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西方初等教育的开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西方初等教育的开端范文1
盗传必究
一、单项选择题
1.有的学者倡导在科学研究中注入一种人文精神。这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以下哪种发展趋势的突出表现?(
)
A.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交融的趋势
B.分析综合走向系统化的趋势
C.注重应用研究的趋势
D.研究手段高技术化的趋势
2.认为天文学诞生于迷信、几何学诞生于贪婪、物理学诞生于虚荣的好奇心的著名人文主义者是(
)。
A.
欧文
B.圣西门
C.赫尔姆霍兹
D.卢梭
3.“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观点出于(
)。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庄子
4.
1900年前后形成的“进步教育运动”的主要代表是(
)。
A.乌申斯基
B.杜威
C.皮亚杰
D.布鲁纳
5.一种理论力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这种理论是否反映了(
),以及对其反映的充分程度。
A.真理
B.科学
C.自然世界
D.阶级矛盾.
6.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开始以分门别类的面目出现的时间是(
)。
A.15世纪
B.16世纪
C.17-18世纪
D.19世纪
7.就现代科学发展状况看,“科学无国界”这一说法比较适用于(
)。
A.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B.自然科学技术领域
C.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技术两大领域
D.新兴科学技术领域
8.“一切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一观点的首倡者是(
)。
A.科林伍德
B.克罗齐
C.鲁滨逊
D.布罗代尔
9.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研究儿童的认知活动,探索认识发生和知识增长的心理机制、分析智力的性质及其结构和机能;他构建的思维心理学是(
)。
A.
一种结构主义认知心理学
B.一种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
C.一种行为主义心理学
D.一种生理心理学
10.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之一马斯洛重点分析健康人的心理,全面探讨人类的“基本需要”。在他看来,创造潜能的发挥是人的最高需要,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目的,这一目标以及潜在美德的实现就是(
)。
A.“归属和爱的需要”的实现
B.“认知需要”的实现
C.“审美需要”的实现
D.自我实现
11.考古人类学是中国人类学研究的优势学科;从教材所列“人类学分科体系”表中可以看出,它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为(
)。
A.
从属于人类起源学
B.偏重于体质人类学
C.偏重于文化人类学
D.兼及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
12.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
A.庞德
B.哈特
C.富勒
D.罗尔斯
13.与社会学有着原则区别的西方社会学的开创者是(
)。
A.孔德
B.迪尔凯姆
C.韦伯
D.帕森斯
14.
20世纪后半期以来,西方许多哲学流派主动与“融合”,出现了若干被统称为“(
)”的思潮和流派。
A.弗洛伊德主义的
B.存在主义的
C.西方
D.社会批判理论
15.世界哲学的三大发源地是(
)。
A.古代印度、中国和古巴比伦
B.古巴比伦、中国和古希腊
C.古代印度、中国和古希腊
D.古巴比伦、古代印度和古希腊
16.中国当代文艺研究在肯定反映论的前提下,正以(
)为中心构筑新的理论体系。
A.客体论
B.价值论
C.方法论
D.主体论
17.精神分析理论是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
)首创的,对整个心理学带来了很大冲击。
A.冯特
B.弗洛伊德
C.格式塔
D.华生
18.事实上,各种人文社会学科研究的最后目标都是人,只是它们研究人的角度、领域和层次不同。研究“时间中的人”的学科是(
)。
A.新闻传播学
B.人类学
C.历史学
D.社会学
19.创立了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的是捷克斯洛伐克民主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
A.夸美纽斯
B.培根
C.昆体良
D.赫尔巴特
20.(
)是介于社会学和教育学之间的,研究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并着重对教育进行社会分析的交叉学科。
A.教育政治学
B.教育心理学
C.教育社会学
D.比较教育学
21.我国把列为人文社会科学体系中的(
)。
A.
综合性的主干学科
B.边缘学科
C.交叉学科
D.专业学科
22.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份主要是由于(
)。
A.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
B.事物的本质
C.社会的需要
D.科学自身的需要
23.在以下各种一般研究方法中,人文社会科学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较为偏重哪一种?(
)
A.
定量研究
B.定性研究
C.直觉领悟
D.情感激发
24.以“唯一真正的历史就是总体的历史”为理论旗帜,注重对人类生活的各方面因素进行跨学科、长时段综合研究的具有世界影响的历史学流派是(
)。
A.
英国剑桥学派
B.德国兰克学派
C.美国新史学派
D.法国年鉴学派
25.语言的转换生成理论的重要价值在于(
)。
A.描写具体语言的结构
B.试图对整个人类的语言能力作出解释
C.将现代语言学从对语言系统内部的研究推进到语言使用的研究
D.开创了从社会文化的演变去研究语言的思路
26.考古人类学是中国人类学研究的优势学科;从教材所列“人类学分科体系”表中可以看出,它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为(
)?
A.从属于人类起源学
B.偏重于体质人类学
C.偏重于文化人类学
D.兼及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
27.在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背景下,西方经济学发生了一次新的国家干预主义占主导地位的(
)。
A.“边际效用学派革命”
B.“凯恩斯革命”
C.“萨缪尔森革命”
D.“瑞典学派革命”
28.古希腊的思想家都参与教育活动,他们的教育思想中不少具有科学意义的假说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些思想家中被尊为“遵循自然”教育思想的鼻祖的是(
)。
A.柏拉图
B.苏格拉底
C.亚里士多德
D.昆体良
29.许多人认为,教育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交叉学科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
A.培根发表《论科学的价值》
B.洛克发表《教育漫话》
C.卢梭发表《爱弥尔》
D.杜威发表《民主主义与教育》
30.现代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同时是一位教育学家,他有个著名的观点是(
)。
A.研究传播基本上也是研究教育传播
B.信息即力量
C.传播即力量
D.信息革命同时带来传播革命和教育革命
31.成为20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起飞”的主要信号是(
)。
A.人造地球卫星升天
B.DNA重组
C.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建立
D.试管婴儿培育成功
32.就现代科学发展状况看,“科学无国界”这一说法比较适用于(
)。
A.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B.自然科学技术领域
C.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技术两大领域
D.新兴科学技术领域
33.下列社会过程和现象尚不属于“全球问题”的是(
)。
A.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等问题
B.裁减军备、防止核战争、缩小国家间贫富差距等有关世界政治和国际经济的迫切问题
C.和平利用空间、协调信息传播问题
D.普及义务制高等教育问题
34.
19世纪形成、特别强调文学艺术的表现功能的一种重要文艺思潮是(
)。
A.古典主义
B.现实主义
C.浪漫主义
D.现代主义
35.语言学已历经了传统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和现代语言学三个阶段。现代语言学的正式
开端是(
)。
A.普通语言学
B.描写语言学
C.结构主义语言学
D.心理语言学
36.世界第一次产业革命发生在(
)。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37.认为天文学诞生于迷信、几何学诞生于贪婪、物理学诞生于虚荣的好奇心的著名人文主义者是(
)。
A.欧文
B.圣西门
C.赫尔姆霍兹
D.卢梭
38.“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观点出于(
)。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庄子
39.“知识就是力量”的提出者是英国哲学家(
)。
A.洛克
B.笛卡儿
C.斯宾塞
D.培根
40.许多人认为,教育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交叉学科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
A.培根发表《论科学的价值》
B.洛克发表《教育漫话》
C.卢梭发表《爱弥尔》
D.杜威发表《民主主义与教育》
41.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分主要是由于(
)。
A.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
B.事物的本质
C.社会的需要
D.科学自身的需要
42.在以下各种一般研究方法中,人文社会科学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较为偏重哪一种?
(
)
A.定量研究
B.定性研究
C.直觉领悟
D.情感激发
43.就现代科学发展状况看,“科学无国界”这一说法比较适用于(
)。
A.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B.自然科学技术领域
C.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技术两大领域
D.新兴科学技术领域
44.
19世纪形成、特别强调文学艺术的表现功能的一种重要文艺思潮是(
)。
A.古典主义
B.现实主义
C.浪漫主义
D.现代主义
45.语言的转换生成理论的重要价值在于(
)。
A.描写具体语言的结构
B.试图对整个人类的语言能力作出解释
C.将现代语言学从对语言系统内部的研究推进到语言使用的研究
D.开创了从社会文化的演变去研究语言的思路
46.考古人类学是中国人类学研究的优势学科;从教材所列“人类学分科体系”表中可以看出,它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为(
)。
A.从属于人类起源学
B.偏重于体质人类学
C.偏重于文化人类学
D.兼及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
47.在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背景下,西方经济学发生了一次新的国家干预主义占主导地位的(
)。
A.“边际效用学派革命”
B.“凯恩斯革命”
C.“萨缪尔森革命”
D.“瑞典学派革命”
48.与社会学有着原则区别的西方社会学的开创者是(
)。
A.孔德
B.迪尔凯姆
C.韦伯
D.帕森斯
49.世界范围内开发和发掘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的兴起,主要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以下哪种发展趋势的具体表现?(
)
A.分析综合走向系统化的趋势
B.,东西方文化在碰撞中互补的趋势
C.注重应用研究的趋势
D.研究手段高技术化的趋势
50.古希腊的思想家都参与教育活动,他们的教育思想中不少具有科学意义的假说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些思想家中被尊为“遵循自然”教育思想的鼻祖的是(
)。
A.柏拉图
B.苏格拉底
C.亚里士多德
D.昆体良
51.“计算机十插花艺术”是对哪一个国家企业管理艺术的概括?(
)
A.美国
B.韩国
C.泰国
D.日本
52.在以下各种一般研究方法中,人文社会科学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较为偏重哪一种?(
)
A.定量研究
B.定性研究
C.直觉领悟
D.情感激发
53.教材所介绍的调查方法中,哪一种具体方法是与政治选举的预测一起发展起来的?(
)
A.完全参与观察
B.半参与观察
C.非参与观察
D.抽样调查
54.就现代科学发展状况看,“科学无国界”这一说法比较适用于(
)。
A.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B.自然科学技术领域
C.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技术两大领域
D.新兴科学技术领域
55.系统论的创始人是(
)。
A.维纳
B.申农
C.贝塔朗菲
D.普利高津
56.
20世纪西方科学主义哲学思潮的主流是(
)。
A.科学哲学
B.哲学解释学
C.分析哲学
D.结构主义哲学
57.“一切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一观点的首倡者是()。
A.科林伍德
B.克罗齐
C.鲁滨逊
D.布罗代尔
58.与社会学有着原则区别的西方社会学的开创者是(
)。
A.孔德
B.迪尔凯姆
C.韦伯
D.帕森斯
59.认为天文学诞生于迷信、几何学诞生于贪婪、物理学诞生于虚荣的好奇心的著名人文主义者是(
)。
A.欧文
B.圣西门
C.赫尔姆霍兹
D.卢梭
60.“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观点出于(
)。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庄子
二、名词解释
1.人文科学:通常被说成是“人文学”,是指关于人的本身的学说或者理论体系,是对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和发展问题以及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进行研究的学问。
2.直觉:是指认识主体在尚不清晰的事实材料中察觉真理的能力,灵感顿悟是这种认识能力的重要表现。
3.接受美学:是从接受主体(欣赏者)的反应和接受方面去研究文艺,把欣赏者的理解看作作品的构成因素的一种文艺学——美学思潮。
4.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揭示其运行、发展规律的科学。
5.定性研究:就是对于事物的质的方面的分析和研究。质是特定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部所固有的规定性,它由事物的内部与外部的各种矛盾所决定。
6.哲学:总结哲学发展的历史,认为哲学就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其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7.教育学:教育学是以人类教育活动为对象,以揭示教育发展一般规律为目标的学科。
8.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这样一种思想态度,它认为人和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通常认为这种思想态度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主题。从哲学方面讲,人文主义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它扬弃偏狭的哲学系统、宗教教条和抽象推理,重视人的价值。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曾经长期处于对立状态,在当代则出现了融合的趋势。
9.人文社会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就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规律为目的的科学。它是互相交叉联结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是与广义的自然科学相关联又相对应的一大科学部类。
10.系统科学:系统科学是指处于哲学方法和各学科特殊方法之间的、中间层面的科学思想方法,它以系统论为中心,同时包括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等。比如一般系统论强调整体性原则、相互联系原则、有序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并强调开放性等,不仅对自然科学,而且对人文社会科学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11.实证主义思潮:在哲学体系产生的同时,一些哲学家强调哲学应当以实证自然科学为基础,以描述经验事实为限,以取得实际效用为目标,要求排除抽象的思辨,追求实证知识的可靠性、确切性。由此开创了与非理性主义相对应的实证主义思潮。
12.经济自由主义:经济自由主义是与国家干预主义并列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两大经济思潮之一。它发端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要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给私人经济活动以完全的自由。
13.全球问题:全球问题指的是与整个世界全体人类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譬如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环境污染、裁减军备等等问题,它们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
14.语言与言语:索绪尔提出区分语言和言语:语言是语言符号相互关联的系统,言语则是实际话语。前者是社会的、主要的,后者是个人的、从属的。
15.时代主题:全球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态势的聚焦点,是全球发展格局的集中体现。
三、简答题
1.现代西方主流经济思潮是什么?
答:尽管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各种流派纷繁复杂,但基本上属于两大经济思潮:
一是经济自由主义。
它发端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要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给私人经济活动以完全的自由。(8分)
二是国家干预主义。
它的理论源头是16世纪到17世纪的重商主义,认为流通领域特别是对外贸易乃社会财富的源泉,强调在国家支持下发展对外贸易;从20世纪30年代起,发展出了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新的国家干预主义,并开始占主导地位。(7分)
2.现代初等教育为什么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的跨学科研究?
答:现代初等教育之所以需要跨学科的系统研究,首先是由教育的复杂本性即其广泛性和多质性决定的;(
5分)其次是由初等教育面临新的时代课题决定的;(5分)最后,这也是推进初等教育科学体系完善的需要。(5分)
3.
20世纪历史学研究模式有哪些变革?
答:(1)“欧洲中心论”或“欧美中心论”失去其统治地位;(4分)
(2)传统的“政治史”模式被打破;(4分)
(3)现代历史学研究的主体性的张扬;(4分)
(4)历史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的更新。(3分)
4.
20世纪下半叶现代心理学的三股新潮是什么?
答:一是在认识理论领域中,认知心理学取得重要进展;(5分)
二是在人格理论领域中,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崛起,(5分)
三是在情绪理论领域中,情绪心理学提出了新的假说。
(5分)
5.
20世纪世界文艺学的突破性进展表现在哪些地方?
答:(1)对创作主体艺术思维及心理的深入开掘(4分);(2)对文艺作品形式的重新认识(4分)(3)对文艺接受问题的注重(4分);(4)对文艺与社会一文化系统关系的进一步思考(3分)。
6.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学的主要变革有哪些?
答:一是从古代走向现代(4分);二是从“异文化”研究到“本文化”研究(4分);三是从半封闭研究到开放性研究(4分);四是乌克思主义对西方人类学影响增大(3分)。
7.
20世纪上半叶现代心理学有哪四个发展方向?
答:(1)行为主义:其创始人华生认为心理学是行为的科学,其任务是研究人和动物的行为,寻求预测和监控行为的途径。(4分)
(2)格式塔心理学:这个学派认为心理现象是一个整体,整体决定其内在的部分,突出了整体的综合的研究。(4分)
(3)精神分析:核心概念是人类行为的本能以及“无意识”。(4分)
(4)前苏联在背景和巴甫洛夫生理学基础上开展的心理学研究。(3分)
8.终身教育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1)全程教育。即不应该将人受教育的时期仅限于青少年时代,而应该贯穿于人的生命的全程。(4分)
(2)全域教育。即不应该将人受教育的场所仅限于学校,而应该遍布于全社会。(4分)
(3)全民教育。它包括普及初等教育、成人扫盲以及消除男女教育差异,目的是使人受教育的机会平等。(4分)
(4)全面教育。终身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强调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做人、学会创造。(
3分)
9.
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背景是什么?
答:一是不断深化的时代主题;(5分)
二是飞速发展的自然科学技术;(5分)
三是日益尖锐的当代全球问题。
(5分)
10.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比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1)人文社会科学在阶级社会中一般具有某种阶级倾向性;(4分)
(2)人文社会科学通常体现出一定的民族性;(3分)
(3)人文社会科学的时代性。(3分)
11.中国当代文艺研究的重要进展表现在哪些地方?
答:(1)构建开放的文艺理论体系,充分认识文艺的审美特性;(3分)
(2)在肯定反映论的前提下,以价值论为补充,以主体论为中心构筑新的理论体系;(3分)
(3)文艺新学科建设受到重视;(2分)
(4)文艺学的应用研究不断加强。(2分)
12.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索绪尔开创的结构主义语言学被视为现代语言学的正式开端,其主要内容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点:
(1)语言是符号系统:它的各种成分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系统具有自己特有的内在秩序或内在规律。(3分)
(2)区分语言与言语:语言是语言符号相互关联的系统,言语则是实际的话语。(3分)(3)区分历时态与共时态:索绪尔侧重强调共时态的研究,以充分揭示语言的结构。(2分)
(4)区分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深层系统是由社会因素构成的,表层系统则是个人的言语表达,语言学应着重研究深层系统。(2分)
13.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有哪些?
答:(1)人文社会科学在阶级社会中一般具有某种阶级倾向性;(4分)
(2)人文社会科学通常体现出一定的民族性;(3分)
(3)人文社会科学的时代性。(3分)
四、论述题
1.试述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
答:第一,当代人文社科学发展的总体文化背景,出现了东西方文化在碰撞中互补的趋势。(5分)
第二,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主导性价值取向,出现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交融的趋势。(5分)
第三,在主要思维方式方面,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出现了分析综合走向系统化的趋势。(5分)
第四,从社会实践功能看,出现了注重应用研究的趋势;(5分)
第五,从具体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看,出现了高技术化的趋势。(5分)
(本题要求具有联系实际的内容,占5分)
2.当前世界从小学到大学,普遍推行以文理综合为重要导向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尤其最近我国关于高考不再分文理科的热议更加强化了这一思潮。说说这场改革与人文社会科学综合发展、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综合发展趋势的关系。
答:(1)教育是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深受科学文化思潮发展的直接影响。人类科学的发展,总是沿着较低水平的综合向较为精细的分化,再由分化向较高水平的综合螺旋式路线前进。有分化才有综合,有较高水平的综合才有较高水平的分化。20世纪下半叶,综合发展逐步成为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界的自觉追求。“打破学科孤立发展的围城”、“不要让一个专业的人在一张桌子上吃饭”、“理论的力量在于综合,在于协同运用”的呼声日益强烈;研究骨干通才化;研究人员群体化:出现了文一文沟通,理一理沟通,文一理沟通,共同创造一个综合性的大科学体系的现实可能性。当前的世界和中国,从小学到大学,都在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这场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就是强调文理综合。这正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乃至大科学综合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的产物。(12分)
(2)教育观念和科学文化思潮,说到底,都是社会实践需求和时代精神的反映。文理综合的教育观念和倡导综合发展的科学文化思潮,同样反映了20世纪下半叶新的社会实践的需求,体现了新的时代精神。所谓新的社会实践的需求,就是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对人的知识能力结构的需求;所谓新的时代精神的召唤,就是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召唤。新的世纪,要求人类走出自然科技“指数增长”而人文精神失落的“半个人的时代”;要求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结盟、交融;要求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改变重理轻文、重“智”轻“情”、重知识技能轻态度方法、重分析轻综合、重物质追求轻精神价值的培养“半个人”的倾向。从这样的角度,去认识以文理综合为重要导向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实践,与科学综合发展趋势的内在联系,有助于更为深刻地认识教学改革的时代特征和历史意义。(12分)
(3)联系实际进行论述。(6分)
3.有位学者讲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在一座大城市里,有位小姑娘依靠父母亲艰苦的努力,好不容易跨学区进入了全市最好的一所小学。小姑娘高兴极了,开学前三天,兴奋得晚上睡不着觉。开学以后头几天,小姑娘天天在家里的饭桌上说学校这样好那样好。可是,就在开学第一周的周末,
小姑娘回家后突然嚷着下星期再也不去上学了。父母亲不知所措,急着追问缘由。小姑娘哭着说:今天,整整一天,班主任老师没有看我一眼,连一眼也没有看啊!
有位小学校长讲述了另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小学生期中考试数学只得了58分,在教师办公室呆着不肯回家。他对老师说,分数单上挂红灯笼,妈妈是不准让我进家门的。看看老师不作声,又说:老师,这次能不能先借给我2分呢?下次再考,我一定还上这2分。数学老师想了想,深深地点了点头。到了下一次考试,孩子有明显进步,还了2分,受到老师的表扬。之后,孩子的成绩列入了班级的中上游。
试就这两件事,谈谈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答:这两个案例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涉及学生、教师、家长的教育心理。第一,小学生期待的是关心、爱护和理解(两例皆然)。第二,教师的行为态度,小到课内外射向学生的视线的分配(第一例),大到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和对学生发展的预期(第二例>,都在小学生心中产生强烈的消极(第一例)或积极(第二例)的影响。第三,家长过度的期望和呵护(第一例),或者是简单粗暴(第二例),都对学生的心理发展造成消极影响(第一例中,在过度的呵护之下长大的、具有某种优越感的“小太阳”,心理上经不住也许只是短暂的偶然的挫折;第二例中,孩子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笼罩着阴影——可喜的是,这个孩子能尝试与命运抗争)。(1-5)
如做进一步思索,在这类案例中,学生、教师、家长的教育心理都有特定的社会心理背景。为什么说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呢?这可以从社会心理的角度进行讨论。而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学一点心理学,以不断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给孩子以更多的关心、爱护、理解和疏导,给家长提出必要的有说服力的建议,向社会作积极宣传,实在是十分重要的。(15分)
4.试以某一具体学科的发展为例,说说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特点。
答:比如管理学在20世纪的发展,就相当典型地反映了这个世纪世界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特点。
(1)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典型地反映了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中“社会实践与科学理论的交互作用日趋明显”的鲜明特点。在资本主义国家中,管理和科学技术被认为是经济高速发展的两个轮子;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的苏联,列宁把管理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项最困难、最能收效的中心任务。应运而生并对社会实践发挥了能动作用的管理学,在人文社会科学乃至大科学体系中的地位不断上升。(10分)
(2)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除管理者和管理学家之外,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生物学、数学、哲学等学科的专家也纷纷介入,从各自的背景,用不同的视角和方法研究同一个对象——对人、事、物等组成的物质一社会一文化系统进行自觉控制的行为和过程,以至形成了现代管理理论的“丛林”,并发展成为跨科学部类、跨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学科群——
具有多科性、综合性的管理科学。可以说,管理学的发展,是20世纪世界人文社会科学通过不断分化、综合,形成了多科性、综合性庞大体系这一总体发展特点的缩影。(10分)
西方初等教育的开端范文2
关键词:中国工科大学;高等教育;艺术教育;理想模式;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的束缚,中国工科大学非艺术专业的艺术教育目前存在着认识不深、地位不高、师资不强、教育内容不够合理、教育方法有待改进等问题。本文试图立足目前艺术教育的现实情况,构建中国工科大学艺术教育的理想模式,并制定具体措施推进这种理想模式的实现。
一、中国工科大学艺术教育实践的理想模式
19世纪末以来,西方艺术教育由以儿童为中心的“创造性的自我表现理论”转向“科目中心论”,又进而发展出了“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理论(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即DBAE)和定位于人文教育的多元文化主义艺术教育。随着艺术教育思潮的转变,艺术教育逐渐课程化、结构化,以艺术史、艺术原理、艺术批评和艺术实践为中心的教学内容成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科大学艺术教育应遵守下述原则:应定位于人文教育,旨在拓宽胸襟、涵养气象,提升人生境界;应以课程为中心,艺术实践和鉴赏并重,使学生在鲜活生动的艺术世界中有所体悟;应依照艺术学和教育学的内在规律,把握艺术教育以情动人、重视体验等特点;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艺术活动的参与程度,提升校园文化的层次。根据上述原则,中国工科大学艺术教育实践应当是包括“课程体系――高雅艺术进校园――艺术实践活动”三位一体的模式。
1、课程体系
工科大学艺术教育的课程应当是以艺术类必修课程为中心,以艺术类选修课程和艺术讲座为补充的“一体两翼”的体系。
艺术类必修课应作为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让学生通过美学与艺术学基本理论的学习以及艺术作品的赏析步入艺术的瑰丽殿堂,将“美学原理与艺术鉴赏课程有机糅合起来,构成有序列、多层次的整体结构体系”①,提升艺术理论修养,培育欣赏水平和鉴赏能力。通过美学基础知识的讲授,为艺术鉴赏提供境界、方法上的指导,然后在理论的指导下结合艺术鉴赏和批评认识具体的艺术门类。高等学校的艺术教育不同于中等或初等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知识的创造,这也就要求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要使学生掌握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途径,掌握基本的文献研究技能和方法,引导学生根据课程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养成批判性思考的习惯,在艺术的广阔天地里开拓视野,将艺术类必修课变为学生开始人文之旅的精彩开端。
艺术类选修课程提供了深入学习学生自己喜欢的艺术门类的机会。选修课程的内容要尽量丰富多彩,覆盖各大艺术门类,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在课程设计上,应能兼顾理论、赏析、技巧等多个层次,又要通过经典作品的赏析来深化认识;在课程形式上,则应多样化,体现学校的特色和个性。艺术选修类课程较之艺术必修课更能够针对具体的门类、具体的对象和领域展开来阐述,更加适合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学生主动对具体问题的深入分析,能够有效避免对文化艺术有机的生命体做简单而粗糙的抽象与压缩,避免艺术世界在理论构建中的板结化、贫瘠化。工科院校在“艺术”理论探索方面有许多优势,学生专业的背景常常能够给学科带来崭新的理论视角,学生凭借专业的背景往往对数字艺术、技术美学等有深刻的理解,能够联系既有的分散的学科知识体系进行研究,积极的加入到艺术理论体系动态的构建中来。
艺术类讲座起着提升与补充的作用。讲座是“学者们多年乃至毕生研究的心得,往往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即兴发挥”②。对于大多数工科大学来说,学校内艺术教育的资源还是相对有限的,将著名艺术家、学者“请进来”开设讲座就成为必要的选择。艺术类讲座应该包括美学与艺术学理论讲座和艺术示范讲座两类。前者对艺术领域内的某一点深入剖析,带动学生深化对艺术的全面理解;后者则可以提供亲身感受艺术作品的机会,激发兴趣,成为学生探求艺术精神与规律的基础。在具体组织的时候,要注重理论和示范的结合,以期达到最好的效果。有的高校采用了每学期按照某一主题调动社会资源组织相关讲座的方式,不仅一个学期内的内容能够构成合乎逻辑的有机整体,长期的规划更是精心设计,力求多次讲座立体、全面的展现艺术世界,将艺术教育活动按照时间序列排列的经线和按照互动内容分类的纬线交织起来,以长效机制强化和促进艺术教育的效果,形成了整合教育资源的新范式。
必修课程、选修课程、讲座组成了工科大学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整体。这其中,必修课程是核心,学生从宏观角度认识艺术,把握艺术人文课程的探索精神和研究方法;选修课程引导学生根据兴趣进行艺术鉴赏,探索具体领域的具体问题;讲座则发挥其整合资源的优势,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为实现课程体系的教育效果,学校要在政策上予以保证。一方面将艺术教育课程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设置相应的学分和评价制度;另一方面要强调高等教育的深度,强调在艺术教育中引导学生思考、批判和探究,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建立起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以艺术为突破口,深入理解人类文化和价值体系。
2、高雅艺术进校园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为学生创造高雅艺术审美体验的机会,强调欣赏中的“体悟”和艺术活动的高雅。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重视亲眼见、亲耳闻的真实感受。德国哲学家狄尔泰(Wilhelm Dilthey)认为“‘生命’或‘精神’所创造出来的世界,就是‘精神世界’,而构成精神世界的基本细胞乃是体验。”③想要训练学生“音乐的耳朵”和“形式美的眼睛”,就要让学生身临其境。观看录制的戏剧作品不能够完全体会出剧场中观众和演员的互动;书本上的美术作品难以完全再现真作震撼人心的力量;观看工艺美术作品的照片难以真切感受作品的质感和体量。正所谓“操千曲而后知音,观千剑而后识器”,体验是艺术熏陶的途径,是物我之间同感共鸣的活动,是学生艺术体悟的源泉所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就是要创造“体验”的机会。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须树立“精品意识”。艺术“雅俗”的分别很大程度上在于高雅艺术有反映现实又超越现实、批判现实的艺术高度,如此才能经历时光筛选,成为艺术经典。学校应将有效发挥有限教育资源的作用,为学生提供高水准的艺术作品。近年来,“超女”、“快男”等流行艺术在强大的媒体宣传之下备受瞩目。然而这种流行艺术却往往为市场所左右,难以摆脱短期功利狭隘性的特质,也不能提供给学生超越现实的理想价值。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就是要打破高雅艺术“曲高和寡”的状况,用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进行阐述和解释,让那些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的艺术作品真正走进同学们的心里,以艺术水准的高度提供学生拥有“高峰体验”的契机,推动学校艺术氛围的形成。那些特别能体现中国艺术精神内核与气质的艺术门类(如古琴、昆曲等)以及西方艺术精髓与风神的艺术门类(如交响乐等)应当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中大力倡导。在活动的具体实施过程,提倡讲解和演出相结合,请相关领域的专家针对作品进行阐释,将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结合起来。如东南大学经常邀请江苏省昆剧院来校演出,并请剧中演员就昆曲艺术做系列讲座,其中既有对昆曲艺术的宏观思考,也有对其唱腔及表演的微观解构,对鲜活的艺术作品进行理性的剖析。
3、艺术实践活动
工科大学艺术教育中的实践活动并不以技法训练为重心,而是为了让学生亲身去体验艺术创作的欢愉。总的来说,艺术实践活动包括以下四个层面:
第一是学生艺术团。有条件的工科大学应当组建高水平的学生艺术团,包括交响乐团、合唱团、管弦乐团、舞蹈团、军乐团等,其中应当有一个标志性的学生艺术团。艺术团可以招收部分艺术特长生来保证其质量和水准,其目的在于通过高水平的学生艺术团去辐射更多的学生参与艺术实践,营造学校的艺术教育氛围,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好面向全体与照顾个别的关系,要为全体学生提供进一步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平等机会,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对个别学生艺术特长的培养,以满足他们进一步学习艺术并在艺术方面获得更大发展的需求。
第二是学生艺术社团。学生艺术社团为有兴趣的同学提供“有益于施展才艺的广阔的天地”④,是艺术课程教育的延伸和有效补充。艺术社团强调广大同学广泛的积极参与,内容应尽量丰富,可以是摄影协会、流行乐队、街舞队等等。艺术社团应充分发挥灵活性、实践性、创造性等特点,与艺术课程形成合力,在保护并不断提高学生艺术兴趣的前提下,适当的进行艺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学校也应当对学生艺术团活动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引导,对于剪纸、相声、昆曲、乡土艺术等以传统艺术为活动内容的社团给予鼓励和支持。
第三是艺术实践课程。该课程有别于学生艺术团和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或训练,而是作为可以获得学分的课程纳入到艺术课程的管理中进行的。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课程教学中“艺术工作坊”环节举办的“张泽彩塑工作坊”、“李华先生水墨画工作坊”等。工科大学艺术教育体系中可以采用这样的思路,灵活开设艺术实践课程。亲身体验并得到专家的指导能够使学生对艺术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在实践中感受艺术中所蕴涵的绵绵不息的生命力,这种由体悟而来的经验远非“更多的知识”、“更深刻、更复杂的理论”和“更广泛的内容”做能够涵盖的。
第四是校外艺术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工科大学应当积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听戏、看电影、欣赏音乐,游览名胜古迹,参观博物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艺术实践。虽然目前艺术教育主要是以课程的形式进行的,但是学习与生活从来都是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艺术的经验不可能将所谓“正式场合”和“非正式场合”或是“课堂”、“课余”的学习泾渭分明的区分开来,参与校内校外的艺术实践有助于学生将艺术融入生活,使人生充满诗意。
二、中国工科大学艺术教育理想模式的实践
理想模式和现实之间毕竟存在差距,工科大学艺术教育理想模式的实现还有赖于现实问题的解决。
1、“内融外联”,旨在整合师资
当前中国工科大学开展艺术教育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内融外联”的思路旨在解决艺术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
所谓“内融”,就是要加大工科大学内部实施艺术教育资源的整合力度,充分利用和发展校内资源,有效地开展艺术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打破艺术课程教学的时空限制,加强公共艺术教育学术研究平台的建设,及时增加和更新艺术教育资源,做好网络教学的配套工作。工科大学艺术教育不同于专业艺术教育,要强化师资力量的建设,加强针对理工科院校的艺术教育方法与内容的研究,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积极举办和参与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学术交流活动,通过资源共享、学术互动促进艺术教育课程的完善和进步。
所谓“外联”,就是要广开渠道,积极开展合作共建,不失时机地积极邀请著名的艺术大师与高水平的艺术院团来校演出、展示。例如东南大学和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签订合作协议,借助文联的资源和力量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校外著名的艺术家和学者往往在某一专门的艺术门类中有着深入研究和理论造诣,借助社会的力量,将他们“请进来”可以发挥社会上艺术教育资源的效益。另一方面也要发挥社会上的艺术馆、博物馆以及自然风景区等艺术教育资源的效益,借助社会的力量“走出去”,为工科大学艺术教育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障。
2、“双重任务”,重在提升水准
所谓“双重任务”,即“补课”与“提升”。“双重任务”的定位在于应对我国工科院校学生艺术基础薄弱问题。由于我国地域发展的不平衡,各地教育水平也各不相同,目前中国工科大学艺术教育对象组成复杂,其基础和水平参差不齐;加上应试教育的多年积弊的影响,工科学生的艺术基础较为薄弱,因此当务之急是补齐落下的艺术教育的课程。这就要求艺术类必修课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逐步完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水平;但是必须明确的是,高等学校的艺术教育课程不应一味迁就于“薄弱的基础”,“补课”的过程也不仅仅是将本应该在中学就掌握的知识重新讲过,“补课”的目的在于搭建起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以求达到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应有的深度。
课程体系是工科大学艺术教育实现“提升”的中心环节,包括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创作、美学等内容在内的课程设计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其中既包含理论的学习,也包括实践的感悟,既有历史的梳理,也有理论前沿动态的研究,无法短期“速成”。然而目前能够用于艺术教育的课时很少,真正循序渐进的课程设计难以实现,鲜活的艺术史实和艺术理论往往被“压扁”、“瘦身”成为干瘪的概念罗列,而理论发展的背景、理论研究的脉络、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的动态关系难以系统阐述,艺术实践和理论相互促进更是难以实现。“提升”的任务就要求调整人文素质课程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课时比例,通过系统设计、整体优化、动态评估与调整设置课程,保障科学合理的课程构架。
3、“高峰体验”,注入推进动力
面对艺术基础薄弱与高等教育较高目标要求之间的差距,在艺术教育中贯彻“高峰体验”的理念能够为艺术教育向“提升”的目标迈进提供动力。高峰体验是美国的心理学家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颤栗、欣快、满足、超然的情绪体验”。高峰体验存在一定“顿悟”的色彩,其核心是让人们的心灵从现实中解放,他们接受现实,却保持着高度的心灵自由与超越。高峰体验不能由于个人的意愿而发生,但却有可能通过安排环境与事件提高它发生的可能性。艺术教育中树立“精品意识”、艺术教学中强调“独立思考”有助于高峰体验的发生。艺术教育中的精品意识体现为课程由高水准的学术梯队设计和教学,教材邀请各艺术门类权威专家完成,讲座延请高水平的学者和艺术家主讲,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由高格调的艺术团体承担,力求通过艺术精品震撼心灵,让学生获得“高峰体验”,让艺术欣赏带来的愉悦成为一种持久地引导学生朝向积极、健康、博爱发展的精神动力,产生对所有生命的珍爱、保护和敬畏之情,在心灵的最深处接近真正的自我,达到了自己独一无二的人格或特质的顶点。
从教学中落实“探究性”方面看,工科院校学生的学科交叉方面的研究有其专业背景的优势,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向专家和不熟悉该领域的听众阐述自己的发现,由参与理论的动态构建深化对艺术世界的理解,并由于在这一创造性过程中的自我实现获得高峰体验。“高峰体验”的理念在工科院校高等教育中可以为提高教学质量,为实现高等院校艺术教育应有的高度和深度提供动力。(责任编辑:陈娟娟)
① 张燕《综合大学美育课程教学模式和教材体系研究调查报告》,内部资料,第5页。
② 陆挺、徐宏《丛书后记》,载于陆挺、徐宏主编《人文通识讲演录》,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261页。
③ 韦政通《人文教育与人的品质》,引自《首届中国人文教育高层论坛会议材料》,内部资料,第141页。
④ 张道一《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内部资料,第43页。
Ideal Model for Chinese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Art Education
LING Ji-yao, LI Yi-na
(School of Art,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18)