阵法、优选法以及数学法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力图通过对教育现象中诸多不确定的性质状态作出教育描述,而且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明显地呈现出层次化的发展趋势。
一般来看,教育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层次是一般科学方法;第三层次是教育研究中具体使用的各种方式、方法和手段。其中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般科学方法是科学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论原理的总和,是许多学科或所有学科都普遍适用的方法,包括科学理论的发现方法、检验方法和发展方法。具体的研究方法是教育科学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基本科学方法,如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等。一般而言,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高层次指导低层次,低层次的又将高层次的具体化,不同层次的研究需要不同层次的方法。三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从而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功能、开放式的教育研究方法论层次系统。
以前,人们谈及教育研究方法大多指具体方法这一层次,这是很不够的。在教育科学的发展急需研究方法有较大突破的今天,不少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建立多层次教育研究方法论体系的必要性,认为要取得教育研究的突破,建立多层次的教育研究方法论体系,以加深和拓宽教育研究的方法是必须的。
通过对这二十多年来我国教育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历史考察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其呈现出的几个特点:第一,传统的研究方法仍然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主要体现是定性研究在整个教育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类研究包括解释或综述性的研究方法。第二,新的研究方法层出不穷,通过吸收、整合、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在当代教育研究中,吸收其他科学成就,整合教育研究方法论体系,成为寻求教育理论新突破的人们所关注的又一个热点。教育研究正在逐步打破研究方法单一化的趋势,正呈现出百花争奇斗艳的繁荣局面。
参考文献:
[1]叶澜,施良方.教育学文集・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4]丁念金.研究方法的新进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5]张胜勇.反思与建构――20世纪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